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指导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指导思想论文

第1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分别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尝试。教学中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了解了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因此,政治常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学科表达术语指导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决定了学科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术语不相同。有时虽然不同学科用了一个词语,但其含义往往也是不相同的。例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和哲学中的“价值”的含义就不一样。因此,掌握一个学科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术语的特点,也是学好该门学科的一个前提条件。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区别掌握不同学科的术语。

二、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学教材要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指导学习法。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实现了教材观的更新,确立了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崭新教材观。在这一教材观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指导学法。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根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例如,经济常识的教材结构体系是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又通过市场经济特殊体现市场经济一般。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了解教材的这一体系结构特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

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的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

三、根据教材编序指导学习方法

利用标题掌握教材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的各册教材都列出了大大小小的标题。例如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高三教材还在每一框题中列出了不同层次的小标题。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标题构成的教材提纲来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

利附加问题时只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四口大的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第2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一、“健康第一”思想的含义及实施措施

1、“健康第一”思想的含义

对于“健康”这个概念,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对于疾病的抵御,还有就是肉体、精神以及生理等各个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健康观。2、决定“健康第一”思想实施的因素近些年许多高校对体育课程设置做出了许多的改革,设置了多样的体育课程就是比较明显的改善,例如改革后的体育课程设置了基础课、选项课、保健科、体育理论课以及体育保健课等等,但是这些课程并不只是有利无害的,虽然看似全面的满足了学生的体质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引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因素制约着“健康第一”思想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改革探析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在成功体验中发现自我,在练习过程中学会培养良好的品格。“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广义的健康意识的养成。结合高校青少年的心理诉求,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

1、转变对体育的认识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当学生对体育有了明确认识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的投身学习和锻炼;因此要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体育,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引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主动情绪。

2、体育教学系统的改革

课程项目、场地、器材的安排是教学系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是硬件条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应鄙弃惯性教育体系,拓宽教育思路与结构,通过调整体育课程结构拓宽体育授课面,结合各高校设施及教育条件合理设置项目、规范课程体系,认真研究课程内容比例、考试安排等基本要求,不脱离实际,反复论证新设课程,并不断总结完善,课程项目、场地、器材的安排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兴趣的前提。建议可补充休闲、娱乐体育项目如:橄榄球、保龄球等项目。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说是软件条件,为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需要要求学生反复多次的进行重复的练习,而为了让学生保持练习的积极性,就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较法、竞赛法等等,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结合先进的教育方法引起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表扬性、勉励性。同时可以通过意识引入或创设结合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形象的情景如:音乐渲染、表演引领、语言描述等。以迎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达到“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3、完善评价体系

先进的体育教学体系要求教学科研,较好地掌握科研的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事制宜,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使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教学考评方式转向到“启智、求知、育人”的主要目的上来,并且能够灵活的用科学的思维去进行总结,并且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并且注重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从而构建一套架构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动作的质量不规范和其他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联系的积极性和兴趣,因为正确的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健康第一”思想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较高的素质教育意识,还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施方式应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其学习的潜能。教学组织过程注意学生身体、兴趣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相应的组织方法,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并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所以说,要想落实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招聘机制,从而引进高水平人才,优化体育教师素质。

三、总结

第3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部分职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就业指导应与德育工作、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应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

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如何教导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兼顾个人要求和社会需求,增加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等等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端正人生价值观、择业观,确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场就业形势,在择业过程中准确定位,果断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并在将来的职场打拼中能有所作为。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在职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以及职校的改革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这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进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无可替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职教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要素,是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只能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得提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职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同时抓好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择业意识。通过勤学苦练和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结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目的性,避免盲目和短视。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指导,就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把学习和职业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3、促进形成新的就业意识,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

加强就业思想指导符合学生需求,为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提供了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在就业指导中重点抓好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适应就业奠定思想基础。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充分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念,在毕业时能理性择业并顺利完成从职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还能延续到工作岗位,激励学生适应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中磨砺成长。

毕业学生能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作为,对在校生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因此,搞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能将学校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为自主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职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同时也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过硬的创业素质。职校毕业生,只要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的斗志,就可以在创业道路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因此,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加强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实现人生价值,对改变职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就是以就业指导工作为基础,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就业思想指导。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德育的角度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意识。二是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守纪袁职、服务意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等。三是把就业理念、就业技巧、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指导和日常德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加强学生就业的法制意识,接受新的就业理念。

把德育贯穿就业指导工作的始终,抓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阶段:一是就业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就业思想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择业误区,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义利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二是求职应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加强应聘态度、从业态度的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地衡量得失,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衣着打扮、语言谈吐、礼仪礼节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三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突出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教育。

2、把就业指导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德育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就业思想指导功能。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透彻讲解与就业相关的思想问题。以文化课程教育为基础,把握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文化课教育目的,促进和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导向,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专业课看成是思想教育的延伸、是思想性的深化,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平台,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要保障就业就必须根据就业单位或专业对应的岗位标准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要及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等编写对口适用的教材、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评定,适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好的教学效果。

3、把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职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校教育工作,实现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在职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职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4、把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第4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普法的指导思想研究

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中国历经了二十五年,普法工作是否达到了人民预期的效果?普通民众是否真的信仰法律?高曾是我的学生,现在是一位小商贩,当我问他遇到经济纠纷时通常是如何解决?他毫不犹豫地说,先礼后兵,协商不成就会找人动武。他说我,你们天天在普法,我们知道法律是管理我们的,我们一般都不会去搬动法律。听了高等这些基层普通民众的叙述,我感到二十年来我所做的普法工作做的很悲哀。民众为何还会认为“法律是管理我们的”?是否我们的普法指导思想出了问题?

分析我国五个普法规划,除《一五规划》外,其他四个《规划》均将有一个单独构成部分。但《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在两个地方有所表现:一是说“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争取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使国家长治久安;对于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二是在“组织领导”这个《规划》构成部分中,直接表述为“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力戒浮夸和形式主义”。《二五规划》《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而言,而《四五规划》有所发展的是把法制宣传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理这两个方面工作结合起来。《五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当然,每个《规划》指导思想的内容,都鲜明地表现出当时整个国家大的政治背景,并有相应的文字语言表述,在此不一一赘述。但从《一五规划》到《五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上,无不在突出一个“管理国家”的概念。由于在普法过程强调“管理”,致使民众在接受普法的过程中,以为是在接受管理。至于如何确定《六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本人以为要明确几个原则,一是明确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二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要求;三是社会大众乐于接受。为此,在《六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方面要突出的关键词: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

人民都不会忘记,在跨入,被网友誉为虎年开篇最强音的就是今年的新春团拜会上,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在只有800个字的讲话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之后的2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关于如何能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提问时,解读了“尊严”的三个含义:第一,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总理第三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尊严”,也是首次把“尊严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中国的国情是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尊严的一次提升,更是社会发展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的跃迁,这是中国成为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先声。因此,我们“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务必要成为时代的先声。

人之尊严,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比如有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可以对政府和官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而不是“被代表”等。而今,总理对“更有尊严”进行解读,将“尊严”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表明了中央高层对老百姓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强烈关注,满含着浓浓的政治关怀、人文关怀和亲情关怀,是对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全新诠释,彰显着大国总理重视网络民意、与网民互动的积极姿态。因此,《六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也务必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要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群越来越少,实现小康甚至富裕生活程度的人群越来越庞大。

在“丰衣足食”之后,人们更渴望体面地、有尊严的生活着。通过普法如何让他们更有尊严的生活着,应该是我们的责任。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不少人感觉活的没有尊严、“很卑微”。细心的人们注意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普法的指导思想研究第2页

到,过往各级各部门的红头文件中,有关“尊严”的提法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少数官员胡作非为损害民众利益,肆意践踏公民尊严,比如“钓鱼执法”、“躲猫猫”等重大公共事件轮番上演,令法律蒙羞。那些被强行搜身的女工,被暴力拆迁的草民,被恶意欠薪的民工,被城管追逐的小贩,被逼**的少女,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上访者……其起码的“尊严”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第5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在当前情况下特别是要为农机管理部门的维修管理提供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和依据,为维修市场的培育、规范和发展以及维修的产业化提供政策和法规建议,对生产急需的技术要组织力量攻关,积极向农机维修行业提供先进适用技术。根据农机维修行业生产特点和农机维修网点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适用于各级维修网点的新设备和新工具,坚持农机维修科技为农机化生产服务的方向。

二、农机维修科研应实行维修经济研究、维修管理研究与维修技术研究并举

目前以维修经济和维修管理为主,实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方针。目前,农机维修正处于向生产产业化、管理法规化、科技现代化过渡的历史阶段,其研究任务十分繁重而广泛,农机维修科研必须兼顾各方面的任务,但由于经费及力量有限,只有保证重点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维修行业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最为紧迫的是面对维修市场的维修管理研究,而在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最为紧迫的是面对维修产业的维修经济研究。只有培育和建设好维修市场,实现维修生产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维修技术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充分发挥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因此,“九五”及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应以维修管理、维修经济等软科学研究为主。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方面,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农机维修是一门综合性工程类学科,其特点就是综合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农机维修这一特定领域的问题,虽然也有其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问题,但毕竟所占比重较小,而且考虑到当前科研经费短缺而科研项目又往往具有时限的紧迫性,所以应采取从其他部站引进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先进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结合农机维修实际解决农机维修现实问题的策略。

三、农机维修科研要与应用推广相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不等于生产力,其间要作许多转化工作,要求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够不推自广,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或者只靠研究人员自己的力量就能得以推广,在许多时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农机维修的环境条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当不利,非常需要农机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经济上、甚至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技术上的成果如此,管理上的成果尤其如此。对于一项科技成果如果需要中试,就应把中试立项,为推广打好基础,如果已经成熟就应列入推广计划,拨给必要的推广补助经费,直到转化为生产力为止。只有把科研与推广当做一件系统工程来实施,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科研体制,维修企业办维修科研、或维修研究单位从事维修产业生产,是维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对解决维修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重要意义,对于维修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有重大推动作用,应给以提倡和扶持。

四、农机维修科研发展的指导思想

既要立足当前生产与工作需要,又要立足21世纪维修现代化的需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农机维修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机维修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农机维修工作的方针,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农机维修行业改革与发展服务。

五、结语

第6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0;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04-09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六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是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思想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两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长足进步,为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经验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先后把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里我们将主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简要分析和探讨我们党在建国后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经验。

(一)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首要前提。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一个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由于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任务的变化,需要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理论。这些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必然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化过程就是一个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自己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必须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作出创造性地回答。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就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2]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也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进入新世纪,强调指出:“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4],“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5]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是出于这种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发展,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着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面对一个东方落后大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新课题,又适时提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等一系列理论主张。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发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思想,推进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第7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 党和国家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04-0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文化身份就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指导地位。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括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不但有其历史的渊源,也有其现实的表现;不仅表现为思想理论形态,也体现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体现在中,体现在《》的规定和精神中,体现在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的明确规定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的历史中,体现在对党的行动的指导作用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建立和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根据,也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使人们能够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认识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使命,意识到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进行阶级斗争,建立实行无产阶级的国家,实行公有制,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和压迫,获得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些体现在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具有功能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1]……归还社会所有;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2]。此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采取行动并取得胜利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党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客观地说,在1945年党的七大之前的历次中,尚未对党的指导思想做出过明确的表述。但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实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尽管其纲领中没有出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语句,但确实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从党的七大开始,《》对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具体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党的十一大修改的《》中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1997年以后,党根据新的形势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断在中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新的修订和补充。比如党的十五大修改的《》对指导思想的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六大、十七大修改的《》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再次,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和阶段性的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和压迫,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从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我们就能看出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1945年七大制定的《》中,对相关问题的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3]1956年《》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目的进行了调整: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十二大《》对党的性质、地位、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进行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现阶段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4]十六大、十七大《》对党的性质的认识,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提高到“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高度,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追求党的最高理想,并根据发展的客观实践不断调整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

最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和政策方向。党的组织建设方面。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组织;党的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指导原则,并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第一次列入;七大则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党的组织机构作了新的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外,还规定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党的监察委员会也增加了一些职责,明确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等。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新的挑战,面对人员流动大,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党积极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内容,加强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将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扩大了党员的构成,创造了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社区、产业链上、社区楼道等经验,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我党成为执政党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针:建立了中央集体学习的制度;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七大,党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思想,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意识;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党的民主建设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我党积极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党内基础民主来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举权。这些不仅反映在十六大、十七大《》中的相应部分中,也表现在党的一系列文件中,如2010年8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在党的基层进行民主选举。党风建设方面。我党向来重视党风建设,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不同时期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进行过几次大的党内整风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争先创优”等。所有这些,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二、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这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和宪法里,体现在国家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设计上,以及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其指导地位来自和宪法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从时间上讲,《》中的规定总是先于宪法中的规定。1956年党的制定的《》是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在总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党在自己的活动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者经验主义的偏向。[5]在以后的《》修订中,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增添到自己指导思想体系中。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在1954年的第一部《宪法》中并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作用首先出现在1978年宪法中,《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1982年宪法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引作用,并宣示将延续这种指导思想。1999年宪法规定的指导思想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200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还体现在我们党对国家的性质、制度和大政方针的设计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党对国家的性质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据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后来因指导思想的错误错判了形势,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损失。但经过拨乱反正,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党重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当前国家所处的阶段做出了科学的结论,开始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些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指引我党将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解决了要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开始了以人为本、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不但重视经济建设,也注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始了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拨乱反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贯穿在理想信念教育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公民道德建设与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中,特别是贯彻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些教育是根据党和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文件进行的,如1986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10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通过各种教育,让民众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促进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党和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指导思想的地位,发挥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它为党的建立和执政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党和国家的性质,指导着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参考文献

第8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 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目标方面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之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诉求方面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属性和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判断方面相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它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2.1 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地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中国社会改革的历史需求。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2.2 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传人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涣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而迷失方向。

2.3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记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认真研究和记取1989年和1999年“******”事件的沉痛教训,举一反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充分估计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相呼应可能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破坏,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三十年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精神污染,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取缔“******”组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始终坚持不懈地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在精神。

第9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47-02

作者简介:花跃奎,男,1963年生,汉族,江苏省沭阳县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现在江苏省淮安市委党校图书馆工作,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文化学和伦理学。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在这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筚路蓝缕,功绩卓越。与此同时,党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几次历史演变,从起初的不够明确到七大时的明文规定,再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 实践意义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建党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一个政党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建党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在这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几经历史演变,与时俱进,日臻科学和完善,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党的一大到五大事实上把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这次大会的突出成果是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宣布“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和“联合第三国际”。由于时间紧迫,形势严峻,这次大会只通过了区区十五条、700余字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并没有明确规定党的指导思想。其实,从中共一大到五大所通过的党纲(或章程、修正案)中,一直都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指导思想,这反映出我们党在幼年时期还没有形成“指导思想”这个概念。当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指导思想,并不等于我们党在实践中没有指导思想。事实上,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在实践中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一大到五大通过的党纲中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指导作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实践,认真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于1924年1月成功实现与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这次合作以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推动下,全国范围内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起来,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国革命运动开始出现曙光。后来,由于和先后叛变革命,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中国共产党不得不与决裂,这次大革命最终走向失败。之后,中国革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阶段,在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步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并产生了理论飞跃。

2党的七大把马列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升华,我们党逐渐形成了“指导思想”这个概念,并在党的七大上以文字的形式明确地表述出来。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通过的新指出:“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已经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保证了全党的团结。从此,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自七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把握达到了驾轻就熟的水平,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原则等的制定、贯彻和运用,达到了灵活自如的程度。在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8、9月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接着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不久成功地完成了和稳定物价工作,并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尝试。

3党的十五大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