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昆虫备忘录范文

昆虫备忘录精选(九篇)

昆虫备忘录

第1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获奖作品:

《可怜的燕子》荣获2007年“大自然的眼睛”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

《螳螂》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展;

《蜉蝣》荣获首届中国国家地理“荒野传奇”摄影大赛优秀奖;

《起飞》荣获第五届“百诺杯”摄影大赛优秀奖;

《竹叶青》荣获2011年“伯奇杯”全国创意大赛优秀奖;

《小憩》荣获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自然类一等奖。

“每一次进山都是难忘的行程。黑夜,在森林中穿行,听着各种生灵发出的美妙声音前行。”

在与温仕良的交流中,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执着信念。当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拍下去的时候,他说,“我喜欢在野外、在森林里找寻精灵的感觉,每一步都可能有让你惊喜的小生灵出现,用手中的相机去定格昆虫精彩瞬间的画面,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美丽的生灵,并希望图片能唤起大家对大自然的爱护。”他将夜晚出现的两栖动物和昆虫称为小生灵,可见他从心底里喜欢它们,甚至可称之为热爱。

温仕良的摄影之路充满了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与其他生态摄影师不同的是,他在拍摄时不仅要面对天气变化和艰苦的环境,还要与黑夜、森林为友,与毒蛇、毒虫为伴,每一次进山都要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和困难。“去年,我在拍摄竹叶青蛇的时候被咬伤手指,还好有团队的朋友及时送进医院进行了处理。拍摄者在野外拍摄要注意毒蛇,不要轻易用手去触碰,被毒蛇咬伤后要马上处理伤口,在伤口上尽量挤出毒素并用酒精或碘酒清洗伤口。”

去年8月的某一天,他们又冒着台风的危险前往广东惠东县古田自然保护区。“一路上时雨时晴于下午2点多到达保护站,保护区内到处挂着警示牌子“小心蟒蛇伤人”。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每年都有巡山狗被蟒蛇吃了,曾亲眼目睹巡林狗被蟒蛇吞入腹中。我背着30多斤的器材、食物和帐篷一路追着队伍,林道里到处是分叉道、山路和沼泽地,一但走错就很容易迷路,这个保护区是我看过的比较原始的保护区。经过6小时马不停蹄的行走山路,穿越沼泽地,于晚上10点多到达落脚营地,而营地就是一间废弃的林场屋子。扔下装备抬头看,一条长长的银河挂在天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星空,所有的劳累都抛之脑后,放上相机记录下这美景。夜色下穿梭于树林和溪流,寻找各种各样的精灵,此时我们的拍摄计划才刚刚开始。”

他惊叹于微距世界里的奥妙与神奇。

“在森林中寻找和观察微小的昆虫,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那都是每个昆虫爱好者的动力所在。微观世界里少不了一台相机和一个微距镜头,微距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能让我们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美,同时昆虫也是他身边最容易找到的拍摄题材,各种拟态的昆虫如精灵般美丽。”

他同时又是一名爱护昆虫的影像记录者。

在拍摄时他建议摄影者不要对它们造成伤害,由于大多数昆虫都非常脆弱,经不起人类的折腾。最好搭备一只100毫米以上的微距镜头,配上闪光灯,并根据个人的喜好,制作柔光罩加在闪光灯上,尽量做到不干扰拍摄的对象。

他善于根据昆虫习性掌握最佳的拍摄时机。

他说,夜间观察昆虫是很好的时机。在夜色下,鸣虫类的昆虫在欢歌鸣叫,或蜕变羽化,又或是在为繁衍下一代而。还有各种蝉类也在夜间纷纷从地底下爬出来进行蜕变。暗夜里更是危机重重,到处充满了弱肉强食的陷阱,在它们享用大餐或是蜕变时,你可以在轻松的状态下去观察和拍摄它们,运用好手上的闪光灯就能拍出接近自然光的效果,展现出它们精彩的瞬间。清晨,各种昆虫的身上经历一夜的雾气而披上了一身的露珠,这个时候去拍摄它们,在露水映衬下如宝石般美丽。另外傍晚在夕阳下也是观察和拍摄它们的最佳时机,夕阳下它们或是在忙碌地收集食物,或是在寻找躲藏的地方,在这个时间里可以拍摄出夕阳下梦幻般的色彩。

第2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论文关键词】 普通昆虫学;综合自主性实验;实例设计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plant protection knowledge and creative and synthetic abilities,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single,confirmatory and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s,and enhance comprehensive,independently designed and practicing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second grade,som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ly designed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culture and observation of bombyx mori,so a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master preliminary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general entomology;comprenensive and independenty designed experiments;example design

普通昆虫学是最先向植保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具有2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复杂。昆虫种类繁多,占动物界中种类数的70%~80%;个体数量庞大,如沙漠蝗的单个种群个体数可高达250亿个;分布范围广,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二是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形态学、生物学、生理学、分类学及生态学,其中形态学名称枯燥难记、生物学名词太多易混、分类学特征细微难认、生理学内容庞杂易忘、生态学概念抽象难懂[1-2]。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又要掌握本课程基本操作技能。因此,普通昆虫学难教难学。

实验课在普通昆虫学教学中占有3/5的比例。实验课能使学生消化、吸收和提炼理论课讲授的知识,是学好普通昆虫学不可替代的环节。而目前普通昆虫学的实验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实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自主性和实际操作性实验是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的改革方向。

1 普通昆虫学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开设的限制条件

普通昆虫学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开设具有诸多限制条件。

(1)开设对象的理论水平不足。普通昆虫学是最先向植保专业学生开设的与昆虫相关的课程。开设对象对专业一无所知,对生物知识也知之甚少。此时向学生开设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设计难度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普通昆虫学基本实验的综合、补充、拓展和提升,不是几个基本实验简单相加和重复,这进一步加大了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设计难度。

(2)开设对象的课程重,空闲时间少。二年级本科生课程任务重,空闲时间少。无足够时间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这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尽量少占用学生时间,且能够达到一定的综合程度和自主性。

(3)实验室使用率过高,无法满足低年级学生长时间占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教学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实验任务繁重,无法供低年级学生长时间使用。这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尽量少占用实验室,最好能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完成。

2 理想实验材料的选择

家蚕是植保专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理想的实验对象,主要有以下理由。

(1)家蚕的饲养、产品开发以及理论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家蚕为实验对象,易被学生接受。远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便和家蚕结下了不解之缘,掌握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从汉代开始,大批蚕丝和绢绸便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或通过海运到达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3]。因此,蚕丝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编辑

(3)家蚕经驯化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所需饲养空间小。鞋盒、小纸盒甚至火柴盒、一次性纸杯、各种广口玻璃和塑料容器,均可用于家蚕饲养。学生可在宿舍饲养和观察家蚕。这缓解了教学实验室空间小、使用频率高的压力。

(4)家蚕的个体发育历期与普通昆虫学开设时间吻合。有利于二年级本科生同步感性认知和验证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接触的各种概念、名称和技能。

3 家蚕饲养与观察的实验设计

针对二年级本科生生物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知识不足以及家蚕的个体发育历期与普通昆虫学理论教学同步的特点,家蚕饲养与观察的实验设计宜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3.1 综合性实验

南京农业大学普通昆虫学参考的实验教材为荣秀兰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该实验教材从实验一至实验九大都以形态和生物学观察为主。开设家蚕的饲养与观察实验,可将实验教材中前9个实验的大部分观察内容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大实验。以补充、完善和拓展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昆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具体做法是:在春季家蚕越冬卵将孵化时,以3~5粒为一组分装于直径约10 cm的塑料培养皿或一次性纸杯等替代容器中,以湿润棉花球保湿,每个学生1份;同时配备10倍左右的放大镜,以便于观察。在发放越冬卵时,同时给学生2张表格。一张是饲养操作项目记录如每日更换桑叶或人工饲料、清除食物残渣及粪便;另一张是观察项目记录,以避免学生遗忘观察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发育过程。如胚胎发育、孵化、幼虫龄期、幼虫的取食期与漫游期(蜕皮准备期)、蜕皮过程、蜕的收取、化蛹及蛹历期、羽化及展翅、成虫寿命等。二是行为。孵化行为、幼虫对食物的搜寻和摄取行为、蜕皮和化蛹行为、成虫羽化行为、交配和产卵行为。三是形态。如幼虫和成虫形态(头部包括头壳形状、缝和沟以及硬度、口器、单眼个数及排列、触角;胸部包括胸足和气门;腹部包括腹足、气门和肛门等腹末结构)、蛹发育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成虫器官的逐步形成等。这些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学生将家蚕越冬卵带回宿舍,自行观察。

3.2 自主性实验

自主性实验不宜太难、太耗时,应是家蚕综合性观察实验内容的延伸。

(1)实验题目的选择。可参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模式将学生3~5个人分为一组,先由实验老师设定多个题目,每组学生选择1个题目进行实验。这些题目包括:一是各个发育阶段的历期。如卵发育历期、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等。温度与各发育阶段历期长短的关系,即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法则。安排此类自主性实验时,可特意将南北朝向不同的几个宿舍的学生分成一组。朝向不同,宿舍里的温度也不同,故这些学生统计的历期长短应有差异,但有效积温相似。结果可印证有效积温法则。二是各种行为的日节律。如取食、蜕皮、化蛹、羽化、交配和产卵的日节律观察。可改变饲养环境如光照、温度的日变化进一步测定各种行为日节律的调控机制。三是各种农用化合物如蚕桑区农田和蔬菜地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刺激剂、化肥等,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硫化物、粉尘等施用于桑叶或加入人工饲料后对家蚕取食、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以上化学品种类很多,作用机制各异,故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自主性实验。但应注意选取的化学品必须对人安全。

此外,也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题目,但二年级本科生由于生物学知识不系统,教师应适时指导。选题完成后,各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用具、对照与处理设置、实验记录指标、数据分析方法等。

(2)实验用具。以上自主性实验用具种类有限,如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测定仅需增加1个量程50 ℃的酒精温度计;行为的日节律测定由于多数学生均有手表,不需增加任何实验用具;测定家蚕的取食量仅需增加坐标纸(量桑叶面积)或天平(称取人工饲料重量);测定家蚕的生长速度也仅需增加天平。此外,以上自主性实验操作步骤也简单,均可在学生宿舍完成。

(3)实验的互动过程。在家蚕饲养与观察综合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可利用每周的实验课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观察进度及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认真观察和操作以及时完成实验内容。

4 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家蚕饲养与观察实验结束之后,实验教师可选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范例讲解,要求各组同学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并按照标准研究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对各自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由于此时学生尚未学习生物统计学等课程,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教师应协助每组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对应的数据分析方法。

5 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植保类人才应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实验能力。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从专业基础课抓起。普通昆虫学是第一门向植保专业学生开设的昆虫学专业基础课,在实验课中加入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内容,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为随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和毕业实习的实施,以及将来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6 参考文献

[1] 杨瑞生,秦利,刘限.对害虫防治学课程的初步探索[j].吉林教育,2008(17):20-21.

第3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为我们介绍了昆虫世界的各种趣闻逸事,是一部集知识、趣味、文学、哲理于一体的散文集。这本书精选了有关红蚂蚁、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种较为在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年读《昆虫记》有感心得范文,欢迎参阅。

读《昆虫记》有感心得一“世界上很少有人会从事这个职业的,我们也不指望从这份工作中挣钱,但是我们不必介意,因为能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比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意思。"这是在《昆虫记》中摘出的法布尔对自我工作的看法,出于对昆虫的热爱,在他的野外实验室中,法布尔就把昆虫当做人类,甚至当作自己的朋友,非常的尊重和喜爱它们,以至于忘我的融入到昆虫的世界去体验昆虫的乐趣。由于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有时法布尔在研究与记载的过程中也不忘用生动的话语把它们形象的比喻一番,比如描写蟋蟀的一句话:“上面一对则是控制码擦得器具,蟋蟀只用了其中4个发音器就能将音乐传到百米之外,可以想象它的声音多么急促。”还有描写蜘蛛的一句话:“这些即将结束生命的‘苦行主义者’不愿死在蜂房里,于是他们自行解决了葬礼,让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可想而知,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是多么深。

在《昆虫记》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昆虫学,还可以学到昆虫学以外的东西,比如解刨学和化学,法布尔用生动脱俗的语言把几门枯燥乏味的科学描绘的有声有色,而且在他的语言中没有半点虚假,因为他坚持“科学可以被修饰,但不能被修改。”这使我们能在昆虫记中学到真实可靠的科学,而且能把他们好好吸收。

《昆虫记》它让我了解了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了解了一种追随远离尘嚣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尊重。

读《昆虫记》有感心得二科学家也能创作出文学作品吗?当然可以,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科学家只会摆弄着显微镜,注视着下面的世界,文学家只能整天挥舞着笔杆子。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词:“边缘性人才”后,我才明白,有些人不光是杰出的理科生,也是出类拔萃的文科生。比如爱因斯坦,他不但是物理学家,也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而法布尔的这部《昆虫记》,大概也是一本“边缘性书籍”吧!

昆虫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文笔流畅,真是让人感觉到是一部散文。虽然是散文,但昆虫记处处都流露出科学的知识,把人以前错误一扫而光,使你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

法布尔有时真是一个“老顽童”。看,他把圣甲虫描述的多有趣:“咦?这只唯恐来的太晚,碎步向粪堆赶来的是什么虫呢?它那长腿像是由装在肚子里的一个机械所推动,生硬而笨拙的向前移动;红棕色的触角像扇子似的张开,表明它担心强烈的贪欲不能满足而惴惴不安。它来了,它挤倒一些捷足先登者,来到了大餐桌前。这浑身黝黑、粗大异常的家伙,便是大名鼎鼎的圣甲虫,现在它跟它的同胞们入席排排坐了。它用巨大的前足,一抱一抱地对粪球做最后的加工,或者给粪球再加上一层粪,然后走到一旁,平静的享受劳动成果”。好像昆虫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真像个活生生的小人儿。

圣甲早和法布尔似乎是有缘。当“美味蛋糕”从山坡上滚下的时候,圣甲虫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向上爬,不管斜度有多大。而法布尔为得到一片地,奋斗了四十年,尽管自己多么穷困潦倒。看,多么相似呀!昆虫记差不多就是法布尔的自传,他就是那些昆虫,和大自然在做勇敢的斗争。

《昆虫记》是一本科学着作和文学经典,看过了之后,你一定会感慨:“这个世界真奇妙!”

读《昆虫记》有感心得三暑假期间,我津津有味地阅读了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书中的故事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领会到昆虫世界的多姿多彩,也了解到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一些趣事。

《昆虫记》重点讲的是各种蜘蛛。比如:黑肚皮的塔兰图拉毒蛛,虎纹园蛛,狼蛛,蟹蛛,园蛛等,尤其是园蛛,法布尔精细的写出了园蛛结网,园蛛的网很有粘性,园蛛的配偶和园蛛捕猎的方法。看了这些故事后,让我在昆虫的知识上迈进了一大步。

我叹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他为探索真理而投入毕生心血,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神奇和美妙,也感受到了昆虫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我佩服法布尔对事物的如此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他的超凡的文学水平及表达能力。我想,如果他只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没有超好的文学水平和表达能力,写出来的《昆虫记》就没有这么多青少年喜欢去阅读。反之,如果他没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只有超好的文学水平,也就写不出如此真实科学的《昆虫记》。

通过阅读《昆虫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要对社会有伟大的贡献,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等等。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从这些方面好好地培养自己。

不过,我发现这本书也有不足的地方,记得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过,蜘蛛不属于昆虫类,而是蛛形类。我想可能是因为法布尔所处的那个年代,昆虫的分类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把蜘蛛看成是昆虫了。如果编者在文章的前面做个说明,就不会误导一大批的读者,到现在仍然把各种蜘蛛看成是昆虫。当然,这一点并不会影响我对法布尔的崇拜,对《昆虫记》的喜欢。

读《昆虫记》有感心得四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法布尔所写的一部著作——《昆虫记》。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向了现代文明。

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记》。

我多么渴望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造福啊!然而同法布尔相比,我真感到羞愧万分。法布尔能在困苦的环境下研究昆虫,平时我连做事都不认真,不刻苦,就不想动脑筋,有时还乱发脾气。

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读《昆虫记》有感心得五你有没有发现,泥土里总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虫子在爬动?如果有,那恭喜你,你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法布尔!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们仿佛都有奇思,有个性,成了精灵,每日为了自己喜爱的生存事业而努力。

“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的时候,它曾经为了自己和后代们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它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这段话出自《昆虫记》里关于遂蜂门卫的介绍。

这段话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但细读之下,令人感动不已——在它年轻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卫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的许多母亲不也是如此吗?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操碎了心,在儿女长大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了,可是心中却仍然装满了沉甸甸的母爱,想要再做点什么。母亲,世上最伟大的!母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美食。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好像都跳出了书本。我真感谢这位感情细腻、思想深刻的天才,用哲学家一般的思考,美术家一般的观察,文学家一般的叙述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昆虫世界,更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钥匙,让我又一次接触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中昆虫的奥秘。

第4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一个电视节目让他迷上养蝗虫

于红雨今年29岁,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曾做过几年建筑施工管理工作。2006年他考取了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NBA)研究生,现在仍是一名学生。

2005年夏天,于红雨休假在家。很偶然地从电视上看到关于养殖蝗虫的报道。一向喜欢思考的他心动了。“如果在家里承包一些土地,能人工养殖蝗虫,销路一定会不错的。”

说干就干,他很快便风尘仆仆地赶到电视中报道的那家养殖基地,虚心向养殖师傅们请教学习。在养殖场住了四天,于红雨认真观察了蝗虫的养殖环境,并且记录下每一个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棚里的湿度太大不利于蝗虫的繁殖等等。带着满满一本的养殖经验,于红雨回到了老家。

趁着假期,于红雨一边着手说服父母,一边进行建房、打井等工作,不到一个月,他便建起了占地40多亩的养殖基地。一开学,于红雨把养殖基地交给父母和姐夫打理,而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参与基地的建设规划和蝗虫的销售。

初遇挫折他曾想到过放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怀揣着厚厚的养殖经验,但是真的到了田间地头,这个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年轻人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直到今天,于红雨提起那些难忘的经历,仍然会有一些激动。

2005年的7月,正是潍坊一年中风最大、雨最多的时候,于红雨好不容易把5个养殖大棚建起来,把从外地引进来的种子像宝贝一样一颗一颗种在棚里。指望着不多久,就会蹦出很多的小蝗虫,为此,于红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会呆在大棚里,仔细地查看棚里的温度、湿度,小心翼翼地侍奉着这些即将出来的“小家伙”。

天有不测风云,7月底的一天夜里,狂风暴雨突然袭击整个潍坊,暴雨过后,于红雨搭建的大棚有一半不见了踪影,剩下的几个也被吹得东倒西歪,一些引进的种子早就被水淹得一塌糊涂,根本不可能再出来了。

怎么办呢,于红雨一个人坐在地头,有了想放弃的想法。可想了半个上午,他最终决定要重新开始。他找回了被吹走的网子,把那些东倒西歪的架子全部换掉。到市场上买来最结实的竹竿,整整忙活了两天,瘦了一圈的于红雨终于又看到了5个整齐结实的大棚重新在基地亮相了。他又千里迢迢到外地,重新引进种子,这一次他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小蝗虫。

在随后两周的时间里,于红雨每天都蹲在棚里,测试温度、湿度,尽量为这些蝗虫宝宝创造最佳的生存条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第15天的时候,第一茬的蝗虫成功出土了。好几个月的辛苦奔波终于换来了收获,于红雨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随着蝗虫一天天长大,笑容渐渐从这个年轻人脸上隐去,因为新的更大的问题一一蝗虫的销路摆在眼前了,而且刻不容缓。能把蝗虫养出来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能把蝗虫卖出去才能真正实现养殖效益。不认识多少人,也没有多少关系的于红雨这回是真的犯难了。

饭店不敢要,推销遇难题

想来想去于红雨决定去当地的饭店推销自己养殖的蝗虫,但是,当他兴致勃勃把蝗虫拿到饭店去的时候却吃了个闭门羹。饭店说虽然都知道野生的蝗虫可以吃,但是谁也不敢保证真的拿到饭店就会有人买,况且他养殖的东西,质量上谁敢保证呢?万一有顾客吃完蝗虫有过敏之类的反应,不光是赔偿医药费:那饭店的生意肯定也就完了。

虽然遭到了饭店的拒绝,于红雨并不灰心。因为他最清楚自己养殖的蝗虫是完全的天然产品,连蝗虫吃的草都是纯天然的,这种绿色食品一定能够走上人们的餐桌。跑了十几家饭店后,于红雨想出一个新的办法。

他先是和一家饭店达成协议,先免费供应一部分,让饭店尝试着去做去卖。如果效果不错,再接着供应。饭店很犹豫地答应了。谁也没有想到,这种稀罕的食品一到餐桌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这家饭店也高兴地和于红雨签订了一年的供应合同。

一家的市场打开了,很快好消息就传到了多家饭店,于红雨的蝗虫销路打开之迅速、销售之好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连饭店的经理都说:“我卖了以后,他再收我的钱,这个方法很好,吃饭的客人说好,这比我说要好得多。”

全面开发昆虫食品

销路打开了,养殖蝗虫也越来越规范。于红雨很快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飞蝗腾达昆虫有限公司。如今3年多过去了,于红雨的飞蝗腾达养殖基地已成为本市最大、最早的昆虫养殖基地。烟台、青岛等地的经销商都慕名而来,纷纷签订合作协议。

“蝗虫养殖投入少,而市场需求比较旺盛。潍坊地区的市场价为每公斤40元,每公斤的利润在3Q元左右,这样的话,一个大棚卖种和成虫的收入可以超过10000元。”于红雨说,现在潍坊的不少酒店、饭店都来联系蝗虫,还有来自烟台、青岛、济南的客户,市场需求旺盛。现在基地有20个大棚,他打算今年建到30个,明年扩展到40个。

谈到未来的发展,于红雨说,他准备再进一步开发昆虫产品,像蝉等昆虫他也准备养殖,这些昆虫除了进饭店之外,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做成罐头、即开即食类食品等等,甚至他还想到了进行深加工后,将产品推销到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年轻人就业要务实”

如今,养蝗虫带来的可观收益已经让于红雨成为同学中的“致富小明星”。

第5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短短的几年时间,于红雨的蝗虫(即蚂蚱)养殖基地已初见规模,养殖效益也凸现出来,这让当地很多村民心生羡慕:“还是读研究生的有眼光啊,养蚂蚱比咱养鸡养猪都赚钱。”如今,到于红雨蝗虫养殖基地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有的来自山东各地市,而更多的则来自东北、天津、辽宁、浙江、福建等其他省市。很多人在基地参观学习后自己也搞起了蝗虫养殖。而于红雨,则把养殖昆虫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他准备在毕业后,全面发展自己的昆虫养殖事业。

一个电视节目让他迷上养蝗虫

于红雨今年29岁,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曾做过几年建筑施工管理工作,2006年他考取了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MBA)研究生,现在仍是一名学生。

2005年夏天,于红雨休假在家。很偶然从电视上看到关于养殖蝗虫的报道。一向喜欢思考的他心动了。“如果在家里承包一些土地,能人工养殖蝗虫,销路一定会不错的。”

说干就干,他很快便风尘仆仆地赶到电视中报道的那家养殖基地,虚心向养殖师傅们请教学习。在养殖场住了四天,于红雨认真观察了蝗虫的养殖环境,并且记录下每一个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棚里的湿度太大不利于蝗虫的繁殖等等。带着满满一本的养殖经验,于红雨回到了老家。

趁着假期,于红雨一边着手说服父母,一边进行建房、打井等工作,不到一个月,他便建起了占地40多亩的养殖基地。一开学,于红雨把养殖基地交给父母和姐夫打理,而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参与基地的建设规划和蝗虫的销售。

初遇挫折他曾想到过放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怀揣着厚厚的养殖经验,但是真的到了田间地头,这个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年轻人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直到今天,于红雨提起那些难忘的经历,仍然会有一些激动。

2005年的7月,正是潍坊一年中风最大、雨最多的时候,于红雨好不容易把5个养殖大棚建起来,把从外地引进来的种子象宝贝一样一颗一颗种在棚里。指望着不多久,就会蹦出很多的小蝗虫,为此,于红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大棚里,仔细地查看棚里的温度、湿度,小心翼翼的侍奉着这些即将出来的“小家伙”。

天有不测风云,7月底的一天夜里,狂风暴雨突然袭击整个潍坊,暴雨过后,于红雨搭建的大棚有一半不见了踪影,剩下的几个也被吹得东倒西歪,一些引进的种子早就被水淹的一塌糊涂,根本不可能再出来了。

怎么办呢,于红雨一个人坐在地头,有了想放弃的想法。想了半个上午,他最终决定重新开始。他找回了被吹走的网子,把那些东倒西歪的架子全部换掉。到市场上买来最结实的竹竿,整整忙活了两天,瘦了一圈的于红雨终于又看到了5个整齐结实的大棚重新在基地亮相了。他又千里迢迢到外地,重新引进种子,这一次他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小蝗虫。

在随后两周的时间里,于红雨每天都蹲在棚里,测试温度、湿度,尽量为这些蝗虫宝宝创造最佳的生存条件。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到第15天的时候,第一茬的蝗虫成功出土了。好几个月的辛苦奔波终于换来了收获,于红雨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随着蝗虫一天天的长大,笑容渐渐从这个年轻人脸上隐去,因为新的更大的问题――蝗虫的销路摆在眼前了,而且刻不容缓。能把蝗虫养出来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能把蝗虫卖出去才能真正的实现养殖效益。不认识多少人,也没有多少关系的于红雨这回是真的犯难了。

饭店不敢要,推销遇难题

想来想去于红雨决定去当地的饭店推销自己养殖的蝗虫,但是,当他兴致勃勃把蝗虫拿到饭店去的时候却吃了个闭门羹。饭店说虽然都知道野生的蝗虫可以吃,但是谁也不敢保证真的拿到饭店就会有人买,况且自己养殖的东西,质量上谁敢保证呢?万一有顾客吃完蝗虫有过敏之类的反映,不光是赔偿医药费,那饭店的生意肯定也就完了。

虽然遭到了饭店的拒绝,于红雨并不灰心。因为他最清楚自己养殖的蝗虫是完全的天然产品,连蝗虫吃的草都是纯天然的,这种绿色食品一定能够走上人们的餐桌。跑了十几家饭店后,于红雨想出一个新的办法。

他先是和一家饭店达成协议,先免费供应一部分,让饭店尝试着去做去卖。如果效果不错,再接着供应。饭店很犹豫地答应了。谁也没有想到,这种稀罕的食品一到餐桌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这家饭店也高兴地和于红雨签订了一年的供应合同。

一家的市场打开了,很快好消息就传到了多家饭店,于红雨的蝗虫销路打开之迅速、销售之好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连饭店的经理都说:“我卖了以后,他再收我的钱,这个方法很好,我原先不敢用他的蝗虫,吃饭的客人说好,这比我说要好得多。”

第6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接受访谈的有十一位“文化老人”,包括阿城、北岛、崔健、陈丹青、刘索拉、田壮壮等,他们分别属于小说、诗歌、音乐、美术、电影、哲学等领域。

对于他们,“80史”曾是一种焦灼状态,由来已久,十几年前或是更早一些时候,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风暴――异域文化、改革开放的双重冲击,狂飙不息,日夜吹动他们灵魂的羽毛,隐秘而又强大,让生命不得安宁。如今回过头来,这些“文化热”中的“潮人”,集体清理和反思八十年代,并试图沉淀提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作者前言)的文化精神,的确是件意义重大的事。

诚然,八十年代有着各种缺点,比如知识分子与经济性的历史进程的隔膜、学术的空疏、知识结构与文化构成的扁平化与单一化、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宏大叙事等,但正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一个战士,而完美的苍蝇毕竟还是一只苍蝇。八十年代的思想者是中国二十世纪难得的一次“青春突围”,反抗、激情、启蒙、想象力、使命感等“文化关键词”都标志着八十年代的“青春逼人”。最让人缅怀的,还是那个时代青年人之间心无芥蒂的争论、辩白与对话,他们拼命地朗诵诗歌,唱摇滚,以坚定的独立姿态赢得了众多青年的喜爱。李陀在访谈中说,他与几个文友可以为了讨论文学在大街上争论到天明,而张承志为了寻找奥登的一本小说获得叙述的灵感,可以在晚上十二点后去敲李陀的家门,已经躺下休息的年轻夫妇热情开门,满书堆里帮他寻找。陈丹青与阿城,用廉价信笺进行跨国通信,交流彼此的感受;阿城有时候干脆就将小说写在练习本的破纸上,直接寄给陈丹青,就在这些文学青年的“梦呓”中产生了《棋王》、《树王》等短篇经典。激越的青春之梦,敞开的伟大心灵,旷日持久的讨论、阅读、思考、写作与对话,那一群年轻人终于站在了“太阳的痛苦的芒上”,并在历史的境况与人类心灵的互动中,到达了他们能够到达的高度与深度。

那个“前消费时代”(阿城)的总体气氛颇为浪漫并且相对简单,好在接受访谈者的态度却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相反,在平和代替了愤怒的背后,他们对于八十年代抱着难得的坦率、客观,甚至苛刻的审视态度,以各自的视角来反省当年的决绝、冲动和呐喊,站在远处重新审视自己被那个时代记录的真正意义、自我和时代的局限。所以,毋宁说这是本“心灵备忘录”,里面浸透了“追忆似水年华”般的欢愉与悲伤,不如说是在书写悲悯,在八十年代与消费性技术性很明显的当下对照中,努力探究物质主义极度上扬、人文风景开始落幕的深层原因,并为在新时代继续前行提供参照和路标。

第7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举重

举重比赛开始了。一只鹰代表鸟类参加了比赛。它要的重量按比例换算后刚刚超过人类世界纪录,也许它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超过人类。它沉着地用锋利而坚硬的嘴咬住杠铃。哦,它今天表现不是很好,没能举起来。第二次试举也没能如愿以偿。大象用它有力的长鼻子也没能举起。接下来出场的是哺乳动物代表队的鲸,它也没能成功。最后一名选手出场了,它是独角仙。虽然只要它举起任意重量的杠铃,就能获得金牌。但是,它没有,它选择了令人吃惊的54000千克。不是开玩笑吧?54000千克,它能举起吗?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它成功了!它打破了所有纪录。全场观众为它欢呼。

跳远

接下来,跳远比赛如期举行。观众们很看好的袋鼠出场了。助跑,起跳!20米。南极的企鹅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参赛。组委会特地在助跑这一段路程里为它准备了一个水池。它在水里热身,助跑。不,是“助游”。啊,它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水面,却只跳了6米。蝗虫,也就是蚂蚱,上场了。它不用助跑,直接跳了起来。哇,它竟然比袋鼠跳得远了几倍,成绩是78米。一只看上去像青蛙的小家伙上场了。组委会忘了介绍它叫什么名字,就让它开始比赛。啊,竟然比蝗虫跳得还高。哦,它已经超出了沙坑的范围。它终于落了下来。组委会认定这没有违例,有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它的成绩是126米。最终,这个小家伙荣获这一项目的金牌。

自由泳

第8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婆婆生活太单调

儿媳妇当老师

家住上海市闸北区的芮东莉,70后,出版社编辑,古汉语博士,也是我国大陆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丈夫吕永林是上海大学的一名教授。早在结婚之初,夫妻俩就约定好要做丁克一族。可对一直想抱孙子的婆婆秦秀英来说,却是一个遗憾。不过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作为长辈,她也只能支持。

2011年3月底,64岁的秦秀英从老家内蒙古去上海儿子家中小住。因为语言不通,老人没住几天就嚷着要回老家。婆婆刚来就要走,这让芮东莉心里很不好受,便想着给婆婆找点事做。刚开始,夫妻俩故意把家里的杂事交给老人打理,可往往半个小时老人就收拾妥当了,剩下的时间还是得一个人面对空落落的家。看着老人孤独落寞的背影,芮东莉便跟丈夫提议道:“要不让婆婆跟着我做自然笔记怎么样?多出去接触接触大自然,心情也会好,权当是锻炼身体了。”芮东莉口中的自然笔记,是一种起源于欧美国家的观察、记录自然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绘画和简单说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大自然做笔记。

对于妻子的提议,吕永林十分赞同:“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就很喜欢植物,家里养了不少花花草草。虽然她不识字儿,但经常帮人画鞋样,所以画些简单的图应该没什么问题。”

第二天星期天,夫妻俩打算去附近的闸北公园跑步。这次,芮东莉拉上了婆婆。路上,芮东莉对婆婆说:“妈,听永林说你以前可喜欢花花草草了,要不我教你画这些花花草草,怎么样?”老人一听乐呵了:“不行不行,我的手握锄头可以,拿笔杆子可不行,那事咱干不来。”“没事,我们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以前我也不会,这不画着画着也就熟练了,妈你这么聪明,学起来肯定比我们都快。”媳妇的恭维让老人听后心里特别舒坦,最终同意试试看。

春天,到处都是盛开的花。每看到一种花,芮东莉总能迅速说出花的名字和品种,这让秦秀英十分佩服。芮东莉趁机鼓励她:“等以后看多了,你也会知道。”随后,芮东莉便把这些花都拍了下来。吃完晚饭后,芮东莉就兴冲冲地在桌子上铺好纸张,准备好各种水彩笔,开始像哄小孩子一样,把婆婆诱导到书桌旁。可嘴上说同意,等到真正尝试的时候,老人又退缩了。看着向妻子不断“求饶”的母亲,吕永林有些不忍心了:“要不下次再让妈学,先让她跟在你后面多看怎么样?”明白丈夫的心思,芮东莉却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婆婆之后更加没了拾笔的勇气,坚决不同意。向儿子求助无望的秦秀英只能尝试着拿起笔在纸上画花花草草。

老人是个左撇子,第一次用左手握画笔,手总是发抖,线条歪歪扭扭。芮东莉却很有耐心,指导婆婆一笔一笔慢慢画出花朵和绿叶的轮廓。画完几朵花后,老人这才稍微放松了一点点,开始慢慢着色。很快,婆婆的第一幅手绘作品新鲜出炉了。考虑到婆婆还没开始学写字,芮东莉就自己帮婆婆记录上自然笔记要求的天气温度地点等情况描述。

顺利完成第一幅作品的秦秀英高兴坏了,一晚上都兴奋不已。第二天上班前,芮东莉给婆婆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她照着样子把阳台上的吊兰画出来,晚上自己下班后检查。秦秀英答应了。

婆婆学电脑

儿子儿媳齐上阵

到单位后,芮东莉忙找了一些拼音图纸画册和一本《新华字典》,准备带给婆婆,好教她识字。

晚上回到家,看到婆婆画的《吊兰图》,芮东莉十分惊喜。“老师”的夸奖让秦秀英既害羞又开心。芮东莉对婆婆说:“妈,今天开始我就不帮你做记录了,你自己学着记,不会的字就用拼音代替。”没想到老人的倔劲上来了:“我学的拼音大多都忘光了,而且整篇笔记都用拼音看着也难看,要是你不嫌麻烦,你教我识字,我愿意学。”婆婆的回答让芮东莉喜出望外,她立即答应下来,给婆婆当语文老师。

让芮东莉高兴的是,婆婆还能记得不少幼时学过的拼音,只是记忆力不太好,总是会出现偏差。可老人学习的劲头却让芮东莉很欣慰。此后每个周末,芮东莉都会带着婆婆去家附近的各个公园转转,观察各种小昆虫,记录各种花草树木的样子。在完成的记录稿纸上,婆婆也会认真地一笔一划写上地点时间天气等记录要素。不过由于老人记忆力不好,基础也很差,所以经常会发生写错字的情况。每当这时,芮东莉都会帮婆婆纠正过来,把正确的字写在错字的旁边。而秦秀英为了在自然笔记里把每个字都写正确,总是在稿纸上打好草稿,让媳妇帮她检查一遍,然后再工工整整地抄在自然笔记里。

转眼时间过去了大半年,秦秀英从一开始啥也不懂慢慢地学会了几千个汉字,画画也画得有模有样,在媳妇的帮助下,做了上百篇“自然笔记”。眼看着快过年了,老人提出想回老家看看。怕婆婆回去后,荒废了“学业”,芮东莉有了新想法:教婆婆学电脑。学会了上网,不管婆婆在哪,双方沟通起来都会很方便。

和之前学画画一样,一开始,秦秀英对电脑也是心生畏惧。一向急脾气的芮东莉,面对婆婆这个大学生时,展现出了少有的耐心,一点一点地解释给婆婆听,握着婆婆的手不厌其烦地教。后来的几天,芮东莉因为工作太忙,教婆婆学电脑便成了丈夫吕永林的事儿。

在儿子媳妇的共同努力下,秦秀英总算学会了基本的操作,可以在电脑上面打字,也可以把手写的自然笔记誊录到电脑上去。婆婆回家之前,芮东莉又帮婆婆申请了微博,取名“临河而居”,让她回老家后可以把自然笔记传上博客跟大家一起分享。芮东莉这么做,一来是让婆婆坚持下去,二来也是给她找个事做,让老人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把晚年过得更加精彩些。

没想到,微博开通没几天,就吸引了不少“粉丝”前来。《新闻晨报》知道后,还特意刊登了几幅秦秀英所作的“自然笔记”。自己一个只上过一年半小学的土老太太,还能在报纸上露回脸,秦秀英喜不自胜,跟媳妇保证回去后一定好好画。回到老家后,经常每隔几个礼拜,芮东莉就会在婆婆的博客上看到她更新的博文,而这些图文的记录,为她赢来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好评,粉丝们都热情地称呼老人为“秀英奶奶”。

虽然分隔两地,芮东莉每次看到稀奇的东西都会第一时间跟婆婆交流,婆媳俩经常在微博上互动。秦秀英兴奋地告诉媳妇,她是村里第一个玩微博的老人,大家都说她跟得上潮流,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潮老太”。

媳妇大功告成

“土婆婆”成畅销书作家

2013年7月,秦秀英再次来到上海小住。一见面,她赶忙把自己的“大作”拿给媳妇欣赏。让芮东莉没有想到的是,婆婆自然笔记的记录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自然的植物昆虫了,还有传统习俗和农家生活用品的记录,甚至还有正在天空飞行的飞机和远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婆婆的这些改变,让芮东莉欣慰不已。

不久后的一天,秦秀英和媳妇一起来到世纪公园做自然笔记。走了没多久,芮东莉就被一片开着红色小浆果的灌木吸引过去。婆婆立即会意地要从口袋里掏出纸笔,可发现忘记带笔了。看着母亲垂头丧气,吕永林想出了一个办法:“你看这些植物的浆果各自有各自的颜色,要不咱用浆果画?”芮东莉和婆婆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两人立即从地上找到不少落在地上的植物籽、浆果粒,偶尔摘两朵不同颜色的小花在纸上着色。饱满的植物汁液浸在纸上的效果分外好,婆媳俩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后来再忘记带笔的时候,芮东莉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记录。

2014年10月国庆节,芮东莉和吕永林带着秦秀英到云南昆明探亲。昆明是四季之城,有很多独特的植物鲜花等。秦秀英一到那里就看得入了神,她经常站在某个树下一动不动盯着某棵树,或者瞧着某朵花,晚上回去整理出来发到微博上。从昆明回来后,婆婆就画了很多关于昆明之行的自然记录,传到微博上后,引来无数点赞声。

2015年年初,浙江人民出版社找到秦秀英,希望能把她的自然笔记集结成书。这不仅仅是一幅幅简简单单的自然笔记,更是一位老人用简单的画笔讲诉自己、讲诉世事人生。2015年5月1日,秦秀英所著的《胡麻的天空》正式出版。短短一个月,《胡麻的天空》就登上当当网“新书热卖榜”。

第9篇:昆虫备忘录范文

5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知识分子队伍无论在数量方面,或业务水平方面,都不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急速发展的需要。当时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待遇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某些党员的宗派主义情绪,低估知识界解放后在政治上和业务上的巨大进步,低估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作用,更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知识分子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中共中央于1956年1月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讲话,号召全党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向科学进军。这次会议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成果,不久就被一笔勾销。1957年的反右斗争运动,使我国知识分子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倒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改变了,资产阶级帽子又戴到他们的头上。

(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1958年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国,3月至5月,毛泽东反复阐述“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思想。他说明名家是最落后的,最无创造性的;一再号召学问少的人要打倒学问多的人,要剥夺翘尾巴的高级知识分子即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资本,号召工人、农民、干部、小知识分子自己起来创造。

一石激起千层浪。

1958年5月,党刊《红旗》发表署名文章《青年农民能不能成为科学家》,宣传陕西省醴泉县烽火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只上过两年小学的丰产能手和育种家、27岁的王保京,称赞他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是我们党培养起来的新型科学家;他帮助人们打破了科学的神秘观念,打破了对科学家的迷信。[11]

5月22日,党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鼓舞劳动人民打掉自卑感,振奋大无畏精神”为总标题,报道了三位样板人物的事迹,同时配发了题为《科学并不神秘》的社论。这三位青年,除了前述的王保京外,还有只读过初中一年级的、36岁的防治白蚁的土专家李始美和只上过四年小学发明一台既能刨薯丝、切薯片、磨薯粉、铡猪草,又能打稻、打麦、打高粱、摘花生的农业机械“八用机”的青年农民曹文韬。社论说,李始美研究出来的防治白蚁方法的效果,超过了国际水平,比专门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方法还完善,打破了对学院式研究的迷信;王保京的成就,说明科学技术并不神秘深奥、高不可攀,大学教授能做,同样是人的农民也能做到。社论接着说,不要以为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或者得过什么学位的人才能搞科学,搞发明。历史上的中外重要发明家,大多出于被压迫阶级,即是说,出于那些地位较低,年纪较轻,学问较少,条件较差,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击受折磨的那些人。社论号召工人、农民、小知识分子和新老干部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2]

《人民日报》的号召,正式揭开了许多土专家被吸收为学会会员,被聘请为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的序幕。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报刊,纷纷刊登土专家进科研单位、上大学讲坛的消息或专题报道。另一方面,许多专家被“拔白旗”,受到了批判。

(二)治白蚁的土专家当科学院的专职研究员

在竞聘土专家的大潮中,广东省新会县治白蚁的土专家李始美,成为一些昆虫学科研、教学单位争夺的对象。最后,他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专职研究人员。他是在这次大潮中,被中国科学院接纳的唯—土专家。

1.李始美其人其事

白蚁是一类主要危害木材的昆虫。在我国长江以南,尤其华南、东南、西南等地区,它为害木质房屋、桥梁、铁路枕木、电线杆、船只、水闸、堤坝等等,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李始美走进了防治白蚁的领域。

1953年1月,一位住在广东省江门市的亲戚,委托李始美请私营白蚁行去他家除治白蚁。白蚁行索价昂贵,技术保密,盛气凌人。李始美为此下决心钻研防治白蚁的方法。这一年他30岁。从这时起到1956年6月,李始美攻读了许多昆虫学和有关白蚁的文献资料,接着在广东、广西、湖南的19个县市白蚁高发区,观察白蚁的生活习性,并对受白蚁侵害的两千多间房屋,数十座桥梁、水闸,80多艘轮船进行除治白蚁试验,从而了解了白蚁世界的秘密,找到除治白蚁的有效办法。在除治试验的过程中,李始美受到14家私营白蚁行联合排挤打击或威胁利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新会县会城镇人民政府帮助他解决了经费和试验工作用房等问题,多次鼓励教育他为着人民的利益坚持工作,使他没有因白蚁行的威胁利诱而动摇。

试验成功后,李始美没有把防治白蚁技术据为己有。他在会城镇人民政府举办的防治白蚁学习班上,无保留地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学员。1957年12月,会城镇人民政府把这些学员组成防治白蚁工作队,镇长任队长,李始美任副队长。经过两个月苦战,工作队对全镇机关团体、企业、商店和住户的5036座房屋进行全面检查,对查出有白蚁为害的1388间进行施药除治,此外,还除治了九座桥梁、1560根电线杆的白蚁。一个半月后复查,会城镇的白蚁已被消灭,该镇被宣布成为无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和白蚁危害的“五无镇”。[3,4]

李始美根据实地观察,对白蚁生活习性和规律提出一些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白蚁蚁王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专门司繁殖作用的,另一种是管理兵蚁、工蚁等事务的;白蚁巢分主巢和副巢,副巢中的白蚁,一切行动都受主巢中的蚁王指挥。他还发现了蚁巢中的“吸水线”,将“吸水线”堵塞,四天内全巢白蚁就会因缺水而死亡。[5]、[6]

昆虫学家对李始美防治白蚁的成就给以高度赞赏和肯定;对李始美提出的若干新观点,认为很有价值,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2.聘不聘李始美是方向道路问题

在1958年的政治大环境中,李始美同志身不由己地被接纳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同时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专职研究员。

1958年5月4日,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的范长江同志,在文化俱乐部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提出,像李始美这样的人,能不能当中国昆虫学会的会员。他的潜他台词自然是肯定的。[7]5月20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持报告会,邀请李始美同志向北京科技界作报告。次日,北京昆虫学界集会欢迎李始美,集会由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中国昆虫学会北京分会联合主持。会上宣布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会通过接受李始美同志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3]

但是,李始美同志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的过程并不顺畅。

在是否聘请李始美为特约研究员或专职研究员的问题上,当时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昆虫学家们持谨慎态度。他们委婉地表示不赞成以此作为奖励或鼓励土专家的唯一方式。他们之所以不同意,既不是轻视、蔑视“卑贱者”,也不是认为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就注定做不了科学研究工作,成不了科学家。他们是出于以下的考虑:

一个考虑是,在防治白蚁的众多土专家中,实际存在着“浙江派”与“广东派”之争,很难说这一派一定强于那一派。就广东省防治白蚁的土专家中,除李始美外,也还有一些颇有建树的其他土专家。基于以上情况,在没有确认李始美就是防治白蚁土专家中的顶尖人物之前,聘请他一人,会不会引发出其他的问题。

另一个考虑,聘请李始美为研究员,涉及到中国科学院规章制度的修订、补充,研究员标准的重新界定等等问题,这些,都不是一个研究所所能自行其是做出决定的。

在讨论问题时有不同意见,这本是正常的现象,但因上述意见有悖于毛泽东的指示,聘请不聘请李始美为昆虫研究所研究员,被上纲上线为方向道路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党组织的负责人,眼看着某大学聘请李始美同志为教授即将成为事实,他不甘落后,却又“阻力重重”。作为党领导科学在研究所的具体体现者,焦急之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自身受“左”的影响较深,因而,他在向中国科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科学家对李始美的看法与态度时,—一点名批评持不同意见的竺可桢副院长,生物学部的学术秘书,昆虫研究所的科学家所长和副所长。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一位成员在生物学部同地学部的联合跃进大会上讲话时,中国批评科学院在李始美能不能当研究员的问题上,大大落后于形势。昆虫研究所再度开会,才同意聘请李始美为该所特约研究员。昆虫研究所党组织负责人在李始美问题上取得了胜利,接着他又办成了一件贯彻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大事”。他大刀阔斧取消了所里研究室建制和基础研究工作,把全所研究技术人员组成几个害虫防治工作队,由研究实习员技术员,领导老科学家和高中级研究人员到农村工作,实验室全部关闭,使该所工作一度量的严重损失。

5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党委邀请李始美向京区数百名科学工作者作了“白蚁的研究和防治方法”的报告。党委号召科学工作者向土专家学习,“走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

6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29次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并同意昆虫研究所的报告,但建议将特约研究员改为研究员。[8]

7月11日,中国科学院第8次院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聘请李始美任昆虫研究所研究员。会议决定:“白蚁专家李始美同志在研究白蚁的防治方面已创造出重大成就,值得学习推广。他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的问题,如白蚁的新巢形成,白蚁的种型,药剂的配制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提高白蚁的防治技术和科学理论水平,我院准备在广州分院下设立白蚁研究工作站,作为昆虫研究所的一个工作站。会议通过聘请李始美同志担任这个工作站的研究员。”[9]

3.李始美的殊荣与遗憾

第8次院务常务会议后,中国科学院以郭沫若院长的名义向李始美颁发研究员聘书。李始美是全国土专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聘请李始美为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院史中(不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从未有过的事。

1958年初,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讲话,号召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要办中国科学院分院。之后,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及其研究机构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急剧膨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定的机构设置方案被打乱了,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在广州分院下面设立隶属于昆虫研究所(北京)的白蚁研究工作站没有建成,一个独立于昆虫研究所之外的另一个昆虫研究机构却诞生了。随着调整和体制变化,这个研究机构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几经变化,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昆虫研究所与现在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1959年,李始美成为这个研究所的正式职工,分院给他定的技术职称是副研究员。分院作为下级推翻上级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聘李始美为研究员的决定,其原委不清楚,但至少反映上下级党政领导部门对此事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当时没有适用于土专家的职称系例、规定以及合法的评议系统,只凭领导机关或首长意志认可了事。李始美虽然只被定为副研究员,但月工资165元,是这个新建研究所的所有研究技术人员中工资最高的。

中南昆虫研究所的党政领导很重视对李始美的帮助和培养,为李始美创造各种学习和工作的条件。他们除了在研究所里指派一位昆虫学研究人员和一位外语老师,一对一地辅导李始美学习外,还送李始美去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听课进修。80年代,李始美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退休。李始美从36岁那一年进这个研究所到退休,一直受到尊重。但在退休前的二十多年中,他防治白蚁的技术方法没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其经验没有上升为理论,也没有验证出他当年提出的有关白蚁的若干重要问题和观点。

李始美进科研单位后,在白蚁的研究方面没有新的建树,人们不免为此感到遗憾。据了解,当年进科研院所任专职研究人员的土专家中,像李始美同志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的,能有新建树者,几乎是凤毛麟角。

(三)对历史现象的反思

李始美等同志进科研院所后,研究工作进展不大,也许当初他们就不该进研究所。李始美进了研究所,并没有实现当事者们的“期望值”,这一切,他们本人无须负责。因为没有李始美的话,还会有张始美、周始美、王始美……走进研究所。面对着政治需要,面对着一场运动,李始美们是无法摆脱、无法抗拒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就不能成为教授、研究员,或不能进研究所,上大学讲坛。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呼唤着千千万万优秀的人才。通过各种学校,有计划地大量培养造就建设人才,与不拘一格从自学成才的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必不可少的。

古今中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成为科学家、教授的例子并不少见。中国科学院有的研究所就有把中学生培养成高级科学家和院士的成功例子。吸收“土专家”进大学、科研院所也不是坏事。全国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不间断地涌现出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之中,不少人原先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工作中刻苦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他们之中,肯定还会有人进大学、研究所工作,但是进高校或研究所工作,不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作用的唯一途径与选择。关键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培养与帮助,更加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应该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应该政治运动式地“一哄而起,一哄而下”。选拔工作也应该有民主程序和科学的评选系统,切忌简单地由党政领导部门长官意志凭主观好恶先行决定。千里马难求,伯乐更不易得。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需要祖国各民族人民和各阶层人士的紧密团结。只有人人受到尊重,人们才能最大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土专家”要受尊重,“洋专家”、“洋教授”(这里是相对于“土专家”而言,并非指外国的专家、教授)也应该受到尊重。王保京自己坦言,他在农村搞科研能取得成绩,是农业科学家们手把手地教他的。有些新闻媒体故意回避或无视这样的土洋专家亲密合作,相得益彰的基本事实,不实事求是地抬高“土专家”,贬低“洋专家”、“洋教授”,有意使他们成为对立面的作法,是在“左”的思潮影响下酿成的悲剧。历史上的失误不该重演,人们应该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训,才能变得更聪明、更实事求是些。可惜我们不大习惯于去反思,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派工农兵进研究所“掺沙子”,在全国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持续时间更长地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

在庆祝祖国50周年华诞,欢呼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谁也无权好了伤疤忘了痛!

参 考 文 献

1.惠庶昌:青年农民能不能成为科学家,《红旗杂志》,1958,(4)。

2.科学并不神秘,《人民日报》,1958-05-22。

3.科学工作者的榜样,白蚁专家李始美到京作报告,《人民日报》,1958-05-22。

4.李始美:我怎样研究和防治白蚁,《文汇报》,1958-05-24。

5.朱弘夏:正确的科学道路《文汇报》,1958-05-24。

6.提示白蚁世界的秘密《文汇报》,1958-05-23。

7.×××副所长谈科学家对李始美的看法,《科学简讯》,1958-07-19(新3期)。中国科学院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