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老年护理的重点精选(九篇)

老年护理的重点

第1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照护;两重性;养老质量;支持系统

论文摘要:照护既是一项工作又是服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基本养老内容系列中,处于物质供给保障向精神慰藉的过渡阶段;又具有渗透性特点,渗透在基本养老的各个方面。基于照护的这一特点,我们必须确立起照护贯穿始终的养老保障观念以提高养老质量。由于我国老龄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目前我们应适时转变工作重点,逐步构建起以照护为重心的基本养老体系。可从政府独立立项、逐步建立起纵向无缝接的照护网、重点发展社区这一照护重要平台、整合各种照护资源、培植社会照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打造照护支持系统,完善基本养老体系,切实提高养老质量。

养老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保障、住房保障、照护和精神慰藉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观念的影响,当前人们把基本养老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和住房保障上,对照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照护,既是基本养老的重要组成内容,又不同于其他三个方面,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从而使其在养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积极推进。

一、照护既是一项工作又是服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照护,包括日常照料和护理。是指老年人因自然生理衰退,导致日常自理能力发生障碍而难以维持其自身正常生活并产生依赖性需求,或因各种可能或现实的疾病所产生的保健、康复过程中的护理需求,家庭成员以及外界对其所提供的支持行为。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有共同点,即都有各层次的,包含了从基本物质到精神的需求;但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老年人因生理衰退、体力不支及疾病所造成的生活不便,使其需求的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依他性。这种依他性即表现为照护。这种需要满足的依他性使照护始终贯穿其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样,照护就具有了两重性,既是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精神慰藉一样,是一项独立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扶持、服侍和护理,又是一项服务,贯穿于经济、住房保障及精神慰藉满足的全过程。如果仅有基本生活保障,没有照护,老人们得不到有效的照料和护理,基本养老就只能是“养活”,止步于生存层次,谈不上高质量的养老或社会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而精神慰藉作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缺乏照护支持,没有基本生活的正常化,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满足。因此,照护具有综合性特点,在基本养老的内容系列中,处于物质供给保障向精神慰藉的过渡阶段;又具有渗透性特点,渗透在基本养老的各方面内容中。没有必要的照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不发展、不加强照护工作,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基本养老体系。

二、当前养老服务中的种种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照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基本养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认真探究起来,养老的质量还不高,照护的不足和缺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一是照护面不广,主要以家庭照护为主。目前总体看,我国养老照护主要还是以家庭为主,老年夫妻之间的照料、子女照料是主要形式。低龄、无工作老年人基本自理。城乡差别巨大,农村基本上没有组织化的照护。部分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有以社区为单位的照护服务。农村除“五保”老人外,其照护则主要依靠血缘、亲缘关系。一旦遇上躯体性重症,除了一部分家境较好,可以上医院进行医疗护理外,不少老年人就自生自灭,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而家庭照护功能,因为现代化而减弱,出现了看似有而实无的尴尬状态。

二是照护层次较为基本,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照护从内容上可分为日常照料和护理,前者是指对日常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生活服务,这类服务视老年人自理能力的情况不同,又可具体细分为照料生活起居(如帮助老人吃饭、穿衣、洗浴等)和提供生活条件(如帮助做饭、购物、做家庭卫生、外出等);后者是指由专业人员提供的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护理服务,包括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服务和患有慢性病但无须特别治疗的以保健为主的服务等。目前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在照护服务的提供上基本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照料,康复保健的护理及少涉及,有保健室的也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实际情况看,老人照护的重点就是解决老年人吃饭等日常生活问题,对老年人的洗澡、穿衣、起居移动、如厕、清洗等较少顾及,谈不上对老年人应用现代化工具如家电使用、信用卡使用等的辅导,更缺乏专业性的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服务,离真正意义上的照护有比较大的距离。

三是照护机构数量偏少,缺乏精细化分类。养老机构是较为专业的照护机构,但比例偏低。按老年床位数来算,2007年,全国福利机构养老床位数241.2万张,约占老年人的1.6%,年末在院人数为169.2万,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是少数。更为主要的是,这些机构没有精细化分类,无论城市福利院还是农村敬老院,无论国办福利机构,还是民办福利机构,一般都以60岁年龄为限,而不论身体好坏。除城市福利院有分级护理外,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敬老院设施简陋,仅满足于把老人集中供养起来。而城市福利院的等级护理,缺乏统一规范,有的一级护理最高,有的三级护理最高。 四是照护队伍总量不足,业务素质参次不齐。目前很难精确统计养老护理员人数。以收养性社会福利(不含儿童福利机构)单位统计,2007年末,全国职工总数为253074人,与在院老人比为l: 7左右。如果去除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这一比例更低。由于来源不同,总体上素质不一。从护士学校毕业的,把照护工作看作是医疗的延续;从农村招用的或城市“4050”人员转行的,则把照护当成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这样就出现了“两张皮”现象,也使照护工作很难真正专业化。

三、全方位建设照护支持系统,切实提高基本养老质量

基于照护的特殊意义、我国照护的现状以及未来照护需求的实际发展,我们必须抓紧规划,建立全方位的照护支持系统。

政府要把照护作为一项独立的养老保障工作立项建设。这既是由照护本身在养老保障中的独特性决定的,没有照护就不可能有整体养老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由我国养老保障阶段性工作重点转移决定的。没有作为专项工作的政府立项和文件,照护工作不可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也不可能有整体性照护工作,诸如照护保障制度、照护评估体系、照护设施的增设、照护人员培养等的建设和发展。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老年照护早已成为老年社会政策的中心议题之一,照护制度与养老金制度、老年医疗制度并称为老年生活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需要强调的是,在照护工作中,政府应起到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表现在立法上,就是要研究制订诸如佬年福利法》等法律法规,并在法律中,有对照护相关内容的独立、明确规定,使全社会有明确的预期和工作目标;加强政策扶持,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列人预算,发展照护事业;认真研究,制订照护的具体标准,确立社会各方的准人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行业管理,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等。

逐步构建一张无缝接照护网,提供全面的、连续的、和谐有序的照护服务体系。不同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不一样的,就老年人个体而言,生理机能的衰退及疾病的发展也是一个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起家庭一社区一老人公寓一康复院一关怀院,这样内在层层衔接、逐节过渡的老年照护网络系统,以满足不同老人及老人个体动态变化的照护需求。

第2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第3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急诊;特点;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59-01

就目前来看,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老年急诊患者的数量也随之上升,从老年急诊的特点、老年疾病的类型以及老年急诊人数等多个方面来看,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高,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显著增多[1]。老年急诊患者中,病情严重,疾病种类复杂,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加上患者家属的恐慌与烦躁,对老年急诊患者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有一些老年患者的疾病发作比较缓慢,在就诊的时候虽然没有出现急症表现,但是在就诊过程中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为了提高老年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80例老年急诊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急诊室收治的80例老年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62-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9)岁。41例心血管疾病,19例单纯高血压发作,12例脑血管疾病,5例急性胃肠炎,3例外伤;合并肺部感染25例。

1.2 老年急诊特点

1.2.1 症状特点

本组大多数老年急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典型。将疼痛作为特征的疾病,经常缺失疼痛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13例,其中4例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25例,其中有16例没有明显咯痰、咳嗽症状,而以消化系统、精神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就诊;脑梗死8例,其中2例无神经症状。

1.2.2 夜间急诊多且重

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老年急诊患者夜间疾病发作的数量要多于白天发作,61例夜间发作,占76.25%;19例白天发作,占23.75%。41例心血管疾病中,13例急性心肌梗死,占31.7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例夜间发作,占84.62%。其他疾病经常于夜间加重,例如:心脏病并发心功能衰竭,主要在后半夜中出现无法平卧、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发热现象的患者,在夜间的发热温度更高,通常情况下均>38℃;将疼痛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患者,夜间的疼痛程度相比于白天更加严重。

1.3 护理方法

1.3.1 加强夜间护理

根据老年急诊患者的夜间急诊多且重特点,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夜间护理的力度,在夜间重点时段中,应当安排急救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值班,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应当重点进行护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当老年急诊患者在夜间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避免老年急诊患者由于抢救不及时,导致死亡。

1.3.2 认真、仔细的巡查

急诊护士应当对老年急诊患者进行认真、仔细的巡视,观察患者的面色、行动是否存在困难、精神状态以及神志,对于呼吸困难、面色差、神志不清以及自诉病情严重的患者,立即采用担架或者轮椅将其送至急诊室,并且优先进行救治,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防止治疗延误,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1.3.3 及时抢救

急诊护士应当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严重病情,立即告知急诊医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应当了解与掌握急诊抢救知识与技术,熟练抢救器械的应用方法,熟悉不同类型急救药品的用途与使用剂量,还要熟悉中毒所需要使用的拮抗剂与解毒剂,在抢救老年急诊患者中能够快速准确的使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为老年急诊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3.4 重视急救设备管理

护理人员应当确保各种急救设备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及时补充耗材,派遣专人对急救设备进行管理,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制定合理的急救设备保养操作规程。合理的抢救护理措施与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老年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抢救护理流程是保证老年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当确保抢救设备仪器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防止由于抢救设备仪器出现故障而造成老年急诊患者抢救出现延误,导致抢救失败。

2结果

本组80例老年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抢救护理,均抢救成功,无1例出现死亡,抢救成功率为100%。

3 结论

老年急症患者中,大多数为慢性病,由于长期受到病症的折磨,造成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其次,一些老年患者由于小病而不愿意到医院中进行诊治,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主要通过自行服药控制病情,当病情突然加重的时候,大多数老年患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患者出现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增大,产生恐惧、忧郁、绝望的心理;当候诊时间与检查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会加剧患者的焦虑、紧张,这个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患者疾病的发作。因此,老年急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护理人员应当充分的重视。

大多数老年急诊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均呈现随机性[2]。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巡察力度,实时关注患者病情出现的变化,并且依靠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用尽一切方法挽救老年急诊患者的生命。

本组研究中,80例老年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抢救护理,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100%。与王春燕[3]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病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病情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迅速将抢救器械仪器准备到位,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护理人员对老年急症患者采取的正确抢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老年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晋华,郑秀云.老年急诊的特点与抢救护理[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05):395-396.

第4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老年护理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护理的地点不仅在医院,还可以在家和老年养老机构,可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还需要亲人、志愿者等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

2老年护理现状

2.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2.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2.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2.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3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3.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3.2护理服务的分层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3.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3.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4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4.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4.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4.4构建老年护理信息化体系

第5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各大医院急诊室留院观察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现有的护理模式、服务意识、专科知识水平及护士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了解急诊留观患者的现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患者共971例,其中留观3d以上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50-94岁,平均(74.80±19.38)岁,其中50-60岁5例(9.26%),61-70岁10例(18.52%),71-80岁20例(37.04%),81岁以上19例(35.19%);留观时间3.04-19.08d,中位留观时间4.54d;疾病类型:呼吸系统17例(31.48%),心血管系统16例(29.63%),神经系统13例(24.07%),其他8例(14.81%);并发症:压疮2例(3.7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工作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力资源: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日均累计抢救观察危重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需要负责5.67例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

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如下:功能制护理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护士人力不足。

3讨论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急救护理服务需求在稳步上升。据资料统计显示,85岁以上的患者,每年要在急诊室就诊2次以上,老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北京宣武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1],近3年抢救室老年患者比例由59.51%逐渐增长至62.36%。本研究54例患者年龄最大94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4.80±19.38)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留观危重患者的90.74%。由于抢救室功能定位的改变,急救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直沿袭的抢救室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注重危重患者的抢救,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需求,不能满足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3.1.2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发生退化,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对疾病和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不同于青年患者;资料显示,急诊老年患者60-70岁的发病例数最多,首位高发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71-80岁的发病患者次之,首位高发疾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81-90岁的发病患者位居第3,首位高发疾病仍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见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十分突出[2]。在本研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3例,占24.07%,同时兼顾其他系统的疾病。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不典型,病史复杂,对急性病的反应也存在个体的差异[1],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很高,需要掌握各系统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专科抢救技能,且老年患者在急诊室的抢救监护时间长,病死率较高,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老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53.88%,这将大大增加老年护理和与老年有关的慢性疾病护理的需求[3]。因此,提高急诊室护士对老年患者疾病特点认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一直以来,由于抢救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重急救轻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以抢救为主。面对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护士的工作理念、工作意识仍处于固有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急诊抢救室工作模式中,对于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欠缺。而老年危重患者患病时间长,病种多,多为反复发作,抵抗力低下,营养差,反应能力低下等因素都对基础护理要求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不到位引发出的后续护理问题如压疮、继发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难度。许春燕的报道显示[4],老年患者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成正比,且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在本研究中,54例留观3d以上患者出现压疮2例(3.70%);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

3.1.4护士人力不足笔者经过对多家不同等级医院走访显示,各医院抢救室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齐抓共管”,即抢救室当班护士共同接诊新患者,共同护理留观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患者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状态,尤其是抢救室患者较多时,留观患者的基础护理问题难以顾及更加突出。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各医院抢救室每班次每名护士要负责5-1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观察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本院每班次每名急诊护士平均需要护理5.67例患者,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

3.2对策

3.2.1实施责任制护理的工作模式为了提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自2009年5月起本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方法运用于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危重患者施行无缝隙护理:按照病情的轻重、患者的数量分为4个区域,每名低年资护士负责1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每名高年资护士负责2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并负责所管辖区域内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指导与质控,尤其加强对脆弱人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落实。建立各岗位交班本,对有特殊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重点交接,以确保患者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经过近2年工作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可将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到人,对落实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起到明显作用。

3.2.2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老年患者反应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即使病情危重,临床表现也常常不典型,且老年患者病情发展快,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伦理道德建设的培养,掌握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特点[5]。急救护理在整体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老年患者的护理培训便于急诊护士在实践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在改善老年患者留院观察、治疗和出院方面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张俊梅、霍霞关于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调查显示[6],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所以,抢救室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特点相关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为此,在2009-2010年年度培训中,培训内容上我们安排了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急性疾病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抢救技能的培训;同时细化基础护理技能方面的内容,针对抢救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组织学习了轴线翻身,以避免因蛮力翻身而造成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动静脉穿刺后针眼出血时间较长,易引起皮下瘀血,因此要求护士拔针后按压5min以上,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按压时间。

3.2.3强化基础护理意识的提高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培训、强化,更需要落实,只有通过落实才能将意识变为行动,也才能使护士认识到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我们提倡主动服务,不要等到患者或家属提要求才去做,并发症的预防做在前,不要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弥补;提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1位从事护士工作的家属,你将如何护理自己的家人”;针对出现压疮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现身说法,使护士体会到基础护理工作欠缺引发后果的利害关系。经过近2年的实践证明,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认识的提高、意识的改变,可以明显提高护士基础护理的主动性。而且,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服务行动后所感受到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工作意识的强化,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由于抢救室患者多,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工作量大,而老年危重患者多已丧失自理能力,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主动提出护理要求,护士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在接诊时认真查看患者、仔细交接班,及时发现老年危重患者因反应迟缓而掩盖的症状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服务。

3.2.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急诊抢救室是一个抢救的场所,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急、危、重症患者或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7]。患者在这里经过紧急救治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就应转出治疗,实际上目前各大医院均没有办到,使急诊抢救室成为抢救病房或简易ICU[8]。抢救室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抢救功能拓展到危重症护理[9]。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新就诊患者的抢救工作,还要负责抢救室留观危重患者的观察护理工作。本次调查中,抢救室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抢救室日均接诊及留观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要负责5.67例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护士人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下,本院实施抢救室区域化的责任制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即每例患者有1名低年资护士负责其具体的治疗护理工作,又有1名高年资护士对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和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和检查,同时实行副护士长24h待班制,24h均有护士长在岗。既保证了对抢救室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指导,又加强了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此种方法还可减少因工作繁忙造成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疏漏。

第6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 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5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领域随之不断扩展和延伸,护理工作者任务和职责也不断扩大。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大大解决了人们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如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概述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要求护士在进行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全体社区人员为护理对象,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是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患者的健康为主,但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所不同,它主要强调预防患者的疾病,以预防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区护士还需要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现有的健康问题,这就需要社区护士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时,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采取积极相应措施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因此,对社区护士而言,要从医院照顾患者、执行医嘱治疗转换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保健为中心的思想。

1.2 以全体社区人员为护理对象 从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上来看,社区医疗服务的护理对象主要是全社区人员。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社区护士在做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以整个社区人群内的健康人群和患者为服务对象,在进行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时,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集中解决有健康状况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也就是说,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要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重心由个人转到集体。

1.3 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也是对社区护士医疗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由于社区护士要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而工作更自主。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这就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指社区护士应知识面广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此外,还要掌握如疾病与饮食营养、新医疗法等技术与知识,以适应社区工作的需求。

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服务水平,在了解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社区护士应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工作的开展。具体说来,促进老年全体的健康宣教工作,应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特点,对社区老年人的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进行不断普及,在对老年人的宣教工作中,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开展对老年人基本医疗知识的科普,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2.2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也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一类特殊老年群体尤其需要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应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地护理工作,以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2.3 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 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在加强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就目前而言,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社区老年服务的需要。在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中,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

2.4 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还可以在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上下功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改善社区老年护理医护人员不足的现状。不仅如此,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还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

3 结 语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护理的过程中,应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断探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丽珠,郝伟平.爱心护理――专科化老年护理实践工作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01).

[2] 林晶晶,蒋玉宇.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社区老年护理中应用的优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9(04).

[3] 朱珑.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4).

第7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7-01

为了给老年人健康的体魄以及高质量的生活,使它们能够安心、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就必须要就我们能够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患病是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以及外界所带来的不便,提高他们对于生活的自信心。为此,本文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中的护理做了相应的分析,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的中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结局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得到护理。

1老年慢性病现状分析

有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数正逐年上升,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也越来越大1。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老年人患病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概率始终维持在65%-8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的老年人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危害,另外,从有关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经济状态以及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老年人患病的概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在经济比较法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较高,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护理理念较为普遍,因此老年人患病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的障碍问题,此外,有关调查显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老年人出现慢性病的多为男性,而女性患者相对较少2。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大多数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状况并不十分在意,因此常常导致老年慢性病的发生,并且一旦老年患者出现慢性病,往往由于治疗及护理的不及时,而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在农村中,男性患者也出现了类似于城镇中偏高的现象,综上所述对于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状况不容乐观。

2老年慢性病特点

通过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发现老年慢性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临床特点: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不易发现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细胞、组织的代谢能力下降,各个器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因此当患者患有慢性病时,由于自身耐受增强,并无明显的现象产生,因此造成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忽略,直至病情加重才引起注意给患者造成严重损伤3。病情发展迅速由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免疫细胞及组织的活性减弱,因此患者一旦护理疏漏,极易导致病情加重,并且治疗困难、恢复缓慢。例如高血压等疾病,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及其脆弱,若患者的在临床中护理不当或受到较大刺激,极易诱发脑出血而导致死亡。多种疾病并存,治疗缓慢病程长也是老年慢性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

3临床护理

3.1心里特点及护理。大多数老年患者在患病时都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缓慢等现象。并且患者由于认知功能缓慢,对于外界的反应较慢,造成沟通困难,极易导致患者的自卑、孤独等心里的产生,同时患者自身的疾病所影响,常表现出易怒、焦虑等现象。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应注意:①入院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刚刚入院,对于自身状况以及外界环境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师要注意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及时的与老年患者保持沟通,尽量满足老年患者的合理要求,以减轻患者心里负担,使患者能够尽快的习惯医院的生活。②对于为重症状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因此在护理时要注重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4。③患者的恢复期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各项的恢复训练,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由于训练的强度较大,患者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告诉他们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自主训练的心理。

3.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具有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危害性小的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5。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为老年人提供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提供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中医知识,便于患者的自身调理。同时安排中医指导、及传授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老的老年人。其主要的方式通过患者的自身调理,以达到防止慢性疾病的产生,具有关资料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4结语

对于老年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首先患者自身应重视自身的身体状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咨询中医的护理建议,以便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属及其家庭作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应及时的观察老人的健康状态,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避免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障碍负担,这对与老年人的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家荣,陈艳.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09,28(4):13-15

第8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 老年;护理;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12-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而内科疾病往往病情复杂,部分疾病可能长期病因不明,或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或病情反复,时好时坏。笔者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2月本院158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61例,其中,60~64岁24例,65~69岁51例,70~74岁52例,75岁以上31例;主要患病种类依次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55例(34.8%)。

2 结果

依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良好的护理干预,158例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者149例(94.3%)。

3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

3.1 生理病理特点

步入老年阶段后,记忆力、观察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耳目失灵、记忆减退、说话颠三倒四等,且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老年患者病理特点:多方面病理改变;症状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或衰竭现象;在使用药物时易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其中,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的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而老年人视力减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各有差异,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

3.2 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因身体原因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随着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特征。①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因为在各种角色的逐步后移而感到不适应、不平衡,表现为性情固执、怪癖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大发脾气。②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空虚、无聊、自卑,以至丧失自信。③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时而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而乖戾暴躁、怒气冲冲。④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消沉、沮丧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孙淑英等[2]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及自行设计问卷对9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6.27%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抑郁的主要原因与担心治疗、身体功能缺失及生活不能自理有关,说明应当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及时诊治。

4 护理措施

4.1正确护患沟通

应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尤其是指导家庭成员,随时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并给予必要心理疏导和帮助。①语速要慢:因为老人反应速度慢,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适当减缓语言速度,切忌催促,使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感受。②简短、重复: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重复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记住为止,必要时可用书面记录提示或告知家属协助老人完成。孔莉等认为应以“护理美学”为基础,尽一切能力来满足每位病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从而使护理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①高度关心,正确对待老年患者;②诚恳慎言,日常用谦词敬语;③洞察力强,正确运用沟通技巧;④细心观察,提高疾病转归期;⑤防并发症,加强生活护理;⑥尊重病人,行有效临终[3-4]。

4.2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充分发挥护士的业务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细致、敏锐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为其排忧解难,消除顾虑,减轻病痛。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静、幽雅的良好治疗和生活环境,解除他们有碍治疗的心理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3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味觉下降而饮食减退,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饮食,保证给予均衡营养饮食,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饮食中应给予低脂肪、低盐、少糖、多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并要多饮水,对自己不能进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适当,帮助喂饭。

4.4 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夜间室内要保持弱光,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意外情况,以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得的信任,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对于患者身体暴露的部位及时覆盖,避免着凉。由于老年患者在输液、治疗等方面要求较高,应先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通过触觉的合理应用,患者感到被尊重,对操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此外,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4.5 肢体功能锻炼

向患者解释身体活动对康复的意义,劝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在运动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摔跤;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经常变换,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和呼吸通畅,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6 排便的护理

老年患者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因心理紧张应激、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及某些疾病的原因容易便秘,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卧床排便,尽快建立床上排便习惯,并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外还应合理膳食,适当腹部按摩,对于严重便秘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

4.7 睡眠护理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逐渐下降,此外生理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笔者针对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满足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4.8 预见性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使血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9 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让患者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如一些药物治疗会增加患者摔倒的危险性。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应对老年患者反复教育,宣教效果较好。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笔者将出院指导内容写成小册子,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后交患者带回家,并随时电话随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4.10 疼痛护理

老年慢性疼痛特点:老年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多病并存,症状复杂。而老年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较少诉说疼痛感觉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情感异常。老年患者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功能障碍与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有些疾病的疼痛具有隐袭性,不注意观察,可能延误诊治。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做好护理评估,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对疼痛应进行合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合理镇痛。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档次,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露,孙建萍,杨支兰,等.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4):398-400.

[2]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0):3-4.

[3]孔莉.“护理美学”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10):77-78.

[4]王丽娟.沟通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91.

第9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82-01

1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流行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长,60岁以上老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也成为老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的临床护理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还要准确把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进行优先的照顾和健康指导,做好老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

2基本资料

根据医院对心血管患者的医疗记录,我们选取一个时间段的资料进行分析,在两年的时间里,医院收录了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这些患者在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病情确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所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3临床护理要点

根据医院的收录医疗记录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我们对心血管的老年患者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依据病情提出了临床护理的四个要点。

3.1一般护理要点

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在安排住院和住院护理当中,护理和医疗人员的态度应该热情,仪表要整洁,举止要文明优雅,这样的服务态度才能得到老年心血管病人的信任。要及时的根据每个病人的详细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病房必须布局合理,干净整洁,舒适度良好,给老年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让病人详细的了解整个病房的结构和设施,要向病人合理的介绍病房的注意事项,在询问病情和身体状况时,要用和蔼温柔的语气,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患者,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护理和治疗,让病房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病人平静的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心理护理要点

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所以心理护理也成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关键,患者刚进入医院,处在的病房环境是陌生的,而且,得知病情的老年病人会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多多少少的恐惧心理,难免会有焦虑情绪,这样会引起病人情绪的不稳定,会产生焦虑、愤怒、抑郁、冲动等精神的激烈反应,这些过激或者不正常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有些时候情况严重会导致情况的恶化,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应该认真仔细的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根据患者的表现研究患者的心理情况,针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合适的对策,要主动的去找患者谈话,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的病痛,并且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时间安排,在日常的检查前要向病人交待好检查的目的,也要让病人了解医院的治疗手段和方案,乐观的介绍病人的诊断和检查结果,要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要让患者对疾病进行乐观的认识,消除悲观情绪。推荐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要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上进行治疗和护理。

3.3生活护理要点

生活上的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在饮食上的护理的要求是苛刻和严格的,处于病痛的老年患者需要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尤其是含有粗纤维的食物,要切记老年心血管患者不能暴饮暴食,要少量多餐。另外,老年人牙齿不坚固,多数的牙齿已经松动,不能咀嚼硬的食物,应该给患者提供软的食物,而且要容易咀嚼,容易消化的食物。要关注患者的排便,由于心肌梗死的患者不能用力,所以要时刻防止大便秘结,要定期告知患者不应该用力排便,以免患者的病情加重。当患者发生便秘时,可及时的适当的使用缓泻剂,也可以用在肠道内灌入肥皂水进行,也可适当使用开塞露。心动过缓的患者要切忌排便长时间屏气,防止心动过缓病情加重。行动不便的患者的洗漱,入厕和饮食都必须由护士进行协助。定期对患者的口腔粘膜和皮肤进行检查,进行预防,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叮嘱患者不能吸烟喝酒,避免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

3.4病情观察护理要点

在临床护理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引诱心血管疾病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起居要加强观察和护理。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压、体温、血糖的变化,要关注患者主诉,如胸痛,呼吸困难,观察病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及时的通知主治医生,而且要及时的采取医疗措施。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动态,科学用药,避免药物副作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中年患者对药物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排泄能力进行剂量的严格掌握,要对患者的血压、排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控,做好每天的三查七对,在日常护理中,要将强对病房的巡视,严格控制输液的滴速,针对老年患者要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护理,这样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保护病人的血管。

4结束语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死亡率很高,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这对护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思维敏捷,有深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技术也要相当精湛,也要求护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要想做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做好患者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病情观察护理,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伶俐.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2: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