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全文(5篇)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

第1篇: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7级、2008级统招4年制护理本科生各两个班278名护生,男10名、女268名,平均年龄21.5岁。已完成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学、中医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科研等课程的学习。按等同原则将2个年级的一班140人归为观察组,二班138人归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及所学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老年护理课程设计及教学的实施

两组均选用化前珍[3]主编的《老年护理学》,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均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课;主讲教师及实验辅导老师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即课堂讲授理论,实验室上实验课。观察组具体方法如下。

1.2.1.1老年护理课程的设计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3-6]初步拟定课程总目标,即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及教学规律细分若干个二级目标。根据二级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单元;根据每个单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形式,如讲授、精讲点拨、角色扮演、护生小讲课、讲座、小组讨论、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课程进行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的形式包括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过程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教师批改作业及发调查表等。对评价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反馈。方案确立后,聘请2名老年院高级专业管理人员、1名老年科护士长及1名主讲教师、1名实验教师成立专家小组,进行论证修改,最终确立课改方案。

1.2.1.2实施教学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首先展示并解析课程总目标。在每一单元及每一节课开始时首先展示目标,利于护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把握。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第1、3、6单元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护生到老年院实习。上绪论课时先由老年院管理人员介绍情况,参观老年院,之后分组与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在此处的生活状况、愿望及需求,课后每人交1份参观感想。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选择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沟通能力的老人进行交流,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护生已初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基本具备了与老年人的沟通能力,能完成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健康教育及实施生活护理,如喂饭、辅助行走、轮椅运送、喂药、按摩、翻身、身体清洁等。对老年人护理时能关心体贴。课后组织教师点评、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然后反馈矫正。

1.2.2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①理论考试。两组均实行闭卷考试,由教务处组织统一监考。②实践能力考核。编制6~8个典型病例,主要考察对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能力等。两组考题相同,各6~8个签,约10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由4名非任课教师分两组盲法评分。③教学效果评价。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已了解未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及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的意向等12项,每项均分是、否及不明确三级评价。于课程结束当天发出问卷278份,均有效收回。④实习出科成绩。全部课程结束3周后进入临床实习。选择2007级护生的实习出科成绩进行比较。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

2.32007级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出科考核成绩观察组54名护生中52名优秀,优秀率为96.30%;对照组53名护生中43名优秀,优秀率为81.13%。两者比较,χ2=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充分利用教改成果,实现培养目标

3.1.1以目标为中心设计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按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每个单元及每节课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课程结束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尽管部分院校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7-9],增强了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评价缺乏标准,课程目标是否实现难以衡量。目标教学正是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护生主动学习、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10]。本研究正是利用了以往教学改革成果,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观察组的自我评价亦相对高于对照组(见表2)。

3.1.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而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11]。由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评价[12]。借鉴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目标教学建立了“反馈-调控“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手段。本次研究中,将目标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评改、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护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有效,并及时反馈,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达成度方面均相对优于对照组(见表2),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1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程,以“我们老了怎么办?你了解中国的养老现状吗?”开始绪论的学习。通过参观老年院,请其中的管理人员介绍情况,使护生了解到中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激发了护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深入了解我国养老现状的愿望。通过PPT课件展示国外养老院的照片,提供相关的学习网址,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使其明确了社会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显示,在观察组护生中,了解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的达65.71%,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的占63.57%,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意向的占41.43%;而对照组仅有35.51%,8.70%及6.52%。这一差异说明了该课程设计对提高护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作用,实现了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

3.2.2灵活教学、增强效果

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护生小讲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参观交流等。如到老年院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时,以小组为单元,提前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遴选健康教育内容,课程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护生自评及小组成员互评。表2示,观察组73.57%的护生认为通过老年护理课程的学习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对照组护生只有15.22%、14.49%。

3.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在老年照护工作中,护理人员是老人护理照顾的思考者、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13]。而年轻护生与老年人年龄差距大,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生活需求不熟悉,从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联系了本市规模较大、入住率较高的2家老年院。带领观察组护生走近老年人,亲身感受老人们的生活规律、身心特点、心理需求。6节实验课分3次进入老年院。绪论课后护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养老现状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对老年护理工作的兴趣。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老年人实施护理服务,进行交流等。培养了护生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第2篇: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保险;医养结合;老年保险市场稀缺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应景而生。本研究将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目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探求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道路。

一、国内外老年长护险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在我国,长护险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推出长护险产品,但无论是条件还是保险的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体制转换、社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面对老龄化非常关键的时期,而长护险是适应老龄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致力于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个人经济压力和国家金融压力,完善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修订的《老年法》中,国家还明确提出要逐步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同时也在很多城市进行试点。如江苏省也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探索建立个人、政府等多方分担筹资的长护险制度。据了解,南通市作为江苏省首个试点城市于2016年1月建立并实施基本长护险制度,2017年徐州、苏州两市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政策,现阶段南通、徐州已经陆续组织实施。在覆盖范围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全体居民纳入长护险辐射范围。在保障对象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通过估测筛选后符合一定标准,将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长期照顾的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在筹资机制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建立了政府补助、医疗保险以及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其他试点城市中,青岛市的长护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较其他城市更丰富:除了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中的照顾和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为失智人员设立了失智专区,为其提供长期、日间和短期护理。然而,从试点城市颁布的政策内容来看,大多数试点城市的政策中缺少针对性,这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方案评估工具的缺失,服务方案评估工具是被服务对象对服务者服务专业程度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工具,有助于寻找长护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身体状态及具体需求的最优供求匹配。国内的长护险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长护险制度建立并不完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制度的初始阶段,很少有研究集中在融资机制上;第二,严重缺乏基本的数据,现有数据也不准确。商业长护险不能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时数据。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风险评估、护理服务等方面具体的数据,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产品制定准确的价格。同时,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长护险,并且公民的总体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在长护险领域,商业保险仍在不断寻求改进。

(二)国外发展现状德国强制实施长护险,目的是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长护服务提供者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家庭财政负担。德国的长护险是义务保险,有“跟随医疗保险”的特点。戴卫东(2015)也表明在“十四五”初,在长护险成型的情况下,应继续沿着“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推进大面积覆盖,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保持一致。日本的长护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和德国一样,日本的长护险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导并由法律加以规定。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较为全面,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外,还有专门的护理保险。日本不但设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还加长了养老金交付的年限,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养老金发放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美国是补缺型社会福利的典型国家之一,长护险由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护理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险。设立商业性长护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中高收入者对长护险的需求,保险种类多、条款灵活。

二、我国老年长护险现存问题

(一)老年长护社会保险没被纳入社会保障法我国要想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先从立法上解决。很多发达国家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其已建立老龄长护保险制度,有法律支撑,能为老年长护保险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没有对老年长护保险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无法为老人提供强力保障。其次,税收政策可为长护保险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并无相关税收优惠。护理行业发展落后,护理机构的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如今强大的需求。护理行业发展落后影响了长护险的供给,造成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护理机构方面而言,国内护理机构通常都是养老机构,这种机构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运作,社会化程度较低,且设施老化、服务不到位。从护理人员方面而言,护理人员需要持有相关证件才能上岗,而我国长护保险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的服务人员专业程度普遍偏低,而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需求不断上升,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供不应求。因此,护理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有待完善。

(二)我国社保经验不足社会保险涉及问题有:养老保险只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医保也缺乏长护的内容,也没有涉及长期康复护理与老年人的重疾险等商业险种。其次,商业保险已发展成形,长护保险虽然已推出,但是存在门槛高、保障低、保障人群有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及商业保险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全面化。

(三)居民投保意识不高1.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最大因素便是收入水平,高额的保费使他们无法承担。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居民衣食住行都无法满足,保险更无从谈起。2.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身边有许多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和新闻,使得人们对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的能力信任程度降低,以至于减少了对保险的购买力。国人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家破人亡,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恰恰是人们最不愿发生的事情。保险承保的大多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将其忽视,花大笔的保费而不一定得到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购买保险。3.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理性思考。保险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后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这对于热衷于即使效应的中国人眼里,投资保险显然不划算。一旦风险发生,便有一木支危楼的效果。Rivlin和Wiener(1998)发现老年人在年龄増加的同时身体机能也在下降,老年人需要同时承担急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慢性疾病的长期护理费用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减少老年人需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负担。由此看来购买长护险不仅能减少未来风险发生时要支付的费用,而且还能得到专业的护理保障。

三、关于我国老年长护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的长护保险体系财务模式决定了长护保险制度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长护保险制度能否长期运营的重要因素。国际来看,实施长护保险制度的国家为了促进财务模式的长期运营,都加入了其他筹资方式作为补充。中国可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构建多层次长护保险体系。盛和泰(2012)对常见的长护保险运营方式,政府主办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由政府委托商业机构运作型进行比较,由政府主导交付专业机构运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各自的优势,降低规划成本,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效率,满足居民长护保障需求。蒋虹(2007)表明,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应建立全民的长护保险,但从国情看,应设计以商业性为主,社会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同时,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的补充要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开发更多新兴的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而,保险公司可以把传统形式的养老保险与社区养老服务或家政公司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的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发出“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可以解决护理型保险保费较高的问题。

(二)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结合的长护服务体系,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长护服务供给责任的有效方式。Lakdawalla(2002)将长护险分为专业护理和非专业护理两种,专业护理由专业护理服务提供者或养老机构提供,非专业护理由子女或亲属提供,非专业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专业护理的需求,但不能完全取代专业护理。因此应当建立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能得到家人的陪伴。1.建立非正式护理支持政策使其成为长护服务福利供给的职能主体。一向非正式家庭护理人提供不限制用途、不需要纳税的现金支持;二为满足条件的家庭护理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三颁布多项弹性工作的请假制度,方便服务。2.支持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正式护理服务并同时发展居家护理。政府对正式服务者的资质、数量、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规制,加强培养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健全相关保障制度,鼓励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老年人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住所,这样不仅能降低所需护理费,也能使老年人得到全天候的专业护理。3.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降低保费成本。政府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长护险,由于长护险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的扶持。因而政府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构成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为国家解决老龄化严重问题,也能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不可小觑的利益。SheilaRaffertyZedlewski和TimothyD.Mcbride(1992)发现老年人口递增会使人们对长护险的需求成倍的增加,但老年人对长护险支付能力有限,因而降低长护险保单成本是扩大长护险购买量最有效的措施。4.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使人们改变对传统保险概念的偏见。保险公司可以添加真实的案例,提高民众对长护险的认可度。使他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使失能老人得到更专业的护理,也能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机构安享晚年。

四、展望

我国正在老龄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养老服务的根基还不稳定,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面临老年护理需求涌现的发展现状,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潜在的巨大的老年市场给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了良机。我们要积极参考国内外各种养老模式优秀案例,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模式,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多种选择,构建既有养老供养,又有养老支撑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2016(6).

[2]《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中公布的试点城市有:承德市、长春市、齐齐哈尔市、上海市、南通市、苏州市、宁波市、安庆市、上饶市、青岛市、荆门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石河子市.

[3]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属性[J].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5,21(01):180-189.

[5]盛和泰(2012).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的运营模式选择[J]保险研究,2012(9)46-47.

第3篇: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

1.1起步较晚,观念落后

我国老年护理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政府对老龄事业的关注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无论社会、学校,还是护理人员,对老年护理仍缺乏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尤其缺乏各层面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偏见及其他种种原因,存在着部分护生择业视野狭窄,不愿从事老年护理职业,学校在择业指导上有待改进等问题。正是由于对老年护理认识的落后观念,导致了老年护理教育的滞后发展。

1.2专业设置缺位大,课程教材不适合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老年护理专业没有被设置,在特设专业中也未被提及,提到的老年管理类专业,仍然归属于社会工作专业范畴。李靖等指出,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医学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决定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护理专业被列为四个紧缺人才优先发展专业之一,老年护理成为一个专业方向。目前,少数院校已经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但其设置数量太少,与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去甚远。关于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在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增加了《老年护理学》选修课程,至2007年改为专业课。目前与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相适合的规划教材仍缺位,只有各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近年,少数院校虽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但在课程体系上仍依附于临床护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亦类同,失去了老年护理专科特色。

1.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训基地普遍空白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室,多是依附于临床护理或康复医学,实践技能训练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达不到实验目标。据调查,各院校普遍没有设立校外老年护理实习基地,也没有与专业相匹配的毕业实纲,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普通护理专业一样去临床医院实习,实习科目及时间亦与普通护理专业类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培养质量。

1.4师资严重匮乏,项目研究有限

目前,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师资,绝大多数是普通护理专业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或临床护理工作的教师,基本没有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更没有系统接受过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师资培训,针对性和专业性差,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没有就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5在岗教育不到位,在岗人员亟需培训

有调查显示,在岗人员接受老年护理教育的,学历教育占9.4%,毕业后岗位培训占84.4%,可见90%以上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按照国际标准推测,我国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养老服务队伍不足30万人,且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只有10%左右。据各地调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数偏少、年龄偏大、职称偏低、专业知识和技能亟需提高及单位对老年专科护士重视不足等问题,且都是由一般护士转型而来,或由没有经过专门老年护理教育培训,没有注入资质的护工承担,很难达到老年专业护理宗旨和要求。

二、对策

2.1转变观念,为老年护理教育迅速成长创建环境

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行业和老年护理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如把老年护理专业纳入各级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不同人群接受老年护理教育需求。同时,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机制,努力营造“政府搭台,院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2.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尽快培养老年护理亟需人才

2.2.1增设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之一就是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与其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健全三级老年服务网络,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将纳入各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3年9月6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新目录》首次将老年护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下来。日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这无疑为老年护理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各级医学院校应抢抓机遇,尽快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或专业方向,探索符合我国老年护理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应对老龄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

2.2.2加强内涵建设,确保优质人才培养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护理专业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必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推动老年护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职业技能,强化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要在原临床医院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的实践实训基地,并扩大到社区、家庭、养老及临终关怀机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3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

尝试增加老年介护、老年服务、老年管理等专业教育;探索与社会医护机构、境外发达国家(地区)联合办学,如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日本长崎老年护理学院联合培养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等。目前,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已经与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已经有2批学生去韩国东明大学访学,也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和台湾南开科技大学合作“3+1”的学历提升项目,以期借力发展。

2.4推进继续教育,使老年护理优质人才迅速成长

第4篇: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

1.1基础资料

将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将2016年4月~2018年11月作为选取时间)收入分析资料,依据随机双盲法分成试验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女性和男性之比是12比18,年龄最大79岁,年龄最小61岁,其年龄均值为(69.85±5.47)岁;试验组:女性和男性之比是11比19,年龄最大77岁,年龄最小60岁,其年龄均值为(69.81±5.43)岁。对两组基础资料实行统计学检测,统计学软件计算结果为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名,项目研究计划上交医学伦理会后得以盖章。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密切关注,予以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注意项目等。试验组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干预措施:①采取莫尔斯跌倒评估量表对患者的跌倒风险性予以评定,将莫尔斯跌倒评估量表评分值为25分以上且45分以下者纳入跌倒低风险患者,将莫尔斯跌倒评估量表评分值为45分以上者纳入跌倒高风险患者。②告知患者了解床头呼叫器的应用方法,为其讲解预防跌倒坠床的方法及重要性;在跌倒高风险患者的病床床头贴上防跌倒醒目标志,告知医护工作人员予以增强护理干预力度;患者床旁需要有一位家属随时陪同,在患者进行卧床休息的时候将床挡升高。③使病房光线较为充足,保证亮度较好,并配置夜灯,保证扶手和地面干燥没有积水,在卫生间设置防滑设施。④在患者的病床床头贴上温馨提示卡,保证患者起床后三个三十秒,主要是指清醒之后停留三十秒再起床,起床之后停留三十秒再站起,站起之后停留三十秒再走动。⑤告知患者存在疲乏、无力、头晕的时候不能够勉强活动,可以扶着墙壁进行站立或是慢慢蹲下,避免出现跌倒,如果存在需求应即刻开启床旁呼叫器,提醒护理工作人员前来协助等。

1.3相关指标

评估两组意外骨折总统计率、护理干预满意总统计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予以处理,计数资料(意外骨折总统计率、护理干预满意总统计率等)表示成例数(n)或率(%)形式,数据实行X2检验,P<0.05,体现数据值检测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两组意外骨折总统计率

试验组意外骨折总统计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关指标(13.33%),体现数据值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两组护理干预满意总统计率

试验组护理干预满意总统计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关指标(80.00%),体现数据值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肢体协调能力逐渐下降,发生坠床、跌倒等情况比较多见,而且,此类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其骨骼较为脆弱,跌倒后更易出现骨折现象,威胁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跌倒细节护理是预见性护理方法之一,可以为患者提供注重细节的护理干预,保证患者安全性[2]。护理工作人员先评定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性,依据评定结果了解其跌倒可能几率,对跌倒风险性比较高的患者,需要予以加强护理干预,减少其出现跌倒的情况,降低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情况[3]。此项目研究指出,行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干预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意外骨折总统计率较常规护理干预患者更低,护理干预满意总统计率更高。体现出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干预用于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的优越性。综上所述,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采取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干预呈现较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护理价值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黄莉.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49~3651

2甘艳军,刘云宏.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7):1197~1198

第5篇:老年护理需求评估范文

【关键词】舒适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率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女性患者与男性相比较少,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心室在长期负荷之下致使自身心肌收缩力变差,心排出量呈现异常情况,患者患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降低,而心脏功能减低在加重患者心理与身体上不适的同时,还会极大程度加重患者死亡率,继而影响患者日常正常生活与心理情绪[1]。现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与饮食习惯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也正是因为在改变的影响下,我国人口逐渐变为疾病老龄化,甚至目前慢性心衰患者的发病率也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而患者在长期疾病折磨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情绪,而舒适护理模式是基于患者生理与心理都满足的基础上进行的护理模式,可以明显减少患者身心负荷过重现象,基于此,本文对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6例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与舒适护理干预,并分析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7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研究组研究对象中男30例、女8例,年龄66~82岁,平均年龄(70.24±4.39)岁;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31例、女7例,年龄68~85岁,平均年龄(71.04±4.51)岁。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他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小组实施舒适护理措施,具体情况为:①心理安慰舒适介入干预:首先,患者入院后护士所有患者首先需要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等;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并在评估结果的协助下进行针对性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宣教中鼓励患者勇敢说出自己对疾病认知不清的地方,由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解答[2]。同时,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中应重视沟通技巧,保持温柔语气与患者交流,因为长期的治疗已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不适,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慰藉的方式主动与患者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了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尽量帮助患者将自身负面情绪进行消除,从而促使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过程,提升护理依从性。②环境舒适干预:由于医院对于患者而言是极为陌生的环境,因此,为了更好的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以将患者病房中的隔帘换为比较温馨的蓝色以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感受到舒适感觉,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所处病室进行通风操作,这样能够保证病室环境具有新鲜感,以此减轻由于陌生环境带给患者的心理与身体不适感,最后护理人员要指导打造无烟医院,减少抽烟频率[3]。③生理舒适干预:第一,饮食护理干预:饮食是患者长期形成的习惯,如果骤然将其改变就会影响患者饮食舒适感,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平时饮食习惯指导患者饮食,首先住院期间患者应多食用富含有丰富纤维类的食物,并在每日饮食上保持清淡饮食,因为只有多食用易消化食物才能够缓解患者便秘现象,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第二,吸氧护理干预:采取静息湿化装置,减少因传统吸氧而出现的噪音,而影响病人的休息及睡眠质量。另外,治疗中患者常会出现口干鼻燥等表现,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吸氧护理,同时可以鼓励患者每日多饮水,或者通过甘油的方式将患者口唇进行擦拭,以提高患者舒适感。第三,排痰护理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排痰困难等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还会影响患者舒适感,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指导患者叩背的方式促进排痰,或者采用雾化吸入缓解痰液粘稠现象,继而加快痰液排出[4]。第四,体位护理干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会伴随翻身不便的情况,而长期一个姿势也会容易致使患者出现部位压红、压疮的出现,从而增加了患者身体不适。因此,护理人员应建立翻身卡并对受压部位施以按摩以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出现。第五,排泄护理干预:护士应指导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一旦患者出现排便异常,病人就可以通过使用灌肠方式缓解异常排便,但是在灌肠过程中应该严格保护患者隐私不被泄露。④输液舒适干预:输液前护理人员要全面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严格询问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等,并定期探访病人在病房输液的情况,且监测患者输液过程是否存在不适情况,并在拔针后告知患者轻轻的按住输液部位,不可用力也不可揉,避免皮下出血及二次出血的可能性。⑤社会舒适干预: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协助患者共同解决困难,因为家庭社会支持是促使患者更好接受治疗的重要一步,所以必要的家庭支持对患者而要是尤为重要的。⑥注射泵舒适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注射泵注射扩张血管药物,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应告知患者注射泵的用药意义及方式[5]。同时患者用药期间护士应该重点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巡视,定期为患者变换体位并查看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尽肯能保证患者的舒适感。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有效率及患者需要住院期间舒适度。治疗有效率为:显效:治疗后心脏系统功能已经开始恢复或有明显得到缓解;有效:治疗后心脏功能方面有所提高或改善;无效:治疗后心脏功能并无发生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_x±s)、t检验测定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依据为P<0.05。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小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显著明显意义(P<0.05),详见表1。

2.2舒适度比较

研究小组住院期间舒适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详见表2。老年慢性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疾病,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心脏功能出现异常从而致使自身心功能不全的综合性疾病,同时在心室过重压力的情况下,影响心功能收缩,导致心排量异常出现[6]。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面对心力衰竭这类长期重型疾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感,而长期疾病的折磨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耐心与信心,且也正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患者身体内各项机能都已经逐渐呈现退化趋势,面对疾病则会出现身体难以承受的情况。以往常规护理措施只是按照已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同时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这种护理措施虽然可以保证患者接受良好的护理,但是却缺乏针对性与舒适性,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年龄就较大,在接受护理时偏向于治疗与舒适,而常规护理措施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7]。而要想保证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接受最合适的护理措施就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根据以往患者在治疗中的护理需求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接受最有效地护理。舒适护理是临床上一种新兴的模式,主要是以患者舒适度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在临床应用已经逐渐被医学工作者与患者广泛认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以针对患者住院期间心理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环境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生理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饮食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吸氧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排痰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体位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排泄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输液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社会护理舒适感、住院期间注射泵护理舒适感等给予患者针对性舒适护理措施,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患者护理舒适感,继而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本次研究发现,研究小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住院期间舒适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在老年患者心脏衰竭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以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到最好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患者舒适度,继而提高临床疗效。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以明显改善疾病带给患者的不适感,同时舒适护理中的针对性干预也可以给予患者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并为患者进行选择性首选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露.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要点与施行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12(3):12-19.

[2]吴迪,张越秋.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23(12):23-24.

[3]魏欣.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8(6):12-13.

[4]金平.探究舒适护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5(21):104-109.

[5]吴凤连.对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6):29-34.

[6]张剑娥,何吉敏,王艺瑾,等.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48(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