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描写树的词语精选(九篇)

描写树的词语

第1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树木旺盛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木已成舟 草木葱茏 树木旺盛,高大挺直百年树人 刀山剑树 耕耘树艺 撼树蚍蜉 暮云春树 蚍蜉撼树 琼林玉树 瑶林琼树 芝兰玉树

描写树的好词精选:

参天 巍然 高大 粗大

粗壮 茁壮 苍劲 苍翠

挺立 笔直 挺秀 挺拔

繁茂 茂盛 蔽日 败叶

零落 浓密 旺盛 葱绿

葱笼 葱郁 俊秀 青翠

绿涛 墨绿 飘洒 飘零

婆娑 摇曳 摇摆 倒垂

盘曲 合抱 舒展

万木吐翠 万木峥嵘 古木参天 林木青翠

林海茫茫 浩瀚林海 绿色海洋 松涛阵阵

枝叶婆娑 枝叶繁茂 根深叶茂 苍翠挺拔

青翠欲滴 荫翳蔽日 遮天蔽日 枯木逢春

俊秀挺拔 高大挺拔 垂柳依依 杨柳依依

杨柳含烟 轻烟柳影 果树飘香 虬枝龙爪

盘根错节 亭亭如盖 郁郁葱葱 傲然挺立

第2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名词谓语句;描写意义;《鲁迅全集》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谓语句既有判断和说明作用,也有描写作用,我们称之为描写意义。所谓描写意义,是指名词谓语句能够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性质或者描述人物的情态等。本文就以《鲁迅全集》中的典型语句为例对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进行意义和结构的分析。

现代汉语中名词谓语句的显著特点就是简短、精炼。比如“窗外一阵声响。”(名词谓语句)和“窗外有一阵声响。”(动词谓语句),两句话意思一样,但明显前者的表述更简洁。而当如此简练的名词谓语句具有了描写意义之后:“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鲁迅《在酒楼上》),它的特点就可用“白描”二字来概括了,“白描”即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绘鲜明深刻的形象。用在文学创作之中,它要求作家运用最精简、最节省的文字刻画出鲜明生动、富有深意的形象,并不加渲染或烘托。就如鲁迅先生《在酒楼上》一文中的那句话,它既没有相同意义的动词谓语句那么繁琐,同时“沙沙的”这一拟声词又代表的是这阵声响的状态,不可缺少。所以,这句话是既简单又形象。事实上,白描是鲁迅先生相当擅长的作文之法,探索其文学作品中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无疑是件有价值的事情。

白描手法被鲁迅先生在其文学作品中运用得之精道。不论是描写人物,事物,景物,还是环境,鲁迅先生都能通过朴实自然的简练之笔抓住其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并有含蓄半吐的意味,令人深思。[1,2]

第一,关于景物的描述。例如他在《在酒楼上》中这段对雪的描写:

例1.“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这里用积雪压弯山茶树枝来暗喻吕纬甫的生活遭遇,可山茶树能在摆脱积雪的重压之后“笔挺的伸直”起来,吕纬甫却意志消沉,得过且过。这种形象的反衬表现出作者委婉的批评态度。其中加下划线的句子是“处所名词+形名结构”的名词谓语句,其中作谓语的形名结构“沙沙的一阵声响”中又包含着数量名结构“一阵声响”,这是一个复杂的名词谓语句。“沙沙的”和“一阵”两词语是句子的主要组成部分,突显了句子的描写性。再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月光的两次描写:

例2.

第一段:“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第二段:“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 我,似乎想害我。”

仔细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两次对月光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作铺垫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与下行“精神分外爽快”相对应,而“今天全没月光”与“赵贵翁......似乎想害我。”相对应。通过月光的有无来表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非常巧妙。而其中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正是一个典型的名词谓语句,它以“时间名词短语+形名结构”简洁而传神的手法对环境作了突出的描写,副词“很”已然和后边的“好”结为一体,它们共同修饰“月光”,达到了激励读者竭力想象当晚的月光是如何好到不行的效果。如果省略,不仅会使句子不通顺,而且其描写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另外,环境描写中的名词谓语句还有:

例3.“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鲁迅《阿Q正传》)

例4.“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鲁迅《阿Q正传》)

例5.“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滴。”(鲁迅《风波》)

例6.“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小铺盖。”(鲁迅《祝福》)

例7.“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鲁迅《孤独者》)

例8.“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鲁迅《药》)

例9.“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鲁迅《高老夫子》)

前四句的结构是“处所名词+形名结构”或“处所名词+数量名结构”,后三句是“方位名词+数量名结构”,且这种数量名结构中的数量短语,甚至包括形容词,如“许多、白的、漆黑的、一片、小、一阵、歪歪斜斜、一条”等,全都不能去掉,它们的存在才是句子描写意义存在的根本。

第二,对人物的描写。最具典型性的当如他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两次外貌描写,初见祥林嫂――

例10.“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再见祥林嫂――

例11.“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我们发现,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对祥林嫂的穿着描写用了同样的词语和句式,极易引起读者注意,而这样的强调我们不妨理解为作者是为了使读者注意祥林嫂状态的前后变化,并作深入思考,体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其中的“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是形名结构的名词性谓语,简短自然。“乌、蓝、月白”这些形容词描写出了祥林嫂穿戴的朴实,甚至简陋。另外,还有“名词或代词+形名结构”的语句:

例12.“他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的银项圈。”(鲁迅《故乡》)

例13.“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孙乙己》)

例14.“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鲁迅《一件小事》)

例15.“细看他的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方脸,然而衰瘦了。”(鲁迅《在酒楼上》)

例16.和“六七十岁的老的,白头发,眼睛是瞎的,坐在布店的檐下求乞。”(鲁迅《肥皂》)

例17.“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鲁迅《高老夫子》)

这些句子当中的形容词――“紫色的、青白、花白、苍白、白、正经”――仍然描述“脸色、头发、品行怎么样”,在全句中起着主要作用,是整个谓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更加说明它们的描写意义是很突出的。

例18.“现在的长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俗不俗的。”(鲁迅《阿Q正传》)由末尾带“的”的名词作谓语。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句子形象地描写出了被剪了辫子的人的窘态,既不是“光头的”和尚,也不是“留长辫的”俗人。这些对人物面貌的形象描写加深了人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第三,对事物的描写,有这些精彩的句子:

例19.“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鲁迅《祝福》)形象地表现出祥林嫂的穷困与不幸,“破”碗都只有“一个”,更别说去买一个新的了。再没有比这两个词的合用更能表现祥林嫂的困窘;

例20.“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鲁迅《故乡》)

在冬天,“棉衣”代表的是温暖,“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作者将这两个看起来极其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奠定了一种反讽的基调,表现出对闰土的深深同情。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均是“处所名词+数量名结构”。

综上,无论是用来描写景物,人物,还是事物,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的运用都使鲁迅先生的文章彰显特色。[3]通过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全集》中典型的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的运用,还可发现,这样的句子其实是有着特殊结构的。试以表格总结如下:

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其主语可以是名词或者代词,这时它的谓语有两种情形:第一种,形名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比如“我辈正经人。”(鲁迅《高老夫子》)这类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所指的事物,都是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都有受形容词的修饰。吕叔湘先生认为这种名词性短语的性质接近于形容词,它们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结合得相当紧密,不能拆开。第二种,谓语是单个名词。比如:他坏蛋/你才坏蛋呢/她特势利眼。(口语)类似句式,在口语中大量存在。在这类句子中,充当谓语的名词大都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这些复合词的前一个语素一般具有形容词性,说明这个词不仅表名称,还代表着主语所具有的一定的性质或特征。用这种表一定性质、特征的名词作谓语,它对主语的作用就不单单是表判断,还可以描写主语。

其次,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它的主语也可以是表处所的名词性短语。而此时,其谓语多为数量名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比如:“窗外一小片空地。”(鲁迅《高老夫子》),其结构为方位名词+数量名结构。又如:“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鲁迅《风波》),其结构为处所名词+数量名结构。形名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山那边,好风光。(口语)/“庵……,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鲁迅《阿Q正传》)这种谓语是数量名结构的句子,数量短语后面的名词也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也表示性状或特征,与形容词性的偏正结构复合词有同样的功能,说明主语“怎么样”,使整个句子具有描写性。熙先生曾说:“用名词形式来表示性质概念的例子并不少。”[4]而且,“在现代汉语里,最宜于修饰名词的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这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5]

所以,无论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是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都深受到人们的喜爱。

结语

名词谓语句是现代汉语独有的一种句型,是人们在口语交际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色句型。这种句型表意明白晓畅,结构简单,十分受用。虽然在汉语众多的名词中能做谓语的只占少数,但是由它们所形成的名词谓语句并不是零散地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而是大量地并且成类别存在着。每一类都独立于其他类之外,都有自己的外在形式和语义特点。[6]如果说名词谓语句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色,那么描写意义就是名词谓语句的一大特色。恰当地运用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周文.漫谈鲁迅小说语言的艺术锤炼[J].扬州师院学报,1979,(2):23-30,39

[2]赵卓.简练:简约与丰厚的结晶――论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J].云梦学刊,2000:66-69

[3]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第3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第五单元 基础知识必记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缩(suō) 甩(shuǎi) 蹦(bènɡ)

(2)难写的字

秧:左窄右宽,右部“央”的一横两边都要出头。

割:左宽右窄,左部“害”的中间部分是一个“丰”。

疯:部首是“疒”,里面是个“风”。

嘻:左窄右宽,右部是“十+豆+口=喜”。

(3)多音字

蔓màn(蔓延)wàn(瓜蔓)

缝féng(缝补)fèng(裂缝)

斗dòu(斗争)dǒu(斗室)

嚷rāng(嚷嚷)rǎng(叫嚷)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后脑勺 本来 活生生 苞蕾 苔藓 丰满

甘蔗 瀑布 软绵绵 谚语 农作物 尽量

雨衣 袖筒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预报

遮盖 讲座 油锅 酱油 闹钟 逗引 嘴唇

(2)近义词

生长~成长 本来~原来 苞蕾~花蕾

丰满~饱满 尽量~尽力 迅速~快速

飞快~飞速 菜畦~菜地 增加~增长

预报~预告 遮盖~遮掩 逗引~勾引

不声不响~一声不响 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3)反义词

丰满枯瘦 迅速迟缓 增加减少

飞快缓慢 遮盖裸露 安静热闹

不声不响大吵大闹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小心翼翼粗心大意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活生生 软绵绵 凉冰冰 明晃晃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②AABB式词语:窸窸窣窣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③描写夜色的词语:满天星斗

类似的词语:月光如水 月明星稀 月白风清

④描写说话有气势的词语:理直气壮

类似的词语:慷慨陈词 义正词严 严词厉色

⑤描写声音的词语:窸窸窣窣 滴答滴答

类似的词语:叽里呱啦 淅淅沥沥 嘻嘻哈哈

⑥量词:一块白石头 一件新雨衣 一层玻璃

⑦动词:敲着鼓点 跑到窗前 挺着脖子 甩着袖子

⑧修饰词:用力地长 扁扁的纸盒子 厚墩墩的云彩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路面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2)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比作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景色的美丽。

2.拟人句

(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杨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见起风时的高兴心情。

(2)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点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心中的盼望实现后的喜悦心情。

3.夸张句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感受到下雨时狂喜的心情。

4.精彩句

(1)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夏天万物生长的景象。

(2)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话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我”对雨衣的极度喜爱之情。

5.哲理句

(1)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这句话引用俗语,来说明夏天与世间万物生长的关系的密切。

(2)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这句话引用农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夏天与生物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写明白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尽量地长身体、长知识,努力地锻炼和学习。

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考试热点

1.《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引用的谚语较多,考试时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2.《盼》一课,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查。

3.《习作例文》二则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围绕中心选择不同方面或事例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

推荐理由: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其谋篇布局时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文章可与《夏天里的成长》《小站》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比较,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作者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来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六单元知识点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绕(rào) 慨(kǎi) 蔼(ǎi)

(2)难写的字

簸:注意右下是“皮”,不要写成“支”。

涯:左窄右宽,右边“厂”下是两个“土”。

裹:外面是“衣”,里面是“果”,不要少写左下的“丿”。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半径 资源 有限

矿物 地质 无私 矿产 慷慨 节制 开采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破碎 目睹 子孙

(2)近义词

晶莹~剔透 交错~交叉 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 开采~发掘

枯竭~干涸 贡献~奉献 随意~任意

温暖~暖和 合适~适合 顺溜~顺畅

松散~疏松 舒服~舒适 打算~盘算

笑嘻嘻~乐呵呵

(3)反义词

晶莹浑浊 和蔼严厉 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 慷慨小气 开采埋藏

枯竭充沛 贡献索取 投入支出

温暖寒冷 顺溜阻碍 松散紧凑

舒服难受 喜欢厌恶 白霎霎黑漆漆

盘踞撤离 险恶平安 恭敬傲慢

劲挺弯曲 勇敢胆怯 凶猛温柔

荡漾平静 风雨同舟分道扬镳

(4)词语归类

①描写神态的词语:和蔼和亲

类似的词语:

笑逐颜开 喜笑颜开 愁眉苦脸

②含有风雨的词语:风雨同舟

类似的词语:

风雨兼程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

③含有日或月的词语:日月同辉

类似的词语:

日新月异 日月无光 日积月累

④量词:

一个晶莹的球体 一粒种子 一张软床 一片雪

⑤动词:

遥望地球 提供矿产资源 毁坏资源

提出设想 解除干渴 滋润心田

⑥修饰词:

群星璀璨的宇宙 松散的地 温暖的怀抱

粼粼的波光 了不起的奇迹

⑦描写大地的成语:

顶天立地 山崩地裂 地动山摇 春回大地

大地回春 大好河山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山崩地陷 大地春回 寸草不生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气层比作地球的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的美丽。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母亲,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认真细致地劳作的工作态度和深沉地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2、拟人句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球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像母亲那样“和蔼可亲”地孕育和哺养着人类。

(2)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勇敢”的特点。

3、精彩句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写出了环境的美丽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热爱之情。

4、含义深刻的语句

(1)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保护地球的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农民与土地关系之密切。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指的是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拟人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默写的形式考查。

2、《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第1、2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三黑和土地》一课,课文中的几处比喻句,考试时常以仿写句式的形式考查。

4、《青山不老》一课,第3、5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5、第六单元的习作是学写倡议书,在课外阅读题中常以写建议的方式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郭以实的《鸟儿的侦察报告》

推荐理由:文章以童话的形式,用鸟儿给“我”发回的几份侦察报告贯串全文,借鸟儿之口诉说了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展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带来的令人心痛的恶果,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从内容、题材、写作方法、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好语文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第4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H15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力。我们学生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互相关联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或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细节方面很明确的)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简言之,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腻的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那么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突破。

一、巧用修辞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作品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修辞手法。采用较多的是比喻、夸张和反复等。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三个落点,一拳比一拳厉害。第一拳打时:从味觉写打得感觉,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时:从视觉写打的色彩,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打时,从听觉写打的感受: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铍儿、铙儿一齐响。三拳三个比喻,三个喻体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去形容,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二、妙用标点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的结构,辨明不同的语气,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切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如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老爷”后本可以用一个逗号,但是作者却用了感叹号,这个感叹号的运用表明了闰土对“我”态度极端恭敬,从中可以感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的浸染对闰土的束缚是多么深。“我”和他之间已经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后一个省略号,无不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

三、精选词语

文学大师福楼拜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这样说:“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孙犁《荷花淀》里写到:听说丈夫要到队上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个。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四、化用道具:

不同性格、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装扮,这种装扮也可以叫道具。通过对道具的分析是鉴赏人物形象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新的军大衣显然体现出他上台不久,而这着装无疑成为他借以炫耀和吓人的工具。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走狗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突破细节描写固然有路可行,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细节不是文章的标签,我们的写作也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写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选择典型

典型细节要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环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二、细致观察

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用了攀、缩、倾等动词,这些动词的运用得益于作者对父亲动作艰难的细致观察,父亲虽然承受着家庭的变故和自己歇业的双重心理负担,还是给予我了无私的爱,这种爱入微深沉,读来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

三、体现真实

第5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学会质疑;审美;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42-01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下面本人以《鸟的天堂》为例,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巴金以其优美的文字、活泼的笔调,叙述了他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情景。学习本文,要让学生通过读、说、想、议,认识榕树美、南国美、祖国更美,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并掌握作者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着重引导学生做三个“学会”。

一、学会质疑

1、从课题处质疑。

我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词“天堂”质疑。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说“我想知道什么叫天堂”、“鸟的天堂指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鸟的天堂”……我称赞他们善于动脑,并告诉他们:“这些问题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好不好?”“好!”学生异口同声。

2、从标点处质疑。

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又提示学生根据标点提问。他们马上提出“为什么前一‘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呢?”“对呀,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家讨论一下,能说出理由吗?”于是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他们明白了第一个“鸟的天堂”指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所以不用加引号。

3、从文章结构处质疑。

学完全文,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文章内容后,让学生回读课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看一看,不懂之处提出来。学生们又仔细读了课文,其中有一位学生提问:“课文的题目是‘鸟的天堂’,而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并没有看到一只鸟,这一部分能不能不写呢?它与全文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二、学会审美

1、创情境,感受美。

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展开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就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榕树之大之美,让学生观看投影“榕树全景”,静听着优美的钢琴曲,教师有感情地描述。学生边看边听,自然地进入了一个绿色而又幽静的境界,并在感观上获得美的享受。

2、品词句,体会美。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质朴优美,细细品赏,耐心寻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引导学生品尝、体会,入境悟神,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品析、体会词语,理解了榕树叶子多、密、绿的特点,感受到榕树长势旺盛,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美。

3、重朗读,品味美。

有人说“语文课上,学生的读书声像一支美妙的交响曲”。可见,朗读是相当重要的,而要朗读好必须读得流畅,读出课文的语感。教学中,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眼、耳、口、脑并用,读的同进,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学习描写夏季的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游玩那一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物“灿烂的红霞、石子路、小河、小船”等,这时他们眼前浮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图,学生自然读出了当时环境的幽静,特别是读到“那声音就象一曲音乐”时,学生似乎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悠哉乐哉,其味无穷。

另外,我还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背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在读中倾听鸟儿欢快的叫声。通过朗读,把课文所描写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开在同学位的面前,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榕树充满生机的静态之美和鸟儿欢腾活跃的动态之美。直到课后,他们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文章。

三、学会积累

第6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记叙文批改中,笔者发现训练重点基本达到了。记叙要素交待清楚,完整;中心明确;选材要恰当,详略得当等等。但记叙的内容语言的表达缺乏情趣,“趣人”“趣事”也写得无趣。因此,在写作指导时,我向学生提出“记叙文要写出情趣”。能使人意趣盎然,情思涌动,或悲或喜,或怒或忧,那才是好文章。要写出情趣,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描绘出景物的情趣

不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对其中的景物描写,要努力写出情趣来,使人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用心于此,对百草园的春夏秋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情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些景物描写句句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怡乐之趣,能引起读者共鸣。

怎样写出景物的情趣呢?一是写出景物的自身特点,抓住形、质、声、色、光、影、味等进行形象地描绘,努力将静物写活。唯其活,才会情意无限,妙趣横生。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对“小雪”的描写,就令人心旷神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各处的雪形态不同,而且静中有动,把静物写活了。二是写出景物之间的内外联系,使景物攀亲结缘,相映成趣。如:《济南的冬天》主要是写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但又写了与温晴紧密相关的“小雪”“不结冰的水”“水里照影儿的垂柳”“水里倒映的红屋顶,黄草山,树影”等许多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映衬下,济南的冬天就更加温晴了。

以上两法,都要对景物赋予情感。

(二)选择有情趣的情节,景物才会有情趣。

选择富有情趣的情节,是使文章生动感人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捉鱼》,大多数学生都写了捉鱼的过程,最后的收获。有一名学生却只写捉鱼时,“先捉大鱼,大鱼猛跳,未抓稳,逃之夭夭;后捉小鱼,小鱼躲闪如梭,一无所获;这时,只觉脚下生痛,提脚一看,一只大螃蟹夹住脚丫,得了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意外的收获”的情节,为文章的结尾增添了情趣。

选择有情趣的情节,既为了表现人物,表现主题,也为了吸引读者,但不可随意编造笑料,那样会使文章庸俗化,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运用有情趣的语言

第7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一、紧扣题眼,通览全文,理清层次

课文以“鸟的天堂”为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天堂”一词道出了鸟儿生活环境的优美与作者对它的赞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紧扣课题设问:

1.什么是天堂?

2.快速读文,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课文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3.听师读文,思考:课文哪几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哪几段写他第二次经过?

4.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什么?(板书:榕树、鸟儿)设计这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初步感知课文,理清层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初。

二、围绕训练重点品词析句、理解内容

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妙,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和动态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培养其赏美、爱美情趣。

(一)、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可这样进行: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看到了什么景物?榕树有何特点?(板书:大、茂)从哪儿看出?画出有关语句。(板书:河变窄、不可计数、垂、伸、卧、堆、翠绿、明亮、颤动)

2.让我们来欣赏这姿态奇特的大榕树。放介绍榕树的录像,师做简介。

3.指名读第7自然段。

学生结合画面理解不可计数、垂、伸、卧等词。再小声读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学生结合画面理解堆、翠绿、明亮、颤动等词,再小声读,体会。

5.望着这大而茂的榕树,你想说什么?作者是怎样赞叹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板书:喜爱)让我们怀着喜爱之情,齐读这两节。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榕树的?

7.默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鸟的天堂”为什么没见到一只鸟?

小结:我们随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棵姿态奇特的大榕树。作者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从树的大孝枝、干、叶的形状、颜色、位置等方面对静态的榕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是静态描写。(板书:静态)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请根据提纲来自学第二部分。

(二)、指导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可这样安排:

1.出示自学提纲,以读读、想想、画画、议议的方法来自学。提纲:①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他看到了什么?②鸟有何特点?(指名回答后板书:多、欢)从哪儿看出?画出有关语句(板书:到处……到处,叫、飞、扑)③“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④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鸟儿?

2.检查自学情况。

3.“那歌声真好听”只是在称赞画眉鸟叫的好听吗?

4.这部分主要写鸟的什么?(活动)这种对事物的活动、变化等进行的描写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小声读这两节。

5.让我们来欣赏群鸟奋飞、百鸟争鸣的景象。放鸟在“天堂”里活动的录像。

6.这大而茂的树与多而欢的鸟是作者第一次看到的,他十分惊喜,当小船载他离去时,他感到怎样?(板书:留恋)除留恋外还有?(板书:赞美)从哪儿看出?

7.你怎样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氨?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结:我们第二次随作者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是群鸟奋飞、百鸟争鸣,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美丽的榕树林真是鸟的天堂。

(三)指名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板书,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第8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一、要注意把握诗词中的信息

诗词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把握这些信息对于鉴赏诗词极有帮助。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标题中的一个“伤”字即已奠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基调当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当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目可推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在鉴赏时我们只有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析。如果考题提供了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我们必须重视。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注释将“枳花”解释为“枳花,落叶灌木名,春天开白花”,则这首诗所描写的时令当为初春,如果不注意注释中的信息,会非常容易偏执于“板桥霜”而误认为秋天。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后有注释:“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由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只要注意到这段注释,就不难把握了。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需要联系上下句感知,读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住这些信息,那么再来解析这首诗,一般是不会出错的。

二、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它们积淀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寄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我们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有所了解,那么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古诗词很有帮助。如流水言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草喻恨(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春雨话悲(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柳”“柳枝”等意象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均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化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词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词的用典着手。例如南宋诗人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人。“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设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当然,从典故意义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必须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记,学做有心人。

四、要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词的意境常常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人、词人的感情也往往是用“景语”别致地表达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因此,要体味一首诗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便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词,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要学会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填词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诗词的创作。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词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词。如白居易的《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诗人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了柳树的处境;诗人写杨柳的处境实际上是写了自己的处境,这首诗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心情。

六、要把握抒情语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二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词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词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词人的心境与情感只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就可迎刃而解。如分析王维的《渭城曲》,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推知:这首诗表达了好友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情。

第9篇:描写树的词语范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