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陈景润的名言精选(九篇)

陈景润的名言

第1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高中毕业,纳什没能顺利考上大学。然而,普林斯顿大学得知他的情况后,毅然向他张开了怀抱。大二时,纳什分到了一个和物理专业联合的“数学粒子”问题。从那以后,他就把图书馆当做自己的家。在同学们的眼里,他简直是个“神经病”,经常一个人偷偷跑到楼道里去看书。

纳什冥思苦想,浸泡在数学的王国里,思考了许多古怪的事: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世上的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只有他能够读懂;他有时对着天花板发呆,幻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跟神秘的数学符号有关……生活中的纳什依然喜欢独来独往,发呆发愣,以至于别人都认为他真是“疯子”。不久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出院后,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嫌弃纳什,而是再次地留下了他。也许在别的地方纳什会被当成一名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却执著地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经过10年沉醉于数学的生活,纳什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数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各大学术报刊上,25年后,他彻底苏醒,迎来了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他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创造了纳什均衡和纳什程序。

其实,陈景润的情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年,20岁的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教书。课堂上,陈景润经常词不达意,有时讲到一半就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再加上他满口福建口音,学生们如听天书,时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一堂课下来,陈景润满头大汗,可学生们却是一片茫然,课堂上一片混乱,教学计划常常无法完成。

祸不单行的是,这个时候,陈景润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当他出院时,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人取而代之了。走投无路的陈景润,为了生活,不得不去街头摆书摊。

当厦门大学的王亚南校长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陈景润,这个当年厦大出名的“爱因斯坦”,怎会沦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呢?于是,厦门大学的领导决定把陈景润召回来,安排他管理数学系的图书馆,以便让他能更好地研究数学。

为了挤出时间,陈景润每天都睡得很晚。他担心夜晚开灯读书太迟,会影响别人休息,于是,他做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大灯罩,罩着灯,尽量不让灯光透出他的小屋。在数学系,同事们大多数感觉不到陈景润的存在。他们只是在借书的时候,才能见到这个不言不语的瘦弱的年轻人。陈景润默默地坚守着寂寞,坚守着自己心中那一片熠熠生辉的数学圣地,在一个又一个重复的日子里,任自己的思绪在广袤的数学天地里自由翱翔。

第2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三次“点将”荣毅仁

邓小平和荣毅仁的交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虽然不算太早,但邓小平对荣毅仁是比较了解的:解放上海时,荣毅仁坚持留下来支持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响应党的政策,让申新各厂支援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期间,积极捐献飞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全部企业拿出来和国家合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荣毅仁的这些爱国行动,邓小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次,主席要选用几位党外人士当部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邓小平推荐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荣毅仁。

1959年,荣毅仁正式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这件鲜为人知的事情,说明邓小平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始终不渝地重视并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知人善任,招贤纳才。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点将”荣毅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深知荣毅仁的耿耿爱国之心和出众的经济管理才能。邓小平和其他领导同志商议,请荣毅仁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这可以算作是邓小平第二次“点将”荣毅仁。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一天,荣毅仁、胡厥文、胡子昂、古耕虞、周叔5位原工商业者意外地同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通知:邓小平同志要会见他们,并共进午餐。

1月17日,这是个值得所有原工商业者铭记于心的日子。邓小平与分别10多年的5位原工商业者领导人见面了。落座后,邓小平亲切地说:“听说你们对如何搞好经济建设有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很高兴。今天就谈谈这个问题好吗?”大家高兴地说:“好!好!”

接着,邓小平坦诚而深有所思地对他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过去耽误的时间太久了,不搞快点不行。但是怎样做到既要搞得快点,又不重犯当年的错误,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办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

邓小平的一席话让在座的人都倍感兴奋。接着,“五老”便谈开了。大家敞开心扉,坦诚进言,气氛极为融洽、热烈。胡子昂说:“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要大力启用人才,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把他们找出来,使用起来,能干的人就当干部。”

邓小平听后赞赏地说:“对这方面的情况,你们比我熟悉,可以多做工作。比如说旅游业,你们可以推荐有本领的人当公司经理,有的可以先当顾问。”接着又说:“还要请你们推荐有技术专长、有管理经验的人管理企业,特别是新行业的企业。不仅国内的人,还有入了外籍的都可以用,条件起码是爱国的,事业心强的,有能力的。”“总之,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接着,邓小平便直截了当地点了荣毅仁的“将”。他说:“荣毅仁同志,你主持的工作要规定一条,给你的任务,你认为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拒绝,由你全权负责处理。处理错了也不怪你。你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从商业角度考虑签订合同,有利润、能创汇的就签订,否则就不签。应该完全排除行政干扰。所谓全权负责,包括用人权。只要把社会主义事业搞好,就不要犹豫。”

邓小平还明确指示:“国际上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还指定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荣毅仁具体联系。当时,荣毅仁的冤案还没有,邓小平直接“点将”,对他充分地信任和起用,使63岁的荣毅仁感动不已,多年未酬的壮志终于可以实现了。这是邓小平第三次“点将”荣毅仁。

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已到中午时分,邓小平热情挽留大家用餐。胡厥文、胡子昂、古耕虞与邓小平兄弟般地互相搀扶着来到餐桌前。桌上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火锅。他们边吃边谈。多年后,古耕虞形象地称这顿午餐是“一只火锅,一台大戏”。

肯定霍英东的爱国举措

香港知名人士中,最早见到邓小平的是霍英东。

1964年的国庆之夜,霍英东作为港澳同胞的知名爱国人士,参加国庆招待会。在招待会即将结束之时,有一位个子不高、精神抖擞的中年人走过来,依次同港澳的知名人士握手,这就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邓小平。

“”之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最早见到邓小平的还是霍英东。当时,霍英东以香港足球总会会长的身份率领香港足球队应邀来北京参加“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

两个月之后的国庆节前夕9月29日的晚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前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周年庆祝活动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邓小平在招待会前会见代表团正、副团长和知名人士,他一眼就认出了霍英东,笑着迎了上去,连声说:“欢迎!欢迎!”

这之后,霍英东与邓小平的见面则是8年之后的1984年。

在这改革开放、意气风发的8年间,霍英东在祖国大陆奋发有为。1978年12月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传出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信息,霍英东携巨资毅然跨过了罗湖桥,他要投资家乡建设,他清楚地意识到,为香港、为祖国尽力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了。因为他知道,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已经在中共中央占有举足轻重的领导地位。

早在1979年,由霍英东、马万祺、何贤联合投资兴建的中国第一家合资涉外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宣告落成,被誉为改革开放的“繁花第一枝”。同年,霍英东被邀请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并在五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80年春,霍英东又在得风气之先的广州开始建造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星级宾馆――当时中国最高的32层的白天鹅宾馆。1983年2月7日,白天鹅宾馆正式开张。

霍英东的举措,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1984年1月,邓小平南下广东,走访了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与霍英东亲切交谈。在中山温泉宾馆,70多岁的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罗三妹山,俯瞰中山温泉宾馆。10余幢琉璃瓦顶的楼房和庭院式别墅群体与宜人的岭南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他称赞说:“很漂亮,很好!开放搞对头了!”到下山时,随行人员建议沿来路返回,邓小平却一语双关地说:“不走回头路!”

亲自过问陈景润的生活

“”开始时,陈景润这位沉溺于数学海洋里,一心要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著名科学家,却被作为安(心工作)、钻(研业务)、迷(于专业)的“白专典型”受到批判。他研究的“1+1”被斥为“”、“伪科学”,连工资也被扣了。

他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却也是带过帽子的人物――“白专典型”。除了一些传说的怪癖,总的说来他与世无争。他躲进那本来就不是人住之所的小锅炉房里,不影响别人,别人也不会注意到他。相比当时那些正遭受迫害的人而言,陈景润在他6平米的锅炉房里,能比较安全地营造他的数学小世界。在这里,他提出了“陈式定理”。在完善“1+2”的漫长过程中,陈景润小心翼翼地生活,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仿佛被人们遗忘了。

直到1973年4月“陈景润事件”的发生。其时,陈景润的“1+2”刚刚在复刊的《中国科学》上发表,王元等人审阅该论文后,所有的犹豫到最后还是变成支持的行动,表现了这些科学家面对如此卓越的成果时无愧历史的良心。他们一致的专业认同通过当时中科院还没有彻底崩坏的科研工作报告等形式,传达给其他方面和其他专业的科学家,以至中央领导。

在他的事业和生活处于艰难的时候,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的邓小平提出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口号,大刀阔斧地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科学战线也不例外,数学所恢复了上下班制度。当邓小平知道陈景润的情况后激愤地说:“什么‘白专典型’,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强。中国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了。”并具体过问陈景润的工作和生活,并亲笔批示:“可否为其配一秘书,以分其劳。”

对邓小平的知遇之恩,陈景润铭记在心,虽然他因沉迷数学而被人认为不谙世事,但他心中有一杆看人的秤。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召开,陈景润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暗地里鼓动陈景润污蔑陷害邓小平同志,但被大智若愚的陈景润巧妙回绝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

1976年,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党羽威逼陈景润写大字报揭发邓小平,并许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向“”效忠,被陈景润严辞拒绝,他对前来劝说的人说:“就是死也不说昧良心的话!”。“”并不就此罢休,而是不分白天黑夜逼迫他写大字报,否则就不让他工作。为了保护邓小平,善良正直的陈景润3次企图自杀,这种患难中的真情,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仰止。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做了长篇讲话,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对知识的肯定,对知识分子的肯定。

陈景润心情无比激动,他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只是一个劲地说:“我很高兴,很高兴!”当邓小平与他亲切握手并询问他身体状况时,陈景润说:“好,我很好!”是的,在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精神振奋,满身的疾病似乎没有了踪影。

在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总有一角冰山未曾融化。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陈景润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有志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偶像,但他生活和工作条件依然很差。1980年结婚后,夫妻分居两地。儿子出生后,请了一个保姆,一家4口挤在6平方米的陋室内。他科研任务重,身边却没有助手。这一切都影响了他的身体,影响了他的科研进度。邓小平了解这个情况后,当即批示予以解决。仅仅一个星期,陈景润的妻子由武汉军区156医院调到北京309医院,他的科研助手也配了,并搬进了四房一厅的专家楼。在1983年,这么宽敞的住房在中关村只有20多套,都是分给年老资深的科学家,陈景润是最年轻的住户。与妻子见面,陈景润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知道吗?你调来是小平批示的。我一定拼命干,累死了也心甘情愿!”

不把班禅大师当“外人”

1980年8月26日,夏末的北京已经不那么酷热。重新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早早就起来了。他念过晨经,便去跑步。在习习的晨风中,他感到心情格外舒畅。想到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大师比往日提前一段时间结束了锻炼,草草吃过早饭,一边翻阅藏、汉文字的文件材料,一边等待出发的通知。

没等多久,杨静仁来了。他兴奋地对班禅大师说:“咱们走吧,去见一位老朋友。”汽车很快开进一个幽静的京式四合院,原来这里是邓小平同志的家。班禅大师快速走下车子。两位曾饱受迫害之苦的老朋友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邓小平恳切地对班禅大师说:“你是我们国家一个最好的爱国者。”说得大师热泪盈眶。

望着班禅大师激动的面容,邓小平进一步肯定道:“是的,你同达赖不同,你是爱国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而达赖是搞分裂的。”邓小平与班禅大师推心置腹地谈历史,谈未来,真诚地说:“1957年‘反右’犯了错误,以后还有错误,到‘’搞了10年浩劫。人民平叛与改革后到‘’前这一段日子比较好过。‘’和以后几年,政策错了,人民吃了苦。”

面对邓小平如此坦荡的胸怀,大师说:“与老一辈革命家、与您所受的迫害相比,我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班禅大师不计个人恩怨,捐弃前嫌的豁达态度,也同样为邓小平所欣赏。邓小平话题转向未来,说:“最近看了你的东西,你还是有思考的,有分析、有能力,希望你对祖国多做一些贡献。”“关于你自己的活动,可以放手,不要顾虑。”

第3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读《论语》有感

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让人读得头昏脑涨,但是论语却不同。它深奥却简单,简单也深奥,里面各种大道理,小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让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爱《论语》的原因。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就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却是我自己要向前的。

在我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太理解,但在读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与见解就越发深刻。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形象的比喻,易懂却深刻,让人有更具体的认识与了解。

古今中外,纵观无数名家伟人,他们各自坚持不懈的事迹,都印证和践行了孔子的这句话。

就比如中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一生有许多成就,都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而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这位只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六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单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在他不懈努力的几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终于取得巨大成就。

而此时的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不止是陈景润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许多人们也是如此,就像爱迪生,这个人尽皆知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知道,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五万次的试验,十年之久的时间,这是要多么惊人的毅力才可以坚持下来。爱迪生的锲而不舍,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不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即使你做得不好,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了,你就要比那些做得再好却半途而废的人要好得多。

只有坚持下来的,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信念与毅力,是支持你坚持不懈的筹码;只有怀着远大的志向,坚持下来,才得以成功。

第4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高克恭;民族;西域;回鹘

高克恭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画家,《故太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中“其先西域人”的表述,使得后人对其族属的表述纷纭。近代的论证主要集中在两种说法上。一说维吾尔人,一说回回人。“其先西域人”的“先”是何人?邓文原在《行状》中提到高克恭的曾祖父时用了“曾祖某”与“谱碟散佚,莫迹其所始”。可见,其曾祖父辈以上不是功业显赫的名门,所以无事迹可述;所谓的“先”,也就表明其曾祖父以上是生活在西域的,高家是从祖父辈移居大同的。从相貌特征上来看,润云:“高侯回纥长髯客,唾洒冰纨作秋色。”张雨云:“我识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泽嗜杯酒。”可见高克恭具有西域人的血统应该是无误的。除了邓文原的记载之外,相关的证据还有:“西域高侯自爱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画似诗,云山高下墨淋漓”以及“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这些与高克恭同时或稍晚元人的诗句也表明,高克恭是西域人在当时具有广泛共识的。

1.名称的由来与变迁

从字面上来看回鹘、回纥、畏兀儿、畏兀、辉和尔、瑰古、伟吾尔,均为回鹘语Uighur的不同音译,他们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代的对象还是有区别的。回纥是唐代对袁纥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的总称。贞元四年(788年)自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畏吾儿,亦作畏吾而、畏兀、畏吾、委吾等,是元明两代对回鹘一词的异译。回回,为宋辽之际“回鹘”、“回纥”之音的误传误读。

元代的色目人主要包括回回人、畏吾儿人、唐兀人与钦察人。唐兀人是西夏的遗民,钦察人是钦察汗国的国民。畏吾儿人是高昌回鹘的后裔,“《元史》有时将畏吾儿人称为回鹘人,或是称他们为高昌人。”[1]回回人的概念比较复杂,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指来自花剌子摸的旧地,或来自更远的中亚细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其二,是公元7世纪末,来华定居的穆斯林侨民,他们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等地,与汉族通婚及其后代;此时还未形成民族,也未出现“回回”这个名词。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元代“回回”这个词经常被混淆,蒙古统治者将不少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人称为“回回”。在汉族人眼里,“回回”的概念似乎还要广泛,这也许是由于元朝的幅员过于辽阔,对于相对封闭的汉族来说,短期内如此多的外族的涌入,他们无法一一理清头绪,于是采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排除法,非汉族、蒙古族都冠以“回回”的称呼,用法上有点象今天的“外国人”。

2.学术界的两种观点

2.1回族观点的简单梳理

陈垣据泰定时平章政事乌伯都刺为高克恭之婿,又据程拒夫《雪楼集》卷2乌伯都刺三代封制,其父为益福的哈鲁丁,系至元时回回国子学教授亦思替非文字之人,知为回回人。益福的哈鲁丁为高克恭之亲家,以此断高克恭为回回人。润又云:“高侯回纥长髯客,唾洒冰纨作秋色。”陈垣认为:“五代时回鹘既衰,渐有改奉伊斯兰教者。元初诸人对此等外教多不能辨别,故统目之为回纥。长春西游记、刘郁西使记之所谓回纥,皆指伊斯兰教国。其后渐觉有不同,于是以畏吾、伟兀等代表昔日之回鹘,以回回代表奉伊斯兰教之回纥,凡元史所谓畏吾儿者回鹘也,其称回纥者回回也。王恽玉堂嘉话卷三云,回鹘今外五,回纥今回回也。元史太祖纪,汪罕走河西、回鹘、回回三国,是元人目中回鹘与回回二也。世祖纪卷十言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而奸臣传则称阿合马为回纥人,是元人目中回纥与回回一也”。陈高华先生的《元代画家史料》认为“高克恭按其族源,属于色目人”。又说:“有的记载说他是‘回纥长髯客’,可知其祖先应是伊斯兰教徒。”[2]此后亦多以此为据。

润确实在十几岁时见过高克恭,润曾学画于姚子敬,姚子敬与高克恭的关系非常好,“尝举江南文学之士敖君善、姚子敬、陈无逸、倪仲深于朝,皆官郡博士。”子敬言:“一日,公问:‘人生至贵者何?’子敬方隐度以对,公曰:‘无求’。”同时润在大都任职过四五年的时间。元中期以后“回回”、“畏吾儿”两词使用广泛,润对于有伊斯兰教背景的人称“回回”应该是清楚的。虽然有人认为“回纥”其实是“回回”一种比较高雅的写法,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回纥”也是“回鹘”的古称。

2.2维吾儿族观点的简单梳理

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卷上“古画论”中载云:“高士安,字彦敬,回鹘人。居官之暇,登山赏览,喜湖山秀丽,云烟变灭,蕴于胸中,发于毫端,自然高绝。其峰峦皴法董源,云树学米元章,品格浑厚,元朝第一名画也。”曹昭认为此高士安就是高克恭。曹昭以后,明代另一位鉴赏家张丑(青夫)也沿袭曹昭的说法。从“回鹘”推断高克恭是畏吾儿,高士安就是高克恭,《辞海》沿袭此说认为他是畏吾儿人,后来的书籍也亦多以此为据。当然,也有人认为高士安不一定就是高克恭,但马明达先生在《元代回回画家高克恭丛考》中通过对高克恭在《眠食安好帖》中自言有兄名高子安,根据昆仲间名字不以字排,不合情理,推断高克恭原名为高士安。此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我们仅根据“回纥”、“回鹘”二字,来推断高克恭是“回族”还是“维吾儿族”显然是武断的,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要考虑到地理位置、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多个因素,而且高克恭出生在民族形成之前,所以要探究其身份最好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考虑,而不要拘泥于个别的字句。

2.3民族问题的分析与推断

上文在提及“其先西域人”时谈到,其祖父高乐道或曾祖父在金朝时就可能已经来到了中原,所以才在元朝的“占籍”中将自己称为“其先西域人”,否则直接用“西域人”或“畏吾儿”岂不更好。同时“其先”是西域人,我们不仅要问其后是什么人呢?只能是金朝人。其实在元代只有完全汉化的金人才被列入“汉人”,大多数仍被看成色目人,高氏虽已高度汉化但是他的相貌特征,显然还是色目人。所以《四库总目》中的称其为金人也有一定合理性。此外还有一些旁证:其一,从高克恭的姓氏来看,高克恭祖孙三代的姓名,已完全仿照汉族习惯,而不象同期到中原的西域人及其后裔那样以西域人名(通常是阿拉伯语常用人名)通行,如:高克恭的女婿乌巴都刺,可见高氏家族汉化更深。其二,高嘉甫的归隐是否可以解读为一臣不侍二主,否则与关心“经世要务”又要“归老房山”的行为相矛盾。但这显然不是高克恭族属的终结,而是其华化过程的演绎。

要回答高克恭是喀喇回鹘,还是高昌回鹘。首先要解开“凡元史所谓畏吾儿者回鹘也,其称回纥者回回也”。元初地理上的再次断裂源于高昌回鹘的归顺,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将西域分割为察合台汗国与高昌回鹘国(畏吾儿)。从《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北使记》来看,在当地伊斯兰教徒与佛教徒是混存的。高昌回鹘的统治者奉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中亚原有的许多宗教,如萨满教、摩尼教、基督教之别派景教、袄教,甚至伊斯兰教,还有中国传统的道教都曾在此流行,形成了以佛为尊,各教并行的局面,所以高昌回鹘地区的拥有大量的伊斯兰教背景的人。而原喀喇汗国范围内,西辽的皇帝是佛教徒,蒙古的统治者信奉喇嘛教,所以也非伊斯兰教一统。在元初“回鹘”、“回纥”只是对原西辽地区两种不同信仰人群的称呼,而非地理区域的划分,更非民族的概念。至元之后,由于政权的割裂,改“回鹘”为“畏吾儿”,改“回纥”为“回回”,而“畏吾儿”、“回回”在很大层面上转化为地理区域的划分,因此在不同时期这两种区分是不一样的。同时,改“回纥”为“回回”又使得他们与真正的“回回”混淆起来,这是元代统治者的另一种误解。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高克恭的祖先应该是西辽国人,其后入金入元;西辽的民族有回鹘、吐蕃、契丹、汉、蒙古等民族,不过回鹘占多数。高克恭是广义回鹘人的后代,至于是“回纥”还是“回鹘”,即有没有伊斯兰教背景,无从考证;润的“回纥长髯客”只是孤证,而且“回纥”一词语意模糊;至于女婿有伊斯兰教背景,与高克恭的伊斯兰教身份亦无关系。曹昭的“回鹘人”的考证也应该被看成是民族的统称,并不完全等同于元代的高昌回鹘(畏吾儿)人。高克恭的祖先离开西域的时间早于元初,在西辽的统治下并无“回纥”与“回鹘”概念的区分,所以这样的研究是徒劳的。因此,在元代,高克恭的祖先属于广义的回鹘人,但由于至元以后回鹘专指“畏吾儿”,而高克恭并不能确定自己是畏吾儿人,为了避免误解,所以干脆用了“西域”的概念。

按通行的民族划分来看,回族与回纥、回鹘均无关系。回族虽然是回回族的简称,但“宋人的《梦溪笔谈》和《黑鞑事略》中,指的是回鹘。《元史》和《元典章》,指的是伊斯兰教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明清的文献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族。”[3]可见回族是形成于明朝的,而高克恭出生在回族、维吾尔族产生之前,元代的回回人可能是后世的回族人,也可能是维吾尔族人,所以我们的研究只能是推断。

维吾尔族形成的地域主线是:漠北回鹘喀喇回鹘、高昌回鹘等西辽察合台汗国、高昌回鹘(畏吾儿)察合台汗国维吾尔族。宗教的传播,伊斯兰教从察合台汗国传向畏吾儿(高昌回鹘)地区。虽然在维吾尔族的形成上史学界还有争论,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应该包括喀喇回鹘汗国、高昌回鹘汗国;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它应该包括广义的回鹘人;在上信奉伊斯兰教;在名称上源于畏吾儿,即明代对元代高昌回鹘的称谓的进一步演化。

综上所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回族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而逐渐形成的民族。维吾尔族是由居住在西域的回鹘人皈依伊斯兰教而形成的民族。因此,将高克恭看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较为贴切。

参考文献:

[1]黎东方.细说元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5.

[2]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1.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764.

注释:

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缉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部·元別集类》,(92集姚文公牧庵集·燕石集·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鄱阳仲公李先生文集·传舆砺文集·巴西邓先生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本文中简称为《行状》。

[元]润:题高彦敬《房山图》,载《存复斋集》卷10。

[元]张雨:高尚书山水,仲川弟请题横幅上,载《贞居先生诗集》卷3。

在元代也不是所有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被称为“回回”,如:钦察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但并不被看作“回回人”。

有时亦将非穆斯林冠以回回之称,如称犹太教徒为“术忽回回”,称来自叙利亚的基督教徒为“爱薛回回”,称信仰东正教的阿速人为“绿眼回回”。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5《美术篇·西域之中国画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润曾学画于姚子敬,姚告诉他,“艺成而下,足以掩德”。戒以勿勤画事,适值高克恭至,观其画转而告诉姚曰:“是子画亦有成,先生勿止之。”(转引自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61页。)

参见[元]邓文原:《行状》。

第5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沿着墙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还爬上鱼鳞似的灰瓦上,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很像班主任宽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教室四周,近看有点像绿色起伏的一池荷叶挤挤挨挨地展开着。

我的家在大山区,名目繁多的植物让我眼花缭乱,我却独独偏爱教室四周的常春藤。我和同学们追逐打闹时,总会采一把常青藤叶子装进布兜,有时看着它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我也和她一起攀高长长,我期待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飞上蓝天,飞出盆地!

求学时代,我们都是与明月清风为伴的多梦常青藤。我和另一位才华横溢的同学:我酷爱文学,坚持读书写作,另一个愿意做“陈景润第二”,每一次奥利匹克竞赛他榜上有名,在常青藤的身边,每天都有我们看书写作,演算习题的身影,阅读和演算,很快我们是老师心中的文学家和数学家!

小学毕业时,老师抚摸着叶片上的露珠未干的常春藤,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老师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滴,他俯下身子拔掉两颗,送给我和男孩,老师对着她们露出了善意的微笑!他笑着说:“好呀,希望你们坚守梦想的常青藤。”

回家后,我栽上常青藤,爸爸语重心长地说;老师送给你的常青藤,这种藤的耐力强,随便一插,并不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这是老师对你们的期待,经历云飞云落,看着那些藤蔓怎么开花、怎么缠绕……

长大了,我们各自东西,我飞到河南教书,在乡村,教学之余,我和同学们采花,捉蝴蝶,逮青虫,用柳条变帽子,在大自然课堂里,看桃花朵朵,变成累累果实,我们师生牵手大自然,来自生活的作品构思考文学与生活。在他频频飞来的信件中,我有幸分享了他浪漫充实的生活和不断收获的文学硕果。我的文字在梦想的常青藤里一样萌芽滋长、蓬勃成一丛丛,一簇簇。那一刻,文字的技巧悄然隐退,留在心中的只有诗情画意在怦怦颤动,只有文字赋予了生活春芽般的青春繁盛。

故乡的“陈景润第二”却成为一位大企业家,终于有一天,飞出盆地,当上银行职员,不知历尽了多少艰辛!前年暑假小聚时,“陈景润”的影子已逝去无踪,对面坐着的是一位“油光满面的钱领导”。在他苦涩无奈的谈吐中,我洞察到他依然眷恋数学,他因为饮酒过多,肝硬化后期,欠了银行贷款,那个常青藤下演算皱着眉头研究“陈景润第二”已成为历史,冥冥之中,我听到多年前颗常青藤下在明月下老师的谆谆教诲,“阅读,演算,建设人们的心灵花园”,老师的期许和清风明月一起消失……

抚摸教室四周常春藤在愤怒地抽芽拔叶,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一如既往地给山区孩子启迪的机会,给拼搏者恣意施展的天地。愿她绿色的羽笔,撑起爱的天空,撩起海洋上白色的浪花,白发苍苍的老师木板屋至今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梦中的常青藤早好像长进唐诗宋词的书页里,细细的垂覆枝叶。让文学蘸着火焰,沐浴着阳光,饱含情怀地为读者建一个平台上、凝聚为一汪葱翠。

第6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简拼:drnm

类型:贬义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一般用于不好的事物

出处:《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解释: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示例:当你有权有势时,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多如牛毛;一旦乌云笼罩你的头顶,你就孑然一身了。

《北史·文苑传序》节选译文:

第7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陈鲁民

一次,著名科学家牛满江先生在上海请客。服务员送来了账单,牛先生拿起账单认真审阅一番,将账单和点的菜一一对照,拿笔计算起来。然后,将账单退还给服务员:“小姐,账可能算得不对吧?”服务员微笑着说:“先生请放心,一般不会错的。”牛先生坚持道:“我仔细算过了,有些不对,是否可以请你们重新核算后再结算?”服务员收回账单,重新进行了结算。

数学家陈景润上街买东西,被少找了两角钱,已经回到家了才发现,就又坐车赶回商店,要回了两角钱。可是来回车费就要花1元钱,有人嘲笑陈景润算不清楚这个账,他很认真地说“该多少就是多少,不能马虎的。”

他们为什么那么认真呢?是囊中羞涩或出于吝啬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科学家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认真,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日常小事。认真,已经成为浸淫在他们骨子里的一种本能和习惯,他们不能忍受任何不认真的行为。因为科学家们深知,科学上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凑合的,必须精益求精,分毫不差,一个马虎,火箭就上不了天,轮船就下不了水;一个疏忽,新产品就过不了关,设计就要出问题。

科学家要讲认真,干什么工作都要讲认真,弄虚作假,稀里糊涂,只能自欺欺人,最终酿成大祸。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回顾我们取得的成就,基本经验之一就是认真;总结曾经有过的失误,最大教训之一就是不认真。

就以近日国内舆论关注焦点而论,掺有三聚氰胺的毒牛奶为何能大行其市,危害民众达数年之久?与此有关的层层管理人员,质量检验机构都干什么去了?看起来,他们也在天天上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其实都是在“认认真真”走过场,咋咋呼呼装样子,马马虎虎搞管理,迷迷糊糊做检验,结果导致了这么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性质恶劣。给他们戴一顶尸位素餐的帽子,一点也不冤枉。

还有连续不断发生的大事故,火灾、矿难、溃坝等,损失惨重,影响极坏。究其原因,都有不认真的因素在起作用,当事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违规操作,麻痹大意;管理人员不认真管理,流于形式,敷衍塞责;上级领导不认真检查督促,放任自流,得过且过。上上下下的不认真交织在一起,你糊弄我,我糊弄你,事故的发生就是早晚的事,想躲也躲不过。

因为不认真,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教训太惨痛了。痛定思痛,除了严惩责任人,加强制度建设外,还要特别强调,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再认真,要像牛满江、陈景润那样,把认真作风变为我们的日常习惯,变为素质、觉悟,变为自觉行为,处处认真,事事认真,时时认真,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力争把各种事故、灾难都堵在门外。

摘自《天津日报》

一根擎起梦想的柱子

潘 炫

那时,他是英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设计师,除了年轻,他一无所有,但他很幸运,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运用工程力学知识,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一年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却十分自信,只要用一根坚固的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安全,并详细地计算说明,列举相关实例,最后,他坚持自己的完美设计而拒绝了工程验收者的建议。可想而知,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他险些被送上法庭。

在种种的压力下,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意味着公然与政府官员作对;放弃吧,又有悖于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时间,他终于想出一条两金其美的计策,以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

那就是,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没有与天花板接触,只是摆设,摆设给那些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人看。

时光如梭,岁月更迭,这一晃就是300年。

在300年的时间里,市政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支撑他们头上天花板的柱子仍是那一根,直到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消息在一夜之间不胫而走,世界各国的建筑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根神奇的柱子,并把这个市政大厅称作“嘲笑无知的建筑”,当地政府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许多人在那一根柱子前面流连忘返,感叹不已。

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今天,能够找到有关他的资料实在是微乎其微,但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自信至少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心的一点点坚持。

当时有人就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而今天的现实又是如何呢?300年的历史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

第8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目的为研究女萎的品种来源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及方书,从植物形态、开花期、采收期、炮制和功效等方面加以论证。并结合现代对女萎的品种来源认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考证出女萎原植物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萎蕤原植物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结论女萎有开发利用的前景。

【关键词】 女萎 植物形态 开花期 采收期 炮制 功效

吴晓燕[1]曾发表有《女萎本草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所记载的女萎是萎蕤,其原植物即是玉竹。我们不同意这样的考证结果。有关女萎本草考证比较少,其原植物曾在现代一些中药文献中论述过,但论述得比较简单且论据不充分。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考察比较历代本草文献,从植物形态、开花期、采收期、炮制和功效等方面加以论证。

1 从原植物形态记载的考证

中药女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2],列为草部上品。女萎的药用部位是藤茎、叶或根,具有祛风除湿,温中理气,利尿,消食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症,吐泻,痢疾,腹痛肠鸣,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但从《神农本草经》[2]《名医别录》[3]等早期本草文献来看,基本没有关于女萎形态的记载。《本草经集注》[4]描述女萎,萎蕤的植物形态:“今处处有,其根似黄精而小。服食家亦用之。今市人别用一种物,根形状如续断茎,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因此从《本草经集注》的论述可以看出早期女萎与萎蕤也常有混淆。正如陶弘景注云:“按《神农本草经》[2]有女萎,无萎蕤。《名医别录》[3]无女萎,有萎蕤,而为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也,惟名异尔。”

《新修本草》[5]则首次把女萎和萎蕤列为两种药物,萎蕤列为草部上品,其植物形态描述引用《本草经集注》[4];女萎列为草部中品,其植物形态描述:“其叶似白敛,蔓生,花白,子细,荆襄之间名为女萎,亦名蔓楚。”通过《中国植物志》[6]描述女萎:“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常有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锯齿。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白色。”可初步推断《新修本草》提到的女萎为今女萎。

《图经本草》[7]有女萎,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的附图。女萎的附图描绘比较清楚明确,与《中国植物志》[6]描绘的女萎叶序相似都为对生叶,因此可推断此女萎附图即为今女萎。《中国植物志》[8]描述玉竹:“叶互生。”《图经本草》的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附图也许是描绘不清楚,或许是年代久远附图模糊,似乎描绘的叶下部是对生叶,上部是互生叶,但不能仅此一点就肯定或否认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是今玉竹还是今女萎。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9]描述女萎,葳蕤相同的植物形态:“茎强直,似竹作节,叶亦如竹,两两相值,叶端有黄色斑点。三月开青花,遂结实如珠,根横行,如荻根及菖蒲。概节平直,多脂润,虽燥亦柔,须节冗密,宛如冠缨下垂之绥,而有威仪之义。”根据上述本草著作和《中国植物志》描述玉竹和女萎的植物形态对比,可推断 《本草乘雅半偈》描述的植物是今玉竹,而不是女萎,因此该本草未区分女萎和萎蕤。

从上述三段文字可以看出,虽然唐《新修本草》把女萎和萎蕤列为两种药物,但宋《图经本草》和明《本草乘雅半偈》记载的女萎和萎蕤仅是名称上有所区分,而没有实质性内容即植物形态描述的区分,仍有混淆之处。

《植物名实图考》[10]也有女萎的墨线图。此图描绘的叶形与女萎相似,但叶序互生似玉竹,花序也似玉竹。因此不能单凭此附图判断《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原植物是否是女萎。

清代吴继志在《质问本草》[11]中明确指出玉竹的植物形态:“其根横行多。玉竹茎干强直似竹箭,竿有节,其形如竹狭而长。表白里青。三月开青花结圆实,其根横生似黄精,差小黄白色。性柔多,发其页如竹,实是玉竹。观其茎根很似中国之玉竹。细按其实又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发,特恐地道不同入药,自宜酌用。玉竹缓脾食胃用根茎叶不用。”并且有清晰的附图,该附图与《中国植物志》的玉竹附图极为相似。因此直至清代古人已完全认识到女萎和萎蕤是两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并且称萎蕤为玉竹。

从上述诸本草记载可看出,历史上存在同名异物情况。后来把女萎和萎蕤区分开,但植物形态描述不详尽。初步推断古代记载的女萎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古代记载的萎蕤为今百合科植物玉竹。

2 根据开花期和采收期记载的考证

《吴普本草》[12]曰:“萎蕤,二月、七月采。”《本草经集注》[4]曰:“女萎,萎蕤,立春后采,阴干。”《图经本草》[7]曰:“萎蕤,三月开青花,结圆实,立春后采根,阴干用之。”玉竹的花期为5~6月,果期为7~9月,南方于秋季8~9月采收,北方于春季采收。而女萎的花期为7~9月,果期为9~10月,秋季开花时采收带叶茎蔓,扎成小把,晒干或随时采用鲜品。因此上述诸本草著作提到的药用植物都是今玉竹。可见,在唐《新修本草》之前,女萎和萎蕤不仅是植物形态描述的记载有混淆之处,而且植物开花期、采收期的记载也有混淆之处,即确实存在同名异物情况。

3 根据炮制方法的考证

《雷公炮炙论》[13]只记载萎蕤的炮制方法,而没有提到女萎的炮制方法。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14]中同时记载女萎和萎蕤的炮制方法,且萎蕤的炮制方法与《雷公炮炙论》记载的炮制方法相同,曰:“萎蕤,入药采根,竹刀刮净,蜜水浸宿,文火烘干。勿误取钩吻黄精,须仔细辨认真假。又种女萎,采得除干,去头上白蕊,做成细片,拌豆淋酒蒸。从己至申,方取曝用。”现代玉竹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可见,“蜜水浸宿,文火烘干”与今“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晒干”的方法极为相似,因此本草实际记载为萎蕤,更肯定古萎蕤即为今玉竹。《新修本草》[5]草部中品曰:“今太常谬以为白头翁者是也。”与“去头上白蕊”,疑指同一植物的同一部位,又进一步推断古女萎即为今女萎。

4 根据功效记载的考证

《神农本草经》[2]曰:“女萎,味甘、平。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吴普本草》[12]曰:“委萎,治中风,暴热,久服轻身。”现在研究认为女萎功效是祛风除湿,温中理气,利尿,消食。主治风湿痹症,吐泻,痢疾,腹痛肠鸣,小便不利,水肿。玉竹功效是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玉竹药理作用有降血脂,缓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及增强免疫力等功能。因此前半句“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是指主治风湿痹症,推测为女萎;后半句“久服去面黑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是指有滋润补养,抗衰老作用,推测为玉竹。可见,《神农本草经》和《吴普本草》的确存在异物同名情况,把女萎和萎蕤混为同一物种。

《本草经集注》[4]曰:“今治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无止氵曳之说,疑必非也。萎蕤又主理诸石,人服石不调和者,煮汁饮之。”可见与女萎主治痢疾,腹痛肠鸣症相似。因此我们反过来可以证明此本草记载的女萎即为今女萎。

《新修本草》[5]曰:“萎蕤(上品),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女萎(中品),味辛,温。主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虽然《新修本草》把女萎和萎蕤区分开,但功效的描述仍有混淆之处。

陶弘景认为女萎与萎蕤同功,故合并为一条,并云今下痢方多用女萎。苏敬认为有下痢功效女萎,乃是另一种女萎,其形态与萎蕤不同,于中品另立一条,并注云:“女萎功用及苗蔓与萎蕤全别。”

唐代陈藏器[15]认为:“女萎只有一种,疑是青粘。”

而苏颂云:“陈藏器云萎蕤疑即青粘,华佗所服漆叶青粘散是此也。然世无复能辨者,非敢以为信然耳。”可见苏颂不同意陈氏的观点,认为女萎和萎蕤是两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并且苏颂在《图经本草》[7]中曰:“观古方书所用,则似差别,胡洽治时气洞下下有女萎丸,治伤寒冷下结肠丸中用女萎,治虚劳小黄芪酒云:下痢者加女萎。详此数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缘其性温,主霍乱泄痢故也。又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菌芋酒中用女萎。”可见其记载的女萎处方主要治疗痢疾,证明此女萎即今女萎而非是萎蕤。

《本草纲目》[16]曰:“女萎: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萎蕤: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寒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补中益气,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服食无忌。服诸石人不调和者,煮汁饮之。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毫无疑问,此本草较明确和详尽的记载女萎和萎蕤的功效及主治,已经区分两个不同的药用植物,但功效的描述仍有混淆之处。

《植物名实图考》[10]曰:“女萎,女萎见李当之。药物诸家误以解委萎。唐本草以为似白敛。主治痢,观王羲之女萎丸帖云:腹痛小差须用女萎丸得甚速。则比非今玉竹矣,原出荆蘘又曰:鲁国女萎近世方中,无用者存原以矣方。”此书提到唐之前的本草著作把女萎与萎蕤混为一物,唐之后记载的女萎有治疗痢疾的功效。因此更证明直至清代完全认识到女萎和萎蕤是两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并且清晰记载女萎的功效,即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

从以上诸本草著作记载女萎和萎蕤的功效,推测其原植物与从植物形态、开花期、采收期和炮制推测原植物的结果基本一致,即女萎原植物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萎蕤原植物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

5 结论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早期本草中记载的女萎由于没有植物形态的描述或描述极为简单,故很难判断是来源为何种植物,但可推断在《神农本草经》时代所言女萎,其实物是女萎和萎蕤两种药用植物,而《名医别录》只记实物萎蕤,不言女萎之名。但绝不能说这几部早期本草所记载的女萎——萎蕤,即是玉竹[1];而早期女萎与萎蕤的混淆也是事实,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早期的女萎即是玉竹。而从《新修本草》开始有了女萎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再配合以后历代本草中有关女萎开花期、采收期、炮制及功效等方面的综合考证,可以认为古代本草所记载的女萎应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

参考文献

[1] 吴晓燕. 女萎本草考证[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79.

[2]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4.

[3] 名医别录,点校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2.

[4]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点校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7.

[5] 苏 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52,225.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8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93.

[7] 苏 颂.图经本草,点校本[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0.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5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61.

[9]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点校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9.

[10]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519.

[11] 琉 球,吴继志.质问本草,点校本[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65.

[12] 吴 普.吴普本草,点校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

[13] 雷 敩.雷公炮炙论,点校本[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218.

[14] 陈嘉谟.本草蒙筌,点校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0.

[15] 陈藏器.本草拾遗,点校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2.

第9篇:陈景润的名言范文

仔细翻阅最近出版的《陈元龙》画集,让人产生一种振奋的情绪,在以往的印象中,陈元龙先生是一个纯粹的花鸟画家,他的翠鸟、松鼠都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新近出版的画集,选用了画家20余幅山水作品,让人看到了画家别样的创作空间,其厚重的笔墨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名山大川的壮观和秀丽,不得不佩服画家驾驮笔墨的功力和在深入开掘创作题材方面的所呈现的勤奋精神。

陈元龙现任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画研究所所长,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教授。早在七十年代,霍春阳先生的独具慧眼,使陈元龙成为天津美术学院首届花鸟画班的一名学生,成为著名画家孙其峰、溥佐、霍春阳的得意门生。著名画家孙其峰对其评价:“尽神明之运,集造化之妙”、“妙与道俱,天人合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陈元龙多年来与其恩师夏明远学习中国山水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多次深入到山村、湖畔,在大榕树下,在松柏下,寂静的山村,孤僻的野林,都留下他的足迹,在自然的山水中寻找自己的心灵感受,他遵循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名言,观奇花、赏异草、攀高峰、闻鸟啼,得天趣,通自然,作画写生,陶冶身心,使得他的绘画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雄健老辣,用墨精巧,雄浑博大,而又以他的山水画清新朴拙,作品既传统创意新,集古今名家之长,又形成自己风格。

陈元龙的山水画豪情奔放雄奇瑰丽,别具堂皇气象;或潇洒旷逸,妙得天籁,尽显才情风流,大气魄、大手笔、大境界,写太行的慷慨悲壮,写黄河的大气磅礴,写黄山的倔奇、写峨嵋的清秀、写漓江的妩媚。他沉醉于山峦的层林尽染,沉醉于斜风细雨的击节唱和,沉醉于石径暮春的邃远深幽,沉醉于师法自然,通过对真实景物细微的观察写生获得的真感,获取艺术的源泉。他不断探求传统笔墨技巧与现代观念的契合点,把西画的技巧运用到国画中,精湛的水墨技巧显示出深厚的素描基础,明暗的光影变化赋予山水特殊的灵性和蓬勃的生命,使画面栩栩如生。如《野渡无人舟自横》,纯任水墨渍染,重墨点出树之葱郁,空白处施以短线,意象勾勒出屋舍之型,挺秀精酒,苍郁清润。画家似乎并不满足于实实在在之“有”,更放笔以水润之,以取墨渗淋漓之趣。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与他的理想中审美意境相交融,表现出“相看两不厌”、“欣欣然而乐与”的化境,观者亦当随着这一旋律与节奏共鸣,继而作天帐四野之无限遐思。

近年来,陈元龙与恩师夏明远先后在深圳、天津联袂举办画展,在广州、西安、郑州、南京、长沙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美术作品《瑞雪》获天津市第二届优秀作品奖,作品《古柏新颜》参加纪念诞辰100周年,被纪念堂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