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第1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分不尽,半凉天。——《思佳客·闰中秋》

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第2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作者】苏轼【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1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3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中秋夜,在安徽——这充满田野气息的乡村里,悄声无息地轻轻走来。

皎洁明亮的中秋圆月静静地升起,场面虽然不如看日出那样壮丽,心潮澎湃;但也给人们一种别样的优雅宁静的美感……今年,难得一次的十五圆月,也被优美的环境渡上一圈透着金色的银边。据科学家预测,下一次十五圆月将在2100年出现,这之间,都是十六或十七圆月。

中秋佳节,我们中国的习俗除了赏月,还有吃月饼。我们赏着月亮,吃着月饼,一切,安逸美好。说到月饼,我就得说说十分出色的腊西月饼了。首先,外形出众:又大又圆的腊西月饼,枣红色的皮上洒满白芝麻,用像印章一样的东西把芝麻美成各种文字、花纹;然后就是,口感新颖,又软又酥的月饼,有各种各样的馅,其中,有一种奇特的馅——薄和馅,月饼吃多了会上火,那里的人,就用这种馅来和解……

丙辰中秋,苏轼欢饮达旦……因此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苏南京秦淮区南京怡馨花园小学四年级:西米轩

第4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关键词:旷达;矛盾;抗争

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旷达出于自然,然而,社会人生又断难自然。人生在世,难免有苦恼,失败和困顿,这就决定了东坡经历挫折之后的人格、思想十分复杂,充满了矛盾。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人如果不善于自我解脱,没有一点旷达的胸怀,难免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失败挫折中的一种智慧,是苦恼病痛中的一帖药方。他的一生就是旷达情怀与命运抗争的一首交响曲,以下通过其借月咏怀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的赏析来体味其性格之坚忍,胸怀之旷达。

一、词作背景及其主体精神

坡的《水调歌头》,以其奇逸的笔调,健朗的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宋代文学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是他要求外调在密州任官时(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二、饮酒吐怀,愁绪初显

诗人在中秋节,据说在密州的一个叫做“超然台”的地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弟弟的情绪。本来这是个好地方,可是,因弟弟当时在齐州,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后来又到密州。从密州到齐州,大约两百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能相亲,是个极大的遗憾。到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到弟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说是“欢饮达旦”,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其中还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的妙处在于悲欢交集。

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因为心中有事,要解脱。“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天上宫阙”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乘风”这个词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而这时,他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较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精神上相当放松的。但是,他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住。

三、借月抒情,与命运相抗争,成就旷达情怀

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可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在《水调歌头》这篇词里,上阙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词人巧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也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归家。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也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并不断与命运抗争。“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风格。

参考文献:

[1] 徐晓莉.《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 江岚.《宋词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8年版

第5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lt;江楼感怀g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6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同学如何过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二(3)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大家永远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做好每一件事!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xxxx年9月17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六(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第7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艺术歌曲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18世纪时,德国的诗歌艺术得到了发展,因此德国众多著名的作曲家开始为德国诗歌尝试着谱曲,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艺术形式在20世纪初传入了我国,我国的作曲家开始为我国的传统诗词尝试着谱曲,在几十年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让我国的传统诗词变得更让人易于接受。而且由于我国在数千年中所积累的优美古诗词数量众多,而且这些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在进行谱曲后不仅会显得更加容易接受,而且普遍比当下流行的歌曲要优美许多。

二、我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特色

对于古诗词而言,要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美感就需要对其进行吟唱,但是我国的古诗词传统演唱方法与近现代的演唱方法是不同的,其演唱特征也不相同。

(一)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所选用伴奏的特点

对于我国的传统古诗词而言,由于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吟唱方式完全为我国的传统唱法。但是对于我国近现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由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很多西式的演唱方式,例如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加入西方唱法,并且在配乐中融入了很多西方乐器,如钢琴、提琴等,这些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都是不同的。由于加入了西方的演唱方法与乐器,因此在这样的加工方法下也就能够将古诗词中的意境、音律等因素表现得深入人心,也就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

(二)近现代古诗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往往是选择我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并且流传深远、妇孺皆知的诗词,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以及李白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些诗词不仅在我国古代流传深远,在近现代也是十分出名的诗词。而且这些诗词在每个时代都会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满江红•写怀》可以激发起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并且在进行演唱时能够让人充满正能量,抒发人们内心的感受。

(三)音乐和诗词韵律结合的特点

由于我国的古诗词在进行创作时就注意到了音律以及曲调的特点,因此没有进行谱曲的情况下读来也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如果要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就需要运用到诗歌中的这些音律。依靠着这些音律谱出的曲调往往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我国古诗词的美感,并且让人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我国传统诗词中的深厚艺术功底。

(四)调性与调式以及和声上的特点

在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往往都会利用到古诗词中所具有的调式与调性特点,例如很多古诗词中就含有对比的调式与调性。通过作曲家自身的专业水平结合这些调式与调性能够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另外还要注意使用和声,正确的使用和声能够为我国的传统古诗词注入更加新鲜的元素,从而让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显得更加优美。

三、结语

第8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一、采用“讨论激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言的理解,其实是学生认知感受文字的思维活动。要想学生认识到文中的精髓,需要学生自己更多的去深入体会、咀嚼,把自己的个性、情感、意志等因素融入别人的作品中,达到自我判断、自我认识真、善、美、假、恶、丑的境界。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的《论语》十则,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规定每个小组要设置2-3个有实质性的问题,然后叫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所设置的问题,再由学生或老师作出评价,肯定哪些设置较有质量。如有一组的同学设置下列的问题:《论语》十则中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论述了哪些要求?我们在哪些方面已经具备,哪些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的?中学生应该怎样身体力行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诸如此类的问题提出以后,老师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去讨论解决,老师作巡回指导。如有位同学反省说:我曾经有一回借别人100元没有及时归还给他,属于不守信的表现,以后决心痛改前非。学生自行设置问题,自行解决,满足了学生尝试的心理,增加了探讨气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联系学生实际,使文章内容得到拓展延伸。如: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讨论,主要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经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发现。先让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自主谈谈过去的体验,如有位学生讲到自己要在校园里踢足球,把一位同学的热水瓶打破了,这位同学虽然没让自己赔偿,但心里还是挺内疚的。还有一位学生讲到他曾经偷看了某位同学的书信,感到自己不道德。这些问题中,由于渗透了学生的个性经历或情感体验,所以不但能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水准。

二、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能产生共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我常用此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我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是按常规的教学模式,先介绍作者、背景,然后朗读分析课文,而是先设置类似的情景,讲述自己在某一年到外地读书时,正值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见月思人,那时非常想念家人,真正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因此自己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地写一封信回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说完便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离别家人的经历和情感,很多同学都兴趣盎然,各抒已见,纷纷谈自己离开父母兄弟的内心世界,有的同学还很动情,流下眼泪。有了类似的情景氛围,自己抓住时机,介绍写作背影,进而理解因谗言遭贬的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的怀念之情和坦然面对现实的宽阔胸襟。由于创设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氛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解苏轼遭贬后的分离之情就顺理成章了。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效果比直接讲授的方式强得多。

第9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

关键词:苏轼词;审美风格;阴柔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70-01

一、“奇峰怪”与“春兰杜鹃”同存于泰山

苏轼的词,体现出多彩多姿的风格,既有钟鼓之乐的雄宏豪壮,又有丝竹之声的清旷绝俗。风格多样化,正是苏轼的自觉追求。苏轼第一个把词从歌榭楼台中解放出来,提高到与诗并举的正宗地位,完成了词史上的一大革命,也是以为这个原因,他的词也获得“诗人之词”的称号(《词选》前言)。苏轼认为词也可以同诗一样有为而作,可以反映广泛而严肃的社会生活内容。试观其抒发爱国豪情,表现报国立功之壮志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怀古伤今、寄慨万端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其他许多纪游咏物、赠人留别之作。总之,他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大大地扩展了词的题材领域。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提高了词的美学品位。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说坡词“指出向上一路,新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的农村题材作品第一次把农家生活写入词中,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极大的革新意义。如他知徐州时写的一组,《渔父》,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佳作。举例一首如下: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清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其三。

这些词所表达感情虽然不及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样深沉,却也流露出作者对不起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关注之情。

苏词中也有一些描写女性、儿女情长的,有悼念亡妻、赞美爱妾的,也有专门咏妓赠妓的词篇。贺裳评《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中的“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时说:“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皱水轩词笙》)这说明苏轼本身作词也不废婉约,不弃阴柔之美。

苏轼选材广泛,内容自然丰富多彩。作者融入这些词中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更是纷纭复杂:有对英雄的仰慕,有对山川的眷恋,有对亲友的挚爱,有对生活的品评。或慷慨激昂,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或消极失望,追求退隐躲避,与世无争;或对人生充满热爱和信心;或厌倦感伤,叹息世事如梦……形式决定于内容。苏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必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有的豪放风流,有的婉约蕴藉,有的清丽舒徐,有的则空灵旷远。

正如“奇峰怪”与“春兰杜鹃”同存于泰山,苏词的各种艺术风格,也都统一在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之中,闪现出瑰丽而独特的光彩。既使是言情的婉约词,苏轼也写得“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张突语)。他的那些缠绵芳菲之作与传统的婉约词相比较,显得个性十足。概括来说,就是内容上尘俗的成份减少,情致的成份增加;艺术上浓艳的成份减少,温润的成份增加了。如《蝶恋花・花退残红》,就决不同于柳永那些“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婉约词的格调的境界,所以清人陈廷焯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白雨斋词话》)把苏轼的豪放词和辛弃疾的豪放词相比,尽管都表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浪漫的情调,都展现出雄奇壮美的意境,但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认为无论诗画,要表现山川自然之美,都不仅要描摹其形貌,还要揭示其与人的种种联系的妙理。他赞美文与可画的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矣!”又称道陶渊明的诗有“理趣”。据《韵语阳秋》载:“东坡指出陶渊明说理之诗前后有三:一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曰‘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三曰‘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皆以为知道之言。”由此可见苏轼提倡的“妙理”,乃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理趣。这种理趣必须渗透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熔铸之中,不露丝毫说教痕迹,这便是他所主张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对理趣的追求,在诗中自然俯拾皆是,备受前人称道。而在他的词中,也表现得颇为充分。如著名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