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读书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读书事迹材料

第1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XXX同志是XX市湖里区殿前街道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她积极响应国家民政部、中央文明办的号召,广泛组织社区居民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XX会精神,大力开展以“建文明社区、做合格居民”为主题的社区居民读书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习型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区先后被省、市、区授予“文明社区”荣誉称号,有63人次在省、市、区组织的读书知识竞赛和读书演讲中获奖。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大力加强社区读书活动的组织领导。社区在全市最早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社区、做学习型居民”的活动。为加强社区居民读书活动组织领导,又成立了社区居民读书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她担任组长,并聘请了15名中、小学领导和退休老教师担任“社区读书活动”顾问,定期研究和协调社区居民读书活动工作,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她与顾问们认真研究制定了“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做文明居民”的意见,对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保障措施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社区居民读书活动启动时的前半年时间,她带领社区干部每周利用三个晚上和双休日时间深入社区居民家庭,向社区居民宣传“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活动在居民中入心入脑。

三、大力构建社区读书活动的平台。构建读书指向平台,她与领导小组成员一道共同研究,以社区法律、社区科教、社区卫生、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等知识为重点,每月向社区居民推荐一次“百本好书”;构建读书报告平台,她与驻社区的5家大公司取得联系,共同出资,每季度在社区文化广场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居民读书心得体会报告会,除组织安排的10位同志必须上台演说外,每次都有数十名读书爱好者主动上台谈学习体会;构建读书交流平台,她创办了全省第一份《社区报》,每期都有社区读书活动专版,选登优秀文章,成为社区读书爱好者抒发感想的舞台;构建读书互动平台,她在社区设立了“小巷讲坛”、“居民谈心亭”、和“读者互动室”、“自助餐广场文化”等场所,为读书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抓好社区读书活动的同时,她对社区的人才资源进行摸底,根据社区的人才状况,先后成立了时装表演队、腰鼓队、舞蹈队、合唱团、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和书法绘画班等群众文艺团体20多支,成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的主力军,这些队伍经常与社区企事业单位联欢和进行各种比赛,深受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她亲自策划,社区定期组织居民“消夏纳凉晚会”、“家庭风采展示”、“趣味运动会”活动,尤其是去年以来,社区每月在“大唐广场”举行一场大家乐活动,由群众自编自演、自唱自乐,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了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的高潮,出现“四多”景象,晨练、晚练网点多,群众比赛内容多,健身活动形式多,参加活动人数多,健身活动走向了系列化、多样化。

第2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标题

通常有两种形式。单行标题,即“关于+先进对象的名称+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材料用途)+文种”。如,《关于评选×××党支部为市十佳党支部的事迹材料》;双行标题,采用正题和副题形式,正题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副题标明先进对象。如,《一心为乡亲 倾力筑和谐——×××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前言

开门见山地对先进对象进行介绍。前言有三种写法:简介式、概括式、引题式。简介式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交代典型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以及所获的荣誉和称号。概括式即概括典型的突出之处和先进事迹。引题式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群众对先进对象的评价引出先进对象和主题。上报的材料可采用简介式,而登于报刊的材料则较多采用概括式和引题式。

主体

事迹材料主体的写作以事迹为主要内容,写出先进单位或人物的工作经历、工作事迹及取得的成绩。为了达到写作目的,还要具体到典型事例、典型言论、典型行为、典型思想动机、典型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在结构上可采取横式结构或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进行安排,纵式结构则以时间的前后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

结尾

结尾又称结语,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文章主旨;或表示先进人物或单位的努力方向和决心;或以所获荣誉、成就显示其先进性;或引用群众的评价、领导的表扬;或号召向先进人物或单位学习。结尾要简洁、凝练、意尽言止,切忌画蛇添足。实际运用中,在会议发言的事迹材料应当有个结尾,不能收束太快。以书面文章发表的事迹材料结尾可写可不写。

落款

一般在材料正文的右下方注明单位名称、写作日期和加盖公章。

事迹材料特点

鲜明地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是由事迹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以叙写先进事例为旨要。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事迹材料所要体现的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特定的时代特征都要通过叙事予以展现。

具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事迹材料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要达成此目的,首先要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这就要求事迹材料要具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

事迹材料区别

事迹材料与先进典型材料:先进典型材料包括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事迹材料是先进典型材料下属的一类文体。

第3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一、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根据这一现象,我认为在平时应该多注重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经常“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素材。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字迹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特别推荐学生阅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因为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平时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可以同时得到提高。

二、引?а?生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人物情感。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在生活中见到有特色的情景,要及时记下来。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古址遗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古址遗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学生对某事物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根据语文教材,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读学写中,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 “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训练学生仿写续写课文的能力。

2.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选择其中内容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把活动中的优秀习作投稿给各类报刊,这都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写作兴趣。

第4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一、帮助学生设计成长记录袋。

(1)精心设计首页。第一页贴着照片,有“我的座右铭”,有“父母寄语”,有我的爱好、特长等等。教师设计版面,提供给学生与家长参考,帮助学生设计出满意、漂亮、有个性的封面。

(2)精心设计栏目。成长记录袋是为了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踏入校园的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发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老师奖励的“星星”、“笑脸娃娃”……在第一阶段研究中,我们《成长足迹》中只有寄语、“这就是我”、“我得意的作品”、“快乐足迹”、“灰色足迹”、“语数过程评价表”、“每月评价表”栏目,之后我们陆续增加了“我的悄悄话”、学习方法经验介绍、爱心作业评价表、学生素质考查评分表、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表、感恩储蓄本、我的日记、成长图片等栏目。

(3)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我们鼓励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助下,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记录袋。

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学生年段的不同,我们在记录袋的记录内容方面也做了不同的侧重选择,即对原先内容设计进行了细化、深化,在《成长的足迹》基础上细化出了语文、数学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

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

1.“识字”袋(一、二年级)

(1)制作识字卡片。

(2)识记生字。

(3)举行各种各样有趣的识字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

(4)学生把他们认识和收集的识字材料、成果骄傲地展示出来,装到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书香”袋(三、四年级)

(1)设计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让学生每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成长袋,并在班内定期开展竞赛,看谁积累的卡片多,让孩子们在竞争中培养读书的兴趣。

(2)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每个孩子上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份读物,并把全班的成长袋在教室里展览。

3.“习作”袋(五、六年级)

妙词佳句摘抄——“采蜜集”: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把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摘抄下来,积累语言,在习作时使语言更丰富。 转贴于

得意之作——“妙笔生花”: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或经过老师批改的优秀习作集中起来,假期中编印成册,为小册子设计封面、起册名,为习作绘制图画等。

小伙伴的评价——“你一言,我一语”:一周一次把学生的习作进行展出交流,在展出交流期间,每位同学都拿起笔来,对这些习作给等级、写评语。

家长的评价——“殷殷期望”:学生的习作不仅要给老师批改、同学翻阅,还要给家长看。一个月一次让家长查看学生的习作成长袋,观看了孩子的习作后,有能力的家长要对孩子的习作写几句想说的话,或鼓励,或欣赏,或指出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

1.数学阅读。主要收录反映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的材料。内容有:数学家的故事,如中外数学家高斯、陈景润、华罗庚等,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历史趣题,像“百鸡术”、“中国剩余定理”等名题,独特而绝妙;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有关的知识;数学童话、笑话。

2.数学体验。内容可以有:

“我最满意的———”:数学作业本、单项考查试卷、综合考查试卷等。

“我最自豪的———”:一次表扬、成功、获奖、一封贺信、一个优点。

“我印象最深的———”:有趣的数学课、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次教训。

……

3.数学探究。主要收录反映学生经历数学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材料。内容可以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及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怎样存款才合算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买等;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例如应用平均数知识分析人们生活水平情况等;独特的解题方法,如一题多解、巧解妙算等。

第5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取材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62-01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全书130篇,约52万字。记三千年间事,上限起于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限讫于太初。书中详实地记载了纷纭复杂的政治兴废,众多的人物事件,反应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多彩的历史画卷。无论是涉及时代之久远还是囊括空间之广阔,《史记》都是空前的,司马迁也因此成为中国史上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

司马迁搜求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并进行审慎的整理取舍,撰写出一部通史。在史料的整理和抉择上,司马迁有其优良的方法。他在《自序》中称其总则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见,他是要把异传的材料剪辑摘要,包罗到史记里面去。在对语句上进行技术处理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对史实的理性抉择。司马迁一方面对所征引的材料归纳综合,另一方面也适当增删文字以体现自己的主观倾向。综观《史记》取材的四个类览,大致如下:

一、“厥协六经异传”

《史记》所据之原料涉及的经传,包括先秦典籍和当世流传的著作,考本书中自述其所取材者如下:

写春秋以前的历史主要根据《诗经》、《尚书》。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谈到孔子删定《诗经》时,曾“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殷本纪》中有“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诗经》有鲁诗、齐诗、韩诗、毛诗好几派,他采用的是鲁诗。《尚书》用伏生传的今文《尚书》,也用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春秋时期用到的有《春秋》、《左传》、《国语》、《公羊传》。《五帝本纪》:“予观《春秋》、《国语》”。《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还有《论语》,《仲尼弟子列传》:“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其他篇目中也多有引用。同时用《礼记》作补充,在《史记・大戴礼》中还采用了《中庸》、《夏小正》、《王正》、《五帝德》、《帝系姓》这些篇章。

记战国的事用《秦纪》、《战国策》。《秦始皇本纪》:“吾读秦纪。”《秦纪》是秦国国史的名称。《史记?六国年表》依据《秦纪》所编,以秦国为主,名曰六国,实记七雄。《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史记・孟尝君列传》里面孟尝君手下冯谖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写秦末到汉惠帝、文帝的时候,用的主要有《楚汉春秋》。《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所记从刘邦、项羽起事起,至汉文帝初期止,为一部杂史。《史记・项羽本纪》中流传不衰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就是由《楚汉春秋》中采撷而来。

《史记》是我国先秦以及汉初历史文化的总结,班固曾概括指出它们的联系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实际引用的图书远不止此。司马迁参考了大量古今图书,经传只是古籍中的一部份。除经书外,还有诸子、文、骚、赋等。

二、“整齐百家杂语”

在“整齐百家杂语”方面,司马迁也费心做了一番工作。“整齐”这两个字,既有综合梳理,又含批判扬弃。这已经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今列举文本中的数例示之:

1.在《五帝本纪》的后面,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意指百家讲黄帝的事迹荒诞不经,是不大可靠的。

2.在《吴太伯世家》里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然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司马迁对原材料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做了更改。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主持订定了太初历,此处的更正便是以改正后的通行历法为根据的。

3.在《刺客列传》里太史公说:“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说一般人把这件事渲染得太过分了。下面说:“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接着就讲自己的看法,说明司马迁对百家杂语是有整合、选择的。

司马迁以这样宽容、变通、剪裁、熔铸的思想方法来看待百家杂语,采取舍短取长、出入增减的慎重态度,公正客观地将历史的得失利弊呈现出来。

三、“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司马迁还利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涵盖了当代和前代的档案文书。自序中所说“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所举律令、章程等各种规章制度,即是石室金匮之书的主要内容。司马迁任太史令之职时,有机会看到许多秘府典籍和秦汉文档,那时史籍和藏书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甚至汉代各地方的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司马迁充分掌握、利用了秦、汉的档案文献资料,所以《史记》中秦、汉部分写得生动、详尽。

可以看到,《史记》引用了计功档案、专科档案、诏令及有司文书、奏议文本、上计年册、朝廷议事记录等多项重要材料。具体来说,如《曹相国世家》所记曹参的军功、《樊哪滕灌列传》所记樊哈的军功, 所列的斩、虏、降、定的敌军人数及郡县数, 均是依据“ 计功档案” ;《扁鹊仓公列传》记仓公所对的医案是皇室所藏医疗档案;而《史记》对西汉所属各郡国情况的叙述, 则很多采用各郡国的上计年册。

四、游历访问、实地考察

除此经籍掌故外,《史记》史料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司马迁自己的亲身见闻。耕牧河山、迁徙茂陵、宦学京师,二十岁以后,浮阮、湘,游淮、泗,遍及梁、楚、会稽间矣。三十岁以后,西征巴蜀、邛、i,滇黔风土悉知矣。其后官太史令,出入侍从,见之于《封禅》、《河渠》、《平准》诸书,武帝巡幸所至,史公悉与之俱。他游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就访问当地历史古迹和遗老。司马迁的广泛游历和亲身见闻是其研究大量历史文献所得的重要补充,他往往还把他们互相结合起来。现引数例观之:

1.《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于是,“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2.《孟尝君列传》:“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司马迁曾困厄于鄱薛彭城,薛在滕县西南,是孟尝君被封的所在。

3.《齐太公世家》:“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孔子世家》:“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等等。

司马迁的出游,搜求了大量史料,其中也包括他看到的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的好些古代的逸闻,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多种民间文学资料,这些都是活史料,他选取有价值的部分融入《史记》的编撰中,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

可见,司马迁是着重从史实方面下功夫论著,治史有此实证精神是尤为可贵的。这种囊括古今各类书籍,各家各派文化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他的包罗之广泛,体大而思精,至今犹令我们感到惊奇而为之赞叹。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第6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梁启超认为历史要使读者“以国民一分子资格立于国中”“以人类一分子立于世界”,即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发展,立足于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内在原因,是缺乏对历史教学目的更深层的认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本质,对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基础梁启超认为:“史迹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反映,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找出历史的共性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探讨的问题,人为的“共相性加工”导致真实历史的简化,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了一个框架里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历史教科书成为公式化的历史教材。梁启超认为历史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出必然的因果关系,历史不受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我们姑且不论此结论对错,就历史教学而言,教师所做的最多的便是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分析,似乎历史局限在原因、结果、影响的枷锁里。而所造成的结果正如赵亚夫所说:“社会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有各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早已固定的。人的活动是人的历史正剧,极有身份地告诉你,何谓善,何谓恶,谁是美,谁是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科书也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无须再有问题提出或质疑。”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就是要认清历史不是简单的单线的历史事件,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原因、结果的讲授,而是从充斥着不同民族、阶层、偶然与必然的历史活动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体验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以古鉴今”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目的的普遍共识,而学生也主要关注历史教育的史鉴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历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对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梁启超也强调历史的资鉴作用,他认为历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于“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但是他更强调历史的人文性特征,他发现历史现象的发展并不一定是进步的,物质的进步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而且物质文明得到之后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历史的最基本属性,历史教学的内在目的在于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对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要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即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基础进行历史教学活动。

二、明确史料的本质,将史料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史料对于历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样的史料不仅丰富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选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史料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过程。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基础选择史料历史教科书的读者是学生,那么教科书要给学生以资鉴和启示。但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所引用的材料大都是非供学生所读的史料。如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在探究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时引用贾谊的《论积贮疏》。在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水平下,读懂这些史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理解的阶段就出现了障碍,更谈不上历史教学目的的实现。梁启超从作史的角度说:“凡作一书,必先问吾书将以供何等人之读,然后其书乃如隰之有畔,不致泛滥失归,且能针对读者以发生相当之效果。”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而选择、加工史料是必需的,毕竟学生不是历史学家,对学生而言,只有把史料当做历史事件的证据时才有价值,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历史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选取多种类型的史料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根据梁启超对史料的分类,笔者将历史教学所使用的材料分为:(1)现在发生的史实和现存人的口述;(2)留存下来的史迹,包括留存下来的原物、原物的模型、图影;(3)具有史书性质的著作;(4)档案性质的文件;(5)史部以外的群集。按照以上分类方法,教科书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集中,所包含史料的类型不足。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为例,其所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集中在具有史书性质的著作、留存下来的史迹和史部以外的群集,而现在发生的史实和口述以及档案性质的文件很少出现,史外群集又主要集中于古代农书、诗词等辑本,小说之类没有涉及。但小说也是反映历史的重要史料,如梁启超所说:“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骋其冥想至何种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境,不知不觉,遂将当时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以供后世史家之取材。”

第7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一、倡导推动历史阅读,使丰富的图书影像及相关的实物资料成为历史学科的“营养源”

历史阅读,指的是出于历史认知需要而进行的阅读。这里的阅读不仅限于文字,凡是与历史有关联的图片影像、实物资料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对象。前人曾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历史教师应该做“历史阅读”的有心人,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各类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取材于历史事件的小说影像作品、历史遗存的发掘考证、烙有历史印记的文物古玩都可以纳入“阅读”的视野,结合教材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也养成博览泛读的习惯,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的鉴别印证,提高辨析历史真相的能力,逐步掌握认识历史现象及规律的方法。

二、使历史阅读成为常设的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均可大受其益

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常常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几部相关的史传著作,并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内容的印象。对重大历史时段和历史事件,只要条件许可,在课余安排1-2 部影视作品鉴赏。笔者也多方搜集能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图片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专辑由学科兴趣小组成员为大家播放或展出。

历史阅读作为课程,它的开设必须进行周密计划,不能随心所欲。笔者每学期都备有推荐阅读的书目,每隔若干教学单元就组织学生观赏有关影视作品。观赏哪些作品,在什么时间看,事先列入教学计划(观赏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课余)。

每学期,笔者或自己“出马”,或请人到场为学生作历史阅读的辅导,辅导之后还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笔者所在地区紫砂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兴起在明中叶以后,昌盛于清代中晚期,它的发展历史与明清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更具体直观的了解,紫砂陶艺博物馆也就成为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教学单元的课外“阅读”内容。在组织参观紫砂陶艺博物馆以后,学生对明清时期江南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了解又进了一层。

三、历史阅读可以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

有目的有计划的网络阅读在电脑普及的今天较之于纸质媒体的阅读,可能更便捷,更适合于学生的口味。为此,笔者还专门请精于电脑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历史资料的专门介绍。

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使教材知识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走近了学生,历史课程仿佛有了生命。学生借助历史阅读,成了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轨迹的寻觅探求成为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笔者发现随着历史阅读校本课程的开设,学生的知识积累甚至平时的谈吐议论都达到了新的层次,知识视野明显开阔,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也愈来愈中肯恰当,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眼光令人惊异,甚至令人刮目相看。实践证明,历史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因此而变得更加聪明。

四、搭建促成心得交流、推进互动合作的平台

第8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第二轮复习 复习规划

201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战正酣,基础知识及能力训练即将结束,有必要提前对第二轮复习进行安排、规划,以便有效进行复习。新的考试大纲虽未颁布,但长期从事高三复习指导的经验告诉我们:即将面临的新一轮高考考查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一些大的板块依旧会延续2011年的高考。因此,根据前几年的考纲作出第二轮的复习规划是符合实际的。对于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安排。

一、文言文复习

(一)树立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高考考查的文言文大都是人物传记。对人物传记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章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有时,作者的好恶隐含在平实而客观的叙述中,要求考生披文入情,深入揣摩。第二个问题,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二)解题按照倒读法。利用倒数一、二题的选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阅读中考题和文章的内容有时候是相互解释的关系,所以充分利用选项条件,将其复原到原文中,也能正确解题。

(三)遵循翻译原则按照翻译标准做好文言翻译试题。对专有名词和特殊句式进行准确辨析,把握得分点。

二、古诗词鉴赏

(一)积累文体知识,学会“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这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基本把握住了。

孟子说:“诵其书,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拿到一首诗词,要先弄清楚作者及其所在时代的特征。高考试题往往标明作者或者在注解中明示,由作者我们可以推想到那个时代及其特征。

(二)从宏观上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意蕴和感情基调。

(三)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解析它们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集中流露作者的情感体验。关键词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关键是“花落去”、“燕归来”,以此表达伤春、惜春之情。此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含蓄,诗人不直言伤秋,而是说“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因此,必须透过诗歌语言的表层意思把握其表达的隐含之意。

(四)提高鉴赏能力,工夫得下在平时。平时要多看诗词鉴赏性的文章,并对文章进行鉴赏。

三、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费时费力见效慢,是同学们作文的共同感受。因而,有的同学对高考作文训练不以为然,认为平时写不写作文无所谓,到时临场发挥就行;有的同学则抄佳作背范文,企图到时候“修修补补”侥幸过关;更有甚者,在做综合训练题时,只做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不写作文。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其实,只要冷静下来,做一些必要的训练,讲究一些策略,高考作文就可以上一个台阶。

(一)做一些审题、立意的训练。

审准题意就是要对作文试题上的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各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全面确切地理解文题的所有含义。有两种较实用的立意方法。

1.化大为小。可以围绕材料,多提一些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写作思路会越来越明确,愈来愈深入,较小的写作切入口就形成了。2010年作文“中国人读书调查”这个话题,我们也可以围绕“读书”来提问:读纸质媒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是人们真的不喜欢读书了吗?显然不是,不然怎么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呢?这里面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不喜欢读纸质的书吗?看来是,但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喜欢网络书?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造成读者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时展到今天,书的概念是否应该有所变化?将书的外延放宽泛点是否有利于读书?商品经济的今天,究竟怎样来看待读书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理清一些观念,澄清一些认识的误区,认识到读书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文的主题也就确定了。

2.化小为大法。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延伸,开掘出一个带有普遍道理的命题。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立意创新训练。

文章最忌随人后,新识卓见自然在。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作文固然无可厚非,但充满个性、富有新意的文章更耐人品读。我们在加强审题准确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立意的创新训练。因为审题的准确并不一定等于立论的深刻。所谓深刻,是指开掘要深,内涵丰富。深刻的分析,来自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在备考中,我们要随时注意引导、启发、鼓励自己通过多向思维、求异思维来拓展思路,从一个问题,一个材料的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然后从诸多角度比较中找出自己感悟最深,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角度去写。

(三)加强材料储备,建立资源宝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我们感到最困难是看到题目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于是胡编乱造、无病,结果下笔千言,给人的感觉是废话连篇。造成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加强材料储备。

1.准备一个素材本,分类梳理。高考题目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我们在准备材料时,可以通过分类梳理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如我们可以以“为人处世、求知成事、奋斗奉献、生存发展、经世济民”等序列分类,也可以“成长体验、理想信念、环境生存、人生素养、传统美德、开放交流、文化教育、科学思维”等序列分类。在整理之后,最好从不同侧面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平时作文训练时可以顺利引用,而且可为考场拼搏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更可节约写作时间。

2.注重教材,多读多思。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层出不穷的材料宝库: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以《勾践灭吴》为例,可用来阐释“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韧不拔”“勇于反省,自强不息”,也可用来阐释“什么时候都不能置人格尊严于不顾”“不能为了报仇,置他人性命于不顾”“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等等。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和“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可以借助苏轼的《石钟山记》“余常疑之”、“余尤疑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想到坚持调查验证以取舍别人的意见。

第9篇:读书事迹材料范文

我已过古稀,教了四十多年的书,读了过六十年的报,另外还剪了近三十年的报。

我这一生,没有别的嗜好,只爱读书看报。退休后,似乎读报已成为我的职业。

起初,我只看不剪。不久便发现,自己感兴趣、值得保存的内容很多,遂开始剪报。为此,我特意买了一把剪刀专用。我每天拿到报纸后的“工序”是一读、二选、三剪。一份报纸到手,读过之后,便反复选择,然后剪下来,大体分类存放。有些文章,剪后还要重读,就这样读读剪剪,剪剪读读,乐在其中,其乐无穷。我期望有一天,有了时间,再进一步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我的剪报内容比较广泛,但并不滥剪。粗略划分一下,大体为:一,文化、历史、文物、古迹、古今人物、考古发掘等方面。我对文艺副刊、科教文卫版、海外传真周刊、海外周末、环球文汇等特别留意,所获丰富。二,专家著述、名人传略、特写、专题报道、随笔、杂文、散文等方面。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重要历史事件、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等。我在旅游版、卫生保健版也受益不少。四,有关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民族服饰、乐器等。五,诗词、书法、印章作品及有关的论述文章,疏解性文章等。我对一些小栏目或题目也很有兴趣,像《文字溯源》《妙语之妙》《背古文》等,甚至《海外儿童学习汉字系列教材》也在我剪报之列。六,古树奇木、花鸟鱼虫、中华特产、手工艺、今日老字号、神州美食、衣食住行、各地风物、博物一览,均予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