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读书交流会材料精选(九篇)

读书交流会材料

第1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按照读书会活动安排,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认真组织本处干部参加集中学习和自学,注意自己带头学习和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系统地学习了资料汇编中的相关文章,做到通读与精读相结合,读书与作笔记相结合,面上学习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我院“xxxxxx”的工作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参加学习的态度进一步端正。本次理论读书会内容十分丰富,组织也很严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明确,通过系统的学习讨论,全处党员干部加深了对中央文件精神的理解力,认识到在高职教育大发展,学院面临激烈竞争、不进则退的的时刻,组织本次读书会统一思想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从而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发展意识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推动处室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二、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查摆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以及危害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目的。

一是理论学习不主动,自觉性不高。由于处室工作较忙,行政事务比较繁杂,不能自觉主动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学习也比较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经常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常常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缺少对现代教育理论和高职教育理论等业务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

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如对有的工作尤其是突击性的工作,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导致工作缺乏通盘考虑和大局意识,影响工作效果。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

三是处室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有些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服务教学的关系;没有把为教学服务看作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为教学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上还有差距。甚至只是被动的去解决师生提出来的问题。

三、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赢得各部门的认识为标准;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重点,规范日常工作管理为手段,经进一步突出重点工作为关键点,把教学管理工作干好、干实、干出成效为最终目标,这是我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要加强学习。针对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不深入,以干代学的现状,我们决定要从学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政治学习,理论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制定学习计划。要学好高校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学习好、运用好、执行好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是要加强职工队伍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我们要求全处职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要牢记“责任”二字,要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为教师、学生和教学服务的,服务意识要深入人心,继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实行首问负责制。全体职工要进课堂、深入科室,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不断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听师生意见。人人都要成为战斗力强、创造力丰富、善打硬仗的业务尖子。

三是找准座标,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各种配套制度,把学分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把《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具体化,制定《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统计标准》,做好2006年新进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工作;做好实验室、实训室开放的调研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时机成熟时进行试点。

第2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第一,跨越母语的界限。阅读是巩固英语语言基础的一个过程,也是构建英语语境的一种不错的方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充沛的学习资源,如真实的语言环境等,这时候英文阅读显得尤其珍贵和重要了。英文阅读的过程也是为听力训练做准备工作,亦是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扩展。第二,英文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众所周知,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实践和书籍,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实现每件事都亲力亲为,所以书籍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相隔千万里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体会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第三,英文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任何技术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知识的指导,英语学习亦是如此,反复的英语阅读是在不断训练自己的英语技能,因为一本英文读本是语言的结晶,是值得反复品味以及学习的。第四,英文阅读和母语阅读都有学习前人经验的机会,我们常常会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书籍便是很好的“伟人的肩膀”,培根也说过:“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学问在哪里呢,黄金屋又在哪里呢?答案便是书里。第五,英文阅读同样是一个遵循规范的过程,英语学习者通过阅读书籍,在遣词造句、沟通交流时可以模仿书中的规范。第六,英文阅读绝对是一个休闲消遣的好方法,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阅读一些健康有益的英文读物,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陶冶情操,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益。由此可见英文阅读的益处不可胜数。既然英文阅读如此多益处,英语学习者该如何在英文阅读的过程中操作和实行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陈述。

(1)做好阅读起始阶段的扶持和指导工作。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英文阅读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习者生来就有的兴趣爱好,所以有目的地选择读物,激发学习者读下去的兴趣是将英文阅读这一项工作完成好的重要动力。读书好也要读好书,英文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值得考究的:①阅读材料的类型应该是丰富的,既要有符合英语学习者年龄、身份以及学习进程的资料,例如报纸、杂志、小说、文献等;②阅读材料的内容应具备多样性,既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又要囊括自然科学、历史人文、政治文化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拓展知识面;③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发展性,不仅要从语言学习方面给学习者提供充沛的学习空间,还要有益于学习者课堂和课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当然也要有益于学习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2)英文阅读的过程离不开正确方法的指引。①注重阅读的方法。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者“因材施教”地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读物是十分有必要的;②多遍阅读对深入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第一遍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训练阅读速度和快速理解能力,接下来的几遍可以加深对生词的认识,并且对其进行摘抄和学习;③阅读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思考,不断地理解记忆,将语法知识的难点和盲点各个击破,思考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掌握和运用;④阅读过程中要做好笔记和摘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文章主旨大意、文章提纲、好词好句、名人格言等,这既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提高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好方法。

(3)英文阅读之后进行的交流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进行交流,甚至是在论坛上与他人进行沟通,总之各种交流方式都可以尝试,英文朗诵话剧表演歌唱比赛英语角等都不妨去尝试一下。学习者借助英文读物大大开阔了眼界,有效地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水平的提高便是显而易见的。沟通交流亦是合作学习,学习者在大量的阅读过后,可以通过交流的形式扩充知识点和知识面,自主的交流沟通可以起到无师自通的效果,结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满足了自己在英语交流上的各种需求,让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积极地倾听,畅通地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吸收新的语言知识,长此以往,英语学习者定能从中受益匪浅。

第3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因此,让学生从小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渠道地积累呢?

一、在观察中积累

作文的素材,主要来自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随时随地都会捕捉到作文素材。如上课时教师的眼神,课间同学之间的玩笑,出门时母亲的反复叮咛,回家时父母的关怀,做作业时桌上的一杯热牛奶,还有春天的小草、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树叶、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许多优秀的作家就是因为细心观察了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小事,从而创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他肯定是一个善于观察、会观察的有心人。

二、在大量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只有达到了量的要求,才能带来质的飞跃。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拓宽阅读视野,还能增加知识积累,无论是对阅读还是对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国有位小说家叫儒勒・凡尔纳,他一生光科幻小说就写了104部。有人给凡尔纳算过一笔账:从35岁开始创作到去世,他平均每年要写三部书。究竟是什么使凡尔纳有如此丰富的创作灵感呢?有位记者去采访时,凡尔纳说:“因为我有一个‘写作公司’。”他把满腹疑云的记者领进自己的工作室。只见里面摆放着许多大柜子,所有的柜子里面都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在每张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从书报上摘录下来的科学技术资料。记者算了一下,仅一个柜子就有大约两万张卡片。凡尔纳正是依靠大量阅读获得了取之不竭的知识,才取得了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每学期笔者都会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笔者还专门选了读书小组长,定期统计本班学生的读书情况,学期末评出读书小标兵。笔者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有利时机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读书,并把读书的成绩算作期中和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不定期在班里搞读书交流会,让好书和好的读书方法在学生之间交流,做到相互促进。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知识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三、在背诵中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要在阅读欣赏之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通过课内外的背诵,学生积累的多了,语言功底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深厚。

四、在练笔中积累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背诵把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材料都积累起来,但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这就需要勤练笔。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积累材料的指导过程中,还要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每周都让学生写周记,经常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对有特色的文章让学生写读后感,写完之后在班上交流讲评。通过反复地写,多角度地评,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通过网络积累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过去靠的是什么?当然是读书!我们现在有比古代更加丰富先进的传媒手段――网络,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空间,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

六、视听积累

第4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方法

G613.2

幼儿早期阅读已成为幼教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早期阅读,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和特点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

幼儿的早期阅读,是当前国内外关于早期教育的热点课题之一。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早期阅读已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疑惑:幼儿这么小,又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也就是说,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二)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成人阅读主要是阅读文字材料,注重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实际意义,目的是从材料中获得有用的东西;而幼儿主要是阅读直观形象、图文结合的图画材料,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画面的生动性,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读物内容,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除此之外,幼儿还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翻阅图书的经验,将画面文字与口头语言对应起来的经验,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成为流畅阅读者策略预备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时,需要耐心而不是急功近利,必须理解和尊重幼儿阅读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培养早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受到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可见早期阅读教育十分必要。

(一)培养早期阅读兴趣,促进幼儿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正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中能予以充分的体现。在阅读兴趣培养中,幼儿需要通过对画面、角色表情的比较、分析等思维形式做出简单的判嗪屯评怼S锥的思维在其自己不断观察、想象力逐渐丰富、成人经常讲解指点的刺激下得到促进,逐步从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幼儿晚期逻辑抽象思维形成过渡。

(二)培养早期阅读兴趣,促进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独立性反映一个人在行动中的自主程度,由于幼儿起初没有阅读能力,必需有人帮助,其最初的阅读行为往往来自生活实际,即幼儿的阅读一开始是一种成人与孩子的交互阅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交互阅读会适当进行调整,成人的讲述成分逐渐减少,孩子的自主阅读成分增加,逐步过渡到以幼儿为主的兴趣阅读,幼儿的独立性由此得到发展。同时,幼儿从读不懂图片内容、不会讲故事到能够复述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用自己的言语、语言表达方式讲述一个故事,编自己想编的故事,具有了一定阅读能力,这一转变过程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三)培养早期阅读兴趣,可开阔幼儿眼界、启迪智慧、促进心理健康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兴趣。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获取社会、自然、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基本技能,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眼界、陶冶道德情操,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概括能力、阅读理解等能力。除此之外,阅读也是让孩子获得人生经验的最好途径之一,大量的阅读经验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增添对生活的感悟。阅读不仅是拓展各种经历的基本方式之一,还是一种交流方式,通过阅读,可以使孩子与古人交流,与现代各国人交流,与未来人交流。目前,很多孩子物质供应有余、精神食粮不足,生活空虚、孤独,孩子的智力与个性发展受到影响。让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就是让孩子早早进入纯洁美妙的图书世界,使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充实而愉快,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四)培养早期阅读兴趣,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产生于人类交往的需要,按照人际交往运用的生理器官的不同,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儿童的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他们喜欢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就开始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例如,幼儿时常拿着书嘴里叽哩咕噜,时常用纸和笔模仿成人涂涂写写。早期阅读的经验能对幼儿口语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幼儿词汇的增长,有利于幼儿对复杂语法结构的掌握,还能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打基础。培养早期阅读兴趣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通过阅读,幼儿接近了书面语言,增长了书面语言的知识,懂得了怎样“读”和“写”的初步规则,从而为日后的正式读写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多方位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以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1.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模仿是幼儿学习的第一步。因此,要尽力为幼儿创设尽可能多的富有趣味的阅读环境,让幼儿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阅读信息。比如:幼儿使用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门窗、桌椅、洗手间、走廊、床、牙杯、毛巾等物件,要标示出名称,幼儿在识记图标时,就能接触到这些文字信息;幼儿的作品、相片、全家福等标出幼儿的名字,利于幼儿把同学的名字和人对上号;在区角设计上,标出各个游戏角的名称,如:巧巧手、我是小博士等;收集幼儿喜欢的食品标签,张贴在阅读区的一角,如上好佳、伊利等。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置身于图文并茂的海洋,耳濡目染周围的文字气息,从而让幼儿确立基本的文字概念,学会识记简单的文字,激发幼儿潜在的阅读兴趣。

2.引导幼儿接触一定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丰富和优美。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兴趣和个体差异。阅读材料的形式要多样化,如图书、画报、小人书、图片、儿童百科全书等;阅读材料的种类要丰富化,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图书等;阅读材料的难度要层次化,书架上要有难、中、易三种层次的图书,并不定期更换,以保持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以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渗透阅读内容

1.以悬念促进阅读。幼儿的好奇心极强,阅读时侧重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喜欢甚至迷恋带有悬念的阅读材料。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比如,在讲故事时,教师不要从头到尾一下讲完,可作适当的停顿,让幼儿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故事的最终结果会是怎样?

2.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幼儿已经有了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这是他们阅读理解的基础。因此,阅读材料应尽量联系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提问时,要设计与幼儿的生活有联系的问题,幼儿才会积极思考并回答。

3.以图画为媒介。幼儿的思维以感性和形象为主,尤其喜爱看图片材料,而对文字缺乏关注的热情。在阅读活动中,要多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通过图片来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这对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图片为主,在图片上配上适当的文字,或者以文字阅读为主,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相得益彰,二者可互相促进。一些幼儿惧怕阅读或对阅读没有兴趣,采用这种方法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逐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4.运用多媒体手段。为激发幼儿兴趣,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在阅读活动中,要改变传统方法,多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吸引幼儿的参与。现代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可以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变得直观生动,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从而实实在在地把握阅读内容,极大地激发其阅读兴趣。

(三)以有趣的游戏活动享受阅读过程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比如,在大班游戏中,组织幼儿为自己设计个性化名片,幼儿用自己的名片和同伴相互交流,对比评判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认识同伴的名字;在表演区,将幼儿学过的诗歌、绕口令、歌曲等内容用符号文字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可以练习;在学习动词时,要求幼儿做相应动作;学习动物字词时,要求幼儿模仿表演动物形态,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和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四)以良好家庭氛围促进幼儿阅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早期阅读兴趣极其重要。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要注意几下几个方面。首先,家长可从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出发,将阅读材料读给幼儿听,对孩子进行阅读的熏陶,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密切亲子关系。其次,要多给孩子讲故事,耐心解答孩子的提问。孩子有讲故事的欲望,要鼓励孩子讲,多给予肯定和表扬;多交流彼此对故事的感受,使话题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对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第三,早期阅读活动应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切不可采取强行或以布置任务的方式,故事可适当多次重复,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总之,早期阅读对人一生的成长进步起着奠基作用,可以增长幼儿的见识,开拓幼儿的眼界,陶冶幼儿的品格,为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积极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兢.《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贺红、蒋蕙.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2)

第5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1.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要求,以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阅读课的学习材料

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语文知识的强化积累,更要注重在阅读课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而阅读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收获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所以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对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指引学生选择正确的书籍,为阅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搜集相关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的便利化,而正是这种便利化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为学生列出相关的书单,例如根据鲁迅先生的课文可以为学生推荐《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并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在网络书店中为学生寻找最为合适的版本,进而可以在书单中丰富书籍的信息,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最具有指导性的帮助。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同步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在阅读材料丰富的前提下,其阅读课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2.指导班级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制作工作,为阅读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

阅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其学习的收获不会通过测验、背诵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而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课后很快的忘记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而阅读课的教学往往只能变成一种形式教育下的摆设,学生通过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知识拓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在前期,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其阅读笔记的质量不会太高,但是在长久坚持后,只要阅读笔记习惯养成,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就能有效的保存,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知识的运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阅读笔记的制作不用局限于基本的格式,教师要适当的调整对阅读笔记的区别,一方面,学生可以以经典段落摘录、书籍介绍记录等进行阅读材料的有效记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感悟的写作。这些方式进行阅读知识的记录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有效吸收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段落写作和文章概括的能力,进而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就能获得课程以外的学习收获。

3.强化学生的课堂交流,为阅读课学习效果的强化提供有力的渠道

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化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紧张,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能够获得的阅读知识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水平,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也不能获得巨大的提升。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交流的方式,来通过第三方讲述的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进行分享,进而促进班级学生阅读知识储备的共同提升。阅读课课堂交流的形式不同于传统课程知识的交流,在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随意的选择主题,为班级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其他同学在其介绍下获得对书籍的粗略了解,进而获得便捷化的知识提升。同时部分学生还可以根据班级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论点等开展评价,进而在热烈的探讨氛围内,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加深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的印象。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好指引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努力强化自我学习的效果。

第6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一、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有针对性

课外阅读的随意和无序,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读书中的什么。我把课外阅读当作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拟定课外阅读计划。低级段重在激发阅读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爱背书、爱讲故事的习惯,叩开课外阅读的门户;中级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及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初步领会材料的大概意思,试着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高级段则重在感知性阅读训练。即通过实例去感知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得到更丰富的语言词汇的滋养,并通过做笔记等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感知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展课外阅读,也可以与语文教材同步,以语文课本中的学习篇目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内容,有意识地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同题材的作品。比如学了《海伦·凯勒》一文,我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海伦·凯勒的自传读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阅读要求的指导:如阅读《伊索寓言》,低年级的孩子要求会生动地讲故事,中年级的孩子必须知道寓言的意思并能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高年级的孩子则要能大胆探究,联系生活理解其中的道理,从中得到启发。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课外阅读的兴趣要有持久性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孩子们都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窗边的豆豆》、《草房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魔法学校》等畅销全国的读物。其次,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在阅读欣赏课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和同学分享交流,或者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还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反馈,给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举办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演讲赛等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读书能手”等先进个人。这些活动,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与激励,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可以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多读文章给孩子们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

三、课外阅读要注重广泛性

课外阅读不能停留在班级的优秀生中间,要在全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读书活动,让书成为学生共同的朋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同时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定时向学生开放,还要成立“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添置适合其阅读的书籍,让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被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所吸引,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我们还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推荐给孩子的必读书目,教师先要去读,及时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在教师的带动下营造“阅读文化”,进一步推进班级的阅读活动。阅读方法的指导力求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1.课内课外相结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佳篇名著时,我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精读赏析■积累运用。首先快速阅读目录,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想想我该从中得到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泛读全书,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最后找到你想精读的内容,欣赏其精彩片段,品味其独特写法,有兴趣的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阅读的成果。2.个别阅读和全班诵读相结合。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全班诵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3.积累运用相结合。阅读应该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的收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可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交流会等活动,还可以自由抄录背诵名言佳句、练写读书笔记……

四、课外阅读的体验要有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外阅读则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体验更具独特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主阅读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建议学生利用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在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而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种独特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如孩子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后,有的孩子注意对故事的整体把握,乐意讲给别人听;有的孩子重点理解了相信美丽的谎言,结果是愚蠢可笑的;还有的孩子从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点滴启发。可见阅读的体验可以是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可以是对重点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点滴收获。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

第7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1.1媒介与信息的改变导致阅读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信息的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众多传播媒介形式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正在迅捷改变。阅读也从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介,延伸到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电子媒介。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54.9%上升了2.9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2.7%,较2012年的58.2%下降了5.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38.3%,较2012年的45.2%下降了6.9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单一而平面的传播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在许多大众眼中新媒介呈现“动态的”影像文本阅读比“静态的”铅字文本阅读更具有吸引力,运用多媒体感受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使得视觉符号逐渐取代文字符号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

1.2多元化阅读强调感官性和互动性

当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新媒介出现以后,阅读平台从传统纸质书籍延伸到显示屏。多元化媒介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依靠这些技术可以将各种视觉、听觉的符号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以极富生动和美感的形式刺激着人的感官体验。如现代流行的网络阅读,通过网络的平台让书籍信息的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及时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的时效性和范围性是传统阅读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创作者随时写作随时发表,阅读者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并与作者交流,甚至还可以和其他读者建立交流,这种充分互动的形式调动着读者的阅读热情,不仅令信息传播得更快,还会使传播质量更高。

2多元化阅读对书籍设计观念提出新要求

2.1图文并茂———迎接“读图时代”

多元化媒介繁荣发展的现在,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内容呈现视觉化、数字化等特征。从“图文书”的风行可以看出这是社会阅读的需要,从少量的书籍插图到以图代字的全绘本满足着不同人群的要求。像庸的都市漫画系列《双响炮》、《涩女郎》的风靡,几米的绘本《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的走红,之后又有《手绘土耳其旅行》、《被爱路过》的热卖,甚至如《美的历程》和《资本论》这样的专业著作也有了插图本,异常活跃的图文本提醒我们已进步入一个“读图时代”。从“读书”到“读图”,这是新阅读时代的表征,是对传统单一线性阅读方式的突破,是书籍设计观念中要求“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具体运用。文字在生活中日渐减少,相反,图像却急剧增多。图像阅读相对于文字阅读来说,是一种更为轻松的阅读方式,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不仅要做到汲取知识,更要得到放松和快乐,“快乐阅读”已成为现代人推荐的阅读伦理。与传统阅读不同,图像阅读常被称之为“浅阅读”,和文字的模糊性、抽象性、被动性相比,当代的图像阅读更注重表象与形式,拒绝隐喻式的解读,也拒绝深层结构的理解,所以常被冠以“无深度文化”。而正是因为这种快捷直观的特点,才使它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2.2高效传播———迎合大众流行文化

多元化的阅读包容着不同方式、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取向的阅读。它既强调理性,也重视感性;既需要饱满的信息量,又需要高效便捷的传播。它以信息视觉化的方式来探索信息的表现力,并以此来提高信息表达的效率[3]。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就要求设计师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作为“我国图书装帧设计第一人”吕敬人认为:“为了使读者愉悦地获取资讯,设计师应该将书中繁杂或冗长的信息进行逻辑化、秩序化、趣味化的重新整合与创造,使读者能有效、快捷地把握书籍的主旨,完成信息明晰并准确的传递。”[4]受此类概念的影响,现在的许多书籍设计特别强调了内文信息的合理编排,充分考虑读者在信息传递中的接受效果。近几年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像《黑与白》、《朱叶青杂说系列》、《乡土中国》、《意匠文字》等,不仅在书籍外观形态和表现风格上独树一帜,更是在内容信息的编排上精益求精,在秉承原著信息的基础上,将各个素材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和运用,既强调信息的节奏又注重层次之间的排列,对于像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文字段落的行距等方面,以及封面、扉页、目录、页码设计都是十分的用心,力求构成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诱导人们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5]。

2.3形态创新———满足读者多样需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更重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念。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功能性需要,又要迎合人们多样化情感的需求。从多元化概念产生,到多元化阅读环境的形成,书籍经历了一个华丽的变身。曾经单调乏味的单一性文字书籍、简单的封面、没有形式感的内文、永远不变的纸张,到如今比比皆是强调封面创意、内文版式编排、扉页护封的精致、图文并茂的精美书籍。书籍的形态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读者首先对书籍产生的最直观印象,与书籍内容相适宜的新颖形态设计能给阅读带来舒适、愉悦和方便之感。而对于现代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新而言,材料和工艺的运用有着最特殊的意义,而且每每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会鼓励设计师进行新的书籍形态探索。纸张是书籍主要的材料,在设计中利用不同纸张在书中的相互关系,结合不同的工艺手段能让书籍呈现多种多样的外观形态[6]。许多儿童读物常利用模切技术,制出圆形、三角形或其他有机形态;一些杂志或书籍的封面利用凹凸手段制成浮雕效果,强化图形或文字;即使在内页里也可以使用不规则镂空、折叠、打孔、开窗等方法塑造出立体的造型来激发阅读兴趣等。吴勇设计的《画魂》(见图1)一书,就没有采用平常用的方形开本,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形这一特殊的形态。对这样一本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来说,创新的形态并不影响阅读,反而能充分展示其独特性格,在形态独特与文本精神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赋予书籍更为生动、丰富的审美内涵。

2.4感官体验———丰富读者审美趣味

对于现代书籍设计强调五感,吕敬人是这样形容的: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用指头翻开书页,这里书的流动便随着阅读的速度而展开,阅读的速度又因读者心情、目的以及书的内容不同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同时,流动还带动人的其他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视觉等五种感觉的增强。材料是物质的,所以材料最直观的特征就是质感的展现,同时它也担当着书籍与读者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物。新型材料对设计的影响绝非仅仅止于技术性利用的范畴,而是包含了视觉与触觉的“整体质感”,以及对流行趋势所形成的激发作用[7]。书籍雏形之初使用的材料是甲骨、石块、青铜、竹木简、丝帛到纸张等,给不同的形态的书籍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纸张作为最理想的书籍制作材料,早已千姿百态。不同纸张的匀度、紧度、表面强度、色彩、肌理、光泽度,透气性等特征能引起人们阅读情感上不同程度的微妙回应[8]。另外,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审美的多样性,书籍设计也开始了材料的多元化尝试,如金属、木材、皮革、纤维织物、塑料以及一些新的合成材料等。粗糙的质地让人感觉自然、纯朴、原始甚至野性;细腻的质地给人带来高雅、尊贵、纯净等感觉;光泽的质感让人觉得华丽、明快;坚硬的质地有着坚毅、结实和厚重感;柔软会使人有亲近、舒适和温暖之感。图2是采用不同材料的书籍设计形式,藤条编制的书盒给人给自然、亲切的感觉;木制封面显得大气质朴;而特种纸的粗糙肌理则带给人很强的存在感。这些强调多感官的设计,让读者可以从容的在视觉和触觉上更直观的感受书籍的美,进而可以加深对书籍中精神内涵的理解。

3结论

第8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大量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认知。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独立思想的启迪,即使是品析文本也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扼杀了学生思想的萌芽,使他们逐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重点篇章的仔细朗读体味,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汲取宝贵的精神养料,使情感受到愉悦,审美得到熏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进而自觉增加阅读量,使学生直触文字的灵魂,产生独特的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需要个体直接面对阅读材料,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进行独特的个人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味,阅读水平也各有差异,例如:有人喜欢看科幻作品,有人喜欢看小说,还有人喜欢欣赏古诗词;有人对人物描写情有独钟,有人对景物描绘一往情深;有人注重文采,有人更看重内容……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要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给学生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有价值的阅读材料数不胜数,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老师只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不要“整齐划一”地做统一要求,限制学生的阅读发展。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才是适合其自身阅读发展水平的。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水平,进行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三、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方法的权利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许多事物的规律都是相似的,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规律又都是不同的。我们也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同样,学习也是“学习有法,学无定法”。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就需要因材施教,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自己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例如在阅读时在疑惑之处进行标记、做一符号,或者是有感悟的地方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评论和心得,郁或是简单作画,可以在文中进行补充和扩展,可以摘录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甚至可以写读书笔记等等;也可以根据不同材料自主进行精读或略读、通读或选读,可以诵读,也可以默读。

四、提供交流平台,激发思想的火花

第9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

一、用于预习,唤起阅读期待

在预习时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内容,容易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预习的效率。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先读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学生从“资料袋”中就可了解到李四光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地质学家,他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资料袋”内容和课文内容得到了沟通和联系,从而唤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期待——“课文中讲到了李四光的什么事?”“李四光为什么会那么了不起?”带着这份期待,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学生会迫切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由“要我读”变为“我想读”“我要读”,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灵活穿插,加深理解体验

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与“阅读材料”的内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深入学习文本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 课始引用,激发欲望。许多“阅读材料”是新课导入的极好材料。课始阶段,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阅读材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欲望,收到“课未始,情已动”的教学效果。例如,《西游记》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电视剧。孩子们个个神往孙悟空,迷恋着孙悟空的故事。《猴王出世》课文之后有个“课外书屋”,简介了《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上《猴王出世》伊始,老师先让学生读这个“课外书屋”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课外书屋”的内容设置悬念:“《西游记》里的一个个故事神奇无比,一定会让我们着迷;一个个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我们流连忘返。孙悟空神勇善战,智慧过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孙悟空这个猴王出世的神话故事吗?”这样就易于激发学生迫不及待阅读《猴王出世》的欲望。

2. 课中穿插,深度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泊船瓜洲》一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里面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选用“绿”字的经过。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绿”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在学生体会到诗人用一个“绿”字展现了江南春天的景象之后,老师提出要求:“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而不用其他的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体会课后资料袋的内容,然后交流交流。”这样适时巧妙地引入“资料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体会到诗人用一个“绿”字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江南春天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学习诗人的创作艺术和创作精神。

3. 课尾结合,迁移学习。不少课文后编排有“阅读链接”,它是与课文相关联的“阅读材料”,一般是与课文同主题的文章。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学习,其好处一是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这样的“阅读链接”穿插在课尾比较合适。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一个“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在教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学生掌握了“抓住景物特点,体会威尼斯的独特风光”的学习方法之后,进行学法迁移,拓展阅读《威尼斯之夜》。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威尼斯之夜的妩媚、明静、清新和恬静,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丽迷人的独特风情。这样学生对威尼斯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威尼斯也就更加的喜爱了,在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4. 反复使用,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并非只能使用一次,根据“阅读材料”的特征及教学的需要,可以多次穿插运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的“资料袋”,呈现的是《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课文第三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在教学中可随文出示“资料袋”,告诉学生:“这就是当年叶圣陶先生给初三学生肖复兴修改的那篇文章,你们从修改稿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课文中“密密麻麻、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等词语的意思跃然于修改稿上,不言而喻了,同时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也产生了初步印象。此时让学生再来读读课文句子,学生就容易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对叶老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学到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再出示“资料袋”,让学生对照修改稿,进行比较;从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中体会到叶老先生用词的准确性;从“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与原句“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的比较中,体会叶老先生的修改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进而让学生再选几处说说修改后好在哪?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学完课文后,再次出示“资料袋”,对照修改原稿,围绕“修改作文的方法”这一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汇总并列出叶圣陶先生“增”“删”“改”“调”“换”“留”这六种修改作文的方法,最后出示一些病句让学生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从而使学生在修改病句的实践操作中学会运用修改方法,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阅读材料”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其最大价值,出示的时机是非常关键的。到底是放于课始,还是课尾,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课文好好去揣摩,使“阅读材料”与文本解读的整合恰到好处,让“阅读材料”合理巧妙而有效地服务于文本解读。

三、拓展延伸,丰富阅读积累

教材中有不少“阅读链接”“资料袋”“课外书屋”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该作者的系列作品,意在让学生拓展延伸,自主探究,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阅读积累,提高阅读和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提高阅读成效,在学生课外阅读完相关书籍(或作品)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读物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以提问、竞答、谈话、表演、写作、画画等方式,让学生回答与此相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交流彼此的心得;或根据读物编辑一些难度适宜、便于操作的试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草船借箭》课文之后有个“资料袋”,里面简介了《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教学完《草船借箭》,我们利用其故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课内掌握的“抓住人物外貌、表情、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在课外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学生阅读完《三国演义》,我们组织学生在课内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讲故事,可以分角色进行故事片段表演,可以评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可以鉴赏创作艺术,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办阅读手抄报等等。这样,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中逐步走向深度理解,更为丰富地感悟到《三国演义》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