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精选(九篇)

读书与教育的关系

第1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14-05

近两年来,早期阅读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认识到早期阅读对儿童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认识到早期阅读教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应当如何开展?我们在深入研究0~6岁汉语儿童阅读行为和早期文字习得过程的基础上,与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了有关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与幼教界同行分享。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

研究发现,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内儿童通过早期阅读获得核心经验,萌发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形成有益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为成长为一名爱读书、善读书者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文化情境中制订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不仅需要吸纳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也需要考虑我国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和早期阅读教育的独特要求。

1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的构建原则

首先,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应当建立在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上。近20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者充分认识到,儿童语言教育的成功是教育者充分了解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结果。儿童阅读能力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教育者需要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发展要求,形成一个逐步推进的早期阅读目标体系。Ⅲ

其次,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应当建立在了解和统整国际范围内各种有关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必须反映当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能真正促进儿童通过早期阅读教育向一名成熟的阅读者方向发展,并为儿童成为一名好的阅读者作好经验准备。

再次,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和教育情境的特殊需要。我们在构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汉语文化情境的特殊性,充分关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需要。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别于其他文化情境中的早期阅读教育,特别是有别于西方国家基于个别化或小组化学习的早期阅读教育。根据集体教学情景需要,我们要充分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帮助儿童学习阅读,如何提升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能力,如何根据不同水平儿童的学习需要开展活动。只有符合中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的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才能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产生现实意义。

2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的结构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阅读教育是在为幼儿提供充分而丰富的口头语言发展机会的同时,引导幼儿接触书面语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萌发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

在开展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汉语儿童早期阅读与汉字习得过程研究”中,我们获得了许多有关汉语文化情境中儿童早期阅读行为和汉字习得过程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汉语儿童在早期可以在与非文字材料的互动中产生对阅读和文字的敏感性,从而经历从前阅读发展为阅读、从前识字发展为识字、从前书写发展为书写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探讨,我们初步制定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可由前阅读行为、前识字行为和前书写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并经过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完成对幼儿早期阅读行为和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重点应是帮助幼儿作好“阅读准备”“识字准备”和“书写准备”――从培养幼儿对书本和阅读的兴趣到让幼儿深入准确地理解读本内容,逐步将口语语法和书面语法对应,并对此产生敏感性,有效地理解书面语言;从关注具体的印刷符号到理解汉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觉图像,能够逐渐通过寻找线索来区分出文字,识别并读出所认识的汉字:从喜欢拿笔在纸上涂画到觉察和了解汉字字型特征,逐渐尝试书写汉字。

3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的应用

从上述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结构看。我们希望汉语儿童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热爱阅读的、不断发展的、趋于成熟的自主阅读者。为此,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需要为幼儿创造更多非正式的与文字互动的机会,让幼儿在非正式的与文字的互动中获得书面语言意识的发展,通过早期阅读教育逐步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经验。

早期阅读教育可从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三个角度,培养幼儿对阅读、文字和书写的敏感性,帮助幼儿形成阅读、识字和书写行为。四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分别针对2~6岁幼儿。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四个阶段的区别并非是绝对的年龄差别,教育者可根据教育对象的经验水平选择相应的教育目标。比如,在组织3~4岁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时,倘若这些幼儿从未参与过早期阅读活动。那么教师就要将第一阶段的目标纳入教学过程。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班幼儿阅读水平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语言教育内容既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专门活动内容,也包括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以及其他领域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内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内容亦同此理。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图画书学习阅读,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阅读,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阅读,早期阅读渗透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

已有研究认为,图画书阅读应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主要内容,图画书是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选择高质量的儿童图画书,为幼儿创设与图画书上的书面语言信息进行充分互动的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碎阅读经验加以提炼和深化,产生对汉语书面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并逐步理解书面语言规则。由此,根据既定的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幼儿通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系统地学习,就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在选择早期阅读教育内容时,以多元的内容、多元的价值、多元的形式和多元的审美为尺度,构建了儿童图画书的内容方阵。为幼儿选择了

四种类型的图画书――JL童诗歌图画书、儿童故事图画书、儿童散文图画书和儿童科学知识图画书。从多元阅读的角度看,这四种类型的图画书在阅读内容、价值观念、文体形式和审美表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功能。

选择儿童诗歌图画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阅读一批优秀的中国民间儿歌和诗歌。这些图画书中的汉语儿歌,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谣。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儿歌在千百年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锤炼,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儿歌,除了它们所融汇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之外,还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语言艺术学习形式,诸如数数歌、游戏歌、绕口令、时序歌、猜谜调、连锁歌……我们将这些内容健康、主题单一、语言凝炼、韵律优美的儿童诗歌,配上独具民间艺术风格的绘画,将之引入幼儿早期阅读视野,让幼儿通过阅读这些图画书,在学习早期阅读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和语言的丰富多彩。

儿童故事图画书是故事与图画的美妙结合体,也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中颇受教师重视的读本材料。近年来,有些儿童图画书作者和编辑引进日本的名词,将我们惯有的图画故事书称之为“绘本”。实际上这个来源于日文片假名的名词,远不如中文原有的“图画故事书”定义清晰贴切。图画故事书通常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承担叙事功能,图画故事书中的图画与文字各司其职:图画的线条、颜色描绘出文字所无法叙述的意境,文字的清晰表达又弥补了图画难以直观显现的思想及时空变化。图和文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交互关系,图文的交互作用增强了故事主题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一个视觉欣赏和文字阅读相互交汇、融为一体的完整作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次的翻页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想象,产生如放电影般的连续性效果。儿童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与图画故事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身体验的过程。

儿童散文不像故事那样必须具备完整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可以通过某些生活事件片断来表达所思所感。譬如刘旭恭的儿童散文图画书《下雨的味道》,描写一群小动物在放学的时候遭遇了一场雨:“快下雨了,有没有闻到下雨的味道?什么是下雨的味道?”它们琢磨着下雨的味道:“是不是像海边吹来咸咸的风,像电饭锅打开时热热的气息,像小牛吃的嫩嫩的青草?”等到雨真的下下来以后,小动物们无比兴奋。散文中有一系列排比句描述:那雨――穿过面包店和书店;那雨――穿过杂货店和花店;小鸡、小鸭、小猫和小狗都在雨中快乐地冲澡。最后小动物们想:回家后要先洗个热水澡。再喝碗红豆汤。原来,下雨的味道就是湿湿的、黏黏的、凉凉的!儿童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它介于叙事体故事和抒情体诗歌之间,让幼儿从有限的篇幅中体味出言近意远、耐人寻味的美。配上别具风格的图画后,汉语清新生动而富有抒情意义的语言形式,就可以通过特别的符号载体向幼儿传达一种悠长优美的生活图景。阅读儿童散文图画书,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激荡人心的美。

近两年来,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界开始关注学前儿童对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阅读。已有研究发现,早期习得的词汇是否丰富对儿童未来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科学性词汇的习得对于儿童未来的学业和语言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早期阅读教育研究中,我们对不同类型图画书中的语言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其中语义网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图画书有不同类型的词汇。例如,中班科学知识类图书《昆虫躲猫猫》,第一页呈现的就是“螳螂穿着绿色或褐色大衣。静静地躲在叶片和草丛间。只要小虫子闯进来,螳螂就用大镰刀一样的前脚,一下子夹住小虫子,把它吃进肚子里”。图画书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告诉幼儿许多昆虫具有的特殊本领:“很多褐色的蝴蝶和蛾。都长得很像枯叶子。有的连叶脉都一模一样。它们爱和小鸟玩躲猫猫,你的眼力比小鸟好吗?”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不仅集中出现科学性概念词汇,而且有比较明显的说明性语用方式。与此同时,科学知识类图画书往往采用非叙事性结构。图画的画风清晰明了。因此,科学知识类图画书是早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内容。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组织策略

在个别化教育和集体教育情境中,幼儿的学习动机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教育情境中怎样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早期阅读活动。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共同研究,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情境下,教师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时有以下几个主要策略。

1 统整阅读目标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了由三个方面四个阶段构成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幼儿阅读发展的阶段要求来统整教育目标。换言之,教师要仔细思考早期阅读教育的内容,将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教育要求统筹安排到教育活动目标中去。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的确蕴含了为实现幼儿多方面发展所需的学习机会,不过,教师教学的重点目标到底放在哪里,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比如指导幼儿阅读图画书时,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加强幼儿对图画书内容的观察、理解,调动他们的经验加深对图画书中重点内容的认识:如何帮助幼儿掌握图画书中重复出现的重点句式,并尝试用同样的句式表达,将口头语言与图画书书面信息对应起来:如何自然而然地将图画书中出现的汉字凸显出来,采用相应方法提示幼儿,让幼儿体验寻找文字的快乐;如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作简单的画面,表达自己对图画书内容的想法,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感受富有创意的阅读过程。每位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时,都应认真地问一下自己:我打算让幼儿获得哪些有关阅读的经验?假如教师能充分思考并针对上述问题制定适合本班幼儿阅读水平的教育目标,并在这些教育目标中融会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教育要求,那么我们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一定特色鲜明,能够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阅读。

2 组织系列活动

我们主张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组成系列活动。围绕一本图画书进行的阅读学习应该不是一次照本宣读的读书活动,教师可以以儿童图画书为主要教育内容,围绕图画书阅读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图画书内容,有更多的机会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获得更多的感知汉字的经验,并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前书写。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往往包含诸多环节。教师要紧紧围绕图画书内容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设计的系列活动往往是一个“大拼盘”,例如,先将图画书读给幼儿听,继而进行科学活动、社会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或者美术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丢失了阅读,这是目前我国幼

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优秀的教师会将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系列活动建立在深入理解图画书内容、冷静思考幼儿的阅读重点的基础上。在正确把握重点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采用适当的活动方式组织幼儿逐层深入地学习探索,自始至终保持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3 鼓励创造表现

在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很高。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教育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认识到。原有的教育对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的确关注不够。面对21世纪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为此,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尝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创造性发展平台,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亦不例外。我们应当鼓励幼儿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创造,从小获得探索创造的愉快经验。

我们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充分关注活动内容所提供的探索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幼儿在学习理解图画书内容的同时,用多种方式去想象创造,并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自己的想象创造。比如在引导幼儿阅读不同类型的图画书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解内容或记忆背诵为重点的教法,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类型图画书中语言的构成规律,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想象新的情境内容,用适应阅读内容风格的语言谈论和讲述图画书内容。在指导幼儿阅读图画书之后进行富有创意的活动,引导和鼓励幼儿谈论自己的相关经验,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活动既达到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教育目标,又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总之,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策略地鼓励幼儿表现和创造,引导幼儿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表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新内容。

4 激励评判思维

评判式思维能力对于我国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文化较少关注培养儿童独立观察、评论、分析、判断、论证等审慎思考和决定的能力。评判式思维能力的发展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负责,不人云亦云,也意味着一个人获得了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课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我国文化情境的特点。对幼儿评判式思维的萌芽和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有研究者认为,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主要是对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判断和陈述进行分析和评估,重新检查,反省原意,然后作出自己的评判。那么,在儿童开始人生最初的思考学习时,我们应当怎样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学习锻炼机会?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图画书内容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法引导幼儿与具体的情境材料互动,逐步养成评判式思维的态度、行为和方式。

第2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1991年东京国际会议《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报告中对创业教育做出定义,并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它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定义了“创业教育”。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旨在于培养个人的开创性意识,使未来的职业者们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具备创业者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社交、管理技能;而狭义上的创业教育则仅仅指“具备创业者独立工作的能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99年1月,中央发文正式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从此,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7年清华大学的“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互相之间紧密联系,各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业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具备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其次为了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各层次各专业课程系统,以及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政策、制度、师资、资金和场地等保障措施系统,最后还有评判教育结果的评价系统,这些内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是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2图书馆阅读辅导服务

阅读辅导在国内外有两种解释,国外对其定义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加强信息交流,强化自身知识,实现馆员和读者的互动交流;国内学者对其定义是:图书馆员主要针对读者在阅读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和帮助活动,旨在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消化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阅读辅导的解释,其实质均强调图书馆员应当加强与读者的沟通,给读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读者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高校图书馆将阅读辅导工作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联系起来,是高校图书馆适应当前社会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实际需要,扩展读者服务功能的有力举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大学生就业现状对高校阅读辅导提出新要求

据用人企业、中介机构反映,目前许多大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注重沟通;缺少探索精神,工作浮躁;专业技能不扎实,眼高手低;欠缺社会责任感,经常离职换工作。显然许多大学毕业生没能达到社会和企业对于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这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到阅读辅导工作的价值,图书馆工作人员有必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阅读辅导,引导其认识自我,正视自我,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强化职业能力。

2.2培养大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对高校阅读辅导的新需求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缺少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导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学习中不会主动学习,离开老师的指导不知道怎么学习。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传授大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技能,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学习中及时获得有用信息,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准备。这也是高校阅读辅导的重要工作内容。

2.3全民阅读为高校开展阅读辅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总理曾经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总理勉励国人读好书,多读书,倡导全民阅读。高校图书馆应响应中央指示,积极做好大学生阅读辅导工作,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繁荣。

3丰富和拓展阅读辅导内容和形式,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3.1针对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阅读辅导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以及培育学生创新精神,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全过程”教育。为实现教育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推荐书目。针对不同的目标层次,推荐不同的创业教育书目。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源,将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图书进行精心筛选,做成专题书目、专题期刊篇名索引或是导读书架推荐给大学生,使大家能够了解创业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使创业教育的意识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并贯穿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当中。②组织读书社团。通过组织读书社团等方法,将有相同读书爱好、兴趣的学生组织到一起,让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讨论,就某些观点、思想发表个人见解,撰写书评,就某些问题深入探讨,理清思路,摆正观点,加深认识。图书馆可以根据社团的特点,推荐创业相关的书籍,让大家共同学习讨论创业相关话题,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促使大学生努力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功创业做足准备。③举办专题活动。图书馆可以组织举办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掌握的各种创业信息,图书馆就大学生们关心的、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聘请校内外有权威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大学生有机会聆听创业专家的观点和建议,了解创业的过程和艰辛,还可以通过和专家交流,解答大学生关心的有关创业的问题,减轻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对未来创业充满期待和信心。

3.2针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阅读辅导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指创业教育课程可以从课程组织、课程形式、课程层次和课程类型等角度细分出不同的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普及式和重点式两种模式:普及式课程是针对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课程纳入正常教学授课计划中;重点式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对象是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形式上,可采用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在课程层次上,有基础性课程、中间性课程和高级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型上,有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类课程、创业知识传授类课程、创业意识激发类课程等方式。图书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组织规划创业课程,采取不同的阅读辅导策略。①开设信息检索课。图书馆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学生能够迅速通过图书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高校图书馆应就不同年级和培养目标的学生开设信息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必要的信息检索技术、技巧以及馆藏数据库、电子资源使用方法等,使他们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以后的创业生涯做好准备。可开设创业情景模拟课。围绕某个创业课题,从创业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情景模拟计划书,将创业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由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经理,在市场环境下进行模拟创业活动,学生在“企业”的创业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从中学习和运用创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②举办创业技能比赛。图书馆可以组织学校某专业的大学生就某项专业技能进行比赛。图书馆可以联系特定的学院教师、专家设计比赛项目、比赛规则,图书馆提供比赛场地,组织参赛队伍和选手,负责安排比赛事宜。通过专业知识竞赛,检验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程度和水平,激发学习热情,促使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积累,为将来创业就业积累专业技能。③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平台。图书馆可以依托校园网,自主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平台。图书馆应与各个学院保持密切联系,登记所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课程名称、课时、授课教师信息及授课视频及时传入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平台,同时,图书馆也可以聘请专家录制创业教育课程,组织人力维护和更新平台内容。图书馆合理组织规划课程平台,学生通过注册个人信息进入平台。这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学校其他地方,登录校园网,进入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平台,自主学习创业知识。

3.3针对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阅读辅导

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可以从管理机构设置、政策制度、师资培养与资金场地保障等方面具体考虑。①组建创业教育保障平台。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收集和整理创业相关的政策、制度及创业信息和研究动态等,选择和联络创业教育需要的专家学者,争取和积累创业教育基金支持,发现和培养创业人才,调整创业教育方案,反馈创业教育评价结果,将各种创业教育所需要素组织汇聚在一起,互相支持协调,促进创业教育顺利发展。②组建师资库。创业教育在国内外发展历史都不长,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和研究人员匮乏,图书馆可以利用其信息资源丰富以及收集信息的优势,负责筹建有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库。比如建立由相关学科理论研究专家、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大学生优秀创业代表、社会创业典型以及风险投资顾问组成的数据库;成立由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组建的创业专家志愿团等。目的就是能使决策者和大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知识及创业前沿信息,从而为创业教育提供指导。③提供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同时也能为创业教育提供场地空间。图书馆的创业教育共享空间,配备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能够提供一站式的资源检索、数据下载、格式转换、文献打包、资料打印装订等系列服务。创业教育者和大学生在这里可以使用各种办公和学习软件,开展个人或集体学习和研究,或是从事创业的准备工作等等。

3.4针对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阅读辅导

第3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阅读行为 高校图书馆 阅读学分制 动力

1引言

动力是在工作、事业进程中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动力要素健全与否,要素间关系协调与否,决定了它们能否克服阻力而产生正向合力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阅读学分制是指依据高校学分制规定和相关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由特定机构制定学生阅读学分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等形式的课程获取相应学分的制度。它的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阅读,提升其文化素养。因此,阅读学分制必须是以阅读为中心的;就现实可操作性而言,从阅读行为视角出发对其实施动力进行分解并构建完整动力生态系统也是阅读学分制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所在。

2阅读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阻力

学分制作为与选课制相适应的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和管理制度办法,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哈佛大学,随后推广到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引入始于五四时期,因有利于形成“以学为本的培养机制”“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专业建设的优化机制”“教教学的竞争机制”,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管理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施,且已有不少高校都根据学分制的原则进行了阅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在国外,韩国江原大学于2001年推出了与阅读学分制相似的措施,即本科入校新生读书认证制度。作为毕业认证制度之一,该制度要求选择读书认证的学生需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或参加读书活动,达到规定的积分点数,并在读书认证计算机评价系统(CRBT)室通过考核后方准予毕业。除江原大学外,网络中未能检索到国外其他类似案例,一方面是英汉对译偏差的原因,另一方面因为“国外的阅读素养培养大多在高中阶段基本完成”,国民具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他们自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伴其一生,自然无需过多的干预和指导。以美国为例,它自殖民地时期即已开始注重阅读教育,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从政策立法、统一的内容标准、评估标准和建立高质量教师保障四项措施人手开展了阅读教育的全面改革,陆续提出了多个阅读计划与法案,成立了国际阅读协会及全美阅读小组等专业机构,推动阅读教育进一步向系统化、全民化、优质化、法律化迈进。

相比之下,国内阅读学分制的实践与报道更为丰富。根据笔者2015年10月对我国高校教务网站的调查,“211工程”高校中有13所实施了阅读学分制。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各校的学分类型以及评定机构多有区别,但实际考核内容却大同小异,主要包括阅读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和参与指定次数的讲座、读书沙龙两类;其他“211工程”高校虽未明确制定阅读学分政策,但部分设置了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如厦门大学规定拿到15场讲座的纪念章且提交1份学习心得者,中南大学规定参加讲座并撰写有关论文、总结者,均可获得相应学分。在非“211工程”院校,阅读学分制也有不少实践案例,如浙江财经学院于1997年开始推行读“百本书”活动,并于2001年将此活动正式纳入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毕业前读完百本书即可获得3个学分,否则不能毕业;此外,黑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武昌分校)、襄樊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有相关政策措施。

总体而言,阅读学分制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讲,它具有学分制的基本优点,“减少了课时,缓解了优秀素质教育师资的紧张和缺乏,摆脱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从高校实际反馈看,它有效地影响和干预了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培养学生阅读意识、提升阅读能力、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基本上能达到它的设计初衷,也由此赢得了教育界、图书馆界的关注。但是阅读学分制的实施与发展依然存在问题与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理念方面,我国阅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体系不够完善。前文已述,国外国民阅读教育开始于幼儿时期而完成于高中阶段,且理念明确,系统完整。虽然我国在大学前也开展了阅读教育,但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技巧更多是为了满足考试需要,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足。所以,高校推出的阅读学分制作为前期阅读教育的补救和延伸,本身就具有“先天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课和阅读的积极性。加之对教育理念、使命的认识不足以及对阅读学分课程与其他学科教育、通识教育等培养模式关系的认知模糊,高校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以及机械重复劳动等现象,进而影响到阅读学分制的规范性和独立性。

实践方面,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同,目前高校阅读学分制的实施主体及实际运作各有差异,其中多有不尽合理之处。实施和评定机构中不乏诸如学生所在班级、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非专业教师和教学单位,同时,学分认定环节具有主观性,成果评价难以量化细化,这将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客观性,也可能会使教学流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此外,课程模式和激励措施相对单一,很少做到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部分学校甚至违背学分制的实施原则,变自主选择为强制要求,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单纯依靠压力推动,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模式,都阻碍了阅读学分制的专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3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学分制的必要性及内生动力

3.1现实需要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统计数据(图1)显示,近5年来,本、硕、博三类学生的图书借阅量持续走低,其中本科生最为明显,5年间人均借阅量减少6册①。图书馆的借阅量下降暴露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降低,相当一部分文献资源变为流通率、利用率极低的“长尾”无人问津。这并非个别现象,据报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从2006年的107万本锐减至2014年的62万本,创10年来历史新低,下降幅度达42%,而且这还尚未考虑2012年以前扩招的情况;李化明对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调查也表明,该馆2011年的图书借阅量只有2008年的63%左右,过刊则只有35%左右。不仅纸质资源如此,数字资源的利用也不理想。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逐年攀升,馆均购置费从2006年的78万涨到2014年的239万元,但蔡屏将近些年高校数字资源利用率的调查汇总后,发现我国高校的数字资源利用率仍在较低的水平线徘徊,并未能和数字资源量的增速相一致。仍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目前馆藏电子图书已占到馆藏资源总量的49.2%,数量上比纸质图书多出201万册,但在数字阅读已成为我国国民主要阅读方式的2015年,读者在图书馆下载的电子书仅21669册,在总借书量557202册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数据令人不无担忧,它们所反映出的问题已违背图书馆“藏书为用”的原则,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将进一步影响到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和公众形象的塑造与维持。

二是我国国民阅读,尤其是大学生阅读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不单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阅读为4.77本,有数据称,当年韩国国民的平均阅读量为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以色列竟达到了64本。美国TheOpen Syllabus Project数据库项目收集了各大学过去15年以来超过100万项课程和图书的阅读信息,在其公布的数据中,专业书除外,《理想国》《共产党宣言》《利维坦》《君主论》等书籍长期占据榜单前列,类似的具有国际视野、普遍意义、思想深度的中外经典却较少进入中国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笔者统计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201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数据,获得最高关注度的是《平凡的世界》《藏地密码》《盗墓笔记》以及武侠小说等文学语言类作品和通俗作品。同时,在数字时代,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的变革正悄然改变阅读习惯,使得以接受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文本阅读、精读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某种消解。据李新祥研究,数字时代超过八成的读者认为泛读增加,大学生阅读也存在浅化、娱乐化和碎片化等影响阅读质量的趋势。可见,张学军关于疏远经典名著、阅读退化已成为大学生阅读中的显著问题的结论虽基于2009年的观察,却仍适用于当下,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思维的锻炼,也与大学教育的精神旨趣不合,无法满足社会对具备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的需求。

总之,高校图书馆与学生普遍陷入了一种“危机”。虽然这种危机有来自客观环境的原因,但从主体而言,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低迷、阅读方式改变、阅读缺乏适当引导降低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图书馆的安于现状、服务和教育职能发挥不足又反过来迟滞了学生阅读状况的改善,可以说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危则思变,图书馆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遏制目前状况的继续恶化,填补大学阶段的阅读教育缺位以改善当下情况的计划也应该早日提上高校教务部门的工作日程。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以及现实的需要,前文所列高校开始尝试阅读学分制方案。

3.2内生动力

高校的教学由教务部门负责设计规划,择定具体的教学单位落实执行。实施主体的选定不仅关系到此后的具体运营流程,还关系到能否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阻力。阅读学分制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从高校图书馆角度看,都具有e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图书馆来说,它能通过促进学生阅读来提升文献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促使图书馆将阅读的教育、推广纳入已有服务体系,实现自我转变、标本兼治,正是图书馆突破困境的得力措施。图书馆作为危机的当事者之一,因其生存需要与利益关切,及其对实现自我价值和使命的渴望,因而有了自发的长久的内生动力,这足以成为阅读学分制实施的基本驱动力,支持其长期工作,精益求精,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自身的优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来自理念和实践层面的阻力。

首先在理念层面,高校图书馆素有“第二课堂”“没有围墙的大学”之誉,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并且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教育职责,投身于阅读教学中;同时,它的性质又不同于开设专业课程的教学单位,这有利于它专注于其一贯坚持的素质教育、人文关怀等内容,理清阅读学分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保证阅读学分制的独立性。其次在实践层面,高校图书馆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高校图书馆与图书文献和阅读行为有天然联系,庞大的馆员队伍在长期的馆藏建设、学科服务等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为阅读学分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师资基础,有助于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第二,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时间和现有馆舍资源、文献资源可以作为课程开设的物质基础,减少了课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第三,相较于高校其他机构,图书馆对学校资源的整合和调动能力更强,容易形成以教务部门为支撑,以图书馆为主导,其他教学单位、各学院分馆配合的多方联动模式。第四,目前众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北京大学的“书读花间人博雅”,清华大学的专题书架,武汉大学基于卡通形象“小布”的阅读推广活动等,在学生和社会中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些节点性活动可以作为阅读学分制的基础,阅读学分制也可以弥补它们在长时性方面的不足。

4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学分制的推动力

在阅读学分制实施基本模型(图2)中,行为与主体一一对应,高校图书馆属于核心主体,学分阅读(阅读学分)处于中心位置,阅读学分制的良好运营离不开图书馆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图书馆与教务部门的配合。因此,要想将学生和图书馆两个主体完整地融入考虑之中,系统地理解阅读学分制的推动力,促进阅读学分制从“应急”措施向专业化教学转变,就必须加强对阅读行为的理解。阅读学研究坚持阅读行为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辩证统一的观点,换言之,阅读是主体在阅读意愿的驱动下,从客观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和行为。阅读学分制的实施不仅影响了阅读意愿,还重塑了阅读环境与阅读对象,使原有的阅读机制变得相对复杂,其具体推动力的分析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4.1阅读主体动力

阅读主体动力主要取决于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对阅读学分制的接受程度。一门公选课要长久开设和不断发展,必须赢得学生的支持和欢迎,阅读学分制亦是如此。所以,从短期而言,实施阅读学分制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口碑、“福利”诱发学生的选课兴趣。从2015年全民阅读报告来看,近七成的国民希望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已开设阅读学分课程高校的反馈,阅读课程的确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表明阅读学分制的实施有其受众基础。但阅读学分制与阅读本是二位一体,从长期而言,其实施还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阅读兴趣带动选课兴趣。实际上,这两种兴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作阅读的两种既区别又联系的动机。曾祥芹等认为,读者最初的阅读动机都是来自外界环境,它可能是奖励刺激或硬性要求,表现出非主动非自发的特性,当经过阅读教育的培养之后,就逐渐衍变成为一种主动自发的动机,阅读也就成为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求和无需引导的自发行为。相应地,单纯为获取学分而选课可以看作是初始阅读动机,因热爱阅读而选课可看作是主动阅读动机。阅读学分制要想长久实施,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结果,就必须依靠阅读主体的这两种动机共同形成巨大的动力,以初始阅读动机为始,以主动阅读行为为终,以选课兴趣诱发为始,以阅读兴趣培养为终,不断持续地通过教学催生这种变化并反过来促进教学提升。

为此,高校图书馆首先应明确阅读教育的理念和使命,阅读学分制既不同于学生自由阅读,也不同于以往的嵌入式阅读教学和专业培养中的文献研读,它具有自身的独立特性和价值追求,图书馆要理顺阅读学分制与前期阅读教育以及大学其他培养模式的功能关系,做到彼此协调互补,形成较为完备的培养体系。其次,着重提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向深层次拓展,尤其要重视对阅读主体的研究,包括素质类别、生理机制、心理动力等,需进行前期调查以求数据支撑,重视课程反馈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避免因教学方式的偏差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图书馆还应该做好现有活动资源的衔接、整合和优化工作,避免出现活动多而杂、浮于浅层的局面,在重点加强阅读学分课程推介的同时,继续做好对阅读本身的宣传和推广,促进个体阅读需求的增长,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根本上使阅读学分制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4.2阅读对象引力

阅读对象主要是指纸质或数字的图书、期刊、杂志等阅读物。阅读学分制的基本任务是建设阅读学分课程体系,以阅读书目为基础,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补充,将阅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阅读行为的发生。因而学分阅读的对象不仅包括了狭义的阅读物,还囊括了广义的读书报告、讲座、真人图书馆以及分享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以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内容。如果说阅读主体动力关注的是客户问题,那么阅读对象引力则着眼于产品本身,“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从根本上关系到“市场广度”,关系到学生选课及阅读与否的问题,也就由此决定了阅读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图书馆具有保存文献资源的职能,不断丰富资源类型、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是其核心工作,所以它在实施阅读学分课程、提供阅读物、组织阅读活动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开设学分阅读课程就是将现有藏书无选择地塞给学生,重点还是在于提供藏书以供学生选择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收获,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榇耍高校图书馆应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学科服务、嵌入式教学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结合专业培养计划以及大学生素养提升的需要,开列相应的经典书籍书目,尝试个性化推荐,吸引读者选课阅读,进馆借阅。同时也应做好基础工作,继续加强文献资源馆藏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确保文献资源的可获取性。另外,图书馆还应丰富授课形式,不仅通过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或开列书单让学生自行阅读,还要有意识地与学校、图书馆现有的阅读活动――诸如读书分享、图书漂流、书评比赛等相结合,优化课程内容,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宽松度,以提升“产品”质量来拓宽“市场”,吸引学生自愿地参与到阅读学分课程中来。

4.3阅读环境推力

任何阅读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阅读环境中完成的,良好舒适的环境有助于阅读者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图书馆的馆舍宽敞明亮,文献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和其他场所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新时期很多高校图书馆选址在校园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在内外环境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审美价值,成为大多数学生阅读的首选场所。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生态环境、功能环境、设施环境三方面继续加强建设,贯彻现代科技与信息融合的理念,突出数字化信息服务、学术交流、舒适娱乐等功能,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和上课环境,以自身的硬件建设来推动阅读学分制的实施。

阅读环境不仅仅指实体环境,还包括我们所处的非实体环境,在阅读学分制中它更多地指向环境,主要具象化为国家政策、社会文化和学校风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阅读社会迈进的目标,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相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阅读推广活动,我国也参与其中。1997年,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等9部委共同提出实施“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年间,一系列的政策举措自上而下地在社会中掀起了阅读推广的浪潮。趁此潮流,在学校方面,很多高校提出了“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建设口号,阅读学分制作为建设“书香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易于赢得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和学生的关注。社会、高校良好的阅读氛围对阅读学分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学生更易主动地参与阅读学分课程。

5结语

第4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学校;阅读指导;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21-02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下简称《规程》)规定:图书馆要配合学科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开展阅读指导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基本都已设置图书馆(室),但多数藏书不多,文献质量不高。一些山区、农村学校的藏书仅是虚应故事。大部份图书馆(室)只有简单的借阅服务,能积极开展导读工作的不多,已将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更少,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指导教育。很多学生课余多数热衷于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快餐式文化、碎片式阅读,对图书馆阅读认识模糊。

学校未能全面贯彻《规程》的原因很多。有的学校认为《规程》不是“硬规定”而没有认真实施。很多学校倍受升学率的困扰而忽视阅读指导教育。也有学校因缺乏课程资源而无法开设阅读指导课。再者,信息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有学者、专家要求将媒介素养教育等纳入课程计划令教育部门应接不暇。

学校应提高认识,克服困难,认真落实《规程》,把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全面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一、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推进实施阅读指导课程

新课程改革激发了基础教育在体制、机制、内容及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不仅使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也为开设阅读指导课程提供机遇。学校要趁热打铁,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逐步建立教学支持系统,全面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1、 改革课程理念

阅读指导是事实、经验系统,也是对文献资料分析、判断、选择和应用的教育。既有理想性,又有功用性。既要继承教育传统,又要体现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

阅读指导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也是系统的、个性化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阅读指导是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引导学生理解图书馆阅读的价值意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进步。

开设阅读指导课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教育方式。营造学生好学、教师乐教、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实施阅读指导教育既是目标,又是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配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贯通,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阅读指导教育将成为全民通识教育。

2、 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确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和三级课程体系。必须由教育部门制定《规程》实施细则,确立阅读指导的性质和地位。力争将其列入国家课程计划,并审订《课程纲要》,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并编写教材。教材既强调阅读指导教育的系统性、逻辑性,更要贴近图书馆的发展形势。

3、 优化课程安排

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按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为主”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可将阅读指导与低年级的 “品德与生活”;高年级的 “品德与社会”综合设置,授予学生最基本的图书馆概念和图书知识。初中阶段,可将阅读指导与语文或其它课程综合设置,初步开展图书情报教育。高中阶段,由于增加知识量与加强逻辑性教育的需要,可单独设置课程。帮助学生端正阅读动机,培养科学的读书方法。

4、重视师资培训

阅读指导涵盖阅读学、信息学等知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图书馆阅读学理论基础。目前,任课教师奇缺。为解燃眉之急,可推荐具有文学修养的教师,由进修学校培训后任教。教师通过学习课程理论,解读课程标准,了解课程要求。通过教学体验获得专业知识。诚然,解决师资的根本出路在于师范院校的专业调整,或建立主辅修制度。

5、 统筹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知识实践体验,让学生接受课堂之外、课程之内的阅读知识。指导学生了解图书馆建设。尝试图书馆阅读的愉悦。实践活动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呼应课程改革趋势,也满足阅读指导课程需要。

二、学校图书馆要积极配合实施阅读指导课程

学校图书馆是阅读指导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要重视图书馆建设,完善设施,增加藏书,提升文献质量。阅览室要方便学生随手取书,任意检索,自由阅读。合理布置文献展示。或按学生阅读倾向组织文献的分类,或集中展示某一类型的图书及影视资料。设置新书展示区,让学生了解新书、新刊动态。设置地方文献区,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经济动态。营造温馨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感受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深入调查学生的阅读倾向。据了解,对学科学习有直接帮助的参考书最受学生青睐。《少年百科知识》等书籍是学生的首选读物。《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是学生追捧的热点。经典励志类读物吸引高年级学生。奇幻读物普遍受宠。精英传记风行。许多学生对易中天的《品三国》倍感兴趣。要遵循及时、实用、量力而行的原则,购置教育部每年组织评审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以及借阅率高、需求量大的书籍,努力解决图书配置滞后于需求的矛盾。在提供普适性文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和偏好服务。让学生加入潮流和时尚阅读。

读书活动是阅读指导课程重要的实践内容。开展读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把握合适时机,选择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确立鲜明主题,准备充足资料,策划生动的形式,辅以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朗诵表演等,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活动前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活动中要掌握学生的情绪,活动后要反馈学生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配合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定期举办“阅读与检索”、“好书推荐”等培训班。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逐步提高阅读素养。

导读工作要贴近学生阅读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编辑导读刊物或板报,以服务指南、图书评论等小栏目推荐阅读。也可通过新书展览、专题性展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书。有条件的可创建导读网站。网站首页设计要突出引导功能。让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有合适的资源入口。网站可连接省、市文化信息网,既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又能提供讲座、图书等专题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阅读。

学校要建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图书馆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阅读指导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练习安排、实践活动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

配合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功能,熟悉图书馆的图书分布、图书分类、排架规则、检索方法等。

图书馆要改革管理现状,最好将开、闭馆时间和学生上学时间错开,节、假日尽量开馆,周六、周日以及寒、暑假坚持开馆。保障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图书馆管理员要加强校本学习,努力成为知识型馆员,不断提高图书分类、联机书目检索等核心专业能力。做好图书编号、分类上架、整理顺架工作。并拓展读者需求分析、图书流向分析及资料查阅等服务。

教育部门要加强图书馆管理员的管理。进修学校要开设管理员培训课程,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素养。组织管理员到华师附中等学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选送管理员到公共图书馆进修培训、聆听学术报告,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能以评价学科教师的程序与标准评价管理员的工作,可通过目标管理、日常监控、读者测评等,客观考核管理员的绩效。妥善解决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等待遇,鼓励管理员爱岗敬业。

目前,有的学校图书馆藏书处于闲置状态,也有的藏书不足。教育部门可借鉴“广州天河‘九校’图书馆联盟”经验,探索组建中小学图书馆联盟。在维持各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前提下,各成员馆协作购书,联合编目。协商确定交流文献的种类、数量、期限,以及馆际借还方式。既突出各自的购书、收藏与服务特色,又建设各有侧重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或组织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漂流”活动。按比例提取无重复图书定向漂流。既盘活各学校图书资源,又弥补藏书不足。既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更推动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公共图书馆要大力支持实施阅读指导课程

公共图书馆拥有阅读专业优势、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日趋完善的信息检索服务手段。要建立兼容不同专业理念、专业贡献的“合作之道”,通过组织保障等管理运作,深化理论思考,理清操作规范,形成创新合力。配合教育部门,共同关注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围绕新课程改革,以及倡导全民阅读等目标,开展关于阅读指导的专题研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客观论证实施阅读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教育资本、发展成本、事业效益,确定全面实施阅读指导课程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支持、配合中小学开设阅读指导课程,公共图书馆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把导读、培训、展览、读书活动办进校园。寒暑假期间,可和学校、共青团、青少年宫等合作,举办如百家讲坛、影视点评等阅读讲座。或举行诗歌朗诵、书画作品等艺术欣赏活动。或开办“阅读夏(冬)令营”,重点推荐新闻出版总署每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

招募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参与阅览室管理、网络系统维护和宣传报道等工作。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阅读机会,也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

探索与学校组建图书馆联合体,或建设馆际互借网站,开展联机检索。在维持各自的隶属关系、投入机制、数据标准和运行成本;确保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前提下,突出各自的责任与重点,互通互联,协同服务。集教学研究、信息检索、文化休闲为一体,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普及化;学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流动图书馆”突破了“一馆一地”传统服务模式。可将“流动图书馆”办进学校,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校园。分期、分批为学校图书馆提供图书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图书馆阅读。

协助安排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采用生动活泼的PPT课件,向学生讲授现代图书馆类型与特征;图书馆功能与服务内容;图书资料分类与排架;图书目录编排与查检方法。加强信息的识别、获取、评价、交流等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各地可在新课程改革的范畴内,开拓阅读指导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并将其作为特色教育或品牌教育。公共图书馆要积极提供文献资料,协助编写教材。可借鉴上海市南市区教育局编写的《中学生情报知识教育》、长沙市出版的《青少年图书情报知识》等资料,并根据地方资源编写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如有需要,可协助进修学校培训教师。采取集中与分散;讲座与对话;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分析比较学校与图书馆、阅读指导与其他学科等教学元素,让理论培训与图书馆体验相结合。以培训引领体验,以体验激发感悟。

开设阅读指导课程涉及各种变革,甚至是教育机制改革。不可能靠几篇呼吁文章一蹴而就。但我坚信,在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小学校将构建全方位阅读空间,推动青少年阅读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图书馆空间新利用[J]. 图书馆论坛,2009(2).

[2] 傅曦.试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之合作[J]. 图书馆论坛,2009(1).

[3] 朱丹,钟楚玲.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3).

第5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育人;耕读会

2010年我国制定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要求,阐述了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2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制定实施《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新形式下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文件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不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我校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结合第一课堂,以“耕读会”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案例概述

“耕读会”于2010年12月组建,是全程化的实践育人平台。“耕”指的是躬耕社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强调观察和理解社会,强调分析社会问题;“读”指的是阅读经典,要求学生埋头读书,精读经典名著,强调理论思维,强调理解专业升华认识水平。“耕读会”以“躬耕实践、阅读经典”为宗旨,将激励心志、启迪智慧,培养读书风气,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养成作为最终目标。购置深度专业好书、举办知名学者讲座、开展读书交流会、遴选优秀读后感汇编入《耕读汇》辑,在实践与知识的海洋中提高学子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认知修养。

二、运行机制

本着 “耕”与“读”有机结合,将“耕读”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使“耕读会”平台与集中实习环节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全程化教育”理论和“立体化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核心,通过“耕读笔记”、“耕读交流会”、“《耕读汇》”等三位一体的“耕读会”实践教学平台,紧抓实践育人这条主线,解决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碎片化、片面化和平面化问题,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和立体化。

在具体运作上,由专业老师负责,放手发动学生,成立了《耕读汇》编辑部、组织部和宣传部。学生自我管理、严格考核、建立长效组织管理机制,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学生组织,动员学生全员参与,通过横向对比、纵向考核,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紧密联系,扎实推进了各班级优良班风学风的建设。

三、过程与方法

作为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耕读会”贯穿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两个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专业能力拓展和科研能力提升为核心,结合大学生科创项目,构建社会实践固定观测点,定期撰写读书和实践心得笔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心得体会研讨会,定期凝练出版 “耕读”成果的刊物――《耕读汇》。

(一)实践育人常态化

耕读会自2010年建立至今,通过向毕业生募捐的方式,为在校生共购买200余册专业书籍。不仅缓解了学院专业书籍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将书籍发放给大一到大三每位同学,进行定期轮换;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笔记,每半月上交一次;从学生笔记中筛选优秀稿件编撰“耕读会”刊物――《耕读汇》(半月刊);同时,“耕读会”每半个月在专业老师主持下举办一次经典阅读或社会问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20场,目前已举办100余场读书交流会。 “躬耕社会、阅读经典”,既夯实理论基础,又联系社会实际,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实践育人稳固化

为了解决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平面化、不稳定的问题, 耕读会在陕西省武功县聂村构建社会实践固定观测点,定期组织公管学生前往调研和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又结合大学生科创项目,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深入基层调研,撰写科研论文。

(三)构建长效组织机制和评价体系

为使“耕读会”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耕读汇》编辑部负责读书笔记的收放、统计、筛选和《耕读汇》的出刊;组织部负责研讨会及耕读会各项活动的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宣传部负责耕读会相关活动的报道及专业书籍的管理工作。通过评选“耕读之星”、“优秀编辑”、“组织能手”等荣誉称号调动学生参与“耕读会”和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

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主编一期“《耕读汇》”,每学期主持两场研讨会;同时将“耕读会”纳入到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系列,作为学科评估的亮点。

四、成效与展望

自2010年创办以来,耕读会购置书籍百余册、汇编《耕读汇》60册、举办多场读书交流会,直接受益学生人数已达1000余人。在“躬耕实践,阅读经典”宗旨的引领下,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齐头并进中,广大师生孜孜不倦深究学术、交流思想凝聚友谊,收获颇丰。

一是耕读会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各抒己见的宽松环境,并在电子阅读时代提倡了一种含英咀华、细读经典的慢生活节奏,自由宽容而沉稳内敛。在读书交流会上、在读书笔记中、在学者讲座上,自由的思想随时间流逝带给听众、读者以深刻印记,在经典中领略大师手笔、在交流中完善自我核心价值体系、在探寻中明确人生方向,真正使自我主动成长、自我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这是耕读会辐射效应的突出贡献。

二是耕读会作为全程化实践教学平台,其创新点在于将学生的“耕”与“读”相结合,贯穿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躬耕社会,加强实践,服务社会;阅读经典,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耕读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理论,提升能力。其实践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同时,通过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实现了该平台的长期化和程式化运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打造全程化实践教学平台走出了一条新路,解决了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平面化、不稳定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耕读会”将在继承和发扬当前优势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更多力量。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使活动开展进一步程式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师生沟通,深化活动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度;三是鼓励创新探索,依据专业需要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育人模式;四是深化主体意识,遵循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基本规律,强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与智慧的合理表达。

参考文献:

[1]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第6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在提倡解放思想的当代,教育的许多概念都被重新解读,重新定义。面对着光怪陆离的理论世界,如何分析比较,如何择善而从,考验着校长们的眼光。在这组读书笔记中我们看到,校长们能从自己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出发,从自己教育实践的真切体验出发,对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等若干基本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以“学习”概念为例,李建成校长通过比较发现:认知主义把“学习”构想为一种信息加工活动,行为主义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形式或频率的改变,都有其缺陷。比较之下,他基本赞同佐藤学把“学习”定义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的实践”,因为这样的定义表明学习是在同客体世界意义构成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这三个纬度上重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儿童。校长们特别留心教育家们对儿童奥秘的发现和揭示。吴金根校长写道:“叶圣陶的这些思想,启迪着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想知’,走进‘不知’和‘可知’;带着‘疑问’,走进‘发现’和‘创造’;带着‘经验’,走进‘感知’和‘理解’;带着‘情趣’,走进‘问题’和‘解题’。”李吉林老师在《为了儿童的学习》一书中的论述让王笑梅校长茅塞顿开:“‘到野外去观察’,李老师所写的这几个字尽管素朴,却道出了儿童语文课程的一大奥秘。因为‘感觉是儿童的第一位导师’;大自然是语文课程的‘第一情境’。”

值得称道的是,校长们读书带有自觉的研究意识。他们不满足于对作者某个概念或某个提法做断章取义式的截取,不满足于摘录经典名言,而是力求全面地理解教育家的思想体系。像薛法根校长读弗莱雷,不是孤立地阅读弗氏的某一部著作,而是将他的三部代表作结合起来阅读,发现弗氏的三部专著从三个不同维度阐释了“解放”的深刻内涵。这样的阅读,是对原作者思想的深度洞察与发现。

在读书过程中,人们常会产生某些迷惘,此时如果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而轻易放弃,那么他很可能从此与书本渐行渐远;如能坚持下去,则可能走进一个柳暗花明的境界,产生相见恨晚的乐趣。杨文娟校长对此深有体会:读到杜威的《经验与教育》一书,特别是读到他关于经验与教育哲学关系的论述,眼前不禁一亮,有醍醐灌顶之感。读书的乐趣与欲望,正是在阅读实践中生成与强化的。

教育家们的著作多为过去时,但今天仍闪耀着不灭的思想光辉,其中的真理并不随时间而流逝。闫勤校长写道:“斯霞老师的这一经典课例――《我们爱老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以后,我们的教改、课改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各种思潮和教学经验冲击了一波又一波,然而,重温斯老师30多年前的课堂,依然一次又一次被她老人家所折服。30多年的时光不仅没有让这节课中闪耀的教育教学思想褪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凸显出价值。……斯霞的教育教学思想不仅启迪现在,更可昭示未来。”

第7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早期阅读;学前儿童;回顾与展望

一、引言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National Reading Committee)针对当时20%――40%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提出了“阅读准备”(Dyslexia)的观点。由此便引发了对早期阅读价值问题的争论,“一些教育家认为,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会永远丧失。而持不同意见的一些教育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一般很难有效地学习和阅读;人为的加速儿童的发展,是一种强制性的早期学习,忽视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特点,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顾明远,1998)

近年来,早期阅读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理论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2)也明确的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不可否认的是,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关于早期阅读研究起步较晚,并在早期阅读能力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早期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家庭读写环境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国内更是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我国既有研究进行梳理、反思、展望。

二、概念界定

(一)阅读

《教育大辞典》对“阅读”定义是:“阅读时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顾明远,1998)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认为,阅读可以定义为:以理解为目的,运用书面拼音知识和口语语音知识,从印刷文字中获取意义的过程。(凯瑟琳・斯诺,2006)

(二)早期阅读

《教育大辞典(下)》中指出:早期阅读(early reading)是儿童1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幼儿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阅读。

《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指出,早期阅读是学前幼儿接触、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相对于学习口头语而言,早期阅读是幼儿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表现,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

三、我国既有早期阅读研究主要内容的梳理

(一)关于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早期阅读的内涵特点、价值以及早期阅读能力的构成是早期阅读研究和早期阅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正确的开展早期阅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的相关文章是由周兢、程晓樵1995年撰写的,在以后的一些文献当中(黄晓娟,2002;周兢,2002、2005;张明红,2000、2005;余珍有,2005、2006、2008),研究者基本上对早期阅读的价值问题达成了共识。早期阅读核心能力的研究却不容乐观,只有少数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文章以及周兢所提出的三种主要核心能力的理论建构。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的把早期阅读教育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为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是,由于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论体系总体上滞后于教育实践,有关早期阅读教育的一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在幼教界形成共识,导致实践层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思考,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刘先芳,2007)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单一、片面

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对早期阅读的理解上有些偏颇,过于强调认知,把阅读当成一中获取知识的手段。甚至很多人直接把早期识字等同于早期阅读,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人为的被缩水。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识字,有集中识字的现象,使幼儿的注意力只在汉字上;过分强调认知,过早的让幼儿把阅读当做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2教学方法不当

在早期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片面强调记忆,以幼儿会复述故事为主要目的;而是强调材料中的文字信息传达给幼儿,以识字代替阅读;三是忽视了幼儿自主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如取书、收书、翻书的基本常规;听读、朗读、跟读、欣赏的基本能力;握笔、坐姿的一般常规等都是在幼儿阶段应该形成的,对幼儿今后成为有效地阅读者、流畅的阅读者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的环境比较缺乏

“让孩子成为读书人,让社会充满书香。”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目前大多数社区、家庭还没有形成有利于读书的环境和习惯,对幼儿的阅读获得缺乏科学指导,幼儿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的熏陶,缺乏适宜的阅读环境。文雅有序、温馨人文的高质量的阅读环境,在目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体现的较少。(刘先芳,2007)

(二) 关于早期阅读教育价值与意义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早期阅读中一些重要的维度进行剖析,如早期阅读的意义、价值等。周兢在1996年就提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与教师、同伴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有学者从幼儿发展角度认为早期阅读在丰富幼儿应有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思维的发展,密切亲密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张明红,2000)。

1.从语言发展的角度

有学者指出早期阅读核心价值是引导儿童从理解和运用日常用语,向理解和掌握科学的语言发展,并以此理解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类智慧(章红,2009)。

2.从儿童发展的角度

幼儿早期阅读可以扩大幼儿生活、学习的范围;建立初步的“读写”自信心;提高儿童的自我调适能力;享受分享阅读的兴趣等(余珍有、周兢,2003)。有学者在肯定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幼儿早期阅读是积极刺激智力发展的一剂良药,有利于开发右脑的潜力,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增添幼儿的生活感受,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是幼儿为入小学做准备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阅读习惯会陪伴和影响整个求学过程,使儿童终身受益(祝士媛,2007)。

(三)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策略的研究

培养儿童基本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定的指导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识记效果,增强儿童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促使儿童尽早从亲子阅读、分享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杨玲,2010)。

解决早期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包括:

1.完善早期教育的目标体系

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兴趣的培养,因此阅读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材料,还应该包括图画、标识标记。除此之外,通过早期阅读还能帮助幼儿积累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经验;;促进儿童人际交往和认识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成为流畅的阅读者等。因此,幼教工作者有必要对现有的阅读教育目标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不管教师们使用哪一套教材,都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对阅读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2.提供新鲜、优秀的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给儿童提供有价值有味道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到底应该给幼儿提供怎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算是优秀的、有价值的、有味道的。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反映儿童的真实感受;(2)注重嘴贫的趣味性、戏剧性;(3)注重作品的新颖性;(4)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

四、对我国既有早期阅读研究的反思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发展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总体特征,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不少值得借鉴或反思的地方。

(一)研究还需得到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早期阅读教育在我国幼教领域轰轰烈烈的展开,时间的发展催生了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早期阅读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主要表现在早期阅读研究文章的数量逐渐上升,参与研究的人员不断增多,由最开始以理论工作者为主体,到现在不断扩大的研究队伍。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研究主体还较缺少经营行政部门的参与,且一线教师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早期阅读教学经验的分享阶段。

(二)研究内容亟需扩展

目前关于早期阅读的研究涉及到早期阅读的本质、功能机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价值;关心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早期阅读的方法和途径等。有资料显示,其中有关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方面的经验总结类研究较多。总体表现在不断深入,但内容的广度还不够,同时可以发现关于本土化的研究较少,研究者多从一般意义上谈论早期阅读教育,而缺乏结合当地实际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有待多样化

幼儿早期阅读的结构、过程、环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早期阅读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因此,研究者旨在通过方法引进、丰富早期阅读研究的思维方式,来更新早期阅读观念,开拓早期阅读研究的领域。近几年,我国早期阅读研究的发展开始尝试用教育学、心理学、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其中以华中师范大学周兢为代表,开始将国外脑科学与眼动技术引入,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早期阅读在研究方法上还处在不断尝试和创新的阶段,开始摆脱以往以经验描述为主的研究范式,逐渐形成我国早期阅读研究系统的研究范式。

近几年对早期阅读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使得人们得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思考,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尽管我国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也可以明确未来我们的早期阅读研究必然会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更加紧密的相结合,并以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理论的系统化,教学实践的合理化和务实化为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78.

[2][13]张明红.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0.

[3][10][16]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凯瑟琳・斯诺.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M].胡美华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4]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

[9]黄娟娟.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其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家庭的教育功能尤为突出。“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有着教育子女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有着融入城市社区、参与城市生活的现实需求。四环游戏小组开展的面向流动儿童家长的读书会活动,正是以书籍为媒介,传播育儿经验、营造乐于阅读的社区氛围的一种探索。  

一、研究背景

四环游戏小组是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燕教授发起成立的,旨在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提供学前非正规教育的组织,〔2〕这个组织通常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和流动儿童家长一起,共同开展相关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四环游戏小组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家长育儿互助”理念,促进家长的深度参与。〔3〕四环游戏小组以往组织的阅读活动已难以满足家长现阶段的需求,家长们想开展更为深入的读书交流活动,个别家长开始主动和志愿者讨论育儿话题。志愿者和这些家长讨论之后,萌发了组织家长读书会活动的念头,通过之后两个月的策划和协调,这个想法得以实现,第一次读书会活动如期举行。从一开始,四环游戏小组就力求突破“专家主持-家长学习”的传统模式,着手构建以家长为主体的互助学习平台。为此,家长读书会的负责人是从家长中推选出来的。对负责人的推选要求是喜欢读书、熟悉其他家长、能承担读书会活动的相关事务工作,并能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家长读书会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的初步实施

1.组织家长讨论,进一步明确开展读书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前两次读书会活动期间,家长们主要围绕“家长读书会活动是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开展家长读书会活动”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家长们认为“我们要通过读书会活动来学习当爸爸妈妈,提升自己”“家长读书会活动可以让我们学习先进的育儿经验,教育孩子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相互学习”。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家长读书会活动“是在四环游戏小组流动儿童家长中开展的一种阅读分享活动”,它是应流动儿童家长的现实需求产生的。读书会活动的参与者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的限制,大家因兴趣和需求走到一起,以书为媒介形成一个活动共同体。

2.家长参与制订读书会活动的管理制度

“如何读书?讨论什么问题?怎样发言讨论?”为保证读书会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制订相应的活动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由参与成员共同商讨制订,要点如下。

(1)前期,读书会活动由志愿者主持,家长要尽快熟悉读书会活动的流程,逐步轮流承担读书会活动的主持工作。

(2)读书会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五晚七点半至八点半,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参与者不得迟到,有事需向志愿者或主持人请假。

(3)读书会活动中大家可轮流发言,但不得私下交流开小会。参与者要勤于记录发言内容。

(4)分发给大家的读物由各自保管,每次读书会活动时间带过来供大家分享。学期末选出坚持参加读书会活动的家长,并将他读过的书目赠送给他。如果中途退出活动,则需将读物交回四环游戏小组。

(5)每次读书会活动结束后,家长要根据本次所读内容写育儿日记。主持人提前告知下次读书内容。

3.读书会活动实施的初步经验总结

(1)家长读书会活动的形式是可行的

读书会活动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家长们在读书会活动中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主动的分享者。两次读书会活动之后,参与者都表示愿意持续参加读书会活动。

(2)家长读书会活动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家长和志愿者坐在一起,共同梳理所读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或从他人的经验分享中汲取适合自己的育儿经验。在前期读书会活动开展过程中,志愿者需要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鼓励家长们在读书会活动中踊跃发言,读书会活动的具体事务也交由家长负责。

(3)制订及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志愿者和家长们在第一次读书会活动中就共同制订了活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订是为了保障读书会活动能更有序的开展,目前看来,参与者们都能自觉遵守、互相监督。

(4)适当拓展读书会活动形式

单一的读书活动可能难以维持家长的兴趣。事实上,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仅限于读书,因此,可以适当拓展读书以外的活动形式,例如观看相关主题的电影、开展相关的情景表演活动等,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家长审视自己的育儿观念和行为,积累相关的育儿经验。

(二)研究逐渐深入

1.家长参与读书会活动的热情高涨

(1)读书会活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讨论话题

第一阶段的读书会活动中,讨论话题大多由志愿者引出。随着读书会活动的持续开展,家长们结合自己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自发提出了众多话题,如,“和孩子分床睡的过程”“关于孩子看电视问题的讨论”“怎样让小孩做事不拖拉”,等等。

(2)通过读书会,家长对四环游戏小组其他活动的参与度也大大提升

四环游戏小组的各项活动之间有着交互性影响,家长读书会活动的开展对家长深度参与四环游戏小组的活动起到了显著效果。四环游戏小组开展的大型活动,包括春游、秋游、亲子故事大赛等,家长们都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还会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和反思,拿到读书会活动上来分享。

2.家长和志愿者的共同反思,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和家长们讨论后发现,他们持续参与读书会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有家长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这种“有用”是指能够有效解决孩 子的“问题”;有家长认为“学习总是好事”,自己受教育程度低,读书会活动正提供了这样一个继续学习的平台;也有家长仍将自己与孩子视为对立的两面,期望通过读书获得更强的控制孩子的能力。

在读书会活动的起步阶段,家长们一起阅读了《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育》《为孩子立界限》等育儿书籍。很多家长是带着读“管理孩子的说明书”的目的来读书的,他们期待到书中找寻能直接解决自己困惑的“答案”,并分析效果,如果无效果就不想再花心思读书了。但当家长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育儿读物时,他们发现不同的读物提供的方法不一,反而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育儿了。正如孙云晓在《孩子,别慌》中所提到的那样:“现代有知识的人很多,但即便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能把孩子教好。人不是把孩子生下来就懂怎样教孩子,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的。”〔4〕可见,育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因此,除了在读书会活动中专题组织讨论“为何读书、如何读书”等问题,志愿者还在后续的读书会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转变对读书和对孩子的期待及态度。

(三)研究继续推进

1.由志愿者主持转变为由家长主持

读书会活动自开展以来一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志愿者来担当主持人,他们在前期动员家长参与读书会活动、引导读书会活动走上正轨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但读书会活动最终要走向家长自主、自治。

随着读书会活动的持续开展,本活动表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参与读书会活动的家长趋于稳定(大部分是长期参与四环游戏小组活动的家长),他们对读书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相当熟悉。二是家长们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儿童观、教育观等的讨论也已较深入,在自主讨论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平时积累的育儿日记也使家长们有了足够多的案例可供分享。三是由于在一次四环游戏小组项目推广的大型会议上,一位家长介绍的读书会活动参与体会和经验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家长们深受鼓舞,由此参加读书会活动的热情更高。这些特点为家长读书会活动向自主管理转型提供了基础。因此,志愿者和家长们商量,由各位家长每周轮流担任主持人,另外还设计了记录者、诵读者、评论者三个角色。家长们很快熟悉了这种形式,每次读书会活动结束时就会自觉商量好下次读书会活动由谁来主持、谁来评论、谁来记录等。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位家长几乎都担任过这几种角色,读书会活动中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充分,志愿者不再主持读书会活动,只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

2.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推动读书会活动的影响向扩散

随着家长读书会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凸显。这种意识除了体现在积极参加读书会活动、管理读书会活动具体事务之外,还体现在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上。家长们在读书会活动过程中和读书会活动之后都互帮互助,每个人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把所读的好书介绍给了其他亲朋好友,甚至有家长自发组织周围的人开展小范围的阅读分享讨论活动,促使读书会活动的影响向扩散。

此时,四环游戏小组的读书会活动已突破时间和形式、内容的限制,它的效应也在家长群体中自发向外扩散。在这个阶段,志愿者一方面“抓骨干”,促使骨干家长更积极发挥出激发其他家长参与读书会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志愿者“靠活动”,引导家长们更积极地参与四环游戏小组的其他活动。家长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建立起亲密的互助关系,在读书会活动中也能更放松大胆地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

三、分析与讨论

(一)对家庭教育的再思考

1.家长要积极参与再教育

当今社会倡导终身教育。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不断接受培训和再学习,学习因而成为人持续一生的需要。学习型家庭则成为健康家庭形态和理想家庭教育的模式。〔5〕四环游戏小组家长读书会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再学习的良好平台,家长们通过阅读分享、自由讨论等形式学习如何为人父母。读书会活动开展三年以来,很多原本在育儿方面很不自信的家长逐渐变得自信,常常会在读书会活动中侃侃而谈自己的育儿经验。

2.家庭教育不能封闭式进行

以往,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教育(李洪曾,2004),这种封闭性导致家长难以准确发现和解决问题。家长读书会活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了一种开放、平等的讨论环境,家长们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来,家长之间、家长和志愿者之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相互交流和影响,通过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每一个人都收获了成长,最终带来了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二)家长读书会活动的模式问题

1.关于“家长读书会”活动的目标

在四环游戏小组这一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中,家长读书会活动的目标是与组织发展的目标相契合的,即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帮助家长树立育儿自信,促进其科学育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最终使这一活动发展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家长互助活动。活动组织者不仅希望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也希望借此丰富流动儿童家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融入社区、融入城市探索道路。

2.关于“家长读书会”活动内容的选择

家长读书会活动所选择的读物主要围绕育儿主题来筛选,一般不选那些理论性过强而可读性较低的读物,而是会结合家长的实际需要,选择那些案例较多或故事性较强的读物。如《家庭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孩子,你慢慢来》《孩子,别慌》《爸爸与小孩》等,实践证明,这些读物都受到了家长较高的评价。

3.关于读书会活动的形式

四环游戏小组家长读书会活动作为流动儿童家长学习、分享的平台,并不是由志愿者自上而下传递给家长什么科学育儿知识,而是激发家长主动学习和交流的意识,让家长成为了主持人、评论人、诵读人、记录者,从而达到了家长自治的目的。

(三)家长读书会活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1.家长参与读书会活动的社会学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 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深刻改变了教育发展的环境。公民通过创办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实现了社会参与,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此背景下,教育需重建与社会、与公共生活的联系,以形成新的教育哲学、教育理想和开展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6〕四环游戏小组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发现非正规教育考虑到了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四环游戏小组家长读书会活动正是从流动儿童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形成的以流动儿童家长为主体的民间活动。读书会成员有父辈、也有祖辈,他们有着不同的育儿经验和对教育的看法,但共有一颗愿意分享和交流的心,也有着共同的需求,因此在读书会活动中构成了“共同体”。读书会活动在形式上突破了读书本身,在内容上也突破了育儿本身,家长们围绕育儿和自身文化需求开展了丰富的活动,读书会活动初步显现出一种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形态,孕育和发展着一种现代社会崭新的公民精神。

2.促进社区发展的理想途径

社区的健康发展既有赖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也有赖于人际冲突的有效处理,这其中,需要有勇于负责的人的担当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人际间的互爱互信和互助……〔7〕与自上而下的发展机制相比,参与式发展社区引导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关注。

四环游戏小组开展的家长读书会活动依托社区,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允许家长按各自所需来获取资源,读书会活动中的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分享,读书的节奏也由家长掌握,多种形式的拓展活动也是源于家长们的想法,家长是读书会活动的主人。读书会活动的持续开展是为了回应家长对科学育儿的需求乃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信这样的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参与式发展社区引导模式的有效建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内容概要〔EB/OL〕.〔2013-09-10〕.http://nhfpc.gov.cn.

〔2〕张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羽.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中“家长教师”培训的行动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4〕孙云晓.孩子,别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第9篇:读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它的一切工作必须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图书馆的藏书是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做好藏书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体育院校的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图书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的藏书是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书就不能保证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是个重要问题。现结合我院图书馆藏书情况,谈谈我们的看法。

1我院图书馆藏书现状分析

我院人藏的文献资料主要有期刊和图书两大部分。包括:中外文现刊、中外文过刊和中外文图书。截止到1990年底,我馆馆藏书刊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馆是体育专业图书馆,其藏书体系应具有休育专业特色。在外文书刊这部分文献中,我馆只收藏休育专业及体育相关学科的书刊,因而体育专业书刊所占的比例平均达到80%以上。

对于中文体育期刊,我馆收藏基本齐全。从1950一1987年《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为“引用体育期刊一览表”中、可以大至算出中文体育期刊平均每年出版种数为143种,而我馆1989年订购了157种,1990年订购了125种。

我馆人藏的中文沐育图书在中文图书总藏量中,所占的比例,虽然没有超过20%,但这主要是因为中文体育图书出版种数少的缘故。要建设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中文图书的收藏单靠收齐收全休育专业图书是不行的,还应适当增加其复本量和体育教材,增加马列、哲学和基础学科的图书藏量。事实上,我馆人藏的体育专业、马列哲学和基础学科图书的数量已达到中文图书入藏总量70叼以上,基本上能满足读者的一般需要。

2体育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特点

休育院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及体育干部。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因而体院图书馆应建立起以体育专业为中心的具有师范性质的体育教育的藏书体系。藏书的重点应是体育学科各专业课程和相关学科的书刊资料。此外还要收藏与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训练相关的社会科学和白然科学以及文艺书刊等等。具体来说,休育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全面系统地收藏休育专业的文献资料。体育专业枚学需要的体育图书应为主要藏书。根据我馆参考阅览室的读者阅读统计表,我们计算出我院学生阅读的体育专业图书册数占阅读总)毋数的26%,因而我们认为这类藏书应占总藏书量的30%以上。这些书多为学生所学专业的参考书,复本量应大些,一般为10一30册。专业课教学参考书的选择要围绕专业和科研方向,作到“专而全”,即内容要专深,品种要齐全,复本量适当。体育必修课的参考书要多于选修课和非主课的参考书。这类藏污使用时间集中,借阅量大,复本量一般应为10册左右。

2.2根据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学科图书和一般图书的收藏。基础学科包括外语、语文、人体生物学科、运动医学、数理化、一般科普读物等。这类图书除外语、人体生物学科、运动医学外,不宜收藏过多,复本量限制在4册以内。一般图书指休育专业及基础学科以外的图书,主要是政史类和文学艺术类。

政史类图书是学校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必不可少的资料。这类书一般时效性较强,除一些经典著作、教育类尽量多收外,其它书可根据需要选购2-4册。

文学艺术类图书能丰富师生的学习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并且这类图书在读者所借书中占的比例很大,借阅的人数较多。因此在体育院校的藏书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但这类图书多属于娱乐消遣性质,应严格控制借书册数和借阅时间。一般每次借1-2册,借期2周。复本量定为4册为宜。

2.3充分注意体育期刊的收藏。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体育学科领域的渗透,体育知识日新月异,体育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为加快传播速度,许多体育信J息、都首先以报纸、期刊的形式与大众见面。大部分的体育学术研究成果、论文都首先在期刊上发表。体育文献专业性强,技术规则更新快,发行量少,因而以图书形式出版较为困难。体育文献以期刊和内部资料形式出版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图书出版量。体育信息和体育新技术主要通过体育期刊获取。所以体育院校图书馆应重视期刊的收藏并列为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

3保证藏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

藏书建设既要注意书的数量,又要注意书的质量。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剧的对立统一体。数量是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不能称其为图书馆。但是在数量的基础上,质量则是极其重要的。读者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图书,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图书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图书馆的藏书越多越好,越全越好”的旧观念,努力提高藏书质量。目前在经费短缺、书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更不能盲目采购,无限扩张。应朝着“精化”的方向发展。要保证藏书质量,必须做好采访及剔除工作,有计划地建立一个其有科学性的藏书体系。

藏书采访工作要有明确的计划性,着重考虑本馆的具体方针任务、服务对象以及本馆的特点与条件。根据需要有的放矢地收集书刊资料。书刊资料的积累可分为纵横两个系统。纵的可按学科、专项或专题进行,横的可按文献的内容进行。体育文献应偏重于纵的系统但不能排斥横的系统,着重选购本院开设的体育各专项课程所需要的中外文教学参考书刊和情报资料。在选购教学参考书时要注意适应不同年级、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在收集科技情报资料时,要选择最新、最有参考价值的。一定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复审剔除是藏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馆藏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书刊的出版量与日俱增,图书馆要不断补充收藏新出版的书刊,也要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复审剔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馆藏达到净化、活化、优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