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电影艺术赏析精选(九篇)

电影艺术赏析

第1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第2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红色小提琴》;电影配乐;声乐艺术

一、有关电影《红色小提琴》的总体概述

电影《红色小提琴》是由导演朗索・吉拉德执导拍摄的一部独特的意大利电影,在《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既不是某一个人物,同时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是围绕着一把有着三个世纪历史的红色小提琴展开的。这把红色小提琴是17世纪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孩子而精心准备的一件堪称完美的见面礼物。然而不幸的是,在尼古拉・巴索蒂尚未开始进行制作的时候就传来了自己妻子安娜因为难产而母女双亡的噩耗,这对尼古拉・巴索蒂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了表达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的诚挚纪念,悲伤欲绝的尼古拉・巴索蒂最终完成了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中,小提琴更是数易其主,在世界各地流转,见证了时光的飞转和人世间的爱恨情长。这是一部关于乐器小提琴的电影故事,那么电影中自然而然就少不了配乐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电影导演朗索・吉拉德更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寻找和整理有关小提琴的音乐故事,并且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来指导电影的创作。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配乐更是邀请来了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约翰・克里格亚诺来担任,事实也证明了这位作曲家电影配乐的成功,获得了2000年奥斯卡的最佳音乐创作奖的殊荣。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伴随着电影画面的不停转换,电影的配乐时而婉转凄美,时而激昂崩进,时而宁静安详,小提琴和不同的主人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都被一幕幕地上演,在电影配乐伴随主题思想的指导下,电影完成了巨大的时间跨度,将和小提琴有着关联的故事一一为观众进行讲述。电影配乐对于电影的主题思想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下面就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声乐艺术对该片主题思想的深化作用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声乐配乐是一直围绕着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创作的。音乐首先是这把有着传奇色彩和不寻常经历的红色小提琴的象征,同时也是这部电影故事的灵魂。安娜是小提琴制作师的结发妻子,小提琴是在安娜去世以后完成制作的,因此导演一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小提琴的红色是如何染上去的,这个谜底一直到小提琴在拍卖会上由鉴定专家莫里斯来揭开,此前关于这个谜底都是一个神奇的传说:尼古拉・巴索蒂用自己死亡的妻子的头发制作了一把小刷子,用妻子的鲜血调配成红色的涂料,然后再用那小刷子一下一下地涂了上去。正是因为这个听起来悲情的故事,小提琴才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和含义。这也正像电影中安娜身边那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奴仆在看到安娜翻起的第一张牌时候说的那样:“夫人您一定会长寿的,您会进行一次长距离的旅行的。”这句话是电影留给观众的一个暗示,当安娜去世以后,红色小提琴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转,安娜的灵魂也伴随着小提琴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的旅程,与此同时,这次漫长的灵魂旅程也是在电影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电影《红色小提琴》的主题音乐是《安娜主题》,这首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作品始终营造出一种凄美柔情的氛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具有明显的指定表意作用。电影首先是从300多年前的一个意大利钢琴作坊开始的,采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小提琴的制作过程,其中出现的那位对小提琴制作有着严厉要求的人物就是尼古拉・巴索蒂――红色小提琴的制作者。这组电影镜头的结尾,响起了由提琴演奏的主题曲《安娜主题》,音乐绵长悠远,跨越时间的沧桑飞逝,将观众一下子带到了三个世纪之后的蒙特利尔的拍卖会现场,一直到这个时候,声乐才开始逐渐在人群中消失散去。电影采用镜头切换的方式将观众直接从古老的意大利小提琴作坊带回到了现代的拍卖会现场,历尽时间的沧桑,这中间仿佛有着难以明说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电影配乐对于电影主题的阐释。电影的这个开头也可以看做是对于安娜和红色小提琴这次心灵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在电影的结尾部分才解开红色小提琴最后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电影的画面和配乐进行了完美的配合,让影片做到了一个首尾呼应,进一步对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了阐释。

当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镜头转向蒙特利尔的拍卖会现场的时候,镜头缓慢地向前推进,主持人开始向在场的所有观众介绍:“下面我开始宣布本次拍卖会的最后一件商品72号,1681年出品的毕尼高的小提琴一把。”当主持人的话语刚落的时候,小提琴出现在了镜头的正中间,镜头也再一次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也再次响起了女生低吟的主题曲《安娜主题》,主持人的声音在女声不断增强的哼唱中逐渐消失。音乐在不经意间将观众再次带回到了300多年前的意大利小提琴作坊中,有关这把小提琴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拉开了序幕。安娜神色紧张地来到了小提琴作坊中告诉尼古拉女仆预见她会有困难的时候,为了安抚妻子的激动情绪,尼古拉将那没有上漆完工的小提琴拿给安娜看,表示这是送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礼物。这个时候又是提琴演奏的《安娜主题》再一次缓慢响起,这是电影中再一次暗示安娜和红色小提琴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在天刚明的时候,作坊中的尼古拉再次听到了和拍卖会上一样的女声吟唱的歌曲,电影镜头也切换到了安娜正在轻轻抚摸着肚子中的孩子,并且嘴里也哼着这一主题曲的调子,仿佛是唱给肚子中孩子听的。电影配乐的这种前后呼应,再一次说明了安娜和几百年以后出现在拍卖会现场的小提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将电影的主题思想和梅格故事发展的主线展现出来。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接下来发生的五个小故事是伴随着小提琴在世界各地流转中展开的,这一电影的主题音乐总是在不经意间响起,似乎是为了提醒人们只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物中所传递出的情感色彩浓重有点差别罢了。电影《红色小提琴》中,小提琴第一次是被奥地利的一家孤儿院买去了,时光流转了100多年,小提琴现在归孤儿卡斯帕所有,卡斯帕跟随着法国的音乐大师乔治来维也纳进行准备寻找为皇家演出的人员。在参加比赛的前一个夜晚,卡斯帕拥抱着红色小提琴入睡,由提琴演奏的《安娜主题》再次响起,这也仿佛是为卡斯帕第二天的生命终结的一首挽歌。这之后,红色小提琴在世界各地流转,在热情奔放的吉卜赛人手中演奏了一首首欢快跳动的乐曲;在英国音乐家波普的手中演绎又变成了一种狂野和浪漫主义气息;在中国女性项蓓的手中演奏出来的更多是悲伤压抑的节奏,等等,这些都是由主题曲《安娜主题》衍生变化出来的。电影配乐的这种设计可以将几个本来看似凌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具有一个集中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都不偏离电影的主题曲《安娜主题》这首配乐,充分说明了安娜的灵魂和红色小提琴的整体性,不管电影的场景如何变化,电影的主题思想依旧清晰可见,并且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音乐进行呈现,也说明了其灵活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在300多年以后的蒙特利尔现场拍卖会上,当乐器鉴定专家莫里斯第一次看到小提琴的时候,主题曲《安娜主题》由弱渐强地响了起来,莫里斯深情地抚摸着小提琴,仿佛在聆听着它的倾诉。当他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演奏的时候就是《安娜主题》这首主题曲,莫里斯再次陷入到了一种沉思之中。在莫里斯对小提琴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主题曲《安娜主题》会经常若隐若现,就像是一声声地呼喊,莫里斯最后冒险用赝品和真品进行了调换,坐在回家的车上深情地抚摸着小提琴。在电影的最后,主题曲《安娜主题》清晰完整地再现,和片头的那女声的吟唱首尾呼应,象征着小提琴和安娜的灵魂最终得到了安息。

三、声乐艺术对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作用电影中的小提琴是出自于尼古拉这位造琴师的手,这把小提琴是为了迎接自己将要出生的孩子,可是因为妻子难产而母女双亡,安娜的灵魂也仿佛融入了红色小提琴中而获得了重生。所以这一段的电影配乐基调是苍老的神秘忧伤情感。主题曲《安娜主题》本身就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优美旋律,带有一种忧伤的感觉,在提琴的伴奏下,女生的吟唱更加具备感染力,妻子安娜的不安,女仆的预言,尼古拉对于妻子的安抚以及妻子吟唱的幻觉都在这种凄美的乐调之中营造了一种不祥的氛围。安娜的难产身亡,尼古拉的悲伤欲绝都可以通过这首苍老的忧伤乐调打动观众的内心。

当红色小提琴的所有权被转移到了孤儿卡斯帕手中的时候以及后面的维也纳之行,音乐也在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下进行了不同的变化,曲调也变得更加清新优雅。孩子们合奏的歌曲充满了巴洛克的色彩,让观众悲伤的情绪得以缓解和疏散,为下面的故事叙述做好了铺垫。年幼的卡斯帕在被音乐家乔治带到维也纳以后也开始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伴随着练习节奏的不断加快,卡斯帕的琴艺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卡斯帕不良的体质和老妇人的语言始终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电影的画面和配乐形成了一次冲突,在观众满怀期望卡斯帕可以取得优良成绩的时候,也难免会对他的身体产生一种担忧,卡斯帕果然在参赛的时候死去,这后半部分的音乐就成为他的一首挽歌。小提琴随后又在吉卜赛人和中国女孩手中待过,每一次的易主都会有不同的音乐出现,主要是为了主人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小提琴的艺术生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四、结语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配乐和电影画面进行了完美的配合,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构思,充分发挥了声乐的艺术价值,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有关一把红色小提琴的故事,电影的配乐对于电影主题思想的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宝艳.小提琴的旅行――电影《红色小提琴》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07(24).

[2] 雷兴明.红色浪漫的启迪――约翰・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恰空》的创作技术途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第3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对白;反讽

一、寓意于讽的经典

(一)影片简介

电影《傲慢与偏见》系据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通过婚姻问题的一隅生动展现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面貌和中产阶级的风貌,运用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不合理的所谓道德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观念,揭露其虚伪和愚蠢的本质。该影片以18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为背景,以班纳特(Bennet)一家的几个女儿的婚事为事实主线,以男女主人公之间因傲慢与偏见产生的爱情纠葛为情感主线,整部影片浪漫而又现实。

班纳特太太攀富心重,期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嫁入上流社会。租住在班纳特家附近庄园的未婚阔少宾利先生(MrBingley)爱上了美丽温柔的大女儿简。而他的朋友达西(Darcy)被二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的聪慧直率所吸引,却在初次见面的舞会上因出言不逊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其心存偏见,后伊丽莎白又听信品行不端的年轻军官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更是加重了内心的误解。最后,达西在偶遇伊丽莎白后向其求婚,言语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达到顶峰。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演进,大女儿简与宾利的爱情似乎也充满挫折和误解。

故事的转折从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信解释开始,对之前伊丽莎白的误解和威克姆对自己的诋毁进行解释。后伊丽莎白参观达西的庄园发现达西接待他们的态度无丝毫傲慢而是非常热情,更使得伊丽莎白慢慢消释内心的偏见。期间伊丽莎白收到关于妹妹莉迪亚与负债累累的威克姆私奔的家信几近崩溃,达西并未因此歧视她的家庭而是真诚地寻找她妹妹并资助他们完成婚礼。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伊丽莎白消除了内心的偏见,重新燃起爱情之火。

(二)言语反讽的效果

《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的鲜明主题主要是通过曲折细腻的感情变化来体现,而全片的喜剧性反讽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影片绝妙娴熟地运用反讽这一艺术手法,全片灵活多变,从宏观和微观、旁白和对白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堪称反讽艺术的典范。简・奥斯汀特别擅长于利用巧妙的语言对白设置场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和刻画人物。

第一,文学改编电影中,言语反讽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例如伊丽莎白母亲的粗俗、愚蠢、势利,宾利的犀利、果决,伊丽莎白的善良、勇敢,这些鲜活的人物在反讽对白中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

第二,言语反讽是戏剧与作品结构的支撑点和闪光点,它将反讽的叙述从人物的话语内部扩大到语言之外,引进一种含有双重意味的结构特征。《傲慢与偏见》整部电影从开场到结束都围绕着财产、婚姻与地位这个主题,影射着班奈特太太企图把五个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想法,作者嘲讽的语调、讥笑的嘲弄烘托了主题,组织电影的情节结构。

其实,言语反讽通俗来说就是“说一件事,却意味着另一件事”,言辞与其意义出现矛盾才是反讽的本质特点。毫不夸张地说,语言对白的魅力集中在反讽的运用上,包括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和表述性反讽的交错运用,寄予着本影片强烈的评判和理性,对白诙谐而又深刻,在喜剧性的冲突中表达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印象。

二、言语反讽行为的种类

(一)阐述性反讽

阐述性反讽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它是指说话人发出的话语本身是对命题的真实性的一种怀疑,他希望听话者能依据命题的语义结构或语境及时领会自己所传递的相反的含义。就像文学家赛尔(Searle)所言:“阐述类言外行为是使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诺。”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恰当把握了阐述性反讽的用语规律。达西在社交舞会上初识伊丽莎白,此时他对这个孤傲的女孩并无好感,甚至将她和那些追逐荣华富贵的女人视为一流,他的态度傲慢、讽刺,这也让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不小的偏见,更是将姐姐与宾利之间的感情误解归咎于达西的暗中操控。“An excellent consolation in its way,‘said Elizabeth,’but it will not do for us.We do not suffer by accident.It does not often happen that the interference of friends will persuade a young man of independent fortune to think no more of a girl,whom he was violently in love with only a few days before.”对话中伊丽莎白所提的“friends”指的是达西及宾利小姐并且特指达西。该语言表面上是在指责宾利的左右摇摆和优柔寡断,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此指责和埋怨达西对于姐姐感情的干涉和破坏。寓意于讽,在智慧的掩盖下有礼有节地表达强烈的不满,诙谐又充满冲突。

(二)指令性反讽

与阐述性反讽不同,指令性反讽所指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到的人去做其话语传递的动作,即说话人所传递的命令需要结合语境和场景分析,才能领悟其反讽的旨意。譬如电影对白中:两位主人公互相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再见面时十分尴尬,然而其后达西通过了解,渐渐对睿智的伊丽莎白产生了朦胧的眷念,更是萌生了思慕之情,而机智的伊丽莎白却依旧对达西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没有发现自己渐渐变化的心境。当二人再次在舞会上相遇时,达西鼓起勇气邀请伊丽莎白共舞,跳舞期间伊丽莎白对达西不礼貌的沉默行为不满,并故意惩罚和讽刺达西:“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 ,Mr.Darcy.―I talked about the dance ,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or the number of the couples.”这一典型的指令性反讽,是伊丽莎白指责舞伴不合时宜的沉默所体现出的傲慢,并用乏味的提问来惩罚达西的缄默,显示出伊丽莎白的机智敏锐和对达西的不满,并希望接受者理解其言外的讽刺、挖苦和不屑。

(三)承诺性反讽

承诺性反讽又叫承诺性言语行为,是指说话者承诺完成某种动作或行为,而当用语规律中的诚意性原则被违背时,此种言语行为则具备了反讽性质。承诺性反讽的本质是说话者本身不情愿或没有能力实施自己所说的诺言或动作,但却在言语表示上加以阐述,此时就形成了承诺性风格的反讽。譬如:当一直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嫁入上流社会的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时,她寄希望班纳特先生来“说服”女儿改变心意。而班纳特先生在妻子女儿当面向自己陈述后对伊丽莎白说:“An unhappy alternative is before you ,Elizabeth.From this day you must be a strange to one of your parents.Your mother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Collins ,and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班纳特先生的反讽性承诺“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是针对太太的逼迫和威胁进行的反戈一击,却使伊丽莎白处于一个滑稽可笑的、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班纳特先生之前的言语行为(答应出面处理问题和要求班纳特太太当着伊丽莎白的面重申其要求等) 给了班纳特太太很大的希望,毫不质疑丈夫会站在自己一边,所以班纳特先生这一突如其来的承诺性反讽意味更加强烈。班纳特太太不仅希望落空,而且要求乃至追求都遭到了有力的否定。

(四)表述性反讽

表述性反讽的前提是交际双方间建立某种社会性心理关系,即侧重于表达性语言之外行为的言外之意,该种行为是对命题内容所述的事物状况的表达,也是说话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阐释。在此类话语中,通常有表示感激、恭喜、遗憾或者欢迎等情感词语,其用词的主要意图是对接受者的行为作出贬否的评价,说话人的反讽含意往往可以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推断出来。譬如,在影片中男主人公达西(Darcy)第一次向女主人公伊丽莎白(Elizabeth) 求婚时遭到了断然的拒绝。Elizabeth 用尖刻的言辞指责他破坏了Jane 的幸福,毁掉了Wickham的生活,进而坦言:“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1ed to marry.”Darcy 对此震惊而又羞愤:“and this is your opinion of me ! This is the estimation in which you hold me!I thank you for explaining it so fully.”在这段对白中Darcy 所言的“I thank you ”就为典型的表达性反讽。Darcy长期以来对于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感到自信,惯于自命不凡,所以当他带着些许傲慢的口吻向Elizabeth 求婚时,从未想过这样的尴尬局面。此时此刻他听了Elizabeth 毫不留情的尖刻指责时,内心的惊诧和挫败感是不难想象的,但身为颇有修养的绅士,他不能只“在房间里飞快地来回走动”,并以这缺乏诚意甚至饱含贬义的“感谢”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三、结语

《傲慢与偏见》堪称反讽艺术的典范,在影片角色的设定和丰富上,反讽的言语行为使得形形的人物愈显生动,对于表现作品主题、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人物的个性特征鲜明而极具讽刺地强调出来,就像漫画中一个政治家的鼻子和眉毛那样。本影片在文学史和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简・奥斯汀通过精妙娴熟的技巧将平凡简单的生活对白和人物描写得生动有趣,使得《傲慢与偏见》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显示出深厚的时代积淀和关于人性、生命的深刻哲理,这一独具魅力的语言和价值观不仅给予读者文学上的盛宴,更在思想上产生革命性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石晓红.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反讽”对白――《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言语行为理论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09).

[2] 胡舒莉.《傲慢与偏见》:全讽刺的艺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第4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电影 歌曲欣赏 研究

电影歌曲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称得上是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具有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分支,电影歌曲可以独立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国电影歌曲,还是外国电影歌曲,有不少已成为名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而电影歌曲欣赏,又是欣赏电影、欣赏声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对学唱电影歌曲起到基础与前提作用。

一、歌曲在电影中的作用

歌曲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以单纯的歌曲艺术在影片中出现,而是通过和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对电影产生作用。比如一段歌曲在插入影片时首要考虑的是电影画面及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是否能够对插入歌曲的电影片段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的影响是烘托感情还是对作品剧情弥补铺垫。因此在影片中选用歌曲要特别慎重,不要让歌曲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艺术价值。电影歌曲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歌曲。

二、中国电影歌曲审美形态的特点

1、歌曲内容指向性具体、明确

歌曲进入电影艺术就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同一时空出现,画面具体、明确的内容仿佛都在对歌曲进行着客观说明。因而,作曲家进行电影歌曲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歌曲那样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随意发挥,而要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风格等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在电影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其内容必须具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从观众的角度分析,一方面,由于歌曲被置于影片的特定环境和情节之中,使人们对歌曲的感受与影片内容自然相连,从而产生较为明确和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歌曲借助电影的具体内容与情节,让观众通过电影画面,更加准确、直接地把握歌曲的内容,强化自身的歌曲感受力。由此可知,电影歌曲内容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使其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然而,中国电影在20世纪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歌曲泛滥成灾的现象。正所谓“戏不够,歌来凑”,许多歌曲同影片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本毫无关系。可喜的是,许多导演和作曲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追求歌曲内容指向性的具体、明确,成为当代中国电影歌曲审美的重要特征,正如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所说:“最成功的歌曲就是当作曲家没有打算超出剧作任务的范围,而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这种剧作任务而写出来的作品。”

2、歌曲形式灵活

一部纯歌曲作品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演奏(唱)时间上也应保持完整性。而歌曲一旦进入电影,它就变得非常灵活,作曲家创作不再遵循纯歌曲中运用的曲式结构,而是根据影片的具体需求创作出若干不同情绪的歌曲片段,其结构则根据画面内容与时间的需求进行“变形”发展。电影歌曲的这一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导致电影歌曲丧失其连贯性,呈现出时间上的间断性。

3、歌曲创作手法多元化

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和形式多样,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风格丰富,为了与之相适应,电影歌曲需要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等方面不断变化,产生“新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音源被开发出来,给电影歌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些全新的创作手法、理念的出现,更是为电影歌曲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当代中国电影歌曲创作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审美局面是时展的必然。

三、电影歌曲的欣赏要点

其一是明确欣赏目的。电影歌曲欣赏的目的,可分为宏观目的与微观目的两种:宏观的欣赏目的,是将欣赏作为审美教育,培养美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微观的欣赏目的,是将欣赏作为歌曲创作、声乐演唱、歌曲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起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目的。

其二是学会演唱。使自己成为电影歌曲的歌唱者,充分发挥“在一切艺术中,只有歌曲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歌曲也是优胜者”的作用,让电影歌曲发挥出最大最广的感染力。

其三是把握欣赏要素。电影歌曲欣赏,应把握以下要素:第一是了解电影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词曲作者的生平简历和创作思想、创作特色。

四、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

1、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电影歌曲欣赏的“案头工作”,如果说,电影歌曲的歌谱是词曲作家的“歌曲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就是在“阅读图纸”。没有这个“阅读图纸”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精准全面地欣赏电影歌曲这座“歌曲建筑大厦”。作品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作品本身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复调、风格、体裁、情感、形象、演唱流派与技巧,等等。

2、具体欣赏方法

1)感性欣赏法

这是一般人从审美的角度,欣赏电影歌曲的方法,要求欣赏者倾情投入,凭借联想与想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2)知性欣赏法

这是声乐或歌曲教学中的一种欣赏方法,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之下,进行全面的欣赏,并应反复欣赏,加之讨论交流、教师点评,使欣赏逐层深入,逐级升高,真正起到“解剖麻雀” “解读样板”的作用。要求欣赏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获得独有的艺术启示与艺术灵感,成为指引自己歌曲创作活动的动力与智力支撑。由此可见,电影歌曲的欣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很好地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欣赏效果。在不断反复的欣赏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欣赏方法。

总而言之,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使电影与音乐取得互补双赢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电影歌曲的重要艺术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于秀娥.影视歌曲价值举隅[J].电影文学,2009,(02).

[2]朱凌云,韩伟东.电视歌曲的特点及运用之我见[J].经济师,2010,(08).

第5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包括经典名著、传统戏曲、知名电影在内的影视与文化鉴赏类选修课程,可以说既是艺术教育课,又是美育课。其中,经典文学名著欣赏是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培养阅读、欣赏与审美能力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国内外经典文学名著的学习,了解名著的社会背景、思想意义、审美特点以及作家的生平与思想。戏曲鉴赏课程,则以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本体特征、戏曲艺术与相关的姊妹艺术间的艺术关系为讲授内容。影视欣赏课程通过介绍影片故事背景,欣赏经典台词,对一些著名影视人及导演的简要介绍,评析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同时,还会涉及电影拍摄技巧,以及掌握对电影艺术欣赏,评论及写作的方法,并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提高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能力。

高校举例

北京大学的《经典昆曲欣赏》,自2010年起就成为该校“史上最火公选课”。该课程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全校本科生通选课,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接触了解到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并通过昆曲这一窗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的考虑。该课程不仅讲授昆曲的历史、美学与文化,邀请了研究戏曲的资深学者教学;还讲授昆曲的表演艺术,邀请了众多的国内昆剧表演艺术家;同时还穿插有《牡丹亭》等经典昆曲个案分析。选课的学生将通过昆曲理论与表演穿插、台前与幕后交融的立体化视角,由《牡丹亭》为中心向外辐射,全面体验昆曲的艺术之美。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选修课《红楼梦鉴赏》已开设3年,年年受到学生“疯抢”。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该校文法学院新闻系张厚远老师。张厚远酷爱古典文学,特别是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爱不释手,自中学起至今反复研读《红楼梦》20多年,感悟良多。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说:“张老师擅长分析人物性格,每个人物的分析都有他独到的看法。”因此,在今年的选修“大战”开始,很多学生便早早等候在电脑旁,只为选中《红楼梦鉴赏》这门课。尽管因为选课人数多,系统一时瘫痪,这门课还是在两分钟内就被抢光了,但依旧有很多学生没有抢到。张厚远说,由于很多同学都抱怨选不上这门课,所以今年他还特地增设了《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满足大家对古典文化的学习需求,结果这门课也在10分钟内被选满,“看得出,大学生对古典文化还是有热情的。”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的选修课《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电影赏析》则更为火爆,有同学愣是选了两年没选上,只能旁听。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种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鉴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加深他们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每周一部影片,随后举行班级讨论,交流思想,加深对影片的理解。由于该课程是进行电影赏析,授课老师也是外语系教师,上课经常用英语讲课,所以学生们在感受经典电影魅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英语口语。每周一节的课上,容纳320名学生的教室经常座无虚席,不少学生感慨道:“既能免费看电影,又能挣到学分,真幸运啊。”

记者点评

第6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影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许多高等院校对电影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纷纷开设了电影欣赏必修、选修课程,把电影欣赏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600所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欣赏课程。相信今后还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可以说,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正逐步推广和普及。笔者于2006年9月开始,至今一共5个学年,在自己供职的高职院校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一学期教学16周,一周2学时。课程一方面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电影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影欣赏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评析和研讨中国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每学期开设三个班,每班80人。5个学年来,学生选报课程的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先后有2400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而笔者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有了一定的体会。

二.中国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影视专业毕业的教师,电影欣赏课程大部分由中文、或音乐、或英语专业的老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局限性,属于“半路出家”,开设电影欣赏课程,主要是出于“自己喜爱电影艺术”、“学生对电影很感兴趣、报名人数众多,开课没有问题”、“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而易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电影文化素质。第一是思想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要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建设。第二是业务素质,教师要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中国电影基础知识,钻石电影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电影思维能力,研究电影文化课的教学规律,掌握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例如了解蒙太奇、长镜头、慢镜头、特定镜头等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欣赏电影,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及相关行政部门要重视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就像重视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一样,为了快速提高教师电影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投入财力,派遣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进修,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影视方向的博士生,鼓励支持老师申报影视教育的教研课题,通过课程研究,提高教师电影艺术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引进具有电影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才。

2.精心选择电影样片。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证。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否成功,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电影欣赏课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是一门对非电影艺术专业的高职生进行电影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而且只有30多个学时的实际情况,我们摈弃面面俱到,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采取了“精讲理论,精选影片”的做法,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学习欣赏电影,与学习其他艺术学科一样,必须把理论知识与作品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电影。因此,把中国的电影发展历史、电影理论思潮、电影艺术特征、电影欣赏方法等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第一、二次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电影的概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为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打基础。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需要给学生讲太多高深的电影专业和理论知识,而只需要让学生懂得今后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怎样欣赏、为什么欣赏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基本的理论知识,选择哪些中国电影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呢?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诞生了无数上乘之作,由于课程的定位与学时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精挑细选。在选择影片上,我们采取了“兼容并包”、“举一反三”的策略。考虑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地位,考虑其艺术性、商业性及国际影响,考虑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我们确定了包括在内的10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吴永刚的《神女》、费穆的《小城之春》、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陆川的《寻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李安的《卧虎藏龙》、成龙的《警察故事》、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以及一两部新近上映的国产片。上述影片都是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可观可感,类型多样,以点带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脉络。如30年代的《神女》是中国无声片中的典范,其各方面的完美,使今天的学生看到了昔日中国电影的成就;40年代的《小城之春》,蕴含着温情与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惊叹中国电影人对世界电影史的巨大贡献;90年代的《霸王别姬》,让学生领略到第五代导演的风采,《寻枪》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崛起,而《卧虎藏龙》、《警察故事》等电影则让学生目睹了港台电影的绚丽……实践证明,通过对这十多部电影的观看和评析,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合理设计电影欣赏方案。

中国电影欣赏既然是一门欣赏课程,就必须有观摩和评析两个环节,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绝对不能只有“观摩”,把“观看”作为教学的全过程,没有评析,师生不做任何的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探讨。相反,一味地由教师滔滔不绝,也是不行的。因为电影欣赏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电影是视听艺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艺术魅力,光听教师讲,或者只有师生研讨是不够的,还必须观摩影片。鉴于上述原因,《中国电影欣赏》课堂教学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现场观看,二是师生研讨。时间分配是1:1,每次课完成一部电影的教学,时间为2学时。之所以只安排1学时的时间现场观摩影片,是因为高职生对电影相当喜爱,学习电影艺术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课前布置学生自行观看,而如今学生寻找电影资源并不困难,非常方便,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校园BBS平台、电子图书馆及老师的教学博客等,就能够完成课前的预习。课堂上集体观影的时间适当减少,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切磋,教学效果更好。

学生在课堂现场观摩影片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需要带着问题进行。这些问题多数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好的,有时候是学生心存疑惑主动提出来的。观摩也不是把影片从头到尾观看一遍,而是在课前已经要求学生预习观看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播放经典、精彩、重要片断,能够充分展现导演电影艺术风格及影片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特征、细节等片断,或者由学生提出需要重放的片断。这样做,目的在于唤醒记忆,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提出的是,学生在观摩电影的时候,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要做到“入乎其内”,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感知和投入程度,搜集学生的观影信息,作为研讨的切入点和基础,使到研讨更有针对性。

看完影片,开始相关分析和研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影片的故事人物,或者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等等,结合电影热门话题,由浅入深地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自由平等、轻松快乐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把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并且适时地参与互动讨论,进行分析点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逐渐教会和提高学生自己欣赏电影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学生充分、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最后做画龙点睛的归纳讲授,讲授不仅涉及审美层面,还要进入到文化层面。

上述所谈的,是先观摩影片,后师生研讨。其实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先由教师讲授一些影片的背景知识或者趣闻轶事,或者先由学生就电影的某一方面发言,然后分段播放,或者定格观看,边观摩影片边评析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师生创造互动的机会。

4.开设电影欣赏博客。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教学要更加有效,单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采取更多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间,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开设电影欣赏博客延伸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博客(Blog)作为一种数字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崭新网络交流工具,以其特有的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特点,以及其所具备的让使用者自由展现其思想、个性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等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成为教师知识管理、教学以及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在进行《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时,我们从课内到课外,从现实到虚拟,通过博客打破一周只在课堂上见一面的局限,创造“天天教学电影”的机会,构建师生审美教学的交流平台,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我们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放置学期欣赏的所有影片,供学生随时点击观看;学期的教学大纲、计划,每一课的教案、课件,都一一罗列其中,让学生随时查阅;张贴教学电影台前幕后的更多文字,让学生获得课堂内没有涉及的知识及信息,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电影;及时转载中国最新的电影消息和评论,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电影,引导其观影。在博客上,学生还可以自由、轻松、简易地公布自己对电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我们教师则经常上传电影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让学生窥见教师的思想火花,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此外,利用博客,我们还可以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学生对教学评价活动,通知,布置作业,等等。

三.结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国电影欣赏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它适合高职生的文化心理特征,深受高职生的欢迎,在提高学生电影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研讨,掌握了中国电影知识,熟悉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对当代中国电影的现状、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思考,对电影能够做恰如其分的评价,审美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大珂.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的初探[J].电影文学,2011(4)

[2]余志平.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电影文学,2008(17)

第7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电影音乐是从纯音乐形式转化而来的电影视听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被纳入了电影的时空关系之中,因此其性质完全不同于纯音乐。电影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电影音乐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电影音乐欣赏教学应该一方面讲授有关音乐的基础知识,比如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和手段、音乐的常见表现手法和结构、音乐的题材与体裁、音乐的风格、常见的中外乐器、乐队编制等,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会理智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电影音乐与纯音乐的性质不同,是一种与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地只强调讲授音乐基础知识,还要求我们从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结合角度来分析电影音乐,让学生获应得全方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

一、以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为线索

在电影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到大量美妙的电影音乐,同时也应该让他们了解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功能及其作用,体验电影音乐处理手法的丰富多样与变化无穷,让他们学会理性地欣赏。

作为构成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音乐能为影片营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电影音乐擅长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人物的复杂情感,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彩,打动观众;电影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音乐还能发挥其对电影画面的解释、评论以及揭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对此内容的讲解既可以综合选取不同类型电影中的某一经典片段重点赏析,也可以以某一部学生喜爱、熟悉的电影为例作重点剖析,如《放牛班的春天》,通过对电影中重点片段的音乐分析,帮助学生较全面、多角度地了解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与作用,并且做到条理清晰。需要注意的是,电影音乐的上述功能、作用,有时是两种或几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并不能够绝然分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予以注意,并在讲授时提醒学生留意。

二、以电影音乐的类别为线索

电影音乐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分类法有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对电影音乐的类别进行赏析,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深入地了解影片的艺术构思以及音乐的综合性美学原则。首先,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电影音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画内乐,也叫现实性的音乐、客观的音乐;另一类是画外乐,也叫功能性的音乐、主观的音乐;其次,以电影音乐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原著音乐和既存音乐;再次,以电影音乐声音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形式;另外,作为电影音乐的构成元素,可以划分为:高度概括电影作品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主题歌,点描式加强剧中情绪色彩或推动情节发展的插曲,贯穿影片故事情节、概括影片基本内容的主题音乐,推动情节发展和营造戏剧的场景音乐以及强调影片中环境真实性的背景音乐。

针对此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欣赏,令学生感受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再讨论不同音乐形式的存在形式、表现功能等。如对比欣赏不同电影中的主题歌与主题音乐,可以令人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表现功能的共同点,进而深入地分析出两者的区别在于主题音乐没有受到歌词的限制,可以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包容性。需要提醒的是,在电影中,虽然音乐划分为多种类型,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常常相互转化。

三、以配乐家为线索

以世界著名的中外配乐家为主题,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找等多种方式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学,拓展课堂的教学时间与空间,扩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师生共同欣赏经典音乐片段以及幕后花絮,详细了解配乐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的过程,分析其音乐创作的惯用手法与风格,比较中西电影配乐的不同特点。通过由浅入深的课程问题设计,逐步探讨深入的专业知识:讨论音乐与电影影像的关系、配乐家与导演创作意念的互动,学习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差异性。最后归纳总结电影配乐的类型、过程、风格等,促进学生多元化与整合性的学习。

例如,以中国配乐家赵季平为主题展开探讨有关电影音乐,首先通过了解其生平,获知他多方面的创作才华与艺术功底;然后研究其电影配乐年表,分析其风格变化的阶段;从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代表性电影音乐片段进行赏析,归纳其不同创作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结合学生对赵季平创作习惯、美学观点等多方面背景知识的补充,归纳其创作的总体特点。

四、以电影类型为线索

当今世界充满了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片、传记片、歌舞片、动画片、爱情片、武打片等等。每种类型的电影音乐,都有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面,集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观念的更迭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欣赏不同类型片中的电影音乐不但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学会辨析各种体裁、风格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帮助学生确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

如以爱情电影题材为线索,通过例举世界著名的爱情电影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美妙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欣赏分析,了解爱情电影音乐的特点、常见表现形式、常用乐器等知识。如以动画电影题材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史、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比较、分析中外动画音乐的特点、风格等。

五、以学生最喜欢的电影音乐为主题

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电影音乐推荐给大家,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制作出完整的课件并予以展示。课件内容应包括电影的海报、简单剧情介绍、获奖或提名情况、配乐家简介、推荐电影音乐的音频或视频、具体分析电影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方式、美学功能、音乐特征、自我感受等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演示,师生点评的方式进行。此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而且通过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还能够让广大学生欣赏到大量风格迥异的电影音乐。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学生较喜欢的一个学习环节。

主题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确立多元文化音乐观念,通过欣赏多种风格迥异的电影音乐,扩大视野,丰富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值得注意的是,主题式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较强,因此需要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进度上尽量安排在后期。

第8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影视文化;学生;审美品格;影响

影视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它综合了社会、政治、文学、经济、哲学等众多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电影、电视、动画、音乐、绘画、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传播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随时随地都能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影视文化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群体,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被影视文化特有的气质所感染,对其自身的言行活动、生活方式还有审美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其价值理念与人文素养产生影响。

一、影视文化传播的特征

第一,视听语言的直观性。影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真实、生动的形态,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展示,让大众在视听中,能够获得具体的认识与感受。尤其是电影、电视艺术,将故事(或者真实的事件)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给人们创造出真实、客观的感觉,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刚刚发明不久,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播放《工厂的大门》等影视作品时,观众看到屏幕中呈现出一个正在奔跑的火车,并且还喷着浓浓的烟,有些人都躲到桌椅下,当屏幕中出现雨水时,有些人还将自己手中的雨伞打开,另外有些人在电影院或者家里观看影视作品时,会发出惊叫声、默默流泪等现象,这些都是影视文化的生动性与直观性给观众的感官刺激所导致的,是其它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第二,兼容性。电影综合了语言、音乐、戏剧、戏曲等多个艺术的特点,将这些特点都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形态,让其在不断变化的影像中获得了展示。不管是新闻报道或是故事片或者纪录片等,都给这些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带来了更为宽广的展现空间,结合电影自由的时空艺术,更加具有魅力。通过影视文化,能够将话剧、戏曲、相声杂技等都呈现在屏幕当中,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欣赏到这些文化。影视文化的兼容性,让其能够将多种艺术文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并且让这些文化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展示。第三,传播范畴较为广泛。当前,电视已经变成大众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几乎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媒介之一。“电视文化传播的及时性、快捷性、同步性,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当人们通过电视掌握时事新闻时,报纸或许还未与排版当中”[1]。所以,电视是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特别是在信息传递如此迅速的今天,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大量的电视作品能够通过现代化科技进行复制与存储,并利用网络进行传递,彻底摆脱了传统媒介受到时空的约束,给影视传递都带来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譬如电视直播节目,实时传递现场信号,而且还可以时时与现场交流等,都大大提升了传播速度和实效性。电视媒介早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载体,而是一个具有现代化科技的、能够超越语言文字的现代化传播工具。

二、影视文化传播对学生审美品格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如果学生不会判断有可能就偏离了,对文化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甚至还会出现价值观的扭曲。在当前商品化的发展中,很多人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惜使用一些下流、荒诞的话题博取顾客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利益,刚好这些作品又能够满足社会中一些人的欲望,最后造成创作、出版以及发行上的浅尝辄止、粗糙滥造,缺乏审美价值,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品格。同时,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也造成了很大影响。而学生对港台与进口片的格外喜爱,又会造成各种不同水平的文化作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来,从而对其审美思想造成了一些影响。

(二)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感

影视文化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已经变成学生思想、情感的主要寄托主体,大部分影视作品中呈现的主人公思想与理念,都是当前学生追逐与效仿的对象。每一个作品中,都涵盖了很多个思想理念、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观点,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三观,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中,学生喜欢追求时尚、偶像等,他们想要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展现自己,而影视作品中的思想与潮流就刚好给他们追求时尚、偶像带来了机会,这些都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生的审美会随着影视文化而发生改变。

三、如何利用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品格

(一)重视和加强影视教育

学生的审美品格与人文素养都并非是天生获得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积累实现的。影视文化是从人们感知世界规律中慢慢形成的,其表现力丰富、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时空表达自由等特点,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其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涵盖的艺术价值都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习审美鉴赏,才可以更好地感知其中的艺术性。首先,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比方说文艺学与美学,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欣赏,掌握其中内涵;其次要懂得培育自己的艺术审美眼光,要让自己具备欣赏艺术的眼睛与聆听艺术的耳朵与心灵,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艺术中所展现的美。要想实现这些,不光要能够进行欣赏实践,还需要掌握与艺术欣赏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这些都是需要获得对应的审美指导。

(二)开设影视欣赏课

高校可以开设相关影视艺术的赏析课,通过欣赏的方式,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涯中,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学生们往往有社会经历较少、价值观有着不成熟性与可塑性强、对善恶的辨识能力较差等特点,若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高校通过影视欣赏,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价值标准,掌握是非评判标准,给他们的人生定位以及理想实现带来有效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影视艺术的讲解和艺术价值的判断,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对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些有着较高文化品位的影视作品,都是利用自身的“美”,不断影响观众,从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以及精神境界,最后让人格获得健全,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影视欣赏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并发现“美”的存在,学会辨析“美”的价值。

(三)找准定位,全面提升艺术赏析课

不是所有的艺术赏析课,学生都是十分喜欢的,他们也是根据自身的爱好来接受相应的艺术熏陶。譬如音乐赏析课程可能就没有影视作品赏析课程受学生的欢迎,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需要调整思路和上课方法。比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向同学们播放了一段瑶族舞蹈的影片,让学生可以在观看中踏上前往瑶族之乡的旅游之路。学生被美丽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了,美丽的乡村、具有特点的民族服饰、靓丽的少女,这些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瑶族之乡,非常美丽,从而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提升了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实现“看”“听”的互相结合,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带动身体中的各个感官,体验了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美学内涵。通过影视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才能够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影视文化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体,利用其自身的视、听、图、文、声像等特点,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养成带来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想实现影视文化朝着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全面的掌握影视文化在传播中存在的正、负面影响,通过正确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育与成长,培养良好的审美品格。

参考文献:

[1]刘新胜.谈影视文化传播对学生审美品格的影响[J].建筑机械化,1996,(02):32.

[2]赵晶王云.影视美术对现代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影响研究[J].大众文艺,2010,(13):241.

[3]杨安民.影视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电影评介,2008,(06):83-84.

[4]陈晓利.试论影视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第9篇:电影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 心理电影赏析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1年完成的对北京市23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在5220份问卷中,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1]。2006年,对河南师范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8.22%的大一新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2.63%的大一新生可能存在某种类型的心理问题[2]。为此,大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举办“5・25”大学生健康活动周等。这些举措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心理不适,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等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良好效果。但是,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还以学分和出勤率要求学生,可能会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能不能寻求一种既有教育意义,又轻松,又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采用心理电影赏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心理电影赏析简介

心理电影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反映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常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3]。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并作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风靡美国,好莱坞从此开始制作心理学及精神病学方面的电影(简称为心理片),并且长盛不衰。20世纪末,涌现出一些《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阿甘正传》等优秀心理影片,它们成为世界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作品。近年来,心理电影出现了新的趋势,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问题描写个体的内心世界,如精彩心理影片《心灵捕手》、《美丽心灵》、《心理游戏》,深受大学生喜爱。目前,在欧美许多国家,“电影疗法”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并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

心理电影赏析是指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剖析后,能揭示其心理内涵和深层次的生活启示,从而推动参与者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学会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塑造自我。心理电影赏析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观众自己欣赏;另一层次是心理咨询师对影片的解析[4]。

2.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心理电影赏析,运用电影艺术即声音、色彩、画面等表现手段,通过视觉造型将艺术还原为真实,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这种艺术的形式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情感的宣泄和交流。在这一点上,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易受大众的青睐。在激烈的的竞争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沉重压力,更需要像电影艺术这种为他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来提供情感宣泄的空间。大学生是电影欣赏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观众层,大学生电影节的巨大影响足以证明这一点。正因为电影艺术受到大学生如此的热爱与欢迎,所以它就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产生深远的影响[5]。

第二,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因而表现出各方面的积极特点,主要有:(1)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在正确理想与信念支持下,能不断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和不利条件;(2)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获得充分满足,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愿望;(3)情绪强烈但比青年初期善于控制,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4)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5)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6)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比青年初期更善于与他人交往,对友谊与爱情十分重视;(7)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

虽然青年大学生有突出的优点,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各个方面发展也不平衡,因而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张增杰认为这些矛盾主要有:(1)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4)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5)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6)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反抗与顺从、自尊与自卑、自信与缺乏信心、渴求满足新需要与未能如愿等矛盾。张增杰认为,青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心理上的矛盾,是很痛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战胜其消极的一面,化阻力为动力,从而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消除其内心的矛盾继续向前发展[6]。

因此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大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外界的客观事物;从个性心理发展角度看,他们存在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性。所以,如果教育手段不恰当或不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将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好理解能力、自主性较强的大学生。

3.心理电影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人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和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都生动、鲜活地呈现给观影者,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对应和深切触动。艰深的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时,就成为引发公众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对于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通过影片赏析、体验和互动分享来实现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更是合适不过。

初次接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难免会感到生硬,下意识地进行排斥,这就让许多人失去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了解自我,重新接纳自我,进而改变生活的大好机会。其实心理学并非只是起剖析、揭露和治疗的作用,更具有引导、启发和鼓舞的功能;心理学希望我们了解和解决的并非只是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它更启发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传递并倡导一种真诚、正直、坦率的爱的哲学和生命观。以轻松、有趣的心理影片赏析方式,让大家由浅入深体验心理咨询,并得到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技巧和方法启示,能够积极、快乐地完成心理磨砺。

3.2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在校园内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高雅而又充实的文化,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可谓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大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并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心理电影赏析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想象力、创新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欣赏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解读作品更丰富的内涵,理解象征和隐喻,乃至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解性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也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高校应当加强对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展心理电影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加以积极的引导,使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调节情绪、解决心理困惑。

参考文献:

[1]张满堂,褚远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马振耀.师范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宋艳峰,薛秀平.欣赏心理电影.促进心理健康[J].电影文学,2008,(22).

[4]薛秀平.心理影片赏析――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J].电影文学,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