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类教案范文

分类教案精选(九篇)

分类教案

第1篇:分类教案范文

一、传统体育教案

传统体育教案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四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也有的老师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合为一部分。这种形式的教案是建国以后体育课常用的教案,一直沿用了近五十年,这么多年来一直运用它,一定有它的优点。但是长时间以来没有改革,也必然存在着一些缺点。

1.传统体育教案的优点

这种传统体育教案对课的教学时间把握较好,层次分明,教学分界线非常明显,按顺序一步一步进行教学。这种教案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教材的教学顺序,显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进度。体育教案的书写有统一的格式,也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教案本,看到教案时一目了然,很容易地明白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意图。

2.传统体育教案的缺点

过程过于程序化以至于使教学过程太死板,教学气氛也非常沉闷与老套。教师书写此类教案时也是机械地抄写,每节课教案大同小异,老师的思维得不到创新。

3.传统体育教案的适合范围

传统式的教案适合于刚刚开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以及对一些注重系统性与顺序性的教材的教学。另外,教案的格式简单易操作,体育教师平时的教案书写也非常方便,可以采用这种传统形式。

二、情境体育教案

情境体育教案从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与启发式教学中得来,这种教案形式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这种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老师常用小游戏、小故事让课堂活跃起来,情境的创设很重要。

1.情境体育教案的优点

这种教案很注重情境教学模式的导入和运用。一般上课开始时,就采用一个情境片段开头,引导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教学情境。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它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或一根主线进行教学。这类教案的书写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按照人体活动的生理规律来进行阶段教学:导入阶段、融入阶段、高潮阶段和恢复阶段这几个过程。

2.情境体育教案的缺点

这种教案的框架不统一,整体看上去很乱的感觉。特别是在这类教案的设计上给人一种花哨、走形式的感觉,流于排场、场面和课堂气氛。在这种花哨的情况下,使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运动负荷与运动量达不到,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情境体育教案的适合范围

这种教学在常态下的课里很少使用,而在公开示范教学和比赛时运用则比较好,课堂气氛很容易感染评委和观众。贴近生活化的教材内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来。

三、叙述式体育教案

叙述式体育教案就是把教学过程、把整堂课像叙述事情一样写下来。这种教案与其他学科的教案有点类似。

1.叙述式体育教案的优点

这种教案没有明显的阶段之分,整个教案文字较多,看上去像在表述一个过程,所以说,它更注重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这种形式与情境教案有共同点,但也有所区别。情境式教案注重教学与生活情境相联系,在于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而叙述式体育教案是一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受,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更强调学生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它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大胆探究与创新。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此种体育教案也是新的教学形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产生的。

2.叙述式体育教案的缺点

在这种教案中,对学生的注重有所加重,但是无形中削弱了老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有时学生太过自由,摆脱了老师的束缚,致使他们学习会走一些弯路。

3.叙述式体育教案的适合范围

由于注重学生的学,所以一些简单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下能较容易完成的教学,可以采用此种教案形式,但是其难度较大,对运动细节要求过高,需要老师的干涉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则不宜采用此种教案。

第2篇:分类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类课程;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黎建新(1966-),男,湖南华容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瞿民华(1972-),男,湖南桃江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创新与特色案例开发”、2008年湖南省特色专业(市场营销)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2-02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是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以培育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1]一般认为,商学领域的案例教学肇始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到上世纪的中叶,案例教学已经在欧美大学的商科教育中普及开来。但在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才进入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课堂。整体判断,由于推广和应用的时间还不太长,我国商学领域案例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还不太高。

案例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生动、复杂的管理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已被欧美国家的教学实践所证实。为了具体了解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推动我国案例教学的发展,笔者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参加中国管理学年会和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年会的高校教师。调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问卷调查。通过大会组委会提供的含电子邮箱的代表名册,笔者向参会者发送附带问卷的电子邮件。以这种方式发出电子邮件120封,回收67封。二是深度访问,在会议期间,通过大会组委会提供的代表房间号,随机抽取了10位代表开展深度访问。两种调查方式共涉及全国41所本科院校的教师。受访者所在的高校包括教学型(9所)、教学研究型(24所)和研究型(8所)三种类型的大学;调研对象都是在这些大学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他们所主讲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销售管理和旅游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

以下笔者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改善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建议。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笔者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深度访问的内容,归纳了当前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重要性尚未体现

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案例教学是管理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哈佛商学院的成功,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体现。据调查统计,有71.7%的人认为案例教学很重要,26.1%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2%的人认为不太重要;认为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有10.2%,认为部分得以体现的占23.7%,认为还没有得以体现的却占了66.1%。

在分析案例教学重要性没有得以体现的原因时,有63.2%的人认为是教师不重视;认为学生不重视的占36.7%;认为学校不重视的占79.6%。基于此,并结合深访发现,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是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准备、去实践案例教学;而根本原因,是高校在教学管理层面缺乏明确的、针对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投入较理论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激励、没有扶持,教师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其积极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避实就虚、避难趋易,并由此导致案例教学开展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将“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两者混为一谈,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据本次调查统计,63%的教师认为二者有差别,37%的教师认为是两回事;但同时,有高达59.1%的教师承认在具体教学中没有将两者区别对待,22.8%的教师试图努力将两者区别对待,18.9%的教师已经将两者区别对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精力有限,而要真正把案例教学上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二是高校现行教学管理机制和政策对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缺乏激励和扶持。

3.案例缺乏时效性、代表性和本土性,课堂缺乏互动性

对目前的案例教学,有54%的老师认为比较满意,有40%的老师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合适的案例。调查发现,现有的教学案例往往不具有时效性、代表性,很多案例是几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的。另外,案例的内容往往还停留在传统产业上,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新型业态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案例自然不对学生的胃口,所以很多学生对案例教学常将自身置于案例讨论之外,不关心、不配合、不思考、不发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情感上、智力上、思维上、认知上”的互动,[2]所以案例展不开,难以深入,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

4.课程设置欠科学、不合理

现在的高校,无论是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还是研究型的,都重视基础教学,强调教研教改,因而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建设得越来越科学合理。但在体系内的课程排列与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欠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被安排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开设,如“管理学原理”,低年级还没有接触太多的管理理论,还缺乏运用专业理论综合分析管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课时安排不太合理,一门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安排32-48个课时,仅够理论讲授,教师已没有时间去组织案例教学;三是在课程设计时没有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独立分离,而是混为一体由教师随机掌控,这容易导致把案例教学变成理论教学的课堂举例。

5.高校教学软件、硬件欠缺,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所谓教学软件,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前文中已提及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二是指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管理学科与企业、市场联系紧密,强调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从事管理类教学的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在企业、市场历练的经历,缺乏管理实战经验与能力,同时又没有接受专门的案例教学培训,对案例教学的主持与课堂控制能力相对不足。

在案例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是教学场地及其配套设施等物质硬件的配置。理论教学大班合堂的场地、“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不适合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沟通和互动。投影仪、麦克风、幻灯机、互联网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三、提升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水平的建议

1.明确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的关系

这里要指出,“案例教学”与“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课堂例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企事业单位面临的复杂的实际问题。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使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进人角色,设身处地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它综合了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训练,能够提升学生搜集资料、市场调查、决策判断以及经营反思等多项综合能力。[1]而后者是指在理论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原理和概念的了解,编写或引用与之相关的例子。它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对案例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有机地将两者穿插,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开展案例教学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在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没有相应的、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制度上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且将其教学效果纳入评优评先的评比标准中。

3.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编写或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编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服从于课程目标,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如果偏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案例即使再典型、再新颖,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南辕北辙,自然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另外,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坚持本土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原则,宜“中”不宜“外”,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旧”。必须立足国内、甚至本地,广开案例来源,及时总结国内企业、本地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这样的案例展开分析,使学生领悟管理的实质,掌握企业运营中的种种管理技能。

4.加强课堂管理,完善案例教学流程

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案例考试或考查三个环节,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流程。[1]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方面。在课前,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遵循案例选择原则筛选案例;二是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教师的分析抓住了案例的精髓,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将案例分析引入深处;三是设计案例讨论过程,包括讨论形式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准备,是指学生在课前熟悉、分析案例内容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还要督促学生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课堂组织,是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运用提示、反问、追问、鼓励、表扬等多种方法,组织、引导、激发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使讨论能够继续深入,并及时作出总结的过程。案例考试,是指对案例分析讨论情况进行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论证观点的论据充分性、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结论推理过程的逻辑性等方面。

5.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必要的案例教学硬件水平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能否成功,教师是关键。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唱主角,教师为主导是配角却要充当多个角色。教师首先是案例教学课堂的主持人;其次,是案例分析讨论进程的控制者;同时,教师还是案例讨论方向与深度的引导者和案例教学结果的总结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角色转换是否得心应手,都有技巧和学问。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必需定期对从事案例教学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如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案例教学的示范课,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深造,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等等。

另一方面,适合案例教学的场地与设施等硬件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应该配置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教室,座椅的排列可以是“圆桌形”、“矩形”或“六边形”,配备了互联网、投影仪、麦克风、活动挂布等辅助设施,还可以创建网络案例教学教室。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教室相比,基于网络空间的案例教学教室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增加与教学时间缩短的矛盾,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灵活性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等优势,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延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与利用率。

参考文献:

第3篇:分类教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市、区政府《XX年XX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XX市XX区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工作目标。XX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局、X

X区社会事业局联合在全区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按照市263办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加强组织管理,坚持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推广工作,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科学筹划、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完善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置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标准体系和长效管理监督考核机制。

通过全区教育系统和城建局的共同努力,X

X年底前,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均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区域,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小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晓率达到100%、参与执行率达100%、投放准确率不低于90%;学生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晓率达100%、参与执行率达90%、投放准确率不低于80%

二、主要任务

(一)以点带面,加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面。

加大试点工作力度,逐步覆盖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尤其对非重点学校、低年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形成由点串线、从线到面的工作推动次序。加强对各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童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把对减童的成效同安全文明校园和绿色校园等先进评比挂钩。

(二)突出重点,推动垃圾源头减里管理。

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源头并重。通过宣传教育,倡导文明习惯,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细化有关无纸化办公、教材循环使用的措施,广泛深入开展节约教育,拒绝浪费,力争在食堂餐厨垃圾、校园绿化垃圾和班级师生生活垃圾减量上有所突破。

(三)家校联动,社区辐射,确保垃圾分类减童工作深入人心。

1.家校互动,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各校通过开展家庭知识竞赛、“小手牵大手”等系列活动,将学校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对家庭的影响和要求,自觉投身到垃圾分类行动之中。

2.社区联动,开展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垃圾分类达标共建。组织学校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宣传和开展各类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倡导节约、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经验做法,共同提高社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质里和水平。

3.志愿行动,让师生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组建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实践。努力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的生活垃圾分类减童社会氛围,不断夯实“美丽校园”、“美丽XX”建设成果。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9月)1.由区社会事业局与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局联合制定出台XX年XX市X

x区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各镇、街道环卫与所在学校联合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并确定示范学校名单。

2.各镇、街道学校根据方案制定本单位实施计划,分层组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推进小组,普及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指导和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学校在推进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具体实施,组织开展宣传动员、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并与属地环卫部门联系配合推进工作。

(二)全面推进阶段(

XX年10月--11月)

1.

XX年10月起各镇、街道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处置的实施体系,属地环卫部门全面掌握本地区范围内学校生活垃圾设施的现状、布局情况,并做好指导与督促工作。

2.落实课程,开设垃圾分类环保教育课程。鼓励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学校,开发设计校本实践课程,创新教育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做法,鼓励师生共同研究和解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废弃物处置利用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少先队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途径,积极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将廉洁教育、环境教育、节约教育、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等纳入日常教育中。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关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绿金、品质”发展战略,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区重拳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20xx年以来生活垃圾处置情况

目前,全区范围内全部实现环卫市场化(包括渠沟镇单独招标部分),各保洁公司和相关企业共布放各类垃圾分类桶xx只,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统一收运、集中处置。20xx年收运生活垃圾xx吨(其中渠沟镇xx吨),日均收运量约xx吨。收运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至宇能垃圾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配合国瑞公司(餐厨废弃物处理厂),与全区xx多家餐饮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运协议,20xx年共收运餐厨垃圾xx吨,日均收运xx吨。收运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为100%。

二、主要做法

把控六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分类宣传、分类利用,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宣传教育

由市场化公司配合区城管局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展,在无物业小区黎苑一期、f组试行垃圾分类工作;

街道办事处、大型宾馆摆放垃圾分类宣传展架160套,制作宣传折页3000张、垃圾分类围裙1000条、垃圾分类宣传手提袋3000个、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00张、垃圾分类宣传绶带60条、垃圾分类志愿者马甲40件、垃圾分类练习簿4000本、笔袋2000个,垃圾分类进校园开展活动26次;在市电视台、报社及工作平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20余次报道,并组织区产业园30家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会。

(二)简便易行,解决“怎么分”的问题。

按照“四分类”办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处置。其中“可回收垃圾”由物资回收公司(站)收购进入物资回收网络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其他垃圾”运至宇能电厂进行焚烧发电;

“餐厨垃圾”由国瑞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采取暂时贮存,统一交由环保或相关部门处置,医疗垃圾交由龙铁医疗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建章立制,破解垃圾分类长效难题。

1.强化领导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组建垃圾分类办、餐厨办、城管驻环卫执法中队等部门,组织实施垃圾分类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垃圾分类率先进行。

2.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主体作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区加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全区动员,齐抓共管。努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创卫等活动中,促进居民自律,强化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

3.加大监管力度,力促回收质量。自2019年以来对辖区的餐饮企业进行回访督查,对有问题的商家下达整改通知书21次。开展夜间巡查综合执法142次,其中与市局联合督查29次,查处非法收运车6辆,增收餐厨废弃物1吨。

4.建立专门队伍,形成专业引导。要求每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成立督导员或志愿者服务队伍,负责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引导居民和干部职工正确分类、准确投放。

5.落实工作要求,推广“双规”模式。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和《区加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的精神,在主城区的主次干道和居民小区逐步减少分类垃圾桶的布放量,建立生活垃圾投放(宣传)点,采取“双规”的办法收集垃圾,即:居民和商户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交投分类后的垃圾。

第4篇:分类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

第5篇:分类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分类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明白分类需要先确定标准.

教学难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装有图形的学具袋,课本88页课堂活动中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一共有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

师提问:同样是解决一共有多少朵花的问题,为什么方法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明白观察角度不同.

3.

师小结:不管是按颜色分,还是按大小分,都是把这些花进行分类.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板书:分类)_

4.

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分类现象.

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碰到过分类,说来听听.抽生列举.

小结: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来取物品,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摆放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图书,.......可见,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真大!(引入新课),今天老师也遇到了一个小困难,想请你们来帮忙,愿意吗?

二.

新课

(一)

操作探究

分图形

1.

(出示课件)师:我这里有一些图形,我想知道怎么将他们分类.让学生观察:可以按什么分?

抽生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

2.

取出学具,动手操作

(1)

把这些图形先按颜色分类

学生独立摆一摆,师巡视指导.

抽生上台展示分的结果.根据结果板书.

(2)

把这些图形再按形状分一分

展示结果并板书.

(3)

增加一个图形,又怎么分类.如果按颜色分,该摆在哪儿?按形状分呢?

抽生答,并说明理由.

3.

引导总结:在分类之前,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4.

(出示课件)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分在一起,分成四类,让生观察并思考: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让学生明确:可以同时按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二)

拓展提高

分人民币

1.

(出示课件)师: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人民币,老师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人民币,大家一起来认一认.

2.

师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人民币的分类.

3.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师引导学生读要求.

4.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并强调:先讨论分类标准;这么多的分类标准,你觉得哪个好,哪个合适呢?

5.

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根据汇报情况,课件逐一展示以下预设结果:

(1)

按纸币,硬币分;

(2)

按元,角单位分;

(3)

按面值分;

(4)

按面值和材质分;

(5)

按单位和材质分

6.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人民币的活动,找到了这么多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

三.

总结升华

1.

情感教育

出示课件(垃圾分类图片).师:就像我们上课开始谈到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现象,比较常见的如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让我们以后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我们的生活一片蓝天.

2回顾体会

师: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你想不想把你的收获讲给大家听.

抽生说.

3.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不仅经历了分类的过程,学会了选取合适的标准分类,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所有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分类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黄色

绿色

标准

第6篇:分类教案范文

一、“教学评估档案”的构成

纵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的支撑材料(以本院“迎评”材料为例),按文件材料产生的原因,“教学评估档案”可分为:新产生的文件材料和利用档案复制的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的来源“教学评估档案”又可分为:1)已归档的文件材料利用。既包括《规范》规定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如生源计划、学校规划等,也包括《规范》制定之时尚未被纳入到归档范围中,但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事物产生或随事物的发展逐渐完善的文件材料,如科研、培训、实习基地,校园网建设状况、“三下乡”活动等的相关文件材料;2)未归档的文件材料利用,包括《规范》规定应归档但因种种原因未归档或归档不完全的文件材料,如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等的相关材料;3)迎评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包括以原有档案材料为依据进行汇集、统计、分析和提炼而派生出的文件材料,如校舍和运动场馆状况、学校定位、教育思想、办学特色综述等文件材料;4)评估活动新产生的文件材料,如学校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定的工作意见、实施方案、自评报告,以及接受专家考评期间形成的材料等。

二、“教学评估档案”单独设类之弊

在《分类法》的编制说明中对高校档案分类的原则作了“体现思想性、符合科学性和重视适用性”的明确表述。“体现思想性”是分类原则的指导思想。“重视适用性”给予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高校以一定的自由度。“符合科学性”既界定了高校档案的概念,也明确了分类的基本规则,是分类原则的核心条款。下面分析为什么“教学评估档案”不宜在高校档案体系中单独设立门类。

1. 单独设类不符合档案分类原则。

《分类法》编制原则的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分类应“做到各类之间,各类相同级位之间的划分标准一致。下位类目的外延之和,等于上位类目的外延。”②根据成都体育学院借查档案材料的登记情况,2006年各部门在准备支撑材料时到档案室查阅的档案达1794卷,892份,所查档案材料的类别分布几乎涉及高校档案的各个门类,其形成时间从建校之初直至2005年。教学档案查阅量最大,共有34个观测点涉及,其中18个观测点是纯教学档案;党群和行政档案与评估支撑材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2个观测点涉及党政档案,其中4个是纯行政档案,2个是纯党群档案;财会、基建和设备档案的运用,多是统计、分析和计算一些硬性指标,虽涉及的观测点不多,但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有9个观测点涉及科研、出版档案,虽说没有单纯的观测点,但也可见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历任学院领导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形成也与这两类档案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教学评估档案”并没游离于高校十大门类之外。《分类法》规定,“同位类目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和包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③若将“教学评估档案”单独设立门类,表面看来“教学评估档案”集中了,但却与高校档案的其他门类 “互相交叉和包容”,尤其会使教学档案和党、政档案遭受严重肢解,这不是有违《分类法》的原则吗?

2. 单独设类造成归档材料重复不利馆藏优化。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各类文件材料,优化馆藏成为档案部门不可忽略的问题。优化馆藏除了对馆藏结构的优化和对期满档案的鉴定销毁外,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尽可能杜绝重复文件材料的归档。“教学评估档案”单独设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会造成大量的重复文件材料。

首先是与其他门类的重复。如果既要不破坏其他门类档案的完整性,又要保证“教学评估档案”的齐全、完整、系统,那么按照《分类法》“教学评估档案”至少会同教学、党群、行政、财会、设备等门类档案形成重复归档。大量重复文件材料就会充斥馆藏,这对馆藏优化极其不利。其次是评估档案各观测点的重复。有不少文件材料是从多个观测点来印证教学评估指标的,如领导的讲话、论著,学院各类会议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优、教职工名册,任课教师名单、教改和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材料,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材料都在两个以上的观测点出现。如果将“教学评估档案”单独设立门类,当剔除了重复文件材料后,有些指标就失去了支撑材料,这样又不符合文件材料应“齐全、完整、系统”的原则。第三,院(校)级与院(系)级、教研室评估材料的重复。教学评估时专家不仅要看全院性的材料,还会深入到各院(系)和教研室,那么院(系)级的评估材料是否应归档。根据分类的来源原则和部门立卷制度,各院(系)形成的材料应由各院(系)归档。如若不归,则各院(系)的归档就会不齐全、完整和系统;如若归档,则有些材料又会与院(校)级的评估材料重复。

3. 单独设类必然导致高校档案分类无法保持相对稳定。

任何事物总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会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提高。若“教学评估档案”单独设立门类,那么,它的属类必然会出现随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而多变,这势必使高校档案的分类陷入极不稳定的状态。《分类法》编制原则的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类目设置必须有相对稳定性。不受偶然因素、短期行为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不随意改变。”④所以我认为高校档案的管理还是应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和模式,不将“教学评估档案”单独设立门类。

三、修改完善《分类法》和《规范》才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教学评估档案”的管理还是应按《分类法》原则,根据其材料产生的职能部门分属各自的门类。《规范》的归档范围中XZ11类的第9项专门列有“学校评估材料”⑤,JX11类第4项列有“教学检查、评估和各级优秀教学质量评奖材料”⑥,只需将为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产生的材料归入其中,同时将各部门产生的文件材料规范地收集齐全、完整,无论评估指标体系如何变动,也无论今后怎样进行评估和检查,都可以不变应万变。

高校档案工作为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的服务,不是体现在每出现一项中心工作就随意设置一个类别,而在于为出现的中心工作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即利用库藏档案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检索工具和编研材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单位的档案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穷于应付档案基础业务工作,使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综上所述,当务之急“教学评估档案”的管理不是单独设立门类的问题,而是修改完善实施了十多年的《分类法》和《规范》。随着《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施行,电子文件的普及,档案载体的多元化,以及《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分类法》和《规范》再不加快修改的步伐,确实很难适应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更谈不上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此而言,教育部应尽快组织人员对《分类法》和《规范》进行修改完善,避免各高校对新事物形成的文件材料各行其是,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注释:

①《中国档案》2006年第12期,第49页

②③④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第2页

第7篇:分类教案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物流类课程 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案例教学法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并作为被剖析的对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

在国外商学院教学中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为MBA开设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各有50%的教学时间是由案例教学和小组学习来开展的,而无论是为本科学生还是为研究生开设的商业法则,基本上都以案例教学为主。

在我国80年代初,中美合作的大连管理培训中心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代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仅就物流类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谈几点看法。

二、物流类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和拓展性很强的科学,物流类课程大多实践性较强,适合于案例教学。物流类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基于以下原因。

1.符合物流类课程实践性特点。

物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没有工作经验,采用基于真实报道而撰写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物流案例无疑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现实社会中物流业务的运作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概念,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国际物流的通关”时,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效果较好。比如以书后那一块由黑白相间的条和数字讲解条形码,不仅让大家觉得物流就在身边,而且非常有兴趣了解这些没有什么规则的数字和条是如何反映信息的。

2.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案例本身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时,正确处理案例中的信息,并有目的地收集其它信息来形成并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团队,他们会了解到团队中的领袖和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并且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形成小组统一的观点,这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创新、团队协调等能力。而在案例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则要面对全班同学,表达本组的观点并回答其他同学及老师的质疑,对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比如沃尔玛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及效果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物流课程中的配送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配送的实际运作。

三、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讲解案例,而是通过讨论、分析,以案例为基础领会物流理论。物流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拟订讨论题目。

(1)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

精心搜集和挑选教学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过程中,应使案例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案例应生动、具体,真实情境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选取简单的能说明问题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三是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拟订讨论题目

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可以先选些比较浅显的专题性案例进行讨论,事先出好讨论的题目,题目可以具体些。随着学生对案例讨论的逐渐熟悉,可以过渡到不出讨论题进行讨论或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把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

2.组织案例讨论。

首先,教师在已经确定案例教学基本内容并做好相关准备的基础上,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对案例教学过程提出具体要求,如分组规模、发言时间、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等,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其次,在个人初步阅读和分析案例后,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大部分在课下进行,由小组组长负责。这个阶段关键在于要求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加讨论,并保证人人发言。在每个人都发言的基础上,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后,代表全组在课堂上发言。最后,以教学大班为单位,在课堂上对案例展开讨论,进行分析。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3.教师集中点评。

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情况和几种代表性观点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这次讨论的优、缺点,并且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4.案例分析的考核。

在物流类课程的考核中,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左右,而案例成绩分析则应占平时成绩的70%,从而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案例分析的成绩考核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报告的考核和课堂演讲效果的考核。在案例分析报告中,主要由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给出小组报告成绩,并依据分工为小组成员打分。而课堂演讲效果的评分则可以采用以学生评分为主,教师评分为辅的办法,同时权衡组员对报告的贡献程度,对负责主笔或演讲的学生适当加分。

四、结论

经过物流类课程教学实践,笔者深感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新武.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6:47-49.

第8篇:分类教案范文

一、以前档案状况说明

我校创建于XX年,是一所专门招收外来民工子弟的民办学校,建校至今已8年,XX年至XX年我校处于筹建阶段各项工作不规范,对档案工作不了解,所以未能收集档案资料,只留存一些教师业务和照片资料。XX年杭州市xx区新民学校成立后,,档案资料收集也不完整,整理不规范。逐年积累了学校的档案资料。由于学校在档案管理上缺乏经验和标准要求,在类别的保管期限上模糊不清,不分主次地一概收集、整理、组卷,没有组卷的散乱成堆,对上级文件也是如此,不分保存价值,一律收集,永久保管,而且按学年装订成册。

XX年2月xxx校长参观了xxx实验学校、xxx学校档案工作后,看到学校档案工作的瘫痪现状,十分着急,先后几次召开班子会议进行研究,并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安排以余春千为分管领导,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

二、整理后档案的分类及要求

1、从原来的三大类到目前的九大类:党群类,目录号1号;行政类,目录号2号;教学管理类,目录号3号;学生学籍类,目录号4号;教师业务类,目录号5号;基建类,目录号6号;设备类,目录号7号;会计类,目录号8号;特种载体类,目录号9号。

2、以“件”的形式整理装订

(1)把建校以来所有原先不分保管年限的各级各类文件以年度为单位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类进行归档装订。

(2)把建校以来所有的教学管理类材料,以学年为单位,按问题排列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类进行归档装订。

(3)基建类、设备类、照片类从文书档案中抽出单独编目录号。

(4)完善和充实教师业务类、特种载体类。

三、体会

1、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熟悉档案业务知识,对我校XX年来的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整理,使我校现有档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目前的档案根据不同的类别,编写目录号,分柜安放,改变以前封面标题的随意性,注重作者、时间、内容、文体四要素完备。

2、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支持和上级主管业务部门的指导是搞好档案工作的保证。在这次档案工作的达标过程中,学校领导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召开会议成立档案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主管,制订计划,专人整理,增添设备,并提出高层次的要求。还在教师会议上强调搞好档案工作的必要性。所以在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时,要求教师把应归档的证书,各类评比、比赛中获奖的荣誉证书复印件上交,由于教师们配合支持,使这个工作完成较快。

学校档案从开始到结束,教育局xxx老师、档案局xxx老师来我校指导工作,同时也得到档案局监督指导科xxx老师的多次指导,使档案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标准化。

第9篇:分类教案范文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一、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

1.案例引入

所谓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从来源上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于第一类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概念、理论、原理的需要,在占有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的基础上撰写。在内容的选择上应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对于形式的选择上,也应力求多样、灵活和实用,既可以是问题待定型、方案待决型,也可以是说明型、练习型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形式、学时,选择适用的案例进行教学。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应针对每次的议题规定若干讨论题。讨论题的确定既要结合案例的内容,又要体现本次课程的主题,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通过案例学习达到深入理解理论的目的。一般而言,案例讨论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学生个人课前预习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让学员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其次,小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是要为了就案例事主所处形势和建议取得一致意见,而是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最后总结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选出表达比较清楚的学生进行小组意见的汇总。最后,是课堂讨论阶段,在课堂上,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0分钟以内。老师会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讨论的进程。

3.概括总结

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小结讨论的成果,老师可以针对每位同学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讲评,对其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

二、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

案例教学在国外已实行多年,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中,约90%的课程中的90%以上的内容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内容选择的适应性较差

由于管理水平的限制,过去的案例多是根据国外公司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受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案例或国外的管理模式很难被我们的学生深入理解。而国内由于各个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之专业取向的差异,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事实上处在一种“各取所需”的状态,加之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转轨经济的特殊性日益突出,可作为教学案例的本土企业的发展难于预计,典型性案例的选择更是余地有限。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对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的程度远远高于对财经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现在单科课程教学上,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基本在1/3以下,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了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占教学时间的比例高达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其余28个学时均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教学组织过程的自发性特征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从案例的选择开始,到案例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各个环节,基本上是主讲教师一个人表演的“独幕剧”,主讲教师集编剧、导演、主要演员等角色于一身。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讲教师的教学经验成为根本的决定条件,很难看到科学的、稳定的、制度性的支撑因素。

4.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可比性差

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和具体方法的指导,案例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水平。在教学中,各个高校即使十分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也没有拿出一套客观公正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相对科学的评价。

三、进一步搞好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教师对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是案例讨论、分析、学习的参与者和主体。

1.培养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的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不仅包括对管理类课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包括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是否为主讲教师所掌握。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国内高校从事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教师中,90%以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经济实体的工作经历极度缺乏。因此,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快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方面,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尤其是源于企业、政府等组织的实际需要的课题)、带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等方式,迫使主讲教师首先完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加强管理类教师的校内教研活动,针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集体研究、探讨,在共同学习中提升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程度。

2.精选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才有可能搞好案例教学,因此,必须下大工夫精心选择管理专业的教学案例。首先,选取的案例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凡是选取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难点、重点,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其次,选取案例一定要注意时效性,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人们的管理实践也不断发展,所以,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选取和现实相接近的案例。因为过时的、陈旧的案例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最后,选取案例要注意案例本土化,不要过多运用国外的案例。因为国外案例背景情况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往往讨论、分析不能切中要害,而且过多讨论国外案例,不分析本国案例,不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深刻理解并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因此,案例本土化应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是分析材料、揭示问题、寻找答案的执行者。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失落已久,他们已经习惯被动地聆听和接受,案例教学法——这种自学为主的方式,归还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相当多的学生反而无所适从。所以,一方面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学习案例,怎样为案例课题做准备,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掌握哪些知识,以便学生认准自己的角色,真正站到自己应该站的位置,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活动的事中和事后,如何给予学生积极、中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4.改进教学研究,尽快出台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案例教学方法体系

与国外相比,国内案例教学理论研究的系统成果并不多。作为管理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心理学、教育学支撑理论研究,案例教学的原则、步骤、方法的研究,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规范。特别是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对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课时的分配,各高校对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也难以作出相对合理的划分,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制度性保障就减弱了。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