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老年大学课程精选(九篇)

老年大学课程

第1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老年大学; 网络信息技术; 实践; 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71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24- 02

1 引 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时代的到来,老年教育受到了政府和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南通市为例,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42.3万人,全市老龄化指数达18.3%,随着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预计到2030年,全市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顶峰,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8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3%,即每2.8个人中间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离开了网络已到了寸步难行的境界。老年人需要一个充实、幸福的晚年,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他们同样对网络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网络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力与渴望,因此,在社区老年大学中普及和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南通市老年大学于2002年开设计算机课程至今已近10年了,在提高老年人对网络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2 老年人学习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知识重要性

2.1 老年人学习以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知识是时展的必然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老年人不懂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尴尬,如上银行时不知如何使用柜员机、银行卡,如何交水、电、煤气、电话费,如何上因特网浏览信息,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看着子女、孙辈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在电脑上运用自如,老年人深切地感到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形势,急切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2.2 老年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满足了老年人的迫切需要

网络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上网在时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由于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退居家庭,他们与社会交往面变窄了;而网络可以让他们更方便、更快捷、同时也是相对成本较低地扩大社会交往面;结识更多的人,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那些因为身体状况变差,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网络就像他们的精神拐杖,能带着他们去探索身体所不能达到的世界。

2.3 老年人学习以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知识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研究表明,网络生活提升了老年人对自我、对年龄以及对时代的认知。正如国外一份针对老年人使用网络的调查报告表明:日本老年人在邮件里提到晚年如夕阳一般绚丽,美国的老年人在自我介绍里称在网络世界里过上了一种更有创造性的生活,以色列的老年人在访谈中提到网络使得自己少了被时代抛弃的感受,多了紧跟社会的变化,保持独立的感觉。上述研究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使用电脑和网络的老年人与非使用者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使用电脑的老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年龄有更积极的认定、倾向于向前看,希望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相比较之下,没有电脑使用经验的老人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已经下降、对自己的年龄以及由年龄引起的健康问题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由此可见,老年人通过学习和掌握网络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一般的大众媒体上老年人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就是负面的刻板形象,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得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面的长者形象。

2.4 老年人学习以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机知识是老年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特殊本质所决定的

老年教育同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一样,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具有教育的一切基本属性,它同样实现对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承,同样是为了老年人作为“人”的完善和发展。互联网正在从过去的Web1.0向今天的Web2.0发展。未来的网络学习将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也将通过IPTV、手机、Ipad及各种各样的相关终端来进行。学习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知识,不仅是老年人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要求。

3 老年大学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3.1 合适的教材是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前提

教材问题常常是困扰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难题,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硬件升级快,软件升级更快,教材刚编完,内容已经变化了,这对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困难更大,提供合适的教材,已是刻不容缓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目前社会上计算机教材很多,有大专教材、中学(专)教材和小学教材,也有各种培训教材,有的教材科学性、系统性强、但缺少步骤;有的教材面面俱到,但缺少针对性、实用性;适合老年人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

众多周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可谓是一日千里,依据社区具体情况开发适时适地的“区本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新教材,侧重讲授时下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在编写教材时采取了教材只列入必不可少的理论,多编入详细的操作步骤的指导思想,以适应老年人的特点。

第2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老年远程教育;网络;江苏开放大学;新模式

开展老年远程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良好体现。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老年教育,势必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使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远程老年教育行列中来。早在199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教育电视台(现更名为江苏教育频道)、江苏省老年大学协会、江苏省老年大学联合举办成立了江苏省空中老年大学,由此开始了江苏的老年远程教育。江苏开放大学于2002年建立了“江苏省空中老年大学”网页,2009年自主研发了“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老年远程教育的学习平台进入飞速发展阶段。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正式写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5月20日,新版“江苏学习在线”正式。2013年“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全新上线。本着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江苏开放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创设老年人学习的新模式,加强老年教育的平台、课程和资源建设,积极探索现代老年远程教育的新途径,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支持。

一、主要做法

(一)网络平台支撑

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

老年网络教育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

老年网络教育均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

开展老年远程教育,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只有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索老年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积极进行理论研究才能推动老年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要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系统网络、教学网络以及摄录编制团队、高校的师资力量,通过各方努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资源的整合效果,形成科学的老年远程教育网络,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上海远程老年大学.搭建老年远程学习平台,着眼多形式的老年教育[A]俞恭庆.老年远程教育文集[C].上海: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工作委员会,2012:67-72.

[2]山东老年大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稳步发展山东老年远程教育[A]俞恭庆.老年远程教育文集[C].上海: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工作委员会,2012:73-81.

[3]内蒙古老年大学.加快推进基层老年远程教育办学的几点思考[A]俞恭庆.老年远程教育文集[C].上海: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工作委员会,2012:103-109.

第3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盐城市;老年大学;老年教育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日渐剧增的老年人口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积极倡导“积极老龄化”的今天,对老年教育事业进行深入研究,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事业。

一、盐城市老年大学发展概况

盐城市老年大学成立于1986年8月,截至2016年年底,盐城市老年大学已开设50多个专业,160多个班级,有在校学员4000余人,达8000多人次,历年毕(结)业学员总数达五万多人次。老年大学对参加学习的老年人学员的资历背景、学历程度基本没有要求,老年人学员大多根据爱好兴趣申请入学,填报课程。老年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非常丰富,包括老年护理、中医保健、西医保健、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太极拳、烹饪等课程。老年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决定学习哪方面知识。课堂上,学员自觉学习,老师教学非常认真。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单向灌输,还有双向沟通,教学效果较好。目前盐城市老年大学已基本不能满足全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无法面向全社会开展老年教育服务,这一现象说明学校在教育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二、盐城市老年大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提供教育的能力不足

盐城市老年大学在2017年春季计划招生一万余人,实际招收了4000余人,不管如何交叉安排课时,都无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要求,这一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一座难求”的现状,所以,除老年大学教学场所急需扩建外,就如何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目前办学模式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二)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守旧

盐城市老年大学的教学手段基本还是以往的课堂模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85%的老年人认为完全通过课堂形式教学无法满足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盐城市老年大学现有课堂教学正常一次课两个小时,中间休息10分钟,教学强度较大,影响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课程内容不够新颖

据统计,65%的老年人对现有课程设置内容不太满意,大多开设的现代社会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较少,传统娱乐类课程相对较多,已不能完全满足如今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离满足老年学员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学校现聘请了社会各界兼职教师一百余人,这些教师年纪偏大,流动性也很强。教师的课时费不算高,而教师的课时费的发放标准基本根据他们的职称来定,学校目前教师构成以中级以下人员为主,大部分教师都希望提高课时费。且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就长期发展来说,这样对老年大学后期发展不利。与此同时,因为老年大学是公益性单位,收取学员的学费很低,造成学校教学经费短缺。

三、改进盐城市老年大学教育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一)拓宽办学经费来源

盐城市老年大学发展瓶颈问题主要是经费不足,学校属于政府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渠道。基于盐城市老年人口的日益剧增,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精神文化生活,学校现有办学经费已不能完全满足办学需要,所以学校应该不断拓宽办学经费来源。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手段增加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投资额。可以模仿国外老年大学的资金来源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和慈善团体参与到老年教育事业中。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宣传,吸引社会力量进行赞助,发起建立老年教育基金,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

(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现如今,社会老龄人口日益增多,需要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但盐城市老年大学的教育服务已经无法面向全社会的老年群体。我们要意识到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即使扩建教学场地,到底需要扩建多少。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扩建,而要想办法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使更多老年人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上海老年大学的做法,坚持“只有老学员出去了,新学员才能进来”的原则,给学员建立学籍卡片,为已经学习过多期课程的老年人举办免费的专业沙龙和社团,这样老学员可以走进沙龙,为新学员腾出课堂。在办学模式改革上,学校可以学习美国老年教育的经验,加强校区(社区)合作,以社区为平台建立分校。老年人正常是生活在社区的,他们对社区非常有感情,因此在社区搞活动是非常有向心力的,这样老年人可以不离开社区享受到教育服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老年大学开展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盐城市老年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首先增加编制数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选择对老年教育事业有热情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加入老年教育工作中。其次,不断完善专业职称评定工作,让年轻教师有发展的希望和工作的干劲,从而全面做好老年教育工作。最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机会,提升教师满意度和工作热情,使教师队伍不断稳定。

(四)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盐城市老年大学采用的主要教育模式,老年人在这种模式中无法增强学习热情。学校应该把老年学员摆在主置,主动为他们考虑,全面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需要。一方面,学校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多举办气氛活跃的论坛、讲座、学术报告会、专业沙龙、社团活动等,活跃老年人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办老年教育远程服务平台,开设网络课堂、视频讨论会等,老年学员们既可以不用外出,又可以享受教育服务,还可以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丰富社会生活,极大地满足精神需求。

(五)合理安排适用课程

老年大学是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应该意识到老年学员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时展潮流安排教学内容,去除不适合的教学内容,并添加一部分紧跟时代的内容。与此同时,要根据老年学员在社会发展中的需要,合理安排部分技术技能型课程,这样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此外,还可以设置新的课程内容满足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我们可以借鉴上海老年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开设学历教育课程,还开设非学历教育课程。老年学员完全能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当今,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课程包括网络技术摄影、理财、烹饪等,大多数老年学员热衷这些课程的理由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大多比较实用。除了设置实用的课程外,老年大学还应该重视老年学员们的心理状态,如成立心理中心等,定期聘请心理专家为老年学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某些老年人在退休后会很失落,甚至有种被抛弃、遗忘的感觉,这个时候就会心理不平衡。随着社会上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空巢”家庭与日俱增,某些老年人会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不会进行心理调节,就有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如今社会中往往会有这一情况,老年人上班时正常,但退休后身体上出现了各种毛病,很多人认为这是“闲出来”的病,其实不然,大多是心理等方面的不适造成的。所以,老年大学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开设退休准备教育和适应教育等课程。只要老年大学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实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提高适应能力,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进而使老年大学向着越来越健康、光明的、可持续发展迈进。随着盐城市老龄人口不断增多,老年大学迫切需要改革教育模式,学校应该将“为了每个老人的幸福,为了幸福每个老人”作为发展宗旨,不断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合理安排适用课程,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9-21.

[2]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思考[J].老年教育,2009(01):19-24.

[3]沈红梅.老年教育是世界性共同课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9(2):26-28.

[4]袁鸿江.陈慧美.孙敏.老年大学对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作用的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3):29-30.

[5]董之鹰.新世纪的老年教育与资源价值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9-22.

第4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一)网络平台支撑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

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老年网络教育

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老年网络教育均

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老年远程教育

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

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

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

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

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第5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7级、2008级统招4年制护理本科生各两个班278名护生,男10名、女268名,平均年龄21.5岁。已完成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学、中医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科研等课程的学习。按等同原则将2个年级的一班140人归为观察组,二班138人归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及所学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老年护理课程设计及教学的实施

两组均选用化前珍[3]主编的《老年护理学》,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均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课;主讲教师及实验辅导老师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即课堂讲授理论,实验室上实验课。观察组具体方法如下。

1.2.1.1老年护理课程的设计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3-6]初步拟定课程总目标,即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及教学规律细分若干个二级目标。根据二级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单元;根据每个单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形式,如讲授、精讲点拨、角色扮演、护生小讲课、讲座、小组讨论、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课程进行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的形式包括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过程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教师批改作业及发调查表等。对评价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反馈。方案确立后,聘请2名老年院高级专业管理人员、1名老年科护士长及1名主讲教师、1名实验教师成立专家小组,进行论证修改,最终确立课改方案。

1.2.1.2实施教学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首先展示并解析课程总目标。在每一单元及每一节课开始时首先展示目标,利于护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把握。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第1、3、6单元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护生到老年院实习。上绪论课时先由老年院管理人员介绍情况,参观老年院,之后分组与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在此处的生活状况、愿望及需求,课后每人交1份参观感想。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选择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沟通能力的老人进行交流,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护生已初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基本具备了与老年人的沟通能力,能完成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健康教育及实施生活护理,如喂饭、辅助行走、轮椅运送、喂药、按摩、翻身、身体清洁等。对老年人护理时能关心体贴。课后组织教师点评、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然后反馈矫正。

1.2.2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①理论考试。两组均实行闭卷考试,由教务处组织统一监考。②实践能力考核。编制6~8个典型病例,主要考察对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能力等。两组考题相同,各6~8个签,约10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由4名非任课教师分两组盲法评分。③教学效果评价。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已了解未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及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的意向等12项,每项均分是、否及不明确三级评价。于课程结束当天发出问卷278份,均有效收回。④实习出科成绩。全部课程结束3周后进入临床实习。选择2007级护生的实习出科成绩进行比较。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

2.32007级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出科考核成绩观察组54名护生中52名优秀,优秀率为96.30%;对照组53名护生中43名优秀,优秀率为81.13%。两者比较,χ2=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充分利用教改成果,实现培养目标

3.1.1以目标为中心设计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按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每个单元及每节课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课程结束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尽管部分院校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7-9],增强了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评价缺乏标准,课程目标是否实现难以衡量。目标教学正是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护生主动学习、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10]。本研究正是利用了以往教学改革成果,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观察组的自我评价亦相对高于对照组(见表2)。

3.1.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而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11]。由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评价[12]。借鉴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目标教学建立了“反馈-调控“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手段。本次研究中,将目标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评改、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护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有效,并及时反馈,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达成度方面均相对优于对照组(见表2),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1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程,以“我们老了怎么办?你了解中国的养老现状吗?”开始绪论的学习。通过参观老年院,请其中的管理人员介绍情况,使护生了解到中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激发了护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深入了解我国养老现状的愿望。通过PPT课件展示国外养老院的照片,提供相关的学习网址,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使其明确了社会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显示,在观察组护生中,了解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的达65.71%,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的占63.57%,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意向的占41.43%;而对照组仅有35.51%,8.70%及6.52%。这一差异说明了该课程设计对提高护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作用,实现了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

3.2.2灵活教学、增强效果

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护生小讲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参观交流等。如到老年院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时,以小组为单元,提前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遴选健康教育内容,课程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护生自评及小组成员互评。表2示,观察组73.57%的护生认为通过老年护理课程的学习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对照组护生只有15.22%、14.49%。

3.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在老年照护工作中,护理人员是老人护理照顾的思考者、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13]。而年轻护生与老年人年龄差距大,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生活需求不熟悉,从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联系了本市规模较大、入住率较高的2家老年院。带领观察组护生走近老年人,亲身感受老人们的生活规律、身心特点、心理需求。6节实验课分3次进入老年院。绪论课后护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养老现状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对老年护理工作的兴趣。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老年人实施护理服务,进行交流等。培养了护生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第6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选取我校2012年和2013年春季学期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的护理本科学生共128人,其中男16人,女112人。任课教师5人,助教2人,均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其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3人,本科学历2人;年龄34~49岁,平均(41.0±5.8)岁。两届教学中,授课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保持不变。

1.2 方法

1.2.1 设计思路

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大学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10]。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基于瑞士Piaget提出、现已形成较完整体系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即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根据该教学理论,确定老年护理教学主要应用模拟教学方法构建情景式教学场景来实现教学改革。也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仿照真实情境,创设人为环境,让学习者扮演其中的某种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通过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现代教学形式[12]。另外,根据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精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11],尝试进行以临床病例为媒介的小组自主学习汇报式教学模式。

1.2.2 实施方法

课程教材选用化前珍主编的《老年护理学》第3版,除课堂教学外,还利用本校筹建的“老年护理实验室”为支撑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实验室设施包括老年人模拟体验装置、台阶、楼梯、助步器、扶手、轮椅、座便器、电动病床、床旁桌以及视听检测仪、握力器、平衡球、拉力彩带等,完全模拟老年人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其具体改革方式为:①开展模拟体验。针对教材第一章绪论,组织学生观看老年人模拟体验视频,并分组进行模拟体验。学生穿上老年人模拟体验装,包括特制的手套、白内障或视野缩小或模糊视野眼镜、耳塞、衣服、增加负重的铅饼、阻碍四肢关节活动的护具、拐杖等,体验喝水、读报纸、弯腰拾硬币、上下楼梯、上厕所等基本日常生活功能的不便,之后每组上交1份体验报告。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对老年人的身体变化和应对日常生活的困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同理心看待老年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对老年人的正向态度。②采用场景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护理演练。结合教材第六章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内容,提前在老年护理实验室进行场景布置,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就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护理内容及方法进行演练。比如模拟石膏固定的老年人如何穿脱衣服的场景,通过实例,让学生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并牢固掌握。③开展病例讨论和汇报。在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两个章节,采用选取病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就某疾病的护理方式、特点、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由各组推选代表上讲台、当老师进行汇报。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促进学生掌握老化理论和老年照护技能。

1.3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由传统的以专家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13]。教学改革效果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生评教。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通过采用Kogan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和老年知识问卷(FAQ1)对学生进行调查。KAOP量表总分204分,得分越高,表明态度越正向[14],102分被认为是对老年人持中立态度[15]。其中文版的Cronbachα=0.82[14]。FAQ1问卷总分25分,分数越高表示老化知识水平越高[16]。其中文版的Cronbachα=0.68。本研究先做基线调查,在课程结束后重复测量;同时就教学改革效果评价采用本校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共10个条目,总分100分,≥90分为教师教学质量优秀。调查表统一指导语,使学生充分理解条目后自行独立填写,填写完毕现场审核并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和构成比,学习前后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学习前后总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 结果2.1 学生基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学生128人,学习前后调查表均填写完整者120人,有效回收率93.8%。其中男16人,女104人;年龄19~23岁,平均(21.8±1.0)岁。见表1。2.2 学生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调查显示,通过学习老年护理学课程后,学生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均有提高,有兴趣者分别占82.5%和89.2%,学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次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见表2。2.3 学生对老年人持有的态度及知识调查情况KAOP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前得分98~203分,平均(133.68±16.05)分,态度正向者占98.3%;学习后得分112~204分,平均(139.12±17.62)分,态度正向者占100.0%,学习后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更为正向(P<0.05)。FAQ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前得分7~18分,平均(11.77±2.54)分;学习后得分8~19分,平均(12.98±2.47)分。学习后学生持有的老化知识水平更高(P<0.05)2.4 教学改革评价情况关于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共发放调查表128份,回收128份,回收率100%。教师平均得分90.8分,最高分93.4分,最低分88.9分,得分≥90分(优秀)者4人,高于往届学生评教水平,学生满意度提高。表明本次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

3 讨论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护理学课程在国内各大专院校逐渐受到重视。某些课程负责人也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如路丽娜等[17]报道了通过指导自学、案例分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整考核形式等方法提高本科课程教学效果;孙建萍等[18]介绍了应用角色扮演、小讲课、小组讨论、社区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本科教学模式探索。但是,教学过程特色性和个性化不明显,且考核学生仍然以理论成绩占较大比例。本次教学改革重在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专业的兴趣、能力和课堂团队参与意识,淡化理论考核(仅占总成绩的40%)。主要成效和创新点包括:①通过本次改革,建立了以老年人模拟装置为媒介和老年护理实验室为模拟场景的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采用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老年期身心功能的各种变化,体验到了老化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困难,实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境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目前该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是在借鉴日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19],在中国率先进行,取得较好成效。②通过本次改革,建立了以临床病例为媒介的小组自主学习汇报式教学模式。在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两个章节,因为有基础护理学知识和内科护理学知识的支撑,故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查阅资料,分析病例,解决问题,最后分组汇报成果,推选学生当教师上讲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和判断,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增强学习感受和效果的预期目标。病例分析、总结和汇报将关注老年人疾病和健康逐渐引导到关注老年人的个体、家庭和社区,重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感受,这是向美国、日本的老年护理教育看齐,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创新内容改革[20-21]。

从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来看,通过一学期32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学生对老年人的兴趣提高,对老年人的态度更为正向,学生持有的老化知识水平更高(P<0.05)。说明老年护理学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学生对老年护理学课程兴趣来看,学习前后都较高,分别占84.2%和89.1%,学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可能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学生也在思考应该为老年人做些什么,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更多关于老年人的知识,所以学习前表示对老年护理学课程有兴趣者占的比重较大。但这并不表示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行业,因为课后收集的意见中,很多学生仅仅提到学习老年护理学知识和技能是为了照顾年老的亲人或身边的老年人。该结果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老年护理学教学的压力和挑战,改革意义重大。

大学本科教育更着重于理论上的通识教育,而非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关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选择。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或推荐老年护理网站,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多地拓展视野和提高兴趣。除了实习、见习等方式让学生与老年人接触外,可让学生通过做义工或志愿者的方式去社区、养老院、老年公寓或日间照护中心,增加与老年人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对老年人的认识和热情,进而也达到提高对老年护理学课程兴趣和职业选择的目的。

第7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一、教研组活动的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中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学科教研组体制,即由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担负起落实教学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职责。195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教研组长负责领导本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介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之间的一级行政干部[1]。整体上,这种教研组的活动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研活动组织,教研组主要由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组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活动内容以备课为主,一是活动形式主要是大一统的形式。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为主,形成统一的进度和统一的评价要求,尤其是研究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常常称之为“备课”。

教研组的主要特征包括两点:集体参与和共同提高。首先,要求全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统一行动;再者,就是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研组这些特征有助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以老带新,不让一个人掉队,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共同提高。

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有:学习、研究国家课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依托某一版本的教材,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进修要求,研究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包括各单元难易、进度的把握和内容的整合、拓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实施方式的探索;制定本学科的评价方案和学习要求,组织阶段测查命题与试卷分析;基于本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年级老师的经验,搜集、整理课程资源,编排相关的课程资源包,包括阅读材料、自学提纲、拓展练习与参考答案等等,形成成员共享的教研组课程资源库;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基本功大赛”活动等等[2]。

由于教研活动功能的特殊性,教研组活动要求教研组成员遵从的特定形式是:集体进行。全体教研组成员,每个星期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围绕这个星期教学任务的设计展开活动。全体教研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各抒己见,展开研讨,或者由某一位老师担任主讲,其它老师提供修改建议,最后,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和统一的行动方案或教学设计方案。强调教研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

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定时、定点、定任务,落实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学进度和评价要求;增强组内凝聚力等等。形成了教研活动的相关制度,包括选择教研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时间与地点、确定互动交流的方式、拓展延伸的措施等具体内容。

二、走班选课对教研组活动的挑战

走班选课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对教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制度更强调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调个性化的指导、研究,更强调多样化的教研形式,更需要基于时间、基于水平、基于需求的多元实施策略的探索。

1.对教师专业学术能力的要求和挑战

原来学校基本上是执行国家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在国家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和教师队伍的条件,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探索怎么样实施更加有效。当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就需要老师站在学科和课堂之外看课程,从更高的视角,宏观上把握这个课程的目标、定位。从实践一线的实施者,到兼顾实施与研发的双重职责,对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必然使校本教研承载更多的职责,而这样的任务主要由教研组承担。

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任务更重,包括的范围更广

为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学校强调同一课程内的教研活动,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一个课程的研发与培训任务。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着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研、同一年级不同课程之间的协调、学生在课程之间改选的协调与衔接、一位学生在不同层级课程之间所处位置的比较等等,这自然成为教研组无法回避的问题。

3.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课程更加多样

学校倡导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等都不相同,课程研发与实施都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同一个学科,原来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只用一个课程,现在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需要设计多种课程,供学生选择。例如,数学分出数学Ⅰ、数学Ⅱ和数学Ⅲ三个层级的课程。三个课程的定位和面向的学生是不同的,尽管一位老师可能只参与一个课程的研发、负责一个课程的实施,但是要能够在实施中很好地驾驭和把控,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心中还是要装着所有的课程。

4.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式更加多样

面对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老师们都已经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才是最终的目的,那种“只有老师讲了,学生才能够学会”的观点,事实证明是靠不住的。老师少讲不是不讲,讲什么?怎么把课堂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后怎么组织才能更加有效?怎样让课堂的光辉关照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即便是分出三个课程,也不可能做到一个课程中的所有学生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是无止境的,课堂实施势必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都需要探索多样化的策略和实施方式。

5.教师的思考与理解也是多样的

教师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处在改革的初期摸索中,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教师的思考和需求便显得更加个性和多元。例如,有的老师习惯于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的老师注重课堂典型题的讲解;有的老师注重通过练习题落实基础;而有的老师眼光总是盯着测试不及格的那几个学生,并为此忧心忡忡;有的老师需要的只是某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处理得更好。即便是面对同样的复习课,老师们的看法和观点也是各异。有的提出来复习课应该好好给学生把前面的知识梳理一下;有的老师赞同给学生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支配;有的老师认为复习就是让学生做题;有老师提出来:做一张片子还是做两张片子?学生做后还讲不讲了?这些想法和需求都给传统的教研组带来很大的挑战。

6.对教研组活动形式的挑战

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安排,排课使得同一学科任课教师的上课时间十分分散;小班化教学,每位老师授课班级增多,课时增多;大家没有集中的时间相互听课,集中研讨。集中统一活动的教研组活动方式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长的听课与指导,也无法照常实施。那种在教研组长带领下的大一统的教研组活动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面对走班选课的教研组活动应对

这种挑战都要求教研组活动作出相应的应对。

1.打破单一的教研组,形成教研组的组织架构

走班选课使得仅仅以单一的课程实施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研组无法应对,必须以活动任务为单位成立不同职责的教研组,形成学校教研组的组织架构。例如,围绕确立课程的目标、编排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方案、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编写以及该课程的培训等研发任务,成立“课程教研组”,以某一课程为主线,组织纵向上跨年级的教师教研活动;围绕落实这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从学生获得的层面上,研究课程在课堂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为主要任务,成立“年级教研组”,以某一课程的实施为主线,组织同一年级同一课程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处在学校纵向和横向教研组的组织架构中,老师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都能够获得成长。

2.教研活动由统一的集体活动转变为集中与分散结合进行

走班选课的实施,使得同一学科各位老师的课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像传统上集中进行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保证。而且通过课程实施,对课程研发的反馈修改等问题都进入到教研组研究的范围之内,从教学上升到课程层面上,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怎么教,还包括教什么的问题。这些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探讨仅仅靠一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很难保证,只能由原来全体成员的集体活动分散为不同人员的相对集中,随时随地就某一个小问题进行碰撞、分享,然后再在集体活动中碰撞、分享。或者有些问题和意见需要在年级教研组中搜集,再汇集到课程教研组中进行修订、完善。

3.教研组的常态研究与专题研究交互进行,相互补充

传统的教研组主要是大家坐在一起,面对同样的任务去探讨,主要是执行和落实的职责。走班选课使得每位老师都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教研组的常态研究显然是不足以支撑的。于是,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思考的老师会选择一个很小的切入点,领衔一个研究项目,带领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教研组同事,组成一个小的研究共同体。例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起点的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文言文学习课堂流程的研究、语文学习手册的编写与实施、初一语文阅读课学生自学自研落实效果的研究、初中数学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匹配的研究、图书馆阅读课流程的研究等等。课堂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复杂系统,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直奔教学需要,带动其它各个要素,去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自然比较容易取得效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研究能力与个人专业能力成长的双丰收。这些项目研究,在教研组内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教学研究场,促进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研究型的专业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研组的研究内涵,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平台。

4.从整体跟进到注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主要进行的是同一个学科所有教师的统一性行动,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同质性问题,有利于同一学科教师的整体进步,但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进行共同活动的同时,有些教师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时候的教研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成长的氛围和土壤。例如,通过组织某位教师的教学论坛或研讨课的形式,组织大家听课、研讨,相互听课、分享智慧,帮助梳理其教学经验,既有利于这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发挥了这位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5.教研组长从一个学术领导转变为研究行动的组织者,教研文化的策划者、创建者

传统的教研组长常常是教研组的学术领导,虽然不是行政领导,但他在这个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常常有一些思考和做法,决定着教研组教学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走班选课背景下的课程研发与实施,需要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位老师面对的学生和问题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更突显教师个人的教学需求,注重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的主动尝试和反思。当一位老师有这种需求时,教研组长的职责就是搭建平台,组织一部分感兴趣的老师围绕他的研究课题,展开听课和研讨活动。随着教研组每一位教师个人思考点的增多和研究视角的变化,教研组长的专业学术和引领能力也受到挑战,教研组长要从一个学术领导转变为不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或者成为教研组研究共同体中的一员,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活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6.教研组与学校其它校本培训活动相互补充,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同一位老师在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而传统的教研组仅仅解决了这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很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成长阶段老师的需要,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资源力量,学校还设立了教师互助中心,每周由一位优秀教师主持,围绕一个教学教育中的问题,展开研讨、座谈或咨询服务;成立卓越教师工作室,为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一步成长搭建平台;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成熟教师读书会;利用外教资源,开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开设中外教师论坛;为新入职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融入学校,举办新教师培训;分享经验,碰撞智慧,围绕导师制或分布式领导的具体实施,召开不同主题的分享会等等。这些活动每周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触摸教育教学实践,为老师们的个性化需要服务。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作为我国特有的校本教研组织,教研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面对各种挑战,也在每一次的应对中,找寻自己最原始的命意。从学科教研组到备课组,从单纯的“备课”到增加“研究”的含量,从集体行动到满足个别需求,从执行、实施到研发、构建,处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每一次洪流之中,作为与学生和教师最贴近的教学实践研究基层组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最常态的成长平台,一直都倍受关注,也在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走班选课的背景下,教研组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承载的使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参考资料

第8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从学生今后面临的老年护理职业岗位出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中确立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课程整体设计以典型的老年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来构建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按照“资讯(获取信息)、决策(作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及评价(总结反馈)”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步骤是将原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导向和项目化的思路遴选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国职业教育家Paetzold指出“:课程似乎是建造了一个存放和重现经验与知识的书架,书架不同隔层的划分使得整理与重获更加容易,它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本课程项目设计的依据是以老年人为主体,通过护理干预,延缓衰老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给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消除或减少老年人自我照顾的限制,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实现其最佳的功能状态。鉴于此,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老年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提炼了以下9个能力训练项目(见下表),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体现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以任务引领学习,并使老年人护理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个项目下分别设定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模块,而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则穿插于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饮食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我们把“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老年人常见疾病与饮食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融入“指导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操作技能训练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把“排泄形态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排泄形态障碍的护理”等理论知识内容融入“指导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锻炼”“排尿功能训练”“自我间歇导尿”等技能训练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解决了工作导向课程重构的最大难点重实践轻理论,整门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了行动导向。

三、课程的目标设计

使学生掌握老化的特点,能应用护理程序评估老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存在和潜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并能应用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从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老年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作为社区医院护士长,学生分4组(每组5~6人)作为社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进度,协调整个项目实施,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每个教学单元基本上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四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组护士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五、课程考核设计

第9篇: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给教师安排课程,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事情,需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教导主任的分课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一、要利于教师才能的充分发挥

教师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短处,诸如,有的教师语文底子扎实,有的教师数学逻辑思维很强,有的教师喜欢跟低年级的学生打交道,有的教师擅长跟高年级学生交流,有的对高年级教学有经验,有的对班主任工作有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与经验。十八罗汉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导主任在分课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去工作。一个学校里有好教师也有差教师,现在不少学校领导都在叫“人才难得”,缺乏优秀师资,然而对学校的真正的优秀人才却不给用武之地,比如说,有的教师参加英语体育综合等课程培训学习却未能带相应的课,国家花费一定财力培养的人才未能为学校教学所用。由于教育过度行政化,教导主任在分课上由于领导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在分课上难免会存在误区,这样严重的影响了教师才能的充分发挥。

二、要合理利用教师的特长

小学的课程比较繁多,在安排课程上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兴趣、爱好给予安排,比如,喜欢美术的可以安排美术课程,爱好体育运动的可以安排体育课,擅长唱歌的可以带音乐课……这样教师在课程中并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的更好,这更是合理的利用教师的特长服务教学。因为在农村小学缺乏专业的教师,比如英语、美术、音乐等专业老师,而这些都需要教导主任深入了解每位教师的特点,合理的利用教师的特长。

三、要合理分配教师的课程工作量

这关系着一种人文关怀与合情合理的分配,应该考虑到年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课程安排工作量大小,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的课程安排工作量大小,高年级与低年级老师的课程安排工作量大小等等因素。年轻教师应该挑大梁是学校工作的骨干,是主力军,在工作量上应该相对多劳,绩效考核相对多得,对年老教师应该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可以少带副科相对来说工作量少,以及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的工作量上的安排,比如:在农村小学,语文老师都兼带班主任,数学老师不是,以及高年级老师批改作业量大,低年级老师相对少。

四、要正确评估教师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