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东北乔四的故事精选(九篇)

东北乔四的故事

第1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最有味道的小街 乔家路上的石库门

明清时期,乔家路还只是一条河浜,它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曲曲折折不足1000米。明末名将乔一琦世代居此,浜因乔家而得名,人称乔家浜。河浜两岸是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河道旁还有寺庙、善堂、衙门、商号等。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改为现名。

自明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带曾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档住宅区和名人聚集地,不乏明清乃至民国初期的建筑遗风。

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这样评价乔家路:“在明清时代甚至民国初年,这里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前,上海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着密布的河网和小桥流水的建筑风貌,使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周庄、同里、乌镇没有什么区别,仅就建筑特征而言,就已经包含了明代的房屋建筑布局、清代的房屋材质以及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从这小小的一平方千米,普通的游览者可以看到,上海在成为租界之前安静的水乡生活是怎么样的。”

阮仪三认为,在老城厢中,乔家路一带是最有味道的,是“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 梓园

在这条门牌号码不到300号的老街上,既有明清建筑,也有洋房、石库门、新式里弄以及酒坊、南货店、糕团店、布店、米行、铜匠铺等商铺建筑。如今,那些建筑上的雕花、门楣虽然已被岁月的痕迹染得面目全非,但只要一踏上这条苔藓斑驳的小路,不经意间,就会踩到一串故事。

明清故宅“最乐堂”

明末名将乔一琦的故宅坐落在乔家路143号。

乔一琦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33岁时中武举,开始了用刀剑建功立业的生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乔一琦被提升为镇江游击都司,驻守辽东鸭绿江边的镇江堡。次年初,明军四路攻打后金,乔一琦率500人破后金军十寨,斩努尔哈赤第三子阿都和女婿火胡里奴,血战四昼夜,挺进300里;后因主力全军覆没,遂成孤军,陷入重围。乔一琦不肯投降,自尽于滴水崖。清乾隆四十年(1775),清廷赐谥“忠烈”,入祀忠义祠。

乔一琦不但武功高强,其诗作和书法也属上品,在当时就有“儒将”之称。今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他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和他在上海法华寺所书《金刚经》石刻。

乔一琦故宅,本名“最乐堂”,位于乔家路西药局弄口,是上海地区保存比较好的明清故宅之一。其整体格局为坐北朝南的三进三出式住宅。 明代建筑九间楼

首进为长廊式庭院,同时又是乔氏故宅的府门。府门前各有一个四棱柱台的台基,当年是用来插大旗的,现今只存右边其一了。在庭院和第二进门之间的左上侧有一座t望台,有木头楼梯通达。再往里走,是第二进门,进门后,是一个天井,现存的门楼残留着青黑色的砖石,虽经数百年沧桑,仍保留了乔氏故宅门楼巍峨雄壮的气派。再往里,便是第三进的正屋了。乔氏故宅正屋的主体部分是上下两层各三间的主屋,东西两旁是上下两层的厢房,共10间房,中间一间是客堂,旁边两间各有一座木楼梯通往两旁厢房。从客堂这一间向里走直通屋后的庭院,左手还有一座楼梯可以通往西边的厢房。

从现存乔氏故居的格局和占地面积来看,明代乔家虽为当年上海地区的名门望族,但其住宅相当简朴。

而今,乔氏故宅已变成了普通居民的住宅,内部的横梁、斗拱和雕花虽已不是明清时的原物,但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形制和布局。

王一亭与梓园

乔家路113号是海上名园王一亭故居――梓园所在地。 “宜稼堂”遗址

王一亭,名震,字一亭,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别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是清末民初上海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是上海最大的买办之一,曾任上海商会会长;他一生醉心于书画,是海上画派重要人物之一,曾从任伯年习画,与吴昌硕亦师亦友。

清光绪六年(1880),13岁的王一亭开始在钱庄当学徒。7年后,王一亭在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跑街,后升任该号经理。1904年,王一亭与张謇一起发起创办上海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并任董事长。此后,他与沪上名流沈曼云、李云书等人相继创办了信威商业储蓄银行、业成公司、立大和申大面粉厂、华商电气公司等实业,成为沪上工商业大亨。

作为同盟会会员,王一亭追随孙中山,不仅出钱出力援助革命军,还支持自己的大儿子任敢死队队长,冒死解救被囚的元老陈其美,并与其成为莫逆。

王一亭乐善好施,凡属慈善之事,不分国籍,无不全力助之。吴昌硕称其:“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辛苦,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1911年,王一亭兼任国民政府赈救委员会委员,组织与联系沪上慈善事业多至百余起。他本人创办了多家慈善机构。每届冬令,还筹设庇寒所,收养流民,历久不倦。1919年,豫、鄂、皖、苏、浙五省遭大水灾,上海国际救济会及慈善团体联合会推选王一亭为会长。其后的十余年中,王一亭陆续捐募赈款逾一亿元白银,救助了15个省的灾民。时人曾评价王一亭:“古谊可则,处世谦恭,居心正直,高山景仰。”

梓园原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进士周金然构筑的中式园林――宜园,内有假山、凉亭、荷花池等,并设置乐山堂、吟诗月满楼、寒香阁、快雪时晴、琴台、归云岫、宜亭等诸多胜景,显示出清代园林艺术的风情。乾隆年间,归乔光烈所有。咸丰年间,又归富商郁氏,改名借园。清末民初时,成了王一亭的家,他在这里一直住到1938年。因园中有棵百年古梓树,便改名梓园。王一亭还将自己的新住宅建于其侧。他在梓园里饲养了诸多鸟类,供其绘画写生之用。

1922年,应王一亭的邀请,著名物理学家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和夫人来到中国,曾在梓园作短暂停留。

70余年前,侵沪日军铁蹄踏入梓园,乐山堂、寒香阁、琴台、宜亭、假山等玉碎一片,精美的清代园林毁于战火。小园从此春色不再,原址只残存气派的门楼、两层塔式洋房和有着高大飞檐的佛阁,还有门楼下一棵倾斜而孤单的夹竹桃和边上的一棵梓树。

如今,走过那里,人们依然可以看到梓园沿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的罗马柱浮雕、穹形的门窗、大门门楣上面苍劲的“梓园”两字――据说,那是吴昌硕的手笔。在房子的西侧,依稀可以看见当时的长廊,与门口的牌楼相连在一起。经过长廊,进入园内,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塔式洋楼出现在眼前。在洋楼的后面,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两层佛阁,风格融合中西,十分罕见。佛阁内,仍然保留着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浮雕横梁。佛阁后,是一排五开间宽敞古雅的明代中式平房书斋,有着大大的斜坡屋顶、高高的廊柱、雕花的落地门窗。这排平房过去是王一亭的客厅、书房、画室和举办各种雅集之处,吴昌硕、张大千等画坛名流曾常聚会于此。

梓园最风光的日子应该是1936年12月的一天。那天,蔡元培、梅兰芳、吴铁城、刘海粟、戴季陶、张静江、黄金荣、杜月笙等各界名流都来到梓园,为王一亭祝贺七十大寿。

“徐一角”与九间楼

在老城厢内,明代就有“潘半城,徐一角”之说。所谓“徐一角”,是指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成名之后,未改门庭,依然偏居城内一角,也即是今日地处乔家路上的九间楼。

徐光启故居在乔家路234至246号,这一排楼房原来共有上下各九间屋,故俗称九间楼。九间楼是徐光启诞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目前上海市区保存的唯一明代民间楼房。明代所建徐宅,原有百余间,今天残存的仅是当年徐宅最后一进――“后乐堂”的一部分。

徐光启信奉天主教后,回故居经过南京时,特邀意大利人郭居静来沪传教。郭氏刚到上海时,就寓居于九间楼。翌年,徐光启在宅旁建第一天主堂,委任郭氏主持堂务。从此,老城厢便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天主教的发源地。其后,徐光启辞官归故里,便寓居在九间楼里,写出了《农政全书》。

“八一三”时,九间楼遭遇日寇轰炸,被毁两间。后屡经修葺,现仅存上下各七间,但人们仍称其为九间楼。

九间楼为木构架结构两层建筑,小青瓦双坡出檐屋顶,一层设有坡檐。建筑正面为木板墙壁和门窗。解放初期,九间楼内尚有明代古井三口及房内斗拱等饰物。因房屋屡经修缮,已失原貌;但明代楠木梁柱依然完好,柱础、斗拱、雀替亦是明代旧物,节点的斗拱和部分梁与笊系木硭云花纹尚存,宽厚的楼板也是明代遗物。

1956年文物普查时,居住在这幢楼里的徐氏后人将徐家珍藏的徐光启绢质画像及明代崇祯皇帝赏赐给徐光启的“诰命”两件文物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由于九间楼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1月7日,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九间楼被列为上海市纪念地点,在其故居前立了一块写有“明光启故居”的石碑,以纪念徐光启在早期科学事业上的贡献。

“郁半城”与“宜稼堂”

乔家路与巡道街相交处的乔家路77号,曾是老城厢大名鼎鼎的沙船世家、清代船王郁松年在150年前造的“宜稼堂”。

家资巨万的郁松年(号泰峰)于清咸丰五年(1855)把上海县南半城加固修葺,并加高3尺;因此,人称“郁半城”。

郁泰峰老宅始建于清道光初年,为“三进九庭心”式的创新建制。其宅坐北朝南,坐落于乔家浜北岸(今乔家路77号),前为一排六开间上下两层的大门楼,底层中间两大间为出入通道,称“墙门间”,内置“肃静”“回避”硬牌。其楼并排六间大间为灯楼,每间有六扇花格明壳窗,中间都挂一盏大红灯笼。入夜,六灯齐放,将宅前的乔家浜水映得通红。

穿过墙门间,便是沿门。其木制的门槛特别高,人们进出,需先将上层木槛卸下。门后为第一进,东西为两层楼厢房。当年,东厢房为郁泰峰的外书房,内悬“肆雅书庐”匾额。厢楼北正中,为宽大高爽的正方形大厅,厅中四根柱子有两人合抱那么粗。大厅屏门上方的横枋上雕有立体感很强的戏文图案,正中雕有镂空花纹,嵌有八卦图案。此处原悬有一块“田耕堂”匾额。正梁上原悬有一个金色蟠龙龛,龛内珍藏着清咸丰皇帝赐封郁泰峰“从二品顶戴”的圣旨。此龛正对面,原悬有一块钦赐“功襄保赤”匾额。大厅后面为第二进内宅,其格局呈五开间代东西两层楼厢房。前原有沿门,门楣上镌刻着“竹苞松茂”四字,今沿门已废。此进楼上楼下共14间房,当年名闻大江南北的“宜稼堂”藏书楼就设在这一进的客堂楼上。再往后为第三进,建筑格局同第二进。原客堂楼上悬有“述训堂”匾额。第二、三进楼与楼之间都是相通的,在建筑上叫走马楼,即在二三进楼房的小天井上都建有连接后进的过道,便于郁氏家眷互相走动,不必上下楼梯穿庭过院。前三进的东西厢楼共有六幢,为便于采光通风,每幢厢楼都设有一个从底层到二层的小天井,共计六个,加上三进的三个大天井,总计为九个,故称为“三进九庭心”,表现了江南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在该住宅的三进房屋间,各建有甬道通向宅旁的备弄,备弄一头通向“墙门间”,另一头通向宅后。原来在此宅的东西两侧还建有东厅,郁家举行喜庆婚丧时,为宾客休息场所。东厅前有小戏台,东厅后有小假山、书斋,当年为郁泰峰与文人雅士谈诗论艺之处,如今已荡然无存。

郁泰峰“三进九庭心”住宅,在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一座引人注目的豪宅。进出这座豪宅的,不是高官巨贾,就是文人雅士。

当年,红顶商人胡雪岩将女儿续弦给郁泰峰之子时,那场盛况空前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办的。清廷高官李鸿章、左宗棠也前来贺喜。

第2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本文试图从《后赤壁赋图》的基本信息出发,对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再考察,以及对《后赤壁赋图》中的基本问题及图文关系问题进行考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对乔仲常、李公麟、苏轼、赵德麟等人及其关系进行初步考证,理清了此图题跋人、收藏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二,得出乔氏在此图中运用的“异时同图”“虚实相生”“分割与连续”“主观的人物比例”这四种特殊方式。

《后赤壁赋图》卷原为清宫旧藏,《石渠宝笈》 初编卷三十二《御书房》有著录。1911年后被溥仪带出宫,由香港王文伯所购得,后落海外,被美国收藏家顾乐阜收藏,后转由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此图无款,但据图后佚名题跋可定为北宋末乔仲常之作。《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二中有著录。记载了北宋赵德麟、武圣可、宋人佚名七段题跋、元人赵岩共十段题跋。今仅存赵德麟、武圣可两人题跋,其他题跋已佚。

一、画家、题跋人及其关系考

一、乔仲常其人

南宋邓椿《画继·卷四·搢绅韦布》中有记载:“乔仲常,河中人,工杂画,师龙眠。围城中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又有《山居罗汉》《渊明听松风》《李白捉月》《玄真子西塞》《列子御风》《龙宫散斋》手轴等图,传于世。”①其中“围城中思归”指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猛烈攻城之事。而之后乔氏又作画赠人,故其很可能生于北宋末,而经历了靖康之变,可能存活到了南宋建炎、绍兴年间。

再看《画继》中关于乔仲常的记载,他应该无官职,属于恐怕连“秀才”也不算不上的底层文人,社会地位不高。但由于其文化的影响力,与一些达官贵人(如邵泽民侍郎)或高层文人保有私谊。

二、亲缘还是师承?——李公麟与乔仲常关系考

李公麟是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文人,创作过《九歌图》《陶渊明归隐图》等。而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卷中透露出明显的李公麟的画风。我们不禁要问:乔仲常与李公麟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否有直接的交往或者师徒关系?

《画继·卷四》中提到乔氏 “师龙眠”,点出了李公麟与乔仲常的师承关系。《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②

《画继》中对李公麟的记载:“龙眠居士李公麟,字伯时,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士夫以谓‘鞍马愈于韩幹,佛像追吴道玄,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非过论也。尤好画马,飞龙状质,喷玉图形,五花散身,万里汗血,觉陈闳之非贵,视韩干以未奇。故坡诗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山谷亦云:‘伯时作马,如孙太古湖滩水石。’谓其笔力俊壮也。……又画《自在观音》,跏趺合爪,而具自在之相,曰‘世以破坐为自在,自在在心不在相也’。乃知高人达士,纵施横设,无施而不可者。平时所画不作对,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其所以超乎一世之上者此也。郭若虚谓‘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子讵容独步耶?有《孝经图》《九歌图》《归去来图》《阳关图》《琴鹤图》《憩寂图》《严子陵钓滩图》《山庄图》《卜居图》,又有《虎脊天马》《天育骠骑》《好头赤》《沐猴马》《欲辗马》《象龙马》及《揩痒虎》等图。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③

明《珊瑚木难》卷四《宋赵子固梅竹诗》后南宋咸淳年董楷的题跋曰:“昔李伯时表弟乔仲常,亲受笔法,遂入能品。今乔笔世甚罕见,其贵重殆不减龙眠。”清初吴升《大观录》卷十五《赵子固梅竹诗谱卷》也有类似记载,但将“乔仲常”分开,写为“昔李伯时表弟乔仲,嘗(尝)亲受笔法,遂入能品。”

笔者认为后者看法可能更为合理。原因为:其一,在《画继·卷四》乔氏前后的画家传记中,多点出画家之间的亲缘关系,如“黄斌老,文湖州之妻侄也。” “孔去非,汝州宁极先生之后也”“杨吉老,文潜甥也”“黄彝,字子舟,斌老之弟”“李昭,李文靖之曾孙,蔡文忠公曾外孙也”等。而邓椿并没有点出乔氏与李公麟之关系;其二,从“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 。推测,邓椿对乔仲常及其友人的状况相当熟悉,应该有私人接触。这样说来,乔仲常与李公麟这样著名画家的亲缘关系,邓椿不可能不知。由此看来,邓椿既然在文中提到了李公麟,而没有交代出其亲缘关系,可以认为是明代后人所误传。

正如《画继》中提到的“师龙眠”,李、乔师承关系的确显而易见。表现为:

第一,两人的风格类似。《画继》中说李公麟“不用缣素,不施丹粉”,此《后赤壁赋图》中将墨线运用到极致。《宣和画谱》中提到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 。⑤文本提到的李公麟的作画特质,与《后赤壁赋图》中人物正、侧、背多种造型,人物表现得体而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十分相似。有趣 的是,文献记载中李公麟喜爱画马。而在《后赤壁赋图》中画家在文本之外植入了马匹与文人的情节。马匹是“画肉又画骨”,与李公麟《五马图》中的马匹神似。

第二,两人选择题材也多有重合。有记载认为如李公麟也创作过《赤壁赋图》。明代都穆的《寓意编》曰:“苏文忠前后《赤壁赋》,李龙眠作图,隶字书旁,注云:‘是海岳笔,共八节,惟前赋不完。’”⑥由此推测,李公麟应创作过前后《赤壁赋图》,且很可能是在苏轼完成赋文后与其的互动之作,形式也是图文相配。由此看来,乔氏的《后赤壁赋图》的最早粉本很可能来自于李公麟。除了“赤壁”题材,李公麟的《归去来图》 是关于陶渊明的,而乔氏也创作过《渊明听松风》。且现存南宋的许多李公麟传统的人物故事手卷《孝经图》、《九歌图》,形式也是图文相配的连环画,与乔氏的《后赤壁赋图》有一定传承关系。

(三)苏轼与题跋人赵德麟

《后赤壁图》现存跋文有二,其中上图的此跋文内容为:“观东坡公赋赤壁,一如自黄泥坂游赤壁之下,听诵其赋。真杜子美所谓‘及兹烦见示, 满目一凄恻。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者也。宣和五年八月七日,德麟题。”赵德麟跋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故此图应作于略早前。

由上述跋文可知,题跋人为赵德麟。赵德麟(1061年-1134年),名令畤,初字景贶,后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涿郡(今河北蓟县)人,与苏轼交好,撰有《侯鲭录》八卷。《四库全书提要》曰:“宋赵德麟,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

由上述题跋内容我们也不难猜测出,乔氏与作画对象苏轼、题跋人赵德麟与苏轼之间有着一定联系。

元祐六年(1092年)官颍州签书判官,与苏轼交好,互有诗文应和。王灼《碧鸡漫志》中记载:“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其气味殊不近,赵婉而李俊,各有所长。”⑦苏轼有《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 :“壶中春色饮中仙,骑鹤东来独惘然。犹有赵陈同李郭,不妨同泛过湖船。”⑧

以上足见苏轼与题跋人赵德麟之间有不浅的私谊。再结合赵氏的题跋内容:“观东坡公赋赤壁,一如自黄泥阪游赤壁之下,听诵其赋。”可推测赵氏有可能曾与苏轼同游,并听其诵赋。而题此图很可能是借以缅怀故人情义。

同时,乔氏的画风与主角苏轼十分相似,都属于书法用笔,墨线爽劲的文人画传统。苏轼的绘画追求“萧散简远”“古雅澹泊”的意象,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苏轼的《古木怪石图》。画中枯树枝干扭曲,挣扎坚硬,整个画面显得清淡、空灵、松散。如米芾的评价:“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⑨

二、表现赋文的四种图像手法

乔仲常在描绘《后赤壁赋图》中为了更好地诠释文本,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图像手法。这些手法主要概括为四点:第一,“异时同图”;第二,虚实相生;第三,分割与连续;第四,主观的人物比例。

(一) “异时同图”

“异时同图”是中国画一种展现时空的特殊方式。早在1988年,王克文发表在《美术研究》上的《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便对中国画中出现的“异时同图”作了较为详尽的归纳。王克文在文中认为:“‘异时同图’是中国画构思、布局、体现空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画家根据‘立意’的要求,将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景物等,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构图形式,巧妙地描绘在同一画幅上。”⑩那么,一般在哪些类型的中国画中容易采用“异时同图”这种图像手法呢?一般来说,在叙述性的、有故事情节的、多场景的人物画中容易采用这种手法,如佛经本生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而之所以在这些类型的绘画中需要不同程度的采用“异时同图”,是为了将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情节中多次出现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到同一个物理空间(即一幅画)中。而“这种充分调动观众视觉因素的处理方法,打破时空限制,创造了一种心理空间,把不同情节寄寓于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结合造型因素来表达特定主题的内容” 。11

我们不难发现,“异时同图”是《后赤壁赋图》中频繁采用的一种处理图文关系的手法。但与一般叙事人物画中的“异时同图”有所差别。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在同一场景中之出现一次主要人物,即在同一物理空间对应着同一时间空间。而《后赤壁赋图》中的“异时同图”不仅体现在连续的画幅中表现了不同时段和不同场景,且体现在即使在同一场景中,也暗含了不同的时间跨度。

《后赤壁赋图》中较有代表性的“异时同图”场景有二,分别为“登舟放流,有鹤东来”和“梦二道士”。

此场景将原本描写两个时间段的场景集中在一起。原赋中登舟之后,听任其在水流中飘荡,直到夜半,故此图横跨了白天和夜半两个时间段,属于较为典型的“异时同图”。

赋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二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

“梦二道士”12场景中,在屋里出现了四个人:其中三个人为一个团体,对坐交谈,另一人斜卧在床榻之上。经过前文分析可知,左侧的两人为“二道士”,右侧的一人为苏轼。而斜卧在床榻上的一人为谁呢?根据赋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二道士”可知侧卧在床的人物也为苏轼。在一个场景中出现两个苏轼,即将两个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人物同时放置在同一画面之中。奇怪的是,表现“异时同图”时,乔仲常所采用的手法十分自然,没有刻意去安排和提示同一人物的不同状态。如“梦二道士”场景中,如果不仔细辨认,很容易以为斜卧在床榻上的人为在场的“第三者”。由此可见,此画的预设观 赏者必定是对这一段文本比较熟悉,且当时这种“异时同图”的表现手法是在一定范围内被人知晓的。

由于采用了“异时同图”,使得《后赤壁赋图》看起来时空交错,纷繁复杂,如果不仔细解读,很难将赋文的时空与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但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这段赋文在画家预设的观众群体中的熟悉程度相当之高,以至于明眼人一眼能够将复杂的画面和相应的赋文相对应,这也是这种具有情节性的叙事画在宋代达到新一轮创新高潮的必备条件。

(二) 虚实相生

“虚实”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体到《后赤壁赋图》中来说,虚实相生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在应该出现人物的地方,并没有出现人物,而是将人物隐去,如“踞虎豹”场景。在“踞虎豹”这一场景中,苏轼没有出现,而是被虚化了。用文字“踞虎豹”和棱角跃动的山石暗示出攀登的危险和山势的巍峨;其二,在某一场景中将现实和虚幻同时展现,如“梦二道士”

场景。在这一场景中,苏轼入睡的场景在观者肉眼可见的,而苏轼的梦按照常理来说,只能依靠赋中文字展现,观者是不可见的。而在图中,现实中的“苏轼”与梦中的“苏轼”“二道人”,同时出现在同一屋中。苏轼的画法也未进行区分,让观者真假难辨,分不清梦幻和现实,亦真亦幻。

(三)分割与连续

在中国传统叙事画中,画家们都需要面对一个课题,即怎样在连续的画面中展示不同的时空,既要有一定的天然连续性,又要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在空间的处理中,画家们通常巧妙地运用一些景物和实物将画面进行看似无意却独具匠心的阻隔,如在描绘自然类的长卷中会频繁地运用山石、水域等;在表现人的活动的场景中,多运用建筑物、窗户、屏风、家具等。典型的有五代(传)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韩熙载开宴行乐的场景,全图以韩熙载为中心,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

而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的处理空间隔断的手法与《韩熙载夜宴图》运用屏风床榻完成自然阻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手卷中出现九个不同场景,同一人物多次出现,为了使得画面显得连贯完整,场景得以自然转换,画家巧妙地运用山石树木进行自然阻断。同时,对于山石的不费余力的着墨也使得这幅画形成文人山水风景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山石笔墨奇特而又耐人寻味。

(四)主观的人物比例

将身份地位尊贵、画面的主角表现得较为突出,是古代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后赤壁赋图》来看,无疑也遵循了这个准则,其手法与唐代的《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巨大身形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赤壁赋》中的主角苏轼,无论是从他出现的频率、在画面中所占的中心位置,体量大小,还是他总以正面(或正侧面)出现来说,都可以看出他是被画家给予特殊的“照顾”的对象。同时,在表现苏轼时,也采用了肖像画的特征,即前后人物容貌、衣冠保持一致,对于绘画的观者来说,苏轼的识别度较高。

典型的场景有二,一为“携酒与鱼”,二为“江流有声,水落石出”。

场景“携酒与鱼”描绘了苏轼归家,书童在门外等候的情景,苏轼携酒与鱼,正和在门口送别的妻子与孩子回头道别之场景。,此场景中有意用人物比例大小表现远近关系和主次关系。从画面来看,苏轼和他的妻儿应该离观者最近,因此体量最大,占据画面最中央,显得醒目和清晰。而书童则坐卧在门外,脸部被门廊遮住,只露出身子。而马厩内的马匹和文人,体量与中心人物比较起来显得很小,想必是画家试图表现他们在马厩之中的纵深感,和与观者较远的距离感。同时此人不在赋文中出现,属于画家自添,也应放在次要位置,以免喧宾夺主。

场景“江流有声,水落石出”描绘苏轼与二友人坐在山间的岩石上举盏畅饮,旁有两书童站立。在人物描绘上,还是沿用了前几个场景的惯例,苏轼被画在画的正中心,且比例较大。一位书童以背面展示,另一位藏匿在山石之后,只露出了两只腿。这个被藏匿的书童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显得有诗意。与之后徽宗画院的“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 论

本文对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再考证,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对乔仲常、李公麟、苏轼、赵德麟等人及其关系进行初步考证,理清了此图题跋人、收藏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二,得出乔氏在此图中运用的“异时同图”“虚实相生”“分割与连续”“主观的人物比例”这四种特殊方式,使得《后赤壁赋图》的特殊图像地位得以凸显。

此图包含宋及宋之前的多位画家的不同笔墨风格在内,如郭熙、李公麟等,如所提到的那样:“全幅笔墨,有似李公麟、郭熙、马和之、赵孟頫、倪瓒处。李公麟、郭熙皆与乔仲常同时而年长,乔仲常画风像他们本是应该的。” 此图的绘画风格在北宋山水画中显得十分另类,在同一画面中故意将多种风格并置,形成“转译”。而这种“转译”在后人仇英的《赤壁赋图》中得到进一步放大。此图的复杂图文关系、风格并置等特殊之处,使得此图成为研究北宋绘画,特别是北宋文人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异军。若将此图与另一幅藏于美国弗利尔李公麟(传)的《陶渊明归隐图》作类型研究的话,这些特点将会更加明显,也会加深国内外学者对北宋文人画的认知。

注释: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艺术与权力:南宋画院人物画的政治功用》(14YJC760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民族危机与艺术创新:南宋院体人物画的历史生成》(2014M561400);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宋代民间绘画赞助模式研究》(2013SJB760006)

①[南宋]邓椿.画继·卷四[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②[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③[北 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④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⑤[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⑥(明)都穆撰《寓意编》一卷, 收入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除记载李公麟的《后赤壁赋图》外另有一幅传李公麟的《女孝经图》,见“龙眠画 《女孝经》 四章(每章亦龙眠书)”。

⑦王灼.碧鸡漫志[M].中华书局,1992.

⑧陶文鹏,郑园编,苏轼集[M]第二十卷(古诗六十二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⑨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M].米芾.画史[A].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⑩王克文.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J].美术研究,1988(4).

11王克文.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J].美术研究,1988(4).

12“二道士”之辩。在此赋的诸多文字版本中,一直有“梦二道士”和“梦一道士”之争。从此图来看,在北宋宣和年间时,此赋还是沿用“二道士”。而南宋孝宗赵眘手书《后赤壁赋》,现藏辽宁博物馆,是作“梦一道士”。因此可推论赋文中“梦二道士”改为“梦一道士”的起始时间大概应在南宋。

参考文献:

第3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唯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绝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相互辉映,显得更有情致。

第4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渐行渐近,一盏盏逼人眼的红,招摇炫彩,如天灯降瑞,点燃乔家一世红火……

谭晶那凄美的歌声仍在耳畔弥漫:“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世上人又几番空忙……”

当那一缕晨曦,染红屋檐上那些走兽的时候,在这座雕梁画栋的大院中,那些曾经的欢笑与眼泪,成功与失败,光荣与梦想,辉煌与没落,渐次鲜活起来……

乔致庸用一生的奋斗,留下了一座宅子。

迈过那古老的门槛,跨进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门一重接着一重……

乔家大院,很大,像座迷宫,大得几乎让我在里面几乎找不着北,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

大院很静,很静。静得让我感觉到阳光在地上流淌的声音。漫步在它幽静的胸腔,脚步很轻,很轻!我不敢踩得太重,惟恐打扰了乔东家与玉儿的洞房花烛夜……

大门“吱呀”一响,红尘漫天舞。远逝的故事,“咣当”一声,弹入尘世。

“走嘞!”乔致庸那一句破天长啸,回荡在大院的上空,回荡在晋商启程的原点……站在上马石前,我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乔致庸从这里上马蹬车,在风雨飘摇的乱世,率领乔氏家人在商场长袖善舞,南下北上,到武夷山贩茶,到蒙古贩马,到江南贩绸,甚至把中国茶叶卖到俄罗斯的红毛国去……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一首凄楚的“走西口”,唱酸了山西妹子的心,也唱疼了山西汉子的心。

乔东家是走西口的男人,是听着这首歌出发的。男人走了,女人的心跟着走了。大院里的夜晚,也许是中国最漫长的夜了,或者是中国最寒冷的夜了……女人在梦中呼喊着走西口的男人,几回回梦中惊愕……

乔致庸可爱,睿智,敢爱敢恨,是个黄土地上的男人,用戏里的话说“是条汉子”!然而,面对情,汉子还是汉子吗?

两个女人同时爱上了一个男人,就注定是个悲剧:一个是青梅竹马的江雪瑛,一个是痴爱不移的陆玉菡。

一个男人的爱情故事,三个人的感情纠葛,一段凄美的未了的情缘……

与雪瑛是两小无猜,两人好到骨子里头,甚至都在菩萨面前许下共同的诺言:“雪瑛非致庸不嫁,致庸非雪瑛不娶”。青涩的爱情就此有了承诺。这承诺囚禁了他俩一生,甚至比一生还长远。

因为种种变故,作为一个男人,要挽乔家于将倾,必须放弃原爱,选择了玉儿。选择是痛苦的,这条汉子表现出孩子般的执拗……一场以挽救一个家族利益为目的的婚姻开始了。乔致庸纵然有多么的不舍,还是把陆玉菡娶回了家。

洞房花烛夜,大雨滂沱,在两人的婚礼上,他与她只隔着一个红盖头,只要将红盖头轻轻一揭,他与雪瑛的过去将成为记忆,从此他将成为玉儿的天与地。可是,就在这一夜,平常自信满满的乔东家,没胆去揭,没胆放下菩萨面前许下的愿,他从洞房逃跑了……

在雪瑛家门前,乔东家竭斯底里咆哮着雪瑛的名字,要将对她的爱,对她的情,喊出来……可惜,奇迹没有在现实中出现,大雨掩盖了所有的声音,唯有他俩的心彼此感应,又彼此分离。爱的距离,就是门里门外,似乎又远隔千山万水!

而在爱的另一头,玉儿守着她的空房,一而再,再而再的期待,等来的是那几乎要靠近却又残忍离去的气息,微弱且游离。玉儿对致庸是痴恋,执迷不悟,只知道从此她已是乔家的女人了。即便她知道乔心里刻的是另一女人的名字——江雪瑛!但她想把属于自己男人拉回来!

新婚三日,夜里。乔得知玉儿仍然在等待着自己,这个躲在书房里,不敢正视自己女人的男人为之而感动,之前的抗拒变得软弱无力。那一刻他看到玉儿的瞳孔里装着满满的爱。同样玉儿为乔的回来喜极而泣,重新披上红盖头,重新等待那个在心里呼喊了许久的名字。那夜,男人是泥做的,而女人是水做的,专门去融化男人的。那夜,两个人心贴在了一起……

我不止一千次想过:江雪瑛啊,你为何不去挽救这刻骨铭心的爱呢?没有银子,似乎是雪瑛心中的痛!没有银子,又如何挽救困顿中的心爱的男人呢?于是,她背弃了自己在菩萨前的誓言,怀着极其复杂的心绪,嫁给了何公子。她想用自己换回银子,嫁给另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但却有银子的男人,去救自己心中的男人……

爱,就是这样,一步错,步步错,不能回头。江雪瑛成了大东家,也成了寡妇。有了银子,却失去了爱,她和乔致庸的情缘越来越远。只能在苦痛中,常常想起去乔家,凑凑热闹,在乔致庸和陆玉函的幸福生活中撒一把盐。爱是美丽的,却是自私的……而此时的乔致庸,已经分不清咸和淡了。两个心爱女人之间的战争,在继续着,纠缠着……乔致庸不知所措,他情感的天平该偏袒何方?

第5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当奥巴马还是一个四五岁小孩子的时候,他就深深喜欢上电影《生于自由》中小母狮“爱尔莎”被肯尼亚的动物保护者乔伊・亚当森收养后放归山林的传奇故事。乔伊原籍奥地利,从小喜爱动物。1937年,这位富家去肯尼亚度假,竟迷上了肯尼亚的热带森林和珍禽异兽。从此她就留在肯尼亚,与丈夫离了婚,嫁给了当地的禁猎监督官――一个出生于印度的英国人乔治・亚当森。两人志趣相投,把一生献给了森林动物。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让艾尔莎成为了明星,它的故事也一直在肯尼亚流传。自然保护者今天依然在用爱尔莎的故事来宣传环境保护项目,而摄影师PeterRigaud的肯尼亚之旅,跟随野性的呼唤,重新沿着爱尔莎当年的足迹,住进了梅鲁国家公园豪华的环保帐篷“爱尔莎小丘”――乔伊和丈夫乔治放爱尔莎回归大自然的地方。他还到了“乔伊帐篷”――乔伊在沙巴国家公园最早的帐篷栖息地。

“爰尔莎小丘”设在梅鲁国家公园700米高的Mghwango山丘上,极目四望,大自然之景尽在脚下。从多山而湿润的西北方到平坦的东方,风景线逐渐开阔。不管是在床头,还是浴室或酒吧间,都可以观赏到无尽的风景。设计原则是环保路线。用电限于1天10小时。帐篷搭建时,小心翼翼地不砍掉一棵树。树与怅篷融为一体。这里的衣服要手洗,然后再晾干。每个星期有卡车来收垃圾。如果觉得这有些太过简陋,不用担心,旅游组织者Chel li&Peacock公司知道如何讨好高端消费者,提供香气盈人的房间,带有非洲或印度口音的英文服务员,可口的美酒和晚餐。帐篷在晚上只是透出微弱的灯火以免惊扰动物。帐篷之间的小路上点的是煤油灯。因为蛇和野生动物偶尔会闯进帐篷,夜宿者被建议离开房间时要随身带着火炬。在梅鲁国家公园,你可以跳下吉普车,到处游走。你可以靠近树丛感受树木清新的气息,而夜间观赏动物活动也别有一番趣味。这里可以参观到“肯尼亚五宝”――大象、犀牛、水牛、狮子、花豹。一天劳累之后,还可以跳进游泳池洗尽尘埃。

乔伊在爱尔莎死后又收养了花豹佩妮并写了一本书:“沙巴皇后,一只非洲花豹的故事”。在沙巴国家公园,乔伊放归了佩妮。沙巴国家公园建立在干旱的肯尼亚北部,汹涌的Ewaso Nyiro河造就一片绿洲,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这里靠近河边的森林青葱嫩绿,与干旱的、荆棘密布的平原旷野形成悬殊对比。每逢干旱季节,大象用长牙掘入干涸的河床,挖出宝贵的水,这些水洞也供养了其他野生动物。也许孤独是那些喜欢非洲的死硬派觉得“乔伊帐篷”最吸引人的地方。每个帐篷可容纳20个客人,80平方米,有独立的化妆间和休闲室,装饰时尚的民族风。沙巴国家公园动物天堂里有象群、花豹、长颈鹿、羚羊。沿着Ewaso Nyiro河,将会看到壮观的峡谷和瀑布,繁茂的花草以及接近河岸处植物群落丰富的湿地。

Cheli&Peacock公司有几十年的组织狩猎旅行经验,工作人员对这里的每个角落了如指掌,充满感情。即使短短几天的停留也会让人对这里终生难忘。当他的目光穿过傍晚的湖泊,看着成群的动物来到水洞时,你可以感受到他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这也是乔伊和乔治当年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当你看着一只母狮跃过非洲大草原,会感觉到爱尔莎的存在,它的灵魂仍然在非洲原野上自由纵跃。

1980年,乔伊在肯尼亚被一名对她心怀不满的前雇员杀害。1989年,乔治在肯尼亚北部被索马里匪徒杀害。亚当森夫妇的遭遇印证了她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最可怕的不是猛兽,而是人。”

人们喜欢爱尔莎,喜欢这个在非洲大草原奔放的灵魂,也许只是因为尘世羁绊的我们是如此向往自由。正如麦特・门罗在电影《生于自由》的歌中所唱:

“生于自由,象清风一样自由;

象草长一样自由;

生于自由,从心所欲。

生于自由,生命值得珍惜。

第6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展览选择公元400-700年这个历史片断并非偶然,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三位求法高僧法显、玄奘和义净在笈多艺术鼎盛时期以及后笈多艺术初期到达印度,他们的游记被西方学者重视,在印度有巨大的影响。所以选择这个时期,在中印的历史上都具有特殊历史意义,览中的文物就是以他们亲历的印度艺术文化中心为主线挑选文物。

故宫博物院

时间:2016年9月28日至2017年1月3日

杰作:高级时装展

为纪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研究部(The Costume Institute)成立70周年,本次展览将展出约60件18世纪至今的时装作品,这是服装研究部在过去10年间收集的藏品,呈现高级时装的发展史。

展品主要以女装为主,也包括部分男装和配饰,重要展品包括来自巴黎世家、迪奥、香奈儿、范思哲等品牌的高级定制,以及保罗・波烈(Paul Poiret)、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等设计师的作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6年11月8日至2017年2月5日

何不再问:第11届上海双年展

本届展览的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源于印度新电影运动先驱者李维克・吉哈塔克的电影《正辩,反辩,故事》(Jukti,TakkoaarGappo,1974),暗指着双年展的策展构思。

参展艺术家包括4位“终端站”艺术家和11位重点艺术家。“终端站”艺术家是本届双年展的特色之一,指的是在当代艺术世界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的艺术家,能够促成对话、激发想象并为其引航。4位“终端站”艺术家包括依凡娜・弗兰克(德国)、瑞吉娜-侯赛・加灵多(危地马拉)、玛卓林・戴克曼(比利时)和牟森+MSG(中国)。

11位重点艺术家则包括孙原和彭禹(中国)、李明维(中国台湾)、托马斯・萨拉切诺(阿根廷)、罗班・迈耶(瑞士)、乔治・阿德阿格伯(贝宁)、杨振中(中国)、王海川(中国)、张怡(美国)、SUPERFLEX(丹麦)、默依纳克・比斯瓦(印度)、郑重宾(美国)。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6年11月11日至2017年3月12日

“卡拉瓦乔主义”画作展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他以激进的写实主义和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成为巴洛克艺术(Baroque)形成的原动力,不仅席卷了意大利,还被欧洲各国的画家争相模仿。17世纪的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等重要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本次展览将展出50余幅受到卡拉瓦乔影响的同时代画家及后继者的作品,包括Orazio Gentileschi、Valentin de Boulogne、Gerrit van Honthorst等。这些画家各自吸收了卡拉瓦乔部分作品表现形式,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卡拉瓦乔主义”(Caravaggism)画风。

第7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怀古诗 知人论世 鉴赏思路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其中怀古诗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教师只教“运用典故来抒情”,却不教如何用典故抒情,考生遇到怀古诗往往只考虑典故本身的含义,而忽视作者用典的切入点,因而往往望“典”生义、胡乱解说。那么,鉴赏怀古诗的思路和要点是什么呢?

一、找准作者选典的切口,运用知人论世法体会作者潜在又是真实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鉴赏怀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写了哪些“古”,这些“古”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选这些“古”的意图是什么?如《浪淘沙·赤壁怀古》中选了哪些“古”:“一时多少豪杰”的大背景中突出了“周瑜”:“雄姿英发”的周瑜轻轻却建立了不世功业,当然是作者羡慕的英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选孙权、曹操、诸葛亮等?为什么选用周瑜,还要写“小乔初嫁了”呢?难道坡也梦幻小乔么?或者羡慕周瑜情场得意?破解作者选用周瑜、小乔的谜底的唯一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周瑜“雄姿英发”而自己“早生华发”;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自己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周瑜之小乔与孙权之嫂大乔为亲姐妹,写小乔意在表明周瑜是王亲国戚,表明周瑜深受孙权的倚重,而自己却深受皇上的猜疑而被弃黄州。

怀古诗中的“古”都与写作地点密切相关,写入诗歌的“古”并非都是作者所怀的“古”。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了哪些“古”?许多人认为是孙权、刘裕、霍去病、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但我们知道怀古诗中的“古”一定与“此地”(京口)密切相关,而霍去病、拓跋焘、廉颇都与京口无关,从语境看“(霍去病)封狼居胥”是被包含在“刘义隆”这个“古”之中的,廉颇是被包含于“凭谁问”这个自我叹息之中的,“拓跋焘”是暗指完颜亮“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的南侵,属现实,属“今”,所以霍去病、拓跋焘、廉颇都不能算是所怀之“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只有三个古:孙权、刘裕、刘义隆。有何共同特征呢?都主张抗击北方之敌,主张北伐收复中原,更重要的共同点,都是皇帝。那么,与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的皇帝一对照,就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讽今。下文也有照应,能起用“廉颇”这样主帅的人,只能是皇帝(主子)。

二、找到怀古与抒情的结合点,方法就是找到既是写古又是抒情的关键句。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就是“故国神游”,羡慕周瑜能深得主子倚重而建功立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关键句就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个“无觅”既写古又写今,悲怆之情力穿纸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想当年”既是写刘裕,何尝不是写自己年轻时的战火岁月呢?

三、找准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怀古诗必然要写到自然之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方法就是找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关键句,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浪淘沙·赤壁怀古》中情与景结合的关键句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先“浪淘尽”,才有后文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情感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渴望像周瑜一样建立丰功伟业,却被皇帝遗弃而有心无力,只好以“人间如梦”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关键句就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像孙权这样以弱胜强的明君,“总被雨打风吹去”了,抒发了作者渴望北伐、收复河山的悲痛之情。

第8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江南自古出美女,不但有貌,而且肚子里也有货色。当今世上,美女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的是东吴乔国老的小女儿,叫做小乔。才貌双全,出落的如娇花蕊上的露珠一般。再加上是高干子弟,还有几门皇亲,媒体投票评选的时候,以96% 的票数,荣膺榜首。这个排行榜叫做飞凤榜,开了八期,小乔也蝉联了八期的冠军。不过这个结果,到合人心,平头老百姓看看这个小乔的确顺眼,没钱买菜的时候,多看看几眼从政府门口撕回来的小乔的彩色宣传画,胃口立刻就好了起来,什么白饭,或者是食堂里的爬满虫子的焦饭,就是没有煮的大米也能吃上个三四碗。大概秀色可餐这个词就打这儿来的。所以,小乔名列榜首是公认的。

第二名本来应该是小乔的姐姐大乔的,可是后来,有了一个叫貂禅的北方人应邀参加了评选。说是为了使排行榜与国际接轨,促进交流,提高水平。说到貂禅,只是比大乔高那么一点点,而且有年龄优势,所以把大乔挤了下去。大乔呢,因为生了孩子,把这些也不放在心上。老百姓们把小乔和貂禅放在一起比较了一下,发现,貂禅的鼻子矮了那么一点点,嘴也大了一点点,额头还高了一点点。反正,怎么看都比小乔差那么一点点。于是貂禅上了榜以来,就做了6个月的榜副。 不过,貂禅到也大度,有人采访她的时候,她说,在北方的排行榜上她可是第一,小乔也就是个老二。

在《男性世界》上也有一个排行榜,叫做卧龙榜。是诸葛为了做宣传,参考江东的飞凤榜做的。以提高自己在军界的声望,诸葛当仁不让的做了第一。说来还有段故事不得不说。刘备还没发达的时候,某次出外溜达,突然肚子疼,要上厕所,没带手纸,又不甘心花两个子买那些厕所门口皱巴巴的推荐手纸,于是就在街头的报摊上买了份娱乐圈的小报。他蹲在那里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在报纸的夹缝里有一条广告,说是报名参加"卧龙榜"排名大赛(要交报名费1两银子), 报名地某某,沿途没有接待,如有接待,纯属假冒。还说,这个排行榜是当今世上最杰出脑袋的最新排名。刘备一看到没什么,但是出于一种职业的敏感 (他当时担任一个县衙的特约记者), 没舍得把这张报纸用掉,小心翼翼的叠好了,慢腾腾的出恭完毕,回到住所。当然刘备不是为了要报名,虽然他还没发迹,但是他有句口头禅,

说,怎么说我也是个夕阳皇亲。肯定是不会去附和这种小报上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是后来,这个排行榜搞出名名堂来了,一些知名人士都纷纷出面写文章,或给诸葛赠题词。诸葛也有经济头脑,办了一份杂志,就是《男性世界》。里面专门搞排名,后来还加了几个诸如"最猛的人","最衰的人"……出于大家都爱排名的心理,这分杂志销量彪升,影响因子也上去了,后来成为政府部门的必备参考读物,也就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最杰出脑袋"的排名里,第二名就是江东的周瑜。再后来,刘备出道了,到处网络人才,有人向他推荐排行榜,他也想了起来,于是就手捧着那本杂志,带上张飞关羽上诸葛的茅庐三请孔明。才成就他三分天下的霸业。

再说小乔,闲来无事,喜欢看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志和小报,后来,她看了这份排行榜,于是看上周瑜的,她说,虽然诸葛排在第一,但我和诸葛做过校友,知道他不怎么地,还是又帅又聪明的公瑾好。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一段佳话。

第9篇: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这是近2000万生活在北京的人中最为普通的三个,他们中有人有北京户口,有人没有,有人打算扎根,有人准备离开,有人还在为租房买房愁苦。他们怎样在北京“活着”?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北京对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北京,又以怎样的方式和住在这里的人们相处。

唐锋:我难以离开北京

山西人唐锋的运气很不好。2010年底他兴致勃勃地考了驾照,打算买一辆自己的小车,正巧就赶上了北京市新出台的限购令,买房他也有过盘算,还没认真开始计划,房子的限购令又出来了。

唐锋在北京一个证券公司工作,年收入二三十万,足以让他自己过得舒坦,车子和房子,他自己也能赚到。可唐锋来京工作不满五年,没有足够年限的纳税和社保证明。他研究了政策,发现公司又没法儿开“职称证明”,自己办《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也很困难。于是,买车这件事儿,他只好暂时搁下。

“这不公平。”唐锋的心里还是不太舒服,“车和房是衣食住行的刚性需求,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我有能力,为什么不能买?”在他看来,北京应该和上海一样,让人们用“能力”说话,有能力就让买,没能力,就当奢侈品先看看,而不是凭户籍。

唐锋是个“北漂”和“奋斗”的典型样本。他的家乡是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在他的描述中,那是一个“和所有你所能想象到的中国小县城一样的县城”,通火车,到北京要16个小时,没有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基本城市配置。父母都是踏踏实实的农民,想法朴实,只是希望儿子不要继续种地。2007年从太原的大学毕业后,唐锋决定来北京找工作。“这个想法是大三开始有的,那时候我想考研考到北京,可是没考上,就来找工作了。”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锋认为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能给他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好的发展。他学法律出身,到了北京却发现,没通过司法考试,自己根本没办法靠专业吃饭。在这座城市中生存下来,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怎样,也顾不上兴趣点,只要是工作,他都做。2007年,唐锋在人民大学西门外住160块钱的地下室床位,每天除了吃饭,不花别的钱;他干过800块钱一份的工作,后来他搬到租金300块一个月的天通苑,逐渐开始从事1000块、2000块一个月的工作,他发现自己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擅长,最后,来到了现在所在的证券公司。

这是生存。唐锋没有杂念,埋头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至于北京市的城市、人口政策,他压根儿就没空关注。“暂住证”等证件,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到了2008年,唐锋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外地人”。奥运会前夕,北京人口控制和管理非常严格,唐锋以及公司所有的非京籍户口同事,都被要求统一办理“暂住证”。

他头一次有点儿被“歧视”的不适:“我本身是有身份证的,而且我已经工作好些年了,为什么本地人有身份证就可以了,我还要什么其他证件?”

这件事情之后,唐锋意识到,是时候开始关注一些“政策”方面的消息了。今年,政策再次影响了他的生活。

除了自己,唐锋改变不了什么。暂时买不了车了,他就再等等,暂时买不了房,他也就先放放。努力工作,回头再说。对于唐锋来说,北京还算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这里的环境让他迅速成长,眼界开阔,这里有他已有的成果和未来的目标。他也不太“思乡”,过年了就和人拼车回家,或者接父母来北京,尽管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北京人”。

唐锋周围也有朋友选择离开,“那是因为他女朋友在山西”。可如果是自己,女朋友在外地的话,会选择离开北京吗?唐锋想了想,回答道:不会。

周逸:租房是一段“血泪史”

周逸一度认为自己是全北京最倒霉的房客。现在租住的房子还有两个月就到期了,房租一直在涨,她又开始犯愁了。

周逸有北京户口,除此之外,她和“北漂”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房子,也没有北京人的社会关系。所幸在北京一念完大学,她便被一家国有银行录取。虽然事业前景不错,但作为一个新入行的小职员,每月也只到手1600多块钱。她要从这点微薄的收入中,挤出房租。

本着省钱的原则,第一次租房,她没有找中介。2007年10月,在网上,她找到东五环外的一处房子,房租八百,租期一年,合租人是一个女孩和她的男友。负担不重,周逸还算满意,但女孩的男朋友却很不讲究,常穿一条内裤在客厅里走来走去,令周逸十分尴尬。一年未到,房东突然要求将房租涨到1000块。周逸承受不起,只好搬家。

房东限时搬家,周逸没有宽裕的时间找合适的房子。这时管庄附近一个女孩愿意将自己租的两间小屋转租一间给周逸,650元一个月,只是房间里没有桌椅床铺,须自行添置。走投无路的周逸立刻答应租了下来。“我和那女孩儿一聊,觉得她人还行,那房间也还不错,我挺满意,所以到家具市场上买了床和床垫等一应物品,准备长住了。”

吃一堑长一智,周逸知道了签合同的重要。她不但跟二房东签了合同,还要求跟房主签。二房东满口答应。周逸心情舒畅,周日便约了几个朋友去北海划船,谁知没到中午,便接到二房东的电话。“她去跟房主谈签合同的事,谁知房主坐地起价,月租要涨好几百。如果不交房租,当晚立刻滚蛋。”周逸船也不划了,带着朋友立刻回到这个住了不到一星期的新家,收拾东西,再次搬家。

“这回我搬得更狼狈了,新买的家具都没怎么用,只好折价卖掉,400块钱买的床,80就卖了。我再也不敢自己租了,这回我要找中介。”周逸当天就通过一家小中介,找到一套用板材隔出来的“两居”。虽然要冒着与未知人合租的风险,周逸还是租定了向阳的一间。当时中介信誓旦旦,表示一定会再找几个女孩住进来,不会租给男房客。

那天,周逸看房、签合同、租房、搬家。将行李打包后,已经快到半夜了。管庄晚上出租车不多,一个已经下班的女司机见她冒着雨,大包小包地站在路边,便一趟一趟帮她搬家,等搬到新居,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几个朋友就在混乱的房间里将就了一晚,第二天再奔赴各处上班。

“那天都急哭了,觉得自己太命苦了。怎么倒霉事儿都让我遇见了呢?”倒霉的事儿还没完,中介并没有按承诺的那样安排女孩住进来,而是在一周之后,安排来一个男房客。

周逸大为不满,但中介置之不理。她只能同那男房客共用厨房、卫生间和浴室,每晚都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

一个月后,精神紧张的周逸要求退租。但中介说她违约,不退押金。几番交涉,中介答应如果周逸找一个人来替她完成租约,中介可以为她提供一个新住所。

这次,周逸一边找房子,一边觅房客。她在管庄西里找到一处三居,两个房间已经住了女孩,虽然房子破旧了点,但设施齐全。就在她搬进去的前一天,原房子的房客也找到了。周逸觉得自己可能开始转运了。

但“好运气”并不长久。很快,周逸发现,同住的女孩总是将客厅摆满了鞋,任谁都不能随意出入。周逸的油盐酱醋也被人用了个干净,从来没人打声招呼。

“但想起前几次经历,也就觉得这不算糟糕了,就这么将就着吧,总比流落街头好。直到我被调到东单附近工作,才再次搬家。”

2009年初,周逸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南三环租了个三居,总算安安稳稳住了两年。

2010底,周逸准备结婚。她和男朋友积蓄不多,两家人搜刮干净,勉强可以给出首付。虽然贷款的负担很重,但周逸下定了决心:“打死我也要在北京买房。我的租房史太血泪了,太没安全感了,不知明天又要搬到哪儿去。有了房,才有家。”

乔鹏飞:北京关我什么事儿

18岁的乔鹏飞来北京才两个月,但他已经决定要回家了。

乔鹏飞在西单的一栋电信大楼里当保安,工作日24小时每两小时倒一次班,周末则是八小时倒一次班,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保安这个工作24小时都得看着,而且,休息一天,少赚一天的钱。”这样干一个月,乔鹏飞大概能赚到1600块钱,从中还要扣除300元伙食费。

他的家在河南许昌附近,父母都是工厂的职工。乔鹏飞高中没有毕业,在家呆了三、四个月,每天上网、看电影、吃饭、睡觉,自己也觉得十分没意思。他想到自己长了这么大没出过远门,连火车都没坐过,又想起北京还有个舅舅在当保安队长,便索性一拍脑袋:去北京吧。

乔鹏飞是家里的独子,父亲送他到郑州坐火车,告诉他:把100块钱揣在兜里,什么时候混不下去了,买张车票,就回家来。

第一次出远门,乔鹏飞很紧张。刚出北京西站,他就遇上了一个难题。“我不会出站,跟着人群找了20几分钟也没有找到出站口,一路上有十几个人问我‘先生住宿吗’,我回答了十几次‘不要’,烦死了。”好不容易有朋友将他接出车站,他又吓了一大跳:“怎么那么多人啊,在火车站坐着的、躺着的、睡着的。”他暗想,自己不会以后也跟他们一样吧。

舅舅介绍他当了保安。对乔鹏飞而言,这是一份“很无聊”的工作。他喜欢说话、聊天,在家的时候,一天不说话他就难受,得上街找人玩。可当保安,总是一个人值班,他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这算是锻炼我了,现在我8个小时自己呆着都没问题了!”

两个月来,乔鹏飞的生活只分两种状态:值班、睡觉。他很想在北京逛逛,可一没时间,二不认路。在西单呆了两个月,他还没去过天安门。“他们(同事们)跟我说天安门太远了,我去不了,地铁我不会坐。不过,我去过一次动物园,去看大熊猫。”这是乔鹏飞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他还去逛过西单商场、大悦城,只逛不买。

过年的时候,乔鹏飞没有回家,他在值班。春晚演到他最喜欢的赵本山小品时,队长一声令下:“上楼值班!”他请队长再等两分钟,小品就快演完了,队长不答应。“我问队长,你不想看啊,队长说想啊,但是还得先去值班啊,我想,好嘛,你自己想看还不让我们多看会儿。”

他们到楼顶值班,看到满城绽放的焰火,乔鹏飞又高兴起来了:“焰火真的很漂亮。”

乔鹏飞喜欢北京人,喜欢听他们说话的声音和腔调。在车库值班的时候,有女士开车经过身边,会对他说一声“再见”,有人问路,也会对他说句“谢谢”。这种时候,他心里特别舒坦:“对一个保安也会说‘谢谢’、‘再见’,我喜欢北京的人。”

但是,他还是觉得在北京混够了。在家的时候,他觉得无聊,可在北京,他觉得无助。乔鹏飞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小我就看着电视上的北京,那么漂亮,可来到这里以后我每天只是在一个楼里上班、睡觉,有时候我觉得,我这根本就不是在北京!”他想了想,抬高了声音:“说白了,北京,北京关我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