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东北经济增长的乏力原因对策

东北经济增长的乏力原因对策

[提要]东北是中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工业总产值曾一度占据全国80%以上,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因此剖析东北经济增长乏力成因及发展对策,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北经济的现状进行阐述,剖析东北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北经济;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对策建议

一、东北经济现状

东北三省主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中国工业原料和重型装备主要基地。长期以来,东北都是中国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以独有的优势支撑和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建国前的长春,工业基础领跑全国,任何城市都无法望其项背;建国后的大庆,是全国瞩目的油都,对全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几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甚至被称为“断崖式”下降。201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GDP增速分别为-2.5%、6.9%和6.1%,辽宁和黑龙江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整体经济增速。在辽宁,发生了国有上市公司东北特钢和大连机床厂的违约事件,2017年3月23日再曝民营上市公司辉山乳业的违约事件,并被港交所强行停牌;在吉林,2016年发生了国有上市公司吉林吉恩镍业的违约事件,主要国有银行向吉林省政府发出“强行抽贷”的逼宫令;在黑龙江,资源诅咒再现、人才流失空前惨烈等,不一而足。

二、东北经济增长缓慢原因分析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竞争力的下滑,既与中国已经进入由中高速增长到次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全球经济周期以及逆全球化的外部因素有关;既与东北地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的特性相关,也与东北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特征有关,是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

(一)建国伊始能源开采过度,造成如今区域内资源枯竭。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建设起步较早,伪满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就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重工业建设,包括修建铁路、开采矿业、建立工厂等。早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东北的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建国后,受计划经济调整,国家长期把东北的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这不仅造成了很多资源型城市生产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开采,而且当时的粗放型工业也造成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二)周边国家发展疲软,正能量辐射能力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临边合作策略,因此东北三省合作对象主要是东北亚国家。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周边毗邻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正走向。俄罗斯地大人少,单纯依赖能源、原材料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足以引领经济强劲增长。近几年,国际油价低迷的情况未能根本改变,导致俄罗斯难以扭转衰退的经济形势。而远东地区更是俄罗斯经济疲弱区,无力辐射中国东北地区。以上多重原因致使国务院特批的以俄罗斯为出口对象的绥芬河口岸每年交易量均要远低于其他通商口岸。日本呈老龄化衰败趋势,劳动力供给不足,安倍经济学未成功,经济复苏缓慢乏力,仍处于调整期。过去中国和日本经常出现“政冷经热”,而现如今由于日本政府的主观干涉,也出现了“政冷经冷”现象。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尚微,当下更由于“萨德问题”影响,中韩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冰封期。而朝鲜对于中国可以说无任何贡献可言。(三)思维模式僵化,形成区域惰性。第一,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想惰性仍然存在。由于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发展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国有经济占主导,即便是到了新世纪的2003年,国有企业在东北地区经济中占比依然高达67.5%,远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国企的“旱涝保收”使人产生了严重的思想惰性。思想观念的落后影响了经济发展。依赖思想非常严重,遇到困难、阻力和麻烦首先想到的是要找政府,而不是从自身或者市场上寻求解决办法,这种思维习惯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气候原因形成的思想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由于东北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农作物一年一熟,所以在农闲的冬季,东北人习惯呆在家里。这种长期季节性失业使东北人养成了一种慵懒的区域性性格特点,像一种习俗,融入到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寒冷使人对家产生一种依赖,满足于自给自足,没有了当年闯关东的生活压力,逐渐淡化了闯关东时候那种不畏严寒、敢于挑战自然的勇气和信心。“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种生活常态,从而导致东北区域性的惰性已经渗入骨髓,是非正常的外力能够激发出来的。华北,农作物可以达到两年三熟,可以种植冬小麦,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南省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可以全年劳动,所以依托于这种天时他们比东北人更勤劳,也就更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四)人口流失严重,人才引进不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才的作用十分关键。而东北地区近10年人口流失100多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居多。在毕业生最看重的薪酬方面,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在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分列倒数第一、第二和第六名,人才引进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同时,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使东北人口陷入“低增长”困境。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全国生育率为1.18,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只有0.74、0.76和0.75,远低于全国水平。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一个地区的人才流失与区域经济下滑关系密切并相互作用。当前东北经济的低迷,伴随着人才的流失和引进乏力,严重影响了东北的振兴。(五)国有时间过长,经济模式固化。东北地区国企占比高,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根据统计资料,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甚至过半,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东北以投资为主要手段,为了拉动经济,盲目地鼓励开发新城,依靠房地产业带动GDP增长,然而房地产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例如,辽阳市新开发河东新城,由于缺乏市场、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新城的入住率非常低,被外界称为“鬼城”,类似情况在东北地区比比皆是。根据全球知名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的东北十年白皮书指出,东北三省的商业地产库存量巨大,未来两到三年内很难摆脱库存压力。(六)深陷经济循环发展大忌,难以摆脱物流单向流。在东北,黑龙江是传统的资源和农业大省,吉林是半工半农,辽宁的工业相对更突出。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东北地区就是一个输出型区域。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一局面依然未能改变:黑龙江依然在输出资源和农产品,吉林农业依然在出口工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低附加值成本,辽宁仍然以出口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为主。此种情形,造成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先进省份不断输入东三省的各种资源、农产品、半成品、低附加值成品以及延伸的低成本人力等,产出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供应先进地区、亚非拉国家以及欧、美、澳等高端市场,从而形成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种标准意义上的物流单向流,也是导致东北经济发展越发艰难的重要因素。

三、东北经济发展建议

(一)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利用各种资源。振兴东北是国家近期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2003年,中央首次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2016年4月,在振兴东北“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全面启动。东北地区各相关部门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承担好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工作,全体抓好《实施方案》的实施。同时,结合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和资源,推动东北地区通过改革开放重振雄风。(二)冲破固化思维,转变发展理念。如果说时下中国经济正在爬坡前行的话,那么东北经济就是攀崖前行。攀崖更需要勇气和胆量。有政策扶持固然很好,无论是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还是辽宁建立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都在以政策红利助力东北经济转型发展。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自身变革与创新。东北的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复苏,重要的是打破制度上的依赖,积极引入改革力量,改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创新,相信市场力量,相信民营力量,相信中小微力量。要在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的同时,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突破对原有体制的心理依恋。改变“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思想,改造、停用或淘汰老化的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净利润来拉动经济,保持东北持续稳定高效率生产。振兴东北是帮扶而不是扶贫,我们要充分利用政策,而不是一味地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策的“拿来主义”。东北要彻底摆脱“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发展,依靠自身的优势去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三)政府要有担当意识,提振金融信心。东北特钢债务违约、吉林吉恩镍业操作缓慢等事件暴露出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不作为,所以造成各国有及股份制银行怒吼“投资不过山海关”、“拒绝给东北地区贷款”等等。因此,东北三省政府要详细研究政策,提升担当,大难当下要与企业共克难关。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突出重要产业,通过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生产要素,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抓住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招商,带动其他项目共同建设,以此拉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恢复金融业对东北经济的信心。(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格局。一是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努力培育发展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要抓住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契机,推动网络建设,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信息、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支撑。(五)抓住融入“一带一路”历史机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带一路”现已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重点发展区域是中国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为彰显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发展重视,东北三省悉数上榜。东北地区应应势而起,做大做强。一是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确定若干出口优势产业或企业,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出口产业群;二是打通中蒙俄大走廊。中蒙俄走廊在能源、农业、旅游、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制造等方面具有广阔合作空间,而这些也正是拉动黑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黑龙江的边境安全、交通状况、工业基础、能源资源条件都相对较好,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可行性更强,推进民心相通的空间也更大。这意味着,建设“一带一路”更容易在黑龙江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不断提高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引导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重大技术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拒绝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争取国外投资性公司到东北投资或设立分公司。(六)东北区域内高校、科研、智库机构要形成学术联盟,提供智力支撑。在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两个策略:一是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二是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当好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这两条要求对东北同样受用,东北三省应由政府出面成立区域联盟,其中必须将区域内主要高校、重点科研机构、高端智库等机构进行无缝组合,对东北经济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形成不竭智力来源,制定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把对人才的潜能激发作为区域的重点利润源来抓。虽然东北当下经济存在诸多问题,但经过几轮振兴东北战略,东北三省经济已经全面呈现筑底、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以来,经济增速逐渐出现回暖迹象。辽宁省GDP增速的负增长降幅逐步收窄,上半年GDP增速为2.1%,由负转正,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锁定在6.5%左右;吉林省上半年GDP增速为6.5%,低于全国GDP增速6.9%。在全面开展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行动的推动下,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锁定在7%左右;黑龙江省在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龙江丝路带建设三个方面集中发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2017年上半年GDP增速6.3%,达到3年来最高水平。整体来看,东北经济正处于触底回升的阶段。东北经济的衰退是系统问题,是潜在问题长期积累并在特定时期爆发的结果,只有通过“改良发展土壤”、“激活内部造血机制”才有可能走出发展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守安,李井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判断及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J].经济纵横,2001.12.

[2]李秋实.东北经济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

[3]乔榛.中国东北经济的增长生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4.

[4]李静秋.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变化及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4.1.

[5]宋桂祝.关于东北地区区域文化的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5.

[6]杨飞.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东北常驻人口负增长现状[J].商,2016.5.

[7]靳继东,杨盈竹.东北经济的新一轮振兴与供给侧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6.5.

作者:潘长旭 嵇常虹 单位: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