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精选(九篇)

对平面设计的认知

第1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信息传播;平面设计;语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符号学与语境研究是平面广告设计与应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为了促进平面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符号学等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运用,提高平面广告设计技巧,促进行业发展。

一、分析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语境类型

在平面广告设计当中,符号学在语境中的直接引入也十分的重要。同时在符号学上,语境指的是它的本身和社会历史,所形成的现实世界当中的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也同时决定了符号在设计当中所具有的意义。事实上,在平面设计当中,符号学当中的符号是在语境中的基本原则,只有合理的使用符号主要是设计师通过综合表达,从而去传达信息的主要目的。同时在运用符号学的语境当中,达到广告的基本目的,让人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设计师的信息表达。对于上下文的信息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形式,它只是在为人们提供主要的参考方向,从而使它成为最大的可能,以确定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更好的适用于一个特定的“能指”结构。

1、言语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运用

言语语境指的是在语词、语法和句子之中所组成

的音素在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现象,言语语境是通过信息进行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不仅只是词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的语境中需要结合言语进行设计,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和语言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形成的图像、颜色、图片和文本。

2、社会文化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运用

社会文化语境的形性主要是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设计出符合社会文化的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语境的范围较广,包含了社会环境、各种物质、心理活动以及审美观念等。社会文化属于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它是对一个民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以及文化程度的综合展示。将社会文化语境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可以提高平面广告的民族文化理念,提高观赏者的价值观念,从而加强平面广告的传播力量。由于设计人员受到社会文化制约的影响,在设计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大提升了广告的可信赖度。

3、情境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运用

情境语境属于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一个使用情境,主要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个人物在某件事情中所产生的语言行为。由于情境语境具有特殊性,所以只有在固定的情境环境下,人们才可以了解平面广告中所使用的图片和符号的含义。才可以真正了解到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加强对平面广告的宣传工作。

4、认知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运用

认知语境在现念中属于一种动态语境观,针对交际场景中所提出的需求,结合自身的认知情况,对事件作出的有意或是无意的反应。人们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在阅读平面广告时了解到广告信息中更深一层的含义。所以,平面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符合大众的认知程度,对平面广告中认知语境进行设计,这样所设计出的广告更具有说服力,满足了广大观赏者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分析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每一种符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也是同样的道理。语境有不同的符号组成,所以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对平面广告进行阅读时,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语境了解到平面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例如:鸽子,在生活中人们都熟知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鸽子所具备的含义不仅仅只是和平。事物之间具有很多的关联性,同一个符号处在不同的环境,所表达的含义也就不同。所以,对语境的理解很重要,平面广告通过语境让人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提高了传播效果。2)由于平面广告具有模糊性,其中存在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符号或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语境进行解答。客观事物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平面广告设计中出现难理解的内容。例如:色彩,红色代表喜庆,但是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战争,红色还是血的象征。所以,当人们不理解的时候,可以通过语境对难理解的符号或信息进行解答,从而了解广告所传播的内容。3)人们可以通过语境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了解平面广告更深一层的含义。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时,都会采用一些手法对广告进行修饰,通常会选择具有寓意性和举例说明的方法,通过某件事物反应出其他含义。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吗借助语境的力量,从多个角度对平面广告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设计人员所要表达的含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进广告信息的传播。

三、结束语

在平面广告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符合或是语言对信息传播内容进行表达。由于受到语境的影响,导致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设计,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平面广告在信息传播中属于一种介质,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其所展示的信息也是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传达的,所以语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大众的认知水平为准,设计出满足大众需求的平面广告,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信息的传播。

作者:黄苹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用户特性;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心智模型

0 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数字科技馆以其优势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步入界面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要求设计师从用户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设计,从而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界面使用效率,使数字科技馆能够高效地对用户进行科普教育。

1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

1.1 数字科技馆的概念

目前对于数字科技馆的定义较多,综合可以理解为:电脑中的科技馆,它是通过数字技术在电脑中展现科学知识的虚拟科技馆。[1]它利用各种表现形式,从不同层面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于一体,启迪公众科学思维,培养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它能有效消除实体科技馆不均匀分布所带来的影响,实现科普资源的最大限度传播。

1.2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是对两种不同的物体间交流手段,交流过程的整体设计,系统地优化人的操作,以提高人机交流效率为目的。[2]数字科技馆的界面是用户与科学知识交互的枢纽。我国科普事业建设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界面设计过于专业化,某些设计超出用户的认知能力范围,致使界面可用性受到影响;第二,界面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生动性,互动性差,不能有效吸引用户关注;第三,交互界面设计不合理,没有及时审视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注重用户视觉运动规律等,导致使用效率较低。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不仅美观,而且简单易懂,操作便捷,指引性强,通过增强用户兴趣和愉悦感,来提高使用效率。这要求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人群属性、心理需求、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

1.3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与普通网站设计的区别

普通的网站设计可以说是各种信息的汇聚,主要是平面的,多以传统的图片、文字、音频动画、论坛等形式为主,交互性较弱。[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科技馆与传统的网站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构造出虚拟的世界,可以结合用户特性合理地设计界面互动形式,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受。

2 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用户特性分析

2.1 用户对象的确定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界面设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进行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从年龄段来划分,数字科技馆的用户群体可以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项目组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现代科技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此,下文的用户特性分析以青少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2 用户的需求层次分析

数字化的界面时代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具有互动体验的交互界面更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从数字科技馆界面的功能属性来说,信息传递时,若以互动体验的信息传递形式为主,将会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界面设计若能够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要素,将会使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更具吸引力,从而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实现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功能。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中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其需求进行详细调查,逐级推导得到如图1所示的用户需求层次模型。

2.3 用户认知分析

传播科学知识是数字科技馆的功能之一。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等因素直接影响用户对知识的学习。认知过程是有关用户感觉与知觉、记忆、决策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及提取的过程。[4]感觉是大脑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众多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知觉是认知功能的高级加工机制,记忆是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决策是用户面临多重选择时,依据对事物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选择过程。青少年对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根据青少年的感知觉特点,他们首先会选择具有较大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色彩,他们不喜欢暗沉的颜色,热爱鲜艳的颜色,但不能刺眼。对于画面单一静止的界面,那些颜色鲜艳或者呈现动态排列的事物会成为青少年主观意识里所选择的知觉对象。吸引注意力对青少年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但根据视觉运动规律,青少年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是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整个认知过程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从记忆过程来看一般会经历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将信息进行有意义和深度形式的复述更容易使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此外,设计师要将数字科技馆界面信息显示、功能操作等控制在用户的正常记忆范围,并且信息不能过度超载。

2.4 用户行为分析

目前,很多设计都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去预设用户的行为就进行设计,忽略了用户自身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导致产品设计不适应用户的需求。这正是一种设计师模型与用户心智模型不匹配的现象。所谓的设计师模型就是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和设计方式。心智模型指的是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5]界面是用户与数字科技馆之间的交流的纽带,用户对界面所实施的行为主要是操作行为,也就是具体行动顺序和执行。用户心智模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对界面的操作和理解。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分析目标用户的自然行为、心理需求、潜意识活动等内容,并按照最符合目标用户原有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制定正确的行为操作方法。界面的视觉设计、交互方式设计等只有与用户心智模型相契合,才能体现界面易用、好用、高效率、人性化的特征,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

2.5 用户情感分析

除了传播科学知识之外,数字科技馆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让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体验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敢于冒险、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虽然丰富,但极其不稳定。青少年对于知识的学习多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吸引注意力是关键。设计中若能创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便能使他们与交互界面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中要多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其中反思水平设计正是用户情感内容的体现。[6]在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中,反思水平设计是提升界面应用价值并产生用户粘着度的关键因素。

3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

据调查,当前的很多界面设计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设计师利用自身惯有的经验和设计方法来设计界面和预设用户操作情景,没有设身处地从用户角度来审视设计,缺乏对用户的全面了解,导致界面设计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那么在界面设计中充分分析用户的特性,并将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融入界面的设计构思中显得尤为重要。

3.1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知识内容设计

数字科技馆是科普知识展现的载体,界面是科普知识可视化的呈现平台,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将科普知识与界面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用户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认知心理特点等因素,才能为界面设计提出新意。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并且认知能力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科普知识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界面的可读性。对于数字科技馆界面知识内容的选择、交互界面的表达维度、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安排既要体现人文关怀也要保证良好的表达效果。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是数字科技馆的主要功能,那么内容安排不必面面俱到。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表达维度主要涵盖纯文字的一维表达,图片结合动画的二维表达以及三维动画的表达。据调查,青少年较容易从高维度的表达形式中获取信息。青少年对知识的认知主要以感性认知为主,那么故事型、漫游型、游戏型的体验方式更能满足其需求。

3.2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视觉元素设计

青少年与界面进行信息交流时,首先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来认知。视觉元素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交互界面视觉元素的设计直接影响用户对界面的兴趣。数字科技馆界面视觉元素的设计主要从图形、文字和色彩三个方面来考虑。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来看,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符号化、图形化,转化为青少年显而易见的视觉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将会降低科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界面的文字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个科学知识或原理而存在的,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的约束,界面文字应该运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对于文字的编排,要根据青少年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特点,适当采用简洁、短行的版式。此外,还要依据青少年视觉运动规律和阅览文字的顺序特点来进行排版。为了确保文字显示清晰,适当的位置可以进行文字突出显示处理,使青少年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就能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交互界面的色彩设计应该要满足青少年的需求特点。据调查分析,高饱和度、明亮的颜色比较符合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喜好。但是界面的颜色不能过于繁杂,颜色太多太杂乱会引起视觉疲劳,也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界面美观的角度考虑,整个界面应该有一个主色调,然后再辅之以其他色彩。[7]为了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可以提供自定义色彩选项,使青少年在操作过程中心情愉悦,满足个性化需求。

3.3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布局设计

好的交互界面能够将操作界面的流程进行合理的布局,确保操作流程能够按照合理的线索,层层递进的衔接进行。在数字科技馆的界面布局设计中,重点从界面的形式结构和功能表达两方面来设计。形式结构的设计要合理安排操作界面的版式并确立适宜的操作流程纵向层级数。从用户的需求来看,简洁,少层级的结构更符合其需求。简洁是保证在易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操作流程。界面版式设计时,要根据青少年视觉运动规律,将界面信息按照合理顺序安排放置到相应的区域。用户与界面交互的过程中,交互界面主要是通过操作引导、操作过程、操作反馈等一系列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这正是交互界面功能表达涉及的内容。实践证明界面设计呈现的设计内容与用户心理模型越匹配,用户对界面的体验就越好。反之则会增加用户对界面的认知负担及学习成本。[4]为了帮助用户减轻学习和记忆负担,并能有效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较快适应界面的操作。在界面设计中,应该尊重用户的心理模型,操作界面的功能设计尽量符合用户已经存在的对系统和环境的操作印象。使用户快速理解数字科技馆界面中各元素的含义及功能的操作方法。界面的反馈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在进行操作时,为了消除用户心理存在的某些如惶恐、害怕、焦虑等情绪,系统应该及时告知用户其行为所产生的反馈结果,让用户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

3.4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交互形式设计

数字科技馆的交互界面通过一定的互动形式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再通过青少年的进一步反思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好的界面互动形式是青少年认知体验的催化剂。它能使青少年轻松愉悦地融入界面环境中学习,实现数字科技馆寓教于乐的功能目标。互动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这里主要从互动的语境、情景及多样性三方面来阐述。人机交互中信息交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语音、感觉等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多种交互形式的整合能够提高信息交互效率,使操作更加便捷。兴趣是认知的关键,它是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参与互动体验的导火线。单一且循环的互动方式是枯燥乏味的,不能及时将青少年带入知识体验中,多感官的互动方式提供了多种操作方案,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互动情景,指的是实际参与互动体验的操作情景,包括单人操作和多人参与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合理设置互动情景,增强其参与的兴趣。互动语境即人机互动时的沟通形式,设计中应避免单调的信息传递,可以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让青少年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求知的乐趣。

4 结语

我国数字科技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和建设都相对滞后。随着交互技术日趋成熟,这是交互界面设计发展的大好时机,基于用户特性研究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真正体贴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这能给界面设计带来全新的设计体验。基于用户特性研究的界面设计,通过分析与用户相关的因素,并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来指导界面设计,能提高用户参与度,帮助数字科技馆实现高效、准确、生动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因此,以用户特性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将会是未来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许彩峰.数字科技馆的发展趋势[J].科学中国人,2015(05).

[2] 何亭.基于认知心理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张杰,赖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科技馆[J].科技广场,2008(12).

[4] 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 孙铭丽,吴鹏,张红.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政府网站可访问性研究[J].实践研究,2012(05).

第3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平面设计课程设置理论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其中经历了各种坎坷的发展历程。由于缺乏经验,开始发展平面设计教育时就直接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不加筛选的套用被人的路数是行不通的。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体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平面设计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很落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应该怀着谦逊的态度继续努力。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在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论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都为教学工作的成效造成障碍。

平面设计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设计软件操作技能,以及发散思维的创造性等,是一门集创新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但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实现平面设计内涵的支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应该在保证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对理论课程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平面设计专业在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漠然。确实,从表面看,平面设计就是一个作品的展现过程,主要通过操作来完成,就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平面设计的动手能力培养,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容易造成学习上的不均衡。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比如色彩、设计软件操作、素描等技能,花费大量的课时,有的甚至长达一年。笔者认为,实践操作虽然重要,但是花费时间过长则造成了资源浪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下等自由时间进行练习。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对理论课程的讲解。笔者发现,现在高校对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很不科学。很多学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过于单一,且学时过短。甚至仅仅安排一至两门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比如设计发展史、广告心理学、公共关系等课程。众所周知,每一门专业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学习这段历史不仅能够了解其专业的基本概念,还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很多学校对于平面设计的发展史并不重视,在课堂上也是轻描淡写般的略过。笔者认为,设计专业的发展史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应该作为平面设计教学中理论课的基本课程。平面设计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就相当于上小学时学习加减乘除,直到后来的几何方程式,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平面设计理论支撑的平面设计,无异于建设“空中阁楼”,缺少根基。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平面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存在以下好处:第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增加知识面,是增加专业知识和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第二,强化对专业的认同,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系统的高度。第三,为今后的专业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另外,为了开阔学生思维和提高见识,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就拿广告设计来说,首先必须了解广告的设计理念,广告主的心理,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展示框架,掌握观众的心理,促使观众接受产品等,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通过交叉学科为自己打开思路。因此,广告心理学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平面设计理论课的重要性。可由于传统认识造成的偏差,还是使学生和学校的关注重心停留在设计表层,忽视了理论教学,造成了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的困境。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年轻好奇心强,不安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感觉没有多大用处,学习过程中不安现状。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就经常遇到学生提问“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实践练习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做法不可取,平面设计的学习是一件循循渐进的事情,不可能凭一时兴趣就能学好,一定要按部就班,注重轻重缓急,学习要有调理。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用处不大,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就能慢慢体味到理论课程的好处。理论知识会通过潜移默化般融入学生的设计理念。当然,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不一样,比如美术设计软件,只要上几节课都能熟练掌握软件的部分功能,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但是,这是一个误区,不能说因为能够运用设计软件都懂得平面设计。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一定要依靠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一直在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如今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但是,在教学形式上还有待提高,应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的课堂氛围。比如法国的“主题教学”方法,根据平面设计专业来说,通过行业趋势确立主题,然后师生围绕主题深入分析,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笔者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提高高校平面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优化理论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手段。第一,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其发展需求的理论课程。第二,为了实现学生的开阔性眼光,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打破史论课的衔接不畅问题。第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评价性考核。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平面设计人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适应社会,都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晓.浅析现代高职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青春岁月, 2012,(10).

[2]凌继尧.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罗静.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情,2008,(7).

第4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探索性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的方法训练,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索发现的愉悦,培养他们发现和探究的能力。

一、探索性实验指导思想的剖析

探索性实验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实验,就在于实验指导思想的不同。如何理解探索性实验的的指导思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可以给出很好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定向性平衡。本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图式,由于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平衡状态,出现了不平衡。为此,人会再进行一系列的反应,使人与周围事物再度恢复平衡,人的这种重新达到平衡状态的心理反应过程,称为平衡化。

平衡化又可分为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面临新的情境时,总是将新的知觉要素或刺激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中,引起主体原有认知结构量的变化,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当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主体只有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主体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才能适应或容纳新的刺激,这叫顺应。正是在同化和顺应的交替转换过程中,新的认识不断整合为更高级复杂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这种认知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引起最佳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才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按照他的平衡学说,冲突是认知结构重新组织和随后发展的基础。所以,探索性实验的指导思想就是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被打破,随之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性实验设计首先要“新颖”

探索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其目的和作用不仅仅只是作为一般的建构手段,而是要作为学生建构逻辑结构的手段。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索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设计“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样的实验设计就比高中教材上的实验要新颖。

那么,设计的“新颖”要达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太弱的刺激由于不能引起认知上的不平衡,因而也就不能引起同化和顺应。相反,如果外部刺激超过主体认知结构同化的范围,那么同化和顺应也都无法进行,主体的反应就无从谈起。这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

三、探索性实验设计要遵循“适度”原则

为了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起最佳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还要遵循“适度”原则。

“适度”是指设计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如同树上的果子一样,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下来,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他们依靠已有的知识解决了一个新问题时,往往在紧张的智力劳动之后会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求知欲满足又会产生新的刺激,激励他们进一步去探索新的课题,从而转化为学习上的一种内驱力。

四、探索性实验实例——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1.课题的提出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常数之一,它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各章节里频繁出现。其数值的测定方法很多,有些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乃至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了解的知识设计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案。

涉及到重力加速度的知识点很多,例如,静力学中的重力、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动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失重、力的平衡、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电学、原子物理学中带动粒子的受力等诸多知识点,都涉及到重力加速度。

2.探索实验的要求

(1)学生分为若干实验小组,以所学知识作为实验原理可以找到多种测量方法,但至少要选择一种以上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具体详尽的方案设计。

(2)实验设计包含确定实验原理、选配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步骤、提示重要操作事项、正确调节和使用仪器、观察现象、测量数据等若干环节。

(3)提交实验结果,并对所设计方案在实验中出现偏差或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和实验价值的分析与评估。

3.探索实验的互动

(1)从方案设计到实验总结,均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当存在疑惑较大时,师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可给予适当指导。

(2)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较熟悉的一些仪器,如秒表、光电计时装置、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单摆装置等。

4.探索性实验的反思

(1)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实验的新颖性、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设计方法价值等方面作出评价。

(2)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比较精确的测定重力的加速度方法——凯特摆测量法,思考其设计思想在科学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5.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说明

(1)本课题极富开放性和挑战性。设计方案时,要求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再根据时间和条件,实践一两种方案。有的实验无条件进行,也可以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这是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由于课题较熟悉,要设计一个方案并不难,但是难就难在如何设计一个好方案。一个好的方案,好在测量方法新颖、准确可行等方面。

(2)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如自由落体知识、物体在斜面上由静止滑下的测量等。仅仅是自由落体的实验就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如通过光电门装置来测物体下落时间,或者通过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来计算g。同一方案为了更准确测量,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2)设计中的反思促使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书面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想到一套好的方案并不等于有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应鼓励学生在探索实验中不断对比、反思、借鉴,通过对测量手段的优化创新来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如有不少学生在方案中采用多次测量或图表的方法来减少偏差和误差,正确使用精密仪器,如光电计时装置、电火花计时器等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第5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导向;格式塔;文字;心理学;视知觉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Visual Orientation of Graphic Design: Character Application Based upon Psychology

FENG Zheng-wei

(School of Arts,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平面设计作品作为无声的语言形式,与其它艺术形态一样,是一种注重主观精神信息传达,强调再造特征的视觉艺术语言,它由许多复杂的构成要素综合而成,丰富的色彩、有创意的图像图形、精心设计的文字以及独具匠心的版面编排等等视觉语汇共同传达出包含在视觉信息中的主观精神。尽管每一种孤立、单独的设计要素或色彩语汇都可以起到负载信息的功能,但却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念,要使作品准确无误地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达到作品与观众思维及心理感受上的共通,就需要设计者将各种元素有意识地组织起来,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各种视觉语汇空间次序的合理配置,才能传递完整准确的视觉信息。诸多设计要素能否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按照设计者的意图,以合理的顺序,有规律地识读,最终有效地感知方式获得对作品的最佳印象,是平面设计作品作为艺术手段完成信息传递使命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到视觉导向问题。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是指以二维空间为设计对象的设计作品,其各个有效的视觉元素在设计师主动地、有意识地编排组合后,显现于观众面前时,设计作品能自然地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使其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跟随各个元素在版面中的编排轨迹而移动的一种现象。视觉导向处理有助于设计作品以一个连贯的整体和一种艺术化、个性化的视觉传达方式表现或表达出作品中的某种理性思维和观念,并最终达到信息传播和思维沟通的目的。

遗憾的是,当前的设计理论研究中,对于视觉导向问题的研究往往是附带性的、点到为止的说明,没有一个系统性地论述,更缺少深层次地关于视觉导向现象形成的理论原理及具体应用规则的分析。这一现象使很多平面设计者在设计时总试图以新奇的创意,斑斓美丽的外表为重点,而忽视了作品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必要的视觉秩序和视觉导向性,造成了平面设计作品华而不实,不能被大众读懂的局面。因此笔者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理清平面设计中视觉导向的心理学基础,再以文字元素为例简单谈及平面设计元素在视觉导向中的应用问题。一、视觉导向的心理学基础:格式塔理论的角度

平面设计作品并不是现实中的三维物件,它是融设计者创造意识于现实事物之上的艺术再现。它从有着长、宽、高的三维物体转换到只有二维空间的纸面上,因受现实人类视觉特点和社会“视觉文化”的影响,其认知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人类也在不断探索和了解自身的视觉认知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视觉认知理论,其中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之一。

“格式塔”(Gestalt)一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所具有的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①。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研究,是由视觉领域出发的心理学探讨。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国又称完形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即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些思想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方向。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韦特默的学生鲁道夫•阿恩海姆系统地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领域,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格式塔美学理论,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英国美术史和美术评论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尔伯特里德(Read)读完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后称“艺术心理学的各个专题在本书中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基础,它势必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

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考夫卡提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③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时受到物理现实状态和人们心理作用影响的整体反映。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视觉识别过程中心理作用及环境因素对观众视觉认知行为的影响,并总结出了人类视觉识读的若干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把握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提出了视觉对主体元素与背景元素的识读规律。格式塔理论认为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作为视觉重点的主体元素和处于次要位置的背景元素都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相互对比的产物。设计作品中的元素经过设计者不同的处理,有些会突现出来成为主体元素,有些则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主体元素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反之,区分度越小,就越难把它们分开。在设计领域,要使某种元素成为知觉的对象,引起观众的重视,不仅要具备明确的轮廓,而且应具有与背景相区别的突出的特点;其次是视觉的连续性规律。连续性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知觉倾向,即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将某些距离较短或位置上互相接近的部分组成整体。再次是视觉的完整和闭合倾向。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知觉具有闭合修复倾向和完整性倾向。这里的完整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印象随环境变换而呈现出最为完善的形式。事物之间彼此相属或彼此含合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或不含合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另外当视觉区域中出现的图形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时,人类视觉将竭力将不完美的图形改变为完美的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加深了我们对人类视觉心理的了解,以上视觉规律的探讨研究为我们进行平面设计的视觉导向性研究提供了深刻、可靠的理论依据。人类视觉识别行为是有其遵循的规律的,对平面设计的视觉导向问题进行探究必须以人类特有的视觉识别规律为指导。将这些人类视觉的规律结合到平面设计的应用中去,将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由以往为形式而谈形式的层面,上升到研究人们心理需求、心理感受的理论高度。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视觉认知规律加以应用,能够使平面设计作品从本质上实现视觉艺术外在形象与欣赏者心理情感上的一致,从而对欣赏者识读顺序做出有效地引导。

二、视觉导向中的应用:以文字元素为例

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形、创意一般居于主导地位,文字居于辅助地位,而在有些作品中,文字则占主导地位,甚至在一些平面设计中,为了产品宣传和广告创意的需要,根本没有图形,只有文字的造型与排版。可见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应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大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个性化、艺术化、创意化的平面作品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元素也应该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引导欣赏者的视觉线路,以传达创造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笔者认为就文字元素在平面设计视觉导向中的应用而言,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首先,重视文字元素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的整体性。

设计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些图片、文字、插图放在一起,而是要力争使各元素达到某种形式的和审美的视觉统一。为了有一个较好的视觉环境,突出作品的视觉导向性,设计作品在整体风格、形式表述、视觉流程、空间层次等各方面处理上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操作,让作品从视觉效果和内在精神上有统一和谐的整体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有一个整体性构想。设计者对设计要传达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方法,突出什么重点,怎样合理安排各个设计要素要有一个深入地分析,然后才能根据视觉运动的规律,利用各种设计手段,设计出一条理性和导读性清晰的视觉运动线路来安排组织文字与其他元素的配合秩序。只有这样,观众在欣赏时,视线的移动才会有条不紊,不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视线的运动才能保持必须的流畅性。

其次,注重文字元素信息表达的逻辑性。

一件作品的视觉导向应当符合人们认知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当代平面设计作品由于自身既要实现各种信息传播目的,又要实现大众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形式地创造和表述成为极其重要的环节。个性化、艺术化的形式设计常常有助于吸引观众并为之留下深刻印象,却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困难。平面设计的形式其本质作用是用来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传播的,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必须坚持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客观规律,借助于人们对常见事物的理解以及人类视觉经验,来实现对文字内容的选择和版面的处理,换句话说,逻辑性原则强调导向作用在对观众的视觉实现指示的过程中要沿着一条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线路作运动。

再次,根据文字特征选择元素排列方式。

格式塔理论关于视觉连续性规律以及闭合修复和完整性倾向的论述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字具有不同的视觉导向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以增强文字的视觉导向性。例如一般来讲同种字体文字中字号越大视觉吸引力越强;字距越大文字之间的联系性越小,连续性越弱,独立性越强,对视觉导向作用的表现力越差;行距,是以行为单位进行文字的编排效果研究,当两行文字的行间距超出文字高度的三倍时,人们从心理上会认为每行文字是一个单独的构成,行与行文字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因而过大的文字行间距容易造成视觉识读的混乱。另外,现代设计中的文字还常常被处理成含有点、线、面概念的“图形”元素。针对这一类型的文字,我们在进行编排时,要使文字编排适合于版面中的图形轮廓,或者将文字组合成新的图形轮廓,成为“图”的一部分,或者利用文字来分割图形,或在文字中嵌入图形,或使文字与图形叠压等等手法获得文字对视觉的导向指导作用。对于这些特殊处理的方式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图像化处理过的每个文字,就好象一个突出的点,对视线产生注目性的吸引,当一段文字中个别文字被变形处理构成较大的点,则观众的视线就会受其引导,在心理印象上认为此处是阅读的起点或者是一个意思表达的开始。以联体方式出现的文字就是一条线的概念,本身有二维方向性、对画面起分割作用,使视觉有效地被引导。处理成面构成的图象文字具有面的特点,如果结合图纹、色彩的填充,就能丰富画面效果,做背景衬托和重点视觉对象都合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构成理论中的形式法则作为指导,通过文字色彩,文字内部的肌理填充效果突出其视觉导向作用。文字设计依照以上原则和排列手段处理来进行处理,可增强画面在视觉上的韵律感、跳跃感和肌理感,突出文字的阅读顺序和平面作品视觉层次,实现对观众视线的引导。

三、结语

各种设计要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二维空间局限性促使我们应当以更加严肃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其视觉导向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人类特有的视觉规律,创作出简洁、明快又有秩序感、层次感的视觉形象,关系到平面设计作品的好坏,格式塔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视觉认知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些规律性判断启发着我们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各设计元素的整体性,以及对单个设计元素视觉传达特点的合理把握和运用。本文仅对文字元素视觉导向中的应用做了简单说明,并将在后续研究中对其他各元素在的视觉导向性做深入系统的研究。(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6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同步作业设计;知识发展水平;化学作业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同步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构成完整教学活动必不可缺的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完成同步作业,可以巩固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美国学者威廉·贝内提出:“有效的课外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还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另外,课外作业还可以在做出决策、进行比较、提出新问题、培养责任心和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难得的经验”。

新课程强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方向转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相应地,作业的功能随之改变:不应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练习,而应该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转变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和教材的研究日益成熟,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对作业的研究相对较少。较多教师仍然固守和延续着传统作业观,以巩固知识为主、题目数量大、形式单一。正如教学问题专家米歇尔·帕拉第所说:“家庭作业是今日学校中‘最任意的教学实践’之一。”

由此可见,同步作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和作用,而目前存在问题较多,相关研究比较缺少,一线教师需要有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具有操作性的同步作业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2、同步作业设计的核心问题

同步作业是与每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反馈和调整作用。设计同步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内容的选取、难度的确定、考查的维度、量的确定、多样化、反馈与评价等方面。

2.1 内容的选取

同步作业的内容选取要遵循同步性、全面性和实践性原则。同步作业是与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相匹配的,其内容选取应该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要遵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同步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出现“超前”、“超范围”的内容。同步作业的内容要覆盖课堂教学内容,不要只重视所谓“重点知识”的反复练习。要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的题目,题目内容要有梯度和发展空间。此外,同步作业的内容应该体现实践性原则,多选取能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内容。

2.2 难度的确定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和王磊等提出的概念知识发展水平对同步作业难度的确定提供了参考。布卢姆将认知领域划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L.W.安德森和D.R.克拉茨沃尔于2001年推出了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将认知教育目标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包括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王磊与张莉娜(2007)提出了概念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概念发展水平分为“对概念本体的认识”和“将概念作为认识工具和方法”两个维度。笔者在参考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说的基础上,对王磊与张莉娜提出的概念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构建了“知识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见表1。知识发展水平分为“对知识本体的认识”和“对知识进行应用”两个维度。“对知识本体的认识”分为孤立的认识和联系的认识两个维度。孤立的认识包括“复述”和“具体化”两种水平,联系的认识包括“用其他知识解释”和“纳入网络”两种水平。“对知识进行应用”分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应用知识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类和细化,从而确定同步作业的难度。

2.3 考查维度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同步作业要体现三个维度的功能:对具体知识的巩固和检查、对探究活动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深化、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的启迪和升华。因此同步作业的考查维度要包括三个方面,在选取与课时目标相匹配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科学实验的体验、对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考查。

2.4 量的确定

同步作业的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研究表明家庭作业时间与数学和自然科学科目的学业成绩间有明确的关系。适量的作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我国目前中学生作业量偏大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控制作业数量。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从学科特点及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每天花在各个学科上的时间最多为30分钟左右,调查显示83.3%学生认为半小时以内的各个学科作业是他们所能接受的。因此,同步作业应尽可能做到少而精。依据知识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同步作业设计全面性的原则,每个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至少要进行1次练习,重要发展水平指标进行多角度、多次数练习。

2.5 多样化

同步作业的多样化包括作业内容、呈现形式、完成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同步作业的内容除了概念理论、具体描述性知识外,还涉及STS、科学探究、科学方法等内容;同步作业既可以是练习性的,也可以是探究性的。既可以是口头作业,也可以是书面作业,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既可以是有标准答案的“封闭式”作业,也可以是答案或呈现形式多样的“开放式”作业;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既可以是当日完成的“短线”作业,也可以是在某段时间内完成的“延时”作业;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

2.6 反馈与评价

只有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促进和调整的作用。对同步作业的反馈和评价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同步作业可由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或者同学互评,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更有利于给予学生立体、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同步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涵盖的知识内容是同步作业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同步作业设计的中心。难度、量、考查维度、多样化等问题是在同步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和考虑的问题,是对同步作业内容的分解和细化。

3、同步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以离子反应为例

如何围绕同步作业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具体的操作,笔者以离子反应新授课同步作业的设计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第一步:明确内容维度和具体内容的选取

首先要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确定要达到的知识、方法、情感各个维度的具体学习要求。离子反应新授课中知识维目标是:知道什么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书写简单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方法维目标是:初步形成从微粒角度分析水溶液中反应的认识思路;初步具有应用离子反应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情感维目标是:通过应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学科学的价值,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步:将学习目标按照知识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细化,确定作业难度

将同步作业所要考察的知识维按照知识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综合考虑学习要求、重要程度和完成作业时间,权衡各个水平所需要的题目数量,控制作业的难度,避免内容的片面性和随意性。离子反应具体的知识内容、发展水平(作业难度)如表2中的前4列所示。

第三步:考虑多样化要求,依据知识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测查目标设计题目类型和数量,制订同步作业的计划

选择题具有测量多种目标的作用,比较适宜作为复述发展水平的作业。填空题需要具体的回答,猜测减少,倾向于测量复述、具体化等水平的内容。用其他知识解释发展水平的作业重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学习的内容,促进内化,题目的选取要加强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纳入网络发展水平的作业考查学生知识的网络化水平,题型设计要有一定开放性,适合选用简答题,例如绘制核心主题的概念图。直接应用发展水平的作业适合选用具有学生熟悉背景的选择题、简答题等。间接应用属于较高水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进行评价或者创造,适合选用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如应用离子反应知识设计精制食盐水的除杂方案,或者对不同精制食盐水的除杂方案进行评价等。离子反应同步作业计划如表2所示。

第四步:分析知识发展水平指标中进一步融入情感维和方法维目标的项目,进行题目的选取与改编

在设计同步作业时要权衡知识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设计可以考查学生科学方法和情感的题目,比较好的办法是“创造一个真实的任务、刺激或者情境,它能让学生展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生在完成复杂问题时必然调动知识、方法、情感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考查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中反应的认识思路的题目如下:家庭用的热水瓶往往沉积一层黄白色的水垢,其化学成分主要是CaCO3和Mg(OH)-。请设计一个合适的化学方法,利用家中的日用品除去这些水垢,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实际做做看。又如,考查学生应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题目如下:水污染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水资源,工厂更应该防止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某一化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大量Fe2+和S042-、少量Ag+以及部分污泥。请你试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以回收金属银并得到FeSO4溶液。

进行同步作业设计时,要关注教学目标中方法维、知识维、情感维与同步作业的量、难度、题型、STS间的关系。知识发展水平目标能够控制好知识维,方法维与作业的题型关系密切,情感维与STS内容更好联系。设计同步作业计划,将知识维按照知识发展水平测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发展水平,确定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根据方法维目标确定同步作业的题型,以STS内容考查学生的情感维目标。根据同步作业实施情况以及评价反馈结果调整同步作业计划,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第7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一、概述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仍然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如: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问题,体系结构的构建问题,师资问题,以及招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将从招生体制、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一样都是源于工艺美术或应用美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没有能够将系统化、工程化、科学化和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及用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的教育思路植入其中,以至于我们培养出的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关键是社会大众,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和教育者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的。如果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问题不解决,由此所引发出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在阐述如何解决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之前,首先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1.招生问题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自身特点出发去看待招生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属的学科为艺术学,在专业入学考试加考的科目上多以美术为基础,如:素描和速写。其原因是:相关管理者和教育者把环境艺术设计归类为单纯的艺术学科。所造成的后果是:高中时期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转而考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特点是:文科生占绝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接受自然科学的能力较弱等。

2.课程体系问题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往往是过于注重艺术表现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过于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逻辑思维和科学思想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也常常表现出强调视觉冲击力、突出个人个性的教学理念。这种课程体系可以说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集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艺术,需要美,但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出的美应该是功能美、科学美、是将艺术和科学相融合而体现出的美,这种美还包含有人文精神,人性化等精神层面上的美。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有科学技术、工程体系、人文知识的支撑。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都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如:北京颐和园、苏州留园。西方园林中所体现出的是严谨的科学思想,如:凡尔赛宫中的拉冬娜喷泉,以及长达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运河。不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所有园林都是系统工程。而按我国目前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由于缺乏系统化、工程化思想,缺乏自然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所培养出的人才,可以说既不是美术人才也不是设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控制方面不仅要重视基础美学课程,同时还要重视科学、人文等课程体系的构建。

3.师资问题

从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开始,我国就缺少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不论高校有无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师资)的情况下都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在我国已有超过1000所高等学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人毕业(保守的数字),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师资方面更是雪上加霜。

什么是高水平的教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要培养出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首先认清这两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要求来说,对他们的要求就涉及到如何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许多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突出艺术的美、过于强调个体表现、过于强调装饰性,甚至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也造成即使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有所认识,但受能力、知识所限也不能用科学思想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师的再次培养和进修,着重培养其科研和顺应市场的能力,使教师自身对所授课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使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工作室学分和讲评学生作业来不断强化其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4.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直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们一些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认为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但经过分析发现,这并不是所谓的案例教学,更没有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案例教学所强调的“以实际操作方案为例、以系统化工程化为标准、以工程和人文系统为参考”等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以至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又如: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很多案例并不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的项目,而仅是把他人的项目方案拿来展示,缺少对作品的设计背景、方案思路的生成、方案设计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剖析,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具有模仿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缺乏对学生书写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科学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培养,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教学和现实社会脱节等问题。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本文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从事环境艺术方面教学和管理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提高对专业认知的教学实践

针对社会大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者和学生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艺术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艺术设计文化》、《设计应用数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的本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认识到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同时,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如:形态观察与表现课程,速写课程,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我们是在创作,在技法的训练中来不断强化对设计概念、设计目标、设计行为等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训练技法。通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改善,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素养也明显提高。

2.教学体系的建构

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结构,首先要根据具体院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地域文化特点和生源情况等来构建,例如:云南是一个具有26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多样性,另外,云南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云南财经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结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上述特点进行构建,使所构建的教学体系结构与云南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构造形式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必须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创意化,要做到艺术、科学、技术、人文、传统和市场的结合。特别是要将使教育体系和市场环境相接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建立了工作室教育体系,建立了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自身素质是其成为一名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重要部分。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来说,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决定了学生的可塑性。而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决定了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是否能胜任繁重的设计工作的主观条件,这些能力对于基本素质的发挥,对于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表述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学生随堂对自己方案进行讲解和述评,以及阐释方案并自我剖析其优缺点等多种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包含两大基本部分,其一是相关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其二是相关实训课程的体验。关于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我们改以教软件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现完成设计项目来实现掌握软件操作的教学理念。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取掉了以软件操作为中心的盲目性,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设计和软件学习等多方面使学生有收益。关于实训课程,我们也采取了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将理论融入其中,同样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语

第8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2]黄刚.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刘春明.平面构成.四川美术出版社.

第9篇:对平面设计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意义;途径;实验研究

1 理论背景

元认知的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他提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知识或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flavell,1979)。他还将元认知知识分为3类,即:“人(主体)的知识”,主体关于作为认知活动加工者的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包括动机、自我概念和写作问题;“任务知识”,主体持有的关于从事一项任务所需信息资料,以及关于完成任务所需努力程度的知识,包括文章知识、对目的的考虑和对读者的考虑;“策略知识”,关于达到某个目标或从事某项任务过程中所用策略有效性的知识,包括计划、组织、评价和资源利用。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

吴红云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2006)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提出在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构想(见表1)。

2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意义

写作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它历经了从传统的西方修辞学到社会认知学的理论传承,从古典的修辞写作模式到过程化写作运动的范式转变,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通过理论传承和技术创新,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事情(杨永林,2005)。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体现了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和过程化写作范式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写作理论认为作者、文本、语境三要素在写作过程中互为条件,强调写作过程中社会性学习的作用。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以人(作者)为本(如评估写作中的强项和弱项及元认知体验等),强调优秀作文标准(文本)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语境);过程化写作范式认为写作是思维和发现过程,是动用某些策略创造的过程,也是逐步开发文本的过程,在信息搜寻、前写过程、写作过程、改写过程、编辑过程等主要活动中“循环往复”地进行,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反思(思维活动)、阅读及策略知识的重要性(信息搜寻),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融入写作过程的主要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是当代先进的写作研究和教学理念的结合。

若想了解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原则是否能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问题,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在于:(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2)强调学习的交际性和同伴合作精神;(3)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强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该原则并非仅仅着眼于某项具体的写作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甚至是终生学习的过程。这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最根本要求是一致的。

3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途径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将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实施纳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以精读和听说课为主。写作课占的比重小;二是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总体语言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类型文章的写法(ur,1996)。该原则与大学英语精读课结合的方法是:在完成从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布置一项与精读课文题目相似的写作任务,进行写作练习。将精读课融入写作教学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为学习者的写作输出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把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一直到写作的各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考察,扩展写作“过程教学法”到阅读这一准备阶段。此外,作文题目的拟订还应考虑到是否适合学生的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应用:实验研究

本文所提倡的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旨在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不专门开设写作课的情况下,采取将写作融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具体写作模式采用前文提到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检验这个构想的有效性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实践。为此,笔者在有关同事的帮助下,对某校2007级的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15周的对比实验。两个班的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相仿(v2他们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写作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由同一个老师任教。实验班采用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进行写作教学,对照班也采用“扩展过程写作法”,但在教学中不实施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在实验阶段共要求学生完成了6次习作,写作文体有记述文、议论文、信件等等。实验前后利用课堂时间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和兴趣;另一个考察指标是学生的6次作文成绩。采用整体计分,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写作评分标准,由两位老师为作文评分。评分结束后,对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得出6次作文成绩相关系数均在0.75—0.79之间(相关性在0.01水平就是有意义的)。说明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可靠。取两位老师给出的分值的平均分,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作文分数,取6次作文分数的平均值,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检验这两个班的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从表2写作成绩对比中不难发现,由于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本次实验数据证实了以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指导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教学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成绩,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表3调查问卷中有6个关于学习用英语写作的兴趣和态度的问题,其中前3项属于一般的概括性问题,后3项涉及英语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对照班的写作态度无明显变化,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却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实验班的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有明显提高,并且对英语写作更有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