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各镇(街、场,下同)、村(居)委会、各部门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应急管理宣传培训的长效机制,有力推动我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总体目标

从**年开始,用2年时间,初步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普及基本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技能,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倡导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培训应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安排,对广大公务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形成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培训体系。建立以实际需要为导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以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结合近年来我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以各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借助“一网五库”(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救援专业队伍库、物资库、专家库、法规库、典型案例库)中的法规库,宣传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

(二)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

1.围绕市总体预案进行深入报道。在市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刊登介绍市总体预案。通过台山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总体预案的要求,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由市应急办会同市委宣传部、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落实,有关新闻媒体积极配合)

2.开展专项应急预案的解读宣传工作。市级专项预案的牵头起草单位要编制简要操作规程,由市政府网站及台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或播发可对外公开的简要操作规程及其解读文章、背景材料,稿件由预案牵头起草单位负责提供给市政府网站及媒体选用。同时,各预案牵头起草单位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做好对预案涉及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解读宣传工作。(由预案牵头起草单位会同市委宣传部、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落实,有关新闻媒体积极配合)

3.进行典型案例宣传。一是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各镇、各部门单位推进“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法制)工作,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在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原则上,对外公开的市级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各选一个典型案例;二是通过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由市公安、水利、农业、安监、卫生、环保、科技等部门提供有关材料,请市委宣传部负责安排新闻媒体宣传)

(三)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

1.以发送《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为契机,进一步宣传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使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在事发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克服困难开展自救、互救,灾后如何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等,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由市应急办牵头,各镇、市宣传、教育等部门组织实施)

2.开辟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专栏。通过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设置应急标识,张贴应急管理宣传口号,在市内有关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市政府网站开辟形式多样的专栏、专题等,介绍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信息产业局统筹组织,有关新闻媒体具体落实,并由市公安、安监、卫生、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负责供稿)

3.举办报告会、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由相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就当前公共安全形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等问题,举办形势报告会;依托学校、电视台、广播电台、图书馆等载体和场所,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由市应急办和市公安、安监、卫生、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负责组织)

4.开展应急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都是应急管理的重要部位和应急处置的第一线,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应急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宣教活动。机关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企业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学校、社区(居委)以平安建设为重点,沿海镇以防台风为重点,边远山区镇以防御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和山洪为重点,采取典型示范、案例引导、培训演练、宣传教育等方法,加强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应急办、市公安、安监、卫生、科技、教育、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以及各镇负责组织实施)

5.有针对性地对特定人群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对外来民工、暂住流动人口,采取集中宣讲应急手册、出墙报、放电影前插播应急知识短片等方式进行。在聋哑学校、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人群和场合,对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进行专题讲解、帮助阅读或演示,制作成宣传橱窗等进行宣传。(由市公安、教育、科技、卫生、民政等部门以及有关镇、居委会负责实施)

(四)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1.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每年“国际减灾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全国消防日”、“全国科普日”、“安全生产月”、“科技活动周”、“全民国防教育日”、“法制宣传日”等机会,通过制作宣传海报,播放应急知识短片,设宣传栏,摆展板,悬挂标语,手机短信,发放宣传提纲,图片展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使社区、农村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由市民政、安监、卫生、公安、水利、科技、环保、农业、气象、司法、人防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联系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由市司法、法制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五)根据不同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

1.公务员培训。将应急管理内容纳入政府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轮训课程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对领导干部的培训重点是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对机关公务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案例教育。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重点是开展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培训计划,负责统筹组织,分步实施)

2.企业负责人和工人培训。企业负责人的培训重点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对工人的培训重点是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由市安监、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分步实施)

3.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重点是熟练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按照隶属关系和管理责任,由相关管理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4.志愿者培训。应急救援志愿者的培训重点是掌握应急救援技能,提高自救、互救和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参与应急处置的能力。(由市民政局、团市委、市红十字会等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5.学校培训。对师生的培训重点是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由市教育局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将日常宣传与应急演练工作结合起来。

各镇、各有关部门单位对制定的预案要积极开展演练,不断提高预案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并要利用应急演练的机会,结合救援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宣传教育,扩大宣传效果。(各专项预案的牵头起草单位要制定应急演练工作计划报市应急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各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确保领导到位,组织措施到位。在组织实施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又要统筹安排、加强管理,保证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根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细化方案,结合本镇、本部门单位实际,制订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计划。

(三)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镇、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充分发挥其在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本镇、本系统宣教培训工作的管理,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宣教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第2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2009年上半年,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应急办的指导下,紧密围绕全县工作大局,认真贯彻省、市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基础性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

一、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地位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关心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多次指示、批示县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充分肯定了我县应急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使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效能。

(二)加强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对法》的要求,县应急办对全县范围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作了明确要求。目前,各项专项预案正在修订、公布中;部门预案和基层、企业应急预案也正在制定修改中。

(三)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救灾物质储备,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应急网络初步形成,基本做到了乡镇有应急办事机构、专人负责。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筹备成立防火、防洪等应急抢险救援志愿者队伍。三是加大救灾物资储备。民政局、三防办等单位救灾物资库正式纳入县应急物资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充分。四是组织应急宣教演练。各镇、有关部门、各学校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坚持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应急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抓协调,迅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今年4月24日暴雨引致山泥倾泻事件中,县应急办反应迅速、统一协调、及时传达领导指示和收集汇总全县信息。及时处置各类应急事项,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抓预防,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特点,及时向全县乡镇发出《关于应对强降雨天气的紧急通知》,做到早预防,将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于萌芽状态。三是抓管理,建立应急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抓内部管理,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另一方面组织全县各乡镇应急信息员参加市应急管理培训班,提高信息员的信息报送质量。

(五)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公众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全面提高。

在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今年我县应急知识宣传有声有色。特别是4月16日在县职业中学举办了肇庆市应急知识进学校宣教演练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了大型的消防救援演练以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发放了各类应急安全知识小手册1500份,向学生展出交通安全图片三十多幅,各类宣传海报两百多份。5月12日,在全国减灾防灾日,组织安监、国土、民政、交通、公安、消防、药监、卫生等部门在江滨公园举办大型的安全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上半年,我办与人事局一起组织全县公务员以《人民防空》为教材开展人防教育,组织全县教师以《公共危机管理》为教材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并要求县教育局督促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设立应急管理机构,针对自然灾害、消防逃生、紧急疏散、恐怖袭击等方面对全县学生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配合开展肇庆市应急知识进校园宣教演练活动。8月7日,县应急办会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安监局、消防大队等单位在气站联合举办煤气泄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并邀请各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场参观学习,明确应急救援演练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工作部门指导实施。此外,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各镇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应急管理常识,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县气象局、县三防办、信息中心短信定期向手机用户发送应急信息。

二、2009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2009年下半年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预防与处置相结合,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改。

(二)抓好隐患排查和应急预警工作。

第3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领导干部;应急意识;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1-0076-04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频发的趋势,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备临时性、突发性、危害性大、易演变等特点,如果不加以积极应对或应对不当,政府都会非常被动,这对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与应急能力是一个考验。[1]在我国,领导干部掌握着较大的行政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其意识和决策往往起关键性作用。

一、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一般认为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领导干部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瞬间会对突发事件原因、处理预案以及行动计划有一个综合认识,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应急意识。意识具有个性化特点,意识决定行为。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意识不同,就会决定你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领导在面临同一突发事件时,因意识的差异采取的行动自然就会不同。

研究过程中,问卷设计了“突发事件对领导干部的意义、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喜好方式、突发事件对于领导干部的最大挑战”等问题,按照处置突发事件的五个阶段——预警、保障、响应、应急恢复和行政问责,分别对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进行了考查。此外,考虑到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一个综合系统,除了要考虑领导干部的主观意识外,还要分析客观事实和社会因素,所以增设了主观问题,在问卷中增加了专业知识和有关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设计

课题主要以某省城管、公安、卫生、计生等4个领域的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些部门都是与民众直接打交道的政府部门,他们的领导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积累了较多的实际经验;其次是这些政府部门涉及的领域都是社会矛盾的高频爆发区,领导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需要倾注更多的知识和精力。因而,这样的问卷调查更能凸显领导干部应急意识的水平和应急能力的实际状况。

问卷调查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在每类机构中随机抽取400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260份,有效回收率为78%。在回收的1260份问卷中,男性1080人,女性180人;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占40.5%,40-50岁之间的占50.8%,50岁以上的占7.9%;职务处于科级的占80.2%,处级及以上的占19.8%。

二、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意识的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以国家和某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基础,分析结果如下:

(一)关于应急知识储备与预警意识

知识是意识形成的基础,它在人脑中的反映便构成意识。为此,着重考察了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情况,包括“所读相关书目的数量、是否清楚预警的级别、如何搞清上报的内容、影响预警的因素和面临困难”等4个问题。调查表明,有17.5%的调查对象没有读过应急管理方面的书籍,读过3本以上的人仅占4.8%。这表明,大多领导干部在应急意识的知识基础存在一定的欠缺。

在将年龄、性别、职务和所读书的数量等四项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时,发现年龄与所读书的数量、质量方面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年龄越大,所读书的数量越少;职务与所读书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职务越高,所读书的数量越多。由此看出,高年龄、低职务领导干部应急意识的知识准备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提高,

在涉及具体应急知识,尤其是预警问题时,部分领导干部的熟悉程度亟待提高。例如,当问及“应急属于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在几小时内立即如实向省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时,只有53.7%的领导给出了正确答案;问及“应急上报的内容”时,有17%的调查对象没有给出正确答案,另有15%的调查对象不知道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为几级。

有意思的是,当问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哪个因素更为相关”时,6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体制原因,只有16.7%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危机意识缺乏造成的。这表明,领导干部多将突发事件更多地归因于外界,其中体制问题成为影响政府管理的主要因素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应急预警面临困难的问题上,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传递还没有做到及时准确”(18.3%)、“无法对事件发生进行正确的研判导致处理起来不够专业”(14.3%)、“缺乏危机意识是应急预警的主要困难”(4.8%)。其中,信息传递涉及政府管理部门的运作方式,属于机制问题;而后两者均属知识和意识的范畴,说明领导干部已认识到应急意识的重要性。

此外,调查显示,仅有42%的调查对象表示布置过本地区、单位和部门的应急演练,58%的调查对象表示布置过应急法律知识培训和学习,只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应该建立起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且经常关注相关监测、交流。这表明,领导干部应急预警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知识的学习和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关于应急保障意识

应急保障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突发事件所作的有针对性的准备,包括知识、方案、物资等方面。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所在省的《地方应急管理条例》为知识基础进行调查,发现只有41%的调查对象表示认真详细学习过相关文件,约10%的调查对象只是象征性的传阅过,大部分政府机关对这类学习没有硬性的考核要求。这表明,目前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文件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具体方案实施方面,当问及突发事件基本抢险救援队伍的构成时,有9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公安、消防和卫生”,这与文件规定是符合的。而当问及所在单位有无指定具体的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方案时,66.8%选择了“有”,但有22.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可见,不同单位有关应急保障的工作布置存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应急保障工作的成效,如果单位“一把手”重视,应急保障工作就会扎实很多。

另外,分别有76.3%、77.1%和78.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急保障应在财力、医疗和交通三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有19.8%、15.1%和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急保障在技术、物资保障和专业人员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三)关于应急响应意识

应急响应是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实施环节。虽然在国家和地方的应急预案中,“具体由谁去做,怎么做”都已有明确要求,但当问及“较大或一般的突发事件应由谁负责及果断处置”时,只有46.7%和4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正确答案,即“省应急指挥中心和当地行政部门”,这说明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不清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承担主体;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应由省长担任总指挥,而这只有6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正确答案;另外,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应由现场指挥部发挥权威消息,但有11%的领导干部选择错误。这说明,在应急响应阶段,不少领导干部对相关政策法规还缺少细致的了解,甚至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都没有掌握。

在具体应对过程中,80%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作为地区或单位主要负责人,如果正在省里或市里参加重要会议,获悉本地或本系统发生大型突发事件,会请假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说明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意识已经具备。同时,他们对于依法应对的重要性也有较高的认同感,认为应急法律和应急预案是应对危机的基本依据,处置突发事件前一定要熟知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当问及应急响应有几个阶段时,93.3%的调查对象将责任追究排除在外。这说明应急响应的主要任务是行动,大部分采取“先处理事件、再追究责任”的做法。但伴随新媒体的兴起,微博会使某个危机事件在瞬间传遍全球,所以问责不及时容易引起更大范围的猜测和质疑,导致更大的“次生灾害”。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应急响应意识,还要适应民众要求,做好迎接行政问责的准备。

应急响应须在正确的决策指引下进行。85.7%的调查对象认为集体决策的力量是影响应急响应最为重要的方面,其次是调动资源的便利、应对外界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三者分别为79.8%、67.2和59.7%。由此可见,应急响应中光依靠某位领导个体的认识和能力远远不够,必须汲取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领导中形成整体意识,进而指导整体行动。

在问及“应急响应阶段面临的最大困难”时,21.4%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协调和动员各方资源,7.1%的人认为是信息。在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系中,实行的是经费预算与使用“部门化”,协调资源就变成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始终存在,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缺乏统一的意识体系。然而,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必须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快速、有效地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关于应急恢复意识

应急恢复是突发事件的事后阶段,强调整体秩序的恢复,包括受突发事件影响的相关区域乃至全国民众情绪、心理和秩序的恢复(见表4)。在问及应急管理的恢复模式时,76.0%的调查对象倾向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是大包大揽型的全能型政府,但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和社会力量的成长,民众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迅速提升,全能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应急恢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因为人的心理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研究将“应急培训和演练”列在问卷调查中,88.3%的调查对象认为这是恢复重建的必要内容。然而,只有40%的人实际参加过应急方面的专门培训和演练。具体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愿意参加;二是没有可参加的相关训练课程。

调查显示,领导干部更加注重社会秩序的恢复,调查中该比例达到63.2%。这主要因为,社会秩序的恢复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一直是衡量突发事件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的主要标志,因而各级政府尤为重视。但道路、生产的秩序恢复容易,而灾难过后人的心理恢复很难。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很多家庭破碎,其带来的心理创伤可能持续终身。然而,有30%的调查对象却认为情绪类恢复要比秩序恢复来得容易。这是一种不当的应急意识,将误导相关决策。

(五)关于应急意识中的行政问责

问责是客体对主体的过问和监督。应急意识不仅包括如何看待突发事件,而且蕴含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能力之中,包括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合适地处理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因而行政问责是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要想了解领导干部对行政问责的看法,首先要了解行政问责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查显示,67.6%的调查对象表示单位有行政问责的具体措施,21.6%的人表示没有。

在问责过程中,领导干部如何看待这种监督制约机制是其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领导干部最为担心的是在问责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基于此种担心,当问及“更能接受哪种形式的问责”时,选择“内部问责”和“专门问责机构”的比例高达67%(见表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有的问责体系和制度不够健全,容易使领导干部在问责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自身缺乏应对问责的经验和方法,特别是应对外界监督和问责的能力还不足。

三、简要结论和应急意识培养的建议

从调研情况来看,领导干部有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和意识的主观需求,也有基于社会形势变化、公共危机事件发展所引发的迫切需要。如何创新培养方式,强化领导干部应急意识和提升他们的应急水平迫在眉睫。[2]

(一)国家顶层设计和社会层面的推动

培养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需要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植根于领导干部的神经中。要使之进入领导干部的潜意识层面,可将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考察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创新普及体系,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创立应急管理的专栏、专门频道,将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加快培育应急管理类社会组织,建立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

(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应急意识培训的分类体系

1.在培训内容上加入社会心理学知识。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扩大与民众心理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例如,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被两车碾压事件之所以在网络上一经曝光,即刻引起全民愤慨,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再如破窗效应,即车窗一旦被第一个人打破,里面的物品很快会被偷光,即使将车子停放市民素质很好的区域。当前网路谣言的快速传播就是此种效应作用的结果。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民众或领导干部类似情绪的影响。[4]而且,除少部分自然灾害类事件具有“突发”特征外,绝大多数公共事件的发生都是上述情绪演变、发酵进而爆发的结果。所以领导干部应急意识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救援知识层面上,必须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及时、有效地遏制、发现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2.在培训方式上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意识培养的专业角度来说,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意识的形成是克服本我、认清自我和尊重超我的综合过程,不但要求对外界事物的本质有清晰的判断,而且还要善于利用外界来帮助自己调整现有的意识。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环境刺激决定人的行为模式。现有的意识培训主要是围绕实际操作技能、法律法规、应急管理理论、应对媒体的技巧、预防与准备方面的知识、决策指挥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展开,都是灌输式教育,对领导所处的环境影响甚小,缺乏意识引导和环境刺激。而调查发现,主观意识和所处环境恰恰是制约领导迅速采取行动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培训设计中可适当尝试使用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培训模式,让领导干部们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3.以“群众上访”小组为例分析小组学习模式在应急意识培训模式中的应用。某地区计生委组织开展一期领导干部应对群众上访的培训班,培训方式以往都是大班化教学,小组学习模式是设立几个12-16人参加的参与式学习小组;传统培训基本采用填鸭式的“台上台下”讲授模式,而小组模式是设立“何为群众上访、上访人员和接待人员的心理特点、上访的情景模拟、上访环境和价值追求、处置策略”等子主题,分别加以讨论,强调互动分享,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带领者会对每一个组员充分关注并引导其发言;传统培训中参与者的社会标签化程度高,很多突发事件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而小组学习模式中有严格的小组规则,保密、真诚、保护是核心规则,个体作为独立的对象,没有身份、地位等标签,只有相同的小组目标,这有利于组员完全放松,可以就有关敏感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4.在应急管理意识培养步骤上。可以按照“日常行为引导—应急意识研究—后续压力排解”的程序进行。在日常行为引导方面在办公区域设立应急通道标识,增设应急管理标语和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把部门网站与相关应急管理网站进行链接,行政会议和党员生活中增加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讨论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组织成员;要组织各类专家对突发事件的规律进行研究,特别是非自然类突发事件发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形成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谱系;在后续压力排解方面,建议建立领导干部特别是一线领导干部定期心理辅导机制,设立心理热线帮助领导干部及时走出心理困惑。定期开展心理问卷测验,及时了解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针对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出现的逃避、害怕、内疚、情绪化等心理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行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刘丹.刀尖上的舞蹈:领导干部危机应对意识与能力调查[J].决策,2011(6).

Liu Dan. The Delicate Dance: Leading Cadres Crisis Respons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Investigate. Decision Making, 2011(6).

[2]刘云光.应急管理培训的实践与创新[J].求实,2011(1).

Liu Yunguang.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ruth-seeking, 2011(1).

[3]刘锦东等.关于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质量的调查与建议[J].继续教育,2009(11).

Liu Jindo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improving Leading Cadres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Quality. Continuous Education, 2009(11).

[4]孙龙,任丙强当前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与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四个城市的实证调查[J]科学决策,2011(7)

第4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2009年,我社区在区、街道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效维护辖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将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情况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区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同时,我社区也相应制定了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我区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社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社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社区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面,我社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利用资料、板报、标语等深入辖区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注重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大力推动全区开展面向辖区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情况

我社区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既认真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又认真落实,在一旦发生突发突发公共事件时,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使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且战且训、战训合一的要求,分批进行了体能、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效能,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区应急处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区、街道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实人员力量,把素质高、业务精、年纪轻的干部充实到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中来。要让应急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发挥好政府的运转枢纽作用。各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要明确相关科室负责此项工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明确机构和人员专抓或兼抓此项工作,做到有专门的机构管事、有专门的人员办事,从而形成全区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从系统上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息息相关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新闻媒体要主动介入,大力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广泛宣传应急知识,让广大群众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要加强对干部队伍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要做好干部培训计划。各中小学要加强各种安全教育,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宣讲应急避险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各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增强安全责任感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要强化责任。社区要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对工作。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各级领导要善于处理难题、勇于承担责任。要建立长效的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对那些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预防工作不到位,事发后处置不得力,玩忽职守、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厉的处分。要奖励那些处置工作做得好的更要奖励那些预防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1、、建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预案演习,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和处置水平。

2、建立相对稳定的应急专业队伍,并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第5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2009年,我社区在区、街道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效维护辖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将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情况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区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同时,我社区也相应制定了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我区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社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社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社区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面,我社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利用资料、板报、标语等深入辖区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注重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大力推动全区开展面向辖区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情况

我社区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既认真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又认真落实,在一旦发生突发突发公共事件时,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使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且战且训、战训合一的要求,分批进行了体能、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效能,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区应急处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区、街道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实人员力量,把素质高、业务精、年纪轻的干部充实到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中来。要让应急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发挥好政府的运转枢纽作用。各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要明确相关科室负责此项工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明确机构和人员专抓或兼抓此项工作,做到有专门的机构管事、有专门的人员办事,从而形成全区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从系统上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息息相关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新闻媒体要主动介入,大力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广泛宣传应急知识,让广大群众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要加强对干部队伍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要做好干部培训计划。各中小学要加强各种安全教育,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宣讲应急避险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各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增强安全责任感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要强化责任。社区要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对工作。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各级领导要善于处理难题、勇于承担责任。要建立长效的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对那些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预防工作不到位,事发后处置不得力,、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厉的处分。要奖励那些处置工作做得好的更要奖励那些预防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1、、建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预案演习,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和处置水平。

2、建立相对稳定的应急专业队伍,并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第6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 信息基本原理 问题 发展建议

1.绪论

1.1政府应急管理

政府应急管理(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GEM)是从早期的危机管理以及应急管理发展而来的,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产物。综合相关的理论探索,可以将“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防止和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灾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

1.2信息与政府应急管理

政府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事件,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往往伴随着对信息的搜集、披露、转化运用等过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信息技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正是由于信息本身与应急管理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应急管理领域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信息”成为了政府应急管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从信息交流的角度看,政府与公众缺乏互动

2.1信息交流的心理模型

右图为信息交流的心理模型, S,R分别为交流发送者和接收者,M为交流界面,其两侧矩形框中表示的是交流双方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S、R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信息交流的实现依赖于S、R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基础就是从需求到动机到刺激作用到信息交流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除了S的知识库是交流信息的来源之外,信息交流双方的信息需求也是实现交流的必要条件。

2.2政府忽视了公众对信息的心理需求

传统的应急管理信息沟通立足于政府本位,在多年的计划经济理念的影响下,政府认为应急管理的任务只能由政府承担,公民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知晓与否并不重要。传统观念中这种对公民参与的忽视,实际上是政府没有对作为交流主体之一(交流接受者)的公众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心理需求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政府就不会有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的“动机”,缺乏“信息交流的心理模型”中需求、动机等行为基础,SMR信息流就无法形成。这也是目前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沟通不畅的重要主观因素。

2.3公众信息交流参与意识薄弱

沟通是互动的,有效的危机信息沟通应是能够与公众开展双向互动交流的沟通。只有当公众意识到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交流双方的信息沟通才有可能,否则,“需求―>动机―>刺激作用―>信息交流行为”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况是,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应急管理主体中的重要一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基于信息传递的保真原理,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

3.1信息传递的保真原理

信息保真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基本要求,所谓信息保真就是信息守恒。尽管信息交流的过程受信息衰减的影响而无法使S的信息全部准确地传递到R,但S与R之间的信息分享应有一个基本标准。信息保真就是力求使信息交流能够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4]具体来说,信息保真原理既要求信息传递过程避免信息的衰减,也要避免信息的增值。

3.2政府信息披露滞后,影响信息真实性

在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中,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当危机出现时,第一反应总是压制、掩盖,不愿公开。但事实上,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社会便会陷入恐慌,公众势必会迫切地想知道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此时如果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将事态发展、应急措施等信息准确地告知公众,谣言就会产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恐慌。

3.3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传播杂乱无章

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旦政府出现上述的信息披露滞后,其他非官方渠道的信息传播就会取代政府的权威信息,充斥着社会舆论和媒体。

这些非官方信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这些信息分布散乱,而且在公众中流传很快,其中又难免真假混杂,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要从中找到真实的,鉴别出虚构的谣言,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信息杂乱无章往往会扭曲事件真相,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

4.基于信息传递的冗余原理,政府在公众意识引导中存在问题

4.1信息传递的冗余原理

冗余原理是在信息多路传递基础上产生的,为实现信息准确传递、减少衰减和增值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准确地自S传递到R而使用各种冗余方法来加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效果。采用多路传递是有效的冗余手段。即:为了使信息更有效地传递到收信者R,我们可以采取多条路径,防止信息传递因为通道的单一而中断,从而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

4.2政府对防灾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是其能否在突发事件中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关键。同时,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也与公众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政府对公众防灾宣传、危机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政府在全民防灾宣传方面仍有许多不足。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宣传渠道是以防灾专题活动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开展防灾宣传,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区域、一段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受到一定的地域局限,同时由于对人力物力要求高,这种宣传很难长期坚持。而政府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其他的宣传渠道对已有宣传进行补充,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的局限,致使公众防灾宣传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4.3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公众意识引导渠道单一

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公众意识的引导上存在着渠道单一的问题。我国公众信息的接受,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的比例是8: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要通过电视台等正规渠道与公众进行信息,而当今社会真正汇聚大量信息的新兴媒体和通讯网络等非正规渠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公众意识引导渠道的单一,也加大了政府全面掌控各方面民意和社会舆论的难度。

5.从信息集成的角度看,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分散,共享受阻

5.1对信息集成的理解

不同研究者对信息集成的理解虽然在用词上有所不同,但所指对象是基本一致的,本文将其表述为: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用户的需求,以信息为对象,信息资源为本体,服务为动力,网络技术为手段,协同作业为方法,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把信息资源诸要素有机融合并使之优化的动态过程。信息集成的核心是以信息资源作为大系统,采取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5.2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中部门协同较差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应急管理的相关信息也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部门。这种机制下,应急管理在本部门、本系统内部基本上可以做到畅通无阻,而在很多情况下,应急管理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应急决策需要位于各个职能部门的不同系统中的信息作为决策支持依据,而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平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期信息集成工作没有到位,信息共享利用也就无从谈起。

6.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发展建议

6.1完善法律建设,对信息沟通和信息集成等问题进行明确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在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完善,归根结底都要由法律的充实来加以规范。2007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统一调整各种应急管理行为的基本法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中。

然而,中国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才刚刚起步,政府应急管理活动的很多环节还缺少强制性的法律依据。为确保政府与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避免社会恐慌,必须制定相关法律对应急管理中政府的信息公布做出明确规定。同样的,政府应急管理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集成协作也须建立在相关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只有明确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存储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信息安全等问题,应急管理统一的平台建设才能成为现实。

6.2建立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做好民意引导

把确保政府与公众有效的信息沟通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任务之一,避免突发事件信息被扭曲,社会舆情被虚假信息错误引导。政府应有效进行信息的、引导和批驳,第一时间把公众想了解、也应当获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公众,既可以矫正视听,避免信息传递失真,又可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政府应该坚持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同时积极与主流媒体沟通,运用多渠道对公众意识进行积极引导,逐步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

6.3多渠道加强公众防灾宣传及民间危机意识的培养

国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效率,培养全国公民的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已成为每个国家一项重要的任务。

基于信息传递的冗余原理,在应急管理的日常防灾宣传中,除了坚持原有的宣传方式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渠道培养公众的防灾意识、危机意识。在这一点上,美国、日本等过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在网络上制作了应急指挥系统的学习课件,公众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应急救援计划和工作流程,同时,为公众提供相关的网页浏览,普及应急知识。而在日本,为了提高国民防灾救灾的意识,政府在各个城市都设有“市民防灾中心”,免费供市民参观。

6.4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完善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全面的应急信息是关系应急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对应急相关信息的全面掌握,以支持应急决策,我国政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

其一是各地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二是统一的应急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在这个应急管理体系下,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每个子系统的建设都依据着统一的标准,在数据存储、交换等标准的严格控制下,“标准化”的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集成,获得信息共享带来的效益;而统一的应急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则主要用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组织应急信息的共享利用,在处置影响范围较广的跨地区突发事件时,也是中央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通讯平台、各地政府部门协同配合的枢纽,为危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保障。

参考文献:

[1][8]孟笋,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

[2]丰成君.信息交流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4-47

[3][7]王莉.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反思与重建[J].科技信息,2009(19):144

第7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门诊治疗护理

1紧急治疗

住院治疗的危重病人,危重病人的各种情况的重要场所,受伤较为复杂,疾病相对集中,更多的流动性。我国在应急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是基于许多专家门诊,要继续加强监测和治疗重症患者的急救和医院,这也是护士和紧急护理管理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急医疗服务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最小数据,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技能的应用,以节省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医疗服务,包括临床护理应急处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健康的快速发展,护理应急的不断发展。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也有团体协作精神,应变能力强,技术精湛的救援技术,严谨的态度,工作效率高,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2护理的特性

存在于急诊科急诊医学相关的许多学科的参与和帮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紧急护理病人往往涉及许多学科和专业。这还需要紧急必须为医院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多集中在医疗活动场所,综合治疗。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急诊护士与病人的关系也比较短,病人的病情是关键,情况不是很好,很容易有矛盾和纠纷。我国急诊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缺乏哲学的整体护理,护士接诊分流,这个概念是相对落后的,专业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救援物资和管理不健全,护士抢救意识不强,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超负荷工作的护士长,护士队伍的年龄较轻,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经验,缺乏沟通,缺乏特殊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紧急护理措施

3.1建立和加强病人护理中心的整体护理在现代护理为基本指导,关心程序的基本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变革的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其中之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护理理念,护理的需求对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合适的最佳护理方案。对于护理紧急来讲,更重要的是没有疾病,必须要注意的健康问题,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变化。护理工作主要由医院延伸预医院,就是以病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开始点,快速的发展和认可的现场急救,在医院的治疗为主,从简单的护理扩展到组织协调在许多方面的护理,危重病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治疗。此外,作为紧急护士,最好能体谅病人的痛苦,可以同情的困难和痛苦,尊重患者的想法,病人会喜欢想,急患者有急,继续创造有利条件,为尽可能地满足患者从心理到生理护理需要社会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

3.2改进紧急和严重的疾病和护理门诊和急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快速性,所需的技能专业护士比较高,根据急救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第一急救护理质量要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提高,紧急门诊服务,持续改进,加强重症监护室治疗,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临床表现,抢救设施和严格的管理,提高护理水平,在紧急情况下条件,由被动单一纯到护理患者积极的,反映的具体工作更多的关心,相关功能的紧急情况出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因此,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建立护理专业护理技能,培训计划和专业护理,护理多渠道的合作,不断激发老人的护士紧急情况管理计划,除了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继续刺激,因此,它可以实现救援工作,抢险设备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以应对紧急情况,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护理应急救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理应急处理,在紧急情况下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应继续加强的季节性业务培训,不断确保护理安全质量,要继续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保证急救的全过程的安全性。法律意识,加强业务工作,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手忙脚乱,以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对于急诊病人,治疗及时,准确,完整,拒绝接受治疗的家庭成员,要耐心说服,并应在记录上签署。如果是这样的话,医疗纠纷的发生,应注意保护自己,消除护理纠纷,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注意护理护理人员紧急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重病患者,突发疾病,抢救仪器比较复杂,急救技术是复杂的,新技术,新理论,护理人员的性格是多元化的,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性质,知识应该有,也应该有一定的判断思维。

4紧急护理工作人员

紧急护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护理人员是疑难杂症的服务,完全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抢救,和领先的服务水平,并培养了一批能够投身到后紧急专业团队。中国目前的医院急诊科是空白的,很容易导致急诊医学和护理,无法完成一个完美的收敛过程,它也限制专科护理发展的整体水平。

5 结论

应急技术规范要求,应急处理,应进一步加强,它必须形成了一系列应急规格,不断提高应急水平,从细节入手,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专业的,特定的方向不断规划工作。急救护理知识的多样性。紧急护理因素,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突发紧急情况下的数量和个人。在处理突发事件,使用的职业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注意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建立强大的知识平台,专业技术发展水平。

紧急护理的范围有一定的社会。现代急诊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一些基本的急救情况下,也有一些疑难杂症,所以我们必须有规律的急救培训团队培训,以便它可以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丁美玲. 疼痛教育在提高疼痛患者规范化用药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26)

第8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现将全旗应急管理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明确应急管理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

全旗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处置相结合,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强化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全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全旗应急管理的工作重心和目标:

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工作重心,以“一网五库”(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法规库、救援专业队伍库、物资库、专家库、典型案例库)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为争当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而努力。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应急领导机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以值班室为基础的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成立阿旗应急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其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及综合协调作用。同时,要加强指挥机构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乡镇及办事处要成立相关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可与现有机构办公室相结合,明确相关责任人的应急管理职责和任务;各居委会、村(嘎查)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社区、村(嘎查)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各企业、学校、幼儿园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

三、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继续推进各类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编制和基层预案的编制完善工作,确保各类预案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工作流程细化、可操作性强。同时,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根据情况变化及时组织修订、完善,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形成预案编制、报批、审核、、备案、评估、修订和完善的动态机制。凡以全旗名义开展的重大活动,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承办单位对应急管理负主要责任,活动开始一周前报旗应急管理办公室审批、备案,确保活动不出问题。

四、强化应急机制管理

一是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开展风险隐患的调查分析,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二是完善隐患排查机制。由旗安监局牵头,建设、国土、水务、林业、交通、消防、卫生、质检、教育、地震、药监、旅游等部门参与,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加强风险普查,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并对各类风险隐患实行分类管理和风险评估。通过新闻媒体适宜公布的风险隐患,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隐患监管和排查。针对山洪、滑坡、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危险品仓库等重大隐患,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形成实时监控、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做到定期排查和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方案等“六个落实”,杜绝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是规范政务值守机制。优化应急值守工作流程,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岗制度。

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地区、地区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和纵向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五是抓好应急预案演练。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相关应急预案的演练,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由群众、民兵、专业救援队等参与的应急联动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深入开展应急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力求做到应急知识宣传全覆盖。旗信息中心、广播、电视等新闻平台要积极宣传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紧急避险相关知识;旗联通、移动等通讯单位要充分发挥应急短信平台宣传作用;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要通过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应急知识的图片和口号;教育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互求互助能力;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危行业生产人员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安全生产能力。

六、切实抓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一是严格信息报送时限。确保在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发生两小时内报告相关信息,并根据突发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做好续报工作。

二是壮大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通过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办法,壮大信息员队伍,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情况。

三是拓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渠道。高度关注群众反映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涉及本单位、本系统的突发事件苗头性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每个时期政府工作重点及领导同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约稿等形式主动提供深层次信息。

七、推进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培养和训练,以城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防汛、环保、安监、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二是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推进建立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力争将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给予安排和保障;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应急管理资金支持。

三是积极储备应急物资。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建立高效调运机制。制定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各种重点应急保障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拉得出、联得动、用得上。

四是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确定工作,依托广场、绿地、学校、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相关设施,落实责任单位专门管理。

第9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一)加快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继续推进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急办)建设,充实专业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各县(市、区)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要在*年3月底前全部完善组建工作并开展运作。

(二)健全市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全面完成22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建设或调整充实。

(三)加强市应急管理专家组的管理工作。3月底前召开专家组成立大会,组织专家组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切实发挥专家组在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二、深化和推进“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建设

(一)深化应急预案建设。重点推进各县(市、区)专项应急预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年底前全市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使各类预案规范、科学、管用。

(二)推进“一网五库”和互联网站(网页)建设。在*年6月底前完成市本级“一网五库”建设任务,并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实行动态管理。推进各县(市、区)“一网五库”建设,年底前基本建成“一网五库”雏形。*年上半年完成互联网站(网页)建设。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

壮大、充实应急队伍,重点加强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重点加强防洪、森林防火等应急物资的储备。

四、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

(一)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加强检查监督,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防灾减灾区域体系,健全动态监管机制。

(二)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工作的通知》(肇府办〔*〕10号)要求,认真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并落实责任、措施、资金、方案进行整改,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灾害和事故隐患。

五、积极推进应急平台和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

按照《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要求,力争在*年启动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并实现与省应急平通。研究各县(市、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组织学习外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先进经验,督促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社区应急庇护中心等试点工作,切实推进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六、扎实推进应急演练

(一)提高应急专项预案演练比例,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积极组织开展多地区、多部门的联合演练,促进地区间、单位间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预案演练的观摩和学习,提高预案演练水平和演练效果。

七、切实抓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一)加强政务值班,做好信息处理。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做到发生两小时内报告相关信息。严格实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考核制度。

(二)充实信息员队伍,拓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渠道。做好基层信息员的物色、聘请和管理工作;高度关注新闻媒体报道,收集与本地区、本系统相关的突发事件苗头性信息,并制定防患于未然的措施;针对焦点、热点问题,挖掘深层次信息源,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八、深入开展应急宣传教育

(一)重点抓好公众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公众应急能力。

(二)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效果。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与媒体的联系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九、认真抓好应急培训

(一)重点加强应急管理队伍专业培训。*年年底前,完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业务培训,重点提高应急管理决策能力。

(二)加强公务员应急知识培训。将应急管理知识列入全市干部任职的必修课,重点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三)加强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动应急管理产学研工作。

十、加强应急管理的督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