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工科实践论文精选(九篇)

工科实践论文

第1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余旭亚,李涛,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第2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企业职工档案 存在问题 对策

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材料,是职工完整的历史记录。它关系到职工职称评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是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办理退休手续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企业职工档案,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原劳动部、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已进入扫尾阶段,原有的企业职工档案归用人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已不再存在,现在企业职工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滞后

1、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重迭。人事部门管理干部身份的职工档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制、破产和下岗分流人员职工档案,其中内退和退休由养老保险所属经办机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2、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走向不清。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而有些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最近则归其主管单位市经贸委管理,有的职工档案暂归留守处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查找困难。企业的职工到退休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时,只知道都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找,时常有找不到的情况发生,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3、职工档案管理的利益与责任关系不明。企业改制时,由于接收职工档案有一笔费用,有些主管单位就争着要接收被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待费用用完之后,又觉得这些档案是累赘,想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可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又是自收自支的单位,不交费用则拒绝免费管理档案。

4、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档案转移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改制、破产企业逐步增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后续问题日益呈现,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给予员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在得到经济补偿金后,员工的档案能否转移没有明确的政策性文件。

(二)领导管理档案意识淡薄

1、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受习惯定式的影响,有些单位的领导和部分同志认为档案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没有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档案所需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了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职工档案工作。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企业精简人员编制,档案管理体制受到冲击,有的被削弱,有的被精简,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集中精力开展档案工作。

2、档案意识逐渐淡化。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中大部分企业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保留在留守处或老厂人员档案虽然名义上有主管单位,但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的档案多数被遗忘在角落,甚至丢失;而无留守处的单位,则企业职工提着档案回家,自己拿着档案回家涂改。改制企业中,有的片面地认为,企业经营者与员工是“雇佣关系”,用的是职工现有的劳动力,花功夫、费财力抓职工档案管理没有必要,因而,不能把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造成了职工档案收集、整理、转递、利用等环节问题倍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三)管理方法落后

职工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管理“八防”达不到标准。职工档案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不够。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有些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与身份证不一致,前后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二、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服务为方向,促进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

1、要明确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

2、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单位后,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保存,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3、管理方式应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级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档案行政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当地劳动保障局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一条龙管理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保障职工个人利益,方便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杜绝档案管理中不良现象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对本地区企业职工档案实行由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保管,由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统一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将职工的档案划分为在职、失业和劳动事务三个部分,实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查阅取证制度化、网络化。此举可避免职工档案在企业的随意性和职工流动、再就业等统计查询的不稳定因素,为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职工办理退休等提供方便。

(二)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

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计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舆论形式及培训形式,使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被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利用档案、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加大职工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使职工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宏观指导。劳动和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领导与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为了使档案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结合职工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检查落实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企业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文件材料损失的,或对档案进行涂改、抽换、伪造、盗窃、隐匿和擅自销毁而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

3、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档案法》,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认真负责地为每一个职工记录、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材料,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

4、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深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设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使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发生了新的变革,正迈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国传统的职工档案管理应由控制性、分散性管理转向服务性、集中性管理,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对他们进行现代化微机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有关知识。要重视运用现代设备手段,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人事档案的信息精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把档案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做好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要从促进事业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人才工程,努力构造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的良好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档案管理队伍。

1、要严把选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新形势档案工作的需要,选配档案管理人员时,要注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年纪轻、学历高、擅长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职工档案工作。

2、要强化培训,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注重实用性,以整代训。分期分批集中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围绕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积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在职自学,并加强自学情况检查和督促,从业务能力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定期召开改制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交流改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新的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

3、要健全目标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纳入岗位目标管理,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4、要引入竞争,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档案管理的核心就是将人力资源当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利用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一是人性激励。注重从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关心爱护档案管理人员,大力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知识激励。在创造条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鼓励他们自学成才和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对自学成才者重新量才使用。三是目标激励。根据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及目标完成与否的奖惩制度,从而激励每一位档案工作者为完成这些目标去发挥聪明才智,使一切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尽情地迸发出来。

第3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档案理论;档案实践;作用;关系;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哲学元命题,也是社会科学永恒话题。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将不断继续下去。

1 实践是档案理论之源

邹吉辉:档案理论来源于实践应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结论。这一命题的真实性,可从近现代档案学史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我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六种情况。

首先,档案理论直接来源于档案实践。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是,通过总结档案工作实践,把档案实践经验抽象为档案科学理论,使之从感性认识层面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如诞生于西方国家的全宗理论、来源原则、自由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文件双重价值等,再如我国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文件运动理论等,这些档案科学理论无一不是从档案工作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其二是,在研究档案实践过程中受到一定启发,于是在档案理论上有所发现或发明,并以之解决困惑档案实践的新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档案学者何嘉荪和冯惠玲首先提出并加以研究的“主客体全宗理论”,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社会变革冲击下。传统档案全宗理论不能科学指导工程、技术等档案分类、管理和利用实践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尽管有学者不认同构建这一理论的“广义来源观”。但也不得不承认该论述是有独创性的。其三是,从档案实践发展历史研究中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预见或先进性的行业理念,如1985年成都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这一新型管理理念与模式,与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差不多同一时期提出的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虽然当时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但后来的文档管理实践证明了“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合理性,现已成为我国文档管理模式构建的指导性原则。

其次,档案理论间接来源于实践。也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是,来源于已有档案理论(包括补充、完善、修正、发展、创新现有档案理论;或重新提炼现有档案理论,赋予新的表达方式),如

2 理论是档案实践之魂

邹吉辉:毛泽东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毛泽东对科学实践观的精辟而形象的论述,由此,愚以为“没有科学理论武装的实践是没有灵魂的实践,而没有灵魂的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论是档案实践之魂”。

前述“实践是档案理论之源”,是从实践第一性的角度得出的科学认识,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坚持实践第一性并非主张“实践唯一性”和“实践随意性”。更非主张只要实践而不要理论,只是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是实践的产物。事实证明,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使两种认识有机结合形成一致时,才能使实践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随着走向合理、从愚昧走向科学,从而优化实践的品质、提高实践的质量,这就是档案理论对于档案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实践是档案理论之源” 是科学认识的一个方面,“理论是档案实践之魂”则是科学认识的另一个方面,两者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命题。怎样全面理解这一科学命题呢?我认为它包含了三层意义:第一层是哲学意义,反映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正确观念,即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第二层是社会学意义,反映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即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始终坚持面向社会紧跟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顺应社会潮流与时俱进;第三层是档案学意义,反映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正确道路,即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始终坚持联系档案实践,深入工作实际,跟踪实践动向,探索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与趋势,为回答和解决实践问题服务,不断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这三层意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命题的理论内涵。并通过对它的认识和解读,我们不仅看到实践对于档案理论生发所具有的根本性和必然性,而且看到理论对于档案实践前行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前者已为近现代档案学史所证明,不再赘述;后者亦为中外档案事业史所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下去。君不见,档案学理论研究每前进一步,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档案实践建设的科学水平,增强了档案工作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加速了档案事业发展的科学化进程,优化了档案工作服务质量,强化了档案社会功能。如来源原则下的全宗分类,大大提高了档案收集,质量、管理效能和利用效率: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增强了档案管理部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使人们更加关注文件价值的存在类型、运动形态、管理流程、实现方式的有机联系、合理组织、全程控制与整体效能等。

何永斌:我一向认为档案理论之于档案实践的重要性,与档案实践之于档案理论的重要性是等同的。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却不见诸理论家的著述,通常是在论述实践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论述理论时又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到底实践重要性与理论重要性有何关系,或孰轻孰重,或不分轻重,或同样轻重,往往含糊其辞。甚至毫无其辞。让人云里雾里。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本本主义的影响,因为经典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说辞,故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讲也罢;二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自己尚未思考,故无话可说;三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为本人尚未通透,讲不清道不明,但又攸关身份,欲罢不能,只好勉为其难,含糊其辞,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讲清楚,许多人的思想是模糊的,只好跟着感觉走,任随各自去认识和理解。因此,一些实际工作者根据“实践是第一性”而主张实践最重要,一些理论工作者根据“认识是先导”则主张理论最重要。各执己见,谁也不服谁。其实,在实践重要性与理论重要性等同的前提下,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其关系也就不难认识和把握了,例如就增强实践的科学性、提高实践水平和质量而言,理论最重要;就创新、发展和丰富理论而言,实践最重要。如果明白了这一点,理论者就当自觉增强实践参与意识,实践者亦应自觉增强理论修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档案管理队伍学历层次提高和专业人员增多,群众性学术研究日益活跃起来,这种局面令人欣喜;但大多数仍属经验之谈,理论含量较低,这种状况又亟须改变。因此,增强实践者理论修养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邹吉辉:档案理论与档案实践本来就是一体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了具体环境来评判孰轻孰重,那是永远扯不清的问题。就西方国家理论发展来看,其理论发现者和创新者均为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当然其理论也就直接服务于档案工作实践了。而我国档案管理队伍至今尚未形成理论研究的良好风气,除了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外,学术意识淡薄和轻视理论建设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对提高我国档案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是极为不利的。如此状况令人十分遗憾和非常担忧。因此,我认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就是完成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型的历史任务。这次转型具有革命性意义,能否顺利实现,关键且根本在于能否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我们在此讨论并强调“理论是档案实践之魂”,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档案管理者对档案理论建设的重视,实现从实践型向复合型(即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转换,具体来说,就是在重视档案实践经验积累的同时,真正并充分认识到档案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研究档案实践基本规律、特点的职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理论素养,自觉培养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良好习惯,善于把感性认识优势向理性认识优势转化,逐步从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科学型管理者,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 档案实践是量天尺

邹吉辉:档案理论是否准确地揭示了档案的形成、演变、定义、性质、特征、价值、类型、结构、运动等及其规律、特点,是否恰当地描述了档案工作的体制、原则、内容、形式、性质、作用、任务、环境、条件、组织、程序等及其规律、特点,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特征,一言以蔽之,档案理论是否科学、合理、系统,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实践,即档案实践是检验档案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档案实践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容和形式是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作为档案实践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抽象的档案理论。其内容和形式也是相应丰富多彩的,因此,如果仅从现象上或简单认识上来看,用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档案实践检验丰富多彩的档案理论,操作起来似乎难以把握。其实,(档案)实践是检验(档案)理论的唯一标准,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从认识到评判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完整的理性思维活动过程(即完整的思想反省过程),换言之,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了为什么检验、用什么检验、怎样建立标准、建立什么标准、怎样进行检验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和有机联系的思想问题与技术问题的组合。对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意义:

首先是认识论意义,档案实践是检验档案理论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即解决为什么检验和用什么检验的问题。具体而言。一则档案理论来源于档案实践,是对档案实践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抽象,其认识和抽象正确与否,应该而且必须接受其来源——档案实践的检验;二则只有将档案理论返回档案实践,由档案实践对其进行检验,其正确与否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和答案,舍此别无标准。其次是方法论意义,档案实践是检验档案理论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即解决怎样建立标准和建立什么标准的问题。具体而言,当检验档案理论的实践标准确立后,接着就要根据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印证档 案学理论是否真实、准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是否从根本上正确回答了现存实践与未来走向问题。再次是应用性意义,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具体运用档案实践事实系统检验档案理论认识系统的评判过程,即解决怎样进行检验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将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原因与结果、手段与目的、条件与效果等构建的评价体系,验证相关理论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逻辑性。总之,凡是正确地反映了档案实践发展规律、回答了档案实践问题并有利于促进档案实践健康发展的理论,就是科学合理的档案理论。因此,只要真正理解了以上意义,完全把握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技术及其要领,无论档案实践和档案理论如何复杂、变化,都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将检验化繁为简,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何永斌:档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凡是唯物主义者都必须这样认识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在具体运用时,我认为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原则性与灵活性,不宜搞一刀切。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各国国体、政体的不同。没有完全相同的档案实践模式,也就不可能形成大一统的档案理论体系,因此,必然出现一些反映不同实践特点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档案理论,如我国学者所谓西方档案学理论、

改革开放、激励创新、文化多元化、传媒高度发达等新的历史条件,在推动并加快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大大开阔了人们接受知识文化影响的空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活了人们的意识,扩展了人们的思维张力,使学术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气氛。当此之际。档案理论研讨中出现不同观点,发出不同声音,本是完全正常合理的,也是理论发展和学术进步所需要的。但是,如果档案理论研讨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和认识基点不一定,那么,研讨就会失去根本,理论就会变成快餐文化。学术只不过是时尚标签。因此,我们讨论并强调实践是检验档案理论的唯一标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在于要坚持实事求是:一是便于明确引进外来理论、研究现有理论、创新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为我国档案实践科学发展服务。尽量减少空泛议论;二是便于构筑对外来理论、现有理 论、创新理论认识的基础,有利于达成研讨的共识,尽量避免无谓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净化和优化学术环境,促进档案理论健康发展。

4 档案理论是指南针

邹吉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自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胡锦涛指出“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所谓“档案理论是指南针”中的“档案理论”,是指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档案理论,即在总结档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概括,只有正确的档案理论才能正确反映档案实践的规律与特点,正确回答档案实践问题,正确引导档案实践继续前进,因此才能成为科学理论。例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正确描述了文件功用及其相应的存放和管理的阶段性变化,而且正确回答了不同机关应对不同价值阶段的文件承担相应职责的分工及其衔接问题,还客观地反映了文件运动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各种要素关联性等特点,为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再如“文件双重价值理论”,不仅正确地描述了“文件”的原始价值(即对形成者的第一价值)和“附加价值”(即对社会的第二价值)的存在形态,而且正确回答了两种价值界定、价值主体类型划分等问题,还为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全面开发文件信息资源、充分实现文件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如“文件特殊运动理论”,不仅描述了文件非直线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价值形态,而且回答了文件价值运动存在着常规形式和非常规形式两种类型、非常规运动机理(内因、外因)及规律与特点等问题,还为深入研究文件价值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全面揭示文件运动规律、健全完善文档管理实践等提供了新视角。

何永斌:在理论指导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正确指导,也要严防非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危害。为此,我认为有三种情况值得认真探讨,以引起档案界人士高度重视,警惕和防止其严重危害。一是要善于辨析伪科学理论,拒绝它对档案实践的污染;二是要敢于批判错误理论,避免它对档案实践的伤害;三是要勇于摒弃落后理论。清除它对档案实践的负面影响。怎样识别这些有害理论,归根结底。还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邹吉辉: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其实,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与伪科学、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理论交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后也还会继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加强档案科学理论对档案实践的指导,是确保档案实践科学化、提高档案实践水平、和优化档案实践质量的需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重视科学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显得格外重要。这方面既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的确值得特别关注。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档案工作大跃进,除政治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档案科学理论的指导。再如现在的局馆合一是否合宜、各级综合档案馆如何科学定位、公共档案馆是否构建与怎样构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如何改革(档案室小而全是否合理、半现行文件管理社会化是否可行)等一系列体制性问题,综合档案馆性质职能与其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两个“体系”构建等创新性问题,档案馆、室期满档案鉴定销毁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措施外,还需要加强档案科学理论指导,在认识上和操作上提供系统性、合理性、前瞻性的科学依据,以增强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尽量避免少走或不走弯路,努力防止走回头路和反复折腾。

5 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的科学发展

邹吉辉: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是当前档案界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也是今后档案界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世界档案史来看,档案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既平衡又不平衡,其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不平衡的绝对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档案实践发生与理论形成在时间上是不平衡的,即所谓理论时滞性。档案实践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新生事物始终伴随着档案实践发展不断涌现出来,而理论对实践的认识——总结实践经验、解释实践现象和回答实践新问题,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并且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也是必要与合理的,从而导致了档案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而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作为人类记忆的档案就一天不会消亡,档案实践也就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不仅如此,档案实践发展既会受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及其对档案需求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根据档案工作职责任务、领导体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技术手段、人员素质等内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总之,档案实践始终沿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不断前行。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主、客观因素和环境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会导致档案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或产生新问题、新矛盾,或引进和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或积累和形成新经验、新教训。对于这些实践新现象,档案人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即必须对这些新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分析、综合,通过研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其规律特点,从而回答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等问题。但是,从人类认识接受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来看,同一实践和理论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同步进行和同期完成的,正常情况下,总是实践先于理论,新的理论来自新的实践,新实践的开展与新理论的形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只有这样,新的实践才可能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具体、完整的研究对象及其全面、系统的情况,从而为提炼和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奠定坚实的事实基础。再说,从认识新实践到形成新理论,这是一个完整而艰苦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假若其间还出现别的新因素(如资料欠缺、事实不清、认识差异、观点争论等),探讨研究、达成共识、形成理论的过程势必加长,所需时间自然随之延长。这样,档案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之间就必然出现时间上的不平衡。

其次是档案实践与理论在内容上会出现不平衡,理论或落后于实践,或超前于实践(甚至脱离于实践),即所谓理论试探性或近似性。前面讨论“(档案实践)检验现有档案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时,我已列举了相关情况,不再赘述。在此,我想从科学学的角度作一些基本认识的探讨,科学学认为科学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内在倾向性,具体表现为对现在实践的解释功能和对未来实践的预测功能,换言之,理论研究就是寻求一种对实践的合理解释。即对事件、现象、关系和原因作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解释,其基本价值就在于向人们提供关于事实的界说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事实。但这些指导实践的功能,通常是通过基本假设的逻辑形式来建构其理论架构的,由于社会科学理论往往产生于独特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假设可能是隐含的,就会出现对同一问题可以发展出若干不同理论来进行解释的学术现 象。正如波普尔所言,在真理面前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性的、猜测性的,都是而且永远是试探性的假说或真理的近似。因此,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在内容上出现不平衡就不足为奇了。

平衡的相对性主要反映于档案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纵观档案发展史,档案实践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其发展过程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阶段性波浪式运动,在其静态阶段,档案实践出现稳定状态,反映这一阶段实践的档案理论与该实践在内容上就会出现暂时的平衡。换言之,静态阶段的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具有相对同步性。一般来说,只有当实践向前发展了,打破了现存稳定状态。由静态阶段转变为动态阶段时,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内容上原有平衡才会被颠覆,产生新实践与旧理论之间的不平衡。如此周而复始,推动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发展、成熟完善。

何永斌:据我看来,档案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犹如两辆马车,其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结(符)合度很高,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即在同一条道上并驾齐驱;一种是结(符)合度较低,两者关系不够密切,即在同一条道上却相距甚远;一种是结(符)合度为零,两者关系呈分离状态,即在两条道上各自奔跑。不管它们在任何时间点和空间点上以任何关系存在,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即使是错误理论和伪科学理论,从根本上来看,也未离开档案实践,只不过它们对档案实践的认识是错误的,都对档案实践问题作出了不正确的回答与解释。因此,从社会科学来看,离开实践的理论是虚妄、空想的理论,即荒谬的理论;离开科学理论的实践是盲目、低效的行动,有时甚至是有害和危险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档案实践和档案理论的科学发展,根本在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提高它们的结(符)合度,即尽量减少和避免低度结合与零度结合,积极寻求高度结合点,努力推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而言,必须认真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实践人员要自觉学习和研究科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理论人员要自觉学习和研究档案实践,丰富实践知识。只有当两支队伍全面协调发展时,才能促进并确保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的科学发展。

邹吉辉: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必须肯定你有过人的见识。理论联系实际诚为档案实践与理论科学发展之根本,其核心在于理论应与实践协调发展,或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实践发展,或不断创新自己以推动实践发展,在不断消除自身历史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之中与实践一起进步。其关键在于提高认识与狠抓落实。

首先,努力遵循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前所述。世界档案史已显示档案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呈阶段性的波浪式运动,这一发展规律和特点告诉我们,档案实践和档案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动状态和平稳状态。因此,无论档案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处于何种状态,我们必须首先抓好当前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档案实践和理论继续前进。具体而言。无论是档案实践者,还是档案理论者,在档案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既要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实践服务,又要善于积累现实经验并从中发现和发掘新的生长点,还要善于研究新生事物因素,形成新认识,催生新理论,在正确回答现实实践问题的同时,指示档案实践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或合理趋势。

其次,积极利用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推进档案实践与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遵循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对客观规律的简单复制和被动接受。换言之,推动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发展,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前者强调的是善于行动,后者强调的是敢于行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态度。档案实践与理论发展规律提示我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历史机遇,有时呈显性状态,有时呈隐性状态,前者如“文件中心”之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等,后者如档案馆档案第一层分类和管理之于全宗理论(来源原则)、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之于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等。对于显性状态的发展机遇,只要善于抓住,就会迅速转化为新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实现档案实践及其理论的协调发展。对于隐性状态的发展机遇,不仅需要见微知著的敏锐,而且需要独具慧眼的大智,更是需要敢于创新的大勇,才能及时发现其端倪,紧紧把握其路径。将其转化为新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促进档案实践及其理论的协调发展。因此,敢于利用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推动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档案人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再次,以人为本打造一支能文能武的优秀档案事业团队。理论联系实际、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始终都是依靠档案人员(实践者与理论者)去实现的。因此。当前及今后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切实提高档案人员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换言之,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质量,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质量又取决于档案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建立一支能力强、质量优、水平高的档案工作队伍,为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激励和鞭策档案人员扎扎实实地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推进和实现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统筹兼顾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环境。我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是指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即外部联系),微观是指理论联系专业共作实际(即内部联系)。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要义,就是要敢于破除自我封闭观念,走出档案大门,摒弃门户之见,参与社会建设,跟踪科技前沿,争取各方支持,开辟一条有利于档案实践与理论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理论联系专业工作实际的要义,就是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努力构建独立完善的档案学科体系,不仅要科学回答与合理解释档案实践现实问题,帮助人们认识档案,还要正确引导档案实践不断前进和壮大。只有统筹兼顾宏观与微观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推进和实现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促进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自强不息。换言之,推进和实现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内外两个环境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档案事业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档案学科是科学家族的一分子,理应与各项事业、各门学科同步发展,因此,档案实践与理论建设不仅需要而且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关心支持,通过客观与主观的积极配合,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为档案实践与档案理论科学发展提供广阔而坚实的社会平台,如健全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足额投入的事业经费、强力支持的教育科技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事业与各项事业、档案学科与各门学科的协调发展,确保档案事业特别是档案学科不被边缘化。

参考文献:

[1]马姝,桑毓城,王绍惠,综合档案馆中客体全宗的探讨[j].档案管理,2006(5).

[2]傅荣校,何嘉荪,关于评建国后我国档案学若干问题的评论——两个学者的对话[j].档案管理。2007(1).

[3]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j].毛泽东选集,(3):1012-1013.

[4]邹吉辉。张梅,“档案室基础论”与“文档中心”刍议[j].四川档案,2000(5).

[5]徐崇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3).

第4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4-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理论教学课时明显多于实践教学课时的现象,即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国教育部提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该学校的发展前景及方向。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发展问题上含糊不清,过多的追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而忽视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致力于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本科工科院校均建有校内或者校外的实习教学基地,给了大学生们更多的机会去实习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在校内,建有专门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服务的工场,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就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在厂子内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校外,学校有很多合作的工厂和企业,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企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比较热情地接待和安排实习学生,技术人员也能积极地、毫无保留地对学生们进行实习指导,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从中学到了劳动人民的良好品格。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民族才能永垂不朽,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永远立于世界的舞台。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后起力量,一定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自主创新的一个最佳的途径,不仅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养成。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的辅助。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行业意识。随着教育体系的基本完善,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加强了对大学生行业意识的培养,树立了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行业化意识的教育理念。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终究是要离开校园的,所以各地方院校也将行业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特色和水平,要求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必须要与行业接轨。既然要注重与行业的接轨,自然就要构建与行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的行业意识,是加强行业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校园内面向社会的最主要的平台,也是大学生由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的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大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和工作当中。

三、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对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无疑会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或者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原因之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虽然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板块,但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并且还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较滞后,并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还相差甚远。

2.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大多还是沿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类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要性研究

1.对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缺乏明确界定。过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因素没有明确的限定。因此,我们要将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出来,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与理论课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要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区别,实践教学要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将理论教学的方法直接搬到实践教学当中,这样不利于完善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之所以要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是因为目前的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较单一,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授课,没有系统的进行规划。关于实践教学的流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都没有系统性的规章和制度。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因,有一个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方面也应该与理论教学不同,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现行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不应只依靠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估方式,要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评估机制。

五、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研究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这五部分构成。通过详细具体的对这五大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方案。按照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分层次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

六、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途径研究

首先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向学生开放基础、专业实验室,丰富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其次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然后是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通过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重视选题工作、严把考核关、完善监督和过程管理,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通过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性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考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参与高校社团活动等途径来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七、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也就是实践教学的五部分内容,即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着自己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一般的教学评价都是用学分来评定的,学生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目前评定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教师按照学校有关实践教学质量要求进行考核评价,或者是对大学生通过笔试、实验技能操作的形式完成对大学生实践效果的检测和考核。对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学生,根据其成绩,给予相应的学分。

八、总结

地方本科工科类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基础,不断探索,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增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工科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的发展服务,这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02-106.

[2]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84-87.

第5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09-04

新建本科院校依据其历史发展优势、现实竞争需要和自身基本特征,大多数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新建本科院校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但仍未脱离学术本科固有的模式,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来设计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吻合度较低,尚未形成自身特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及其基本特征

(一)办学定位

为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结构性调整。从1999年开始,新建本科院校近300所[1],占本科高校总数的1/3以上。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基本上是由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单独或合并升格而成,有较好的举办技术教育的基础。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极少数学科基础较好、科研成果丰厚、师资力量强大的新建本科院校按照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办学。

(二)基本特征

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老本科院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在人才类型上,新建本科院校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具体工作为:现场工程师、生产技术工程师、管理技术工程师,负责生产一线的工艺、设备维护、监控、营销、售后服务等相关技术指导、管理服务等工作。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特点。对于工科类专业要以科学为基础,以工程为背景,以技术为核心,培养将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建造物的技术人才,即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要体现技术应用型特色。

在专业设置上,主要面向职业、职业群或技术领域,根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要求、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体现职业取向。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既要求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宽泛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比学术型人才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根据毕业生所要从事职业的实际,开设足够的技术类课程,把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在适当范围,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文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逐年“升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从“要重视”、“大力加强”到“高度重视”再到“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体现出教育部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关注。同时,四个文件中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从一般号召、重视加强,到提出要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对实践教学具体的学分、学时作出规定,再到新增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要求越来越明确,内容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本科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不同高校有不同表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以‘够用’和‘实用’为指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素质教育体系”[2]。“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以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为内容的素质教育体系”[3]。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方面。

(三)实践教学是新建应用型高校科学研究的助推器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但应用型高校也同样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高校,所以也就决定了其科学研究应以技术及其应用创新为主,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而实践教学正是新建应用型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助推器。教师可以结合实践基地的生产状况与企业共同申报课题,开展科研攻关,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助推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按照认知规律要求,以实践教学为主导,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密切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4]。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不再严格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是完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和岗位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相融、交叉,不分先后,共同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也不再区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经历以及一定的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能力。如辽宁科技学院档案管理专业按照“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档案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特色。

(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历史优势。没有科研的教学会使教学没有基础,单纯的科研会使学校脱离人才培养的宗旨,二者相分离也难以很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这是由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决定的。教师进行应用型教学的过程,也是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过程,反过来,教师将应用型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应用型教学过程,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极为有利。如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校现代化的测绘仪器设备,共同开展测绘工程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学生不但对测绘施工过程的组织、管理了如指掌,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测绘仪器的发展都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而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测绘技术,毕业后即可投入测绘工作实践,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传统教育往往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独立,但由于其过于单调而效果不佳。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根据毕业生的岗位需求、职业特点、工作类型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明显提升育人效果。如辽宁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紧密结合会计人员政策性强、性强的工作特点,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遵守法规,不做假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一体化

现代企业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优化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元素,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更早地了解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自觉地以此为标准来提高自身修养。如辽宁科技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共同开发了炼钢模拟仿真系统,模拟转炉吹炼多品种合成钢水及生产合格钢坯的全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炼钢理论应用及炼钢生产实践的全过程。采矿工程专业在实行数字化矿山系统模拟仿真基础上采取全真模式,实现矿山生产全过程的模拟仿真实践,然后再到矿山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矿山生产各技术与管理环节,初步具备冶金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素养和意识,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受到矿山的高度评价。

(五)教与学和谐互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的能动性。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精心设计,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出来,将教师教的目的与学生学的目的、教师教的手段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六)专业教育与课程教育紧密结合

专业教育特指对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情况、未来从事职业等方面的教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被大多数高校所忽视。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失去了目的性。对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同样如此,如果不了解其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起来也就非常被动。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及每一门课程之前,就基本了解、认识所学专业的发展概况、历史、现状与前景,知道学习本专业后将来可以从事的工作,可能面向的工作领域,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领军人物,知晓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参考书目、相关论文、设计、案例,了解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从而调动其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邓晖.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力度[N].光明日报,2013-03-08.

[2]孔繁敏,郭淑敏,等.建设应用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7-50.

[3]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1):66-69.

[4]胡国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2-08-24.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Integra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LIU Zhan-wen, CONG Shu-lin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nxi Liaoning 117004, China)

第6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目前,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实施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教师力量不足,毕业论文实施全程缺乏质量控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在指导工作上力不从心,无法对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指导;有的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或者缺乏科研经验和指导经验,对学生指导没有到位。所有以上问题均影响了论文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各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上要求严格,但缺乏必要可行的监督机制,致使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制度形成虚设。以上诸多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以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完善。

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2.1科研导师制的内容

“导师制(Tutorialsystem)”是源于14世纪英语牛津大学,是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导师对少数学生的学习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个别交流和指导,是一种有别于本科生班主任制度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而“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科研导师制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旨,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适度的科研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台州学院环境工程系从2007年开始导师制,是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每位学生根据意愿选定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在第一阶段(二年级),导师帮助学生熟悉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的介绍,使学生及早了解和明确学习的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简单基础的科学研究。在第二阶段(三年级),以科研训练为主,导师应切实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导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和科技咨询活动,阅读专业书籍,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参与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在第三阶段(四年级),以毕业论文工作为主,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途径

2.2.1鼓励学生尽早介入导师课题

国外很多国家都采用的是大学二、三年级就进入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思维及创新性思维都很强。而我们很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实施与毕业实习、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锻炼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也大打折扣。实行科研导师制,可以将科研导师制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推荐、指导学生检索阅读相关科研论文,组织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进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同时,低年级学生能较早地和高年级学生一起融入科研环境中,共同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亲身体验导师严谨治学、严肃科研的优良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2为导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发挥学生助学助研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自2012年起为正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帮助教师管理实验室,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推进教师科研的顺利实施,帮助学生出科研精品。学生作为科研小助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实验突破点,验证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摆脱繁重教学工作,使教师能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课题的进展,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得到导师的指导,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2.3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选题

导师可以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自身在研课题进行有机的结合。选题要针对现有的实验条件和专业培养目标,大小适中,难度适宜。例如,我院教师主持的“半导体多元纳米晶复合膜生物诱导仿生合成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解设计或拓展延伸,拆解出若干不同的子课题。通过该选题,学生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熟悉了光催化装置和光催化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并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常用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2.4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如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等。依托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即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尽早地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学生申请科研创新项目,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和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直接将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转为毕业论文,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从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历届学生科研立项完成情况看,凡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学生,能顺利结题的毕业论文质量高,成绩均为优良,且多数在国内中文核心二级刊物上。学生在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因此,鼓励大学生申请和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本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既是对创新实践项目的延续和深入,而且因研究时限较长,研究内容系统深入,研究经费充足,一般来说,论文质量较高。

3结语

第7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一、总体要求

学习调研阶段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环节,本阶段重点是抓好“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两个关键环节。要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及当前形势和中央、省委及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动态监管,加快改革创新;提升技术经营,促进跨越发展”为主题,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公司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通过学习调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实现新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和凝聚到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上来。

二、主要工作安排

学习调研阶段从2009年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在公司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后,各支部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通过思想发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委、科学院党组和成都分院党组的部署要求,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积极投入学习实践活动。

(一)学习调研

1、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必读内容有:

(1)《、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2)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3)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4)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5)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6)《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除原原本本研读以上规定必读书目、材料外,还要结合学习党的*文件,中央“两会”精神、科学院企业党组有关文件等。

2、讨论参考题:

(1)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2)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3)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公司中心工作提供思想、政治、组织保障。

3、学习形式

公司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学习交流与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鼓励各支部联系实际创新学习形式。

(1)个人自学

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安排时间自学《、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指定书目及有关学习资料,在通读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

(2)集中学习讨论

各支部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和讨论参考题,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和讨论,谈认识体会、谈意见建议。公司党委将组织一次学习交流会,从支部学习交流中推选人员作典型发言,引导大家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省委和科学院党组部署上来。

(3)邀请领导或专家辅导

结合工作和学习实践活动,采取举办专题报告会、专题讲座和互动座谈等方式,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做1次专题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掌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认识、分析问题、指导实践、谋划和领导加快发展的能力。

4、开展调查研究

公司领导干部要围绕公司科技创新和经营目标,以及公司这次活动的实践载体“推进动态监管,加快改革创新;提升技术经营,促进跨越发展”,确定联系点,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自己分管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调研题目,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专题报告,为第二、第三阶段分析检查、落实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奠定基础。

(二)开展解放思想讨论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各支部要围绕公司如何科学发展开展一次“加快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公司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公司动态监管工作结合起来,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开展公司发展战略定位、发展模式、组织架构和核心业务模式等专题讨论,引导领导干部和党员深刻认识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找准影响和制约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切实解决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通过解放思想讨论,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各支部要将讨论取得的共识、形成的成果加以整理出来报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几点要求

(一)强化领导责任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和所在部门的党员行政负责人是具体实施人。领导干部不仅要切实负起学习调研的领导责任,而且要率先垂范,为党员干部做表率,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查找问题。各支部书记和所在部门的党员行政负责人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党员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深入开展。

(二)明确时间安排

根据省委、成都分院党组的统一要求,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出了学习调研阶段的日程表,本阶段时间安排45天左右,请各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好本阶段的各项工作,原则上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三)突出实践特色

各支部要以“推进动态监管,加快改革创新;提升技术经营,促进跨越发展”为主题,在学习调研中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公司改革发展、动态监管工作、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各自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践等结合起来,在切实解决制约和影响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使学习实践活动实实在在,不走过场。

(四)严格学习纪律,加强督促检查

公司的学习实践活动,接受成都分院党组的督查,同样也接受公司广大党员、科技人员的监督。各支部要严格学习纪律,做到集中活动有考勤、讨论有记录。要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把学习实践活动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把各项工作结合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统筹兼顾,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日常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第8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校毕业生有了新的要求,对其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新课题。

新疆大学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探索新疆少数民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经验,对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知、技能和创新的教育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探索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1. 构建一个体系

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本科专业采取3+1、3+0.5+0.5等进程安排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要求学期内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适应。按“长短+长短”、“长+中+短”、“ 短+中+长”等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课程群中按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外实践等类型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要在课程内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

2. 实现两个贯通

纵向贯通突出基础实验“厚”,综合实验“宽”,专业实验“深”;横向贯通要求学科类各专业共同设置学科基础实验内容,要求专业内各方向共同设置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化学类、化工类、生物科学类各专业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平台课,同样,艺术设计类各专业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实践;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内各方向也同样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或实践。

3.强化三个阶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将经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践能力锻炼阶段和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符合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文、理、工专业对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充分发挥新疆大学作为疆内最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同时,科学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文科类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理科类专业着重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类专业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作为重点,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实践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设置军训、公益劳动、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工科专业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2门专业“课程设计”、1~2项综合(创新)实验等;要求文科专业开设社会调研、1~2门“课程论文”、1~2次学年论文等;要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为:文科类专业20%以上,理科专业25%以上,工科类专业30%以上(高于教育部要求文科类专业的l5%,理工类专业的25%)。08版“培养方案”又提高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和学分要求;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要求理工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文科类课程4个学分;文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理工科类课程4个学分;对于同专业汉族班、民考汉和民族班,根据“削枝保干”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能力锻炼。新疆大学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创建了面向本科生的个性化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法学院自2006年起开设“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实训环节;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沙盘实验室”将“电子沙盘”作为必修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接受实战模拟训练受益匪浅,屡次在全国电子沙盘设计大赛中获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设计开放实验室”设置的实训环节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学生向往的“实践梦工厂”。此外,学校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引导,采用拟定项目竞标与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方式,通过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拟课题、自选方式、自由组合、自我评估、自行测算资金,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多重目标。

(3)创新能力培养。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读书报告)设置素质类创新学分。

4. 搭建四个平台

(1)基础实验平台。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先导,以实验室内涵建设为核心,对实验室进行了整体优化。2005年将117个实验室整合为54个,在10个理工科学院设置实验中心,2007年增设新闻与传播学院文科实验中心,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近2亿元用于建设和改善实验室,各实验教学中心面积、空间和布局科学合理,生均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新疆大学各中心每年面向学生开设实验达3600学时。

(2)仿真模拟平台。新疆大学一向重视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将其视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现有校内实习基地6个,分别为:工程训练中心、旅游学院实习基地(2个),新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OBU大学与外国语学院语言实习基地、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大学附属中学实习基地。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例,该实习基地建筑面积为6867平方米,各类金工设备的配套组数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用于机械制造基础和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已经成为工科学生实现仿真模拟实验的重要平台。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新疆大学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补充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配合好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技能培训平台。依托1个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进行科研训练项目、制作学科竞赛作品等,将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与科研素质训练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学生做到了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做到了尽早接受工作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创业平台。通过设置创新学分,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对接。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例如,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

在做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先后与地州、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近200个。这些基地涵盖学校本科所有的8个学科门类,分布在疆内13个县市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全国6个省区。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布局合理、管理先进、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在专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为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通过多种的工学结合方式,使学生在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中增加真知、增长才干,使得他们更加了解社会、更加贴近社会、更好融入社会。

通过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践,新疆大学兼顾到了全校8个学科门类的80个本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围绕本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了新疆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实现了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做到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新疆本地高等人才的重要输出地。

参考文献:

[1]粱亚敏,梅荣政.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求索,2009(5):99.

[2]顾钰民.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6(3):54.

[3]唐一科,李华,伍一.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与学科建设的融合.中国高等教育,2004(17):27—28.

[4]张来斌.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方法与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06(12):38—39.

[5]侯曙光,桑辰.浅析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放实验的意义.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02.

[6]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第9篇: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