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全文(5篇)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一、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从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据统计,我国92%的高等学校设置了工科专业。为推动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组织高等院校召开研讨会,提出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教育理念,达成“复旦共识”。“新工科”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在新的传统工科专业中增加没有的新专业;在原有的工科专业中革新教育理念、标准、模式;等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高等院校积极进行工科专业改革,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软件工程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对各工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学科要注重与其他工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从而使传统工科智能化、信息化。因此,在此背景下,该专业需要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二、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但传统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软件工程课程的设置缺少培养学生某项能力的课程目标导向,没有建立能力达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1]。(2)课程体系建设与产业对接不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工程部分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技术使用的需要,课程内容更新慢,导致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必须重新学习新的技术。(3)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内容局限性:软件工程课程内容设计虽然遵循软件工程逻辑,但没有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课程内容过窄过细的弊端。

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立的制度和程序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按照《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动态调整制度》《哈尔滨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索引),在收集汇总与人才培养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本专业开始修订2015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修订过程采用动态评价修订方式,课程体系的架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能力方面要求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又要重视非专业能力培养,要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作为大背景,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参与讨论,同时还要有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2015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修订过程如图1所示。专业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与产业界对接,邀请了东软集团睿道黑龙江分公司、哈尔滨圣邦微电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及各高校专家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评估,各位专家结合当今社会软件工程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及教学执行计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针对提出的问题,本专业各课程组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内容,最终形成新版课程体系。本专业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动态调整制度》的规定,每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课程大纲的修订周期与培养方案修订周期一致。一旦形成了培养方案并重构了课程体系,按照《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大纲编制规范及要求》,制定新版课程教学大纲。本专业形成了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软件技术发展、行业需求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制定或修订的课程大纲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提交教务处备案。本专业课程大纲包括中英文课程基本描述、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知识点与学时分配、案例设计、讲授提示及方法、作业设计、实验设计、考核与成绩评定、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等内容。课程大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其严格执行可满足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四、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一)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大类。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本专业理论与解决软件工程实践问题紧密结合。通识课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共性知识;专业核心课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涵盖了软件工程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或应用领域上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

(二)建立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专业以毕业要求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要对毕业要求有明确的支撑。对每门课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本专业重点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创新设计”“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和两类实践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13门重点课程,这些课程支撑了12个毕业要求中的26个指标点,反映了这些重点课程对本专业所需工程知识和能力有较强支撑,也体现了重点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作用。重点课程中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属于基础课,这几门课程涵盖了软件工程学科中的数理逻辑、算法分析、语言的形式化表示方法等内容。这些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复杂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流程进行设计的能力;对复杂软件的系统架构和功能结构进行设计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运用软件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重点课程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属于专业平台课,这几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软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开发阶段、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软件质量评估体系、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具体测试技术,以及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配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内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重点课程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和最后的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即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工程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进一步提升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自我更新知识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科研创新等实践环节入手,在不同学习阶段/学期分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此类课程总学分为40学分,占总学分174的22.99%,在学分比例方面,达到了工科专业认证通用标准(≥20%)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并剖析在该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发展背景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立的制度和程序,修订过程采用动态评价修订方式,课程体系的架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从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实施,同时给出重点课程对本专业所需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具体支撑,指出该课程体系下相关课程的设计能有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教学;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主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无法胜任常规电气工程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显得非常迫切,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现状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增强学生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面的最佳途径。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1]: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学科单位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并将两者有益结合。然而,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1学科建设单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落实到课程的变革上。理论教学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在课程的清理、革新与重构方面加大力度。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经费偏少、硬件资源欠缺等方面。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点的多少、知名教授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等,忽视了课程体系建设[2]。

1.2研究生素质教育尚未落到实处

近年来,研究生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并没有在理念和内涵方面有所突破。例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授课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这些并非教学创新。实际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此,素质教育在于知识本身,在于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1.3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离不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需要实践支撑,实践创新需要理论指导。且满足上述两类创新均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教师的主动行为。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导致实验条件不够、平台不足,多数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的精力仅用于课堂教学,而教育的创新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而,这种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制约着师生的创新思维[3]。

1.4课程结构单一

师资力量欠缺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工程方法、教学案例出发引导。但分析授课方式发现,目前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性、交流性和前沿性。这样的育人环境难与现代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同样,师资力量也亟须提高,目前的部分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工程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不深,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没有活力。

2研究目标

围绕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考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际现状,针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学科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见表1)。即:AUTO-Academic—United—Tackle—Original。专业联合实践创新型人才模式,上述人才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笔者在梳理国内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预期:第一,树立好自己的“三观观念”,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以课程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内容创新为突破,发扬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第二,树立好先进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革新教学理念,促进研究生教学过程的互动和研讨氛围,建设优质课程。第三,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大力度强化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层次建设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3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3.1总体思路

研究生培养是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的高级阶段。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紧紧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形成了基于分布式发电、绿色供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凝练了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控制、新型电力电子技术3个学科方向,并设置了研究生课程体系。3.1.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创新教学比重研究生培养是本科生的延续和升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需综合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4]。学科负责人及硕士生导师需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5-7],并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学时。针对现代电力系统分析、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控制等学位课程的建设,在保障主要课程授课内容深度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发电实践实训、分布式发电智能控制及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实践类课程的创新案例教学内容。第二,建立课程群授课机制,整合教学资源。依据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需求,结合凝练的学科方向设置相关课程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进行选择。每个方向又分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开设“前沿知识”专题,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体系。第三,大力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工作,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增加电气工程热点和焦点内容,以充实研究生教材。3.1.2专业学科团队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研团队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团队成员将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以“传帮带”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综合实训内容划分导师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带动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尽早加入团队的课题研究工作中。3.1.3充分发挥自治区实验平台功能。提升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依托“太阳能光热与风能发电”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为目标,做好科研平台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究进行工程项目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2课程体系的结构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视角,加强实验基地、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预期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注重了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特点,突出了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4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4.1优化培养方案

体现学科动态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基础理论,加强学科前沿;在教学模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实物半实物仿真实验,加强课堂互动;在拓展知识面上,开展专题和热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工作。

4.2创新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实践”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要任务。根据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前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面向工程应用设计开发实训内容及平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4.3改善科研条件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任务,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校地、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创建新的实践基地、合作园区,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实践支撑。

5结语

第3篇: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成果导向;反向设计;知识领域

引言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在大部分的高校中均有开设,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均为沿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新课程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方式无法适用于目前新技术、新业态下机电行业的深刻变革,从而使得教学脱离行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并不匹配、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始终无法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武昌首义学院是一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科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工科建设专业,其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强调理论分析,工程应用性较差,其课程体系对应的能力要求与学生毕业所需能力需求不匹配问题,自2018年开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采用工程教育认证中成果导向理念,结合调研结果及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重新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求,梳理学生的能力缺项,通过能力成果导向方式,反向设计并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比例,建立从理论到综合性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梳理知识单元,强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探索了一条符合工程应用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

1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新思路。1)以“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机械专业教育五大知识领域”为核心,梳理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来进行,专业参考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生能力需求,以机械专业教育五大知识领域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2)成果导向,对接行业需求,调整课程支撑,优化实践体系。通过举办行业专家座谈、对毕业生访谈及企业调研等活动,确立专业学生能力需求,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以上座谈及调研数据统计中发现,企业及学生均认为目前课程系统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缺乏;二是专业课程无法满足现在先进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成果需求,反向梳理课程体系对应的能力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并结合学生已有条件,融入先进制造相关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系统与产业发展现状的匹配度。3)以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石,强化专业特色。在前期的专业建设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拥有模具和数控技术专业方向,具备完整的实验室和课程体系。除此之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2016年初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完成机器人综合实验室。自2016年起,专业两次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于以上条件,后续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以传统制造类体系为基础,结合校企合作资源,以学生能力需求为中心,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构建融合先进控制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的先进制造课程体系新方向。

2修订培养目标,依据知识领域梳理课程内容,建立课程体系

按照调研数据,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紧密结合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数学、外语、物理及计算机基础理论扎实,全面掌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从事数控、模具及先进制造领域的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设备设计与维修维护、企业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宽口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以修订后培养目标中的能力需求为导向,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育五大知识领域需求反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中按照该项知识领域知识点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确定该专业知识体系需求下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五大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和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热流体[1]。五大知识领域中包含的知识点涵盖了新国家标准中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需求。本次课程体系的梳理中强调每部分知识领域包含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课程内容的依次递进,建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环节的完整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机械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知识领域部分课程体系:补充“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立从机械原理方案设计到结构设计,最终到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的完整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知识领域部分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及校企共建资源,在原有的制造类课程体系基础上,补充先进产线设计、物流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建立从传统制造理论到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特色制造类课程体系。机械系统中的传动和控制知识领域部分课程体系:将机械电子学知识模块补充完整,加入“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课程,扩充机电控制类实践环节,实现测控模块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以上课程体系构建,可以看出本次建设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数控技术原理和先进制造技术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新的方法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3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环节课程改革要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反向设计实践环节,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1以提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为需求,更新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及毕业生反馈,企业希望学生就业前了解工程设计方法,具备相关设计能力;毕业生则希望在校期间,学校增加实践性强的,与实际课题紧密相关的工程设计类实践课程,提升自我项目设计能力,为就业创造竞争优势。往届毕业生认为自身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2]。根据以上调研结果,调整实践环节课程是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专业学分不大动的基础上,要增强学生实际工程设计能力,需从原有的课程设计入手。在本次实践环节修订中,将原有的面向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调整为面向专业某项知识领域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例如在机械系统中的传动和控制知识领域中,将原有的机电类课程设计“机电传动课程设计”调整为“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在此项综合实践中,要求学生基于前期传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来源于科研项目的课题,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的系统设计,并完成产品项目模拟申报及专利模拟申报工作,实现了传动控制类知识内容从理论过渡到综合实践,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项目的教学过程,从而提升学生机电产品设计能力。

3.2拓展实习基地,增加实习项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拓展实习基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习项目。由于学校地处湖北省,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该省先进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全省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专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制造装备产品特色鲜明,部分产品在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此在实习基地建设中,拓展武汉市内实习基地,增设企业实习参观教学项目。本专业原有的企业实习环节只有生产实习一项,且在大三下学期,而学生尽早进入企业参观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行状态,掌握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情况,对于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明确学习方向,具体深入了解专业课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认识实习”,此项实习任务设置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方向认知并提高对后续专业学习的兴趣。在认识实习基地建设上,在原有的武汉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基础上,拟增加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实习参观基地,丰富了实习参观内容[3]。

3.3完成实验教学调整,设立独立综合性实验课程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本次建设中增设了“机械基础综合实验”课程,此课程按实验自身系统优化整合、单独设置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采用模块结构分层次安排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基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先进性、创造性、实践性作为准则拟定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验内容由“单一型”“局部型”向“综合型”“整体型”拓展;实验方法由“验证性”向“设计性”拓展;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增加实验内容和选题的柔性和开放性,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升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4实施成果

该课程体系已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施,通过对各类课程知识内容的梳理,实现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与统一。目前已完成对应理论及实际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的新工科内容已初显成效,其中“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实践环节均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开展教学,进一步丰富并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将专业原有的学科竞赛成果引入其中,以创新设计竞赛题目作为实践环节选题,采用方案论证、方案实施及答辩的方式完成,极大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4-5]。机械基础综合实验室目前已进入实验室建设阶段,已明确实验室建设方案及对应设备数据。在实习实践环节中,增加认识实习环节,并建立了宝武钢铁作为新的实习基地,并已完成实习工作。实习内容及参观厂区极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习兴趣及动力。目前就执行初步效果而言,该课程体系的修订与调整符合专业学生能力需求,新设置的各类创新类及实践类课程获得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5结论

综上,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原有的着重强调理论分析的体系构架打破,引入成果导向的理念,基于学生能力需求进行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反向设计课程体系,结合知识领域重新梳理课程体系,增设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先进制造的课程内容,建设综合性实践环节,增大实习学时,探索出了工程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途径,对于同类型的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韩雁,冯兴杰,梁志星.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4):77-83+119.

[3]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3):25-27.

[4]邵辉,葛秀坤,毕海普,等.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04-107.

第4篇: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元需求;个性化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全球的一体化发展,国家对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是否具有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与文化交融能力是项目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社会常以“费时低效”来形容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1]。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考虑不同专业领域对于英语的多元化需求,更没有开展个性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1-2]。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环境工程学院8个系部的14个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在获取不同专业的多元化需求后,设置了“个性化”课程体系,以期实现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院校需求及学生需求的相适应。

1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Anaysis)是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3-4]。然而,它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通过Richterich、Chancerel和Mun⁃by等发表的与特殊用途英语(ESP)相关的教学论文而流行起来[5-6]。随着焦点从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到满足学习需求,需求分析已在通用英语(EGP)中进行了应用,这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到目前为止,需求分析中最常引用的定义来自Brown(1995)。他认为,需求分析是有关信息收集过程的活动。课程设计者需要考虑这些重要信息,以满足特定学习者群体的需求。需求分析被认为是系统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Richard,Platt和Weber(Brown,2001)的研究中获知,需求分析被定义为一个过程,确定一个学习者或一组学习者的需求,他们需要学习一种语言并根据优先事项对不同需求进行排序[7]。在此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信息都会应用于需求分析中,例如来自观察、访谈、测试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定义,需求分析是建立“课程内容和方式”的途径,是设置有效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8]。

2学生多元目标需求调查

2.1研究设计

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多元目标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一至三年级本科学生进行学习需求问卷调查,涉及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生态学系、经济学系、环境艺术系、人文社科系、信息工程系、体育系等8个系部,14个专业。以Dudley-Evans&StJohn(1998)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原型,并参照王海啸(2004)的需求分析模型设计大学英语需求调查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Likert5级量表选择题等。旨在了解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的差异性,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目标对大学英语多元课程设置持有的想法与态度。问卷调查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确保学生认真填写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2000份,共回收199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86份。数据整理使用Spass24.0和STATA12等进行相关统计。

2.2调查结果分析

在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需求调查中,结果显示学生目标呈现多元化态势。其中,通过四六级考试和考研占比最高,分别为78.5%和51%,反映了学生获取技能证书和应试的需要,也能看出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学生而言,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比例过半。但与此同时,48.5%学生把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作为学习英语的目的,认为英语是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的学生也占到了42.5%。除此之外,也有少数学生有出国深造的需要。具体数据见表1。 而在关于知识技能提升方面的需求调查中发现,学生需要提高英语技能的需求差异很大,其中对于听力、口语技能的需求最大,分别占比81.4%和78.6%,其次是阅读、写作、翻译等技能的提升,而对于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型内容,选择的学生占比最低。具体数据见表2。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和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构建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人群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3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

本研究构建的“个性化”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目标,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与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同时尊重学生基础差异、专业需求、职场规划、个人兴趣,注重单项技能强化培养,实现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概括为“公共必修+专业定制+特色选修”的课程体系以及模块化、分级制的“网格式”英语学习发展路闫丹等:多元需求下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建设径。

3.1课程体系解读

本研究设定的“公共必修+专业定制+特色选修”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大学入学的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必修,本学期不对学生进行分级,授课内容以英语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第二阶段为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该阶段采取公共必修与专业定制相结合的方式。公共必修部分开设通用英语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四大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目标需求及各项技能的强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专业定制部分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特点及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可分为环境英语、经济英语、旅游英语与西方文化四个方向。其中环境英语课程为本校主流环境类专业学生设置并开设,经济管理系的学生学习金融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英语等经济类课程,旅游英语面向的群体是生态旅游等专业的学生,西方文化为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生开设。在夯实英语各项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专业英语知识及西方文化的熟悉和了解能够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第五、六学期,学生不再有英语必修课程,但此阶段为满足学生考研、出国留学及进入职场的需要,会提供雅思培训、考研英语辅导、职场英语、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修相应的课程,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2英语学习路径解读

为了实现与课程体系的完美融合,本研究采用模块化、分级制的“网格式”英语学习发展路径,如图2所示。模块化就是根据英语的教学周期,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必然联系,同时将通用英语分为听说、阅读、写作、翻译四大模块。分级制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中的三个目标,即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和基础目标,将通用英语课程中的听说、阅读、写作、翻译四大模块分别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在第二阶段的英语学习开始之前,根据学生第一学期听说能力、阅读水平、翻译与写作技巧的测试结果,将每位学生的四项技能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为优秀,B层次为良好,C层次为一般。这样划分的结果是很多学生会拿到不同板块的不同级别,如一个阅读、写作和翻译较好,但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上听说B级,阅读、写作和翻译A级课程;而一个英语基础一般,听力和写作更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上听说和写作的C级课程,阅读和翻译模块的B类课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各项技能的稳步提高,同时立足师生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主动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第5篇: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模块化教学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兴起。工业设计学科在众多综合院校或专业院校中相应而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设计专业也在不断地成长。中国工业设计虽然起步较晚,然而近些年,在我国的设计学学科快速发展中,工业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2012年,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下发。在该专业目录中,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设计”中的宝贵价值。有更多的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工业设计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独特性,更能吸引消费,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提供设计人才的保障。因此,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是以能够持续为企业和工业设计市场提供优秀设计者为教育目标,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来培养提供人才,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发展方向来调整与制定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同时,工业设计专业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创新改革。

1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点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就向大众化普及进行着快速的推进。2014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下工业设计教育有以下特点:

1.1寻找专业特性,遵循专业特性的主导进行应用型教育

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本身依托于艺术专业,同时又要求具备一定的机械、材料等专业知识能力。所由此可见,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艺术与理工相结合的特征。因此,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综合性。力求培养出既有艺术审美、造型创新能力,又有机械工程等理论知识的人才。

1.2了解行业性,它是服务于行业的专业应用型教育

切实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院校要了解地方需求,准确把握地方特色,着眼于地方企业与人才市场,明确人才培养的行业指向性,避免空泛盲目的人才培养。要求系院、专业与地方企业直接对接,寻找合理接点。让企业的需求直接带动与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地方院校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

1.3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阶段教育由于一些局限性(比如学年限制、需要掌握的知识科目繁多)还处在行业能力较为基础的培养阶段。所以,有更多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的培养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来完成。因此,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形成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知识更新与设计创新的能力。工业设计师是一个要求具有综合素质的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具有艺术修养、职业设计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职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教育也是重点。

1.4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实践教学优势

实际操作是对理论学习的深化。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根据自身差异重新梳理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因此要把实验、实践操作在本科教育阶段贯穿始终。

2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2.1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种预期设定,是学校对“一定专业应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做的宏观设定。课程目标内容可以显现出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可以依据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教育质量评价。课程目标的明确性与完整性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准确、无遗漏的顺利进行。它是人才培养前期的整体规划。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专业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同时也要显现出一定的办学优势和服务于地方的意识。避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同一化。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还要明确人才能力的培养方向和标准。其方向与标准要与企业与市场需求相联系。因此,课程目标的提出要立足于地方行业市场。

2.2课程结构的建设与课程内容的设置

工业设计课程结构建设要依靠客观实际,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发。课程建设过程要以符合课程目标为基础,把握灵活性,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及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课程内容是课程结构中的核心。课程内容集中表现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能具体反映课程结构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设置更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适应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综合性特点。在课程内容中灵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多种方式教学,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刺激,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以合作完成企业实际项目的方式来带动对工业设计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直接面对企业,把企业的问题带入课堂。

2.3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机制能够积极有效地检验教学的整体过程。它是改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依据。对于不同专业,课程评价机制的标准也要有所不同,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调整。工业设计专业可以结合实际,根据企业人才实际需求进行评价机制调整。

3课程体系构成研究——建设模块化教学方式

遵循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指导,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出发,建立更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工业设计企业与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与内容模块化建设,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模块化教学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更主张发挥实践课程优势,能更有效地让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快速转化。模块化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每门课程将与其相关联的课程,以知识点、实验或实际操作项目为结合点形成教学组合。例如:工业设计专业在基础教学阶段可以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立体构成课程训练与材料生产企业对接形成教学模块。学生通过企业导师,了解不同材料的生产使用工艺后,选取材料完成课程训练。此外,还可以建立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以工作室作为桥梁与平台对接企业,接纳企业实际问题并立项,通过项目分析,根据项目理论与实际操作进行教学模块组合。这样即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完成了学生专业能力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借鉴“慕课”形式通过网络在线视频方式,联络企业或其它院校导师合作授课,形成校企间或院校间的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起相关课程的合作教学,既强调了专业能力的综合性又避免了相关联课程中的内容重复现象。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使它有别于一般的形式化、标准化教学。它的建立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模块化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斌娟,韩春梅,王志敏.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J].大众文艺,2020(05):215-216.

[2]张超,姜景山,赵延喜.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134-135.

[3]周建超,杨俊林.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J/OL].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01):1-7[2020-03-14].

[4]张英.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构想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17+119.

[5]尹影,李芬.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优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99-102.

[6]许江.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7]文艳群,李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对策研究——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05):162-16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