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工科研究生论文精选(九篇)

工科研究生论文

第1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第2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论文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缺乏创新

有些临床导师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而在科研课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手头没有较新的研究课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

2.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实验方法过于单一

部分临床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注重临床工作,忽略课题研究,选取的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过于简单化。

3.研究生应用写作的基本功较差

一些研究生语言文字表达欠佳,逻辑较混乱,论文的写作格式掌握较差。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

1.加强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学位论文指导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研的支持,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对研究生承担指导与引导的责任,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与学术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

2.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考核

应该将招生资格、招生名额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相结合,取消平均分配研究生数量,甚至按资排辈带研究生的做法。对于一些没有课题的研究生导师,应削减其所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建立导师负责制,牢固树立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导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并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去摸索去寻找研究课题。

3.研究生应密切跟踪前沿学科进展,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及论文写作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研究生注意搜集整理所从事学科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相关资讯,结合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这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并且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也有很大帮助。

4.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科视野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以自己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能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利用学术活动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向介绍给学生,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对他们按时完成课题和提高课题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征集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及汇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实验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5.把握研究生论文开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研究生论文质量关

首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以便研究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选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起到检验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否扎实、所选的课题是否适合做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机是否成熟的重要作用,好的选题报告相当于硕士论文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查阅中外文献,做好预实验及相关的调研工作,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在作开题报告时,需要向导师和相同学科专家汇报课题的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进度安排、课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且要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估把关。专家小组要对课题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避免流于形式。

再次,应有效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向专家小组汇报论文撰写情况,使导师可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导师应该及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相应的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应加大盲审力度,确保论文质量。

第3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一、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的作用

随着招收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所形成的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与日倶增。每年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审批书及毕业论文全部移交档案馆存档。学位论文档案专业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保存价值。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既能反映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程度,又能反映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学位论文则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独立完成的。这些论文档案在每年学生搞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选择研究方向时都有参考作用。外校及本校学生经常到档案馆参阅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的学位论文档案。这有助于他们吸取别人的长处,了解论文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需要从何处入手。学位论文档案可直接用于生产,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在工程招标、中标设计竞赛,实际工程设计,实际科研项目研究中,能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还可给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为专题写作和完成论文积累材料创造条件。

二、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教育评估中的功能

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教育评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评估中需到档案馆索取硕士培养方案、计划,掌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及论文摘要,了解硕士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科研和教学的能力。在举办硕士教育评估展览时,需借阅全部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目录,查看存档的研究生工程设计项目和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档案对硕士教育评估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能反映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特点和学校特点。总之,档案馆提供的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教育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凭证、参考和指导作用,很受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的青睐,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实现了社会价值。

三、研究生学位申请审批书档案的利用价值

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及学位申请审批书。审批书的内容有在校学习成绩考核单、本校导师和聘请外校教授对该生论文的评阅意见表,答辩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论文及答辩是对研究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考核,也是检验研究生学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档案反映研究生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学识水平。研究生出国进修、攻读学位,需索取学位申请审批书及学业成绩考核档案并进行公证,证明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对于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学位审批书档案记载了导师对论文的评阅意见,填写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登记表时,必须以学位申请审批书档案为依据,更重要的是目前申请科研项目评奖,必须查询导师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作为上报材料附件的依据,否则科研项目不能参加评奖。可见学位档案的重要价值。

四、开发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信息资源

学位论文档案是研究生研究成果的文字载体,是科技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主要形式。高校档案馆(室)是学校的信息储备基地,应建立档案信息中心,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手段,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完善档案检索体系,对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进行案卷级输入,对各类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存贮、浓缩档案内容,应用现代化技术准确传递信息。定期将学位论文档案目录及论文摘要汇编出版,下发各院系专业资料室供学生查询,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和研究范围。档案信息中心保存的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最全,而且是手稿,具有专业特色,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档案信息中心为方便用户查询,扩大的服务范围,有效地组织馆际交流,应及时档案信息,帮助用户顺利进入信息中心和相关文献部门的检索体系,提高档案工作利用率。

五、结语

第4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08(2008)1020098-02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模仿国外课程设置的模式。但是随着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理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也逐渐形成。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变大,政府、高校及用人单位都进一步认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迫切要求通过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外语课和专业研究课和选修课构成。由于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大多按二级学科招生和制定培养计划,所以课程设置也多以二级学科为基础。

二、当前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欠规范

由于博士研究生研究内容的专门性,其培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此点只针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而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专业点的增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欠规范问题凸现出来。一是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设置课程时不以培养目标所要求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而由导师的科研兴趣而定,二是某些专业点由于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硬性采取“拉郎配”的方法给教师设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某些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短期行为,不考虑学科的结构体系,完全根据社会对职业要求的变化来开设课程,缺乏系统的规划。

2 学科界限过严,封闭性强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分科原则,强调专业性。因此造成了理工科各学科之间,理工科与文史学科课程之间,以及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分离和脱节。以致有“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说法。

3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专业课内容前沿性不足,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学科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仅从某些学科的课程名称上看,我国与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但在相同或近似的课程名之下所包括的内涵,可能有较大的差。以美国大学为例,他们的专业教材几乎每年换一个版本,而我国的教材经常一用就是很多年。

4 体系上缺乏层级性

某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拉不开档次,没有体现出专、深、精。有些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甚至某些专业课和实验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存在大量重复,没有凸显出研究生课程内容上的要求。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缺少师生和同学间的讨论。

5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薄弱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后,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视。但在对博士研究生是否开设课程上,导师们主张不一。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博士生的任务是写好学位论文,忽视了课程学习。正是由于开设课程的差异,使得博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和理论水平产生了差异,甚至使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产生较大差异。

三、改进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规范、完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知识储备的基本过程,学位论文的基础。构建较为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是理工科研究生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随着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日渐增多,研究生们的专业背景也越加复杂,因此,为理工科研究生设置系统的专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开设课程时应使基本理论型知识、方法技能型知识、学科综合型知识的比例适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层次既符合专业的要求,又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 加强文理科间的渗透,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现阶段,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对理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在承认专业的前提下确立一种以专业为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的纵向更新,还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融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可以开设内容广泛的选修课,使理工科研究生不仅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以便拓宽视野,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而且,理工科研究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 突出讨论课和学术讲座,开设国际化课程

讨论课能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的热情。讨论过程中多种学术观点和思维角度渗透交融,必然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维度的思维空间。而且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

由校内教授或外聘专家举行的学术讲座,能使理工科研究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信息,始终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

当前,教育机构间的国际合作日益扩大,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将越显频繁。高校应为理工科研究生开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加强外语教学,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4 明确层级间的差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应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应用科学技术的层次性出发,研究理工科本、硕、博课程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制定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生课程,要处理好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但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不能单纯被看作本科的后续教育,它是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过程,也是追踪新理论、培养新技能、新方法的过程。所以,设置课程时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前沿性,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查漏补缺。

5 设置研究方法课

第5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7-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78年我国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自身建设。然而,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结构与学科管理方法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大踏步前进。在美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地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支配地位的作用,它们强调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及时反映当代科技的新成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创新工作,以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这样做既培养了研究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又可以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课题,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

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前一期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由西凤茹教授主持的项目研究了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其中的一个工作思路就是研究生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撰写与的能力。项目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并且进一步申报成功了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

2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在四个方面: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交流和著作教材。这四个方面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常答辩的2010级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率为100%。尽管辽宁科技大学管理类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数量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论文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研究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培养。

在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的支撑下实施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硕士点,包括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现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31名,师资力量厚实,导师研究领域广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强,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下,仅今年,管理类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已经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十余篇;此外,工商管理学院与MBA教育中心培养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生导师组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心得颇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成员之间协作性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获取有益的成果,并以此促进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在过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可行途径。

3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包括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撰写高质量硕士论文的能力,以提升研究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 授课创新

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相关的授课教师及时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教学促进科研,并且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不同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计量模型的讲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讲解计量模型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生视野,同时也使其掌握了实证分析类论文的撰写技巧。对于前沿的会议信息也要在课堂或者课后及时提供给研究生,将最新会议知识和议题糅合进课程的讲授中。

3.2 指导方式创新

导师或导师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分层指导研究生。工商管理学院的有9个学科方向,同一个方向的导师或者副导师协同指导研究生,有效避免单一导师指导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学院除了本专业硕士生导师以外,还要大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同时聘请了校内其他专业的导师作为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便于在交叉学科方向上产生高质量的成果。为了便于导师指导与管理研究生,学院为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室,同时可以分享MBA的案例成果,与MBA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合。

3.3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包括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和导师的创新激励。鼓励研究生参加较高层次的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向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高质量的国内外期刊进行投稿,对于本学科有较高支撑的高质量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建立专门的激励基金,并按层次进行奖励。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通过纵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在培养制度方面加大力度,更要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授课教师的课程创新的培养。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个人四方共同努力,相信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2] 宋志航.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6).

第6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 科研创新 综合评价法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0-02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化[1]。教育部为了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生科研创新问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

我国目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5个方面:

(1)提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级标准[1];

(2)具体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3-4];

(3)分别以工科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和文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如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5-7];

(4)分别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例论证了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8-9];

(5)将美国、英国等外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与我国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10-11]。

现有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文献[6,8]分别基于调查问卷和灰色聚类模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

相比于定性研究的现状,如何定量评价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该文将在综合分析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取出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频数统计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1 综合评价法在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整理文献[1-11]中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的分析及提出的改进意见,结合理科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该文共确定5项评价指标,分别是:

(1)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2)学术氛围;

(3)学术交流机会;

(4)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5)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各项指标的具体解释与量化如下。

1.1.1 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现有招生机制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上。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招生规模应该维持在一定的区间,该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与导师职称、学校水平均有关,通过对部分研究生导师进行访问,结合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实际,定义招生机制完善指数

(1)

其中n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总数,(1)式表明当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过多或者过低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均较小,而当招生规模越接近于合理上下限区间[2,20]的中点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越高。

1.1.2 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来衡量学术氛围,用IFi表示研究生发表的第i篇学术论文当期的影响因子,定义学习氛围指数

(2)

其中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总量。

1.1.3 学术交流机会

学术交流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术会议等级的划分,学术界主要是基于论文进行评价[21],该文根据参会论文被检索的级别将学术会议分为如下3个等级。

一级:论文被SCI,EI,PANS,F1000等数据库检索;

二级:论文被CSCD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检索;

三级:论文被其他数据库检索。

根据论文被检索的等级的不同,分别赋权值2,1,0.5。假设研究生参加三个等级学术会议的次数分别是,则定义学术交流机会r3为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应等级的加权和,即

(3)

1.1.4 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学科竞赛也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用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级别来衡量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定义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指数与获奖级别的数值映射关系如下:

(4)

1.1.5 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课外实践实习能够让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定义课外实践实习机会指数r5为研究生参加课外实践实习的总次数。

1.2 频数统计法确定权重

通过整理总结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及改进措施等结论,该文在武汉市面向不同层次的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背景的人员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130份,回收率为72.22%。问卷主要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41.30%的被调查者认为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用来提高我国科研整体水平,26.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科研水平,31.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2)87.70%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理科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从事专业科研工作,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为个人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61.5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较高的理科研究生社会需求量很大,22.3%的调查者认为一般,16.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

(4)90.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针对不同的问题,大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然而在总体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创新型理工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是很大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和个人科研水平,还可以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上述基础上,该问卷对衡量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数做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以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率作为其权重,即可得到5项指标的权重

(5)

(6)式表明,在这5项评价指标中,大家认为最能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前三项指标依次是学术氛围,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以及学术交流机会。这三项指标囊括了学术论文、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也是目前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所非常看重的指标,说明了本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实际情况相符。

1.3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构造

选取线性加权法为最后的综合评价模型,则第个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指数

(6)

2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合理性,该文选取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计1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10名研究生的数据信息,整理得到他们的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从而根据模型(6)求的10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科研创新能力指数较高的研究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站点或者留在相关科研部门。这属于典型的“人-岗匹配”,说明本模型的建构比较合理。

(2)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相对较低的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积累,选择相对应的工作,或者因为毕业以后不会继续奋战在科研之路,在读研期间理所当然地培养课外兴趣、职业技能,以此提升自己的就业砝码。

综上所述,本模型可以较好地反应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技能水平,主动地在读研期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该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理科研究生本人及相关培养单位做评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 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3] 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00-103.

[4] 肖云龙,周治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24-27.

[5] 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85.

[6]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 宋京霖.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8] 孙静.论文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2.

[9] 黄永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8-120.

第7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15-04

一、问题提出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遵循高师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规律,遵循科学研究训练和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规律,结合学院情况,我们对毕业论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作研究和实践,实践探索构建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保障体系的实践

1.教学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学校应当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且要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好,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质量。

调研确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指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让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创新,或者勇于面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见结局――失败;③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导学生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研究结果。

2.教学模式

基本模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

(1)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见图1。

首先要明确基本理念。

传统课程理论的视野主要是投向历史,它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称之为“遗产教育”。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国内培养知识继承性人才,而国外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教育实习等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前期课程教学,对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要求,似乎科研教学只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任务。致使学生在对科学研究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仓促进入教学时数不多的毕业论文教学这一科研训练环节,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等和毕业论文教学应该互相融通、有机结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学院和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采用渗透、科研专题课、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加入科学研究教学因素,使科研训练教学有一个层次性、连续性过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养的规律。同时,在学院层面上,学院协调、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制定较详细的教学要求即《毕业论文教学要求》,努力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在注重论文结果本身显性的价值和质量的同时,关注过程质量,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素质培养及可持续能力培养。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协力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制定具体方案。

一是在全院课程中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渗透”教学模式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适当更新、重组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将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成果可以是学院教师自己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学计划的方式(在课程表上定出时间,如光学课程周课时4分为:3讲课+1讨论)要求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研究;实验课的绝大部分课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实验课程尝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等,逐步改变以往纸笔一卷评价、知识一元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课(主干课)一一教法课上以专题形式,以教法课教师为主体、以“中学物理(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为载体,相对完整、系统地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师中,发动教师主动性与灵活性,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科研训练。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第二,硕士生导师可将硕士生培养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让本科生介入硕士生科研工作,参加硕士生科研专题讨论,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第三,具有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经验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取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接受科学训练,完成科技制作和发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课――计算机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型任务。

四是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小论文。学院的三个专业皆为师范专业,师范教育类课程系列在学院课程体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续三个学期。相关教师要利用教育调查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批质量较高的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小论文,指导学生尝试科学研究。

五是指导教师就所承担课程开展课程及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开辟学生可以介入(事实上也是相对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领域。

六是努力建设开放的科研能力素质培养环境。及时通报信息(包括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信息),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科学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科学研究信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验、调查等活动。

七是研究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严格执行。

(2)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见图2。

为了确立基本理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和

可操作的过程控制模式,是实现毕业论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过程控制,就可能出现论文不能按时完成、学生不经历科研过程而直接拼凑结果、甚至做假科研写假论文的行为。

同时,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把过程也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此外,原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六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证明,时数和时间段安排都有一些问题。其一,仅仅六周的时间完成科研训练和论文的全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段受到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实际学习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为此,将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据此,制定以下具体方案:①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②毕业论文课程学分:3学分。③指导教师工作量:5分,生。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时间流程:师生双向选择(第六学期的第十八周);选题(第七学期的第四周);提纲、初稿、开题(第七学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检查(第八学期的第二周);结题、形式审查(第八学期的第十三周);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五周);归档(第八学期期末)。过程控制见图2。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由学院就以下相关文本作出具体规定。一是毕业论文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毕业论文教学大纲》;二是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商量定题。《物电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用做指导学生选题参考,便于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的基本知识以及学院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利于选题工作有效开展;三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四是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考核体系》给出论文量化评审办法(包括:指导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评阅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办法及最终成绩评定办法);五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包括学院要求;遴选时间;遴选形式)、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办法(包括学院要求,时间,形式)、毕业论文教学奖惩制度、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结反馈意见收集及分析要求:《毕业论文教学手册》。

三、实施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调查目的为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两个方面。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②对学院和学校采取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模式的评价;③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在科学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获;④对做毕业论文的难度、所花的教学时间长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看法。

(2)调查结果:87.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学生认为高质量毕业论文意义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从四年级上学期较合适;50.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合适;62.0%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有硕士以上学历;57.9%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8.6%的学生认同学院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59.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选题方式;45.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的方式;78.6%的学生肯定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学生认同开题报告环节“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学生肯定了: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亲身经历了科研过程;学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

从调查数据与分析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学生论文质量情况

(1)对学生毕业论文抽样10%,请云南大学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学物理系等学校教授进行盲审,盲审结果: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属中上,但研究难度、创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级起,学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公开发表80余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逐年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逐年也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学院本科生为例,就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构建的理论课、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时间上为毕业论文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客观、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第8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12-03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采取“两段式”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以下简称“两段式”培养体系):即将“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2010年,西安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研究生院组织力量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1],认为“两段式”培养体系具有以下不足:①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少涉及论文工作的指导,所以研究生在选定研究方向和开题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大多数学校或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安排过于松散,而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却相对较短。由于择业和考博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以至于硕士生虽然已经开题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论文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只能交出质量不高甚至是很差的学位论文。③许多研究生往往是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进行过程中才发现自身知识结构方面问题的,而这个时候课程学习阶段早已经结束。我校针对“两段式”培养体系中的不足,实行培养过程中保持学制不变,适当压缩课程学习时间(由1学年调为0.75学年),适度延长论文工作时间(由1.5学年调为1.75学年)的新培养方案,并对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整合与优化、平衡课程设置、推广综合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革新教学方法、完善配套制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改革,同时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与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充分调研和论证,精心构建“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

我校认为对研究生来说先经过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进行论文工作,同时在进行论文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所以我校在“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中规定研究生应尽早进入论文工作,而没有将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僵化地分割成两部分。

1.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构建“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①在第一学期最后2~3周,研究生即进入导师课题组和实验室,进入查阅资料、选定论文课题、撰写开题报告等论文工作阶段。这样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更有利于今后的论文工作。②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公共课程依然安排在研究生入学之后第一学期,将开题报告前置安排在第二学期1~7周,将第一学期末、寒假和第二学期前段充分结合在一起,保障了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和开题阶段的连续性。③将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7~18周,衔接在开题报告之后,使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学习,避免了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的盲目性。

2.“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的优点:①“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有效解决课程教学与论文工作两个环节衔接不足的问题。我校规定研究生导师可以在录取研究生后根据复试时的实际情况制订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并确定部分课程学分,其余学分研究生可以根据科研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②“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为论文研究、考博与择业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我校把论文工作的基本年限安排为1.75学年,为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硕士生进一步深造考博和择业提供时间保证。③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选择和确定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有利于学科建设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的集约化及其与培养目标的紧密对接

科学设置课程是保证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关键环节,缩短课程教学时间肯定要对原先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本性改造。我校在“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中从以下几方面对硕士生0.75学年制的课程及教学进行了调整和优化:①“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建设、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研究生公共课程设置。硕士生公共外语课,我校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六级通过情况进行分班教学,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上基础性的公共外语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去上外语选修课,公共外语可免修;专业外语课程则严格要求任课教师认真编写教学大纲,定期组织专家督导教学,互听互评,促进任课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严格要求必须选择系统、成熟的教材和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硕士生政治课在不降低学分的基础上降低课堂教学时数,采取自学与教师课外指导相结合等方式,鼓励硕士生积极参与课外讨论小组活动和提高自主学习政治理论能力。③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和提倡硕士生跨学科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中的任选课时可以适当设置部分交叉学科的课程,以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适宜其他院系的学生选修。

三、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提高硕士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重视综合性课程,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和提倡硕士生选修综合性课程,以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

2.鼓励开设研究型课程,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具有任课教师学术水平高,理论框架和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将授课、课程项目研究和分组讨论相结合,形成以参与学习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等特点[2]。

3.平衡课程设置,重视科研方法能力的培养。我校克服以往在硕士生培养中针对学生科研方法的培养重视不足,提高课程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论和研讨性课程的比例,使课程设置趋于平衡;鼓励硕士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活动,以切实帮助研究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研究方向及论文的选题。在研究生课程深化改革中,我校进行了百门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以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使课程学习成为培养研究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新型课程。

四、转变培养方式与方法,确保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我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指导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学性,教学相长;积极创造条件并明确规定让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讲座班、社会实践,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

五、完善配套制度,加强科学有效教改和管理

为保证“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我校制定了与之配套的教育管理办法,如加强实施教育质量过程监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革新选课管理办法、完善教学数据库;设立教改专项资金,严格实施教改立项的遴选、中期考核和结题审核,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设多媒体教室并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工程;深化研究生开展集中开题、学位论文盲审工作制度等。

西安理工大学通过构建“两段互动式”培养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环节、优化和平衡课程设置、推广综合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革新教学方法、完善配套制度等,力图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尧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第9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能力;视觉形象;感悟

岩土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技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实践的视觉观察和问题发现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技能。而学生综合运用各门知识的能力差,是当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缺少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课题。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各个实践环节中加强和重视能力的培养。项目组先后在近十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对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工程实战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下面将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就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方法和取得的业绩做一总结。

一、前沿理论探索与生产实际问题的结合

1.视觉形象与思维感悟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方面,在着重探索现代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重点介绍当前生产实际问题与当代现有理论方法不匹配问题,注重前沿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一体化的概念,适应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原则。具体方法是积极改进传统授课模式,由过去单纯理论授课,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使部分纯讲解变为更加形象生动的可重复再现的学术问题分解、解决问题方案效果分析及其不利因素分析、以及当前理论的欠缺,整个过程全部由视觉图形动态演示,其启发效果和学生思维、思考有机结合;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材建设,部分课程建设了配套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站,方便学生下载课件、及时了解课程相关信息、并大量讲授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目前生产实际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网络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电子资源,多渠道、宽口径收集工程和科研领域的最新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常讲常新,改善教学效果。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工程照片和录像,增加信息量,使课堂教学信息化。

3.学术体系与生产问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实践与学术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首先多带学生到生产一线,查看现场实际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找出相关理论方法,然后针对现有理论方法解决问题存在的不足,提出理论方法的完善步骤,再探索其通用性。主要做法是增加了开放性实践研究项目,如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科技专题讨论、实际工程问题讨论与科研方法的研究等;并与校内外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室进一步延伸到实际工程中去,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环节训练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学术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前面各个环节的锻炼,学生初步具备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后进入了毕业论文的提升阶段。在毕业论文中着重研究较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运用能力。

4.构建满足专业需求的实践创新体系。以培养现代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认知实习、感悟实习和参与实践为主,以现场工程实践、系列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等载体为辅,增强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和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突破研究生思维定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在实现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的同时,促进对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①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这些科技活动的选题一般与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紧密、难度和规模适中且过程完整,为研究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②积极组织研究生深入现场参观工程案例,参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讨论、方案论证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进一步结合。③研究生学术涉猎局限性决定了思维方式太窄,为了使研究生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拓宽学术视野,我们定期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增加前沿学术问题信息量;定期举办学科组学术讨论、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科组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研究生们通过亲自作大会报告、提问、答疑和教授点评等环节来交流和展示创新研究的感悟,凝练所学知识,深化理论水平,培养和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竞争、合作与交流意识。④设立奖励机制,对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国内国际重大竞赛获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重大突破性成果等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激励广大研究生,形成比、赶、超的良好学术氛围。近年来,先后有35名研究生获优秀硕士论文奖,71名研究生获优秀研究生称号。

二、培养效果

上述三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产、学、研、用”环环相系的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实验—实践—实战”培养体系。不仅为研究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稳步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在实战中培养和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技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力。近5年笔者所在科研团队毕业研究生16人,他们先后参加各类课题20多项;由研究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平均每年一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同时研究生参加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利9项,批准一项;研究生参加编写专著两部、编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和效果,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单位的学术骨干。几年来,研究生共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项目31项,获得各类奖项22项,发表科技论文187篇;共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百余场次,10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目前,研究生学术交流会已成功举办5届,200多名研究生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参与师生近千人。

参考文献:

[1]孙世国,刘向东,高振林,姜德民,宋小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C].2006年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