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会计管理范文

会计管理全文(5篇)

会计管理

第1篇: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管理

一、会计理论现状

会计本质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会计信息系统论”,另一种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其中“会计信息系统论”代表人物是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人物是已故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杨纪琬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生产过程的行为,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部分“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者主张“会计管理”就是人们控制生产过程和总结观念,管理内容是分配不同社会劳动生产和调节劳动时间。“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提供财务信息是会计的本质,其认为会计应当分为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会计职业被迫重新认识和规划自身职业形象和本质,30年代中期,美国会计界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借此表明会计界的艺术观立场和态度。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多以“会计信息系统论”为职业标准,但“会计管理”概念依旧在各种领域应用,尽管目前各领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应用是加以改进变更后的,例如:“会计管理”等于“对会计的管理”,“会计控制”等于“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等于“会计监督”等,目前这种变更意义后的概念认识虽然活跃在各领域,但依然需要理清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之间的联系。

二、会计理论概念及关系

(一)会计管理概念

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会计管理”概念首次提出,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管理活动,1985年阎达五教授又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一书,此书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而后在1987年又出版《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至此,“会计管理”概念初步形成。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管理是通过组织经济活动、控制过程、指导行为,通过收集并处理信息对人们经济行为提出建议,是一种讲求经济效果的管理活动。“会计管理”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要素,通过预测、预算、分析、预报、核算、控制、业绩考评、决策等八项职能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会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本质不仅仅是随时间进行事前、事发时、事后的循环管理,还有根据经济信息构成记录、分析、反馈等会计控制循环的深层含义。

(二)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异同

1.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称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或组织财务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杨纪琬教授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管理形式,也就是采用间接性管理手段去全面管理一切能称之为“财务”的财,财务管理如同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部门相同,都是管理系统下的子系统。财务管理虽然是管理系统下的单独子系统,但与会计管理又是有所关联的,因为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并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联又有区别。

2.内部控制

常用的较规范会计控制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构成部分,内部控制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整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六个阶段。从原始组织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都属于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进入制度阶段,在1972年,AICPA委员会了《审计准则公告》,正式将会计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会计控制”主要是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记录活动,“内部控制”包括为企业内部提供资产保护、会计数据正确性审核,主要为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作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内部财产安全、保证企业即定方案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其必须遵循七原则:合法性、整体性、针对性、一贯性、适应性、经济性、发展性。内部控制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渐渐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从“会计 记录”发展到“内部会计控制”再到“会计制度”成为如今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合为一体。

3.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真实度、可靠性等进行考察控制的行为,“会计管理”主要管理货币反应的经济信息、活动等情况,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也就是会计控制,会计管理建立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密不可分,二者的核心价值都是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合理合法、促进企业发展,而会计管理只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会计管理仅仅是带有提升经济效益目的,因此会计内部控制不等于会计管理。

4.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是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也是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为了严格按照法律标准执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也有重叠部分,因为会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法律法规却是会计监督的职能,而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工作内容,会计信息提供者同时进行部分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工作,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相关联。会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执法监督,可以细分为: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财务收支、财产物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监督等。会计工作监督就是“对会计的管理”或“对会计的监督”,这是一种外部发起,对内监督的行为,会计监督的职能主题是保证财产、财务信息的安全、真实等,除了企业外部对内壁发起的监督外,其余的工作内容属于“内部会计监督”,也就是说应当属于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无法细分其到底属于会计管理还是会计控制,但无论会计监督属于哪一项,它都是内部控制子系统。结束语通过图四可以看出,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间有联系但又是三个个体,三者都属于内部控制,并且与内部框架融合为一体,这也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意义所在。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三者的职能边界与图四中清楚界定不同,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三者边界定义模糊不清,这其中也有“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信息系统论”与当今会计业融合的作用。总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基础与核心相同,但三者却是独立的个体,职能有所关联但互不交集。

参考文献:

[1]张秀涛.刍议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30-231.

[2]李颖.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01):84-84.

第2篇: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企业经营

“管理会计”即“成本管理会计”,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质量为目标,促进企业在新时期建设过程中自身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工具,属于企业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改革与创新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是显著的。以下是笔者对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一、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内涵分析

(一)现代管理会计内涵分析“现代管理会计”(ModernManage-mentAccounting)是管理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强调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将企业管理与企业会计有机结合,使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的财务资料,能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的有效改善,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科学、准确。目前,现代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竞争,进行自身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为企业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二)战略管理会计内涵分析“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是管理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强调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与思维,将战略管理与企业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企业管理会计内容,改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思维与工作方式,从而为企业各项决策、内部管控等工作的组织开展,提供有价值战略信息(包括财务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合作者信息、竞争者信息等),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稳定性,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长足、健康发展。

二、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是深入理解二者内涵,掌握二者特征,提高二者实际应用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与基础。基于经验归纳与总结,从研究对象、工作范围、管理主体、应用方式等层面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基于研究对象的比较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虽然都是管理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皆为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改革,企业经济利益提升服务。但在研究对象上,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应用中主要以企业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财务信息,挖掘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管控等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在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科学水平,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发展。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以企业发展战略相关信息为研究对象,包括战略财务信息、企业产品生产信息、市场环境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经济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提升,市场与社会对企业的影响日渐加剧。例如,市场经济主体组成结构的变化、行业发展技术的变化,势必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种类,使非财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企业要获得长足与稳定发展,不仅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的了解与掌握,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等非财务信息的了解与掌控,并能够将其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因此,从研究对象来看,战略管理会计更具完整性、全面性、多元性。

(二)基于工作范围的比较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对象不同,其工作范围不可避免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经验归纳与总结,可知:一是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体系中属于“内在型财务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会计只在企业内部运行,为企业内部决策、内部生长、内部管理、内部建设、内部发展等活动的组织开展服务。所收集的信息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财务信息,侧重于企业各项成本的管控。二是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体系中属于“外向型综合信息系统”。即战略管理会计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它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对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利用。例如,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战略管理会计根据所收集到的市场信息,对企业及其新产品进行精准定位,结合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新产品开发优缺点,对新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行准确评估,从而在节约新产品研发成本的基础上,提升新产品优势,提高企业及其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从工作范围来看,战略管理会计更宽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管理会计由内部发展向外部发展,由局部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进程。

(三)基于管理主体的比较由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工作范围等分析可知:现代管理会计侧重企业短期经营利益的提升;战略管理会计侧重企业长期经营利益的提升。因此,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现代管理会计参与人员有限,以企业经营者、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等为工作主体;战略管理会计参与人员众多,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以保证数据信息资源提供的全面性、准确性、充足性。

(四)基于应用方式的比较虽然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都强调利用先进管理会计理念、技术、方法获取有价值数据信息。在实践应用中,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现代管理会计注重企业短期经营利益的提升,由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因此,现代管理会计的应用方式存在局限性、单一性。通常情况下,企业现代管理会计主要以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为基础,通过财务预测分析、财务预算编制、成本决策分析、成本控制分析等方式方法获取财务指标,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而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长期利益的追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工作范围的广阔性、管理主体的全员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方式具有多变性、灵活性。例如,在新时展下技术、知识、经验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需要企业在进行战略发展时,能够加强无形资产核算力度,具备投资方案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包括竞争优势分析、投资动机分析、投资可操作性分析等。与此同时,受战略发展思维影响,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需要立足产品(以制造企业为例)质量、性能、技术、安全、成本等进行综合分析。因此,传统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战略管理会计需求,需加强应用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例如,善于利用作业成本法、生产责任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全面管控等方法,对现有产品进行成本控制;善于利用目标成本法、价值工程等方法,对未来产品进行成本管控;善于利用价值链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及其产品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此外,为保证信息充足,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分析、计算与管理方法,进行信息获取、提供与利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对现代管理会计影响分析

由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与内涵特征分析可知,管理会计是基于传统成本会计体制创新改革形成的一种成本管理会计。现有管理会计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成本会计,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传统成本会计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而就当前市场变化趋势与社会发展形势而言,企业市场竞争力日渐加剧,实施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战略管理会计的科学运用能够将战略管理理念、思维融入到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给予企业管理会计新内容、新变化、新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战略管理会计将逐渐取代现代管理会计,使现代管理会计趋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现代管理会计主要从企业内部生产能力、企业产品经营风险、原材料价格、产品销售情况等进行评价,控制企业经营成本。而引入战略发展理念后,企业在保证产品核心要素(质量、性能等)达标的基础上,强调提高产品与竞争产品的差异性,从而使产品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产品经营风险、原材料价格等与财务相关的指标,需要对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让企业经营活动的利益更具长久性。

四、促进战略管理会计降本增益作用发挥策略分析

在明确认知企业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掌握战略管理会计内涵、特征与优势的基础上,企业应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并能够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战略管理会计降本增益、驱动创新、强化发展等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提高市场环境掌控能力战略管理会计的重点在于战略思维的渗透与落实。因此,需要立足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开展实践工作。对此,企业应具备较强的市场环境掌控能力,紧跟市场变化进行经营活动科学调整,使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资源,实现领先发展。在此过程中,战略管理会计应善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全面、细致分析。从而根据数据信息分析结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科学部署,制定并执行财务会计管理方案。

(二)创新成本战略分析方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中,标准成本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但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改革影响因素日渐增多的背景下,标准成本作业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就需要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能够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在管理会计理论支撑下,进行管理会计应用方法改进与创新,实现对企业各项经营情况的综合分析。

(三)构建科学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估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简单,多从内部管控角度出发进行构建。部分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虽然从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角度进行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但非财务信息指标相对较少。因此,未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大数据挖掘技术、企业资源计划技术等)进行非财务指标信息采集,构建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完善基于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市场竞争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营利益提升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其对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是明显且巨大的。在企业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现代管理会计趋向战略管理会计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明确认知战略管理会计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企业有必要提升战略管理会计能力,加快加深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以便更好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浅谈现代管理会计如何在企业运营中发挥降本增效的作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217.

[2]康杰.新时期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与提升[J].经营与管理,2019(05):19-23.

[3]常晓冬.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06):167-168.

第3篇:会计管理范文

变迁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变迁管理是对变迁过程的引导、规范与创新。管理会计变迁是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自觉行动。当前,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市场化特征,需要创新企业的组织运作机制,并从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入手总结与提炼本土化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技术方法。同时,借助于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提高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为全球管理会计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环境

一、引言

从管理会计角度考察,变迁管理是由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20世纪80年代,因管理会计对实践的相关性消失,以约翰逊与卡普兰教授于1987年出版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为代表,学者们开始围绕管理会计展开了一系列的变迁研究(BurnsandVaivio,2001;Scapens,2006),并积极围绕企业实践的需要,开发出了诸如作业成本/管理(ABC/ABM)、平衡计分卡(BSC),以及目标成本与利润规划(如JIT、EVA)等管理会计工具。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趋缓的态势。从企业角度来看,现行的经营模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亟需结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进行规范、协调与扩展。因此,从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特征出发,充分认识管理会计变迁及变迁管理的内在动机,积极思考环境变化条件下企业追求价值创造的理性抉择与路径选择,已经或正在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对管理会计变迁及变迁管理的认识

环境的推动与变迁管理自身的需要,是管理会计变迁管理形成的动因。影响管理会计的环境因素有经济方面的,如全球化的经济波动、市场开放和企业竞争,以及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进步等;也有制度方面的,如制度的强制力、规范力和模仿力,其中制度方面的强制力是指管理会计推广与普及在政策效果上的执行能力与具体效果。

(一)管理会计变迁的客观必然性

管理会计变迁是对管理会计体系中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变更和终止的过程与原因所作的研究(冯巧根,2006)。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管理会计变迁的根本原因;企业管理实践表明,变迁管理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等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持续推进,对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面临的技术、市场、资本等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冯巧根,2015)。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战略信息提供者,如何在新环境下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明智的决策,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以及确保企业的持续性成功,其关键就是加快管理会计自身的变革,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变迁管理。2014年10月,财政部颁布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说明管理会计变迁已进入一种“新常态”,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客观上要求对管理会计进行规律与经验的总结与提高,并且希望能够使管理会计经验(通过案例研究为主的方式进行)转化为理论与方法体系。换言之,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就是要适应经济稳定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客观需要,寻求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新路径。

(二)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意义

管理会计变迁受组织、制度、技术,以及文化及其行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管理会计变迁管理则是对变迁过程中涉及的变迁成因、过程及其后果的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执行性与决策性的管理阶段,并进入权变性的管理阶段。管理会计变迁管理既要考虑会计属性的需要,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与控制需要。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管理者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变迁管理的引导与规范。“变迁管理理论认为,变迁带来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以及文化价值与技术创新等内容,需要通过引导、规范等才能使其进入制度化的层面,并成为管理会计体系的新常态(冯巧根,2015)。”我国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强调政府的导向性与市场的自主性高度融合,它需要对不同组织采纳或拒绝某种或多种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现象、动因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诠释,并结合企业实践的演进判断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历史经验表明,实践中宣称“获得重大成功”的变革(Taylor-Bianco&Schemerhorn,2006;高静美,2014),其数量极为有限。研究动态复杂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变迁及变迁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它是提高管理会计相关性的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全球步入了经济的“新常态”,并导致管理会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发生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亟需升级与转型。如何引导、规范和发展管理会计,并使其在企业实践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离不开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管理会计变迁与变迁管理不仅有助于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企业只有求新、求变才能获得生存。有的企业家甚至说“中国企业不变革就不能活”,这一点从各种层出不穷的兼并收购活动中即可见一斑(冯巧根,2014)。其次,管理会计变迁管理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人们所处的管理会计变迁的观察角度不同,其形成的管理会计变迁理论就会有差异。影响管理会计变迁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渐进式,另一种是激进式。管理会计变迁作为一种渐进式的路径,其好处是过渡平衡,波动小,但由此引起的许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有时可能会成为阻碍管理会计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有学者提出“有必要结合激进式变迁,对各种管理会计技术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提炼,以寻求有效的变迁策略”。此外,从管理会计变迁环节着眼,必须克服那些“后进的变迁”,即难以摆脱路径依赖、偏重于以往的惯例,并对制度变迁产生阻碍的情况;强化“进步的变迁”,即依据有效的手段来置换惯例的行为及其过程的情况(Burns&Scapens,2000)。从制度视角研究管理会计变迁有助于推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进而为管理会计研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二是普及创新理论。在企业实践中,管理者需要倡导一种新起点或路径,诸如组织解释意象(Labiancaetal.,2000)之类的创新理念,并通过变迁管理加以普及与推广。管理会计变迁往往经过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它从某个地方形成管理会计的新理念,并由此形成新思想,构造它的初始版本,以及尝试去推销这个新理念或概念给相关的受众(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若是有了管理会计理论或概念的情况(如ABC),那么这一阶段将引起最初真实世界的实施。

(2)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新理论或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如它的组织含义),以便深刻地描述、理解和解释它(如变迁的成因、发展与创新的状况等)。

(3)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管理会计变迁的成果(新的理论或概念)或迟或早会被人们用作基础性评价(基础理论评价)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这种理论或概念会被放进更广泛的组织和社会环境之中,以便剖析和评判它反映的核心价值以及它真正提倡的目标。譬如,通过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而为全球管理会计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加强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是提高管理会计变迁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手段。从管理会计工具角度上探讨,变迁管理的功能作用是:

(1)提高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效率与效果。这方面主要是提高管理会计工具与其他管理工具的整合与匹配运用的能力。即,在向其他企业或主体普及与推广应用时,能够让使用者用较少的工作量或较低的成本将管理会计工具转化为本土化所需要的管理工具或技术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形成一个共同的规范体系。管理会计变迁管理要遵循共同的规范与原则要求。即,在路径与规则上寻求共生性与规律性,进而形成一种全球管理会计文化与知识体系的生态圈。

三、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路径选择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引导;二是规范;三是制度创新。在具体的变迁管理手段与方法上,往往是分层次进行的,如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变迁管理,包括管理层面的变迁管理、基础层面的变迁管理等。

(一)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路径

管理会计变迁管理是在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ustomerValueAddedManagement:CVAM)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价值增值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是发挥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然而,不同企业的管理会计变迁存在各自的情境特征与规律,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需要结合自身情境进行路径的选择。实践表明,管理会计变迁往往不会按照既定的轨迹自我实现。管理会计变迁及变迁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如管理会计的边界、管理会计工具的适用性与会计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从理论上讲,构建一个管理会计变迁的基本框架是管理会计变迁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础与保证。譬如,依据情境理论,企业要实现满意的“情境组合”,需要调动行为主体的内在动机。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内在动机是在引导与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制度创新模式。这种制度创新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即情境嵌入与情境依赖。情境嵌入是将某种方法应用于企业中,并加以消化、吸收与提高;情境依赖则是从企业中提炼出原创性的管理会计方法,并形成有效的管理工具。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出发,选择后一种制度形式的意义更大,即情境依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容易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但它也有缺点,如典型性差,可能不具备推广价值等。如何应用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引导和规范中国情境特征下的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借助于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解决上述问题。譬如,对企业或案例研究对象如何进行遴选。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变迁管理构建一个标准,确立一些基本的判断依据。比如,案例研究的对象或企业是否:

(1)属于行业龙头;

(2)能够创造价值并带来价值增值;

(3)具有情境中性特征,便于在其他企业推广应用;

(4)实施方法简单,操作易行;

(5)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效益与效率的提高等。

(二)提高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效应

管理会计变迁管理将成为管理会计的“新常态”。从路径优化的层面看,管理会计变迁管理为管理会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管理控制”与“信息支持”两大系统的功能作用,并使其在企业管理中产生积极的效应。总体来看,管理会计变迁体现了管理会计全球趋同的态势,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技术方法能够迅速从其发源地向世界各国传播。其中,包括20世纪70年代源自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适时制(JIT)和目标成本管理等,80年代源自美国的作业成本法和90年代的平衡计分卡,以及20世纪后的物料流量成本法与资源消耗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新工具与新方法。这种由管理会计变迁而诱发的管理会计工具或技术方法对本土企业的实践是否有用,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或者说企业是否愿意主动采用这些方法等,成为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从管理会计工具的变迁管理来看,通常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测试工具变迁的效应。苏文兵等(2013)研究认为,管理会计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组研究者共同或分别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同一主题的调查研究,然后作出比较;第二种是一些学者针对某个问题利用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综合和比较;第三种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类似的研究设计,观察在他国得到的研究结论在本国是否成立,从而寻找不同研究背景下的共性和差异。考察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效应必须立足于企业的情境特征,即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有助于帮助管理当局作出明智决策,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路径才是“变迁管理”的正确选择。

四、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动因分析

管理会计中的动因分析一般包括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结构性动因,主要是认识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构成要素;执行性动因主要是提高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效率与效果。通过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确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认识管理会计,并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协调发展。

(一)加深人们对管理会计构成要素的认识

这是从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结构性动因视角观察的。通常,人们认识财务会计,主要是从财务会计的两大“构成要素”入手,即财务会计是由“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构成的理论体系,所以只要抓住这两个要素就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功能作用等作出大体的判断。相应地,人们理解财务管理,也主要据以“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这两大构成要素来把握。管理会计同样具有自身的构成要素,这就是“信息支持”与“管理控制”。由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具有同源性的特征,所以,这三门学科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要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主要表现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具体路径上略有差异。从管理会计变迁管理视角总结管理会计实践的效果,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与管理会计目标的一致性,即是否为企业的价值增值发挥了自身的功能作用;

(2)完善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企业实践是否具有积极的效应;

(3)加强了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即能否在企业战略规划、经营控制和绩效评价中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有助于寻求管理会计的发展规律

管理会计变迁表现出的是“概念扩展”还是“制度建设”的规律性,或者是从概念扩展向制度建设转变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管理会计内在动机的情境映射。制度建设是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方向,但是制度本身是动态发展的,管理会计制度建设需要变迁管理加以引导、规范,使制度建设的“成本/效益”达到最佳。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寻求管理会计发展的计量基础。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般会产生一系列制度成本(交易费用),具体包括:

(1)设计费用;

(2)执行费用(如宣传、培训费用、试点费用);

(3)调整费用(制度的修改、完善);

(4)新制度施行初期各方面不适应造成的机会成本(如抵触成本、摩擦成本等)等。相应地,新的制度安排也会带来一系列制度收益,如制度激励(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所形成的增收节支额和约束不良行为以及制度实施而减少的损失(如资产流失的减少)等的机会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使“概念扩展”形成一个共同的框架。如作为管理会计变迁的一种重要手段,即管理会计工具整合,长期以来缺乏理论的指引,通过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则可以形成一种基本的框架,如将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规范为以下几种形式:

(1)来自实践或工具自身的创新,如实践中的情境依赖成果,就是由管理会计工作者率先创立的,主要体现为原创性的成果;

(2)工具的整合与扩展,如资源消耗成本管理(作业成本与弹性成本法的整合)和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的扩展)等;

(3)其他管理工具的导入与发展,如清单管理等(冯巧根,2015)。

(三)提高管理会计实践的效率与效果

变迁管理表明,当今的变迁已不再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间歇性改变。譬如,在互联网经济下,企业的变革往往是颠覆式的革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1.在管理会计变迁的职能设计方面针对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引导其向高效的决策机制等方面转变。譬如,管理会计数据要能够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有了正确的决策还需要有高效的执行力加以保障,即决策必须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只有这样,管理会计变迁行为才能够转化为具体的企业绩效。它带来的管理会计效果就是要扩展管理会计的功能边界与射程。

2.在管理会计变迁的功能运行方面通过强化“会计沟通(AccountingTalk)”,转变信息交流通道。由传统垂直的沟通渠道转向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式信息的交互平台,其明显的效率与效果是员工能够实时地获取用户和市场的信息,主动、快速地响应和满足用户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3.在管理会计变迁的机制安排方面要突出前馈机制的重要性,将前馈机制嵌入到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之中,使前馈与反馈相互匹配,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与效果。以预算为例,即将静态的预算反馈、控制和评价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实时滚动预测和决策,构建资源柔性优化、绩效持续改进的有效体系。

4.在管理会计变迁的数据处理方面既重视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大数据,也要强调大数据中的小数据,实现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提高各项数据的运行效率与效益。换言之,在当今社会,数据多少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充分利用数据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数据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和信息平台只是手段,是为战略目标实现而服务的,要倡导管理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享共用,并据此推进企业决策行为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五、结束语:

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推进,企业必须强化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积极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客观现实,并处理好各种环境风险及变迁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唯有如此,企业才能保持控制的高效率,以及经营的高效益。

(一)通过变迁管理应对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

从经济学角度讲,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即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决策人进行决策时往往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不足,很难针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作出准确的判断。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各种战略失败的风险,使企业计算与各种战略选择方案有关的成本和概率发生困难(冯巧根,2014)。美国学者Duncan(1968)认为,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一是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动态性,二是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对策是:

(1)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是设置对应于外部环境的缓冲部门,二是将传统机械的组织结构转为权变灵活性的组织结构。

(2)提高内部报告的功能定位,增大信息含量并据此开展预测。

(3)加强组织间关系管理。组织间关系管理要求对传统的职能管理系统进行拓展与集成,提高管理会计的权变性。譬如,延伸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时间坐标,扩展管理会计控制手段与方式的空间范围,以及加深组织经营与投资过程中的管理会计功能与结构等。

(4)明确责任机构或人员的职责与奖惩,促进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优化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积极制定管理会计的行为指南

一般认为,文化与行为特征是对管理会计变迁影响的主要因素,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相反的观点。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导致管理会计实务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文化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影响正在减弱。即虽然企业文化仍对管理会计实务具有影响力,并超过国家文化的影响,但是今天的企业大都承受相似的全球压力,因此企业似乎都愿意接受相似的管理思想和方法(Granlund&Lukka,1998;苏文兵等,2013)。它表明,管理会计变迁管理必须注重企业的情境特征,并从国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视角积极思考管理会计发展的未来方向。换言之,依据管理会计变迁的情境特征,加快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通过制定管理会计指南或指引来引导或规范企业具体的管理会计实践,是现阶段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此外,从制度变迁角度来认识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还需要对制度与组织共生关系引发的结构性变迁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加强对制度集合的选择。换言之,一种新的制度如果用与之背道而驰的老的组织来执行,显然会适得其反。对此,必须积极构建与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相适应的新制度及其相配套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JOHNBURNS,JUHANIVAIVIO.Managementac-countingchange[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1,12(4):389-402.

[2]SCAPENS.Understanding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apersonaljourney[J].BritishAccountingRe-view,2006,38(1):1-30.

[3]冯巧根.管理会计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79-84.

[4]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探索[J].会计研究,2015(10):30-37.

[5]高静美.组织变革中战略张力构建与实施途径:基于管理者“意义行为”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4(6):180.

[6]冯巧根.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5):130-136.

[7]渡边岳夫.管理会计与行为动机[J].商学论丛(日本中央大学),2003,45(11):61-87.

[8]BURNSJ,SCAPENSRW.Conceptualizingman-agementaccountingchange:aninstitutionalframework[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0(11):3-25.

[9]LABIANCEG,GRAYB,BRASSDJ.Agroundedmodeloforganizationalschemachangeduringempow-ermen[tJ].OrganizationScience,2000,11(2):235-257.

[10]苏文兵,张朝宓,熊焰韧.管理会计实践及其理论解释:国际比较视角[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5):12-17.

[1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情境特征的管理过程[J].会计之友,2015(20):133-136.

[12]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J].会计研究,2014(9):21-28.

第4篇: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相关性;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综述

会计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它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相关性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前者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后者是指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看会计相关性,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管理当局的决策相联系,为管理者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财务会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最集中和系统的反映,相应地,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信息最集中和系统的反映。然而,在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管理会计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远远不如财务报告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这也是管理会计没有像财务会计那样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相关性对管理会计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相关性在管理会计中的遗失及重新获得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遭遇种种怀疑。从美国会计界不时传来不和谐的呼声,Scapens(1985)描绘了20世纪中期的管理会计实践,其基本概括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关管理会计是否过时在美国会计界也是争论不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管理会计有无单独存在必要”,也有学者认为,管理会计将会融入管理学而在会计领域消亡。然而,当学术界准备“抛弃”管理会计时,美国会计界受到来自学术界、国会、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会计职业界自身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会计报告没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报告未能面向未来,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因此,对管理会计报告或是类似的信息报告需求,不是心血来潮的呼喊,而是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决定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来看,管理会计大概19世纪初出现在美国,此后一直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初,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导致管理会计发展停滞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20世纪3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从而将时间越来越多地放在如何实现季度或年度的目标上,而不是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外部报告的需求以及来自监管机构的强制性规定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完全让步于外部报告。就在管理会计走向低谷的时候,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出版了《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一书,呼吁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他们认为,如今的管理会计信息受财务报告系统程序和周期的驱动,提供的太晚、太不具体,已经扭曲到与管理者的计划和控制决策完全不相关了。企业为了计算一个报表数字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个数字却不能反映该期间内企业经济价值提高或降低的实际情况。此书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西方会计界意识到了严重的危机,管理会计的相关性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二、财务会计缺陷及会计相关性对管理会计地位的影响

股东对财务报告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财务会计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成为会计学研究的主流,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开始下降,使得管理会计的地位不断下降。然而,基于财务会计相关性的财务报告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这种情况下,有的学者主张将一些原本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内部信息并入财务报告。1993-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Wallman在《会计视野》等杂志上连续发表了4篇文章,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的新模式。1976年7月,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一份讨论稿《公司报告》,其中涉及企业经营业绩信息的改进。1991年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两协会联合发表《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将企业内部管理使用的信息、衡量企业目标执行情况的信息、企业未来发展计划以及未来发展中可动用资源方面的信息等非财务指标也列入披露的财务报告之中。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了《着眼于用户》报告。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改进财务报告的建议,它在财务报告的信息类型、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审计师与企业报告、企业报告的变革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涉及到5类报告信息: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公司背景。这些所谓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建议,无非是建议把现在的财务报表加以扩展,使之能够包含更多使用者所需的信息。而新增的信息更应该在以管理会计相关性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报告中得到反映。这表明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正不断加强,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更倾向于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的逐渐统一。这也就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将不断得到重视,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相关性对管理会计内涵与目标的影响

目前,对管理会计的主要定义有以下几种:

(一)较为狭义的管理会计

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认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企业可以合理、负责地利用其各种资源。

(二)较为广义的管理会计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把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1986)认为,管理会计应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施行所需财务信息,管理会计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此外,编制提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使用的财务报告也是管理会计的工作。

(三)较为中义的管理会计

1997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教授等四人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这样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四)几种定义的比较

与狭义的管理会计相比,广义的管理会计内涵明显地扩大了很多。管理会计不仅要为企业管理层、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还要为股东和债权人等外部人员提供服务,既提供财务信息,也提供非财务信息。而中义的管理会计与广义的管理会计相比,在涉及范围上还是主要以传统的管理会计为主;与狭义的管理会计相比,使用者的范围包括所有员工,提供信息的内容包含非财务信息。从管理会计不同的定义可以发现,尽管对管理会计的目标的认识不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用于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的信息。而由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处理、提炼加工的总结性报告其实也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最终的目标无疑与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明确了自身的目标,管理会计才能更好地发展。

四、会计相关性有助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少有管理会计的文献采用实地研究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实地研究法有了更多的运用。当前,全球竞争十分激烈,美国的制造业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制造业企业绩效的管理会计方法已经过时,导致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用于决策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卡普兰(1983)指出,如果管理会计要继续作为运用于设计和评估企业的控制和信息系统的一门重要学科,管理会计必须冲破它对制造业经营活动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传统模式。他建议,管理会计研究者应该走出办公室,到工厂、车间等实地去获得制造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第一手资料。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使管理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促使了实地研究法的广泛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在管理会计相关性得到关注之后出现与发展。在先进的技术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下降、固定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大比例上升,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管理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五、结语

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不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是其最根本的质量特征。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一会计本质,管理会计才会实现长足发展。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的提出和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加明确管理会计是基于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本质,从而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框架具体内容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这必然会对重新定位管理会计,解决当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分工不明、内容交叉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著.金马工作室译,《相关性遗失一管理会计兴衰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先治.基于会计相关性的企业内部报告地位与价值[J].会计研究,2009(12).

[3]胡玉明.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05).

第5篇:会计管理范文

资产管理中能单独入账的土地不入账或错误地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固定资产中金额虽达到规定标准但易损易坏、更换频繁的物品,增加了核算和清查的工作量;固定资产维修费直接在“养路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交通费”中列支,挤占日常公用支出,导致日常公用支出预算不足;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闲置的固定资产,因按直线法提折旧不能报废,还要继续提维修费,进行保管和清查;对外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直接在对方往来账中扣减,不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财务报告控制:

1.财务报告中用传统的“资金平衡表”代替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资金平衡表”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且资产、支出、负债、收入、结余五大类项目勾稽关系不明显;报告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不利于资金营运和统一调度,使许多能反映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

2.财务管理工作重点还是财务数据的核算,财务报表附注缺少说明资料,财务情况说明书罗列数据,重点不突出,建议不具体、不务实,时效滞后,对重大决策忽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不利于财务预算和对外披露。

3.财务电脑配备落后,软件更新不及时,会计软件停留在记账、查询的初始阶段,与其他行业、部门间不能信息共享,造成会计人员重复作业,单位决策迟缓或坐失良机。

绩效考评结果可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绩效目标指向不明,没有具体化;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没有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执行。

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相互监督与制约。而现实中会计内部监督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走过场,管理失控,会计人员只管本部门的日常核算工作,不愿得罪人,对其他部门的错误和缺陷视而不见;二是把财务部门的作用夸大,甚至把内部审计当成财务部门的事,认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总责,对错误也是财务部门事后调账就行了。

针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一)人力资源

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的依据,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此吸引外界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干部委派相关制度法规,明确委派干部的职权范围,完善利益脱钩与定期轮换、考核制度,协调好部门、单位与委派人员三者利益;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的岗位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加强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配比,不论是年龄的配比,还是学历、工作经验等,都要尽量地完成优化配置。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依据,财务风险评估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进行超前的管理和控制,用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从而保证单位获得持续发展。财务风险是风险的源头,极可能引发其他风险,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要勇于挑战与创新,提高目标定位层次,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财务风险评估系统是需要较大成本的,所以单位在考虑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好自己的规模、成本的承受能力和人员总体配置情况。具体操作中财务人员要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迅速掌握并利用内外部信息,密切关注并把握与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目标因素、制度因素等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动态分析,预测风险,把握机遇,做出决策。常用措施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取坏账准备和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周转率,增加短期偿债能力;开展筹资、投资、研究开发、工程项目等重大业务前,提出方案或立项申请后再集体决策审批;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三)资金活动控制

1.营运活动控制:财务人员在对收入审核时应注意是否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是否不及时解缴入库、挪用、截留收入;公路工程结算中心的收入应纳入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改变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会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票据,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对超过报销范围的开支或不符合审批手续的费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剩余辅料要虚拟入库,加强会计核算,保证合理利用,坚持用最少的资金消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筹资活动控制:注意适度利用财务杠杆,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根据单位目标资本结构选择相应的筹资方式,并进一步确定各种筹资方式下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比例,实现成本最低化;可采用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如内部资产销售融资,或银行贷款受限时使用融资租赁间接融资方式等;为了提高短期偿债能力,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特别是加强流动资产管理,增强资产变现能力;为降低财务风险,长期资产要使用长期筹资,短期资产要使用短期筹资。

(四)固定资产管理控制

把能单独入账的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及时入账,以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提高固定资产金额标准,易损易坏更换频繁的物品,即使价值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也不列入固定资产而列入“低值易耗品”,单独设置台账对其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维修费应在单位“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有余额的情况下,在修购基金中列支;建议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闲置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于确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按法定程序申请报废,将处置净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减少维修费用、仓储费用和清查工作量;事业单位对外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应纳入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记入“其他收入”。

(五)财务报告控制

1.建议将“资金平衡表”改为事业单位通用的“资产负债表”,相应改变和调整原报表科目与内容,使报表中的五大类项目勾稽关系明显;与企业会计接轨,建议增加动态的现金流量表,清楚了解现金收入、支出、盈余、不足及融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变化发展趋势,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筹划,总体平衡。

2.建议在编制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前,先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关注重要事项,勤于做笔记;关注日常运行,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径;定期收集报表,其它相关部门(如养护、机料、工程等)的报表数据可以成为财务数据的支撑和依据。最终发现并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3.淘汰老式电脑,更新会计软件,建立与日常管理相适应的会计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

(六)绩效考评控制

完善绩效考评控制,将达到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必需的资源作为养护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将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工程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将支出的预期效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建立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例如:对养护部门采用好路率、年公里成本降低率、公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对工程部门采用投资报酬率、工程进度与完成率、工程交付使用的时间等进行评价,对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经费节约率、员工满意度、文化建设、发展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如用最低成本法或比较法对养护部门进行评价,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工程部门进行评价,用公众评判法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绩效考核机制,对内部会计控制考核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对出现的明显有效的举措及时表扬,通过激励和负激励措施来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

(七)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实现内部控制的保证,包含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内部监督,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具体做到:与外部有关方面沟通过程中获得内控设计与运行情况的验证信息;与员工沟通过程中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通过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的检查比较对资产安全性进行持续监督;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重点关注易导致舞弊的重大领域等。在内部监督书面报告中提示存在的缺陷,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送达治理层,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中的错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