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会计理论课范文

会计理论课全文(5篇)

会计理论课

第1篇:会计理论课范文

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得财务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会计工作出现次序混乱、财务人员违法乱纪、账目不明确等现象的产生。然而,有些单位和部门在执行会计基础工作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领导的现代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惯,他们不求创新,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及其重要性。他们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只是负责单位的日常收支,不需要过多地关注。由于企业领导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也不提倡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没有给企业会计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学习氛围,导致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时有很多方面与现行的财经法规相背离的现象,难以发挥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2没有明确目标

由于电力企业的领导和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不够重视,所以企业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更没有制定长期的财务目标。财务工作的松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比如财务人员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

1.3岗位责任意识不强

为加强管理力度,电力企业制定了内部监督机制,但是企业的岗位责任制划分尚不明确,管理岗位授权不充分,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根本无人监管,内部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企业领导授权得不明确,或者仅仅是形式上的安排,敷衍了事,监察不全面且不够深入,没有重点,更没有明确的检查指标。对会计机构和人员的配备、会计核算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造成一些员工形成长期懒散现象,对企业经营的好坏冷眼旁观,一味地听从上级的工作安排,毫无主观意识,使得企业内部制定的相关制度形同虚设。

1.4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没有构成强有力的约束性,内部审计部门作用发挥不强,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过于形式化,认为电力企业是政府扶持企业,不用承担过多的风险。内部控制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认为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进行了内部控制,缺乏内部监督机制和考核奖罚机制。领导的不重视,导致电力企业的执行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坐而论道,无实际意义。

1.5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现代化企业背景下,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有些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会计知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会计人员占全部会计人员的比例不高,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工作实践,没有手工记账的经验,对大量的财务工作难以应付,企业会计人员应当在电算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加强传统手工会计记账的学习,扎扎实实做好财务工作,切实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修养。

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科学化管理的对策

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全面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根据《会计法》和企业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2.1做好财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整个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深,所以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严格把关会计基础工作的执行情况,包括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情况、填制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管理等方面内容,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2.2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础工作的培训,大力宣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让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从思想上全面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性,是企业顺利实施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另外,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应定期给会计人员做“会计规范讲坛”,进行思想上的灌输。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财务上的应用,更要了解会计法、税法、西方财务管理、计算机电算化技术、经济学等业务知识,还需要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及时掌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的培养,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忠于值守、爱岗敬业、严格执法、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情操,坚持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不为利益所动摇,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2.3建立健全的企业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实施,企业应当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电力企业自身情况等相关规定,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作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性章程。明确财务目标,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着重监管。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奖罚,以确保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明确规定各个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以便分清其责任范围,让财务人员各施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这样,企业财务人员既可以相互审查,又能高效有序地完成财务工作。

2.4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

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电力企业应当设置专职的会计人员,并定期对该执行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审查,以保证财务会计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监管部门如果发现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应当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规范其会计基础工作。企业的主管监督部门应发挥其作用,全面落实会计基础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加强追究责任力度,确保其监督职责的有效发挥。

2.5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它是企业的基础框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整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应该根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及企业自身状况,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应当建立奖罚机制,划分岗位责任制。通过对内部制度的检查,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时,对认真负责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非作歹、徇私舞弊的违法乱纪人员给予严重处罚,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应树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尊重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方位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人文形象。

三、结语

第2篇:会计理论课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模块化课程;课程设计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轨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专业与未来职业岗位群的结合度更高,因此,课程设计不能照搬照抄普通教育,而应建立与社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任务模块,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缩短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距离。

一、模块化课程

模块,又称构件,这一概念常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在程序设计中,它是指能够单独命名并独立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语句的集合。模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块跟外部环境联系的接口(其他模块或程序调用该模块的方式)和模块的功能;内部特征是指模块的内部环境具有的特点(该模块的局部数据和程序代码)。模块化课程是在高职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其出发点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设计思路转变为“专业本位”课程设计,将培养学生某个专业的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法学法、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将知识技能转化为一个个任务模块,让学生掌握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认知、技术、素养等能力[1]。

二、多元智能模块

在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所研究的多元智能中,目前被认可的有八项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2]。对比程序设计中的模块定义,给多元智能模块做出如下定义:所谓多元智能模块,是指根据多元智能所提出的八种智能设计,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通过组合和变换达到某种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单元,它同样具有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每一种智能模块与其他模块之前的衔接方式和在整个课堂体系中的功能;而内部特征是指某一种智能模块的内部操作规则和特征。比如,针对言语智能模块开发的头脑风暴模块和故事接龙模块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模块或者模块组合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不难看出,多元智能模块具有自然的完整性要求,即全局要求,课堂教学的实际既要遵循所调用的每个模块的内部特征,又要使每个模块的调用接口与整体功能的要求相符合,体现模块之间的外部特征。教师运用多元智能模块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就必须合乎模块的全局要求。下面针对每一种智能模块的建构方式进行具体的介绍。

三、多元智能模块的建构方式

表1对8种智能的教学方式做了一个概述。读者可以核对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对该表进行修改和增补。通过这张图表,我们可以对八种智能模块有一个初步认识,每一种智能模块都可以单独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两种或多种智能模块的组合。四、运用多元智能模块构建模块化课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与我们传统的基于学科导向的课程设计不同,后者按学科知识的演进过程进行课程的设计,而前者则更多站在学生认知接受过程立场进行模块化设计。虽然多元智能模块容易掌握,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1.确保使用的模块组合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教师应在设计课堂导入和结束时,尊重有意义学习的规律,以言语智能为主的教授法可以是有意义的,但以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为纲的发现学习法也可能是机械的[4]。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通过在导入和结束中,运用对学生有潜在意义的智能模块或模块组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足够精彩,博采众长,而在设计时刻意融合更多的智能模块。但是,就像尊重自然规律一样,教学内容如果更适合采用言语智能模块或其他单独的智能模块时,我们不应该刻意增加其他模块。这种生硬的“为了组合而组合”的情况是应该避免的,哪怕这样的组合的确会吸引到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忽略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就会让学生不知所措,甚至产生错误的联系和映射,这样对于教学反而是有害无利的。

2.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智能模块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智能模块,并不是让教师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下功夫。《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首先,教师亦可以通过辅助的工具,将自己并不太擅长的智能模块加入教学环节。比如,不太会唱歌的教师在进行唐诗教学时,可以用播放唐诗咏唱磁带的方式引入音乐智能模块,加深学生对古代咏唱唐诗现象的理解。其次,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的模块。对于不擅长的模块,教师可以通过外部工具进行弥补,但是不熟悉的模块则可能让教师陷入不了解模块内部规律而产生某种使用差错的后果。比如,一部分教师,其空间智能能力较弱,运用时可能出现问题,因此不建议采用空间智能模块。最后,如果必需使用不熟悉的模块,教师可以与教研室熟悉这一模块的同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充分掌握后再使用。

3.建立多元智能模块使用日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填写下面的多元智能模块使用情况表,记录自己使用多元智能模块的情况。该表既可以作为教学日记的一部分,又可以为今后设计完整的教学体系提供参考。比如商品学某节课的课堂教学顺序为:(1)播放有关商品标准的纪录片→(2)阅读农夫山泉案例→(3)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小组内部讨论→(4)小组代表发言陈述组内观点→(5)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追问和总结→(6)传看商品了解包装上的产品标准→(7)本节知识点教学→(8)指导学生画出本节知识体系思维导图→(9)自我反思本节课掌握的知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课堂教学顺序填写表2。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当及时认真记下每堂课使用过的智能模块和具体方法,以及运用各智能模块的频次与使用效果,以记录自己的实践操作成果,量变能引发质变,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我们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具体可参照《教学实践中使用八种智能模块情况记录表》(表2)进行记录,并在学期末进行汇总。

4.测评学生的多元智能想设计好一节课,就要对自己目前的基础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有正确的认识与合理的安排,学生和已具备的课堂资源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多元智能模块就是我们使用的工具。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的关键是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如何,教师可以通过智能评测表和学生的日常行为日志进行判断。如果不能对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只能是无的放矢。了解清楚学生各项智能的总体情况,以及他们更容易接受哪种智能模块进行教学,将帮助教师正确筛选和使用智能模块梯队。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就不适合采用数理逻辑模块中的“产婆术的追问法”和“以逻辑悖论使学生困惑”的方法。

5.反思多元智能模块的使用此外,教师必须通过分析每节课的智能模块使用情况,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出适当调整,如果发现效果不好,则应重新考虑模块的组合;如果效果不够理想,可以试着进行细节调整,力求达到更好。最后,将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操作记录下来,方便以后查阅和使用。在学期汇总表中,可以将一个学期的记录进行汇总,以对这个学期的课程实施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建立全局概念,也可以把这张汇总表作为下学期设计课程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102.

[2]苏仰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与Moodle平台活动记录的翻转课堂学习评价研究: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实践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4):77-83.

[3]Thomas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张咏梅,王振强,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第3篇:会计理论课范文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有教师解惑的时间,尤其是工科类的课程。我们经管类课程,虽属于文科性质,但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操作性强,操作步骤标准的特点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教学模式。

二、实践到理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必要性

若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是介绍某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则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其量是在扮演一个有声的“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按照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其结果就是学生只会这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操作其他商品化财务软件时,不知所措,主要原因就在于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扮演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该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掌握各子系统间的关系、电子数据的传递程序及控制程序。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片碎的,根本达不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离开教师,遇到纯属操作上的问题时,都不能圆满地解决,跟别提在各类企业背景下进行模块选择及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二)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1.介绍本次项目的内容———教师主导。讲授清楚项目操作的流程框架,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做什么。

2.根据操作手册,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主导。有手册的帮助,将使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完成相当工作量的基础操作成为可能。

3.课堂中教师规模性辅导———师生互动。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提炼项目操作要点。然后在第二步基础操作掌握的前提下,教师设计2-3个提高性的操作题目,丰富课堂内容,提升部分学生技能。

4.完成项目心得———学生主导。教师教授的知识点是固定的,但是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于A知识点,学生甲认为很容易,而学生乙却会觉得很难。所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做好每堂课的心得体会,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个有心人,也能作为学生今后复习的好资料。

5.系统介绍本项目的理论知识点———教师主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系统的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就能有的放矢,学生也有认同感,这种从理论角度再次讲授项目内容,能让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的操作手册

(1)总体目标操作手册要按项目给出有针对性的实训资料,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从而较熟练地掌握财务软件中的重点操作技能,真正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夯实财务软件中每个基本环节的操作技能,练习好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功。

(2)手册内容要求手册中的各个项目的操作步骤要详细具体,方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快完成相应的基本操作。同时个项目之间要有联系,从公司建账开始,到连续1个月的经济业务处理,使学习有系统性,解决财务软件综合操作技能问题,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作中财务软件操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在项目中,要设置一些小错误,为学生掌握各类问题的解决措施。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需要鼓励才有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

(1)操作心得激励每一项目要求学生在项目结束时,针对本次项目操作结合自己情况撰写一份操作心得。教师根据各学生操作心得,给出相应考核分,并在下次课点评某些学生的操作心得,赞扬其有价值的心得。让学生有成就感。

(2)小老师激励在教师没有系统讲解的情况下,每一项目教学的学生操作环节会出现较多问题,最初出现问题的同学往往是认真的,能实时跟上老师步骤的,教师回答这些同学提问后,后期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可以让之前的学生帮助老师进行答复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学生做老师有一定成就感。

第4篇:会计理论课范文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的好坏,而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针对的是会计专业中专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会计专业课程时都觉得比较难,特别是对会计上的一些名词、术语感到很陌生,如借贷记账法、会计账户等。因此在会计实训教材或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浅显易懂,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应配套,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人根据多年实训教学实践,以及在近几年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科技实际工作要求、会计上岗证考试要求、会计工作规范,编写了校本教材《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并且在各年级实训及技能培训实验班实践多年,效果较好。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不能过于复杂、冗长,否则容易造成使学生厌烦、糊涂的状况。

二、实训时间安排

在实训时间的安排上,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可以在学期中间平均分三周,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同步进行,也可安排在讲授《基础会计》课学期的期末几周进行。本人认为采用中间一种方式效果更佳。因为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配套进行模拟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巩固和深化会计理论知识。

三、实训内容安排

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本人把整个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分为五个项目,即:数字书写实训、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实训、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实训、会计报表的编制实训、基础会计综合技能实训。

四、教学情境设计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人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主要采用模拟实际会计工作创设教学情境。本人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际做账的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模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成果凭证,相互点评、纠错、学习,直至掌握。

1.真实学习情境:提供仿真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在实训室环境中仿真做账。

2.合作学习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训组,每一个实训组由7人组成,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组合搭配,相互合作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拟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凭借实践丰富会计理论知识,也为会计上岗证考试奠定扎实基础。

五、教学评价方式

第5篇:会计理论课范文

[关键词]会计基础理论;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财会人才的目标要求,总结《会计基础》的课程要求、特点及实践现状,能够帮助会计基础教师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通过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价值的方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逐渐从传统的学历要求、理论要求转变为素质要求、能力要求,注重学生对会计基础方法、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因此加强会计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合质量,拥有较为鲜明的显示价值和意义。

一、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强化应用性的价值

会计基础是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中较为基础的课程,可以通过阐述和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与理论,提升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企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我国财政部门在《中长期人才规划》中,探讨并明确了会计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会计实务的复杂性、多样性;指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突出“基础会计”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我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会计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掌握会计要素,明确会计账户与科目,熟练应用相关的借贷记账法。课程教学必须层层推进地展开,不能出现断层,不然将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学习后面的知识。其中报表、账务处理、账簿、凭证等内容是会计教学较为薄弱的部分,需要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对其进行巩固和夯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能够通过凭证的审核、识别到记账凭证、对账、结账、算账、登账、编制报表等具体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磨炼实践本领。此外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增强会计基础的应用性,还能切实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提升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脱节

通常来讲会计基础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实务性”和“理论性”两部分内容,互为依赖、环环相扣,所以在课程开展与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基础理论”的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在理论中巩固实践,拥有较高的问题理解、分析及解决的能力。然而我国部分院校在课程设计及课程开展中,依旧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分离开来,在理论课结束或完结后,再开设相应的实践课。容易导致会计基础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脱节、相互分离,进而带来诸多的教学问题。首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导致其对会计基础的方法、程序及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形成“认识”。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轻学重教”的问题,致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较为被动,难以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地探究、摸索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在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很难通过填制资产负债表、登记账簿、记账凭证及开设账簿等方式,巩固真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且实践过程较为机械,实践质量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模式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会计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脱节,致使会计理论教学通常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理解知识,难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会计理论知识多以公式、文字、术语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难以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学习质量和效果较差。而在实践环节,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或对理论知识记忆模糊,容易使实践过程变成“听教师指挥”或“自由发挥”的过程,很难帮助学生真正地融入实践过程。通常来讲,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地、自主地融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而独立分析问题、整理知识、反思问题,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很难形成探究式学习氛围、实践氛围,严重影响到会计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秦红霞(2015)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突出”和“彰显”的根本,在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不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独自思考提供条件,进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会计基础理论与实训课的整合及教学设计

(一)实现会计基础理论与实训课程的融合

通过反思“会计基础的实践内容”能够发现,会计基础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将两者融合起来。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了会计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逻辑导向及能力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会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程相互融合中,教师应以“开设账簿、填制资产利润表、登记账簿、记账凭证为主,通过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循序渐进地导入理论教学重点或知识巩固要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方式,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融合方法主要为课堂融合与网络融合两种,课堂融合主要指“做中学”与“学中做”。理论融合则指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操作与实训训练。

(二)制定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首先,提高会计基础课程的仿真性,通过丰富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的方式,使实践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通常来讲仿真教学能够通过专业软件、多媒体等工具,使学生通过特定的短视频、情景课件,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背景和需求,更好地开展登记账簿、填制利润表和负债表等实训活动。譬如“1月12日收到山东电子器件公司前欠包装款64251元,1月15日向银行借入短期贷款20128元”等,通过营造真实情景的方式,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际问题,对相关问题或理论形成判断和理解,以此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后,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职业判断力,特别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会计教师普遍面对案例不足、资料匮乏、仿真性差等问题,因此在登记账簿、填制凭证、利润表及负债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丰富原有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在提高仿真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力。此外,教师应确保实训流程从建账、填写凭证、凭证审核、错账纠正、复式记账、资产清查及编制报表等环节出发,使学生对业务流程有更完整、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四、理论与实训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首先是教学方法。为切实提升会计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应用性”,教师需要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选择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譬如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都能帮助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任务性教学法则可以针对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结合教学情景、任务情景,探索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要点,提升理论应用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使会计基础教学更具信息化、现代化特征。例如在填制记账凭证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真实的会计核算情景,充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或者通过突出会计岗位任务与责任的方式,使学生在感悟和理解岗位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业务能力。其次是评价方式。会计教师可采用“个人单项考核”“学生考勤”“团队实训考核”等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学生的“填写凭证”“创建账簿”的能力。也可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真实性。然而在能力培养的视域下,会计教师应提高“能力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比重,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的考量与评估。

五、结语

综合分析“《会计基础》强化‘应用性’”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更深入地明确会计基础教学的重点与方向,使其在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红霞.构建《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5(9):118-120.

[2]杜永川,郭颖.论基础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0):190-191.

[3]单今彬,路凤琴.加强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培养与社会实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