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九篇)

长江之歌教案

第1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一股风气

文言文的歌词是老校歌最具标志性的特点,若没泡过几年国学的人还真得靠死记硬背了。但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学就像刚抱来的小洋人,传统文化是营养丰富的奶水。而校歌体现的正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理念。

创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今南京大学校歌)就推崇儒家学说:“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日知、日仁、日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而国立清华大学校歌(1923年)中则有“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东西”的表述,其中“立德立言”正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号召青年学生要成为“有德之人”、“有功之人”。

当然,还有咏唱思想自由的校歌。《复旦大学校歌》(1925年)就高歌:“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而前言中被同学吐槽拗口的浙江大学校歌中也唱道:“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可见,当时的大学在鼓励青年要求是、求真方面不遗余力。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了呈报校歌校训的训令:“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多自编校歌,以代表各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兹为考察起见,各级学校应将所编校歌,呈送本部,以备查核。仍未编制校歌的学校,必须抓紧编制,并限期呈报。”自此,校歌便在全国普及起来。

一个乐派

所谓时局造牛人,在20世纪初,以“反帝”、“强兵”、“御侮”为主题的学堂乐歌独领,涌现出了如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的音乐人才或群体。用今天的话说,学堂乐歌就是校园歌曲,而校歌自是其典型代表。早期的学堂乐歌多采用日本或欧美的曲调,由中国人重新填词完成。清朝末期无锡城南公学堂的《学校唱歌集》中就这样的记载:“讵料郑卫淫声杂,古音失传至今荒,幸有欧西新歌来,学界改良增荣光。”

沈心工率先将西方的简谱引入中国,是中国校歌创作的鼻祖。他在交通大学(此指1952年前的交通大学)工作30余年,先后参与了交通大学6首校歌的编撰与谱曲工作,其中包括了中国近代高校历史上最早的校歌——《警醒歌》(1897年),还有现在我们听到的交通大学传唱的《为世界之光》(1940年)。

一个传统

民国时期,校训、校徽、校歌的制定和创作被许多学校看作“立校之基”。尤其是校歌被视为“校魂”,可内召师生情感,外鼓师生士气。然而,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却是一所没有校歌的高校。我们所熟知的《燕园情》也是创作于1952年,但只是在学子中代代相传,未被正名。

1917年12月17日,北大20周年纪念演说会在法科大讲堂举行,会上演唱了文科教授吴梅(瞿安)所作的北大20周年纪念歌。这本是北大校歌的最有力的竞争者。但却因校歌内一句歌词“喜此时幸遇先生蔡”,恐不为德高望重又虚怀若谷的蔡元培校长所允,于是就这么与校歌擦肩而过。

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开第一次评议会,会后在11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校长布告》:

一、 校歌案

议决:

(一) 本校二十周年纪念会歌,不能作为本校校歌。

(二) 本校暂不制定校歌。

二、 ……

此后,北大再没有议制作校歌之事,因而北大也一直没有唱校歌的传统。

一宗悬案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是中国近代校歌历史上的一株奇葩,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寄托了中国大批知识分子西迁后“壮怀难折”、同心同德的情怀,也融合了三所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办学理念。但在其作者归属上却是一宗历史悬案。

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但在此后的60余年间,关于《满江红》歌词作者的争论一直喧嚣不止。在1980年代冯友兰公开承认自己是校歌的作者之前,在档案馆和个人保存校歌歌片上,歌词署名大致有四种情况:无署名,罗庸作词,罗庸、冯友兰作词,以及罗庸等作词。于是,“挺罗派”和“挺冯派”轮番出招,以证真实。

且不管历史的结论如何,这首韵味绵长、意境深远的《满江红》还是引起了各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共鸣,并且一直吟唱至今。“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第2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一、题干在思考、组织答案中的作用

身处一线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平时批改学生试卷,大多数同学的诗歌鉴赏题做得乱七八糟,甚至会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只要再读一遍题目就可避免。这个时候,我们恨不得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拉到面前,让他们当面重答这些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注重审读题干,不能抓住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增强审题意识,敏锐觉察到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具体说来,题干可能承载以下信息:

1.答题的区域

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就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如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题干分析:

题干(1)中,“诗中”“柳永《雨霖铃》”都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所在的区域。

题干(2)中,点明了一、二两句的“醉别”“江风引雨”为答题区域,只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感情就行了。

题干(3)中,点明了三、四句为答题区域,抓住“代为之思”,解释这两句,找出使用的表现手法,阐述表达效果。

答案印证: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心情。

(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思考的方向

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如2013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2)略。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细读题干,我们很敏锐地抓住“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句话,这句话引导我们思考:诗歌平淡的是什么?蕴藏了什么激烈的情感?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题的答案要点。所以,题干提示了答题的方向。

答案印证: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3.答案的组织

答案的组织,是指心中有了答案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包括表达的顺序、表达的详略、句式的选用等。如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略。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本题干“三、四两句”提示了答题区域,“简要分析”提供了答题方法,即先根据三、四句内容简笔描述主人公外在形象,再概括其内在情感形象。

答案印证: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具体题目中,题干还会起到具体的作用,只要考生在平时训练时细心审题,仔细揣摩,必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分值在判断答案要点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主观题制卷时按“点”赋分,“点”即要点。阅卷时,要根据要点来给分。因此,组织答案时要有“踩点“意识,要估分值按点来答,否则就会遗漏要点,拱手丢分。那么,考生该如何去踩点呢?除了全面思考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知识能力的因素,即根据分值去推测答案要点的个数。当然,分值只是提示,语境才最终决定要点个数,但得了分值的提示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语境,从语境中尽可能找出要点与分值的合理关系,从而答全要点。下面我们以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探讨分值与答案要点之间的关系。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根据分值推测各题答案要点:

(1):本小题3分,题干中有关键词“三个方面”,当然一点一分,且不必展开,直接作答。

(2):本小题两问4分,每一问都很单纯,推测一问2分,而情感类的答案模式是原因+情感类型,所以第一问的答案有两个得分点,第二问题干中有“何种”一词,可知答案只有一点,占2分。

(3):本题3分,而构思题答题模式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所以推测答案要点包括三点,每点1分。

分析完毕,再拿答案印证: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第3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重点)

2.自主讨论,交流展示: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难点)

教学方法:

四读教学法(初读、意读、品读、美读);自主讨论、展示交流。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经得起历史的筛选而流芳百世呢?有一个人,在汉末大乱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叱咤风云,死后功过成败至今争议不休。他就是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作为诗人的曹操。

二、依案自学(参考导学案)(5分钟)

1.作者介绍。曹操(155-220)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了解背景。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3.解题。长短歌: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乐府的别称,除此之外,还有歌、行、吟、引、曲、谣、辞。

4.自学检测(教师抽出导学案中部分内容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三、初读课文(5分钟)

1.自由朗读:纠正字音并完成导学案25页[正字音]相关练习(ppt):譬如朝露(pì);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ōu);何时可掇(duō);契阔谈(qì)(yàn);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2.齐读。

四、自主讨论,交流展示(20分钟)

请学生结合导学案及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找出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1.(ppt)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作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想象到自己盛情宴请贤才时的欢乐、喜悦之情,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2.小组讨论:本诗共32句,小组成员每人翻译4句,并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意读课文。(小组朗诵)

4.参照示例,交流展示:

参考答案:诗歌大意略。1―8句:作者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清晨的露珠,表达作者因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忧愁;以杜康代酒表现出作者的这种忧愁连最好的酒都无法消除,可见忧之深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之急切。9―16句:作者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深切渴望之情,以及想象到自己盛情宴请贤才时的欢乐、喜悦之情。17―24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贤士比作天上的明月,想要却无法摘取,表达了作者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25―32句:作者运用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将人才比作正在寻找栖身之所的乌鸦,表达出作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才的栖身之所;引用了《管子》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实际上曹操是以周公自比,表达他欲像周公一样一统天下,群贤臣服的壮志豪情。

5.教师总结:《短歌行》写于宴会之中,按理来说参加宴会应该是愉悦的,但纵观全文作者多次写“忧”,忧时光短暂,忧人才不来,忧功业未成。但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想到如能宴请贤才是何等乐事;想到当他一统天下,群贤臣服时,那情景又是何等壮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是随着作者的想法改变而不断变化的。(ppt)

五、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5分钟)

1.女生读。

2.男生读。

六、课文美读(8分钟)

1.名家朗诵(多媒体)。

2.自由朗读。

3.美读课文(指名朗读)。

七、课堂总结(1分钟)

苏轼说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自己也说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人尚且如此珍惜时光,忧愁无法实现理想抱负,何况今人?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每一堂课,学好知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下面我就以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古典诗歌的解题程序和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规范古典诗歌的答题要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无论诗歌的命题形式如何变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解题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那么如何快速地整体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呢?

一、把握诗歌内容

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知人论世

“诗言志”,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及情感抱负。比如,王昌龄(公元698―756年),盛唐著名诗人,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背景有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诗人有如此的经历,就不难理解诗中的“醉“凉”“忆君”“愁”等情感了。

2.诗歌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可以知道一些文章的内容。从《送魏二》题目直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一想到送别诗,学生就应该想到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就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及坦陈心志的告白。

《送魏二》从标题看,也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的必然,诗人和友人之间的送别之情。

3.紧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因而要分析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在《送魏二》中,“醉别”“忆君”“愁”“梦”这些关键词无非就是诗眼,能准确透露出诗歌本身的情感。诗人和友人为什么“醉别”?“愁”什么?等等,紧紧扣住这些诗眼,反复思考,自然就能揣摩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4.意象意境

把握意象,感知意境。意境(或叫“境界”“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有启示性的生命景象的图画,又包含诗人主观情感,两者融合而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所谓意境。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感知意境的方法就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想象,是形象思维活动,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空间,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体系,确定意境的基调,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歌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丰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等等。

“江”“楼”“橘柚”“江风”“雨”“舟”“潇湘月”“清猿”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迷离、凄清的秋天的画面,再联系“送别”这一主题,就能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伤感心情。

5.诗歌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诗歌的注释不可忽略,往往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诗歌鉴赏题没有注释,若有,考生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命题者添加注释,无非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总之,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和背景,阅读标题,走进诗歌意境及揣摩可能有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再读题目,明确答题的要点,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二、明确答题要点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呢?要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同时还要注意,无论题目如何要求,答题时都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送魏二》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1题,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识记的能力和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考查结合起来,这种命题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老师和学生重视教材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第1题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第2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命题者已经降低试题难度,明确告诉是“惜别深情”。要求做简要说明,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到诗歌中去找根据,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3题,借用古人的鉴赏语,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里的“之”指代谁?“情”是什么?第3题的难度明显高于第2题,只有理解了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句话,考生才能答好题。

三、规范答题要领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题时一定要扣紧命题要求组织答案。

简答题,其实质就是微型论文,即必须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就诗歌鉴赏题而言,论点就是对问题的最直接的回答,比如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等;论据是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并把摘录的词句用双引号标好,这样才能既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曾经有人将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进行归纳,分为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题型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模式,无非包括三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这样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使得答题更有条理,也更容易接近得分点。

比如:

(2)一、二两句诗中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这里,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观点(论点)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说明,如果按照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的话,参考答案应是这样的:

表现手法:双关、烘托等;内容概述:秋风秋雨的的凄清,诗人和友人依依惜别,两人借酒浇愁,“醉别”暗示着情谊之深,“江风引雨”气候已变,风雨入舟,“凉”,一语双关,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暗示心理的感受,“引”与“入”字呼应,描绘了秋风秋雨的的凄清特点;诗人情感: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烘托了诗人和友人内心的悲凉的依依惜别之情。

标准答案是: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又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就是观点(论点),还是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想象和虚实结合;内容描述和概括:“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由眼前的实景,想象友人到达潇湘之后的愁苦与孤寂的虚景,虚实结合。诗人情感:惜别深情。

第5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1.民歌

民歌是畲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畲族民歌又称为“畲歌”、“山歌”。畲族人民喜爱唱歌,他们“俗不离歌”,擅长“以歌代言”。民歌融入畲族人民生活的程度,可以畲族民间流传的俗语形容:“饭以养身,歌以养神”。他们张口即歌,歌词都是对照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情景自编的。无论是祭祀、待宾、婚礼、节日,还是平时生活和劳动中,他们以歌对话,对答如流。他们在歌声中叙世事、陈志趣、寄幽思、诉衷肠;通过唱歌记时令、劝耕织、比睿智、争巧愚、调诙谐,甚至以歌辨亲疏、度优劣、正人心。多少世纪以来,畲族人民就这样唱着山歌,在艰苦的环境中转辗迁徙,刀耕火种,营造一个古老民族的坚韧、智慧和豁达。畲族民歌按内容分,可分为神话传说歌、史事传说歌、小说歌、风俗礼仪歌、劳动歌、时令歌、时政歌、情歌、杂歌、新歌、儿歌、哀歌等。畲族民歌主要有四大基本音调,包括闽浙调、罗连调、顺文调、闽皖调。这四个基本音调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具有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这四大音调各有所别,暗示畲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中不尽单一的民族来源以及分散居住后和其他民族所发生的交相混融。而四大音调互有关联,则显示出一个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征。”[1]基于畲族民歌的特征,它已成为畲族一个重要而鲜明的文化符号。

2.舞蹈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舞蹈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它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有着本民族信仰、礼俗等方面的表现特征。畲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娱乐作用方面,以此满足民众审美和情感宣泄上的需要;而且表现在以这一形体艺术阐释民族的起源和始祖的史绩,唤起民族的尊严和自豪,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振兴和宏扬民族文化。畲族传统舞蹈按内容分,可分为生产舞和祭祀舞,以祭祀舞为主。畲族传统舞蹈与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关系密切,由劳动场景和祭祀场景演变而来。生产舞是源于畲族人民生产劳动、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有猎捕舞、栽竹舞、闹春舞、谷神舞等。如猎捕舞,是与畲族人民狩猎生产关系密切的舞蹈。祭祀舞,与畲族人民祖先崇拜关系密切,集中表现在祭祀活动上。畲族祭祖是最隆重虔诚的全族性民俗活动。祭祀舞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在迎祖祭祖活动中,二是在进行传师学师和做功德时,如龙头舞、铃刀舞、安祖舞、传师学师舞、功德舞等。此外,还有迎神驱鬼、纳祥祈福的舞蹈,如浙江文成的打王舞、闽东的《奶娘催罡》等。畲族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男性巫师(又称法师、师公);普通民众一般不表演,在某些特定场合,也只是跟着舞蹈做一些简单动作。参加舞蹈人数,由舞种而定,有单人独舞、双人、三人、四人和多人等。祭祖舞在浙江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6月11日上午,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87岁高龄的雷长珠老人当众表演了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舞,只见他身披对襟赤衫,右手执牛角状鼓角,左手执铃刀,手舞足蹈之际金属碰击铿锵有声。雷长珠老人表演的祭祖舞是从其大伯雷良进那里所学。传说畲族祖先龙麒狩猎时不慎被野兽所害,后来畲族人民为了纪念龙麒,在每年农历正月装扮成师公,载歌载舞。祭祖舞,就是模仿当年亲人拿着各种工具保护龙麒遗体、边哭边赶野兽的情景。祭祖舞念、唱都用畲族语言,表达驱邪赶鬼、超度亡灵和祈求族人平安[2]。祭祀舞在福建畲乡还有一种巫师表演的巫舞,以《奶娘催罡》为代表。《奶娘催罡》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奶娘催罡》的祭祀法事,由道士男扮女装扮成奶娘陈靖姑的形象来驱妖、驱鬼,有消灾驱魔的寓意。

3.工艺美术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源于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畲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有着很大的自发性。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畲族人民根据实际需要,创作出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如刺绣、编织、剪纸等。大多数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

(1)刺绣。畲族刺绣又称“做花”或“绣花”。畲族刺绣工艺源于畲族女性服饰。明清时期,畲族妇女穿花边衫,花边一般为妇女自绣,但复杂的植物、动物图案刺绣,则由裁缝师傅完成。畲族裁缝师傅不但要成衣,而且要精于刺绣,人们品评其手艺之高下,不但取决于其做衣的手艺,更决定于其刺绣的技艺。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但大多畲族女性都会刺绣工艺。畲族刺绣有衣裤、肚兜、五谷包、童帽、烟袋、鞋帽、帐帘的刺绣,主要是服饰刺绣。最常见、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自己的上衣和围裙上刺绣,上衣刺绣在领口、服斗和衩角,围裙刺绣则在裙身。以刺绣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畲族女性衣裙,既是令人称羡的服饰艺术,又是引人注目的一大民族标志。畲族刺绣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广东、江西、安徽和浙江的多数畲族地区刺绣都比较简单,而浙南、闽东靠温州的畲族刺绣则十分复杂。这大概受温州瓯绣的影响,也与该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有关。畲族刺绣的纹样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纹和蜈蚣脚纹。植物图案有牡丹、梅、桃、荷、菊、兰、松、竹、石榴、佛手、忍冬藤(金银花)等;动物图案有龙、凤、鹿、羊、喜鹊、鳌鱼、蝙蝠、蝴蝶、鸳鸯、麒麟、狮子等;此外还有一些戏剧、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宝剑、葫芦等八仙所持的器物,以及琴、书、珠、球、如意、花瓶、山石、亭阁、龙门等。畲族绣品,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大多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色、绿色、白色、蓝色,有时还用金色增其华丽。一般“做花”用五种以上的颜色,做边只用红、黄、绿三色。色彩使用,大胆随心,不拘素材原色,富有装饰效果。花纹主体轮廓线用白色,使整个花纹图案在黑色的绣底上,显得分外明晰醒目。畲族刺绣的最大特色在于,完全采用手工平绣(细绣),针法以工整的齐针(平针)为主,掺合抡针、套针、扭针、抠针、参针、长短针等,线条细密、绣面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针脚平齐,坚牢耐磨,往往是衣服已破旧,而上面的绣品尚完好。同时,无论是专业艺人还是普通妇女,畲族刺绣时不描画图稿,直接刺绣运针,每每以假托、转喻、谐音等手法,绣出一定寓意的画面,即所谓“花(图案)必有意,意必吉祥”,文化内涵丰富[3]36。

(2)编织。畲族编织工艺有织彩带、织土布、竹编、草编和线编。畲族编织工艺实用性强,且具有观赏性,织彩带和竹编堪称为工艺美术品。织彩带是畲族女性的女红,也是她们独具一格的工艺。彩带又称“花带”、“腰带”,它们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湛的手工艺品。一是彩带的原料、颜色各地不一。福建一般为棉纱,大多为蓝、白、黑,在罗源、连江等地有大红或红灰等;浙江基本用蚕丝,有的也用棉纱,有红、绿、黄、黑、白、紫等多种颜色。二是织彩带没有专门的织带机。工具非常简单,用一条长约4尺宽约3寸的木板,两头横钉上用5寸长木条,做成“工”字形的木架,就是带弓。但多数不用带弓,而用2根5寸长的小竹管,再加上约5寸长的尖刀形的光滑竹片,畲语称“耕带竹”。三是织彩带不讲究场地,屋内屋外,只要有一个拴丝线的地方就行。如在屋内编织,腰间扎一条丝带,把丝线的一端拴在桌档、凳脚、门钩或屋柱上,另一端“耕带竹”套入腰中的丝带,坐在凳上就可编织。四是彩带图案丰富多彩。主要纹样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等。从畲族彩带的纹样,可了解畲族的文化体系,如山居,开荒耕田,主要侧重于狩猎,具有对龙、太阳的崇拜和理解水的重要性,并反映了民族的迁移和相爱的民族大团结。此外,畲族彩带纹样的特点还在于一条带内有多种花纹单元,这在其他民族的织品中很少发现;而且有与甲骨文形和商代符号类似的纹样,包含祖先传给后代的一定信息,表达祖先的期望和嘱托,实为神奇之物[4]。彩带的粗细,尤其是图案的复杂状况、文字的多少是衡量一个畲族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织彩带多在劳动之余、节日期间或晚上进行,妇女和姑娘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互相传艺。彩带在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有多种作用,如实用,可情信物,甚至织彩带还是畲族妇女识字的一种途径。精巧的畲族竹编工艺品,从选材、破竹,到染色、喷漆,需要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这些竹编造型新颖,色泽古朴、稳重,制作精细、别致,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福建宁德民间竹编工匠中多有佼佼者,如大坪村雷益成、猴盾村雷永纪人。在1949年之前,他们的竹编工艺品如“双喜”枕头、梳妆盒、“喜”字回纹篾席、“重人”花笼和米笼等,名闻遐迩,汉族富裕人家常请他们上门编织。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斗笠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用品,平常用来挡雨和遮阳,但经加工后成为工艺品,又称“花笠”。闽东的花笠,尤为精致美观。霞浦县崇儒乡上水村,能工巧匠们传承着先人留下的斗笠编织技艺。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20至240条之多。花笠曾是畲族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之一,花笠夹层的竹叶,有“虎牙”、“斗云”、“舌子”三种形状,它们都是畲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寄托着对出嫁少女的殷切祝福。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笠。斗笠除自用外,也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

(3)剪纸。畲族剪纸工艺简练、古朴,富有浓郁的装饰情趣。多数剪纸以原色纸张剪成,以黑白组成对比,多用于刺绣鞋帽、烟袋、包袱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图案花纹的底图。从刀法看,畲族剪纸线条流畅,秀丽挺拔,富有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从内容看,大多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走兽、人物、吉祥图案等,尤其是人物和动物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畲族剪纸多用于婚礼、寿诞和祭祀场合。福建宁德畲族民间剪纸多为妇女特技。如猴盾村妇女蓝清莲,能一刀连剪“双喜”、“寿”字等。故各地村寨每逢婚庆喜事,这些会剪纸的妇女即成大忙人。浙江畲族举行传师学师仪式和老人死后做功德时,祭师以五色纸书写悬挂大厅的联词顶端,都用尖刀凿刻八卦形花纹,以增加联词美观,工艺精致。丽水、青田畲族民间尚保留此工艺。温州文成县西坑村的钟彩柳是远近有名的剪纸能手。钟彩柳剪纸擅长裁、折、钉、剪、拆、修、拼、串、糊、插等手法,她的剪纸已进入一个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神话故事、山水风景的艺术境界。

二、畲族民间艺术的文化透视

1.畲汉民族交往、文化互动的见证

畲汉民族交往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间艺术方面也烙下了痕迹。以织彩带为例,畲族女性除了在彩带上织各种花纹和图案,还织汉文字。据《宁德市畲族志》记载,宁德市猴盾村妇女都能织汉文字,如“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山楼六七座,八九十支花”,“王子去求仙,丹仙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甲乙丙丁火、壬癸水生甘”,“品目端方、天成佳合、身心中良、人才出众、田肥禾壮、年岁丰收”等[5]。另据《畲族风俗志》记载,由于历史上畲汉民族有着密切联系,畲族民间工艺从风格、花样、种类都吸收了汉族的艺术传统[6]。如汉族传统的吉祥图案鱼跃龙门、八仙过海、喜上眉梢等,也常出现在畲族服饰的刺绣工艺上,或成为畲族剪纸的摹本。畲族竹编工艺,同样受汉族民众欣赏。据《宁德市畲族志》记载,解放前,畲族竹编工匠,为福安、宁德汉族富裕家庭编织精致的竹器,如竹枕、篾席、米箩、糠筛等。

2.畲族女性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是她们表达情感的言说方式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者大多为女性。勤劳智慧的畲族女性,不但在生产劳动中不让须眉,而且也是编织、刺绣、剪纸的能工巧匠。旧时代的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缄默,女红常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书写和言说方式。畲族女性虽然不象汉族女性那样退守家园,囿于家庭内部空间,而一直活跃在生产劳动的第一线,但自从畲族定居并逐渐接受汉文化影响之后,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区影响也日渐式微,她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来自汉人家族伦理中的既有的清规戒律的枷锁”[7]。畲族女性编织、刺绣、剪纸,她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剪刀下那永不凋谢的花;她们的愿望和祈祷,则变成绣品中那没有声音的鸟。畲族民间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今天,其传承人大多为女性。笔者在浙闽两省的田野调查中,遇到不少畲族女性,如浙江苍南的蓝瑞桃、景宁的蓝延兰和蓝陈启,文成的钟彩柳等,她们或织带,或唱畲歌,或剪纸,成为畲族民间艺术传承的中坚和主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们虽出身农家,却多才多艺。如蓝瑞桃以织带而闻名遐迩,但她刺绣的技艺也很精湛。蓝延兰不仅在织带技艺方面有所创新,她的畲歌也同样令人陶醉。钟彩柳的剪纸更是一绝,同时也擅长刺绣。

3.畲族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水融。畲族民间艺术在畲族人民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以畲族民歌为例,畲族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民间音乐是功能性很强的艺术,畲族民歌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民歌在畲族人民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雷弯山《畲族风情》将畲族民歌的文化功能归纳为:娱乐功能、宣泄与补偿功能、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3]232-233。在畲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的需求过程中,畲族民歌的文化功能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是畲族的历史,是畲族节日的语言,是畲族人民交际的手段,是畲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表白,是畲族人民生活的希望。“歌言”是畲族的文化符号,歌场则是畲族的文化空间。畲族小说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东畲族,将民歌称为“歌言”;浙南畲族,则将民歌称为“歌源”或“歌缘”。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有传承祖先之礼、以歌代言之意。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时畲族人民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畲族姑娘出嫁前,有一种“做表姐”习俗,实际上就是斗歌比赛。畲族民歌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一是民族性。畲族民歌内容具有民族性。堪称民族史诗的《高皇歌》,是畲族祖传的历史长歌,反映了本族的斗争历史,歌颂了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根据本民族历史人物编写的《钟良弼》,描述钟良弼打官司,告阻考,形象地反映了畲族人民反抗民族歧视的合法斗争。《种田歌》《采茶歌》《哭嫁歌》《敬酒歌》《拦路情歌》等山歌内容都极富民族特色。畲族民歌在歌词、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歌词比较齐整,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一般在—、二、四句押韵;旋律多为单句变化体,一般由两大句组成,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畲族民歌的演唱同样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女唱歌普遍喜爱的发声法是“假声”,这种“假声”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三种不同的曲调,即“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除已搬上舞台的畲族歌舞外,一般畲族民歌演唱很少伴随动作,同时也无乐器伴奏。二是地域性。按区域分,畲族民歌可分为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的畲族民歌。按同一区域不同调区分,如福建省畲族民歌可分为:闽东片、闽南片、闽西片和闽北片的畲族民歌。按同一区域不同曲调分,如浙江省畲族民歌的曲调存在地域差异,有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

三、畲族民间艺术的当下性

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传统社会土壤中产生的畲族民间艺术,在今天已日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后,畲族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昔日的畲乡走出了无数知识分子。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变迁,使畲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却也使畲族民间艺术几乎处于“失语”状态。会唱畲族民歌早已不再是年轻人择偶的优势,会跳畲族传统舞蹈的人都年事已高,年轻人外出求学或打工,民间艺术技艺后继乏人。在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畲族民间工艺传承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挖掘、保护和传承畲族民间艺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政府的重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政府以节日为载体,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为畲族民歌等畲族民间艺术搭建表演舞台。在福建的“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和广东一年一度的“蓝大将军招兵式”中,都有畲族民歌或歌舞表演。在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县,“三月三歌会”更是成为品牌,人们会成群结队前去观看畲族民歌比赛,参加对唱歌会,观看织彩带表演。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保护与传承畲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

2.学者的研究

在学术界,许多热爱畲族民间艺术的有识之士自发地为保护畲族民歌做出自己的努力。他们在申报课题、田野调查和带领学生社会实践等环节上,都首选畲族村落,并把目光聚焦于畲族民间艺术。有学者从民间艺术价值的转化和转型着眼分析问题,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畲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正在悄然转化,即从民间生活实用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8]。有学者从文化内部视角分析问题,认为民间艺术体现中国文化内部显与隐、雅与俗等相辅相承因素的辩证统一[9]。有学者从社会转型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分析问题,认为民间艺术在精神上所表达出来的纯真情感的文化价值,还会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转型;由转型带来的变化,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由过去的实用品转化为现在的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也是一种变化[10]。在畲族重要集聚地—浙江和福建,学者们对畲族民间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温州大学,不少学者积极申请对畲族文化和艺术研究的课题。温州大学民俗学和音乐学专业的师生们,不仅以特定的畲族村落为教学科研基地,还与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县联手,打造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

3.畲族人民自身的努力

第6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关键词:清代;蒋士铨;戏曲;案头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蒋士铨(1725-1785)一生以戏曲名世。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云:“孔之《桃花扇》与洪之《长生殿》并为清代戏曲双壁,为艺苑定论,古来有‘南洪北孔’之称。”、“(蒋士铨)当可推为乾隆曲家第一,其后无能追踪之者,其享盛名也亦哉!”(注: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3页,409页。),在《中国文学概说》一书中同样说道:“在清初康熙间,亦是作者辈出,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可为双壁。……乾隆间蒋士铨之《藏园九种曲》中,佳作不少,然戏曲以他为殿军,从此转向衰运,没有可观之作了”(注: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中国文学概说》,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评价不可谓不高。梁廷购屠畹髟在各自的《曲话》中对蒋士铨戏曲的独特风格与地位均有过很好的描述。梁氏《滕花亭曲话》云:“蒋心余太史士铨九种曲,吐属清婉,自是诗人本色,不以矜才使气为能,故近数十年作者,亦无以尚之。”李氏《雨村曲话》则谓:“铅山编修蒋士铨曲为近时第一。以腹有诗书,故于随手拈来,无不蕴藉,不似笠翁辈一味优伶俳语也。”(注:《蒋士铨研究资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153页。)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对蒋士铨在清中叶剧坛的地位与影响作了如是描述:“乾嘉以还,铅山蒋士铨、钱塘夏纶,皆称词宗,而惺斋头巾气重,不及藏园,《临川梦》、《桂林霜》允推杰作。一传为黄韵珊,尚不失矩度,再传为杨恩寿,已昧厥源流。……同光之际,作者几绝,惟《梨花雪》、《芙蓉碣》二记,略传人口。顾皆拾藏园之余唾,且耳不闻吴讴,又何从是正其句律乎?”(《中国戏曲概论》)、“国朝自P思后,曲学日衰。乾隆时,仅心余《临川梦》、《香祖楼》可称靳,惺斋、倚晴殊难鼎足,余子无论矣。”(《瞿安读曲记》)(注: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1页,第451页。)以上论评足见蒋士铨戏曲在当时享有的盛名。

蒋士铨的戏曲创作丰厚,他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还只是个二十七岁的举人起,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七岁止,三十年里共作有杂剧、传奇十六种(注:今据现存剧作数量而言。),其中包括杂剧九种――《一片石》(作于乾隆十六年)、《西江祝嘏》(合《康衢乐》、《忉利天》、《长生》、《N平瑞》,作于乾隆十六年)、《第二碑》(作于乾隆四十一年,一名《后一片石》)、《四弦秋》(作于乾隆三十七年,一名《青衫泪》))及《庐山会》(作于乾隆四十六年(注:《庐山会》一剧的写作时间虽然原本未署年月,但正谱、校阅与《采樵图》、《采石矶》二剧均为江春、罗聘,据此可认定当为同时之作。))、《采石矶》(作于乾隆四十六年),传奇七种――《空谷香》(作于乾隆十九年)、《香祖楼》(作于乾隆三十九年,一名《转情关》)、《桂林霜》(作于乾隆三十六年,一名《赐衣记》)、《雪中人》(作于乾隆三十八年)、《临川梦》(作于乾隆三十九年)、《采樵图》(作于乾隆四十六年)、《冬青树》(作于乾隆四十六年),从各篇自序来看,蒋士铨创作时间都很短,如十五出的《雪中人》只用了八天,四折的《四弦秋》只用了五天,八折的《采石矶》只用了一天。仅乾隆四十六年一个秋天就作了四种曲,其中长达三十八出的《冬青树》仅仅三天就完成,可见蒋士铨卓越的学识与戏曲创作才华。蒋氏十六种曲中,《香祖楼》、《一片石》、《雪中人》、《空谷香》、《第二碑》、《冬青树》、《桂林霜》、《临川梦》、《四弦秋》九种,合称《藏园九种曲》(亦称《红雪楼九种曲》),最为后世称赏。

“蒋氏谱曲之缘由”新探

蒋士铨作为一封建文人,诗文之正统的观念应该说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自己亦确确实实把平生所作诗文汇集成册,取名为《忠雅堂集》,而把所有曲本另编为《清容外集》。江春在《四弦秋序》中云:“太史既收入外集,余复为之序其颠末如此。”据此可知,蒋氏在生前就把包括《四弦秋》在内的九种曲编定为《清容外集》九种刊行。既然看重的是诗文,那么,蒋士铨又何以会去尝试戏曲创作呢?似乎历来论者从来没有人就此发问。然而,这却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缘由。

其一,所居之地多盛行演剧活动,自小受民间戏曲的熏陶。

江西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较为发达地区。蒋士铨的家乡铅山,紧靠弋阳,这一带地区是通往浙、皖、闽的要冲。此地明代就是弋阳腔的主要流行区域。弋阳腔也叫弋腔,大约在元代后期,南戏流布各地,其中一支流传到江西广信府弋阳县一带,同当地方言与民间艺术相融合而逐渐形成。它在当地广大乡村有着深远的影响,历久不衰。至乾隆时期,铅山一地除了弋阳腔的支派广信班经常演唱高腔、宜黄腔外,还有事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往,以及由当地采茶歌转化而来的采茶戏。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载:“初六、七日,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双龙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唱采茶歌,足以娱耳悦目”,生长于此地的蒋士铨,耳濡目染,受此影响不可谓不深。

江西的演剧活动尤为盛行,从正月到岁尾,几乎月月都有。如赣东地区有个顺口溜:“雨打元宵台,风吹二月冷,三月店面牵头笑,四月戏祖降福音,五月晒戏袍,六月社公要看戏,七月迎菩萨,八月云罩声,九月庙前真热闹,十月禁令好做戏,十一月戏重戏,十二月看皇帝”从中可窥一斑。另据乾隆《南昌县志》记载:“闰岁正月扮童男为传奇戏,观者数万人”,“五月斗龙舟,夺标演剧”,“中元焚纸赈鬼,无赖僧倡为孟兰大会,演目连戏”。南昌民俗好观剧,每逢四时入节,或神诞庙会,南昌城内,常有各种剧曲演出,一般在神庙内均建有戏台,有时搭过街戏台演唱,来往行人则从台底穿过。且无须购票入场,人人可随意伫立观看。蒋士铨自幼即爱好观剧,而且常常是不计夙夜,不辞艰辛。

以后,蒋士铨又长期在北京、扬州、绍兴等地宦游、讲学,而这些地区均有着浓郁的演剧之风,民间与官方的戏曲演出活动尤为频繁。这些无疑是影响蒋士铨从事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二,受金德瑛、唐英等人的影响。

乾隆十一年,金德瑛督导江西学政,时蒋士铨参加童子试,由金氏拔为第一,进入县学,并以“孤凤凰”称之,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幸运的是,蒋士铨后来参加乡试与会试的座主都是金德瑛,金氏一直关照、栽培他,而他亦是一直追随恩师,随侍左右,直至恩师去世。应该说,对蒋氏一生产生影响的人除了其父母外,就是金氏了。金德瑛一生爱戏,早年公务之余,假梨园以娱宾;他更懂戏,曾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剧之后的感受,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观剧绝句》三十首。时人评价颇高,认为“观剧诗虽近闲情,要有咏史遗风方推能事,盖诗通于史,为其可以明乎得失之故也。总宪公(金德瑛)诸首,语重心长,庄雅不佻。洵堪作艺林圭臬。”(注:朱诚如、王天有《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乾隆十年,二十一岁的蒋士铨就曾作有《长生殿题词》与《桃花扇题词》诗,诗云:“边烽如电照渔阳,翠辇蹒跚蜀道荒。宰相固然当伏剑,将军何事不勤王?人间辱井恩难殉,海上仙山梦未忘。一种寒烟萦漫草,路祠今日太荒凉。”(《长生殿题词》)、“灯船子夜极盘游,四野风尘黯未收。不谓神兵从北下,可怜江水向东流。烟花野史词人泪,禾黍离宫过客忧。试按红牙歌法曲,清樽银烛不胜愁。”(《桃花扇题词》(注:《忠雅堂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第48页。)说明他青年时期就已开始留心戏曲创作了。后因长期陪伴爱戏、懂戏且喜看戏的金德瑛,从而能有机会大量观摩各种戏曲的演出,并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所以,笔者以为,蒋士铨走上戏曲创作道路,与其恩师金氏有着紧密的联系。

唐英是作为一个督陶官的身份被载入史册的,但实际上,他却是个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尤以戏曲名世。唐英自雍正六年(1728年)被派驻江西景德镇督陶以后的二十几年,除乾隆十五至十七年间到粤海关任职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江西景德镇陶署、九江榷关供职,他在为张坚《梦中缘》传奇所作的序中写道:“余陶榷西江二十年矣,往来珠山湓浦间。无民社之责、案牍之劳,所乐与文人学士相晋接咏。则静处一室,唯优游从事于笔墨。”,“余性嗜音乐,尝戏编《笳骚》、《转天心》、《虞兮梦》传奇数十部,每张灯设饮,取诸院本置席上,听伶儿歌之”,(注: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89页。)可见唐英的剧作,有家班为之搬演。蒋士铨比唐英小四十三岁,两人属于忘年交。乾隆十二年九月,蒋氏中举,十月归鄱阳,途经景德镇谒谢司马郑东里先生,始与唐英相识。蒋士铨作有《唐蜗寄榷使招饮珠山官署出家伶演其自谱杂剧赋谢》诗八首纪其事,其一云:“公是香山老居士,我原竹屋旧词人。怜才一见称知己,识面初来喜率真。别署合题书画舫,长吟何碍宰官身?性情诗可千回读,满饮深杯不厌巡。”两人初次会面,意气相投的融洽情意流露在字里行间,其三云:“冷吟闲醉自风流,白首还悲宋玉秋。留客且为文字饮,挑灯同话古今愁。家伶解唱名银鹿,小部能歌认海鸥。听到烦音频促节,暗抛清泪作缠头。”描写唐氏家班伶人的演出场景。又唐英《陶人心语》卷四亦有《和蒋孝廉见赠原韵》四首,其中云“风尘堆里多相识,韵雅知音子外无”颇有知己难遇之叹!乾隆十三年七月,蒋士铨第一次参加会试落榜,归家途中与唐英结伴同行,《清容居士行年录》中云:“七月,九江唐蜗寄榷使入京,是尝于郑东里先生所相识者,因约同舟南还。八月登舟,相对六十日,诗歌酬答无虚。抵江洲,别买舟还鄱阳”,也正是在此次路途中,蒋士铨为唐英的《芦花絮》和《三元报》杂剧写了序文。此次相聚六十余日,两人感情益深,以至于别离时,“小立疏林落叶屯,白头扶杖倚双孙。僧无俗韵邀同坐,秋在渔舟唤到门。老树四围虚阁隐,晴岚一线大江吞。青衫我亦多情者,不向东流落泪痕。”(《琵琶亭别唐蜗寄使君》)依依不舍之情隐然见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蒋士铨创作第一部戏曲是在乾隆十六年,距离他与唐英相识已达四年之久了。而且,唐英剧作中流露出的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感发人心的思想无疑对年轻的蒋士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蒋士铨的戏曲创作受到唐英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蒋氏后来者居上,其戏曲创作成就要远远超过唐英,但受唐氏影响的事实,却是无法回避与漠视的。

其三,与“风教劝惩”的戏曲观亦不无关系。

蒋氏曾云:“天下之治乱,国之兴衰,莫不起于匹夫匹妇之心,莫不成于其耳目之所感触,感之善则善,感之恶则恶,感之正则正,感之邪则邪。感之既久,则风俗成而国政亦因之固焉。故欲善国政,莫如先善风俗;欲善风俗,莫如先善曲本。曲本者,匹夫匹妇耳目所感触易入之地,而心之所由生,即国之兴衰之根源也。”(注:《蒋士铨研究资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在蒋氏看来,戏曲与国家治乱、兴衰,与民众的情感、社会的风俗习惯是密切相关的。戏曲艺术是可以通过审美的教育功能,起到移风易俗、影响国政的作用。其《空谷香・自序》云:“天下事有可风者,与为俗儒潦倒传诵,曷若播之愚贱耳目间,尚足以观感劝惩,翼稗风教。”主张以曲教担当起诗教的作用,将戏曲作为稗益风教的重要工具。又说“愚民忽于天性,必需感发乃坚,此有心世道者往往即游戏作菩提,藉讴歌为木铎也”(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434页,544页。)认为戏曲创作的目的就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感发人心。所谓“善曲本”的原因在于曲是“匹夫匹妇耳目”和“愚贱耳目”的感触易入之地,因此,必须利用戏曲的形象直观性使忠孝义烈之心深入人心。后来有人说“尝有演忠孝节义之事,当其蹭蹬坎坷,流离凄楚,观者每涕泗横流,不能自止;迨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乃破涕为笑,鼓掌称快。将乐善之心油然生,奸淫诈伪,不惩而自化。则传奇之有关于世教,非浅鲜也”(注:李岛《东厢记序》,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四),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227页。),此论与蒋士铨可谓一脉相续。

所以,蒋士铨从事戏曲创作,以褒扬忠烈节义为主旨,期望能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诚如陈守诒在《香祖楼题词》中云:“嗟乎!舞衫歌扇,大半宣淫;檀板金樽,无非行乐。说理者落于腐彰,掩耳思逃;醒世者坠入狐禅,游谈惹厌。惟本忠孝节义之旨趣,发为布帛菽粟之词章。质非伧父之敷陈,雅异俗流之掉弄。云霞结绮,目眩者方知五色成文;琴瑟和声,倾听者始识八音吹律。试问俳优陋语,可能感动至情?若无笔墨化工,不足维持名教。借酒杯而歌哭,自君出矣,奚殊三叠清商,触恨垒以咨嗟。为惟我听之,不啻一声河满”洵为知言。

二、“藏园曲退为案头之作”辩

关于蒋士铨戏曲,有一种评论认为其文采斐然,典雅中正,却难以付诸歌台舞榭,批评其多为案头之作,不适合演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蒋士铨戏曲不多见于歌场,这是事实,但这里面原因很多,它与蒋士铨戏曲仅仅“只能作案头阅读”性质显然不同。笔者以为,蒋剧虽然“见诸歌场者不多”,但不失案头、场上两擅其美:既是案头佳作,又适合舞台演出。

第一,蒋士铨在创作中,改变前人创作传奇多长篇巨制的惯例,缩长为短,删繁就简。文人士大夫为满足自身抒情或卖弄文采的需要,往往“填词太长,本难全演。……但恐舞榭歌楼,曲未终而夕阳已下;琼筵绮席,剧方半而鸡唱忽闻”(注:王鲁川《梦中缘跋》,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98页。)。而蒋氏清醒地认识到繁复冗长的传奇文学体制已不适合舞台演出,他的《采石矶》仅八出,《采憔图》仅十二出,最长的《冬青树》三十八出,可见他在创作剧本时是充分考虑了演出的需要的。有时每当自己写完剧本,他会敲打器物演唱起来,其目的就是考虑所作剧本的演出效果如何,以便加以改进。他写《空谷香》一剧时,是在从济南到南昌的船上,“脱稿后,击唾壶而歌,声情飒飒,与风涛相激荡,此身若有所凭者。回视同舟之客,皆唏嘘泣数行下。……明日归质方伯,或令伶工演习之。未审酒绿灯红之际,令尹当何如,观场者又当何如也?”蒋氏为了表彰姚姬的贞魂烈性,谱为传奇以便在舞台演出,虽然舟客已感慨泣泪,但伶人演习的效果如何呢?看来蒋氏是十分在意舞台演出的情形,他写曲并不仅仅只是一抒心志。他的《四弦秋》写出来后,交给秋声馆主人江鹤亭,“(鹤亭)亟付家伶,使登场按拍,延客共赏,则观者唏嘘太息,悲不自胜。殆人人如司马青衫矣”(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5页,187页。) 可知此剧的舞台演出效果是很理想的。

第二,蒋氏不仅通晓音律,而且熟悉舞台,且在写作中十分注重舞台效果。他在剧中时时对舞台布景作详细地说明,如在《第二碑・题坊》中,“场上设墓碑,幔帐上挂无字匾,背面书‘娄贤妃墓’四个字”。当戏的剧情发展到需要时,他又注明“向上立后,用旗伞略遮,暗转,匾字向外,旗伞下”。此时在场上立刻出现了早已写好的“娄贤妃墓”四字。有时还特别注重对舞台装置和舞台道具的运用,如《雪中人》一剧,第一出“场中挂酿春园匾额,列梅树。”;第四出“设高香案,挂幔,奉一小神,甲胄持戟”;第五出“场中设神幔,左地上覆一大钟,右设坐具四个”;第十出“净坐船,左右摇橹,前设旗枪、挂红灯,后建大旗,悬首级一串”;第十三出甚至在演出中间换景,场上演出一段之后,“内奏乐,场设石山一座,荔枝二三枝,中设一席”。这些舞台道具与设置的安排,对展开剧情和塑造人物都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的。这些都说明蒋氏对场上搬演的情形了如指掌。

《临川梦・想梦》出,写俞二姑在梦中的情景,台上只有小旦一个角色。为了不使场面呆板,蒋氏在此处作如下详细的舞台提示:

左右设两书案。小旦持曲本上……向左案坐介……展曲观介……作支颐睡介。扮睡魔引柳生、杜女上场立定。睡魔先下,柳、杜顾盼迷离携手下。小旦醒,起立作态介……坐右案睡介。扮汔童荷锄,柳生持香,石姑、春香扶旦绕场下。小旦醒介,起立作态唱……坐右案眠介。扮杜宝、柳生冠带同行,陈黄门捧镜退行,照丽娘冠带绕场下。小旦笑醒介…… (注:邵海青(校注)《临川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4页。)

整个场面层次分明,约而不繁,左右兼顾,足见蒋氏充分考虑了演出的需要。

应当说,蒋氏是在努力善曲本,使戏曲走向剧场的。其曲既可作美文来读,又可奏之场上。“洪蒋当年曲调新,红牙弹遍大江滨”(钱之涪《仙缘记题词》)。蒋士铨主讲扬州时,所写剧本“朝缀闭翰,夕登氍毹”(《续纂扬州府志》),刘经庵在《中国纯文学史纲》中言:“论其(藏园曲)在民间的流行,与笠翁的十种曲,同其盛况”(注: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上海书店,1935年版,第161页。)。其《一片石》剧本前有彭家屏题词云:“多谢挑灯谱赫蹄,一时传唱大江西。他年小泊隆兴观,来听秋娘按拍低。”(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4页。)诗中即描述了该剧被江西各地戏班搬演传唱的动人情景。乾隆十七年,张九钺自滇寄以《一片石歌》追忆《一片石》杂剧在南昌上演的情形,诗前小注曰:“苕生铅山孝廉于豫章城西新建、上饶两漕仓下访得明娄妃墓,语当事为立碣于阡,复谱其事为乐府曰《一片石》,授梨园使演焉。余闻而义之作歌。”,诗云:“章江黑风吹水立,美人血冷老蛟泣。土花飞出紫鸳鸯,三百年来未收拾。铅山才子好事人,苍茫兴会若有神。金蚕郁郁一搜剔,秋坟鬼唱无荒榛。丰碑矗矗立新翠,手酹椒浆感幽邃。夕阳照下旧妆楼,倒射桃花断肠字。醉来横倚一片石,绛蜡银笺吐奇墨。淋漓不让四声猿。回族已合三叠拍,百花洲深锦幕张。东湖浪打兰芽香,十三红儿踏鲁 !…东者击瑟西吹竽,感君意气为君寿。赠以南海明月珠,为君缓舞歌一曲,双泪坠落红罔ぁ(注:张九X《陶园诗集》卷五《滇游集》,清咸丰元年刊本。)。嘉庆三年,仪征汪剑潭在扬州晤琵琶名手朱葵江,还追忆起一七七四年在秋声馆上演蒋氏《四弦秋》一剧的演出情景,作纪事诗云:“檀槽声里忆江州,何乎关心白傅愁。蒋诩经通江令宅,春灯同听四弦秋。(乾隆甲午之岁,蒋心余侍御在扬谱四弦秋曲,余与葵江至江鹤亭方伯秋声馆观剧)”(注:清黄锡麟《蔗根集》卷一,道光清美堂刊本。)道光十五年,阳湖周仪プ员本匣梗作十诗记京城中杂事,其中还讲到蒋士铨《四弦秋》在京盛演的情况,其诗云:“歌场齐唱四弦秋,读曲词人尽白头。但是花前能对酒,弹章犹得比江州。(自注:都中一时竞演蒋铅山乐府。适潘红茶方伯以诗酒被劾,自滇南入都”(注:周仪ァ斗蚪飞焦菔集》卷三,道光刊本。)。《菊部群英》中记载有“敬善主人曹春山,安徽人,名福林,四喜部唱昆老生。擅演《雪中人》(吴六奇)”,“景主人梅巧玲擅演《雪中人》(夫人)”、“岫云主人徐小香,擅演《雪中人》(查伊璜)”《评花新谱》中有:“景和余紫云,字研芬,淮阴人。年十五,隶四喜部。亭亭袅立,锦瑟身材。当其叠湘裙、曳罗袖,横波乜视,窄步轻移,飘飘然如红蕖之出绿水,娴丝竹,尤善琵琶,其演《四弦秋》也,翠销红泣,韵自情来,正不徒江上余音,青衫泪湿矣”(注: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这些材料记载的都是同治、光绪年间的一些名角演剧情况,从中可看出蒋氏的部分剧作当时在舞台上是十分盛行的。此外,蒋士铨的戏曲,本是昆曲,后来亦有被改编成其它剧种的,如清末川剧《柴市节》即由《冬青树》一剧改编而成。另据《京剧剧目初探》载:《香祖楼》就由王玉蓉正本演出过,《空谷香》由尚小云增本演出过,《四弦秋》京剧改为《琵琶行》由孙怡云、新艳秋演出过。《冬青树》经周信芳改为京剧《文天祥》并由周信芳演出过,《雪中人》由永春社改编为京剧《大力将军》并由该社演出过(注:刘云《试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蒋士铨研究论文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由此,怎么能说蒋剧不适合演出,只能作为案头文字当文章看呢?

第7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一)扬音乐体验,忌机械认知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设计各种活动,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来让孩子体验音乐元素。正如一位德国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之于音乐要素的掌握,犹如汤之于盐,只有融入到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手段中去,才容易被学生喜欢、体验、理解、消化、吸收。

以音乐元素中的节奏为例,节奏最能吸引孩子,因为人的身体是最先对节奏做出自然反应的。然而,在很多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反复认识各种音符的名称、记忆音符的时值等,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其实,我们忽视了音乐最本质的特点:它与我们身体的内在脉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习使用身体的律动来准确表现节奏,哪怕仅仅是简单的拍手、跺脚、拍肩等动作,也能让他们兴奋不已。简单的声势训练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节奏感,还可以逐步扩展到表现音乐的呼吸、乐句、结构、情感、情绪等,孩子的音乐感就在这种体态律动的音乐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在2012年江苏省学校音乐新体系培训班上,声势训练同样逗得老师们哈哈大笑,大家在练习的过程中兴趣盎然。

再以培养孩子的音准感为例。音准是唱好歌的基础,也是歌唱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问题,没有起码的音准,歌曲演唱难以达到艺术的审美高度。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孩子的音准问题束手无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训导斥责。其实,音乐具有动态性的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柯尔文手势、划旋律线等多种方式将无形的音准变得有形。笔者曾参加过江苏民歌《姑苏风光》的教学交流。这首歌曲的旋律委婉动听,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而言,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较难掌握歌曲的音准。授课教师没有采用机械模仿的方法教学,而是用旋律线将音乐的线条表现出来,给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学唱歌曲的旋律,并用手势将旋律线表现出来,成功、轻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感是在审美愉悦的歌唱活动中逐渐建立的,它不是靠机械训练就能完成的。

(二)扬音乐审美,忌道德规训

音乐具有意味性的表现特征,意味的不确切性和多解性使得音乐散发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很多时候,对于歌曲情绪的理解,我们应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将音乐课变为讲大道理的思想品德课。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江苏民歌《打麦号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热情洋溢,孩子们也演唱得不错。但是到歌曲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爱惜粮食”这条路上去。孩子答不出来,教师也着急,最后干脆自己说了,并要孩子们重复自己总结出来的歌曲意义。这样的音乐教学就违背了音乐教学的规律,这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方式。其实,我们可以将孩子的价值观放到对劳动号子的热爱,对江苏民歌的热爱上来,这样更符合我们音乐的学科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专家莎拉·布鲁克教授在接受《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记者访谈时曾这样说:“以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一时难以理解,因为国外没有这一类目标。但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活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最终,我把乐曲旋律用小棋子变成了一座长城,然后通过活动创设,让孩子站在‘长城’上来学习节奏,最终让学生产生祖国多美丽的感受,通过行为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①

由此可见,莎拉·布鲁克教授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睿智的。她没有采用道德规训的方式,在歌曲学完之后,一定要孩子们说出这是一首爱国歌曲,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类的大道理。她的教学颇具“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在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孩子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

(三)扬音乐创编,忌偏离本体

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它也是最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偏离了音乐学科的最初方向。

比如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的创编歌词,上一段唱的是小熊,下一段再换个小狗、小猫之类;上一段唱的是冬天,下一段再换个夏天唱唱……这样的创编注重的是歌词的文本,而不是音乐本身。我们看似让孩子们创编了新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创编意义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意义不是很大,音乐教学里的即兴创编更多应是跟音乐要素相关的内容。

又如,我们教学《树叶儿飘飘》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让孩子来模仿树叶“沙沙”的声音,这时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都会想到“沙沙 沙”这样的节奏,为什么小树叶发出的声音就一定是这样的节奏呢?比如,大风的时候和小风的时候,小树叶分别会怎样唱歌呢?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它的萌发、生成、演绎及传播的全过程,音乐的内构寓意与外延效用,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一股新奇别致的创造性气息。②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良好的教学契机,让孩子来创编不同的节奏表现小树叶。音乐是最丰富多变的艺术,只有一种答案的创编只会僵化孩子的思维。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竖笛曲《送我一支玫瑰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打击乐,来让孩子体验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先请孩子们自己选择合适的乐器拍击一些新疆音乐元素的节奏,如切分节奏、弱拍起等等,然后请孩子们在长音的地方创编具有新疆特色的节奏。由于前面老师已经做了新疆节奏元素的铺垫,因此孩子们在长音之处创编新疆特色的节奏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在孩子们演奏成熟之后,老师又请孩子们用刚才创编的节奏来给乐曲的开头设计一个引子,给乐曲的结束之处设计一个尾声,最后请所有的孩子来合作演奏,有的吹奏竖笛,有的演奏铃鼓,有的演奏三角铁等等,整个课堂充满了音乐创造的气息,其乐融融。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即兴创编一直围绕新疆音乐的元素在进行。既没有给孩子们设立标准答案,也没有偏离音乐本学科,去创造音乐之外的东西。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要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着重音乐本体和审美体验,做到“三扬三忌”,用音乐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注 释:

第8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对于江西省原公安厅副厅长许晓刚(正厅级)而言,浙江衢州是个特别的地方,他人生的红与黑、始与终,均在此地得到了充分展示。

17岁那年,许晓刚来到衢州当兵5年。40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衢州,已经是一个阶下囚。

“刑侦剑客”与“打黑厅长”

1951年,许晓刚出生在南昌市一个干部家庭。1980年调入公安部门后,他从基层派出所侦查员干起,先后担任派出所所长、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副局长、南昌市公安局副局长和局长、江西省公安厅刑侦处处长等职。1994年10月,当他被提升为江西省公安厅主管刑侦工作的副厅长时,年仅43岁,成为江西省最年轻的厅级干部之一。10多年的刑侦工作,为许晓刚赢得了“打黑厅长”和“刑侦剑客”的美誉。

2005年6月,许晓刚调任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2000年,南昌发生“11・11”银行大劫案,许晓刚是案件侦查的指挥官之一。当涉案人员在南昌出现时,许晓刚指挥3000名警员实施零点行动,在没动一枪一弹又无任何伤亡的情况下,数名罪犯被抓,案件大获全胜。2003年12月31日,九江市某公司宿舍发生一起入室杀人案件,外地的包工头和妻子被杀。此案由公安部督办。担任专案组组长的许晓刚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使案件得以迅速告破。据记者了解,江西省很多大案要案的侦破都有许晓刚立下的功劳。

江西省公安厅一位处长对记者说,许晓刚主管刑侦多年,对刑侦业务很熟练,我们一直都认为他是打黑除恶的天才。

而许晓刚在多次会议上也高调提出,“要加大对黑恶势力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并多次表示要“限期改变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局面”。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公众眼中打黑除恶的“能手”,却因抚州“黑帮老大”熊新兴案的东窗事发,露出了鲜为人知的贪财、贪色的人生另一面。

保护伞下的黑色交易

1997年以来,以熊新兴为首的黑社会犯罪集团在江西省抚州市以开、贷款诈骗银行资金、强迫交易等非法手段,聚敛了巨额财富,并大肆购买枪支、吸收成员、扩充组织。该组织先后以残忍手段致3人死亡、5人重伤;从金融机构贷款近亿元,无意归还……

熊新兴团伙之所以能在抚州兴风作浪近10年,最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江西省公安系统有强硬的保护伞。许晓刚就是其中之一。

许晓刚是在2000年9月负责查办行贿江西省原副省长的案犯周雪华逃脱案时,与熊新兴结识的。周雪华事发后,熊新兴仍借款20万元给周的妻子,因此被公安机关传讯到案。但这件事却使许晓刚对熊新兴刮目相看,觉得他“够朋友,讲义气”。

之后,两人频繁来往,关系越来越密切。数年间,许晓刚收受、索取熊新兴人民币85万元、美元1万元以及价值人民币8.2万元的玉镯一对。公开的监察信息证实,熊新兴是许晓刚索贿、受贿的“第一大户”。

为了显示与熊新兴的特殊关系,许晓刚曾多次携带妻子或情妇到抚州,并把熊新兴作为“哥们儿”介绍给抚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及抚州市几任公安局局长认识。他甚至约上一些领导一起到熊新兴那座被当地群众称为“红楼”的联达俱乐部吃喝玩乐。

熊新兴在抚州为所欲为,屡屡被当地百姓或者受害者举报。为保护熊新兴,许晓刚对上级领导的批示采取敷衍和对抗的态度,甚至将反映熊新兴犯罪的举报内容泄露给熊新兴,致使熊对公安机关的调查每次都能轻松过关。

2002年5月,抚州市公安局成立了以原副局长尹光为组长的专门调查组,准备对熊新兴及其公司立案调查。许晓刚多次向尹光“打招呼”,使得调查成了“走过场”。尹光(已经被监察机关处理)也积极给熊新兴支招,致使熊新兴多次殴打威胁证人,毁灭证据。

2004年9月23日,当得知中纪委、江西省纪委与省公安厅正在部署当晚秘密抓捕熊新兴时,许晓刚害怕受到牵连,立即向熊新兴通风报信。熊新兴迅速潜逃,专案组抓捕扑空。直至2005年2月底,熊新兴才被刑事拘留。

2006年9月26日,江西省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行贿罪等13项罪名,判处熊新兴死刑。

长期培养“纳贿”大户

其实在认识熊新兴之前,许晓刚已经为自己培养出多名“纳贿”大户。

1998年初夏的一天,身着便服的许晓刚来到南昌“2001歌城”唱歌,被歌城老板章新明认了出来,两人相识后觉得很投缘。从此,“2001歌城”成了许晓刚常去的地方,每次都免单,而且还有小姐陪唱。

2001年,章新明将一块价值人民币6.24万元的“伯爵”牌手表送给了许晓刚;2004年2月,许晓刚过生日时,章新明又送给他一块价值12万元人民币的“百达翡丽”牌手表;2004年5月,许晓刚前往欧洲考察,章新明专程到广州送行,并送给他一万欧元。

不仅如此,从2001年至2005年的每年春节,章新明都要给许晓刚送去上万元的红包。

许晓刚投桃报李的机会很快出现。2004年6月,“2001歌城”一经理冯某的男友刘氏兄弟二人涉嫌贩毒吸毒被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刑事拘留。章新明当即打电话向许晓刚“求救”。经许晓刚“打招呼”,刘氏兄弟未被追究刑事责任就被释放。

此后不久,章新明在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筹建博泰矿业有限公司过程中遇到当地村民阻挠。许晓刚听说后,给新建县公安局局长屈某“打招呼”,屈某随后两次带领公安干警到现场“保护”,使博泰矿业有限公司得以正常开业。

更早的1996年,许晓刚经人介绍,与南昌市金鑫阁大酒店老板张龙龙相识。1997年春节前,张龙龙以“拜年”为名,送给许晓刚人民币8万元。几天后,张龙龙便找许晓刚帮忙。原来,金鑫阁大酒店职工裘德锋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南昌市西湖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张龙龙想给裘德锋办理暂予监外执行。许晓刚不由分说就给法院院长“打招呼”,使裘德锋如愿以偿。随后,张龙龙又给许晓刚送来两万美元。2000年春节,许晓刚再次收到张龙龙奉送的人民币10万元。张龙龙的“大方”让许晓刚觉得这个人很讲义气,值得深交。

2001年底,张龙龙以博来集团不能如期归还贷款找许晓刚帮忙,许晓刚随后向南昌市某银行行长徐某“打招呼”,使博来集团得以延期还款。张龙龙这次给许晓刚的“回报”是人民币20万元。2003年,金鑫阁大酒店发生员工被伤害的事件,许晓刚听说后马上打电话要求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抓紧破案,从严处理。张龙龙以两万元美金向许晓刚表示“谢意”。

许晓刚的“朋友”可谓“三教九流”。刘权祖是在逃亡路上与许晓刚成为朋友的。1998年,刘权祖因涉嫌伙同他人持枪伤人案,被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追捕而逃往北京。当时,许晓刚正在北京出差,刘权祖经人介绍与之结识。随后,许晓刚在刘权祖写的材料上作了批示,并向时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打招呼”,刘权祖因此逃脱了被立案追究的责任。从此,刘权祖对许晓刚言听计从。从2000年5月以后,刘权祖先后送给许晓刚现金或物品总计人民币数十万元。

500万元贿金养了6个情人

许晓刚有多个曾被他视为“红颜知己”的女朋友。据许晓刚在法庭上供述,“我与她们的关系,用‘包养’二字基本上都能概括。10年时间,总账算下来,花在她们身上的钱物近500万元!”

据监察机关查明,许晓刚从“纳贿”大户那里得到的钱,大多都被他花在了情人身上。

1997年新春伊始,许晓刚到山东青岛开会。某日傍晚,酒足饭饱的他独自一人来到某洗浴中心洗桑拿。按摩小姐赵某给他一边按摩一边调情,当晚,许晓刚便将赵某带回了宾馆。分手时,许晓刚给赵某留下了1000元。

当年冬天,许晓刚再次到青岛,又去找赵某幽会,但赵某此时已投入他人怀抱,且已有身孕,婉言谢绝了许晓刚。可许晓刚并不甘心,怀抱99朵红玫瑰来到赵某宿舍的楼下,在寒风中站了一个多小时。赵某终于被感动。从此,两个人在南昌、北京、上海频频出入宾馆酒店。近3年的时间,许晓刚送给赵某40多万元,并托人在北京给她找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1998年春天,许晓刚出差北京,又与一家夜总会的服务小姐陈某交上了“朋友”。两年的情人生活,许晓刚给了陈某30多万元,并介绍陈某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还为她出面联系到江西省两家烟草企业两笔共300万元的广告业务。

2000年秋天,许晓刚认识了一家夜总会的服务生班某,并以40多万元的钱物与其维系了一年多的情人关系。

邓某和李某是许晓刚最钟爱的两个女朋友,他在她们身上投入了更多钱财。邓某曾两次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并获过奖。2002年初春的一天,邓某与许晓刚、熊新兴在南昌“2001歌舞厅”唱歌时,向他们提出自己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歌曲制作费还没有着落,熊新兴为了讨好许晓刚,便拿出5万元给了邓某。同年7月,因邓某要出个人专辑,在许晓刚的指示下,熊新兴又汇给邓某30万元。许晓刚花在邓某身上的钱物总计人民币达200余万元。

李某是许晓刚2003年春节期间认识并发展成为情人关系的。许晓刚出资帮助李某在南昌经营某品牌服饰专卖店,并送给她宝马轿车等等,总计人民币也在200万元以上。

2007年2月14日是情人节,许晓刚案在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他往日的“红颜知己”一个也没有露面。许晓刚度过了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第9篇: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这些同学在落笔踌躇,深感为难之时,实际上忽略了诗歌鉴赏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忘记了在诗句和诗意间搭建起一座联想之桥。

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或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或借助眼前的实体形象衬托表现虚拟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架设起联想这座桥梁,把断面和断面间省略的中间部分、把虚拟形象和其后的实体形象、把眼前的实体形象和背后的虚拟形象联系起来。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省略的部分和背后的形象了。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诗歌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准确还原诗歌的艺术形象。

表面看来,《春日忆李白》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所以,考生对此产生以上疑问是很自然的。但进一步想:作者为什么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这首诗的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会激起你的联想?当读罢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考生联想的翅膀可能就会扇动起来,联想之桥就可顿然落成了:这两句诗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正是此时,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联想到此,便会觉得两句自然有一种奇妙而紧密的联系:是杜甫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吧?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杜甫吧?“春树”“暮云”似乎带着两人深重的念想,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作如此联想,答案也就顿然生成:“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联想之桥使你安然登陆解题之岸。

联想种类多多,鉴赏诗歌时,我们应该常常作哪些联想呢?

1. 相似联想。通过联想意在发现与原诗一致的表现手法、情感、风格等。读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两句,看似写水,但假如联想到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的“一水牵愁万里长”,欧阳修《踏莎行》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红楼梦》《红豆曲》的“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诗句都以水喻愁,鱼玄机诗虽无“愁”字,也定是用江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来形容愁思的绵长。

2. 相反联想。由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想到跟他们对立的人或事物,这种联想就是相反联想。它主要强调作品中形象、事理、情态间的或实或虚、或明或暗的衬托与对比关系,鉴赏时可以藉此以拓展思路。如读晚唐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字面上写台城柳逢春即枝繁叶茂,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如果作相反联想,作者正是以台城柳“依旧”“无情”地枝繁叶茂来反衬台城的荒凉破败,以柳的终古如斯反衬六朝繁华的转瞬即逝。如果作更深入一步的联想: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可见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

实际上,联想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举常用的两种。诗歌创作者藉此自如地将天地万物驱遣于笔端;而作为诗歌鉴赏者的我们,同样可以依靠它“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然而,联想并非天马行空,如果脱了缰,也就成了胡思乱想,答题也不会答到点子上了。联想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 联想之所本――诗歌主题。“本”也就是联想的根据、依据。要作联想,先要解决联想基于什么,源于什么的问题。仍以《春日忆李白》为例: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的鉴赏而所作的联想必须紧扣诗题中的一个字“忆”,“忆”是这首诗的主题,其他的干扰信息均可以排除。脱离了“忆”,联想也就走入了歧途。

2. 联想之所循――诗中信息。“循”就是思路,即沿着什么去想的问题。这条路就是诗中提供的关键信息。鉴赏诗歌不能无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除了来自于诗句本身外,还应特别关注诗题、序言、注释等部位。“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诗的关键信息就来自于注释。“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中看不到而只是想得到的一处景色,这不是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对李白的思念吗?反之,不也可以联想李白也在思念着作者吗?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就想对了。

3. 联想之所向――题干要求。“向”就是联想所针对的目标。联想应向着什么目标?终点在哪里?题干要求就是联想的终极目标。上例题干要求答出这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联想的指向就只能是“思想感情”,且不应单是作者的感情,而应是“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有些考生误答为景物表现出的情调,或只是答杜甫的感情等等,其错误原因就是不看目标,无的放矢。

确实,联想是诗歌鉴赏之桥,借助它可以开拓思路、品味诗情、洞察形象、参透意境,达到完美答题的境界。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

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1) 诗中并未出现采莲女的身影,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采莲女的?发挥你的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

(2) 赏析这首诗运用的衬托的写作技巧。

答:

【参考答案】

1. 作者从侧面描写人物,虽不见采莲女的音容笑貌,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小楫轻舟,实际上是写人的轻灵自由。写“钗光”“衣香”,以虚衬实,使人想象采莲女美好的形象。作者对人物作动态描写,使人感到人物的生动活泼,洋溢着欢快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