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描写亲情的作文精选(九篇)

描写亲情的作文

第1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能用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但在记叙文写作中,也是要经常进行动作描写的,记叙文中的动作描写也要有意义,要蕴含有价值的信息。动作中的意义和信息,构成了文章可供回味的底蕴,会使作文显得好看、耐看。中学生作文中的动作描写,也应有一定的目的,要明白自己笔下的动作描写有什么意义。

那么,记叙文中的动作描写应有哪些意义呢?

一是动作描写传递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文,会使人产生亲切感。生活气息,是作文的一种魅力。增加作文生活气息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动作描写传递生活气息,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个初一的孩子作文中的一段话:

她悄悄把我叫到教室外面,低声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边说,一边用指甲在红砖墙_上漫不经心地划着,划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细痕。“一边说,一边用指甲在红砖墙上漫不经心地划着,划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细痕”,这句描泻,写出了人物说话时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乍一看没什么意义,仔细品味,却会发现,这个动作描写使作文内容显得很真实,呈现出鲜活的生活气息,读来觉得亲切生动。在描写人物动作时,适当地描写人物具有生活实感的动作,可以增强描写的现场感,从而增强文章的生活实惑。

二是动作描写反映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有时,人物的一些内心活动,直接写出来,不如通过人物的动作间接地反映出来显得生动。有些微妙的内心活动,很难直接表达,而通过描写则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下面是本刊本期“2006年全国中考满分作文展评”栏目中《门其实开着》一文中的一段话:

门虚掩着,从门缝中透出几丝暗淡的光线。我伸手准备叩门,手在离门还有两厘米的地方又停了下来。一种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慢慢吞噬着我的心。我缩回了手,侧过头看着同学们。

这段话写一位班长受同学们的推举,去敲老师的门,给老师提意见。“我伸手准备叩门,手在离门还有两厘米的地方又停了下来”,“我缩回了手,侧过头看着同学们”,这些动作描写,生动逼真地表现出了人物犹豫不决、惶恐胆怯、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细致微妙,为文章增色不少;同时,这些动作描写也增加了作文的生活实感。这篇作文中类似的动作描写,对这篇作文得高分有一定帮助。

三是动作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情。这是动作描写一个最基本的意义,平时老师在讲作文技巧时也讲得最多。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反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在记叙文写作中很常见,也很有效。下面是本刊本期“校园文学社之页”栏目中《父亲的鞋》一文中的一段话:

我把他挡在门口,生气地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应酬?”父亲不耐烦地说:“小孩子,管什么管!”说完,便晃到客厅看电视了。

第2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录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收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一文堪称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文中无论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还是对事情的交代,都不乏白描手法的恰当运用。

一、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白描

这方面,以“我”望父买橘一段最为典型。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用写实的笔触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更着力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过铁路的情形: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以上文字乍一看平淡无奇,在儿子眼中,父亲的体态不雅,但细细品味,平淡的文字下却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过多的形容、修饰类的语言,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表现出来,让情感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大朴。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平淡才更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二、对父亲简短语言的白描

文中写父亲的话语不多,且极为朴实。仅有的几句也都很简短,但话短情长,并且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如送“我”时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旅途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唯恐行李丢失;“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甘愿独自一人承受生活重担的坚强自信的父亲。这些话再朴实不过了,但却包含着千情万绪。尽管只是白描,却把一位老父亲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的那份怜爱、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第3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些瞬间,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却像树叶上颤动的露珠,晶莹剔透,在记忆中绽放光芒,不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动和难忘。请以“难忘的瞬间”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

【思路点拨】

“难忘的瞬间”,就要把“一刹那”或者“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写完整,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如何写好“难忘的瞬间”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立意深刻审题准

作文时,一定要认真解读题目的导语和要求,要读懂题目的真正含义,既要抓题眼,又要兼顾其他词语,同时对于题目中的提示语一定不要忽视。

对于“难忘的瞬间”这一题目,关键是要把握“瞬间”的意思,命题者是要我们全景记录某一个瞬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包括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要记叙清楚。当然更要兼顾“难忘”这个词语,所谓“难忘”就是记忆深刻,所以选材时要注意选取让人印象深刻、刻骨铭心的事例,或者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以小见大,体现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

二、详略得当显主题

为了写好“难忘的瞬间”,写作时要在“细”字上下功夫。注意关于一瞬间的细节描写,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个举止、一句话语都能真切地表现人物,我们要将这些细节刻画得具体、细致,使之细微处显真情,更好地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在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进行细腻刻画。例如写父亲晚自习接“我”回家,父亲跟“我”的对话,父亲的动作、眼神等这些描写就需要进一步细腻刻画,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突出,主题才会更好地凸显。

三、景物心情巧映衬

细节描写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烘托与映衬,景物描写往往能衬托那一瞬间人物或喜或悲的心情,烘托渲染气氛,深刻地表现中心。写作时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一草一木进行描写,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在当时特有的情感。刻画景物时要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或主题的景物,不要孤立地描写景物;还要注意笔墨精练,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如学生作文《嗅觉中的生命》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爸爸心爱的君子兰:有的已经绽开,大概是等不及了,长长的花朵是橙红色的,相互间笑着闹着,热烈奔放;有的胀得鼓鼓的,像船舱,满装生命的活力,似乎一触即破。

这段景物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细致地写出来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难忘的瞬间

刘斌

母亲母亲俯身为我扣上大衣纽扣的瞬间,如一颗明星,照亮我心头,永不磨灭。母亲母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题记

母亲初秋,北国的秋风已略带凉意,灰蒙蒙的天空挂着一轮红日,倒有一番萧瑟寥廓的意味。午后,我要去学校,母亲便又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唠叨。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亲母亲母亲亲母亲母

母亲“课本、作业本都带齐了吗?再看看,可别又忘记了,上次你忘记了,还不是让你爸爸去送的?对了,下周降温,别忘了多带件衣服,别着凉了!”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亲母亲母母

母亲对于这些唠叨,我早已习以为常,可心里仍有一些不满。“还有……”母亲继续唠叨着。母

母亲“够了!有完没完?”我没好气地说道。起身拽起书包,抓起大衣,扭开门,冲出房间。母

母亲父亲从车棚里推出摩托车,我将书包塞进车篮,坐上车,正准备上路,一个声音追了上来:“等一下!”是母亲,我不耐烦地看了她一眼。她急速地赶上来,“我给你扣上大衣的纽扣,天冷。”说着,开始细致地为我整理大衣,边扣边数落:“你看你,多大了还让人操心,扣子也不扣……”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

母亲当压抑在心底的火气再次要爆发出来时,我却看到了令我难忘的一幕:只见母亲微曲双腿,低着头,一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轻轻翻动着,这是妈妈的手吗?这双手是最柔软的啊,它每天轻拍我入睡,给我洗脸、洗澡,那时是多么纤细饱满啊,如今却为何如此干瘪粗糙呢?母亲继续为我扣着大衣纽扣,略带凉意的秋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几根白发在黑发中醒目地扎着我的眼。母亲也有白发了。青春不在的母亲,在寒风中佝偻着身子,手上下翻动,为她深爱的儿子一颗一颗地系着纽扣,我的心头一阵酸楚,喉咙渐渐发紧。

母亲“好了,”母亲抬起头,轻捶着腰,“怎么眼圈红了?”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亲母母母亲

母亲“哦,是沙子迷眼了。”我慌忙道。母母亲

母亲“快走吧,上课别迟到了!”母亲母亲母亲

母亲车子开动了,“妈,回屋吧,外面冷。”母亲一愣,继而笑成了一朵盛开的。亲母亲母

母亲路上冷风刺骨,而我心里却温暖如春,回想母亲为我系纽扣的瞬间,温暖一直在我心底荡漾……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亲

(用题记的形式点明文章主题,总领全文。)

(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气氛,跟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呵护相呼应。)

(母亲的这些唠叨继续为“我”对母亲的厌烦造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实在忍无可忍,“拽”“抓”“扭”“冲”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急切摆脱这种唠叨的渴望。)。

(这是“我”情感变化的过渡段落。)

(本段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母亲在风中为“我”系纽扣时的一幕进行了细致刻画,尤其是对母亲干瘪粗糙的手和风中白发的描写,让人深深地为母亲对儿子的爱而动容,此时,“我”的情感开始发生强烈变化,上下文形成强烈对比。)

(这时“我”的心情不再烦躁,代之而来的是对母亲的愧疚。)

第4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关于体裁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历年来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对戏剧和诗歌考查得不多。因此,下面只就小说和散文作一讲解。关于表现手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看出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对表现手法的辨认和赏析。主要题型有: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该文体的某一特征的。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判断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解题技巧】

一、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1.散文。高考语文试题主要选取以下三种散文:(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突出特色是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文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的特点。

2.小说。小说的基本特征一是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是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是环境描写具体,生动。阅读小说时,考生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记叙方式和描写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2)不同的描写有不同的作用: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则通过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而环境、场面描写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抑,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抑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2.点面结合。“点”,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作较为全面的情况概述,从而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主题深化。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3.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4.情景交融。(1)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3)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4)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的细致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5.衬托对比。(1)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2)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而对比一般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6.伏笔照应。(1)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而又合理。(2)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出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而又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7.白描工笔。(1)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2)工笔,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特点。

8.铺垫悬念。(1)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从而收到“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2)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放在后面交代。

9.正面侧面。(1)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亦即“实写”。(2)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亦即“虚写”。

10.卒章显志。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承上启下。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12.开门见山。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主旨显得明白清楚。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玛 莎

[俄国]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工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蛄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说:‘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选自《屠格涅夫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别具一格,玛莎这个主人公始终未正面出场,作者将笔墨全部用在玛莎的丈夫――马车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玛莎的性格特点。

B.“贫苦的农人”“羸弱的瘦马”“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霍乱病”等文字,反映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揭示了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C.马车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地主们的代役租”,一再称“我”为“老爷”,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品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

D.英俊的马车夫的悲伤的神情、沉重的叹息和声声深情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挚爱,并促使读者想象出玛莎动人的形象。

2.小说着重写出了“夜间的马车夫”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文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马车夫的悲伤情绪?

答:

3.透过小说的侧面描写,你能看出玛莎的什么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井 绳

李汉荣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情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地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多万公里。走了三十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冷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的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术家。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

1.“我”父亲在月夜挑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

答:

第5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高一作为初高中的一个衔接点,写作课该上什么内容?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初中作文是以记叙文写作为主,高考作文尽管文体不限,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逐渐增强,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但让高一新生直接学议论文写作未免有点儿早。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于是我选择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这块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写作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怎样有效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不仅让读者看到他的形,而且要看到他的“神”,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让读者在文中能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知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脾气。有了这样的考虑,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生成了,我要上的课是“细节,让你的文章更动人”。

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先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哪些具体方法,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用这种手法写一则语段。

怎样的描写是细节描写,学生自然是知道的,选一个学生较熟悉又经典的语段作为引子唤醒学生的记忆。《背影》是初中教材内容,我选择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买桔子这个动作描写,并且提供了朱老先生原先对父亲动作的描绘“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的一句简短的话,比较两个,哪个语段更精彩?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引出“细节描写”这个概念。趁机也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就是把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步,重温经典。紧承前面的概念找了两个关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是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这个情节,心理描写是弗朗西斯逃课回校时得知从此不能学法语的心情,用这两个语段是想得出一个方法,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能使人物更形象。

第三个经典语段是《社戏》中大家伙一起划船去看戏时看到的乡村夜晚的景色。这个语段的鉴赏是为了说明添加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之后,我给学生一句话要求用刚才所学的两种方法扩写。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试上之后,发现问题出来了。第一,我自定的标题是“细节让文章更动人”,但是本堂课是围绕人物描写让文章更动人,太大了点。其次,景物描写分两种,即纯景物描写和用来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写,从我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需要的是为写人服务的写景,这样看来,《社戏》这个语段不太合适了,鲁迅先生写故乡宁静的夜景为了表现对故乡的怀念。第三,语段鉴赏分析不到位,这样的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分析作用分析不透彻。

于是我对一稿进行了修改,鉴于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塑造人物形象”,用的方法是“细节描写”,我把作文课标题改为“细节,让人物形象更饱满”,这样的标题让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在朱老父亲穿过铁道买桔子的两段文字比较之后,把问题更加明确“父亲穿过铁道的艰难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指向性更加明确,不像原来那么大而空,希望通过这个话题直接切入“细节描写”。围绕“艰难”二字,分析作用,父亲越是艰难,对儿子的体贴疼爱就表现得越明显。

在第二个环节的方法指导中,保留了前面两个语段,而把景物描写的语段换成了《荷塘月色》中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写,做这样的调解是考虑到本堂课的人物是塑造人物形象,要选择一个烘托人物形象的景物描写。宁静的荷塘夜景是用来烘托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

第6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一、直接描写心理,揭示人物品质。

心理描写,一般运用第一人称,把人物想说的话说出来,就是平常我们写日记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袒露的心声一下子就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来。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写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

“愿上帝可怜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因为是不可告人的,是内心的活动,这位老大臣自私、虚伪的性格品质,只能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出来。

二、动作暗示心理,表现人物思想。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也是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一种方法。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的一段描写: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这一段多用的是动作描写,却生动地写出了“老头子”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举起篙来砸”“狠狠地敲打”写出了他对日本鬼子的极端仇恨的心理;“向着苇塘望”写出了他想让两个小姑娘看到此景的心理。两种心理活动正好体现了“老头子”勇敢无畏又自尊心极强的性格特征。

三、景物衬托心理,展现人物性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情、景常常是交融在一起的。通过景物来衬托,能够很委婉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李森祥的《台阶》一文的一段描写: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第7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的考点之一即是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形象进行赏析。在设置考题时,往往要求理解作品中对人、事、景物的描述。具体考查点有:通过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看人物的生存环境;看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概括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典例呈现】

一、(2014・浙江衢州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爬树的男孩

[英国]尼古拉斯・保罗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摩,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谢素军译,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1)拉瓦利用 。

(2)安德烈利用 。

2.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

二、(2014・广西柳州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雨

谢宗玉

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唠叨,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

1.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四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2.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情节和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析】

考点一 分析描写方法

[思维轨迹]记叙文中,会较多地用到描写这一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例一的题2需通过分析拉瓦的行动来分析拉瓦的心理。从描写方法看,运用了动作描写,从描写角度看,运用了侧面描写。例二的题1需要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分析。

考点二 评价人物形象

[思维轨迹]评价人物形象,要先阅读文章,找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包括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描写;结合文中对人物称谓或有关人物的隐喻的事物,确定答题的用词、褒贬色彩;用清晰、准确、全面的语言写出分析结果。例一的题1需要全面了解故事情节进而分析人物在故事中的身份。例二的题2需抓住文中表现父亲身份的介绍及行动描写来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一、1.(1)夜色作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2)拉瓦搜集情报。2.示例:安德烈伤得这么重,他会死吗?打吊针真的能救活他吗?他被打成这样,都是我害的。我要一刻不离地守着他,陪着他。(根据揣摩的合理程度酌情给分。)二、1.示例:句子通过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侧面写风大,从而衬托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或:通过动作描写,“跑”“拾”“甩”三个词表现出父亲的不畏风雨)。2.当雨来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这说明父亲责任心强;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这说明父亲甘于奉献;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这说明父亲能够顾全大局。

【技巧总结】

一、通过分析各种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精神与性格,使人物具有活力;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外貌特征。

二、通过探究人物感情、评价人物形象。

要立足文本,紧扣人物的身份职责进行分析;联系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或特定环境进行分析;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分析,从相关情节中把人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来,不能毫无根据地给人物乱贴标签;理清人物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注意捕捉人物感情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专项训练】

第8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锤炼词语 突出特征 巧用修辞 运用五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作文中,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逼真的细节来呢?

一、注重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1.锤炼词语,突出特征

以教材《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为例,来分析。

教师: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事,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较为具体,但是这样的表述,难以打动人心,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我们来欣赏朱自清先生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师问:“你从中有了怎样的发现?说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1:“作者写了父亲的身材肥胖和衣着穿戴,表明他过月台的不容易,表明对儿子的疼爱,这里让我感动。”

学生2:“这里运用恰当的动词,如‘走’、‘探身’、‘攀’、‘缩’、‘微倾’,把当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写得具体细致。”

学生3:“令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4:“文中还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时的情形,这样有去有回,显得很完整。”

教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的很到位,也正是由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所以读者的泪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那么如何让你自己的文章也生动细致感人至深呢?”

学生1:描写人物时要运用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

学生2:要有自己的心理感受。

学生3:要把人物的动作用“慢镜头”的形式来写,这样可以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很感人。

教师:通过对一些精彩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可以对描写的内容加以修饰和限制,让文章更生动,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学生质疑:描写人物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方法,使人物丰富,那么在作文中如何描写景物呢?是否也有好的方法让我们去学习呢?

教师:你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正是老师想要让学生思考的。有关如何描写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作品中加以借鉴。

2.巧用修辞,运用五觉

教师问: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你对哪些景物印象最深?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1:朱自清的《春》,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学生2:鲁迅的“百草园”,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学生3:鲁迅的《社戏》,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都是名家名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从大家身上借鉴一些写法和技巧。开动你的脑力和智慧,你能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方法吗?

学生1: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同学要评述吗?

学生2:在描写景物时要多角度观察,多层次多方面来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他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景物写法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还有谁要补充吗?

学生3:还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学生4: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令季节来描写景物。

学生5:还可以从不同时间段来描写景物,如白天与夜晚时的不同景色,这样描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赏析范文,领会作用,感悟方法

缺乏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这几句话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

有细节描写的片段:初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细节、肖像细节描写。“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更真更切,排比修辞使语势强烈。

学生2: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师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细节描写的要求:真实、典型、细微、生动、新颖。

三、文海拾贝,采撷精品

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处景物、一番感受,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突出中心的重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是在描写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精彩部分从我们笔间溜走了。所以,我们要把细节写细。让画面具体可感知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仔细的观察;细节描写要抓住典型细节,来突出文章的中心,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写好细节的技巧: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想象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第9篇:描写亲情的作文范文

透视体验一:细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其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不少学生认为人物动作难写,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动作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很难捕捉。其实,任何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观察和描写动作时,如果把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关键性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清晰呈现出动作形成的过程,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了《家有儿女》中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同学们以“爸爸去参加家长会,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为开头续写下去,把观察到的刘星等候爸爸时的动作描写出来。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学会动作分解,细致描写。

具体过程如下:

他扬着脸,皱着眉,一边甩着手,拍着胸,一边团团转,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爸爸怎么还不来呀!”

学生写人物动作时注意将细致观察的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都具体地写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继续观看视频:爸爸回来后的情景,特别注意最后刘星向爸爸求情的动作。选用一个动词来形容刘星是怎样向爸爸求情的,学生选用的“缠”字比较恰当,像蛇一样,仿佛刘星赖上了爸爸,突出了刘星对爸爸哀求时的样子。

另一名学生则选了“抱”字,抱住爸爸可见父子两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可见,同一个动作行为,选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精选动词,表情达意。

透视体验二:深体会

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准确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准确用词,一字传神。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力求做到“精准”二字――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描写,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教学过程如下:

以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为例,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先找出作者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用的动词,并思考把“攀”换成“抓”行不行?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和学生一起做“攀”这个动作:假设你前上方就是月台,“攀”怎么做呢?(抓住东西向上爬),月台上是没有东西可抓的,怎么办?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爬。

同学们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父亲做这个动作时的艰难,然后较详细地分析除了“攀”以外,其他词的表达效果。通过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准确用词能更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本段重点描写了父亲身体的哪一部分?(“背影”),让学生猜想一下朱自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而不是写父亲其他方面的特征?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揭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最准确最传神的动作特征,从而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结合这段文字的写作背景,很容易就能明白朱自清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疼爱,此时此刻的背影也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于是,他借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透视体验三:抒真情

写作课上,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然后是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情景剧:“父母的爱”。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父母爱自己的行为动作并创设一个表现父母爱的场景。可以设计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动作,也可表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动作,尽量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对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特定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透视体验四:说收获

要求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到的方法时,因为笔者过早地出示了“名著阅读”书籍奖励的图片,误导学生都说到了通过多读书来提高写作水平,而忽略了通过观察、体验动作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重点。也缘于出示《背影》的一段文字或许让学生感觉到需要多读书。笔者灵机一动将平时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积累,在写作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然后结合笔者所设计的“奖励名著”给予各个小组以鼓励性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