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我的课堂生活精选(九篇)

我的课堂生活

第1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关键词 数学信息 课堂教学 生活化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数学生活化,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课堂教学前,利用生活化例子导入,让学生喜爱数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一段优美的“序曲”。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以利用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你到城里去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公共汽车、小轿车、摩托车……我又让学生说说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时间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很快说坐小轿车一会儿就到了,摩托车却要很长时间。师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犹豫了一下说:“小轿车速度快,摩托车速度慢。”这时我对学生说:“速度快的车子花的时间短,速度慢的车子花的时间长。这里面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其实这里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也就是速度和时间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较高。

2.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百分率”一课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倒两杯水,放入不同量的糖,尝一尝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认为:一杯比较甜,一杯不怎么甜。我说:“老师不用尝的方法也知道哪杯更甜。”学生们奇怪了。这时我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变甜了(放糖了)?糖放得越多,水就越(甜)……那么甜的程度是不是取决于糖呢?有的学生说:“两个杯子里的糖如果放得一样多,杯子里的水少一点,会比较甜。”师问:“那么甜的程度既取决于糖,也取决于杯子里的水。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含糖率,它是百分率的一种……”经过这样的课前实验及课堂讨论交流,学生们对百分率的学习兴趣浓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用尝就知道哪杯糖水更甜。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化例子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带进数学课堂,为例题教学、数学学习提供生活化素材。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三角形图案(自行车、鹰架等),并问学生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再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通过拉、扯、压等实验操作去感受三角形与长方形的不同特性。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时候问学生:“生活中木椅松动了给它钉条斜木,或给草堆撑根斜木,这都是为什么?”学生根据所学联系生活实际,找出原因。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想: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善于发现,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为生活服务的。

生活化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后,利用生活化例子练习,使学生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渗透“学是为了用”的思想,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可出示这样的两句话:①据报道,我国河流污染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3%。②据学校统计,我校近视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15%。先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谈谈你对这些数据有什么看法。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同时也要注意环境卫生,地球是大家的,我们要共同保护。把数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第2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运用录音,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诱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数学王国,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动手“做数学”,体验创造的乐趣

“ 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困惑,自主进行旧知检索,新知探索的过程,学生不仅能触发思维的灵感,而且能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因而“做数学”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教学时,教师应相信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为他们创设“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出来。如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图像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寇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课堂上学习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调整教材,去重组教材,用更贴近,更熟悉的事例来编制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究和交流的过程。

四、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第3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1.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时下比较接地气的一个核心词,它是2009年发端于江苏常州,2011年开始全国推广,2012—2014年为国人普遍认可,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核心内容为主,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国民教育大课堂”。

2.《品德与生活》课堂:未来版《品德与生活》是为广泛适应西北地区的德育需要,于2002年通过教育部编写审查,2004年开始推广使用的小学德育主教材。它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开放性的德育活动为课堂载体,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需要的综合型课程。所以,由该课程衍生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不能仅仅界定为教室小课堂,还包括校园和社会生活大课堂。

二、道德讲堂与《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不同

二者的容量略微不同。纵向比较,前者比后者有深度,但横向比较,无论宽度还是跨度,《品德与生活》课堂都比道德讲堂略胜一筹。

三、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探究意义

1.从“道德讲堂”和“《品德与生活》课堂”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新生事物,处于探究、成长阶段,查阅资料发现相关的专门研究很少,尤其是道德讲堂,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研究专著,也没有一部专业的整合了道德讲堂内容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这就意味着该课题有需要迫切研究、开发的时空价值。

2.道德讲堂的出现,对及时挽救及填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自然人空虚的精神和缺失的道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需要,更是当下国民的迫切需求。如果将道德讲堂内容整合进《品德与生活》课堂,被优化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会更厚重地承载起以培养会生活、会做人的儿童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把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作为核心的德育任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德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注入了双重德育精髓的课堂里学习生活,学习做人,将来成长为品德良好、热爱生活的“好人”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与之相关的该课题如果得以及时研发,将对全社会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3.尽管道德讲堂和《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容量略微不同,但二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类同足以激励我们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使其产生重要的学科和德育价值。首先,二者育人的目的性是相通的。不管是道德讲堂也好,《品德与生活》课堂也罢,其都为育人而衍生,都是以教给自然人学习做人的道理为基点,都是以引导人向有德行的方向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育人的目的性是相通的。其次,二者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雷同的。综合其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虽然前者的内容更加生活化一点,后者的内容更加宽泛一点,但其核心内容是相雷同的,尤其如规范、友善、礼仪、诚信等教育都是二者追求的德育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雷同的。另外,二者德育的途径是相类同的。虽然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德育形式为主要模式,《品德与生活》课堂通过开放性的多种德育活动为课堂载体,而后者的“多种德育活动”不乏前者的形式,而且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小课堂也常常用到让学生“讲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夸夸班里的好榜样”“我们向模范看起”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二者还有许多类同的德育的途径。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堂完全有能力承载起道德讲堂的内容,使其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地发挥其德育价值,从而相得益彰地完成育人的目标。所以,假如该课题研发使用得好,这对学校德育,对酒泉教育,对甘肃教研都将是很客观的精神瑰宝。

四、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探究过程

围绕“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整合道德讲堂内容”(即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技巧和方法)、“整合了道德讲堂内容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什么样”、“优化后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产生了什么德育实效”三项内容我们完成了以下目标:

1.初期:课题组成员以《品德与生活》德育大纲和目标为依据,静心研究了道德讲堂内容,找到了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技巧和方法。

2.中期:课题组成员以优化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为主要依据,以开放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主体,不断实践优化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实效性。

3.后期:课题组成员将初期和中期的研究所得凝炼成了有价值的论文和结题报告,并将研究所得小范围推广开来,已经为同事们所共享了。

五、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创新探究法:具体特色及可操作性是

1.教室小课堂和社会生活大课堂相结合法。以往对《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研究都拘泥于教室小课堂,我们则就地取材,不仅让学生走进教室小课堂进行了课堂互动,还让学生投身到校园和社会生活大课堂进行了课堂拓展,这些综合的课堂都有效承载并践行了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德育任务。

2.案例分析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法。课题组成员不但把道德讲堂内容整合进了《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加以分析,还多次投放到开放的《品德与生活》课堂进行了不断实践。课题组成员所执教的学校都有个体市场这一最能考验道德水准的大背景,我们选准这一特殊资源,于是就地取材,把道德讲堂内容整合于《品德与生活》课堂,一次次走入个体市场这个社会生活大课堂,在具体的情景课堂中现场授课,甚至“亲子”互动,实现了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德育价值。

3.生活实践和理论凝炼相结合法。课题组成员不但把学生和课堂投放到生活中加以实践,还将实践所得和精髓凝炼到理论的高度,多次指导并优化了《品德与生活》课堂。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堂实录,也优化了课堂效果,QQ视频、网络访谈、电话询问、甚至飞信、微信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六、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实践效果: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从空间的微观和宏观,时间的短期和长期出现了以下效果

1.整合道德讲堂内容后,优化了以教室小课堂为主的《品德与生活》课堂,达到了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德育效果,也积累了对学校德育、酒泉教育、甘肃教研都很客观的精神瑰宝。

第4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一、学有所得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检测、反馈,有效地实现了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的主张。

1.学生的头脑得到解放

所谓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在我们的课堂上,主动权交给学生了。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源泉,学生通过个人深思、小组思辨、集体交流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2.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解放

陶行知提出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社会生活中,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

“活动单导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外布置繁琐的家庭作业的现象。现在每一堂课设计的活动单上,都有老师精选的“检测反馈”题目,当堂检测,即时反馈,教师点评,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掌握学习的重难点。直接把学生的时间解放出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3.学生的双手和嘴巴得到解放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我们总能看到学生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从课外的调查、访问、资料收集到课堂上的操作、演示、实验,无不说明了学生的活动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毫不客气地夺回自己的主动权,“我的地盘,我做主”,课堂就是学生的大舞台。只有教师的“退居”才有学生的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这体现了彼此之间的平等。

二、情有所动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核心在于“生有所得”;而要实现生有所得的目标,就必须“生有所动”。在课堂上,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考。“生有所动”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和关键。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

1.生有所“行动”

课堂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有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在课堂上,学生有“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也会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或全班展示,个个表现得非常活跃。

2.生有所“心动”

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更需要“心动”,也就是要有思维和情感的充分投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必须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强大的内驱力以及顽强的坚持精神。“活动单导学”模式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它的魅力在于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学生的乐园,让课堂成为学生心动的天堂。

3.师生有所“互动”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你可能看不到教师来回走动的身影,你也可能听不到教师喋喋不休和精彩的点评,教师完全退到了后台,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洞观全局,了解全班的学习进程,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又要深入各个学习小组,了解学习小组活动情况及讨论进度;既要了解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要了解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既要清楚哪些问题具有代表性,又要思考通过何种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5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一、“绿色课堂”――生态和谐的课堂

绿色代表自然,绿色的课堂描绘生态和谐。课堂生态和谐的核心是课堂氛围的和谐。生态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充满了期待、充满了赏识,充盈着浓浓的爱意。

1.充满尊重。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此时的课堂就是聊天室,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着。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充盈地绽放。

2.充满期待。我们课堂的主人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满脸天真稚气、满脑奇谈怪论、满身调皮不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

3.充满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与谅解宽容,给与保护。

二、“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语文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因此,绿色生态的课堂倡导把学生从封闭、窄小的“三味书屋”解放出来,送入广阔、丰富的生活百草园中感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成长乐趣。

1.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2.让课堂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为他们开拓更深邃的语文视野。

三、“绿色课堂”――生长着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今天孩子们更需要具有生命力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预制和生成交互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着。在绿色课堂里,儿童作为灵与肉、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始终在生长、生成、变化、发展,为此,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着力于发掘儿童的潜能,引发创新的天赋。

让我们欣赏一位老师教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非常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

第6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探索 自主化 情感化 生活化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目前,参加新课改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课堂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它包含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个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教”和“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并行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而其实质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必定是低效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的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合作下知识探索的课堂

合作探索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学习形式。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合作探索学习是在主动与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位合作者都要积极承担在完成龚东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

2.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化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浊,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不应该再是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学生应该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活动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勇气,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应是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体验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了完全知识。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情感化的课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着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师生是平等的。我们要倡导和实践“尊重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

5.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广泛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通过“合作探索、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

新课程唤醒新课堂,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新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推陈出新,而不是全盘抛弃,是将传统教学中的合理因素融入其中,加以合理运用的。只有将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宏观理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我们才能从传统封闭、狭隘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从而有效的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2005,4

第7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激活;生命活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英语课堂是一扇窗,推开窗,学生发现的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语言是一个家,在这个家中最重要的是人。”著名的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也认为:“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师生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因此,我们应从生命的层次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一、和谐构建,激活英语课堂气氛

英语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中学生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组织课堂教学,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大胆地用英语发言、并积极思维。

1.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达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兴趣存”的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习英语有障碍的同学,引导那些根本不学英语又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来学英语不是一件容易事,只能智取,不能盲干。有一天,笔者打开电脑,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星际争霸”等游戏。那令人震撼的音效、人性化的交互式操作,很快就让他们融入游戏之中。但每每就在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即将解放全人类,实现心中梦想时,屏幕上却出现了数行的英文提示,他们全傻眼了,这时笔者就在旁边轻描淡写地给予翻译。学生顿悟。从此,他们渐渐地也学起了英语。

2、运用竞争

竞争永远是一剂课堂兴奋剂。形式多样的竞争比赛是激活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竞争好胜心理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无论是小组比赛还是个人比赛,学生都满腔热情地参加,课堂气氛可谓空前高涨。笔者在七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最热闹的一环就是竞争比赛。Guessing game是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方法,而Memory game可以考察学生的瞬时记忆和眼力。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们既能赛出基础,又能赛出能力,且越赛越有兴致。运用竞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思维的灵敏性。

3.创设情景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迎接挑战、学会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创设真实的交流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英语的最佳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英语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综合英语的实践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型,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许多闪耀着生命光彩、兴趣盎然的英语情景。如,笔者于2007年7月去山东泰安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2007年中学英语教师口语及教学法培训班”。新学期一开学,笔者一进教室,许多学生就亲热地凑到了笔者的身边。这个暑假,老师干什么去了?同学们都非常想知道。于是,笔者灵机一动,那天的英语课,笔者不教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来了一回别开生面的“答记者问”:

生1:Miss Shao, will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you went?

师:I’d like to tell all of you that I have gone to Tai’an, Shangdong.

生2: What is Tai’an like?

生3:What did you do when you were free?

问题还在提出,回答仍在继续。英语课堂已俨然成为师生交流的课堂、对话的课堂、碰撞的课堂,英语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优化课堂,搭建学生活动的舞台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教学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感受学生思维的灵性。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教师要搭建一个能使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

1.英语课堂用语的艺术化应用

教师是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教师使用课堂用语的目的是为了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沟通,因此,课堂用语应简练通俗,符合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

语言是一种艺术。精彩的课堂用语能给整堂课的教学锦上添花,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课堂用语要生动丰富,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同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法,教师在使用时不能总是使用同一种表达法,而应在课堂上不断变换句式,让学生逐步适应、逐步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2.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设计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研究者。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教学有轻重缓急、波澜起伏,让学生的情感意识随课堂气氛的升降而起落,以求得“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课堂教学的效率最优化,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与学的整体设计。因此,关于课堂设计,笔者采用“四阶段”授课法。第一阶段:确定目标;第二阶段:实施目标;第三阶段:目标串联;第四阶段:目标检测。讲课时,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对照和分析,从中找出思路和规律,使学生理解内容;并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完成题目设计,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英语课是一首动听的交响乐,那么有效的课堂设计就是这首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

3.让生活常驻课堂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学不会语言;英语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把花草树木、高楼大厦都“请”进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体味人生。为此,教师可在学生们刚进初中的第一学期开展“我们身边的英语”的实践活动,如“眼镜盒上的英语”、“广告牌上的英语”、“衣服上的英语”……使学生们对身边一切带有英语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让学生领悟到英语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就在身边,遂而产生对英语的亲近感。教师还应善于把来自生活的知识再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在课本知识中领悟生活,在实践生活中运用知识。如在讲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时,笔者搬出了学生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家有儿女”,让学生们去扮演剧中的角色。笔者先让学生课前仔细揣摩,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纷纷参与到其中的角色中。只有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英语学习的真谛和乐趣,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欲望。

三、主动参与,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把活力注入课堂。课堂的活力是由学生自身参与才能产生的,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真正突出学生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去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享受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思维的欲望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每日的duty report, story-telling, news report, speech, make up a new dialogue with his/her close friends, 英文名曲欣赏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和心灵的碰撞;而学生的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

2.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要能参与进来。如在讲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笔者从家里带来各种水果和一台榨汁机,在讲台上一边演示一边引出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并让个别学生上讲台演示“How do we make a pear milk shake?”台上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说:“First…”台下的同学齐说:“Peel the two pears…”台上的学生边把梨切成片边说:“Next…”台下的同学齐说:“Cut up…”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果汁制作的方法及步骤,印象非常深刻。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和灵性的焕发;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得以深化!

四、营造氛围,焕发课堂情感的活力

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推动、调节、强化等功能。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

1.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尤如乐队中的指挥。每一堂课教师要展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法、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板书,要将自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用特有的风格和方式去开启、唤醒和提升学生的心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要能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明朗的期待。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2.要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对自己充满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教师应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教师要懂得欣赏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在英语课上,教师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一切尝试;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学生从教师的举止言行中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爱意和鼓励,体会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会逐渐消除用英语交际的胆怯心理,树立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一堂课犹如一出戏。有教师的全情投入、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英语课堂必能焕发出--片生机。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仅要探索更佳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施展兴趣的天地,成为学生发展创造思维的载体,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更要调整好自己的思维坐标,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教科书“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活”起来,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就是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学者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我们的教育——真正人文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每个生命,对于生命的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生命是神圣的,又是平等的,值得我们去珍视、善待。我们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我们要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使书本的知识交际化,使课堂的活动生活化;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为自己的生命喝彩;我们要把课堂与生活衔接,把世界引入课堂,让英语课堂成为放飞学生生命的绿洲。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兴趣 体验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3-01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景,能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良好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教师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理论的内在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对求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念,使学生有关的需要由休眠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进入课堂环境。比如,我在讲《10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创设了如下情景:在我们身边接触的事物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10表示的?10除了表示10个具体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周边环境中寻找答案,从而深刻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开展活动,营造课堂参与分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能(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与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好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活动氛围,把数学学习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生活的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在玩中求知,在乐中探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心理体验的过程。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的兴趣点、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来营造课堂的创设情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使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使数学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信息交流,挖掘学生潜能,激发探索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教学也要能够“投其所好”。游戏规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把学生能够带入一个快乐的求知世界,把”玩和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愉悦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乐乐在其中,不仅巩固了知识点,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变枯燥抽象的数学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营造师生愉悦的课堂环境,关注每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9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

【关键词】绿色课堂;关爱;自然;互动;引导;生活;快乐成长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亲近“绿色”,营造和谐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释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这是我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新课标》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们怎样才能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课堂变得更具生机和活力?在探索中我发现,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预设与封闭,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让学习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自然的、亲切的发展美,让学生享受学习的真实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一、关爱学生,让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新生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给学生以鼓励“你能行,再好好想一下。”“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看,你说的多好,教师真喜欢你。”… … 在教师暖暖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为了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我准备了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教具及多媒体课件,如:教学时,我常常会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利用课件生动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的天性自然的流露,营造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做个好孩子。这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渴望赏识。在课堂上尽力让每个孩子得到赏识,让孩子从赏识中得到暗示:努力吧!“善”的向往终将使你成为一个好学生!课堂上,教师弯下腰来,蹲下身去,让赏识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爱怜的抚摸流淌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心上,慷慨地给予每个学生做“优秀”的可能,这样,他们一定会在身心舒展的情况下,快乐地成长。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无拘无束,天性自然流露,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更有可能被激活。“绿色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教学《我是小画家》一课后,我领着学生走进“祝福乐园”,让他们回忆、讲述自己曾经历的真情故事,再动手给这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做一张祝福的卡片。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有人讲述母亲的故事,有人谈对父亲的回忆,也有人说老师的帮助。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学生都踊跃发言。此时,教师抓住这一时刻,让学生为自己要感激的人设计一张祝福的卡片,学生们很快动起手来,认真设计,收效良好。

三、引导学生让信息技术变成生活的课堂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信息技术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如此,教师要不断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容为一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在讲WORD表格求和一课时,先让学生从生活统计图开始练习,将一天的生活支出做成表格后再求和,让学生先对WORD求和有一个理解,再让学生做一个期末成绩统计表,进行实践。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学生们不但在实践中学会了WORD求和的方法,而且还懂得了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课堂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