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精选(九篇)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

第1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调研;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在中职学校中,平面设计专业多数归属为计算机专业下的一个分支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偏向于软件操作类的学习,虽注重讲练结合,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更欠缺对学生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勇于打破旧的格局,以为企业输出可用之才为最终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行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有如下优点:

1.教学内容更加有的放矢

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结合更紧密,更加突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成为受行业内欢迎的人。

2.促使教师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过去,专业教师一般只对该专业内的两到三门课程比较熟悉,知识结构滞后,教师止步不前,学生得不到最新、最全面的技能提升。实行模块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内容体系,迫使教师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掌握新的技能。

3.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

原有的课程体系,科目繁多,各自为政,课时膨胀。如,PhotoShop软件的使用,在实用软件、图形设计和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三门课中都有涉及。采用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将重新构建,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课时分配将更加合理。

4.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教学,教学任务更紧凑,知识体系更系统,便于学生理解,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课时集中,技能掌握更加牢固,提升了实践能力。

二、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及实践

1.平面设计专业企业调研

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有效性数据的支撑之上,而数据的来源则应是真实的企业调研。笔者历时三个月,以电话、电邮、走访等多种形式对宁波及杭州地区的一些广告公司、婚纱摄影机构、影视制作公司、装潢艺术公司、知名软件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进行了调研,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专业人才需求大;

(2)学历和证书皆不重要,技能水平最看重;

(3)专业课程设置对接好,工作岗位种类多。

2.平面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新体系构建

前期的企业调研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以“面向就业岗位”为特点的、精而专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

表1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模块组织教学内容,首先,要确定每个模块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取消章节限制,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专题,作为子模块。其次,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根据模块知能体系的各个具体目标与内容而划分的小专题)或课题组成,从而使模块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表2 企业宣传类综合设计模块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新体系的构建,只是迈出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模块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边教学法”,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要发展,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必然,模块化课程体系也将会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娄华水.试论职教“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

[2]胡文玲.高职平面设计软件模块化教学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2,1(714).

第2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移动微课;设计模式;设计流程;移动学习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移动微课研究背景

在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得到众多关注并迅速发展的微时代,不同地区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大量资源来建设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设计模式作指导,同时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统筹,以至于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在质量上良莠不齐,在内容重复混杂,在效果上广种薄收。因此,分析移动微课建设思路和设计方法,探索高校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以合理规划移动微课资源,提高其开发的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移动微课建设思路和设计流程

移动微课是将微课应用于移动终端上,其实质还是微课的建设。胡铁生认为应依据ADDIE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对微课进行设计。梁乐明 等构建了前端分析、微课要素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孟祥增 等提出,微课的设计流程包括:微课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制作、上传、点评反馈和评价7个方面。以上3种模式都忽略了对微课资源的统筹规划,出现了对资源的重复开发,影响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在笔者看来,移动微课资源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目标定位

首先,在明确开发目的的基础上,确定其所针对的目标用户,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定主题,明确需要开发的课程科目与类型。

2.2 整体规划内容与教学设计

在内容规划时要注意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另外,微课一般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解,其内容是日常教学内容的提炼。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对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做到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精炼、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过程最优化。

2.3 开发微课资源

各个地区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应合理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微课资源库,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低利用率。微课资源库大部分是以流媒体的形式呈现,本阶段主要是制作微课视频,解决微课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开发方式,以及资源的保存类型3个问题。

微课视频由课程导入、课程讲解和课程总结这3部分组成。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组织安排讲解的内容;最后做一个恰当的总结或设置反思,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微课资源的开发方式有教学录像、屏幕录制、多媒体讲解、动画讲解和视频剪等。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另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思路清晰、富有感染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微课资源开发后,需保存成相应的媒体类型,以供后面使用。一般采用通用的在线播放视频格式,这样就方便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使用。

2.4 选择开发平台和技术

目前的开发平台主要有:Android、iOS、云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Android和iOS是手机移动端的两大系统,它们无法做到同时兼容,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云服务平台可以将学习资源存储在地理位置不同的服务器上,使“微课”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微信公众平台方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免费、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流量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实现微视频的传送和实时观看。可根据移动微课的开展形式,选择相应的开发平台和技术。

2.5 移动微课的开发和平台的实现

以上4个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编码了。在所选择的平台上,运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移动微课系统,然后进行测试、和维护。学生即可利用手机移动端进行学习。

3 高校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

近三年来,不少学者和专家构建了自己的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如温川雪 等提出的从教学系统设计、平台和技术选择、系统功能结构分析、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设计了一个多平台微课移动学习系统。唐高辉 等提出移动微课设计模型可分为:确定课程名称、分析学习者需求、开发微课、4个部分。田美霞从分析系统开发需求、系统总体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3个方面,完成了基于Big 6模式的微课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综上所述,高校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3.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阶段分为整体规划和目标定位两个部分,主要是在当前资源开发和应用现状下,对区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要开发的资源,适用的群体,授课者对象等,从而对资源进行全面定位。

3.2 内容与教学设计

内容与教学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对知识点进行划分,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后者主要是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3.3 微课资源库建设

要建设微课资源库,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开发平台和开发技术,然后进行微课资源开发,形成资源库。这部分主要是先对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选择视频的开发方式和类型,最后着手制作微课视频。

3.4 移动平台的开发

以上3个步骤,都是为了制作微课视频,形成微课资源库,开发微课移动平台做准备。本阶段主要是按照系统开发流程,从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前端设计和后台开发等方面,实现对移动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3.5 系统的测试、和维护

移动微课平台在学习者使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测试。测试并后,学习者才能随时随地地学习。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对其维护和升级。

3.6 反馈与评价

学习者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评价和提交反馈意见等形式,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前面5个阶段的工作,提供改进意见。

4 结 语

国内关于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开发和低利用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移动微课的设计流程,并构建了一个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该模式希望能为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性指导,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田美霞.基于Big6模式的微课移动学习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2016(5).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4]许建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移动泛在学习平台建设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蒋本立.基于“微课”建设的移动云平台的设计[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1).

第3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收稿日期:2012-11-12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编号:036191)

作者简介:刘德明(1963-),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市政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研究,(E-mail)。

摘要: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四个方面,探讨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TU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58-04 一、教学背景

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150余所高校设置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1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六,该专业70~80%的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工作。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大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应的部级考试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其中给水工程方面的内容占30%、排水工程占3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占4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具有发展变化快、知识点多、应用性强、涉及面广、规范与标准图集多的特点。福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4年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48学时(3学分)、2周课程设计(2学分)、12周毕业设计(12学分,选择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作为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与发展脱节、教学与需求脱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如何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4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知识水平。需要解决以下4个主要教学问题。 一是,如何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相互之间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解决教学单元时间短与内容多的矛盾,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更多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效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充分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保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一致,通过做设计巩固所学知识。

四是,如何把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延伸到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充分利用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合作,通过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

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近年来,我们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做了一定的努力:主编了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包括课题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以及答案,作为该课程唯一一本习题集,一直与推荐教材配套使用;主编《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参与大型工具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的编写,该书是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必备的工具书;主编《建筑灭火器配置计算手册》(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和《消防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强制性条文汇编》都作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必备参考书;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已正式出版,是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唯一一本教材。这一系列教材与教学辅助用书的建设使学校在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中,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最为完善的学校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3]。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2006—2012年7年间指导学生校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7项,参与学生共31人。由福州大学建筑给水排水课题组制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工程实践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此,专门构建了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福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形成一个有准备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科研训练良性循环的机制,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形成一定基础之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创造条件,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托此科研平台,针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在辅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研究生科研课题。通过此科研平台,把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作为常规性教学工作[8],形成良性循环,做到早动手、早做准备、早出成果。

四、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有助于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创新与特色如下。

第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突出了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特色。

第二,完善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主编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唯一一本习题集,唯一一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材和必备参考书。

第三,建设了两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满足校内外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的效果。

第四,规范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制定了实施细则、有专门的教材、有必备的参考书,学校学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居于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先进水平。

第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成为制度化,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必须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08(1):21-27.

[2] 董发勤,彭煜,晏斌.合纵连横建设开放平台 持续提升工程实践效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0,438(9):39-40.

[3] 许俊鸽,刘德明.大土木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21(2):66-68.

[4] 矫桂琼,支希哲,苟文选.深化改革 注重创新 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34(10):68-70.

[5] 刘德明,庞胜华,李泽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5.

[6 ]刘德明.开放型毕业设计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34-37

[7] 庞胜华,刘德明.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6.

[8] 翁曼亭,刘德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46-4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course

LIU Dem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P. R. China)

第4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微平台;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分支,随着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包装功能的不断发展,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出更高要求,艺术院校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多从图书、学术文献、网站资源平台等方面来拓宽教学资源,缺乏对学习者黏度的吸引。微信平台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免费沟通工具,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整合上提供了崭新的辅助平台,更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微平台”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将师生交互、生生交流与学习共享成果作为教学特色,增强了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黏度,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了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有利补充和扩展。

1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主要从包装设计的软件学习、包装设计结构、平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立足学科知识内容来搭建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如在包装产品设计中,将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特性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中来选择和学习。同时,针对课堂教学需求,教师可以从包装设计教学内容优化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宽与延伸,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来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下载、阅读和分享,从中发现疑难并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从不同见解、观点的探讨中形成有效的互动环境,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微信平台的应用,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实际需求,随着移动手机通信技术的普及,网络化交互平台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课件发送到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我实际来学习。如对于包装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进行汇集,让学生能够从中来学习和应用。对包装设计中的表现作品创意、理念的相关资源进行传送,引导学生从中来独立思考,深化主题交流与讨论,增进包装设计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搭建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微信平台”公众号,将与之相关的包装设计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对接,拓宽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渠道,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联。如通过构建“包装设计微课堂”、“包装设计软件”平台,利用不同包装设计资源、设计赛事、教学资料、视频再现等功能,增强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兴趣;利用包装设计相关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案,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便于学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微信平台作为即时性通信工具,利用其资源传播特点,可以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快速传递,便于学生从中搜寻和整理,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信息。以“三维建模3DS MAX”软件微信交互平台为例,根据该软件教学特色,在整合软件资源共享中,结合当前包装市场常见的设计案例资料,并从调查分析、设计思路、资源学习、设计讨论、方案写作等方面来建立资源体系,突出包装设计创意。以包装设计概念设计分析为例,一要做好设计需求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包装产品特性,来研究和深化包装设计的价值体现。二要细化包装结构设计,从概念到创新技术参数确定上,来细化包装设计的流程,突出包装设计的竞争力。如对包装设计风格的确立、对包装设计色调的确定,对包装物品特性、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层次的细化,体现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三要细化包装设计方案,从方案的提出、汇总意见、优化包装设计,特别是包装外观、细节、颜色、特征等方面要素。四要做好数字建模环境,通过虚拟模型来进行设计和修改,突出对包装设计不同需求的改进与协调优化,最终确定包装设计方案。

在创建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过程中,要突出信息化及时交互优势,在借鉴传统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网站的特色,来创建微信平台的共享性、免费性、及时性、交互性。如对于传统教学资源网站访问量不足问题,很多包装设计资源利用率不高,且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时间、精力来进行优化,缺乏教学资源的空间快速适应性与传播性。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实现对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促进持续性教学服务目标的达成。利用微信开放免费的端口,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共享,并帮助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与借鉴、学习,增强微信平台的教学黏度。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上,自觉参与到微信平台教学资源的访问与交流中,还能从探讨中增进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在服务课程教学、延伸课下教学实践中,利用微信平台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在线服务。通过微信平台来推送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学生虽然是被动接受微信资源,但却可以从资源推送的持续性、持久性上,突出教学资源共享性,再者,利用微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自主学习,以多种方式的阅读来轻松地获取知识,增进对包装设计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微信平台朋友圈功能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转发、收藏等能够,还可以对自己关注的学习资源进行再转发、再学习,利用对不同教学资源的内容评论,来突出信息交互功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 微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三维空间向度

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微信平台的设计,旨在从包装知识三维向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延伸知识阅读,优化学生关注趋向,拓宽包装设计知识维度等方面,来营造广博、开放的知识空间。对于微信平台自身的通信特色,结合学生手机移动终端,来自行建立对包装设计知识空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学科知识认知,特别是在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人际关系协同中,结合不同学生对不同设计知识的不同观点,来增加知识维度的交融,从而获得更深的知识渗透与能力养成效果。

3.1 实现包装设计知识性资源普适性推广向度

包装设计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广,而微信平台以其便捷化传播方式,受众面更广、及时性更强,加之微信服务公众号的独特展示方式,既能够突出包装设计知识点资源的整合,还能够从包装作品的设计细节,来对相关文字、图片、图例、视频等专业知识进行直观呈现,因此更具吸引力和受知度,拉近了学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情感认知和学科体验,增强了学生从知识资源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学习趣味。

3.2 拓宽包装设计行业资讯的综合性宣传向度

包装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征,既有包装设计理论研究、也有包装设计行业资讯,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从包装设计的学科定位、包装行业领域资讯等资源共享中,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来进行推送相关信息,增强学生对微信账号的学习关注度和使用黏度。如利用微信平台“裂变式”资讯推送平台,可以结合包装设计行业内的发展资讯,技术研究前沿知识、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等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更新,便于学生从中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在宣传向度上,微信平台以其共享课程的方式,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宽,有效补充了课堂知识,突出了信息媒介传播优势,增进学生与行业的关联。

3.3 个性化操控平台实现了包装设计资源的传承向度

微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载体,其及时性、快速回应性、个性化操控性提升了微信平台的应用深度,特别是在包装设计资源共享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来挖掘个性化知识信息呈现方式,突出包装设计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特色,从独具创意、个性化服务方式来强化微信平台在知识构建与学习交互中的黏度。正是凭借微信平台的普遍性、快速交互性特色,才让包装设计知识得以深度挖掘与传播。当然,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要从传承设计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传播方式是行,利用学生用户群的订阅和参与,拓宽朋友圈等信息传播载体,提升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服务质量。

4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微平台的建设理念

4.1 强调微平台教学服务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包装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拓宽优质课程资源渠道,尤其是在共享资源建设上,要能够实现微平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互为补充。如利用微信平台来融入行业名家、名师的学术讲座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统合同类专业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丰富本校学科教学资源情境,特别是通过对国内外包装设计专业教学设计资源的融入,使其能够从资源平台化、资源系统化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借助于包装设计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及网站教学资源的并行发展,实现对包装设计领域行业知识、设计知识、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4.2 强调微信平台课程资源共享的交互性建设

知识的传播与传授是两个问题,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共享也是两个问题。课堂教学多依赖于教师的组织,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而微信平台作为独立的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突出了教师、学生各自的主体性。教师利用微信平台来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并进一步延伸学科教学领域,丰富微信平台课程资源的共享方式;学生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关注和自主学习,变被动知识传递为主动知识获取,尤其是在教师、学生、知识三位一体化交互过程中,教师以“教”来呈现知识,学生以“学”来参与学习,并通过三方多层次、多元化的整合,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管理中重构了课程教学资源要素,提升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3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以微信为载体的包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上,以其短小、灵活、集中、全面的知识传播模式,便于学生在线阅读、课下学习等自主选择。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时间,自主参与到课程教学资源学习中,查找相关的课程教学背景资料,对关注的学习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并从实时互动交流中来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融入课前预习资料,便于教师从微信辅助教学中来构建动态化、综合性、普遍性教学。另外,利用微信平台这一独特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参与专题学习,增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弘扬,赵义泉.教师微课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9).

[2] 程思岳.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的延伸服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第5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互联网+时代,教育逐渐从线下走向线上,传统教育机构、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在探索在线教育的最佳模式。精品开放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课程建设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注重提升交互性、主打碎片化学习、课程知识点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精品开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课程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学团体和足够的资金才能顺利建设完成,部分学校领导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建设,忽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而也导致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

(二)课程建设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入融合

许多精品开放课程申报时只有申报书,没有建立专门的课程学习网站和平台,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陈旧,资源更新缓慢

随着通讯技术和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已经缺乏吸引力,过去长达40分钟以上的课堂视频已经显得冗长,学生更喜欢利用形式多样的微视频或者生动有趣的动画进行碎片化学习。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形同虚设

部分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缺乏教师和学生参与和互动。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上只有教师上传资源,却没有学生利用资源,或者只有学生在学习平台提出问题,却没有教师解答问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传统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拥有一批内容质量较高、丰富多样、系统完整且充分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精品开放课程。该课程能满足凡具备会计基础及税法知识的高职院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提升会计实务技能和职业资格考证训练等需要。

(一)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的创生、储存、传播和获取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网站或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前提是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课程平台是课程资源实现共享的载体。“财务会计实务”开放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发能够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或学习,能实现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互动交流、在线作业提交、在线视频学习等功能的“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基于未来移动时代学习要求(个性化学习,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学习)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习平台”。详见表1。

通过“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能实现泛载、移动、个性化的技能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在线网络平台、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能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财务会计实务”是学院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共同建设的重点课程,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分析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与任职需求,在整合财务会计(院级精品课程)、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中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 “真账实训”形成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与需要主要建设如下资源:

1.基本资源建设。建设能系统、完整、科学反映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资源类型上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

2.拓展/创新资源建设。建设能反映会计基本技能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各类典型的反映当前“营改增”的真账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连接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系统、作业提交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以及集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建设能够涵盖课程标准和会计职业所需各基本技能点的微课程视频资源。修订和上传一批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涵盖会计基本技能的真账资源。

(三)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高校精品_放课程的建设需要完备的保障措施。网络平台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及更新、信息收集,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拓展和师资建设都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高校需要制定系列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制度上保障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在精品开放课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教师及有关人员、应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的减免和年度绩效考核上的加分鼓励、奖金分配支持奖励。对于精品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在晋升和聘岗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2.资金保障。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主要分为课程建设前期、建设中期和验收阶段。课程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课程平台服务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后期网站维护费用等。高校应设立精品开放课程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3.技术保障。为保障精品开放课程的正常运行,提高课程网站的浏览速度,可以购置专用网络教学服务器,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运行维护、网络服务器系统维护和网络课程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四、“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特色

(一)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建设

随着数字化学习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微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不可逾越的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在网络在线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具有科技含量高、课堂内容短小精湛特点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生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即可登录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碎片化、移动性的微课学习。移动微课堂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库,从而逐渐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产、教、学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依托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产、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根据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和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校企共建“德永信订单班”,共同制定会计校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计划、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列教材,包括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实训、财务会计实务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拍摄企业会计实操微课,为课程教学团队提供师资培训。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有特色,实用性好,访问量高

“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平台,课程网页特色鲜明,网站内容丰富实用,有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授课计划、实训项目大纲、实训项目指导书、教学视频、课后练习等基本资源,还有企业会计案例、专业素材库、会计实操微课,会计实操模拟动画、会计考证历年真题与习题、网中网实训、最新的企业准则和财税资讯,以及专业网站链接等网络教学拓展和创新资源全部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在线阅读或者下载资料。此外,n程学习网站还设置了在线自测平台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在线自测提供章节测试和综合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自测平台及时测试知识的掌握程度。交流活动平台包括投票、话题和讨论模块,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课后互动交流平台。

五、结语

高职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先进的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理念作为前驱,专业的课程网站开发人员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打造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师创造性教学辅助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久红,王小增.互联网e时代背景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邰志艳.“互联网+”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3]梁飞媛.关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18).

作者简介:

第6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一、以教师选用制度为保障,形成合理的团队组织机制

笔者认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首先必须抓住教师选聘和使用两个环节,从程序设计和制度保障人手,形成合理的团队组织机制。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师资配备上,以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实行本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吸收教学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校内外优秀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其次,笔者认为在团队建设中,关注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与首学期听备课制度”,即积极以课程组为载体,为新加人团队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课程组内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的同时,还投人大量的精力去帮助和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发现并协助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将老中青的“传、帮、带”落到实处。

二、以课程组制度为载体,形成高效的团队运行机制

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基础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教学,不断充实提高课程的基本要件建设,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队合作,分工负责,增强课程组的组织功能、教学功能和规范功能。如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色彩等课程均按照“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交叉型结构安排授课教师,邓姣华、李屿君、李晓东等老师近年来一直承担了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从师资力量上保证了每门课都有相对充足的授课教师,有利于课程组内部的沟通、交流与协助,而且还有利于不同课程之间的互动,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有效地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对课程体系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具体而言,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组为基本单位,在编写精品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精品教材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精心编写和不断修订教材。如由邓姣华老师主编、课程组全体成员参加编写的《创意素描———设计造型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教材内容结构甚至每张图例,都是课程组全体成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精心设计遴选的。该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相融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形式及思维基础训练进行有机的安排,较好地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内涵与组织形式,已被不少高校选用并受到兄弟院校好评。

2、以课程组为载体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活动制度

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课程组为载体,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集体听评课制度”以及“集体评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使得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教材选用、课堂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等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3、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发教学资源

为切实搞好基础课程教学,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并取得了相应成效。如课程组的邓姣华老师先后编写的《风景写生.速写》、《创意素描———设计造型基础》等教材和邓姣华、李屿君、李晓东等老师为《设计素描》、《色彩》课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皆受到师生好评,《色彩》课程多媒体课件还在省级评比中获奖。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程组的全体成员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载体,也为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团队工作机制

1、重视教研教改,研究与实践并行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投身教研和教改活动,在教学改革中坚持教研先行,高度重视对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初步形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并行的团队工作机制。近年来,本团队针对基础课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取得相应成效:一是明确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廓清了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途径。此外,团队成员如李伟教授主持、邓姣华等老师参与的省级教研教改课题《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及《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校级教改课题都成功结题。邓姣华、李屿君老师、李晓东等老师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团队成员通过积极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编写教材等方式,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和分享教改经验和心得体会,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第7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 期 三 个 发 展 阶 段:初 期 阶 段 (2000 秋 -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 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 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 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 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 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 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 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 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 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 “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 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8-12.

[2]徐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宋灵青.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 Michael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4]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杨婷婷.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5).

[6]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7]李松坡.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8).

第8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小型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一、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小型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一个联系室内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研究内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建筑这个主体展开的,该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综合性与复杂性。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都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设计,都已包含建筑的多方面的基本问题。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指出:今天,即使一座单一的房屋在单一的环境中,其设计要求、结构、机械设备和建筑形式就会遇到各种以前难以想象的冲突。撇开这些问题不谈,单是根据建筑室内空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空间的秩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以上这些问题交错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不可以分解开而逐个解决,设计不是直线发展的,没有特定目标,所有的问题是限制也是机遇,掌握所有条件的预期结果,平衡各方面的要求与问题,并突出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且比较复杂的课程。

2.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建筑设计在空间布置方面要更多地考虑各空间的逻辑关系。比如:餐厅与厨房应该紧密相连,多层建筑的卫生间的垂直位置应该在相同的范围,不同功能的房间对采光的要求不同,其安排的朝向也就不同,等等。

3.理性与感性结合、空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是用理性思维,通过理性的分析确定空间平面布局。建筑的造型设计是形象思维,建筑外观可以反映建筑内部格局,也可以不反映内部空间。虽然我们常说建筑真正用到的是它的内部空间,正如老子所言:“当其无,有室之用”,但建筑的外观也是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美”的建筑的外型与合理的内部空间相得益彰。“美”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形式美的法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界限,设计中也很难以理性的分析得出一个“美”的样式。所以,如何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之间转换,并将二者合二为一,是设计构思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小型建筑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般建筑设计教学是按建筑学专业的目标,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独体的小住宅,做到方案阶段。对建筑面积、功能、造型、图纸规范、作业数量等有详细要求,整体教学重结果,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工整的绘图和手工模型的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内容基本是围绕着建筑展开的,建筑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的范畴,建筑外环境即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作为第一个专业设计课题,小型建筑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决定该课程教学思路的关键。既然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内容是围绕建筑展开的,建筑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或纽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样是以建筑设计为题,环境艺术专业与建筑专业的教学目标必然有差异,其差异是由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业主的需求、场所的特点;②建筑功能;③空间安排;④外部造型;⑤材料与结构等。由于建筑学专业在该课程前后有相应的配合课程(结构、材料学等),所以一个小型建筑课程可以要求面面俱到,一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在后继课题中再次研究,以培养一个专业建筑师。环境艺术专业开设本课题的目的是以此让学生建立起组织安排空间的能力。以建筑专业的目标去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就会有偏颇。另外,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建筑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之后也没有后继的相应课程,四年里只有一次这样的建筑设计课程,如果按建筑专业的目标去教,就会让这个课与整个教学体系脱节,课程对环境艺术专业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2.教学模式的问题。《小型建筑设计》虽然只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很小的专题课程,但它在环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专题,但它同样涉及到了设计的其他因素,如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哲学等。而现有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学生设计中的功能布局与使用以及制图的完整性与规范,而对培养学生设计信息的采集、设计概念的产生与思考、思维的活跃性上重视不够。其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单一化、思维的僵硬、对设计的理解过于简单和肤浅,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设计图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3.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设计中要注意的重点,然后学生就开始着手设计绘图,教师再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并让学生完善。课程结束时,多数学生的作业成绩令人满意。但在此后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却表现出对设计的认知度较差、对设计没有概念、创新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创造性、思维局限性强等特点。

三、教学内容调整的基本思路

1.修订教学大纲,突出重点目标。首先是要明确环艺专业中该课程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之前完全模仿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该做相应的修改,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其一是住宅建筑空间组合的理性分析与布置,空间的平面和垂直布局安排,空间的尺度、空间流线、空间主次、秩序、空间的分隔与联通等这些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有空间的大小与人的心理感受涉及环境心理学的问题,以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其二是小型建筑的外部造型手法的学习与构思推演。至于其他的相关部分,不是本专业的教学重点,暂且放在一边。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让学生真正开始对设计构思有初步的概念,能理性地去寻找问题,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方面可以选择《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语汇》、《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这几本书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目,另外再准备一些建筑设计案例的资料作为补充。

2.解读大师作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找方法。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型建筑课程时间太短。学生是刚接触建筑设计,毕竟没有设计的经验,自身对建筑设计中要面临的问题考虑的深度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第一次方案的结果常常是功能上有诸多问题,顾此失彼,并且造型比较简陋,学生自己也不满意。初学者一开始就要自己创造出平面布局合理且造型美观的建筑造型的确有难度,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首先学生要注意的是方法论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法论来解决相应的设计问题。学生现在没有经验,那就要从设计史中的著名案例中去找方法,解读大师作品是很好的方法。我们选取现当代建筑代表人物,从柯布西耶到哈迪德,对他们的一系列经典的小型建筑作品展开分析,通过找寻他们的建筑思想作品的发展轨迹,试图建立一个我们对建筑基本判断的平台。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们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建筑特点和语言手法,这些能帮助我们构建发现和解决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系列。

3.加强设计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针对环艺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我院的小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重新进行了设计。课程时间为三周:第一周学师。大师作品分析,通过平面、立面、剖面分析建筑空间关系。教师以设计大师案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小型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大师对于设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和理解了大师的作品后,让学生以3~4人为一组,自行选择一个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分别从设计背景、设计思想、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等方面搜集资料并分析和阐述作品的内涵。这个步骤可以使学生掌握自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活动,也可以从中验证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二周思考。建筑空间安排的思路与住宅设计规范解读,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别墅的三个方案的设计草图与空间分析图。此阶段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寻找三个不同大师的不同作品,以绘图的形式来了解和分析作品的设计意图,了解空间、造型、材料、环境等因素对于设计作品的影响。通过已存在的作品逆向分析空间的组织和功能分区的布置,为下一阶段自行设计奠定认识基础。从培养和启发学生的设计概念入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寻找灵感,发掘灵感的来源,可以先从基本的几何形体元素入手,通过平面构成中的加减、叠加、拼接等手法来自由组合空间的布局,也可以从功能出发,先行建立各个功能空间的位置及大小,再从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连接组合得到一个空间的布局。平面布局成立后,再由平面布局推导空间立体布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平面向立体空间发展,这样可以使第一次接触设计的学生更容易上手。第三周推敲与设计表达。教师协助学生从三个草案中选出最有自己特点的方案,重点分析,将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并用图纸准确表达其设计意图。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形式的不断更新,迫切需要我们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多形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多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采取课堂教学学习、图文资料学习和实践学习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从而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更为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作者:叶砚蒇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 网络教学平台 现状

[作者简介]何文清(1977-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66-02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网络化学习方式的教学软件,也是基于互联网实现网络教学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利用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目前我国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各高等体育院校重视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改善其网络教学环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25所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大学下属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和查询,结果获得16个网络教学平台为有效样本。其他9所高校不是没有网络平台就是查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因此列为无效样本。

2.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文献资料,围绕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交流与协作、管理三大功能并结合我国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再通过互联网采用Google或百度搜索引擎方式,对以上研究院校的网站进行搜索和查询该校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最后对可以查询和进入的16个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特征与功能的统计并分析结果。

二、结构与分析

1.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状。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网络利用水平低。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大多数网络教学平台只是单纯地利用网络教务文件信息或学生网上选课查询,只提供课件共享点播。其实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基于Web的支持和管理教学过程、提供共享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工具的虚拟学习环境,为网络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性通信与学习管理服务的平台。学习者通过教学平台搜索选择他们想要了解的学习课程,进入学习系统,开设个人学习网页,通过聊天软件与任课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功能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查询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比如访问该网站某课程的次数、自测的成绩等。经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分析,了解他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学生不同的帮助和支持,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平台功能少,网络教学特征不明显。根据文献研究得知,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设计、交流和协作、管理三大功能。在这三大功能下又细分为教学设计、课程网站搜索引擎、BBS讨论区等19项子功能。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大部分集中在课件点播、安全登录、技术支持这几个功能,与教学有关的学生个人图书馆、学习效果分析等功能是全部研究的教学平台都没有的,其他相关教学功能的占有率也比较低。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必须具备以下两点特征:一是教师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的体现,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体育课程往往是计算机教师根据体育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编辑和设计的。这样的网络课程体现不出体育课的特点。如果体育教师能通过教学设计工具自己进行编辑和设计,那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课程内容,随时随地进行更新,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因此,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必须重视专业教师网络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在功能设置方面,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考虑,如自测管理、工作组、网上提交作业等。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许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都没有。另外,学生网络活动追踪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还体现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反映情况,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课程内容设计简单,没有新颖性。通过对教学平台的课程设置调查,大部分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都是以精品课程为主,教学内容设计简单,并且几门课程都采用同样的版本,都是以文本组织为主,没有新颖性,没有体现出体育课程的特点。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课程。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动画和视频、声音解说来表现,而不是按照传统纸质教材的线性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呈现方式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都没有教学设计工具和课程设计模板功能。其实,对进行网络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设计工具和课程设计模板可以帮助他们对课程结构、学习单元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编辑,轻松自如地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营造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

第四,开放面小,缺乏资源共享。在调查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有87.5%的教学平台必须是本校注册的师生才能进去,非注册的学习不能通过此网络平台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甚至有一些教学平台不能通过互联网和相关大学的网站找到。另外,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链接少,缺乏教学资源共享。对作为开放教育中一部分的网络教学来说,这一切无疑是一个大缺陷。网络教学平台是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但为广大学习者和交流者提供便捷的机会,也是提高本校的综合影响力。通过与其他高校网络平台的相互链接,可以增加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知名度。因此,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可以根据需要分为非本校学生和本校学生两个入口。

2.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第一,普遍存在着“网络教学平台依靠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的情况。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建立起来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基本上都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表现在:一是教学平台建立在课程建设系统下的子系统。二是课程内容都是以精品课程为主,课件也同样是把精品课程的录像上传在平台上。其实,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借助网络技术,提供共享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工具的管理服务平台,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辐射推广作用的优秀课程。网络教学只是精品课程二级评价指标中的一个子指标。它对网络教学的要求远远低于网络教学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网络教学服务。反过来,依靠精品课程建设而建立的教学平台显然达不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习者多方面、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第二,存在着“应付任务”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一直重视高校信息化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工作。教育部也先后对高校信息化教学发文并提出明确的指引与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提出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许多高校也响应社会的发展和贯彻教育部的高校教学改革要求,纷纷建立了体育网络学习平台。但是体育教学平台的建设不是从学习者的需求、满足学习者需要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出发,而是从学校教学评估、精品课程申报和跟随社会潮流出发,往往是建好后不维护、不更新。结果是,建立起来一些内容简单过时、设计古板的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学生使用。虽然有一些建设比较好的网络学习平台,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同样也没有学生和教师使用,形同虚设。甚至一些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只是一个摆设,打不开链接,查不到任何相关资料。

第三,缺乏与高校教育资源相融通。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网络平台存在着一个缺陷――缺乏与高校教育资源相融通。其实,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数字化的图书馆、优质的网络设备、优秀的教学团队等。利用这些优质的高校常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质量,降低成本。例如通过与本校数字化图书馆相融通或链接其他院校和著名网络学习网站,不但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帮助和支持,还能减少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处于网上信息和课件点播的初级发展水平。其他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发挥。经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及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已由他主转为自主、被动转为主动,学会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帮助自己学习。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网络学习成为信息生活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必须清楚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认识,从而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广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

2.加大政府投入,加快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步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机关应成立专项资金,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和交流,大力支持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推广工作,加大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步伐。广州体育学院获得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支助,开发和建设课程学习网站,包括网络教学平台、视频点播、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平台,使该校的网络教学水平位于我国体育院校前茅。

3.顺应网络平台发展需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各高校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应顺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需要,建设好一块就用好一块,把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其网络教育实现共享,明确规定本校教学部门和机构必须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并且在网络教学平台和校园网上建有使用地图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学习,构建起学校与学生的网络关系;同时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实践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