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生涯人物访谈精选(九篇)

第1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摘要\]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理性分析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笔者作为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关键。将生涯人物访谈法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生涯人物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10203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作为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有着相似的困惑和苦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用心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较少,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成为了探索和钻研的方向。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用心投入课程学习的学生少,敷衍应付的学生多。课堂上常常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开小差,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难以形成;二是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不到位,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求职就业间出现脱节和分离。

分析其中的原因,相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强、自制力欠缺、学习不够勤奋刻苦是一个现实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许多教师为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运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授课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成效甚微。以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为例,虽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教学案例,可由于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任职工作的经历,没有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历,也没有自主创业的经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因此,第一手的案例资料极其匮乏,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二手的案例资料。而二手案例资料中的典型人物以名人或成功人士居多,他们就业或创业成功的经历,对于目前在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案例的说服力不强,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相对有限。有的教师也试图从本校挖掘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实例以充实教学案例的内容,但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跟踪访问工作量较大,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要收集整理出完整的案例资料颇有难度。

在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和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生涯人物访谈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生涯人物访谈是参与式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和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2.1生涯人物访谈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生涯人物访谈是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当面访问、电话交流、网络沟通等多种形式对一定数量的职场从业者进行职业调研,从而获得对行业、职业和组织相关详情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职业经验有限,尤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的不同行业与职业环境不了解,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难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虽然上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但依然缺乏对职业社会的深入认识,依然无法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导致学生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生涯人物访谈是帮助高职大学生获得职业世界详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这种实践、互动、体验性的学习模式运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意义。

1) 生涯人物访谈让在校大学生获得了与职场从业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等方面的总体信息,还能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得关于求职途径、入职条件、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晋升路径、薪酬待遇、职业榜样等具体而详尽的职业岗位信息。这些信息为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衡量自身的专业实力与不足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2)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处于求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通过与自己比较中意的目标组织中的从业者进行交流访谈,可以达到从内部看组织的目的,获得对目标组织的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状况以及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不仅为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提供了帮助,也为后续求职过程中取得面试的成功增强了信心,打下了基础。

3)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有意自主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也有直接帮助。他们可更多的寻访那些与自己条件和环境相对接近的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通过交流访谈,了解成功创业者创业的经历,创业过程中曾碰到的困难、遭遇的挫折等,从而帮助他们坚定创业的决心,积极为顺利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 丰富的人脉是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生涯人物访谈则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广泛结识各类职业人,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5) 做生涯人物访谈还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培养和锻炼个人能力的最好机会。生涯人物访谈由多个环节组成,在交流访谈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2精心组织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生涯人物访谈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和指导是多方面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之一\[3\]。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时,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1) 激发参与兴趣,精心设计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的开展可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涯

人物访谈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等基本知识,重点是激发起学生参与访谈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访谈活动。

自由随意安排的访谈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对访谈活动过程应精心设计和安排,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访谈活动。比如大一阶段访谈的主题可侧重于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进行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准备的信息。大三阶段生涯人物访谈的主题则可侧重于对目标组织了解和具体职业岗位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提高求职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专题生涯访谈人物活动。

一次较完整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包括明确访谈主题、寻找访谈人物、拟写访谈提纲、预约访谈对象、采访生涯人物、写作访谈报告等多个环节。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访谈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2) 选准访谈对象,提高访谈效率。在生涯人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从何处着手去寻找合适的生涯人物,教师应重点给予引导和启发。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寻找理想的访谈对象:一是抓住参与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和从事兼职等零距离接触职场、体验职业的机会,有目的地访谈职场从业者;二是通过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牵线搭桥,在已毕业工作的校友中联系合适的访谈对象。选择校友作为访谈对象的优势在于,访谈者与访谈对象有着相同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访谈对象提前入行获得的工作经验对访谈者更具启发和借鉴作用;三是利用校园招聘会,寻找机会访谈前来进行招聘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4\]。访谈人力资源工作者是高职大学生掌握企业概况,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入职条件与程序等多方面信息的最佳途径。而在访谈实践中也发现,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较其他岗位的工作者更乐于接受学生的访谈。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能大大提高访谈的效率。

3) 注重总结评价,不忘分享激励。生涯人物访谈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可以反复运用的参与式教学法之一,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访谈活动,将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做到有始有终。这包括从访谈活动开展之前的设计与组织、访谈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检查和督促以及访谈结束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最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环节尤为重要,每一次的访谈活动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大家共享访谈获得的信息,学会将访谈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并按行业、按职业、按专业分类建立起生涯人物资料库,既可供同学相互学习,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资料,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访谈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根据学生撰写的访谈报告和总结分享会上的表现,应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后续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重视活动细节,扩大访谈收获。一次成功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不仅能获得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从多方面锻炼能力和提高素养。而一次成功的访谈是由若干完美的细节构筑起来的。这些完美的细节包括:访谈前用心设计的访谈提纲;精心准备的“30秒钟广告”――一份语言简明、特点鲜明、信息明确的自我介绍;访谈过程中的守时、礼貌和善于倾听;访谈结束后对信息及时的归纳整理以及小组访谈中人员的分工合作与沟通交流等等。由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欠缺,教师对访谈活动进行全程引导和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涯人物访谈法为例的参与式教学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彩云.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6):8384.

\[2\] 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405+423.

第2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生涯教育;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发展

近年来,素质教育受到学校家长乃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要求,更多的看中其独立、组织、协调、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高中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人习惯、性格、价值观、人生观诸多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最终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高中生的特点:

高中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单纯、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同时他们又性格不稳定、缺乏耐力、懒惰、叛逆且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能够结合其自身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其今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让其误入歧途。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高中生的成长特点及健康的人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二、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生涯教育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与优势、兴趣与潜能的基础上主动确立生涯目标,对专业、职业及人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生涯规划,并科学合理地学习与生活。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很难有机会了解大学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上课方式、以及可能的职业方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常常根据专业字面意思,或者父母的建议而带着困惑选择自己不了解甚至根本不适合的专业,根本没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我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出发,这样的选择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对将来学生职业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我校生涯教育的活动及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作用:

我校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视野基金的指导帮助下,针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地职业启蒙教育,二年来,学生群体有了质的飞跃: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主题班会活动

1、在参与式活动中发现自身优点。在进行参与式活动紧张刺激的“叠高塔”游戏时,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时,性格特点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活动结束后,学生兴奋的回忆自己的表现,在职业介绍材料中选择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写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叠高塔”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或注重分析,具有组织协调能力;或具有开拓、规划能力;或按部就班地执行;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或具有紧迫感;或具有全局观、避免纷争;或善于思考;或善于与人沟通、社会能力强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是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在长期职业指导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著名职业兴趣理论,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倾向,进而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迄今为止应用领域最权威的量表之一。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验,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学生们更理性地了解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倾向,明确了测试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学生们创造条件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3、访谈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相关人士。在与相关行业人士交流之前,学校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能力的培训。从对职业人士进行职业访谈的角度、提问技巧及提出的问题等,试着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小组间针对一些优秀提问相互点评;播放一些著名主持的访谈视频,如让学生观看杨澜对李开复的访谈,并进行小组讨论,对杨澜访谈进行点评总结,再修改小组之前的访谈提纲;发放访谈提纲,并具体布置访谈任务,从中抽取一两个学生没想到的问题深入分析,分析这样提问的好处,让学生站在访谈者的角度思考职业,从中学会如何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访谈能力,并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4、观看《语路计划》树立远大理想。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距离,将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努力。在学生确定未来意向职业后并将付诸行动时,给学生们播放励志视频――《语路计划》,当观看了这些业界传奇的视频,聆听到这些平凡人物的坎坷经历后,学生们精神得到了升华,更坚定了自己实现崇高理想的信心。

5、模仿面试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学校采用情景模拟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面试的考察,在学生的陈述过程中,面试官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有效发言的次数,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是否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支持或肯定别人意见,在坚持自己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别人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否善于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节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善表达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能否倾听别人意见,是否尊重别人,是否侵犯他人的发言权等等。学生们面对这种新式面试法,为充分展示才华而做出各种精彩表现。参与活动后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一些出色表现,

(二)“高中生专业、职业认识与自我规划项目跟踪”研究性学习活动

1、大学专业的调查成果与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校同学对自己喜爱的大学专业的调查活动,通过网络知识查找对于专业的相关知识介绍,通过采访大二大三校友了解在校大学生眼中的大学专业,了解他们真实的大学学习生活方式,通过采访从事专业的家长了解从事的职业与大学专业有哪些联系,汇集整理调查到的大学专业,编写大学专业分享手册,并为学校设计生涯教育网站的专业分享部分。学生编辑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并体验到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快乐。

2、自我职业设计优秀案例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校同学中开展的自我 职业设计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明确在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达到怎样的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职业设计,是将来进入职场时,拥有一份好工作的保证,及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展示的过程各锻炼了交流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以为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荣。

第3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个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相一致的人是幸福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

二、体验式教学法是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有效方式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合理的活动和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突出“体验”二字,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丰富的世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活动和情景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定情境之下的活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且有意识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体验之后进行总结和交流,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既满足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需要,又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经验。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

1.亲历性

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①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比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参与,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②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也包括两种情况: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反思。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2.个别性

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然而个别性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3.缄默性

体验是主体的亲历,意味着在场,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丰富的内心感受,对不在场的另一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言说的,有的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可称为所谓的“缄默性知识”。

4.寓教于乐

体验式学习为寓教于乐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包括案例分析法、角色分析法、讲演训练法、调查访谈法、联想活动法、游戏法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就业竞争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教师把选好的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案例提供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既畅所欲言,又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大胆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提高其就业竞争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探讨各种问题,完成各项任务,通过不同的人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和职业世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情景,如模拟招聘等,展现相应职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讲演训练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增进对职业生涯和角色的认知。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个演讲题目,给学生提供一家公司的背景资料和一些需求信息,让他们竞聘同一岗位,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为演讲做准备。演讲时,学生可以根据掌握的材料充分展示自己。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讲授的知识,如怎样更好地与人沟通、怎样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还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查访谈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或要求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或调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合理的职业期望。例如:学生在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时,可以通过人物访谈获取职业信息。人物访谈是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和职业环境的较好的方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寻找合适的任务进行访谈,进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

联想活动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探索职业世界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件物品,让学生根据这件物品联想相关的职业信息,使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在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时,教师可以营造轻松的环境,借助轻松柔美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明确目标。

游戏法是指教师通过游戏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理论产生深刻的理解,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进行自我兴趣探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兴趣游戏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以便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索的兴趣。

第4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生涯辅导;个案研究;实效性

1 研究综述

1.1 相关概念

生涯,英文为career,从词源看,来自罗马字Via 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career一词在希腊有“疯狂竞赛精神”的意思,后来引伸为道路。现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或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1](P.3)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2]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帕森斯(Parsons)的职业指导工作,而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3]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萨帕(1976)[4](p.19)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1.2 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生涯辅导”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9篇相关文献(截止2014年6月15日)。从关注的时间点上看,最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尤敬党、吴大同(2001),池忠军(2001),林永和(2001),权福军(2001)。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涯辅导进行了研究,主要还是侧重在理论的普及探讨。随后生涯辅导逐渐被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也日渐增多。

我国学者陈德明在2011年对我国生涯辅导研究进行过综述。他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主题文献分析认为,从2000到2011这十年间学界对生涯辅导的研究日益重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涯辅导的定义、实施原则、对象内容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5]通过关键词补充文献检索发现,我国生涯辅导研究的内容并不限于以上的综述,而是更广泛和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生涯理论的发展与综述研究(龙立荣,李晔,2001;崔小蕊,2012);生涯辅导模式的架构研究(彭雪华,2012;吴成国,谢华,2008);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生涯辅导研究(杨迎春,2009;彭正军,李蕾蕾,2006;赵荣生,2011);生涯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的研究(叶晓燕,2006;王剑敏,2012);团体生涯辅导效果的研究(张莹,李`,曹丽影,2009;高洁,2008);基于CIP理论的生涯辅导研究(周伟珍,2009)、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生涯辅导研究(沈红,2003;赵荣生,2011;韩学芹,2013);另有少数学者关注并研究高中、硕士阶段的生涯辅导(桑生华,2014;景亮,2013)。在生涯辅导个案研究方面,目前文献发现仅有刘涛(2011)和雍克勤(2010)在个案研究方面做了尝试,刘涛以系统基模为基础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个案进行了呈现;雍克勤则以咨询师的身份呈现了一份完整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个案报告。

1.3 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的研究在理论上没有明显创新,多数依旧是国外生涯理论的梳理与重述,在本土化的研究上有学者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实践的效果如何却很少有跟进的研究成果呈现,对生涯辅导的个案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鉴于生涯辅导现有的研究现状,再加上生涯辅导理论创新不足的现实,理论的创新需要本土化的大量实践才有可能。因此,生涯辅导的实效性研究、案例研究将成为生涯辅导未来关注的一个热点。

2 案例报告

2.1 一般资料

陈天(化名),男,21岁。大专二年级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大二转读英语专业。父母是农民,热情朴实。父亲在他14岁时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从此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有一弟弟,辍学在家务工,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他和弟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祖上都是农民且一直居住在农村,称自己封建思想严重。家族无精神病史。

陈天从小学到初二都比较有优越感,那时父亲开车赚钱,家庭比较宽裕,初一时的梦想是当个明星。可初二那年父亲出了变故,从此家庭境况大变,打那时起他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起来,并且开始觉得应该努力学习才是正途。上高中时,陈天由于英语成绩好(150分的试卷能通常都能考140分左右),在学校小有名气,高中时的梦想就是考上某外国语大学,将来毕业了当个翻译官或者外交官。可高考成绩并未能让他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最终只上了现在的一个专科学校,从此之前的一些理想不再敢奢望。另外陈天还有慢性病,会被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排除在外,这也让他感觉极不自信。

2.2 辅导过程

大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末由于转专业遇到了一些问题,曾找到我说他想退学,于是我约了个时间和他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给他摆出了退学与继续完成学业的未来比较,最终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退学。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完成学业,而且也如他所愿地转到了他心仪的英语专业,而且在专科阶段就决定继续选择了专接本。在大二即将结束的那个学期,他又主动联系到了我。首先说的是一些感激的话语,可能如果不是那次谈话他可能早已经退学了,但我肯定地告诉他主要的抉择都在他自己,因此要感谢自己才对。这次他主动找到我是因为迷茫了,他虽然已经确定要接本学习,但对未来依然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这次的辅导我们约定为一个正式的生涯辅导,因此时间拉得比较长,总共进行了四次咨询,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第一次的辅导时间里,我们一起商定咨询目标和方案,同时进行了兴趣探索;第二次的咨询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首先进行了咨询目标的澄清和再确认,接着进行了自我能力发现和价值观的探索;第三次的咨询从他的家庭作业生涯平衡单开始,由于陈天还是纠结困惑,于是在现场使用的行为治疗法的“空椅子”技术帮他澄清决策,最终在这一技术的辅助下,他内心有了自己的决定;第四次的咨询从他自己的陈述开始,陈天说他回去后想了很久,也向周围的朋友、同学和亲人请教过,收获挺大的。他自信满满地说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为了帮助陈天更加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我运用了想象引导的技术,启发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想象。陈天按照我的指导语,在我的提示下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他想到十年后他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工作,负责培训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培训机构小有名气,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他的父母也随着他一起进城生活了,不用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打工。唯一的一个弟弟也在他的影响下积极工作和生活了。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想象之后,陈天显得很高兴,他说他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这么生动翔实地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有的也只是一种模糊的向往。这一次的想象事实上是对于自己思绪的梳理,是对于自己发展目标的确定和信心的坚定。

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方向后,我问陈天将来要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时,他说他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听到这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生涯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儿,能提供给陈天的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支持,我不能去代替他做出决定,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2.3 辅导后的观察

辅导结束后虽然没有再和陈天保持联系,但平时通过即时通讯还有他同学的反馈,我了解到陈天在求助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他至少自信了、充实了,而且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充满激情的。也许有其他的许多因素促进了他的变化,但我还是相信个体的关注和辅导给了他很大且明显的帮助。

3 结论与讨论

3.1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

从上面的生涯辅导个案来看,生涯辅导对个体的生涯决策及发展是有明显帮助作用的。上述案例中的陈天从极度不自信地绝望想退学,通过生涯辅导,他重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发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同时也挖掘到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也由此他开始积极地学习生活并规划自己未来。这个案例的实效性不仅帮助到了来访者自己,同时也可以把他作为典型案例分享给和他困惑相似的来访者,从而帮助到更多的来访者。

3.2 个体生涯辅导途径反思

上述个案中的来访者陈天曾经是我的学生,在他大一的时候单独约谈话过一次,据他后来的反馈,就是那次谈话改变了他退学的想法,同时我的个人经验也给了他很大的激励,可以说那次谈话对他的人生是有帮助的,可那次谈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涯辅导。大二学期末的他主动找到我的那次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涯辅导,而且也完全是按照生涯辅导的职业规范进行的,其中也使用了生涯辅导程序化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前前后后延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最后效果良好。一次非正式的谈话和一次规范的生涯辅导,于同一个体,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有一个问题自然呈现,那就是生涯辅导在现实中的实践到底是应该规范还是应该随意或者灵活处理呢?我现有的经验是生涯辅导应该人性化和多元化。

3.3 个体生涯辅导实效性评估困境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虽然明显,但这毕竟是来自主观的观察和判断,而且,在职业道德约束中有一条规定是咨询关系结束后咨询师应该主动告知来访者两人之间的关系结束,这么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来访者咨询师的心理依赖,这样一来,辅导的实效性就愈加不好跟踪和评估。因此,个体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该如何去科学评估或评判,这可能是今后需要长期实践和关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程肇基,廖萍蓉,陈发云.大学生体验式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例举[J].青年探索,2006(6):55-58.

[3]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2005.

第5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25-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航海类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比较研究”(交教研1402-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洁(1984―),女,江苏射阳人,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辅导员,中级,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调查内容和对象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本次调查选取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样本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七个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各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4.8%,男生168人,女生106人,大一89人,大二84人,大三101人,样本分布较为合理。本次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抽样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调查结果可能难以完全反映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但是由于具有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因此有很强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还选择了8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进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基本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并将这门课纳入公共课程的教学计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也就仅仅12~16个课时。通过这短短的几节课,只能在表面上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想要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是很不现实的。通过调查,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对于“你是否了解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只有16人选择“了解,我去咨询过”,占58%,而其他学生不是很清楚学校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有的学生即使知道这个中心的存在,也不愿意去做咨询。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

现阶段,高职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足,很多学生还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也缺乏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只有71名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占25.9%,而剩余的74.1%的学生不了解或者是没有规划过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模糊。而对于“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重要”,只有54名学生选择“重要”,仅占19.7%。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什么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意义也不现实,上这个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很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毕业之后再去考虑的事情,在校期间还不需要去考虑这件事。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毕业时盲目择业,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上,很多高职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不合理,对于“你觉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非常空洞,对于职业规划的技巧方面讲授内容较少,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授课内容是否针对你所学的专业”,201名学生选择“否,没有针对性”,占73.4%。通过访谈也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是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采用大班集中授课方式,时常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听课,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参与性不强。而专题讲座的效果也很不理想,调查中发现,47.8%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相关讲座,教育效果较差。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够

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应当为1∶500,但现在高职院校严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职教师,跟国家的要求严重不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应该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然而实际工作中,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大多由辅导员、教授“两课”的思政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这些兼任教师虽然熟悉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大多也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背景,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改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加大教育力度

当前,随着生源的紧缩,高职院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问题。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高职院校把就业问题当作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个高职院校只重视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关注学生所选择的就业单位是否适合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往往导致学生就业满意度低,半年后离职率高这些现象的出现。因此,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对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三年的大学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行动计划以及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重视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重要性是很关键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为自己将来做出打算。高职院校要抓住校园这个主阵地,利用课堂、食堂、寝室等场所,以广播、展板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深植每一个学生心底。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分享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案例,纠正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作用”的观点。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新生入学阶段就要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爱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合理规划自己在校三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做好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余,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以及进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岗位所对应的能力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推动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机会,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职场风云人物访谈会等,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夯实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专业特色跟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采取个人咨询和团队咨询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坚持走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之路。

(四)成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职学生主体性强、个性鲜明、求职需求多样化,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可以多渠道吸纳教师,从现有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辅导员队伍中挑选一批有意愿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骨干充实专职的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已经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优势。也可以从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中挑选部分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教师。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培训或在职研修,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专职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志愿,聘请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一些具备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专题报告或者不定期授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闫莉菲.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及问题探析―以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

[2]任雪莲.完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第6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如果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个体咨询的内容进行归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个体咨询服务:学业职业规划类、求职指导类及就业管理类。

学业、职业规划类

学业、职业规划类咨询,一般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规划目标。此类咨询有可能持续几次,咨询学生需要在每次面谈结束后与咨询老师预约下次的咨询时间,每次面谈一般约为50分钟。

【案例】

小余是2013年的毕业生,大三暑假,成为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暑期实习生。经过实习期间对职位的了解及询问导师和师兄后,觉得自己不是非常适合广汽本田的这个职位。因此,从实习回来之后就决定保送读研。在2012年9月份成功保送到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的同时,小余也成功拿到了广汽本田的职位邀请。但因为保研成果,他拒绝了这个职位邀请。后来听说,广本的薪酬待遇对于本学院本科生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心里开始有点不舍。看到同学们找工作找得很努力,自己却提不起精神做什么事,对以后的研究生生涯也很迷茫,因此来到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个体咨询。

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小余开始对自己的爱好、性格、能力等有了全面、理性的认识。根据咨询老师布置的生涯人物访谈作业,小余分别对在广汽本田工作时间为3年、8年及16年的三位生涯人物进行访谈,同时访谈了本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了解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空间,最终通过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决定继续攻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并且和咨询老师指定了研究生期间的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陆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但是,大学生在学习职业规划理论知识后,对于认知自我、了解职业、职业决策、解决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往往存在较多的个人困惑。如果学校能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个体咨询,将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个人问题。同时,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主人,也是职业咨询的主要责任人,因此,咨询学生需要主动地敞开心扉,积极地与咨询师探讨自己的想法,认真完成咨询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努力学习咨询师教授的职业规划技巧,否则,任何咨询都不能很好地帮助来访者。

求职指导类

求职指导类咨询,一般是帮助学生分析应聘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针对应聘要求制作并修改简历,做好面试准备。此类咨询时间一般约为20~30分钟,形式为单次的面谈咨询。

【案例】

毕业生小晴是2012届毕业生,2012年3月来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求职指导类个体咨询。小晴的困惑是,自己很积极参加招聘会,却很少进入面试环节。通过交谈,咨询老师发现小晴是一个性格开朗、学习优秀的女生:成绩平均80分以上,在校期间曾两次获得学校三等奖学金,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当咨询老师看了她的简历后,明白了她的简历为何屡投不中。咨询师后来给了小晴以下意见:不能一份简历打天下,撰写简历时要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要了解并针对目标职位的用人要求,删去无关的信息,重点突出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匹配之处;重新思考个人经历,使用“情况-任务-行动-结果”法对其进行再叙述;使用数字和证据,避免简历过分主观;使用词语和词组,而不是句子或段落,来使语言变得简洁;结束语可以使用3~6个关键性短语来强调自己与目标职位相匹配的知识、能力或经验;如果要贴照片的话,选一张化淡妆,职业化的照片。小晴根据咨询老师的建议,修改了简历,陆续收到了三家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经过面试,最终与广州的一家生物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简历是应聘者自己设计的有关个人的信息表,用来简要描述自己具备胜任工作的特征。简历主要是为了介绍应聘者,并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如果一份简历不能针对应聘岗位要求有的放矢,突出应聘者具备的、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知识、能力或经验,是很难获得面试机会的。一份合格的简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不断修改、不断完善才能打造出一份合格的简历。建议求职学生完成自己的第一份简历是,不用着急把它投递出去,不妨将写好的简历给你的老师、已工作的职场人士或同学朋友们看看,请他们给出修改意见。同时,还要学习怎样有效地投递简历,更要学会管理已投递简历的记录,以便及时跟踪求职进度。

就业管理类

就业管理类咨询,内容一般为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解决有关就业管理及流程、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咨询时间一般约为10分钟,形式为单次的电话咨询或面谈咨询。

【案例】

毕业生小方接到用人单位通知,要与其签就业协议书,单位电话告知,为了便于快速完成签约手续,要求小方先在协议书上签字,并学院盖章后直接寄给单位,单位再盖章。因为和协议书签字鉴证流程不一致,学院并未同意,小蔡觉得学院对学生找工作不予以提供方便,于是来到学校就业中心咨询,希望就业中心能先在协议书上盖章再寄给单位。接待咨询的老师告诉学生,以前也曾有学生先将自己已签名及学校已盖章的空白协议书寄给用人单位,待用人单位填写完协议书内容、条款并盖好单位公章后,同学才发现上面的很多条款,用人单位之前并没有征得其本人同意,但协议书上学生本人已经签字确认过,并经由学校鉴证盖章完毕,因此协议书的条款生效。无奈之下,学生只能按照协议规定赔付违约金离开单位。因此,咨询老师建议学生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协议书上的条款,如果协议书上没涉及的条款,双方以附加协议的形式约定并盖章,然后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最后才由学校鉴证盖章,以保障自己的就业权益。

第7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导师制;徒弟;S贸易公司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导师制的内涵和运用

传统意义上,导师的涵义主要停留在学校中。导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要引导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职场后会发现在学校学的许多知识很少能够使用上,实践工作需要的是不能从学校教科书中找到答案的,尤其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心理落差很大,很容易产生低自我效能感和挫折感,影响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于是,导师制在职场上发挥了作用,并开始得到发展。Kram(1985)认为,导师制是组织中的资深者与资浅者之间,或是同辈之间的一种能提供多种功能,并且可以帮助徒弟在组织内发展和进步的关系。Chao、Walz和Gardner(1992)认为,导师制是资深(导师)和资浅(徒弟)的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种密切的工作关系,导师在组织中是富有经验与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他为徒弟提供建议、辅导和教导,以促进徒弟的职业发展。Ragins和Scandura(1999)认为,导师制是一种可使师徒双方都获益的互动交换过程,它与徒弟的工作动机、晋升、薪酬和工作满意度息息相关。

上海S贸易公司是一家对外经营单位,近年来在业务拓展、市场销售、品牌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高速的发展,公司的业务走势愈走愈强。公司的经营业绩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已经连续七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经营水平在上海同类外贸单位中也名列前茅。在上海S贸易公司进行业务经理胜任力模型的访谈过程中,发现被访谈人都谈到自己的师傅对他们的影响。熟练贸易业务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必要的经验指导,考虑到公司所做的业务性质,即业务知识的内隐性,业务实际操作的情境性、实践性等,甚至带教员工对待工作和公司发展前途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也是和导师有关系的。所以,一个业务员工的发展是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带教的。在S贸易公司,随着业务越做越大,对业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导师所起到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师徒关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S公司的新员工进入公司是直接进入各个业务部门,不同的业务部门掌管不同的业务。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没有明确导师制度,新员工进入部门里要因业务而自行选择师傅,或者部门领导委派导师。S贸易公司采用的是制度化的导师制。导师带教不仅仅是对新入公司的员工,对于轮岗换部门和换业务的老员工来说,导师的带教也是必需的。在S贸易公司中,资历深和经验丰富的员工来带教资历浅或经验不丰富的员工。师徒关系是一种支持和协助的关系,导师可以是带教徒弟的上司(领导)、同事或朋友。

二、导师制在企业中的实施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是导师将自己的技能传递给徒弟,使徒弟真正掌握技能,实现徒弟自身素质的提高。S贸易公司的师徒带教是一个历史的传统,虽然没有建章立制,但是它的作用不可小觑。员工的成长必定要有一个师傅的带教,好的员工肯定会有一个好的导师在做指导。在S贸易公司中,导师的组织结构是呈职位层次结构的(见图1):

图1 导师的职位层次结构

进入贸易部门的新员工即是业务助理,业务助理一般由执行经理带教,而执行经理一般由业务经理带教,业务经理由部门经理或产品经理带教,产品经理由公司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带教。师徒带教关系一般是发生在同部门内,带教的层次也是由上带下。在这种直属的由上带下的导师关系中,徒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在一起。导师作为徒弟的主管上司,可以向徒弟传递一手的信息和组织公司中的决策,可以给徒弟更多的工作指导和意见,同时在社会心理支持上也能够协助徒弟。在访谈过程中,某部门中D执行经理提到:“我从Z部门经理那里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大局观,这也是我现在还要学的。我一般只能看到业务在一两个月内的发展前景,他就能看到今年明年的整个行业的情况、供应和需求的情况。还有就是他在紧急关头的决策能力让我感触很深。Z经理,他就是敢放手让我去做,既帮我把握大方向,也帮我承担之后的风险。这样的话下面人干活就比较顺,而且成长得也比较快。比如在我还是一个助理的时候,他会让我去报价,和客户聊一聊谈一谈,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在Z经理那里。后来发现自己报的价钱和他差不多时,慢慢地他就将权力交给我了,我就是这样成长的。”

同时,导师也会为带教的徒弟提供一个角色榜样,进而影响徒弟对待工作的态度。某部门的C执行经理提到:“我很佩服那些领导,比如Q总在做副总的时候,她会特别谨慎和细致,她连合同上的语法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和一个跨国企业签了一个合约,一个合同34页,全英文。我和G经理两个人看了两个礼拜,看完了要改,都是法律条文的,很复杂的,看完就给Q总。她带上飞机去看,她在飞机上要飞十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就看到了她修改的内容。她指出所有的问题,她完全是在飞机上看的,她都没休息。里面好多词都是很复杂的,不查词典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上文也说明了带教的导师和徒弟的关系,一般是徒弟的上司(领导)带教。第一,在带教的内容上,导师主要是教授徒弟如何做业务,因为业务的实践性和业务知识的内隐性,所以教授的方式也是通过实践鼓励徒弟亲自去尝试,通过适度的放权来锻炼徒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要达到徒弟能够自主去做业务的目标。第二,S贸易公司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在非正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有利于发展为“良师益友”的关系,不仅仅是带教传授的关系,导师会在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徒弟提供帮助。第三,导师对徒弟的影响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导师会提供一个角色榜样,这会影响徒弟的态度、自我形象和能力。

三、导师制在企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导师最显著的功能是帮助徒弟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工作能力。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徒弟可通过师徒关系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心理支持,导师甚至起到榜样的作用。House(1981)认为,师徒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帮助徒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而且可以减轻徒弟在处理工作问题时所承受的压力,而心理支持则包括情绪和信息上的支持以及各方面的评估和帮助等。Kram(1985)通过深度访谈认为,师徒关系具有职业生涯功能(careerrelated function)和社会心理功能(psychosocial function)。其中,职业生涯功能包括提供帮助、表现机会、指导和保护等,以及指派与徒弟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关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社会心理功能则包括提供角色榜样、接纳、认可、咨询和友谊等,这些都会影响徒弟的自我形象和能力。

后来,Scandura(1992)在他的经验调查分析中将角色榜样(role modeling)功能独立出来,并将职业生涯功能改为职业功能(vocational function),将社会心理功能改为社会支持功能(social support function)。职业功能是指导师能帮助徒弟学习技能、实现工作发展或职位晋升,包括指引工作方向、指导徒弟学习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经验、创造机会让徒弟展现实力,以及帮助徒弟设定工作目标、针对徒弟的个人发展计划提出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徒弟的职业生涯发展;社会支持功能指导师提供咨询、接纳、认可、友谊,并帮助徒弟建立与他人互信、合作、相互关怀的关系,树立自信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角色榜样功能则指导师是徒弟的最佳行为榜样,导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与待人处事的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徒弟未来的发展。在S贸易公司的深度访谈中,“师”对“生”的影响反映在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般在职业生涯分类中,我们分为内职业生涯(internal career)和外职业生涯(external career)两种。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在外职业生涯上,师徒关系可以帮助徒弟获得晋升、更多的奖励或报酬以及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工作,进而获得更大的工作满意感。Chao(1992)的研究表明,有导师的员工与没导师的员工相比,薪酬较高并且加薪的机会较多。在内职业生涯上,师傅可以为带教的徒弟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在具体的工作指导上,师傅可以传授工作技巧、实际的操作经验和知识,来提高带教徒弟的工作能力。在S贸易公司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信息,绩优员工一般都有一个更优秀的上级或者同级来带教,而绩优的员工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升迁的机会,进而薪酬增加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在访谈一位绩优的部门经理Z时,她提到:“S总对我的帮助很大,几句话是讲不完的。她作为师傅对我这个徒弟在思路、交谈方式等方面影响较大。对于我来说,基本上业务都是她教的,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她对待客户和供应商的方式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职位上升还是比较快的,从业务经理到部门副经理。当然,她在管理下属和带团队方面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

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是师徒关系中很重要的内容,外职业生涯更多是在组织层面上,而内职业生涯主要针对员工个人,健康、良性的师徒关系的发展不断促进员工的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和转化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如果把显性知识形象地比喻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那么隐性知识就是隐藏在水中的部分。相对于显性知识来说,隐性知识由于其异质性且不易表达、流通和模仿,增强了它的专属性、垄断性以及获利能力。而在企业组织中,师傅是指资历较深且有丰富岗位经验的员工,徒弟是企业中新雇佣的员工或有发展潜力但岗位工作经验缺乏的员工。隐性知识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转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践中传递和获得。徒弟在“看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吸收蕴藏在师傅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把通过内化所吸收的隐性知识通过外在言行表现出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S贸易公司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对于提高业务能力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访谈中,一位执行经理Z提到:“我从H经理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他的工作热情和执着精神感染了我。他的经验很丰富,我能够从他身上听到和学到很多。他在带教我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比如拜访客户、带我参加会议、要我去学习等。他较早就带我进入了这个领域当中,他也比较放手让我去做。当我问他这个客户行不行,是否可以继续合作的时候,他就要我去测试,然后让我去做。”

在贸易公司的实际操作中,很多隐性知识通过言语和文字是很难转化到不熟练或新员工中的,所以师傅的带教在这些员工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促进公司文化的认同

在导师的帮助下,员工能更好地了解公司文化,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员工自身的体验,促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尤其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组织文化的认可程度。从S贸易公司的访谈中得知,公司是基于不同业务来划分部门的,不同部门的文化氛围不一样。比如C员工对本部门的团队关系与气氛不满意,而羡慕另一个团队的人际氛围:我经常跑到财务部去,那里有和我一批进来的。有时候我会去Z那里比较多。H经理的部门那边就是不仅仅谈工作,还会开玩笑,聊聊别的事情。我们部门聊得比较少。这可能和部门经理或业务经理的风格有关吧,像H经理的部门就是那种喜欢和你聊的。这种氛围对我们的业务工作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而在另外一个部门的Z员工在自己的团队里得到了更多的收益:我在S总的团队里很享受,尤其是她提倡快乐工作。总体来讲,刚来的新人会感觉到部门的东西比较全,能够学到很细的东西,但是你却能感到很轻松。她平时不提倡压迫式的管理方式,当然也要看个人的自我发展。一般她会先让下属自己领悟,然后会让其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导给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会给你自由发挥,管得松但是方向把得住,很有艺术。

由此可知,员工对企业部门文化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是直接影响个人具体工作的,进而影响整个部门的业务。在实际中,C员工的部门整体状况要比Z员工的部门差,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这种差距。部门的经理都会承担起部门内导师这个角色,导师是不是能够带领员工真正融入组织的文化中,级别高的导师是不是在营造一种在长期看来不适宜员工发展的文化,是很现实的问题。

(四)心理归属

导师能够在公司组织中帮助带教的徒弟降低心理压力和挫折感,具体表现为:

第一,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员工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在S贸易公司中,S副总经理的部门就提倡“快乐工作”的理念。在访谈时她提到:“有的领导不支持下属,这样团队氛围就很淡薄,同事之间就很少往来,如果遇到问题时大家相互推卸,这样会影响大家的心情进而缺少成就感。后来发现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效率会提高,所以,以后在带下属和团队的时候就重视快乐地工作。”

第二,为新员工的发展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保障。新员工(刚从学校毕业踏入职场)进入到新的组织中,会受到来自新组织不同方面的冲击,遇到挫折时,在心理和情感上往往比较难以接受。所以导师要能够为新员工的人际交往问题和工作中的挫折等困难提供支持。

(五)管理控制

企业组织中,管理控制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在S贸易公司中,管理控制可以具体地划归到各个团队中,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加强管理控制的过程。团队的建设以具体的业务为中心,一个业务部门可以是一个团队,也可以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的带头人就承担了导师的职责。每年公司的工作分配、绩效考核、奖金发配等都会以团队为基础。导师制可以加强这种团队内部的管理控制,每个团队内部的人员在整体上是由团队的带头人负责带教,他们属于直属的关系,这样在管理控制上就比较容易操作,师徒之间要相互负责和承担责任。比如部门经理开发新产品,把相关的业务内容交给业务经理,业务经理要去谈业务,下面的执行经理就要把业务相关的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合同等)做好。管理操作是系统的整体,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管理上层层相扣。部门内管理做得好,业务绩效就会提升,业务绩效提升,部门在公司的位置就会提升,随后,得到的相关资源(产品、物质奖励、政策等)就会增加。

四、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在S贸易公司的“师带教徒”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师傅的带教下,个别员工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就会缺乏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访谈过程中,一位部门经理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做业务亏了也很正常,但是业务经理必须提出方案,为什么这样或为什么那样,不能老是听上级领导的。比如部门业务经理向领导说行情是1300,他如果问做不做,我听了就不高兴,你得告诉我必须买,而且就在这个价格上买,并得说服我。他要是问我现在市场行情是1300,你看领导是怎么看的,我一般的回答是:你是怎么判断的?工作要积极主动,要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带教的师傅和徒弟的性格、工作习惯、行事方式不匹配。S贸易公司中也出现过这种状况,一位经理人换了好多次助手,原因很简单,就是助手不能够理解经理人,在个性上也不匹配。如果导师和徒弟不能够兼容的话,那么师徒指导关系的收益就很小,甚至会破裂。

第三,尽管导师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大多对徒弟有利,但是有时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比如黑色光环效应(当导师在组织中实力减弱或导师所在的部门在整个公司组织中处于弱势时,这就可能对徒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S贸易公司中,也能听到个别表现很不错的执行经理想提升为业务经理的声音,但是由于上级的导师不能够争取足够的资源或在公司组织中的位置不高,这就对底下的员工造成了提升瓶颈。有可能会形成“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强势的部门越来越强势,弱势的部门越来越弱势。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导师制对公司组织发展的有利作用,但也不能忽视现存的问题。公司组织要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将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使导师制在公司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ram.K.E.[WTBX]Improving the Mentoring Process[WTBZ][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5(1):16-23.

[2] Ragins.B.R and Scandura.T.A.[WTBX]Burden or Blessing? Expected Costs and Benefits of Being a Mentor[WTBZ][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9(3):493-509.

[3] Chao.G.T, Walz.P.M and Garder.P.D. Formal and Informal Mentorships:A comparison on mentoring functions and contrast with nonmentored counterparts[J].Personal psychology,1992(3):619-636.

第8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14-0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化,社会用工素质模型与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之间的分歧呈扩大化趋势,一方面是社会用工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激发、调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2008下发了《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陆续在各个高校开始开设。但是,由于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研究不多。虽然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也出版了一些标准化的教材,但教学理论、课程设计、素质模型都照搬于美国,时至今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尚未进入成熟阶段。本课题组成员试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在传统的认识教育中增加实践项目,以课程临时性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来完成一个或几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任务。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更能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达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觉醒,理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合理规划好大学四年的时光,提升综合就业力,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1]。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报告、讲座式等认识性教学方法,很能支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和目标达成,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带有实践性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四大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就业指导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意识、态度、观念的形成与转变,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切地说是更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突出在以实践促感悟、以实践促转型、以实践促成长。而我们一般的教学模式基本呈现两个特点。

1.教师以讲理论为主

现在各高校主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基本上都是辅导员出身,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学习背景,因此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或讲座,主要讲授或照本宣科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相关信息,学生只是学到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不了自觉的生涯规划意识,即使有一些活动体验内容,也因老师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能力,而流于活动本身。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

2.学生以倾听为主

多数学生习惯于在大学课堂只听不说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听,即使有一些互动,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和积极行动,没有对自己与职业现状的深刻体验与反思的主观意识,只追求课程的考试结果。这导致他们习惯于关注可记可背的知识和信息,不关注能力的培养,学习实效不强。生涯规划是个体了解自我、认识职业、学会正确生涯决策的过程,是个体“内在我”的自省过程,生涯规划教学应以满足学生生涯发展需要为起点,以启发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培养发展学生自主生涯规划能力为宗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与职业,探索自己的生涯兴趣,确立职业生涯发展定向,制定具体的生涯规划和准备。以单项的生涯规划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唤起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更不能让大学生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二、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相关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项目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教师确定的各个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任务为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行动者,通过课程小组相互讨论、制定计划、协作实施,控制完成。最终以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完成项目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整合了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特点,项目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育人宗旨更倾向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更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3]。

三、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特点

项目管理教学方式与认知性教学方式在学习单元、学习重点、学习本质、师生角色扮演等方面有较大区别。

项目管理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融入。二是寓教于行动。将学习变成项目完成或活动体验,而不是压力,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主动体验、主动学习的目的。三是学用一致。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锻炼能力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知识的重要指导作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的主动性和技巧性。四是创造相互理解支持的环境。项目计划制定、实施、控制的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真实参与、真情互动,忠实于实际情况。因此不但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己,也可借此与其他人建立更具有意义、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互动关系。五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体现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学习,并将之内化为一种思维与行为习惯,进而用于生涯规划和今后实际工作中。

四、项目设计与实践

1.项目的设计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四个模块的内容分成:职业环境探索、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履职新人的一天工作跟踪、大学新生我想对你说、专业能力模型、通用能力模型、自我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礼仪、身边的榜样访谈、面试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赛书、我的团队建设等十余个项目任务,同时制定了每个项目成果的评估方案和计分办法,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以计划书竞标的方式来选择三个去完成,项目成果的综合评分占小组课程成绩的60%。

2.随机分组

将课程班级按随机方式进行分组,每组6~8人,小组在成立之初,组内成员要进行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特长,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便于今后的相互学习、沟通和项目分工,每个小组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一名组长,负责带领组织成员制定组织约定,完成个人对组织的承诺,为有效完成项目,组长有组织、沟通、协调、控制、评价的权力。

3.项目实施

在课程开始部分,老师给出具体项目任务,并明确项目成果占个人课程成绩的60%,这样能提起学生对项目实施的重视程度。每个小组可根据本组成员能力资源情况选择本组的项目任务,一般要求1+1+1模式,即职业环境探索、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履职新人的一天工作跟踪四个项目属于职业探索模块可任选一项,大学新生我想对你说、专业能力模型、通用能力模型、自我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礼仪、身边的榜样访谈、面试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赛书属于能力素质探索模块任选一项,我的小组属于团队建设模块是必选项目。选定任务后每个小组要确定任务书,明确任务目标,全程记录小组成员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表现,这是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老师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解读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尽快进入项目情境,帮助他们学会有效挖掘和整合资源条件,以团队自身的力量来完成项目的实施、协调和控制。

4.项目成果评价

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要提交成果报告,在课堂进行汇报,项目报告集中体现计划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小组成员的贡献评估(成员互评)、项目成果的讨论与分享、小组成员对组织贡献的自我评价等五个部分。各组组长组成评议小组,对每个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界定小组成果调研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评议合格,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以调研报告中的评估成绩为确认依据,若评议不合格或有失公允,则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以调研报告中的评估成绩为确认依据,而组长成绩为不合格,老师要根据实际了解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五、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启示

项目制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校办学层次、学生所学专业而有针对性的设置,这样体现出的实践意义更强。项目实施过程,老师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要求老师要保持更强的关注度,指导、督促小组完成计划的落实,同时协助组长完成对小组和整个过程的控制。项目过程中的讨论与成果分享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及项目管理的关键,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学会讨论、思考,促使学生在分享中完成态度、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姚远,薛文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第9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访谈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35-03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今时展变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党中央指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新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科学引导、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新特点

1.思想意识开放独立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从众,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进行独立判断。他们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学习方法也与之前大为不同,他们能积极思维、充分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心理要求。他们一方面渴望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说教、“灌输”比较反感和抵触。

2.乐于创新,不因循守旧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更加丰富,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传道授业”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打破旧传统,标新立异,激情飞扬的渴求和期望。

3.乐于从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兴趣广泛,乐于从不同渠道的亲身体验和与别人的交流中吸收知识。实践体验性课程可以更加积极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夯实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和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调整和发展。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还存在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之处。

1.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缺乏互动,灵活性不强

与现代教育方式相比,传道授业的传统教育把传和授作为教育的主要精髓,把知识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时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法不注重教育客体的需求和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育中强调服从教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度不高,易产生倦怠感,也就无法提升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内容针对性不强

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统一的教材与课程无法在内容和层次上有所区分和侧重,无法从源^上把握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所需要的是自身贴近现实、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可效仿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

当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喜欢通过从自身的体验中接受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很难融入学生自身体验,无法让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接受主体,如果接受到的是不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因循守旧的刻板教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因此,探索符合时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与时俱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则不佳。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建设者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要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管理约束型”教育方法转变为“引导建构型”教育方法。只有通过多种方法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从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四、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特点

“访谈活动”是根据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载体的尝试,是创新教育方法的大胆探索,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益补充

“访谈活动”改变了单向的思政教学模式,可以将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与访谈嘉宾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与访谈嘉宾的对话交流中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规划大学生生活,使思想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以升华,真正得到心灵的震撼,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2.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教育模式出发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从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从身边和社会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中获取资料,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解决方案,互动性强是其突出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教授,师生之间互动性比较弱。而在“访谈活动”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与访谈嘉宾之间、学生与作为主持人的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通过思想交流、经历分享产生心灵碰撞,并获得相互促进,学生是活动的发起者和设计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现实,具有较强的可效仿性

“访谈活动”开展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子资源,将他们的成长轨迹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结合不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从访谈主题的选择、访谈嘉宾的选择、访谈内容的设计中融入学生观众的需求,让成长轨迹契合度高的身边的优秀人物和成功经历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榜样。如果校内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还可邀请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走入校园,分享人生经历和提供中肯建议,在平和自由的气氛中达到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和励志作用,访谈活动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能从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感同身受。

4.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便捷灵活性

访谈活动的组织策划一般由一线思政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活动的选题内容就以当前学生思想状态的热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访谈嘉宾的特质,并在访谈主题、访谈提纲和嘉宾的沟通方面采用灵活便捷的方式,不需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满足访谈活动场所的需要。因此“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教育模式在活动策划、活动制作实施、场所选择等方面具有便捷的灵活性。

五、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并对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了系列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欢迎。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确定访谈选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在“90后”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新生的思政工作重点应放在适应性方面,放在专业思想教育、身心适应性教育、集体归属感教育等方面,因此可选择学习科研优秀、实践优秀、学生工作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优秀学子访谈”、邀请学院专家教授针对专业思想教育进行“专家教授生涯访谈”;二年级思政教育应当满足不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牢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树立学生自信。可以开展主题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榜样的力量” “心灵港湾心理健康访谈”等访谈活动;大学三年级工作应以规划引导以毕业分流去向为导向,按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学生分类,对各类生涯规划进行剖析,如“研究生备考访谈” “职业生涯规划访谈”;大学四年级工作特色――毕业远航,面对就业压力及毕业分流可以进行“就业创业优秀学子访谈”“优秀毕业生访谈”等访谈活动。

2.访谈嘉宾、访谈主持人与观众可形成双向教育系统

访谈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担任,在访谈活动举办前,先根据选题制作调查问卷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和问题,带着问题与访谈嘉宾进行多次沟通,根据嘉宾特点和观众问题形成具有逻辑性故事性的访谈提纲,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最关注最疑惑的题,同时作为主持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并通过与嘉宾的互动传递给学生观众。

3.延伸“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结合,更加促进了思政教育的贴近性、便捷性。“访谈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影像资料按内容或风格进行分类和后期制作、加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借助新媒体手段并入校园网,方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也让“访谈活动”的影像持续升温。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调研学生对访谈活动的反应,对访谈活动的德育效能进行测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导向,对“访谈活动”进行改进。

4.以“访谈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施效果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广泛调研学生思想动态,累计开展“优秀学子访谈” “职场人生访谈” “优秀毕业生访谈” “启益人生访谈”等系列访谈活动六十余场,涵盖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干部培训等方面。通过调研问卷显示,66%的大学生更喜欢访谈类思想政治教育,84%的大学生表示对访谈活动非常感兴趣。自访谈活动开展以来以其贴合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感同身受可效仿性强的风格吸引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以其娓娓道来、自由舒适的活动现场赢得了大学生的好评,同时访谈活动提供了一种在大学生听众分享嘉宾感悟时的无形教育,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拘泥,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综上所述,“访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李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2]李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定位”的几点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7).

[3]李南,徐思师.从访谈节目走进校园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党建思政德育,2012(11).

[4]张弛.访谈节目的社会功能[J].新闻窗,2009 (2).

[5]郝磊.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