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运营一体化管理精选(九篇)

运营一体化管理

第1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1 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的必要性

环保设施的一体化外包在我国最初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一运营”模式运用,包括“建设一经营一移交’、“建设一拥有一运营”“改造一运行一移交”等多种模式&]。企业环境保护意愿主要受企业自身因素、企业污染治理及投资、政府、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钢铁企业内,环保设施的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是随着我国市场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公共事业领域内的成功案例而发展起来的。之前,很多钢铁企业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益,采取了“协力”或“业务流程外包”对非主体工程进行外包,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管理者的收益或多或少地与资产维护的工作量有关,外协单位对资产维护的精心程度必然会有所减少卜。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外协管理的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统一,在非核心钢铁专业领域中采用特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能力强的资源,通过合同关系将污染防治的任务交由环境服务企业承担,按“投资一运营”一体化外包方式,钢铁企业支付费用购买特定服务;而专业从事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环境服务企业,可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以及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优势实现污染防治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行。

2 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模式的优越性

2.1 减少企业投资压力,提高效率和效益

1) “投资一运营”一体化外包模式是企业一种融资方式。项目建设资金由承接项目的公司承担,环保设施备品、备件也由运营者负责。委托企业减少了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占用和压力。环保专业公司利用其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擅长寻求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之间的优化和平衡,从而有效降低环保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成本。

2) 对环保设施一体化运营项目承接方来说,其专业特长就是环保设施的设计、制作、安装、运营,设施操作人员由环保设施运营者负责投入,专业素质较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消除事故隐患,保证环保设施的完好率和处理效率;增加生产物料回收,减少维修费用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工业企业负担;延长环保设施使用寿命,避免设备事故发生,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2符合国家对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治理按照‘污染者负责’原则,同时提出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并“要以市场化为主体,积极发展环保服务业”。环保专业化管理能够确保环保设施的有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环保设施的作用,使所投入的资金能真正做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部将环境保护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归为:治污集约化、产权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即“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14。

2.3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环保与污染防治设施投资、运营模式的推行,打开了钢铁工业在环保与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领域投资的新渠道,实现了环保设施的社会化投资、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目标。钢铁企业与环保专业投资运营企业间合理分工与合作,使得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专门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来解决,钢铁企业可专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劳动效率,并推进了环保科技型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了环保科技型企业经营规模与实力。

3 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的实施方式

“投资一运营”一体化外包模式实际上是环保企业与钢铁企业之间的一种风险合作,它根据合作者的专长,通过资源、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分配来满足各自需要a5i。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模式不仅可适用于新建钢铁企业,根据其分配内容不同,可有多种合作方式(表1)。由表1可知,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实施方式应对于企业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做出选择,由于“投资一运营”在一体化外包模式中由于项目操作环节更为完整,责、权、利更为清晰,而更具有代表意义。

4 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的风险及规避

4.1 交易结构

环保专业公司对钢铁企业的一体化外包项目的实施,一般会以出资设立的‘‘项目公司”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交易结构及各方对于“投资一运营”一体化外包运营可能造成风险。

如图1所示,对于钢铁企业环保设施的“投资一运营”的模式而言,依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将项目的风险分为4类:工程风险、运营风险、资金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在钢铁企业环保设施“投资一运营”项目交易过程中,项目公司处于风险中心,在与政府之间因项目审批和税务存在政策和法律风险;因涉及投资方的资本金和贷款银行的债务资金而存在资金风险;因设计和施工与承建商存在工程风险;在供应商的备件材料和钢铁企业的服务交付过程中存在运营风险。

4.2 风险识别及规避方法

采用‘‘投资一运营”模式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是,由于某些随机因素引起的投资项目的总体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程度和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性的大小,如何识别并规避这些风险是“投资一运营”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工程风险。

工程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的建设过程,如由于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中人员的失误、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而出现的风险。钢铁企业实施‘‘投资一运营”模式的工程风险及规避方法见表2。

2)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的运营过程,如由于管理、输入条件等发生变化而出现的运营效果低于预期或运营成本高于预期等风险。另外,由于专业环保公司实际上为钢铁企业提供的是一种定向服务,而非面对公开市场,运营期一般较长,因而会出现投资回收风险和收益降低风险。钢铁企业实施“投资一运营”模式的运营风险及规避方法见表3。

3)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的融资阶段,可能发生融资的困难以及利率上涨。项目运营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钢铁企业实施“投资一运营”模式的资金风险及规避方法见表4。

4) 法律及政策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指各类合同纠纷风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风险,可通过咨询专业机构,以更专业地审查合同等相关法律性文件以及积极遵守各类法律法规制度以规避风险。政策风险主要包括环保政策风险、税收政策风险等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可通过加强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对国家政策变化的分析和预测,使决策能够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规避风险。

第2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运维管理系统;“SG186”工程

很多省级电力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展开对电力新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并通过大量的投资研究与实践应用,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有了很大提升。但由于我国在电力信息化方向的研究起步较晚,电力企业IE运维管理还处于应用尝试阶段,大多停留在IT管理软件的功能丰富、应用深化和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尤其在电力营销运维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大致经历尝试、普及、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但随着电力营销信息数量和应用功能的不断增多,营销个性化、人性化的进一步加强,对营销运维管理系统提出了新功能需求。常规的“救火式”营销信息系统在运维人员数量、运维技术水平、运维实时可靠性、系统结构功能灵活多样性等方面,很难满足新电力市场环境中现代营销运维服务需求。电力营销运维模式需要从“以应用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从“被动运维”向“主动服务”等方向转变,要求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越性。因此,结合现代电力营销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需求,建设一个精细化、精益化的 “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意义。

1、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现状

为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营销服务需求,国内供电企业IT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力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营业务系统也逐步向系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很多供电企业所建立的电力营销IT监控运行系统和IT服务管理系统,基本上沿用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管理体系,没有现代智能营销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运维体系。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运维管理模式,很难从整体系统较多对整个营销业务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测评,也就很难将用户人性化服务有效考虑其中,无法实现面向电力用户的业务服务水平进行动态两户评估分析,从而造成营销运维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在系统功能结构、数据处理等方面均已不能满足现代日益扩展的面向电力客户人性化服务的营销运维管理工作需求。因此,结合电力企业营销运维管理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营销监控运行和服务系统,从网络化、系统化、人性化等方面强化营销运维系统的分析应用功能,进而实现全面面向电力用户服务的集中运维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而言就显得非常必要。

2、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主要实现功能

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是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部门,通常采用相关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以及文档资料等的优化,通过IT运行环境(包括运维管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高级功能应用软件环境等),实现对营销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系统管理。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在构筑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设备的运维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PC电脑、计算机辅助设备等的运行工况状况进行动态监控运行和维护管理;

(2)应用软件的运维管理:对营销过程中各种高级应用软件如:数据库、操作系统、WEB浏览器、邮件、以及营销系统中各种通用或特定的服务监控软件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

(3)数据运行管理:对系统运行数据、业务数据、操作事件等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备份、以及恢复等管理;

(4)业务信息管理:对营销事件中发生的各种信息数据、系统运行工况、业务流程、业务操作完整性、以及业务办理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与管理;

(5)系统运行安全管理:针对电力企业营销过程的行业特点、运行维护系统安全、环境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权限保密控制等进行安全管理;

3、“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构建

3.1 优化营销业务服务流程

优化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是为了规范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操作技能流程,既要根据营销运维管理制度实际功能需求,建立完善可靠、科学合理的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通过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可以使日常的运维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系统化,使运维管理人员角色更加清晰化,从而有效提高营销业务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质量,使整个运维管理体系中信息数据的相关技术和信息资料更加畅通和透明,使实际营销服务信息更为完整化、灵活化。营销业务运维服务流程,涉及到整个营销业务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以及管理等五个核心运维管理业务流程。在“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级三线”的可靠运维体系模式,根据营销业务实际功能需求,通过梳理优化运维业务、工作票、操作票等与营销业务服务相关的运维管理流程,确保整个营销服务业务运维流程能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运行。

3.2 建设高质优质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

随着“SG186”工程,电力营销业务应用、营销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用电信息远程集中采集系统、以及营销动态稽查监控系统在电力营销领域中的建设和普及,同时考虑智能电网建设营销服务功能系统等需求,建设高质优质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已成为“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构建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因此,电力营销相关部门在进行营销运维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面对越来越艰巨的运维管理任务和服务功能需求,应充分借助现代电力信息技术,从精细化、精益化、科学化、网络化、系统化等运维管理方面,建设高质优质的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具备对各类运维事件信息的全面采集、动态运算分析处理能力,实现营销运维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率目标,有效提高整体营销业务运维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第3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一)我国体育馆的优势

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是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一致的,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分布角度来说,无论是我国的标准体育场分布,还是一些非标准的体育场分布,都极大的带动了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接触体育的需求。在我国,标准的体育场馆的战地面的已经突破了十五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而非标准体育场馆也达到了七亿多平方米,从分布角度来说,我国的体育场馆分布相对分散,其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其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角落。

(二)我国体育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动力,在奥运会的筹办期间修建了诸多的体育场馆,也将一些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完善,带动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情况还是十分乐观的,其积极的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强化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在运营的过程中还不是十分完善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馆设施不健全

无论是从我国体育场的分布情况来说,还是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数量来说,都能直观的展现出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日益提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形式不是十分的乐观,在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上相对落后。体育场馆设施更新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强身健体的整体目标实现。

(2)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运动需求,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地区分布上还是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首先,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不够,体育场馆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体育场馆的效用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经济原因是导致我国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受地区气候和其人们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不乐于参与室外活动,导致了这些地区室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

(3)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还存在着一些人们对体育场馆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没有深刻的认知到体育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产场馆存在的方式,使得许多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以此推动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优化,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需要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于国际化接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世界接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人才管理

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人才的支持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没有人才的支持就无从谈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因此,在优化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人才的管理,使得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与人才的优化结合起来。首先,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在招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式的引进模式,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要体现出多元化,即集合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全面化的提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在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实际操作性,即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场馆管理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管理的技能,并适当的引进岗位的培训,将岗位实际需要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可见,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中,以强化人才管理为基础,推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二)强化政策支持

对于我国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为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并提供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这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来进行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则无法取得长足的效果,要将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融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和辅助政策,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良性的发展,同时,一定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对于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也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和谐、有序的得到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多数企事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大多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借助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优化和强化。那么,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转变体育馆运营管理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如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运营管理目的,将服务理念融入到运营管理模式中来,使得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之,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深层次的进行改革,带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方式体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是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大的借助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四)强化自律管理机制

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借助政府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身的约束和规范是正确的,也是能带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完全依赖于政策和制度,其还需要充分的发挥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自律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自律管理机制。比如说,体育馆运营管理可以结合自身的竞争环境不同进行不同的战略性的规划,使得战略性的规划工作得到发展,将体育场馆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当地的政策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能够真正的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说强化制度管理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规范,那么,强化自律管理则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二度提升。

三、总结

第4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高速公路是现代化公路的标志,对于高速公路的界定,全球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其具体名称也不尽相同。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经济效益高、限速行驶、封闭性强、占地多、造价高等基本特点。那么,针对以上这些高速公路的特征,要如何进行运营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争取到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呢?笔者将在下文中做出相应的探讨,以期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概述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主要指,在高速公路完成通车之后,需要对其使用期间的各种事项进行监管,其目的是为了充分的发挥高速公路的运行功能,最大化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交通的管理、高速公路的收费、路政的安排和养护、监控和通信等。在我国,根据行业类别来划分,高速公路属于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的基本现状

1.分化的管理流程主体

整个高速公路的管理流程被分为了几个阶段,一方面,政府方面的交通主管部门负责高速公路上的总体规划及其线路、标准和规格的设置等;另一方面,施工建设单位需要按照业主的规划和设计要求来进行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等到高速公路建成之后,需要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进行专门的运营管理。不同流程阶段的管理主体各异,存在差异性,例如:投资方面的主体有政府交通部门,上市公司和民间组织等;施工建设单位又有政府指定或市场中标的施工主体;而运营管理主体则有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或者一些专门的运营管理公司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管理主体导致其运营管理阶段也是分化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多元化的运用管理单元

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运营管理单元也产生变动。高速公路由传统的国有资产及行业管理转变为由交通部门来负责,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单元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公司来自主经营并承担投资的风险等。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管理趋势,除交通部门之外,还有公安部门来共同参与管理。

3.惯性化的管理成本

高速公路存在政企难舍难分的管理局面,这直接导致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呈现惯性化的发展趋势。上级主管部门不合理的规划,直接导致高速公路重复施工建设问题的存在,加之其薄弱的监管力度使得成本控制机制缺乏,出现管理成本惯性化的局面。另一方面,模糊的运营管理收益,使得各个平行管理单位出现重复低效率的资金投入,这也增加了管理成本。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速公路收费采用了网络化的联网收费管理体系,导致额外成本增加,人力成本激增。

4.低效的服务质量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得经过的车辆及其人员能够获得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就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基本现状来说,普遍存在服务区数量不多,功能开发程度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等方面的问题。

三、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1.管理走向专业化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由建设及管理一体式的模式向建设、管理相分离的模式转变。一直以来,高速公路的管理都是由同一个机构负责建设、管理及养护等方面的工作,虽然可以进行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但是不利于进行多条公路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规划。随着专业运营管理公司的出现,管理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高速公路的路政及其养护维修工作有了专门化的管理。

2.规模化的经营

最初的高速公路,是在分段负责的管理模式下进行施工管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及管理工作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运营成本,高效统一的管理模式,可以提升高速公路的运营服务效率及其质量,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走向成熟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3.市场化的运作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市场化主要是指其运营管理主体的构成成分多元化,运营管理的操作手段市场化和运营管理的技术市场化等。市场化的运营主要体现在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来自政府方面的拨款,还有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造就了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使得这种市场化的专业运营管理公司诞生。

四、总结语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国民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来作为其基石。为了更好的促使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更加的健全、完善,就需要明确各方面的职责,降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成本,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委托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笔者相信,只要各方面的社会人士各司其职,按照高速公路的管理制度来进行合理、科学的操作,就一定能够促使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波.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2013-05-01.

[2]刘细茂,秦旌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08).

第5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城市

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等诸多可靠优点,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城市轨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我国也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解决和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集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用于城市客运、由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所组成的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磁悬浮等一系列先进的运输设备系统。近年来,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多,申报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持续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建成基本的轨道交通网络,济南、青岛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工作,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达到了全新高度。不可否认,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能够显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能够充分带动城市GDP增长,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也极具价值。运营管理中的任何疏漏和缺陷,都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存在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的现象。国内不同城市在资金筹集、规划等方面存在差距,在轨道交通管理模式上存在着许多区别。部分城市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另一些城市则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运营管理的实际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其次,我国城市规模差距悬殊,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和建设标准也难以统一,这就导致轨道交通的管理标准也难以保持一致。尽管后期申请和在建的城市都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和特点,但是受环境、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运营标准的统一,造成了运营管理自成一派的尴尬局面。

2.2管理评估不到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估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并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管理评估体系,无法对运营管理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难以被及时发现。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对指标的量化,根本无法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的运行埋下了重大隐患。

2.3运营管理制度滞后

国内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运营管理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开展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保证交通体系的顺利运行,同时最大化地避免运营风险的产生。然而,在运营管理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得不到调动,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非常不到位,往往是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补救,根本无法做到对风险的发现和控制,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求。

2.4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多专业、多工种的系统,从建设到运营管理都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行需求。但是,客观而言,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不足,管理人员也非常欠缺学习主动性。在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人员技术和知识滞后的问题非常严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运行,维护人员根本难以满足维护要求,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并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优化策略

3.1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

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平稳发展,必须加强对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充分提升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在城市交通轨道的融资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以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加强对运营风险的关注和重视。在运营管理标准上,应尽快形成一套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全面提升运营管理质量。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环境和各方面因素,但轨道交通运营各项标准应尽可能统一。包括人员管理、维护管理和技术水平标准等,都必须予以标准上的统一,并尽可能避免资源上的浪费,切实保证运营管理整体效果。

3.2深化运营管理评价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做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应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充分考察经济效益、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运行服务等各个方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行安全。为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也可以借鉴和吸取平衡积分卡模式,提升运营管理评价的综合水平,满足轨道交通平稳运行的相关需求。

3.3加强运营管理制度建设

运营管理制度的建设,旨在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首先,应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章的修订和优化,确定运营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保证运营工作人员“有法可依”。其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制度,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对于存在工作不当的运营人员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和处分。其次,除了加强运营人员管理制度建设,还应该加强对乘客的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乘客的宣传和指导,并形成书面的管理制度,以尽可能地减少乘客的不良行为,为城市轨道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3.4加强运营管理团队培训

为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首先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定期对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积极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活动中。其次,纠正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通过必要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针对维修等技术人员,必须规范日常维护和检查行为,做好全面的维护和检查记录,并提升维修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和标准,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对此,运营管理企业和单位应积极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加强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等,深入落实运营管理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与支持。

作者:董兵 单位: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6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医院管理;运营管理

如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综合医疗服务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但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加快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医院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尤为重要,管理会计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医院实现运营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医院长远发展及医疗体制改革需求。由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医院的改革发展在目标和方向上基本相同,因此这也成了医院建设与发展中的重点话题,但管理会计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阻碍,如管理会计体系不完善、管理会计的管理功能重视不足、信息化建设进度尚需加快等,面对这些问题医院应当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逐步解决,根据实际配套研制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医院的现代化发展。

一、管理会计应用于医院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

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管理会计能够为其带来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作为支持,这也是管理人员在方案规划和决策制定中的可靠依据。虽然医院性质差异使其在信息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若管理会计体制不健全,那么信息收集环节就会面临很多障碍,从根本上限制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医院的运营与发展。管理会计属于一种新的发展体系,目前医院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不足,不少医院在应用管理会计时缺乏可靠的参考,导致内部管理一度混乱,例如财务数据管理制度不完善、数据备份效率不足等,这也造成了部分业务活动的开展没有可供比对的参照数据,方案规划和决策内容的可行性难以保障。因此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应当立足于实际,并具备完善的体系支持,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二)关注管理会计的财务功能,忽略其管理功能

在医疗系统改革背景下,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管理水平有了稳定的提升,医院单位也了解到了管理会计的作用与价值,能够在医院运营管理和科室运营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仍有部分领导人员或医务人员对于管理会计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太过侧重管理会计的财务功能,对其管理功能却有所忽略。这便导致一谈及管理会计,不少医院领导及管理人员都觉得其作用便是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的财务分析功能在医院运营管理中得到了有效发挥,但没能对管理会计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案策略。不少医院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大多用于财务统计和分析,这也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普遍性定义,从而导致管理会计无法有效参与到医院运营管理和运营决策之中,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仍然存在限制。

(三)业务流程烦琐,效率低下

医院的运营管理报告需要根据严格的编制流程或者成文来执行,最终要经过院长办公会或者党委会讨论审批,流程的冗余烦琐也成为问题,审批过程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医院运营管理免不了资金支出,而资金费用方面的很多内容都要层层审批,在没有问题出现时整个流程便已经耗时耗力,在发现问题后还要追查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导致医院运营管理效率低下。如物资管理是医院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构成,但也是问题频发的工作内容之一,物资管理经常存在管理松散、管理混乱等问题,容易造成经济损失,并且不利于医院运营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其中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多种漏洞,虽然固定资产所涉及的资金金额较大,但少有医院会配置足够多的人员实施专项管理,长此以往医院的运营管理可能因此逐渐僵化。医院运营管理期间还会涉及收费报销等问题,科室与科室之间容易在票据开具方面产生分歧或冲突,票据开具环节本身就较为复杂,上报审核过程效率十分低下,往往造成票据开设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1]。

(四)医院信息化水平较低

医院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滞后和管理会计人员的信息知识缺乏等都会造成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较差的问题。很多管理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还不够熟练,尤其是在管理会计相关的专业编程与功能性知识上,需要医院信息中心或第三方公司的全力配合。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信息化水平较低可能造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医院管理会计工作的内容不仅涉及了一些常见的财务数据。同时还要结合医院要求实施统一化管理,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但若是信息不完整或信息存在错误、收集与处理时效性差等都无法达到信息的使用需求,信息的分析与筛选不规范导致数据不准确,也不利于运营管理的精准化开展。部分医院在各科室设立了多种信息管理体系,但数据统计和分类的标准不够统一,导致数据集中化收集后无法准确快速地进行综合处理,管理会计的应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部分医院虽然引进了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但软件在开发初期还不具备设计与管理等功能,也难以达到新医改政策下的财务管理需求,信息化建设进度滞后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医院运营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有关对策

(一)完善管理会计的体系和制度

医院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并结合自身的过往经验与运营性质进行优化,构建符合医院运营管理的管理会计体系。并且还要建立专项的管理会计部门,完善制度体系,并划分好管理会计工作的内容、标准、岗位职责等,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拥有制度体系的支持。此外还要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经由总会计师协调开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促进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融合,从而指导财务工作的有序化推进,及时解决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既为财务与业务工作的分配提供指导,也为管理层的决策管理提供可靠支持。

(二)强化医院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

1.完善预算管理其一,建立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理念。医院领导人员应在内部积极推行预算管理模式,让所有人员都能了解到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提升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意识,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其二,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按照不同项目内容采取不同的编制方式,合理的预算编制需要保证资源管理工作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与工作方法,从而提升组织绩效水平[2]。2.提高运营决策科学性其一,需要在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强化绩效管理与风险管理等工作,让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充分掌握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从而为医院的运营与决策提供可靠支持;其二,医院在运营管理中还要适当拓展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与权限,让管理会计可以充分渗透到医院的各项决策与管理工作汇总,有助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3.强化成本管理医院成本管理应当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落实,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事前控制结合前一季度的成本信息对本季度成本进行预测,利用事中控制对成本的支出使用进行动态化监控跟踪,事后控制则需要做好成本管理的总结工作,分析成本管理实效。领导人员可以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人员了解成本管理的作用以及管理方法,进而避免科室成本的无序增加等问题[3]。

(三)业务流程的精细化

医院运营管理在应用管理会计时,业务流程的优化尤为关键,不但能让管理会计更加符合运营管理目标,同时还能有效梳理管理会计的职能定位,让管理会计可以渗透到医院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实现传统业务流程的精简化与精细化、规范化。明确管理会计自身的职能与作用,提升医院运营管理和发展水平,在运营管理中根据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建立业务内容体系,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由于医院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不同业务的开展都可能对医院的社会服务质量带来影响,所以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管理业务体系来提高管理成效,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会计的职能较为全面,应当参与到经济决策与规划经济目标等工作环节,在具体落实中还要根据医院当下的运营管理特点,借助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利用精准性的预算方案指导管理实践工作,为实现运营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还要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风险防控作用,针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防范、控制,最大程度上减少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四)做好信息化建设

为有效弥补医院运营管理存在的各项问题和漏洞,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和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精细化运营实力等,医院应当按照《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20〕27号)中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功能框架和业务需求等,统筹推进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以及后续的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运营管理,也借此让管理会计的作用有效发挥[4]。1.会计核算其一,账务处理。医院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当支持凭证的录入、记账、审核等工作,在凭证录入时可以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行记账。还要支持医院的自定义辅助核算,并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凭证在编制后可以自动核销往来款项。在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功能可以采用自动或手动的方式标记财务盈余和结算差值并编制说明表;其二,出纳管理。出纳根据审核无误的现金收付凭证序时需要登记现金账簿,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现金与银行存款的自动查询,以及自动生成余额调节表等;其三,报表管理。对医院的管理报表功能进行自定义控制,实现报表数据的自动化生成。系统支持报表的编制、汇总、审核、查询等功能,电子化编制报表附注与说明,更能满足报表合并需求。2.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方面,医院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银医直连,通过网银配置提供银医直连业务所需的各项配置。建立医院对账信息化平台,自动获取HIS、结算银行、医保系统数据,自动生成对账信息。银医互联接口可以实现无形资产支付、设备支付、固定资产支付、薪资支付和奖金支付等支付业务的线上完成。在资金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实现线上支付业务交易记录以及账目核对信息的存储和备份,结算业务可以在线上操作,有助于数据信息的追溯。同时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日记账的自动化勾兑也能保证医院信息系统与银行结算账户的一致性,通过内部核查机制的优化可实现报表信息的多方位校对与管理。3.资产管理其一,资产信息管理。在资产经过验收入库后,可以建立资产卡片,管理人员根据入库单和采购合同来补齐信息。若资产改扩建或报废,管理人员可结合具体的资产情况来修改资产卡片信息;其二,资产盘点。资产盘点能够保证账实相符,主要包含实物的数量与存放位置、实物价值等。经过盘点后自动输出盘盈盘亏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可进行后续的调整;其三,资产领用与借用。通常对使用周期长但使用后常常未及时归还的资产进行管理,包含资产的领用申请、审批、归还等流程。在资产借用中,一般对工具型资产的借用进行动态化跟踪,确保资产借用后可以及时归还[5]。4.运营决策其一,资源要素监控。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资源要素的监控也使运营管理和决策获得了更有力的支持。物资要素监控通常包含了物资指标监控、采购监控、仓储监控、供应商评价等多个方面。房屋要素监控包含床位信息与资源排班信息。技术要素监控包含了科研教学能力监控、医疗服务水平监控、医保DRG情况监控等。设备要素监控包括设备运作监控、维修监控、出租出借监控、效益分析等;其二,综合绩效评价。医院运营管理中,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关注医院的公益性特征,在保证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考虑到医疗费用的可负担性。在信息化建设中,医院可以建立资源投入和产出的逻辑模型,有助于对运营效率、运营绩效、运营效益的分析与评估,其中包含绩效指标监控、资源配置分析、资源消耗分析等功能[6]。

(五)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业财融合是如今许多行业都在探索的全新改革路线,医院应当将管理会计作为助力,持续推动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各项工作中的应用,加快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深度融合,让管理会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医院的经营和发展创造更高价值。其一,应当明确管理会计的运营分析作用,帮助医院及时寻找并解决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优化收支结构,强化成本控制等,让运营管理工作更高效;其二,探索全面预算管理,利用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纠偏作用,将医院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根据医院的运营和管理目标进行合理配置;其三,管理会计工具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提高资产价值;其四,利用管理会计的绩效管理职能,做好内部各部门的考核评价以及赏罚工作,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创造更高效益的同时为业务财务融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助推医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结语

医院的运营管理应用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此医院应当充分了解管理会计的作用与职能,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将管理会计和运营管理充分融合,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优势与作用。结合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对资金和资产配置进行改进,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并根据有关要求加快医院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助推医院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佳明.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4):75–76.

[2]沈莹.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纳税,2021(31):55–57.

[3]吴晓琳.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纳税,2021(27):85–86.

[4]蒋晓霞.试析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1(26):79–81.

[5]陈香.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21(22):80–81.

第7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2020年规划线路里程将超过10000公里。虽然,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方便、快捷、安全、节能等有点,但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旨在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化;建议

前言

2015年1月,我国2015-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正式出版,在这份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最高比重仅为30%左右,而国外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高达60%以上,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了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效率低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一般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运营,这种投资模式往往较为单一,导致在轨道交通行业里的垄断,民营资本无法进入或者很难进入轨道交通行业的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的减少,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和效率低,影响了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和服务水平。其次,大部分城市为追求高大上,对相关设施设备均本着高端、大冗余的原则进行配备,形成过度配备局面普遍存在,最终造成投入较高而使用率底下的问题。再次,为了追求发展速度,部分城市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线网规划及线路建设时序未能与城市总体发展很好结合。导致已开通的运营线路中,部分线路超荷载在运行,不能较好满足出行需求。这不仅是对公共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是造成运营入不敷出的关键因素。

1.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标准不统一

由于前期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方面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导致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不能对相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系统和有效的指导。加之,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数量、气候及人文环境存在差异,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标准也就大相径庭。目前,随着相关标准、规范的颁布,已开通运营线路不符合新标准的现场得到了充分体现,为确保运营线路满足相关规范标准,运营管理单位只有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完善、整改,存在花费巨大且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其次,相关标准、规范的不明确,也给地铁运营管理单位带诸多困惑。

1.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现阶段,管理体系的建立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鉴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并参照其建立相应的规章体系。二是借鉴内地北京、上海等相对成熟运营管理模式所而建立的管理体系。三是借鉴港铁运营管理模式,并参照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目前,内地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借鉴港铁管理模式建立运营管理体系比较成功的有广州、深圳等城市。制度方面,对于城市轨道行业的法律规制主要有2005年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该办法虽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要求,但仅从宏观上提出原则性要求,并未对相关工作进行细化或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缺乏实质指导作用。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化的建议

2.1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是改善和提高现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同地区将形成不同的标准,只会导致运营管理系统进一步不统一和混乱的局面。针对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首先,应在总体原则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化,提出具体要求,实现从定性化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如运营管理的各项指标。其次,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覆盖面进行延伸,确保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做到全面覆盖。另外,应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性质在制度的规范上要明确指出管理的重点,给相关人员在实践中作出指引。当然,在运营组织这方面应该明确要求,以社会价值为主而非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

2.2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利用率

首先应进一步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保线网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实现线网建成后能够很好服务城市,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其次,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合理安排线路建设时序,避免建成线路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再次,合理做好各线路的站位布置及配线设置,确保运营线路提高运营效率,又能节约投资成本。

2.3优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资方式,加强成本控制,促进运营管理

目前,内地轨道交通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形成垄断地位,导致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缺乏竞争机制,从而存在管理效率较低,成本过高的现象。要想解决这种现象,首先,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同一城市引进不同企业,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促进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其次,在形成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设施设备投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确保效益最大化。

2.4提升轨道交通核心竞争力

目前,部分核心设备的先进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导致受限制因素较多。我们应继续坚持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战略,加快研发步伐,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从而增强我国轨道交通的科技竞争力。其次,加强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效率关系的研究,致力在安全与效率间找到相对合理的平衡点,避免为确保安全做一些不必要的投入,更不能为了追求效益而牺牲安全,最终实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效率最大化。

3.结语

总之,要想规范和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工作,应要从体制制度建设上入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规划设计管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到层层推进才能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0:1-3.

第8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营;有效性背景;透明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现阶段企业管理运营活动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而透明化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不仅重视员工的知情权和公平竞争权利,重视企业管理运营决策和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而且还重视员工薪酬机制的透明化,重视企业先进优秀文化建设的透明化管理等,因而,透明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管理运营中透明化、公开化管理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透明化管理内涵

增强企业内部管理中运营管理水平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而透明化管理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企业所有的信息和管理制度实行透明化、公开化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模式,透明化管理能够让员工对企业管理运营决策、信息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过程进行了解,从而有效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和根本利益。

二、有效背景下加强企业透明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背景,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加强透明化管理,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的必要性革新,透明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运营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推动了企业运营管理体制的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利于创建先进的、公平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还鼓舞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文化素养,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透明化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发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在运营管理中,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薪酬水平与晋升奖励等进行透明化和公开化管理,让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让员工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晋升和奖励机会,进而极大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透明化管理可以优化企业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精简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流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向扁平化方向,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另外,加强透明化管理也可以优化配置企业各种资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运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管理运营中透明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企业运营信息管理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在企业运营管理中,需要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可以充分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同时也可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以此提高企业管理中运营效率,企业信息透明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企业信息内部和宣传,也可以通过企业报刊、企业宣传栏、系统会议等方法公布企业信息,这样就能够让全体员工对企业发展情况了解透彻,让员工更加关注企业的成长。

2.加强企业员工的绩薪机制的透明化,激励员工竞争上岗,提高业务能力

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关系到企业管理运营效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建立透明化的薪酬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能够优化薪酬分配制度,通过公平的公开企业员工的薪酬计算机制,来激励员工竞争上岗,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现阶段来看,许多企业的薪酬机制是保密的,有的企业甚至不允许员工之间透漏自己的薪酬,也不允许员工之间互相打探对方的工资水平,虽然保密性质的薪酬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员工的冲突和矛盾,便于开展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保密的薪酬机制是不利于调动和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而且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因此,在企业管理运营中,要加强员工薪酬机制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从而很好激励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很好的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3.加大企业先进文化建设的透明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大先进文化建设的透明化管理,建立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质文化,通过透明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优质的文化内容深入人心,让企业全体员工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促使使员工调整思想、解放思想,尽早树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进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结论

加强企业管理运营中各项决策、方针的透明化、公开化,不仅可以改善和优化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制度的工作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也可以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加快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胡庆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进集体协商工资制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2(3):11.

第9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现状 运营监管 特点 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也有所改善,但由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长期处于高速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仍处于基础建设,致使高速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之间形成矛盾,加上城市公用事业投入资金过少,运营管理低下,进一步加深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不断加大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对公用事业市场管理进行改革,加快制度化创新的脚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逐渐成为建设改革的重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项目逐渐增多,同时,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运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污水处理市场中运营监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化的不断改革,以往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不再适用于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满足不了管理市场化的要求。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对污水处理市场化进行了调整,但未取得显著的成效,管理机制和方式仍不能符合市场化改革日益变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有关收费机制方面,已运行的污水处理费用过低,远远超过了污水处理的成本费用,各地区污水处理没有太大的差异,体现不出市场的竞争优势;有关配套法规方面,目前的法律政策和法律体系还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发展要求,相关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虽然中央出台了有关污水处理的相关政策,但多为政策性框架,未落实到实处,地方实施细则未能及时跟进政策,缺乏运营建设、管理、技术支持、监督等有效指导,从而难以落实政策。第二,管理体制不配套。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未能随市场化变革进行相应转变,或者转变不明显,常常是老机构新职能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建立基于市场化竞争的有效管理机制。第三,缺失运营监管。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不了解,仅仅认为政府是污水处理的筹资者,忽视了污水处理投资的本质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率,忽视政府对投资、建设、运行、服务等过程的监管责任。政府和企业未认清角色,需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管体系。

对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改革是目前积极倡导的一种发展模式。污水处理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有利于对污水的全程治理,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满足资源型、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开展污水处理市场化,不仅符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满足环境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因此,必须注意政府运营监管职能在污水处理市场化中的重要作用,运营监管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部分,是保证污水处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随着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运营监管责任也不断增大。如何建立有效的城市公用事业运营体系和监管体系,要求政府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理论上进行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实践进行证实。

二、污水处理现状及监管特点分析

为了确保污水处理的高效性和高质量,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运营监督。依据污水处理厂市场运营的实际情况,利用配套的政策和体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服务合同,设立专门的机构部门,确定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新体制新机制,逐渐完善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监管的有效体系。多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开创了数项举措,具有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1)市场化改革。随着我国污水处理市场的不断发展,污水处理过程逐渐显现出市场化改革的优势,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运营监管体制,有助于污水处理设施企业化、商业化运营管理的实现,加大污水处理的投资,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运营监管的改革创新,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污水处理市场化开始广泛推广和应用于全国,从成果来看,污水处理市场化提高了水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满足资源型、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

(2)建立有效的运营监管体系。2002年我国建设部了《关于加快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进入市场化改革时代。之后又先后了《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从而表明了政府职能对污水处理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市场机制不改变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和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运营监管体系是污水处理健康运行的保障。而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监管体制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3)存在的不足之处。1)缺乏完善的机制。全国及地方性有关污水处理的相关立法和修法仍处于滞后状态,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发展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撑和法律保障。2)体制尚待健全。如何建设有效的运营监管体制,主要在于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法定授权方面,没有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但在实践上仍处于缓慢状态。基于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市场竞争、专业人员和透明程序等监管体系还未建立。3)运营监管工作中存在一些盲点,如污水处理设备、设备更新、成本管理及细则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究。

三、小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逐渐在很多城市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污水处理市场化发展,但由于缺乏对污水处理市场的了解和相应的管理经验,致使运营监管工作不到位。随着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污水处理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规范的管理和有力支持。运营监管机构应当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深化运营监管工作,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市场的运营监管机制。

有关机制建立方面,运营监管部门应当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公用事业运营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细则,制定具有操作性的体制,进一步完善运营监管体制和政策,为污水处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在污水处理市场运营监管的过程中,针对层出不穷的监管问题,监管机构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问题外,还需要选取典型性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并逐渐体现到规章制度中,针对运营监管工作中的盲点,如污水处理设备更新、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及运营商违约扣费等问题,监管部门需要积极进行研究分析,解决相应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有关体制方面,积极探索体制创新的突破点,在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经过法定授权的监管部门,明确强调监管部门的职能,将技术、专业、监督、管理、运行、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改变传统的运营监管模式,建立与污水处理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运营监管体制。同时,积极转变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角色,建立良性关系使政府与企业相互监督,有利于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监管体制的完善。

(作者单位为原平市排水监管中心)

参考文献

[1] 闵志华.油田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7).

[2] 王云芳.洱海源头污水处理现状调研及对策措施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