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投资理财总结精选(九篇)

投资理财总结

第1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企业服务中心是园区对外的窗口,作为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我从严要求自身素质的提高,认真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以及党的会议精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各项程序工作流程,使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自觉地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细节之中,踏踏实实工作,为做好园区的各项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立足本职,抓好分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完成。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5.1%。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 ,同比增长2.1%,比目标任务14.1%增加0.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税收9000万元,同比增长12.5%。

2.大力推进招商工作。三季度已完成市外到位资金42万元(其中:市外固定资产投资17.4万元;省外资金到位24.6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40亿元的105%;预计全年完成市外到位资金47万元。预计全年完成新签约宏泰锅炉、盛泰元环保、 银欧女鞋、科迪锻业等项目10个,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1%。新开工项目8个,新竣工投产6个,包装重大项目9个。

3.创新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今年3月省政府正式认定沿滩工业园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1月,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通过省科技厅备案。今年园区新引入孵化企业33户,正在全力创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

4、密切联系服务企业。根据区委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部署,印发了《党员干部联系企业和重大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每个月至少一次及以上全覆盖的企业走访调研,及时收集解决企业问题,采纳建议,帮助企业克服生产经营困难。组织了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1场、银企对接会1次,解决企业问题100余个。

三、自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切按制度和规定办事,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利益。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学习,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搞特权,没有接受过企业主一顿吃请,没有收受过企业主一分礼物。平时注重深入基层,自觉深入企业走访开展调查研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向群众学习,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廉政勤政的工作作风。

第2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一、山西省财政支持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财政支农总体上来说是呈上升趋势的。纵向比较,山西省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在过去的10 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 2001 年的 10.33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54.17 亿元,增加了 4.2倍,使山西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通过与中部各省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省在财政支农上的支出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其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不高,特别是与江西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还不及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的水平。这样的投入使得山西省的新农村建设滞后于中部其他各省。

二、山西省财政支持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不足。这些年来,政府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的确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将有利于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并且财政支农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并不高,平均保持在 8%的左右,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般保持在10%左右,山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低于这一水平。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的下降,尽管与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有密切关系,但与变得越来越突出的“三农”问题相比,支农资金总量所占比重还是显得较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足。

2.财政支农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随着财政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业部门行政事业性支出也增长迅猛,而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却很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占财政支农的比例都比较小。忽略了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的投入,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这种支出结构在财政规模有限的情况下, 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投入、农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及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生产条件的优化, 必然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财政支农支出地区结构不平衡。长期以来,山西省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计划和依据,在实践中表现为:纵向上比较,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无论是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上看,其不同年度时高时低,波动性很大,这不利于各地农业的发展;横向上比较,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大小不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将影响全省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3.财政支农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从总体上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时效性差,监督手段落后,资金使用效益低等问题。分配和管理支农资金的机构多容易导致资金的分散,削弱了支农资金对农业的有效支持和保护。同时,由于各部门机构沟通不足,最后容易导致的后果是不同渠道的投资容易造成重复和交叉,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不高,资金使用追踪反馈差也是我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拨、二转、三不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出现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只有拨款没有效益的局面。从以上分析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山西省近些年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经济底子薄弱,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仍属于落后地区。财政体制应不断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山西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明显不足,财政支农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因此强化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手段,首当其冲地就是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因此,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比重,健全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将进一步推进山西农村可持续发展。

2.突出财政支农重点,调整财政支出支农结构。在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的同时,还必须调整支农资金在各个产业部门支出的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保证倾斜投入重点。山西财政支农投入重点应该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与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和科技三项费用等生产性方面的支出。因此,计划部门应调整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不仅要对投资总量进行适当调整,而且要在增量结构上向农业倾斜,压缩农业部门行政事业性支出,使新增资金重点用于农业。

3.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影响了在支农资金的效益发挥。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约束机制以此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己势在必行。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分块管理”模式是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改革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入手,变分散管理、部门分割为统筹安排,变各自为阵为集中管理,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减少资金分配和管理环节。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和监督。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对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惩罚制度,规范资金分配程序,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强化转移支付管理的权威性,对使用不当、截留、挪用、挤占、克扣转移支付资金的现象依法处理。同时,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社会监督。

第3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

=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 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第4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控制;子公司

引言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规模及资本经营层次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集团公司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组织体制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而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质性控制的重要内容,它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集团公司只有成功地实施财务控制,才能真正实现对其子公司的管理。因此,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内容

1.对子公司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子公司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任用标准、会计核算办法的确定、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内容。管理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既有共性,又有特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

2.投资管理。包括集团公司对子公司以及对外的投资和子公司对下属公司以及对外的投资,这是集团财务控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集团公司的每一次对外扩张、资产重组,以及内部企业的兼并和改制,都必须是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和其他有关的财务资料为基础提炼后作为决策依据,即每一次的资本运作,都同财务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对子公司的投资方向、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所投项目与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等进行界定、管理、考核、鉴定。

3.融资管理。首先,必须坚持银行帐户集中结算的原则。其次,做好各子公司的资金占用计划和调配,同时充分发挥大集团融集资金力度大、渠道多的优势,降低融资成本。再次,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把资金占用压缩在最低限度内,减轻融资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成本费用管理。在成本核算、费用记录完整的前提下,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几个中心,归集、计算、预测和控制成本、费用,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的。

5.利润分配管理。集团公司作为投资中心,对作为利润中心的子公司的利润分配要实施监管。

6.其他管理。主要包括对子公司的撤并、解散、破产等事宜的财务管理。

二、当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基本财务信息不完善。财务信息是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财务信息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财务信息也是最有效、最直接、最能反映情况的信息。在企业集团中,由于一些企业上报给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不真实,加之集团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不统一规范,导致财务报表难以正确地反映实际的财务情况。

2.财务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资本结构主要体现在,债务比重和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对称结构极不合理。在集团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维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继续大量借贷,通过进一步加大负债比率,扩大集团规模,使得债务负担越加严重而造成恶性循环。

3.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成立企业集团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规模效应和规模优势。有的集团成立后跨入了多行业、多领域,公司彼此之间业务上关联不大。由于涉及的行业多,管理难度大,造成管理滞后,无法有效发挥集团规模效应和规模优势。

三、对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1.构建集团财务的集权管理模式

任何一个集团公司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只不过根据财务管理决策权利集中与分散程度来判定是属于“集权式管理”还是“分权式管理”。而财务管理决策权利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没有一个绝对的定量指标来衡量,需要集团母公司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及组织机构模式设置自身的财务运行模式。在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下,集团母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下述“六大中心”作为其管理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母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权利。

(1)投资管理中心。集团投资和子公司投资应纳入集团财务战略规划,并通过预算管理对各类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行控制。母公司应牢牢控制对集团发展结构与控制结构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决策管理权以及例外投资事项的处置权。母公司投资管理的主要职责有:建立健全母子公司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汇编全集团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参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案的制定;审核子公司自行决策的投资项目及子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的变动情况;会同规划发展部门制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方案。

(2)融资管理中心。在集权式的融资管理模式下,子公司不得擅自对外举债和吸收外部资本,母公司财务部应高度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具体如下:提出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吸收外部投资等重大融资事项的方案,严密监控集团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制订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对子公司自行决策的融资事项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审核子公司授权范围内的对外融资申请,审核子公司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并汇总编制全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3)资金结算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资金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资金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集团母公司可以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资金,具体工作主要有:统一管理子公司的银行帐户,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核定子公司对外付款的定额;审核预算外付款申请,审核子公司内部贷款申请;主持集团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集团流动资金管理;控制全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4)资本运营监控中心。集团领导层行使集团资本变动及资本经营活动的决策权,资本运营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和监控集团资本运行过程及资本经营活动。其主要工作如下:拟订母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拟订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审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方案:制定母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落实集团内各单位的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依法审定子公司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对资本运营过程实施跟踪监控。

(5)税费管理中心。实行税费的统一缴纳和集中管理,有利于集团整体的税负最小化,也有利于改善集团与征缴机关的关系,提高集团统一调度和运作资金的效率。税费管理部门对集团内各种税金、计提的费用与基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征缴。其主要工作为:分析研究国家的税法、费用征管规定与基金管理制度;协调并处理好集团公司与税务、社会保障等机构的征缴关系;制定集团税费管理政策及税费筹划方案;指导和督促子公司各种税金、费用、基金的计缴;制定全集团的年度纳税计划、费用计提计划、基金计提与缴纳计划,加强基金账户的日常核算和管理。

(6)财务会计管理中心。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的业务管理、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等工作,以保证集团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具体工作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制定集团子公司统一的会计制度;研究并制定集团公司的财务与会计政策;检查监督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统一管理集团财务部下派财务人员,对财务人员负有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业务考评、资格管理等职责,统一对应由母公司核算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督促各下属单位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据此进行汇总,以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加强集团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实施对下属单位会计信息的随时调用和跟踪监控,建立全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和掌握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2.优化财务结构

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标志为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每个集团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状态的变化,不断通过各子公司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的动态优化,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

(2)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

(3)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4)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3.抓好整体现金流量,完善财务监控体系

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子公司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担保管理,减少或有负债。

4.规范会计制度

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流程要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统一会计科目,保证会计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建立一套完备、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流程,以适应会计信息与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有效支持集团竞争和发展。

5.合理实施纳税筹划

集团企业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基础上,通过掌握相关会计知识,在不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对子公司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作出安排,随着税制的完善和征管严谨,避税筹划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节税筹划的空间仍存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志斌.财务管理学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冯健.财务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胡玉明.公司理财[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胡玉明编著.企业财务管理原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2.

[7]陆正飞.财务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2004.

第5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关键词:具体支出项目;失衡;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9-03

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宏观上的资源优化配置,解决的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主要用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二是微观上的资源优化源配置,解决的是公共部门内部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主要由财政支出结构是否优化来体现。

一、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否的标准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不能用绝对的指标来衡量。一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是否优化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根据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投资应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以便为国家进入“起飞”提供基础条件;在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应该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财政支出的领域应该向市场失灵领域倾斜;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支出应从基础设施转向社会福利性支出,即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应该逐步提高。

(二)与经济体制类型相一致

经济体制主要有两大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履行强大的经济管理职能,所以此时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应该较大;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经退出了一般建设领域,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因此财政支出中公共支出的比重应该逐步加大。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及原因

(一)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

从表1和图1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体制调整的进程是基本同步的,即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下降,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支出和抚恤、救济、社会福利支出比重上升,也就是说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一直处于优化的过程之中。但是在总体结构趋于优化的同时,具体支出项目比重的变化却处于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

1.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下滑过快。从1998年40.3%降到2007年13.9%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平均每年下降1.056个百分点,这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背离的。由于这一比重下降过快,导致中国基础建设投资不足,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起飞”长期处于瓶颈制约的状态。

2.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过低。从1998―2007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缓慢下降,由于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差而且国家采取剥夺农业扶助工业的做法,所以这一比重下降的一个最大恶果就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至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使得中央政府如今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解决三农问题。

3.文教科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增长不足。文教科卫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基本上是增长的,但增长是不稳定的,其间有小幅度的震荡,特别是1998―2007年近十年间不增反降了0.28个百分点,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高校扩招等文教科卫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所以文教科卫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过低的后果是极大的。比如教育的乱收费和公共卫生支出体系的脆弱都可从中找到原因。

4.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急剧上升。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由1998年的4.4%增至目前2007年的13.9%,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项目, 这一比重的过快增长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行政管理支出并未出现大幅下降。比如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曾使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4.4%减为2000年的3.4%,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到2003年又迅速上升为12.6%,恢复了机构改革前的增长趋势。可见机构改革又陷入了“膨胀―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

(二)对中国财政具体支出项目比重失衡现象的解释

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可以说是财政具体支出项目比重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总体来讲应该是让财政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但在具体操作时往往难以界定哪些领域才是真正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所以在这一摸索过程中财政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肯定会交替出现,这在财政支出上就表现为总体结构趋于优化的同时财政具体支出项目比重却交替失衡。同时在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同时还必须清楚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然而对发展阶段的认识同对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认识一样难以界定,因此这进一步模糊了我们对财政职能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具体操作中财政具体支出项目比重失衡。

三、优化财政支出具体结构的具体措施

针对中国目前财政具体支出项目比重失衡的问题,应采取下列对策:

(一)逐步解决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的问题

行政管理、外交、公检法等部门执行社会管理的必要经费支出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属于公共需要,是财政必须保证的部分。但中国行政管理费支出与世界各国相比较高,2007年达13.9%,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针对中国现状,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进一步精简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1998年以来中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精减了机构人员,但仍然存在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人员费、办公费居高不下,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要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按照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贯彻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作用、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报表体系。

(二)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资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起,中央政府针对中国存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连年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同时中央政府承担了很大的债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必然的,总体来看,应以企业和家庭部门投资为主,政府投资只能限于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意投资的领域。要把过去财政对生产、经营领域的投入转到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工程上来,并随着财力的丰裕逐步增加投入,通过转变资金投入方式,为市场经济和企业平等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经济建设主体应由政府转向企业,财政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从直接投入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来,转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项目,转移到共同需要方面来。要改革国家政策性投资体制,财政预算内投资不宜实行有偿使用的方式管理,宜采取无偿投资的方式;由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安排的投资,应采取国家资本金投入的方式。

(三)优化社会文教支出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理论,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来办,也可以由私人来办。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基础科学研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其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应用型科学研究由于可以市场化,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应提高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并使科学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

(四)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稳定器”。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担。另外,社会保障支出划分不明确,支出比重低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2]从树海.财政支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3]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Issue about the Optimization on Specific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XIAO Jun-zhe1,XIN Yong-rong2

(1.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School, Zhuhai519090,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

第6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VAR模型;协整方程;

作者简介:刘晗(1989-),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作者简介:曹祖文(1988-),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按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在1978-2010年这段时期内由1117.6亿元增长到6910.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74%,其中,增长率在10%以上的年份有9年,农业增长为负的年份有4年,农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农业发展并不稳定,不同年份的农业增长水平差别较大。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和经济双重风险的影响,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会面临来自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农业主要依靠追加土地、化肥等物质资本的投入量来提高农业产量。从长期来看,通过这些短期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寻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寻找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并减轻贫困。Binswanger等(1993)[1]、Mamatzakism(2003)[2]、Romeo和Kurada(2005)[3]分别对印度、希腊、菲律宾三个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可以获得比人口增长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减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基础设施具有间接生产性,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来说更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鞠晴江和庞敏(2005)[4]采用双对数C-D函数模型分析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发展对农业生产增长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史明霞和陆迁(2007)[5]对1985-2004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从长期看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陈灿煌(2009)[6]研究了1980-2005年间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的关系,发现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可见,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Schultz(1961)[7]批判了传统增长理论的观点,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强调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Uzawa(1965)[8]建立物质和人力资本两部门生产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技术进步的源泉。Lucas(1988)[9]通过研究得出国家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源自于人力投资水平差异的结论。Romer(1900)[10]提出人力资本较为富集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Mankiw等(1992)[11]、Caballe和Santos(1993)[12]、Barro(2001)[13]、Bloom等(2004)[14]通过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模型中,对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国外研究经验来看,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么,在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是否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来说,人力资本积累是否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孙敬水和董亚娟(2006)[15]利用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黄振华(2008)[16]估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剔除人力资本因素后,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近30%,由此提出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杜江和刘渝(2010)[17]运用面板模型分析了1997-2007年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除土地、物质资本等重要影响因素外,人力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来说,人力资本积累确实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确实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有研究者把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两个因素同时纳入模型进行研究。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费用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任一方面资金投入量的增加必然降低另一方面资金的投入量,因而必须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配比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有鉴于此,本文将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两者同时纳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为今后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提供参考,以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二、理论模型

国内外的研究经验表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但考虑到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家庭资本投入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时就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而言,不应该忽视物质资本的重要作用,因而本文将私人资本投入也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为了研究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作用,先将农业生产部门简化为一个超大型的企业,采用C-D生产函数形式,同时借鉴Agenor(2008)[18]的做法,构建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的农业部门生产函数模型:

其中,Y表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G表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E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Kp表示农村私人资本的投入;α,β,γ∈(0,1)分别表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私人资本的产出弹性;λ∈(0,1)表示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总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比例。

假定原始的劳动力(L)不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对于农业生产没有促进作用,属于“剩余劳动力”,原始劳动力必须经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才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为此,需要构造一个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在Agenor(2008)[19]所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的积累看作是教育质量、教师以及尚未经过人力资本开发的劳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E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量,Q表示农村的教育质量,L表示未经过人力资本开发的原始劳动力的数量,(1-λ)E是未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本,也就是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且κ(0,1)。由于原始的劳动力不可能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原始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要大于人力资本的数量,为了方便分析,把原始劳动力数目设置为人力资本数目的一个倍数:

对于教育质量Q来说,一般认为对教育部门投入的资金越多,越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教师的工资越高,也越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严格督促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参照张望(2011)[20]的方法,假定农村的教育质量是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与教师人数比例的一个增函数,那么农村的教育质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IE表示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量,同时ω(0,1)。

把(3)式和(4)式带入(2)式中可以得到:

经过化简整理,(5)式可以变为:

对(6)式两边同时除以E,经过计算和整理,可以得到一个E与IE的等式:

把(7)式带入(1)式中可以得到:

对(8)式进行化简,同时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把设为常数项C,最终得到的理论模型方程式为:

其中,因变量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自变量除了常数项以外,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及农村私人资本的投入。上述理论模型反映出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以及农村私人资本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方法选用

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就是考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属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中最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但是,使用OLS法的前提是各变量必须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否则采用OLS法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极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而降低实证结果的可信度。为此,本文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金投入和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总产出的影响。VAR模型不建立在任何经济理论基础之上,而是用模型的当期内生变量对模型中的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中全部内生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VAR的优势在于在估计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假设的约束和限制,相比传统的OLS法而言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二)指标选取、模型设计及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和实证模型设计。

根据前述的理论模型,为了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投资(G)、教育资金投入(IE)以及私人资本投入(Kp)对农业经济总产出(Y)的影响,需要设定相应的指标。农业经济总产出(Y)用农业总产值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投资(G)用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量来衡量,采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量主要是因为由于公共品有非排他的特性,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农村公共品的主要供给者。同样的道理,农村教育也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并且农村教育的资金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因此选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来反映教育资金的投入(IE)。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准,所以,采用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私人资本投入(Kp)。因此,本文最终建立以下形式的实证模型:

2.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5-2010年,共计26年的年度数据。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量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从2007年开始财政部报表制度调整,因而2007-201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由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乘以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得到。由于没有直接反映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的统计数据,所以用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乘以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直接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获得。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所有数据均以198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价格平减,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同时根据模型要求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因而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要检验变量是否是平稳的序列变量,如果变量是平稳的,则可以直接使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就应该使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在1981年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ADF检验的检验模型由AIC和SC准则共同确定,各变量的ADF单位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LNY、LNG、LNIE、LNKP这四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变量,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取变量的一阶差分值,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通过了检验,都是平稳变量,表明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VAR模型的确定

由于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而这些变量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反映变量间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为此,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在协整检验之前,必须要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前述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的要求,本文采用带有截距项而不带趋势项的VAR模型。另外,为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首先选择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再应用LR、AIC、SC、HQ、FPE等统计量来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结果来看,除AIC准则认为最优滞后阶数为3以外,其余四项评价准则均认为最优滞后阶数应为2,因此,最终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

(三)协整检验

尽管各变量都属于非平稳的序列变量,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为此,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法来检验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上述检验含有常数项,不带趋势项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看,在1985-2010年这段时期内,LNY、LNG、LNIE、LNKP等四个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可以得到如下的均衡向量:

β'=(1.000000,0.071578,-0.375777,-0.477432,-4.395207)

LNY、LNG、LNIE、LNKP这四个变量的协整方程为:

协整方程的似然比统计量为121.89,各变量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从(12)式中可以看出,在1985-2010年这段时期内,各变量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衡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为负,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LNY)将下降0.071578%,这与鞠晴江和庞敏(2005)[4]、史明霞和陆迁(2007)[5]、陈灿煌(2009)[6]的研究结论相反。一般认为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越大,越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也应该注意到,对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将会对其他如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产生“挤出效应”,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可能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抑制作用,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张海燕和邓刚(2012)[21]、李强和郑江淮(2012)[22]的研究结论中得到佐证。因此,本文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会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挤出效应”,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增长。以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衡量的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LNY)有正向作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每增加1%的投入,农业总产值(LNY)将提高0.375777%,表明教育资金的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这与孙敬水和董亚娟(2006)[15]、杜江和刘渝(2010)[16]、黄振华(2008)[17]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以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衡量的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总产值(LNY)同样有正向作用,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每增加1%的投入,农业总产值(LNY)将提高0.477432%,资本投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杨丽和陈莹(2009)[23]、曹跃群等(2011)[24]、魏勇等(2012)[25]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育资金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1985-2010年这段时期内,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比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更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提高,表明物质资本投入仍然是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李宪印和陈万明(2008)[26]、闫俊强和李大胜(2009)[27]、左伟和张夏妍(2010)[28]的研究结果也都证实了物质资本投入确实要比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大。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在证实了各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后,可以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刻画各变量间的短期波动关系。在VECM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以及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的滞后1期和滞后2期系数也都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短期内各因素对于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很小。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金投入和物质资本的投入都属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因而短期内这些因素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可能性较小,只有在长期内这些影响因素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五)方差分解

协整检验只能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能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强度。所以,本文在前面确定的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全面了解各方程信息对模型内所有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农业总产值(LNY)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农业总产值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总体上在滞后5期内,各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都不是太大。从滞后6期开始,各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开始显现,并且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各变量在滞后10期时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共计达到了75.3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LNG)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在滞后6期内先上升后下降,从滞后7期开始影响力逐渐增强,最高时达到8.71%。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出(LNIE)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在滞后5期内缓慢上升,从滞后6期开始影响力显著提高,最高时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达到了40.14%。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LNKP)对农业总产值(LNY)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最高时影响力为26.47%。方差分解的结果同时验证了前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变量与农业总产值间不存在短期波动关系的结论,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金投入和私人资本投入都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短期内不会对农业总产值产生影响,其中教育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私人资本投入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小。可见,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7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潘林武

男,41岁,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持有工学学士和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取得财务会计专业第二学历。2001年出任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总会计师。曾先后在陕西202厂、航空工业部、审计署驻航空航天审计局等单位工作,历任会计师、综合处副处长。1993年调入中航技总公司,任监察审计室副主任、主任。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在财务管理、金融运作、资金运作、风险控制等领域颇有建树。

创建于1979年的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航技”,英文缩写CATIC),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共同拥有的、以航空产品与技术进出口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大型国有企业。中航技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立之日起就以“航空报国”为理想,被历史赋予“对外贸易与合作的主窗口、主渠道、主力军”。因而,中航技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增强中国航空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水平、能力都极具战略意义。

“行商天下,创造非凡”。2004年初,以付舒拉总裁为核心的中航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激情进取、锐意改革,提出了“发展、整合、创新、再造”的发展战略和与之配套的相对集中的财务管控模式,公司航空核心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良资产处理取得了实效。同时,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经营风险,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强化了业务和管理基础工作,使公司实现了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为探寻中航技总公司相对集中的财务管控模式的经验,近日,笔者专程走进中航技大厦,对公司副总裁兼总会计师潘林武进行了专访。

采访是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潘林武就中航技总公司相对集中的财务管控模式的核心内容、重点做法及保障支持体系建设等向笔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五个集中”定战略

潘林武首先向分析了中航技总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势。他指出,中航技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加,汇率风险加大,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相关产品的竞争加剧等因素都将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从国内来看,商业银行的审贷标准日益严格,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扬,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等都将增加财务管理的难度。

与此同时,中航技内部的财务形势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由于公司发展战略不明确,治理结构和管控模式相对落后,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不良资产,历史包袱沉重。因此,从财务上找准突破口,实施相对集中的财务管控模式,实现五个“相对集中”,是中航技总公司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

一是资金管理相对集中。中航技总公司深入探索全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有步骤地对全系统资金实施相对集中管理。通过设立内部融资结算中心,充分发挥内部融资结算功能,统一对外融资渠道,扩大授信规模,规范内部融资。同时,通过合理的内部资金调剂,努力解决高贷款、高存款的不合理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保证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是投资管理相对集中。中航技建立和完善了投资管理体系,成立新的投资评审小组,实现投资决策的相对集中,提高投资活动的管理能力。明确投资归口管理部门,实现投资管理的相对集中,加大投资监管力度。此外,推动业务重组,缩短投资管理层级;通过对投资项目和小法人的清理,加强投资项目和小法人的管理。

三是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在实现资金、授信额度等财务管理资源相对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结合各单位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合理配置资金,合理提供授信额度、担保和借款,使公司有限的财务资源向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导向的重点项目、重点业务和重点单位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司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是财务负责人管理相对集中。根据财务负责人委派制的实践,继续推进并不断完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实行财务负责人相对集中管理,加强对财务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建立定期轮换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重大事项报告的内容、流程、处理程序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五是财务信息管理相对集中。中航技以建立“纵向数据集中管理、横向财务与业务系统集成”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构建功能强大、快捷高效、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网络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相对集中管理。同时加强财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深度开发信息资源的价值,提高财务分析和预测、预警监控能力,提高财务管理及其为经营决策服务的水平。

“九项职能”夯基础

潘林武告诉笔者,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九项基本职能,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相对集中的财务管控模式的重点内容。

第一,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快捷高效的会计服务。中航技要求各级财务部门进一步夯实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深化内部核算,建立“以项目全成本核算”为主线的财务管理服务体系,加强项目动态经济分析,不断提高全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水平;认真研究和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业务的顺利开展,为公司创造效益。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创新融资手段,强化资金管理。中航技加强了与银行、信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广泛开展银企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利用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政府优惠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开展出口保理业务、积极探索融资租赁业务等方式,多渠道地为公司发展筹措必要的资金。同时还系统地、有步骤地实施全系统的资金相对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

第三,加强成本和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中航技总公司和各单位首先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积极推行比价采购和招投标采购等先进方法,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加强存货管理,建立公司存货管理软件系统,完善制度,减少损失;三是加强研发成本管理,从设计源头上控制成本,实行研发产品的全过程成本控制;四是完善费用管理办法,创建节约型企业,努力降低费用。

第四,加强政策研究,提高税务筹划水平。公司要求各级财务部门加强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公司涉税方面的规章制度,研究解决公司税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重点关注清产核资损失前列支政策的利用、汇总合并纳税政策的评估和调整、税收政策对主管业务模式的影响等,高超、安全、有效地开展纳税筹划与管理。

第五,加大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持。中航技将财务分析制度化,不断提高财务分析水平。财务分析在内容上不仅限于经营成果的分析,还包括公司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因素、财务风险、资产质量、不良资产状况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在方法上,体现动态性、趋势性,对于重要的财务事项还进行因素分析,以深刻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六,利用资本工具,开展资产和资本管理。中航技总公司和各单位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公司产业结构调整,运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进行资产重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本效率。中航技总公司和部分单位还努力探索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推进企业自主发展,提升企业价值。并通过资本运作,逐步实现一批专业化企业,甚至是中航技整体上市。

第七,规范管理程序,加强投资项目和股权投资管理。中航技总公司和各单位正在建立和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健全投资业务的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制度;其次对重点投资项目实施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投资回报水平;三是加强投资项目和小法人清理工作,制定外派董事、监事管理制度,同时对外派董事、监事建立适时报告、业绩考评与轮岗制度。

第八,健全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中航技首先通过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不断完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监控流程,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制度,努力减少呆坏账损失;三是加强融资风险管理,优化债务结构,合理规避利率、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加强项目投资风险管理,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强化项目投资的财务监督,健全项目投资全过程的评估和考核机制;五是加强担保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担保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担保规模;此外还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制定严格的高风险业务管理制度,同时择机退出。

第九,大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中航技各级预算单位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建立由一把手挂帅、全员参与、扁平化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以及相应的预算责任制度;其次将公司经营计划和预算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定过程指标体系,对预算管理的流程、执行和考核等进行全面规范;同时要求各级预算单位根据公司IT发展规划,积极开发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与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集成,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个支持”作保障

潘林武指出,逐步建立健全六个支持体系,是贯彻落实相对集中的财务管控模式、实现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是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中航技全系统加快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专业人员队伍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从关注事后审计向关注事中、事前审计的转化;从单一的财务性审计向全面管理性审计转化;从传统的现场手工审计向现代的远程、非现场IT审计转化。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基本建立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审计机制。

二是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航技总公司成立绩效管理委员会,科学设计关键绩效指标(KPI),建立全系统分类分层的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为基础、以能力为依据、与绩效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加大总公司工作计划和经营计划考核力度,推行新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对各单位实施《中航技公司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和素质考核办法》,推行企业年薪制。

三是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中航技总公司和各单位对现有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全面、完整构建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稽核、内部财务控制、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组织等内容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容。同时,根据公司流程工作计划安排,配合公司ERP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完成业务流程的梳理、修订和完善工作。公司总公司正在根据国家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变化,按照新会计准则及其相关制度的规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四是与相对集中财务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组织。为推动中航技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2006年,中航技总公司成立由总会计师担任主任委员、由集团公司派驻财务总监、副总会计师、财务部、战略发展部、投资管理部、审计监察部负责人担任委员的财务委员会,依照《中航技总公司财务委员会组织规程》开展活动,主要负责对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财务发展规划、全面预决算管理、风险管理、投融资计划及重大投资、融资项目的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是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体制。中航技在全系统内逐步实现了财务负责人和财务关键岗位人员的轮岗制度,在各单位内部实行重要岗位财务人员的轮岗制度。加强财务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建设,培养精财会、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全系统财务人力资源数据库,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大胆起用高素质的年轻人员担任各级财务负责人和关键岗位工作。建立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一定数量的具有先进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领军人才充实财务关键岗位。

第8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关键词] 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具体来说,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消息,2005年上半年,169家中央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长不足1%或下降的有69家,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过度负债的有52家,不少企业流动比率不足国际警戒标准(200%)。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0%以上,还有的甚至超过100%.一旦市场销售缩减,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可见,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2005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1.42万亿元,占流动资金的36%.在全部中央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超过50%的有37家。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四)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成本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企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笔者认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必须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讲,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一个多元的线性函数公式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阿尔曼认为: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若z值在1.81-2.99灰色区域,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朗;若z值大于3,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阿尔曼还提出z值等于1.81是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2. 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通常,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1)现金债务总额比。它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2)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3)资产净利率。它等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同时,资产净利率又是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或举债形成的,净利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和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4)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5)资产安全率。它是资产变现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差,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

企业可以应用比较、比率分析法来考察其自身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借鉴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来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延缓危机甚至杜绝危机。

3.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当然,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稽核制度,否则即使最先进的预警系统也得不到正常的运转。由于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存在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1)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3)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4)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领导人员应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

(四)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五)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钟言。财务风险防“四高” [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29.

[2]朱然。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经济师,2005,(4)。

[3]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4]陈念东。浅议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系统的建立[j]。林业财会与会计,2000,(9)。

第9篇:投资理财总结范文

一、注意资金结构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意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关系。企业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利息和税前利润与资产的比率。当企业加权资金成本小余企业资产报酬率时,且当企业向资金的提供者支付报酬后,仍能使企业的净资产保值、增值,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规模能得以扩大,说明相关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是正确的,即企业资本结构质量较好。反之,则说明较差。

其次,保障企业资金来源的合理期限构成和正确的投放方向。企业的生产经营一般都有季节性和高低潮,所以必然要求使用资金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即搭配合理长短期资金的比例结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资金的投放方向,当企业资金的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的用途结构相配比时,这样资本结构质量较高。

再次,注意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未来融资、未来发展的关系。企业财务杠杆有三种比例关系方式,分别为负债与资产比例关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例和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例关系。它们本质内容(从不同层次和角度)都说明在企业资产的财务来源中,负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我们知道,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金来源对负债的依赖性越大,其后果有二:一是企业在财务上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使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二是在企业亏损发生时,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影响企业今后从潜在债权人那里进行债务融资,使得融资的难度加大。

第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的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众所周知,企业股权持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一般分为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股东和非重大影响股东三类。其中,控制性股东拥有对企业的决策权、财务权、经营权和人事管理权等,能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经营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重大影响性股东则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的权力,但没有决定这些政策的权力;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对被持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几乎毫无影响。所以,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对企业控制性股东和重大影响性股东的背景状况和持股目的、动机加以关注。

二、注意企业资本预算结构和质量

关于资本预算有两种基本解释。第一种解释为:资本预算是针对那些资本支出性项目、具有重要影响的非常业务事项以及特殊发展阶段或特别目的投资活动所编制的期限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预算,因此也叫非常预算。第二种解释为:资本预算是关于运用资本,即股权资本与长期负债的预算。除去前者着眼于投资角度,后者着眼于资本结构角度以外,二者并无本质差异,因为无论就期限结构、数量结构还是风险、成本、收益等的关系上,资本预算的投资项目与资本预算的来源项目通常应当甚至必须是实现相互匹配的。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认为对于财务质量保障而言,可将资本预算分为两个方面:资本性投资预算和运用资本预算,总体上包括资本性决策、项目的预计投资额与投资时间进度安排、预计投资收益及收益时间分布、投资效果评价以及运用资本数量、期限、结构规划等基本内容。

第一,公司的资本预算权。资本投资与来源直接涉及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与控制权结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不仅是资本预算的直接发动者,同时也是最高决策者。母公司在制定资本预算时,必须首先对集团的资本投资与运用来源做出规划,包括整体的与结构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集团资本投资的总规模、投资的基本方向、投资的时间进度、可供利用的财务资源、需要被保持的资本结构状态等。在规划时,母公司要结合战略发展目标、生产竞争强度、控制权结构等对资本投资与资本来源需要来进行。当然,联系决策项目的收益预期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第二,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分配预算。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预算机制的重点是保障资本分配,即核心是资本分配预算。保证了资本预算的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决策在具体经营中的体现。

1、确定内部资本预算单位。内部资本预算单位的确定是资本分配预算的前提。在实践中,内部资本预算单位的确定应按以下原则:(1)每个预算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特性,且具有相对独立性;(2)每个单位在市场上必须有同其产品相类似的竞争者;(3)每个单位必须是外界市场的一个竞争者,如果一个分部只负责另一分部产品,则这两个单位合并在一起;(4)除了投资项目需总经理批准外,其他预算在总部的规划下,各单位拥有独立的自;(5)单位设置不要过于分散,预算单位之间横向联系越少越好。

2、确定实施资本分配的对象。分配的对象是那些在本行业中具有较高竞争地位且具有较强的自身经营能力的子公司或事业部。对此,总部要大力支持。与之相对应的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子公司或事业部,主要向集团提供资本。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公司或事业部,将视公司状况而确定其为正投资单位还是负投资单位。必须确定两个方面:(1)确定资本分配形式与资本分配额;(2)确定资本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还是额度管理。

综上所述,预算涉及到企业集团的方方面面,能否切实做好运用企业集团资本预算控制,不仅关系到集团战略性投资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着母公司能否在保持财务质量的基础上,实施对子公司等成员的控制,上述任一预算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集团整体财务质量体系的运行。

第三,注意人力资本结构和质量。作为企业资本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在财务结构体系中应该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保障财务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一环,其目标应该服从企业的理财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分析,从而才能进行有效的使用,进而促进综合财务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结构是指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以及人力资本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一个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特点与该企业的行业性质和效率特征息息相关。一般说来,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本比例要高于传统产业,具有超额效率的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通常要高于效率一般的企业;在高科技企业中,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比例通常要高于一般企业;相反,在管理资讯公司里,技能型人力资本则可能低于一般企业。研究人力资本结构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根据一个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性质和效率目标,确定与特定企业相适应的最佳人力资本结构。

人力资本结构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结构管理。传统上的资本结构管理主要是筹资管理、资本成本分析和财务杠杆分析基础上确定负债和所有者结构。而人力资本结构管理是集融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于一身的管理,其中,对外招聘和人力资本基金提存属于筹资管理,而人力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和通过增量投入来优化人力资本则属于投资管理。人力资本结构管理除了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合理确定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外,还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包括纵向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结构和横向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不同职能工种的人力资本结构。前者主要是合理安排一般性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经理型人力资本的比例结构,实现纵向各层人力资本的能力平衡,避免因“强兵无强将”或“强将无强兵”而导致内部能力闲置或低效率;后者是合理安排企业各职能工种的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在产、供、销各环节以及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平衡配置,避免因“木桶效应”而导致的资本闲置或低效率。

三、保证内部审计有效进行的措施

财务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不仅要通过正向的财务制度来进行保证,还必须有一套单独的审计监察来监督财务行为的合理性、效益性、合规性。内部审计正好具备这一功能,能以相对独立的立场来对财务的运行质量做出反馈。

首先,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财务监控体系。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控的重要制度,在多层企业结构的企业集团中更为重要。在集团内部,应按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或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审计人员由其聘任并决定报酬。

其次,加强审计效果,注重审计的方式和方法。揭露和查处违规违纪的问题,是提高财务收支审计质量的基础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证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下健康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工作:(1)扎实的审前调查工作。要搞好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订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2)灵活运用审计方案,做好审计实施工作。审计人员要随机应变,调整工作思路和审计重点,不能一味地按审计方案办。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大小不同的会议,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3)甩开被审单位账本从另一角度进行延伸审计。(4)做好审计报告的综合分析,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好审计报告的利用,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从而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工作,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