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物联网技能培训精选(九篇)

物联网技能培训

第1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开,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张背景下,必然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我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依据国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部署,以及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就物联网极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于2012年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确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能在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各相关领域中从事物联网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及方案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人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符合企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的设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过程,均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完成。

2.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由于物联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电子、测控、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团队的成员要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我院物联网专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师资培训: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课程研讨及各类新技术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直叫理论和先进网络技术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2)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地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践,使教师熟悉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车间管理制度,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困惑。3)人才引进: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部分教学的过程中,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的人才储备。

2.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直接关乎着实践课开展的效果。根据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以真实项目为教学情境,逐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我院原有电工电子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的基础上,增设RFID系统开发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等,用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通过对物联网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会同企业专家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了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4职业实践活动设计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识岗、跟岗、顶岗”职业实践活动。其中识岗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一方面由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教育,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宣讲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岗位技术要求、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等,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岗位的了解,提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通过跟岗职业实践,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规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顶岗安排在第六学期,采用顶岗的形式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本,实现从学习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5结束语

第2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职业核心能力;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7-03

0 引 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联网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物联网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层次结构、培养措施和方法。

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1.1 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及特征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职业特定能力的总量是很大的;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总量比特定能力小;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

1.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依据《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人的能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所构建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图1中的专业岗位能力就是从事物联网技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分解和分析能力,对物联网技术的把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物联网新技术的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适用于物联网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物联网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应用创新6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图

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培养方案

围绕6个职业核心能力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知识素质就包括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2.2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2.1 以“能力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物联网职业标准,围绕感知识别、物联网构建、物联网管理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发四个技术领域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开发出具有两个基础课程平台、四个专业能力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2]。图3所示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系统结构。

该体系中,物联网感知识别方向主要涉及感知终端的技术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内容;物联网构建方向主要解决网络构建、数据传输问题,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知识,具有网络系统的构建、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物联网管理和服务方向其实是一个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知识、IT技术,又具备信息管理能力;物联网应用开发方向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实施前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知识,同时具备系统应用开发和集成应用设计能力。

图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系统结构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以及软件技术、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各学校要根据岗位目标定位,选择2~3个专业方向构建其课程体系,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2.2.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对于高职物联网专业,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项目或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协作,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务,并正确评价完成过程和最终效果[3]。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2.2.3 实行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

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分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来获取。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3 加强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作为高职物联网的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并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中得以实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有效途径是校企互通,共建项目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共研、岗位交流互换、聘进行家能手的途径,才能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双师教学。

2.4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训基地建设”。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和条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具体模式包括消化和吸收引进企业的职业培训课程,结合高职物联网专业特点,合作开发出理实一体化教材;校企合作共建物联网专业实训基地,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并将生产性项目引入实训教学体系。

2.5 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

如开设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课程,有针对地对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进行训练;课程开发应具有系统性,以物联网或IT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如同培养专业技能一样,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

2.6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充分利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此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从班级到专业、到系、到学院,让每个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拓展能力。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行动导向教学法

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应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中最适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物联网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3.2 OTPAE五步训练法

能力的训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通过有效的程序达到真实有效的效果。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高职物联网专业可以采用 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 (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5],即OTPAE科学训练程序,在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中,均按照五步训练法组织教学和训练。

4 结 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新专业,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是物联网产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核心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雷军环,谢英辉.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式”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1(36):99-101.

[2]杨从亚.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5(31):5-7.

[3]周伟.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及其教学方法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5-8.

[4]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26):96-98.

[5]王冠宁,李选芒. 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1(32):116-117.

第3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emerging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 and it combines th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utomatic control and other disciplin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training base of high skilled applied talents, are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et of things;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14-02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专家提出的。最初定义:通过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电子传感设备将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1]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达到实时控制物理世界的目的。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是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浪潮。[2]物联网使用广泛,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如智能交通、个人健康、工业监测、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1 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

人才服务于产业,同时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3]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日益增多,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系统软硬件安装和维护、软件开发、电工电路、嵌入式开发等能力的在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岗位如图1所示。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1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道路。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以就业为目标,采取三段式实践实训模式,即一年级学习、二年级穿插式实习、三年级顶岗、就业实习,让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素养培养以及主要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在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除此之外,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到学院任课或做专题讲座;同时教师可以到企业参加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一线实践经验,更好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2.1.2 依据岗位需求,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特色,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共同建立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具有“技术门类差异大、产业链长”等特点,[4]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先进性、应用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2.1.3 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企业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依据学生特点,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协议,既为学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解决用人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2.1 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

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根据岗位任务确定与岗位要求对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一整套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求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大胆尝试“学中做、做中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2.2.2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根据工作过程科学地编排课程计划,特别是学习情境和教学组织的设计。推行以行动为导向、任务导向、产学结合的多工种参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技能教育新模式。

2.2.3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将技能证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将技能证书认证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考取技能证书的方式,敦促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2.3 实训室建设

2.3.1 实训室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先进性

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方面,应该基于物联网技能应用的目的,按照高起点、实用的要求建设实训环境。要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实训体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经验,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2.3.2 实训室需要具备扩展性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既要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还要能支持以后教学中实训项目的拓展以及对外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

2.3.3 实训室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邀请技g公司一线工程师进行课堂授课,支持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4 结论

物联网是新兴的专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没有前车可鉴。特别是高职学院学生入校三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比本科生更紧迫、更严格。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职场。

参考文献:

[1]邓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9.

[2]周雄庆.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116.

[3]刘青.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5):87.

第4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西部高校;理工类;实践教学;建设思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产业必将成为国家和地区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贵州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方案》提出将“物联网应用示范”纳入十大产业应用推广示范,物联网应用的研发以及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乃至西部地区高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还是空白,本文将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物联网新专业为例,探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新模式,供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参考。

高校按照“职业教育面向行业实际、面向岗位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办学思想,采用改变传统教法、加强实践教学,按照过程组织教学的新模式,教学过程符合生产过程,通过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的方法,对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外的主要运行机制现状,德国的全部资金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主要由两个各自独立的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具有相应培训机构的企业和职业学校负责。大企业集团也提供资金或设备援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以教学工厂的形式,并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提出的新模式,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等引企入校,形成企业、学校、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澳大利亚,行业通过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由企业根据本身实际需要和培训要求为每个学生制订培训计划,TAFE学院为真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建立了“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在国内,目前的主要运行机制现状,一是学校按“一般性、仿真性和生产性”三类模式仿照企业生产模式建立的实践基地。一般性实践基地强调原理演示和常规技能的训练,仿真性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学生处理问题思路培养和训练,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部分技能进行模拟训练。生产性实践基地仿照企业的实际作业条件和职场条件建设,因此学校投资大,设备更新快、维护费用高,后续运行存在困难。二是由企业配合建设的实践基地。由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主要培养任务。企业根据要求提供教育资源相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任务。如利用企业资源投入设备和资金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聘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企业奖学金等。存在的缺点是由企业义务承担建设资源,基本没有产出和回报,难以长期合作、发展。三是邀请企业全面参与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既参与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又参与实施与企业结合的实践教学任务。缺点是需要大量人才阶段时,企业有较高的积极性,合作的紧密性和持续性不稳定。

解决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这个突破口,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贵州商专为例,物联网新专业开设后,研究并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又能承担起物联网应用研究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平台很有必要。目前,设备费用较高,不能满足需要,不具有“造血”功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造一个校内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应用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在教学、培训及实习实训方面的需求,把实训基地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就会对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我校早在2007年就提出大力发展理工类专业建设,建成了一些电子类基础实训室,但这些实训室只能解决电子类专业的部分基础实训。对于今年申报的物联网技术及我们拟申报的通讯技术等专业后续的专业实训仍无法满足,由于地盘狭小,资源严重匮乏等原因,无法在现有校区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即使学校新校区建成,能解决其中一些问题,但大量的设备、资金投入后如果基地不能产生造血功能,不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际,那也必然会出现设备老化,学生缺乏职业性等问题。2012年5月,贵州省物流协会与我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希望能给他们的“智能物流”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如德国“大企业集团也提供资金或设备援助”、新加坡企业提出“将先进的仪器设备、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入校,与教学有效融合”,以及澳大利亚的“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采取资源共享(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利用企业投资、资助等模式进行物联网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更具实际意义。

根据高校实际,结合本省乃至全国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特点,在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前提下,提出构建科学的适合西部地区高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资源共享和利用企业模拟生产实训基地模式进行物联网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形成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西部地区高校职业教育需要的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学生保持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物联网技术专业强调专业活动的创造性,专业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以及很强的社会性,不停留在实训基地虚拟项目的学习上,因此我们选择对本省及沿海的区域企业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调研分析,结合电子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特点,构建科学、适应西部地区高校的物联网实训基地,采用适当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多种措施相互配合。

在建设思路上主要研究,一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能适应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确定建设的内容、需求及原则。由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架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结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二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内部、外部资源,争取当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共享性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创新观念,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式、途径及管理机制。三是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充分利用原有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经过对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调研分析,对技能性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进行探索,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及效益提升。

将学校传统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主要采用技能性实训基地和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营造真实工作环境,尽可能创造物质条件,让学生适应并融入到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用模拟生产性基地承接社会上的实际生产工作,提供真实实践机会,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技能性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实训项目,项目周期与教学任务同步运行,师资力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改进实训基地模式,保证项目质量,教师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分配分工明确,保证学生参与。完善整个生产实训链条,教师深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企业共享攻关项目。项目创造的生产利润,继续投入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中,使实训基地模式得到良性循环。

加强指导与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等制度,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面向企业提供项目化合作、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扩大校企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运行与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建立技能性实训基地和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展优质校外实训基地。

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需要学校与合作方共同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针对本校实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实训基地各方的责、权、利等,并严格执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训实习内容,按职业能力要求修订和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典型实训项目库。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体系,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师资共建与共享的原则,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教改、实际项目的设计。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给青年教师创造培训进修条件,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

实训基地建设总目标,即建成后将成为学校物联网技术专业教学中心、学生实训中心、面向省内外的培训中心、物联网专业技能鉴定中心、面向市场的维护中心等。重点是要利用整合资源、共享资源的模式来实现部分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经过前期的努力,已具备一定基础。合作单位已经有意向分三期投资,一期拟投资用于物联网基础实习实训。如果运行良好,二期投资拟用于物联网应用实习实训,三期投资拟用于物联网生产性实习实训。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校企以股份制形式共建“物联网服务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工学结合提供基础和物质条件,为企业适应物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水平,提供应用性人才支撑及研发平台。学校成立专家委员会、培训部、研发部、服务部,考虑股份制合作,制度保障责、权、利。初期投入一定经费,保证人员时间,自主运行造血。整合现有双方资源,技术优势、达成双赢。物联网技术专家委员会为学校物联网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提升提供培训平台,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专兼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一体化”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凭借平台优势,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故障诊断实时在线教学系统”等教学技术项目研发,面向社会开展物联网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创建校企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教学培训任务、完成物联网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等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产学研一体化专兼教学团队。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拓展专业辐射,开办师资培训班、专业教学研讨班,形成区域内物联网服务方面的人才培训基地。

总之,西部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加强校企长效合作、校企共建,根据我国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基地建设模式,并建成校内实训基地,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践基地建设思路,为下一步具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果形成后,将有利于各个实训环节建设,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模式下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职汽车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职教论坛,陈立旦等,2012-02-25

[2]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李永利等,2011-03-16

[3]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中国市场,李永利等,2011-04-12

[4]高职艺术设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青年文学家,杨旭2013-04-20

[5]建设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高职实训基地的思考,湖南农机,易忠奇,2011-05-15

第5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 物联网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30-02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物联网,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

为此,如何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有关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本文论述五年制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下简称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 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物联网概念于 1999 年提出,其本意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3]。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相关专家预测10 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4]。由此可见,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五年制高职专业,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良好信誉,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专业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在同类院校中排名领先。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以上专业试点开设物联网的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与实践工作。与此同时,与物联网研究机构、物联网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上所列,都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开办物联网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新开设的物联网专业是以培养产业紧缺型人才为突破口,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构、课程设置等入手,精心谋划,勇于实践,旨在为物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储备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存储、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能进行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学习计算机、电子、自控、软件、通信和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跨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具有:

2.1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并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2知识要求

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标准和法规;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初步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和集成的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和运维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了解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物联网产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物联网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文献阅读能力,达到规定的要求;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图1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图

在进行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到了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并对专业核心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在总学分270 学分(教学16 学时对应1 学分,实训每周对应1 学分)的情况下,相关课程学分设置如图1 所示,具体课程分类论述如下:

1) 政治、德育(16 学分)。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律、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贯穿八个学期开设。

2) 体育(16 学分)、信息技术基础(6 学分)。体育每学期2学分,共设置8 个学期,信息技术基础在第1学期开设。

3) 文化基础课程(60 学分)。主要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分别开设4个学期或6个学期。

4) 专业基础课程(37 学分)。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导论、电工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工程制图、专业英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

5) 专业课程(9 学分)。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等。

6)专业核心课程(32学分)。主要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应用、Zigbee技术及应用、综合布线与弱电工程等七门课程。

7) 专题实训课程(28 学分)。主要包括:计算机技能实训、物联网认识实践、电工技术综合实训、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实训、RFID系统综合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及考证、数据库设计综合实训、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训、物联网组网综合实训及考证等专项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8) 企业顶岗实习(18学分)。该教学环节是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补充规定》的要求设置的,规定中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低于半年。顶岗实习就是安排学生离校走入生产一线,进行劳动锻炼,以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安排第期进行顶岗实习,每周1学分。

9)毕业实习、毕业设计(18学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相关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在第10学期进行,每周1学分。

10)选修课程(30学分)。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物联网与智能交通、学术讲座等课程。设立选修课程环节,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四、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特色

根据物联网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精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拓展类课程结构,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课、拓展课和通识课为辅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1) 按“四级制”设置课程体系,即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拓展类课程,遵循“按需设课”原则。

2) 加大综合实训课程比重,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凸显高职高专人才特色。

3) 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密切联系企业,开展专题技术讲座、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培养模式,以此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 结语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份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需要紧密结合业界需求,瞄准行业走向,关注工程实际,不断进行微调,完善方案内容,从而成为纲领性教学文件,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上是对五年制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初步想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与同类院校共同研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9.

[3] 物联网三大硬伤:成本、安全和隐私 http:///it/2010/07-02/2378338.shtml

[4] 物联网用途广泛,重点在于应用http:///webpage/news/201107/2011071309402700006.htm

第6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

1.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通过访问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及数量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销售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这应该是一种趋势。

我国目前已逐步实现以下目标:逐步建立完成行业或区域物联网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溯源、防伪、跟踪等物联网公共服务;建立国家代码解析服务系统(Code Solution Service, CRS);逐步建立完成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

目前,中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物联网业务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自动控制多个领域,正是因为如此跨行业所以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从发展预测上看会带动成千上万亿各行业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空间,势必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由于物联网起步伊始,目前,我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匮乏。为了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争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抢占物联网人才资源。

2.企业需求量最大的物联网专业职业岗位

通过调查显示企业需求量最大的物联网专业职业岗位是物联网硬件开发人员,物联网硬件开发人员占65.1%;物联网软件开发45.3%;物联网应用与维护39.6%;物联网嵌入式应用38.3%;物联网技术支持37.3%;数据库处理24.6%;物联网应用开发30%。

3.课程设置力求面向职业岗位

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高职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内容和教育水平的定位的正确理解,不能走学科型的发展道路。必须改革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提供保持与产业同步更新的教学内容,按不同的分级标准进行理论课程的整合。

4.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物联网课程中

物联网专业的职业证书主要是家认定的职业证书,据不同证书的特点,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大多针对特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设计,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证率高。缺点是短期速成,缺少系统性,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通过测试为主要目的,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淡化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建议在原有培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入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课程计划中。

5.加强学生英语技能培养,锻炼学生写作和沟通的能力

就企业而言,经常会遇到项目方案和投标文件的编写以及和各方谈判的工作,所以写作和沟通的能力是考察人员能力的重点之一,也是工作中所必须的能力。

6.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企业和毕业生都希望院校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希望学生从院校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工作,而不希望企业对学员进行二次培训。建议学校加强在校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企业普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再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技能、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和文档检索与信息搜寻的能力(即借助字典阅读的一般的专业英文技术资料及技术说明的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等。所以,学校在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另外,由于有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所以必须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7.结语

未来十年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成为热门人才需求,发展物联网不仅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断定,国家对物联网行业的推动及其本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滋生对该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一、驾培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国家对驾培行业管理要求日趋提高。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机动车驾驶培训关注程度普遍提高。目前,无锡市有44家机动车驾驶培训专业机构,每年有16余万学员在学驾考证。作为一个不同于其他培训的特殊行业,其首要责任是按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训具有安全驾驶、文明行车的合格驾驶员,但受利益驱使,一些驾培机构不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培训学时和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到位,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巨大隐患。与此同时,为提高驾驶人培训质量,加强源头管理,国家和江苏省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政策,要求加强驾驶人培训质量监管,要通过视频、GPS等监控手段,实时记录和反映驾驶培训全过程,并定期向社会公开驾驶人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考试合格率以及结业学员的交通违法率和肇事率等,由于驾驶培训信息涉及驾校、交通、公安三个部门,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有效、畅通、及时,必须建立互联互通的驾驶培训管理和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驾驶人培训的规范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管理。

信息技术更新加快迫使系统升级换代。无锡市政府推广的14个物联网示范项目中,驾培物联网是“感知交通、智能交通”示范应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示范项目,必须适时对驾培管理系统进行一次全面升级。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原先系统的驾培服务器都是部署在驾校,导致管理部门服务器数据与驾校服务器数据不能同步,常常出现短暂的信息“孤岛”现象,给管理部门即时监管带来困难;系统升级、维护工作困难,运维成本较高;且系统采用传统的单向数据流方式,只能做简单的统计,智能化程度较低,交互能力差,特别是交通、公安形成各自独立的数据库,基础数据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多头采集、数据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驾培物联网建设,以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标签(RFID)和GPRS通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将教练车构建于物联网平台,并兼容云计算,与Internet无缝接合,全面获取教练车的各种动态信息和运行轨迹,提供实时的学员培训信息,并实现对教练车综合调度管理,构建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驾培示范体系。

社会和百姓需求更趋多元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和学员对驾驶培训在质量、时效、安全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前驾驶培训存在的学员无法理性选择驾校,培训过程中被动学习,缺乏直接方便的投诉渠道和评价机制等问题,需要通过在管理部门、驾校、教练员和学员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及时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实现信息对称和公开透明。且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3G/4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平台接入方式将成为常态,对前端传感设备采集的驾培信息,经过分析处理,经过物联网系统到客户端终端上,从而实现方便快捷、实时高效为公众服务的目的。同时多元化培训方式将成为今后驾培行业发展的趋势,如:预约培训、先培后付、按时计费、跨驾校培训等更加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模式,电子商务的成熟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普及,以及其他行业新的信息化技术和新思维方式,也是新平台需要支持与准备的关键因素。

提升驾培科学决策、高效管理的迫切需要。当今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对领导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决策需要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研发建设驾培物联网,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基于云计算技术而实现更充分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有助于及时掌握驾校培训情况,分析市场需求变化,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范,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对未来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驾培智能化系统设计思路

一是建立新一代稳定、可靠、多功能的智慧型物联网驾培终端。引入物联网四层架构,感知层支持多种物联网传感技术,感知驾培车辆、教练员和学员的有效信息;应用层负责数据处理和融合,识别和记录学员及教练的身份及各项操作,灵活执行平台设定的各项管理规则;网络层负责将感知的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到监控平台;终端层用来提供人机界面,实现准确报警和信息提示。通过数据库集中部署,云计算平台,支持多服务器、多级分布式布署。另外,系统提供数据转发上报、应用软件对接、特定业务功能定制、模块接口开发等支持。

二是建立一个高效的驾培训练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驾驶人培训记录仪,提供车辆实时定位、训练情况实时监测、训练记录自动上传、车辆情况监测(速度/温度/碰撞/油耗等)、历史轨迹回放、车辆监视监听、违规及报警(超速监控/区域和围栏监控/路线监控/)等功能,为管理部门和驾校管理车辆和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作为学时管理的重要验证手段,杜绝跑马机,写数据等学时造假行为,提高驾驶人培训管理的实时性,准确性。

三是建立驾驶人培训考试管理业务流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管理部门间及管理部门与驾校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系统将整合学员报名、开班、理论学习、科目训练、考试预约、考试成绩等信息,提供学员培训过程、教练员考核、服务满意度、培训考试质量、影响驾培市场因素等多种驾驶培训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对全市驾培行业的培训业务和服务质量实施即时高效的管理,并具备快速、便利的系统维护功能,可远程维护、远程升级,适应管理地区分散性和业务多变性及复杂性等特点,为驾校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四是建立学车网站和移动办公系统。可以将百姓最为关注的行业动态、学车指南、政策法规等信息到学车网站,以方便公众查阅和获取驾培信息,并提供网上报名、网上教学视频、网上评教等功能;支持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移动查询及办公,满足管理部门、驾校即时高效办公的需要;支持学员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预约教练员及先培训后付费等不同的培训模式,增加学员与驾校或教练员间的互动,促进驾校走品牌建设发展之路。

三、驾培智能化系统预期实现目标

一是培训规范有序。驾培智能化平台的运用要顺应学驾需求更趋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从学员上车指纹比对、训练学时采集,数据上传、到培训记录审核、考试预约、成绩反馈,均实现数据化管理,确保教学大纲的有效贯彻落实。驾校和管理部门通过该平台,可即时了解教练车的所在方位,教练员、学员的训练情况,当出现超越核定的培训点或行驶路线进行培训、教练车超速、有违规计时作弊等情况时,系统将予以记录并发出语音告警提示,实现对车辆的动态监管,通过驾培物联信息平台建设,规范驾校和教练员的经营行为和执教行为,提高了教练员自我约束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是信息公开透明。作为平台组成部分的学车网和学车网手机版,将解决驾培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无法理性消费的难题,畅通信息渠道,用户可随时随地搜索周边驾校情况,了解交通法规政策及行业最新动态,社会公众可通过网络了解全市驾校满意度和每个季度的培训质量排名情况,并在培训结束后对所在驾校的教学、服务、质量、行风等情况进行评价,对不正之风进行投诉,相对于问卷调查,更加保证了评价的真实、有效、公正性,提高广大学驾考照市民的参与度,实现了整个行业的信息对称,推动驾培诚信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是服务方便快捷。学员学员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报名、资料下载、理论培训、模拟练考、查询训练学时和进度,轨迹回放等,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自己具体考试时间和考试成绩,提高学员的学驾乐趣。同时有传统模式、预约培训、先培后付、VIP等多种培训模式可供学员进行选择,自主预约培训时间和培训教练、自主预约考试时间,将学驾的主动权由驾校或教练反转给学员,通过移动平板电脑的应用实现驾校点到点的服务,且学时都被自动记录和上传,真正为学驾考照的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8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产业推进,物联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与系统的需求增长强劲。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人才,物联网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的学科,需求的人才呈多层次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根据企业用人特点,构建切实可行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很多学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概念

所谓“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实时采集物品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无线传感网与互联网相连,形成一个大的网络。物联网主要实现人、机器和物体之间的智能互联,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物联网技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

1.2 政府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物联网受到各个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美、日、韩、欧盟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技术,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计划,并在无锡成立了物联网研发中心,期望能够抢占这次全球信息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无锡市以国家物联网发展研发中心为核心,大力吸引海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落户物联网产业园,目前引进企业200余家,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多个行业,大力打造全国物联网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

2 高职院物联网专业定位

物联网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庞杂的特点。本科院校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偏向理论研究,侧重于物联网系统与终端产品研发与设计上。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物联网人才培养应该以物联网应用为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能够胜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该类型人才可以胜任以下工作岗位:

物联网应用实施工程师:具备物联网的网络综合布线能力,末端传感器、智能网关、无线网络部署能力,物联网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

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能够进行物联网感知层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及Web服务器应用层系统开发。

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工程师: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对物联网系统及末端设备进行配置、调试与系统运行;能够现场发现问题,与公司开发工程师进行沟通,实现系统的更新与升级工作。

3 课程体系建设

3.1 物联网专业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网络通讯技术为纽带,最终将采集到的物体信息进行云存储和云计算的综合性专业。物联网主要技术集中在感知层和传输层,其中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物联网专业的关键技术。

智能网关是一种解决不同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转换的智能设备,在物联网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嵌入式技术也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主要解决从感知层获取的大数据的深度计算(云计算),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分类分项数据统计和报表生成。这部分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不建议全面开课,可以通过综合实训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数据的全过程即可。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专业课拓展的方式进行选修深造。

3.2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最理想的构建方式是在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基础上加入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课程,同时结合物联网在行业中的特殊应用综合实训,全面培养学生在数据感知、数据传输和数据应用方面的实施、管理、开发、维护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所以建议公共平台课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和高等数学和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侧重物联网概论和嵌入式技术;专业核心课全面开设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分为感知控制、智能产品设计、移动互联三个方向。课程体系结构图1。

3.3 专业课拓展方向划分

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所以物联网专业必须处理好本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自动控制专业之间的关系,物联网专业只解决全面感知和无线传输部分,其他课程需要分散到不同专业授课。大三上学期学生可以选修一到三门专业拓展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感知控制方向:研究传感器和传感技术、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技术、无线组网技术。

智能产品开发方向:重点研究单片机技术、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研究物联网网关系统的构建与设计。

移动互联与云计算:研究M2M应用,Android应用开发及云存储与云计算。

4 课程实施方案

高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物联网应用的实施、研发与技术支持。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与典型的物联网企业紧密合作,以企业实际项目和系统作为教学项目,真正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毕业后就可以快速适应企业研发生产工作。

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物联网实训室,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分解任务为驱动,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建立物联网综合实训室:建议购买物联网综合实验箱,通过该实验箱完成RFID、Zigbee、WIFI、GPRS、嵌入式ARM系统构建与裁剪等多种基础实验,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

建立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该校物联网专业偏重智能楼宇专业,所以我们开发了一套“建筑能耗数据采集终端与系统”实训平台,集成多功能电表、水表、燃气表及各种环境信息实时采集,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上传智能网关,最后进行大数据处理,通过Web端完成数据挖掘展示。学生可以在这个大系统中了解建筑物联网的全数据走向,也可以选取一个模块进行升级改造。

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应该在该地区寻找典型的物联网公司,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确保学生能够在企业进行实习。该院与常州网联云控公司、常州国光物联网研究院紧密合作,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企业物联网终端、系统的研发生产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9篇: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物联网;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84-02

0 引 言

物联网产业已被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学习与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理论、发展方向及其行业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目前,许多本科(如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和高职院校(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随着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开设,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也在不断完善,物联网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的迫切问题。然而,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差异,技术标准选择的不同,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统一的方案,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物联网实践基地。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实现了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

1.2 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感知控制主要通过感知设备来对物获取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联网中的硬件系统,这个环节需要电子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物的信息被感知到,就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环节对数据进行分析、控制,从而进行应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因此需要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人员;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涉及到系统分析,因此需要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人员。

综上所述,物联网人才需求可以概况为三类[1]:

(1)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感知设备或芯片设计等。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IT网络管理和应用等。

(3)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系统集成与开发、物联网管理与应用等。

2 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要求

2.1 结合专业群建设 构建有特色的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着显著的行业或专业特征,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能力,江苏省各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展专业群建设。因此,物联网专业的建设能够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特色专业中去,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2.2 培训师资力量 提升教学质量

物联网技术涵盖了多学科,涉及多专业领域,因此要通过培训各专业教师,加大物联网师资的培养力度。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由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覆盖面都比较大,通过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思维习惯。

2.3 满足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 高职院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构建

3.1 建设目标

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基于真实的行业或者领域应用,符合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需求。通过项目化应用环境,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物联网基本架构的实现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了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服务层。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实现基本架构,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实现过程。

3.3 关键技术的实现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实现,主要应体现相关专业教学特点。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ZigBee技术、组网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及智能软件开发技术等。通过关键技术的实现,实践基地才能满足相关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

3.4 具体行业应用案例的实现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非常之广,其中典型的应用案例有智慧校园、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监控、智能装备制造及智慧城市等。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应与具体的行业应用相结合,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选择具体的行业应用案例。以实践基地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的实现,完善实验实训的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行业竞争力,也可提升学校品牌。

3.5 实践基地应能满足分组教学的需要

物联网实践基地应包含多个实验系统来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环境,将学生实施分组,不同分组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交替进行。不仅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而且更多地促进了分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加全面。

3.6 实践基地应有较强的扩展性能

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逐渐地扩大,具体的行业案例也会改变或增加。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践基地的扩展、升级及改造。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提出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联网的基本架构,满足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更要通过行业案例的具体实现,明显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效应。

参 考 文 献

[1]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2]付永贵.基于分组教学的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65-67.

[3] 海涛,王钧, 廖炜斌,等.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9):166-169.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