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专业范文

物联网专业精选(九篇)

物联网专业

第1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专业 应用 情境教学

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联网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推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这个新兴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院校却没有跟上步伐。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利用物联网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对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联网技术,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点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流网概念早在1999年便已提出,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以及其他各类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条件下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交通、医疗、制造、科研、教育等各领域,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物流领域。

物联网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提高社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把原来不能实现或者难以实现的功能实现了。通过把没有智慧的“物”植入无线智能芯片,使得人类的感知更灵敏,控制更自如,生活更方便。

二、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进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

物流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实践操作性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对学生行业知识及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将物联网这种新兴技术引入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位跟踪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与人们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就是定位跟踪管理。定位跟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通过定位跟踪管理或以其为基础,才能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实现“物物相联”。

定位跟踪管理可以应用于诸多物流领域,如人员定位跟踪、车辆定位跟踪、物品定位跟踪、集装箱定位跟踪、飞机轮船定位跟踪等。定位跟踪技术除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外,还涉及二维条码技术、gps、gis、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等。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运输管理》课程的核心就是运输调度、线路规划和商品货物的跟踪管理。利用物联网,可以事先选定某一物流公司某批同时装运的货物,通过实时信息传输来掌握车辆货物的运行状态,包括运行路线,货物的装卸货、转运、分拨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跟踪与记录该批货物的运行轨迹,运行轨迹在图上进行形象直观的回放,形象地反映货物当天行走的轨迹。

对于《配送管理》课程,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商品集货、分装、配送及选择配送线路等过程。

这样,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就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加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二)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识别技术

物品的标识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对物品进行标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管理。不仅如此,对物品进行标识是实施定位跟踪的前提条件。物品定位跟踪的原理就是经自动采集设备感应贴有rfid标签的物品,由定位中间软件计算得出该rfid标签的位置和状态信息,以此来判断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并显示在位置地图界面上。当物品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人们便可以感知到。

在《配送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的采购、进库、盘点、分拣、出库等操作环节,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商品的配送流程;通过商品标识条码管理,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商品的分类、批次等信息;通过商品包装rfid标签管理,可以了解包装箱号以及放入包装箱内的物资信息。

在《仓储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可以让学生了解仓库管理中的出入库管理、盘点管理、库位识别等真实情境。

在《库存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晓库存商品的一系列管理过程:(1)录入过程:通过扫描送货单据上的二维条码,将商品的文字、图形信息快速、准确地录入。(2)出入库商品自动清点:通过安装在货架上的rfid读写器读取出入货架的商品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信息,快速取得包装箱内的商品信息。(3)库内商品盘点:使用手持rfid读写器读取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获取商品信息,扫描货位标识条码,经过确认后,数据传送到系统中,系统自动显示盘点结果,包括库位信息及相应库位内存放的商品信息。(4)库位识别:采用图形显示货位布局,选取某一货位,货架上相应位置的有源rfid标签进行声光提示。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利用物联网还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们了解物资的流通过程,如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加工、产品包装和分销等环节。

(三)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在当前的物流领域中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然而,目前许多物流专业课程并未对其进行详细阐述,特别是《运输管理》和《国际物流》两门课程。

在《运输管理》或《国际物流》课程中,作为补充知识,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物联网系统,掌握远程控制技术:(1)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结合gis技术,当装载货物的车辆通过特定的信息采集地点时,系统自动显示车辆当前的地理坐标、地点名称、通过时间以及车辆和物资的相关信息。(2)地点识别:当车辆通过某一特定地点时,计算机的gis系统显示车辆的通过时间以及本地的特征信息,如坐标和名称等。(3)通过物联网接收运输工具位置的数据,物联网终端计算机界面上显示运输工具的位置信息,同时显示运输工具的编号以及所属单位、发运单位、接收单位等信息;也可以进一步查询运输工具装载的物资名称、数量等信息。

此外,在了解远程控制技术的同时,学生也能掌握物资位置编码的特点,如在铁路系统中使用的“汉信码”,其具有信息容量大、汉字表示能力和汉字压缩效率高、抗污损和畸变能力强、修正错误能力强等优点。

三、对物联网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一)利用物联网极大地丰富了物流实践教学

物联网的引入使得真实的企业物流运作情境与虚拟学习环境能够无缝整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即时捕捉、分析教学需要的各种物流实时信息;学生可以在教室内利用计算设备读取或调用企业的物流数据用于当前的学习。物联网能为学生的常规学习、课后学习提供支撑环境,拓展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探究任何实时的物流运作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物联网的介入为物流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实现了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世界的交互。

(二)解决物联网各关联要素的互联互通问题是关键

物联网注重于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物联网在进行物流教学应用时,教学设备间联系更紧密,设备和人也连接起来,使得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所采集的企业数据和教学信息量越来越大。在这些数据中,哪些属于企业隐私、学术隐私和人员隐私,是此类应用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进行保护,数据的泄密将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跟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学校必须通过协议,承诺仅将数据信息用于教学,并对其加以保护。

另外,从物联网结构来看,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更多的ip地址将使ipv4资源被耗尽,那就需要ipv6来支撑。但目前,不仅在企业,甚至在不同的教学设施之间也存在着通信协议不统一的问题,例如,在接入层面上,gprs、短信、传感器、td-scdma、有线等多种协议类别五花八门。应该看到,当前的信息化,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已日益完善,但离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接入网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即使是已接入网络的信息系统很多也并未达到互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通信协议统一与否将是制约未来物联网在物流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物流课程专业教师应建立物联网教学意识

由于物联网刚刚兴起,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缺乏联系物联网开展教学的观念,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有一些教师甚至抵制物联网技术,在他们看来,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有极大的挑战,他们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应该加强物流专业教师对物联网的学习,只有在观念上改变了,才能真正把这项新技术运用于物流教学实践中。

(四)各学校在物联网教育应用方面的投资偏少

第2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产业2009年被确定为我国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几年来风起云涌,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国本科和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后,众多高校争相申报。2010年,教育部批准37所本科高校开办物联网专业,2011年,全国有江苏、天津、山东、湖南、福建等11个省市在高职院校第一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随后几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截止2015年3月,全国已有26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为载体,围绕“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主要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各校自身及校内外合作团队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各校自身特色的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办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有效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综合性的技术人才。

二、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现状

专业群主要是指各学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代表着各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

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尝试。但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学科领域跨度较大,各高校都是刚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由于专业定位的差异,各高校物联网专业开设在不同的学院、系部及专业教研室部门。专业建设情况不一,专业方向差别也很大,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已有四年多了,虽然专业设立起来了,但事实上,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组建专业群等问题却成为困扰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2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开设侧重点各不相同,各兄弟院校之间缺少统一的规划。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所以各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都面临着物联网课程开设以什么方向为主的思考,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也逐渐成为各校探讨的热点问题。

三、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方法

根据我国及安徽省物联网新兴产业规划,并结合学院特色,建设和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应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和“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手段,突出已有计算机类、电子类、自动控制类各个专业的专业优势,融合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知识点。探索总结出一条综合性强、多方向多角度的综合应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为全国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构建一个合适的专业群建设平台。

物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维护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做中学”的教育模式,研究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能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目标。

第一,面向市场需求,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突出各专业的重点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的基本应用能力。按照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以培养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物联网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

第二,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找出上述三个领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提炼出适应“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的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以便在后期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进一步了解当前物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专业群的建设。

通过对上述“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专业群建设深入研究,结合本地区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研究以物联网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的建设。

四、专业群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物联网技术体系研究

目前比较公认的物联网技术体系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功能。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构架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主要是进行物体识别、信息采集。感知层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无线定位等技术感知和采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事件和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各类物理信息量、标识、音频、视频等数据等,然后通过近距离通信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所获取数据的近距离传输以及数据的分布式处理等过程。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

(2)网络层

网络层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把感知和采集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广泛互联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连接传输到上述网络,网络层解决了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远距离的传输问题。

(3)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感知层和网络层之上,是物联网智慧的源泉。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来自这一层,现在更多地用智慧来进行描述,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应用层解决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如何检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滥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设备的智能控制等问题。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通过公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等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从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结合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将物联网专业与相关的专业融合一体,致力于研究出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将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建设的同步、健康发展。

2.物联网专业群知识体系的研究

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体现物联网整体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分别是:感知层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网络层为网络与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安装与配置管理等;应用层为软件设计、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系统开发等;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工程与综合布线、信息管理技术等。

根据上述分析,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智能安防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物联网工程建设、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产品制造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能从事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等岗位的工作;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以及资料查询与组织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以物联网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

围绕物联网工程中的应用技术领域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各学校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自动控制类机电一体化等已有专业,找出专业群课程相关技术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完成任务的方式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分解出“两个平台、三个方向”(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群体系的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结构将上述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五部分。详细课程分类及专业归属见表1。

表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五、物联网专业群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指导意义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改革和探索中主要须解决以下问题,并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群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知识和各地区物联网领域的区域特色,发挥相关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或专业课中,形成理论型和实践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该专业群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坚持以“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4.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实践,教学应由应用来驱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代表之一的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视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专业特色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5.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涉及的“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推动物联网专业群结合地方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和学院已有优势专业特长为特色,完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6.有利于学院根据自身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学校重点服务域,优化布局,错位发展,突出优势,彰显特色,逐步解决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提升;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全力,发挥专业群的优势,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六、结 论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主要是根据各校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专业建设的状况,形成的一个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交叉专业,通过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对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部分课程建设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专业群各专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培育了新兴专业,强化了物联网专业群各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问题,从而使专业布局紧跟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娣.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施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1).

[2] 江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方向与定位探析[J].现

代商贸工业,2011,(3).

[3]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35).

[4] 边金良,彭霞,刘焱.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

[5] 白阿宁,宋俊芳,李丽.关于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与产

业对接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12,(3).

[6] 邓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

[7] 郭慧,刘忠宝,赵文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1,(12).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4tszy082,2014jxtd110,2014sjjd078,2013zy147);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教

学研究项目“基于‘三线并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第3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TN929.5-4;TP39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94-01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培养模式日趋成熟。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已经逐步符合市场,并着重培养面向技能、重在应用、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方案。最终达到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供给。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

1.行业前景分析。通过对从事物联网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系统集成公司的调研,我们明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1)物联网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2)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3)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产品的设计、制造;(4)物联网应用层控制程序设计。

2.物联网专业定位。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工程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高层次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物联网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安防、电力、金融、物流零售、环保、医疗等。物联网的市场潜力给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带来了无穷机会,物联网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敞开了宽广的大门。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联网企业需要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吻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我们主要是培养技艺、操作并举的高级技术人才;再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生定位为:主要从事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企业的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物联网物流运营维护等基础性岗位。

(二)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典型的物联网方面的岗位有:物流运营技术员、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

1.物联网物流运营技术员:熟悉物流运营流程、实施管理物联网平台的物流运营、维护、更新、统计汇总等。2.物联网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物联网应用相关的方案制定及售前支持工作,物联网产品等售后技术支持,物联网工程项目服务等。3.物联网集成工程师:根据图纸、投标文档资料进行物联网项目的实施,负责系统集成项目的跟进、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三)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构建、运行、维护物联网的职业基本能力;能进行感知设备的集成,物联网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物联网平台运营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计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该是集合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各个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每个学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色都不一样,因此各自依托的背景学科都不甚相同,因此课程体系上会有差别。有的学校物联网专业归属计算机学科,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的升本、就业将围绕着计算机这一学科背景展开。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创新。分析上述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岗位群,可以得出岗位相关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五)专业教材建设

物联网是新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要费一番功夫,同时它是一个综合类专业,每个学校开设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所以目前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建设上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选择部级、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这些教材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参考性;2.组织有实力的教师,在已有课程讲义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3.开发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教材。

三、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实验室建设目的。通过建立物联网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实验、实训平台,使学生在“实战”中系统的了解物联网知识体系的构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实验室以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背景环境,搭建智能宿舍与智能图书馆两个系统,系统将实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综合运用,可配套实现对无线传感、无线组网、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核心知识点的教学工作。

(三)实验室主要特点。系统性: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搭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透明性:系统及主要实验设备实现“透明化”设计,让学生能够对相关设备具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开放性:系统的设计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提供强大的扩展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创新应用。丰富性:针对实验室系统,配套丰富的实验案例以辅助教学。

四、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王天奡.中兴通讯云计算抢滩物联网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1,4(29).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4]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

第4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师资队伍;多渠道外引;机制化内培

作者简介:桑潇(1985-),女,山东寿光人,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批准“十二五综投”建设专业教改项目“依托优势学科构建行业特色鲜明的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C03-08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76-02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扩展,能够实现任何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者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上看,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获取和采集物体的信息;网络层主要是传递和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层主要是通过与不同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其智能化应用,因而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是通过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体现的,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智能农业、工业、物流、交通等九个物联网示范产业。综上所述,物联网是一个融合了传感器、通信、嵌入式系统、网络等多个技术领域,横跨多个产业的新兴产业。[1]

物联网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物联网产业所需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宽基础、强实践等普通理工科专业人才要求的素质,还需掌握不同应用领域的知识,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初,教育部允许高校进行物联网相关专业申报后,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7所高校获批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主要包括“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和“传感网技术”专业,除了个别高校设置“智能电网”和“传感网技术”专业外,其余多数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第一批高校获批之后,其他高校也陆续加入了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行列中。

此外,各高校也以不同形式积极推进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发展,例如北京邮电大学与无锡的产业合作以及南京邮电大学成立的首家物联网研究院等都积极推动了物联网在各高校的专业发展。

虽然国内各高校都积极致力于物联网专业的申报和建设,但它们大都存在配套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尤其是物联网相关专业建立时间短,精通多学科相关技术人才匮乏,成为物联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我国首批获准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三十多所高校大都推迟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缺少相应的师资队伍支撑整个专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融合多学科门类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为物联网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

二、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特点

由于物联网本身的特点和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物联网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体现一般工程应用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特点,又要符合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物联网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1.融合多学科,突出行业特色

依据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和优秀教师,这是物联网多学科交叉的内在要求。由于物联网应用领域范围广,横跨众多产业,高校无法全部涉猎,将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发展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依托优势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整合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和优秀教师,突出专业建设的行业特色,可以使专业发展的定位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在高校中的竞争优势。例如农业大学可以致力于智能农业方面的开发与研究,邮电大学可以从事物联网技术在通信工程方面的应用开发。

2.注重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由于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因而对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认为物联网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建立品牌化的师资队伍,除了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从应用入手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3.外引内培并举,师资结构多元化

各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建立时间短、师资水平要求高、人才稀缺,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大都处在摸索阶段,想要建立与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物联网师资队伍,需要各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物联网学科的特点组合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照“用好现有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物联网人才,吸收工程技术人员,整合多学科优秀师资”的思路,[4]多渠道引进高层次、具有实践经验的急需人才,培养和提升现有师资,使物联网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符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

三、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

1.多渠道外引,改善师资力量薄弱现状

由于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支撑技术如传感器、两化融合、云技术等尚处在发展阶段,因而在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部分课程,例如网络层中的大部分知识可以沿用传统网络工程的知识内容外,许多关键技术和理论知识需要重新进行课程规划与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而单纯依靠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显然无法满足新专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多渠道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物联网人才促进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1)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其在教师团队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物联网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少能将多种新技术进行融合和聚合的高级人才,但各高校并不缺少精通单项技术的教师和学者,因而通过引进精通物联网多种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并以此为核心整合现有教师队伍中擅长物联网不同领域的人才,可以形成集体协作的教师团队,推动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集成创新。以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除了创造优越环境引进“海河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外,还聘请物联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的制订,在物联网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并通过整合教师团队提升了凝聚力。

(2)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团队的引进,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由于现阶段工程应用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根据教育部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仅智能农业一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上千万,[5]这种状况使部分企业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成熟型人才,而是通过企业项目团队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按照统筹规划和企业实际情况,团队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灵活确定时间来校授课和进行研究合作。此种方式既能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也能帮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团队形式引入企业的高级工程人才,创新了智力引进模式,易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近两年通过与IBM、甲骨文公司的合作,探索与企业项目团队合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带动了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学科整体建设,培养的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依托优势学科,整合物联网师资队伍结构。物联网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在众多高校争相设立物联网专业的竞争中,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突出行业特色,定位好专业发展方向,避免学科重复建设,才能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具优势和特色,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部级教师团队,依托这些优势学科和教学资源探索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食品溯源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既可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培养方向,又能够顺应国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关于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在物联网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学校增加了食品与文化等特色课程,引入本校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授课,统筹协调师资,优化了物联网师资队伍的结构。

2.机制化内培,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多种渠道引进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校相关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物联网产业的高端人才和专家目前处于稀缺状态,短时间内大量引进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伴随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和风险,因而需要在创造优越环境吸引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

(1)依托地区产业资源优势,增加教师基层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高校专业发展时间短的状况不同,物联网多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中则相对成熟。1999年我国中科院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滨海新区物联网产业示范区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聚集了大唐、中兴等物联网领军企业和研发中心。天津科技大学作为滨海新区唯一整建制普通高等院校,依托滨海新区物联网产业资源优势,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联合企业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增加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为了保障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将企业实践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对教师进行考核,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2)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系统深造,培育专业骨干和带头人。物联网师资队伍的构建不仅要重视内部结构的优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育,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和系统深造,可以为专业建设储蓄后备人才资源,提供不竭的发展驱动力。通过选拔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承担新的研究课题,这也是突破物联网高级人才匮乏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和信息时代的最终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抢占竞争优势,各高校争相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但专业师资匮乏成为目前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多渠道外引、机制化内培,建立行业特色鲜明的物联网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使师资队伍的建设符合物联网专业建设的特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突出行业特色,实行错位竞争,避免学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升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晓燕.物联网行业发展特征分析[J].企业经济,2012,(9):98-101.

[2]熊聪聪,畅卫功,刘尧猛,等.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4):9-11.

[3]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

2011,(1):29-31.

第5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市场的需求;就业前景;重要意义

一、引言

物联网将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将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有效互连,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性重要作用的物联网领域中,我国目前已居于世界领先行列。无论是在政策、技术还是产业链上,我国的物联网发展都拥有显著优势,具备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物联网的定义

1.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

2.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三、技师学院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可行性

物联网虽说是新兴高科技产业,但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技师学院开设物联网专业,培养物联网技能人才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既不要把物联网神秘化,更不能把物联网虚拟化。任何新专业的开发,都是由浅入深、逐步建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可取,简单否定的做法也不可取。我们只要认识物联网的真实属性和本质,就能大力推进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作为连续9年位居中国软件百强之首的华为有46%的人力集中在研发,33%的人力集中在市场,生产、管理和行政合计只占21%。生产主要是作业员、品管员、物料员等市场主要是销售工程师、渠道经理等,管理主要是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行政主要是文员、行政经理、食堂宿舍管理员等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型人才是物联网的建立与发展产业链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下技师学院应面向大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为物联网专业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即以大型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初、中级实用型专业人才。

四、物联网专业建立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新的突破方向,物联网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物联网,将为我国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物联网专业开设的现状

1.2010年,教育部批准40所高校办学2011年初,第二批批准27所高校2012年2月,教育部批准80所高校办学。目前,共有147所学校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还有在其他专业下开设(物联网方向)的办学模式,约200所高职高专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估计近500所高校已办或准备开办物联网专业。

2.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与世界同步。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西部的贵州、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

3.目前物联网开设的主要课程:

《RFID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M2M技术》、《物联感知与终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组成原理》、《物联网综合实训》、《短距无线与异构组网技术》、《物联网安全》、《云计算》、《物联网工程与平台综合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系统调控方法》

六、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表示,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软件产业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开放式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软件发展的重要特点。

1.2012年07月-12月深圳物联网预定人才需求数量

2.深圳IT企业招聘研发岗位的领域和方向

(1)华为中兴及其外包系列(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易思博、华胜天成、文思创新、软通动力、东南融通等);

(2)对日软件外包系列(鹏开信息、东洋网篮等);

(3)嵌入式类软件企业(凯立德、元证科技、茁壮网络等);

(4)对香港软件外包系列(大展信息、香港永泰、香港志鸿、新华南方、中联信息等);

(5)应用软件开发企业(联软科技、金蝶软件、腾讯等);

(6)民营电子产品企业的自主研发―为制造型大国走向创造性大国而努力!

3.深圳软件名企

(1)华为技术――中国软件百强之首、世界通讯行业亚军;

(2)中兴通讯――世界专利申请冠军、中国软件百强亚军;

(3)腾讯科技――世界第一互联网公司;

(4)迅雷科技――中国最大的下载软件平台;

(5)金证科技――中国证券行业软件冠军;

(6)长城股份――中国软件企业百强、上市公司;

(7)创维数码――中国软件企业百强、香港上市公司;

(8)长亮科技――中国小型商业银行软件冠军、创业板上市公司;

(9)宇龙科技――中国国产智能手机之冠(酷派);

(10)金蝶软件――中国中间件第一名、香港上市公司、

4.物联网朝阳产业

2011年中国实现软件产值18500亿元。增长32.4%,国家GDP增长9.2%,按照中国软件从业人员产值80万元计算,现有软件从业人员231万人。2015年中国将实现软件产值4万亿元。到2015年物联网相关产值将达到1万亿,平均年增长29.1%,是中国GDP增长速度的4倍。

七、深圳软件园订单定岗高端就业

就业案例:

1.毕业生2010年11月入职:深圳融创天下公司毕业前薪资:3900元,工作地址:深圳市南山高新区国家软件园。

2.姓名:宋亚楠,性别:女,培训毕业时间:2011年6月,培训专业:深圳软件园J2EE开发,就业时间:2011年3月入职深圳融创天下,毕业前薪资:3500元。

3.姓名:王杰,性别:男,学历:专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毕业时间:应该于2011年6月,培训专业:深圳软件园J2EE/Android开发,就业时间:2011年4月入职深圳鹏开信息,毕业前薪资:3400元+(注:该披露,该生挂科17课,目前仍未拿到证书)。

总之,物联网的发展对学校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深圳分校应充分发挥身处深圳的特殊地域优势,就业市场广阔,人才需求量大等特点开设物联网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灵活的办学机制、有效的教学手段、可行的实训计划来开设新型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2012年7月22-23日,《全国物联网教学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6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1.1 基本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较好的创新创业能力,面向物联网行业,重点针对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领域,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进行信息的感知识别、传输处理和智能控制的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系统二次开发、集成测试、操作维护、营销与服务及相关领域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等岗位,具有物联网应用实践能力,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物联网产业链生产和应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专业服务面向

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技术革命以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再平衡。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使得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以“物物相联”为核心的物联时代快速到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将物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相继提出了物联网战略规划,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对物联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的无线传感网的应用研究,目前我们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2008年,物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委和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多个省份已经研究制定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为物联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究,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

综上所述,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向各级管理、金融、工商、工农业等物联网相关行业企业部门从事物联网系统二次开发、系统集成、系统调试、系统维护、营销服务等工作,就业涵盖面较广。

2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通过企业专业调研,针对物联网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规格需求,根据物联网典型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国家物联网职业标准,提炼出4项物联网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4项拓展能力,以及3项基本素质和2类必备知识。依据素质、能力、知识要求设置物联网相关课程。形成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的前后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1基本素质

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3个方面:

* 物联网工作职业素养: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工作积极踏实,具有团队精神和信息安全意识。

* 基本政治与思想道德素养:领会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国敬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健康的、与现代社会压力相适应的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培养和提升。

2.2本专业的必备知识

*职业基础知识:政治、英语、文学、体育知识。

*职业必须的专门知识:计算机基础、信息识别基础、无线有线网络基础、局域网构建和管理、程序设计基础、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综合应用0等知识。

培养途径:通过相关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和职业核心能力课进行培养和提升。

2.3相关拓展能力

本专业相关拓展能力包括以下4部分:

*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拓展:根据学生个体潜能与发展的需要拓展(或深化)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非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拓展:根据学生个体潜能与发展的需要拓展其它知识、能力和素质。

*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资料查询、检索、分类、整理能力,自学能力,总结、归纳、提炼、推理、记忆能力。

*就业与创意能力: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招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求职信、简历协作能力,面试应对能力,抗挫折能力。

培养途径:前2项拓展能力通过学校课余素质拓展平台进行拓展培养和进修,后2项能力通过专业教育、讲座、社会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职业生涯教育、毕业指导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和训练。

3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依据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逐步达到物联网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分三阶段进行培养:第一阶段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二阶段加强职业素养和提升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增强职业技能、强化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三学年一共六个学期的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为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物联网专业紧紧围绕信息的有效采集、智能传输、综合应用为主线从第一学期依次进行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强化和巩固,积累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4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按照学校教学进程安排,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全部课程按照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进行了分类,其中职业基础课9门、职业能力支撑课11门、职业核心能力课6门。全部教学计划中含必修课程26门,包括考试课程8门和考查课程18门。

5结论

我校物联网专业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通过三年努力建设,本专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于素质、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以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经实践教学,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其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较好培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阶段性成果(LJ2013166)。

参考文献

第7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0 引 言

物联网技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就已经被正式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也都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的时代正在到来,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1 物联网技术专业概述

1.1 行业背景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对中国和上海而言,不仅意味着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一个发展转型的新契机。根据2010至2013年对长三角200多家物联网企业的调研情况,针对专科毕业生,主要需要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维修、保养与管理,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等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1.2 人才需求分析

早在2010年4月,《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就提出了十大示范工程,即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楼宇节能管理、智能安防、物流管理、环境监控、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智能小区和产业示范应用园区。

1.2.1 物联网系统应用集成

该类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掌握软件编程和数据库等技术,主要就业岗位包括3G智能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平台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管理系统开发、大型网站开发以及物联网软件、电信运营软件、银行运营软件及企业ERP操作及维护等。

1.2.2 物联网网络通信

该类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掌握无线、有线、3G等通信技术,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无线网络工程师、程控电话工程师、数据网络工程师、基站维护工程师、通讯监理工程师等。

1.2.3 物联网设备感知

该类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掌握电子器件识别、采购与管理、单片机、传感器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安装与调试等技术,主要就业岗位包括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物联网实施工程师、电子元器件采购经理等。

1.3 专业培养目标

物联网技术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熟悉物联网网络工程构建、物联网建设和网络设备配置过程,掌握物品(商品)识别、感知、处理和信息采集、传输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物联网集成、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维、物联网产品营销以及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工程的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业务能力,能胜任物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 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本文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专家咨询、行业调研等多途径探索专业建设方案。

2.1 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本校的校内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心已初具规模,包括物联网综合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计算机编程实训室、智能家居实训室、智能护理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等物联网专用实训室7个,面积800余平方米,可提供至少120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练习。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建突出生产性实训的适应“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室7个,分别为RFID教学实训室、数字电路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室、通信原理实训室、大规模云计算实训室。最终建成集物联网教学实训、职业资格考证培?、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2.2 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教学计划以实训实践课程为主,占比72%,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计划通过技师学院的培养帮助学生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校企合作调研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为部分核心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建设以创新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利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

(3)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共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优质课程,努力申报部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根据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对应实训项目,编写一批实训教材。

(4)通过技师学院培养,使学生持有职业资格“双证书”比例达100%,其中高级证书比例达30%,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5%以上。

(5)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教师、工程师交流互助,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等。

(6)带动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并为相关专业(如汽车、护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提供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

2.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个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和办法,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管理制度。

(2)通过集中培训、国内进修、出国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

(3)通过企业践习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4)每年选派若干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

(5)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或实习实训指导。

2.4 技术社会服务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校的教育也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因此对于本专业来说,技术社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专业教师密切保持与行业工程师的联系,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和对毕业生人才的具体需求。

(2)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创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练、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训室运行管理机制。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模式,与企业实行人员互兼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实习项目。

(4)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制,搭建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5)借助物联网开发环境,增强教师技术开发能力,对现有实训设备功能进行完善和二次开发。

3 关于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其专业涉及广泛,如何明确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发展方向值得思考。同时,如何使专业培养方案适应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弱的特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3.1 践习依托两个平台,发展瞄准四个方向

物联网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

“两个平台”即校内物联网实训中心和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

物联网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应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紧紧围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进行规划和实施,建设一个集教学、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能反映本专业前沿应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氛围强、职业特征鲜明、开放性良好的综合实训中心,并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校外实习基地

物联网技术专业应不断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尝试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应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注重对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及处理,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建设;制定教师企业践习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批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以企业为主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创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练、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训室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实行人员互兼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实习项目,形成校企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制度,搭建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3) “四个方向”引领,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四个方向”,即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和智慧物流。

《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智能交通和物流管理列为应用示范工程,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物联网技术专业根据对目前上海市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并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今后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任务的实施、实践实训的安排、顶岗实习的组织等环节均以这四个方向为明确目标,确保专业在一定领域内做大做强。

3.2 中外合作共同办学,人才培养接轨国际

物联网技术专业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在“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展开”的国际化教育工作格局下,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以“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两大原则、发挥三方力量”为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

(1)一条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

物联网技术专业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施展,培养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坚持钻研课程各项知识技能标准,并将大量技术与意识层面的“世界元素”纳入到学科项目教学中,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对物联网应用技术原理与应用形成全方位的理解。

(2)两大原则:坚持全面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目前,简单技术的应用与革新已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表述及调用需要。究竟学什么能学全?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几项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技能,而是一种视野,一种捕捉前瞻性资源的敏锐感,一种能根据需求形成创新成果的抽象能力,能将成果的最终实现划归为有组织有计划的阶段实施过程,这是物联网技术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的思想。

(3)三方力量:学校、海外高校、实践基地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合力

“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高尚人格”都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和养成。物联网技术专业通过国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学校、海外高校、实践基地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多角度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学生参与国内外实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明确作为“世界公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第8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内容;物联网发展;人才规格要求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1-0057-03

0 引 言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当中提出,但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模式识别、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联网的关注越来越多。物联网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1-2]。国务院总理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首次将“物联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无锡2000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经济转型的目标,这几年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具备转型条件,加上地处长三角中心,产业链齐全,特别是微电子产业的产能和制造技术稳居国内第一,赢得了“感知中国”的中心地位[3-4]。市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物联网相关企业发展和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无锡,为了顺应地方经济发展,该院成立了物联网技术学院,并调整了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调整为服务外包与物联网软件编程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 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分析

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这种快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动态更新。鉴于这一实际,软件技术专业每年都会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采取了四种途径进行调研。其中网络调查通过设计多种表格进行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同时走访了企业部门经理、人事经理、项目组长、技术骨干并采访了人才招聘会。通过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分析这些材料,并结合专业目前建设情况,得出物联网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如下:

1.1 基本能力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日语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程序代码编写能力;具备编写软件测试报告、从事软件测试及技术服务等能力;具备安装、调试、维护、使用各种软件的能力;具备阅读系统工程说明书、进行计算机开发文档编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及协调能力;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2 基本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职业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在软件数据库维护工作中的数据安全意识、诚实守信意识与法律意识;在软件代码编写中要具有细致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具有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具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连续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能适应软件技术不断发展的自学与钻研精神。

2 科学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程序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文档书写、软件项目开发、软件营销、软件应用维护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基本建设思路

专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一个专业要想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在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中形成的,既不容易形成,形成后也不应该轻易否定,所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建设基础上,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建设的目标不能改变,已经形成的特色应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并不断加以深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5-6],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专业建设的具体内涵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

2.3 专业建设具体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要确立“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定位专业服务方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全程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现有专业基础,借鉴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发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新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与课程配套的教学环境、课程、教材、资源库;校企合作实施以软件项目为载体的岗位实习;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结构团队”的专业建设新思路,具体可从以下六方面全面建设软件技术专业。

(1) 紧贴无锡物联网产业和服务外包区域性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制定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专业为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软件方向,培养企业所需的“外语+软件”的复合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依托由无锡市外经贸局组织的无锡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协会与无锡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7]。

(2) 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软件项目工作过程(项目描述、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测试)”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嵌入知名企业的培训模块,如印度NIIT的培训课程,但不局限于简单嵌入,对具体培训内容要进行“本土化”改革,针对学生一次完成学习和培训双重目标的特点,增加教师自己开发的内容,确保学习和培训效果。

(3) 借助部省服务外包平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软件开发技术中心建设,建设中国服务外包软件培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践条件,丰富实训室建设内涵。在实训条件建设中,既要考虑满足本专业“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求,同时也要突出体现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仿真职业环境。在硬件环境搭建的基础上,加强实训内涵建设,制定严格的实训制度,开发完整的实训流程。按项目完整性、定位准确性、潜移默化性、循序渐进性四性要求制定实训原则;对实训项目的流程进行编码规范、测试、进度、版本和文档规范的控制;实训中应融入面向对象设计思想(OOA)、分层架构和MVC设计模式、统一建模技术(UML)、统一软件过程技术(RUP),有效培养学生的软件素养。

(4) 教师通过轮岗制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企业一线骨干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培训联盟与企业协会的互动,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将企业一线骨干“请进来”,即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软件专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另一方面为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教科研综合能力,将教师“送出去”,采用轮岗机制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真实项目,进行挂职锻炼。多方努力,积极拓展四技服务渠道,提高教师的执教和社会服务能力。

(5) 加强各类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核,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要求引进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软件技术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设置职业资格考核辅导课程,提供职业资格考核实训场所,以保证考试通过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6) 建立和实施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软件技术专业要在学校与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使其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全方位进行专业建设

3.1 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建设优势进行专业建设

2010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011年被无锡市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立项,并于2012年进行了建设验收。通过多年、多个项目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经验,软件专业应充分总结经验,分析已有成果的优势,突破既有优势,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特别是应总结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8]。

3.2 深层次培训师资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教学实施的执行者,专业建设能不能成功最终都会归结到教学具体实施上。师资培训应制度化,并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对所有实施教学的教师进行要求。培训目标应非常明确,培训要求应非常具体,培训内涵应具有一定的深度。除了参加教育部和培训机构进行的师资培训认证外,更应重视“教师轮岗制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制度的实施,实施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教师有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根据企业项目开况确定教师参与的时间,而不是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参与时间量,以确保教师的参与时间量和参与的深度达到要求。对在企业参与项目开发的教师应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在教师参与企业开发项目的选择上,以及参与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考虑上,都要有明确而清晰的思路和目标。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参加企业项目开发,开发后确保真正能够触动教学、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培训后必须对培训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可以从教学和企业两方面进行,以全面测试培训效果。

3.3 深化实训室建设内涵

实训室硬件建设由学校经费投入决定,受限于学校的经济情况,不可能随意实施,但实训室内涵完全可以由专业进行建设,可以通过实训室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训平台开发来优化实训条件,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教学支撑平台,利用教学支撑平台,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共享教学资源,共同积累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质量。实训标准制定应融入企业要求内容[9],并不断跟随企业发展而丰富和深化,同时结合教学要求不断调整。

3.4 常态化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应有一定的延续性,延续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但是也不能墨守成规,应不断地动态发展,才能不断深化其内涵[10]。课程建设应常态化。对于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优秀课程,一方面要检查其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也不能停留在已有的建设成果上,还必须不断发展,努力建成更高一级层次的优秀课程和根据企业要求动态发展更新课程内涵,以确保课程优秀的时效性。时效性是课程优秀的生命。课程建设中还应融入技能认证的内容,将技能认证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技能认证进一步验证教学质量。

3.5 扎实的教学质量监控

产品需要市场的检验,教学也需要检验,教学质量监控应落到实处。除了重视学校的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检查之外,还应特别关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调查不能流于形式,应特别重视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内容应贴合企业要求和教学具体实际,调查的方式应最大限度地方便毕业生真实反映情况,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也应动态更新,结合毕业生反馈意见和专业咨询会、专家咨询会的意见每年调整调查内容。

4 结 语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延续了2011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培养质量普遍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因此,物联网软件技术专业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大力进行专业内涵建设,确保专业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黄家柯.物联网及其发展策略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10(3):1-3.

[2] 尹立莉,胡伟成.发展物联网产业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86-187.

[3] 李红艳,桂超.物联网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福建电脑,2010(9):1-2.

[4] 李中民.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策略[J].计算机时代,2011(3):13-15.

[5] 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16-19.

[6] 朱开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4):63-68.

[7] 田慧,王敏,李滨,等.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75-79.

[8] 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2(2):16-19.

第9篇:物联网专业范文

物联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933亿元,2012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据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物联网专业人才紧缺。但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一百多所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其中河北也有数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然而,2015年第一批本科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并不乐观:学艺不精是本科毕业生应聘心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课太难是毕业生考研、或应聘程序员等职位的另一个原因。物联网专业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计算机和电子等多项知识,难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学深吃透,本科毕业生求职尚且如此艰难,高职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又在哪里?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京津冀地区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物联网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物联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当下经济结构调转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据了解,国家十二五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了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领域。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产品开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二、物联网企业对人才要求相当高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来看,无论是物联网专业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是炙手可热的,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有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做核心的研发工作或核心的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本科应届生一般不具备这些经验。因为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想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难以达到企业目前的需求。

三、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在哪里?

在物联网领域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物联网行业内前景大好的情况下,物联网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都有一定难度,高职高专的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在哪里呢?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物联网的应用将遍及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物联网领域,除了需求物联网系统的高级开发人员以外,还需要哪些人才呢?为了更多地了解物联网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对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展开了调研。

四、企业调研结果分析

(一)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

从企业调研情况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物联网企业中,学历要求为大专以上的岗位一般为技术含量偏低的物联网系统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物联网品管、销售代表等,这些工作中以物联网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居多,其典型工作任务是与客户及开发人员沟通以获得最佳解决方案、售前咨询和系统演示、产品的安装调试、项目的售后技术支持、系统的日常维护,如物联网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故障检修等工作。

(二)京津冀附近地区通信工程公司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除了对物联网公司的调研,本研究还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通信工程类公司作了调研,调研内容涉及到公司近三年的人才需求、对生源地的要求、招聘人数及男女比例、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技术知识的要求。经过对38家通信工程类企业的调研,其中15家企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有需求,三年内需求总量在700人左右,男生占比较大,男女比例约为4:1,体现了工程类公司对男生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女生。多数企业对生源地没有要求,工资待遇约在2000-4000之间,工作环境多数为室内,个别也有在室外,比较大的公司由于业务涉及范围较广,会有经常出差的需求。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物联网规划设计、物联网施工管理、物联网技术支持、产品的辅助设计及制造、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等方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