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1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满意度;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满意度是个体对某项事件的综合认知判断,作为一个认知因素,通常被用来衡量被测评事件的社会认可度,是反映个体主观认同感的关键指标。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已近十年,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人———农村居民对这项建设主观上是否有认同感?他们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评价?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有助于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居民能真正分享和获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开展近十年来,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研究。田野和赵晓飞通过对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医疗、交通和干部作风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满意度影响很大,其中农村居民对惠农政策、教育、医疗满意度较高,而对经济收入、交通和干部作风满意度较低;进一步观察发现: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其性别、年龄、有无孩子上学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文化程度、收入来源与家庭人口数等方面差异较大。[1]刘成奎发现,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总体上为6.065,二级指标中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与培训、农田水利设施、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偏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对其满意度提升有积极影响;强化湖北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支持、优先解决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信息服务等)、规范乡村管理能促进满意度的提高。[2]陈前虎和汤婧婕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浙江省5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明显,但硬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软公共产品,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政府层面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市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且区域差异明显。[3]李燕凌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对湖南省农户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影响很大。[4]杨静和陈亮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应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增收、医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5]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研究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但综合来看,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肯定,但某些具体政策的满意度低下。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的度量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师生于2012年对湖北省的村镇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入户访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本次对湖北省仙洪实验区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项目。首先对这23个具体项目的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来对总体满意度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总体满意度的程度进行度量。(一)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对于衡量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各个调查项目,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应于各种满意程度的百分比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大体可知,农村居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满意的达到72.28%,是满意程度较高的项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很满意和满意的累计百分比分别达到59.4%和77.32%,而对于“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不满意所占的比重偏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第一次让农村居民的养老有了社会保障的支持,虽然它还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对于世代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居民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同时他们也有着更高的预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试行以来,已有大量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由于这是一项自愿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从逐年不断提高的参合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政策的认可,虽然大家对其报销比率低、报销手续复杂有一些抱怨,但总体而言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受访者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满意的是那些能直接获得收益且实施到位的政策,不满意的是那些实际操作困难或者执行力度欠佳的政策,这也对我们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许多关于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乡风民俗的调查项目中,受访者大多都比较满意,只是其中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较高,累计占到28.28%,这与调查组观察到的农村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虽然样本村庄特别是纳入到新农村规划的村庄大多有阅览室、体育设施,但由于层次较低、种类单一造成使用率很低,而同时农村居民又非常渴望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其中便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就成为居民们表达不满的对象。(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比较分析表1只是满意度的一个总体描述,每一个调查项目的差异难以观察和直接判断,为了对各项满意度进行比较,我们采取了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进一步判断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为满意的项目以及最不满意的项目,以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首先对各调查项目满意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计算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满意度,再进行各项满意度的对比。满意度越高,赋值分值就越高,很满意为1分,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不太满意为4分,很不满意为5分。通过计算进行排名如表2。满意度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对当地的通讯邮电设施的满意度、对当地用水用电的满意度、对乡村看病便利性的满意度、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对乡风民俗的满意度。其中有3个项目属于公共设施和基本建设,说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而“看病的便利性”的满意度排名第三是出乎调查组预料的,在以往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农村居民对看病的便利性始终评价不高,乡村医疗水平低下是抱怨的焦点,但此次居民的评价非常高,这主要基于调查村交通的便捷使得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说明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诉求可能从以前的便利性转变为经济约束。满意度居第5位的是对“乡风民俗”的满意程度,由于被访者大多是世代居住当地的居民,对于当地的乡风民俗熟悉认可是一种常态,再加村庄大多是在血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了解,邻里间的互动也较多,因此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地的乡风民俗非常满意。满意度位居最后两位的分别是对“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评价,这与我们前面满意度的现状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农村居民对这两项政策的不满意在于他们并不知道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也没有看到政策实施带来的具体收益,或者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满意度位于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对“村务公开情况”和“一事一议执行情况”的评价,这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村级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待不断提高,因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耕地占用、农企合作等事件,而农村居民对于此类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的参与要求也会很高。

三、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度量项目,为了从这些度量项目中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进行信息综合,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众多错综复杂的变量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高,而每组之间的相关性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让众多的变量归结为几个公共因子,以达到降维、便于分析的目的。在经济分析中,找出几个主因子,主因子代表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关系,抓住这些主因子就可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借助stata软件,提取因子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可得到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再经过不断的调整分析,最终选取了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因子来衡量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因素(见表3)。7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63.14%,对于调查数据而言,达到50%以上就可以做因子分析,说明用这7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23个调查项目是有一定的把握的。7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主因子F1主要由b12、b14、b16、b17决定,主因子F2主要由e27、e29、e42、e43决定,主因子F3主要由e40、e41决定,主因子F4主要由e37、e38决定,主因子F5主要由e44、e45、e46、e47决定,主因子F6主要由e48、e49、e50决定,主因子F7主要由e32、e33、e34决定。就经济意义而言,F1代表惠农政策的实施,可称为政策因子;F2代表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可称为经济因子;F3代表村庄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环境,可称为教育环境因子;F4代表乡风民俗和治安环境,可称为治安文明因子;F5代表公共设施条件,可称为公共设施因子;F6代表村庄的民主程度和民主建设,可称为村级民主因子;F7代表医疗便利性及村容整洁,可称为医疗卫生因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主因子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F=(14.16%×F1+13.74×F2+8.56%×F3+7.24%×F4+6.92%×F5+6.84%×F6+5.69%×F7)/63.14%这样就得到了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衡量指标,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F1政策因子的影响力最大,达到22.42%,F2经济因子的影响力度也达到21.76%,可见政策环境和经济因素对于满意度的影响力很大,其余因子的影响力都小于20%。F代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按照F值的大小区分满意状况,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标准化,并且F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因此按照标准化后的均值0作为分界点,F<0则赋值为1,表示满意;F>0则赋值为0,表示不满意。样本区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状况为满意的占比67.1%,不满意的比例为42.9%,表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总体上是好的。

四、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千差万别,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了解形成不同评价的原因,我们将受访者的个体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寻找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组在样本区调查感性认识的结论,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解释变量(见表5),其中调查表中设计了7个关于村基层组织组织实施的项目类别,如果样本村有该项目得1分,没有该项目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对各项政策是否了解的问题,回答了解得1分,不了解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政策认知度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您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您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较差得1分,不是很好得2分,一般得3分,较好得4分,很好得5分,汇总得分得到自我评价得分。为了准确了解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利用所做的因子分析,针对23个满意度调查项目提取的7个主因子预测其分值,并计算出总体满意度的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依然是以上的个体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年龄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一个显著因素,在1%水平下显著。年龄越大,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同时我们将年龄、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和总体满意度做一个交叉分析发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于老年人,对外面的世界更为了解,也更有奋斗的激情,对未来有着更多的预期,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改变现状的动力,而老年人则相对更安于现状,并且大多数一直居住在当地很少外出,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对新农村建设更有认同感。第二,家庭经济条件是按照调查项目家庭的年收入得到的,令人惊讶的是经济条件过去普遍被认为是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却并不显著。家庭的经济条件仅仅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但家庭经济条件却对总体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受教育程度虽然不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但它显著影响了F1政策因子和F2经济因子。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高学历的人群不多,代表性不够,我们所调查的100位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3年,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第四,村基层组织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而提供的各种措施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且村基层组织提供的措施越多,村民的满意度就越高。从结果来看,与村基层组织工作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相比,得分为2分或3分的村庄以及得分为0或1的村庄的村民不满意的概率更大,并且这种关系在0.001水平下显著。村基层组织提供的各种致富措施实际上也就是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所尽的主观努力和付出,这种努力和付出能显著地反映到满意度的提高上。因此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领导能力对于新农村建设本身以及群众满意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农村居民的自我评价也是显著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以及对自身的适应能力的总体评价的问题,结果发现对自身状况评价较高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达到67.1%。他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总体而言非常满意,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不太满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政策的认识程度。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方向可以逐渐从硬公共产品的投入转移到软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村级民主建设村干部能力的培养、加大政策的宣讲和执行的力度等。

作者:胡静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财贸研究,2010,(6):39-47.

[2]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3-7.

[3]陈前虎,汤婧婕.基于问卷评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绩效及特征研究[J].规划师,2008,(9):89-93.

第2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加深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要求和体现,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环境和条件。

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的。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发展必须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尤其是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发展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既包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而且,新农村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资源整合优化,综合配套推进,相对容易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同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展,不仅中西部地区可以大有作为,而且沿海发达地区也可以继续推进。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城镇化率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是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进程,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从多方面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保持农村以至全国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国际贸易摩擦日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重视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环境熏陶人,环境培养人,环境造就人。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全面发展的多种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为促进广大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

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整体外部环境已经具备

一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6%,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2.4%。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46%左右,今后仍将呈现下降趋势。中等大中城市建设成就突出,不少城市现代化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的能力。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万亿元,已居于世界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3美元,在今后若干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收入总量3.1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23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36倍,平均每年增加3647亿元。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的回旋余地增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筑了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中得到全面发展,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社会事业在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扩大推动下迈出坚实步伐。四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已经形成共识。五是许多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已有不少有益探索。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或者西部欠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西、贵州等,都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由此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促进农村长期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根据我国现实状况来说是适时的,从当前我国各方面情况综合来看也是能够做到的。

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奋斗。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五条指导原则,做到扎实稳步推进。一是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四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五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具体说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要认真贯彻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措施:

国家建设资金投放重点切实转向农村。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根据财政预算安排,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其中新增422亿元,增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征用土地转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在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下,各地区、各部门都掌握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也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认真落实已有的各项农村政策。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困难县的扶持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政策等,对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从现在开始,就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动员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第3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一、狠抓当前,狠抓落实

今年新农村建设后段任务很重,有些工作有完不成任务的危险。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回头看,缺什么、补什么,抓紧完成既定工作任务。这么几件事大家要认真抓一抓。

第一,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我们看的三个示范片,多数村主导产业来势好,多数户有致富门路,宜居住宅建设和村容村貌变化都很大。这说明主导产业发展得好,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坚实基础,农村其他各项建设也就比较容易上去。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整个农业农村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转。后段,是实现今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关键时期,是为明年农民增收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各地一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好冬粮收购和其他农产品流通,让农民多得点现成的收益。二要利用下半年农闲时段,抓好农民培训,完成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60万人的任务大家要想办法。三要搞好国家级龙头企业“常德行”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新增规模企业40家。四要抓好秋冬生产、丘岗开发,为来年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对照年初部署落实到位。要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抓好农村公路、*全饮水、村庄规划、宜居住宅、沼气能源、基层基础工作任务落实,确保今年完成808个村的整建规划,硬化农村公路1500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口,新解决20万人的饮水*全问题,武陵、*县、石门要认真总结村级低限运转试点经验,为明年推开打好基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十一五”内完成1000个行政村村庄整治、4000多个行政村村庄规划、9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10万口沼气入户、100万人饮*全和加强水利建设的要求,分解落实年度任务,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明年计划,衔接好项目资金。各主管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建设一处,群众受益一处。项目申报要发动到村组农户,对村级基层组织和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支持、优先建设。对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捐款捐物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市里将继续评选“十大功臣”和“十大模范企业”,各区县(市)也要大张旗鼓地开展表彰奖励。

第三,现有的示范村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注重长效管理。对于“市抓示范片、县抓示范村、乡(镇)抓示范点”的做法,虽然有一些议论,但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大家要坚定不移。综合示范片各项建设既要办成可看可学的典型,又要让所在村的农民群众方便经济适用。已经办了两年的地方要完善机制,建强班子,引导农民订好村规民约,搞好长效管理,不能转片后,环境卫生一夜回到办点前的状态。没有刹尾的宜居住宅主体和配套工程、*全饮水工程、道路配套工程、村内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设施要加快工程进度,抓紧刹尾。抓好办点示范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好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选配好一个群众公认度高、能致富农民的村支部书记。工作组转移了,关键还得靠村党支部带领搞建设管理。要加强村支部书记培训,依靠他们去发扬民主,引导成立农民理事会,推动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

二、注意解决明年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明年新农村建设怎么搞,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思考谋划。从今年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根本性、倾向性问题,这些问题大家要认真研究、认真思考,力争在明年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好。

第一,要抓紧定好明年的盘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明年国家在盘子上肯定会增加“三农”投入,9月份以后就要启动项目计划,各级各地要迅速行动,无论政策范围之内的项目,还是政策范围之外的项目,都要积极争取。同时,各级各地对明年的新农村建设要着手调查研究,制定计划,对于乡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村庄整治、农民培训等事项要增加投入。

第二,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必要的政府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激励不可或缺,但关键还要靠广大农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最大限度地开启民智、整合民力、凝聚民心,防止“上热下冷”,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当前,我市一些示范村发动群众不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公益项目建设难以推动。各地要认真研究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有效方法,研究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明年新农村示范点要坚持自下而上的申报制度,凡是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村不得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设施管护和垃圾处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搞了两年,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农村公益设施管护机制,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如果管理维护不能同步跟进,公益设施就难以长期运行,农村卫生就难以长年保洁。明年要在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与推广上有新的突破。一是总结推广各地在村组道路维护、供水运转、村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维护使用等方面探索出的有效机制,使已建成的设施不因管理维护不善影响效益发挥,影响长期运行。二是借鉴浙江农村垃圾治理经验,率先在示范片、城郊结合部和镇政府所在地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运(压缩、填埋)、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

第4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涵是“乡风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新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是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浙江省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两富”型新农村具有点睛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有所进展。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进入21世纪,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冲击着农村群众的思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一些地方的农民思想道德出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中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消极、奢侈腐化等不良现象。

在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赵沁平教授认为,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与科技精英。高校通过知识传承、科技创新,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责。地方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l展趋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当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自身也能获得发展机遇,这是一种互利共赢之举。因此,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新农民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永远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偏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培育会读书、有技术、会上网的新型农业人口。

2.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农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得越好,新农村经济发展得就越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在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明确地方高校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地方高校离大城市相对较远,通常在二、三线城市,校区也建在城郊。地缘优势使地方高校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当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较为准确、系统地掌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诉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制定相关政策。

2.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以培养本地人才为目标,其招生对象以本地生源为主。地方高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培养高素质农村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当地农村社会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为地方院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3.地方高校具有智缘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专业设置更加完备,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颇为丰厚。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及科研条件都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4.地方高校具有网信资源优势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和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新农村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地方高校则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等方式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1.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要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置于地方高校发展的首要地位,从学校规划、政策制定、招生计划、教师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体,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将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农业技术传播到新农村,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效用

据统计,地方高校几乎一半的馆藏图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被社会共享。在强调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提高图书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只服务本校师生的传统观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要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3.地方高校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地方上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完成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很明确,即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地方高校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设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积极配合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把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列入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中,并要注重培训质量。

4.地方高校要大力挖掘当地新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农村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但部分文化得不到保护或逐渐失传。地方高校有责任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层次;要鼓励师生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贴近农村、农民,创造出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境界。地方高校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研究,创办专门的研究中心,提高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建立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地方高校要为师生及科研人员在新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创新研究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只有地方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制约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问题,才能切实发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使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2]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王晓娥.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7).

[5]赵江龙,袁茁萌.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6]梁广东.地方高校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3).

[7]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

第5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电气化建设 供电所管理

加强新农村的电气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的电气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的部分,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一强三优”为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加快“三新”的新农村农电发展的战略,推进农村电气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从整体上对农村电气化程度予以提高,构建“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新农村电气化格局,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更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的需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1.对供电所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极大促进电气化建设的进程

1.1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安全问题需要供电所予以保证

供电所是供电企业一线生产单位,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安全管理、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供电所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做好了,则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安全阵脚也就稳固了。

1.2不断提高供电所的服务质量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进行新农村的电气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三农”的,供电所作为最基层的供电机构,其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因此供电的服务质量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涉及到农村生活和生产各个方面,也担负着重要的建设新农村的职能。所以,综上所述,供电所自身的服务质量直接反应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1.3做好供电所的营销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供电所是供电企业管理的“末梢”,其核心业务是直接与客户的供售电交易。供电所在其营销管理中,电价的正确执行、线损管理及电费回收,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到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济指标的完成。

2.新农村的电气化建设对供电所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1安全得到更大可靠的保障

安全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基础,是应当充分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收入增加,但是如果没有了安全作为保障的话,那么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它对新农村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要借助于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电气化的网络改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确保了人身、电网、设备安全,使供电所安全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

(1)电子设备运行的过程更加规范化。

按工作量将线路及设备的安全责任分解到人,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并结合春、秋季的安

全大检查,有效加强线路设备巡视、缺陷处理及运行维护等工作,从而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能,确保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2)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贯彻落实“严、细、实、新”的安全理念,认真学习安全知识,注重工前工后会的实效,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并按照“三个百分百”要求进行现场安全督查,同时坚持“三铁反三违”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对现场检查出的违章责任人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罚并曝光,对履范不改的责任人从重处罚或取消相应的资质,从深层次意识上教育当事人,进一步加强了供电所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3)电网自身的装备标准有了很大的提升,安全系数更高。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按照“结构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原则,加强对电网薄弱地带的改造力度,尽量解决重载、过载线路和设备的“卡脖子”问题。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对农村电网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予以提高,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要从根本上对电网薄弱地带的问题予以解决,为供电所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的管理体制。建立了明确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察体系,以制度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始终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坚持以事前预防为主,把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作为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贯穿于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按安规”的良好安全氛围。

2.2营销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细致化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标准涵盖供电企业的各个领域,对营销管理也有明确的规定。它从线损管理、窗口建设及电费回收等方面促进了供电所营销管理工作,使供电所营销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精细化。

(1)线损的管理越来越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从理论上讲,把客观情形不相同的线损小指标进行分解到具体的供电所,进行具体的分工,落实到个人,使线损指标执行有理有据,进行考核的对象也十分明确。还要对计量加强管理,把抄、核、收三种制度分离开来,对岗位实行轮番上岗的制度,实现供电所营销管理全过程闭环管理。

(2)业扩的流程和以前相比更加的顺畅。

开通业扩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结合SG186营销管理系统,对客户从提出申请、供电方案审批、电价及客户资料审核到装表接电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办理用电业务时限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制定形式多样、灵活的用电业务办理方法,真正做到“内转外不转”使用户业扩流程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第6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建筑设计

1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原则

1.1以经济性为原则

在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中,要以当地农村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则,不能照搬城市当中的别墅或者洋房,一味的追求舒适性,而不考虑农村的经济状况。在住宅户型设计上还要考虑农村住宅的特殊性,布置一些生产、忙存空间。由于农村生产规模小,家庭作业等特点,在新农村住宅中需要考虑一定面积的生产用房。在垂直分户的住宅中,生产用房的设置可以结合院子设置,并且可独立对外,利于生产交通。在水平分户的住宅中,生产用房可以独立设置,集中设置于公共交通的位置。使农民在搬进水平分户的住宅之后能仍然可以进行生产活动。这样既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又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1.2合理确定农村居民自建房用地面积

对于那些进行第一产业的农户,和那些家庭手工业的农民对住宅、庭院的需求较高,釆用垂直分户的模式,一户两侧,拥有南向或北向的庭院。每户的占地面积应该统一考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做到用地最小。对于水平分户的农户,这种分户方式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对土体节约使用的目的。比垂直分户节约更多的土地。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使用水平分户,以节约土地资源。

2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的缺陷

2.1没有统一规划设计的思想

(1)长期居住风水思想的禁锢。由于农村很多地方都很重视居住风水思想,因此自建房都是各搞各的,虽然看似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所以自建房横七竖八与贫困人口的旧房屋夹杂而立,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规划和设计无法展开。而这种传统的思想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沉重的打击。(2)房屋设计没有统一的样式。农村很多建房中,都是按照户主的思想和意愿进行房屋设计建造的,导致农村房屋样式千奇百怪,平顶、砖瓦、彩钢、平顶彩钢混合等都有,虽然是按照各自所需建设的,但是不利于房屋样式的规划和设计,这种混合的房屋建造一方面不利于自建房排水功能,采光设计,另一方面也给左右邻居带来了矛盾。(3)农村下水道建设严重不足。由于习惯了房前屋后或者庭院随处泼污水,所以有了新房但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新农村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正日益严重危害着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路面粪便随处可见,损害了新农村建设的形象。这样生活方式更为严重的是污染地下水源,破环生活环境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只顾了房屋道路的规划设计,对给排水管道的规划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3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3.1做好自建房图纸规划设计

要做到统一规划首先要有施工图纸,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图纸包含了以下方面:①给排水系统,在进行建设前,必须明确给排水开挖路线、管道大小、进户管道、水井房等,也可是看作是地下工程,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新农村厕所、生活用水、污水处理等,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厕所干净程度、污水处理程度都是新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②房屋地基、结构设计,包括自建房的面积、防震程度、采光程度等,一般新农村房屋结构采取二层楼房标准,因为二层楼房有利于节约用地面积,进行太阳能采光设计和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实现农村采暖向清洁能源迈进,大大提高了新农村自建房的干净程度,而且农民可实现天天洗澡的愿望,是新农村进步的又一重要体现。③道路建设,自建房屋不能就只搞房屋建设,如果仅仅建造房屋,那么新农村规划设计就没有必要了,所以道路设计规划是新农村自建房的重要环节,而且道路的规划设计厚度和宽度,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邻居矛盾的产生,因此对道路规划设计必须统一进行,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加入太阳能路灯的设计,从而更加完善新农村建设。

3.2严格控制自建房材料

现代房屋建设中大量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房屋建设的质量,能有效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坏,因此现在的材料远远超过传统的石头、泥土等材料。但是在建设中我们还要对钢筋水泥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水泥质量,混凝土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发生裂缝和风化,导致房屋建造质量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水泥质量。其次控制砂石的干净程度,使混凝土搅拌质量更加高效。

3.3做好房屋结构设计

二层楼房设计一般采取框架结构进行,框架结构有很好的稳定性能,而且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只要做好钢筋框架即可,然后浇筑混凝土砌筑成房屋横梁和墙柱,在混凝土框架中嵌入砌砖构成完整的墙体和屋面。若是一层建设则只需砌筑横梁和墙柱,或者用砖混结构进行建设即可。其次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中要分清厕所、厨房、卧室、洗澡间,因为厕所、洗澡间、厨房关系到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埋设问题,所以既要做到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又要保证厕所、厨房、洗澡间的安全,以免发生断水或者下水道堵塞的问题,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3.4做好建筑节能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和改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建筑在使用的过程应尽量减少能耗因此农存建筑节能设计成为了关系重大的问题之一。对农村自建房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开窗面积,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及设备等措施。此外采用节水型洁具、节能灯具、节能电器都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农村需要建设,需要进步,需要改善,需要提高,农村建筑的节能,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结束语

新农村房屋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下,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主要由高水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来决定。因此重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生态环境建设,建筑节能,加强管理,提高农村绿色竞争力,打造美丽乡村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黎兴亮 单位:佛山市高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2010,(3):148-155.

第7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因为土地性质等问题,过去银行不会给农民办理住房按揭贷款。今年3月,苍南县农村信用联社投放5000万元“新家园”农民康居贷款,首次为农民办理住房贷款业务,终于让农民住房也像城镇商品房一样可办理按揭贷款了。苍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这一做法,对我省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促成农民住房贷款

今年,在省政府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推动下,温州苍南县的新农村建设也正在逐步推进。苍南县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改建100多个村,目前在改建的只有20多个村。因为一户农房的改建房款至少要7万元,这么多的村要改建,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苍南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苍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开展服务农民的活动中,决定开办农村住房贷款的业务,为农民提供改建住房资金。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而按照银行的操作惯例,申请和办理房屋贷款,需要房屋或其他财产抵押。然而,在我国,农民除了拥有对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和非常有限的财产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用作抵押的财产,法律又不允许农民用上述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去抵押,申请贷款。

多少年来,农民一直被隔离在金融交流的围墙以外。既然抵押不行,只有采取别的方法。苍南信用联社社长陈宏强说:“当时考虑很久,想到采取了农民联保的办法。可是有些担忧。”至于为何要开展这项业务,陈宏强告诉记者,首先,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本来就是农户。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盖房资金普遍缺乏,如果按照过去生产类资金贷款,贷款额在一万元以内,贷款期限只有7到8个月的话,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盖新房的要求。其次,今年第一季度末,苍南县农信合作联社的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了9.8亿元,达到了38亿元,占同期苍南县金融机构存款增加总量的50%以上。从这个角度看,开展农民住宅贷款也是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自身业务拓展的需要。

结合苍南县“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新家园”农民康居贷款业务主要是针对县域内有规划、以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核批准的新村建设规划区以内房屋新建、拆建、扩建、装修的农户为对象,按农户改建房投入总额的70%核定贷款总额,但最高贷款额度控制在5万元以内。由建房农户自愿申报,组成3至5人的联保小组,签订成员协议,向所在村“两委”或直接向信用社填报有关表格后,立项申请。贷款期限是5年以内,逐年分期还款,贷款申请的额度为建房投资额50%以内,利率按国家基准利率执行。还款方式则根据农户的经营收入情况,分别确定按季或按月或按年等额还款方式。目前多数贷款农户选择了按年等额还款方式。

联保风险,银行仍有顾虑

“说真的,让没有财产抵押的农民进行联保贷款,万一还不上款怎么办?作为一家县级信用社,没有多少资金来抵挡风险的。”说起联保贷款,苍南县农村信用社信贷科的余科长告诉记者,这样的顾虑是一直存在的。但是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把资金贷出去了。一是因为以前的生产性贷款,苍南县的农民信誉不错,回收率都达到99%。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死亡原因外,基本上所有的农民都能及时还款,农民诚信度很高。

“从2002年农信社开展生产类联保贷款开始,这些年累计发放贷款总额在1500万元,不良贷款率在千分之一点五左右。”余科长说:“今年农村信用社开展住宅联保贷款,预计不良贷款率不会超过1%。”农民天生的质朴品格,在银行贷款资金安全方面得到了信誉的认证。

“再说,农民联保采用的是自愿形式。联保户之间都很熟悉,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对彼此的家庭经济和收入情况知根知底。大家形成自我监督的模式,如果这户农民不行,大家也不会跟他联保。这种自发的约束,比法律更有成效。”余科长分析了联保贷款的情况。

据了解,自从这项业务开办以来,已经有496万元的贷款金额,105户农民得到了实惠。仅在苍南县五凤乡八亩村,为了建造房屋,全村就有16户农户向农信社贷款68.8万元。除了八亩村外,此次农信社还向观美镇岭脚下村的89户农户提供了427.7万元贷款。由此可见,农民的建房贷款需求依然很旺盛。

“虽然我们的‘新家园’计划很受农户欢迎,但其中的难度还是比较大。”余科长不无顾虑地说。据测算,苍南县约有28万户农民,按照30%的农户有资金贷款需求,每户盖房需要5万元贷款资金,如果信用社承担50%,就需要20个亿来作为贷款资金。而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总共才38亿元,显然光靠农村信用社一家还不能解决问题。

这次推出5000万元的贷款,也是综合了信用社存款实力。不然,对一个县级信用社来说,贷款风险是很大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年的“桑美”强台风袭击后,苍南县有近20万间的农屋倒塌。这些农民都是一些处于低保边缘的人群。光盖房救灾款,信用社就要拿出1.64个亿。而政府性救灾贷款,政府只管投入,不管风险。对于这些有政府背景的救灾贷款,许多农民在偿还时往往会拖欠。

风险补偿,政府支持尤为关键

应该说,把农民纳入金融服务之内是好事,可是如何让好事继续下去,就是说如何让做这件好事的信用社放心放贷,是最现实的问题。

“目前这项业务仍在试验阶段,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现在都没有。贷款的利率基本保本,如果没有政府的基金担保,没有强大的后援力量,这样的贷款业务依然让我们担心”。余科长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眼下,一些政策扶持尚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让利给农民的贷款没有减免营业税,政府风险补偿没有跟上,农村房产保险还没有开始。这项“新家园”计划在推广中还存在隐患,时刻有停办的可能。“独木难支”这句话既是目前苍南信用社人的担忧,也是许多农民的担忧。

第8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有着数千年农业立国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而随着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将此要求与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这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一半规律,也是现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优秀民间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勾画出了美好蓝图。这个思想体系中,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中的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农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的农村文化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被忽视,遭到冷遇,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贫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保存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走遍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而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现象让他痛心疾首,因此他振聋发聩地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成‘洋农村’”,要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有研究者提出,民间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形式多样,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弥补农村文化建设专业工作人员的不足的困境,便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传统民间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民办文化;传统民间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民间优秀文化为支撑。

那么,如何结合民间文化在农村中的生存现状,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以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民间文化在农村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全球化威胁民间文化多样性存在

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我们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当前全球化是伴随着西方的经济理念、管理模式、价值观念等内容共同推进的。为了在全球化中取得优势,我们必然要求自己在宏观和微观中都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相对统一的经济、文化理念生存和发展,甚至按照与此一致的价值观进行思考。从这一点这就能解释为何现今好莱坞的大片可以在全球大行其道,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在全世界分店林立。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另一个冲击是过度商业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服饰、器具及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和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人为的损毁和扭曲,个别地方甚至已损害到“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程度。

2.2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堵塞民间文化的传承通道

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大军的产生。前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农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生存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原理,城镇化无疑取消了传统民间文化的存在土壤。

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以农民工形式涌入城市后,使得农村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对于民间文化而言,出现了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的损失,它失去了传承者,老一辈的艺人、工匠无法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方式将自身的技艺传下去。

2.3民间文化自身“现代化”变革不足

理论上来讲,面对上述两个困难,民间文化并不意味着必然的萎缩和消亡,作为一个名族最为深刻的印记,文化根植于民族本身。故而,振兴民间文化不能一味要求国民以“怀旧”的情绪面对民间文化,其生存和发展有待于自身的“现代化”变革。当然,在此笔者需要指出,这种“现代化”变革绝对有别于上文提及的过度商业开发,而应将民间文化的内涵形式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这一点上,韩国(以“江陵端午祭”为例)的许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3促进民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江苏镇江为例

镇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著名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自古便以“天下第一江山”而闻名遐迩。

镇江具有以白蛇传传说、《华山畿》和华山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南乡田歌、古琴艺术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玻璃雕绘画、上党挑花、扬中竹编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及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以金山寺水陆法会为代表的民俗。以针作笔的正则绣、工艺精湛的竹编、“乱趣”的邮贴画更是称为镇江民间工艺品“三绝”。可以说镇江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品种丰富、源远流长。

如何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效融入现代的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一下几点:(1)加强农村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地域性、传统性、生活性、“百花齐放”、“原汁原味”、“弃粗取精”等原则;(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3)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4)加强农村民间传统艺术人才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5)鼓励、扶持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6)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经济杠杆调动社会积极性;(7)加强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地制定文化保护规划;(8)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技术含量;(9)采取的措施保留和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加(10)强民间文化的调查,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0

第9篇:浙江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产业化 资本形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就是在现有改革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大改革从深层意义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及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问题,在新的战略起点上求得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三农”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途径是农业经济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资本形成是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前提

我国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土地资源的绝对依赖性;自然禀赋资源开发利用的初级性;产业体系的幼稚性;农业产业的低级性和农村总体的落后性。在这样一种发展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面临许多困难。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农业经济要得到新的发展,首先必须保证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资源量的增长,同时还要保证要素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既包括自然资源、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直接要素,也包括制度、技术等间接要素。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前提,首先要以持续性的资本投入为基础,通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良性连接,促进相关要素的效率提高,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其落后的现状,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根本出路在于解决资本的短缺,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

其实,资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稀缺的要素,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各个产业之间也有同样的需求,尤其是在薄弱产业部门的发展中这种要素的稀缺性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充足地资本形成和投入做为先决条件。

所以,要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首要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相应的资本条件下启动新农村建设,通过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内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本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简单地设计和描绘未来发展的远景式规划。如此,目前新农村建设启动的关键是如何创造出资本持续性形成的条件,使资本的长效供给机制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动力,发挥资本对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资本形成滞后的制度化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历程分析,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直接因素是资本形成的欠缺。引发资本形成障碍的核心因素是以政策对工商业的过度倾斜为核心的制度化安排的非效益性结果。政策的非效益性与非均衡性安排主要取决于制度的价值趋向。制度的趋向性会决定诸多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格局,从产业外部影响和决定资源的配置领域、产业方向和经济价值。而作为产业发展最重要资源之一的资本的生成条件与制度化安排是密切相关的,制度的价值趋向向工商业的倾斜,从环境的角度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本的形成基础,加剧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资本生成的困难。另外,政策性倾斜所产生的政策效益的非均衡性又直接或者间接地使资本在利益机制驱动下,更多地流入高回报的非农业领域。而这种趋利性的形成无疑与制度、政策的价值趋向、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经济效益、利益创造等诸多环节相联系。

所以,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并不是单一政策或制度要素的制约,而是与制度相联系的一系列相关要素综合交错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总体上表现为对农业经济的制度化制约、体制性制约、观念性制约和市场机制制约。制度化非效益的结果必然导致产业发展的相对停滞或发展缓慢,发展的缓慢性又直接影响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的相对缓慢,资本形成的缺陷又制约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由此,必然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本的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在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诸多因素中,资本进入条件的恶化与资本形成基础的丧失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资本进入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进展,制约了规模化的形成;反过来农业经济的整体落后性发展又直接导致了资本形成基础的进一步丧失,使产业滞后与资本形成的困难相互“促进”直至成为“三农”问题的经济原因。

因此,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资本形成基础条件的逐步丧失必然成为绝对的制约性因素。如何通过制度化创新、法制化规范、政策化促进、人本化的思维等方面的变革,形成新的资本形成机制与资本进入的融资环境,是目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资本形成途径

(一)强化资本价值意识,构建资本形成的基础条件

根据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形成原理,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创造持续性的资本形成机制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长期的滞后性增长,已经使得农业产业化自身资本形成的条件十分地脆弱,单纯地依靠资本的积累完成资本的形成不但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还将承担机遇损失的成本。所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增强资本形成的价值意识,充分认识资本的获取与资本的增值,是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拓展资本形成渠道,开发人力资本

新条件下的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化过程,既是一个逐步渐进的阶段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快速变革的转化过程。在新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农业经济增长要获得充足的资本,农业依靠自身资本的积累显然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引进外部资金是其产业化过程中加快资本进入、改善资本条件的重要途径。但是,依靠外来资本的流入来形成产业发展的资本基础也面临巨大的困难。原因在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利益机制驱动,资本流动的成本是加大的,资本的流动更加追求价值的增值与流动的效益。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化,提高资本形成能力

资本形成是产业经营活动循环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经济增长的起点。农业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现实选择,应该是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入手,创建与大规模资本形成相适应的新型的经营和组织模式,变革现存的家庭经济经营方式,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产业核心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极,在经济增长的基点上提高资本形成的能力。这是加快农业经济资本形成的最佳切入点。雄厚的资本及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是形成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必须在农业生产的土地使用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超前性创新。只有如此,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才有可能,农业经济增长的资本形成空间才可扩大。

(四)发挥政策效益,实现政府战略目标

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与调节,发挥经济调控作用,杜绝资金的分散性使用,确保资金的规模化效益;二要改变政府部门的多头出资与分散管理的资金进入渠道,统一协调,保证资金使用的目标确定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偏离目标的风险性;三要强化法规建设,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方针得到落实,从政策角度提供资本形成的制度化保证。

综上所述,融资条件与资本形成决定发展的潜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资本形成问题。资本的持续性生成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经济体系的基础。农业经济最大、最丰富的资源是土地,这种资源优势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是绝对优势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理应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要充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除了要有政策的支持、制度的创新、必要的技术创新外,还必须要有持续性的资本投入与之相配。因此,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外来、内生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领域,走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亦必然是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