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浙江高考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浙江高考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浙江高考作文

第1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导语】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已结束,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年高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

第2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第3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传承浙江精神》

作为浙江学子,我将以今之所学、日后之所学,为浙江之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让浙江精神代代相传。

在浙江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上,历所形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仍激励着我们,并融入今日的浙江精神中,是浙江的瑰宝。

传承浙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茅盾盾、鲁迅,那些文豪们毕其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力量的作品,我们又怎能不去接过这传承文化的接力棒?我们要有对文化的信仰,并用这信仰支撑我们日后的学习。

今日浙江之企业也秉承着浙江精神。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从一个校办工厂到饮料巨头,创始人宗庆后表示将会“主动迎接消费升级,饮料生产由安全向健康开拓,重点向中医食疗、生物工程突破”,这种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企业精神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也是浙江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来若是要创业,也该如娃哈哈公司这般,将浙江精神赋于实践中,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

浙江精神,早已融入浙江人的生活中。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抑或是立足于浙江这一大省,都需要我们为浙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去改变小环境,就是在承担对于浙江的责任。

近年来,我们能看到浙江的改变,“五水共治”让浙江的河流变得清澈,“特色小镇”的建设赋于浙江文化气味,“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拉近浙江与世界的距离。我为生为一名浙江人而感到自豪,也感慨于这些让人欣喜的变化。浙江精神融入浙江的发展中,给我们带来惊喜,也让我们感受到责任。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人须知负责任之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之乐趣。”而我为浙江之未来,又怎能不担负起这个社会的责任?当传承浙江精神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又能书写哪些关于我们的浙江传奇?

而传承浙江精神,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加强对于浙江的责任意识,不断去关注浙江的近况。唯有如此,我们们才能自信地书写我们的浙江故事。

让浙江精神融于我们的血脉中。

《初心不改奔流到海》

有一条江,因其拐了两弯,一折二折之下,便叫了之江;口耳相传之后,便有了浙江。燕赵、齐鲁、巴蜀、江东、陇西、岭南、漠北……或山或水,或江或湖,成就了中华版图。

而浙江,却始终以一种进取的姿态,刻画着自已在中华大地上的维度。

97年前的这里,浩渺的烟波南湖之上,一群书生围坐在船中,未沉迷于眼前如诗如画的风景,却酝酿着一场改天换地的风雷。

57年前的这里,一个名叫义乌的火车小站停靠点上,在“鸡毛换糖”的此起彼伏声中,却孕育了日后一个叫物流的时代。

37年前的这里,瓯江之畔,一场大火烧醒了诸多皮鞋小作坊的业主,明白了市场规则下质量和契约究竟意味着什么。

17年前的这里,一个颜值不高的小个子,正忙活着他与四十大盗的梦想。

7年前的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悄然在百姓心里生根发芽,浸润着血脉的生生不息……

而这之江的水,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奔流不息!

山水烘托了人杰,人杰也烛亮了山水!一个人的坚持叫操守,一群人的坚持叫法则,若是再加上时间的演化和水土的滋养,便成了文化!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大儒宋濂的话语,若投映到浙商“四千精神”的旅途,相必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阳明先生的词作,若辅以船王包玉刚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那一弯之江水,依旧激荡在你我的心头,至今难忘。

于是,便有了李书福痛斥电动汽车“伪制造”的激昂;便有了马云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铿锵;更不乏董卿“苔米花虽小,也学牡丹开”的情怀。

不知不觉,光阴轮转。

红船,一直停在那里,络绎不绝的人群,用瞻仰的目光将它链接到了心中,化作信仰。当年换糖的老汉,早已铸成了铜雕,成为城市的地标;温商,作为浙商的一个支群,继续着市场肌体“催化剂”的角色。

国人在接受互联网思维的同时,更以欣赏的眼光致敬阿里巴巴,领跑者、创客、追梦人……顺应“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新趋势,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众创空间”让浙江年轻人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两山”理论践行至今,政务生态优化,自然生态改善,浙江这棵梧桐树,何愁唤不来金凤凰?只需看一看身边的阳光、空气和水,你就会豁然开朗。

也许是因为身处江南,那一湾之江水,更多的时候,以一种温婉文静的面目存在。

但作为其中的一滴,我深知她的澎湃,虽一折再折,却初心不改,奔流到海!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往往不是来源于「我还没活够,而是来于「还有人在等着我去照顾。看完《南极之恋》,我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一个傻兮兮的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凭什么能在南极经历过各种磨难还能生存下来?就凭他有喜欢的人,就凭他被需要。

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那就当开玩笑吧,反正命运跟我们开过的玩笑也不少。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你就会明白,「被需要的感觉是有多好。在无数个深夜,你曾拿起手机,想找喜欢的人说话,但你拿了又放,写了又删,发送又撤回,因为你怕。你怕一厢情愿。你怕你需要对方,但对方不需要你。

你是如此的怕打扰,以至于就连发一句“打扰了”,也觉得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打扰。你是一根蜡烛,愿意用生命为她燃烧。听起来很美。但不凑巧的是,她的生活灯火通明,根本不需要被你这点微弱的烛光。孤独,是烛光无处安放;相爱,是彼此燃烧照亮。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在《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抱着毁容的章子怡说了一大段情话,很多人被那段话所打动。但我印象更深的却是黄晓明的另一句台词:「我有需要照顾的人。对一个人表达爱意,当然可以用千言万语,但如果仅用这一句「我有需要照顾的人,也足够了。

《南极之恋》里也有很多戳动人心的台词,这些台词也在诠释什么是「被需要。比如男主富春对女主如意说的那句:「如意,我回来了。这句话太平淡,平淡到像樱桃小丸子的那句「我回来了。但正是这句话,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家是很暖的地方,而在南极,恰巧需要这份暖。他每天出门寻找希望,后来才发现,屋子里的她才是希望。所谓彼此牵挂,无非是外面的他想回家,里面的人在等他。

第4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愁怅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可是叫时间?

天空尚且弥留些彩霞不曾隐逸,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大杂烩中,我,怀着我的那颗不曾走出三月的心,迷失在行走着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向了诗的安魂场,刚想轻呤一首小诗,却不料为三两株窃窃私语的小草所惊吓。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狂欢。而我呢?我的心,又在期盼些什么?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无奈;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的泥土啊,你们,又将孕育怎样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应该还有家的影子,可从我的眼里看去,又是那般的模糊。唯独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应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应该怎样,安放,我的灵魂?

(二)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感伤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应该叫时间。

天空尚且残留些彩霞不曾藏匿,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交响乐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走过五月的心,找寻在行走过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出了词的失乐园,刚想轻呤一首短词,却不料为十来株喃喃细语的小草所静寂。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拥抱。而我呢?我的心,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懒散;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里啊,你们,又将孕育多姿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肯定还有家的影子,没有回转达身去,却感觉到它在我心里深深的烙印。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可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渴望这样,安放,我的灵魂。

(三)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欢畅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唯独有时间!

天空尚且留恋些彩霞不曾安睡,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大合唱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行走在六月的心,澎湃在涂满希望的金色的道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进了梦的欢乐谷,刚想微笑一个永恒,却甘愿为满目的幸福歌唱的小草所驻足。它们,正充满理想;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亲吻。而我呢?我的心,也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的惬意;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啊,你们,又终将灿烂成五彩的生命之花!

第5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他默默地说念着:“花谢了,叶落了,依依不舍,当我生命消逝的时候,我还能做什么?”他告诉自己,还是要乐观的生活,就算生命消逝了,我依然可以骄傲的离开。半年前,当他得知自己白血病的时候,曾一度不想告诉母亲,母亲是他唯一的亲人,他觉得这样的打击对于母亲来说实在太大。但,终究他必须让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情。母亲知道消息的那一刻,嚎啕大哭,他抱着母亲说:“妈妈,不要哭泣。”那一年他才19岁。

因为庭的原因,初中毕业之后他就没有再读书,17岁的他,开始懂得生活的压力,看着母亲憔悴的脸庞,他开始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虽然工资并不丰厚,但他很自豪,终于可以让母亲过上小康般的生活。

他懂得要给予母亲什么,6岁那年,还只会哭泣的他失去了父亲的温暖,他不懂得那对于他意味着什么,只是躺在母亲的怀里哭泣着。这十几年来,母亲有机会再嫁,但终究没有选择再嫁。渐渐地长大,他知道,这对于母亲意味着什么。

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不会像一开始那样胡思乱想。社会的力量让他感觉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他对母亲说:“妈妈,我是庆幸的,因为有那么多人来关注我。”是的,他是幸运的,来自社会的爱心援助,让他对生命充满了希望。

一张张匿名的捐款,一封封鼓励的信件,让他对于生的渴望,越来越强。他积极配合着化疗,当头发开始脱落的时候,他告诉母亲:“妈妈说,我不丑,虽然没了头发,但我依然阳光,头发总会长出来的。”

匹配的骨髓移植没有找到,这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突然有一天,当他的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不在恐惧生命,他觉得,应该回报给社会什么。那晚,他躺在母亲的怀里,静静地。母亲像小时候般,抚摸着他的额头,他觉得特别的温暖。

他舍不得离开,因为母亲,假若有一天他离去后,母亲将孤独一身,那是何等的凄凉。他开始写着自己的遗嘱:他想捐掉自己的眼角膜,他想将自己的身体用来医院研究,他想将社会捐助的剩余的钱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将遗嘱藏在了床头底下。

第6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编者按: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高分,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曾有老师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加强作文训练,我们特组织了这一组文章,希望能让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2006年18份高考试卷,作文可以说进入了战国时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命题形式的多样性:话题作文渐行渐远,命题作文异军突起,材料作文已露峥嵘,复合作文浮出水面

2006年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彻底打破话题作文一统江山的局面,命题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其中话题作文7道,分是重庆、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卷。命题作文6道,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湖南、辽宁卷;材料作文5道,分别是全国卷Ⅱ、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山东卷、湖北卷。话题作文所占比例大大缩小,由2004年之前的几乎所有省市都采用(除北京卷),到2005年的一多半,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话题作文可谓渐行渐远。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还有3份特别的高考作文卷,分别是重庆卷的一大一小的复合型作文题和浙江卷的二选一及福建卷的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预计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会延续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考生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方能适应。

二、文体的限制性:文体不限仍受热捧,限制文体渐成趋势

2006年高考作文,一改过去对文体不作限制的做法,文体的限制性大大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文体,如湖南卷和天津卷就明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二是明确限制不得采用某种文体。2006年高考有7份作文卷对文体进行了限制,其中诗歌备受冷落,共有辽宁、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卷和全国卷1116份作文卷限制写诗歌,而山东卷则限制写散文。文体受限和不限文体的试卷平分秋色,预计今后的高考作文,会进一步强化文体色彩。

三、内容的丰富性:凸显思辨能力,强调文化底蕴,注重情感抒发,呈现地域色彩

1.凸显思辨能力

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考,大部分题都具有哲理性,如安徽的“读”,四川的“问”,江苏的“人与路”,重庆的“走与停”,江西的“燕子减肥”等,考生在行文时,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才会深刻,切忌只停留在话题的表层意义上就事论事。

2.强调文化底蕴

2006年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素养和底蕴,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修养。全国卷Ⅱ的“读书”,江苏卷的“人与路”,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与三有关的词语或事物”,浙江卷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都有较深的文化韵味和较厚的文化底蕴。

3.注重情感抒发

尽量让考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辽宁卷的“肩膀”,亲情、友情、爱情,都可蕴涵其中,正反两面都可来谈,考场之中,尽可发挥。又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中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

4.呈现地域色彩

最典型的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此题极富地方特色。要解读北京的“符号”,需抓住一点去写,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学课本人选的《胡同文化》可以说是解读北京“符号”的典范文章。话题材料,其实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写作思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发展前景、生活意识等都可以人文,可以写实在的东西也可以写精神的东西。预计作文题目的地域特色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有所加强。

四、启示与商榷

1.阅读是基础,思考是灵魂

启示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综观2006年高考18道作文试题,无不是以阅读为基础,尤其是浙江卷,如果不认真阅读,恐怕连题意都弄不明白。还有诸如山东卷的寓言故事,全国卷I和广东卷的提示材料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

启示二: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综观18道试题,其中很多与哲学(如重庆卷的“走与停”)、艺术(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文学(福建卷的“戈多来了”)、人生(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有关,既考查思维,又考查思想。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思考,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观照现实不够,文体限制太死,题目难以理解,作文难度较大,话题陈旧落俗

商榷一:观照现实不够。提倡中学生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当然是好事。但是,综观18道试题,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则太少太少,而强调思考的似乎多了些,毕竟考生不是哲学家。

商榷二:文体限制太死。强化文体固然不错,但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水平发挥,对不擅长议论文的考生是否公平,值得探讨。另外,限制写散文,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商榷三:题目难以理解。个别作文题目有点玩文字游戏,如天津的“愿景”、湖南的“意气”,似有故意为难考生之嫌。

商榷四:作文难度较大。大小结合的模式,在过去曾经很流行,但在最近的几年被摒弃。重庆卷采用这种模式,似乎难度大了些,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阅读理解,还要写两篇作文,难度可想而知。另外,600字的大作文,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谈了,很难做到深刻和透彻。而浙江卷和福建卷的二选一或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给阅卷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评卷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观察。

第7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总结

综观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谓是守正出新、稳中有变,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大体表现为如下六点:

1.题型稳定,“新材料作文”唱主角。

2.关注生活感知与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积极地深入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及时地总结生活体验,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以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中生在社会生活中或亲历,或目睹,或耳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知。所以,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作文题在生活感知、关注情感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3.富有时代气息。

4.弘扬社会正能量。

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出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材料立意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5.思辨色彩浓厚。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理性认识、思辨能力的考查是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目标。如,2011年上海卷的文题,直接给出两句看似完全对立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在这种对立中,需要考生思考“都会过去”的是什么,“都不会过去”的又是什么,为什么“都会过去”又“都不会过去”。在这种对立思考中,考生的认识深度与思辨能力得以更充分地展现。

6.文题具有启发性。

近年高考作文题,多选取了富有暗示性与启发性、较为弹性的材料,既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和多样化立意,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水平,从而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二、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展望

在前文对高考作文命题总结的基础上,我们简略地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做一梳理:

1.材料作文依然会占上风。

材料作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善,人们对这种命题形式特点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其考查效果获得一致认同,因此,越来越多的考区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同时,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增加材料与生活的联系点,引发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做更广泛的关于社会生活的逻辑引申,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使考生的立意能力得到更好的考查。因而,在材料作文命题探索不断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这一命题趋势短时期内不会被逆转。

2.思辨色彩依然不会减弱。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中对“深刻”这一项的陈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这一说明其实也就是强调了写作文要有思辨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五年高考作文的“常态”。如2015年,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浙江卷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像这种或体现思辨性,或为二元对立型的作文题目,将依然会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如此文题,需要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辨方式与辩证思维能力。

3.主流文化导向依然是风向标。

考生所写的作文,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这不仅是考纲作出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每一个健康成长的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哪些内容能体现出主流文化的导向呢?比如,传递正能量的时代热点、道德模范人物、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等,都有可能会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风向标。

4.注重体验依然是基调。

高考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接地气”,要能够“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注重体验、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将依然会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调。

三、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1.两个关注。

一要关注生活,二要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可以使他们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出情感的珍贵,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以使他们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其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关注生活与社会,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要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感悟社会,激发写作欲望,这样才能写出自我风采。

2.三个提升。

一要提升观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文题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

二要提升开掘力。角度决定观念,“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高考中,开掘力主要指开掘的角度和深度。展开多角度开掘,才能整体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三要提升思辨力。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视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力主要指统筹考虑、辩证分析的能力。只有统筹考虑,才能把握事物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只有辩证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3.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审题意识。高考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符合题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须符合规定。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

第8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2011年全国18套试卷中,几乎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二分天下。全国Ⅱ卷、新课标卷、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等8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全国Ⅰ卷、四川卷、山东卷、湖北卷等8套试卷为命题作文,其中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3卷为供材料命题作文;重庆卷、天津卷为话题作文。

2012年新材料作文呈现强势发展态势,除江苏卷是命题作文(供材料)外,其余16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其中湖南卷为图文并排式材料作文。

2013年仅四川卷为命题作文,天津卷为半命题作文,其余考卷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从三年命题形式看,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已淡出,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向于人文回归,更多地从考生实际出发,给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用课标卷的省份应更多关注新材料作文,师生在备考中应加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二、写作要求的回归

自新课改以来,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文体、字数、书写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

从文体上看,2011年高考卷除福建、江西、湖南三套试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外其他15套试卷在文体要求上无明显要求;2012年除福建卷、安徽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江西卷明确规定写记叙文,浙江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不能写诗歌外其余11套卷均对文体无限制;2013年湖南、福建、江西三个省份明确要求写记叙或议论文,其中福建卷还新增一条“符合文体要求”;上海、北京、江苏、重庆、安徽、天津、山东七份试卷明确要求不要写诗歌,其余省份对文体无明确要求。

审题立意构思上则表现为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等几个方面。

写作要求中对文体的放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在写作中可以随心所欲。从高考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看,考场作文应有文体意识,还是要走理性回归路线,做到“言之成文”、“文”“质”并重。

三、命题内容的回归

高考作文不只是选拔人才的标尺,也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导向。命题内容如何,直接体现出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新材料作文,从命题内容上看,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即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观念。2011年到2013年,新材料作文坚持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命题内容具有开放性,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思考,体现了新课改的思路。所选材料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挖掘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命题内容从之前的“广”、“空”、“单一”回归到对现实生活的多角度观察、理解、表现,这将成为今后命题内容的重要方向。

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在走人文教育思路,这易引发学生对生活、社会、自我的积极思考。审题立意难度不大,但要写出好文章也不易,这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

四、命题预测

高考作文命题遵循“稳中求变”的特点。“稳”就是立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变”就是在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之下题型、内容和形式将有所变化。近年作文命题思路倾向于以人为本,关注考生自身、社会现实、情感、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此,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看将会有继承有突破。

1.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的主流方向,命题作文有出现可能,话题作文将淡出命题视线

从命题材料方面看,考生应关注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素材,当然,以寓言、故事、诗歌为题材的材料不乏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单一素材的分析仍将是主流,多个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将会成为命题首选。考生在审题是时必须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挖掘出材料的广阔内涵,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做到审题要准,要审出新意。

2.命题将回归教材,师生应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教材“表达交流”模块中,每册均有4个写作训练专题,共20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必修1、必修2侧重于记叙、描写类文章,必修3、必修4侧重于论述类文章,必修5则按照高考作文中“深刻、丰富、有文彩、有创新”的发展等级目标设计,2011年和2012年不少省份的命题和人教新课标版必修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在不同程度上有吻合现象(2011年、2012年高考作文相关内容笔者在《当代中学生报》上《2013年高考作文预测》一文中有论述),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命题与必修3“学会宽容”这一专题不谋而合,从审题立意角度看,该专题中五个练习题以及网络作文部分中“谈‘共处’和说‘宽容’”的写作练习与该次作文命题如出一辙。新课标Ⅰ卷作文“经验与勇气”与必修2中“直面挫折”部分中的写作练习“探索与献身”、必修4“确立自信”写作训练专题也是如出一辙。其余省份的考卷与人教版“表达交流”部分吻合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2013年全国19套试卷有10套试卷与人教版必修教材中12个写作训练专题相吻合,可见命题内容的回归教材,绝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新课标“守正出新”的理念。

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新课标精神,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命题必将紧扣教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抒写“人事情理”为中心。考生们应重点关注“表达交流”后的“写作练习”题,争取对每一个习题都有习作训练。考生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话题应成竹在胸,在考场中初遇作文题时首先要回想一下,命题是否和教材中的写作专题吻合,如有吻合现象则要学会迁移运用。

3.命题趋向

(1)以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关注和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平凡人、平常事、平凡中的伟大将会成为全国卷和新课标卷等卷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2)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脉搏。对微博上引起民众强烈共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辩证思考将是命题的一个新亮点。

(3)做人与作文并重。成长、现实,价值取向和哲理思辨,传统文化与新思想新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会成为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关注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人性光辉”专题;必修2“美的发现”专题;必修3“爱的奉献”、“善待生命”专题;必修4“确立自信”、“解读时间”专题;必修5“讴歌亲情”专题将赢得众家亲睐。

4.热点命题

勤俭节约、自信自强、和谐共生、正能量、生命价值、理想信念、平凡人生、责任、时间与价值

五、备考对策

1.教师及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应更多关注教材,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应对“表达交流”中的“写作训练”内容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做好素材积累、应用写作的准备,从平常生活、时政热点中去发现敏感话题并作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强化提纲式作文训练。可从高考真题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命题以及热点素材,以审题、立意、构思为突破口进行提纲式练习,达到“审题准”、“立意深”,“构思巧”、“主题新”的要求。

3.加强文体和语言表达训练。从高考阅卷教师对作文批阅的信息反馈上看,文体规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以衡量考生的写作水平,故而备考时应全面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强化文体训练,保证在考试中不被扣分。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分的又一重要依据,很多同学喜欢华丽的文风,不考虑表达的需要随意堆砌,硬性拼凑,导致主题不明。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应做到语言简明、得体、连贯,有文采但不浮艳。

4.加强书写训练。2012年、2013年安徽卷、四川卷在写作要求中均增加“书写规范的汉字”一项,这或许会成为今后高考作文的一个新变化。

5.增强结构意识。考场作文一定要重视文章层次的安排,从文章整体看,6―9段应是最佳选择。写作开篇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为开头是考场作文的起点部分,也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之所在,所以要用简要的语言,把自己对写作主题的独特看法,放在开头。

第9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 时事热点 作文教学

继200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考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事热点后,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再次直面热点新闻,让考生就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给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传达了怎样的信号?这会给今后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观念上怎样的转变呢?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作文所给材料直指热点,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更要直面生活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所用材料是新闻性比较强的热点材料。考题出来后,有不少人感到出乎意料。对这种迎着热点上的做法,虽不乏批评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对这种做法的认同与支持。

究其原因,我想这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频频触及时事、新闻热点不无关系。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感觉越来越直面生活实际,时代感、时事感越来越强,作文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作文题客观而又直接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让考生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和反映现实。

如果我们对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的作文题做一下纵向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变化轨迹:由避开热点到暗合热点再到直指热点,由让考生反观内省自身转至让考生关注社会、民族和国家。这个变化并不突然,这个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当代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些文论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关注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我们今天培养和造就的人才决不是以前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学子,而应该是“两耳要闻窗外事,直面生活勤思辨”的时代新人!

这个变化既符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又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有这样一些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并不意外,其命题思路和考点与往年的新课标语文试卷作文命题一脉相承,都是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性、多层面地关注社会民生、感受现实生活。我们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引时代和生活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并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关心时事,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对时事的感知中增长学识。

二、作文要求中有了“结合自身的体验和认识”的提示与限定,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观照自身成长,强调自我解读

笔者也有意对历年来的作文要求进行纵向对比。发现近几年有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上有了新的变化。和以前作文命题相比,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中有了更多的要求观照自身的提示与限定。

先看2009年高考作文要求:重庆卷《我与故事》中有“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的提示,安徽卷中也有“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的限定;浙江卷有“请你根据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的提示;2009年广东卷也有“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的要求。

再看2010年高考作文要求:全国卷Ⅱ有“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爱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提示,山东卷也有“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的要求;湖北卷有“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体会”的提示;广东卷有“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字眼;天津卷也有“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限定。

最后看2011年高考作文要求:新课标全国卷限制“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湖南卷提醒“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重庆卷要求“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浙江卷指明“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这些要求与限制是以往作文命题中不曾有的。由此不难看出,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都要求考生关心身边的生活并积极参与、深入体验,都侧重展示考生的自我体验与认识,都着重考查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学生作文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有了自我解读,对接触知识既有“学”更有“识”,对自身实践难题有了解决办法与途径。和过去我们深恶痛绝的写作文时假大空、无病、缺乏真自我、言必称希腊、动辄历史文化名人的积弊相比,实在进步很多。

我想到“新概念作文”的主旨:“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多好!

高考作文命题理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定位。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不容回避和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考指挥棒如能让考生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认识自己,反省自身,评判自己,从而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这远胜于过去刻板而空洞的说教。

三、既要“直面生活”又要“观照自身”的作文命题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巧写作文

如果说“直面生活”是作文取材方面的引领,“观照自身”是作文要求方面的限定,那么接下来该解决的应是作文的构思问题了。

以上列举的很多时事感强的作文题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大事件、大议题,学生虽不会在审题上出现偏差,却是难以驾驭、不好出彩的。社会热点性问题,主旨意向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果不懂得小中见大、由微见著地选材、用材,不作深入探究、贪大求全、只流于表面,势必会写出浮夸式口号式作文、歌功颂德的“大光明”文章来。

以2011新课标全国卷作文为例,材料旨向明确,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但此题入手容易,要想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有话可说”的试题,在考生看来未必如此。面对这道作文题,大多考生就像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不知所措,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人贵直,文贵曲”,这是为人、为文之道。写好这篇作文,不能像回答政治试题那样,直截了当地你问我答,那样就会落入大话连篇的泥淖,无法自拔。正确的策略是“大题小做”,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作文中教学给学生讲清反映时事热点、身边大事类题材的作文写作技巧,讲清如何将个人的经历和认识进行拔高和升华,并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展的步伐。但在我们同学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

其实,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家里人不同时期的照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巨大变化,借助一个塑料袋的旅行经历反映环保这一大主题,通过记叙大家给邻家媳妇生的胖小子起名“奥成”(“奥运圆满成功”之意)这件小事,表现了中国主办奥运会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小事件中反映的大道理,赋予小人物经历以普遍意义。以2008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为例,可以将母女俩的三次爱鸟经历进行推广:由母女俩推广到全人类,由爱鸟推广到爱生命。再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材料说的是当今社会善良落入不诚信的圈套的事件,我们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当今社会传统美德能丢不能丢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文章就有了“大我”,文章就有了闪光点。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以小见大,须大中取小。所谓大中取小,就是从一个宽泛的范围内选取某一个小方面。这里所选取的“小”,一定要能反映重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