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电影艺术的特性精选(九篇)

电影艺术的特性

第1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第2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 电影音乐;浪漫;原创音乐;乐章

一、部部经典的电影作品

《阿飞正传》作为王家卫导演的成名作,也是王家卫一系列电影的开端,其中许多人物的命运在王导之后的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而且《阿飞正传》也算是王家卫风格的定型之作,豪华的明星阵容、大段人物独白、故作深沉的文艺腔台词、非常规叙事、手提式摄影、昏暗的灯光,这些之后最具识别度的王家卫标签都在《阿飞正传》中有所展现,这也是王家卫+张叔平+杜可风的铁三角组合第一次合作。

《东邪西毒》是王家卫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推崇者顶礼膜拜片中对声色画的运用以及对情绪的烘托,反对者则认为电影缺乏内容结构混乱,活脱脱靠旁白讲出故事。《东邪西毒》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无关,甚至人物关系也无半点瓜葛,电影无非是把《阿飞正传》里的故事搬到了大漠之中,只是这一次人物做的不是寻找,而是逃避。欧阳锋和旭仔一样藏着一段感情往事并因为其将自己隐藏起来让自己显得冷酷不近人情。

在《花样年华》之前,王家卫的电影一直是颇为小众的,虽然被评论界所欣赏,但和普通观众一直保持着距离,所以《色情男女》里那句“没人要你做王家卫,你做王晶不行吗?”才叫人觉得意味深长。但《花样年华》后这一现象有所改观,电影不但取得了超高的口碑,在票房成绩上也取得了王家卫电影少见的佳绩,尤其电影在北美,法国和英国等地开画后都有不错成绩,在内地更引发了一场关于旗袍的时尚潮流,所以至今说到王家卫或香港电影时《花样年华》都是一部无法避开的作品。

《2046》是王家卫最有野心的一部作品,多位巨星的鼎力加盟,前后历时5年的拍摄周期,关于王家卫第一部科幻片的猜测以及数次被邀出征戛纳的新闻都令得电影上映前吊足了影迷的胃口,可是上映后观众的反馈又一次让王家卫的悉心准备扑了个空。

二、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音乐精灵

你不得不承认,即使你不把王家卫称为电影大师,他也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顶级DJ。尽管他大部分电影的音乐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原声,即不是特别为电影本身而作,而只是采集他人已有之珠玉,只是鲁迅所言的“拿来主义”的举动,但是,它们放在电影里是那么合衬,浑然天成又增以颜色,它们有着独特而稀有的气质,在那充斥着暧昧与优雅的电影语境里,如折翼之天使,如静美之暗花,如冷眼里噙住的一颗热泪。王家卫电影音乐渗透的情感是多变的,即可以是仲夏夜的潮湿,也可以是寒冷冬季的阴冷。在王家的电影的世界里,有闷热的街道、昏暗的灯光、缥缈的梦境,还渗透着男人的冷漠,女人的妖娆和痴狂,而这些均是利用音乐来呈现的。他的电影有的没有任何逻辑,就想拼图一样,是零碎的、混乱的,夹杂这断断续续的音乐,成为一种特殊的音符,衬托这一种别具一格的感情。王家卫电影中,光线和音乐是两个重要因素和格调,光线犹如一块心火,点燃一小片区域,可以清晰看见路基、痕迹和脚印;音乐像是一种情丝,丝丝缠绕着观众的心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音乐和光线可以渗透生命、爱情和理想。

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其中的音乐California Dreamin,在电影播放到王菲和梁朝伟的爱情时传播开来,带有浓重的金属曲风,节奏感十足,加上完美的和声,流畅的音乐,渲染了一种热迷人的情怀。电影中,阿菲整天沉浸在这首音乐中,这是因为这首音乐带领这女主角从梦想走向现实。电视《春光乍泄》,男主角去看伊瓜苏(Iguasa)瀑布,这时候总是出现一首迷情的音乐Caetano Veloso的Cucurrucucu Paloma,该首音乐是哀怨的,带有西班牙曲风,悲伤的旋律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酝酿。电影利用音乐将其中的哀怨情愫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惆怅万分。王家卫曾多次对歌曲进行配词,以此深化这种哀怨的情感。

《蓝莓之夜》是一部用音乐引发的光影巨献,它的灵感和主要情节动机都是源于王家卫对音乐的热爱。拍摄该部电影之前,王家卫亲自体验了美洲大陆的音乐之旅,这可构成了电影故事基本的框架,正是王家卫的情感体验,也造就了该部电影产生的灵感源泉。电影《花样年华》是王家卫导演的又一部优秀的作品。电影中既配有经典的老歌《花样年华》以及Quizas,Quizas,Quizas,让观众在电影欣赏中,聆听了一把浪漫优雅的情愫。电影音乐曲风还有拉丁风情,音乐相互夹杂、缠绕,伴随着剧情发生变化。

三、王家卫电影音乐的深刻寓意

音乐是生活的写照,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以部分吗,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音乐是一种生活的情愫,更是一种提示符合,他随时提醒观众,电影主角所处的环境、时代。因为王家卫电影音乐的选择,首先是对环境的揭示,在那种环境下使用那种音乐才可以对应,因此,王家卫电影中,通过音乐可以了解当时的环境状况,甚至可以透析当时的情感,是哀怨的?是欢快的?是凄凉的?……在音乐中,我们甚至可以揭开面具,获取真实,在动人的音乐背景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故事,感悟自己的生命,并为之流泪,因为“很多东西用耳朵听比用眼睛看好”。

王家卫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电影中每一段音乐的响起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物而作的的,哪怕他在漆黑的夜里独处,在黑暗的角落抽烟,都有一种特定的音乐为之渲染,这是一种特殊的,不细节难以察觉的精神存在。随着音乐或快或慢的节奏逐渐展开、蔓延,最终形成一种类似于气场的存在,并在周围发散开来,沾染上别样的味道,像极了鸡尾酒,神秘却很真实。

《阿飞正传》的旭仔因为被遗弃的生命经历,而变得孤独、冷漠、恐惧、虚无。但是这张面具之下的旭仔却渴望自由的高飞,渴望去爱与被爱,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所以,最终他领悟到无脚鸟的秘密所在,“那鸟一开始就已经死了”,此时的他重新回归内心,真实地活着,只是这种真实太过辛酸,只残留混杂着一丝希望的绝望。而诠释这一切的正是电影音乐(古巴的Xavier Cugat及巴西的Los Indios Tabajaras)。音乐的格调是浪漫而放荡不羁的,呈现出一种浓重的热爱风情,在城市的空中飘荡,音乐的响起渲染了电影主角旭仔矛盾的心理,以及内容充满了渴望。这种感觉就像著名演员、歌手梅艳芳所翻唱的《是这样的》,梅艳芳的嗓音是低沉的,这种低沉与《阿飞正传》格调相互衬托,散发出一种忧郁。歌曲最后的叹息,正是对旭仔坎坷遭遇的怜惜和悲叹。

《2046》中的白玲,一个上海的交际花,有着充满诱惑力的脸蛋与腰身,穿着时髦入时,言谈举止优雅,在上流社会中口是心非地讨生活。直到有一天,她遇上了周慕云,她开始真正的陷入爱情之中。只是此时的周慕云已经不是《花样年华》中痴情男子,而更像是《阿飞正传》中的多情男人。其实白玲的要求并不高,“我不介意你有其他女人,可是我不能跟她们一样。不管你喜不喜欢我,反正我是喜欢你了,我后来再也没有带其他男人回来过,希望你以后也别带其他女人,能答应我吗?”只是,就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不能实现,周慕云的回答很轻松,也很坚决,“不能”。此后,白玲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只是心理中的苦涩只能在那段音乐Siboney中细细体会。这笑容并不是幸福,而是一种自我放逐式的精神惩罚与个人极端的心理报复,让我们看到她对遥不可及的幸福的向往,以及梦想破灭时的空虚与惆怅。相信每个喜欢王家卫电影的人,也必然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了不同的坎坷和遭遇,拥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当欣赏王家卫电视的时候,不仅仅是观看电视情节,将自己置身度外,而他正像观看自己的人生经经历一样,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观众总是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此的熟悉和亲切,随着电影配音的响起,观众的感情和电影中弥漫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观众的心形成了一种纯洁、平静的格调。这种感觉更像是一种爱情。爱情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憧憬与渴望的,也是每一个人生活过的纪念性证明。而不同的爱情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形状与不同的色彩,甜蜜的是翠绿的手镯圆,酸楚的是橙黄的柠檬圆,苦涩的是油黑的铁石方,麻辣的是血色的辣椒角。就像王家卫的电影音乐,爱情随着音乐的不断流转,流淌出不同的味道。

四、结 语

电影人生是提纯了的真实人生,每个人都对应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让我们像《东邪西毒》里的洪七那样豁达,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也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像《蓝莓之夜》中的伊丽莎白那样将过去抛却,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只有放下才能承担,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像《重庆森林》中的警员663那样重新将自己的人生加以整理,总有一天你会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因为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变成了看不见的,记住的渐渐被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也会有一天被看见,遗忘的逐渐被回忆唤醒。然而,看不见的不等于它不存在,记住的也不代表永远不会忘记。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因为人活着就得给自己找一个理由。

[参考文献]

[1] 吴肇文.拍片不看剧本一切全在脑子里王家卫如何主评“金棕榈”[J].环球人物,2006(06).

[2] 申乐莹.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电影的继承性与发展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3] 顾汲颖.斯人独语――试读王家卫的电影经验[J].中文自学指导,1999(05).

[4] 展翎.《2046》――一串迷幻伤感的列车[J].大众电影,2005(01).

第3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美学;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研究对象;电影特性

电影美学作为美学中关于艺术问题的一个分支,自然具有美学的学科研究特质。有关研究对象的争论,美学和电影美学也是具有同质性的。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以来,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争论就喋喋不休。有些学者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的,也有学者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则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他还将美学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焦点在于美学到底是研究美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上。争论更深一步的递进,引出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关系问题。鲍姆嘉通说过:“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艺术的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我们无法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是由于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美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交叉性质,其研究对象也具有复杂的多义性。

二、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

电影美学是对具体门类艺术的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艺术和美学的双重特性注定电影美学的研究既要用艺术的研究方法也要用美学的研究方法。在对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的问题的探讨上,也是各抒己见的。

中国的电影美学从诞生开始就对其研究对象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以邵牧君为代表,认为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电影的艺术特性。另一派以郑雪来为代表,认为当代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电影的艺术特性,还包括电影的审美特性,但是不管对哪一派而言,对电影艺术自身规律的特性(即电影的艺术特性)的探讨都是研究者们公认的主要内容。

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焦点在于美学与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电影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焦点就在于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即电影美学是否等同于电影理论。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邵牧君和郑雪来展开了进一步的争论。邵牧君认为“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本是一回事”,郑雪来t认为“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正如美学和文艺理论不能完全等同是同样的问题”。

那么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依我粗浅的看法,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以图概之。

由上图可以看出,之所以会产生概念的混淆,是由于他们的交叉部分而造成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交叉是艺术美,而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的交叉就是电影特性。由于都关心电影的特性问题,才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以导致概念的含混不清。

让我们从电影理论史上来看看电影理论家对电影特性的认识。阿恩海姆认为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它的“照相特性”。苏联蒙太奇学派将蒙太奇特性视为电影的最大特性。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则推崇“纯电影”的理论,认为电影的特性在于它的形式特性。“长镜头”理论则将电影的摄影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电影的特性在于它对运动的照相复制。米特里始终恪守电影的独特性的信念,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独特的象征形式将现实、艺术和语言纳入一体的途径。电影符号学的代表麦茨同样关注电影的特性问题,他所关注的电影特性就是电影的符码特性。

从已成体系的电影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理论关注的焦点无疑是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性,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电影理论成熟的西方,理论家们并没有将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划出明确的界线,反而是有时混为一谈。长镜头理论又称纪实美学,米特里的电影理论著作就叫《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在谈及理论家的理论时,又称其为美学追求。

三、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

由于对电影特性的关注,使我们将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混为一谈。纵使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许多差异。从内容上讲,二者除了对电影的特性的关注以外,还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从研究方法来看,各自的立足点以及研究的侧重点都不同。首先,电影美学立足于感性,更加关注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显得主观。而电影理论立足于理性,更加关注创作主体的创作实践,表现得更为客观。就拿关于蒙太奇理论研究为例吧。电影理论的研究,更加关注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关于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各自的理论见解,归纳出其理论体系。同时关注对于蒙太奇的实验以及影片的创作实践,如库里肖夫效应、电影眼睛、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等。同是研究蒙太奇理论,电影美学更加关注蒙太奇这一理论实践对观众的影响。研究导演介入影片而导致的主观效果,从而试图从一个电影学派中归纳出一种电影观念。常常用于跟长镜头理论(或称纪实美学)进行对比来研究,另外,电影美学侧重于内部研究,而电影理论则更侧重外部研究。在研究某一影片或是某一电影流派时,电影美学的研究焦点是其风格、意境、意蕴等影片所呈现的整体感受。而电影理论则更关注影片的本体研究。同属一个理论体系,称呼却不同,这就是由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的两种说法。

第4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一、影视艺术之概念界定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思想感情、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艺术。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思维审美,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屏幕艺术形态。本文中的电影、电视艺术特指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二、电影、电视艺术同宗同源

从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它们有着极具近缘的共同基本特性,犹如一母所出的双胞胎姊妹,二者都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塑造最直观视听形象的高度综合性艺术。本质上的共同点,说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

第一,在艺术元素及表现技法的运用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或艺术语言,电影、电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元素就是视听语言,它们都是“视觉”和“听觉”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都通过具体的活动画面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观点,并都以色彩、光线、音响、造型等作为语言要素。同时,电影、电视艺术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技巧上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在拍摄工具及放映方式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电影故事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是摄影机,而电视剧的拍摄使用的是摄像机,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两种设备是大同小异的。另外,电影、电视艺术在摄制完成后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屏幕空间播放,电影艺术是通过银幕放映而实现的,电视艺术的表达则在荧屏上进行,这两种放映载体实质上均属于屏幕空间的类型。

第三,在美学特征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电影、电视艺术都是综合性的艺术,二者都以极大的包容性兼收了包括视听在内多种形式的艺术元素;同时,二者又均属视像艺术范畴,均通过在屏幕空间上塑造具体生动的影像或视像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它们都努力使用各种手段追求逼真性,力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影视艺术又都是动态艺术,在表现功能上要诉诸感官,力求将人们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三、电视艺术相较电影艺术更具完备性

从产生的先后顺序上看,电影艺术先于电视艺术,同时,电影艺术的发展建立在电影胶片、感光乳剂、光学镜头等工业社会技术创造基础之上,而电视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造的基础之上。电影、电视艺术虽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但电视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电影艺术的诸多缺憾,显示出较之电影艺术更高阶段上的完备性,承担起电影所未竟的综合文化性使命。

首先,在制作方面,电视磁带可以当场保留被摄画面,并对画面效果进行当场检视

电视艺术可以采取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ENG方式,多机拍摄、即时编辑的EFP方式,甚至这两种方式合成的演播方式;同时,“电子数字特技”也使电视艺术对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活动影像进行随心所欲表现成为可能。这相对于胶片电影而言,无疑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及更强的表现力,满足了人们在电影艺术中所无法获得的观影理想。

其次,在传播方面,电视艺术具有容量和时空上的更大自由

无线电技术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方面的优势,有线技术在频道覆盖、选择方面的优势,统统集于电视艺术一身。由此,电视艺术便可以跨越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并通过内容上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满足人们在电影院所无法获得的视听自由与视听享受。

最后,在观赏方面,困扰电影艺术的雅俗共赏,在电视艺术的雅俗分赏和雅俗共存中得以实现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较大规模的集体观赏限制着人们对雅、俗的选择范围,其商品属性又阻碍着雅俗共存的实现。而电视艺术则使雅俗共赏这一理想状态得以实现,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审美趣味去选择观赏内容,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自主性,还使各种层次和风格的视听产品得以发展,视听艺术得以繁荣。

四、影视艺术走向数字化合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艺术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当下,影视艺术的技术界限呈现出合一的趋势――通用的数字拍摄设备、存储设备、放映设备。

影视艺术在播映环境间的区别也在逐步缩小。如今,电影院的前排座位距离银幕并不是很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播映环境在家中也可以实现。比如,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客厅中安装一个投影设备,在一面墙上安装银幕,我们坐在另一面墙下进行观影,如果再装上较好的音响设备,并在墙壁上做好隔音,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小银幕电影的效果。尽管清晰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不得不说,从播映环境上看,影视艺术已无本质差别。而进一步考虑,影视艺术在投资大小、篇幅长短、制作时间等方面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

影视艺术在技术层面的趋同也会带来其在艺术层面的趋同。影视艺术作为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类别,是从物质载体分类的结果。当技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的符号载体和物质载体同一时,即使播映环境的区别始终存在,电影、电视艺术也将趋向合流。到那时,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或许可以被统称为“影视剧”。

第5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分类;电影类别;电影类型;类型片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一、类型即特征: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分类原则

1.引言:分类是人类知识的需要

类型,genre:Acategoryofartisticcomposition,markedbyadistinctivestyle,form,orcontent.①

类型(type、pattern)是由各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出来的共通点,逻辑演算中关于主目的不可兼的分类谱系之一;也可以说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

中国古人(《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谓同类的事物聚在一起,而不同的事物则以类区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类型是个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理念或观念:

我无法用眼睛看到圆的理念,也无法用眼睛看到2+2=4这类明明白白的真理;然而,了解圆的理念与数学真理,就等于“明白”它所包含的一致性,以及它对实在的解释方式。②

唯其如此,类型,这一习以为常的“感性”概念,只有通过分析才能理解,而只有理解,才能掌握。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类型的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的“类”:理解或掌握一事物的知识,能推知同类其他事物:学习必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以我们说,分类是人类知识的需要,而艺术分类则是不同表现工具和呈现方式的结果。

换句话说,艺术分类是艺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对艺术分类的科学把握,就不可能把握艺术的本质,同样,没有对电影分类的科学把握,就不可能把握电影艺术的本质。

自古代起,人们就尝试确立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就如同对科学的各个学科一样。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曾以各种标准来进行分类,例如说话者的位置(这区分了模拟和叙事),或者文本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包括从敬仰(史诗)到恐惧(悲剧),还有悲伤(哀歌)和嘲笑(喜剧)。③

艺术类型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发生和艺术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结果。“类型理论是艺术过程中的必然发展,因为人类有把性质相近的事物归类的习惯。分类(classification)其实是累积性的(accumulative)、历史性的(historical),也是累时性的(diachronic)活动。经历时间的沉淀,事物才能逐步归类。”④

2.艺术分类的两大基本原则

类型即特征,这是类型的逻辑与基础。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揭示各个艺术类型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性能。G.E.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强调诗与雕塑的不同,反对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混淆和替代。所以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种类更为本质的划分是那种圈定其真正范围的划分,亦即区分各种艺术创造的东西或者说区别它们基本幻象的划分。”⑤

对同一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就是根据这类事物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这类事物再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或者说,按照这类事物的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如按事物的规模,事物的性质,事物的形态等进行分类。

所以说,这样的类型也就是由各种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出来的共通点。类型的划分就是标准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历史性、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特定概念与选择。

分类标准是分类的尺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就会划分出不同的艺术类别。

生物的分类法是根据各生物类群间差异的大小分类的,而“种”的生物概念学定义,是种间的杂交不能产生后代,即“种”之间不能进行重叠或交融。

所以我们又可以说,艺术类型即艺术特征,它还包含了人类对艺术分类的矛盾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类型性要义在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共性与个性的同一性。

对艺术分类的矛盾认识——艺术的类与无类,也即是人类的一种“为我所用”的分类。

换句话说,艺术分类的根本依据,是根源于人的客观社会的多样化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是艺术与生活的一元化相适应的结果。

在传统艺术中,音乐——轻歌急弦的快快慢慢,舞蹈——手舞足蹈的里里外外,绘画——赋彩绘形的上上下下,雕塑——石雕泥塑的前前后后,戏剧——舞台人生的真真假假,以及书艺书道,工艺美术,建筑园林,杂技魔术,服饰化妆,这些“囿于成见”的艺术类型分类与识别,都是在农业社会中完成的对艺术/精神世界的认识。⑥

而对于艺术新类型的特征与边界、属性与意义的新认识,譬如摄影——照相镜头的进进出出,电影——机器造梦的是是非非,电视——娱乐传媒的欢欢乐乐和网络艺术——虚拟世界的生生死死,则是对人类工业社会发明的新艺术的精神世界的认识。

对某类艺术类型进行再分类,则是对其本体条理性、系统性和精密性认识的结果,是为了人类对自身创造的这种艺术行为的辨识——对已经发生的艺术行为的一种更为细致的再认识。

第6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论文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性就是电影天然的察性。因而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一、电影的科技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艺术。法国电影编导兼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在电影诞生初期就说过,电影“同时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①电影天然地与科技相连。首先,电影诞生于科技的进步。最早的电影创造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发明家。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发明”中记录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决定睦作用。从1823年,尼埃普斯需要14个小时曝光时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其间经过了费东、派里斯、约翰·赫歇尔、斯丹普弗尔、普拉托、霍尔纳、马莱、雷诺、爱迪生等各国科学家及发明家的无数努力,才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②其次,电影的发展直接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幕到宽屏幕,到3d立体电影、四维电影等,都直接源于电影科技的进步。再次,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特技,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最后,电影的传播手段也以科技为先决条件。电影从开始的大剧场,到之后电视转播,到光碟制作以及网络播放,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传播。

    所以,我们说,电影是一种高科技艺术,并且因为这种科技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属于一种后现代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不同。后者是以手工(包括手工制作与人体表演)为主的艺术。这种手工性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前现代。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机械技术性。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以及传播各环节都不能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条件。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是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参与就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电影因为天然地与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力量从多个方面又推动电影不断产生更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比如20世纪后期数码摄像机的诞生,摄像器材的低成本化,使得电影制作变得简易,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创作群体。电影从以前仅属职业电影工作者的“贵族艺术”,发展为普通影迷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影片,打破了精英群体的电影制作霸权。民间数码电影兴起,私人电影的自由创作,扩展了电影艺术的界限,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实现。进而出现家庭dv制作,电影进人到百姓生活。虽然私人录像与电影艺术还有一定距离,但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都成为电影后现代化的新的表征。同时,由于科技条件的提高,电影视听能力增强,使得影片越来越具有创作虚拟现实的强大功能。电影中享乐主义色彩也为之提高,更加激发出后现代的平民狂欢景象。所以科技对电影的这一系列影响,都将电影推向后现代文化最活跃的位置上。

二、电影的复制性及后现代性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而他紧跟着说:“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关于这一问题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做出的。本雅明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③。’,川’”这种“光韵’,就是传统艺术所具有“本真性”( echtheit ),即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双手的那种身体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传统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复制技术,但往往复制数量有限,范围狭小,无法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崇敬态度,也无法消除原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副本无限量增加,大范围地出现,欣赏者不用去特定的艺术展览馆带着膜拜性心理去欣赏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易地接近复制品,从而观赏的距离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通过机械复制,艺术品在丧失掉艺术“光韵”的同时,也被变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艺术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说,机械复制让艺术遭受到了后现代的命运。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可复制艺术,它在本质上来自于复制技术。电影来自于照相术,以及对照相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摄像技术。所以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通过摄影技术完成对事物的物理性复制,将其变成图像储存在胶片上。这种制作过程的复制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复制性特征。电影作品并非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胶片,而是储存在胶片中的图像内容。电影胶片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改变电影图像内容本身,复制品与原作品并无差别。所以电影的这种复制性特征使得电影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不同。复制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复制条件逐渐增长,从早期的同一胶片的多次放映,到拷贝逐渐增加,可以全球同步放映以及电影的电视转播、电影的数字化,通过vcd, dvd等大批量复制传播,以至于到现在的网络下载与在线播放等。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电影复制性不断扩展的历史。电影在轻易地进人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了。

三、电影的综合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具有三个最普遍的特点:第一是电影作品构成的综合性;第二是电影作品审美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是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性。r(3j  20其中后两个特点都是建立在第一个特点即电影的综合性基础上,成为其综合性艺术形态在美学表现与文化内涵上的扩展。电影的综合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从作品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从对作品的感受方式来看,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同时又是想象的艺术;从制作方式来看,它是一门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化装、剪辑、洗印、照明等各艺术及技术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④

    周宪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说:“后现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现代主义业已确立的种种分界、鸿沟和区别的翻动。,r [4]327现代主义强调分化与界限。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自律性,极大地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极端化追求,各类艺术以探索自身的艺术本体为己任,在缤纷的艺术实验中寻找其艺术的边界。然而后现代艺术正是在对这一倾向的反拨下诞生,意图打破各种边界,取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艺术的跨越性、边缘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如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里说:“和现代主义推动差别化相反,后现代主义采用非差异化手段蓄意颠覆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界限。

    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个性。“语词和影像的并置、视象和声音的并置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电影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综合性同时也成为其边缘性与交叉性的特点,多种艺术重叠交叉,从而显示出后现代艺术打破界限、追求跨越与融合的特征。

          四、电影的商业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6]3590法国作家马尔罗在《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曾说:“电影是一项企业。’,⑤这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电影是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必须进人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这种经济上的投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艺术作品直接成为商业产品。电影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商业问题。制作电影之前必须要拉取赞助,进行商业性评估,只有有经济利益可图的作品,才会投人生产。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是典型的商业艺术。而艺术的商业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所以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

    电影的商业性特征直接引起了电影在美学追求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多重性、多样性等特点。首先,因为电影的商业性需要,电影成为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电影要追求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上的目标。电影受制于商业性因素,追求媚俗,从而制造带有暴力、色情、反常、无意义的喜剧内容的作品以吸引观众。这种大众化色彩正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突出表现。其次,因为电影的商业色彩及大众化要求,电影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多重性的特点。“风格的多样性也是当代整个电影文化的特征。大众的需求既有某种一致性,同时在不同族群中,人们的欣赏口味又有所不同。电影正是结合这两点,往往根据人群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就有着非常成熟的电影制作体制,其中对于类型片的划分就是来自这种双重性需要,这也成为后现代色彩的表现。再次,电影美学色彩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的同时存在或融合上。后现代艺术反拨现代艺术,倡导消除边界,打破艺术与生活、不同艺术之间以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因为商业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困”电影正是将这些界限变得模糊,可以将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将严肃思想融人大众化的视觉镜头里,创造出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本身是后现代的多元化追求体现。但从具体影片来看,情况却较为复杂。以追求大众化为主的作品,无疑本身就是后现代的。比如从商业化角度来说,美国好莱坞大片是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电影。而那些反对电影商业化,依然坚持电影的独立创作精神,强调艺术色彩的电影,从美学风格上来看,它并不属于典型的后现代艺术,而是继续了现代艺术的精英化追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非常多样的电影实验。但即使这种追求精英化实验艺术的电影,因为其艺术理念的发展,仍然有一大批在表现风格上是属于后现代性质的。如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所做的实验电影即是如此。关于具体的电影作品艺术理念的后现代问题非常复杂,是需要个别讨论的。但无论怎么说,电影的商业性直接影响到电影在美学上多方面的后现代特性。

    第二,如前所言,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电影的作者不是导演一个人,还包括电影原创剧本作家、电影脚本(以及分镜头剧本)作家即编剧、摄影师、音响师、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演员等各类艺术家的合作。电影还需要其他技术性工作人员,比如灯光、茶水、场记、后勤、剪辑师、电脑工程师以及电影前期投资和后期发行方面人员的协助。如此,制作一部普通影片往往就需要十几或几十人,而一个较大型的电影甚至需要几百上千人。比如好莱坞的大片,如果算上群众演员等,甚至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这样的人员规模使得制作电影如同一个大型企业生产一件巨大的产品。这既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各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人员的分工协作。这种群体艺术作品的合作性与交际性是跟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也成为后现代文化强调协作与交际的一个重要表现。

五、电影的拟象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会动的图片”,电影使静态的图片表现为一种运动,从而创造了连续运动的幻觉。所以从本质上说,电影是对幻觉的显示。从更高的意义上说,电影是以“模仿”现实的镜头创造着梦幻。雷翁·摩西纳克说:“电影画面同现实保持着联系,但它又将现实升华为幻术。”⑥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出“电影制造梦幻”这一说法的重要性。电影是“一种用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地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和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媒介手段”。;3]”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媒介本性,将电影制造梦幻的能力推到最大的程度。所以我们习惯称电影为梦工厂,将不少电影导演称为造梦大师。比如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建的电影公司就以“梦工厂”为名,鲜明地显示出电影的这一造梦特征。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会“把电影视为柏拉图似的理想世界,因为放映机‘给一系列鬼怪般的东西抹上一层泡沫’。

    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与电视、网络一起,创造了后现代的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大众媒介通过制造形象,为我们创造了拟象(simula-cra)的世界,拟象与真实的界限崩塌,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拟象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替代品,从而现实与虚幻无法区分,使我们丧失了生活的现实感。电影作为大众媒介中最突出的艺术类型,将我们推到了这种非真实的状态中。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直接隐喻了这种真实与虚构混淆的世界,从而成为最直接地表现“拟象”世界的电影作品。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在介绍鲍德里亚的书时说:“‘拟象理论’无疑成了‘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符码之一,同时亦成了测度文化‘后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内的中坚力量。为此,作为拟象世界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成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种类。

六、电影的现象学色彩及后现代性

    电影画面显示出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现象学特征。“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电影画面准确而全面地重现了给摄影机提供的东西,而它所摄录的现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视象”“它拥有现实的全部(或几乎是全部)外在表现。”这种对全部现实的外在呈现,就是将“现象”置人观赏者的面前,让观众直接去把握现象。正如现象学所呼吁的“回到事物本身”,电影让观众面对事物本身。电影通过画面,让观众以现象学的姿态接触到事物。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电影理论界还未给予明确的认同与足够的重视。20世纪中期,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对此有所注意,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虽然缺乏清晰的哲学根据,但这一理念建立在其基本美学前提—照相本体论上,其中就隐藏了现象学的哲学意识。⑦巴赞所强调的电影镜头在显示现实时所体现出的“含混性”,正类似于一种现象学视角的发现。德国电影理论家卡拉考尔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同样的肯定。他在《电影的本性》中说:“银幕形象倾向于反映出自然物象中含义模糊的本性。”t川a6这本书的副标题‘。物质现实的复原”正是他的核心观点—电影就是对物质现实的还原。这正与现象学的“还原”说有着某种观念上的接近。

    与现象学意识密切相关的文学流派—法国的新小说派,就是因为意识到电影内在的现象学特征,从而与电影一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新小说的领袖阿兰·罗伯·戈里耶不仅写过引起轰动的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而且拍过多部电影,并于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另外如玛格丽特·杜拉斯、让·菲利普·图森等新小说大将都曾经拍过多部电影。新小说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流派。他们的这种现象学式文学追求,是一种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内涵深度所不同的后现代意识。同样在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装置艺术及艺术大师杜尚所开辟的“现成品”艺术等代表性的后现代艺术中,这种现象学式的追求都十分明显。它们打破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观念,追求一种事物的直观性,即平面化。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学的艺术理念正是后现代美学追求的一种。从这一角度看,电影的镜头具有天然的现象学色彩,电影天然地具有了现象学式的后现代美学个性。电影的语言元素本身就潜藏着这种后现代性。

    关于这一问题,此处只是简单提及。这里所提及的电影的现象学问题不是指从现象学角度去研究电影,而是强调电影艺术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现象学色彩。电影画面具有“本原性”的特点,这一点与其通过蒙太奇手法创造的影像幻觉之间构成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本文所列出的电影的拟象性特征与现象学色彩是同时辩证存在的,它们共同成为电影艺术不同层面的后现代性表现。

          七、结论:“后现代电影”研究要从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开始

第7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音乐;情感;电影;电影音乐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40-01

在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音乐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作为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体裁,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它既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音乐自身的发展过程也能够说明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电影音乐是在电影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电影音乐其主要作用是描绘,抒情,剧作,背景气氛,结构贯穿。从总体上看,电影音乐的运用需考虑风格,主导主题,电影歌曲三大问题,它的演奏通过录音技术与对白、音响效果合成一条声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音乐构成了电影的一般开场白,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

一般来说,电影音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展示了导演与观众在感情深处的共鸣。电影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明显的被感知。每一个音符的改变,一段旋律的更改或是乐器的变更都产生了将观众拉向电影的作用。

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语言不能到达时,音乐就出现了”。传唱几代的《四季歌》、《天涯歌女》最初是“金嗓子”周璇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唱响。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是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的片尾插曲。马克斯・斯坦内曾说过:每位观众在用眼睛看电影的同时都在用耳朵听电影。因此可以看出,电影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是兼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视听艺术,是兼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特性的时空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也是再创造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思想不可能像电影视觉那样准确,但是,音乐在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能力这一方面,却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及的。因此,张叔平曾经讲道;“影片受时间所限,一个半小时没法容纳太多的东西。所以旁白的音乐可以成为另一个空间,成为另一个叙事空间”。哲理型的音乐家,每每能引领听众凭借音乐作品引发更多意境深邃远大的哲理思维,延伸电影文本以外的另一套哲学语言。电影在逐步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了诸多艺术的积累及创造,并逐步将这种吸收与自身特点尽可能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其综合性,又有其独立性,使电影终于成为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又成为覆盖面最广阔的传播媒介。

电影与音乐二者虽然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此外电影还是空间的艺术。电影具有瞬间的表现力,一个面部表情或手势都可以在一瞬间捕捉住,而音乐的乐思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展开,最简单的音乐也要求一定的曲式。两者虽然都是运动的艺术。但电影的运动是具体可见的、外部的,而音乐的运动是内心情感的、抽象的发展运动。电影表现的是运动本身,音乐表现的是这一动作在人的意识中所引起的体验,而且从时间上来说,节奏较慢。电影视觉所表现的更侧重于量速度。音乐所表现的更侧重于质紧张度。感情的深度和强度,用画面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而这对音乐来说,是相对地容易的。

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电影成为综合艺术之后,音乐虽然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如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需要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的过程展现形象、通过演奏和演唱的再创作才能欣赏,正因如此,电影音乐也相应地具备了以下特点:

首先,音乐的构思离不开电影本体。 音乐构思须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

其次,电影音乐更易于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由于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因而,电影音乐也不像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

第三,电影音乐与对话、音效结合密切。电影的声音要素包括三种:人物的对话与独白、音响效果(简称音效)和音乐。同是作为电影的声音要素,其三者的结合也就更为紧密。导演和作曲家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在需要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才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这样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了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列别捷夫曾经这样描述无声电影时期的音乐:“在一部影片中必须把画面与声音结合起来的这种想法,几乎是自有无声电影起便同时出现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觉得银幕是哑巴的感觉,它以本身形象所具有的较高的感染力,使电影场面列入艺术现象之内。音乐进入电影,使观众在更大程度上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殊程式和自己的艺术感染手段的新的、正在形成中的艺术,而不仅仅看作是生活的毫不出色的摹写。”

第8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动画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一直以独特而新奇的艺术表现蓬勃发展。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视觉艺术能够比动画电影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创作者可以借助动画电影这一平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艺术特征成为了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动画电影色彩艺术的假定性、运动性、强化造型性和风格多样性四个方面解析这种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艺术特征。

一 假定性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是动画电影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加入自己的思想而再创造的艺术作品。所以,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却融入了创作者更多的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假定性。这一点和绘画作品中的假定性是统一的。动画电影区别于普通电影的特点之一便在于动画电影可以根据创作者对于电影思想和内容的需要而对电影的色彩主观意识的修改,这一点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极为相似。动画电影在色彩上的假定性使得它在视觉审美上具有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表达手段。根据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故事主题而改编的动画电影《狮子王》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动画电影。为了完成这部画面唯美、场面宏大的艺术作品,迪士尼公司一共175位绘画师,历时两年时间完成。在这部经典的动画电影中,创作者为了突出非洲大草原的生机勃勃,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绘制出了草原的背景,即使是描绘茂盛、丰富的植被,也在其中加入了适当的暖色调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绿色。而在描绘特定的场景如冷峻的山谷、幽暗的墓地,创作者又使用了冷色调进行描绘。这些以写实为风格又超脱于对原景一成不变的模仿让观众能够随着故事的发展、画面色彩的变幻而深刻体验到动画电影中色彩的视觉审美。

普通电影可以通过对镜头色调的统一处理如变暗、变亮、加入颜色来表达一些特殊的感情,而动画电影则可以对统一镜头中不同的细节加入不同的颜色处理,从而使得画面色彩内涵的表达更加丰富。例如,在电影《狮子王》中的小狮子辛巴误认为是自己杀害了父亲而逃离荣耀国,身后还有土狼的追杀。为了突出表现此时辛巴心中凄凉、灰暗的心境,画面中出现了暗红色的荆棘、紫黑色的骨堆以及灰黑色的天空,这些冷色调中间是辛巴土黄色的身躯,这一点暖色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观众看到此处同样会感觉到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绝望。如果单纯从色彩表现力来看,动画电影无疑比普通电影更具优势,这就是动画电影中色彩的假定性。创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对电影中的用色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是在尊重自然界原有景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界中的写实景物永远是动画电影场景和人物创作的基础。

二 运动性

相对于绘画,动画电影具有更具表现力的运动性。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则使得动画电影中的运动性表达得更具活力。人们最熟悉的运动性艺术表现形式是音乐。音乐的力量大小,节奏快门,旋律变化都可以表达出主题所需要的运动性。动画电影中同样具有音乐,通过背景音乐可以更加突出地表达出动画电影中的主题思想。和音乐艺术的运动性相似,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可以根据强弱、浓淡、明暗等不同的组合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运动关系。动画电影是一种多媒体艺术表达方式,因此当动画电影中音乐的运动性与色彩的运动性相一致时将会产生极大的艺术共鸣,更加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而这也是动画电影创作者所不断追求和打造的艺术境界。在《大闹天宫》这部中国经典的动画电影中,画面色彩的运动性与背景音乐和主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孙悟空大战哪吒”的画面中,大红色逐渐充满整个黑色乌云的画面,红色金色纠缠在一起形成热烈、躁动的色彩关系,同时响起刺耳的锣声,急促的鼓声。这样一段色彩的处理火爆、急促、尖锐与背景音乐的锣鼓很好地达到了艺术同步效果,从而表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紧张、激烈、亢奋的主题情感。观众看到此处,视觉和听觉会产生同步的艺术享受自然也跟着电影动画的场景而陷入亢奋之中。

前文已经论述了动画电影中色彩的假定性,由于这种特性动画电影在艺术表现时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这就为动画电影更好地表达出符合电影主题的运动性打下了基础。运动性是电影的基本属性也自然是动画电影的基本属性。音乐又是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通过色彩构成原理,对于动画电影画面中的色彩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主题情感和背景音乐的运动节奏是十分必要的。动画电影中的语言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两部分组成。为了实现动画电影中两种元素的艺术统一,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搭配和构成应该充分服从于电影中主题情感的表达。例如,上文所述为了突出孙悟空与哪吒打得难解难分《大闹天宫》的创作者对于画面中云彩的色彩变化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构图,使得画面中的色彩及其变化更加服从于主题情感表达。色彩是自然界的重要属性,每一种色彩都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每一种色彩都是有生命的,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对于色彩的运用就如同将不同特点的演员精心安放在舞台上根据主题的情感变化而让其各自表现出自己应有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动画电影色彩视觉中的运动性。

三 强化造型性

色彩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在长期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色彩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和情感属性。不同的艺术家都可以运用色彩来传递信息,传递情感。色彩对于艺术的造型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造型有着不同的艺术主题和情感,当色彩的主题和情感与造型本身的主题和情感相统一时,造型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艺术作用。动画电影中,造型种类丰富,不同的艺术造型组合在一起共同为观众展现动人的故事。创作者在进行艺术造型时首先要考虑造型形体,其次便是造型的颜色。色彩对于造型的作用便如同衣服颜色对模特的作用一样。创作者通过色彩造型可以更加细腻地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烘托特定的艺术氛围。这就需要创作者根据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以及长期在文化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寓意和文化内涵特性,寻找和确定最准确的颜色用于造型的配色处理。在总体色调结构中,要藉助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行为、动作特征以及画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目的,有效地使用色彩安排画面的逻辑顺序与主次虚实。

在上文所述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孙悟空这样一个代表勇敢、机智、忠诚的典型艺术造型,创作者在造型中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设计思想,并对其中的色彩选择和搭配上充分考虑到造型的整体风格而精心设计。在孙悟空的面部正中间创作者用红色绘制出一个心形。红脸在京剧脸谱中象征着忠勇,如人们所熟知的关云长就是如此。用红色的心形作为孙悟空面部造型的基本色调便是对于人物本身艺术性格的突出表现。此外,在孙悟空的眼睛和眉毛上也进行了色彩处理,孙悟空的眼睛被画成了金色的眼影,眉毛也被精心设计成绿色的,从而使得孙悟空的眼睛更加灵动、充满智慧,也更加传神。面部表现空间有限,但创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刻意减少对颜色的使用而是充分发挥色彩造型的艺术特点,大胆、细心地运用了很多色彩,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丰富。创作者不但在孙悟空面部造型设计中运用色彩强化了造型的艺术表现,在孙悟空的服饰设计上也同样强化了色彩造型,红色和黄色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红色象征着热情、激昂,黄色则象征着威严、权势。红色与黄色的搭配既很好地表现出了孙悟空机灵、热闹的人物性格,也表达了作品本身赋予孙悟空追求自由、勇敢战斗的艺术内涵。

四 风格多样性

动画电影的美学思想源于绘画。所以,动画电影的色彩风格与美术绘画风格休戚相关。当前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不同风格特征的绘画艺术形式得以互相学习、交流。因此,动画电影中色彩表现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水墨画、装饰画、卡通画等都可以运用到动画电影的色彩表达中。动画电影的主题内容非常丰富,同样丰富的绘画风格艺术无疑为动画电影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创作者在进行动画电影的创作时可以根据动画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和情感选择恰当的颜色格调,从而使得整部动画电影中的色彩风格服务于电影的主题表达。大体上来说,动画电影色彩的风格表达主要有装饰风格、抽象风格和写实风格三种艺术风格。

装饰风格的色彩配色并不受制于色彩的自然属性,而是根据所需要的主题表现对色彩进行大胆的使用和创新。这就如同人们装饰一间屋子一样,只要居住者喜欢并不一定非得要求颜色的自然和搭配的通常规律。例如,中国的剪纸动画电影便是将具有装饰风格的剪纸艺术运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从而使得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比更加鲜明,主题表现更加清晰。

抽象风格的色彩配色则要求创作者在对色彩的使用上和搭配上可以更加大胆、创新,将主题思想和情感抽象成不同的色彩组合,并且在颜色的运用上更加强调灵感和瞬间表达。抽象风格的动画电影色彩如同抽象风格的绘画一样,需要观赏者用心灵去感悟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瞬间思想内容和主题。例如,加大拿的动画电影《糖果体操》便是这样一部借助五颜六色糖果的堆砌表达物质诱惑思想的一部抽象风格的动画电影。

写实风格中的色彩配色是常见的动画电影配色风格。相对于前两种配色风格,写实风格的色彩创作并不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创作,而是更加遵从于自然本身的色彩构成。写实风格的动画电影是创作者以客观的第三方视角将所有表达的内容和色彩,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领取自然所具有的艺术情感。写实风格的色彩更加贴近于人们生活中真实的文化和艺术情感。创作者也尽可能避免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色彩,只有在必要的地方加入必要的艺术再创造。所以人们通过观看不同地域和民族写实风格的动画电影便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特征。写实风格的色彩搭配也因此是动画电影中最常见的色彩创作和表达形式。

第9篇: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

艺术种类

这部分要求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体裁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l8%的比例。

一、艺术分类的主要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艺术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域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实体形象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3.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采用摄影技术和手法获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等。

4.书法艺术

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三、实用艺术

1.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2.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3.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四、表情艺术

1.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根据乐器的不同种类,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

2.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五、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六、综合艺术

1.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的分类,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唱、念、做、打是戏曲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

3.电视艺术

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创作和传播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音乐电视、电视综艺节目等。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最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造型的统一。(2)抒情与虚拟的统一。(3)节奏与音乐的统一。

语文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1)间接性。(2)广阔性。(3)情感性。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艺术的分类

戏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

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1)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2)戏剧行动是戏剧的基础。(3)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昆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昆剧,也称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对许多地方剧种产生过影响。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自“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后逐渐形成。京剧流派很多,其中,最的有“谭派”(谭鑫培)、“麒派”(周信芳)、“盖派”(盖叫天),以及“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和“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地区,是梆子声腔系统中影响的剧种。

越剧,兴起于浙江、上海。

评尉,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现已成为北方的大剧种。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丽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各种具体的划分。

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