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循序渐进 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9-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正确地读

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读,不唱读。这是朗读的首要环节。但朗读时,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减少、添加或改动字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一个字个一字地指着读,不添字不漏字,注意放慢朗读速度,读准字音,反复训练。受方言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孩子“t-q”不分、“d-j”不分,总把“天空”读成“qiān kōng”,把“大地”读成“dà jì”,达不到正确朗读的要求,我就把这些字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教给他们,一遍一遍地教,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跟读,并通过实例来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不厌其烦的严格训练,孩子们最终达到了正确朗读的要求。

(二)流利地读

这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力求快慢得当,有节奏感,这是朗读的第二阶段。这就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及一些难度的句子。对于长句,要指导学生先找准节奏、重音、做好停顿慢读读正确,再快读读流利。

(三)带感情读

“听其声,视其行”,我们都知道,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先范读两遍后,请几位小朋友表演小蝌蚪,一位表演青蛙妈妈。当蝌蚪找到妈妈时,游过去叫:“妈妈,妈妈!”

学生们竟然把小蝌蚪找到妈妈时兴奋,亲热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孩子把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非常形象。孩子们的这种角色意识相当惊人,正好低年级的课文童话故事居多,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去读文章,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便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方法引领,事半功倍

“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就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

(一)看图学文的朗读

看图学文,要教学生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即凭借图画、对象,引起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寓言的朗读

寓言的特点是语言含蓄,生动活泼,篇幅短小,情节紧凑,富于浪漫夸张,人或物的个性形象鲜明;感情外露明显,是非特点突出,说理具体深刻。有的寓言讽刺意义很浓。朗读寓言,必须仔细分析寓言中每个字词的含义,人物的个性心理,故事的情节及其蕴含的哲理。例如《南辕北辙》中坐在车上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没关系,我的车夫是好把式!”“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这些话是车夫自以为是、刚愎任性的语言表现,要读得既形象又夸张,但要力忌夸张过分,达到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即可。

(三)童话的朗读

童话的朗读,是低年级课文朗读的重头戏。它的朗读要体现儿童口吻,唤起儿童新奇的情趣,以便使儿童的思维和情感顺利地进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去,在新奇的兴趣中长知识受教育。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要努力适合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状态。例:《小蝌蚪找妈妈》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要体现不同角色说话的音色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当蝌蚪找到妈妈时,游过去叫:“妈妈,妈妈!”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小蝌蚪说的话,读音要细而高,读的速度要快,以表现小蝌蚪的兴奋、喜悦。青蛙妈妈的话读音要低而浑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表现“长辈人”坦诚稳重。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三要确定好褒贬对象,恰当地表现立场情感。例《狼和小羊》中有这样一段: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段内容充满着对狼的蛮横无理的憎恨和对小羊温柔可爱的同情。朗读时,对狼蛮横无理的话不能绘声绘色地读,必须用带有否定色彩的佯音读。即,力度要弱,语音要低。对于小羊的语言,要用平力度慢语速读,以形象小羊的据理力争、弱不畏强。只有这样调配,狼“蛮横”的嘴脸和小羊“弱小理辩”的形象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总之,朗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的朗读教学方法,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还语文课堂琅琅的书声,使语文教学获得更高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淘金如此,教育教学亦然,特别是语文教学,课文内容就像无数颗“沙粒”,我们不能将它们无一遗漏地倾倒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自己反复的“淘洗”,将一个个知识的精华展示给学生。教学,正如淘金!

那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真金”在哪儿呢?

一、让学词训练落到实处

新课标强调,第一学段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而不是单纯机械地让学生死记词语。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着力落实了这一点。首先是分析和品味文中几个很相似而值得推敲的词语。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3.小蝌蚪游过去,说:“妈妈”。

学生一开始对这几个加横线的词语一定不会多加注意,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呢?这是一处极好的词语理解的“点”。我们可以以此为范例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法解决这个知识点:

1.幻灯片出示课文第二、三、四三幅插图,让学生观察“迎”指的是面对面相逢,“追”指的是从后面追赶,“游”指的是从容地过去。

2.动画展示小蝌蚪正面“迎”向鲤鱼、后面“追赶”乌龟、放心从容“游”向青蛙妈妈的过程,再次理解三个词的意思。

3.学生表演,一人扮蝌蚪,一人扮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深刻理解“迎”“追”“游”的不同之意。

以上三个活动,分别是教会学生通过看图、直观感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让说话训练落到实处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识字的重点设定有这样的论述:“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造句训练是最能落实这个训练点的方法。结合《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我紧紧结合课文后的练习题展开说话训练: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已经 。

学生造的句子一开始只局限于简单的“我已经长大了。”“小树已经长高了。”“花已经开了。”教师一定不能局限于此。接下来我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别人没有说过的有趣的事物,并出示了一个例句作为引导:“毛毛虫已经变成蝴蝶了。”

一下子,学生的记忆之窗被打开,造成了许多新奇而有趣的句子,如:“奶奶额头已经爬满皱纹了。”“太阳已经睡觉了。”……

三、让写话训练落到实处

新课标对低年级写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写话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写作方法”,而对写作的评价也强调“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我们知道,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难度,也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激发兴趣就变得极为重要。所以,只有学会写作方法,才能有写作的兴趣。有一个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就是仿写。

为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小蝌蚪外形的句子:“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3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何为教学民主?所谓的教学民主,它表现为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民主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摒弃陈腐的师道尊严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胆地想、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勇敢地说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情感的课堂、能动的课堂、收获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做到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选择信息。

一、学会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精神,必须破除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绝不能用“高分”、“听话”这唯一尺度去衡量学生。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的四个段落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即先写“空中出现了什么”,接着写“它是什么样的”,最后写“怎样变化”。

二、学会多角度思考。

所谓多角度思考主要表现在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上,要让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或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丰碑》一课中,文中结尾是:“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肯定句式或双重否定句式等形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胜利不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学会提出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敢问、会问的过程,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归类、修正,逐步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

(2)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什么样?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围绕上述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词句,找到了答案,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学会选择信息。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不同,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兴趣对词句的品尝和积累作适当选择,并能根据学习目的和课文语言的特点选择学习重点,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抓住“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后,学生体会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接着,教者又引导学生用这一句式来描写课间十分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创造因素,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主要方式如下: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增强学生造句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整句和散句等。

二、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可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习《兰兰过桥》一课,我请学生扩句:爷爷把( )的塑料桥放进了提包里。学生填出了“轻巧”、“像雨衣一样大小”等多种答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缩写、扩写、改写、续写文章。

这是对教材的再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乌鸦和狐狸》一课后,请学生改写:假设乌鸦和狐狸又一次见面了,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又如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可请学生续写:那个人看到心爱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四、编演课本剧。

这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等过程中,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像《小壁虎借尾巴》、《东郭先生和狼》等教材内容都是编演课本剧的好素材。

第4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抽丝剥茧式

我们提倡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一个答案,层层追问,抽丝剥茧,深入探讨,直至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活动中幼儿的问题与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中心地带。教师要抓住活动中幼儿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馈,比如在科学活动中有一幼儿问:马铃薯的种子在哪里?个别幼儿说:“用刀切开来看看,大概躲在里面吧!”教师按幼儿的意愿将马铃薯切开,幼儿仔细找,没找到。幼儿接着说:“再往里切,可能还在里面吧!”教师继续按幼儿的要求又切了一刀,还是没找到。教师问:“还需要切吗?”大部分幼儿无声,只有个别幼儿轻声地说:“让我来切切看。”幼儿拿起刀后又放下,将切成多瓣的马铃薯重新组合在了一起,欣喜地对大家说:“你看,这就是种子。”教师从幼儿的提问、幼儿的想法出发,一刀一刀地切教师提问、思考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符合当时的情境,能解决表面和实际问题,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个性化发展。

曲径通幽式

我们鼓励教师抓住课堂中那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重组幼儿的信息,让教学过程沿着另外一条幼儿感兴趣的轨道运行。因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幼儿的信息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如在科学活动“水变干净了”,一切都按照课前预先设定的轨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位幼儿却突然提问:“老师,纱布为什么会漏水?”话音刚落,活动室已吵成一片。虽然秩序大乱,但教师却敏感地意识到这“不同的声音”中蕴涵着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于是教师果断地改变教学进程,接过问题反抛给幼儿,一种意见是纱布有洞,水从小洞洞里流下来;另一种意见是脏东西大,水小,所以水被挤下来了……由于顺应了学情,改变了教学方案,幼儿思维活了,在相互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批判创造的热情,持第二种意见的在倾听与实验中,接纳了第一种意见,持第一种意见的也在倾听与思索中认为第二种意见也很有道理。师幼双方也在教学即兴“写就”了一个精彩、灵动、艺术的教案,使信息在“曲径”传递过程中实现愉快学习。

延伸拓展式

第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一、开展预习指导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结合社会现实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学生也是如此。这样,社会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学生也用自己的眼光学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热情关注社会,甚至时刻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社会。因为每个人都已经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在教学中如果结合社会,必能使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述《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我在即将结束这一节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我国的国家总理,你将如何带领全国人民治理沙漠。并且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向我国总理的提问来提问同学:“尊敬的总理阁下,据了解,直到今天,贵国沙漠的危害依然非常严重,请问,贵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沙漠,最终使沙漠地区造福于贵国人民?”结果自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社会问题的提出和思考解答,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都是有好处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儿童大多处于六岁到十三岁这个年龄段,思想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形象。因此,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应注意电化教学的直观演示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受到教育。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学生因为没有见过大海,也不知道海上日出的景观是什么样子,我就为学生播放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观录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消除学生没有亲眼目睹“海上日出”的陌生感,认识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由于我采用“声画并茂,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三幅日出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在观赏中体味,对日出产生感叹之情,对光明的向往油然而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四、鼓励学生质疑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发挥学生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地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从而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在孩子感兴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第6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一、利用时机,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教育是起始阶段。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有求必应。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心理,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自私冷漠。因此要加强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使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是当今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为他们成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等家人,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谈得上关心别人。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和家长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涵义,如:妇女节、清明节、儿童节等。很多孩子只会接受别人给予的爱,很少去爱别人。把爱的情感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孩子的心灵会受到爱的震撼。他们虽然年龄小,非常需要爱,但他们也会爱别人。在“三八”节前夕,我让幼儿主动了解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的辛苦,妈妈是怎样疼爱他们的,妈妈的星期天是怎样在繁忙中度过的……让孩子们从内心敬佩、感激、喜欢自己的妈妈。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为妈妈做节日礼物,把对妈妈的爱倾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下午当妈妈来接孩子时,我让小朋友亲亲妈妈,把礼物送给妈妈,并说一句祝愿妈妈的话。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向妈妈传递自己真实的祝福,很多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孩子的肺腑之言也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这时活动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兴奋地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给妈妈过节日,不只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享受。在这种环境和气氛中,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次活动促进了幼儿与妈妈间的情感交流,幼儿也从中学习了表达情感的技巧,进行了行为训练,使情感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上,在幼儿和家长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情感回忆。

二、树立榜样,影响幼儿的情感发展

孩子一出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发展着。他们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与家庭和社会又是一个联合体,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父母充分调动联合体中的有利因素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孩子的情感就会健康正常地发展。在家庭中,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模仿,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比如:通过看电视、听录音、看图书等,以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为榜样。《美人鱼》、《猫和老鼠》、《狮子王》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还可以从周围的人中为幼儿树立榜样,把亲朋好友或邻居中表现得好的幼儿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此外,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也可为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环境,注重情感培养

1.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经常带幼儿去散步、游园,参加种植活动,使他们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会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

2.通过家庭亲子游戏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基本活动,也是向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体验并表达不同的情感,还可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耐挫力、自信力、成功感等良好的情感。如:跟孩子共同玩《过家家》、《妈妈的一天》、《小小诊所》等角色游戏,使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唤起类似的情感体验,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

3.注意随机教育。当孩子们在做游戏时,老师的保护是必需的。当有孩子不小心摔倒时,我会第一时间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并适时地对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教育: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当你身边的小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加深孩子们的保护意识,小朋友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的情感教育也得以渗透。

4.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调动幼儿的情感。幼儿教师要形成优良的情感品质,并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幼儿教师没有生动的语言就很难教书育人,而要提高情感素养,就要在语言方面下工夫,因为幼儿教师的语言有吸引力、声情并茂,就会使教学活动增添韵味。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对语言活动不感兴趣的孩子,也会碰到对语言活动过于兴奋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如:在《认识春天》的语言教育活动时,我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启发幼儿的情感。“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啊?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了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的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充满爱心的想法,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帮助弱小者的品质。

5.尊重孩子,和谐师生关系,产生共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孩子犯错误时,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指责孩子,因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不要急于指责孩子,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责任,如果有,就要先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使孩子感到尊重和平等。那么,他也会学你的样子尊重别人。尊重孩子不仅仅体现在活动中,课堂上也是如此。

四、揣摩孩子的心理,利用评价手段来培养幼儿情感

第7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改变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而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关心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随之而来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进行高效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在新课改下如何做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孩子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建议,希望为迭部县的教育事业加砖添瓦。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转化,是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和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习得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终身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语文教学上呢?这些都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新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调查发现甘肃省的许多学校课堂显现出在教师的引领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充分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迭部县的许多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结合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分为三层,让各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既要实现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又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只要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如何,与教师息息相关。例如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首先可以找一些小蝌蚪、小猫、小鱼和小青蛙等小动物的图片,先把小蝌蚪贴到黑板上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呀?”这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起来。“同学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好吗?”“小蝌蚪。”把准备好的小动物都贴在黑板上,提问:“有哪位小朋友能够告诉老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学生举起小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这时才感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海无涯“乐”做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灵,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路尽快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紧跟新课改的浪潮,语文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语文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孩子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教师要做好领航员的角色。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幼小的心灵无法驾驭知识的航线,于是出现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讲得少了,学生乱哄哄地讨论,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科学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研读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就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尝试把完整的课堂教学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当然,对学生上课进行个别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教学需要的参考书等,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

总之,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玉萍,王彩梅.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09(10).

第8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9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范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主要在课堂,因此,师生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也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真正“交流”起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急于求成,动辄包办代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回答问题时顾虑重重,怕答错,怕老师讥讽。因此,双向活动未落到实处,师生也就没有深层的情感交流。这样,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那么,学生就会轻松地与教师交流情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中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书上配的第二幅插图画的是一只乌龟和小蝌蚪面对面地说话。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追上去”一词的用法,班上一名平常很少发言的学生大胆地说;“书上的插图画的不对,因为书上写的是小蝌蚪‘追上去’叫乌龟,而图上画的乌龟和小蝌蚪是面对面的,所以图画错了。”我在课堂上对他大加赞赏,表扬他观察仔细,敢于质疑,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位学生非常高兴,一下子与教师缩短了心理距离。由于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有意识的让他发言,并及时给予表扬,因此,不久他变得更加想说,敢说,甚至敢争论,敢于反驳教师的观点了。

    二、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如果说适量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正常延伸,那么,作业的批改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又一种途径。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浓,情意也会越来越深,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一次,我发现平时写日记比较困难的小丽这次的日记写得要好些,有所进步,因此,我给她打了100分,并在她的日记本上写到:“今天的日记写得真好,下次再加油,再得100分,好不好?”第二天小丽看到日记本上的批语后很兴奋,她告诉我说“老师,我以后一定认真写每一次日记,争取每次都得100分。”其实,这个100分水分比较大,但它使孩子为之一振,从此觉得写日记不象她想象的那么难。摸着她的头,我由衷地感到,我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进行着。

    三、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这可是教师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时光。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绝不会“下课铃声响,马上离课堂,躲进办公室,不闻窗外事”。他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一起游戏、闲谈,摸摸他的头,握握他的手、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我!这样,就可以充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班曾有一名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平素很少与同学交流,显得孤独,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我利用课余的时间,有意接近这位学生,鼓励他加入集体中去,多交朋友,有不懂的问题问同学或老师。他听了我的话后,告诉我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要过年了,他非常想让妈妈象往年一样回到自己身边,一家人过一个愉快的春节。我听后,分别找他的父母做调解工作,告诉他们孩子年龄小,现在很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他的妈妈在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后来,这个学生学习更加勤奋,成绩渐渐提高了,脸上也绽开了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