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课件精选(九篇)

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一、精彩范读,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可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名篇,使学生在听的过中受到“双重美”的熏陶;也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加强学生语言感能力。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播放一段带视频的诵读,连续听几遍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后生那种粗犷、豪迈、热烈、奔放的性格特点,受到语感的熏陶。

二、读想结合,丰富语感

课文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如《小蝌蚪找妈妈》,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蝌蚪”是生字,“妈妈”有轻声,断句为“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学生都注意到了,并能一口读正确。一个课题三个词,谁重读?谁轻读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是谁找妈妈呀?

生:小蝌蚪。

师:应该怎样读?

生: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师:小蝌蚪干什么?

生: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师:小蝌蚪找谁?

生: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三种读的方式,可以说是三种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对文本的三种理解,表现了三个重心,也就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中“小蝌蚪”和“找”是本课的重点。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第2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关键词】营造;良好;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教师;学生

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本文将从打造和谐、快乐的教学课堂,运用灵动的教学方法和提升课堂活力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策略。

一、打造和谐、快乐的教学课堂

教师应注重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与课文相关的图画、动漫、音乐和幽默、简洁易懂的文字,为学生打造和谐、快乐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审美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例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在课件中插入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红色的小鲤鱼、一群不断成长的小蝌蚪、乌龟、可爱的小青蛙和青蛙妈妈以及儿童歌曲《小蝌蚪》和《小青蛙》,告诉学生青蛙是捉害虫的益兽,指导学生认知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成长经历,学习重点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像“池塘”、“蝌蚪”、“脑袋”、“黑”、“灰”、“身”、“甩”、“尾巴”、“快活”、“游”、“鲤鱼”、“阿姨”、“迎”、“追”、“青蛙”、“头顶”、“鼓”、“眼睛”、“碧绿”、“衣裳”,“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小蝌蚪的活泼、礼貌和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的慈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运用灵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结合多种灵动的教学方法,像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重学科教学法等。教师应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式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经验,为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解析小学二年级课文《小黄鸡》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几只可爱的小鸡,从视觉领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问学生“小黄鸡和其他小鸡有哪些不同?”,“课文中的梅梅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三分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回答问题。然后,让合作学习小组探究保护像小黄鸡这样的残疾小动物的措施,在学生的心里播种善良的品德,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的文化凝聚力。例如在讲解课文《画杨桃》时结合美术教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画杨桃,在解析《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科普知识来探讨寻找正确方向的途径,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讲解《宿建德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告诉学生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江水,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水烟朦胧的江面,感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优美画面。

三、提升课堂活力

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组织各种幽默的学习活动来提升课堂活力,让学生更为灵动的学习知识。例如在讲解《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联欢会,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花生地、美丽的花生花和栽培花生的视频,让学生品尝花生以及花生制作的食品,像雪花花生、花生糖、花生糕等,然后,让学生浅谈自己参加联欢会的感悟,深刻体会“做人要像花生”这句话的道理。其次,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丰富多彩的儿歌和绕口令,教导学生灵活认知汉字,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应定期为学生组织口语交际活动和练笔活动,举办“故事会”和“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儿童文学,像《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天天都有好故事》、《每晚一个好故事》和《杨红樱童话》,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应注意为学生打造和谐、快乐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运用灵动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为学生组织各种幽默的学习活动,提升课堂活力,让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2]张忠艳.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第3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1、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绪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逆向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倔强的小红军》中的一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提问“他明白了什么?”引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小红军不肯骑马,不肯和首长一起走,不肯接受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表现了小红军的高贵品质。从侧面也展现陈赓关心同志的优良品质。

2、通过提问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教师还应给予合理的指导,不局限于课文内容,通过恰当的提问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学完了《再见了亲人》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酌深厚情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呢?这样使学生不仅从课文里知道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的话,还可以通过想象知道了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相互的,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

3、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虽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靠教师的精心点拨和提问,以问题的形式去综合学生各方面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我决定让他们只解决最后一个具有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即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共同归纳出三个重点词语“迎”、“追”、“游”,如果真正弄懂这三个词语,那么“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整篇课文也就读懂了。这时,我再次提出问题:这三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通过讨论、试换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不能互换。让学生明白:“迎”字表示小蝌蚪认为那条鱼很像自己,以为她就是自己的妈妈,所以便“迎”了上去:“追”字则表示小蝌蚪听了鱼的话后,看见乌龟又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就“追”了上去;当听到乌龟对自己妈妈的描述后,又随着自己体形的认识,逐步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甩电化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第4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习,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们快乐地置身于学习。因此,在幼儿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打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吸引力,提高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应变能力。

一、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手段。通过这样现代化的手段,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渴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的以黑板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带着兴趣学习,能够让学习轻松自由。多媒体教学富有活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将孩子们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生动联系起来,使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现这样的场景: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生下许多圆圆的卵,卵慢慢地孵化,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接着教师用声音配合文字给孩子们展现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时,孩子们都高兴得欢呼“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找到妈妈了。”这样不仅完成了要求的教学目的,还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使他们切实明确要做成功一件事是要付出努力的,通过这个过程他们的德智便得到了协同发展。

二、 提高幼儿的语言感悟能力

幼儿由于年龄小,感悟能力差,如果只文字进行教学,即使文字再生动形象,孩子们都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居多,而多媒体课件大都是以图片和视频为主体,内容形象直观,色彩艳丽,把生硬的文字课程转化为生动的动画,使语言和动画有机地结合,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刺激孩子们的感官,让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教《胆小先生》一课时,胆小先生害怕一只老鼠,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胆小先生为何害怕一只老鼠,教师采取剪切画面和定格的方法,突出故事情节,使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人物特点,让孩子们切身感悟到了作品的真正寓意,由此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三、 丰富幼儿们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可以使孩子们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了心理压力,提高了求知的欲望,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通过形象的课件,在不知不觉中便可以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此外,接触现代信息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活动中对媒体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选择、组合以及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就会随之得到发展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文字灌输,让孩子们看着课本学习,由于孩子们的语言水平有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原本的文字信息变成了生动可爱的动画,孩子们即便是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通过多媒体的展现,他们也能够幻想出昆虫小草的天地。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天上星星月亮的世界,也可以想象树林里花儿、草儿的生活。因此,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开发,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们的创造性也得到有力的开发。

四、高幼儿们的审美力

在以往的教学里,虽然也采用了图片开展教学,但是图片是静止的。而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声音和动画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感受。通过多媒体能更好地体现美的因素,如色彩美、造型美、动态美等,而且会表现得更鲜明、更强烈。比如教师在教《认识长江、黄河》一课时,为孩子们展示滔滔黄河、浩浩长江奔涌向前的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到两大母亲河的磅礴气势。这种美的体验,激发了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生动的教学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对课堂的喜爱,让他们对“美“这一内涵丰富的词有全面了解,提高审美力。多媒体教学通过造型、色彩等多种角度给幼儿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具有美感事物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们发现生活美的热情。

第5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形是指“字”的形状,而“象”则是指印像有些字本身就是由图像演变而来的,这一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文字本身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借助于实物来帮助学生识记。如:在教《口耳目》一课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形与字相似的地方,然后,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音、字、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认字效果和速度就变得又好又快了。

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如:在教学生学习“鼠”字时,我让学生把“鼠”字想像成一只小老鼠,然后启发学生,那上面的“臼”实际上就是老鼠的脸,而下面的则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来,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我把这种方法称为“联想识记法”。

2 教形近字,注重比较

在教学生识生字时,我一般不让学生单独去认,而是把相近的字集中起来,一并出现,让他们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我把它与“日”字相比较,告诉学生记忆方法:“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在学生学习“她”字,我们可把“她”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比较识记法”。

3 形义结合,加深理解

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教“看”字时,我让学生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教“跑”字,我让学生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在教学“开”字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让画面中的人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猜这代表什么字,先显示古体字像两手拉开门闩开门,接着把古体字笔画拉直,最后写出楷体“开”字,用颜色标显,使画面闪动。通过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使学生知其来源、含义,当今后学习“升、弄、奔、弃”等字时,学生自然会把这些字的意思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形义识记法”。

4 巧设情境,主动识记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创造轻松和谐学习环境。除了老师要有调控外,还要结合课文即席表演小节目,穿插儿歌等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一个课件,问学生:“这只小蝌蚪想找妈妈,可是遇到了困难,不能往前游了,同学们愿意帮帮它吗?”“愿意!”学生的回答十分响亮,看来他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好,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只要你最好的方法记住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和青蛙身上的字,小蝌蚪就能找到妈妈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很多样,看着因为自己的帮助小蝌蚪一步一步的向前游,学生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当我代替小蝌蚪感谢同学们的帮忙时,班级沸腾了,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情境识记法”。

5 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在识字过程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识记能力。我曾设计了一种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我出示“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一碰,他他。”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游戏识记法”。

第6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培养乐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6-01

唱游教学是学与玩的教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还具有许多学前儿童的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音乐的知识范围,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唱、跳、玩,使他们从小乐于学习音乐,激趣,培养乐感,为发展他们的音乐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试就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唱游教学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唱游教学的特点

1.游戏性和趣味性。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唱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大量的音乐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提高他们“动”的欲望。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更生动、活动也就会更积极。

2.音乐性和形象性。唱游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充满情感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来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之中去。

3.即兴性和创造性。唱游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即兴创造。因此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以创造的题材和表演的时间。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4.自信性和自主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唱游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自主的个性。

二、唱游教学的基本内容

唱游教学主要是创设音乐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熏陶丰富的情感,快乐的接受音乐的知识。它的主要教学形式有律动、音乐游戏、儿童舞蹈、歌表演、打击小乐器及欣赏等。

1.游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节奏教学要求学生认识等节奏符号及组成的节奏型。如一、二年级主要认识三种节奏型:我们可以把“X- ”比作爷爷。读作“走欧”。把“X X”比作爸爸。读作“走、走”把“X”比作小娃娃读成“跑跑、跑跑”。然后可用音乐游戏《小豆芽的一家》来进行节奏训练。按上述内容分配好角色,让学生记住各自的节奏型,带上头饰进行节奏游戏的训练;运用简单的小乐器进行节奏的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练习节奏的兴趣。例如,老师先分别给学生几件乐器,如木鱼(X X)、双响筒(X X X X)、碰铃(X—)小鼓(X X)每件乐器设计固定节奏,先分奏后合奏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练习节奏、又能培养学生对节奏的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学习的兴趣。

2.唱游教学中音准训练

要是学生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一、二年级的音准训练要使学生能听辩音的高低、长短,认识唱名,感受上行、下行的旋律走向等。如,做《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在教学Sol、mi单音时,请两个学生头戴有唱名的帽子做青蛙妈妈,全体学生做小蝌蚪,青蛙妈妈随老师的琴声蹦跳捉虫,琴声一停,老师说:“小蝌蚪在找妈妈了!”让学生挨个听单音,听到mi先唱出来再“游”到青蛙妈妈的身后,当听到一定的人数后,老师说:“小蝌蚪跟着妈妈游泳啦!”在优美的乐器伴奏下,青蛙妈妈领着小蝌蚪自由地游动;最后老师说:“小蝌蚪甩掉尾巴长成小青蛙啦!”大家就在音乐声中一齐跳起来。

3.唱游教学中的力度训练

为了让学生知道音乐不仅有节奏和音高的变化,还有力度的变化。在教学中也可以用许多游戏来使学生得到真切的体验。如,让学生玩《找玩具》的游戏,一个同学找玩具,集体拍手,当找玩具的同学先靠近目标时,大家拍手声音轻,反之就响。这样玩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根据拍手的力度变化,来感受音的强弱,还可以用形象差异较大的动物卡片,如老虎和兔子,狼和小羊、大象和老鼠等,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大小来唱出音的力度变化。

4.唱游教学中的音色训练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色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听辩自然界的音响(如风、雨、水声)、动物声音、人声、还可以让学生用各种色彩来体会音乐的形象。如,《听听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将沙球、双响筒、串铃、三角铁、手鼓等几种小乐器分发给学生,指定几个学生闭上眼睛听,指出是那些乐器击出的声音,来训练学生的听辩能力。

三、低年级唱游教学的组织

一、二年级的学生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较高,十分喜欢表现自己,但同时也容易“失控”,因此,教师在组织唱游教学时应十分注重教学的方法。

1.律动歌舞法。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

2.游戏比赛法。儿童喜欢游戏,更喜欢比赛,老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游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像《小蝌蚪找妈妈》、《听音接力》、《听音摘苹果》等游戏都可以选用。

3.情景表现法。通过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或运用多媒体、动画片等现代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自我创作法。音乐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有效的,唱游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发展他们的创造欲。

四、唱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教材紧密联系,切忌一味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2.教学中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注意游戏的广泛性。

3.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要结合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4.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不仅要编导和组织更要参与到游戏中和学生一同练习。

第7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1注意引导,示范朗读

低年级学生受知识面的局限,很难体会语言文字的色彩、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课前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小壁虎借不到尾巴是因为老牛、燕子、小鱼的尾巴各有用处,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春雨的色彩》中有这样一段话: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刚开始学生把握不准,往往会把两个“不对”读成高声喊叫。这时,教师适时范读,把两个“不对”和“你们看”读得急切些。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情境,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三是讲后范读,适合于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教《黄山奇石》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黄山石”的“奇”,一幅黄山美景图浮现在脑海中,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要让学生进入意境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活动画面。如《回声》一课,我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编写了一个课本剧,以课文句子为台词,学生当演员,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等,把静止文字转为动态画面,让学生注意对话,运用不同声调,再现角色形象。文中的妈妈用凝重缓慢的语调,声音偏粗些,体现妈妈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探索知识。文中的小青蛙语调要高而且稍快,表现出幼稚但又活泼、聪明的孩子形象。又如教《夏夜多美》时,我先让学生看画面,分析本课的情境,弱小的小蚂蚁掉进池塘里,既害怕又着急;被睡莲救上来,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被蜻蜓和萤火虫送回家心里特别高兴。因此,在朗读小蚂蚁的话语时,要根据小蚂蚁的情感变化采用“伤心感激高兴”的语气。其他三个主人公,他们语言朴实,态度诚恳,读他们的话语时,要采用诚恳的语气。另外,课文的最后两段是对他们行为的赞美,要读出高兴、感叹的语气。

3富有情趣,表演朗读

许多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甚至会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朗读时语气却平平淡淡,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是由于学生朗读时没有把口、耳、眼、心并用,没有用心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然后请几位小朋友表演小蝌蚪,一位表演青蛙妈妈。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他们游过去叫:“妈妈,妈妈!”没想到这些学生把小蝌蚪找到了妈妈那种兴奋、亲热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位学生把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速、语气模仿得非常生动。由此,我想低年级学生虽然不能领略文章的情感,但他们的模仿力惊人。这样,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可以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第8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2011年,幼儿园成立了七巧板教研组,并在中大班开设了每周一次的七巧板教学活动,我也和教研组的成员们一起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走上将“七巧科技”发展成又一园本特色的道路。

一、中班课程内容的故事化与整体性

中班上学期是幼儿第一次接触七巧板活动,内容难度对幼儿相对较大,老师也是刚开始进行七巧板课程的研究,对于七巧板课程缺乏创新与灵活的构思,只能从现有的七巧板图形中选取一些内容进行取舍选材。但因我们将选中的内容与中班年级组刚刚开展过的儿童剧《金色的房子》中的一些内容角色相结合,使得抽象的图形立刻形象并赋有了新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课程内容创编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故事。有了故事的创编与衔接,使得幼儿和老师都能快速地了解教学内容,在趣味性中主动探索,乐于思考。

中班下学期的课程我们也继续以故事导入为主,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拼图,激发幼儿在七巧板创作中的热情。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受所学内容,我们将中班上学期的故事进行续编,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七巧板的教学内容中,而整学年的教学内容均是一个故事的发展延伸。

二、大班课程内容的形象化与趣味性

大班上学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统一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在七巧板创作中的热情,采取七巧板添画、背景添画这两种有效的方法。所谓七巧板添画,即在七巧板印画好的图形上画出各种事物的生命特征,如为人物画上五官、头发、衣服饰品等;为动物画上具有各自特点的五官;为植物画上纹路和茎脉等。背景添画是在印画好的空白处画出背景,根据印画内容决定背景具体为何。如印画好了鱼,那背景可为江海湖泊也可为鱼缸器皿;如印画好的是人,那背景便是人所在的各种场景;如印画出的是天空中飞行的飞机,那添画的背景除了画出事物外还需要处理好高空俯视近大远小的效果。

将七巧板印画、七巧板添画和背景添画都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七巧板的创意画。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出了他们喜欢的一系列动植物、人物的形象,还将七巧板作为一种印画工具进行创作。一次活动中,相邻而座的两名孩子用他们各自手中的一幅七巧板拼出了两种形象组合在一起,他们发现将两种不同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有关联的图形组合。这便萌发了我们进行多幅板的七巧板创意画活动,大班年级组创新开发出了主题创意画。

在进行七巧板创意画的过程中,幼儿能用七巧板拼画出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习了组合《鱼儿水中游》的创作后,幼儿便创作出了七巧创意画《鱼儿水中游》。在儿童剧生成活动《进城》中,我们引用了现有的七巧板人的形象并用七巧板创新设计出了驴的七巧图形。

三、七巧板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与电子化的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化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也与我们的教学密不可分。当我园将电子白板引进园时,怎样利用电子白板让七巧板课生动起来也一直困扰着我。

在一节七巧画板活动《青蛙》中,小宇用七巧画板很迅速地画出了五只青蛙,后认为图画纸上还余下大半空白页面太浪费,便拿起自己的七巧板在图画本上印画出了一只青蛙。邻座的同伴看见后问小宇为什么要这样画,小宇对他说,七巧画板画出来的青蛙小小的,就像我们养的小蝌蚪刚变成小青蛙时的样子,七巧板印画出来的青蛙大大的,是它们的妈妈。我画的就是小蝌蚪找到妈妈了。

孩子们的创作让我有了灵感的来源,设计出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七巧板白板活动,将孩子们听过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通过电子白板和七巧板创意画的概念、形象、新奇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在活动中,先利于电子白板的图片插入和音乐播放夏日荷塘中“只闻其声不见其身”的青蛙齐鸣的场景,引发幼儿兴趣;再请一名幼儿到电子白板上触摸拼出青蛙形象;这时通过播放功能将事先录好的小青蛙的自白放出,激发孩子们帮助小青蛙找妈妈的爱心与决心;接着转入到了小青蛙们跳入水中开始寻找之路,播放音乐请幼儿用七巧画板在画纸上继续画出一群小青蛙,教师将白板转到空白页从文件中导入青蛙组合成小青蛙找到妈妈的场景;完成后各自再进行细节添画与背景添画;最后将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有趣的七巧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第9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关键词:媒体教学;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启发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03-01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图、文、声、像集于一体,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张扬和发展学生个性。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教材是枯燥的,乏味的。同样的在过去,学习语文也是枯燥的乏味的,不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多媒体语文教学能够通过创设和谐生动逼真的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中投入到学习中去。灵活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尽管文中对变色龙捕食速度之快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体会变色龙捕食速度之快这个特点。倘若我们利用多媒体把把变色龙以迅雷掩耳之势捕食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很直观地就把变色龙捕食之快表现出来。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在我们教学过程,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能力有限。对于文章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用语言也很难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而多媒体的应用就可以打破这些限制,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着就有助于突破难点,讲清重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金蝉脱壳》这一课时,学生知道蝉虫脱壳的事情,但学生没有真的去仔细观察,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描述,这些学生孩子体会金蝉脱壳这个过程的神奇,而这一段恰好就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采用了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可爱的动画图像、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学生让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

3.图文并茂,利于理解

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等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合理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化难为易。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多媒体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强调教师依托直观图像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显著促进难点的突破,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内容有的很抽象不易理解,这时候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就能化抽象为具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金蝉脱壳》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蝉虫是怎样脱壳。我特意在教学这段时,让学生观看一段蝉虫脱壳的过程录像,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蝉虫脱壳的过程,效果很好。

4.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多媒体可以便捷地精选资料,向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素材,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触景(事)生情,发挥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