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精选(九篇)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

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一天又一天,这些卵都变成了一个个小蝌蚪,他们又圆又大的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细尾巴,可爱极了!小蝌蚪东张张,西望望,连妈妈的影子也没瞧见。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去找妈妈。

小蝌蚪们沿着小河顺流而下。路上,他们遇见了鲤鱼,小蝌蚪忙迎上前去,问:“鲤鱼阿姨,你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噢,是青蛙大姐的孩子啊,你们的妈妈去田间捉害虫了。”鲤鱼摇头晃脑地说。“谢谢你,鲤鱼阿姨!”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向着田间赶去。

小蝌蚪们游啊游,终于来到了田间。可是,妈妈在哪里呢?这时,他们看见了一条黄鳝,就向他打听:“黄鳝爷爷,你见过我们的妈妈吗?”“是小蝌蚪啊,唉——说起你们的妈妈,她真可怜。昨天晚上,一群小伙子在这儿抓青蛙,你们的妈妈被他们抓走了。”“抓到哪儿去了?”小蝌蚪们七嘴八舌地问。“听他们说,今天要拿到集市上去卖掉。幸亏我跑得快,不然我这条老命也不保了!”小蝌蚪们听了黄鳝的话,摆动尾巴向集市游去。

他们经过一条又一条小溪,最后沿着一条下水道来到了集市。远远地,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妈妈和许多阿姨一起被关在一个网兜里,将要被卖掉。小蝌蚪们顿时都痛哭起来。

一个小男孩买下了这一网兜青蛙,他提着网转身就走。“妈妈!妈妈!”小蝌蚪们都痛苦地大叫起来,“妈妈要被杀害了……”

第2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情感;事理;阅读期待

《小蝌蚪找妈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它编在我们教材第二组。在这一组中,有许多优秀篇目,不过就文本的节奏和情趣来看,《小蝌蚪找妈妈》更有魅力。我们不妨潜心会文,来看看它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缘故。

文章开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读,那种悠然快活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仔细品味会发现,我们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就在语言本身的节奏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都是这样的语言表达,如果单求一个清晰,那大可写成类似于儿歌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简洁明了,行吗?不行!因为这样一写,小蝌蚪那种身姿修长曼妙的感觉似乎就消失了。并且,叠词的运用具有一种童稚的腔调,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去诵读,因为,在他们的语感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召唤结构,这样的句子,他们读起来才带劲。

小蝌蚪们的快活又是怎样体现的呢?首先是个“甩”字,“甩”是悠然自得,不慌不忙的,不像“摇”,既感觉累又有着明显的方向,再加上后面的“游来游去”,小蝌蚪更显得随心所欲了。这个片段,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花力气,因为这是个相当精彩的描写事物的语言范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亦步亦趋的仿写,感受到作者恰如其分的表达顺序和语言节奏。

接着,小蝌蚪们就开始寻找妈妈了。我们很多童话,很多经典的动画故事都会有这样的寻找妈妈的主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至少传达出一点信息:寻找母亲的过程,既是一种生命的本能诉求,也是在满足一种对生命来源的好奇,或者是在表达一种对母亲(本源)的精神皈依。但这个文本可以这样写,还有更大的玄妙。不妨仔细地想想,青蛙的生殖产卵本就漫无目的,往往是在池塘的水草中,一大片一大片地分布着,它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会守着自己的孩子,也不需要喂养自己的孩子。所以,小蝌蚪要找妈妈是一个真正又合情又合理的过程,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故事在情感和事理上双重的阅读期待,我想这可能是它成为经典的又一个原因。

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寻找过程。尽管经过改编,已经省却了很多内容,但比起本组课文的其他文本还是更富有变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观察。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却是另一种模式——纵深推进。在寻找的过程中,小蝌蚪本身不断变化,妈妈的样子也逐渐清晰,越来越逼近,越来越豁朗,最后终于水落石出,这是一个思维和精神的跋涉,投入其中,学生会有一种发现和探索的喜悦。

那么怎么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呢?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地关注文本的语言。你看,在接下来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开头都是这样一句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省略的内容分别是“长出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写得真是妙呀!首先,你看,“游哇游,游哇游,游哇游”,不单是使句子本身童趣盎然,加上后面紧跟着的“过了几天”,暗合了小蝌蚪的变化要有时间的这个规律。而“长出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则清晰地表明了这段时间里小蝌蚪的变化,把这样的句子都放在每一段的开头,既让学生能够自然地了解小蝌蚪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变化进程,更体会到这三个过程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尝试让学生发现这一点,可以把三个自然段整合起来教,集中呈现这三个句子,让学生读着这三个“大同小异“的句子,说说同在哪里?异在何处?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一比较,一探索,作者写法上的匠心就被学生所悦纳。

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也就是妈妈的形象不断清晰、特征不断变化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鲤鱼和乌龟都很亲切,因为任何一个寻找妈妈的孩子都是值得我们同情和帮助的。所以它们最后都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是给小蝌蚪们指了方向的,而不是说:“到别处去找吧!”那样漫无目的,冰冷无情的。等到小蝌蚪尾巴也变短了的时候,它们终于看见了他们的妈妈——青蛙。与鲤鱼和乌龟游在水里不同,青蛙是蹲在荷叶上的,接着看它们的样子——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像鲤鱼和乌龟说的那样。小蝌蚪自然又围过去叫“妈妈”,青蛙妈妈低着头一看,笑着说:“你们已经长成大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时候,小蝌蚪们才发现自己已经“面目皆非”了,完全是青蛙的样子了,读者也终于发现了这个事实。为了表现他们作为青蛙的特征,文本接着写道: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这样一写,我们马上就发现小蝌蚪的变化了,你看“蹬”“跳”“蹦”已经代替了“游哇游”,作为鱼的特征完全消失了,而且他们充满了力量,行动迅速,连续三个表现跳跃动感的词,按照“一蹬”“一跳”“一蹦”的顺序写来,感觉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他们生来就具备的跳跃天赋。读到这里再来体味语言的节奏,“后腿一蹬,向前一跳”,四字短语,朗朗上口,既铿锵有力,又充满。

第3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诗人辛弃疾所著《西江月》中千古不朽的名句。古人都懂得保护青蛙,那我们现代人又何曾要去捕杀它眼看一只只青蛙死捕蛙人手下,真让我惨不忍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写保护青蛙的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写保护青蛙的作文600字1五一节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牛湾滩烧烤,有一个叔叔给我抓了一只小青蛙。

晚上回来的时候,我把小青蛙放进鱼缸里。对于我们家来说,小青蛙的到来可真是一个灾害啊。爷爷可爱干净,他不喜欢小动物。以前在公园买了一只小兔子,养了不到一天他把给放了。舅舅从西安带回来一只呼呼(法国斗牛犬),我给舅舅说了一下,让呼呼在我家玩几天,结果被他赶走了。所以对于这只小青蛙,我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他会怎么对待。

第二天,爷爷对我说:“小青蛙在水里不透气,必须给它放一个木板,它晚上就会跳上去,站在上面唱歌。”我答应了一生,就出门了。

一回到家,我就跑到鱼缸前看小青蛙是否还在,我盯着鱼缸瞅了半天,发现它真的不见了。我怒气冲冲地跑到爷爷面前问他:“小青蛙呢?”爷爷回答到:“我们在做饭,不知道哇!”奶奶说:“会不会它跳上木板蹦了出去。”听了这些话我伤心的大哭起来。

爷爷见状,赶紧跑出去给我找青蛙,终于在一个靠墙角的圆形花盆里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它。看到失而复得的小青蛙,我又开心的笑了起来。

可能小青蛙刚来到我们家,有些陌生吧,你动一下,瞅它一下,或是发出一点儿声音,就会把它吓跑。

有时,我会轻轻的扭住它,放在手掌心里,小青蛙也很调皮,从我的手掌心里跳了出去。我要用一个鱼网先盖住它,再轻轻的抓起它放进鱼缸里。总之,我觉得有了它,生活就充满了欢乐。

现在,每天晚上一放学回家,我都会先去看看青蛙还在不在,我真的超级喜欢这只小青蛙。

写保护青蛙的作文600字2周末爸爸和妈妈带我去旅游,我们来到了一个不知叫什么名字的景区来这里的人们好像都是有人通知过似的,一个劲儿往这儿聚集。

一进大门有一个舞台,有一些人在表演自己的才艺,但是我对人们表演没有兴趣,因为舞台后面有一个池塘,而且水里似乎有许多小点儿在游动我拉着爸爸妈妈来到了池塘边,池塘里种植了许许多多的荷叶和荷花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粉色的,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了一点点,还有的是花骨朵儿。好像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这荷花真好看。

荷叶上蹲着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有翠绿的,有土黄的,有深绿的,棕色的这些青蛙背上有些小黑斑,还有些爪子是红色的,青蛙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白花花的小肚子。

水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小青蛙,数也数不清,还有许多的小蝌蚪,他们无忧无虑,自由自主的在水里游着,突然有一只大鸟从远处飞来,蝌蚪和青蛙们顿时混乱了,他们在水中乱游乱撞,生怕大鸟伤害他们,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拿着扫帚,向那只大鸟扑去,做出要打那只大鸟的姿势,那只大鸟以为那人要打他,所以很快就飞走了,现在知道这里为什么叫青蛙的天堂的了吧!爱到了13:00左右是青蛙和蝌蚪吃饭的时间只见饲养员将小虫子淹死在水里就像变魔术一样,荷叶上没有青蛙了,平静的水面上开始沸腾了。呱呱呱,青蛙好像没有吃饱,又跳上荷叶来抓天上的害虫,妈妈快看我指了指那只肥肥胖胖的青蛙,她的肚皮白得发亮,四只是淡黄色的,后背也是淡黄色的,他的皮肤是绿色的,全身还有跟奶牛一样的黑斑,眼睛是金黄色,白色和黑色凑成的,他非常胖像憨态可掬的小熊。

忽然一只小虫子,从天空飞过,那只青蛙伸出了长长的舌头一卷那只虫子就进了青蛙的肚子,吃到了虫子那只青蛙满意的叫了一声。

天空在不知不觉间变黑了,我们该回家了,可是青蛙似乎不让我们走,他们唱起了欢乐的乐曲,好像在欢送我们,我们静静地看完了表演,心满意足的走了。

写保护青蛙的作文600字3大年初二的夜晚,天空晴朗。我和大伯伯一家一起,到溪边寻找农田帮手——青蛙,一路上,那里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和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让我们如醉如痴。

因为青蛙大都是在立春时期出现的,立春前,白天,它们住在干燥温和的泥洞里休息,夜晚,便以母青蛙背着公青蛙,一对一对的,出洞到山下的水边产卵,繁殖后代,每年的这个时候,村里的农民爷爷都会寻找一些青蛙,放养在各自的农田里,开春后帮忙捉害虫。

很快我们便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把车停在一旁,带上手电筒便下岸找青蛙了。

溪流缓慢,清澈见底。大伯伯说:“青蛙浑身褐灰色,在溪水里,灯光下,很像溪水里的石头,很难发现。”我们借着手电筒明亮的光芒沿着岸边仔细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对褐灰色的青蛙,趴在水底,正想用网兜捞上来时,由于大家太兴奋,激动的声响惊动了机灵的公青蛙,它们像商量好似的,迅速移动身子,一蹦一跳的跑到深水区去了。好可惜啊!忽然,大妈妈发现了一大堆青蛙的卵,于是,我们顺着痕迹轻轻的寻过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里的溪水边正趴着许多对青蛙,它们正在窃窃私语,产着卵。

大妈妈迅速用网兜捞了起来,大伯伯也不顾溪水冰凉了,穿着鞋子踏进了溪水里,用手一对一对的抱了起来。我和堂姐在岸上只管接收他们捞上来的硕果。一对,两对,三对……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已经找到了一大袋的青蛙了,足够给爷爷农田捉害虫了。于是。我们回到了爷爷的农田。

在爷爷那四周围着篱笆的大片农田里,我们给“好帮手”安了个家。盼望着它们保护爷爷农田里的作物,为爷爷农田秋天的丰收拉开了序幕。

写保护青蛙的作文600字4一天,我们一家人到爸爸朋友的饭店吃饭。老板向我们推荐了一道美味——“红烧美人腿”,我听这菜名挺奇怪,就问妈妈:“这是什么菜呀?”妈妈说:“就是烧青蛙的腿”。

听了妈妈的话,我想到了很多。青蛙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它头的两侧有一对圆而突出的眼睛,它的眼睛虽然看事物不清楚,但它有一个本领,就是只要害虫煽动翅膀或飞行时,它能迅速发现飞来的虫子,并正确指定方向把害虫捕捉吃掉。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和水里的孑孓,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

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带有黏液。它的舌根在口腔的前面,舌尖朝后,还分叉。一旦发现害虫飞过,它就立刻把舌头翻到口腔外,一下子就把小虫粘住。当青蛙将舌头折回嘴里时,害虫就会被青蛙吞吃掉,它吃虫子常常是百发百中。

青蛙是有名的捉虫能手。一只青蛙一天大约吃50-8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吃一万多只害虫。对于“农田卫士”这个称号,青蛙真是当之无愧!

民谚说:“蛙满塘,谷满仓;春捕一只蛙,秋少一担谷。”是呀!青蛙对农作物那么重要,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那么的大,听,那“呱呱”“呱呱”的蛙鸣声,怎能不令人想起那秋天五谷丰登的欢乐景象呢!

我要对那些捕蛙人说:“请不要再捕杀青蛙了,我们要爱惜青蛙,保护青蛙,让更多的青蛙来陪伴人类吧!”

写保护青蛙的作文600字5阳光明媚的春日,小王拎着水桶,杠着捕鱼网边跑边想:今天是蝌蚪浮出水面的好日子,我一定可以捕到好多蝌蚪。小明赶紧跑向河边,不一会儿,他果然捕到了好多蝌蚪。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边跑边稳稳地托住水桶,生怕小蝌蚪晃出水桶。

小明刚到家,坐在沙发上,打开广播。他边听广播边仔细地观察蝌蚪。他看到蝌蚪有着圆圆的脑袋,摇晃着又短又细的小尾巴,真可爱!这时小明听到广播里正呼吁:“保护青蛙,人人有责。”小明看着自已刚刚捕捉到的蝌蚪心想:我就捉了几只,应该没关系,等它们长大变成青蛙后,再送回小河也不晚啊!

第4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瑞吉欧教学方法中,首当其冲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儿童都是有潜力的,他们对与人交往、建立社会关系、建构学习和适应外部环境充满着好奇。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儿童的这种潜力,所有开展的工作和创设的环境才可能是顺应儿童发展要求的。

在这里笔者将秉承谦逊而又谨慎的态度,在“以儿童为主体”的基础上分析“生成课程”与“方案”之间的关系。首先“生成课程”不是“产生课程”,前者更多地强调活动实施过程中,在把握总体活动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对儿童的观察、提问、交流、指导、记录,从而对活动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不断地修正,有时候甚至是总体方向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但是,在具体的活动中,生成课程和生成方案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反而它们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课程生成过程会延续,时间长了为什么就不可以说是生成方案呢?

生成方案具有很强的即使性与连锁性,因为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情况,并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使活动继续往下进行。如果幼儿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有中断也就意味着方案生成失败。

有这样一个案例,就是教师没有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而造成了活动中断,更不论方案的生成了。

案例呈现

“完全按照教材内容,不敢逾越

‘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老师说我是好娃娃,我说老师像妈妈。’自‘来来来,来上幼儿园’的主体活动开始后,小(一)班的孩子们可喜欢这首儿歌了。这天,在甜甜的带领下,课余时间全班孩子摇头晃脑地念诵起由甜甜改编的儿歌:‘小(一)班是我家,甜甜爱我我爱她,天天说我是好娃娃,我对甜甜笑哈哈。’新来的小李老师听了可不高兴了:‘甜甜,谁教你的?乱改儿歌课不好,’‘我和妈妈一起编的,我喜欢这么念!’甜甜解释说。小李老师严肃地说:‘以后只能在家里这么念,幼儿园还是按照老师教的念,知道吗?’甜甜噘着嘴说:‘晓得了’。”

分析

小李老师应该和甜甜进行有效开放式的交流对话,以了解甜甜这样改编的理由,并在了解缘由及其兴趣的基础上与甜甜合作完成更多的改编,鼓励她思考。或者由此了解全班同学为什么都喜欢跟着念诵,并在此基础上看是否有生成方案的可能性。这个案例只到了“甜甜噘着嘴说:‘晓得了’”就完结了,造成了活动和方案生成的中断,所以生成方案需要特别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儿童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才有课程生成方案。

“生成方案”实践

案例呈现

Pre-E探究单元家长报告活动――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分别用音乐剧(《小蝌蚪找妈妈》)、戏剧(《三只小猪》)、绘画(《三只蝴蝶》)、语言(《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狐假虎威》)来“讲”故事。

1、选小组,挑故事(2016年6月13日)

在所有预先安排的活动中,《小蝌蚪找妈妈》是小组中人气最高的故事。

Clare最喜欢《三只蝴蝶》

Clarlie最喜欢《三只小猪》

Becky与Kelvin最喜欢《小蝌蚪找妈妈》

2、故事熟悉与讨论(2016年6月14日)

基于前一阶段活动的实施,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又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故事的想法(又有其它小朋友加入到了这组,同时其它小组也照样在进行):

问题:这个小蝌蚪怎么跟那个小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呢?

Becky:因为,因为它还没有长大!

Kelvin:因为它,因为她没有眼睛。

Ginny:这只小蝌蚪没有眼睛,怎么这只又有眼睛呢?

……

3、定角色,捏自己的角色(2016年6月15日)

在兴趣保存的基础上开展排练。

上午探究阶段,小演员们温习了剧组角色,不仅帮助儿童熟悉自己角色,而且和小伙伴们一起熟悉同伴角色。角色共计9个。

下午探究阶段,将小演员照片挂在了帘子上,小朋友们根据出场顺序排列,并用胶泥捏出了自己表演的角色。

Rita制作了胶泥美术创作《小蝌蚪一家》。

4、表演完成(2016年6月16日)

记录与分析

为了维持儿童兴趣、创造力,教师以儿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整个活动,并为了生成方案不断地进行开放性提问并做好了记录。

“猜猜这是为什么?――关于音乐剧《小蝌蚪找妈妈》的几个为什么”。

1、为什么小演员的“台词”未精简,也不流利?

本次录音采集时,我们尊重并使用了孩子自发的表达句式和思想,即便和我们计划台词不完全一样。

故事学习初期,Linda在探究结束时,兴奋地告诉我小蝌蚪变成了青蛙后的故事,我们也及时记录,将其纳入录音(结尾段)。

2、为什么会有“剪脐带”情节?

“青蛙妈妈剪脐带”院子探究中对幼儿的观察: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时,自发用剪刀手“剪肚子”。

我们发现,孩子们已有经验知道“剪刀剪脐带”,“生宝宝洗宝宝”,他们剪了又剪,演了又演,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将此情景收入表演中。于是,就有了第一个情节:“剪脐带”。

3、为什么配音中会有“汽车声音”?

Kelvin和Clarlie开心地选择了“小蝌蚪”的角色,可排练时,我发现两位小朋友兴趣不如之前期待的那般浓厚。

后来,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将它们最为喜欢的“汽车”元素投放到音频中,当“小蝌蚪”听到汽车声音时,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开着汽车找妈妈去了……

4、地上照片是什么?

孩子们选定角色后,我们为每一位小演员准备了一张“演员证”,上面是他们戴着角色头饰照片,有角色标注,以此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角色。

同时在排练中,他们可借用这些演员证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演员证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关于“我是小演员”的责任和意识。

本方案从开始到完成总共持续了4天,在整个音乐剧实施过程中,方案不断生成,总的目标是为了完成家长报告活动,但是在活动期间儿童会不断的有情况出现,因此,教师作为儿童的合作者,要不断地促进方案生成,以保证有质量地帮助儿童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完成家长报告活动。

因此,生成课程和方案是密不可分的,将二者密切微妙的关系以及作用统称为“生成方案”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学习瑞吉欧方法的第一步》Joanne Hendrick编著,李季湄 施煜文 刘晓燕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第5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创设情景:出示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提出国画的题目是蛙,而画中没有出现蛙的踪影,只是突出了几只随溪流游动的蝌蚪,是图画的名不副实吗?导入新课。

点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描述并提出问题“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诗都是描写了蛙的叫声,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生:春末夏初青蛙叫得很厉害。青蛙一般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池塘里、小河旁。

师评价并进一步提问:说的很对。那么青蛙为什么会鸣叫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歌喉还是有其他原因?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

生:(1)我想青蛙唱歌和孔雀开屏差不多,都是为了吸引雌性。(2)只有雄蛙才会唱歌。

师评价并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平时大家的观察很仔细。雄蛙的口角两边或一边有鸣囊,一到繁殖季节,它们便卖弄自己的歌喉,吸引雌蛙。雌蛙以鸣叫声来选择雄蛙。所以说青蛙的鸣叫是和生殖有关的一种现象。那么,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

生各抒己见,会提到青蛙的抱对现象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介绍青蛙的抱对,并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意义?

生:雌雄蛙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可以使卵细胞和更好地结合形成受精卵。

师出示蛙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生:上面的颜色深些,主要是为了吸收光,利于本身的发育。

师:大家通过学习蛙的生殖活动,想一下青蛙的生殖有什么特点?必须在水里进行吗?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青蛙是体外受精,雌雄异体,并且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点评:运用谈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和看到的现象自然而然归纳出知识要点。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师提出疑问:大家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下面请一名同学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小蝌蚪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呢?

生:小蝌蚪不知道自己和妈妈长的差别太大,因为一般动物孩子和父母都长的差不多。

师提问蝌蚪和青蛙有哪些主要区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结合学生的看法,出示青蛙的发育过程视频,引导学生找出认识上的不足。

师让学生回忆发育过程并区别:

师:从外部形态上看蝌蚪和青蛙分别有哪些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师从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身体的颜色等方面引导小结:蝌蚪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侧线,用鳃呼吸,用尾游泳。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有四肢,后肢发达适于跳跃,趾间有蹼适于游泳,感觉器官发达,用肺呼吸,口腔宽阔,体色是保护色。

师看课本P48彩图或者出示青蛙发育过程图片提问: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

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这里容易和前面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混淆,把青蛙的变态发育看成是完全变态发育,所以教师要强调一下。

师总结并进一步提问:像青蛙这样,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大家知道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那么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确切的说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师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区别表格小结:像青蛙那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师多媒体出示动物的图片大鲵、蟾蜍、乌龟、扬子鳄,让学生找出哪几个是两栖动物?

师:雌雄蛙把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并在水中结合,这样的受精方式叫体外受精,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区别,从而总结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体外受精,(下转58页)(上接56页)变态发育。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青蛙的精神,师生诗词欣赏,并介绍少年就有远大的志向,让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的《咏蛙》:独坐池溏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师出示多媒体介绍青蛙在农田和仿生学的应用:青蛙捕虫的本领很大,当有小飞虫从它眼前飞过时,便一跃而起, 总能准确地把虫抓住。但奇怪得很,蛙那双凸起的眼睛,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即使有苍蝇呆在眼前,也不会引起它的注意。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电子蛙眼被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师为了更加了解青蛙,课下组织生物兴趣小组观察青蛙对食物的选择,鸡肉、馒头屑、水果碎片和活着的甲虫,青蛙会选择什么食物呢?是选择运动的食物还是静止的食物呢?从而了解青蛙的食性,蛙眼在仿生学上的功能。

师出示青蛙被危害和六条腿青蛙的图片,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青蛙呢?

生:保护水资源,不乱捕杀它们等。

师:如果你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将对人们说些什么?

生积极回答。

点评: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根据原有的知识主动积极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和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谈话法为主,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视频,通过学生课前的调查并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恰当地联系了学生旧有的生活经历,挖掘了学生的隐性课程资源,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饲养青蛙并观察它的变态发育过程,从而使学生增强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第6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1、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绪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逆向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倔强的小红军》中的一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提问“他明白了什么?”引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小红军不肯骑马,不肯和首长一起走,不肯接受青稞面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别人,不想增加首长的负担,把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表现了小红军的高贵品质。从侧面也展现陈赓关心同志的优良品质。

2、通过提问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教师还应给予合理的指导,不局限于课文内容,通过恰当的提问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学完了《再见了亲人》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酌深厚情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呢?这样使学生不仅从课文里知道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的话,还可以通过想象知道了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相互的,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

3、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虽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靠教师的精心点拨和提问,以问题的形式去综合学生各方面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我决定让他们只解决最后一个具有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即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共同归纳出三个重点词语“迎”、“追”、“游”,如果真正弄懂这三个词语,那么“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整篇课文也就读懂了。这时,我再次提出问题:这三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通过讨论、试换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不能互换。让学生明白:“迎”字表示小蝌蚪认为那条鱼很像自己,以为她就是自己的妈妈,所以便“迎”了上去:“追”字则表示小蝌蚪听了鱼的话后,看见乌龟又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就“追”了上去;当听到乌龟对自己妈妈的描述后,又随着自己体形的认识,逐步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甩电化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第7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助推器,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能。

一、教师随机点拨,让问题“活”起来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充满灵性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及时点拨。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讲解完第N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教师不用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到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一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二、借助情境,让课堂因“问”满堂生辉

课堂提问,如果设置谐趣的情境,或提供有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都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思维背景。课文《美丽的公鸡》的第一幅彩图,画的是公鸡自以为很美丽,得意洋洋的样子;第六幅彩图,画的是公鸡打鸣,帮助人们做事的样子。教学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把这两幅彩图联系起来,组成新的情境设问:“看第一幅图和第六幅图,比一比,想一想,哪一幅图的公鸡美?为什么?”引导学生评价公鸡的行为,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设问,结合画面的形象,更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分析比较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提问,如水中投石,妙问连珠,将使教学满堂生辉。

三、把握提“问”的度,让“问”彰显效益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还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几个“度”。第一,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中,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思维所能达到的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第二,适宜的广度。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突出重点,还要做到灵活把握,切忌面面俱到。如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理解,难以突破。第三,合理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如教学《月光曲》一课,课文重点部分应放在贝多芬听兄妹俩谈话一段,即课文的第三段,兄妹对话感人肺腑。在阅读这段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人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妹妹是“随便说说”吗?2、妹妹为什么要对静哥说“随便说说”?3、从妹妹的“随便说说”中,你会对她如何评价?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到“随便说说”,你会怎么想?怎样做?这些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所蕴含的知识面既大又广,直人中心。

四、课堂提问重在实效,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一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

第8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习,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们快乐地置身于学习。因此,在幼儿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打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吸引力,提高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应变能力。

一、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手段。通过这样现代化的手段,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渴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的以黑板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带着兴趣学习,能够让学习轻松自由。多媒体教学富有活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将孩子们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生动联系起来,使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现这样的场景: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生下许多圆圆的卵,卵慢慢地孵化,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接着教师用声音配合文字给孩子们展现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时,孩子们都高兴得欢呼“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找到妈妈了。”这样不仅完成了要求的教学目的,还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使他们切实明确要做成功一件事是要付出努力的,通过这个过程他们的德智便得到了协同发展。

二、 提高幼儿的语言感悟能力

幼儿由于年龄小,感悟能力差,如果只文字进行教学,即使文字再生动形象,孩子们都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居多,而多媒体课件大都是以图片和视频为主体,内容形象直观,色彩艳丽,把生硬的文字课程转化为生动的动画,使语言和动画有机地结合,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刺激孩子们的感官,让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教《胆小先生》一课时,胆小先生害怕一只老鼠,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胆小先生为何害怕一只老鼠,教师采取剪切画面和定格的方法,突出故事情节,使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人物特点,让孩子们切身感悟到了作品的真正寓意,由此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三、 丰富幼儿们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可以使孩子们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了心理压力,提高了求知的欲望,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通过形象的课件,在不知不觉中便可以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此外,接触现代信息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活动中对媒体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选择、组合以及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就会随之得到发展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文字灌输,让孩子们看着课本学习,由于孩子们的语言水平有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原本的文字信息变成了生动可爱的动画,孩子们即便是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通过多媒体的展现,他们也能够幻想出昆虫小草的天地。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天上星星月亮的世界,也可以想象树林里花儿、草儿的生活。因此,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开发,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们的创造性也得到有力的开发。

四、高幼儿们的审美力

在以往的教学里,虽然也采用了图片开展教学,但是图片是静止的。而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声音和动画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感受。通过多媒体能更好地体现美的因素,如色彩美、造型美、动态美等,而且会表现得更鲜明、更强烈。比如教师在教《认识长江、黄河》一课时,为孩子们展示滔滔黄河、浩浩长江奔涌向前的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到两大母亲河的磅礴气势。这种美的体验,激发了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生动的教学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对课堂的喜爱,让他们对“美“这一内涵丰富的词有全面了解,提高审美力。多媒体教学通过造型、色彩等多种角度给幼儿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具有美感事物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们发现生活美的热情。

第9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关键词】打造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备课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5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够达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来谈几点建议。

一、有效的备课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显得很随意,没有钻研新课标的要求,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等,这和教师不认真备课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备好教材和备好教案是很重要的,也积累了很多好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着重强调新课标下所强调的两点,那就是如何备好课标和备好学生。一是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是备好学生。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的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备的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

二、有效的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提问显得很随意,课堂上的很多提问都是可以可无的,这当然难以达到新课标倡导的高效课堂的目标。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如何提问,才算是有效的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教师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教师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有效的情景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权威,并不是很注重强调营造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