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九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1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本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从区别与联系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从教育对象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从教育内容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除此以外,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1.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两种不同模式,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学好。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应试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应试教育的弊端需要素质教育来克服,应试教育的优势需要素质教育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作参考,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教育的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应从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特别要对为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内容、方法、措施等进行改革。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建议

结合上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于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及时吸取当代科技新成果,并能有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整理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关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需要从一种教育向另一种教育转轨,也不需要以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要改造传统教育,向它注入新的理念,给它添加新的活力。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融入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实践,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融合,可以造就理论上的和谐。在人的思维领域,不必再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尖锐对立起来,从而结束近二十年的争论与批判。融合,可造就实践领域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不必再为素质教育而“轰轰烈烈”,也不必再为应试教育而羞羞答答。融合,可造就和谐的教育,进而造就和谐的人才。

2.3“学”与“思”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学与思必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这个理念的转变是对素质教育批判性的发展。肯定了应试教育中注重知识文化的掌握,但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而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的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4“教”与“学”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教,而是要求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在教的过程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程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摈弃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舍弃。

三、小结

第2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50-01

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严重倾向。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

一、强化素质教育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教育中旧的教育思想的改革

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可以说是围绕科举取仕而展开的历史。应试教育的弊端一是表现在“教”的环节上:1.教学内容未能完全适应提高基础教育对象素质的要求。2.许多教师习惯传统的授课方式。这就反映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也表现出“应试”的倾向。应试教育的弊端再是表现在“学”的环节上: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围绕考试而学。2.多教学生只抓主科,而放弃不列入升学考试范围的科目。3.有的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实施这种模式,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它要求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训练主线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强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如果我们不能尽早地克服原有教育的弊端,不尽快从体制上、机制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鉴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高校教育就没有坚实的素质基础,就有负于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教育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贯彻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传授知识的关系、学历的关系等。不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手段,只能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应用知识。否则,素质教育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强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给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全国人才发展大会,更强调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素质教育不能尽快实现,就不可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端正指导思想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是要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形式主义。二是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教育工作者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探索,积极工作,创造条件,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目前,从整体来看,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比重还很大,而且省与省、地区与地区差距很大,老少边穷地区更突出。

(三)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重心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强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个重要的系统工程,然而重中之重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课堂授课水平,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讲中国历史,要重在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并与现实联系起来,重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

(四)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加大考试的改革力度

第3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毕业生 体育升学考试

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牵动着全国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体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需要借助考试手段,其目的是使考试服务于整体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必须有完善的考试制度、内容和方式做保证。因此,为使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达到这一目的,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首先要认清它的必要性和性质,有良好的实际操作。

一、实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现状是,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现在中学生肥胖、近视的多,体弱的更多。因此,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学习任务日益繁重,若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产生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高中阶段的压力就会更大。再加上体育锻炼本身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不高,具有不稳定、不持久性,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则难以长久维持自觉性。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这种考试体育的成绩和其他文化课考试成绩同等要求学生,造成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关心的只是文化成绩,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对文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采取考试制度势在必行,即在决定学生升学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具有必要性,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为考试而考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单纯以单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价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这样充其量只是为学生暂时升学不拖后腿而已,留下的空白或造成的危害很多。这不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必须处理好体育升学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把体育升学考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为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于一体,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只有明确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性质,将其同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协调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学校体育的地位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法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必要性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之后,还必须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加以保证。否则,这种认识就只是纸上谈兵。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要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3.为避免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可试行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

4.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力争全部实现电子化考试,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家长放心、社会放心。

5.加强巡逻、监督,保证体育考试的透明度。在体育考试的实施过程中加大纪检力度,邀请体卫、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6.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保障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市教育局针对体育考试工作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原则,即一公开:当场公布考生测试成绩;二加强:加强对考场的封闭管理,加强对考务人员的管理;三认真:认真选聘测试人员,认真评定、审核学生考试成绩,认真做好考场的安全保卫工作:四统一:统一器材、场地标准,统一测试路径,统一测试办法,统一测试标准;五不准:不准与测试无关人员进入,不准未经培训人员上岗,不准测试人员擅自离岗,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场,不准擅自更改考生信息。

7.正确认识到考试是教学的延续。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考试并非只有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除了选拔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

8.实行综合评估。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建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考试监督和检测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不畏困难的坚强性格,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出现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

9.实行科学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应高度重视对学校体育综合评估工作的宏观调控,实行科学管理,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成绩和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多项指标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或获得了多少竞赛名次等,而要从多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如课程开设、资金投入、师资结构、教材内容安排、场地器材建设和全体学生体质增强的程度等。只有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评估机制,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学校体育工作。

总之,对于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如果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使教考有机结合,并将考试纳入到推进素质教育整体工作中,那么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能促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同时学校体育工作的真正价值也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泉州招生考试网.2009.改革中招体育考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泉州市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现场侧记.

第4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一、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现代教育观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还是为了育人?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从现代教育观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无论是考试的导向功能、改革功能,还是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考试并不是用升学指挥棒、用分数去限制人、压抑人,不是阻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应是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考试已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功能,而要冲破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突出和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学生也是一个多素质的结合体,学校的考核、评定,则局限于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质量的实际。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现代考试已从过去单项考核转变为从整体出发,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整体观念,把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学生也看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其次,从整体和部分中研究目标和界定,教育目标的选择、研究、设计和分解等一系列活动都从整体着眼,分解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再次,从整体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的评价;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结果,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综合,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的多指标综合,可以克服过去单项考核把本来是完整的学校或学生对象,分割成孤立的部分所造成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的弊端,可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性所形成的忽视社会开放性的缺陷,改变几个单项成绩优秀而总体并不一定先进的状况。

三、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主体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象的主体性,重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自我,使被教育者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难以实现。在学校里离开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合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人们发现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那么他所从事的将是没有灵魂的育人的事业,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

四、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考试

第5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素质教育”不是传统的“成才教育”,中国人一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才”。怎样来衡量“人才”,是“分数”?但是实践证明“分数”不是标准。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人才”是不对的,所以要建立多元化的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理念。

人的素质就是全面发展,离了全面发展就没有素质可言。“素质教育”不是没有考试的教育,过去讲课就是“做题”,评价就是“分数”,“分数”就是“考试”。“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的教育,恰恰是对考试的要求更高了。怎么考试,考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所长,看你有没有找到他的长处。

二、推进“素质教育”是不是就要否定考试和取消考试

目前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是“文革”结束后以恢复高考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选拔性”,它具有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功能,年复一年例行,构成教育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中考也是如此,其竞争的剧烈程度也不亚于高考。高考、中考的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导向性,所以,形成了各类学校的考试都围绕着选拔性的需要。这种选拔考试,使学校间、学生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关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严重存在应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

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而学。各类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夸大了考试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目前人们对考试之所以持否定态度,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

应试教育的弊端还体现在考试的异化,不分校内考试与校外考试;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完全按校外考试的要求来规范校内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的错位,测量内容的偏离轨道,测量水平盲目模仿升学考试,考试形式也模仿升学考试等。应试教育使校长、教师长期心力交瘁,整天疲于奔命应付考试,使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后,各类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各种试题训练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目前学校学生的大题量训练未必就是提高了社会所实际需求的能力,充其量是提高应试能力。所以说,我国目前的

学校考试制度,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三、推行“素质教育”究竟怎么考试

此问题大体可以分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从政策、法规、技术、方法和方式上研究如何消除和限制中考和高考中不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消极因素,发挥它的积极导向作用。改革升学考试的制度,使之更有利于“素质教育”,使之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内考试体系。这种新的校内考试体系具备的特点:

一是形式多样,如开卷、闭卷、自评、他评、竞答、口试等相结合。

二是在评价机制上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的手段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在功能上重要体现教育过程的反馈,对学习中的难点以及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检查。要改变那种只看学生学业结果单一评价方式。评价考试要成为学生认识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方式,要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一种反馈的方式。

三是在考核内容上,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课程改革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应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品德等进行有效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力度。在命题上多采用主观题型,加大综合题型的比例,以引导学生的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于思考创新。

想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就要对考试内容、方法及对考试结果的评价标准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宗旨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目前教育战线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研究考试、改进考试机制。

第6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教育是什么?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最后到大学,也得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我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传统教育。而素质 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积极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迫切需要。素质教育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已逐渐引起教育界、理论界以及有关方面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同时也要求我们在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尽快达到统一的认识,否则,就会给教育事业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 我国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是选拔性、淘汰性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是教育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素质教育也不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应试教育也能提高人的素质却往往偏重智能。应试教育注重知识水平的掌握,侧重于量的评价,体现为终结性评价,素质教育注重能力水平的提升,侧重于质的评价,体现为过程性评价。

为什么推行素质教育那么难?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学业负担过重。为什么这种学业负担会过重?唯一的、学科知识型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考)、高考考试选拔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错误的社会观念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是选拔,而是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素质,营造他们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社会必须对教育的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起点。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理解,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产生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和方向感。

3 我国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尽管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完全对立和水火不相容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而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我们知道,应试教育是在一定的特殊历史阶段的教育模式,是为满足当时社会对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需要多方位、多层次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当时条件下是必要的、合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践的深入,越来越需要的是各方面基础都较为全面,各方面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人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切工作围绕考试来进行,这样的教育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具体表现为初中教学围绕着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的指挥棒转,高中教学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即便是小学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也都围绕考分转,都在为将来能升入好初中、好高中,最终能升入大学作准备。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考分上去了,一切都算赢,否则,全都被否定。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必然是重考试成绩,轻广泛的实际能力;重条条框框、循规蹈距,轻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等,步入社会往往呈现高分低能的迹象,最终培养出的劳动者显然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需要。

既然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辩证否定,那么,考试作为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保留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有无考试的程序,而关键是否把考试当成了最主要的目的,考试是否成为大家最关心的,并力争追求的最核心因素。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它也必须通过考试、考查以及各种测验的手段检查受教育者所达到的程度,以此来衡量受教育者在相应的时间内是否达到了社会对他期望和要求的标准。从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只是把考试当成促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一种手段,也当成教育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及程序的—种督促手段。

4 我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弊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不是抑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而是使人变得虚伪,说假话不再脸红。”一时间,又引起人们对我国教育的反思。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败在于功利压倒了德育,评价体系错乱的大环境下,作弊、造假就不足为奇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教育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老师的优劣和学生好坏,都需要“看成绩”,这就导致评价体系错乱,从而忽视道德教育,误导学生以成绩为读书目的,不择手段提高成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弊、造假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考试是一个选拔人才机制,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之最大失败,是败在幼儿启蒙教育,教育本身而言,不仅要教,更要育。育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中国的教育一直走偏了方向,学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曾在讲演时拿一把米,硬塞给鸡吃,鸡怎么都不吃,然后把米放地上,鸡自然就吃了。要说明的是教育也是如此,不是硬塞,而是引导。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开发,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老师往死里灌,学生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教学相长根本无从谈起。优化教学过程不仅要以智育人,还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遍地开花,很多人都能看到我国教育制度下的弊端,但又有无能为力之感。那么,我国教育应教会学生什么?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然后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只教会学生考试,只教会学生如何作弊说谎,那么,我国的社会就必然沦为假话连篇的社会。一般来说,一个社会风气之根源在教育,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所以,教育关系到社会和谐,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存亡。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是否正确,是素质教育能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前提。必须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大力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5 我国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类别、层次的选择从个人生活需求出发。但在我国,人们对教育的类别、教育层次的选择认识上,只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单一的认识方式,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直接造成了对孩子的不公平。其实,孩子只有在多样性的选择和个性化的教育中,才能真正快乐地生活和成长。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永恒的话题。推进素质教育要有力度,教育是极其专业的领域,由于它的牵涉面广、显效性低、周期性长、可逆性差,整个社会要正确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宽容教育和建设性地参与教育(如家长委员会)。如果对教育脱离实际去炒作,那便更是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新困难了。社会相关成员也要自觉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去,例如,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只要家长做足工作,着眼长远大局出于公心,利用好这个平台和渠道就能形成一种正向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合力。家长要很好的参与教育,当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消除对教育的纯粹功利心理。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解决,素质教育要推行就是很困难。

5.1 素质教育是无须管教自由发展的误区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发展个性,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放松管教。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坏习惯,不但要管教,更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5.2 艺术娱乐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误区

纵观中国的教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必将引起一番改革,大家争先效仿。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就素质教育了。要减轻负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素质教育刚开始时,学校、家庭就立刻不抓文化课的学习,而是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们为此应接不暇,叫哭不堪,学校里也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仿佛只有这样才是素质教育,而将文化课的学习排在后面,在升学方面也是将那些有特长的、考级的学生给予加分。这样做非但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孩子在学习完功课后忙与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5.3 素质教育是无负担教育的误区

上级下发了有关减负的文件,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里包括过多的烦琐重复的作业、频繁而乏味的考试以及补课拔高等。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不布置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好事,作业不在多少,而是在于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业量适可而止。一味减负,减过了头,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中小学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

5.4 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传授、解惑,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5.5 现行的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误区

现在的升学还是由考试来决定,有的学校表面上素质教育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老师必然要抓分数,学生的减负只能是空谈,越减越累,虽然上级是准备狠抓素质教育不补课,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也都改变了,周末、假期严重缩水了,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上午应试教育,下午素质教育;上学期素质教育,下学期应试教育;领导检查时是素质教育,领导一走就应试教育。形式上素质教育,如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情况产

生的原因首先是对素质教育缺乏清楚的认识,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短期行为,因而口头上挂的是素质教育,实际搞的是应试教育。现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急功近利,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当然,不知道这些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幸运儿,还是素质教育的实验品,一切都要等升学考试结束。不从根本上改变升学评价体制,素质教育永远只是空口号。

5.6 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教育的误区

说到素质教育,人们就自然想起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即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罪魁祸首。有人认为,只要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考试改革的确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验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考试就是测评的一种方法。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了而已,这种考试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并非科学的态度。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如何改进和提高呢?

第7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传授给受教育者。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这需要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集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孩子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为了考试而补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尝试又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有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被发现和衡量,也就无法成为升学的凭证。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对立起来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这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不断交替、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围绕这两个目标齐力合作的过程。

(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教育是包括应试教育但又不止应试教育,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传授那些适合于学校集中式教育的、带有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考试是一种技能,是能力,是素质的一个方面。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并培养其各种素养、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应试,如何获得一个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通行证,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第8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12-02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手段。那么,要想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必须重视文化教育。20世纪末,我国兴起素质教育的思潮,教育部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1],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行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提出满足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了提升全民素质的需要。同时,在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时,高考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家长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应试教育因而受到社会各届的批判,此时提出的素质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这项问题。

然而,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现状仍没有大的改变,很多学校在把素质教育做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应试教育。对此,应该如何推行新课改,如何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成为当下的严峻问题。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狭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提高人们思想水平、文化素质的教育模式。广义上讲,素质教育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教育的手段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以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通过文化的手段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改造人类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升国民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的素质,通过个体素质的提升来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教育,能够将开发个人潜能、锻炼心理品质和培养文化涵养有机地结合起来[1]。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其实是一种通识教育,必须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幼儿园教育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教育甚至是成人教育的整个学习生涯。同时,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健康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发展,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技能、心理素质等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训练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积极把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且愿意与同伴交流,具备较强的团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另外,素质教育主张个性化发展,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更为重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且追求真理和崇尚科学的学习氛围。总之,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 要实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现代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只强调讲学,也就是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复习答案而已。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从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出来,改变应试教学的方式,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重视参与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且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实践是参与,批评也是参与,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巨大的改革力量,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作用。在这个全面参与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争取校内外支持,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学生以及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支持和监督,并且引入相应的考核、选拔人才等机制,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转变[2]。

注重文化课程的融合 素质教育讲求的是教育革新,因此,素质教育同样不能隔离文化课程而谈。素质教育应该与文化课教育融合在一起。目前,我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应试教育、大学知识教育”模式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教育误区,一面抓应试教育,一面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又是办绘画班,又是音乐舞蹈班的。实际上这已经把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教育分开了,而且增加了学生负担,显得这种素质教育改革更为形式化。只有将素质教育和文化课相融合,通过活化课本上的知识,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掌握科学知识和规律。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育方式的运用。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教师不是控制班级,而是引导班级,解放学生个性,使学生主动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锻炼自我能力,实现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

正确处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是目前教育者相互讨论的热点话题。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更像是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虽然与应试教育大相径庭,但是并没有否认“考试”这一教学手段,只是谋求改革考试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完善革新考试的评价制度,使“考试”脱离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此,有些学者担心这样的改革方式会降低教学质量,但其实从长远发展来看,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会推动升学和就业的发展[3]。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出较高要求。对此,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教育模式,必须坚持贯彻[3]。当下,素质教育已经渡过爆发期和反弹期,现已到了与应试教育的融合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断努力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美融合,两者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直福.试析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契合点:从“洋思模式”想到的……[J].浙江教育科学,2014(6):53-55.

第9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障碍对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试就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及对策作一粗浅探究。

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时至今日,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屡禁不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进展何其艰难,何其缓慢!原因何在?所面临的障碍何在?

1.“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试教育”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格格不入,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导致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和所谓的“办学特色”代素质教育。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2.现行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和用

人制度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现行的考试和招生制度,忽视素质而只注重分数。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种手段。而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过分强化了它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因此在招生考试制度的这个指挥棒下,广大中小学领导、教师虽深谙“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但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以补课为名,授新课,赶进度,以挤出一定的复习时间去应试。学生及其家长为了争取升学机会,提高择业、就业的能力,不能没有各种各样的考试策略。有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却常常遭到家长的非议和责难,另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的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

现行的用人制度有严格的框框:户口、干籍、文凭。你再有真才实学,若没有达到三方面的要求,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因此,学生们不得不围着考试这指挥棒转,至于素质修养,却无从谈起。现行的考试、招生、用人制度,一方面造就一大批高分低能族;另一方面,一些升学无望的“差生”,仍要痛苦地挣扎在分数的漩涡中,不断失败的体验,造成了他们压抑心理和情绪障碍。

3.教师队伍的现状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制约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队伍从目前量上看,普遍存在“缺员超编”现象;从质上看,部分教师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必备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使很多的优秀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使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又由于教师的社会待遇较低,使在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另外,现在在职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在的整体素质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4.不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不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依然是知识质量检查;评定职称,依然是看中高考成绩;评先评模,当然离不开升学率;而奖惩标准,理所当然是升学人数。各级领导和社会,都不得不把升学率和考分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指标,学校和教师为了“政绩”、“职称”、“奖金”,大搞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这样,素质教育的实施谈何容易。

5.教育投入不足阻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需要经济投入。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素质师资的培养、素质教育过程的启动和运行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需要排除阻力,克服困难,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及对策推进。

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除“片面追求升学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得要自上而下进行教育思想转变,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自觉地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来。

2.改革考试制度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进行必要的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矛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目标的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素质为导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要将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卷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考试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而不是素质教育为考试服务。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素质教育成败如何,关键在教师。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改革师范教育。调整师范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新教师。

(2)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

(3)抓好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授课质量。

(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5)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判的过程。教育评价标准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愿望,是评价的依据,因而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和标准作用。笔者认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目标评价、领导及管理评价、德育工作评价、教学工作评价、音体美劳教育及办学效益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