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世界屋脊是什么精选(九篇)

世界屋脊是什么

第1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它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是明代第三个皇帝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第一个皇帝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始改称为今名的“太和殿”。

太和殿(以下俗称“金銮殿”)顶与全国各地许多宫殿顶上的装饰不同,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殿顶的正脊和岔脊(亦称“垂脊”)上的装饰,不仅使用了黄彩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岔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

“金銮殿”正脊上的装饰物,名叫“鸱吻”,是用13块中空的黄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古建上称“十三拼”)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一位“龙子”,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一说是由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二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三说是龙王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可是,龙王死后,老二和老大争夺王位,谁也不肯相让,怎么办呢?哥俩最后商量,以吞下一条屋脊来决定胜负,胜者为王。老大自知武艺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夺,心一横拔出宝剑趁老二吞脊之时,从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钉在屋脊上。

北京“金銮殿”是世界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上的一条正脊外,在两层重檐上,各有四条垂脊(亦称“岔脊”),两层重檐有八条垂脊;而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八条“垂脊”上,共有88个仙人走兽的装饰。但每条垂脊上的装饰物都是一样的。据《大清会典》里记载,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对于这十样形象各异的走兽、各自均有“来历”。“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凤”---属于鸟中之王,取“凤”也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手指天,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獬豸”---《异物志》中载:“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狻猊”也是龙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斗牛是古代传说的一种虬龙,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

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第2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很多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没有去过;很多在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没有去过阿里。

这里,被称作“的”,“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今年夏天阿里机场通航之前,从拉萨到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路程为1600多公里,在正常的情况下坐汽车得3天时间;另外一条路是走新疆,从狮泉河到南疆的叶城县,坐车得整2天。过去人们进出阿里,大都选择新疆路线。“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西去阿里难,难得无法形容。

遥远阿里,苍茫而辽阔。方圆34.5万万平方公里的戈壁草原、河流雪山之间,进居住着6.9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0.23人。

“到了阿里,就像离开人世,去往鸿蒙初开的别的星球。那儿既无历史,也无时间。……那种背景的静,是真静。”著名作家马丽华在《西行阿里》一书中,提到一位叫摩萨的诗人,它是这样发出对阿里的感慨。

了解的人,认为在“躺着也是贡献”;了解阿里的人,会认为只要能待在那里,就是英雄。

其实,自古以来,阿里还真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阿里偏远神秘,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强悍的民族。

一条蜿蜒清澈的河流贯穿高原,她是阿里人民骄傲的母亲河――象雄河。与象雄河一起令阿里人民引以自豪的,还有2700年前那个叫象雄的年代。

象雄,原意为“大鹏鸟的地方”。那是一个辉煌王朝的代名词,一代枭雄崛起的时代。象雄王朝最强悍的时候,其地域曾经北抵今天的新疆,西至克什米尔,几乎遍及整个青藏高原。起源于象雄的本教,是青藏高原最早的宗教。象雄文明,曾一度影响了整个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区域。有学者甚至大胆提出说,阿里地区是亚洲文明的发源地。

在随后的年代里,阿里高原上演了一出出宗亲杀戮、宗教纷争、部落战乱的悲剧,一个个新的王朝崛起,又一个个神秘地消失,只剩下一座座至今令人难解谜团的古堡遗址、断壁残垣。

阿里,从近代开始远离尘世,人迹罕至。

直到和平解放前,这里的居民从头人到普通百姓,都不太清楚大山之外的世界正发生着什么。

1951年,随着“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和平解放的大军从西南、西北向挺进。新疆军区接到中央命令,进军阿里,解放整个。

那年的夏天,进军阿里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在新疆于田县氆氇村召开誓师大会,以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的先遣连136名指战员翻过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进入到阿里改则县的扎麻芒保。就在一片灌木稀落的野地里,由于严重的高原缺氧、补给中断、联络不畅,竟发生了和平进军解放最悲壮的一幕――李狄三同志和62名官兵壮烈牺牲在阿里高原上。

如今,在狮泉河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两个高大显眼的墓碑,分别是李狄三和孔繁森。一年四季,碑上哈达不断,尘沙不沾。

自和平解放以来,阿里涌现的英雄人物又何止这两位。除了李狄三、孔繁森,在阿里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还先后涌现出“领导干部的楷模”丁德福、“高原模范汽车兵”张良善、“高原官兵的知心姐姐”汪瑞、“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军分区锅炉班长何晓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从新藏铁路修建,到平叛和民主改革;从对印自卫反击战,到保卫漫长的祖国边境;从最初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只要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每一个人的付出总是常人难以想象,每一个人的贡献总要比其他地方的特殊。就像人们形容阿里为“屋脊中的屋脊”一样,用老精神的几个“特别能……”放在阿里人身上,就应该是“特别特别能……”

今年5月23日,是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8月3日,是阿里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今天的阿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去阿里,飞机的起落之间仅需要2个小时。

阿里有雄伟神奇的冈仁波齐神山,有碧波荡漾的旁玛雍错神湖,有原生态的羌塘大草原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有全世界已经再难寻觅的净土。可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这里还有个个堪称得上为英雄的伟大人民。

第3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的霸主,也是人类至今探赜索隐的对象。

因此,新疆奇台恐龙沟不仅是科研人员重要的考古目的地之一,也是让所有人倍感神奇的地方。

在恐龙发掘历史上,这里已有过多次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的恐龙化石数量和种类之多,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既有硕大无比的食草类恐龙,也有凶猛暴烈的食肉类恐龙,有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也有生活在水里的恐龙,还有水陆两栖恐龙,种类达十余种。所以这里被人们称之为恐龙的故乡。1987年中加科考队曾在恐龙沟发掘出一条恐龙化石,最长的一节颈椎化石长达1.6米,颈肋长4米,由此推测这条恐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达33米,因而成为亚洲第一龙,曾轰动一时。去年,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在恐龙沟进行了恐龙挖掘现场直播,中科院专家在一号坑挖掘出一条食草类恐龙,由已知的化石骨骼初步推算认定,它的总长度应为35米多,身高达15米多,刷新了1987年发掘的那条恐龙化石的亚洲记录。

今年“十一”黄金周,这个神奇的地方又发生了一件很值得说道的游事:去年经由中科院专家挖掘出的恐龙化石,有三块被盗,正在追查未果时,却有一具巨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恐龙沟与游人见面。

这是不是被不法者偷盗的三块之一?这一事件带给人们的是惊喜还是担忧?

本文一方面从旅游奇事的角度,再现沉睡了亿万年的戈壁荒漠如今的不平静;另一方面,呼吁广大读者关注埋藏于地下的罕世瑰宝命运,从保护旅游资源的思路上,去棒喝那些盗宝蟊贼,保护属于全人类的遗产。

去年,中科院专家在奇台恐龙沟挖掘出百余块属于不同恐龙的化石,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多,从世界范围来讲都十分令人震惊。今年5月8日凌晨,这里的三块恐龙化石竟被不法分子盗走。

此被盗化石非彼被盗化石

它带给我们的信息会更多

10月1日,笔者来到新疆奇台恐龙沟,发现在去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挖掘恐龙化石的二号坑处,有一个才搭起不久的遮阳篷,里边摆放着一具巨型古脊椎动物化石。

据展示者说,这是刚刚出土的动物遗骸。它被牢牢地嵌在巨大的赭红色岩石中,其颜色与岩石没有差别,与整个恐龙沟的颜色也极为近似。化石长约4米,宽2米多,重约2.5吨。除了颈椎骨、头骨和三条腿骨之外,其他主要化石骨骼基本完整,尤其是脊椎骨、尾椎骨和肋骨显得十分粗壮,一条后腿骨也保存完好。

从化石的保存情况看,它在生前应是一个庞然大物。虽然它是什么动物目前尚无结论,但凭以前的考古经验分析,它极有可能就是恐龙化石。如果它不是恐龙化石,那么,我们人类从它身上获得的信息会更多。

这具化石在恐龙沟与世人见面,在让人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很多的担忧。因为它来自不法者的盗挖,由于护沟员贺琦的努力,它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盗窃现场痕迹累累

护沟贺琦忠心耿耿

贺琦是看护恐龙沟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硅化木园的园长。

硅化木园和恐龙沟之间仅相隔5公里,距离奇台县城150多公里。这里荒无人烟,环境极为恶劣。

今年6月27日,贺琦在距离硅化木园正西方向20公里处巡逻时,发现一异常车辙,便一路寻去,结果在一丘陵的岩壁上发现了这具巨型化石。当时化石已被人挖了一半,周围有盗挖者留下的工具,化石上留有被撬坏的痕迹。这引起了贺琦的担心,于是,他和硅化木园的另外两人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将化石挖掘出来。他们缺少挖掘经验和专门工具,为了不再损坏化石,只好连同整块岩石一同挖出,最后用“吊葫芦”才将化石艰难地吊到车上,拉回恐龙沟二号坑。

贺琦拉来的化石比专家们去年在这个坑里所发掘的化石,显然完整得多,大得多。为了保护好这一难得的巨型化石,贺琦加强了对这里的看护,除用钢管铁网将其紧紧围住外,还在距离化石不足50米远的地方专门修建了一间小屋,派看护人员昼夜坚守。才使得这具化石在“十一 ”长假期间与人们见面。

非法挖宝猖獗,想辙!

专职护宝尽责,提倡!

贺琦已是第二次从不法分子的疯狂盗挖中截获并挖回巨型古脊椎动物化石了。

今年2月初,贺琦在距离硅化木园东北方向约6公里的地方,发现有人在盗挖一具古脊椎动物化石,他马上挖出化石运到奇台县博物馆。从这个化石上可以清楚地辨别出髋骨、胸椎骨、肋骨、腿骨、脊椎骨等。一条共6节,总长为1.34米的脊椎骨化石位于这些化石的最中间,几乎贯穿了整个化石。它们全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虽然还没有经专家鉴定,但因为化石的骨骼非常巨大,最大的可能性是恐龙化石。

贺琦这次拉到恐龙沟的化石与已经运到奇台县博物馆的化石相比,骨骼的粗壮程度相似,并且同样保存完好。不同的是运到博物馆的化石已被挤压变形,而运到恐龙沟的化石则完全是一具舒展开来的化石整体,脊椎和尾椎相连,贯穿了整个化石,其完整程度十分罕见。所以从原始形态看,恐龙沟的这具化石更具观赏价值。

这一切,提示人类需要以更科学的方式,奋起保护自然界的动、植物化石遗存。

记者后记

游览之余,一种担忧油然而生。新疆奇台县恐龙沟一带,深处翰海大漠,人迹罕至。这种地理环境极易导致挖盗者盗宝的猖獗。

首先,随着古生物化石稀少,硅化木价值与日俱增,沉睡了亿万年的戈壁大漠近10年来就遭到疯狂盗挖,茫茫戈壁成了淘金乐园,被挖得满目疮痍。

再者,随着恐龙沟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知名度的提高,不法分子正把目光瞄向这里,有不少人专门到奇台来打听并购买恐龙化石。据奇台警方透露,今年他们已多次从倒卖者的手中扣押了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的先后被盗和被挖向人们警示,以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已经成为不法分子继硅化木之后的又一个攫取目标。对古脊椎动物化石亟待采取保护措施!

试想,今年先后被蟊贼挖盗的两具化石,如果不被贺琦争夺下来,会是什么结果?

当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展示在“十一”黄金周中的游人面前时,我们也看到了保护地下珍贵古生物化石的另一种方式。

第4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锦鲤是杂食鱼,什么都可以喂,但是,饼干蛋糕面包等食品都是加了糖的,尽量少喂。为了你的锦鲤的颜色及各营养丰富,还是买专用的锦鲤饲料来喂比较好。

锦鲤:别称:红鲤鱼、花脊鱼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一块骨头,就是你的脊梁骨。这块骨头,其实是由33根骨头组成的,它包括7根颈椎骨、12根胸椎骨、5根腰椎骨及9根骶骨、尾骨。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上托颅骨,下连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大后方,支撑起一个人的基本架构。这块骨头出了问题,轻则半身不遂,重则丧人性命,可见其重要性。

很多动物,也都有脊梁骨,为什么对人来讲,脊梁骨的意义尤其突出呢?因为只有人类的脊梁骨,使人站立了起来,摆脱了爬行的宿命。人皆有脊梁骨,但不是所有的人,脊梁骨总是挺立的,笔直的,有尊严的,桀骜不驯的。有的人,习惯趋炎附势,总是低头哈腰,他的脊梁骨就是弯曲的;有的人,拜倒在权贵、利诱或美色面前,匍匐在地,诚惶诚恐,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他的脊梁骨则与其他爬行动物无异。

正直的人,他的脊梁骨像山一样巍峨,成为一个榜样,我们看到他的背影,就会敬仰而振奋;而一个总是被人在背后指着脊梁骨骂的人,必然遗臭万年,他的骨头没有任何钙质,连一条有志气的狗,也懒得一闻。

脊梁骨不但关乎生命,更关乎尊严。因此,人只要一息尚存,这块骨头,就不应弯下,不可扭曲,不被任何势力左右。

另一块重要的骨头,则是你的头盖骨。这是处于我们体内最高的一块骨头,是由29根颅骨、2根顶骨、1根枕骨、1根蝶骨和1根筛骨组成。它们像一块半握的拳头,呵护着我们的头颅。头盖骨顶天立地,如保护伞,如屋之顶,如苍之穹,所以有时候,我们更愿意亲切地唤它“天灵骨”。

因为有了头盖骨,我们的大脑才能免受伤害,远离侵扰,可以自由地思想,无羁地驰骋,放飞我们的灵魂。

一个人,真正的灭顶之灾,不是身体受到了伤害,也不是生命遭到了威胁,而是被剥夺了自由的思想和意志。头盖骨所保护的,是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大脑和思想。因此,与其说头盖骨有多重要,不如说是因为头盖骨捍卫了我们的智慧、思想和尊严。热血可洒,头颅可抛,生命可弃,苍穹之下的意志,却不可磨灭。

第6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2007年5月19日,《问道天路》签名售书会在四川雅安举行,“草根作家”正不停地签着他歪歪扭扭的名字――罗维孝。

罗维孝,一个50多岁的退休工人,一个白血球数量不到3000单位的人,在2005年,他用一辆自行车,花费62天行程5300公里,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骑行一周,为“世界屋脊”画了一个圈;随后,这个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硬汉,又花了一年时间,写下了《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的长篇游记。

该书今年4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4月25日至5月1日,第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行。罗维孝作为四川出版集团唯一特邀作者,前往重庆参加签名售书活动。仅仅两天时间,参展的数百本《问道天路》便被争购一空。这本长15万字、配有105张精美图片的纪实游记深受读者好评,被誉为骑游世界第三极的“出行宝典”。

骑游“屋脊”:跨越21座雪山14条江河

罗维孝的家在四川雅安。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其实最先叫康藏公路,就是因为最早是以原西康省省会雅安为起点的。川藏公路是1950年我军进时在群山雪峰中开凿修建,地质气象情况复杂,常年塌方泥石流并改道不断,是一条“永远没有精确里程的国道”,世称“西部奇路”。而青藏公路因海拔更高,空气更稀薄,气候更恶劣多变,被称为“神仙行走的天路”。

2005年5月22日,由7位平均年龄54岁的老人组成的“雅安冬泳骑游青藏队”开始了远征“世界屋脊”的壮举。领头的正是时年56岁的罗维孝。

罗维孝曾当过兵,退伍后在雅安市电力集团公司工作,因身体不好提前退休。听医生说,冬泳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还能延缓衰老,于是老罗早上锻炼完身体后,都会去青衣江里畅游一番,每日如此,雷打不动。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罗,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沿川藏公路走到拉萨,看最想看的景。2005年元旦,老罗和几个老年冬泳爱好者梁辉、杨德钦、郭绍奎、何有忠、穆朝缜、丁爱英6人相约:骑车上“屋脊”!

骑游青藏高原,途中要翻越折多山、海子山、唐古拉山等多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还有“世界屋脊”上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一路上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暴风雪……这些不但挑战着人的意志,更挑战着人的体能。

突遭藏獒袭击,路遇激流险阻,可可西里遭遇暴风雪与死亡搏击挣扎求生,路遇塌方差点被活埋,为探路一脚踏空险些掉下深渊……这诸多真实而又惊险的情景,让老罗至今心有余悸。也因为这样,出发时有7名队员,最后只剩下老罗和梁辉坚持走完了全程。

2005年6月25日16时,罗维孝一行胜利抵达拉萨。其中罗维孝和梁辉、郭绍奎3人完成全程骑行。至此,骑行两线的计划完成了一半。

按照国际惯例,创造纪录的骑行休整期不应超过3天。也就是说,向青藏公路的挑战,他们必须两天后开始。

青藏线路况不错。然而这里四季高寒缺氧,盛夏常发生的间歇性电闪雷鸣、狂风大雪和冰雹,将给自行车行进带来不少困难。经过之前的长途跋涉,大家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太好。于是在尊重个人意见基础上商定,丁爱英、杨德钦两位女将乘飞机返回;郭绍奎、何有忠从拉萨搭车越过唐古拉山、昆仑山口等1000多公里高风险地段,从格尔木恢复骑行。由老罗和梁辉代表全队完成冲击川藏、青藏两线的自行车骑行新纪录。

6月28日清晨,老罗和梁辉从拉萨出发,随着海拔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常人不动都呼吸困难,他们长距离骑行的艰难可想而知。骑至羊八井,青藏铁路轨道正铺到此,施工负责人听说有两个勇士仅靠自行车骑行完川藏、青藏线,佩服之至,执意请他们参观刚刚铺就的最远端铁轨,称他们是“青藏铁路的第一批游客”。不过羊八井兵站站长却说:“你们是无法翻过唐古拉山的!”他的理由很简单:骑行青藏线的,要么有后援车跟随保障,要么装备十分高级,负重极轻。以他们的条件很难翻越。从拉萨到唐古拉山口600公里全是爬坡,从那曲到昆仑山口700多公里海拔在4700米至5300米之间,比之在川藏线上翻越高山仅作短暂停留,心脏负荷要沉重得多。

从当雄到那曲,沿途雪山皑皑、草地茫茫,骑行百里,竟无一家店铺。长时间的缺氧和大运动量骑行,他们的体力渐渐不支,有时几乎连啃压缩饼干的劲都没有了。一阵大雨伴七八级大风吹来,根本无法前进。他们只得倒卧在公路一侧,任凭高原冷雨浇淋,狂风抽打。不过他们明白,如果在此设帐篷过夜,即使夜间没有冰雹、狼群,仅降温也会让人感冒,患上令人生畏的高原肺水肿而丢命。老罗粗略计算,此处离那曲仅有20公里。于是,两人强打精神拼命骑行到了那曲。那曲军分区首长称二人为“天路双侠”,下令以最好的食宿标准予以接待,并让两人好好休整了一天,恢复体能。

翻越申格里贡山口时,他们碰上4位骑行装备十分精良的挪威人。尽管彼此语言不通,但同属“骑士”,并相遇在“世界屋脊”,于是大家支起相机合影致敬。翻过申格里贡山,风云突变,刚才晴好的天一瞬间乌云密布,竟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一吹,身上的积雪变成了冰块。鹅毛大雪随着七八级阵风不断往眼睛里钻。好在两人从川藏线杀将过来,这种“六月飞雪”的阵势早有领教。

艰难骑至唐古拉山口前的安多已是21时。在海拔4700米的安多兵站门口问路时,穿着皮大衣的哨兵见暮色中的骑行者竟只穿着单衣单裤,雨衣上还覆盖着冰雪,站长立即让士兵们为他们安排食宿。

7月3日16时,经过近4000公里骑行,他们终于骑车由南向北登上了唐古拉山口。雨雪过后的唐古拉山非常雄伟壮丽,不远处是即将竣工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两人留影后见路况、天气均好,“老夫聊发少年狂”,任由自行车一路狂飙,由“世界屋脊”飞驰而下,一口气竟“飞翔”了127公里。

穿过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经都兰县,环绕美丽的青海湖骑行100多公里,7月12日骑抵西宁,他们又取道甘南入川,沿红军长征路线经阿坝到成都。7月20日,两人终于骑行到距成都只有270公里的阿坝理县,由于此段基本都是下坡,他们连续骑车20多个小时,当晚11时终于到达成都。之所以要到成都,是为了补川藏线从成都到雅安的这段路程。这样,他们完整地骑行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两条高原公路。

7月22日,罗维孝和队友们从成都出发,轻松骑行140公里,胜利回到欢迎者云集的出发地雅安。至此,他们作为骑行队的代表,靠惊人的毅力,历时62天,用自行车在青藏高原上画出一个万里圆弧,代表中国人创造了若干项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群众性体育运动纪录。

叩访“天路”:小学三年级水平写出一本书

罗维孝从青藏高原回来后,很多旅友找到他,打听骑游青藏高原的相关事项。拖着疲惫的身躯,满怀圆梦后的喜悦,回家后的老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行前的激动,壮观的送行,艰辛的路程,队员之间感人的互助精神和分别场景,多次游走在生死边缘的惊魂时刻,以及众多藏汉朋友无私的帮助,军民的鱼水深情……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

“我为什么不把这次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他想。其实在路上,老罗就做了大量的笔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川藏线、青藏线,去感受青藏高原那质朴、苍茫、深沉而又气势磅礴的美,当然,还可以了解雅安,了解雅安人的精神。念头在脑海里萌发,于是,老罗决定再一次行走天路――用心灵叩访。

罗维孝拿起了创作的笔,开始了第一段文字:“,应该说是男人们心中最向往的世界。这种向往,如同一个女人向往法国巴黎的香水和时装,有着魔一样的诱惑力……”

走进,一直是罗维孝年轻时候的梦想。1987年,他第一次骑自行车到海螺沟后,便产生了骑自行车去的念头。后来一直把当作神往的“世外桃源”,他做梦都想用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走进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

行程中,罗维孝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地邮局加盖邮戳。回到家中,数不清的一枚枚邮戳,鲜活的一幕幕场景,如同定格的电影胶片,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他提笔记录起62天骑游青藏高原的经历来……

老罗仅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写作的艰辛并不亚于重上一次高原。整整一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15万字的骑游日记《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

“写这本游记,与再次骑游相比,其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年多来,我六易其稿。我不是作家,我只是用笔记录了一路的真情实感和沿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

在朋友的帮助下,老罗将游记上传到BBS,四川大学冬泳协会副会长陈学勤当晚就在网上通读了全文。第二天一早,陈学勤给罗维孝打来电话:“这是一本真实、独特的游记,是用生命写就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无异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向导,是骑游世界第三极的出行指南。”陈学勤还建议他在雅安组织成立“驴”行青藏高原培训基地。

网友赞叹:“它的独特不仅因为写了‘有着魔一样诱惑力’的土地,也不仅因为它叙述了奇人奇旅,而且因为它用最质朴平实的日常语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这一切……”

第7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积累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突破难点的关键:运用想象画面法、抓重点词语法、结合生活实际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跨越国度,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水平、认知差异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德国人民的行为方式理解不通。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法、情境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正确通顺。2.知道课文讲的什么事。3.学习字、词,理解词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板书: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三、汇报交流

1.词语质疑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⑴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⑵“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⑶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及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引入课题

1.回顾课文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课题:多么令人敬佩的民族啊,带着你的体会读。

3.难怪季羡林老先生四五十年后再到德国时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以题引路 自主阅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圈点、标画、批注,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交流汇报 品读感悟

1、品奇丽

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抓重点词语初步试读: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体会景色的奇丽。

(2)课件演示,抓重点词语突破:(鲜花图片)

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

(3)学生试读,教师相机朗读。

(4)情景想象画面:真美呀,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大胆想象,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配乐)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多种形式练读。

(5)整体提升读:师渲染引读:德国勤劳的居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他们用美好的心灵孕育出醉人的芳香。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

齐读。

(6)指导背诵,语言积累。

2、悟奇特 知明理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课件出示语句)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1)花的“脊梁”是哪?莞尔一笑呢?这是怎样的笑?

(2)品不同:

他们把花样在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呀?

家里养花的举手,家里养花是为了什么?中国与德国人有什么不同?

(3)练读,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耐人寻味”的意思:值得人深思。

(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3)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我为人人是指什么?人人为我又指什么?)我们不付出行不行?

(4)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吗?

师:正是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德国人民才创造出这么奇丽的景色。

齐读。

四、深化主题 拓展延伸

1.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特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的境界,了解了德国人奇特的民族风情。也让我们学习季老先生的写作特色。

1)描写花美的句子摘抄本上。

第8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居住的那条胡同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轻人,坐在绿树的荫影下面绘画。绘画的对象是胡同东端南侧的西式楼房。楼的墙体是米黄色的,楼顶的铁皮是绿色的,靠近山墙的地方树立着几只细长的烟囱。因为年代遥远,墙体与屋顶的颜色有些剥落,墙体上面的灰泥不少地方也已经脱掉,出砖块的浅灰的色彩。他画的是油画,厚重的油料很适合表现那些斑驳的色彩。

20年以后,从江西走来了一位况晗的年轻画家,他绘画的对象也是胡同,早先是水彩,用水彩表现北京的胡同。北京冬天气候冱冷,在户外画水彩要结冰,刚画好的画就结了一层晶莹的冰凌,呈现处一种独特的效果,朋友们很惊疑,颇想知道况晗是怎么画出来的。既然画水彩不方便,那就用铅笔,采取宽铅笔的画法吧。积之十数年,于是就出现了摆在我案头的这部画集《消失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90年代由于胡同的大量消亡,而引起了纷纭的争论。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曾经思索了很长时间。简单的理由是北京文化由皇家文化与胡同文化组成。皇家文化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文化,胡同文化则是皇帝以下包括贵族、官员与庶民的文化,胡同则是这一文化的载体。胡同消失了其所承载的文化自然也会随之消泯,这自然要引起人们的忧虑。而作为画家,况晗大概更多了一个忧虑的原因,从画家的角度观察,往往越是荒寒的胡同越具有魅力。颓败的屋顶丛生着密集的野草,草丛深处伸展出鱼骨形状的天线,而雨后苍翠的蜻蜓栖息于天线的纤细尖顶,在黄昏倾斜的光线里,有鸽群在萦绕。清水脊的朝天笏与花草盘子早已倾圯,屋脊最上面的瓦条,也零落不堪,显示出一种参差的美丽。况晗似乎对北京胡同的雪景情有独钟,在迷离的闪烁的雪的密网中,黑色的宅门披上了一层柔软的洁白,而原本洁白的白塔却在这纷乱的雪光中变得有几分妖冶的乌黑了。我明白他是在计“黑”当白,用乌黑的色块描绘雪花的世界,通过飘曳的黑色的间隙表达霏霏雪花的摇曳飘荡,这当然要花费很大气力,但同时增加了许多精简与省力难以表达的境界与魅力。

这样的胡同,在况晗的笔下折射出一种只属于况晗本人的吸引力。他曾说,他的画,就其艺术价值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逐渐淡薄或逐渐升值,但是胡同本身的价值则无疑也会越来越加重其历史的含量。我也持这种态度,艺术是暂时的而历史永恒。在这一点我与况晗的意见一致,同时希望我的这一见解能够被比他早些年便以胡同为对象的那位画家看到,祝愿他的画作精进辉煌,当然也希冀他的笔下仍有胡同,至少不要忘记胡同。因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北京人仍然生活在胡同里,是传承北京历史的重要节点,热爱北京,热爱北京的胡同,进而展示古老北京胡同的精髓,从而为我们枯燥甚至艰辛的生活添加些许审美的愉悦有什么不应该呢?

第9篇:世界屋脊是什么范文

缘定我是

您的光线

伴随呱呱落地的祈愿

为我打开一扇窗

这个世界

开始了我征程的信念

/

没有什么可抱怨

在时间的长河里

爱就一滴一滴融入我的

血脉

成长为

您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尽管

风雨霜雪逐渐

缀饰了您的华年

驮载无数次的灾难

挺直了脊梁

默默在

黄土地

完成人生的答卷

静静地如同

蛰伏在冬季屋檐下

斑驳的犁铧

袅袅旱烟

注解

内心无声的世界

/

没有辜负您的关爱

泪光中

依然走的很远很远

但始终

没有走出您的视线

爱已洒满大地

无法触及边缘

悠长的梦

如白云蓝天

/

我站起的地方

是您粗糙的手掌

您休憩的小屋

只有尺方

您走的匆忙

只留下一根手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