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

第1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在这里,我们将向您展示一个新生的学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并与您一起走进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领域,共同探讨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其学科结构及内涵、外延是什么,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其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培养目标是什么,国内有哪些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目前的状况如何,将来的发展前景怎样等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通过这些研究和讨论,笔者希望能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贡献。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总体介绍,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更具体的研究由本期专刊中的相关论文论述。

2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2.1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2001年12月在北京西苑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即CAAI-9)。CAAI-9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两个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大会接受了部分学者(例如,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的韩力群教授)提出的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逐步建立本科专业的建议,并由钟义信理事长提议将该新专业的名称确定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二是大会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王万森教授任主任),并把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CAAI-9结束后,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领导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立即展开了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积极筹建工作。2002年12月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的积极支持。在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刘宏教授介绍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科学技术本科教育的想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成立于2002年9月9日,这是在何新贵院士倡导下,国内高校中建立的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系。

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这次大会向全国高校发表了“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北京宣言”,在国内部分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先驱的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申请,分别于2003年10月26日、11月26日和12月5日通过了专家论证组、学部和学校评审,并于12月15日前报到国家教育部备案,同年年底在教育部备案通过。

在此期间,2003年11月20日,在广州召开的CAAI―lO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针对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和热点问题举办了一个教育论坛。论坛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大批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参加论坛的代表从各个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论坛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智能化是信息化最精彩的篇章,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智能科学技术登上科学技术的中心舞台创造了条件,因此,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势在必行。论坛还希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能在本次研讨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调查论证,结合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实践经验,形成系统的意见和方案,向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正式汇报,以推动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专业号为080627S。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和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

2.2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继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之后,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西安邮电学院;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和湖南大学;2008年,河北工业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重庆邮电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先后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至此,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全国高校中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学校已达15个。

几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为推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和展览等,做了大量的促进工作。

2004年8月15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涂序彦教授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等到会并作重要指示。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韩力群教授做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的报告,刘宏教授做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报告,彭岩教授做了“国内外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专业情况”的报告。会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这三个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在普通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有关材料》,包括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在若干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议》,二是《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规范的建议》,三是《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议》。这些材料后来成为上报教育部有关材料的最初蓝本。

2004年11月6日~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又一次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上述材料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在普通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有关材料》的修改稿。会后,该修改稿又经钟义信理事长修改和审阅,于同年12月初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名义上报到了国家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对当年以及后来教育部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 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出了一条国外引进与自身提高相结合道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优秀创新团队,采取了国内外引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建设方法,其他高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建设措施。就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而言,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这一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方面,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部级优秀教学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批准为“长江学者计划”一教育部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和国家“111”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4 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共识

在五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经过全国相关高校的不断研讨,目前已达成如下基本共识:

第一,智能科学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我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智能科技人才,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已充分成熟,建议尽快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第二,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5年的建设实践,已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议取消“试办”,即取消专业代码后面的“s”,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发展。

第三,经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讨论,确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脑与认知”和“机器智能”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第一批核心课程。

第四,在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和“智能游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实验活动的3个重要平台。

5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广大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前景十分光明。但也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亟待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尽快完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这些内容在钟义信理事长的论文中已论述得非常详细,这既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整体特色、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就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而言,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的第一批核心课程,但这仅是开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够在我国的专业体系结构中具有更强的整体特色。就各个高校而言,则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下,更加突出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凝练自身的特色专业方向。

第三,加快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问题,我们虽然确立了第一批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但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实验教学,我们虽然给出了三个教学实验平台,但也没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因此,需要尽快提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以同时带动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

第四,重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做出了表率。我们需要抓住国家、地方及各学校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机遇,汇聚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争取有更多的专业进入各级优秀教学团队。

6 结束语

第2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发挥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规划、指导、投入和监督的作用。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统筹配置职教资源,包括职业院校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承担不同的统筹任务,资源统筹应以市级政府为重点。在指导方面,政府要平衡老百姓对学历教育需求和企业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要办好一些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此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职教法》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费用,对中职全额供养。在监督方面,中央、省、市、县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中央一级应通过立法和宏观政策指导,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具体制度实施中央政策,县市一级则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职业院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统筹困难、资源浪费等现象。为此,建议统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关于统筹管理的层级,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的关键在中央一级,即从国务院、教育部开始到基层,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统筹重心在地市一级,因此,从地市层面统筹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而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的现状,建议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中职和高职,目前,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实现中职、高职统一管理。在职业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层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品牌与特色;实施职教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教师资评审制度;以市地为单位进行专业统筹和学校的布局调整。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大家建议应从招生制度改革、学位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招生体制方面,建议削减高考入学比例,试点高职单招,提高中职生进入高职比例,降低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职的比例。在学位体系方面,建议打通职业教育通往大学和研究生的通道,增加专业学位、减少科学学位的比例;建议在本科院校中建立专业硕士学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这一学位,学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在学历教育之外建立“现代学徒工制度”,面向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招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产业工人,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对学徒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课程方面,要统筹设计中职和高职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职教师资人事管理与普通高中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改革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送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改革职业学校工资管理制度等。为解决技能型人才入编问题,安徽淮北市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先入编,进校三年后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也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新任专业技术教师一定的优惠,即可以在聘任后的一定时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此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建议政府出台刚性政策,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企业在学生实习中承担的责任,搭建校企合作支持平台;借鉴浙江宁波的做法,颁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规定政府向企业征收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帮助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第3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课题组由民盟省委会专家组组织民盟、职教社七名教育系统高职称的人员组成。自6月至10月,在福州、厦门及内陆地区,选择不同类别院校展开调查研究工作。调研采取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深入重点院校考察座谈,了解师生及社会、家长反映等形式。然后课题组组织学习了职教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进行数据统计、多次讨论研究。调研中,我们均以派、职教社成员身份进行,力求深入实际,“问实事、讲实话、摸实情、求良策”,讲究实效。经过各方面努力及调查的各院校积极配合,已经基本完成课题任务,现将我们调研情况,认识建议报告如下。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贯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特别是在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六车道”一起办高职的一片热潮中发展起来的。但起步要比浙江、广东迟三年,2002年我们才开始运作起步,此时教育部已开始调控。因此,高职教育存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问题,也可谓“先天不足”。短短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迅速从14所发展到如今的53所(其中公办31所,民办22所),尚有2所公办未备案。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发展形势可谓相当喜人。

根据近三年高职院校招生数统计已达17.53万人,且呈逐年增多趋势。省教育厅提供50所高职院校资料(其中公办33所,民办17所)统计分析: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40人,公办校均专任教师数为211人,民办校均123人,公办比民办校均专任教师多出70.9%,明显优于民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公办校占10.34%(民办为15.95%);本科公办占84.39%(民办为80%);专科以下公办占5.27%(民办4.1%)。教师职务职称结构:公办高级占25.91%(民办23.54%);中级公办占33.49%(民办占19.58);初级公办占29.74%(民办占42.07%)。以上显示高职专任教师学历,职务结构均不尽合理。

又据我们调研涉及26所高职院校,其中收回17所(公办11所,民办6所),自报完整统一的“补充调查表”统计:高职院校平均校园占地396.75亩(最大占1200亩,最小占147.18亩),公办校均占地369.4亩(民办校均446.9亩),17所院校平均建筑面积为9.78万㎡(最多有20万㎡,最少仅3.5万㎡)公办明显高于民办。从自报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来看,17所平均占43%,最高已占70%,最小仅占7.0%,公办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强于民办校。以填报的在校学生数分析,公办在校生平均数为4972人(民办校3273人);师生比例分类,公办校平均为1:24,民办校为1:26.4。再从自报毕业生就业率比较,17所高职院校平均为93.9%(其中公办94.7%,民办92.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9.6%,最低仅有81.16%。调查的17所高职院校年生均学费平均为5975元(最高8000元,最低4800元),公办平均是5530元,民办6717元,民办收缴学费明显高于公办。我们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银行贷款的已占52.9%,银行贷款最高已达1.25亿元,最少的71.4万元,个别院校银行贷款已成沉重的负担。

在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中,也有办学条件、规模质量、效益比较好,对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高职院校,如交通职院、福州职院、省水利水电职院、厦门城市职院以及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等。尤其是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近代官办百多年高等实业船政学堂,深厚文化底蕴和明确办学理念,是2006年以前,唯一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并选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计划”的立项建设单位,其办学综合水平在居领先地位,选为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执行主席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综合水平以优秀等级已获通过了教育部评估,现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高职教育研究会长单位。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迁入内陆永安市已五十余年,是省水利厅公办的行业高等职院,虽然占地仅209亩,但以其品牌的水利水电工程及部级发电电机维护精品课程和“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办学理念,注重实训,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几乎供不应求,对区域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深刻认识到办学指导思想是民办高职成败的关键,也是我省民办院校少数能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与教管者关系,注重内涵建设,“以生为本,服务就业”做得比较突出的民办高职院校。

上述状况说明:近几年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努力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规模是应当肯定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而且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创新特色更是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的。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这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克服的。去年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组对电力职院,泉州华光、中营,省信息职院,福州职院,水利电力职院和厦门海洋职院等七所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预评估”,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方案”标准测评,结果具备和基本具备部评条件的仅2所,必须抓紧整改的占5所。为此,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院校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抓紧整改。从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了解,主要是对高职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政策不落实,普遍反映办学经费来源不畅,投资不足,已严重制约着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行业办校和欠发达设区市办校,投资更不落实,发展困难。部分民办院校反映更为强烈,要求公平对待,纳入政府扶持、引导、服务。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不少新办高职院校困难甚多,呈现“后天乏力”现象,不容乐观。总之,办学理念、目标、质量与加快“海西”建设发展,产业人才支撑,还有相当距离,必须引起进一步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提升、运作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紧迫感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5)。全国28省市都先后已经召开“职教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然而,我们虽亦积极筹备,几易其稿,但至今省政府尚未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贯彻,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性措施。这对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办的高职院校,如何抓紧科学论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与特色,注重内涵自身建设,影响很大。

省委早已明确指出,加快“海西”建设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体系。“海西”战略决策,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又好又快发展。时代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了职教事业的责任定位和极大的战略意义,以及重要性、紧迫性。三教统筹,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重点,需要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社会、家长,以及青少年学子如何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谋生就业志向,这是高、中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但目前还宣传不力。

(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尚不到位,具体化不足:

按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何理解,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相互监督,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有关实际问题的更好解决。根据调研中反映,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待具体办法解决。

办学理念不够清晰,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内涵建设不够重视;有的院校领导班子尚未配齐配强,协作决策能力尚弱;土地置换、供地建设、融资渠道协调不够,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校企之间的互动平台、利益协调、合作互补有待加强,校企、工学、产学研结合合作亟待具体政策和运作机制建立;区域、行业界线障碍,教育资源整合运作力度不大;有的院校基础建设存在重复、浪费现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列入议事日程,加以落实;建立高职院校职称独立系列评审制度,消除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准入障碍有待努力;职业教育“双认证”制的就业渠道亟待疏通,就业准入制度需要规范加强;根据实际和“海西”发展需求,需要合理调控高职发展规模,尽快制定本省高职院校独立体系,评估标准;专业设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亟待改革,重点及精品专业需要大力扶持建设;招生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有待实行灵活指导性指标,并需要研究建立普通、职教同等学历学生合理交流、互动及高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机制等。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调研涉及的高职院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各种类别院校选择还是注意到了,因此,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固然是主要的,但院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海西”,明确目标作用,准确定位不足;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展与内涵建设,摆正规模、质量、效益关系缺乏力度,有的甚至盲目圈地扩展基建,靠银行贷款负债经营;新办院校班子建设滞后,决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不足;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适应能力教育不够,学校教育管理不强;教师培养乏力,双师型欠缺,未形成专兼职实力队伍;有的专业设置不能量力而行,存在文、理科倒挂,工科成本高无力设置的现象,“万金油”专业,教材难以规范,社会就业难;校内实验、教学设施差,技能操作难以实施,校企关系松散,实习效果欠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本质与毕业生就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疏于规范管理;少数院校出现官场化、企业化趋向,作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治学不严。凡此种种现象,我们认为院校主管单位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教育行政部门督导不足。

(四)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已占22所,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普遍反映,民办院校不同程度存在下列问题与困难:

公平待遇问题反映普遍:在政治、双重主管、税费、供地、融资、经费补助、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要求与公办院校相对公平的待遇;如何正确理顺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产权、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及经费使用、分配原则有的尚不落实;民办院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个别尚不明确;慎重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与师资、教管队伍建设,培植品牌专业,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公认度,有待强化;教师权益保障及寻求合理的职称评定新办法,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亟待努力;个别民办院校尚存在短期行为,追逐营利,盲目圈地建设而又实力不足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督促纠正。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八十多年前就倡导并践行了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宗旨,“脑手并用,双手万能”是职教本质要求和培养途径等,至今乃不失其指导,仿效之意义。

世界公认制造业品牌“德国制造”,实是得益于德国至今还是世界“职业教育帝国”。朱鎔基总理在位时,曾研究过世界职业教育四大模式,并崇尚于德国双轨制工学模式。我国有识之士,前仆后继,一直在探索着职业教育强国之路。2005年,在国务院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同时中央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央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选择和定位、决心。最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原则要求又写入胡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方向,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的责任、任务,就是全面理解、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结合实际,尽快把自己的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事办实办好,做强做大,服务“海西”,促进海西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鉴于调研情况及上述认识,我们谨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五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动员、部署今后五年职教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具有“海西”特色的具体化“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性地引导、协调、统筹解决一些带普遍性、紧迫性的职教问题。

(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根据中央和十七大精神,研究制定“职教宣传大纲”及方案,大造媒体舆论,引导正确导向。安排省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刊物,增设专栏、节目,大力宣传中央决策与我省职教发展经验典型,使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形成共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就学、就业志向,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人关注民生和就业。

(三)建议省政府强化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议事计划”和“议事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建议“联席会议”原由教育厅局主持改为由省、市分管的省、市长担任,提升“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增强职教“联席会议”的地位作用,为我省高、中级职业教育发展,多办实事好事。

(四)建议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整力量,明确分工,加强协调,真正体现“三教统筹”,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围绕“海西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当好参谋,用好职权,公开政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对高等职教院校的服务意识与督导力度。

第4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7月31日,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深化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广西自治区主席陈武在签约前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进行座谈。根据协议内容,到2018年广西将初步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民族地区率先初步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人社部举行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大会

8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大会暨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开营仪式。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人社部领导向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及其技术专家团队颁发了奖金,向参赛贡献单位代表颁发了纪念牌。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主持会议。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活动,以“技能强国——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参加第41届、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选手、国内技工院校优秀学生代表以及港澳青年技能人才代表将参加夏令营活动。

教育部召开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

7月22日,教育部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北京召开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会议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意见;通报了教育部在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就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研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教育部召开开放大学发展座谈会

7月29日,开放大学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研讨了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基层电大现状与问题等内容,探讨了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战略转型的思路与举措。

中央财政下拨6.58亿元支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

日前,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补助资金6.58亿元,比2012年增长9.81%,主要用于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所需的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生活补助费以及转业士官待分配期间管理教育(含培训)、医疗补助等。2010至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补助资金24.64亿元,年均增长13.06%。

教育部出台《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6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师厅[2013]5号)。《管理办法》指出,项目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为目标,开发周期为3年(2013年-2015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具备条件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具体包括88个专业项目和12个公共项目的成果。

人社部启动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推荐工作

8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推荐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候选单位候选个人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60号)。本届表彰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表彰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00名全国技术能手,表扬100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80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

职校生首次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8月3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8部委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南京开幕,职业中专学生首次参与该项比赛。

预告

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贸易行业对话活动将于11月中旬举行

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贸易行业对话活动定于2013年11月16~17日在天津举办,会议期间将举办外经贸行业指导国际贸易类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途径、职业教育国际贸易类专业校企合作成果交流、外向型区域经济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多场专题对话。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类3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7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曲阜师范大学杜以德主持的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由温州大学杨彬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组织构建与企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基于温州地区企业教育改革的实证分析》通过鉴定;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贺星岳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因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免于鉴定。

机构

中国职教学会主办推进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座谈会

8月21~22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推进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座谈会在云南召开。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纪宝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出会。会上,纪宝成会长就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四点意见;王扬南副司长介绍了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云南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等作了经验交流。

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立

7月8日,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在京举行成立大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郑树山、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宣布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领导机构成员,确认了33个城市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宣言》,审议通过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章程》和《“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2013年工作方案》。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7月31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全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到会祝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郑树山,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等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中国成教协会张昭文常务副会长、高教社苏雨恒社长代表双方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全媒体形态资源的研究、建设与推广,中国成教协会网络学习服务平台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成人继续教育研究等领域,通过共建合作平台、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合作。

中国革命老区职教联盟筹备会召开

7月5日,中国革命老区职业教育联盟筹备会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召开,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等来自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参加会议。会议就组建中国革命老区职业教育联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研讨。该联盟拟搭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红色旅游协作平台、就业创业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实现革命老区职业院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多方合作、科学发展,促进革命老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满足革命老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在西安挂牌成立

近日,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学校由陕西省戏曲学校、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和陕西省艺术学校合并而成,首批开设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电视节目制作、音乐表演、装饰艺术设计等5个专业,计划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

长春市机械制造职教集团召开2013年会

日前,长春市机械制造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年会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召开。会上,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和双辽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长春职业技术学校与公主岭职业教育中心,吉林工贸学校与永吉县职业教育中心签署了城乡中职学校牵手合作协议。会议期间,还举办了课程建设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论坛活动,并举行了长春市职业教育第一家技能导师工作室揭牌仪式。

泸县建筑职业中专牵头组建泸州市酒城建筑职教集团

8月16日,由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牵头,联合3所泸州市内外高职院校、11所中职学校、1个行业协会、54家建筑企业共同发起组建的泸州市酒城建筑职教集团正式成立。泸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涛与四川省建设人才开发促进会副秘书长伍兴潮共同为酒城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揭牌。集团是泸州首家建筑职教集团,将进一步整合师资、设备、技术、信息,助推建筑产业发展,实现校企共建共赢。

企业

一汽-大众奥迪奥迪职校项目

8月22日,奥迪职业学校项目在北京奥嘉世茂奥迪城市展厅正式。一汽-大众奥迪将通过奥迪职业学校项目深入推进SGAVE项目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奥迪职业学校项目的培训内容包括车辆的保养和维护、发动机机械系统、管理系统、整车电子系统、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底盘系统的检测和维修技能等。参与奥迪职业学校项目,并学满课程的毕业学员,一汽-大众奥迪将联合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举行招聘活动,确保通过毕业考核的学员都能进入奥迪经销商网络工作。通过毕业考核的学员,将与奥迪经销商社会招聘渠道的员工具备同等的维修技工认证资格。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与白城职院校企联合办学

近日,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与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并举行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实训基地揭牌和一汽吉林冠名班授牌仪式。

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与安阳职院联合建设 “航空紧急救援专项人才培训基地”

7月16日,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与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的“航空紧急救援专项人才培训基地”正式成立。该基地首批计划招收直升机飞行员、机械师、救援人员、航空医疗人员等。

各地

《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出台

日前,贵州省制定出台了《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系统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规划,贵州将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思路,在贵阳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40个左右,其他市州建设5个至8个符合当地产业结构特征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设备配置和实训教学环节达到国家标准。

福建推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八项措施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采取到大中型企业办班、在学校为小微企业集中办班的形式,积极承担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任务。文件提出,支持小微企业集聚区域的职业院校发挥实训设备、教师等资源优势,为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的小微企业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以及技术改造升级等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及工艺问题,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河南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要求不得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坚决杜绝推荐有可能危害学生生命及身心健康的任何顶岗实习劳动。

2013年吉林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

7月29日,2013年吉林省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围绕近年来开展社区教育的工作经验,结合社区教育工作情况,实施下一步工作计划的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经验交流,并讨论教育为社区服务的新措施。

湖北与新疆博州政府签约对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7月30日,湖北省教育厅与新疆博州人民政府签订对口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协议。根据协议,湖北省教育厅支持湖北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与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湖北省将面向博州中职生,实施湖北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构建“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的中高职衔接体系,增强博州中职办学优势。湖北省教育厅还协调省内有关职业院校按照“一对一”“多对一”模式,对口支援博州中职重点专业。

上海今年起试点招录和培养“120”急救专科医生

日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招录和培养“120”急救专科医生。今年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首批招录、培养70名定向“临床医学院前急救3年制专业专科生”,培养经费由政府“埋单”。首批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专业采用按需培养的模式,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区、县卫生局(医疗急救中心)提供需求数,招录学生采用定向培养、入学签约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经本市统一考核获得上岗资格证后,担任120急救机构院前医疗急救随车医生。

广东举办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技术指导与培训交流现场会

8月8日,广东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技术指导与培训交流现场会在佛山市南海区举行。会议交流学习了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的经验,为该省首批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取得玻璃分析检验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19名职工颁发了证书。

多地结合实际扩大中职免学费范围

日前,宁夏下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意见的通知》,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三年级所有学生都给予免学费资助。具体的资金来源为,在国家免学费政策范围以内,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按照8∶2的比例共同承担;政策扩大部分所需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承担。

日前,大连市出台文件,规定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在原有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基础上,将免学费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正式学籍学生。免学费标准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标准确定。

7月31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秋季起,就读公办中职的东莞户籍学生学费按照实际收费减免,就读民办中职的户籍学生学费在3500元内按实际收费减免,超出3500元部分自付。

国际

尼日利亚针对离校者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中心

7月6日《大学世界新闻》报道,日前尼日利亚建立了针对青年人的新的职业教育中心,以减轻失业率日益提高的趋势。根据相关数据,尼日利亚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为24%,青年人的整体失业率为38%左右,而且其技能不匹配现象日益扩大。为此,尼日利亚发起了一些新的职业行动,包括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职业教育中心,中心旨在把青年人培养成自主创业的手工业者,并向其提供国际认可的资格。

澳大利亚高层次职业资格收益更高

7月22日,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VER)的报告显示,约30%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在完成学习的6个月内改变了工作的职业或行业。其中,改变工作岗位但仍在相同行业工作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收入和工作地位,而具有较高层次职业资格的青年工人的流动性最强。

卢旺达启动免费职业培训项目

8月4日《新时报》报到,卢旺达国家青年理事会启动一项行动,向18~35岁的青年人提供免费职业培训,从而使其为进入地区多科技术学院作准备。行动的最终目的是降低国家的失业水平及失业人数。

东盟国家努力发展多边职业培训合作项目

8月5日相关媒体报道,来自老挝、泰国和越南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通过了一项新的加强三方职业教育合作的项目。根据项目规定,将对来自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工作本位培训,三个国家学生的资格和技能将得到彼此的正式认可。这一项目的目的在于未来促进工人在东盟国家自由流动。

加拿大加强对土著人口技能培训

8月8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对安大略北部的技能发展和培训给予经费资助。该行动旨在对260名土著人口进行培训,为其提供在当地行业实现高质量、长期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政府将与当地的土著人口组织及地方行业合作,提供重型设备操作、钻探机操作、环境监控等工作岗位的培训。

喀麦隆通过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改善职业培训

8月12日“全非”报道,喀麦隆就业和职业培训部与全非发展机构签订一项合作协议,改善针对青年人的职业培训。这一伙伴关系旨在发展工作导向的培训,减轻青年人从培训到工作过渡的压力,其主要目标是减轻失业率,促进青年人实现体面和可持续的就业。

孟加拉强调发展职业教育

8月12日,一项由国际教育与培训政策和合作网络的研究报告显示,孟加拉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战略型缺陷,比如,公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较少。基于此,报告建议孟加拉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职业学历在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受欢迎

8月13日相关媒体报道,一项由多边银行组织开展的研究发现,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大学中最受欢迎的课程都具有明确的生涯导向。比如,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84%的学生选择学习工程、法律、医学和健康科学或IT专业。在这些国家中,企业和工程是最受欢迎的学历课程。

英国短期学徒制项目出现下降

8月15日,英国《继续教育周报》的数据显示,与之前43%的比例相比,2012~2013学年,英国8%的学徒制项目持续时间不到一年。这一比例的下降始于去年政府“学徒制最低年限要求”的颁布,这一规定指出,学徒制应该持续1~4年。对于一些短期培训项目的持续时间,英国企业、创新和技能部指出,这些短期学徒项目主要针对更有经验的工人,并包括对先前学习的认证。

第5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职教迎来新的机遇期

近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个完美的黄金“波段”,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生源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走出低谷的中国职业教育又面临新的发展“瓶颈”。职业教育如何突围?职教界热切期盼国家继续出台“给力”政策。

就在“两会”召开前的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会议进一步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改民生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本次会议传递出的积极信号,让职教界欢欣鼓舞,也点燃了代表委员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认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即便在高等教育阶段,也需要跟职业有关的教育,满足就业市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则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对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重要方面,“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但是高级技工的培训是相对落后的。”

在教育界联组讨论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特别谈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重要性,并用一个形象的说法表达了他的观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这两个人都为人类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你不能说爱因斯坦伟大,爱迪生不伟大,他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人类都需要。”

事实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非新提法,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明确了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方向。而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这一目标的同时,更是明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可以说,方向明了,道路也清了。

如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有了明确的任务措施,下一步教育主管部门将如何推进实施?

“两会”期间,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陪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参加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会后,葛道凯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葛道凯用“令人振奋”表达了他的感受:“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是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要求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措施。等这个文件正式后,教育部会出台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一起来实施。”

在3月8日与网友的微访谈中,袁贵仁进一步回应:下一步重点推三方面改革,一是建现代职教体系,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转型发展,推动一批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对于如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上升“通道”如何打通?

尽管我国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确立了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针,但现实中的职业教育还缺乏吸引力,入读职校还是许多家长、学生的无奈选择,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也不高。

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当前的职业教育是“断头”的教育,对于绝大多数职教生而言,他们缺乏学业上继续发展的上升通道,因此在许多家长、学生眼中,“读了职业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相比之下,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这些职教发达国家,完备的上升通道让职校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再反观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体系却没有普通教育完善,迄今为止,未建立中职、高职协调发展、逐级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针对这一矛盾,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那么,该怎样理解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如何打通这条通道?

“职业教育不是一个层次,而是一种类型,它应该是与普通教育平行的、独立的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状是成绩不太好、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去读中职,如果把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好了,有助于改变这一情况。周洪宇认为,这涉及职业教育的定位,如果不把它定位成一种各个层次都有的教育类型,仅限于两年制的中职和三年制的高职,它就没有成长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也有同感。在她看来,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框架内,学生到了高职、专科层次就很难再往上发展了。这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考不了高分的学生,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就上职专、中专或者高职。对此,杨文向大会专门提交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的提案。

针对目前职教“断头”式发展,许多代表委员主张要改变把职业教育从整个教育体系割裂出来的现状。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要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要有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毛杰说,这样才能够培养更高端的应用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也赞同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以解决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作为教育界来自普通高校的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也认为:“大学教育要分类、分层次,面向不同的群体,既有大众化的,也有培养精英的;既有职业教育的,也有学术研究的。”

从越来越多代表委员的言论中不难发现,在教育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日渐成为共识。

然而,怎样打通这条通道呢?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司富春建议,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等方式,来构建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通道,为职业院校学生阶段性成才和可持续发展铺设通途。

谈起对中高职衔接的理解,毛杰表示,提倡中高职相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并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这样一个简单的学校升格过程,而是要打通职业学校学生的连贯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建议: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可行的办法是打通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上看,从中职到高职,可以借助学分制。中职可以读高职甚至本科院校,普通高职和中专也应该融通,普通高中可以向中职分流,高职也应该向本科延伸。从横向来看,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和生产领域要有更多的融合和融通。

周洪宇则认为,要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可以采用横向移植的方法,让中职教育向普通教育横向过渡。“中国的教育应当构建‘立交桥’的思路,不管是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还是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必须建立纵横贯通的‘立交桥。’”周洪宇说,这样不管学生在哪一个位置上,都可以流动、提升。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看来,要构建好职教发展“立交桥”,应做好职业教育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分析和预测,科学合理地布局职业院校和专业形态,打通和丰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的衔接通道。

面对代表委员们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热情与期待,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却感到困难很大。李卫红坦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宁愿大家把它想得复杂一点,因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去年,李卫红到湖南、重庆等地调研,发现政府部门之间对职业教育总体规划的认识、对职业教育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缺乏共识。“职业教育机制体制的革命已经来到面前,已经刻不容缓!”李卫红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即将召开,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作出决定,切实解决各部门之间对职业教育的共识,增强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教育要多考虑是为了谁,如果总是考虑技工学校怎么办、合格证书谁来发、教材培训谁来做等问题,一来一去,问题还是‘老大难’问题。”

“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主要是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两个部门,两家难免有各自利益和立场,造成了许多沟通和衔接上的困难。”黑龙江代表、牡丹江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张雅英就职业教育发展管理体制难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张雅英建议,调整教育部门与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业务范围,打造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的体制,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各个层级的职业教育上下贯通,使个人从业前的阶段性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终身教育通道。

而李家俊则认为,职业教育阶段和其他的高等教育阶段学分互认,会给很多人才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但是,要防止一个倾向,就是所有的职业学校都希望它的学生能考上研究生,能够和普通学校去对接,这就又“跑偏”了,因为职业教育就是比较高的职业技能学校,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两会”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或许能为政策的制定、体系建设规划带来更多思考与借鉴。

转型之惑

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除了提出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外,还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这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任务措施中提及的普通本科高校涵盖哪些院校?或者说哪些院校更适合转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认为,应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引导和促进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本科院校转型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合转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840所,其中3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转型。这些本科院校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教育最为接近,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饶子和所指的3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为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新“升本”的30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除了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外,饶子和还认为应该鼓励知名大学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在他看来,这不仅为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对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与饶子和的观点不同,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杜时贵认为,目前已有一些普通高校接收高职专科毕业生进入接受高职本科教育。即通常说的“专升本”。可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往往不尽相同。“大量进入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最终进入到学术型人才发展的路径之中,失去了职业教育应有的特点和优势。”

相较于普通高校,杜时贵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更适合承担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已具相当规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而不是止步于专科层次的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

因此,杜时贵建议,可以考虑让一些办学出色的高职院校,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试点工作。“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不仅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更加明显,对更高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升级换代试点工作,可以在这些地区展开。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全国铺开。”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目前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认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但要区别于普通的研究性大学,要办出特色,才会有竞争力。在他看来,部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办得比较好的学校可以率先迈出转型步伐。

民建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也认为,政府应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择优提升部分职业大学为本科,与普通大学同批次招录。

对于高职升本,一位在教育行政部门任职、不愿透露姓名的委员却持不同意见。这位委员对媒体直言,目前,国内教育界确实存在中职学校拼命想升高职,高职院校脚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条船”,削尖脑袋升本科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任务与分工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科层次人才。这个工作是值得尊重的,没有必要非往本科那条路走。这批优质高职发展起来不容易,我担心他们跑到普通教育的队伍里,按照本科的模式发展实在可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生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学春就在教育界联组会上指责高职升本:“我们对现代职教体系中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研究还不成熟,在标准、内容都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盲目让高职升格,是一种错误。”李学春强烈呼吁正在审批办理的“专升本”职业技术学院,即便升格为本科,校名也应冠以“职业技术学院”字样,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流失,结构和体系相协调。

同样来自民办教育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却认为应该支持民办高职升本科。“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很不足,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鼓励民办高职高水平发展,要允许高水平高职院校进入本科系列。”

争论之中,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讨论的关键不应该聚焦在民办高职能不能升本科上,而是要看这批学校够不够格办本科。”苏华说,民办高职可以升格,变成应用型大学,但关键是如何评定。

面对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到底该不该随之升级?在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看来,职业教育不是都往研究生的方向发展,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果办得好,可以升为本科。但这个比例应当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相较于高职升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李学春认为民办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更具有优势,理由有四:一是一些民办高校具有转型的独特优势和基础条件。二是举办方大都有创办企业的经验。三是民办高校的机制使转型更加顺畅。四是民办普通高校率先转型,可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给出了更宽泛的范围。在他看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来源应该有三种:第一种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第二种是独立学院独立转设。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最为顺畅,应当是我国未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重要支撑。调查表明全国现有303所独立学院,占本科高校总数的26.46%,在校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19.48%。由于独立学院数量多、规模大,办学起点较高,生源层次适中,具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先天优势,与其他两者相比,更适宜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中坚力量。四是部分优秀高职高专升级或转型。那么,到底哪些学校更适合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呼吁,希望国家尽快制定和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一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也建议,制定应用型本科建设、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尽快出台关于整体推进地方高校转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拟定这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方向,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指导高校制定各自的应用型本科建设规划和转型发展计划。栗甲说,要切实抓住这次高校分类建设、转型发展的契机,从方向目标性问题着眼,从具体措施着手,做到规划明确、重点突出、切实可行,努力打造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重要经验。但如何保证新设置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防止走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中?

“目前的评定标准的确存在对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产教结合程度等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指标体现不足的问题。”苏华说。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李学春建议,应尽快建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设置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其设置标准和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不要盲目将普通本科高校或高职院校转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第6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00240)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纷纷建立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并积极加入相关国际性组织。日本于2005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组织的第一个非英语国家正式成员,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介绍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背景、认证现状、认证标准,并分析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特色,可以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 :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ABEE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89-04

作者简介:陈枝叶(1990—),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学。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为了确保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性流动,各国都开始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并纷纷加入国际工程专业教育学历或资格互认协议或组织。目前,世界上关于工程教育专业学历或资格认证的协议主要有6个,其中《华盛顿协议》的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成员最多、权威性最高。从1989年成立至今,《华盛顿协议》日益受到各国或地区的认可,目前有22个成员国,包括17个正式成员国和5个预备成员国。日本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始于2001年,并于2005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第一个非英语国家的正式成员。虽然日本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已认证的专业数仅次于美国。目前,我国正积极筹备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正式成员,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将大有裨益。

一、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

日本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是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JABEE),在日本称“日本技术者认定机构”。JABEE成立于1999年11月,2001年开始进行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使日本于同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预备成员,2005年成为正式成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JABEE逐渐成为具有权威性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估机构。

(一)JABEE成立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过于落后,评价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引进外部评估机制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此外,日本泡沫经济破产,经济发展陷入僵局,为了摆脱国家危机,日本适时地放弃了“工业兴国论”,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全球化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采取统一的国际标准。1999年日本发表的大学审议会报告《21世纪的大学和今后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为保证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应考虑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标准强化专业教学的质量管理,推动日本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文部省联合各专业学术团体以及产业界人士成立了JABEE。JABEE的宗旨一是培养国际性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对高等教育机构中机械工程、农业工程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以促进工业和社会的发展。

(二)JABEE的认证程序

JABEE认证的对象是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中学制为4年的具体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JABEE认证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申请专业认证的院校提交申请报告,各认证委员会成立审查小组。其次,申请认证院校撰写自评报告,向审查小组提交自评报告,审查小组先对其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再进行实地考察(一般为三天两晚)。最后,审查小组根据自评报告和实地考察的情况给出认证的结果,并向JABEE提交认证结果,然后由JABEE向社会公布认证结果。

(三)JABEE的认证结果

JABEE的认证结果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情况:一是A(Acceptable),满足认证标准;二是C(Concerned),基本满足认证标准,希望能够采取措施继续提高;三是W(Weakness),几乎满足认证标准但程度较低,要求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四是D(Deficiencies),不满足认证标准,需要重新申请认证。认证结果“A”和“C”的有效期最长为6年(最长有效期为5年或6年,正逐步向6年过渡),期满后需要重新申请认证。“W”的有效期是3年,第三年会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通过则继续延长3年,如果考核未通过,则需要重新申请。JABEE的认证不是“一评定终身”,认证结果只在有效期内有效,即使已经通过认证的专业也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不断采取措施保障教育质量。因此,JABEE从机制上保障了工程教育质量,从而使工程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四)JABEE认证现状

JABEE从2001年开始进行本科层次的专业认证,2007年开始进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认证。虽然起步较晚,但是JABEE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其认证的专业数仅次于美国。根据JABEE 2014年4月的《2013 年度認定審査サマリーレポート》(《2013 年认证总结报告》),JABEE已经认证了169个教育机构的474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所属的教育机构和专业分类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的专业参与度较高;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类别多、领域广。

值得注意的是,JABEE的认证具有宽严相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次认证时要求非常严格,认证结果主要以“W”为主,需要进行中间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通过认证。以2013年为例,JABEE认证的52个工程教育专业中,有44个专业接受了中间审查。JABEE正是通过这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趋向标准化,从而达到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其特色

JABEE沿袭并发展了基辛格·戴尔关于“工程设计”的实践理念,以法国、德国“科学导向”的技术教育和英国的“学徒式导向”的技术与技能教育为基础,根据美国EC2000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日本国情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JABEE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Common Criteria)和专业补充标准(Category-dependent Criteria),通用标准是所有认证专业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为了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JABEE于2010年制定了新的认证标准。新标准还根据2009年IEA的《The Graduate Attributes of the Washington Accord》(《华盛顿协议关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的相关内容在新指标中增加了“团队协作”这一能力要求,使毕业生的能力标准更加具体完善,更符合国际标准。2013年JABEE的认证报告显示,超过2/3的认证专业选择了新标准,JABEE的新标准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

JABEE的专业补充标准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殊要求对通用标准的补充,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主要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16大类,分别由相关的专业学会负责制定。JABEE的专业补充标准主要包括“强制性项目”和“参考项目”两方面。其中,“强制性项目”是对通用标准中有关课程设置标准的补充,具体内容是“设置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四年的学习,并且60%的课程为与该领域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参考项目”是对通用标准中有关教育目标认证标准的补充,其目的是为认证提供更为详细的参考内容,以保证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给认证专业提供发展方向,使其更好地达到标准,通过认证,具体如表2所示。

审视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日本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认证标准体系,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标准内容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JABEE将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新的通用标准将原来认证标准中的6项变为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目标评定和教育的持续改善4项,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认证标准而言,内容更加简洁明了。此外,另一突出特色是JABEE的标准是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四个步骤“PDCA”即“计划——做——检查——反馈”设置的。JABEE还制定了详细的认证标准使用指南,对认证的目的、认证原则以及各项认证标准的涵义、评定方法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使认证工作落实到实践层面时有章可循,简单易操作,切实保证了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注重对学习产出的评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趋势是“能力导向”,认证重心由“院校的教学条件”转向“学生的学习产出”。新标准体系依照国际趋势从以下方面描述学生学习产出的理想状态:第一,具有从全球视野出发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能够理解工程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工程师的责任;第三,能够掌握并会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第四,能够掌握并会应用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第五,能够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和信息进行设计以满足社会需求;第六,具有交流能力,包括逻辑写作、演讲和辩论;第七,具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第八,能够根据限定的条件,系统地管理和完成任务;第九,具有团队协作能力。JABEE规定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达到以上要求,并且要求说明是通过哪些课程实现的。

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启示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在2006年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并开始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等4个专业的试点认证,随后逐步完善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截止到2013年,共认证了31个专业的231个专业点,覆盖了全国94所高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我国于2009年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并于2013年成为该组织的预备成员,2014年6月提交了转为正式成员的申请。虽然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获得很多重要启示。

一是要重视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认证标准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对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国际性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内容具有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另外,JABEE注重标准更新的动态性,与产业界和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调整认证标准,以此保证工程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动态联系,保障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然而只是形式上与其他国家相似,通用标准中二级指标的划分过细,导致不够简洁,而且各二级指标间的关联性也较弱,导致标准实施困难较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重视认证标准体系的构建,加强与产业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联系,制定更加科学完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

二是要拓宽认证的广泛度。JABEE 认证专业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日本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公立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教育层次上包括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专业类型包括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电子·情报通信工程等16类工程教育专业。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处于推广阶段,认证专业所属机构主要是“985”、“211”等重点院校,而且认证专业的教育层次仅限于本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研究生层次和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并扩大认证机构的范围,努力开展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开设工程教育专业的教育机构的认证工作。

三是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成为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际惯例,工程师注册一般要达到“3E”要求,即“教育(Education)要求”、“经验(Experience)要求”、“考试(Examination)要求”。教育要求就是申请者必须持有从经过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点获得的学位。《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成员都构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都与注册工程师制度具有的良好衔接。以日本为例。2004年文部科学省曾经宣布,凡是通过JABEE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均具备“修习技术者”资格,可以免除第一次理论考试;待累计7年以上,或是在日本技术士的指导下,具有累计4年以上的实务经验后,始可参加第二次测验,合格者经登记后即可正式取得日本技术士(Japanese Professional Engineers,相当于我国的注册工程师)的资格。与其他《华盛顿协议》成员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工程师注册制度,而是先建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因此,在构建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时,应该尝试从标准制定、专业设置等方面统筹考虑与注册工程师的衔接问题,为将来建立注册工程师制度奠定基础,以便日后两者能够顺利衔接。同时,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挂钩,也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工程教育专业参与认证,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专业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正积极准备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正式成员,吸取其他成员的成功经验非常必要。我们要立足国情,逐步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制定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认证标准,在教育层次和机构上拓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广泛度,积极构建与之相衔接的注册工程师制度,并努力与其他国际认证机构保持顺畅沟通,争取早日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正式成员。

参考文献:

[1]大桥秀雄.プロフェツションとしての技术者[R].第三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2002.

[2]Flow of Examination &Accreditation[EB/OL].2013-10-20].http://jabee.org/english/examination_accre-

ditation/flow/.

[3]2013 年度認定審査サマリーレポート[EB/OL].http://jabee.org/accreditation/.

[4]朱永东,叶玉嘉.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3).

[5]蒲彧,杨连生,等.中日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6]于颖,李显扬,等.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及特点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4(5).

第7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对网站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是网络时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网站自身建设,也有利于网络的和谐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大教育学科中的技术中坚,其网站建设不仅是学科特性的体现,也是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与保障。

 

1 网络影响力评价设计与实施

 

关于对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一般是应用网络计量学方法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认为,由于网站的动态特性,网络计量学研究仅能反映一个时间段的情况;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及其用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更能有效体现专业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定量与定性两种手段皆不可或缺。基于此,本研究同时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与访谈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研究。

 

1.1 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

 

关于网站网络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一般从网页情况与链接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细化,

 

通过各级指标测算可以得出综合指数,作为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判依据。

 

关于访谈法,本研究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以及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为访谈对象,主要依据是:①经过初步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大多不浏览教育技术专业网站。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处于学习高涨期,比较关注专业网站,对研究生进行访谈针对性更强;②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实践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对这些扎跟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访谈更具有实践意义。

 

本研究于2013年上半年通过面对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访谈了45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15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2 基于网络计量学的分析

 

在样 本 选 取 方 面,本 研 究 基 于Alexa、AltaVista以 及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对各网站的收录情况,综合考虑各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数据搜集的可行性与真实性,选取了12个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分别是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技术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教育技术学科网、教育技术资源网、中国网络教育技术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学、惟存教育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教育技术热线和在线教育资讯网。

 

本研究于2013年2-4月集中收集以上样本网站的数据。在此要特别说明,网络计量数据来源于某一时间段,具有相对意义,只能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

 

国内外用于链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的工具大多使用AltaVis-ta,本研究则选择了Alexa,AltaVista,Google和Baidu等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一方面,选取Alexa、AltaVista、Google获取网站链接原始数据;另一方面,利用百度权重以及Google PR查询的功能对该网站进行百度权重及Google PR值查询(百度权重最高10分、Google PR值最高10分)。网站综合指数测算方法与步骤如下:

 

(1)通过Alexa、AltaVista、Google等获取原始数据。

 

(2)调整后的数据乘以通过计算得出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得出各网站综合得分。

 

(3)调整数据,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把其中的一些数据小数有效位取9位。

 

指标权重采用直接定权法,即通过专家访谈,由每个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给出各指标的权重,且权重之和为1,然后求多个专家所给权重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一方面参考相关网络计量学文献中专家给出的指标权重,一方面通过电话访谈、网络咨询方式得到专家所给权重,经过统计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分别约为: 网页数10%,总链接数20%,内链接数5%,外链接数10%,网络影响因子10%,内部网影响因子5%,外部网络影响因子10%,百度权重15%,谷歌 PR值15%。具体来说,假设网页数为a,总链接数为b,内链接数为c,外链接数为d,网络影响因子为e,内部网影响因子为f,外部网络影响因子为g,百度权重为h,谷歌PR为i,它的线性回归方程为:Z=a*10%+b*20%+c*5%+x*10%+e*10%+f*5%+g*10%+h*15%+i*15%。

 

也就是说综合指数Z受到网页数、总链接数、内链数、外链数、网络影响因子、内部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百度权重和谷歌PR值的影响。为了便于计算笔者忽略百分号,直接以各项指标数乘以权重系数,计算得出综合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数据,如表3所示。通过EXCEL生成柱状图如图1。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排名情况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1)面向一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网站在虚拟空间里具有较大的网络影响力。排名前两位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 、中 小 学信息 技 术教育网,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中国技术教育网网站内容分为技术教育基础、K-12技术教育、高等技术与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教育装备等几个部分。该网站涉及面广,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培训、以及硬件装备亦有涉及,大而全是该网站的主要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与解读、信息技术课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材同步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等内容。主要面向对象为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工作人员。

 

这两个网站的综合指数远高于其它网站,除网站内容外,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有官方领导,学术机构承办 ,这样使得网站建设有效、持续,从而保证了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同样具有规范化的管理与建设。

 

(2)资源装备类网站也具有相当的网络影响力。资源与装备建设是教育技术的立足点之一,排在第三的是教育技术装备网(15.30303788)。教育技术装备网是由北京中版国际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承办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教育教学类电子图书和教育音像的网站。面向对象为全国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社会书店以及各类社会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化运营方式是该网站的成功之道。

 

(3)学术研究网站(如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等)的网络影响力相对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技术长期以来的实践取向使得学科研究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上升迅猛,但与虚拟空间里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师生相比,在数量上差距较大。而且学术研究网站大多由学术机构承办, 其建设动力更多是自主的或自发的。

 

3 基于访谈的分析

 

3.1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

 

经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发现7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1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致两类,一是教师与同学介绍,二是无意中搜索得知。在问及是否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加入网络收藏夹时,只有2位同学给了肯定的答复,其中一位Q同学还加了网络书签。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更应该懂得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从了解程度看,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于专业网站尚未形成应有的信息敏锐力。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55%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24%平均一星期两次,21%平均一个月一次。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学习是否有帮助时,有15%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学习很有帮助,73%认为帮助有限,12%认为没有帮助。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资源网、教育技术学科网等有很多专业信息,对这些网站进行浏览对学习帮助较大。

 

ZH同学表示,很想加入网站的相关论坛进行讨论,认为这样才能深入学习,但由于申请不成功,也就没有继续。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还需要进行面向用户的深度设计,特别是交互设计。

 

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有13%的受访对象表示十分满意,69%基本满意,18%不满意。问及具体原因以及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何建议时,W同学表示:“浏览这些网站可以得到一些信息,网站信息大多是文献信息或领域内的动态信息,总体来讲与我的论文选题相关度不大,我更想了解一些前沿专题性的信息。”L同学答复是:“浏览知名博客获取的学术信息比专业网站更及时,如浏览华南师大焦建利老师的博客经常可以快速获取教育技术学相关会议信息、学术前沿信息等。”S同学则表示希望能通过网站与国内知名专家的研究团队进行交流与共享。

 

从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可以总结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在研究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对研究生的学习帮助也十分有限。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针对性不强,缺乏前沿性、专题性内容;二是时效性不强,更新不够及时;三是推广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扩散途径;四是交互性不强,难以满足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需求。

 

3.2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

 

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6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2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多为同事介绍,也有教师表示在搜索资源时偶然发现。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41%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8%平均一星期两次,51%平均一个月一次。D教师认为,上大学时对这些网站有些了解,但上班后工作繁忙就很少浏览这些网站了,而且网站内容更新不多,所以基本上一个月才去浏览一次。

 

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教学工作是否有帮助时,有11%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工作很有帮助,70%认为帮助有限,19%认为没有帮助。在问及原因时,L教师认为,有些网站内容是不错的,但因为教材版本不同,网站内容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更多从本省或本市的教育资源网上下载资料。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仅有28%的教师们表示基本满意。F教师认为,网站内容看似很多,但很难找到有用信息。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可以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如下:①网站内容适用性不强,建议根据教材版本或地域特征来对资源进行开发与分类;②界面友好度不足,导致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建议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适用用户的友好界面;③更新不及时,建议形成定期更新机制。

 

4 提升网站网络影响力的策略与建议

 

4.1技术层面

 

(1)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升网站知名度。网站的总链接数是一个网站是否被用户认知的关键因素,一个网站的总链接数是用户对其认知的最好体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具体有:增加网站的友情链接、在各大搜索引擎推广方面进行投入、投入网络广告费用、在各大BBS论坛中进行宣传、改进一成不变的网站、建设英文版面进而更易被各大引擎收录。

 

(2)通过推送服务提升注册用户的忠诚度。建议通过向网站注册会员推送教育技术相关研究的邮件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信息推送是海量信息时代增加信息注意力的有效途径,教育技术学相关网站可以在此方面做些工作。

 

4.2 设计层面

 

(1)提高网站的可见度增强网站的质量建设。网站可见度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网站网页的框架内容。从网站的框架建设看,网站架构一定要合理以便于后台整理,整站页面的结构布局要合理有助于用户提高浏览效率,网站的更新频率要快速、有效、稳定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经常性的浏览样本网站。从网站的内容建设看,除了拥有良好的框架建设和友好的界面,还应在网站内和容质量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只有网站的内容质量提高了,才能可持续性地提高网站网络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2)增加交互设计。通过对研究生的访谈可知,用户具有较强的交互需求。如果能在结合论坛、博客等加强交互的经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将大大提升。

 

(3)加强内容的多元检索设计。从前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可知,用户的检索需求差异较大,如有的希望按教材版本来进行资源分类,有的希望按地域来进行分类,因此网站在设计时应该进行多元检索设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检索需求。

 

4.3 内容建设层面

 

网站内容是网站建设的源泉,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来说,线下的内容建设是网站网络影响力提升的基石,如教育技术装备网通过企业化的内容建设大大提升了网站网络影响力。对于以研究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建设类网站来说,可以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前沿性。建议网站根据自身定位,与相关专家建立联系,要求专家及时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确保网站信息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的及时更新。

 

4.4 管理层面

 

网站建设不仅需要学术研究团队的经营,更需要行政机构的支持。建议通过行政支持、制度建设等加强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与资源支持,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建设制度化、长效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行政+学术”网站建设途径使得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学科专业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评价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质量提升,更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全面发展。本研究并无排名之意,而且基于某一时间段的网站数据也仅仅反映该时间段的状况,仅具有相对意义。本研究旨在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从一个侧面探察学科专业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情况,希望能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程妮.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第8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2016年3月30日至31日,教育部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作为例行的年度职业教育行政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与以往有何不同?站在跨入“十三五”的门槛上,如何评价“十二五”的职业教育发展?在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有没有新的调整?面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开好局起好步?这是此次会议备受关注的焦点所在,也是本文的主要报告内容。

一、关于这次会议

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以下简称“职教工作会”),是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旨在指导和推动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战线工作的重要行政会议。今年正处于“十三五”开局的节点上,有几个重要的背景,使这次“例行会议”的意义更显突出。

一是考察贵州期间专门视察职业教育。2014年6月,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向、目标任务、改革重点等做了全面深刻阐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时隔刚好一年,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考察期间专程来到贵阳市的清镇职教城视察职业学校,他对贵州发展职业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1]。在推进扶贫开发,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阶段总书记再次突出强调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引意义,需要认真领会、学习和落实。

二是中央领导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部署。2016年1月1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年度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和“十三五”教育工作。会前,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对“十三五”教育工作提出非常明确的任务要求,强调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重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刘延东副总理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对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做了深入分析和判断,系统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和今年教育工作要着力完成的重点任务[2]。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教育工作的批示和部署,明确“十三五”职业教育工作任务,确保实现教育整体战略目标,需要职业教育做出及时有力的回应。

三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3月17日,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要求,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等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3]。深入领会国家战略意图,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明确工作的着力点,需要认真研判,加快作为。

基于这样的背景,会议的主题被确定为: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总结“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明确“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部署2016年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从新起点上重新出发,开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新局面。

在会议设计上,有关方面也一改几年来坚持的“视频会”的“惯例”,而采用集中会议形式,并安排现场考察环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会议的重要性。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有关社会团体、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研究机构等方面代表,共计150人参加了会议。

实际上,这次会议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就是年初从复旦党委书记任上调到教育部、代替已到任期的鲁昕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朱之文副部长履新伊始。作为新任主管部长,他的施政表态、工作思路和风格自然受到高度关注。据教育部同志反映,朱之文副部长也表示,要借这次会议的机会与战线的同志们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一下,也是熟悉工作的一个环节。

会议安排了六个环节的内容:一是工作座谈。大会之前,朱之文副部长专门召开一个座谈会,仔细听取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职业院校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和工作打算。二是会议交流。贵州省教育厅、上海市教委、广东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黑龙江省讷河市人民政府、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市商业学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三是领导讲话。朱之文副部长代表教育部党组围绕总结“十二五”职业教育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好2016年工作三个方面内容发表重要讲话。四是现场考察。与会代表考察了位于贵州(清镇)职业教育城的公共实训中心、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旅游职业学校等。五是分组讨论。会议代表分成4个小组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谋划好“十三五”改革发展、做好2016年工作开展了热烈的研讨。六是会议总结。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对这次会议的特点,葛道凯概括为“四个第一”:是在全国迎接“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第一个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职教战线五年来召开的第一个现场会议形式的年度工作会议;是中央刚刚正式印发“十三五”规划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后召开的第一个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新近视察职业教育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在贵州同一个地方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

二、关于对“十二五”职教工作的评价

朱之文在讲话中认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国共有1.28万所职业院校,基本实现了高职学校布局遍及绝大多数地市,中职学校布局遍及绝大多数县区。职业院校共开设了近1000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十二五”时期,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千万人次毕业生,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生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更加彰显。通过完善办学标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式,引导和督促各类职业院校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办学。系统研究推出了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院校教学提供了依据,规范了教学行为;出台了中职教师和校长专业素质标准,明确素质要求,为教师招聘、校长遴选、考核评价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优化中高职专业设置,中职专业大类由13个增加到19个,专业数由270个增加到321个,高职新增3500多个与现代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点;全面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渠道,2015年高职招收的新生当中,50%是通过分类招生考试途径入学的;创新职业院校质量评价制度,定期质量报告,评价标准和过程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三是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700多亿元,实施了一系列固本强基的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中职示范校、200所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支持2000多所学校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支持建设2000多个实训基地、1812个高职特色专业点,培训国家和省级职业学校骨干教师45万名。各地结合实际实施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工程项目,职业院校的基础办学能力明显提升。

四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依托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建立了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产教对话,行业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国已建立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覆盖60%以上的职业院校,吸引了3万多家企业参与;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通企业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通道;积极探索定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部署165家单位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五是经费保障制度和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建立生均经费制度的举措,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2011-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总经费大幅增加,从2409亿元增至3424亿元,其中财政经费从1460亿元增至2557亿元,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经费重点保障的一个领域;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先后印发了文件,推动各地建立健全高职和中职的生均经费制度,加快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省、区、市都建立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有26个省建立了中职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对中职学生实行免学费,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免学费已经覆盖了91.5%的学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年每生1500元提高到2000元,开通了全国中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一生一号终生不变的学籍电子档案,确保应免尽免,应助尽助,高职学生奖学金覆盖近3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六是职业教育脱贫作用有效发挥。加大对贫困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在实施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的同时,为每个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每年补助3500元,促进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推动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特别是示范性职业院校面向中西部学生招生,东西部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保持在30万人左右;组织开展对口帮扶,推动东部地区10个职教集团,与滇西市级地州开展对口帮扶,用东部地区较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西部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举办内地新疆、西藏中职班,已累计招生近2万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得以顺利就业,实现了个人和家庭的脱贫;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渠道,数百万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成了家庭中第一代大学生,获得了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机会。根据中山大学2015年调查显示,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脱贫的直接贡献率达到48%。

七是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社区教育广泛开展,五年来,共建设50个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4个部级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学校为骨干,以社区办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每年有上亿人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老年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形式参与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渠道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素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0多个省份开通终身学习网,初步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网络;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定制度,开展学分制银行建设,着力推动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参与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的城市已经超过1000个(以县级以上单位作为统计);组织开展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等评选,营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开放大学试点有序推进,设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6个开放大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建立宽进严出的教育教学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学分制银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系统部署;成立全国学习型城市联盟,编写典型的案例发展报告,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

朱之文认为,上述这些成绩标志着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状况正在逐步扭转,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强调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总结这些年的发展经验,为“十三五”的发展提供实践上的依据。他认为,有五方面的经验弥足珍贵,需要高度重视。一是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经济新常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市化建设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二是坚持内涵发展。始终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提高办学能力、办学水平,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成长成才、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大力改革创新。将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在招生入学方式、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四是尊重基层首创。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就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走差异化多样化道路,激发地方和职业学校的内生动力。五是营造良好氛围。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风尚。

三、关于“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对如何科学谋划“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朱之文在讲话中做了全面阐述。他认为,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要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明确改革发展方向。一是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启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这将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规格、规模都要及时跟进变化,一方面要主动开辟和办好新专业,加快培养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针对新增劳动力,以及去产能转移劳动力,进城农民工、待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群体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就业、转业、创业所需要的技术。同时,还要注意在适应中高端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中低端产业发展的需求,完成好培养大批传统产业急需人才的重任。二是密切跟踪产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改革动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高水平大学,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行再工业化战略。这一变化正在深刻影响工作岗位的变化,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牛津大学联合的报告预测,美国现有47%的工作岗位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英国是35%,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是57%,受到人工智能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劳动将被自动化机器所取代。对此,职业教育要做出前瞻性的部署,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新的规划。

其次,要深刻认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仍然不够,唯学历用人的导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发展的空间还受到限制。二是职业学校招生难度比较大,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出现下滑的态势。这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有关,也跟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高、政策导向力度不大支撑不足有关系。三是职业教育就业导向需要进一步强调,有的地方和学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的倾向,如果这方面不注意加以引导,就可能偏离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四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亟待提升,一些学校人才培养观念、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践实训条件还有很大不足,专业建设水平低、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五是经费投入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总的经费增长幅度比较大,但是从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来看,从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占财经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来看,是有所下滑的;另一方面社会资金、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六是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短缺。七是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突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税收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行业缺乏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流动不够通畅;学校管理、职业培训管理部门之间也有交叉,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社会用工条件对毕业生存在一些限制等等。

第三,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厘清基本思路和重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一是把握更准的定位。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不动摇。职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不能把职业教育变成升学教育;职业教育不是断头之路,应该创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机会;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通道;职业教育是开放的教育,不能学校关起门来办学,要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二是打造更高的质量。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十三五”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搞好专业布局,创新教育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畅通企业与学校人才流动的渠道,从企业聘请一批符合条件教师;改善办学条件,实行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使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得到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强教材建设,跟上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保证教材能够代表行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三是形成更优的结构。要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中职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立足于把中职教育办强办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生源;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要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进一步调整院校布局;专业的结构布局要跟上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要有前瞻性的研究与预测。四是建立更顺的体制。强化行业指导作用,通过行职委利用行业组织的优势,加强对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以及评估;发挥企业的作用,更加充分地把企业资源利用起来,把企业跟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尽最大努力破除由于部门之间原因造成的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鼓励地方率先探索解决,部委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协调,让学校能够更顺畅地发展;进一步改革评价制度,不能只是教育说了算,还应该让社会、企业说了也能算;在学校治理上,要加快走向开放,社会、企业、家长能够参与进来。五是提供更强的保障。要加大投入,既要加大财政上的投入,也要引导社会的投入,既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资源的投入;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让社会资本、资金能够顺利进入学校;在政策层面,健全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政策、捐赠政策、交流政策等,畅通渠道。六是实现更加的公平。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做到应补尽补应免尽免;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下岗人员、残疾人、退伍士兵等群体接受职业教育资助补贴政策;通过对口支援、倾斜政策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做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七是推进更大的开放。要注重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国际上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经验,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尤其是瞄准国外优质职业学校,在我们所需要的产业方向开展合作;加大对外交流,特别是注重通过交流拓展教师的眼光视野,掌握产业前沿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鼓励职业学校走出去,尤其是配合企业到海外发展;积极参加国际职业教育组织的工作。

四、关于2016年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

会议之前,教育部下发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要点》围绕对接国家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公平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全民继续教育、提升工作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等5大类,确定了1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规划新时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学校管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扩大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经费投入和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积极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方位强化宣传工作。

朱之文在讲话中对一些重点工作做了进一步强调:一是要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的“十三五”规划,各司局也正在编制本系统“十三五”规划,各地和院校也要做好自身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这项工作已列入全国人大修法计划,是教育部今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推进修订工作。三是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争取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研究制定行指委章程和教指委工作规则;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职教集团化办学试点。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印发《关于职业学校课堂设置和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启动中职目录修订工作;落实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抓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六是做好职业教育扶贫工作。部里正在制定教育扶贫的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扶贫将有一系列具体举措。七是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机制,建设针对老龄化的教育载体,继续认真办好社区教育;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发展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做好学分累计跟转换的试点工作,完善继续考试的制度。八是全力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关于大会的经验介绍

在会上,有9个地区和单位做了大会经验发言。贵州省教育厅重点介绍了他们针对是全国贫困人口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省份的实际,实施创新职教脱贫行动计划的情况。他们坚持教育拔穷根、职教先突破的思路,通过职业教育对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1户1人1技能”的培训。2015年6月17日,考察清镇职教城,充分肯定了他们职教脱贫的工作。上海市教委重点介绍了他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国际视野、超前规划、动态调整和开门规划,面向2030科学谋划上海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工作。广东省教育厅介绍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情况。他们通过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保证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产业需求相适应、整体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升级相适应。湖南省教育厅介绍了他们坚持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夯实质量基础、强化质量保障、加强质量监管三方面入手,狠抓专业群建设、教学标准建设、监控机制建设的情况。中共讷河市委、市政府介绍了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情况。他们通过加大保障力度,推进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制度约束衔接配套;通过整合力度,推进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培训资源集中统筹;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校校、校企、校社深度融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介绍了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工作。他们围绕制造强国战略,启动了行业性人才培养专项行动,依托行业优势企业推进校企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机械行业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重点项目。北京市商业学校介绍了他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创新发展的工作。学校党委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一支优秀教师团队,学校改革发展呈现生机勃勃局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介绍了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他们以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技术追踪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北京大学介绍了推进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工作。他们通过统筹规划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努力创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体系。

葛道凯在总结中对上述单位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些发言内容集中在三个维度上,即质量、产业和民生,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他指出,发言所讲的内容特色鲜明:一是接地气――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把国家政策、先进理论渗透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二是有思考――善于对工作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把改革实践上升为制度设计,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持久动力;三是有进展――不断推进改革向深层次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工作基础,工作成效显著。

六、关于分组讨论的情况

第9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多源流理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公共政策;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

公共政策过程研究一般分为政策制定过程研究与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其中,政策制定侧重于作出决策的过程,而政策执行则偏向于行政管理的活动。在政策制定过程研究方面,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约翰・W・金登(John W.Kingdon)通过对247人次深度人物访谈与23项案例调查研究,于1984年出版了《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Agendas,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一书。该书突破了对政策制定过程进行阶段分析的传统框架,将政策议题的变化视为多源流(multiple streams)互动的结果,旨在更准确地重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整体状态。多源流理论(multiple streams theory)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提出了新的逻辑解释并重构了互动模型,能透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黑箱”,有较强的逻辑解释力与场景适用性。基于此,本文以多源流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尝试对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Education,简称Ed.D.)的政策源流、政策共同体等方面进行全盘扫描与探究,以期从中整体把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形成过程的历史脉络及其演进规律。

一、多源流理论:逻辑解释力与场景适用性

多源流理论是约翰・W・金登提出的一种决策过程理论。它以研究模糊状态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目标,主要用来描述政府、国家和大学这类复杂组织的决策环境,以回答政策问题是如何引起官员关注的、政策议程如何建立等。金登认为,政策决策过程由问题源流(problem streams)、政策源流(policy streams)和政治源流(political streams)这三种独立的源流组成。这三种源流也被认为是多源流理论解释议题被提交给政府机构审议的主要概念。

(一)问题源流

在金登看来,“问题”(problems)是公共政策议程分析的逻辑起点。问题识别对于政策议程非常重要,而备选方案也只有被标注为重要且紧急的问题相联系时,被提上议程的机会才会明显增加。金登将政策议程界定为“对政府官员及其周围的人们正在认真关注的问题进行编目”[1]。他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率先对诸如“问题是如何引起政府官员关注的,政府官员的决策据以选择的备选方案是怎样产生的,政府议程是如何建立的,以及为什么一种思想会适时出现”这样一些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回答 。[2]

问题源流(problems stream)主要是指社会环境中“漂浮”着各种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员)的关注进而上升到政策议程,取决于评价问题存在与否及重要程度的一系列指标、能够导致对于某个问题关注的焦点事件、对现有项目运行的反馈等。换言之,问题源流就是指对需要政府行动来解决的问题的觉察,就是阐释问题是如何引起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员)关注的。“有时,一个紧迫问题的识别就足以使某一个主题在政策议程上获得显著地位”,“把一个建议与一个被视为真实的和重要的问题联系起来的确使那个建议更有希望被推上议程”。[3]一旦某一特定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要人士的关注,某些种类的方法就会整个“得宠”,而且其他方法则同时会失去“天恩”。[4]

(二)政策源流

政策源流(policy stream)是指政策建议产生、讨论、重新设计以及受到重视的过程。政策建议、提案一般由“政策共同体”(一般包括学者、政策研究者、利益集团、智库等)提出,政府官员、学者、政策研究者、规划与评估办公室和预算办公室的人员、利益集团的分析人员等都可能参与其中,政策思想在由这些人员组成的“政策共同体”中四处“漂浮”。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抛售”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力争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够被政策决策者采纳。政策共同体的专家们会选择一个或一些问题提出自己视角下的政策建议,这些“漂浮”在政策原汤周围的政策建议能否被重视和采用,主要取决于这些政策意见的技术可行性和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5]尽管“原始的政策鲜汤”周围“漂浮”着多种意见主张,但是如同在一个自然选择系统中的情况一样,只有那些符合某些标准的思想才会坚持下来。有些思想幸存下来并且得以成功;有些政策建议则比其他的政策建议更加受重视。[6]

(三)政治源流

政治源流(political stream)是指政治因素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即主要研究促使政策问题上升为政策议程的政治事件和活动。[7]金登认为,政治源流包括三个重要因素:国民情绪、有组织的利益集团(organized political forces)的争夺行动、行政和立法上的换届(turn over)。国民情绪是指在某一既定国家中相当数目的个体都倾向于沿着共同的方向思考,并且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利益集团的争夺行动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力量;行政和立法上的换届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议程,新政府上台标志着潜在的变化即将发生。尼古拉斯・扎哈里尔迪斯(Zahariadis)对金登政治源流的三个要素进行了修正,将三者整合为一个概念变量,即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整合对于那些拥有相对集权的政治系统和强有力政党的国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8]

(四)三流汇合:政策之窗开启

多源流理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结合”。金登认为三大源流在关键时间点上汇合到一起,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就会被打开。即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当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汇合到一起的时候,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间点就是所谓的“政策之窗”。金登强调,政策之窗就是“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该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政策之窗是由紧迫问题或者是政治源流中的重大事件打开的,其开启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当政策之窗开启时,政策企业家(policy entrepreneurs)必须抓住机会开始行动,否则机会就会失去,需要等下一次机会的到来。“政策之窗”只会短暂开启,需要“政策企业家”抓住机会对政策制定系统进行软化。当政策企业家在政策之窗开启之时成功地将彼此独立流淌的三大源流结合起来,那么该问题上升到政策议程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就是金登教授所描述的“多源流模型”,它综合了三种源流、偶然事件和行动者三方面来解释政策议程的设置问题。

概言之,多源流理论重视突发性事件、政策倡导者和政策共同体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对涉及教育、医疗、环境、公共交通等公共领域的政策制定过程有较强的逻辑解释力和场景适用性。

二、“三流演变”: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政策议程的多源流分析

(一)问题源流:教育专业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和教育职业的专业化运动与单一的学术型学位之间的冲突

1.学位供给与学位诉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一个学术性领域,又是一个实践性领域。随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领域既需要教育理论指导,又需要教育管理实践关怀。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这两种现实需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能在单一的学术型教育学博士学位教育体系中得到满足。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学术型的教育学博士重在培养“专业型的研究人员”(professional researchers),着重培养学生在教育领域的知识创新能力,“学术性”是教育学博士的基本价值取向。专业型的Ed.D.旨在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researching professionals),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领域实际存在的问题,“实践性”是Ed.D.的基本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单一的学术型教育学博士同教育专业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和教育职业的专业化运动产生了冲突,社会上对教育专业实践人员的广泛需求呼唤高校致力于培养教育专业实践人才教育博士的出现。[9]我国自1996年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为基础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据钟秉林教授等人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教育硕士已累计招收6万多名学员,3万余人已顺利毕业并获得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涌现出一大批教学名师、知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对接受更高层次的Ed.D.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2.世界发达国家(地区)Ed.D.教育实践的借鉴

为解决单一的学术型学位同教育专业强烈的实践性特征与教育职业的专业化运动之间的冲突,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Ed.D.教育实践的探索。世界最早的Ed.D.出现在美国。19世纪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师范学院,设置了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以培养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学术性人才。1920年哈佛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其目标是让那些有确定职业的人们获得特定的专业技术,培养面向实际工作岗位的教育领域实践人员和管理专家。[10]截至2004年,美国约有220家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领域授予博士学位,其中至少有180所授予Ed.D.[11],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目前,美国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哲学博士与教育博士并重的局面。[12]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于1990年首设Ed.D.项目。截至1996年,澳大利亚38所大学中有一半以上大学实施了Ed.D.项目,Ed.D.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于1992年诞生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Ed.D.。经过数年的发展,到1998年,英国已经有24所大学开展了29个Ed.D.项目计划,远远多于其他学科。截至2005年,英国Ed.D.项目已有40余个,成为英国博士教育中发展最快的领域。[13]我国香港地区从1997年开始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目前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四所高校开设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开展Ed.D.教育实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我国实施Ed.D.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和先进经验。

(二)政策源流:政府的理性选择、学者的谏言建议与高校的主动试点形成了政策合力

1.政府的理性选择

在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意志和行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政府出台的政策、决定、意见(诸如《中国教育年鉴》)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官员的讲话中来考察Ed.D.政策议程的历程。

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2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强调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世纪末我国确立科教兴国的方针。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央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等目标。通过梳理和分析政府文献,不难发现: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治理基本上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创新制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200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其凤在首次全国专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我们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促进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同年,周远清指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特定职业(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的联系”。2006年,吴启迪在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上透露,我国将“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类型,增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比例”。由此可见,政府对开展博士层面的专业学位教育有着理性的选择。

2.学者的谏言建议

与政府(官员)相比,学者们成为研究Ed.D.政策议程的主要群体。从20世纪末就开始,学者们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总体来看,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谏言建议。

一是设置Ed.D.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如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2007)教授的《论我国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设置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余国升(2008)的《高校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探究》等。二是设置Ed.D.的政策建议。如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2003)教授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政策建议》、马健生(2007)提出了《关于教育博士(Ed.D.)培养方案的构想》等。三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国外Ed.D.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如北京师范大学洪成文(1997)介绍了《英国开设新型教育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文东茅与阎凤桥(2004)研究了《美国“教育博士”(Ed.D.)的培养及其启示》、华南师范大学袁锐锷(2006)提出了《关于澳大利亚若干大学教育博士培养工作的思考》、邓涛(2009)发表了《国外教育专业博士教育的成效与问题――兼谈对我国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等。这些学者的谏言、建议与思想在政策共同体中相互碰撞、结合,就我国Ed.D.设置的迫切性和可行性达成了一致,他们对政策决策者进行软化,形成了Ed.D.政策议程在“政策原汤”中四处“漂浮”的画面。

3.高校的主动试点

在设置Ed.D.的问题上,我国一些高水平大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早在20世纪末,就有少数高校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了Ed.D.的试点工作。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开设“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课程大学校长进修班”。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面向高校管理者的教育学博士项目[14],培养了一批高校的高级管理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北京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了“高级教育管理博士学位”(Ed.D.)的合作项目。[15]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03年12月组织相关教师访问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学习了解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2005年6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12所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院领导共15人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四所高校Ed.D.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考察[16],并形成了《中国教育博士考察团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17]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以上高校的主动试点为Ed.D.政策议程的设置提供了实践基础。

为了准确描述Ed.D.政策议程政策共同体的构成与分布,笔者将其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加以梳理和归纳,具体见表1。

(三)政治源流: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政策制定离不开流行的思想观念等环境。”[18]组织社会学理论强调意识形态在社会建构政策范式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意识形态通过影响政治话语来影响政策范式。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人心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其意识形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去分析Ed.D.议程设置的政治源流非常有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鲜明地体现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些政策与措施共同作用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源流。

1.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的要义在于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1995年,我国政府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1998年两会记者见面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向世界作出庄重承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表明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了国家意志和政府行动。2001年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专辟一章阐释“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要义。2002年,为了应对后WTO时代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人才强国战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毫无疑问,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既需要高层次的理论型人才,也需要规模宏大的实践型人才。

2.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其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简单的道德诉求,而且还印证了“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培养规模宏大的教学名师和教育家,造就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职业型和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有1600多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100多万中小学校长和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以及大批高校管理干部[19],他们对接受Ed.D.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此外,我国自1996年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涌现出了大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中小学校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为教育领域培养更高层次的研究型专业人员,成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议题。

3.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的需求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表现在教育产品的供应上,就是要满足人民“想要的教育”,社会要及时提供“应有的教育”,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开门办学;体现在教育的发展方式上,就是要从以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教育终极目标上,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这些都深深地浸润着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1984-2006年,我国先后有2567人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活跃在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于现有学位类型的单一性,教育实际工作领域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级职业型人才难以进行系统的和有计划的培养。Ed.D.的设置,不仅将填补我国学位体系的空白,也将使教育领域高级学术性人才和高级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相互协调,相得益彰。[20]

(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三流汇合与政策之窗的开启

Ed.D.的“政策之窗”是什么呢?笔者认为,2008年1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正是这样一扇“政策之窗”。在这次会议举行之前,Ed.D.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已经汇聚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Ed.D.被提上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的议事日程。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会上作了关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问题的说明”。在这次会议上,政策企业家们一致认为,“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学科类型、结构和层次,培养教育实践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09]8号),决定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新突破。至此,Ed.D.的“政策之窗”被打开了。

三、结语

从Ed.D.的政策议程设置过程来看,该政策的出台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高级职业型人才的诉求,也切合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需求,更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生动体现。Ed.D.政策议程从学术问题上升到国家政策问题,历时5年之久(我国自2004年就开始了Ed.D.的招生论证工作),在政治官僚、学者和高校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了长期酝酿与科学论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学者的谏言是开启政策之窗的催化剂。然而,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Ed.D.的设置也并非完全理性的选择。15所试点高校在实际招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招生对象与招生规模上“打插边球”等),以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9月下发了《关于严格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规范的通知》,要求各试点高校要严格遵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等文件精神,不断提高Ed.D.的培养质量,自觉维护Ed.D.的社会声誉,促进Ed.D.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彰显Ed.D.的专业特色,实现“发现的学术”与“应用的学术”的有机融合,消除Ed.D.在身份认同上的尴尬地位;与学术型博士相比,Ed.D.的学费偏高也引起了一些非议;Ed.D.至今只有一届毕业生,其培养质量、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接受社会的评估和检验。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政策企业家的关注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5,12-145,145,148-181,148.

[7]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47.

[8]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4:103.

[9] [12] [14] [16]马健生,滕B.论我国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设置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21-27.

[10]张应强.关于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政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3(1):40-43.

[11] [15]文东茅,阎凤桥.美国“教育博士”(Ed.D.)的培养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97-100.

[13]邓涛.国外教育专业博士教育的成效与问题――兼谈对我国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72-77.

[17]马重奇.中国教育博士考察团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