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精选(九篇)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

第1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风湿痹证;辨证分型;临床治疗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认为导致风湿痹证发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素问·评热病论》中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类证治裁·痹症》更明确指出“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表明风湿痹证的发生是在内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就外因而言,风湿痹证的病因也不是单一的,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了体内风湿痹证的形成是风、寒、湿淫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寒、湿邪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外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内因,是本。现代流行病学的调查也证明了古代众医家对风湿痹证的病因认识是正确的,例如日本多留淳文调查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引发诱因50%是过劳。陈之才对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进行调查,认为内因有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受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达47%。随着对风湿痹证的深入研究,在以往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除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外邪说外,许多医家重视正气虚弱、卫表不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在本病中的作用。如朱良春认为先有阳虚,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被阻,壅滞经脉,深入骨髓,胶着不去,痰瘀互结,凝滞经脉而成顽痹。焦树德认为肾虚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肝肾而致本病。王承德认为本病由外邪引起者不少,然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由内而生,如阳虚生寒、阴虚生热、血虚生风、脾虚生湿、久为痰浊、气虚生痰,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从内而生,阻闭经络、留滞关节,痹病乃作。

2 辨证分型

证候与治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不同医家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ZhangGG等[2]采用严格的前瞻性研究方案,比较3名中医师对39名RA患者的辨证及用药是否一致,结果显示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的辨证分型的吻合度较低,但用药较为一致。路志正等[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型和邪郁而壅、湿热痹阻型;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型和肝肾同病、气血两损型。戴慎等[4]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分别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陈龙全等[5]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辨证论治。曹惠云[6]将本病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型、气血不足型4型。刘健[7]根据老年RA的病因病机特点将其分为营卫失和、外邪入侵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型,湿邪壅阻、痰瘀互结型3型。

3 临床治疗

3.1 专法专方施治

临床上运用实验方、自制方、民间方、秘方等治疗风湿痹证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孟德清[8]用“除痹止痛方”治疗300例风湿病患者,治疗组214例,采用除痹止痛方,对照组86例,采用甾体及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细胞毒药物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46%和96.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06%和80.21%。彭至善等[9]用“天乌饮”(天麻、生草乌、生川乌、乌梅、威灵仙、秦艽、甘草等用米酒浸泡1个月)治疗100例风湿寒性关节痛,每次25 mL,1日3次,饭后服,2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愈38例,显效3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赵贵铭等[10]用“康痛酊”离子透入治疗风湿痹痛188例,患者均有关节疼痛或软组织损伤而致的疼痛症状。将配制的酊剂浸湿干纱布,敷帖在患者疼痛肿胀的部位,再以康门牌KXF-1型风湿关节炎治疗仪将药物直接导至病灶部位。1日1次,每次30 min,10日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124例,有效5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7%。杜天信等[11]运用“寒湿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病375例,以正清风痛宁片为对照药,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障碍、晨僵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281例中显效122例,有效108例,无效51例,总有效率94.31%。周志华[12]用自制的消肿止痛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临床疗效显著。消肿止痛膏由红花、地鳖虫、生大黄、生栀子、香附、制乳香、制没药、蒲公英、天花粉、生甘草组成,贴敷患处,每天换1次,连贴5次。结果治愈91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3.2 单味中药提取物

①雷公藤:雷公藤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药之一。刘方[13]的研究表明,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从雷公藤植物根中提取的总苷-雷公藤多苷(TWG)。TWG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及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TWG还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L-2的产生和表达,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有效率为89.6%。据报道30例RA患者,在急性期口服TWG30 mg/d及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待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仅口服TWG30 mg/d治疗。结果缓解9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2%。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给予TWG,每次20 mg,3次/d;静止缓解期,每次10 mg,3次/d,小剂量维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0%。目前应用的主要有雷公藤总萜片、雷公藤滴丸、雷公藤缓释片等剂型。②青风藤:青风碱是青风藤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风湿及免疫抑制等作用。李瑾翡等[14]用青风藤的水提物“风湿可克”进行抗炎的实验研究,表明青风藤有显著消炎作用。毕晓扬[15]应用从青风藤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正清风痛宁治疗RA34例,临床控制及显效率为48%,总有效率88%。③蛇毒素制剂:利用金钱白花蛇、眼镜蛇、乌梢蛇等蛇毒素的镇痛、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治疗风湿病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对于RA的治疗。另外,还有蚂蚁制剂、蜂毒制剂等。虫类药有搜风透骨、通络止痛之效,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显示了其治疗风湿痹证的独到之处。

3.3 综合治疗

风湿痹证证型复杂、病程绵长、病情多变,单一疗法见效很慢,临床用药须合理搭配,采取多种疗法并用以提高疗效。骆洪武[16]对关节、滑膜等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局部用通痹灵搽剂,同时内服益肾除痹丸等;对久痹关节变形,甚至畸形者则内服、外敷、熏洗、药浴并用。史爱莲等[17]利用中药加电离子导入治疗痹症。用骨质增生电疗机,依据不同的疾病性质和证型,辨证用药,选穴治疗,可使内服有毒性的药物外用而无毒性反应。李国平[18]用内服、熏洗、贴膏三联法治疗RA,用自制豨莶丸(主药为豨莶草)内服以培补肝肾,用补肾、祛风寒湿、活血通络药煎汤熏洗,贴敷用活血化瘀止痛药。邵国辉[19]用自拟五倍膏(五倍子、蜂蜜、桑枝)配熏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千年健、鸡血藤、乳香、没药、秦艽、川乌等)外治着痹80例,治愈77例,显效1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3.4 其他疗法

除了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外还有诸多报道采用药浴、药膳、针灸、埋线、药棒、磁疗、蜡疗、水疗、激光治疗、电疗、气功疗法等治疗各类型风湿痹证。李拥等[20]报道“周氏综合疗法”中运用鹿茸鸡、酒姜鸡、伸筋汤、甲鱼姜、参鸟汤等药膳辅助治疗各种类风湿性疾病收效奇佳。王希等[21]运用中药药物绷带治疗骨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各项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了98.41%、97%、92.86%、88.61%。陈华琴等[22]用中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风湿痹证60例, 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显效32例(53.73%),有效27例(45%),无效1例 (1.67%),总有效率98.33%。

4 结 语

由于众医家对风湿痹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完全一致,故在临床分型和分期上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格科研设计下的基础研究。今后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制定统一的中医诊断、分型、分期标准,在研究各期的证候特点及发生机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证候的演变规律,以及不同证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23]。应该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RA、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在临床上皆可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统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且在病变的某一阶段也往往表现出相同的证候,故单纯的中医辨证不利于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应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利于正确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指导临床诊治。当前在风湿痹证证候学上的分歧,除了与该病的证候特点复杂有关之外,还与调查对象的病程分期、调查方法、证候标准等不够统一有关,缺乏对风湿痹证患者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建立严格的标准,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风湿痹证证候分布规律在科学的对照研究和较大规模的协作研究中逐步明确。

【参考文献】

[1]李春. 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80.

[2]Zhang G G,Lee W L,Lao L,et al. The variability of TCM patterndiagnosis and herbal prescriptio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 Altern Ther Health Med,2004,10(1):58- 63.

[3]路志正,焦树德.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9.

[4]戴慎,薛建国,岳沛平. 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8-243.

[5]陈龙全,陈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 中医药学刊,2003,21(3):469,477.

[6]曹惠云. 痹病系列方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6):46.

[7]刘健.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6):1-3.

[8]孟德青.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41.

[9]彭至善,龙其德. 天乌饮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10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6):18.

[10]赵贵铭,沈丹. 康痛酊离子透入治疗风湿痹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9,15(6):24.

[11]杜天信,韩新峰,高书图. 寒湿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病的临床观察[J]. 中医正骨,2002,14(3):10.

[12]周志华. 自制消肿止痛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3):14.

[13]刘方. 雷公藤多苷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 中成药,2002,24 (5):385.

[14]李瑾翡,吴招娣. 清风藤水提物“风湿可克”的消炎作用[J]. 中药 材,1999,22(9):472.

[15]毕小扬. 正清风痛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50例 临床观察[J]. 中草药,2000,31(4):286.

[16]骆洪武. 系列中药方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临床体会[J]. 辽宁中医 杂志,1998,25(10):487.

[17]史爱莲,高彩英. 中药加电离子导入治疗痹证的观察[J]. 中医药研究,1995(1):32.

[18]李国平. 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90例[J]. 新中医,1995, 31(7):322.

[19]邵国辉.自拟五倍膏配熏剂外治着痹80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01,10(2):11.

[20]李拥,周祖山. 药膳疗法辅治风湿病[J].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55.

[21]王希,王胜利. 中药药物绷带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3):19.

[22]陈华琴,张玉梅.中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痹证60例[J]. 中国中医骨 伤科杂志,2004,12(6):53.

第2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疗;中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1-0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1]。以双手、腕、膝、踝和足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2]。现以中药内服和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本病23例,并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为我院或外院确诊的临床病例,年龄为32-67岁,病程为1-28年,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19例。

1.2 诊断标准 ①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3]。②符合中医相关证型的辨证要点。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属于“痹证”范畴,中药方药组成:熟地20g、山药20g、鹿角霜10g、白芍20g、杜仲15g、牛膝20g、防风15g、川乌5g、鸡血藤15g、乳香10g、没药10g、羌活15g、独活15g、乌蛇15g、桃仁15g、红花10g、炙甘草10g,加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湿重者可加薏苡仁、防已,热盛者可去川乌,加连翘、加知母、黄柏等,血瘀明显者可加三棱、莪术、川芎等,肾阳虚者可将川乌改为炮附子,并加淫羊藿等[4]。

1.3.2 症状、体征疗效判断方法 将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症状根据疼痛程度依据数字评分法(NRS)分为0-10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0分为剧痛[5]。根据患者积分变化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判断。

1.4 实验室指标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ESR)、C一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6]。

2 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症状有所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3%。

2.1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 见表1。

2.2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后实验指标改善情况 见表2。

3 讨 论

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本病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根据该病临床症状和性质,以及多关节损害、交替发作的特点,属于《灵枢》所描述的“周痹”。《剂生方》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道出了正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因,《素问・评热论》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则道出了本病的外因[7]。所以本病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风寒湿邪侵入机体,注入经脉,留于关节、肌肉、筋骨,日久则生热及化为瘀血。本方中熟地、山药、鹿角霜、白芍、杜仲、牛膝调补肝肾,防风、川乌、羌活、独活、乌蛇祛风散寒通络,鸡血藤、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合诸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总体上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本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嘉,黄慈波.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01).

[2] 王国华.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03).

[3] Arthritis Rheum,1988,31:315-24.

[4] 陈艳凤.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5] 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18).

第3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藏医;风湿病;病理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09-01

风湿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医学界对本病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其具体病因病理尚不明确,故风湿病的诊疗效果不太乐观,给不计其数的患者带来了不少的痛苦,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之头疼。

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生态脆弱、气候条件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常年忍受高寒缺氧的煎熬,故长期生活在的人,特别是的农牧民几乎100%患有程度不一的风湿病。但勤劳而勇敢的藏民族不惧艰辛,其生命在这片高原上延续了上千万年。与此同时,藏族祖先凭借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藏族文学——十科十明。其中藏医学作为大五明之第二大文化,在藏族历史长河中为本民族及周围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世界传统医学重要组成之一的藏医,仍然发挥着及其显著的作用。

目前藏医治疗风湿病的疗效比较确切。这是因为藏医对风湿病的病理有独特的见解,《四部医典》为主的藏医诸多典籍中详细地阐述了本病的诊疗方法。

从理论上讲,学习风湿病内容、治疗风湿病就从风湿病的病因、分类、症状、疗法四个方面入手。所谓的“病理”、“疾病的性质”贯穿于整个病因、分类、症状的复杂等内容。只有明确病理才可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治疗。因此,笔者结合风湿病的病理,分析介绍风湿病的治疗方案及其具体药物。

1风湿病是热症的继发症

许多藏医学前辈认为风湿病是赤巴过剩而导致的热症疾病的继发病。即在治疗热症时患者不拘饮食或医生放血过早、过多而引起,尤其是热症恢复期时不节俭饮食导致风湿病为多见。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风湿病的病症偏热,近而所用的药物要性凉或中性而不得用性温的药物,因为藏医的用药原则是热症用凉性药物治疗,寒症用温性药物治疗。治疗风湿病的常用藏药25味驴血丸、25味儿茶丸、23味儿茶丸、18味党参丸等都是性凉或中性药物。

2风湿病是代谢障碍性消化不良类疾病的一种

藏医认为风湿病是由长期、过度摄入蛋白质、脂肪等含量高的食物如酥油、奶酪、糖类、羊肉、食用油、酒,特别是过期变质发霉的食物引起。因为这些食物当中的营养成分在肠道吸收并经过肝脏时,过剩的营养导致肝脏加工合成机体所需成分的功能失调,大量原血淤积在肝脏或合成加工不彻底的血液进入循环系统导致的疾病叫代谢障碍性消化不良。故藏医治疗风湿病时常用的药物就是石榴健胃散,石榴健胃散是促进食物的消耗吸收而又不伤肝的中性药物。只要食物在体内正常的消耗吸收,三大基因就会平衡,只要三大基因平衡,人就不会得病。因此该药成为藏医临床上最受欢迎的良药之一。另外,针对此病理,藏医还运用放血疗法治疗风湿病。

3风湿病是机体内的黄水过剩而引起

上述的代谢性消化不良导致大量血液在肝脏淤积引起胆汁分泌加剧,胆汁又生成黄水,在机体中淤积大量的黄水尤其是在关节腔内,导致关节组织软化、腐蚀、肿胀,这样的疾病叫做风湿病,故风湿病的病因藏医认为是黄水过剩。在藏医临床常用的25味驴血丸、23味儿茶丸、25味儿茶丸、18味欧曲珍宝丸、15味乳香丸等都是治黄水的良药。而且针对这样的疾病藏医用艾灸疗法、牛角吸疗法和涂敷疗法治疗风湿病的表象,达到缓解作用。

湿病是弥漫在全身机体组织的疾病

藏医认为,风湿病是由黄水过剩引起,而黄水分布在内在的脏腑、外在的骨骼肌肉组织,特别是分布在皮肤粘膜层和骨关节腔内。为了彻底祛除体内多余的黄水达到根治风湿病的目的,近几年那曲索县藏医院为主的各藏医院的医生结合《四部医典》等藏医典籍,对风湿病进行脉泻疗法。本疗法疗效确切,治愈率接近100%。但用本疗法治疗疾病时患者要承受较大的痛苦,因此推广起来有点困难。

第4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103-02中图分类号:R 593.22文献标识码:B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组织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至今病因不明。本病侵犯多个关节,而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笔者近年来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最小24岁, 最大7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1987年分类标准[1]: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痛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七项中的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2.治疗方法

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取肝俞、脾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及足少阴肾经太溪穴。

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禺、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取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

治疗时遵循以上选穴原则,采用壮医药线直接灼灸在选定的穴位上,一点为1壮,一般每次每穴灸1~2壮,10次为一个疗程,停3~4天后再行下一个疗程。

3.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3个疗程后疼痛消失,功能恢复,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有效:症状减轻,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功能均无改善。

4.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16例,占44.5%,显效12例占33.3%,有效5例,占13.9%,无效3例,占8.3%,总有效率91.7%。

典型病例

曾某,女,57岁,2005年10月18日就诊。主诉:双指、膝关节、踝关节晨僵、肿痛3年余。经多家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药、西药、针灸治疗,效果不佳,现觉症状加重,行走困难,伴头晕、怕冷、腰膝酸软,舌淡红,胎白腻,脉沉细。X线摄片示:病变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轻度狭窄,骨性关节面模糊,血沉103 mm/h,类风湿因子阳性。

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证,属肝肾亏虚,寒湿瘀阻经络。按上述方法治疗1个月,症状全部消失,行走自如,查血沉10 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恢复正常工作,1年后随访,未复发。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组织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至今病因不明。本病侵犯多个关节,而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正气不足,肝肾亏虚,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邪之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正如《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善病痹”,《济生方・痹》亦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治疗以补肝肾、益气血,祛风除湿、散寒通络、宣痹止痛为主。方取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俞穴,起到温阳益气、补益肝肾、调和气血作用,取上下肢阳明经穴、曲池、足三里等穴,以取其阳明经多气多血,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邪等无所依附,痹痛遂解。临床上多采用温针法、灸法、火针法治疗痹证,正如《灵枢・官针》云:“猝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临床采用火针疗法,疗效显著,李文增[2]采用火针治疗RA 25例,发现火针治疗RA集刺法与灸法于一体,共同起到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功能、控制风湿活动的作用。唐治安等[3]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RA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多种壮医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毫米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碳炭,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穴位上,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具有消炎止痛、宣痹通络、温经散寒、消肿散结、祛风除湿、活血行气、强壮补益等功效。其作用机理是以温热和药效的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促使疾病转归和人体正气康复,经过对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治疗和观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效果灵验、适应证广、无污染、容易学习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

[2]李文增.火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5例[J].山西中医,2002,18(3):38.

第5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温阳通络法;蠲痹颗粒;中医药疗法;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6-03

温阳通络法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传承和潜心研习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基础上,历经数十年丰富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方法,是两代名老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基于类风湿关节炎肾阳亏虚为本,感受风寒湿邪为标,邪气痹阻经络,不通则痛之中医病因病机,从温阳通络法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经数十年研究,总结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的有效制剂-蠲痹颗粒,该制剂自1996年起在本院及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内临床使用多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温阳通络法在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本次推广共完成412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纳入推广的4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来源于云南大理州中医院、开远市中医院、个旧市中医院、昭通市中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德宏州中医院、曲靖市中医院、宾川县中医院、腾冲县中医院、禄劝县中医院、勐海县中医院等38家地州、县市级中医医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门诊诊治和住院的患者。其中男105例,女30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3±14.37)岁;病程最长25 a,最短半月,平均病程(4.28±6.58)a。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RA)分类标准及2009年ACR/EULAR 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1.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痹证候诊断标准[1]。据其症状、舌脉辨证符合风寒湿痹型。

1.4治疗方法蠲痹颗粒(滇药制字〈Z〉20082554A号)15 g/次,冲服,1日3次。疗程为4周。

2观察指标

2.1疗效性指标(1)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晨僵等相关症状及体征。(2)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患者疼痛(休息痛)评价、双手平均握力。(3)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CRP)等。

2.2安全性指标(1)一般体检项目检查:每次随访记录各项体检项目检查。(2)不良反应:观察和记录症状、体征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包括临床表现、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转归。

3质量控制

(1)在临床研究开始前,组织所有参研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推广项目方案进行详细解读。(2)在临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选派项目组人员定期对研究进行现场监察访问,以保证研究者严格遵守研究方案并正确填写试验资料。(3)研究者应按病例报告表要求,如实、详细、认真记录表中各项内容,以确保病例报告表内容真实、可靠。(4)临床研究中所有观察结果和发现均应加以核实,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确保临床研究中各项结论均来源于原始数据。

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类风湿关节炎(痹)相关标准。

4.1疗效标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ESR及CRP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7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以女性多发。男女患病比例约1:3[3]。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病程迁延难治,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难题。

RA属于中医学“痹证”之“痹”范畴。《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济生方》又云:“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明确指出阳气亏虚,感受风寒湿邪为RA之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6.16%RA患者属于阳虚体质,存在阳气不足,35.09%RA患者居住于或潮湿或寒冷的气候环境,易受风寒湿邪侵袭[4],在证候分布上,1120例RA患者,风寒湿痹型为471例(42.05%),提示风寒湿痹型为RA最常见证型[5]。通过对古代众多医家关于痹证文献的深入学习,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认为RA多因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病久阳虚,阴寒邪气内生,或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阴寒邪气内生,邪气痹阻经络则不通致病。其病因病机以肾阳亏虚为本,感受风寒湿邪为标,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为其重要的病机环节。治疗擅用温通之法,重在温阳通络,正如《医学正传》云:“治以辛温……流散寒湿,开通郁结,使血行气和。”吴生元教授认为“温”可以扶阳温里祛寒,“温”则气血流通。“通”可以通降理气,舒经活络,利湿化痰,能使病邪外出,气血调畅[6]。清・高士宗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施温通以扶助和鼓振元阳,一方面以达“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另一方面阳气振奋,使之“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阴邪消散,则气血经络通畅。对肾阳亏虚、风寒湿邪痹阻之证,不能单纯祛风散寒除湿,而要注重温补阳气,阳气充足、气血和畅,经络通则痹证自解。

蠲痹颗粒主要由附子、川芎、赤芍、桂枝、麻黄、薏苡仁、五加皮等1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主治风寒湿痹型之RA。方中以附子为君药,吴佩衡《医药简述》说:“附子……温暖水寒、补名门真火,回阳生津,驱逐阴寒,回阳救逆。”附子的作用在于温阳,阳气是机体生命之本,然一身之阳气实根于肾,温命门则机体阳气足,才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经》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而上卫外者也”。配桂枝、麻黄增强温经散寒之力,加薏苡仁、五加皮达祛风除湿,合川芎、赤芍以活血通络止痛。该制剂临床应用多年,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药效学研究显示,该制剂能够有效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有较好安全性[7]。

通过此次推广应用结果表明,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能显著减少RA患者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增强双手平均握力,改善关节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ESR、CRP实验室指标,减轻关节炎症,有助于控制病情活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值得深入临床前研发,加大临床推广应用。

(致谢:衷心感谢大理州中医院、开远市中医院、个旧市中医院、昭通市中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德宏州中医院、临沧市中医院、曲靖市中医院、普洱市中医院、弥勒市中医院、宣威市中医院等38家医院的参研人员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65~270.

[4]彭江云,狄朋桃,李兆福,等.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学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0):34-36.

[5]彭江云,狄朋桃,李兆福,等.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5-17.

[6]詹文涛,吴生元,杨万泽.名中医真传[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第6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有研究显示此病80%的患者发病于35~50岁, 其中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3倍。当前全世界RA的平均患病约为1%, 我国约在0.32%~0.34%之间[2]。目前RA的治疗并没有特效药, 常规的治疗手段只是缓解疼痛、减缓关节破坏以及减轻炎症反应。2009年1月~2013年12月,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人民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RA患者共74例, 与单纯西药治疗7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治RA患者144例, 经患者本人同意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两组。中西药治疗组74例, 其中男19例, 女55例, 患者年龄为14~77岁;西药治疗组78例, 其中男18例, 女60例, 患者年龄为16~7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上具有可比性。另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 2 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麻黄, 附子, 细辛, 桂枝, 威灵仙, 白术, 自芍, 甘草。另对脾胃虚患者加党参;对偏热患者加葛根。1剂/d, 2次/d, 分早晚分服。西药治疗组给予扶他林、柳氮磺吡啶、甲氨喋呤三种药物联合使用。

1. 3 疗效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美国风湿学会1987 年修订的类风湿诊断标准[3]。

2 结果

中西药联合治疗组, 临床痊愈16例(21.6%);显效20例(27.0%);有效34例(45.9%);总有效率为94.5%, 无效4例(5.5%), 期间有4例患者发生腹胀、恶心以及皮肤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西药治疗组临床痊愈9例(12.9%);显效20例(28.6%);有效28例(40%);总有效率为81.4%, 无效13例(18.6%), 期间有11例患者发生恶心、口腔溃疡以及皮肤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中西药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组(P

3 讨论

RA在临床中较为多见, 其主要特征为关节滑膜病变, 主要特点为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 属中医痹证范畴[4]。本病在冬季尤为明显, 其发病骤急, 同时病程较长,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一般认为RA的发生与基因遗传、内分泌紊乱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对此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5]。

西医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或生物制剂等治疗, 但西医的治疗效果较差, 同时复发率高, 本次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RA患者, 其方剂主要成分为:麻黄, 附子, 细辛, 桂枝, 威灵仙, 白术, 自芍, 甘草等,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5%, 西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1.4%, 中西药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组, 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有显著疗效,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孟学.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00-107.

[2] 张秋霞,葛爱华,张华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 2004,22(4):28-29.

[3] 沈映君,李仪奎,陈奇.中药药理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9, 173.

第7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西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93-01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反复且病程较长,容易造成患者关节畸形,使其丧失关节功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本文就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收的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的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5.6±3.7)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7.3±1.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服用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等药物,同时配合温热疗法等物理治疗。

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指导患者在活动期间进行适当休息以减少关节的负荷量,如果患者的关节腔内有积液则采取夹板或支架进行固定,固定时长尽量控制在2周内。当患者的关节疼痛减轻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进入稳定缓解期的患者进行锻炼时以功能恢复为目的,增大关节的活动强度,以患者所能承受的疼痛程度为限度,通过活动肌肉(肩肘运动与足膝运动)提高患者肌肉功能。配合患者的肌力增强训练及运动疗法,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恢复,尤其是要注重关节运动,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况拟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方案,以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1.3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标准可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级别:患者关节肿痛现象消失、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及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则为显效;患者关节肿痛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则为有效;患者关节肿痛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日常生活能力也没有改善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及有效例数在总例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来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

2.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致残性,患者多以中年女性为主。就目前的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发病后2年会出现不可逆转的骨关节破坏,致使患者的关节畸形,最终使得患者丧失关节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细胞毒药物及激素类等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就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康复治疗包括对慢性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关节活动,从而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在锻炼的过程中应以患者所能承受的疼痛程度为限度,确保患者进行关节活动的效果[3]。可以采用滑轮、弹簧及沙袋等增加阻力,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生活及工作能力进行锻炼。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后,本组研究对象中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宝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理疗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18(36):134-135

第8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风湿治疗仪辅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研究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82%,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风湿治疗仪配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尽量恢复患处关节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风湿治疗仪 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07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35-02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66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中西医结合配用风湿治疗仪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为提高此类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选取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6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24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56.37±2.28)岁,病程3至11年之间,平均病程(5.57±1.03)年。按照随机的方式将66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风湿治疗仪辅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 西医治疗[1]。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每次剂量为10mg,每日给药三次,待连续治疗六天后停止给药,改为每日给予150mg消炎痛口服治疗,分三次服用,连续治疗3周为宜;将800万U青霉素加入浓度为5%、剂量为300ml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连续给予2周为宜。

1.2.3 中医治疗。采用自拟中药方剂对患者进行中医药物治疗,方剂组成为:地龙25g、乳香20g、忍冬藤30g、蜈蚣10g、防已15g、当归20g、山龙25g、没药20g、薏苡仁15g,每日一剂,水煎后以黄酒送服[2]。

1.2.4 风湿治疗仪。风湿治疗仪由石家庄市华行医疗器械厂提供,型号为FD-1,使用此仪器进行治疗时,将仪器正极放置于患者发生病变部位,负极在患者正极所放置部位相对应的下侧穴位处固定,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情况调整电流大小,每次可同时治疗两个病变部位,每天治疗一次,每次持续治疗20分钟,连续治疗十天为一个疗程。

1.2.5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临床各项表现均消失,进行血沉、抗“O”等临床实验室检查可知结果正常;②显效。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治疗后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活动,且临床各项表现均明显好转,进行血沉、抗“O”等临床实验室检查可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治疗后关节功能好转,临床各项表现均得到有效减轻,进行血沉、抗“O”等临床实验室检查可知结果显著改善;④无效。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治疗后关节功能未好转甚至加重,临床各项表现均未减轻甚至加重,进行血沉、抗“O”等临床实验室检查可知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82%,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疾病之一,患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且大多数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受限而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结构的改变,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给药方式能够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目的,西药可迅速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中药方剂可起到活血、气通等功效,配合黄酒送服能够提高活血效果,并使患处气血畅达[3]。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于药方中加入党参、黄芪等药材,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并将药渣应用温水对患侧关节进行熏洗,每日两次,每次熏洗持续时间为30min,内外兼治,效果更为明显。

本文研究表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风湿治疗仪配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尽量恢复患处关节活动能力,保障患者能够顺利进行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琦.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淤血痹阻证30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56-2357

第9篇: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药浴;护理

在现代医学上是这样界定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是以关节病变引起的肢体严重畸形,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牵连其周围关节为主的自身免疫系统炎症。其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胀痛以及功能的下降。其疾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会反复发作。这种疾病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也正是因为其病因不明,而使得其根本无法根治。现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66位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藏医药浴治疗并进行护理的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共有66位患者确诊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龄在35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岁。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腕关节、近端指间出现关节肿胀和疼痛,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四肢僵硬的现象。

1.2方法

(1)药治地点的选择:整个藏医药浴的进行要在特殊的配置房间中进行,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作为藏医药浴的治疗配置房,必须设置有高压蒸汽锅和相关的药液输送管道和输送阀。(2)药浴时间、温度以及水温的选择:药浴的时间应根据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而选用不同的时间。由于夏季天气的气温本身比较高,而不利于患者发汗,所以,效果并不明显。在药浴过程中,药浴室温应该控制在18℃―24℃之间,而作为药温则应该控制在38℃―42℃之间。(3)药浴材料配置的选择:选用水柏枝、黄麻、黄花杜鹃以及圆柏叶和野生亚菊适量,并将其装入到白布袋中,将其置入药浴高压蒸汽锅内,加入40000ml的水,浸泡12小时后,再将蒸锅内的药煮沸后,继续加热,加热时间为1小时。最后,打开输送阀,将药液通过输送管道送达到浴室内的浴盆池内。(4)当药温达到38℃―42℃之间的时候,使患者以半卧的姿势将四肢浸泡在药液中,这时,水位不应该过高,一般控制在胸部第四肋骨下面,使患者在这样的药液中浸泡8-15分钟。当患者出浴后,使其平躺在热炕上发汗,在发汗过程中,应用被子覆盖患者全身,除眼、鼻外露。(注意事项:药液的更换时间要依据季节而定,春天2天更换一次药液为宜,夏天则每天更换一次,秋冬则每4天更换一次。

2结果

参照中医药理局颁发的中医药病症诊断治疗标准发现,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具有明显效果的有49例,有效的是14例,无效的为3例,总有效率为95。66例病患中,1疗程后,具有效果的为28例,2疗程后,产生效果的

为13例,三疗程后,产生效果的为7例。

3讨论

3.1藏医药浴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心理护理:由于目前西医治疗比较普遍,患者对于藏医药浴的治疗方法还缺少全面的了解,即使开始治疗后,也会因为他们对于治疗环境的陌生加上治疗效果不佳而容易产生抑郁或者恐惧之类的情绪。作为藏医药浴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沟通,耐心的为他们讲解藏医药浴的治疗过程,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只有当患者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到藏医药浴的作用,才会真正的消除他们自身的焦虑、恐惧和悲观的情绪,并积极的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在采用藏医药浴治疗的过程中,配以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护理人员应该禁止患者食用酸、冷、生和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而应该提醒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如牛奶、瘦肉、豆制品等具有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并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以起到增加食欲,增强体质的目的。(3)密切观察病情:作为藏医药浴护理,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护理外,还应该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详细记录。这些记录主要包括:在洗浴前,注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测量;在洗浴过程中,注意控制好水温、水位,水温应该在38℃―42℃之间,因为水温过高有可能会使患者的皮肤烫伤,而水温过低则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对老年人的面色、意识情况进行观察,以防出现脱水和滑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4)发汗中的护理:当患者药浴结束后,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擦干身体,并以正确的姿势平躺于热炕,在发汗过程中,如出现被服潮湿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立即做更换,以避免感冒。在发汗前,护理人员应该准备好淡盐水、牛奶、葡萄糖等,以避免在发汗中高度缺水造成的意外事故。(5)浴后护理:当整个药浴结束后,应该对药浴用具进行浸泡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对于患者,应该嘱咐他们定期到医院做相关检查。

3.2小结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产生原因是寒气进入体内,按照中医的说法,是阴盛阳衰导致气血的阻滞发生的病变,藏医药浴治疗法的历史悠久,早在《四部医典》中就有记载。药浴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过程是通过药浴使得血管扩张,以加强血液循环,药液通过皮肤粘膜而进入大体内,最终打通身体各部分的阻滞,从而实现治疗效果;除了方法外,重要的是配合以有效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藏医药浴对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