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精选(九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第1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类风湿性; 痛风性; 关节炎; 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77-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性病变[1]。它可侵犯任何关节滑膜,但多见于手、腕和足等小关节、呈对称性受累[2]。

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使体液及血液中尿酸含量增多和尿中排泄减低,在体内蓄积沉淀而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当关节和周围软组织受累时,则引起痛风性关节炎[3]。病变初期常累及手足小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而后才逐渐侵及腕,踝,肘等关节。

本文根据RA与GA的X线表现并结合各自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对比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搜集了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经临床确诊的58例RA和32例G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A女性占90%,特别是25~50岁的女性;GA男性占80%,停经女性占5%。

1.2临床症状

1.2.1 本组58例经临床确诊的RA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4]。58例早期均出现几周到几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及刺痛的前驱症状,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肿痛、晨僵,活动后减轻。40例有明显的手指游走性疼痛、近端关节梭形肿胀;25例晚期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和强直,并伴有骨骼肌萎缩。11例(18.9%)在受累关节附近的皮下出现类风湿结节。

1.2.2 本组32例GA患者均符合1985年美国holmes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史,且有一个或多个关节屡发,27例(84.3%)初发病例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常在午夜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局部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无晨僵。15例中晚期患者病变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出现畸形。其中2例皮下结节破溃流出石灰样尿酸盐结晶。

1.3 实验室检查

1.3.1 43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45例活动期患者血沉加快>30mm/h,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范围,同时伴有轻到中度贫血,血小板增高,白细胞及分类多正常。

1.3.2 本组GA病例血尿酸值为0.30~0.98mmol/L,30例(93.7%)在0.35mmol/L以上。22例24h尿的尿酸测定值为1.35~6.87mmol/l。23例血沉检查其沉降率为25~145mm/h。急性发作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5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1例类风湿因子(RF)为阳性。

1.4 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摄取病变部位的正侧(斜)位片,其中RA患者主要摄取双手、腕X线片,部分作了肘关节、足部小关节、踝关节及颈椎等其他部位的X线照片;GA患者主要摄取足部X线片,部分作了手、肘、肩及膝关节的X线照片。

1.5 分期:按下列分期标准对RA进行分期[4]:Ⅰ期:X线片中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阴影,关节端骨质疏松;Ⅱ期:关节间隙因软骨的破坏变得狭窄;Ⅲ期:关节面出现虫凿样破坏性改变;Ⅳ期:晚期出现关节半脱位和纤维性强直。GA分期如下[5]:无症状期:仅有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X线片表现为非特征性软组织肿胀;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典型者见骨质呈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破坏性改变。

2X线表现

2.1 软组织改变:

2.1.1 40例RA患者早期出现多发对称性梭形软组织肿胀,以双手掌指关节及腕关节为甚,5例合并双膝关节肿胀。11例肘关节附近等皮下出现类风湿结节伴钙化。

2.1.2 32例GA患者均出现多处不同程度关节软组织肿胀、局限性小结节、肿块形成,9例出现软组织巨块,多见于第1跖趾关节处,指间关节多处有梭形肿胀,非两侧对称。15例出现痛风结节钙化,肘关节1例。

2.2 骨质改变:

2.2.1 58例RA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及破坏征象,疏松主要分布于周围小关节、邻关节骨端,39例整个骨干疏松,膝关节5例、肘关节、颈椎各2例,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关节面毛糙,皮质变薄、中断或关节面下呈多发、边缘不清楚的囊状小透亮区,在关节边缘可见增生性改变。骨质破坏,早期出现在关节边缘,为关节面下局限性小囊状缺损区,近而骨端关节面出现虫蚀状或钻凿状小的骨质凹陷破坏。颈椎改变表现为枢椎齿状突及小关节面钩椎关节毛糙、模糊。

2.2.2 32例GA患者病变区域骨质疏松不显著,15例于关节边缘骨皮质出现多处波浪状凹陷,周边硬化,部分合并骨膜反应。32例骨性关节面不规则或穿凿样破坏,边缘锐利,周围无硬化,严重的多个破坏区相互融合,呈蜂窝状。7例关节面相对两端骨破坏结构紊乱、向外翘且突出;1例严重患者,X线片示大片骨缺损,关节结构完全消失,骨端呈喇叭口状,骨内有囊状透亮区,骨皮质膨胀变薄,形成假肿瘤样改变。GA病灶周围骨质密度正常,无疏松。

2.3 关节改变:

2.3.1 58例RA患者关节改变包括间隙狭窄、甚至消失,形成纤维性强直,脱位或半脱位。关节狭窄35例,以腕关节、掌指关节居多,25例晚期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和强直,并伴有骨骼肌萎缩;腕关节半脱位6例,掌指关节半脱位7例。发生在颈椎者枢椎齿突侵蚀,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在第二颈椎以下部位表现为颈椎半脱位或脱位,小关节间隙狭窄和关节面侵蚀,椎间隙狭窄及棘突侵蚀。

2.3.2 32例GA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多关节破坏,其中1例第一跖趾关节构成骨端及相应趾骨骨质大片缺损,19例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退行性改变7例。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属代谢性疾病。

RA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国人患病率约0.3%,男比女为1:3,高发年龄为45~54岁[6],本组RA女性占90%。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多认为是在遗传易患素质的基础上加上病毒或细菌感染。其病理为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它可侵犯任何关节滑膜,但多见于手、腕和足等小关节、呈对称性受累,发现广泛的侵蚀性关节病几乎可以诊断为RA。临床上发病隐匿,表现为受累关节晨僵、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8%~15%急性发病,有发热,不适和肝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指16岁以下发病者)[6]。同时RA也可侵蚀关节外的其他器官、组织,如心、肺、肾、动脉、神经、眼等,引起相应症状。晚期出现多关节畸形,如手指“尺侧偏移”,指间关节屈曲和过伸畸形,并伴有肌肉萎缩。类风湿结节是RA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出现在15%~25%的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本组11例(18.9%)。60%~70%的患者在活动期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RF)[4],本组43例(74%)RF阳性。X线片中RA手足小关节是最早、最常受累的部位。早期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周围软组织对称性梭形肿胀较多,而远端指间关节周围软组织改变较少,当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关节受累严重时,均向尺侧偏移畸形,较有特征;进而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性骨侵蚀为RA重要的早期征象。关节端骨质疏松是RA重要特点之一,骨质疏松早期多位于周围小关节、邻关节骨端,而骨干中部仍保持正常密度,此点在GA不多见,以后中轴骨、四肢骨均可出现,可有骨质软化;RA常有软骨下囊性病灶,呈多发、边缘不清楚的小透亮区,严重者关节软骨破坏致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完全消失。RA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变窄早于骨性关节面侵蚀。晚期关节半脱位致关节畸形或出现纤维性强直,骨性强直较少见。中轴骨受累少见,其中以颈椎最长受累,特别是环枢关节改变,包括半脱位、骨质疏松、骨侵蚀等。RA也有发生在单一大关节,但关节间隙变窄较晚。

GA是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所致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症。常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多女少,男性占95%以上,女性多于更年期后发病,既往一直认为国内痛风少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所有年龄段痛风的患病率为0.84%[4]。主要病理改变是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质、关节周围结构和肾脏,结晶引起局灶坏死,而发生炎症反应,形成肉芽组织。尿酸盐沉积及周围纤维化即为痛风结节[6],此易沉着于组织、皮下、软骨、骨、韧带、滑囊、腱鞘等处。关节病变主要为软骨变性、滑膜增生和边缘性骨侵蚀,关节强直罕见。无症状期病变呈潜在性发展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经过一段时期后急性发作,以骤发的急性关节炎为特点,常在夜间突发关节剧痛而惊醒,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暂时障碍,病变初期多侵犯单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多见(50~90%),本组27例(84.3%),其次为踝、手、腕、膝和肘等关节。持续1~2d症状达高峰,数日~2w亦可自行缓解。随时间推移发作逐渐频繁,累及关节逐渐增多,最终炎症不能消退,关节畸形僵硬。因此初诊到最后确诊可延至十余年。尿酸升高与否并非绝对,有时急性期常可检查阴性,在慢性期往往90%以上尿酸超过6mg/dl(0.35mmol/L),本组高尿酸血症30例(93.7%),尿酸正常并不能否定本病的存在,本组2例血尿酸正常。15例出现痛风结节钙化,肘关节1例,其中2例结节处破溃有白色分泌物溢出。5例并发肾功能衰竭,腹部平片尿路阳性结石率不高。痛风的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基本上是一致的。发病5~10年内可无任何X线表现。早期仅表现为关节软组织肿胀,中晚期在关节附近骨皮质出现硬化或多处波浪状凹陷,进而发现穿凿样圆形或椭圆形缺损,境界清楚锐利,严重的多个破坏区相互融合可呈蜂窝状。病变累及关节软骨致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关节可出现畸形,关节周围出现结节状钙化影(痛风结节钙化)[6]。病灶周围的骨质密度和结构可完全正常,无骨质疏松,这个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

早期RA与无症状期、急性期G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前者除出现对称性软组织肿胀的同时易显现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甚至边缘蚀等征象,而后者仅呈单发或多发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中晚期RA与慢性期GA的部分X线征象较易混淆,鉴别仍要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如慢性期GA因痛风结节累及手的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时,易被误诊为RA,鉴别要点是前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多有痛风发作史,有发作诱因(如受凉、饮酒、进高嘌呤饮食等),可有血尿酸升高,类风湿因子多阴性,受累关节多为单侧,在身体特定部位可见痛风石,X线表现骨质呈穿凿样缺损、边缘呈尖锐的增生硬化,早期关节间隙不变窄,严重者出现脱位、骨折。后者以女性多见,无上述诱因,生化检查无血尿酸升高,类风湿因子多阳性,受累关节呈对称性发作,以手指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受累常见,晨僵明显,无明显疼痛间歇期,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终上所述,X线平片是检查RA和GA的首选检查方法,掌握各期的临床及X线特点,结合各自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对提高X线诊断准确率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马方红,王贵娟.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应用[J].临床荟萃,2003,18(10);597.

[2] 孙瑛,路阳.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征象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3);128.

[3] 方建飞.痛风性关节炎的X表现,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27(4);296.

[4] 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第2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高频彩超;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53-0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特点是慢蚀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特点是滑膜炎,导致关节软骨以及骨质破坏,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多发部位是腕、指以及膝关节[1]。在人体中,膝关节主要是起到承重作用,当受损以后,会对膝关节病变产生影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进行早期膝关节病变的诊断。本次研究主要是选择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高频彩超检查,总结膝关节病变超声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年龄为18至80岁;病程为4个月至32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符合诊断标准。

1.2方法应用飞利浦IU-11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的频率是5至12MHz。患者选择平卧位,将下肢充分暴露,膝关节的表面皮肤需要进行耦合剂涂抹,实行横切、纵切扫查,位置是关节内侧面、外侧面和髌上囊。内容主要包括:①滑膜的厚度和形态;②髌上囊积液深度、范围。根据彩色能量图检查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对滑膜内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2结果

对正常膝关节进行高频彩超检查,膝关节的结构能够清晰的分辨出来,关节的面轮廓比较清晰和光滑,出现连续强回声线,并伴声影。本次检查显示,关节表面软骨表现为相对的低回声带,轮廓比较光滑清晰。不能显示滑膜,髌上囊内没有液体或者是只出现少量的液体回声。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超声检查,主要的表现是滑膜增厚,髌上囊有积液,增厚滑膜内部分可以检测到血流信号。滑膜增厚的主要表现是低回声、不规则形态,滑膜的表面表现毛糙不光滑,厚度不一致,厚度为3至8mm。髌上囊积液的表现是髌上囊内没有回声区。关节软骨遭到破坏,表现是软骨的边界不清晰,软骨变厚或者是变薄、缺损,表面的回声表现为凹凸不平,软骨下骨组织遭到侵蚀变坏,表现是骨皮质的回声中断或者是凹陷,表现为虫蚀样。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关节关节滑膜增厚为56个,比例为87.5%;髌上囊积液关节为46个,比例为71.9%;根据彩色能量图检查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17例患者25个关节滑膜内能够探测到血流信号,比例为39.1%。7例患者进行X线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关节破坏或者是关节改变,但是,进行高频彩超检查,表现滑膜增厚或者是髌上囊积液。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滑膜是主要靶组织,是慢性系统性炎症,主要的侵犯部位是手足关节以及膝关节;最初的表现是关节滑膜细胞出现增生,炎性细胞为浸润,形成血管翳,软骨组织受到侵蚀以及破坏;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比较好,可以显现关节软骨、间隙和软骨的下骨关节面,正骨薄膜是结缔组织,比较薄,在关节腔表面覆盖,能够分泌出少量的滑液,对关节表面具有的作用,能够向关节软骨提供营养[2]。高频彩超对软组织分辨力比较高,可以评估关节早期病变的情况,有助于临床干预,降低关节畸形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组患者进行高频彩超,病变膝关节表现出滑膜增厚、软骨变薄、关节积液以及骨质破坏等,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关节关节滑膜增厚为56个,比例为87.5%;髌上囊积液关节为46个,比例为71.9%;根据彩色能量图检查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17例患者25个关节滑膜内能够探测到血流信号,比例为39.1%。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表现为进行性损害,最初是滑膜,首要症状是滑膜炎,滑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出现浸润,滑膜内的新生纤维血管组织出现增生,血管灌注量变大,形成血管翳,在此阶段,超声表现是滑膜明显的变厚,主要表现是低回声,和积液间界线比较清晰,滑膜的厚薄不一致,探头加压不可以压缩,增厚滑膜内能够探查出血流信号[3]。

总之,高频彩超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费用比较低,重复性比较强,比较简便,没有创伤,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比较好,有助于早期的诊断,便于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勇军,王娜,赵俊桃.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2013,28(9):1822-1823.

第3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摘要目的: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评价抗CCP抗体检测在RA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38例血清标本抗CCP抗体以及RFIg-A、RFIg-G、RFIg-M。结果:抗CCP抗体特异性高达94.8%,敏感性94.5%;RF敏感性97.2%,特异性71.6%。结论: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很高,联合RF的检测能明显提高RA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Li Yumei,Gao Xiang,Qiu Chi’e,Zong Li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Rheumat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tong City,Yunnan 657000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ct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 CCP antibody)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and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 CCP antibody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RA.Methods:In 338 cases of serum specimens,anti CCP antibody and RFIg-A、RFIg-G、RFIg-M were detect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Results:The specificity of anti CCP antibody was as high as 94.8%;the sensitivity was 94.5%.The sensitivity of RF was 97.2%;the specificity was 71.6%.Conclusion:Anti CCP antibody has a very high diagnostic specificity for RA.Detection combined with RF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A early diagnosis.

Key words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Rheumatoid arthritis;Rheumatoid factor

我科于2010年10月开展抗CCP及RF分型定量检测技术,明显提高了早期RA诊断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RA患者109例,男31例,女78例,平均年龄47.5岁。其临床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诊断标准或2009年ACR/RULAR最新诊断标准[1],患者发病时间

方法:生化管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抗CCP抗体试剂由瑞典欧洲诊断公司提供,RF由德国AESKU诊断产品公司提供。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结果判断:抗CCP抗体>20为阳性,RFIgA、RFIgG、RFIgM>15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用四格表法计算抗CCP抗体和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在组间采用χ2检验。

结果

各组血清抗CCP抗体和RF检测结果: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4.5%和97.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94.8%和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般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骨关节破坏,且关节破坏不可逆转,有严重的致畸性。目前认为在疾病早期及时诊断治疗,即可及时控制病情,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多年来对RA的诊断主要依据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其中血清学标准仅RF的检测。但RF并非RA的特异性抗体,在其他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及正常老年人群也可出现低滴度RF,故缺乏特异性,此外,仍有约30%患者RF阴性,特别是在早期病例中,单独检测RF敏感性更低,对RA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着不利因素。

1964年,Nienhuis发现抗核周因子抗体(APF)对RA特异性很高,而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随后,又相继发现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以及抗Sa抗体对RA都具有高度特异性。这几个抗体的抗原表位均含有瓜氨酸,所以统称为瓜氨酸相关自身免疫系统,其可能在RA的发病以及疾病的进展中起作用。2000年,在国外第一次报道人工合成环瓜氨酸,并用于ELISA检测,发现其对RA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94.5%,特异性94.8%。与RF相比较(敏感性97.2%,特异性71.6%),虽然敏感性略低于RF,但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此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3-4]。而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只有12例抗CCP抗体阳性,且都为低滴度。

有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在RA极早期就可出现,先于RF,对极早期RA的诊断研究极有价值,是目前所知最有望被广泛应用于RA早期诊断的自身抗体[5]。进一步研究表明,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在受累关节夜间痛发生率、关节肿胀指数、压痛数、病情活动度地评分(DAS28评分)、对骨的侵蚀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7]。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还发现CCP在非RA疾病中阳性率较低,约5%,即使出现阳性也多是低滴度。而RF非RA疾病中阳性率较高,约28%,甚至有较高滴度出现,故在不典型骨关节痛的患者中容易造成误诊。

本次研究证实,抗CCP抗体用于RA的临床检测及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一些极早期RA患者,RF可能阴性,但关节病变仍在发展,抗CCP抗体的检测对早期诊断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两者结合具有更高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2.

[2]吴东海,王国春.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

[3]陈超,何丽玮,曹全,等.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7):770.

[4]李勇军.血清学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 23(9):64-65.

[5]杨奕,刁建萍,刘重阳.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试验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3):27.

第4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0引言

风湿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并以累及多器官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多有反复发作性和渐进性,典型的特征是存在多种变异体和重叠综合症,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多样性[2],至今仍没有大家公认的特异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诊断指标,常造成误诊,其单项自身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不足,类风湿因子的检出率偏低[2-3]. 因此,诊断以特定的症状,检出特定的自身抗体为依据,寻找合适的检测项目是提高ra早期确诊率的关键. 我们通过对ra患者进行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以探讨ra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标本选择我院2007?01/2007?12风湿专科门诊确诊为ra患者96例(ra组),年龄50~65岁. 其中63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45例(sle组);干燥综合征(pss)8例(pss组);系统性硬化症(ssc)10例(ssc组). 另外选择近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试剂(浙江伊利康公司);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角蛋白(antikeratin antibodies,aka)抗体,抗s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抗?ccp抗体),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antifilaggrin antibody,afa)抗体检测试剂(德国欧蒙公司).

1.2方法

1.2.1rf检测(散射比浊法)人微球蛋白胶合于乳胶微粒,与待测样本中的rf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微粒的凝集,增加浊度,>20 iu/ml为阳性.

1.2.2抗ana抗体,抗aka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稀释血清(ana起始稀释度1∶100,aka起始稀释度1∶10)与包被基质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加入荧光素标记,与基质上的抗体反应形成特异性荧光. ana阳性可根据不同的荧光模式进行判定其阳性结果,aka阳性于角质层出现线性或板层状荧光判定为阳性.

1.2.3抗sa抗体,抗?ccp抗体检测(elisa法)将稀释血清加入包被孔,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与包被在固相上的抗原结合,酶标记的抗人抗体与已结合的抗体反应,结合的标记抗体与底物液作用阳性呈现蓝色,颜色深浅与抗体浓度成正比.

1.2.4抗afa抗体检测(斑点法)将已稀释标本加入反应板,稀释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酶标记的抗人抗体与结合的抗体反应,加入底物液显色,阳性出现蓝色条带,条带颜色深浅与抗体含量成正比.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统计,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96例ra患者、63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rf,抗ana抗体,抗sa抗体,抗aka抗体,抗afa抗体,抗?ccp抗体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检测中,rf,抗sa抗体,抗aka抗体,抗afa抗体以及抗?ccp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其中,抗?ccp抗体的检出率最高.表1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

2.2不同自身抗体对ra诊断效能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自身抗体在ra的早期实验诊断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rf为ra筛检的常用指标,其阳性率为45.8%,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但诊断缺乏特异性;抗a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35.4%,是活动性sle非常敏感的参数,但并非sle特异的;抗sa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9.6%,其在rf阳性和阴性ra患者中均可呈现阳性,尤其对rf阴性的患者,可成为诊断ra的一个指标;抗aka抗体阳性率为46.8%,可作为ra检测的特异性指标和ra诊断的辅助实验诊断项目,适合于早期不典型及血清阴性ra的诊断;抗afa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7.5%,其对ra早期诊断有意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出现于rf阴性的ra血清中;抗-ccp抗体检测阳性率为61.4%,可作为ra早期诊断指标. 抗?ccp抗体含量与ra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进展有关. 其中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的阳性率较高,三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3讨论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目前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 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一种ra特异的诊断指标,但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诊断指标. 为此,我们对96例ra患者进行了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自身抗体检测是ra确诊的重要的实验诊断,从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可以看出,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的阳性率较高,可为最佳的联合检测方案.

rf识别的自身抗原是变性的igg fc部分,是最早发现的ra的自身抗体. 近年的研究[3-4]表明,rf与临床表现和关节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损伤指标中最强有力的预后因子,其他自身抗体不能取代rf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地位. 但rf阳性还存在于ra阴性的患者中,正常人尤其是高龄者可有5%的阳性,因而,rf对ra的诊断特异性欠满意,rf阳性不能作为诊断ra的唯一标准[5].

抗aka抗体是由inanc等[6]以wistar大白鼠中段食管的角质层为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抗食管上皮角质层的自身抗体,本研究中抗aka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47%,而其检测的特异性近90%~100%,可作为ra检测的特异性指标及辅助实验诊断项目,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特别是当rf检测阴性时,ra具有补充诊断的意义.

抗ccp-抗体是ra早期诊断的标志物[7],是ra早期诊断较好的指标,也是鉴别浸蚀性、非浸蚀性ra的灵敏指标. 本研究中抗cc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61.4%,其检测阳性率为各项自身抗体最高,因此,将抗?ccp抗体检测用于ra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抗aka抗体,rf和抗?ccp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弥补了单一的rf对ra诊断的不足,提高了ra的检出率及检测特异性,为联合检测较好的组合项目,为ra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实验指标. 鉴于各项自身抗体检测在ra的早期诊断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条件,选择适当的项目组合,有助于提高ra的早期确诊.

【参考文献】

[1] kuhn ka, kulik l, tomooka b, et al. antibodies against eitrullinated proteins enhance tissue injury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arthritis[j]. j clin invest,2006,116(4):961-973.

[2] matsuo k, xiang y, nakamura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eitrullinated autoantigens of synovium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using a proteomie approach[j]. arthritis res ther, 2006, 8(6):1-3.

[3] harrison mj, paget sa. anti?ccp antibody testing a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tool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qjm, 2007, 100(4):193-201.

[4] 梅品玉,商新梅. 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及测定意义评价[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12):2034.

[5] 赵超,王雪. 类风湿因子定量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345.

第5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RA)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异质性指患者遗传背景不同, 病因可能也非单一, 因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本病是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 如未适当治疗, 病情逐渐加重发展。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115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的进行RF、CRP及抗CCP检查, 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的临床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2013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115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男性57例, 女性58例, 年龄在14~80岁之间, 平均年龄(47±10.5)岁。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1例, 男65例, 男66例, 年龄在15~7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4±9.5)岁,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脊髓灰质炎、滑膜炎和骨关节炎[1,2]。

1. 2 检查方法 所有标本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5 ml, 35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 -20℃保存待测[3,4]。 抗CCP抗体检测采用ELISA 方法, 以>5RU/ml 为阳性;RF、CRP定量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 采用AU2700 全自动分析仪, RF检测值>14IU/ml判断为阳性;CRP检测值>8 mg/L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若两组总体方差不齐, 进行秩和检验, P

2 结果

2. 1 抗CCP 抗体与RF、CRP检测的阳性率 11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检测出抗CCP抗体阳性75例, 阳性率65.2%, RF阳性70例, 阳性率60.9%, CRP阳性81例, 阳性检出率为70.4%;131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检测出抗CCP抗体阳性8例, 阳性率 6.1%, RF阳性30例, 阳性率22.9%, CRP阳性55例, 阳性率为40.0%。抗CCP、RF以及CRP在类风湿关节炎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P

2. 2 抗CCP、RF以及CRP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性能评价 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为 64.5%, CRP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为69.9%, 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为60.5%;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为79.3%, 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最高94.0%, CRP 较低为55%;抗CCP抗体和RF、CRP联合检测时对RA 诊断的敏感性为73.5%, 特异性为98.9%。经统计学检验, RF、CRP及抗CCP抗体联合检测的灵敏性与单独应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为滑膜炎。如果不正规治疗, 约75%的患者在3年内出现残废。类风湿关节炎分布于世界各地,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RA发生于任何年龄, 80%发病于35~50岁, 女性患者约3倍于男性。RA的临床表现多样, 从主要的关节症状到关节外多系统受累。RA多以缓慢而隐匿的方式起病, 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可有数周的低热, 少数患者可有高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 以后逐渐出现典型关节症状。少数则有较急剧的起病, 在数天内出现多个关节症状。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本文通过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1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131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RF、CRP及抗CCP抗体的检查, 发现RF、CRP及抗CCP抗体的联合检查对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准确性很重要, 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军华,刘树业.血清抗 CCP 抗体、抗MCV抗体与RF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价值.山东医药, 2013, 22(53): 38-41.

[2] 刘其爱,马小燕,张弘.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34(4):421-422.

第6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日常的门诊工作中,常常有患者十分焦虑地问:“大夫,我风湿因子高,是不是得风湿了?将来关节是不是会变形啊?”这说明广大患者把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混淆了。在这里,我就教您如何简单鉴别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伤大关节,“类风湿”伤小关节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两者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

患者所说的风湿因子,是指抗溶血性链球菌O 抗原(即抗链O,英文简称ASO)。人类如果感染了一种称为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菌,都会出现ASO 阳性,但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出现与这种细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异常的疾病,这就是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前,多数患者有咽痛、发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关节游走性肿痛,一般以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关节,腕和手的小关节很少见。这种病引起的关节炎较易治疗,不会导致关节变形,只是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后会引起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青霉素。

类风湿的提法意在区别于风湿。在19 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对关节炎的认识很模糊,都称之为“风湿”。后来逐渐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多发性小关节炎,也就是说,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手足的小关节,而且常常是对称性多个关节出现肿痛,如果不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的类风湿关节炎会出现关节变形。所以,一旦诊断明确,应当尽早加用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抗风湿药物。

走出“类风湿” 的常见误区

不单是在诊断上人们容易把“风湿”和“类风湿”搞混淆,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人们对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很多误区。

误区之一:老年人才会患类风湿关节炎。

新认识:不单是老年人,不同年龄的人群包括儿童都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但主要是30~50岁的女性容易得。

误区之二: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新认识: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各种气候环境中,主要是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

误区之三: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新认识: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其他一些常见的风湿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也常常出现,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 阳性。因此,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60% 左右,所以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仅凭类风湿因子。

误区之四:类风湿关节炎无药可治。

新认识:随着风湿病学科的飞速发展,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已非不治之症。只要能早期诊断,抓紧时间给予积极正确的综合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可以保持关节不变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响。但如果治疗不规范,就有可能发展成严重残疾,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伤害。

第7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字】关节炎;儿童;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0-02

关节炎在儿科临床上并不是少见的病情,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面对关节炎的发病病因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区,值得注意的是对婴幼儿的关节炎重视程度不够,进而造成延误儿童关节炎治疗的最佳时间的不可挽回的现象。本次研究以本院近期收治的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关性的探索、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在本院近期收治的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6例,其中有8例关节炎患者的年龄在2个月~3岁之间,有44例关节炎患者的年龄在3岁~13岁之间。30例患者的病因为单个大关节肿痛,6例患者的病因为多关节肿痛;有32例患者发病伴随着发热的症状,有14例伴随着皮疹的症状。上述的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经过相关的检查均已经排出局部或者是全身恶性肿瘤。

2 结果

诊断为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2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10例,占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的46.15%,其中属于全身型患者为16例,属于多关节炎型为2例,属于少关节炎型6例;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例,女性患者为2例,占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的7.69%;诊断为滑膜炎的患者有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例,女性患者为2例,占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的7.69%;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患者为2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8例,女性患者为12例,占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的38.47%。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一 52例关节炎患者具体的类型情况(n,%)

3 讨论

在本院近期收治的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中,多数的患有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化脓性关节炎,占52例儿童关节炎患者总人数的84.62%。通常情况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误诊的原因不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息息相关,而且还与缺乏敏感、特异的实验室指标相关,其中全身型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一年之后才可能会出现相关的关节症状,但是对于任何一种疾病而言,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不例外,早期发现然后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疾病的预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改善。在本次研究中,存在2例关节炎患者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由于生长而造成的疼痛,2例关节炎患者被诊断为发热待查,2例关节炎患者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关节结核或者是滑膜炎的现象,其他医院对其采取反复关节腔进行灌洗的措施,甚至还采取关节滑膜切除的措施,为患儿增加了很大程度上的疼痛感。针对上述情况,进一步进行最简单、最快捷的检查关节炎的方法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单位的当务之急,同时受到社会中的广泛关注。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指的是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持续六周以上的不明原因的关节肿痛,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是儿童中最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根据相关的资料报道,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的RF阳性率仅为10%,在本次研究中,在24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中,仅仅有一例RF(+),与相关的报道数据较为接近。现阶段,抗核周因子、抗角质蛋白抗体、抗瓜氨酸抗体以及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在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医疗诊断中,均被认为特异性较强,但是AKA、APF受相关技术的影响,仍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推广。还有部分认为AKA对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随访疾病的活动性以及严重度而言,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没有相关的效果。放射学诊断具有没有痛苦、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受到医生以及患者的广泛好评。对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而言,X片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的,但是当X片显示患儿骨质存在破坏的现象时,患儿的症状已经进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但是MRI却可是实现早期发现患者疾病的作用,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在患儿出现症状大概二个月,所有的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的MRI均表示存在异常的情况。

4 小结

在患有关节炎的52例儿童患者中,多数的患有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化脓性关节炎,高达84.62%,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单位的重视,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炎症,使儿童患者的病情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改善,防止发生残疾。

参考文献:

[1]肖群文 李琪 贺湘英 梁琨 徐静 段江.血清铁蛋白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26(9):123-124.

第8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X线诊断;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侵犯脊柱,最后发生脊柱强直的疾患,也称竹节样脊柱。其病因并不明确,发病人群为男性,发病率男性约为女性的5倍。发病年龄在10~40岁之间,但以20~30岁为最多见。现将笔者近年来诊断的15例强直性脊柱炎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1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发病年龄均在24~29岁之间。患者以腰痛、双髋关节痛,走路活动受限来医院就诊。15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血沉25mm/h 6例,26mm/h 6例,28mm/h 3例。X线检骨盆平片显示:9例双侧骶髂关节骨质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模糊不清;胸腰椎片显示:胸腰椎骨质普遍疏松,胸腰椎体前后及左右缘椎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另有6例显示L2~5腰椎体椎间小关节模糊不清,T10~12及L1~2椎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骶髂关节面均模糊,边缘粗糙,呈小囊状骨质破坏,以髂骨面为主。15例患者均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2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其基本病变是脊柱旁韧带的风湿性炎症。有人认为本病发病与感染有关。早期韧带、关节囊、肌腱及邻近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圆形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形成,受累骨组织局部发生骨质破坏和骨质增生。当增生超过破坏,骨质增生逐渐伸展到邻近组织而形成骨性强直,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其临床主要特征是:起病缓慢,患者有持续性腰痛,至少2~3个月,有的可达10年左右,活动后疼痛可缓解。病变均由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腰椎,髋关节也常受累,可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强直。当蔓延到胸椎时,出现驼背及呼吸困难,最后受累的脊柱完全强直。随着时间的推移强直逐渐加重,而疼痛逐渐减轻,直至疼痛完全消失,这时病变已经达到最后阶段。X线表现:早期侵犯骶髂关节,以后逐渐侵犯腰骶椎及胸椎,最终全脊柱受累。骶髂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脊柱韧带骨化形成,脊柱最终呈竹节样。有广泛的骨质疏松,椎体呈方形,椎间隙正常,小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脊柱有后弓畸形。病变通常侵犯髋关节及肩关节。

鉴别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与风湿性关节炎的改变基本一致。但X线及临床鉴别有以下要点:(1)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女性高于男性,而强直性脊柱炎则男性高于女性5~10倍;(2)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而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下;(3)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因子阳性,而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因子阴性;(4)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呈对称性发展,主要以上肢小关节受累,而强直性脊柱炎则相反,病变主要累及脊柱及大关节,呈不对称性发展,主要以下肢关节受累;(5)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侵犯颈椎,而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可累及全脊柱,呈上升性发展;(6)强直性脊柱炎100%从骶髂关节开始,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少侵犯骶髂关节;(7)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呈竹节样改变,而风湿性关节炎无此征象;(8)强直性脊柱炎还要与致密性髂骨炎、骶髂关节结核、增生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等相鉴别。

参考文献

第9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风湿与类风湿不一样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字之差。但它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不少人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两个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以心脏和关节病变最为显著。由于本病发病急,病初多以全身发热和显著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延误病情,缠绵难愈,造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一些患者从而失去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常侵害儿童与青年,初次发作多在5-20岁之间,急性发作,常在秋冬之际或早春季节。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等常为本病诱因。临床表现典型者多表现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疼痛,常由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常对称波及膝、踝、肩、肘、髋等大关节,局部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亦可只限于一二个关节,无红、热等症。发作时有发热,大量出汗,面色苍白,体重减轻等症状。不典型者仅有关节酸痛。而无红肿灼热等表现,急性症状消退后关节完全恢复正常。经常反复发作,病种缠绵,并可侵犯心脏,形成风湿性心脏病,但关节不畸形,为风湿性关节炎。

再讲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5-55岁最常见,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大部分患者初起先有乏力、疲劳、体重减轻、手足发麻,自此以后关节疼痛、僵硬、皮色潮红、按之温热、关节肿大渐渐显著,日久腿胫肌肉萎缩。全身常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病情逐渐进展,病程可达数年之外,时轻时重。发病急者,一次发作后可数月、数年后暂无症状,日后再行反复发作,引起关节畸形、僵硬不灵活,从而导致残废,最常波及的关节为指、掌、踝、腕、膝等部,且对称发作,手指关节波及时常呈梭形肿大,波及关节较多者,常不能动弹,终日不离被褥,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此可知,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前者好发生于大关节部位,愈后较好,不留畸形,但易侵犯心脏是其特点;后者好发生于小关节部位(如手指关节),愈后较差,易留畸形是其特点。

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因子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