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精选(九篇)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

第1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致残率很高。究其原因,与患者常常在早期不加重视,或者换来换去寻找各种途径求医,没有及时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有关。要知道,规范化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控制至关重要。

那么,何谓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呢?那就是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方案的治疗原则。既要通过非甾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来缓解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又要及时联合“缓解病情抗风湿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雷公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来氟米特等)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还必须为患者选择治疗效果好、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及时治疗

研究证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几个月内即可出现关节软骨或骨质破坏。因此,国际公认的观点是在发病之后早用“缓解病情抗风湿药”。这样,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

联合用药效果好

大多数患者需要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缓解病情抗风湿药”,才能使病情得到缓解。联合应用不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而且药物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增加。联合用药的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来氟米特等。

个体化治疗方案

选择疗效好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根本所在。根据病情,可给予一种或两种“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直至症状明显缓解、血清中自身抗体滴度下降。然后,可考虑改为维持量,并配以最小剂量的非甾类抗炎药,直至病情完全缓解。

非甾类药物缓解症状好

非甾类药物是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主要药物。这类药物大多起效较快,控制症状效果明显。一般可先用疗效较好的非甾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或塞来昔布等)。症状减轻后,可减小剂量,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注意的是,不能同时服用两种口服型非甾类抗炎药。此外,必须尽早加用“缓解病情抗风湿药”。

第2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 吴佩衡;扶阳思想;痹证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75-01

吴佩衡(1888~1971)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其临床精辨寒热,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崇尚经方,善用峻药,为扶阳学术思想的应用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吴佩衡先生运用扶阳的学术思想治疗外感、内伤杂病诸疾,具有其特色优势,尤其是在风湿痹证的治疗上,流派后人在吴氏基础上也多有创新发展。

1 吴佩衡治疗痹证经验

在《吴佩衡医案》中记载吴佩衡治疗“风湿关节痹痛”验案一则[1]89-90,一位三十余岁的女性患者,患风湿痹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间灼热,但见寒生畏,病已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当归、白术等无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其用方:附片60g,干姜15g,桂枝24g,细辛5g,茯苓24g,甘草10g,一剂显效,二剂霍然。

吴氏认为本病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致经脉阻遏,阳气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之前虽用四逆汤之干姜、附子来化散寒湿,但掺杂了当归、白术等壅补滋腻,犹如闭门留寇,使邪气难化。其后用药中去掉了当归、白术,加桂枝、细辛以散寒通经,茯苓以淡渗利湿,获效明显。吴氏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经验较为丰富,其推崇“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所以在临床用药上采用四逆汤、白通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时,很少加用滋补药品。

该验案中附子用量较大,这是吴氏运用附子治病的一个特色。其在辨证准确,确属阳虚阴盛的前提下,敢于大剂量应用附子,且注意配伍及煎煮,以避免附子毒性。关于附子与干姜的配伍,吴氏认为干姜温气,则上焦之阴寒散而外阳回矣,附子温水,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则姜附之力合,上下连成一气,而旭日当空,表里之阴霾自散[1]117。

2 吴氏扶阳思想的传承

吴佩衡先生的学术继承人及再传弟子们在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吴生元教授为吴佩衡的学术继承人,在继承家学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关键是肾虚寒凝,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通络为治疗大法[2]。《内经》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寒邪可使气血凝滞而致瘀;或病久阳虚,阴寒内生,津液不化,聚湿成痰。因此,吴生元教授认为寒邪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应以散寒为先[2]。根据以上理论,其拟定桂枝附子汤为本病基本方(包括附子、桂枝、白芍、细辛、羌活、独活、海桐皮、海风藤、淫羊藿、薏苡仁等)。吴洋等[3]运用加味桂枝附子汤(附片、桂枝、杭芍、防风、细辛、川芎、独活、羌活、淮牛膝、海桐皮、海风藤、淫羊藿、薏苡仁、生姜、大枣、甘草)治疗寒湿痹证220例,治疗后临床痊愈44例,占20%;显效90例,占41%;有效66例,占30%;无效20例,占9%;总有效率为91%,服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有驱除风寒湿邪温经通络的效果,可用附子配伍羌活、独活、怀牛膝、杜仲、细辛、苍术、桂枝、苡仁、五加皮、防风等治疗,有附子配伍驱散风湿之力较强,且又不致耗伤正气[4]。

吴生元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5]主要为:治疗湿热致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清热除湿;风寒湿痹,用黄芪防己汤加减以散寒除湿;内寒外热证,采用吴佩衡经验处方蠲痹冲剂;上热下寒证,采用潜阳封髓丹治疗;气血失调者,采用补中桂枝汤加味治疗。彭江云教授是吴生元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她将补中桂枝汤应用于气血不足型的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6]。

吴生元教授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过程中,谨守病机,重视扶正培本,重视温散寒湿,且重用附子,其重视温扶阳气,将附子做为温阳散寒的要药,如用桂枝附子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等方剂。其附子剂量常用50~100克,并总结推广高压锅煎煮附子的方法[7]。

3 小结

总之,吴佩衡先生及其传承人治疗痹证重视扶阳学术思想的应用,但仍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及分期分型的辨证施治。正如吴生元教授所言:“药为方用,方在法中,立法有理,应辨无穷。”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应重视正气及扶阳学术思想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吴佩衡.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9-90,117.

[2]吴生元.从肾虚寒凝辨治类风湿关节炎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2):1-2.

[3]吴洋,彭江云.加味桂枝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22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61.

[4]吴生元.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3:24.

[5]彭江云,吴洋,吴生元.吴生元辨治痹证的经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1):10-11.

[6]李雁丹,覃基炬,彭江云.彭江云应用补中桂枝汤临床验案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9):101-103.

第3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章次公;医案;痹证;西河柳;附子

中图分类号:112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41-02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镇江大港人。其医学师从丁甘仁、曹颖甫,国学问业于章太炎。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宅心仁厚,博学深思,求真务实,无门户之见,多创新精神,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著有《药物学》、《诊余集》、《道少集》等,《章次公医案》为其弟子朱良春先生等编纂而成(简称《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现将《医案》中痹证的用药特色浅析如下。

1 首辨虚实攻补得宜

《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者闭也,风寒湿邪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先生认为治疗本病当首辨虚实,病症初起,邪实体壮者当以祛邪为主,提出治痹之法,不外“祛风、散寒、逐湿、活血、通络”,因而治疗本病常用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等祛风胜湿,通经络;附子、细辛、川芎温阳散寒定痛;苍术燥湿;五加皮、防已、蚕沙、秦艽、桑枝、海风藤等利湿通络;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行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亏损者,则卫外不能,以致风寒侵袭,深入经脉筋骨之间,则患侧酸痛无力,屈伸不能,强伸则痛。对于素体不足。久病不愈者当以益肝肾、调气血为主,同时以祛风、通络、祛瘀而治其病之症结,即所谓攻补兼施。如《医案》中治疗杜男,阳虚不足之体感受风寒湿之气而脊椎疼痛,痛有定处者,方用黄芪益气定痛,并用炮附块、细辛、羌独活温经散寒止痛,当归、芍活血行瘀,海桐皮、威灵仙祛风湿,即补气血、祛风湿同用。而对于肝肾亏损,久坐久立后疼痛加重者,先生多宗“治病必求于本”,“久病须扶正”的原则,重点在补益肝肾,祛邪反在其次,如治疗张女坐骨部常有紧束感,多发作于行走与久站以后,方以补益肝肾气血,强健筋骨为主,黄芪、金毛脊、补骨脂、川断、杜仲用量较大。先生临床常用紫河车、龟鹿二仙胶、枸杞子、桑寄生、狗脊、川断等补益气血阴阳之本,破故纸、巴戟天、肉桂、续断、鹿角霜、仙茅、杜仲等以温肾强腰健膝。

综观先生治痹之法,当首辨虚实,初起邪实体壮者祛邪为要;素体亏虚,或病痹日久,肝肾不足者宜补益气血阴阳之本,调补肝肾或攻补兼施,方能药效卓著。

2 善用虫药 疏逐剐络

叶天士云:“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杂证总诀》亦有:“病初在经在气,久病人络入血,气血瘀痹而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的论述。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云:“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先生继承了叶天士等善用虫药的宝贵经验,每于补益肝肾、疏利气血、温阳通络、祛风逐湿之余,配合虫类药物,利用其飞灵走动,搜剔入络的特性,以疗病痹日久之顽疾。如《医案》中治疗雷女腰背酸楚日久,以补为主。方用紫河车、龟鹿二仙胶、枸杞子、桑寄生、狗脊、川断等补益气血阴阳之本,4味虫药娱蚣、全蝎、地鳖虫、蕲蛇祛风通络,散肿止痛,又治疗张女坐骨、腰背及两臂关节酸痛,无论阴晴皆然,再以党参、当归、续断、甘草扶正的同时重用全蝎、蜈蚣、蜂房治痹定痛,收到较好效果。

《医案》中治疗痹症所用虫类药包括娱蚣、全蝎、地鳖虫、露蜂房、蕲蛇、炙僵蚕6种。蕲蛇祛风通络,透骨搜风,可治风湿痹痛等症,《本草纲目》云:“蕲蛇用于诸风顽痹,皮肤不仁”。据章先生临床经验,蕲蛇治风湿痛在腰部者最佳;蜈蚣、全蝎走窜以祛风通络,其中全蝎有良好的止痛功能,治风湿病疗效卓著。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云:“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蜈蚣开瘀通络,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本草思辨录》谓:“僵蚕,味辛气温而性燥,故主湿胜之风痰”。露蜂房具有祛风攻毒、散肿止痛之功。风寒湿邪入侵之痹痛,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经久不愈,日久则人络成瘀,患者往往气血虚损,精髓不足,运用这些虫类药不仅能增强解痉镇痛之功,又可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先生医案中虫类药的运用为我们临床治疗本病及其他日久成瘀,缠绵难愈之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全蝎、蜈蚣、白僵蚕均有明显的镇静、抗惊厥作用。此外全蝎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能够抗血栓形成;蜈蚣能够增加蟾蜍下肢血流量,直接扩张血管;白僵蚕对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促进大鼠血浆凝块完全溶解。表现出较强的抗纤溶活性。地鳖虫能显著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率、抗血栓形成;药理实验也证实地鳖虫能使6-酮-PGF1。明显升高,TXB2下降,调节PGI2及TXB2的平衡;实验研究表明蜂房水提液6.6-9.9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表明对慢性疼痛有效。

3 重用西河柳 炮附子 法随证变

西河柳又名柽柳,性味辛凉,功能发表透疹,祛风除湿。先生经验重用西河柳,如治疗“杨男,先是颈项酸楚,而后关节肿痛,天气阴寒,所苦益甚”。方中西河柳用至30g,在原有组方的基础上独其用量之大远超过其他药物,说明先生之治病之法灵活辨证,不拘一格。其按语谓“其含有水杨酸钠,对风湿病具有明显的发汗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河柳煎剂能明显降低小鼠耳廓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抗二甲苯所致的鼠耳化学性炎症,在按50g/kg灌胃给药时有明显镇痛作用,并且对人工发热家兔有一定的退热作用。

先生在治疗痹证的21案中,有13案用到了附子,并常与养血活血药如当归、鸡血藤等同用以温养气血,或与温阳散寒药如细辛、羌活等同用,以增强止痛之力,三是常与虫类药同用如蜈蚣、全蝎等以搜剔脉络,活血化瘀而止痛。

第4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以侵害关节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交错复杂、顽固,反复发作,病位深,病程长,其来也渐,其去也迟,非一朝一夕所形成,亦非三天二日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就能治愈。所以,无论是患者或医生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之后,要坚持治疗,不要半途而废。

患者与医生需密切配合

因为不可根治,类风湿往往伴随患者终身,随时有发病可能。因此。必须密切监控病情发展,这就需要专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也需要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专科医生通过全面检查,包括肝肾功能检查后为病人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年龄、脏器损害、病情轻重、就医早晚、肝肾功能等)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还要随时监测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药物,减轻关节疼痛及炎症,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病情稳定后,医生还需要酌情减少药量,甚至考虑是否停药。这些都需要病人与专科医生间的紧密联系。因此,类风湿患者应保持每两个月与医生的“随访”。

目前国际公认的类风湿治疗方法即是联合用药治疗,也就是药物之间的联合,比如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也就是说治标的药物和治本的药物都要很好地配合使用。

一般来说,长期坚持规范地应用控制类风湿的药物,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有许多类风湿的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规范用药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目前国际国内在类风湿药物上的最新进展是应用一些生物制剂,价格虽高,但效果不错。

不要轻信“灵丹妙药”

然而,有许多类风湿患者游离在正规用药治疗之外。由于对疾病抱有悲观情绪,用药时断时续;或者有病乱投医,寄望于宣称“攻克类风湿”的“灵丹妙药”。

第5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一、做好早期诊断

医师临床治病,正确的诊断是为前提。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来讲,虽属中医弊病范畴,但又有别于一般的痹病,乃风寒湿之邪内舍肝肾,深筋着骨所致,加之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未统一,所以施治的方药,治疗的疗程,用药方法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正确诊断及早进行正规治疗和多方调护,其治疗效果、预后和转归的均较好。

通常,典型发作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的RA的分类研究标准,不难做出正确诊断。但是一些早期、轻型,尤其是不典型的病例,则是对临床医生鉴别诊断基本功的一个考验,所以医生应保持特有的警觉,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配合影像学检查,认真细致对临床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并参考辅助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诊断。临床也可见一些以非手部小关节起病,特别是以内脏或多系统起病者,关节X线片又无明确提示,最易误诊,有条件可作CT或核磁共振,必要时可做滑膜活检、滑液分析及血清免疫学检测等,以免误诊。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延缓病情发展,很有意义。

二、国内诊断标准(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三、治疗方法

1、早期治疗

研究证明,关节软骨或骨质破坏可在RA发病3个月内出现。国际公认的RA治疗窗口期为3个月,即在发病3个月开始DMARDs的治疗。及时正确的应用DMARDs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仅少数患者可能属难治性RA,需试用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方案、新型免疫抑制剂或其它方法。

2、联合用药

少数轻症RA病例单用一种DMARDs可能有效,但大多数病例需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研究证明,DMARDs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而且,DMARDs联合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国内外常用的联合用药组合是甲氨喋呤(MTX)+ 柳氮磺胺吡啶(SSZ);MTX + 羟氯喹(HCQ); SSZ + HCQ及MTX + SSZ + HCQ等。近几年,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RA的应用日趋广泛,而且,该药可能与MTX、SSZ及HCQ等有协同作用。此外,环孢菌素、青霉胺、硫唑嘌呤及金制剂与DMARDs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亦优于各自的单一治疗。国产新药帕夫林在本病的治疗作用也已得到证实。该药安全性好,且有一定的肝细胞保护作用,与MTX及SSZ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RA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年对RA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与1996年提出的指南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有三点:(1)新增加了5种治疗药物,包括来氟米特,恩利(Etanercept)、英非单抗(Infliximab)、环胞菌素及米诺环素。(2)将免疫吸附疗法(Immunoadsorption)列为RA的治疗方法之一。(3)将MTX的推荐剂量从7.5-15mg/周增至7.5-20mg/周。

在临床上,有些轻症RA患者经一种DMARDs治疗可能使病情缓解,甚至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内病情稳定。但是,其中不少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尤其在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更为常见,说明临床症状改善与病情完全缓解并不等同,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滴度明显减低是病情完全控制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必须给予RA患者以足量、足疗程的DMARDs联合治疗。

3、个体化治疗方案

患者的长期缓解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依赖于RA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必须尽可能地为患者选择对其本人治疗效果及耐受性均最为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单纯强调疗效忽视药物不良反应或担心出现不良反应而不给予规范治疗的倾向均不可取。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不可避免,但不能因此不予治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如何及时正确的处理。因此,选择疗效好而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控制病情、改善RA预后的根本所在。

一般可先给患者以疗效较强的NSAIDs(双氯芬酸或足量COX2抑制剂),至症状缓解后减至较小剂量,并加用一种DMARDs。若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可再加一种或两种DMARDs,直至症

状明显缓解、血清中自身抗体滴度下降。然后,可考虑将DMARDs改为维持量,以一种或两种DMARDs配以最小剂量的NSAIDs直至病情完全缓解。

4、难治性RA的治疗

难治性RA多指经正规DMARDs治疗仍不能缓解的RA患者。对于其治疗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探索。

(1)坚持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其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RA的核心仍然是牢牢把握辨证的精确,把握好这一关键,临证施方用药方能有的放矢,确保中的,疗效显著。目前研究运用较多的一些验方、单方或制剂,如雷公藤、白芍总甙等,也出现局限性,一些人有效,一些人效国不明显,某些病人某一时段有效,而某一时段无效,呈现反复。如此种种都反映了RA为一难治性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因人而异。所以以一药、一方统治RA似不可能。对于不少医家根据自身对医学典籍的体会,加之长期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治疗RA的独到的见解和创立的有效方药,我们认为其仍不失辨证施治的宗旨。因为他们临证应用时,也是要根据地域、人群特征及各人的临床表现的具体情况而有加减取舍,这亦即辨证施治。

我们非常赞同诸多专家所提倡的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结合现代药理、药剂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成果,既辨证又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药理学研究比较明确的中药,组方治疗RA,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如常用祛风除湿通痹的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虽然力度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病人易于接受,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川芎、羌活、独活、细辛、白芷、木瓜、海风藤、白花蛇等;属热者,可选用汉防己、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赤芍、丹皮、僵蚕等;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苏木、三七、丹参、蒲黄、血竭;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白芍等。

从另一角度看,临床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如天花粉、防己、穿心莲、山豆根、苦参、红花、泽泻、当归、沙参、玉竹、柴胡、黄芩、夏苦草、蛇床子、蚕沙、穿山甲、蝉蜕、水蛭、雷公藤等,消除炎症,控制病情发展。

RA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但肯定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有关,除运用免疫抑制作用中药外,一些能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如人参、刺五加、黄芪、黄精、白术、灵芝、茯苓、猪苓、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淫羊藿、鹿茸、何首乌、菟丝子、薏苡仁等,临床也可选用。常常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联合同方应用,发挥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有益于RA病情的控制和改善。我们的“祛湿通络胶囊”就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选用有效药物组成基本方药,主要药效就是取其免疫功能双向调节作用,控制和改善关节炎症和对骨质的破坏,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RA患者中很大部分曾用过糖皮质激素。诚然,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炎症活动有很好的作用,确实糖皮质激素的强力抗炎作用与免疫抑制作用,至今尚无药能与其相比。但对RA来讲,长时间应用的副作用,使患者无法耐受而不得不被迫停药。据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虽然药效强度不及西药,但其副作用却远比糖皮质激素小的多。临床结合辨证论治时的具体情况,可选用并可较长时间运用,往往效果显著。有些药物配伍后既有免疫调节功能又可防治激素停用后所导致的“反跳”。再如中医治痹传统使用虫类药,尤其是蛇类药,如白花蛇、乌梢蛇、蕲蛇、水蛭、地龙、全蝎、蜈蚣、地鳖虫、穿山甲、九香虫、蚂蚁等,认为他们功能搜风剔络、深入经隧、逐邪外出。现代研究表明,他们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抗炎、消肿、止疼的作用,但并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藤类药轻灵善走经络,易通利关节而达四肢,治疗RA常用作引经药,引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常用的有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天仙藤、络石藤等。

对疼痛剧烈者,中药乌头、附子、马钱子、洋金花、生半夏、雷公藤、白芍等经常选用。

(2)中西医药相结合,控制病情发展

由于RA的特殊性和难治性,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与个体差异,正确使用辨证辨病相结合、中西医药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疗的特长,优势互补,灵活控制病情发展,尽可能较好的解除或减轻病人的痛苦。

若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关节剧烈肿痛者,应毫不犹豫使用西药,加用糖皮质激素或NSAIDs类制剂,以尽快控制病情,缓解患者痛苦。病情急重又合并严重关节外表现者,如心包积液、脑血管病致中枢N病变、严重眼疾、贫血等,血沉明显增高,经NSAIDs治疗无效者应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发展,待病情相对缓解后再行中医调治。

非甾体激素类镇痛剂及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活动期控制炎症的治疗,还是不可缺少的。正确使用,对RA治疗很有意义。

对于反复关节滑膜炎症致肿胀、疼痛、僵硬、血沉增快、C-RP增高,西药治疗无效或因其副作用严重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者,可在中医药辨证的同时,加用一些治疗痹症的特色用药和经验用药,如雷公藤、马钱子、乌头、蕲蛇等。关节积液加桂枝、泽泻;晚期关节变形者,加天南星、穿山甲、白芥子、全蝎、露蜂房等化痰破瘀药,增强疗效。也可配合外治法等多方位联合治疗。

(3) 医患配合、守方久治疗效较好

因RA属难治性顽疾,正虚邪实,病势缠绵,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和有关常识,与医生密切配合,坚定信心,使好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患者有病乱投医,相信游医野药,往往延误病情,贻害终身。对RA的治疗非短期内可解决问题,即使名医良药仍需假以时日,医生也不能宥于“中病即止”的一般原则,错失转机。医患均应树立信心,坚持守方治疗(3-6个月),甚至终生服药。即使缓解期也应以中医药调治,并配合生活、情志调理锻炼等方可取效。

缓解期坚持中药调治,方能减少病情反复发作而巩固疗效。RA病人最易忽视缓解期的治疗和调养,服药中病即止,诸多症状缓解或消失、功能活动恢复后,或因经济情况即停止用药,往往造成病情反复。我们认为病人在缓解期仍应坚持辨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清泄余邪,稳定病情,减少反复发作,巩固疗效。常用方剂有益肾蠲痹丸、杜仲壮骨丸、养真煎、益肾合剂、归芪冲剂、健脾丸、知柏地黄丸、玉屏风散、独活寄生丸、左归丸、右归丸,可依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并加减选用。

第6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风湿类疾病常见的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是一组主要以慢性关节病变为特征,伴有多系统受累的免疫相关性疾病。风湿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多个病种发病率在0.3%以上。急性期非常痛苦,治疗过程中易反复,治愈后易复发,易遗留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历来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今中外的医学者总结了众多治疗方法,但面对林林总总的方法,如何进行筛选,分类选择方案进行治疗,最终在医疗中取得最佳疗效,始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根据河北省总工会温塘工人疗养院治疗运动系统骨关节疾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根据1999―200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综合疗法治疗风湿类疾病数千例的经验,按照以下两个标准将治疗方法进行分类,分别用于不同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供广大同行参考。

1按治疗方法针对的病理学改变分类

1)众所周知,风湿类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学改变是关节无菌性炎性病变,或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是原发病理改变或者说是初级病理改变。而针对初级病理改变所设计和应用的治疗方法,如抗炎、抗免疫药物、局部冲洗、水疗(免疫因素)等,这些方法我们归为治本之法。

2)在初级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可出现炎性水肿、局部组织受压甚至骨关节畸形等,这些病理变化是继发于初级病理变化的,但是,这些病理的存在,显著加重了临床症状,我们将其称为继发病理改变,或说是次级病理改变。针对继发病理改变而设计和应用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注射、外用以及矫形治疗、针刀等,我们归其为辅助之法。

3)在上述病理改变的作用下,会产生种种临床症状――局部痛、麻、胀、酸、关节活动障碍及肌肉痉挛、无力等等,有很多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解除症状而应用的,如:针灸、按摩、多种物理治疗等,我们归其为对症之法。

2按作用于患者的治疗因子的理化特性分类

2.1药物类治疗因子风湿类疾病的本质大都是免疫相关性疾病。因此,通过全身或局部注射方式以及药物导入,合适药物通过到达体内抗炎、抗免疫等作用起到治疗功效,这些为治本之法;通过外敷等方式用药,通常起到镇痛、活血等功效,这些为对症之法。

2.2机械类治疗因子包括手术切除、针刀、局部牵引等用外力改变或矫正因病变形的骨、关节形态,解除压迫,恢复活动度,这些大都是针对于风湿类疾病的继发病理改变,归于辅助之法的范畴。

2.3物理治疗因子理疗方式包括热疗、水疗、电疗(高频、中频、低频)、超声等,多通过对病变局部或全身的直接作用,主要起到活血、止痛的功效,大都属对症之法;而其中的高频电疗因能直接作用于组织深层,其消炎作用,以及有放射治疗作用的矿泉水疗(如平山温泉水疗)能通过氡的放射作用,调节个体免疫,起到治本的效果,因而属于治本之法。

2.4自然环境因子整洁的环境、优雅的布局、适宜的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等,作为环境气候有关的治疗因子,在慢性病治疗康复过程甚至家庭保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坐落在全国著名疗休养胜地西柏坡,园区内建筑为欧式楼群,古朴别致,苍松翠柏,景色宜人,绿化覆盖高达90%,温度湿度适宜,有“工疗公园”之称,已成为温泉城著名的游览景观,很受患者的好评。这些因子通过健康调理以及促进患者静心治疗、调整心态,对患者病情好转和防止复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自然因子不直接针对患者的某种病机,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很有帮助,大都为辅助之法。

第7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99-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RA),中医谓之“白虎风”、“历节”、“鹤膝风”、“骨痹”、“顽痹”等,认为其的发生与内脏亏虚,禀赋薄弱,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内因是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外因卫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1],因而致病。西医认为其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及其他器官或组织[2-3]。笔者从事RA的临床诊治工作多年,认识到中医与西医毕竟是两中套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不能只满足于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应用中药和西药,而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并且从中药寻找更有效的抗风湿药物。笔者通过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共计150例RA患者,遵循EBM证据要求,分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中药熏蒸疗法、及非中药熏蒸的疗法治疗,发现中西医以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为基础,其对缓解RA有显著疗效或能明显提高其他药物疗效。现总结如下,以期能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文献参考和价值借鉴。

1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BM)是以遵循科学证据为临床依据在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发生,患者的康复和预后等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寻找最新、最有效、最有力的科学证据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内分泌科医护人员通过在网上各种有效搜索引擎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并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适时评价,找出最佳证据资料,以达到最适诊断方法与辅助检查,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确切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4]。网络EBM已经成为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方便查找医学证据和资料的重要网络资源库,它包括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等众多的EBM资源。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可根据RA患者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在综合患者实际情况下通过以问题和病人为中心,用循证思维来指导基层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医疗实践。

2 提出和确定问题

2.1提出问题 遵循找问题、找原因的阶段循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共计120例诊治的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60例,男10例,女50例,年龄最小31y,最大60y,平均(45±10)y,病程最短12W,最长10y,平均(3.1±2.7)y;非熏蒸组(对照组)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最小24y,最大62y,平均(50±11)y,病程最短12W,最长2y,平均(4.0±3.9)y。

2.2确定问题

2.2.1 西医RA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执行。

2.2.2中医认为RA病因病机复杂,常常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痰淤互结,发病机制与关节、肌肉、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以邪气痹阻、痰淤互结、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特征,瘀血贯穿于疾病的始末。故将RA分为风寒湿痹型、风热湿痹型、寒湿瘀热错杂型、肝肾气血亏虚型等,并认为各型之间常常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

3 检索证据

针对本病患者,按照EBM实践证据检索的原则,确定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基层医院;作用分析;应用价值。分别检索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或原始文献数据库,例如ACP Journal Club、MEDLINE等。对检索的资料进行RCT系统评价或单个大样本的Ia级证据评价,必要时对筛选出的资料特别是与RA的临床问题有密切相关,并进行Meta分析确定检索结果。

4 方法步骤

4.1 治疗方法

4.1.1 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7.5 mg/d,加用甲氨喋呤10 mg/W,治疗期间药物剂量不变,且不加用激素、中枢镇痛药或其他特殊治疗。治疗组在非熏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熏蒸治疗,熏蒸时将熏蒸方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S2型低频熏蒸治疗仪(辽宁省大连金州康疗器械厂生产)药箱内煮沸,蒸气温度设置在55℃左右。熏蒸药物为自拟熏蒸方(羌活20g,独活20g,防风15g,桂枝15g,细辛10g,川芎20g,海风藤30g,徐长卿30g,姜黄20g,苏木20g,冰片1g)。所用中药材均由中国人民广州总医院中药房提供,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熏蒸治疗,20 min/次,1次/d,20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症状轻重及并发症等适当行抗风湿的西药治疗,做好对症处理。

4.1.2 如果患者中医分型清楚,分型辨治 风寒湿痹型: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用躅痹汤加减;风热湿痹型: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用白虎桂枝汤、四妙散等化裁;寒湿瘀热错杂型:治宜寒热并用,清热除湿、温经化瘀,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肝肾气血亏虚型;治宜滋养肝肾、调补气血、活血通络,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4.2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时详细检查并记录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等。

4.3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5]。

4.4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5 结果

5.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p < 0.05)。经卡方检验,RA的熏蒸及非熏蒸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

6EBM小结

EBM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与临床治疗RA紧密结合时,可以减少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不同医师间医疗水平的差异,提高各医疗机构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有效的治疗。EBM的出现标志着基层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在临床治疗本病时进入了以科研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随着其在风湿免疫科方面临床应用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EBM能够使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起较高水平的医疗行为,在降低RA的发病率,病残率,减少患者医疗费用,适当解决患者就医难等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结合EBM在思考和探讨将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本病治疗全过程,并在其中寻找和开发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对患者行循证治疗,通过多种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为基层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提供重要的EBM价值检索,以协助疾病诊疗,因其应用方便,疗效确切,减少并发症,能为病人所接受,是本病治疗的有效手段,目前中草药有效成分治疗RA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饶光立.风湿康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2(1):63-64.

[2]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855.

[3]孙朝文,王凤亮,于静,等.内科护理速记宝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345-348.

第8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85-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属中医“痹病”范畴。我国的发病率为0.38%~0.44%,现临床所用西药和激素虽能使部分病人得到缓解,但起效慢,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我院风湿科2001~2004年期间住院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对本病的分类标准。均长期服用1~2种慢作用药(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嘧啶)及小剂量强的松治疗(6个月以上),疗效不佳,仍有关节痛及晨僵。按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2.18±3.92)岁,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7±1.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西医方面:主要表现晨僵、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畸形,活动障碍等,有些病人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神经系统损害等。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中医方面:主要表现头昏、腰痛、腰膝酸软无力,小腹凉,偶有心悸、胸闷,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舌尖边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顽痹,证属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寒热错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甲氨喋呤10 mg,每周1次;静脉注射强的松10 mg,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加黄芩、黄连、野;待患者自觉心悸消失,头昏减轻,腰痛及腰膝酸软无力稍好转,将上方各味中药加量继续服用;待头昏消失,腰痛、腰膝酸软明显好转,将山药、牡丹皮加量,同时加用徐长卿、桑寄生、鸡血藤、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补血养血、活血通络;待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屈体不利较前好转,加附子、肉桂温补肾妇,服至小腹凉感、腰痛、腰膝酸软消失,并将汤剂改为丸剂巩固治疗。两组治疗均持续1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建议的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关节肿痛明显好转,功能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明显好转或接近正常。有效:关节肿痛好转,主要化验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均无进步。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见表1。

3 讨论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历代医家对其发病机制多有论述。早在《素问・痹论》中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儒门事亲》则认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时至今日,现代医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潘氏等[1]认为RA不应以风、湿、寒、热来论其基本病因病机,而应从阳虚气弱,四末不温为基础,瘀血浊凝聚关节为基本病机来认识。风寒湿邪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但RA关节病变的直接病邪却不是风寒湿之气。治疗时也步步顾及到阳虚与瘀血。刘氏等[2]认为,RA与一般的热痹不同,其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寒胜其热;主要是风寒湿三邪已经深侵到肝肾、筋骨,尤其是伤害了肾。且病程较长,寒湿、痰浊、瘀血、贼风互为影响,凝聚不散,经络闭阻,血气不行,又可加重病情,常见为肾虚寒凝证。中晚期RA的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寒凝络闭,经络蓄热,痰瘀互结,风湿痹阻,脏腑之虚主要在肾,且有寒、热、阴、阳之别。李氏等[3]新近提出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毒损肢节络脉,络道亢变,络脉虚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本研究中患者均久病,素体虚弱,不宜使用虫类等克伐过重的药物搜风通络,此类药物多为辛燥之品,具有一定的毒性,用之不当,易伤正气,正气一伤,邪气难除。笔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以中药六味地黄汤为主方,益气养血,补其肝肾,扶其正气。同时配黄芩、黄连、野清热解毒消炎,以制其热,在患者体质逐渐增强的基础上再加以作用平和的桑寄生、徐长卿、鸡血藤、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补血养血,活血通络,以进一步增强体质,祛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并在滋补肾阴的同时配以附子、肉桂,温补肾妇,以达阴阳平衡,进一步增强患者体质,患者配以适当的运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加速康复,取得良好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在辨病与辨证结合思维模式指导下的联合西医的治疗方案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在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体征、功能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潘远根,旷惠桃.类风湿关节炎病机的再认识[J].中国中医药信息,1998,5(1):12.

[2]刘玉铱,范金茹.旭痹健步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1(3):8.

[3]李文芳,王为兰.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河南中医,1992,12(3):36.

[4]张妍,王亮,王波,等.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J].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07,35(1):48.

第9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79-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常见的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受累为主。关节肿痛、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晚期可引起关节结构破坏,导致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严重受损。为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减轻疾病的痛苦,恢复自信,对中、晚期患者给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使患者的病情得以很好的控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10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6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43.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9年。入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及功能障碍等表现,有的严重丧失生活能力及生活处理能力,全部病例按美国风湿病学会(RAR)1987年诊断标准确诊。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采用二联疗法,即西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药内服。

1.2.2 治疗组方法

采用三联疗法,即西药(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内服和康复护理训练为主的综合疗法。

1.2.2.1 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因疾病的反复发作,而产生焦虑与忧郁,甚至担心致残。所以要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给予病人关心体贴和心理安慰,

营造医患之间和谐气氛。并向病人介绍本科医务人员的情况,技术力量,治疗成功的典型案例,使病人安心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

1.2.2.2 饮食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因关节疼痛、活动减少、常年服药等因素,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所以,病人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饮食以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为主,食物搭配要多样化,易于消化和吸收,烹调要讲究,以提高食欲[2]。谷类(小麦、燕麦)、奶制品等可致少数病人的关节炎加重。糖类及脂肪、食盐等也要少食用。同时,可据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分型的不同,调节饮食,如风热型和湿热型的病人,应选用寒凉的饮食,忌食用温热助火的食物,如油条、辣椒等食品;寒湿型的病人应选些偏热性食物,忌食生冷、寒湿的食品;肝肾两虚型病人可选用补益肝肾的食品。

1.2.2.3 健康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护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所以平时要加强品德修养与语言表达技巧。称呼病人要有敬重之意,听病人的诉说要专心致志,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交待注意事项要反复表达清楚,使病人感觉到护士有诚意、有爱心、有责任心。

指导患者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的性质、病程,了解治疗方案,使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接受疾病的现实。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树立自强自立的心态,做好同疾病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

1.2.2.4 中药热浴的护理

药浴是我科治疗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须医护人员指导使用。中药为自制风湿病一、二号方。药浴时水温可略高一些,以皮肤能忍受为度,但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洗浴时防止药液进入口、眼、耳、鼻,洗浴后不要马上清洗,以保持药效。保持治疗室良好的通风与保暖。严格观察,如发现病人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治疗后,应注意保温防感冒。

1.2.2.5 疾病缓解期的康复护理

疾病缓解后,指导患者每日定期做功能恢复锻炼,如转颈、握拳、挺胸、伸腰、摆腿、摇动关节等动作,卧床的患者可进行膝关节的伸屈交替活动[3]。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据病情而定,切勿过度疲劳。加强对病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使患者保持关节功能,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

1.3 疗效标准

显效: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晨僵时间明显缩短,肌力及20 m步行时间明显好转,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好转:关节肿痛减轻,肌力及20 m步行时间有改善,自理能力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现较入院前比较无变化或加重。

1.4 评价项目

观察治疗训练前变化,项目包括晨僵情况、关节肿痛、肌力,20 m步行时间。治疗训练后第4周复查一次。

2 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康复训练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率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显效率相差较大,χ2检验,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

3 讨论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中称之为“痹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见,据统计,患病率为0.3%~2.1%[4]。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长期的运动不足,常常导致关节畸形肌力低下或废用性萎缩,以致于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以缩短康复时间,保持关节功能位和适当的活动度以防止关节畸形,增强肌力,防止废用性萎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在本研究中治疗组4周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42%和28%,经统计处理,康复训练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

3.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4周以上能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康复健康。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还无法完全根治,患者多数是缓解与复发交替经过,迁延多年。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只要做到医患之间积极配合;对患者正确康复护理,使其有信心配合治疗;活动期注意卧床休息,病情缓解稳定后适当活动与锻炼,以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加强护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并持之以恒;是可以控制病情的,甚至进一步发展从而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瑞林.类风湿关节炎防治问答[M](第1版).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69

[2] 沈玉杰.瞿群威,谢来芬等.风湿仙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38例临床研究[J].中医研究;2001,0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