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纺织业行业概述精选(九篇)

纺织业行业概述

第1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纺织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任何长期的、独特的、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大价值的、竞争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能力。

在TPP新形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纺织企业在纺织行业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纺织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二、对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一)公司概况。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研发为主的生产性纺织企业,专业生产差别化、功能性聚酯改性短纤维。具有较为完整的从纤维、纱线、织造、染整、面料、成品服装(毛巾、围巾等)中小产量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和设备体系。弘强公司在产品制造环节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配套水平,生产效率较高,产品质量水平好,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快速反应体系及服务。在中、高档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短纤维这一领域中,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同类行业中,产品品种和规格最齐全,服务最完善,交货速度最快,新产品开发频率最高,质量最好和产品更贴近于市场的企业之一。

(二)弘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弘强公司是一家比较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公司已经建立了从纤维、纱线、织造、染整、面料、服装中小产量(包括打样)全产业链的技术和设备体系,并且拥有一支具有开拓精神的研发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成了适应市场的一整套研发和生产管理模式,为企业做精、做强和产业化终端服务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十几年的纺织行业中,弘强公司有了比较高的知名度,并且有了一个高效的产业联盟:

在企业文化方面,弘强公司一直有着“在差别化涤纶短纤领域中做精、做细、做深、做强”的愿景,担当着“改变现状、提升品质、振兴民族品牌”的使命,保持着“开拓创新、严谨务实、敢为天下先、知不易为而为之”的开拓精神。另外,“诚信、细节决定品质”良好的企业文化,又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弘强公司的竞争劣势。弘强公司在经营方面也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弘强公司对于几个合作商家过于依赖,导致了近几年来,经济效益形势有点缓慢降低。在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同质化的竞争中,由于蜂窝纤维价格过高,中国市场难以接受高价格的产品从而导致销售额有所下降。国内民营企业融资普遍困难,弘强公司也不例外。弘强公司的产品因为具有高科技性,成本高,对价格十分敏感的客户随时有流失的可能性。弘强公司缺乏的是更多的对外对内销售。随着现在订单的小批量、多品种的越来越多,公司对于交货时间也相对紧张。

(四)机遇。我国国内纺织服装消费稳步增长、市场日渐成熟。弘强公司是几家知名休闲运动品牌和奢侈品品牌的代工厂,随着几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订单也将有一定的提升。弘强公司也有很多的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的在提高,俗话说:衣食住行,衣往往都是排在最前面,所以人们服装消费一定会是对于面料服装的功能性方向的转向,弘强公司正赶上这时机,有决心、有能力帮助和配合广大客户和消费者共同研发出更具有市场前景与价值的新产品,并且设计了公司对产品研发的五个思路:1.建立产品研发的思想体系;2.寻求全产业链生产合作伙伴;3.树立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理念4.细节、坚持;5.全方位了解客户,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五)挑战。同时,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忧虑而采取的贸易和技术壁垒,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环境保护及产业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弘强公司的加工和配套成本势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弘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纺织服装业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未来纺织服装业趋势变化:服装用料以功能型面料为主。随着服装用料的改变,采用功能性面料来生产服装,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功能性面料具有多样的效用,包括保暖、防水、防热、吸湿排汗、除臭等。作为纺织服装企业同时需要满足消费者的一切需求,有全球化的视野,在产品差异化上着墨、以智能化发展领跑行业,在注重环保的同时,保有工匠之心,将产品工艺推向极致。创新是生产力,纺织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不仅会开拓消费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产量,而且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真正具有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具有创新和应变能力的的人才开发是关键。纺织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是创造有利机制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二是采用委托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企业中有前途的员工;三是积极寻求政府和高校支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实用性人才。

第2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大约20种不同的理论。其中。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沿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共同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竞争优势论,它应用“价值链”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则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认为资本可以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们只能引导投资的流向。此外还有战略管理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市场控制论、过渡资本积累论等等。

可见,国际直接投资这一现象纷繁复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客观上需要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概而言之,对外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的多面性,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效解释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综合理论。据此,我们应对具体国家、具体产业,具体分析,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针对性,具有说服力。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问题,首先应在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着重分析对我国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吸收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情况,构建能够反映我国纺织行业特色的理论模型。

二、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借鉴意义较大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些产业在一些国家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在另一些国家,该“边际产业”或许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是由于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短缺,使得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在该国难以得到发挥。在此情形下,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其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为什么说该理论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呢?首先,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相似,基本上均属于贸易导向型。日本战后实行贸易立国的政策,而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利用东道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资源,扩大外贸出口。其次,该理论所针对的两国产业相似。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自然资源开发,这些产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我国的纺织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竞争激烈,几乎也是处于边际产业的行列,但其在国际市场却广受欢迎,产品需求量大。再次,所转让的技术相似,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我国纺织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拥有更多更好的实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小,容易找到立足点,而且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适合当地生产要素的结构,能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实践也表明,这些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优势。

该理论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何借鉴意义呢?首先,它强调产业的相对优势,某种产业是否具备相对优势,是该产业能否形成跨国生产体系的前提条件。产业相对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等。这里所说的“产业相对优势”既不是产业的绝对优势,也不是指产业的全球优势,而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位即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比较优势。我国正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游地位,纺织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夕阳产业”,但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是“适用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重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条件良好,无论从面料、印染还是到生产加工,均已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其次,对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该理论认为应该到生产技术相近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容易找到立足点,获得当地市场。我国纺织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该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我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东欧和中亚比较符合这一条件。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开展直接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此外,南亚部分国家劳动力丰富,地理位置近,我国的技术拥有广阔市场,应是投资区位选择的重点对象。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确实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其尚不足以作为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性理论。因此,继续探究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理论显得尤为必要。

三、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理论: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即是由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不断加深发展,价值链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产业领域中各个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于是便出现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它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生产或服务环节为核心,形成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下游为止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关系。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运行,发挥不同的作用,并获得各自的利益。例如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就是一个“棉花等原料供应――纺织专用设备供应――化纤制造――中间纺织品生产――服装等最终制成品――营销服务――用户消费”完整的过程价值创造。产业价值链突出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反映了产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说“产业链”描述了产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那

么,“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则更加突出了“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内部的分工也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走向了世界市场,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逐步建立起来。它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利用各国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价值链的优化组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产业价值链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就国内产业结构而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本产业而言又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具体到我国纺织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产业升级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重大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又是纺织业本身发展壮大,提高全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根据世界不同的区位优势来进行投资分工,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自己则整合各地的优势,实现产品的最终价值。通过对产业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得以提升,纺织产业也获得了长久和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应该遵循什么样路线对外直接投资呢?这应该由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具置由下图所示:

在我国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占据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高级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等和末端的营销管理、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我国则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中间区域,即加工生产环节,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有资料显示,我国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得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此外,在产业价值链内,还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因此,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往两端发展,目标是部分发达国家,主要投资于纺织原料的研发、时装设计、营销管理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第二个方向是寻找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中间区域”国家,以利用其更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和靠近我国纺织品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等。按照这种思路,我国的纺织业才能不断优化其全球价值链组合,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3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碎形集合Julia函数纺织纹样信息设计

1引言

现代图案的设计与制作(Pattern Design and Manufacture)在许多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陶瓷、纺织及装饰等设计相关产业,可以说图案的设计与制作是这些产业赖以生存的部份。因此,图案设计与制作技术一直是设计产业重要的研究领域。台湾纺织(Textile)产业是承袭传统中华文明,拥有举世闻名的纺织文化,同时具有悠久的纺织生产历史,是主要出口创汇产业。然而,长期以来,纺织产业生产过程大都凭借经验、人工与劳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产业的发展。因此,应用文化创意方法推动纺织产业自主设计与品牌创造,是提升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发展方向。

纺织纹样(Textile Pattern)之信息设计,是指在纺织布面的平面上进行艺术图案设计,是纺织产品的主要价值表现,也是纺织产业自主设计的主要项目。传统的设计过程都是由图案设计人员利用手工方式进行图案绘制,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样式、高质量及快生产等要求。因此,针对纺织纹样的信息设计发展相关的图纹设计方法,提高纺织产品的生产科学化与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纺织产业的自主设计能力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8-13]。碎形(Fractal)具有比例自相似性的性质,故碎形并不是完全的混乱形态,而是在不规则性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则性。碎形的比例自相似性,使碎形集合(Fractal Sets)所生成的碎形几何图案的局部中有其局部,产生了整体与局部间不断重复的相似结构,表现在视觉上成为了无限精细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规则基底下的碎形艺术(Fractal Arts)。因此,可以借助碎形集合的图案生成方法,进行纺织纹样的信息设计。本文主要是以碎形集合的Julia函数为基础,发展一种碎形图案生成方法,并尝试将所生成的碎形图纹应用于纺织纹样的信息设计当中。

2碎形

2.1 碎形几何

碎形(Fractal)是美国数学家Mandelbrot在1975年为描述不符合欧氏几何规律的自然现象所提出的一种数学概念,碎形一词的原意是指:不规则、支离破碎的物体[1-5]。1977年,Mandelbrot详述了自然界的碎形现象。其后,学者们陆续提出有关描述碎形的概念。1989年,Falconer在其专书[2] 中认为,碎形的定义并不易确定,但可以一些集合的特征条列说明碎形集合:(1) 碎形集合是无限精细的结构;(2) 碎形集合具有不规则性;(3) 碎形集合有某种程度的自相似性;(4) 碎形集合在某种意义下的维数大于其拓朴维数;(5) 碎形集合的生成很简单,可以用简单的递回方式生成。

2.2 碎形集合

对于不同的碎形,可能同时具有上述的全部性质,亦有可能只具有其中的大部份性质或是对某个性质例外。碎形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类:(1) 规则碎形(Regular Fractals);(2) 非规则碎形(Non-regular Fractals)。规则碎形具有可重复性,生成的图形具有确定形态。非规则碎形生成的图形虽具有一定规则,但最后形态会随不同的控制参数而改变,故并不具有重复性[6-7]。

随机碎形集合可以复数动力系统生成。复数动力系统的碎形几何集合主要包括Julia函数与Mandelbrot函数。Julia函数则是在二十世纪初由Julia & Fatou所提出;Mandelbrot函数是由碎形几何创始人Mandelbrot所提出。Julia函数与Mandelbrot函数都是透过在复数平面上复函数的反复迭代而得到的点序列,实际研究显示,Julia函数是Mandelbrot函数的边界集合,而Mandelbrot函数则包含了所有Julia函数。由于Julia函数是Mandelbrot函数所呈现的图形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应用价值,近代学者专家都致力于其平面及三维图形生成方法的研究。以Julia函数为基础进行碎形图案设计的研究,已成为现代艺术图案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项目之一[1-8]。

2.3 碎形图案

碎形是一种几何概念,是研究自相似性的几何学。碎形几何的研究对象是碎形图案(Fractal Pattern),碎形图案具有不规则性、自相似性、维数非整数性的重要性质,更接近于自然事物的形态,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艺术表现。碎形图案的产生是基于碎形模型的演算,它的结构关系是由生成规则或算法所描述[6,7]。在众多的碎形模型中,复动力系统下的复平面碎形所生成的碎形图案具有令人心动的形态。因此,本文以复平面碎形生成碎形图案进行有关纺织纹样信息设计的主要碎形模型。

复平面碎形的碎形集合主要包括Julia函数与Mandelbrot函数。由于Julia函数与Mandelbrot函数所生成的碎形图案具有令人心动的形态,故其在纺织印染、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艺术图案的信息设计应用十分广泛[9-13]。复数平面数学模型与一般平面数学模型差异不大,主要是曾加了虚数的概念,实数通过轴表示,虚数通过轴表示。Julia函数在复数平面上的数学表达式为:

(1)

上式中与均为复数。式(1)的迭代过程写成:

(2)

其中为次迭代后的复数;为常数。给定初值,代入式(2)中可以得到;再经次迭代后可以得到复数序列。若,且较小时,当,迭代过程序列接近一定值,称为吸引子;当,则迭代过程序列趋向无限远。根据以上分析,在平面上以任一点为初值进行迭代时,接近吸引子区域的点构成Julia函数。Julia函数迭代过程称为逃逸时间算法(Escape-Time Algorithm)。

根据上述Julia函数迭代过程,本文发展Julia函数的逃逸时间算法程序,以JAVA程序语言为开发工具,建立一个具有跨平台信息交换的工作系统。设吸引子区域窗口的分辨率为,集合迭代范围及,图1分别是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与的Julia函数。

3纺织纹样信息设计

应用发展的程序产生Julia函数如图2所示,图案有极强烈的龙形纹样意象形态,故本文透过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在图案中截取出两种龙形纹样。

图2程序产生Julia函数之碎形图案

龙形纹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象,自古以来都是民族服饰的一种常用的图案,特别是在贵族的服饰设计更是大量被应用。除了服饰图案的设计上,一些小数民族亦会在其纺织布面图案设计上加入龙形纹样,特别是在一些带状服饰配件的应用上。

本文应用Julia函数生成的龙形纹样的连续排列,模拟设计出一种具有腊染效果的带状布面龙形纹样设计,如图3所示,本文将该纺织纹样设计取名为“二龙争珠”。

图3腊染效果的纺织纹样的信息设计-“二龙争珠”

4结论

本文介绍了碎形图案的生成方法,并根据以复动力系统生成碎形图案方法进行有关纺织纹样信息设计,发展Julia函数的逃逸时间算法与程序,程序设计则是以Web环境为基础的JAVA程序语言为开发工具,可在Web环境下建立一个具有跨平台信息交换的工作系统。

应用所发展的程序产生Julia函数的碎形图案,本文实际进行纺织品的纹样设计模拟,设计出具腊染效果的布面艺术纹样及T恤的纹样图案。碎形图案是由计算机直接计算生成的数字信息与图形,可以不失真地直接运用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软件当中,实现纺织布面纹样图案信息设计数字化的进程。

本文的结果说明了碎形图案不但具有艺术美学性质,其自相似的视觉特征与表现可以做为实际图案纹样信息设计的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布面纹样图案的信息设计更是具有无限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Falconer, K.J. The Geometry of Fractal Se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Falconer, K.J. Fractal Geometry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 1991.

[3] Kelley, A. Layering techniques in fractal art. Computers and Graphics, 2000, 24(4), 611-616.

[4] Gujar, U.G., & Bhacsar, V.C. Fractals form in the complex c-plane. Computers & Graphics, 1991, 16(3), 441-449.

[5] Mandelbrot, B.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W.H. Freeman, 1982.

[6] Peitgen, H.O., & Richter, P.H. The Beauty of Fractals. Springer-Verlag, 1986.

[7] Qi, D.X. Fractal and its Computer Gener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8] Valiente, J.M., Albert, F., Carretero, C., & Gomis, J.M. Structural description of textile and tile pattern design using image process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 2004), 2004, 1, 498-503.

[9] 屈世显,罗俊,张建华.分形图形与花色设计[J].纺织基础科学学报,1994,7(2):127-131.

[10] 孙荪.丝绸之路对中国染织图形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2002,2(6):51-53.

[11] 崔唯,孙恺,张宝华,王志惠.图形基础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9.

第4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碳足迹;棉纺织企业;现状

1 引言

“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被人们熟知,但是其基本的量化参数,即碳的排放量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碳足迹是衡量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表征了人类生产与消费行为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几年中,随着国际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碳足迹开始在工业节能减排、产品生态标识等领域广泛应用。

我国棉纺织行业受到国内纺织工业整体较低水平的限制,整个行业并不能够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及劳动密集型的落后状态。棉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对政府而言,可以使政府能够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监测高碳排放环节,有助于政府制定棉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效率,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对于企业而言,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核算生产阶段碳排放的自检方法;最后,国际上碳足迹认证正成为一种潮流,我国的棉纺织行业要在碳认证上取得主动权,必须要在自身行业碳排放研究工作上迎头赶上。

2 碳足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1 碳足迹的定义

碳足迹首先是由英国[1]提出,具体通过测量碳消耗产生过程中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元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碳足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或产业周期内直接与间接的碳排放量的一种方法。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况,反映的是评价对象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计算单位)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对于碳足迹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表述,各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对碳足迹的定义见表 1。

其中,以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所提出的定义较为全面、较为准确。在定义中,对碳足迹的描述不仅包括了CO2,还包括了其他 5 种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合物(PFC)和六氟化硫(SF6)的系列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碳足迹都通过CO2当量来进行计算。整个产品的碳足迹通过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排放在给定时期内(比如100 年),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与CO2的相对比值来量化[1]。

2.2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及比较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欧洲生命周期评价(LCA)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讨论了对于碳足迹衡量方法的需求及相关标准,认为根据ISO 14040系列标准,现行的LCA方法完全可以计算与产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碳足迹可视为LCA中关于全球变暖潜力(GWP)的评价结果。目前主要使用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可以分为:流程分析法(Process Analysis, PA)和输入输出分析法(Economic Input2Output, EIO)。

2.2.1 流程分析法

从产品端头向源头追溯,连接与产品相关的各个单元过程(包括资源、能源的开采与生产、运输、产品制造等),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流程图,再收集流程图中各过程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并进行定量的描述,最终将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统一使用CO2作为当量表征。不同温室气体之间的转换可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温室效应当量因子[3],见表2。完整的流程分析方法计算较为精确,多用于评估产品或企业的碳足迹;而简化的流程分析法的操作性较好,多用于评估个人或是家庭的碳足迹情况。

2.2.2 输入输出分析法

与PA相反,EIO从源头(原材料开采、农作物种植等)开始向后延伸,直至最终废弃。评价中使用国家层面各个部门(采矿、运输、产品制造、销售等等)的平均数据,并通过将产品相关部门间的供应链强度相乘来计算整个系统的碳足迹。该方法数据收集简单,在分析宏观碳足迹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用于城市或国家层面的碳足迹计算。

3 棉纺织行业的碳足迹研究

3.1 棉纺织行业实施碳足迹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9年的30.5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60亿吨,占全球约四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2010年5月2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各地下达了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涉及纺织服装业的内容主要有,印染产业淘汰31.3亿m相关产能,化纤产业淘汰55.8万t相关产能。2010年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公告制革、印染、化纤等3个行业中遭到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其中涉及到印染企业201家[4]。2010年1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有35项。政府对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规划从宏观到具体,并在年底以专文的形式对减排的具体工作做出了指导。棉纺织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有必要切实注重棉纺织品生产的每道工序的低碳排放,运用LCA技术,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到最后的处置阶段,计算棉纺织品的碳足迹;根据每段工序的碳足迹值,提出降低排放的建议和措施;据调查,发达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印染等企业在产品上贴有碳标签,以明确说明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以此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是否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要求。

3.2 棉纺织行业的碳足迹研究现状

3.2.1 棉纺织行业碳足迹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逐步开展了对碳足迹的研究。如Sovacool 等[5]对全球12个大都市区的碳足迹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了减少碳足迹的政策建议。碳足迹是在生态足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在大部分研究中被用来表征碳排放量 [6-8] 。在纺织企业里面,旭荣集团和海东青集团已经开始在做碳足迹研究这项工作。在检验机构里面,SGS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也已经在进行纺织品碳足迹、碳标签认证这一方面的研究。

棉纺织行业协会通过对2010年经济效益指标排名前100名(主营业务收入)棉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相关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其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加了6%,扩大产能是用电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纱线平均号数为20.03tex,平均号数同比降低0.32%,没有明显变化。吨纱用电量2010年为2585千瓦时/吨,同比略有上升,只有0.89%。吨纱线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38%。通过“2011棉纺节电会”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100家国内棉纺织企业中,对碳足迹不了解的57家,了解碳足迹但没有进行实施的30家,了解碳足迹且进行实施的13家。可见棉纺织企业对于碳足迹实施的意识十分薄弱,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有关棉纺织行业碳标签的研究报告很少,棉纺织企业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现阶段提出计算棉纺织品碳足迹并给予实践的棉纺织企业则相对更少,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也比较缺乏。目前国家也尚未出台针对棉纺织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很多棉纺织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施节能减排,但是就目前来看,棉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不容乐观。棉纺织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计算还缺少实际模型,一些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节能减排空间,节能减排任务依旧艰巨。

3.2.2 棉纺织行业碳足迹讨论

在现阶段的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调查中,分析发现一些需要明确思考的问题。(1)由于碳足迹的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导致计算过程中的边界难以确定。例如天然植物性纤维原料在生长过程中的碳足迹涉及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植物自身生长代谢等),而且农业阶段碳足迹的可控性效果欠佳,基本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因此较难确定农业阶段的碳足迹。(2)不同的碳足迹理论对数据的使用与否具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我国天然植物性纤维的种植较难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降低农业生长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特殊数据计算统计的标准及可靠性是目前的难点。例如纺织品的使用频率和方法以及洗涤方式情况较多,现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计算使用阶段及回收阶段碳足迹的方法。(4)从原料种植到工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阶段乃至产品最终废弃阶段的整个周期较长,最终产品碳足迹的计算精确度难以保证。(5)从纺织原材料的生产加工直到成衣制造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评价指标的基准点不确定,易让碳足迹的评价建立在不健康的竞争基础之上。

现阶段可以尝试将核算重点放在产业周期上,研究范围界定为从纺织原材料进厂直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整个工业生产过程。这样就可以解决产品生产周期长、农业阶段和使用阶段碳足迹核算困难等问题。参照产品碳足迹的概念,尝试定义产业周期碳足迹:纺织品在生产加工阶段,从原材料进厂之后直到最终成品出厂之前所涉及到的所有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纺织品产业周期碳足迹的计算采用过程分析法,计算过程如下:(1)绘制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的工序流程图,范围包括从原材料进入工厂到成品出厂,如图1为棉纺工业生产阶段的工序流程图;(2)确定边界,在此过程中应当及时更新信息并修正过程图;(3)收集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的材料数量、活动和排放系数的资料;(4)计算产品碳足迹,计算过程应尽量合理分配公共管理部分的碳足迹;(5)评估碳足迹计算的精确度。计算纺织品产业周期碳足迹同时能够有效地确定出工业生产阶段碳排量较高的环节,引导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4 结语

碳足迹对减少碳排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的第一步,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以利于制定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的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碳足迹的分析结果,还可以预测采用的减排措施对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不同减排措施的择优与改进。企业还可以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宣传自己的碳减排行动。企业通过碳足迹分析向消费者提品碳足迹信息,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有一个量化认识,继而引导其消费决策。

在遏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展棉纺织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势在必行。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工具,可以有效地为棉纺织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碳足迹、碳标签的研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碳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ETAP. 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R]. 2007.

[2]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1404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Life Cycle Assessment-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M].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1997.

[3]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6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M]. Geneva: IPCC, 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EB/OL].2010 C 08 C 08.

[5]Sovacool B K, Brown M A. Twelve Metropolitan Carbon Footprints: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Global Assessment [J]. Energy Policy (2009), doi: 10. 1016/ j. enpol. 2009. 10. 001.

[6]Weidman T, 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EB/ OL]. 2007. Http:/ / .uk/ docs/ ISA2UK Report 07 - 01 carbon footprint. PDF.

[7]BP. What is a Carbon Footprint [EB/ OL].Http: / / Bp. com/live assets/ bp internet/ globalbp/ STAGING/ global assets/ downloads/ A/ABP ADV what on earth is a carbon footprint. PDF.

第5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财务预警 主成分分析 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48-03

一、研究意义

财务预警的研究在国外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从Beaver(1966)的单变量研究开始,这一研究一直成为国际财务、会计和证券投资研究领域中经久不衰的课题,近两年国内有关财务预警的文献多对财务预警模型、上市公司及中小企业财务预警进行讨论,但多数都是针对上市公司而研究的,预警研究会专注于某一具体行业的还不多。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经济传统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占全球出口贸易的1/4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企业受到巨大冲击。中国的出口当中纺织服装占主导地位,因而比其他行业面临更多风险。耿照源(2008)以化纤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F模型比Z分数模型更适合于化纤行业。孙琳琳(2008)提出服装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就要从应收账款的事前风险防范入手,并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蒋永华(2008)认为Z-Score模型能提供给投资者更多的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李艳等(2009)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具体阐述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了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因素。马杰和万宇洵(2009)运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财务预警模型。路秀云(2009)提出了在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阶段政府制定的有利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政策。唐浩(2010)通过多变量模型分析,得出广东科龙已具备财务失败的特征,而没引起管理层的警觉。王兴国(201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指数平滑法从理论上构建了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预警系统。

从纺织服装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来看,目前面临着诸如企业出口压力增加、资金链面临断裂,企业难以正常运营、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不少企业也面临财务困境,而大部分企业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危机的监测与预警。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纺织服装业企业的财务危机得以凸显,而及时通过预警系统对纺织品服装出企业实施监测,对于规避企业财务危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纺织服装业财务预警的研究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1.财务指标的显著性检验。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变化与结果,一般是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反映。各种财务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并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和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指标评价体系,由n个财务指标X1、X2、X3……、Xn构成。

建立预警模型的财务指标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财务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之间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判别财务指标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通过T检验来判断。在进行T检验时,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分为两组,财务危机公司的数据为一组,记为1,正常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一组,记为2,然后录入SPSS进行T检验,根据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来判别该指标在正常公司与财务危机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中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入下一步的分析。由以上T检验结果得到最终的财务指标,作为建立预警模型的初始输入变量。

2.主成分指标的选定。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影响客观事物的因素很多,经常遇到多指标(变量)的问题,这些指标所蕴涵的信息往往存在重叠的现象,不同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如果盲目减少变量又会使信息失真,很容易产生错误结论。主成分分析法就是想方设法将原来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互相无关的新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由几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指标,并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比交有综合性的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主分量分析中的综合指标就是新的变量,是原来多个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

由于财务比率取值范围不同或度量单位存在差异,首先应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在标准化后的数据基础上提取主成分因子,先得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贡献率表明主成分对原始数据信息的反映程度,体现各主成分重要性的不同程度。根据得到的累计贡献率,前m个主成分因子Z1,Z2,……Zm如果能够包含80%以上的信息量,则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同时也是这些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因此,最后结果是确定提取对应的主成分,即用这m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全部财务指标。

为了对这m个因子进行解释,就需要得到原始财务指标对这m个主成分因子的因子载荷。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得各个因子的得分数,并可以据此对观测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财务预警模型的确立。在上述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由因子分析得出的m个主成分因子的因子得分做下面的逻辑回归分析。为了对研究变量达到差异和进行分组,我们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实现因子结构的简化,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中的主成分因子的载荷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这样便于我们对主成分这一研究变量进行分组后作进一步分析。本文采用Forward:LR方法来进行回归分析中的变量剔除。将变量剔除出模型的依据是,最大偏似然估计所得的似然比统计量的概率值。

根据公式:

Logit(p)=Ln[p(1-p)]=b0+b1x1+b2x2+…+bnxn=b0+∑bixi(1)

将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代入公式(1),我们得到:

Y=-a+d1Z1+d2Z2+……dmZm(2)

根据公式:

Pi=exp(Yi)/[l+exp(Yi)](3)

将公式(2)代入公式(3),我们得到服装业企业最终的财务预警模型。

4.预警模型的拟和度检验。一般判别模型与样本的拟和程度是判别模型优劣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思想是运用已经有的参数得出的观测结果的概率称为“似然比”。一般似然比的值小于1,研究者习惯上用对数似然比值乘以-2来衡量建立的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和度。比较好的模型的似然比的值一般是比较高(如果似然比值等于1说明模型100%完美)。

分析研究人员一般采用Nagelkerke R2和Cox&Snell R2这两个统计量评价变量与模型的拟和效果。

Nagelkerke R2=R2/R2max(4)

该统计量的值介于0和1之间,该统计量的最大值可以为1,如果统计量的值越接近于1,就表示变量与模型拟和程度越高。

Cox&Snell R2=1-[L(O)/L(B)]2/N(5)

Cox&Snell R2统计量介于0和1之间,该统计量最大值不可能为1,如果统计量的值越接近于1,就表示变量与模型拟和程度越高。

式(4)中R2max=1-[L(O)]2/N,表示由回归方程分析解释的变异百分比。运用上述两公式计算得出最终财务预警模型的拟和效果。

二、实证结果

1.确定预警模型的初始输入变量。结合服装行业的特点,将反映财务状况的指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包括盈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X1、销售毛利率X2、总资产报酬率X3、净资产利润率X4和成本费用利润率X5)、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X6、产权比率X7和利息保障倍数X8,流动比率X9和速动比率X10)、资产运营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X11、固定资产周转率X12、流动资产周转率X13、存货周转率X14和应收账款周转率X15)、发展能力(总资产增长率X16、销售增长率X17、净利润增长率X18、固定资产成新率X19)和结构性指标(主营业务成本比例X20,营业费用比例X21,管理费用比例X22,财务费用比例X23),建立备选的财务预警系统指标。

根据上面选定的23个财务指标,我们收集了沪深两证券市场服装纺织品上市企业的2007年和200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T值检验筛选财务指标。为了判定23个财务指标的差异性,使用专业统计SPSS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在进行T检验时,将财务指标的相关数据分为两组,财务危机公司的数据为组1,记为1,正常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组2,记为2。通过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来判别该指标在两组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分析结果中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入下一步的分析。我们原假设财务危机公司的23个财务指标与正常公司的23个财务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90%的置信度进行T检验,所以当双尾显著性概率小于0.10时,认为两组公司的样本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结果发现共有12个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以上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最终的十二个财务指标,作为建立预警模型的初始输入变量。12个财务指标是X1(销售净利率)、X2(销售毛利率)、X3(总资产报酬率)、X7(速动比率)、X8(资产负债率)、X11(总资产周转率)、X12(流动资产周转率)、X20(主营业务成本比例)、X22(管理费用比例)、X23(财务费用比例)、X5(成本费用利润率)和X6(流动比率)。

2.确定主成分因子。通过在标准化后的数据基础上提取主成分因子,先得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初步分析中,原数据的总方差总是高度集中在前几个成分中,是各主成分重要性的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表1的累计贡献率,前五个主成分能够包含86.107%以上的信息量,说明5个主成分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和集中,同时前5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最后结果是确定提取5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筛选出的12个财务指标,5个主成分因子包含原来86.107%的信息量。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我们可以分析计算出每个观测量得各个因子的得分数值,同时可以据此对观测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表达式可以写成:

Z1=0.353*X1+0.009*X2+0.302*X3-0.010*X7+0.024*X8-0.042*X11

-0.049*X12+0.023*X5-0.118*X22+0.084*X23+0.384*X5-0.014*X6

Z2=-0.012*X1-0.047*X2-0.019*X3+0.419*X7-0.270*X8+0.069*X11

-0.018*X12+0.062*X5+0.089*X22+0.064*X23-0.008*X5+0.391*X6

Z3=0.009*X1+0.112*X2-0.039*X3+0.114*X7+0.146*X8+0.581*X11

+0.519*X12+0.041*X5-0.001*X22+0.154*X23-0.043*X5+0.046*X6

Z4=0.073*X1-0.188*X2-0.038*X3+0.246*X7+0.312*X8+.250*X11

+0.184*X12-0.158*X5+0.276*X22+0.811*X23+0.104*X5+0.132*X6

Z5=-0.050*X1+0.751*X2+0.098*X3-0.058*X7+0.036*X8+0.164*X11

+0.109*X12-0.406*X5+0.193*X22-0.190*X23-0.078*X5-0.023*X6(6)

3.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最终的模型统计量。将上述5个主成分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解释变量,采用SPSS13.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逻辑回归分析。通过3次迭代,得出最终的模型统计量,如表3所示。

a.第一步,将主成分因子Z1进入分析;

b.第二步,将主成分因子Z4进入分析;

c.第三步,将主成分因子Z2进入分析;

剔除显著性水平最低的变量后得到最适合的模型,分析结束。

4.财务预警模型的确立。通过表3,将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代入公式(2),我们得到:

Y=-5.294-4.729 Z1-2.508 Z2+1.646 Z4(7)

将公式(7)代入公式(3),我们得到纺织服装企业最终的财务预警模型:

Pi=exp(-5.294-4.729 Z1-2.508 Z2+1.646 Z4)/[l+exp(-5.294-4.729 Z1-2.508 Z2+1.646 Z4)](8)

根据Ohlson关于Logit财务预警模型临界点的研究,将上述模型的判定临界点的值确定为0.5,判定财务正常企业和财务危机企业的判断精确度最高,也就是当服装纺织品企业的Pi值大于0.5时,可判定该企业的经营已陷入财务危机,如果Pi值小于0.5时,就可判定企业为正常企业。

我们可以从上述预警模型(见式8)看出,结合主成分因子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将原来的五个主成分因子,最后提取出三个主要综合指标是:

Z1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即盈利能力主成分;

Z2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即偿债能力成分;

Z4代表企业成本要费用结构性指标,即成本要费用结构性主成分。

因此,服装行业的企业财务状况主要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要费用结构性三个主成分因素所决定。

5.预警模型的拟和度检验。计算得出最终财务预警模型的拟和效果,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分析出,经过三次的回归分析,“-2 Log likelihood”值越来越小,最后达到了24.677,此值可以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和度理想。我们还可以看出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统计量的值最后分别为0.349和0.754,可以反映由方程解释的变量是比较多的,变量与模型的拟和程度也是较高的。

6.预警模型的预警效果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得出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见表5所示:

该预警模型的总体预测效果为96.9%,预测效果的准确率很高,表示该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在实际中运用,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三、结论

我们从上面的拟和度检验和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该预警模型能够很好地判断我国服装纺织品企业的财务状况,该财务预警模型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具有很好的有效性,企业管理者可以据此做好财务危机的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耿照源,郑浙芳.化纤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J].浙江统计,2008(8)

2.孙琳琳.服装企业应收账款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8(7)

3.蒋永华.Z-Score模型在财务预警中的应用[J].山东商业会计,2008(2)

4.马杰,万宇洵.我国零售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13)

5.李燕,张任.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纺织服装业的微观视角[J].中国外资,2009(12)

6.路秀云.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2009(8)

7.唐浩.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应用实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

8.王兴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方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3)

第6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就在全国的专业市场洗牌之际,绍兴轻纺贸易中心却悄然登场,造势相当内敛,不哗众取宠,不争强好胜,颇具中庸之道,这与曾经的专业市场出世之举大不相同,反而增添了人们关注的兴趣。立足在绍兴柯北新核心区域,市场以针织、休闲面料为主打,实现一站式服务体系,构建专业性商贸平台,这就是绍兴轻纺贸易中心给人的第一印象。

绍兴有产业之本,有旺市之源,曾经让升级版的联合市场与国际贸易区开市即旺。显然,融汇绍兴市场特色并兼具升级版市场多重优势的绍兴轻纺贸易中心,如果运作得当,自然大有作为,这也让人们对这一市场有着更多的期待。

定位巧合?

绍兴轻纺贸易中心明确定位在针织、休闲面料产品,这一点颇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无疑给自己限定了拓展的空间。但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一具有鲜明差异化的定位,恰恰是绍兴轻纺贸易中心的价值所在。

绍兴轻纺贸易中心由浙江冠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而浙江冠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冠南和宇华两大股东组建,两家企业都以针织面料的生产经营见长,在绍兴乃至全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很显然,对于针织面料市场,他们有着独到的认知,这无疑也是他们长袖善舞的领域。如果对绍兴的面料市场详细观察不难看出,尽管市场上面料品种多达数万,但多数以上皆为梭织面料。换句话说,尽管我们不能说针织面料是绍兴面料市场上的短板,但至少可以认定,绍兴面料市场梭织面料份额要远远大于针织面料,选择针织、休闲面料作为主打产品,也正是绍兴轻纺贸易中心与绍兴其它专业市场的错位经营所在。

而更为关键的一点,从行业全局来看,中国针织工业正在经历着犹如铁路大提速式的发展,2006年,中国针织行业出现了一个拐点: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在经历了连续3年多的高速增长后首次超过了梭织服装及附件,而且是在出口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出口金额出现大幅增长,超过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金额12亿美元。2007年这种提速仍在继续,2007年1~9月平均每个月针织服装及附件比梭织服装及附件多出口10亿美元。针织产品单价的提高反映了中国针织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同时,由于国际时尚潮流的影响以及国内针织企业为追求高品质、高品位所不断付出的努力,使针织产品及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休闲、时尚消费的需求。这种市场发展趋势有力地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向针织行业。2007年1~8月针织行业累计投资达到142.27亿元,同比增长47.95%,增幅同比增加8.16个百分点。而且产销情况良好,2007年1~8月,针织行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34%,同比增长0.64个百分点产品流动资金的比重为16.33%,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2007年1~8月行业利润率为3.9%,同比增加0.18个百分点。

不管是巧合也好,还是专业的研究锁定也罢,仅从绍兴轻纺贸易中心的定位来看,针织行业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其无疑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

升值空间

专业市场走到今天,功能已经越来越完善,其影响不是以往的总结版,而是未来市场的专业地标。当我们已经疲于专业市场花哨的概念之时,绍兴轻纺贸易中心再次演绎了中庸之道,没有大张旗鼓地炒作概念,只是简明扼要地告诉你它的价值。

绍兴轻纺贸易中心是“中国轻纺城611建设工程”,什么是“611”?这是万商云集的柯桥新的梦想。不久前,绍兴县委、县政府正式决定实施中国轻纺城“611”建设计划,意欲通过实施“611”计划,实现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在城市建设和商业繁荣上的大突破。根据实施方案,“611”计划的目标是,用6年时间,在柯北新城建成100幢左右15层以上或45米以上用于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方面的高层企业总部和现代商务大厦,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年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

绍兴轻纺贸易中心占据柯北工业区核心位置,柯北新城将成为柯桥现代城市中心、新一代国际化轻纺贸易中心、完善的轻纺产业链的制造中心和新型居住中心。贸易中心尽管没有什么最大、最强、最好的轰轰烈烈的口号,但结合绍兴的产业和专业市场的影响力,倒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一条街道上,有三个裁缝店,一家裁缝店打出口号“世界上最好的裁缝在里面”,另一家裁缝店打出的口号是“中国最好的裁缝在里面”,而第三家裁缝店打出的口号是“本条街最好的裁缝在里面”。

永续隆市

绍兴轻纺贸易中心一直在强调其为服务式专业商贸平台。占地117亩,总建筑面积有19万平方米,大约1300多间商铺,同时作为配套有2400多个车位。如此规模的市场,服务则是重中之重。对于绍兴轻纺贸易中心来说,服务的很大价值是体现在设计理念上。整个项目总设计由国际著名设计师BOBBY CHNG完成,精妙设计着实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为商户与住户考虑,大层高设计,超值空间整合,一二楼铺位、写字楼、酒店、公寓的层高均为双层挑高,全loft空间感受,无论是生活还是商务,都更加舒适高效。

在超高空间中,多功能分割,让铺位的空间利用可以随心所欲。挑高空间,可以变成一间铺位内部的办公室、财务室;也可以变成精品布料展示的玻璃屋;可以变成一个小型的洽谈会议室;也可以变成临时的货物仓储空间。轻盈空间组合,既可以满足小型商家的经济型多功能店面需求,也可以满足品牌商家对店面布置的空间要求,一举多得。

第7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甚至,有些强企直言不讳:这两年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洗牌时期,优胜劣汰后存活下来的优秀企业日子将更加红火,现在其实就处在一个最大的机遇。

为此,我们对七匹狼集团、孚日集团、上海中大科技公司、际华三五四二公司这四个行业内的佼佼者进行归纳分析。他们分别属于服装行业、家纺行业、科技行业和棉纺行业,规模上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型企业,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企业,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探究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或许可以让众多纺企悟出一些道理。

成功难以简单复制,但可以揣摩学习。

成功者共性

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多种多样,但成功的原因大多是相似的。不难看出,上述几个企业都有着相同的发展因子,基本可以归结为:加强创新能力,推进新产品的技术研发,推进品牌建设,开发不可替代产品,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和产品利润。

这样的总结话语似曾相识,在无心人的眼里或许有些乏味无趣,但在有心人的眼里,结合到企业的具体情况,还是能有所启示。

第一个关键词是技术。上海中大和际华三五四二都很重视技术研发,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强大,以实际的行动为行业的产业提升作出了示范。上海中大更是一家以“实验室经济”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视为生命。

第二个关键词是品牌。多年来,有品牌的企业比没有品牌的企业生存状况要好,名牌企业也比普通牌子的企业发展更好,一个成功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溢价力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有形资产难以比拟的,品牌的巨大附加值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七匹狼和孚日在其所在行业里,都属于代表企业之一,在竞争越演越烈时候,分别推出了“生活馆”和“大家纺”的概念,可算是品牌运作上的一个突破,体现出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为传统行业,纺织业其实也蕴藏着很多机会,首先是我国人力资本优势不会在一夜之间失去,同时,纺织业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部分纺织企业也可朝着“知识+服务”的方式转型,努力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优势,其实七匹狼生活馆已经有了这方面的雏形。

七匹狼“生活馆”文化制胜

福建七匹狼作为国内服装龙头企业之一,一直深受业界广泛关注。综观七匹狼的发展历程,品牌创新 直是它主打的动作,这也是七匹狼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上赢得先机的手段。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我们看到了“生活馆”概念的推出及不断完善。

2007年6月,作为福建第一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七匹狼股份公司公开发行3000万股,募资6亿元用于投资销售网络升级项目,升级项目主要是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投入建设生活馆、旗舰店和专卖店。在这个销售网络的升级计划中,将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发展单店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的七匹狼“男士生活馆”,承载本区域内形象展示、新品、服务示范、员工培训等功能,同时并配套拓展200家单店面积在300-800平方米的七匹狼旗舰店和600家七匹狼专卖店。

据了解,“生活馆”在国内是个新概念,它还原了日常着装环境,提供中高档服装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并配有专门的着装顾~口]。顾客进入“生活馆”,日常的着装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这里不仅有服装,还有配饰、鞋子、皮带和手表。在生活馆里,男士们不仅可以体验时尚着装潮流,更有机会体验七匹狼的休闲、运动、商务等各种时尚前沿的文化品位生活。

董事长周少雄表示,七匹狼对生活馆的定位是,除提供传统的男装外,还配有男性装饰、家居用品以及女装、童装等衍生产品。生活馆内将是与现代男性事业、家庭、休闲等多方面生活相关的产品,恰到好处地诠释现代男性生活的真实情境。以后,生活馆里还将有情侣装、父子装、母女装等,七匹狼提供的将是一个完全家庭形态。

作为一个概念,七匹狼生活馆的推出,让市场看到新的思路和新的策划形态。对于一个生存无忧的企业,该怎样进行新一轮的发展?也许七匹狼给出了答案。

点评:毫无疑问,七匹狼生活馆概念是一个超强的“大手笔”“生活馆”所倡导的理念,其实可以理解为一利,男士生活文化在衣着上的延伸大打文化牌,提升产品的层次,七匹狼已经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前面 在国内服装界趋于白热化和同质化的竞争中,七匹狼推陈出新,其气魄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人折服。

“孚日大家纺”领先一步

2008年4月19日,孚日集团在北京、上海、济南设立的孚日大家纺旗舰店开业活动在三地同时隆重举行,加上去年在山东高密总部开业的首家旗舰店,孚日大家纺已经在全国设立了4家旗舰店。至此,全国各地的1000多家专卖店、专柜等构成了孚日大家纺的庞大营销网络。这是我国家纺龙头企业孚日集团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建设优秀销售终端、全面进军国内家纺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

虽然近年来国内纺织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孚日集团稳步发展壮大。公司20多年来从一个只有30多名员工、30万元资产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生产能力的家纺企业之一,也成为世界家纺产业领域中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坐享其成还是锐意进取?孚日的答案是后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者已经对家纺产品的品牌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全球家纺消费市场方面,预计高科技家纺市场规模将由2000年的50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750亿美元。

对此,孚日把消费者的新需求以及世界家纺市场的扩大,看作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的最佳时机。于是孚日紧紧把握这个机遇,逐渐加大了在国内的营销力度,在内销市场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孚日大家纺”品牌战略。

孚日在国内同业中拥有着产业链的优势,从原材料棉花采购,到纺纱、织布,一直到染色、印花、后续整理都比较完备,甚至包括电、汽、水等均可自行配套,这是同类企业难以企及的。“孚日大家纺”便结合这样的独特优势,生产涵盖毛巾、床上用品、装饰布、窗帘等各个领域的产品,采用“大家纺”概念打造国内销售网络,并在店内配有高水平的设计师,为消费者提供设计服务,包括生活中需要的细节,如卫浴巾袍、厨房用巾、床上用品、窗帘墙壁等。

点评:孚日在同业中首先抢占

大家纺的概念,有利于在众多的家纺品牌中脱颖而出,有利于同步提高企业各品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孚日大家纺是企业致力于发展的前进方向,大家纺广告只是一切才刚刚开始,孚日会结合品牌战略、紧扣市场脉搏。

上海中大赢在科技

上海中大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潘跃进曾感慨说:“一些企业,已经做得很大了,产品品牌也很响亮,但很快,又在竞争浪潮中沉沦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昙花一现?我经常琢磨,并做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相同的原因,那就是不注重科技投入,设施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跟不上发展。”

在潘跃进的带领下,上海中大对科技投入极为重视,去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到了销售总额的6%。据统计,这几年来上海中大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立和改造了建筑面积为110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各专业实验室配备的实验设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中试车间的感光制版材料中试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涂层整理中试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招纳一大批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骨干,并聘请了15位本领域著名的院士、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验证技术中心中长期目标,对项目开发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为攻克重大技术难关出谋划策。

高度的重视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企业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大公司研发的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对公司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肯定和褒奖。该项目是现代印花制版关键技术的新材料,它的成功开发结束了高档印花制版感光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印花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降低了印花企业的成本,增加了国际竞争力,累计为印花企业节约外汇3亿多美元。

目前中大科技拥有专利及核心技术200多项,制订行业及地区企业标准20多项,并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制订了印花行业新职业标准,专利实施率80%以上。

点评:上海中大在动辄上万人的纺织企业、规模并不算大,但一个企业的强大并不完全体现在规模上,多是体现在企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上,上海中大以科技研发占领市场,为我国中小纺企提供了一个榜样。

际华三五四二创新至上

在相当部分人的心目中,棉纺织业是非常传统的产业,也许很难进行更新层次的创新。然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北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以出色的答卷告诉行业,棉纺织业的创新大有可为。

在董事长胡福生的掌控下,作为国有企业的际华三五四二依靠创新走出困境,一跃成为棉纺织行业的佼佼者。

具体探究际华三五四二的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胡福生认为:“国有企业从来不缺制度,缺的是执行力。所有的创新都在于是否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执行力就是生产力。”

在观念的更新上,为了使职工摆脱在老国有企业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胡福生把工作重点放到了管理创新上。从1995年开始,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减员分流,一般干部从347人减到72人,中层干部从108人减到42人,厂级领导从12人减到5人。虽然实行大力度的改革,但企业的生产经营却始终保持正常运转,原因就是管理到位。举一个具体例子,曾有某中层领导,因为迟到10秒钟被就地解聘。 系列的管理创新举措,使企业制造成本降低了5-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了76%。

第8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标准;检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是保暖、舒适、时尚,还加上了环保、健康等元素。这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纺织品的加工与生产。生态纺织品不仅代表了全球崇尚自然、 绿色消费的崭新风尚,而且已成为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流导向,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1]。这对我国的服装生产商、外贸公司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与严峻的挑战。为了使我国服装业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并占有领先地位,了解生态纺织品的有关标准,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重视纺织品生态安全的检测,已成为我国纺织品行业应对挑战、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1 生态纺织品的基本概念

生产、消费、处理三方面都满足生态性的纺织品可称为生态纺织品[2]。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再生;从生产、使用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带给环境的负荷都很小的纺织品;从对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出发,生态纺织品应达到:消费者穿着时对健康无害或少害,生产过程对劳动者无害或少害,生产及处置时无害或少害,生产时对地球资源无耗或少耗。

关于纺织品生态性的概念,目前主要有全生态和部分生态两种观点。全生态概念以欧盟“Eco-label”生态标准为代表[3],涵盖纺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纺织产品从纤维种植到纺纱、织造、前处理、染整、成衣制作乃至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部分生态概念以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测协会推行的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为代表,其所述的生态性是指最终产品对人身健康无害,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纺织产品生命全周期。

2 国内外生态纺织品标准情况

2.1 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情况

目前世界上有十几种生态纺织品标准,但最有影响、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是:Oeko-Tex Standard 100[4-5]。该标准于1991年由奥地利纺织研究院设计,1992年由国际纺织品生态学研究与检测协会颁布,历经1995年、1997年、1999年和2002年版本,2003年以后几乎每年都要做修订。从颁布起,就成为国际上判定纺织品生态性能的基准,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它首次引用了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它以限制纺织品最终产品的有害化学物质为目的,强调的是产品本身的生态安全性,并采用绿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生态标签,以使产品区别于非生态纺织品。同时,根据纺织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将纺织品分为四大类,即婴儿类、与皮肤直接接触类、与皮肤无直接接触类、装饰品类。

以2010版为例,标准涉及的有害物质限量或项目考核主要是:pH值、甲醛、禁用偶氮染料、致敏染料、致癌染料、重金属、杀虫剂、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染料、阻燃剂、色牢度、挥发性、气味测试等。如纺织品经测试,符合标准中所规定的条件,生产厂家可获得授权在产品上悬挂Oeko-Tex Standard 100注册标签。悬挂有Oeko-Tex Standard 100标签的产品,即表明通过了分布在全世界15个国家的知名纺织鉴定机构(都隶属于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测试和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为一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期。

2.2 国内有关标准的情况

Oeko-Tex Standard 100的颁布和实施,在国际贸易中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这对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和标准接轨、打破国外的“绿色堡垒”,我国正逐步构筑完善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体系,现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已从过去的单一标准发展到与国际生态纺织品检测要求相适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主要以 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为参照。

我国在生态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技术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令法规,内容涵盖了纺织品国际贸易对生态安全性能的各项检测要求,主要有4个综合性法规[6]。其中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7]、SN/T 162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HJ/T 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是参照 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制定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GB/T 22282—2008《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是参照欧盟“Eco-label”生态标准制定的纺织纤维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至此,生态纺织品检测方法标准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使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方法和标准得到不断完善。

3 生态纺织品主要检测项目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参照最新的2011版Oeko-Tex Standard 100 [8]标准内容,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涉及的检测项目为:甲醛含量、pH 值、可萃取重金属、有害染料(包括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致癌染料、致敏染料及其他染料)、杀虫剂和农药残留量、苯酚化合物、氯化苯和氯化甲苯、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表面活性剂、阻燃整理剂、挥发性有机物等[9]。我国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含了对上述所有项目的检测方法,相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的过程中,积极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甲醛,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GB/T 2912.1—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 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 2912.2—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2 部分;释放的甲醛(蒸汽吸收法)》、GB/T 2912.3—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3 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973—2009《染料产品中甲醛的测定》、SN/T 2195—2008《纺织品中释放甲醛的测定无破损法》。

(2) pH值,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GB/T 7573—2009《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SN/T 1523—2005《纺织品表面pH值的测定》。

(3)可萃取重金属,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17593.1~4《纺织品重金属的测定》第1~4部分、GB 20814—2006《染料产品中10种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及测定》、SN/T 1903—2007《进出口纺织品重金属检验规范》。

(4)有害染料,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17592—2011《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GB/T 20382—2006《纺织品致癌染料的测定》、GB/T 20383—2006《纺织品致敏性分散染料的测定》、GB/T 23344—2009《纺织品 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GB/T 23345—2009《纺织品分散黄23 和分散橙149 染料的测定》、GB/T 24101—2009《染料产品中 4-氨基偶氮苯的限量及测定》、SN/T 1045.1~3—2010《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第1~3部分。

(5)杀虫剂和农药残留量,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18412.1~7—2006《纺织品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1~7部分、SN/T 1766.1~3—2006《含脂羊毛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1~3部分、SN/T 1837—2006《进出口纺织品硫丹、丙溴磷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N/T 2461—2010《纺织品中苯氧羧酸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6)苯酚化合物,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18414.1~2—2006《纺织品含氯苯酚的测定》第1~2部分、GB/T 20386—2006《纺织品邻苯基苯酚的测定》、GB/T 23974—2009《染料产品中邻苯基苯酚的测定》、GB/T 24166—2009《染料产品中含氯苯酚的测定》。

(7)氯化苯和氯化甲苯,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GB/T 20384—2006《纺织品氯化苯和氯化甲苯残留量的测定》、GB/T 24164—2009《染料产品中多氯苯的测定》、GB/T 24167—2009《染料产品中氯化甲苯的测定》。

(8)多氯联苯,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20387—2006《纺织品多氯联苯的测定》、GB/T 24165—2009《染料产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SN/T 2463—2010《纺织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

(9)邻苯二甲酸酯,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20388—2006《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 24168—2009《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10)有机锡化合物,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有 GB/T 20385—2006《纺织品有机锡化合物的测定》。

(11)表面活性剂,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23322—2009《纺织品表面活性剂的测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GB/T 23323—2009《纺织品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盐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盐》、GB/T 23324—2009《纺织品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GB/T 23325—2009《纺织品表面活性剂的测定线性烷基苯磺酸盐》、GB/T 23972—2009《纺织染整助剂中烷基苯酚及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SN/T 1850.1 ~3—2006《纺织品中烷基苯酚类及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类的测定》第1~3 部分、SN/T 2583—2010《进出口纺织品及皮革制品中烷基酚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12)阻燃整理剂,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包括 GB/T 24279—2009《纺织品禁限用阻燃剂的测定》、SN/T 1851—2006《纺织品中阻燃整理剂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

(13)挥发性有机物,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有 GB/T 24281—2009《纺织品有机挥发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14)富马酸二甲酯(DMF),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标准有GB/T 28190—2011《纺织品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2450—2010《纺织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4 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每年更新一次,纺织品生态安全检测项目也在逐步增加,欧盟及其他各国关于有害物质的法令法规不断出台,随着国际生态纺织品检测认证技术的日趋完善,部分新项目已引起各国高度关注,其中最近重点检测的主要有如下几项。

(1)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

PFOS 是防水拒油整理剂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地毯、印染等领域,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很高的生物蓄积性和多种毒性。欧盟于2006年12 月17 日2006/122/EC 号法令,限制PFOS在纺织品和涂层材料中使用,在2009 版的Oeko-TexStandard 100 标准中,首次将PFOS 列入考核项目,限量与欧盟法令一致。PFOA 也是防水拒油整理剂的原料,它被怀疑带有与PFOS 相同的危险性,欧盟委员会也对PFOA 以及PFOA 盐提出了限制要求,在2009 版的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中,PFOA 也首次被列入考核项目。

(2)多环芳香烃(PAHs)

PAHs 是某些有机物不完全燃烧形成的一类化学物质,常存在于染料、塑料、橡胶等产品中。目前有上百种不同的多环芳香烃,部分具有化学致癌性,其中苯并芘系是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 目前主要限制的PAHs 物质有16种。在2010 版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中多环芳烃类是新增的限用物质,适用于所有的合成纤维、纱线及塑料材料,对于16 种确定的多环芳烃的总量限量值为10.0mg/kg,苯并芘的含量限量值为1.0mg/kg。2013版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中新增8项多环芳烃(PAHs) 含量检测,合计24项。规定产品类别一(婴幼儿产品)中将现有苯并(a) 芘及PHAs总和由原先的1.0mg/kg、10mg/kg分别降低至0.5mg/kg、5mg/kg。国际上并无直接针对纺织及其相关产品PAHs 含量测定的方法标准,测试方法主要参照其他行业方法标准。

(3)有机溶剂残留量和表面活性剂残留

有机溶剂1-甲基-2-吡咯烷酮NMP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以及性能优良的溶剂,广泛应用于聚氨酯、腈纶、芳纶、染料、涂料等产品生产中。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NMP及DMAC易造成在产品中的大量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分别将NMP和DMAc列入第五批和第六批SVHC(高关注度物质),该两种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影响,具有致癌和/或生殖毒性。

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类物质常被作为表面活性剂用于纺织品生产加工,如洗涤剂、工业清洗剂、分散剂、润湿剂以及其他工业化学品。尽管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说明,穿着含有此类化学品的服装有损人体健康,但此类属于不可降解的化学品对环境存在巨大危害已成为广泛共识。欧盟和美国陆续出台法令限制这些表面活性剂的使用。

2012版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新增了有机溶剂残留量和表面活性剂残留两个检测项目,并提出了限量要求。其中有机溶剂残留包括:NMP(1-甲基-2-吡咯烷酮)和DMAc(N,N-二甲基乙酰胺)。表面活性剂残留主要指:辛基酚(OP)、壬基酚(NP)、总辛基酚(1-2)聚氧乙烯醚OP(EO)1-2、总壬基酚(1-9)聚氧乙烯醚NP(EO)1-9。

2013年1月8日消息,Oeko-Tex?在其年会上了最新Oeko-Tex Standard 100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的测试标准和限量值要求,新标准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2013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与2012年版本相比,考虑到REACH法规高关注物质清单(SVHC)的更新情况,将二甲基甲酰胺(DMFa)列入受监管溶剂清单,限量值为0.1 %。目前国际上并无针对纺织品及其相关产品有机溶剂残留的方法标准。

上述几类生态安全测试项目是近来欧美各国高度关注的检测项目,但目前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中,有的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如多环芳香烃、DMAc等),有的标准还不够完善(如表面活性剂残留)。因此,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和测试方法,尽快制定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已是形势所迫,对完善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需要完善的方面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了生态纺织品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标准,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纺织品国际贸易对生态安全性能的各项要求,但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

首先,我国生态纺织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生态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检测方法研究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国外出台标准的进程。如我国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与 Oeko-Tex Standard l00 标准比较,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还停留在其旧的版本上。

其次,我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尚未形成国际化运作模式,多数标准没有外文版,造成国外买家即使愿意采用我国标准也无法顺利推行,同时部分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也落后于国际先进标准。

再者,我国生态纺织标准实施监控难。目前国际标准都是重基础标准轻产品标准,而具体质量要求往往由企业、买家自行掌握;国外先进纺织品标准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国内,多数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以及有出口任务的企业,采用协议标准,按供需双方的协议合同考核和验收产品[10]。

因此,为了更好促进我国生态纺织品行业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国际上相关纺织品法规动态,紧跟国际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潮流,注重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及时制定新标准,修订、改进现有标准,不断充实完善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生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纺织品贸易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梅自强.我国棉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棉纺织技术,2008,36(1):2-4.

[2]姜怀.生态纺织的构建与评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建平,吴岚.欧共体最新生态标准[J].印染,2002(10):31-38.

[4]窦明池,姚琦华,殷祥刚.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内容研究[J].印染助剂,2010(11):53-55.

[5]李学洋,李淑芬,王利兵,等.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与Oeko-Tex Standard 100的差异[J].上海纺织科技,2011(5):50-52.

[6]王建平,郑宇英,吴岚.中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最新进展(一)[J].印染,2007(18):42-47.

[7] GB/T 18885—2009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S].

[8]Oeko-Tex Standard 100 2011[S].

[9]王芳,冯昭燕.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与 Oeko-Tex 标准对比[J].印染,2009(10):41-43.

第9篇:纺织业行业概述范文

中日两国近代社会不同的发展历程,在同时期双方的商品贸易中,特别是作为主要交易商品的棉织品贸易中,有着充分和清晰的反映。对中日近代棉织品贸易的研究与考察,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其贸易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增加对两国近代社会不同发展道路的认识与理解。本文论述内容的时间下限为“九·一八”事变前。“九·一八”事变后,中日贸易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

中日近代商品贸易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发展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中日贸易采取了限制压缩政策。铜,是当时两国间最大宗的交易商品。清朝政府鼓励中国商人从日本输入铜,以供国内鼓铸货币之需。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铜从日本输往中国。“顺治迄嘉道年间,常与[日本]通市。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赴日本办铜数百万斤。”(注: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79,第47页。)为了阻止铜的大量外流,日本幕府政府于十八世纪初颁布命令,限制来日中国商船数量及每只中国商船贸易额。而且,这种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力度也越来越大。准许赴日中国商船的数额,颁布该政策之初的元禄元年(1688)为每年70艘,到宽政二年(1791)缩减到每年10艘。每只商船的额定贸易数量从最初的钱6,000贯,降到2,740贯。(注: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1页。)另外,幕府还严格限制日本商人前往中国从事商业活动。

就这一时期贸易的特点而言,多是进行原料和土特产品的交易。从中国输往日本的商品主要为绢丝织物、毛织物、书籍、书画、土布、骨董、文具、茶叶、磁器、漆器、宝石、药品、扇子等。中国商船带回的日本货物主要是铜、大米、漆、漆器、咸鱼、乾鱼、海菜等。双方的棉织品贸易在其中只占微乎其微的比重。中国运往日本市场出售的土布数量非常有限,有许多清朝商人将白布带往日本,只是为了在长崎进行漂染,然后再携回中国出卖。而日本政府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棉布、棉纱以及棉花列为禁止出口商品,不许人们卖给中国商人。

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贸易开始得到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的记载,中国进口的日本商品值,从1872年起,年均在200万两以上。而在以往的10年间,多数年份不足200万两。1876年,突破300万两。1885年以后的4年内,每年进口额均在500万两以上。1889到1893年间,每年都在600至700万两之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值,从1869年到1886年,大多数年份基本在100万两以上、200万两以下徘徊。1887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当年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价值为211万海关两,以后逐年攀升,1893年达到933万两。6年间,增长342%。(注: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00页。)

但是,两国间的棉纺织品贸易在较长的时期内却没有发生大的改观。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的棉纺织企业才拭探着向中国出口产品。1889年,日本棉纺业向中国的厦门和上海分别送去了机制棉纱的样品。据日本纺织联合会统计,1890年,首次向中国出口棉纱31捆,价值2,000日元。1891年,输出108捆。这也是日本在近代首次向国外输出棉纱。(注:[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41年版,第104-105页;[日]大江志乃夫:《日本的产业革命》,岩波书店1968年版,第238页;[日]长冈新吉:《近代日本的经济——统计与概论》,第23、26页。)类似的记载在稍晚的时候,也在中国海关反映出来。英国驻上海领事哲美森在其提供的1893年上海贸易和商业报告中写到:“我注意到海关统计表上第一次出现了日本棉纱。”1893年,上海进口日本棉纱2,909英担。当年,上海还“进口了日本制造的棉布和棉绉布,数量达到142,000匹。”(注:李必樟编译:《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0页。)自八十年代下半期起,日本开始从中国大量输入棉花,这也是该时期中国出口日本商品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日棉织品贸易的驻足不前,与当时两国的棉纺织生产能力及其国内市场状况密切相关。当时中国的棉织品市场正在受到来自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商品的猛烈冲击,西方物美价廉的机制棉纱、棉布,大量涌入中国广大的城镇和乡村,逐渐排挤和取代当地生产的土纱、土布。而其时中国的民族纺织工业尚未成长起来。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相似。自1854年日本在美国炮舰威逼下签订《日美神奈川条约》后,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又被迫相继与荷兰、俄国、英国、法国、葡萄牙、普鲁士、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国门大开。外国廉价商品蜂拥而入,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秩序。“明治维新”开始时及其后的较长时期内,这种状况仍在持续,甚至更为严重。就棉织品市场而言,英国商品的进口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据写于明治七年(1874)的日本《澳国博览会见闻录》记载,明治元年(1868)英国向日本输出了价值128万日元的棉纱和190余万元的棉布。到明治三年(1870),英国棉纱输出值为285万日元,棉布为274万日元。增幅分别为123%和44%。从明治元年(1868)到十年(1878),日本每年进口的棉织品数量均占当年进口商品总量的30-40%。(注:[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41年版,第90-91页。)其后,棉织品输入量逐年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到八十年代末,棉纱进口量达到最高峰,1888年为158,132捆。(注:明治元年(1868年)为12,196捆。参见[日]长冈新吉:《近代日本的经济——统计与概论》,第23页。)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作为“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明治政府在农业中推行地税改革的同时,在工业领域实行了著名的“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这一政策在棉纺织业具体表现为不断地兴建新式工厂,引进外国先进的机械化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扩大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最终目标是要将外国棉纱驱逐出日本市场。

日本近代化的机械纺织工厂始建于“明治维新”前的1867年。该年,萨摩藩从英国购买1,848纱锭的纺织设备,聘请6名英国技师,在鹿儿岛创设了鹿儿岛纺织所。其后又在泉州设立了具有2,000锭生产能力的纺织分厂,该厂于1870年竣工投产。1872年,东京棉商鹿岛万平又在东京郊外创建了纺织工厂——鹿岛纺织所,生产能力为576纱锭。这三家建立最早的近代纺织工厂在日本被称为纺织业三始祖。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加速机械纺织的发展,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动用政府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设备。1878年,从英国购买了2套2,000锭的纺织机器,分别在爱知县和广岛建立了机械纺织工厂。1879年,又从政府“创业资金”中出资,进口英国2,000锭纺织机器10套,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售卖给私人企业家,货款分十年还清。由于这一政策,在1882年至1885年间,在全国各地相继有9家机械纺织工厂开工。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实行了为私人企业家垫付进口纺纱机械价款的措施,扶植民间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又有6家纺织工厂建成投产。

1883年,日本近代第一家大规模股份制棉纺织企业——大阪纺织会社成立。该企业与以往建立的工厂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其一,规模大,生产能力为10,500纱锭。其二,建厂资金采取向全社会以股份形式募集的办法筹措。其三,机械动力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水力的做法,改用蒸气机。其四,纺织原料棉花不再依赖国内,主要从中国、印度进口。其五,工人劳动实行昼夜两班交替制。大阪纺织会社的成立,使日本棉纺织业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迈进了一大步。从1887年到1890年,日本国内又相继成立了东京、钟渊、尾张、尼崎等四家类似于大阪纺织会社的棉纺织企业,生产规模均在10,000锭以上。(注:参见[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第14-16页;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页。)由此,日本的机械棉纺织生产能力迅速增加。1870年时,日本全国共有纱锭5,648锭,1880年为13,148锭,到1890年则猛增为358,184锭,与1880年相比,增长26倍多。机制棉纱的产量也随之大幅增长。1870年,日本棉纱产量为1,500捆,1880年为3,246捆,1890年为104,839捆。1890年比1880年产量增加31倍。(注:[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41年版,第22页。)

上述日本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虽然还不能够直接促成中日棉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改变,但是它已经为迅速扩大对华出口奠定了物质基础。八十年代末日本开始向中国出口棉纱和棉布,以及日本国内市场外国棉纱输入的减少,都是中日棉纺织品贸易格局将要发生变化的先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短短的几年里,中日棉纺织品贸易迅猛增长。请看下表:

1895~1899年日本对中国输出棉纱数量统计 单位:捆

年度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棉纱输出量 6,383

33,794

94,606

16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