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路桥城市规划精选(九篇)

路桥城市规划

第1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ombining the traffic rate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regular city road and the traffic volume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highway to get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关键词: 城市桥梁交通特点;交通量预测;出行率法;交通量调查法

Key words: urban bridg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traffic volume prediction;travel rate method;traffic volume survey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81-02

0 引言

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各地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路网布局。其中道路建设前期的交通量预测是拟建道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标准等的决定因素。对于城市过河(江)通道,通道总量预测对城市桥梁规划布局极其重要,是城市规划过江设施的主要依据。由于城区路网复杂,区域人口数量多,出行量大,基础数据调查整理繁杂,城市桥梁的交通量预测一直是难点,难于精确预测。本文主要研究在预测城市桥梁交通量时,采用一般城市道路常用的出行率法与公路常用的交通量调查法相结合,达到精确预测的目的。

1 城市桥梁的交通特点

对跨河(江)城市来说,由于江河阻隔,城区在河两岸一般形成若干组团,两岸组团交通主要以桥梁连接。城市桥梁的分布情况决定城市的发展布局,桥梁两侧一般发展为城市中心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中心桥梁交通压力逐渐增大,有些已经成为中心区的交通瓶颈,因此许多城市为减小交通压力,新建跨河(江)桥梁(隧道)。城市桥梁主要承担连接桥梁两侧组团的交通量,同时承担一部分进出城交通量,属于中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混合。

2 城市桥梁交通量预测方法探讨

道路交通量预测普遍采用四阶段法,主要为交通出行产生和吸引、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方面内容。城市桥梁的交通量预测一般采用基于出行率的四阶段法,根据居民出行率进行预测,但城市规划年限一般较短,到项目运营20年时没有相关规划数据,造成预测数据失真。公路的交通量预测一般采用基于交通量调查的四阶段法,但是不适用于城市路网,因桥梁影响区域较广,数据调查整理繁杂,实际预测结果也不精确。因此本文根据城市桥梁的特殊性,结合城市规划与基础交通数据调查,综合城市道路常用的出行率法和公路常用的交通量调查法,经对比互补分析及调整,预测得到区域跨河通道交通总量和拟建桥梁的交通量。

3 城市桥梁交通量预测方法实例

下面根据株洲市的枫溪大桥交通量预测为例,介绍出行率法与交通量调查法相结合的交通量预测方法。株洲市枫溪大桥位于株洲市南郊,横跨湘江,区域现状有天元大桥和建宁大桥。项目预测特征年为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4年四个年度。交通量预测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利用一般城市桥梁交通量预测常用的出行率法,根据城市规划区域土地利用性质和人口及居民出行率预测2020年拟建桥梁交通量,再利用公路常用交通量调查法,根据交通调查数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弹性系数法预测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及跨江通道交通总量。图1和图2分别为拟建枫溪大桥的路网现状图和路网规划图。

3.1 用出行率法预测拟建桥梁2020年交通量 根据项目研究范围现状路网布局,结合区域路网规划和用地规划情况,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7个交通大区,包括38个内部小区。项目交通生成预测根据区内各小区的人口分别预测出行发生量和出行吸引量,获得交通出行的OD矩阵后,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出行分布预测,依据城区居民出行方式预测,在出行产生和吸引、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三阶段完成后,综合考虑株洲市现状路网的高峰小时流量比,将2020年的居民出行量转换成机动车出行量,采用用户均衡的交通分配模型,将其分配到规划道路网络上,获得拟建桥梁2020年交通量。

3.2 用交通量调查法预测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 跨河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运用交通量调查法进行预测,首先对拟建大桥的上下游桥梁进行交通量现状调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预测的弹性系数,计算出特征年客货车交通量的增长速度,根据未来路网规划情况进行分配,预测得到跨河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对影响区的天元大桥和建宁大桥进行交通量调查,现状交通量见表3。

预测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运输弹性系数即运输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值,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预测的弹性系数,计算出未来客货车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3 预测交通量对比分析及调整 根据以上分析,用出行率法预测拟建桥梁2020年交通量,用交通量调查法预测通道交通总量及2034年拟建桥梁交通量,经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调整和互补分析,最终确定拟建大桥和区域跨河通道的交通量。具体如表5示。

4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桥梁的交通量预测方法,在城市规划年限内,利用基于出行率的四阶段法预测,运用城市规划的人口和用地性质来预测拟建桥梁交通量,在规划年限外采用基于交通量调查的四阶段法预测,同时采用交通量调查法预测城市大范围内的跨江通道交通总量,经对比互补分析及综合调整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保证预测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

第2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堤防;方案;比较

一、工程概况

十家子河是大凌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朝阳县西北部的大青山脉。召都巴以下为干流,召都巴以上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发源于朝阳县的大庙乡,流经龙城区的边杖子乡、七道泉子镇于召都巴汇入干流;北支发源于朝阳县的古山子乡。两支在召都巴汇合后,又由西向东穿过朝阳市区的孟克乡和双塔区于扣北村汇入大凌河。十家子流域面积643.4km2,河道全长42km,河道平均比降13‰。十家子河防洪工程位于朝阳市区,西起铁路桥,东至十家子河汇入大凌河河口。按《朝阳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报告的要求,十家子河左堤防洪标准为20年,右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两堤间距在320~350米之间。

二、堤线布置、堤距及堤防断面

(一)堤线布置原则

依据《朝阳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报告》的堤线规划位置,结合十家子河工程地质和施工条件、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堤线位置。堤线布置原则是:

1、堤线应与河势相适应,并与洪水主流相一致。

2、工程布置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堤线应尽可能走高地,且基础条件较好,也要满足规划中的渗流控制,稳定和变形的控制要求,以达到堤身低、稳定、安全之目的。

3、堤线布置要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避免束窄河道,事与愿违。

4、要考虑环境的美化、社会经济的影响,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

5、堤线应避开文物遗址。

6、在满足水利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少动迁,有利于拓展经济的开发并增加社会效益。

(二)、堤线布置、堤距

按上述原则,两岸堤线基本走岸坎,尽量少占地。本设计堤线布置以龙城桥上下分为两段,龙城桥以上堤线在平面上的布置采用了四种方案进行比较:

第一方案:即按原《朝阳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两岸堤距320米,龙城桥长亦320米。

第二方案:以左岸铁路桥桥头与左岸龙城桥桥头斜连,龙城桥下游,从龙城桥左桥头到龙城桥以下300米处渐变为320米堤距,其下为320米堤距至高压线铁塔处与大凌河左岸堤防圆滑连接。

第三方案:以左岸铁路桥桥头与左岸龙城桥桥头斜连,龙城桥下游,从龙城桥左桥头到龙城桥以下620米处渐变为320米堤距(高压线铁塔处),其下与大凌河左岸堤防圆滑连接。

第四方案:以左岸铁路桥桥头与左岸龙城桥桥头斜连(龙城桥桥长按280米设计),龙城桥下游,从龙城桥左桥头到龙城桥以下300米处渐变为320米堤距,其下为320米堤距至高压线铁塔处与大凌河左岸堤防圆滑连接。

以上四个方案末端匀为高压线铁塔处,坐标为x=4606810.373,y=40539707.241,在此处与辽宁省水利设计院规划的大凌河防洪堤堤线相接。(大凌河堤防与十家子河堤防通过圆弧相连接,高压线铁塔处为圆弧的末端。)且与十家子河右岸防洪堤0+000相一致。

三、程选址方案比较

(一)方案比较

依据《朝阳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报告》的堤线规划位置,结合十家子河工程地质、施工条件、新建龙城桥(245米宽)的现状情况及《十家子河右堤的初步设计报告》要求、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堤线位置有四种方案。

按照《朝阳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及《十家子河右堤的初步设计报告》,本次设计选定了4个方案进行了技术及经济比较。并对相应的右岸50年一遇已有防洪堤进行复核。

第一方案:龙城桥桥长320米,两岸堤距320米方案。此方案为朝阳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方案。平面布置上:北大桥、铁路桥、龙城桥3座桥一致,布置协调,河流走向顺直,水流下泄顺畅。由于右岸堤也是按此方案设计,所以不存在右岸堤防的防护和加高问题。依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百年一遇设计洪水要求梁底标高166.567米,(龙城桥实际梁底高程为166.286米)但和已建成的龙城桥245米不一至。此方案需将左岸龙城桥以上,电源厂南侧的院墙以南地上建筑物全部拆除,拆迁工程量大。工程总造价3046.1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1011.57万元(内含河道清淤571.94万元),左堤占地补偿1336.56万元。

第二方案:龙城桥桥长245米,左岸两桥头斜连。平面布置是铁路桥与龙城桥两桥头直线连接,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且主河流通过龙城桥偏向下游右岸,造成了水位壅高和侧向冲刷。右岸需进行防护和加高47cm。此方案百年一遇设计洪水要求桥的梁底标高166.851米(龙城桥实际梁底高程166.286),经过计算桥过洪能力只达到67年一遇洪水标准。动迁及占地量比第一方案少。工程总造价2690.57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1138.89万元(内含河道清淤338.04万元),左堤占地补偿1009.41万元。

第三方案:龙城桥桥长245米,以左岸铁路桥桥头与左岸龙城桥桥头斜连,龙城桥下游,从龙城桥左桥头到龙城桥以下620米处渐变为320米堤距(高压线铁塔处),其下与大凌河左岸堤防圆滑连接。龙城桥桥长245米,左岸两桥头斜连。平面布置是铁路桥与龙城桥两桥头直线连接,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且主河流通过龙城桥偏向下游右岸,造成了水位壅高和侧向冲刷。右岸需进行防护和加高54cm。此方案百年一遇设计洪水要求桥的梁底标高167.11米(龙城桥实际梁底高程166.286),经过计算桥的过洪能力为33年一遇,满足不了右岸防洪堤的设计要求。动迁及占地量比第二方案少。工程总造价2621.58万元,其中工程投资1088.42万元(内含河道清淤307.80万元),左堤占地补偿995.32万元。

第四方案:龙城桥桥长280米,左岸两桥头斜连。本方案为第一方案与第二方案的过度方案,本方案造成向对岸的侧向冲刷和过桥的水位壅高均小于第二方案。此方案的设计右岸堤顶高程与原右堤防设计高程相差只有26cm,而在施工时在堤肩增加了路缘石10cm,和预留的沉降量现阶段基本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必要时可更换路缘石,增加路缘石的高度来达到设计要求,所以本次设计不考虑右岸堤防加高的问题,但需对堤脚和桥基础进行防护。此方案百年一遇设计洪水要求桥的梁底标高166.61米(龙城桥实际梁底高程166.286)。工程总造价2963.68万元,其中工程投资1169.11万元(内含河道清淤425.59万元),左堤占地补偿1224.29万元。

(二)方案确定

通过对四个方案的比较经过专家论证,第四方案解决了右岸堤防需加高的问题。相对第一方案减少了动迁量,相对第二、三方案增加了龙城桥的过洪能力,更有利于主城区的防洪。因此在满足过流的条件下选定方案为第四方案。

第3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天津市;立交桥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3-03

自城市立交桥出现以来,国内外对立交桥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立交桥本身结构、形式以及道路工程等方面,极少数以立交桥空间景观规划与利用作为研究主题进行论述。天津市作为拥有立交桥数量和规模较多的城市在涉及到立交桥景观规划、设计及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激活天津市立交桥空间,通过规划使其成为具有特殊内涵、注重社交的新型城市空间。因此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作为特殊的利用形式与空间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加强对其类型、特征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现状

通过对城市立交桥空间现状的调研,我们发现对于天津市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致使天津市很多城市立交桥空间缺乏活力,成为失落空间。

(一)立交桥建设和景观规划未同步

立交桥景观规划并不是简单的桥体绿化,而是跟着立交桥自身结构特点及周边环境而形成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绿化系统。虽然天津市景观规划走过了从简单、探索到全面、科学的发展之路,但是城市立交桥的建设与景观规划的不同步,特别是立交桥绿化部分发展缓慢,而在立交桥的创建时期,没有加入后期景观规划时所需要的设计和技术,只是在建桥以后才考虑景观规划,因此极易造成单一的效果。

(二)立交桥空间景观缺乏特色

对于立交桥空间景观的处理方法,无论是桥上护栏还是桥下空间景观都是利用简单的“绿化填空”形式,这种方法显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有限的景观效果,但是对于天津市所有立交桥而言,几乎相同的植物配置和空间布局,不能为天津市人们日常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三)立交桥空间景观缺乏关联性

首先,在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上没有从整体上重视桥上、桥下的直接与间接关系,缺乏整体的规划理念,很难形成连续、统一的空间效果。其次,没有和周边的景观形成紧密的联系,周边的城市功能和立交桥空间的功能也缺少相互的联系,进而影响了天津市立交桥整体空间的利用率以及整体的景观效果。

二、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特性

(一)立交桥景观功能的多重性

景观主体的多样性、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功能的多重性。其中景观的主体是“人”,其成长环境、心理状态、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都会表现出多样性的特性,而且对于不同的主体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于立交桥景观的认知、艺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立交桥基本功能是满通功能,尽可能的减少交通压力,因此其空间的景观规划也是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另外,桥下空间还可以加以规划利用,如可作停车场、景点等。

(二)立交桥景观生态的多变性

天津市立交桥景观最常用的形式是绿化填充,通常绿化植被在立交桥空间景观中极易受到多方面影响而表现出多变属性。首先当天气、温度等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干扰到立交桥空间的景观;其次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立交桥的景观效果。虽然自然干扰对立交桥景观的影响不如人为明显,但是二者相互促进会使立交桥景观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影响。

(三)立交桥景观形态的多样性

受立交桥本身结构的影响其空间景观形态也会表现出多样性,除此之外,立交桥周围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会使立交桥空间的景观形态呈不同的样式。

(四)立交桥景观时空的多维性

立交桥景观时空的多维性是指时间多维性和空间多维性。时间多维性不仅体现在一天中日出日落景观的变化和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人和景观之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立交桥景观理解和认知的变化。空间多维性是由于立交桥类型空间以及空间功能的复合存在的原因。

三、天津市立交桥空间景观构成要素

天津市立交桥的桥下空间景观是天津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景观空间首先要了解能满通功能以及人们审美观等所需要的景观元素。比如道路路面、绿化景观、环境小品、动态景观以及光的装饰。

(一)立交桥空间的道路路面

路面是立交桥空间的最底面,它的质感、色彩甚至图案上的设计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路面的设计首先要以功能为主,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的选择都可以增强它的强度、耐磨性、防滑性。除此之外路面的色彩、材料的质感对使用者的视觉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为了改变单一的沥青混凝土道路,在立交桥下空间采用彩色步道板,不紧能保证功能需求,也可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但是要注意它的色调、质感要与立交桥周围空间相协调、搭配。

(二)立交桥空间的绿化景观

绿化是天津市立交桥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具有可以调节局部气温、减轻噪音污染、净化空气的生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分隔交通,美化装饰立交桥空间的作用。绿化在它的行、色、声、味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表明它更适合当今人们所需要的景观环境,同时它也是形成四季景象和表现天津市特色的主要元素。立交桥服务的对象表层是机动车辆,但究其本质是人,因此在立交桥的绿化问题上除了要重视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具备让生活在此的人们内心得到净化。

(三)立交桥空间中的环境小品

环境小品设计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不断丰富而产生发展的。它是立交桥空间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立交桥整体环境中的一个亮点,赋予立交桥更强烈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立交桥环境的环境小品有作为观赏美化空间的,如桥底中的雕塑、壁画;有作为实用性的,如停车场、休闲桌椅;还有作为健身娱乐的健身设施。在进行环境小品设计中,首先要与立交桥周围环境相适应,使成为一个整体,还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从而体现出天津市特有的文化特色。

(四)立交桥动态景观要素

立交桥景观要素包括:静态景观要素和动态景观要素。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形形的人群,是构成立交桥动态景观的重要元素。首先是交通流。车流和人流构成了城市中的交通流,不同色彩、形状的交通工具以及不同着装的人们可谓是立交桥空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它又是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为整个城市立交桥景观增添独特的艺术感受;其次是人的活动。人是整个立交桥动态景观的主体,没有人的立交桥是单调孤独缺乏趣味的,同时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如休闲、娱乐也会给立交桥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立交桥光的装饰

空间中照射的光决定着空间的形态。光包括自然光和夜景照明,不同的强度、冷暖、形状的光照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看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相比较而言,夜景照明的人工光更容易控制,可以利用它来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但费用比较高。在进行照明设计时,首先要确保夜间行车的方便与安全,起着引导交通的功能,同时又要注意在夜间所形成的景观效果。同时,在灯柱的造型及装饰也应引起重视,在造型上应与整个立交桥整体风格相协调,在装饰上可以通过悬挂植物来达到统一的景观效果。

四、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设计规划

针对目前天津市立交桥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天津市的整体形象,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天津市立交桥空间景观规划利用的同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注重功能性和整体性、强调文化性和人本性、追求艺术性和生态性、提高安全性和舒服性。

(一)注重功能性和整体性

在天津市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上,首先要以立交桥的功能性为主,进而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即可在桥栏处摆放花箱、吊篮,种植天津市花卉植物。在桥体转弯处可装饰大型花卉植物,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对车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绿化的同时要与周边景观整体协调考虑,增加植物层次感,既提升立交桥的文化品位,又提升立交桥的观赏效果。使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提升天津市的整体城市形象。

(二)强调文化性和人本性

考虑到立交桥空间在天津市道路交通空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处区位在天津市中的独特性,营造出的景观也会有反映天津市文化特色、城市特色的人文价值取向的需求。故我们在对立交桥空间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反映出天津市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景观规划层次的配置,创造出一系列连续且多变的景观效果,充分考虑行车人的心理和需求,彰显天津市整个城市特色、提高立交桥空间的整体活力。

(三)追求艺术性和生态性

注重立交桥空间艺术性是通过艺术造型和形式美法则来进行规划。立交桥下空间可选令人舒适的色彩明朗的暖色调,这样既弥补了空间采光的缺陷,也和桥上色调形成呼应。利用爬藤植物的特点实现立交桥的垂直绿化,例如吊篮能将立交桥桥体腰线体现出来,营造出美好的视觉景点。在设计中要尤其注意生态性,尽可能的使用环保的原生材料。比如在建造水体时,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以减少浪费。运用天津市本地植物,尽可能的保持原有树木和植被,在植物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具有抗污染性,耐干旱、喜阴的植物,同时要避免品种单一。由于有尾气的污染,还应种植些能够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从而营造出一个自然生态空间。

(四)提高安全性和舒服性

在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中,还应考虑安全性和舒服性。立交桥弯道外侧种植能够诱导视线,使桥区路线更加清晰明了,在立交桥路口附近进行种植以提高标示性。另外,一些符合作为停车场条件的桥下空间,要设置车辆出入口以及指向型标识,保障车辆安全有序的出入。同时要注意在出入口以及灯柱的装饰植物的色彩强度不要强过安全指示标的,为避免颜色艳丽可能会分散司机注意力,造成安全隐患。种植遮蔽植物,避免行人看到令人不快的景观,如垃圾场。还要注意既要和周围景观相协调,又要改变单调的立交桥景观,避免司机疲劳。

第4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一、康乾时期承德的城市雏形

承德是在清代完成了城市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全部历程,更是在清代中期成为国家的第二政治中心,在清代的城市体系变化和城市本身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特殊性。而这一过程中,皇家活动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始终,是影响承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清军入关以后,长城以外地区成为清朝统治者军事和政治的战略要地。自顺治以来,清朝统治者通过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A、设立行宫等带有个人和官方色彩的活动,开始了对此地的开发。

承德城市便是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承德以其独特地理和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得到了清王朝统治者的青睐。康熙时期,在此肇建避暑山庄,兴建了外八庙”中的溥仁寺、溥善寺,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深远影响,在此地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成为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的规模,并将木兰秋A和避暑活动制度化和长期化。乾隆年间又继续修建外八庙,是为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来“柔远能迩”,以达到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乾隆在此地的一系列活动,使承德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对于当时承德这个曾经只有几户人家的热河上营小村镇来说,是康熙皇帝修建的这个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需求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续建的外八庙,改变了其命运。自此,随着清王朝的兴衰,承德这座陪都跟随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一同见证了康乾盛世强国固兵的昌荣繁华,也见证了清朝衰落时期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又经历了民国、日伪时期的烽火硝烟,承德就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

在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倾举国之力肇建的避暑山庄内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而对山庄之外的这个城市却从来没有规划的史料记载。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开凿新河(今二仙居旱河),“为保御路”,为保山庄免受洪水的的危害,曾沿武烈河、旱河两岸修筑了防洪堤坝、疏通了河道,并在旱河修建了于家沟大石桥、庆安桥(二仙居旱河桥)等桥梁,光绪年间修建的神庙桥(迎水坝桥)。但是这些桥梁、堤坝、河道清挖等城建工程也并非为了城市建设,皆是保护山庄和外八庙等皇家宫苑寺庙安全服务的具体措施。

二、民国、日伪时期承德城市发展思路

1723年设热河厅,1733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州,1788年升为承德府,至1929年改府建省,承德的城市状况没有明显变化。直到1933年成立洲国热河省。日本侵略者侵占热河后,为掠夺资源和继续侵略的需要,1934年4月28日动工,至1935年12月1日竣工修建了锦州至承德的铁路。在修建火车站时,为防止武烈河泛滥,在罗汉山东侧北山下修建了一百米的石坝。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扩大侵略需要,1937年8月20日开始铺设承德至古北口铁路工程,并于1938年制定了开发河东地区的规划。在这期间,先后修筑了三段堤坝:一段为武烈河大桥以北的187米的防洪堤改堤为混凝土基础,先期工程坝体很矮,而后又加筑了两米高的石笼,一段为柴家旱河口至飞机场南界的1652米的土堤,从此开始了出现了武烈河东岸的堤坝防护系统。

民政部土木司都邑还编制出一幅承德都邑计划图。规划范围:北以普宁寺北缘为界,西至头道牌楼,南达分机场跑道南端外,东以罗汉山、鳄鱼山折线联结为界,总面积16平方公里(当时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道路骨架,东西向三条,南北向两条,呈方格网布局。过境交通道路有四条:一条向西至北平;一条向北至隆化;一条向南至锦县;另一条沿狮子沟旱河向西出境。武烈河自上游至下游分别规划了四座桥梁,联系武烈河的散布村落。生活居住主要由佟山北坡各南坡以及西大街、碧丰门东西两侧,构成山地居住组团。平地也规划出四块生活居住用地即:热河上营、二仙居、肃顺府、驿站。在生活居住地内部,道路方格网密集。在主要十字交叉路口,设计多功能环岛。商业和行政机构用地,几乎占生活居住用地的20%。规划中考虑到了洪水对都邑的侵害,沿武烈河流经都邑东侧和石洞子沟旱河、狮子沟旱河两侧,规划建设十里坚固的堤防线河宽度在300米、30米、50米不等。规划将避暑山庄辟为乐园保留湖区,平地大部分辟为运动场。这张都邑计划图初步勾画了当时承德市区的基本轮廓。

三、解放初期承德城市发展思路

建国以来,承德要做的两件大事:保护、恢复山庄及外庙这份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她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承德这个中心城市,发展地方经济,复兴承德,这是承德所应承担的艰巨的历史责任。1948年承德市市容极为混乱,到处是壕沟堡垒,到处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建国初期,根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必须以极大的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城市建设”方针,市政府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恢复、整顿和建设上。1950年组织人员清挖了旱河。1951年把由虹桥到市场的臭水沟修成了暗渠。1952年,清挖了离宫湖泊,修整湖岸,使避暑山庄成为人们游览、休憩的好去处。然后开始修桥补路,市政府在当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款项恢复城市建设。1953年,热河省委拨款,修建二仙居至翠桥路,三官庙至大桥路,兴隆街路,承德大桥至火车站路面和排水明沟,还修建了大小桥梁七座,修补了武列河大坝,经过填坑补洼,修桥补路,初步改变了城市面貌。

1958年清华大学师生协助承德市城建局编制《承德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规划近期到1962年,远期到1969年城市发展目标。市区规划布局按概述、功能分区、居住区规划、道路广场、绿化系统五个部分,并作了详细说明。城市性质确定为: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轻工业相结合的的工业城市。另外,由于有著名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名胜古迹,准备建成全国游览区和修养区。这是承德市的第二张城市建设蓝图。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方面,市政府投资完成道路工程3.14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米,重点解决了二仙居至丽正门地段道路弯曲、窄、挤的状况。第一条沥青灌注式道路是1959年修建的翠桥――二仙居――德汇门长1.8公里,宽12米的道路。1960年用白灰、炉渣拌水泥建成石碾矿渣路面的武烈路。1965年,用人工炒沥青,建成流水沟――粮市――头道牌楼沥青混凝土路。

四、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思路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始于1974年,1975年完成初步方案,通过了国家城建总局组织的专家论证,1984年7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承德市总体规划》,这是承德市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的城市总规划。近期为1981年至1985年,远期为1981年2000年。城市性质确定为: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名城特点、文明、整洁、优美、安定的风景旅游城市。这是承德第一次以规划法律文件确定为旅游城市。城市建设已基本形成:离宫以北为文物古迹游览区、南营子、西大街、为商业区,新华路至南菜园为文化区,水泉沟、石洞子沟、太平庄、双滦区为工业区。根据中央外交部领导指示,承德市将对外开放,因此必须使市容比较整洁,市政和各项生活福利设施比较完整,交通供水等比较可靠,“三废”得到适当处理和利用。具体的对城市中的交通枢纽西大街等七条交通枢纽的主要干道进行改建,在火神庙与南营子大街的交汇处将建有较大的公共建筑,形成市中心,其它道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1991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规划实施10年,城市道路网进行了拓宽改造,城市供热、供水、供电、通讯、燃气、体育场馆、大型商场、教育卫生设施及涉外宾馆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建成面积从1980年的16.6平方公里增加到1991年的20.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突破了16万人,提前实现了总体规划目标。

1992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1995年,完成了《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上报稿。1996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承德市的性质确定为:“国家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冀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证古城风貌,城市规划格局采取了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整个城区分为老城区、新市区、双滦区三部分。城市发展思路是:保护老城区,开发新市区,建设双滦区。将老城区现有的行政、经济、文化职能迁往新市区。

2001年承德市提出“一环两线、三启一变”战略。2002年提出“一、二、三、四”战略。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白克明,到承德考察城建工作时提出“大避暑山庄”战略构想,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出台《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战略构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决定》,使承德市的城市建设思路得以升华。城建思路坚持走特色城市的发展之路,提出“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韵”的城市建设思想。

2004年“一桥两园四点八场八线”建设重点,突出以道路管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谋划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以适应未来城市规模发展需要。

2007年时任市长艾文礼又对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新的定位:那就是把承德建设成京北通港枢纽、特色产业强市、旅游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把承德打造成“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气爽、路畅、城洁、人和”的山水园林城市,打造大气、文气、灵气、秀气“四气兼备”的魅力城市,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宜玩”的品牌城市。

2008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了《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连接京津冀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的规划通过“南扩、西进、北延、中疏”带动城市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发展,疏解老城区职能,形成组团式结构。2008年,是承德市实施“三年大变样”第一年,承德市在拆迁改造、环境整治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9年,承德市委、市政府又响亮地提出“四大一推一建”,即开展“大讨论、大培训、大谋划、大招商,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这一目标确定又使承德的城市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第5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一、实施条件

(一)现实基础。建区以来,路桥利用原有工业化、市场化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城市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__年,全区GDP达13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2.77亿元,人均GDP达30232.56元(约3642.5美元),居全市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16亿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建成区人均用水量0.45吨/日,人均用电量2220.9千瓦时,人均公共绿地6.96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0.46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每1176人拥有一辆公交车;全区公路密度达0.87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达18万门,移动通讯网络容量达50万门,宽带用户达16000户,带宽出口达2.5G。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建成区扩展至17平方公里,全区城市化水平增至45%左右。“三大工程”等一批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设施相继建成。(建城区常住人口数按10万人计算)

(二)制约因素。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口结构转换滞后于就业结构的转换。工业集聚度低,土地集约利用水水平不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固废拆解、小冶炼、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有待进一步规范,经济发展代价较高。全区空间布局的“非组织性”较为明显,产业布局受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各功能区布局不够合理,空间整体效益没有很好发挥。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对外交通联系不够充分,内部交通很不完善,停车设施严重缺乏,土地、水、电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区年工业用地需求量在1万亩以上,供地指标严重不足,短期内难以缓解。20__年我区最高用地负荷达8万千瓦,用电缺口达1亿度,影响工业总产值增速近5个百分点。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日供水量仅为6万吨,预计今年高峰期供水缺口达2万吨。人口综合素质不高。我区人才拥有量占全区人口的4.95,低于全国5.4的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更稀缺。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较为突出。建设资金缺乏。等等。

(三)有利因素。经济全球化和进入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时代背景和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域背景。位于上海四小时交通圈内。高速公路、新机场、新铁路的建设将使区位优势大大提升。传统市场和汽车、轻工、拆解等仍然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以“十里长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山、水等资源是创造城市特色的有利条件。路桥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充满活力的城市。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提升功能和品位为核心,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原则。超前做好各层次的城市规划,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形态,合理安排重大基础设施。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财力,选择具有带动性的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进行突破,全面推进“都市路桥”建设。

(二)力求特色,注重创新原则。树立开放观念,积极吸取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在经营城市上注重创新,在建设标准上注重品位。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特点,推进“古今商城,生态都市”建设,塑造城市品牌。

(三)城乡一体,持续发展原则。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城乡互动、设施共享、布局融合、功能结构互补,强调人与生态的和谐,努力创造整体连贯的绿地和湿地系统,构建科学、健康的城市格局。

(四)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原则。坚定不移地执行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加强调控,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

四、20__年奋斗目标

到20__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居民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左右。具体达到下列“六个化”:

(一)基础设施现代化。初步建成功能齐全、能量充足、布局合理、彼此协调的基础设施系统。全区公路密度达1.0公里/平方公里,供水能力16万吨/日,供电负荷达70万千瓦,电话装机总量达25万门,移动通讯网络容量达80万门,带宽出口达10G,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区管道燃气普及率达80%,每1200人拥有一辆公交车,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人均城市道路

面积25平方米。提高各类管线的地埋率,改善城市形象。(20__年建成区人口数按16万人计算)

(二)社会设施现代化。建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基本齐全的社会设施,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90年达后期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建成新行政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训练中心、抗倭纪念馆、人民大剧院,完成路桥中学扩建、路桥实验中学扩建、实验小学扩建、区中心幼儿园、台州恩泽医疗中心、区中医院迁建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市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城市功能现代化。培育和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培育科技要素的生成功能,高新技术的孵化功能,城市的国际化功能,优居和旅游休闲功能;培育和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示范导向功能。达到: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骨干企业和高新产业企业建立15个科研机构。建成高档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保持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态势。完成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改造,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论坛、2家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基本形成中心商务旅游区、绿心生态旅游区、螺洋休闲旅游区、峰江体育健康旅游区及黄琅滨海旅游区五大旅游区的开发格局。

(四)主导产业集聚化。产业建设与城市建设相互支持,难解难分。“都市路桥”建设应致力于工业区、商贸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为路桥主导产业的发展架构充足的空间。基本建成吉利汽车城、生产资料市场园区、生活资料市场园区、台州市物流中心和中部工业集聚区,台州沿海工业区路桥园区初具规模。

(五)城市环境生态化。在全区范围确定控制发展区,保证区域内有15的湿地、绿地、农用地等开放空间。塑造山水田园城市风貌。完成城区50公里的河道整治,达到水清、岸绿、流畅的要求。初步完成各镇区范围的河道治理。城区基本形成点线面结合,完整统一的开放空间系统。森林覆盖率达19,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80以上,无危险废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六)城市管理现代化。加强依法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建立起系统高效、职责分明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使城市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法律手段为主,由突击式管理转向长效管理,由事务型管理转向环境效益型管理。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

五、200*年推进任务

200*年,打造“都市路桥”的工作将致力于相应的设施建设,为在20__年建成初步的现代化城区打下物质基础。

(一)强化城市规划。根据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路桥分区规划、路桥区发展战略规划,完成路桥远东商贸广场西扩区块控规、台州沿海工业区路桥园区控规、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子项目规划、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二期详规、生产资料园区规划、中部工业区商业街区城市设计规划和路桥区村庄布局规划、金清镇控规、新桥横街协调总规,以及交通、给水、排水等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完善城市设施。根据“功能齐全、能量充足、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要求建设基础设施系统。一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台州中心大道路桥段、甬台温高速公路连接线院路一级公路、财富大道、滨海大道、双水路、文化路、疏港大道、104国道改线、银座街北延等工程,抓好城区安捷工程和停车场建设。二是加强水电气设施建设。推进台州市二期供水工程、城区水厂二期工程和管网改造;完成建成区污水收集二、三级管网敷设,延伸截污干管至螺洋、桐屿、峰江;建成220KV金清变、双水变,110KV横街变、广场变,35KV上塘变,完成中低压电网改造;实施城区燃气主干管和小区庭院管网,做好天然气利用的前期工作。三是加快一批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和各垃圾中转站建设,完善公厕布局和公厕设施。启动建设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完成路桥中学、路桥小学扩建,区中医院、区二院迁建工作,推进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建设,形成教育、体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基本齐全的社会设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优化城市空间。以城市景观和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城市要素的空间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远东新区、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灵山区块和沿海工业区路桥园区开发步伐;抓好世纪大厦、三友大厦、玉峰大厦、商会大厦等10多幢高楼建设,完成望景湾、山水华庭、水天一色等高档居住区建设,做好区新行政大楼、民营经济发展论坛等重大设施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同时,积极培育和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示范导向功能。

(四)改善城市环境。围绕打造生态都市的目标,完成徐翁泾、墙里贺泾、肖王泾、石浜泾等6.05公里的河道整治,达到水清、岸绿、流畅的要求。着重做好沿路、沿山、沿河的绿化建设,抓好南山植物园、世纪公园、文化公园、城东公园、灵山公园等工程的绿化建设。加强对主要街区和重要建筑单体的亮化设计和建设。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步伐,完成旧城一期改造区块的各项工程建设,启动旧城二期区块改造。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和社区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民安置方式“立改套”。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塑造山水田园城市风貌。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区政府将建立打造“都市路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金志,副组长:邵韵清,牵头单位:区建设规划分局,成员单位:区创建办、区发展计划局、区旅游局、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城管局、区环保分局、区规划处、区交通局、区供电局、区邮政分局、区电信分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文体局、区广电分局、远东商贸广场管委会、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开发管委会、中心工业区管委会、市场园区管委会、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管委会及各镇(街道)。

第6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第一大河――汾河的流经地区和忻州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忻州市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迄今已有18000年的历史。全市总面积为1340.5平方公里,是著名的“摔跤之乡”,北邻朔州、大同,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古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因其险关要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近年来,在忻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忻州市规划勘测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力打造人文忻州、绿色忻州、和谐忻州的总体目标,合理配置城市资源 ,科学打造宜居家园,全面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精心绘就了忻州城乡发展的宏伟蓝图。

然而,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忻州发展的短板,虽然近几年工业化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但城镇化进程的相对滞后却成为忻州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溯本求源,忻州市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区的成长在很长时期内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城市建设也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新中国成立后,原忻县与忻州行署并存,造成规划不统一,尽管撤地设市后城建规划权收归市级,但积重难返。同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也一度阻碍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历史的遗留和发展的困境固然是客观事实,城镇化亦是大势所趋,现实抛给忻州的复杂问题考验的不仅是决策者的智慧,更是他们的魄力。

事实上,肩负着历史使命的忻州市委、市政府决策者按照“3581”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高屋建瓴地把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把2012 年确定为“大干城建年”,启动实施了市区“七路四桥、五馆一院”重点工程建设(简称“7451”工程),为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百万人口市域中心城市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七路四桥、五馆一院”中的“七路”指的是中心城区规划区域新建七条主干道,形成四横三纵的干道网。四横为龙翔街、风栖街、梨花街、雁门大道;三纵为牧马路、慕山路、云中北路,另外还有和平街西拓及建设路北拓。

“四桥”分别是牧马路桥、慕山路桥、云中路桥和七一路桥。牧马路桥,全长240米,桥宽43.5 米,结构形式为三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变截面连续梁桥,双向八车道,投资概算1.33 亿元;慕山路桥,全长215米,结构形式为五跨下沉式复式钢箱系杆拱梁组合桥,双向八车道,投资概算1.453 亿元;云中路桥,总长210 米,结构形式为五孔钢筋混凝土拱桥,双向八车道,投资概算1.17 亿元;七一路桥改建工程,桥长240米,双向八车道,投资概算0.944亿元。

“五馆”分别是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均位于梨花街以北,凤栖街以南,七一路以西,慕山路东西两侧。投资约12 亿元,总建筑面积19.68 万平方米,现已开始施工建设。

对于忻州这样一个地级城市而言,如何规划构筑比生态园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宜居城市,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既是一种高度,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至2012年2月。为把“7451”这一千秋工程、民心工程规划好,不留遗憾,忻州市规划局按照“高标、实用、节俭”的原则,积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7451”工程的规划设计,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月9日,《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在省规划评审委员会专家们挑剔的眼光中通过了评审,标志着忻州城市规划工作方案历经艰难,顺利通过“大考”。这些工作引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但人们并不清楚在这背后凝聚着市规划勘测局干部职工的多少心血。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成立于特定的历史时期。2010年1月,为了加速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应运而生,性质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9人,内设7个科室,两个下属单位:规划执法监察大队(全额事业)、城乡规划设计院(企业)。 这个新单位一成立就担负起了重要的职能: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勘测设计、测绘、雕塑、户外广告设置等地方性法规草案,地方政府规章草案送审稿的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负责市本级规划委员会的日常事务;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勘测管理并组织实施;承办忻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调整、补充;组织或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修编、调整、补充专项规划;负责市本级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修编、调整、补充并监督实施;指导各县(市)的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重点工矿区及市、县范围内建设项目的选址,按审批、核准和备案权限进行审查或核发《选址意见书》;负责市本级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出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负责市本级规划区内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户外广告、雕塑、可变建筑物外立面和色彩等及城市规划区内和行政区域内跨县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公用配套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组织和审核市级城市规划区内村镇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管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建设工程的现场放、验线管理,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内容予以核实,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负责违反城乡规划用地与建设的监察管理,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组建伊始,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可谓 “ 白手起家”。 当时规划编制经费不到位,办公场所是临时租用的,执法办公车辆一部也没有,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更让人担忧的是“建市晚、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功能不完善”,而且城市规划基础滞后,规划编制不到位。如何尽快开展工作,怎样才能在忻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中冲在前面,发挥规划的先行先导作用,瞄准“建设生态宜居中心城市、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目标,全力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工作,是他们认真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规划局把做好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作为工作突破口,克服种种困难,多次邀请国内规划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把关,组织相关人员亲自外出学习借鉴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与编制单位一道,几易其稿,历时近两年,终于完成了规划编制,履行完相关程序,为全市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推进“7451”工程规划的过程中,全局干部职工主动放弃节假日,顶风踏雪,一次次地穿梭在全长33公里的规划建设区,进行实地勘测、放线,共出动宣传车40多台次,张贴公告500余份,顺利完成了3443个桩点的交接工作,总行程约250公里。共拆除建筑物2700多平方米,围档1030平方米,户外广告牌300多平方米,完成了总长度约34.9公里的7条道路10条规划控制线的划线验收任务。同时,执法队员冒着严寒,主动承担了2000米的示范打桩任务,共打桩3400 多个,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为“7451” 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开了好局。接下来,他们又紧锣密鼓地筹划了“五馆一院”概念设计座谈会、云中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和《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最后评审,个个成功,场场精彩! 同时,伴随着“7451”工程及忻府区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全面启动,他们未雨绸缪,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将所涉及的办理内容全部纳入规划审批绿色通道,积极主动做好服务,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各项规划服务工作。

2012年8月29日,“7451”工程所含的7条道路工程全部竣工通车!

2012年11月29日,“7451”工程所含的4座桥梁工程全部竣工!

忻州市规划局初战告捷!

忻州市城建初战告捷!

忻州规划局用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片赞誉。大家一致认为,2012 年是忻州城建力度最大的一年、城市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一年。“7451”这个名号不仅传遍了忻州大地,而且传遍了三晋大地。通过“7451”宏大工程的实施,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从中看到了一座美丽新城市崛起的曙光,看到了新忻州的希望,也对大干城建、改变忻州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因为,全市人民已经深深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实现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第二章

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高度。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领导层认为,城乡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使广大市民宜居宜业,更能提升城市竞争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而且规划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是因为规划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对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划,其实是让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好的规划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忻州市南近太原城市圈,北依津京唐,以“山、水、关”著称,高速公路和铁路连贯南北纵横东西。这样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全国也不多见,只要规划好了就可以“ 点石成金”、“点土成金”,甚至“石破天惊”,化为科学发展的巨大财富。在这方面,全国全省都有过成功的范例。抓规划,其实也就是抓发展、抓大事。实现忻州跨越发展,科学的规划必不可少。因此,在规划工作中,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强化全民参与的观念,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专家论证、集体会审、民主评议、群众听证等制度,实现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行政决策的随意性。

忻州规划人胸中怀有忻州发展的宏伟蓝图,把规划当作神圣的事业,攻坚克难,全力以赴!

忻州规划人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和全市人民一道把忻州打造成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2013年的新春,忻州市委三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把2013年确定为第二个“大干城建年”,明确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的工作重点。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忻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巩固第一个“大干城建年”――“7451”工程成果、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

善谋势者得势,善驭时者得时。

第一个“大干城建年”,在规划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忻州城区不仅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积累了宝贵经验、锻炼了过硬队伍、激发了社会活力、凝聚了人气力量、提升了对外形象,奠定了实施第二个“大干城建年”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只有大干第二个城建年,才能延续第一个城建年所铸就的辉煌。

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加强领导下,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忻州市规划局为建设美丽新忻州精心描绘出了一幅新蓝图:在继续完成“7451”后续工程的基础上,以拓宽出入口、建成东环路、贯通中轴线、改造旧街巷、畅通微循环、美化新城区、建设特色街为重点,大力实施新一轮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打造百万人口市域中心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宽出入口就是拓宽改造两个高速出口,即改造和平街、顿村两个高速出口连接线;建成东环路就是完成108国道改线工程;贯通中轴线就是完成慕山路、新建路和建设路南延北拓等3条干线的建设;改造旧街巷、畅通微循环就是对城区17条次干道、支路和小街小巷进行建设改造;美化新城区就是实施好云中河景区建设工程和9条主要道路沿线的全面绿化。按照大生态、小精细,大统筹、分板块,大经济、高效能的设计理念,坚持生态与景观相一致、景观与运营相统一、聚人气与聚财气相融合、近期效果与长期效益相兼顾、服务市民与服务大旅游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蓝绿交融、城景共赏的城市生态景观区和高品位的生态居住、商务办公区。建设特色街就是建设酒吧、名吃、古玩和康乐4条特色街。结合云中河景区建设工程的实施,以滨水生态绿地为本底,以都市休闲为主题,同步配套建设集康体健身、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主题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此外,还要按既定目标完成好七一桥和“五馆一院”建设工程。

目前,这几项浩大工程正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属于传统的欠发达地区,但忻州却具备相当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这一地区的投资潜力和价值。

而且,在新区建设的同时,忻州市也拥有了一定的项目储备,诸如城市广场、饮食、物流、医药、房地产、机械加工、钨钼、电力项目等。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城市品位的提高,忻州城区将成为潜力巨大的投资洼地。

据此,忻州城市规划者可谓居功至伟。

结束语

有一种执著,虽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却犹如一盏航标灯,指引着航船乘风破浪,去开辟新的航程。

有一种追求,虽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中,把心血和汗水奉献给了所钟爱的事业。

一次次的艰辛跋涉,一次次的奋力拼搏,造就了忻州市规划局这个与时俱进的坚强集体。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工作已渐入佳境。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第7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第一,要充分认识在全省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尽快扩大城市规模,壮大城市实力。

第二,贵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建设至的两条快速通道是省委、省政府为了增进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省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两个重大项目实施以后,我们将积极推动连接等边城市的快速通道的建设。随着至两条快速通道的开通和外部条件的改变,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提速,市的城市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目前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年形成的,规划期到年为止,现在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一般来说,编制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往往需要花上几年的工夫。因此,无论从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维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来讲,市都应该尽快形成一个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扩大城市规模先决条件是要搞好城市道路建设。而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关键是要对城市路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有序地安排开工。开工的时序很重要,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规划了多少条路,都能让他同时开工。

第四,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自身发展乃至全省发展的需要。自己跟自己比,这些年来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或者西南地区的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建成区面积还是相对小了一点,并且路网也不太合理。去年我多次跟市的同志研究过这个问题。比如,省政府在老城区的北面,现在从省政府到遵义、到机场、到安顺,也就是往北、往同志、往西,都要先往南以后才能拐出去,这说明我们的城市路网有问题,需要尽快完善城市路网规划,加快城市路网建设。

第五,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市的规划和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96版规划确定市的城市布局是“众星捧月”,就是认为只有老城区一个中心。在“众星捧月”的方案中,金阳只是一个片区中心。但目前我们已经将金阳作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来规划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作为一个城市中心,金阳新区的城市功能又显得不足,经济活动明显比老城区差,原因在于老城区与金阳新区之间是用公路而不是用马路连在一起的,中间缺乏连续的经营性场所,所以两个中心之间经济不能流通。

第六,要尽快改造三桥马王庙片区,金阳新区现在建得很漂亮,老城区经过这几年的整顿,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地处新老城区之间的三桥马王庙片区,用很多同志的话来讲,“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桥马王庙片区是连接老城区与金阳新区的一个区域。老城区和金阳新区中间存在这么一块“脏乱差”的地方,早晚都得进行改造。既然这一片区在城市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晚改造不如早改造,早一天把这块改造好,就能够早一天把金阳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连接起来,金阳新区的第三产业就有可能迅速发展。

第七,花溪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世界银行援助市城市发展战略项目,年开始一直至年,也就是国同志还在市当市长的时候,市政府与北美地区的几个城市研究机构研究形成了一个综合城市发展战略的最终报告。报告认为,年以后,能够有新区可以开发的,就是金阳和花溪。花溪是一个好地方,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文化区,现在还有很多土地,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作为我省的省会,很需要一个文化与旅游相对集中的功能区。如果把花溪定位为这样一个功能区的话,现在从花溪到市中心沿途的一些小水泥厂、电厂等企业,都应该“退二进三”。另外,现在连接市中心与花溪的花溪大道是一条公路,要使花溪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使花溪与老城区有机联系在一起,肯定要把这条“公路”改为“马路”,这条路现在高峰期已很挤,如果你现在去改路,肯定一塌糊涂,应该是先开好一条新路,先保证南北方向的交通畅顺,后连片改造花溪大道两边房子及把花溪大道修建为城市道路。

年下午,我与市当时分管城市建设的常务副市长李同志以及市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市城市规划的一些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会后,市委、市政府于今年分别以筑委号和筑委42号文件给省政府写了报告。1号文件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表示对于促进几个片区的衔接、增加同志西向城市道路这方面的工作,要抓到实处,坚决落实;二是在“双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布局规划基础上提出了“双核三片”的城市规划布局,就是把两个中心变为两核,边三个地方作为三片。42号文件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市成立“一片两路”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同志任组长。“一片两路”中的“一片”就是三桥马王庙,“两路”就是昨天开工的北京西路和花溪二道。北京路的改造主要是向两头延伸,北京西路就是打通黔灵隧道,接黔春路,过黔春路就是火车站,一直再往西,到长岭路,这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就是接绕城高速公路;北京同志路向同志延伸,最后也接绕城高速公路。花溪二道就是从中坝路往南到花溪,中坝路往北对着将来的新火车站,再往北一直接绕城高速公路。这两条路一条是同志西走向,一条是南北走向,在中坝路这个地方交叉,这将成为将来城市路网非常重要的一个骨架。二是从去年12月开始,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北京西路、花溪二道的设计方案,在经过了两次专家评审后,已经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正在进行方案的调整优化,预计6月底前完成两路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同时,从去年开始进行三桥马王庙片区规划的前期工作,深入调查了解片区基本情况,已经完成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初步方案。

以上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就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与市的同志交换意见的简要情况。

林省长的总结讲话

刚才,晓同志和国同志都讲了很好的意见,各有关部门的同志也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再调一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为什么会塞车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对市塞车的问题反映比较突出。平时在议论时也分析了一些原因,比如“星期一现象”、下雨车速慢等等。塞车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到路网结构、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面积、行车文明程度、交通管理等等。但从根本上来看,市塞车问题的突出原因是人均道路面积不足。

不管是刚才市的汇报材料也好,还是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材料也好,都把道路密度作为城市路网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际上,道路密度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城市交通里,最关键的指标是人均道路面积。所谓道路密度,就是一平方公里有多长的道路,这个路可以宽、可以窄,可以是羊肠小道,也可以是六车道的高速公路,用这个指标无法衡量城市道路是否够用。现在,世界各地介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人均道路面积,因为城市是由人组成的,有人就要出行,就要买车,就要坐公共汽车,就要占用相应的道路面积。所以,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好不好,光有道路密度不行,仅仅是道路宽也不行,一定要考虑人均道路面积。

在96版的城市规划里,提出了“人均道路广场面积”的概念,把广场和道路放在一起。在这个规划的“现状用地平衡表”中,全市城区道路广场用地581.14公顷,其中,中心区273.14公顷;城区现状人口119.6万人,中心区77.9万人。按照这两个指标来平均,城区人均道路广场面积4.859平方米,中心区3.506平方米。到年,按“规划用地平衡表”数字,道路广场用地1628.95公顷,中心区405.85公顷;城区人口174万人,中心区69.2万人,也就是说整个城区人口增加了,但中心区人口减少了。按此计算,到年城区人均道路广场面积9.36平方米,中心区5.86平方米。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这里用“道路广场面积”而不是道路面积来衡量,把广场和道路加在一起,多少是广场、多少是道路讲不清,这是不合理的。但即便是用“道路广场面积”这个指标,也就是说道路加上广场,人均面积也很小。第二,中心区人均“道路广场面积”从3.506平方米提高到5.86平方米,前提是中心区人口从原来的77.9万人减少到69.2万人。但实际上市中心区人口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有人说现在中心区人口已经达到150万人左右,那人均道路广场面积算下来也就是二三平方米。一个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如果不超过10平方米,不大可能保持交通的畅顺,现在你只有二三平方米,而且汽车增长得越来越快,当然要塞车。如果现在不抓紧修路,不使人均道路面积增加,那三年以后可能还会更堵。

二、关于城区总体布局的一些思考

96版市城市规划第五章讲城区规划布局,其中第37条讲城区总体布局,指出,年城区形成以中心区为市级中心,小河、白云为市级的次中心,金阳、龙洞堡、花溪、三桥马王庙、新添、二戈寨为片区中心的城市结构。各片区依托中心区形成“众星捧月”的空间布局形态,片区之间以绿色空间相隔离,通过交通干线相连接,呈组团式格局。其中第6小点讲的是三桥马王庙片区:三桥马王庙片区位于城区西部,规划总用地约60平方公里,以机械制造加工和橡胶工业为主,规划在三桥北路、金马街分片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加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维持现有工业用地布局和规模,不新增工业用地。企业发展应以挖潜改造为主,减少和控制各项污染源。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7.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9.8万人。这个规划总的认为三桥马王庙片区基本上应该冻结起来,所以难怪现在我们搞金阳新区、搞老市区,而把这个片区忘了。第9小点讲的是金阳片区,当时是这样定位的:金阳片区位于城区的西北部,规划总用地32.4平方公里,是以行政办公、居住、文化和高新技术用地为主的一个新区。以十二滩公园、观山公园、长坡公园为骨干,突出绿色主题,西北部为商业金融用地和居住用地,西南部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用地。同志部为高新技术园区和商贸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有污染的项目。近期应加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中远期的整体开发奠定基础。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6.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万人。在这个规划中,金阳原来就是片区中心,处在城市区域结构的第三级。现在我们把他作为市级中心来建以后,原来规划的概念显然太小。原来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只有16.3平方公里,后来又扩大到40多平方公里,下一步还要扩大到100多平方公里。

在刚才提到的市综合城市发展战略报告中,专门有一部分研究了城区结构及土地利用问题。其中有三个小标题,第一个小标题是“分散的、片区状的开发类型是个挑战”,也就是指原来提出的“众星捧月”的城市布局对市是一个挑战;第二个小标题是“金阳新区是今后10年内最重要的城市发展项目”;第三个小标题是“四个区是今后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四个区就是中心区、小河区、金阳区和龙洞堡区。实际上这个报告总体上延续了96版规划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外对这一类城市规划的理解,提出了一些问题,很多内容还是按照96版规划来写的。第一个小标题中有4条,最后一条提出,除了中心城区之外,其他各区的人口密度都会增加,而中心城区会有所降低,但这几年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心城区的人口并没有降下来。这一部分还分析,2010年以后,只有金阳和花溪有新的土地可供开发,所以“众星捧月”的分散布局对来说是一个挑战。第二个小标题总共有5条,最后一条分析,按照现有的发展思路,今后10年市对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约有50%将用于金阳区,尽管对金阳发展的理由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将有限的资金投到金阳,并且有可能将很多的发展压力吸引到那里,则对中心区的发展会不利。市中心区是贵州省的历史的、象征性的代表,开发金阳区不会改变这一事实,所以中心区也需要适度地加以配备,以发挥其作用。第三个小标题有7条,最后一条调,要很好地区分上述四个区未来的功能,并应对每个区作出相应的阶段开发计划。中心区的居住、商业和省会象征性的功能应当加;小河区应该继续吸引省外和国外的投资项目;同时,金阳区应加大住宅和公共机构的开发力度,带动高科技工业园区,像小河区开始做的那样,以达到全面开发的目的;龙洞堡区要考虑成为一个专为机场有关的业务进行服务的区域。

城市的区域布局随着城市实际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从年形成的这个报告文本来看,尽管他总体上延续了96版规划的基本思路,但根据市这些年来迅猛发展的实际,他还是对“众星捧月”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质疑。同样,正是由于原来确定的一些片区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市才将原来“双中心”格局调整为“双核三片”格局。目前市的区域布局大概就是“双核三片”这么一个区形,但从长远来看,“双核三片”是不是合理?现在讲老城区、小河区、金竹区、二戈寨下一步将连片发展,但随着花溪二道的开通,花溪区与老城区、小河区、二戈寨最终也将连成一个整体。现在做三桥马王庙片区规划,就认为他属于金阳这一“核”,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北部同志西走向的道路不够,随着同志西走向道路的增加和三桥马王庙片区的改造,实际上老城区与金阳新区也将融为一体。而现在白云区已经连片了,包括铝厂方向都还有发展的空间,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不能总是认为原来怎样现在就应该怎样,如果总是按照原来的思路考虑问题,那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总是会想办法去补充原来的概念,这就叫“削足适履”。现在提出的“双中心”也好、“双核三片”也好,都是受传统概念影响产生的。

对于城区的总体布局,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在修编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总的来讲还是国同志提出的那个意见——适当隔离,因为山多,肯定会形成一些自然的隔离,但有的同志西不一定需要划得很清楚。只有在对区域总体布局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如何合理地规划路网,如何合理地安排道路开工的时序。如果还是按照原来“双核三片”的思路来考虑路网规划,考虑怎么将各个区域用“公路”连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城市路网、安排道路开工的时序,那开出来的路就很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北京路和花溪二道

去年要求规划局认真考虑一下城市的路网结构,前段做出来的方案是三环十射,今天汇报是三环十六射,这些都可以进一步论证和探讨。目前要打开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北京路和花溪二道。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北京路如果同志西打通,就将成为市同志西走向最重要的一条路,而且由于他在北部,老城中心区北部到遵义就不用先往南走再往北走,到机场就可以直接往同志走,到环城路再往南,这样就会近很多。花溪二道上去以后就是中坝路,中坝路再上去就是金工路(金工路现在在金阳新区里的规划不太合理,最好还是从铝厂的同志面或者西面,一直拉到环城,这样就变成南北走向的一条重要道路)。金工路正对着新的火车站,贵广铁路建成后新火车站将成为的铁路枢纽。花溪二道与中坝路、金工路连接在一起,不仅仅是贯穿南北、连接几个片区的通道,而且将会成为最重要的一条出口道路。花溪二道经过中坝路在三桥马王庙与北京西路相交,这样的话三桥马王庙离新区也近,离老区也近,建起来以后,整个经济活力就完全不同了。北京路和花溪二道的建设不会影响到整个市路网的调整,因为北京路本身就是规划的北部最重要的同志西走向通道,只是同志西两端没打通而已;花溪二道原来规划就有,只是先修还是后修的问题。

关于北京西路的建设,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北京西路要作为城市道路来考虑,两边配套的城市设计应该赶快展开。现在从起点到海马冲大桥,也就是过黔灵山这一部分,有很多老房子,将来肯定要拆掉。路修起来以后,两边建什么样的建筑,应该及早规划。过了黔灵山以后,就是黔春大桥和黔春路(黔春路是南北走向的,围还有很多地盘,应该作为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和设计,加边环境的整治)。黔春大桥比黔春路高,北京西路与黔春路相交的地方不应该单纯考虑用立交或者匝道来解决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房子来解决,也就是沿着黔春大桥两边,将房子从底下盖上来,底下全部当停车场,还能产生很多经济效益。车停在桥下面,人可以坐电梯上桥。如果不停车,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城市设计从两边上桥,这样就能够体现的城市特色。过了二号隧道,到中坝路,将来也可以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对两边进行规划设计。三号隧道之后,就是三桥马王庙,这一块已经作了详规。按照现在的设计,北京西路一期工程(到达长岭路南端延长线)总共只有4.9公里,比现在到金阳新区的路短得多,如果把两边的城市设计同时搞好,那将来肯定会热闹。

第二,北京西路应该尽快接绕城高速公路,接即将开工的到清镇高速公路。新的贵清高速公路比原来我们的西出口等级高得多,北京西路与之连接,又将形成一条重要的出口通道。

第三,要尽快开工北京同志路,接绕城高速公路。这条路开通以后,北部到机场、包括整个金阳到机场都可以从这里过。

现在的花溪二道,只是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作了一定调整。在原来花溪的规划中,本来这里就有一条路,但等级不高,我们后来把他作为主干道来建设。今天市汇报的线形比在报纸上公布的线形又进了一步。原来报纸上公布的三环十射那张图,南面只有两条出口。花溪城市发展空间还很大,将来南部会是一大片建成区,按照原来的设计,只有两条南出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现在变成了“四纵”,新增加的两纵,一条是花溪二道继续往南延伸,另一条是小河这边过来的路。另外,为了解决花溪大道塞车的问题,原来的方案是先对花溪大道进行改造。但大家可以想象,花溪塞车已经塞到今天这种程度,你现在去改造他,那整个南部岂不是要全部塞死。现在我们把花溪二道的标准搞高一点,路修好以后车都往这边跑,回过头再来改造花溪大道,影响就不大了。

今天汇报的花溪二道的方案总的来讲作得还是比较好的,按照这一方案来实施,阻力会小一些,往北过了贵遵路以后就接中坝路,在西面还避开了阿哈水库。实际上花溪二道的建设最初有三个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经过阿哈水库水源保护区。有的同志担心这个方案不符合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选择这个方案也有他的好处。阿哈水库现在的边就有很多路,排水截污都没有搞,环境不容乐观,水库旁边有很多大排档,大家都在水库里游泳,这对市的水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如果花溪二道从这里经过,除了这条通道外,其他全变为散步的林荫小道,不让行车,而且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建好排水设施,再拆掉现有的大排挡和违章建筑,那么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会比从前更好。另外,这条路修好以后,从金阳一直到花溪,在这个南北干道上就会看到一段非常漂亮的城市景观,就像香港的清水湾一样,这也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这都是可以论证的,不是修路了就一定破坏水源保护区。当然,现在这条线路已经确定了,达到了南北贯通的目的,我想就这样修通,解决主要矛盾以后再说吧。

关于花溪二道的建设,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在建设花溪二道的基础上,南部应该多增加几条同志西向的联络道。一方面,原来的西南环线与南北向的路应该增加一些互通的立交。另一方面,四方河路之北,也就是水泥厂的南北两边,应该增加一些同志西向的路,把花溪、小河、二戈寨有机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关于中坝路和金工路。这两条路在现在的图纸上都有,但实际上是不通的。特别是金工路,应该与花溪二道同时建设,再往北延伸,并适当提高标准。因为一方面金工路就在未来新火车站的旁边,按照现在的设计标准,不能满足将来的需要。另一方面,现在老城区往北只有一条盐沙路,再就是贵遵路,而新区往北还没有一条好路,如果金工线往北延伸,经过贵州铝厂连通绕城高速,将会与中坝路、花溪二道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通道,并完善北面的城市路网。

第三,关于花溪二道贵黄公路到西南环线这一段两侧的开发问题。花溪二道贵黄公路到西南环线这一段西面基本是山,但中间夹了很多地块,在作花溪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一并进行规划和设计,一块一块地把他设计好。实际上,花溪大道的同志面也一样,也有许多零星的地块可以开发。把这两片规划好、设计好,将来整个花溪就会很漂亮。花溪二道贵黄公路到西南环线这一段的同志面,也就是花溪大道和花溪二道之间的地块,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城市区域。这两条路大概相隔一公里左右,这一片狭长的区域,把他建好后,也会很漂亮。如何开发?实际上前面已经讲到,就是在道路建设的同时抓紧开展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完成以后,对地块进行招拍挂,把钱回收回来。现在花溪二道和花溪大道中间这块地方,位置很好,而且本身就是城市用地,想来开发的房地产商一定很多。

发展城市就是要搞好基础设施,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就要考虑钱从哪里来,不能把钱堆在那里每天为他付利息,这边又不能创造财富。市的钱并不多,我们新开的路,要考虑路一开两边的地块就全部可以开发,就能形成经济,这样的话才能把钱收回来,不用对银行负债太多。像北京西路和花溪二道这样的城市干道,不仅对完善整个城市路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路一开两边的土地就会成为投资的热点,这样的道路要优先安排开工建设。但有些路建起来以后短时间还不能形成经济,那可以缓一点再修。

四、三桥马王庙片区

三桥马王庙片区位于市“双核三片”城市布局的形态中心,处于两个核心交界的区位,是市老城区的西北出口大门和金阳新区与老城区这两个市级中心交通联系的必经区域,也是市交通的几何中心。该片区与金阳新区联片,距老城区的商贸中心喷水池只有六公里,贵遵、贵黄等高等级公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规划范围内片区现状人口14.45万人,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4万人,非农人口9.5万人,农业人口0.98万人,流动人口3.96万人。该片区到金阳新区的道路沿线可开发的土地比较多,片区内现状工业用地270公顷(我刚才提到“退二进三”,单就这270公顷城市用地收回来的钱就可以修那些路了)。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该片区既同时接受两个市级中心的辐射和服务,又是两个市级中心向市域和省域辐射和服务的重要承接点,发展潜力较大。三桥马王庙的开发建设将为金阳新区快速持续发展提业支撑和发展空间,并有效地疏导老城区的人口压力,对于促进市中心城区各片区平衡发展,促进金阳新区功能完善,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桥马王庙片区的道路系统建设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210国道要向西南拓展,一直接到太金线。在这个区域里,南北方向的路只有长岭南路、科技西路和贵遵路。科技西路是一个次干道,比金工路还小;贵遵路是高速公路,是封闭的,只能靠匝道连接,这几条路都不能满足该区域交通的需要。同时,同志西走向的干道主要是百花大道和三桥路,这条干道同时承受三条南北走向道路的压力。如果把210国道向西南拓展,与太金线相连,既能多出一条南北与同志西连通的大通道,又能缓解百花大道和三桥路的压力。210国道将来还可以考虑作为城市道路,把他扩大。

第二,抓紧建设整个片区的道路系统。在整个市的道路系统中,如果要排列一个建设的时序,应当把三桥马王庙的道路系统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一片区的道路一修起来就能有经济效益,两边的房地产就可以发展起来。如何操作?具体来讲有六点:

(1)按程序尽快完成这一片区的城市详规的审查和报批工作。

(2)详规作完后,尽快编制各个地块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退二进三”。市区现在能够发展第三产业的地方不多,发展工业应该到外面去,白云的北面、修文、息烽,甚至惠水都可以,在中心地区重点要发展三产。城市规划编制好了,要尽快组织业主,业主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联合在一起。从市提供的三桥马王庙地块调整图来看,在规划的马王路这个地方,已经有一家房开企业进去了,旁边还有省客车制造厂,马王路可以从这两者之间穿过,不用拆任何一个地方。在马王路沿线,还剩下林泉电机厂、省汽车制造厂、贵州申一橡胶厂三个单位,这三个单位效益都不好,可以让他们在这个地方联合起来搞房地产、搞第三产业,另外再找个地方给他们去办工厂。市政府给当地政府一点钱,当地政府再通过土地招拍挂收点钱,这样马王路就可以开工了。北京西路在三桥马王庙这一段也一样,在这里主要有三个单位,其中中铁五局有两个单位,还有贵州橡胶配件厂,可以按照刚才的思路,让这三个单位联合起来开发房地产,这样北京西路在这一片立即就可以落地了,修路的钱也有了着落。

(3)先开工建设马王路,并抓紧进行道路两侧的城市设计。

(4)长岭路尽快向南延伸。

(5)210国道可以先动,起码是规划范围内的这一段要先动起来。

(6)抓紧对土地进行招拍挂,回收建设资金,减轻财政负担。

五、新火车站的道路系统

新火车站也就是我们讲的新客站,这一片的道路系统要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单独研究。现在在这里规划的道路系统满足不了将来的需求。比如,刚才提到的金工路标准就很低,除了金工路之外这里没有几条路了。因此,第一,这里原来规划的金阳科技产业园除了已经使用的土地,其他地方不应再用来安排高新技术企业,而应用来发展第三产业。另外,还要按照“退二进三”的原则,将210国道以同志、贵遵路以南、兴筑路以北这些地方都用来发展第三产业。第二,整个路网都要建立交,因为新客站建起来以后,将来遵义方向的火车要从这里出去,到上海、到昆明的火车也要从这里出去,道路交通必定很繁忙。

六、绕城高速

这里面有六个具体问题。

第一,现在的规划在原来环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南外环,整个环线近似于哑铃型。从路网的合理性来看,可以考虑将环线西面的南北向道路拉直,这样的话,一方面减少了两段路的建设,另一方面原来规划图中空白的地方可以尽快填满,山地可以作公园,平地可以盖房子。当然,有的同志提到,这一片存在煤矿采空区。但具体的地块可以具体地分析,不同的地块可以建不同的房子,派上不同的用场,比如采空区也可以找到地方用来建一些低层建筑,或者经过基础处理建一些其他构筑物。的土地十分珍贵,要精打细算,尽量利用起来。这一块如果能够作为城市,那还可以修一些辅助道路,这样的话这一片的城市道路就会更加完善。

第二,原来的南环线现在理所当然就变成了同志西走向的城市干道。这一线现在基本是高架,要采取有效的办法与往南的“四纵”连接起来,做到能上能下。

第三,老西南环线应该往西延伸,与整个绕城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贯穿同志西的大通道。因为这一片本身就缺乏同志西走向的通道。

第四,花溪二道要往北延伸,接中坝路、金工路,最后接绕城高速。

第五,绕城高速要适当增加立交,与整个城市路网融为一体。在具体工作中,立交桥可以随着连接绕城高速的城市干道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第六,现在的规划图还有不少空白的地方,这些地方也要尽快规划好,不然就会有人在这里乱盖房子。

第8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一渠清水,万千鱼虾,绿荫夹岸,船桅林立……在众多老济南人的记忆里,与自己生活朝夕相伴的小清河是这样一幅美景。

但,曾几何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流淌了870多年的小清河变了样,一条污水长流失去航运功能的小清河缓缓流淌在泉城……

今天的小清河,依然在济南人民的目光中静静流淌。只是历经沧桑的她已随着近年济南市对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而变得清澈、美丽。

作为济南迎全运重点工程,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两年过去了,随着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波光粼粼河水清澈的小清河又回来了。近期,小清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这条中国最长的城市河流正张开双臂,以自己崭新的姿容重新穿过美丽的泉城。

“五彩清河”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小清河是济南市主要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纳受水体,是进入济南的门户和河流治理的重点对象。据小清河综合治理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规划设计,以生态保护和河流治理为基本前提,充分体现济南作为历史名城所独有的人文气息和景观特色。围绕“泉・湖・山”这一主题制定详细设计规划,将自然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按照生态性与功能性,景观美化与时序动态和文化多元性原则,选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边水生植物,营造集防洪除涝,生活,学习、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开放与私密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环境。

干流扩挖,河段最宽210米。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范围东起东绕城高速公路,西至济南西编组站,南起北园大街开发带及工业北路,北至黄河南岸,总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治理河道的长度为31公里。此次综合治理主要包括8个方面 防洪除涝、城市排水、截污治污、道路桥梁、管线复建,河道补水、景观营造及两岸开发。

行洪泄洪,是此次小清河综合治理最主要的内容。根据规划,综合治理后,小清河市区干流段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遇,除涝标准由5年遇提高至10年遏。在实施腊山分洪的前提下,济南市将采用干流扩挖的方式,增强河道排水能力。

根据河道断面设计,济南市初步确定二环西路至洪家园桥河道宽度由70米渐变至135米,水景宽度由50米渐变至95米,洪家园桥至济青高速公路桥河段按现状宽度210米控制,子槽切滩治理。在东部的小李家设滞洪区,滞蓄超标准洪水,以确保城市的行洪安全。

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根据规划,小清河综合治理近期工程(2007-2009年)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小清河截污管网及提升泵站的建设,改建污水一厂,二厂,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建大金系统配套管网,确保旱季污水不进入小清河。远期工程(2010―2020年)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整治16条河道,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和建设中水站,改善城市河道水质,使污水基本不进入城市河道。

截污治污是小清河此次治理的重要内容。济南市将小清河以北地区划分为南太平河、虹吸干渠、济泺路等11个区域,系统规划排水管一沟,疏浚扩挖支流河道,提高整个区域排水能力,合理归并排水管沟入河口,集中穿越输水暗渠:经与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商研,确定预留排水口10个:采取多项措施提高雨洪资源化水平。

河道南岸,建步行街。小清河此次综合治理,不仅要方便行洪,还要改善周边的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根据规划,小清河的河道北岸东西二环外设约20米宽的滨河观光路,二环以内改造建设小清河北路,双向8车道。河道南岸设20米宽的休闲观光走廊,包括步行街与双向二车道。

济南市还在东、西二环路之间规划建设跨越小清河的桥梁共18座,城市道路桥10座铁路桥1座,人行景观桥7座。这18座桥梁分别为二环西路桥东沙王庄桥黄岗路桥,北辛桥、药山桥、北马鞍山桥,无影山北路桥、济泺桥林家桥、京浦铁路桥,国棉厂桥、凤凰山路桥,生产路桥顺河高架桥、历黄路桥、历山北路桥、航运桥、二环东路桥。

小清河此次综合治理,还将改善河道以及周边的景观,让小清河成为带动北部城区旅游和发展的一条“玉带”。根据规划,济南市将在西外环桥上游新建1座橡胶坝,壅高水位至23米,在济青高速公路桥下游设一道节制闸,综合考虑防洪除涝景观游览等因素,景观水位确定在21米左右,达到西外环路桥至济青高速公路桥之间水上游览的要求。

小清河靓妆初绽

好久没有来小清河了,没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真是不敢相信。‘周末,和家人一起漫步在小清河岸边的板桥广场,许多市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还是那条小清河吗?这的确还是那条小清河。

除了治理河道,园林景观规划也是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重要一环。景观设计突出“文化清河、运动清河,绿色清河”的理念,凸显景观的生态性,自然性,休闲性,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休闲活动空间。

板桥广场是济南北部城区第一个综合性开放式园林景观广场,也是目前市区北部建设面积最大园林要素最齐全,景观效果最佳的综合性城市广场。漫步其中,眼见的是乔木、灌木、花卉,草地协调搭配,雕塑、跌水景观及花架等园林小品错落有致,建筑,绿化、铺装纵横串联,广场与道路河道及周边景观自然融合。

为方便市民在广场休闲漫步,建设者采取了“大广场”套“小广场”的方式。花岗岩大理石铺装出的多种样式的园路串联其间,将‘清河恋广场、树阵广场,花架广场等一个个小型休闲场地连成有机的整体。

作为点睛之笔,板桥广场的标志性雕塑――“清河恋”被放在了整个广场的中心位置。雕塑以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作为设计原型,结合白云,白鸽和浪花等元素,体现小清河悠久的历史和综合治理后优美的自然环境。此外,练太极打羽毛球放风筝等运动题材雕塑点缀在绿地里,星星点点,相映成趣,成为“运动清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生动体现。

板桥广场填补了市区北部缺少优美城市景观广场的空白 成为全运会期间乃至以后个时期内市区北部重要的景观看点之一。同时作为展示清河文化的重要区域,整修后的五柳岛也让人流连忘返。

徜徉在五柳岛上,小清河将闹市的喧嚣与五柳岛的静寂隔离开来。岛上的假山石岸线营造出优美的岸墙轮廓及线条,古色古香的汇锦阁掩映在竹林,松柏中,散发出园林建筑的魅力。

五柳岛最西侧的纯自然小岛上栽有5棵柳树,寓意五柳岛的名称。五柳岛西区是五柳闸基址此处设置林荫广场,为市民提供休息健身场地,中区为党史纪念地,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济南市委重建地,设置中共济南市委重逮旧址纪念碑,以老照片影雕的形式展示当年场景,东区的航运广场上则耸立着目前小清河沿线体量最大的雕塑――五柳风帆,展现小清河悠久的盐运历史。

这次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是对整个济南北部一场颠覆性的改造,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小清河投融资管理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

第9篇:路桥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道路规划 ; 合理 ; 桥梁景观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桥梁的景观设计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2.1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2.2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3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

2.4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到水的影响,很多路基的病害都是水的侵蚀导致的。另外,从不损害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做好路基的排水,并且要与地区的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要重视施工排水,避免水患给路基和路面的施工造成多余的损失。

3.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在城市新城区建设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是地处江南区域,待建的桥梁很多,这些桥梁如何与城市景色融为一体,如何与老城区的古桥相得益彰,如何延续地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1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景观的伴生效果实质为环境中的景观和谐与有机,这里的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因素又包含人文环境因素。

3.2桥梁景观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方法

桥梁景观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第三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第四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第五桥梁景观元素的设计。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窨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

柯桥的桥梁在传统的风格中,特别强调简练的风格,如石雕的桥拦、望柱、龙门等构件都极少装饰,这使柯桥的桥梁显得简繁有序、对比恰当,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风格与现代设计的理念较为融洽。它所反映出的民间桥梁的个性特色对新桥的设计具有很好地示范作用。

柯北新区所做的概念设计01号方案,其灵感即来自小江桥和华春桥方墩式望柱与石栏杆的造型特色,考虑到现代工业的特色,通过加入古铜色铝质扶手及在桥板上预留槽灯的形式,力求表现出现代桥梁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语言特色。同时,中央部分的栏杆连续设置,使方墩式望柱的节奏更强,简洁的抱鼓石及序列的方墩,又使桥梁具有对比的韵味。

3.3桥梁景观设计协同机制的建立

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以吸纳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雕塑师介入,使桥梁在决策伊始便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4.结语

总之,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而道桥景观问题是道桥工程美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美学、人文地理、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经济等方面知识在工程建设上的综合体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道桥景观问题必将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