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

第1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师资力量

五年制高职教育从建立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慢慢被学生及家长认可和接受,成为职业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企业、单位不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而是越来越关注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的匹配。五年制高职教育要很好地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求,致力于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契合,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一、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知识陈旧

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从职业中专和大专演变而来,他们中的大部分长年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较少接触到企业,缺乏与企业之间沟通与互动的机会。再加上教师本身对岗位实践等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去企业实习、外出培训的机会并不重视,导致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多停留在书本。由于很少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知识更新的速度往往较为缓慢,落后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教师无法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滞后于企业所用,专业知识与岗位要求脱节。

2.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低

五年制高职教育虽然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偏重课本忽视操作、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教师长期处在教育一线,忽略了专业操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与教师来源有很大的关系,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中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中,专业技能、实践理论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弱、实践知识匮乏,其实与师资力量“强理论、弱技术”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学生接受的专业技能培养远低于岗位要求,直接导致毕业后无法胜任岗位的后果。

二、师资力量的提高对策

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做好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从理论型向技能型转变的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型知识,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提高五年制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都非常注重教师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在悉尼理工学院,一般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企业、行业从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必须有四级技能证书,在学历上要具备学士学位。

我国五年制高职在录用教师时,对学历和学位的要求较高,对技能证书和企业实践经历要求较少,因此,招进来的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更偏向于理论,教师的知识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偏向于理论,即缺乏技能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的培养。五年制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制度建立来督促教师进行知识转型,如改变以往的聘用和考核要求:一方面,五年制高职院校在聘用新教师时,将职业技能证书、企业实习经历和技能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首要要求,适当降低对学历的要求,重塑更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于已从教教师,院校要督促其进行技能考证,并且对教师的企业实习也要有所考核。这样的做法可以督促教师了解行业动态,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使知识结构的转型更侧重于技能。五年制高职教师的考核制度可以做如下调整:

2.建立教师培训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具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而且严格采取国家考试制度。为了适应企业新技术的发展,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不断到企业或者相关部门进行专业进修和学习,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满足日新月异的职业发展需求。悉尼理工学院也要求专职教师要与产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每周、每月、每年都要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

关于教师教学水平发展的规律,教育界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的前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水平会不断上升;但教学五六年后,知识和教学方式固化,教学水平会停滞或下降。这时就需要及时对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循环培训,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和培训互相交替地进行,实行周期性的循环教育,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防止教师知识陈旧。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一书中提到,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具有现代的职教理念;能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理论课;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实训设备开设两门以上的专业实验、实训课;能够指导高职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能够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设现代应用技术短训班;能够很好地胜任校企合作工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指导新教师完成上岗实习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能够进行不断地学习和进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年制高职院校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对教师开展培训:

其一,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开展培训: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在学科组内定期开展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共享;在校内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教学能手进行业务方面的分享。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建立结对关系,通过互相听课等形式促进新教师成长,而老教师也能获取新鲜的教学手段。

其二,利用地区院校资源开展培训: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相近地区的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他们学习和交流,一方面了解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对于开拓教学思路也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如此,院校还可以在相近地区建立专业教学的共享平台,互通有无,促进教师在专业领域方面的进步。

其三,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培训:五年制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专业的对口企业或行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给教师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安排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教师回校后对学科组内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院校可分段安排不同的教师进入企业学习,这样可以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得到提高,并且专业知识不断获得更新。

总而言之,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的壮大是其想要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教师的执教能力需要获得提升,更主要的是完成教师专业知识从理论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相衔接,真正完成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刘立超.德国职业学习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第2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发展策略

一、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的问题

1.生源不高

受“学成而上,技成而下”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长除非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能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家长不得已之下才会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也不会主动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他们继续学习的首选。这样更加深了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读中专。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度误解,给有意或正打算就读中专的学生带来压力,严重地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

2.宣传力度不到位

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一方面来自传统思想的制约,一方面也与教育宣传力度的不足有关,学生和家长不了解中等职业教育,他们不了解教学的方式,教育的目标不明确,使学生和家长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信任。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宣传的时候要么夸大其词,要么含糊不清,很难给人清晰的印象。

3.理论支撑力差,教学难成体系

这主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较快地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注重应用而不重视理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正处于交叉路口,想要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厦,就必须有理论依据作为基石,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理论尚未健全的情况之下,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学生也是出于被动状态,很难使教学顺利开展,职业教育也不能稳定发展。

4.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的原因有两个,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必须正视学生入学起点低的现实,学生大都是中考失利,未能如愿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或是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就不必像以前那样刻苦地学习,开始懈怠,使原本没有基础的学生更加吃力,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由于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导致学习下降。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有关,许多教师并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并非他们的学历不高,而是教师没有掌握职业教育的方法。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未进入职业学校之前,没有对职业教育和常规教育进行区分,以至于他们走上这个职业岗位之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教学的连接会存在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这点,教学质量将难以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生源差的问题,主要是宣传的力度不够,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主要以城镇为主,而对于农村许多真正想学技术的学生来说却失去了机会。对于宣传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扩大宣传范围,国家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给予学生很多优惠措施。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给想学习、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除此以外,学校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掌握好度,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还要注意其他不法分子借其欺骗的行为影响正常的招生活动,他们打着职业技术学校的旗号骗取家长和学生,严重地影响社会,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时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宣传,维护自己的权益。

2.鼓励和支持理论创新与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中等职业教育既需要理论建设,又需要理论创新,脱离了理论,教学实践就是无根之本,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特点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并加以创新。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理论缺乏时期,做好理论建设工作是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而具体来说,需要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全面提升教学素养,培养理论建设的素质和能力。

3.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关键环节,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对学生的起点要求不能太低,如果起点太低,教学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把握学习的方向。对于教师而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才能解决好教学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和菊芬.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等职业教育,2007(20).

第3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概述

(一)概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是高职院校,内容是思政教育,客体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是将就业作为思政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终极目标,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以提高就业率为出发点,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关键绩效指标,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高职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理念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培养的人才兼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培养出兼具德育理论与技术操控能力的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有明显优势,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较强。第二,以市场需求性为主。与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不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实践环节比重较大,专业设置比较灵活,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

(二)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拥有核心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的作用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将难以得到创新。把就业贯穿于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接受实际的检验,才能依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创新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毕业生。通过思政教育形塑学生价值观念,通过就业实践环节矫正学生对外界社会的错误认知,从而使其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思政教育与就业相结合,能有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指导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学生德育修养的主要方法。把就业内容引入思政教育,使高职生对就业有更深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其抗压能力,从容面对就业压力。合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目标,通过高职思政教育对就业的指导,可以使高职学生更加明确就业的方向。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就业问题展开,思政教育要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中心,承担思政教育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首先,职业院校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思政教育就业导向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在践行该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得到了广大任课教师、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应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以就业为课程改革导向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和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围绕就业进行,能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使其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进而达到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其次,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下,用人单位将综合考察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定,德才兼备是所有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挖掘思政教育的职业性和市场化特征,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改革模式,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择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在引导高职毕业生就业上发挥独特的功能。最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在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用人单位实际,绝不能脱离这三个实际孤立办学。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借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减少课程改革中的部分障碍;另一方面也是对该办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在就业导向下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实践,首先应转变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环境,引导师生树立就业导向的思政教育思维,突出思政教育的职业性,创造条件让高职学生参加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理解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在实践中树立创业与就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学,突出思政教学的就业导向,在教学中把就业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的职业性融入教学环节。

(二)坚持解决“两个”问题相结合

“两个”问题是指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问题。思政课堂是高职院校开思政教育和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在就业导向下,思政教育应坚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确保思政教育改革在就业方面取得预期成效。首先,任课教师在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时,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可在思政课堂增加讨论环节,让高职学生就道德素养对职业的影响、思政职业化的出路等话题展开讨论,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其次,任课教师应关注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实际需求,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和认识社会,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就业问题。总而言之,在就业导向下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解决“两个”问题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三)建构新型思政教育职业规划体系

新型思政教育职业规划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以理论为导向的职业规划体系而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职业规划体系,是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直接体现。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分阶段开展思政教育,指导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时,教师应通过思政课堂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强化职业意识,使其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端正职业理想,自觉抵制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腐蚀,形成踏实勤勉的学习态度。大二时,在职业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讲解就业形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大三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向学生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市场分析以明晰职业定位,发现自身优势,摆正就业心态,从容走上工作岗位。

(四)建立思政教育的就业心理疏导机制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要建立系统化就业心理疏导机制。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就业心理疏导机制是重要一环。除常规的理论课程讲授外,校方还应成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心理疏导,帮助高职学生排解心理和就业压力,避免高职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而出现过激行为。思政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一环,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创新成效努力融入教学实践,利用思政教育创造性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思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纹伽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曹丽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

[2]苏志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2).

[3]李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微[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7).

第4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彭明生(1964- ),女,湖北武昌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贵州贵阳55008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0-02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已经摆在各大高职院校面前,这一问题也引起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也日益引起了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的注意。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大学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在这一时期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想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便是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进行规划的一种教育体系。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他们良好的职业修养。所谓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在科学的职业生涯理论规范下,通过融合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迅速及时的信息反馈体系和实事求是的目标调整步骤,以确保学生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独立地面对外界环境,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整合最大程度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来,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给以全面系统的理论传授,以及在实际的求职和任职过程中进行具体的辅导。对于作为求职者的学生而言,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很有必要;不仅如此,职前的职业能力测评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要保证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自己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对于大学生而言应更加注重实效性。为此,应当在入学之初就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培养教育。认识自我是目标实现的第一步,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科学地规划自己,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和力度的合理。除此之外,还应当了解环境,这个环境同样也包括职业环境,即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状况,否则也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1.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合理的职业发展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若要在这两个环节取得成效,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久的、有计划的工作。大学生若要形成清晰的职业意识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必须自入学之初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否则,到了毕业之际往往会很迷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性决定了短期内难以见到突出的效果。突击性的教育只能是揠苗助长,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2.系统性。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主要是就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而言。所谓纵向,就是要在每个专业的新生入学之初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之后的大二、大三阶段都要进行不同的培养和教育。所谓横向,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结合学科专业,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教育。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职业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3.专业性。所谓专业性,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等综合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它要求管理人员、课程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在熟知相关政策的同时还要熟悉事务性工作,同时为保证综合素质的达标还要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学习。

4.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是理论教育,还是一种实践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要认知社会和自我,而且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也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种理性认识的获得,就需要他们投身到实践环境中去感知社会,通过锻炼去了解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职业能力能够更加接近于自己的职业意愿。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特点之后,就应当积极地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育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它集理论教学、实务训练和职业测评于一体,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针对大一新生也要有计划地开展这种教育。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却完全相反,职业生涯教育仅仅是针对毕业生举办的几场就业讲座而已,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教育。笔者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了关于“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具体回答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30名大一新生中有25人完全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占总人数的83%,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新生中并未有效开展。大二学生30人中有23人完全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占比76%。值得一提的是,回答“了解一些”的5个人均为教育系专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他们的选修课。大三学生随着毕业临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明显比大一大二学生的了解需求有所提高,因而回答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比例与大二学生相比下降了13%。

基于以上情况,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特别注意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一学生入学不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认知教育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认知职业的首要条件就是认知职业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除此之外还要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所了解。针对大二学生,应当进行一定的专业教育,锤炼专业素质是这一阶段学生为职业生涯规划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深入钻研相关理论知识,为今后能够胜任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大二阶段应当积极地为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例如,帮助想深造的学生了解升本科的信息、入伍、创业咨询服务等,举办专门的专题讲座;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则对他们进行就业能力培训。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各种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做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前的培训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应提供有关培训。另一方面,应当训练学生的就业基本能力,例如准备求职材料的能力(简历制作、面试礼仪)、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等。大三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重要一站。此时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以及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应当及时地对毕业生群体进行宣传和教育,如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法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除了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改革以外还应当探索新的实施方法。本文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不定期地举办讲座等,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传统的授课地点。但是这种传统的授课地点也能够挖掘出巨大的潜力。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充分结合现实中的成功例子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加事例的教育。同样,也可以聘请校外人员在课堂上讲述职业经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小组成员采用自评和互评两种评价方式。在互评中,学生通过对方对自己提出的意见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尽早地完善自己。除此之外,情境模拟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分角色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在职人员处理事务,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创设某种具体的情境,训练学生的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模拟面试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也相当关键,例如幼师专业学生的说课水平等都可以在这种方式下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网络教学法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测试学生心理、测评学生的职业能力等,使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都成为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此外,在线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社会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实践是这一体系的必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例如各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与专业相近的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校外实习培训基地是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要形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都能在实训基地中得到加强。结合社会组织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志愿者活动中创造机会保证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和企业,保证他们能够在社会和企业当中充分接触职业岗位和职业环境,尽早适应。同时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形式,是大学生体验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不定期讲座

这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增加对“职业”一词的深入了解。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聘请这些人员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邀请他们为学生讲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以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经济形势的最新动向武装学生大脑,使之能对外界做出最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成功就业、考研的学生介绍求职经验和考研经验,与考研辅导机构、公务员辅导机构合作,邀请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传递最新资讯。

[参考文献]

[1]刘兆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2]孙嘉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9(2).

[3]王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教师,2009(24).

[4]吴绍琪,陈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5).

第5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育;“职业化”;分析

前言:

当前我国对于中职教育的核心政策为“以就业为导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均将“职业化教育”作为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标准,在“职业化”的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数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其实现教育“职业化”更是大势所趋。

1.中职数学教育实现“职业化”的必要性

1.1迎合学科的职业属性

有学者认为:数学是基于哲学角度的知识复合体,其基本成分为数学理论、数学符号、计算方法、实际问题四项基本要素。中职教育与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时间能与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中职数学本身也具有高度的职业性。在中职数学教育当中采用有效的措施践行“职业化”教学,一则可满足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二则可迎合中职数学的职业属性,继而以点带面,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1.2满足现代中职教育的学情要求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源文化基础比较差,数学这一科目尤为明显。大部分中职学生本身对数学就有一种厌烦的心理,普遍认为数学知识是无用的。针对这一情况,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要向“职业化”的方向转变,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以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固有的消极看法,掌握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拓展数学教学的内容在专业数学教学当中的深度与广度,继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2.当前中职数学教育实现“职业化”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社会方面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重视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职院校的主要责任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只有当社会整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中职教育与数学学科的教育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职业化”。然而,当前社会整体依旧对中职数学教育存在着思想层面的偏见,认为只有普通的高等院校才能更好地传授数学知识,中职院校的数学教育被视为“鸡肋”,可有可无,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所应用的都是本专业内的知识,基本上不会用到专业的数学知识,这对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2教师方面

鉴于当前社会整体对中职教育的不重视,间接地也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方面。中职院校偏重实践而非理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中职数学教师普遍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秉持着“完成任务”的教学态度,不理会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理解的程度,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与中职院注重实践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此一来,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反感程度更加加剧,导致中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目标难以实现。

2.3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具体为:(1)由于数学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难以接受新的知识内容并消化,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尤其是较为深奥的理论性问题,更是其所厌恶的。(2)由于“学不好”,而直接导致“不想学”,数学基础差,对数学问题难以理解与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内心就会对数学这一科目出现方反感的情绪,且由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性,学生根本无法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与目标,迷失了自我。(3)受社会以及家庭方面的影响,学生本身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普遍认为中职数学学之无用。

3.中职数学教育实现“职业化”的策略

3.1以工作语言替代书本语言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基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其对日后所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认识程度,中职数学教师可尝试以工作语言替代书本语言。具体的做法是:把班级按照职场的相关规定设定为一个小型的工作环境,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为计数总监,学生则是各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并且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尽量熟悉整个的工作流程,以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角色当中去。书本语言指的是专业的数学名词,学生限于理解能力可能会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将其转化为工作常见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

3.2实施“三化”教学

所谓的“三化”教学即是“弱化”――“简化”――“强化”,针对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实行“三化”教学可帮助其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增强其实践能力。笔者仅以“圆的标准方程”为例进简析,首先是“弱化”环节,在已知圆心与半径的基础上分析圆的方程;其次是“简化”环节,该环节的理解重点是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最后是“强化”环节,教师可举汽车曲面轴瓦侧面的圆拱为例,设定跨度与拱高的具体参数,要求学生以“圆的标准方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实施“三化”教学,可以专业实用性为出发点,叫教材的内容进行二次处理,从而形成更为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有助于实现“职业化”教学。

3.3践行模拟实境教学

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方法多为“说教式”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大大限制了,为了实现中职数学教育的“职业化”,必须要践行模拟实境教学,将实际问题与相关的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相结合,以应用的实例为基础,创设职业模拟实景。本文仅以“立体几何”为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首先,可设定某建筑公司的一项特定工程为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关的问题进行计算。其次,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如“基础柱体部分的剖面积”或是“放脚位置的剖面积”等,并且可以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相关的图样,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的数学理论以及计算方法解决之前所提出的具体数学问题。通过践行模拟实境教学,可令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用处,以转变其认为数学无用的固有想法,促进“职业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育实现“职业化”是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将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实际数学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彰显中职数学教学实现“职业化”的现实作用,鉴于当前中职数学“职业化”教学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尚存在不小的阻力,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双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不懈研究,以期将中职数学“职业化”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继而促进我国职业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作者单位: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郭邦福.浅议中职数学教育的“职业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102-103.

[2]冯奕.刍议中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41-142.

[3]矫凯.浅析中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106.

[4]王薇.浅谈“大众数学教育观”对中职数学教育的指导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7:5+7.

第6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属性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的是,高等教育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性质任务的特点。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二是教育对象的特点。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大体在20岁左右,研究生、成人高等学校学生,不少已是超过青年期的成人,他们的身心已趋于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等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现代高等教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向下延伸为专科教育,向上延伸为研究生教育,向旁延伸为多种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广开学路,广开才路,采用多种形式,多快好省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成人高等教育属于就业后的教育体系,它与作为职业准备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职前教育体系不同,既包括学历教育,又包括岗位工作或技术等级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等,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的同时,已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岗位培训等大学后继续教育上来,针对各种岗位职务标准和不同需要,开展灵活多样、多层次、多规格的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等大学后继续教育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

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一种最有影响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一般公认的说法,终身教育乃是“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便被纳入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终身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学教育已被看成是高等教育的“初始教育”,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其内涵主要是指军队现职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或高学位教育。因而,按照以上分析,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应当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是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军队院校开展任职教育,应当既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遵循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同时,要科学运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以指导任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二、任职教育学科的创建问题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同属高等教育,当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从而构成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本质与任务,高等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方针和总目标等。但是,任职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高级运动形态,它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种新型、有效的教育领域,就应当有它的特殊问题,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至少表现在:1、教育的对象不同。这就不但有由于年龄特征引起的生理、心理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由于对象所处社会地位不同而引起的差异。2、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不同。社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供某一基础层次、某一专业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而对任职教育的要求则是进一步沟通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关系,以不断输入新的科技信息,调整知识结构,扩大学术境界,更新补充知识,提高在职人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此社会对这两种教育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和这两种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都很不相同,即这两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的。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任职教育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这些特殊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复杂,不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所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原则所能直接解决的。因而,必然有这种特殊矛盾发展所遵循的客观固有规律。任职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任职教育科学由于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更由于它有其特殊的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因而可以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任职教育学”,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分支学科同高等教育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至于它的理论体系、专门术语、方法论体系等,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确切地说它既是一个研究领域(学科方向),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

当然,不能把“任职教育是不是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任职教育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认识看成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它对于任职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只有承认任职教育科学的存在,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它,才会逐渐认识任职教育的固有规律,才会时刻注意把我们的政策、规划和行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它们符合这种规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任职教育科学的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任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自觉地努力探索任职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

三、任职教育学科的性质问题

任职教育科学也是一个学科群,任职教育学只是其中一门学科,以研究任职教育学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着重研究在职人员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探索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任职教育,就其总体而言,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认识任职教育现象,解决任职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科学。但应用性科学也有其应用性理论。任职教育学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应用现成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直接解释任职教育现象和解决任职教育问题。一方面,它必须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与任职教育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中介的桥梁,另一方面,它还要探讨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而对于任职教育问题的研究和任职教育规律的探讨,在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现成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大多是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为研究对象概括出来的,或从哲学、心理学的

基础理论引申出来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显得贫乏、落后,必须不断充实、加深、更新、提高。任职教育同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同世界军事变革实际的关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与密切,因而以任职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任职教育学,可能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提供新的信息与理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有必要汲取任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

总之,任职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以认识任职教育现象,解决任职教育问题的任务,又有以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作用。深刻分析任职教育科学的学科性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创建任职教育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于把握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方向,加强任职教育学科的全面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应用性学科,任职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应当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

一方面,如前所述,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建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建设所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任职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不能沿袭高等教育学,两者虽有一定的共性,但其系统的内部构成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开展任职教育,发展任职教育科学,就应当以建立一个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的任职教育理论体系为目标,它将是真正反映任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最科学的体系;实现这一目标,是任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另一方面,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给任职教育科学提出了一个总课题,即:如何发展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使它培养出数量上、质量上都满足军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提供优秀成果做出直接贡献。这个总课题包含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发展任职教育所应当采取的方针政策、任职教育的全面规划、任职教育的制度与结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管理改革、任职教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如果不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去,得出可供参考应用的结论,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就脱离了军队建设需要的实际,脱离了任职教育实践的实际,其理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因此,以上一些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应当成为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

但是,对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防止被一时一事的某些表面现象和个人的某些主观因素引入歧途,以至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减少失误的办法,就是加强诸如任职教育史、任职教育哲学与经济学、任职教育心理学等一些为任职教育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无论是从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学科的发展需求来看,基础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任职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具有事物的复杂性,对它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因而还没有完全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一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摆脱“个人见解”的成分,或者还停留在简单描述的水平上。突出表现在: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般原理代替任职教育科学的具体规律,以个别的狭隘的经验甚或主观想象、愿望(尽管可能是善良的愿望)当作是任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或必然;在任职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科学知识本身,忽视任职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特点,只注意任职教育内部的矛盾,不重视任职教育与社会、军队建设的制约关系,等等。可以说,任职教育科学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也进一步说明任职教育科学还只是一个正在形成而远没有成熟的学科。

五、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在重视方法和方法论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建立能反映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特殊性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在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在任职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以哲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般科学方法论指导任职教育学科具体方法论的研究与实践。但是,我们不能用前两者来代替后者,我们的直接任务应当是努力探讨和建立与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相应的具体方法与方法论。此外,即使就具体的科学方法而言,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在学习、吸收其他学科的已有方法论成果,遵守那些共同性的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也要着眼任职教育学科的发展,考虑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着力建立为解决本学科特殊矛盾所需的有本学科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具体方法与方法论。

(二)关于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问题

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既要反对视定性研究为“不是科学”,对量的研究只是将某些数据用已有的数量化方法进行计算,忽视反映质的规定的要求等现氦又要反对视定量研究为“没有理论”,描述性、思辨性成分较重,定量分析不够,对质的研究缺乏量的规定的支持等现象.从而真正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三)关于个别和一般的问题

第7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偏失;重构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27-02

教学观念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对教学活动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观点、认识和信念。教学观念具有较为稳定的存在状态,它总是与一定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与具体的教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并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的崭新层次,其教学观念可以大致归为两种状况:一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观念。这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存在的,他们还固守着自己的习惯,按照既有的“惯性”对新生的教育类型存有疑虑或者不得要领,不愿意或不能深入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只是披着职业教育的“皮”,是职业教育体制内的局外人。当然,这只是少数。二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观念。这部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第二种情况是有观念没行动,第三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但观念和行动不完全吻合。

一、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偏失

1.教学目标在层次和类型上定位有待准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还处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度干扰的状态之下。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培养对象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但是职业教育的不同等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转岗适应性,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应届高中生”,且教学实力明显低于高等学校,其教学目标自然不可能定位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应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

2.教学主体的角色迁移不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就教学主体地位而言还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支配之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观念偏失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上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而非知识的逻辑性;强调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岗位导向,不以研究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导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的关系,需要用行动导向学习情境来养成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情境培育者、疑问咨询者和行动辅助者。

3.课程理解与实际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距离。从教师的角度看,一门课程往往是一个内容广阔的学科领域,实际教学往往围绕一门课程深入展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在这方面表现亦十分明显。但是,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看,课程提供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围绕一定的工作任务建立内在关系,因而必须有所取舍,且要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来构建相应的学习领域。在构建和引导学生实践学习领域的过程中,既要深入体会具体学习情境的价值,又要向相关学习情境开启融通的窗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面向岗位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重新整合,既要使所选内容形成某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结构,又要使之保持开放,与关联学习领域所设置的学习情境实现融合,与技能训练紧密联系。技能型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进行精选优化,以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高职的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在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过程中给予支持。

4.教学评价没有体现能力的生成性特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评价是教学观念的重要体现,目的是帮助教学双方找出差距,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形式以终结性为主,内容看重知识的掌握,评价主体以校内教育者为主。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评价应当以能力为中心,因此,考核内容要体现能力要素,方式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由校内教育者、学习者和校外用人单位共同构成。评价要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要监控到整个学习过程和能力养成过程,同时做到学习者之间互评和借助校外实习单位的考核结果组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重构

1.改善高职教育者的内部“环境”。

(1)教育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理论是人们在思考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旨在解释、探索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它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教学理论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关于教学的各种知识,使教育者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帮助教育者纠正错误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实质上,教育者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育者教学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实现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就必须向此结构中注入新知识,用新知识、新观念去冲击或剔除旧知识、旧观念。因此,对教育者而言,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补充教学新知识,并以此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

(2)教育者要增强自我反思。教育者的自我反思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主体是教育者自己,对象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与人,动因是教育者自身和外部因素内外结合。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使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教育观念。比如说,若教育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自我反思,则会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可以帮助教育者在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与现有教育观念冲突的因素要及时反思其中的原因,简单拒绝的想法或做法是保守的,将阻碍教学观念的发展和转变。

(3)教育者要学会沟通。教育者需要在学习中寻求专业上的指导者。教育者学习上的指导者包括职前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职后培训中的专家以及学位学习中的导师等。其中,教育者从中寻找帮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强化教师领导,加强同学科的同行与不同学科的同行和同一学校的同行与不同学校

的同行之间的沟通。

2.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1)搭建培育教育者成长的平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的成长需要“环境”。这个环境的形成除了个体的努力,还需要各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共同营造一个适合的氛围,引导教育者成长。比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驱使和吸引行业、公司和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壁垒,使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抽象的思考变成现实的使命。

(2)加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者培训。“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者培训能让教育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完成有关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基于问题解决”的培训,培训主旨既要立足于“大问题”的认识,厘清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启发教育者的智慧和思维;又要关注“小问题”的解决策略,使学习者充分体验教学实践经验,更利于教育者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教育者要借助培训对教学实践中的反差进行反思和追问。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教育者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中对科学教学观念的再理解过程,也是教育者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

(3)加强教研牵引。高职教育很多领域都是崭新的,需要通过教研深度解读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为教学观念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教学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教育者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而反思的动因是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教学科研的雏形。当教育者遇到教学问题时,需要追问为什么产生这些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否与教学观念相关,如果是教学观念问题,具体又是哪些教学观念,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形成教学观念转变的“爆点”,进而随着教育者研究的深入,重构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功利性,使研究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同时,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使教育者参与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化,使得教育者教学观念的重构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1).

第8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25

[文章编号] 1671- 5918(2015)09-0053-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明确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职生成长成才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法纪教育、“三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求职就业教育等,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当代大学生,包括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上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国内外环境变化、历史发展原因、教育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缺失,高职生所反映问题不断出现、情况也日益明显。党和国家对于高职生的教育培养有明确的规格和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一线人才需要,但无视高职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如何让高职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树立方向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检验标准和依据。高职生方向感体现时代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同时,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生方向感概述

方向指前进的目标。方向感是指有清晰的前进方向,有目的地采取一定行为。其特点有时代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高职生方向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自觉的清楚前进的方向。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政治方向、心理情感方向、价值观方向、职业方向等诸多内容,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指导,成材进取,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生方向感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广义上讲,高职生方向感泛指一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法之一,来“帮助高职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指导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或达到预期的要求和标准。”所以,高职生方向感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高职生理解教育目标;二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得高职生能够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达到党和国家对人才规格和标准提出的要求”,包括爱国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三是如何切实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管理,自觉地参与或组织到学院、社会开展丰富多样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实践,从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管理。从狭义上讲,高职生方向感,就是指高职生在政治、心理情感、价值观、职业观四个方面的素质上的要求。综上所述,高职生方向感是以教育目标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帮助高职生明确在政治信仰、心理情感、价值观、职业观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管理,并达到党和国家所要求人才规格和标准。

二、高职生方向感教育现状与思考

当代高职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生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些高职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对时事漠不关心、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后,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高校贫困学生人群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日前矛盾化,学生面对互联网提供的大量信息无从选择等。通过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的方向感主流是明确的,是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一致的。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原因,方向的明确与选择上出现一定偏差,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学生努力发展的方向是不变的,就是做全面发展的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高职生方向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缺失。但是,党和国家对于高职生的教育,对人才的需要与培养有着非常明确的标准和目标,但是这种标准和目标,可能会出现政治化、理想化和抽象化,而没有关注到高职生个体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注重“灌输”,即“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这就需要调整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教育目标,做好自身定位,树立明确的方向感。

三、构建高职生方向感的对策

(一)充分重视课堂教育与引导。“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方向感的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2008年7月中央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尤其对于高职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高职生思想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课堂的正确引导,树立明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我们贯彻正确的科学理论知识、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用知识武装学生头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打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维基础的原则,“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中也提出了要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观点。要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原则,自始至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凝聚、纠偏和激励作用”。

(二)学生管理体现方向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但教育的主体是不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被学生理解、接受,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教育着眼于人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等外在形式让教育内化。如何真正形成教育内化,树立明确的自身发展方向感,就要使学生管理体现方向感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觉性,重视教育的引导,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意识。明确学生方向感,首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没有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强理论学习,包括政治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学习,为培养自身明确的方向感提供理论准备。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帮助学生运用科学指导自身发展。实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感构建,取得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在教育的引导下,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不断认识、体验而产生的自觉发展的心理,主动接受教育,理解教育目标,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谈到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通过理解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的落实,高职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根据自身发展规律,使学生重视自身发展,由教育过程的接受者成为计划者、执行者,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效果。

(四)建立校园、社会、家庭相统一的教育方式。教育是学院、社会、家庭的共同使命与责任、三者相辅相成。因此,要构构建校园、社会、家庭相统一育人工作格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校园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没有社会、家庭教育的配合,就会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连接。因此,必须实现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统一,才能树立起整个社会一起关注、支持、理解、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教育具有宣传性、导向性、政治性特点。新闻、媒体等机构要明确政治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明确先进方向。总之,树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思想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明确发展方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关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五)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的方法。面对信息的大量涌人,学生对于网络等媒体接受力是惊人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实现网络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学生能力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大量专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会面对大量的负面信息。这就要求“把教育融于服务之中,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4年10月30日在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学习专业、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交流以及就业服务信息化,各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

第9篇: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班会专题、电影赏析、拓展训练、情景剧表演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水平。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先进人物巡演讲座和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学校内德智双修,形成独立自强的良好人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