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

第1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1. 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常情况,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的影子,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2. 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群体是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一部分同学尽管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些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网络还很缺乏,就更不用说对一些网络技术的操作了。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比喻教学,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转化得生动、浅显易懂,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比喻法”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可以便于学生记住一些烦琐的操作。

3. 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组织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这节课程,用于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

首先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电脑,然后针对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先认识显示器、鼠标、键盘、耳麦、摄像头,这被称作“设备”。主机箱内包括的所有硬件的集合被称为“主机”,“主机+外设” 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计算机。在此用一个FLASH演示主机的内部构成(如图),可引导学生去学习每个硬件有那些功能。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机的核心器件,它就好比人类的思维与控制中枢,正是CPU控制着计算机的一切行为举止。CPU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这个运算器就有这样的功能,而我们的大脑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CPU的控制器就有这样的功能。接着还会给学生展示单核的CPU和双核的CPU,讲到双核CPU的时候,我会说:如果我们人类又有两个大脑是不是会变的更聪明啊!是不是运算的速度会变快,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两个大脑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又想唱歌又想说话,这在一个CPU的时代是不能完成的,而到了现在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比喻就是想说明双核CPU是可以把同时完成需要占用同一资源的两件事情。

存储器Memory:人脑除了有思维的功能,还有存储的功能。电脑也不例外,在电脑中存储器主要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存储器,这就是电脑中的内存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我们记不住的东西储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这就像为什么我们要有自己的书房,而这个硬盘就好比我们自己的书房。当手中的资料无法满足我们所需要的资料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去公共的图书馆借书,这个公共的图书管,就好比光盘、U盘、软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I/O: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电脑和人脑加以类比,但实际上更确切的类比应该是把电脑比作一个完成的人。电脑有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装置,人类有听声音和说话的能力,电脑也有。音箱就好比人的嘴巴,麦克就好比人的耳朵,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只有数字信号,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是模拟信号,这样就需要一个设备能够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的转换,这个设备就是声卡。人类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可以通过说话,还可以通过写字来表达,计算机则可以通过现实器和打印机来完成书写的功能,可是计算机并不能识别文字和图像,这需要显卡来完成数字信号和图像信息进行转换。主板Motherboard:主板是微机的核心链接部件。微机的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主板是一块较大的集成电路板,电路板上配以必须的电子元件、接口插座和插槽。结合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详细讲解主板上的芯片和插座与插槽,其中插座与插槽就好比人类的关节,人的很多骨骼都是通过关节链结起来的;而芯片则是一座架起各个插槽之间数据传递的桥梁。

连接线:主板要和硬件连接必须有电源线和数据线,这就好比人的血管和神经。

第2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王 江(1978—),女,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服务和培训中心,中学一级;李石永(1973—),男,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服务和培训中心,中学高级。(江西南昌 330018)

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后,就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面对新的形势及任务,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开展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不断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农村教学点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在教育观念、教育设施上都和城市学校甚至是普通农村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学点的教师大都年龄老化、学历低、知识结构陈旧,[1]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进行培训,就会忽略了农村教学点教师生存环境和素质水平上的差异性,违背了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文章通过对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和研究,旨在探索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调查背景和研究对象

要研究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就必须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材料,而农村教学点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如果采取走访或是信函调查的方式,由于大都路途偏远,交通和通讯闭塞,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难以采集到丰富的调查数据。

2008年江西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启动“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对全省农村教学点教师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从2008年起每年培训1000名,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教学点教师5000名。培训任务由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学院和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承担,培训对象为在全省农村教学点任教的在编在岗教师,江西省教育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参训教师本人和所在学校不承担任何费用。[2]

农村教学点教师集中培训,为调查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使调查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调查历时两年,分四个不同培训批次共抽取678人做为调查对象,其中试探性调查问卷调查对象192人,正式调查问卷调查对象486人。四个培训批次分别为2011年7月26日,抽取了在江西省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92人;2011年8月16日,抽取了在南师高专参加培训人员中的200人;2011年8月25日,抽取了在江西师大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89人;2012年8月,抽取在江西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 97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的偏远山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解剖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当场发放,当面填写,当场回收方式进行。在问卷及访谈过程中,大多教师都积极配合,进展顺利,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本问卷采用SPSS13.0和EXCEL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6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1份。因此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因参加培训的人员中含有一部分的农村小学教师,经统计,在接受问卷调查人员中实际农村教学点教师为265人。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265份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对农村教学点教师基本情况的了解。在年龄分布上,45岁以上的教师为47.9%;在教龄分布上,教龄达20年以上的为59.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教师占到近六成,近一半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龄超过45岁,教师老龄化情况比较突出。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较差,很少有老师愿意去教学点工作,在教师队伍长时期得不到更新的情况下,教学点只能靠“本土教师”支撑,随着时间逐年推移,他们的年纪不断的增长,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日益显现。同时这也成为调查数据中农村教学点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占到近六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年龄大、教学时间长,尽管在教学经验上相对丰富,但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影响,会阻碍他们对教育信息技术这种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

在教育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所示,受调查农村教学点教师本科及以上、中师和专科学历分别达到5.3%、46.4%和47.2%。表面看起来学历达标率还可以,但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农村教学点教师很多都是从民办教师转聘过来,他们第一学历大多为高中或初中毕业,其中许多教师的中小学是在“”中度过的。尽管在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下,正如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那样,这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函授、自考、“三沟通”等形式获得合格学历,但这种学历合格状况与正规大中专毕业生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他们并不具备与现代教育教学适应的学科基础和技能,这种名不副实的“后取学历”实际上是教学点教师“学历低”的表现之一。

(二)信息素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师缺乏硬件支持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教学点的信息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家中和学校里没有电脑的分别为67.9%和67.2%,学校能上网的电脑仅为8.3%,反映了农村教学点硬件条件极度匮乏的现状,农村教学点近七成的教师家里和学校都没有电脑,既使有电脑,学校能上网的也不足十分之一;也正是因为没有电脑,他们每天用电脑时间0小时的为60%,0-1小时为26%,每周上网时间0小时的占65.7%,0-4小时的占21.1%。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有赖于信息化资源和硬件氛围的支持。信息环境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的的教师无法接触到网络中的信息世界,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环境支持,严重影响了其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必将影响他们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严重制约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政府要加大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和使用环境,否则,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形同纸上谈兵。

2.信息需求意识强烈,但学习主动性不高

信息意识是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重要性等的认识。教师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是反映教师搜索、吸收信息的动机水平,高水平的动机不仅决定了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还能够使教师产生自我充实与自我更新的活动,从而有助于信息素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自我提高。在整个信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认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信息知识需要及时更新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强烈需要和需要的人占到28.7%和67.2%;在认为多媒体教学会提高学生积极性吗这个问题上, 88.7%的人选择了会提高;在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有97.4%的人选择了能极大的促进教学或促进教学。说明尽管农村教学点所处的信息环境比较恶劣,信息化普及程度比较低,农村教师点的教师们仍有着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反映他们对信息知识的渴望,意识到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脉搏。

在是否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这个问题上,有40.8%的教师表示不大清楚,在是否经常阅读信息技术的科普文章这个问题上;只有17.4%的教师经常看,偶尔看和基本不看的占了绝大部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这个问题上,55.1%的教师选择没有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37.9%的教师选择教学计划组织,只有3%的教师选择个人兴趣;在备课时您会主动到网络上查找相关教学资源这个问题上,没有条件,从未查找为59.2%,经常查找为15.1%,很少查找为25.7%。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在农村教学点教师有着强烈信息需要,但是受硬件环境的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不看或者看不到信息技术方面的科普文普,受信息环境和自身素养的制约,近一半的教师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缺乏对信息的敏感,近六成的教师无法到网络上查找相关教学资源,较强烈的信息需要与恶劣的客观信息环境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农村教学点教师无法自觉去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主动地获取、利用和开发信息。以上调查表明,仍有少量的教师认为信息知识不需要更新,认为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没有作用甚至是妨碍教学,这说明在欠发达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

3.信息基础知识匮乏

信息知识素养是指教师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信息知识是形成积极的信息意识情感、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提高信息应用能力的基础。没有信息知识就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信息能力的强弱。

(1)常用教育教学办公软件掌握程度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教学点教师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图像处理等软件表示不会使用或完全不懂的分别占56.6%、66.8%、63.8%、68.7%,说明农村教学点教师对于大多数常用的教育教学办公软件都不熟悉,掌握程度不高。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交叉对比分析,学校或家里没有电脑的教师,不会使用或完全不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图像处理等常用软件分别占到77.7%、81.5%、79.2%、80.0%,而有电脑的教师分别为36.3%、52.6%,48.9%,57.8%,未掌握的比率明显减少。说明,硬件条件的缺失,对教师掌握常用教育教学办公软件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对于有电脑的教师来说,他们对常用教育教学办公软件的使用和掌握程度仍然较低,相对来说,字处理软件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好一些,而电子表格、幻灯制作、图像处理等软件不会使用或完全不懂仍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都不超过10%。整体上农村教学点教师对多媒体的基础知识掌握仍表现为严重不足的现状。

(2)网络基本知识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电子邮箱的使用上,92.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经常收发邮件并能有效管理邮件的仅占1.9%;网页制作方面,88.3%的教师表示不会制作网页,没有一个人能熟练地进行网页的设计和制作的。在“您使用过即时聊天软件吗”,有76.6%的教师表示没有使用过,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不足20%。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农村教学点教师在网络基本知识方面的欠缺。通过进一步的交叉对比分析,同前面所了解的情况一样,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和不会制作网页的比率按“没有电脑”、“有电脑,不能上网”、“有电脑、能上网”的顺序依次减少,其他的几个选项也呈现出类似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农村硬件条件和信息环境的恶劣条件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网络素养低下,影响了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基础知识匮乏,急待提高。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没有电脑的教师近80%的人没有掌握常用的教学办公软件,绝大部分教师无法上网,不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的情况不是很普遍。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随着“有电脑、能上网”、“有电脑,不能上网”、“没有电脑”的硬件条件顺序依次递减。再次说明恶劣的信息技术条件和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学点教师对信息知识的掌握。

农村教学点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

4.信息运用能力不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没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创造等都是信息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信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

(1)信息应用水平低下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学点教师表示因没有条件无法使用电子邮件、论坛、实时聊天等信息技术而与他人进行讨论、学习,经常使用电子邮件、论坛、实时聊天等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讨论、学习的仅为3.4%;在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有57.36%的教师表示没有条件或完全不懂,对此比较熟悉的仅占12.8%;有50.9%的教师表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没有条件,从未使用过,经常使用的仅占6%。在这几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是因为受信息硬件条件的制约,影响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严重不足,信息应用水平不高。

在对除计算机以外的其他常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VCD等辅助教学这个问题上, 82%的人表示比较熟悉或一般熟悉,但仍然有18%的教师表示没有条件,完全不懂,如此不得不对农村教学点教学条件的简陋表示担忧。

(2)信息获取手段不高

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利用网络获取教学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

在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娱乐30.9%,浏览新闻38.9%,通讯13.6%,收集资料41.5%,专业学习24.9%,其他9.4%。排在最前面的是收集资料,其次是浏览新闻,说明农村教学点教师初步具有运用信息化资源来支持和丰富教学的意识。“没有条件,不能上网”这个硬件条件的制约仍以41.9%居于首位。

关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当问及“你熟悉搜索引擎吗”,58.9%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12.5%的教师常常无法找到自已需要的材料,15.5%的教师知道搜索时需要关键词,基本能找到需要的网站和网页,只有13.2%的教师表示能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能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还很欠缺。

在对信息资源获取的优先排名调查中,“纸质图书和报刊”和“与别人交流”仍是农村教学点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占到55.1%和33.2%,同时,也可喜的看到,有17.4%教师把网络资源要作为信息的重要来源,说明尽管信息环境恶劣,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网络提高教学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3)信息鉴别、加工能力差

对信息辨别、加工和处理是再次创造信息的基础,对于网上的信息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有21.5%的教师表示在与他人商讨下能评价和识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7.2%的教师能独自评价和识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12.1%教师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4.5%的教师能独立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表明教师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加工和处理能力不高。

(4)对硬件维护能力不高

对于硬件维护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鼠标、键盘、麦克风、显示器、打印机、机箱等输入输出设备, 15.8%的教师表示都会,33.6%的教师有些会,16.6%的教师会用不会安装,33.9%的教师表示完全不会。有半数的教师表示完全不会或会用不会安装,这与农村教学点缺少硬件条件是直接相关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对硬件知识的掌握和维护大部分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维护能力不高。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教师受硬件条件的制约,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搜索和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明显欠缺,传统方式获取教学信息仍占主流地位;少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加工和处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于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使用能力较弱。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能力较弱,急待提高。

四、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硬件建设,改善信息化条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硬件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否则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就成为了无米之炊。由于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并不平衡,很多边远地区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农村教学点教学设备更是严重落后,幻灯、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们来说几乎就是梦想,除了教参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做为辅助教学的,连最基本的电化教育水平都达不到,更谈不上使教育走向信息化的轨道。因此,增加硬件投入,改善农村教学点的信息化条件,成为提高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二)加大配套软件资源的投入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信息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要使教师掌握并在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离不开配套的软件。

人们在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略软件的配套以及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导致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低下或闲置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先进的硬件设备与适合的软件资源相互配套才能有效的推进对教师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软件的购买力度。现在农村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更不用说条件更加落后的农村教学点。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适当加大对其配套软件的投入,购买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与新课改同步的软件资源。

(三)依托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构建教学点教师培养新模式,增加教学点教师培训机会

农村教学点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没掌握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要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最好的方式是脱产进修学习。而他们却很少有培训的机会。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点教师严重缺编造成的。由于结构性缺编,很多教学点都是一师一校,一名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教师、校长、生活辅导员等多种角色,身兼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尽管知识严重老化,却只能疲于应付,难以离开教学岗位参加培训,更新“充电”。

2007年7月份,教育部专门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师范院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要求各地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3]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运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政策,把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结合起来,依托师范生到农村教学点支教实习,由实习的学生暂时完全承担农村教学点教师的职能,将教学点教师置换出来,使他们有时间到高校接受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的专业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严重的工学矛盾,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接受系统专业培训,系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所学校都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身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个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农村教学点,是偏远山区孩子义务教育的起点,应重视农村教学点发展,加大投入,使这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公平的教育,缩小不同群体发展的差距,消除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最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农村教学点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3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学效率;硬件配置;信息化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在21世纪不懂得应用电脑的人,也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的“文盲”。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对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体现,也是检验大学生能否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计算机技能,为就业单位和社会创造产能的标准。就业单位招聘的时候,也很看重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它们通常会为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学生开绿灯。这说明计算机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因此,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并开设Word,Excel,ppt等软件教程作为必修

课。但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慢,电脑硬件设备配置不足及教师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实际应用能力还是很低,学生只求敷衍考试,自己的计算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的Word,Excel,ppt等软件知识又开始遗忘,而且实际应用软件的能力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例如,Excel的函数应用很多学生都不太熟练,只能运用简单运算,不能很好地运用Excel的多种实用功能。结合上述问题,我提出了几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也列举了一些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策略。

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的措施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材的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可能与现实脱轨。其次是电脑等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慢,设备老化或者不足,使得实际上机操作教学中存在困难。最后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更是由于期末考核的缺陷,使得学生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平时并没有扎实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导致之后要应用到计算机知识的时候,已经将大部分的知识遗忘,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主要的解决措施有以下几个:

1.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级计算机证书所要求的三个办公室软件Word,Excel,ppt的掌握和应用。另外,学校会要求开设计算机二级证书所要求的五个编程软件,包括VB、数据库等,与实际社会应用软件的需求不一定接轨。举例来讲,实际教学中,大学的Word,Excel,ppt等软件一般是2003版的,但是现在社会或学生使用的版本多是2007版或者更高级的版本,这种不同使得学生在操作中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所以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将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使用上的不同,对重要的操作部分有所区别。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版本的word,excel,ppt,让学生理解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它们熟练掌握基础应用方式,并且对不同版本的办公室软件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常用的Word,Excel,ppt等软件,它们在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之后有很多应用机会,更应该受到重视。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常用办公软件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对自己业务水平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树立用信息化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多次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2.学校要加强硬件配置,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做好后勤工作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频繁地进行上机操作,发现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和错误。但是,很多学生在学校上机的时候发现,学校的电脑教学设备机型旧而且设备老化严重,经常死机或者无法进行操作,甚至出现人多机器少的情况,很多同学都不能在机房上机,只能几个人共用一台或者干脆不用。但是像Word,Excel,ppt这些软件,很多同学装的都是2007版的,

与2003版的有很多区别,学生在宿舍上机的时候,不能熟悉软件,而且也没有教师的及时指导。或者像ERP这种及其占用内存的软件,学生的电脑也不适合装,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学校加强硬件配置,及时将老化的电脑教学设备更新换代,做好平时的电脑维护和维修工作,合理分配教学人数,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设备。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授课篇和上机课区分开,仅教授基础知识的课程可以安排在普通课室,上机课则安排在实验室的机房。或者学校在课程编排上注意从整体出发,将学生按照不同学期和不同时间段分配好,在周六日开放实验室的机房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

3.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意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师完成了要教授的内容之后,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计算机是一门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不管教师讲了多少,学生最后能够学到的东西才是最实际的。很多学生在上完计算机课之后,仍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一知半解,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计算机,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具体来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将大班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个内容不限,但是各种效果齐全的ppt,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或者自主编程,设计一个小游戏或者小程序,从中可以看出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应用。其次,教师可以开展学生间小组合作,让小组之间共同完成某个综合性较强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解疑也能提高某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攻陷他们的知识盲区,全面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再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及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教学书籍和视频操作资料。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计算机教材,让学生在课外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或者介绍某些计算机视频课程。

教师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运用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扎实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有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让他们熟练运用基础办公软件,掌握一定的编程能力,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新时代的高级人才,意义深远,必须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贺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王宏伟,余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电脑,2011(3).

[3]黄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第4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特征 计算机组装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74-01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与矛盾,包括技术矛盾和社会矛盾,并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教学中的实践

项目教学法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一)确定项目目标

电脑组装的实质是选择合适的配置,也就是性价比。电脑由于用途不同,它的配置肯定也不同。一般家庭或办公用的电脑不需要太强大的功能,所以也就不用太好的配置,主要是注重价格;如果是专业人员用的电脑,由于各自的要求不同,它的配置也不一样。如专业制图,要求要有很好的显示效果,他用的电脑对显卡和显示器的要求比较高,再如果银行、保险、工商、税务等部门,由于它们要保存的材料多,要求电脑硬盘的容量要大、CPU运算速度要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3-5个组,每个组根据对电脑不同的需要,选择最佳的配置,然后进行组装。

(二)信息收集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教师传授和学生自我信息收集两个方面。教师传授又可分为集中授课和分别指导两部分。集中授课就是对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进行概括和总结;分别指导就是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在分别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共性的缺陷时,要马上回到教室进行集中授课。在电脑组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讲授电脑的基本组成、各个硬件的原理、功能、型号以及大致的价格;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安装等知识点。学生自我信息收集就是学生根据项目目标,利用图书室、网络等渠道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在电脑组装的信息收集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上网查找各个硬件的功能、型号、价格、如何下载和安装各种应用软件等知识。

(三)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的制定是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目标和采集的信息制定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尽可能详细,对于出现的问题尽量事先考虑到。在电脑组装教学过程中,各个项目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就是选择电脑中的各个硬件设备,尽量达到功能最强、性价比最高,然后安排组装的各个环节,先安装什么后安装什么、各部件由谁安装、什么时候安装等等。

(四)实施项目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小组的工作计划独立完成电脑的组装。在组装的过程中,虽然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但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养成团队精神,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要求学生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对电脑的性能、配置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各硬件的安装能够熟练掌握,能够独立进行硬盘分区、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以及各类应用软件的下载和安装。

(五)项目结果评估

项目结果评估就是每个小组把自己活动的成果与项目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找出不足,分析原因的过程。在电脑组装的活动中,每个小组或每个学生要把自己组装的电脑与项目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其性能优劣、组件价格的高低。

(六)项目小组讨论

通过对项目结果的评估,项目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找出成功的地方,分析失败的原因和以后工作中应注意的地方。

第5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领域;中文学科;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U6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电脑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电脑虽然不是万能的, 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离开电脑却是万万不能的,同时,在运用电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电脑的应用既涉及理论问题又涉及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扩大视野,不仅应该重视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更要重视人的培养,即不断更新广大教师在电脑应用方面的理念,培养他们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综合能力。

一、树立广义的电脑教学观念

在英文中电脑教学常被称为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严格地来说应该是“电脑辅助的语言学习”。自从电脑慢慢普及开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电脑可以给教育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因为大家已经不满足旧有的手段和方式,希望有更先进的技术出现。音频、视频、幻灯等传统媒介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可以用于主动教学,但在学习管理、教学准备方面所起作用有限。

然而电脑在教学中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我们应该把电脑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实现真实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使学生在实际的使用中自主学习。

建立这种广义的电脑教学观念非常重要。如果说录音机和电影电视等视听手段对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影响,那么电脑的出现对于教学的观念、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管理和运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现在教师在准备课程材料的时候必然会使用电脑,在管理学生学习成绩和进度的时候也要使用各种软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现在进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电脑已经成了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因此所谓的电脑教学应该视作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电脑,而不再是仅仅采用几个多媒体软件。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使教育领域走向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特性使得很多人都在尝试将它应用于教学,20 世纪80年代初, 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Taylor)指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起个别指导作用;二是把计算机看作被指导者,让计算机学会按照人们编排的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替人工作;三是把计算机看作工具,辅助人们完成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目前第三种模式比较受到重视,在教育领域中第三种模式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含义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的方法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显然Internet 下多媒体的教学比较适合建构主义理论的,也可以说Internet 下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硬件基础。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教育领域如何整合

对于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的确如此,硬件有了,较为科学的教育理论也有了,怎样实施与运作呢?我们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谈谈教学整合的观点及具体方案。

(一)从工具tool 的角度出发,寻找专业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结合点。我们将计算机看成中文专业的应用工具,找出同一类专业课程工具的使用特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同时各专业课也能找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结合的侧重点。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程结合的角度,专业课程可分为三类:作家作品类、基础写作类、语言文字类。

(二)从中文专业的角度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从结合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出中文学科需要开设的计算机位用技术课程。就现阶段而言,文件管理,网上资源,文字处理,计算机辅助写作系统,小型数据处理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多种图形、音频视频转换工具,多种输入方式等与中文专业课程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设计出中文学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文字处理及计算机辅助写作系统;Internet 的浏览与检索技巧;多媒体文本及幻灯制作.小型数据库处理系统;计算机日常维护及常用工具软件等。这些内容针对中文专业各门课程,是综合基础训练课程。

(三)从计算机应用技术角度改革专业课程。光靠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还是难于避免“割裂”,专业课程也要有整合举措,专业课的整合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整合课程内容增加介绍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互连网)与本专业相关的动态信息。有的课程要做较深层次的调整,例如《写作》。

整合教材的课外资料阅读方式, 除传统方式以外要求运用网络资源电子读物来查阅积累资料。

整合教材的习题作业方式,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完成作业。整合教材的思考题方式, 用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组方式进行。整合作文方式,要求电脑写作,网上发表。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探索多媒体及网上教学新形式,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教学。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改革专业课程还要与实验训练结合起来。实验基地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四、存在的问题

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为师生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电脑教学虽然方便学生学习,但是并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可以说,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应用电脑,要花的时间大大超过以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法。因为在准备和制作软件和网上学习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电脑技术不断变化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的教师不太乐意使用电脑并不奇怪也不必强求。电脑应用的“正常化”需要一段时间。

第6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1. 关于课程的特点与要求

在教授多年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课中,我总结了该门课程的一些特点,先来总结一下:

首先一个特点就是此门课程涉及到的电脑硬件软件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比如组成电脑各个部件的参数知识,所涉及到得每一硬件如cpu、主板、显卡等等都需要了解其参数性能。仅仅了解其参数性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把各个电脑部件进行安装,安装成功之后还需要对硬件进行驱动调试。这时又会涉及到软件知识的掌握,比如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硬盘的分区,计算机软件的安装,网络的搭建。这些都完成以后还需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硬件或者软件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进行判断、解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性。

其次,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非常快。比如上面我谈到的电脑硬件安装问题,因为电脑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几个月就会推出一个新的硬件产品出来,当然与之相对应的硬件接口就可能会改变。例如主板上pci接口与之后pcie接口的变化,又如硬盘IDE接口和之后的SATA接口的变化。在软件方面,现在无盘系统对于传统电脑系统的改变等等,这些新的知识只有我们不断的去更新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一个特点是课程的实效性,虽然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多,也很重要,可是不要忘记,这门课程的宗旨就是让学生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课程中要注重实效性,让学生多操作多练习,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总而言之,学好这门课程的标准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这些知识能够辨别一台计算机的组装的是否合理,并且在应用计算机过程中能够对其维护使它发挥出最好的性能。在计算机及其网络发生故障时候能够准确快速的判断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有几个解决方案?哪个方案是最佳方案等等。

2. 实践操作内容的革新

我所教授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课程,周学时为4个学时,教学周为16周,所以该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为了突出本课程的特点,达到上面所说的教学要求,所以该门课程的教授不能采取传统的理论在先,实践在后,或者是理论满堂灌的方式。应该在充分使用实训室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为主,老师讲解为辅,以学生达到课堂要求为目的。所以我将整门课分为理论课 24学时,实训课40学时,实训项目基本由五个部分组成,简单介绍如下:

实训1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件。

该实训是对电脑的各个主要硬件进行讲解。主要包括每个硬件的作用和性能参数。让学生对于整个计算机的运转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对组装一台计算机产生兴趣,可以采取情境教学,即:两个家庭需要购买不同价位和性能的计算机,如何选择才能购买到性价比最高的电脑?两种方式可以供学生选择,一种是通过互联网查询价格来组装,另外一种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列出配置清单。之后可以对这两种选购方式的性价比进行对比,分析互联网和市场组装之间的利弊。

实训2 组装计算机

这项实训是需要教师格外小心、细心的。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计算机损坏的事情,比如cpu风扇损坏,硬盘被拆开,主板卡槽被损等等。所以一定在实训前反复强调组装的顺序,组装过程中那些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安装点等等。在此基础上先用比较老的计算机让学生先感受、熟练一下安装的步骤,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安装要领后,再让学生对型号较新的计算机进行组装,这不仅能够降低新电脑的损坏,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产品,否则学生使用快被淘汰的产品会让他们的兴趣大打折扣。

实训3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判断

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中,兼容机相对较多,所以出现机器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多数不是芯片级故障,更换硬件即可。所以对于故障的分析、判断尤为重要。在讲解不同硬件出现问题所产生的现象很多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于问题机多多接触,以此来增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在学校的信息中心工作,所以经常接触到学校微机室的故障电脑。这些电脑可以在实训课上得到很好的利用,让学生先进行判断,其故障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解决了微机室电脑的维修问题,又增加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实训4 计算机系统安装及系统软件的使用

在系统安装的实训中为了能够处理不同情况下安装系统的需要,调动学生兴趣,安装方式可以采用两种,一种是当电脑配置光驱时,利用系统光盘来安装系统,再此基础上讲解BIOS的设置常识,硬盘的格式化分区等知识。另外一种当电脑没有配置光驱或者是没有系统光盘时,如何利用现在普遍应用的U盘来安装系统。系统安装之后,通过安装互联网或者局域网,给学生讲解网线的制作,网络协议的填写等知识。

在系统软件使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对于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其中包括了系统安装还原软件(一键还原精灵的使用),系统的优化工作(优化大师、360等常用优化软件的介绍和使用),360、金山毒霸等杀毒工具的使用。

实训5 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学生在校期间,会学习很多应用软件,比如图像处理类、电子类、财务类等等。有的软件的安装往往非常复杂繁琐,比如电子教学软件。这样会导致一个现象,即:他们虽然能够使用这些软件,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电脑中安装。所以,此项实训任务可以和他们所学软件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软件的安装方法,还可以使他们能够独立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学习软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的教学过程一定要由简入难,循序渐进。

3. 考核标准的改革

一门课程的考核标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鉴于该门课程的特殊性,我摒弃了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考核,采用分项计分法,通过上面所述的实训项目单独统计分数,并且将实训和理论的分值比例设为7:3。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精力投入到实训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避免了由于枯燥,冗长的理论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打消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7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辅以实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讲到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更是觉得深奥,但他们又必须要掌握,这时就要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尽量将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对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并配合实物边展示边讲解。比如,在介绍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时,我分别准备了各种品牌和容量的内存条、“3.5”和“5.25”的软盘各一张、一个旧硬盘、一张光盘、各种形状和容量的U盘、移动硬盘,使学生能很快的辩认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然后再从存储介质、组成材料、容量、存取速度等各方面加以介绍;讲到Word文字排版的时候,先将Word字表处理软件打开,简单介绍工具栏及菜单的作用,具体的使用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使他们对软件的功能有更直观的理解,掌握起来也较为容易。学生对这个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将两份内容完全一样的排好版和未排版的纯文本文档进行比较,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操作演示的形式讲解如何打开文件、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如何设置页眉和页脚,如何将不同的段落设置成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如何设置边框和底纹效果,如何插入艺术字并且如何设置艺术字的各种效果,如何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等等;讲到Excel电子表格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几张工资表和一些财务方面的统计报表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假如让他们来做,他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做得更完美,之后老师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详细的步骤。这样,学生会很渴望的接受这些新鲜的知识,并且会主动要求自己来上机操作,同时也会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文档效果。

二、结合实物,精讲理论,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概念

现在计算机应用虽然很普及,但大部分学生都只懂得一些基本的操作,但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外观的认识上。会计专业的学生对电脑接触就更少了,假如只是空洞的按照书本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的组成、功能,他们会听得一头雾水,听完就忘记了,而且会觉得非常的难懂。鉴于此,我在讲到硬件组成时将理论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并从网上搜集硬件的所有图片,比如硬盘、主板、CPU、内存条、打印机、传真机等等,再找一台旧的电脑拆开展示给学生看,并一一讲解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时候我分别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介绍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凭自己主观认识讲讲什么是输入设备,什么是输出设备,然后我再进行补充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外还有扫描仪、手写笔、数码相机、摄像头等,输出设备除了显示器,还有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音箱等。再分别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各自形状及作用,这样学生理解了自然就掌握了。

第二,介绍外存储器的组成部分和功能。我们平时用的光盘(DVD、VCD、CD)、U盘、硬盘、移动硬盘这些都属于外存储器,并且拿一张光盘、U盘、废旧的硬盘、移动硬盘展示给学生看,介绍它们各自的容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介绍主板及其它部件。拿一块主板展示给学生看,并演示如何安装CPU、内存条、连接硬盘、以及其他插件与主板的连接情况,全部连接完毕,再接通电源,一台电脑就组装好了。

第四,最后,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感知主机里面各部件,并让有兴趣的学生动手操作如何安装CPU、内存条、连接硬盘、接连好键盘、鼠标、连接好其他插件与主板的连接情况,接通电源等一系列的操作,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讲练结合,注重课堂测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老师讲再多都不及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强。故每次上课我都只是讲一些必要的知识,并进行演示完后,即结合本次课的内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并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均有不同,故我通过屏幕监控的形式观察每个学生做的情况,通过远程遥控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上机操作题提交给老师进行检查,我再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分,第二次上课前进行点评,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导入新课,这样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单纯只考虑如何“教”好学生,更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PowerPoint这个软件的时候,我先将自己用这个软件制作的比较成功的课件投影出来,告诉学生们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软件做出来的,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了。然后再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方式讲解如何建立演示文稿、编辑幻灯片、打开录音机、录制自己的声音、更换背景、如何插入动画效果等,然后给出一些资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图文并茂、色彩搭配要美观大方,并且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结果,出乎老师的意料,大部分学生都按时完成了,并且很多同学做出来的效果很好,有的创意是老师都想不出来的,这样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艺术潜力。

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和发展要求。它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教育课程,同时也是文化基础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工具和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从考证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财务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通过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能自觉地将计算机操作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与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董正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4-5464-02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方面中日益普及,随着信息化的加深,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接入现代社会就业和生活的最重要手段。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掌握相应适当的技术将无法在当今社会立足。而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我国普遍执行的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相应过时和落后。基础教育中经常设计的硬件原理和编程算法等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需求。从就业和生活便利的角度考虑,当今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偏向常用软件的使用和基础网络技术的。而目前我国普遍执行的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追求大而全,相应设立课程学时也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应用的效果。该文认为为了是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要求,高校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着重基础知识教育、应用软件强化、互联网和移动端知识教育三个方面。

1 基础教育

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虽然社会进步,计算机普及,但毕竟有些偏远山区学生并未接触过电脑。或者有些同学只是略知一二。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应该采取分级教育的方式。在实际课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及时发现相应基础较差同学,在进行全班授课的同时对基础较差同学相应提点。而为了照顾全体进度在前期教育中可突出互联网和电影娱乐等多媒体等兴趣教学,即为基础较差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又提升了基础较好同学的学习热情。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该重视基础教育,但也应该切实注意到现行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过深过广,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可以适当跳过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如在学生并未接触计算机的前提下,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大量灌输CPU原理,制程,二进制代码、单片机、GPU并行计算等看似基础的问题往往会失去重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困惑迷茫。应该取而代之的采取重点了解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实践电脑的多媒体功能等较为实用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内容。教育中应该发挥校园网、课件多媒体、机房的示范效果对基础过差学生产生示范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计算机的应用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此类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课本教述如何开机关机建立文件夹等枯燥内容。

在此基础教育环节中还应该注意到对从未接触到计算机的同学设置相应的补习,例如基础的Window操作,打字练习、甚至不会使用键盘鼠标等。我们的主张是对此类教育一定要单独辅导,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此类学生并不多,并且比例呈逐年下降。因此要求相应的教师一定要具有耐心和职业道德,对此类学生进行基础的手把手教育,实际过程中可以利用全班上机自由操作时间对相应同学进行辅导。

对于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但并未精通的学生,这类同学的特点是能够熟练的使用QQ、浏览网页、下载歌曲电影、玩游戏等娱乐功能,但是对计算机原理、硬件知识、编程原理等一无所知。此类学生应该对其给予指导,从计算机硬件入手,讲述计算DIY的基础知识用于引起学生学习硬件知识的热情。并以互联网安全等人人都会碰见的问题等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学习互联网知识的兴趣。

教学中还经常碰见一些能力很强,对信息技术、硬件知识掌握很深,甚至能够完成简单编程的同学。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此类学生完全没有吸引力。这些同学现在掌握的知识基本可以做到免修。但为了更好在基础教育环节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可对此类同学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诸如让他们设立一个项目组,构建他们真正感兴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些课题应该做到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留思考和发挥的余地,诸如让此类学生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年级或班级的网站,经营一个论坛,开发一些具有针对性如学生选课课程表之类的小软件等。既起到了相应的教学作用又能够引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能够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应用软件强化

在当今社会中,应用软件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才是最贴近应用为学生提供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核心。但是由于教材的陈旧和相应教学思想的保守,现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很多学校的教材甚至是2005年之前的面向21世纪教材系列,里面有些相关软件早已被社会所淘汰、甚至相应软件公司都已经倒闭。例如97版Office,Windows95操作系统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软件为基础软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如Office、系统优化软件。但是另一些软件本人认为软件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文理分科,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软件的使用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例如理工科的学生,例如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生应该注意学习spss等统计学软件、而文科的学生,如音乐美术艺术新闻广告类学生应该注意学习photo shop类图形处理软件。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的学科专业软件,如化学的化学数据库软件、生物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动画专业的玛雅3D,新闻专业的视频制作软件等。

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具有重要作用,更应该列为高校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软件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办公类软件的教学中首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必要强调Office软件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授办公软件,例如讲课多使用PPT课件,注意PPT课件的艺术性和添加相应的多媒体链接,提升PPT课件自身的水平。平时布置作业要求以Word格式上交等方式。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可以先展示Word或ppt制作网页、多媒体阅读材料等的相关网页。对于Excel的应用可以采用要求学生列表统计自己分数或者年龄等趣味性的总结统计等。结合office等办公软件具有的实用性特点可以开展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方式,对前期介绍和相应上机训练后,可以结合期中考试或者课后作业的等形势要求学生以Word等设计一个自己的相关网站雏形,在强调学习的过程中也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在制作网站雏形的过程中熟练了Office的操作逻辑和简单的格式命令。在此基础上可按照学校毕业论文格式给学生布置Office的排版任务,例如通过规定字体、大小、段落、标点等将一段文字编辑排版成特定格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更进一步的学习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教述Excel的应用。例如对经济学的学生用Excel总结和统计一个公司的相关项目流水、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人力资源建立简单的列表和工资单、理工科专业分析实验数据生成数据图标等等对于PPT的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自我资料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个PPT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给同学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PPT作业做简短的演讲。既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起到了提升积极性的作用。

在其他软件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例如其中Photoshop类的图形软件的学习中可以以人物的相片处理为切入点,要求每个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设置作业要求将自己的照片修改,并在课程中做评比和展示,在欢声笑语中完成教学。其他视频制作类的软件如Flash、玛雅等可以展示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小电影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相关软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目的不是彻底掌握,因为在短短一学期的基础教育中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内容。此类教学的目的和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摸索所带来的知识远不是课堂上能够教述的。这种教育思想更加贴切大学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

3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知识教育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的社会,互联网的应用更是渗透到了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点点滴滴。互联网的作用是基础而又丰富的,其涉及的内容和知识更是广泛和庞大,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想教好互联网是需要好好思考的。该文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应用即可,应该针对互联网的最基础应用和最常见问题为重点,并结合相应的实践讲述更为广泛的互联网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介绍http,数据包、通讯协议、服务器架构等问题。

在教学中发现最常遇见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互联网问题是普通的连接问题。因此这部分的教学需要结合实践,用网口、网线、路由器、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讲述计算机接入网络的知识,例如asdl如何上网设置,宽带如何接入,宿舍内如何设立局域网、调制解调器如何配置,路由器的连接方式。如何鉴别网线是否畅通,如何配置和连接无线路由器等。在教学中,本人开创性的将相关课程开设在学生宿舍,教全班同学如何在宿舍实际解决网络问题,挨个处理学生的网络连接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拆卸连接整个系统。教学效果极其良好,并更近一步促进了师生感情。

如何使用互联网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只要将适当的几个网站介绍给学生,他们很快便熟练掌握,但是此环节中的重点在于网络安全的教育。学生们往往会忽视相关问题,有必要对网络安全、密码保护、授权证书、网上银行等学生最常用的问题进行相关讲解。介绍并引导学生使用杀毒软件、系统优化软件等。在此应用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介绍网络安全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普及,ios、andriod系统的流行,java、APP开发的日益火爆、3G普及、4G技术的成熟。为了本课程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有必要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中介绍移动端互联网知识。此部分的介绍有必要结合实际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介绍其潜在的价值应用以及最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设备带来的思想和创新。并突出强调移动互联技术的前景和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瑞.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4).

第9篇:电脑硬件的基础知识范文

一、软、硬件环境还跟不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产业的极速膨胀,信息成果的飞速更新,对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早已差之千里,目前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软、硬件相当“古董”。例如:课本单一、内容陈旧,硬件配备达不到教学需求,常用软件版本的选择落后,学生在熟练操作后,实际应用中还要去适应新的界面,学习新的功能等。所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也该让学生们赢在“起跑线”上,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大软、硬件的投资力度。

二、学生水平差距悬殊

城乡差别、地区差异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相当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新技术的接收速度快,起点相应较高。而处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由于零起点而跟不上教材的进度。于是出现了教学进度不一、学生水平各异的结果。笔者认为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可采取小组学习、互助帮扶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另外对基础差的学生也要关心与鼓励,更要及时发现其进步与闪光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开展竞赛、作品展等形式,激发其创新合作的科学素养与严谨的求学态度。

三、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

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特殊资源支持学习。现在学生家庭中基本都已配备电脑,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水平,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无害资源,为学生服务,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QQ,通过建立班级群等方式进行分享、探讨、交流及指导等。

四、强调电脑作用的同时,忽略了对人脑或心灵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