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第1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第2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elininalpathway,CP)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P早期康复组56例,对照组53例。应用Bar-thel指数和简化Fud-Meyer评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病后24h、1个月、3个月予以评定。结果CP康复组和对照组病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较入院24h时均有改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CP康复组患者自入院就进入临床路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1)发病后,保持良肢位的摆放,给予患肢被动运动。两周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在语言、站立、行走等方面进行室内训练。随着脑水肿的进一步消失,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2)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交待家庭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并留联系电话以便随访。

1.3 随访 CP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发病3个月时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日常生活自理情况。

1.4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出院及随访时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定其运动功能各1次,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第3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康复训练;脑梗死偏瘫;生活能力;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5-02

本文旨在观察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护理体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脑梗死偏瘫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2组,各为2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5±5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65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无出现精神障碍和严重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者MRI的检查证实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制定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指导,被动活动的康复训练方面,由临床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患肢定时进行按摩,注意按摩的力度要先轻厚重、顺序要由远及近、节奏要先慢后快,以手部、肘部、肩部、下肢为按摩的重点部位。对偏瘫患者的肩部、肘部、腕部、手指的关节进行屈曲、伸展、抬举等活动,对髋关节进行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对踝部关节、趾关节进行屈曲活动。每个关节每次的活动次数为15次,每天3次。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方面,在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结束后,由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偏瘫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活动,由举抬伸展手脚开始,过度到扶物站立、左右两侧活动身体、下蹲,最终达到扶拐行走或者徒步行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日常生活活动能的力康复训练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指导和鼓励偏瘫患者自行进食用餐,给予使用勺子或者带有放掉套的筷子辅助进食用餐。指导患者自行穿衣、洗脸等以协调四肢的练习,使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活动。等到患者能够自行走动后,叮嘱其走路一定要高抬腿,并根据患者康复的程度,进行跨门槛运动和上下楼梯运动。正常情况下在、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28天左右即可进行上下楼梯运动。心理的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偏瘫患者解决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使偏瘫患者能够认识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指导[2]。

13 疗效评估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3],主要包含进食、入厕、行走、穿衣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为4个等级:40分以下为明显依赖;40分-60分为稍有依赖,存在功能障碍;61分99分为基本自理;100分为正常活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4],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占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占34分,患者的总分越高,说明恢复的越好。评估时间为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详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造成软化或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出现障碍。局限性质的脑部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发生偏瘫,患病群体多以50岁-60岁的中老人为主[5]。患者偏瘫后,其生活的质量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本文结果显示,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使偏瘫患者的残疾程度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能有效地加快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逐步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景红,刘沙林,彭海燕,等影响脑梗死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29-531

[2] 谢生转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8):113

[3] 邱亚华,高玲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84

第4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OU Ye-qing,XIANG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68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2 groups.Results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reduce incidence rate of aspirated pneumonia,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Cerebral apoplexy;Swallowing disorder;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卒中即X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会使正常的吞咽神经调控机制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吞咽障碍,卒中性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性吞咽障碍表现为食物摄入并由口腔转运至胃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导致不能安全有效地进食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症状[1]。由于病变部位,评定方法以及评定时间的不同,不同的研究报道的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不同,其范围在30%~70%[2],吞咽障碍与卒中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误吸以及营养不良、脱水等密切相关,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急性期卒中性吞咽障碍的及时、正确的评定及适时的采取相应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09月~2016年11月的68例急性脑卒中并经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68例脑卒中均伴有吞咽困难,患者发病时间最短9 d,最长为34 d。患者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24例,均为假性球麻痹患者。患者均生命体征稳定,排除了吞咽相关器官器质性病变,认知情况良好,能执行简单的口头指令。

1.2吞咽功能的评价:我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4]:分两个阶段,先用汤匙让患者先喝1~2 ml水,如果患者在这个阶段即发生呛咳则无需进入下一阶段,直接判断为饮水试验异常,如果第一阶段无明显呛咳,则嘱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 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患者是否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啜饮、含饮、水从嘴唇流出,边吃边要勉强接着喝,小心翼翼的喝等等,并对其进行分级判断。I级为可一次喝完无噎呛;II级为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III级为一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I级为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级为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正常为I级5 s内完成;可疑的吞咽障碍为I级在5 s以上完成或II级;吞咽障碍为III级~V级。同时对洼田饮水试验可疑患者给予吞咽障碍的“金标准”评定方法: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确诊吞咽障碍,VFSS检查采用60%的硫酸钡混悬液+米粉调制成不同性状的含造影剂的食物(流质和糊状食物),在数字化胃肠X线机上透视下,把患者摆放到适当的位置,分别对患者正位像及侧位像下口、咽部、喉、食管的吞咽运动进行动态观察,评估患者饮水、进食时口腔、会厌谷以及梨状隐窝有无滞留、残留、返流,咽通过时间,有无误吸等吞咽障碍问题。通过VFSS检查由经验丰富的言语治疗师确诊患者有无吞咽障碍,以及吞咽障碍的类型。

1.3康复训练方法 全部患者人院后均针对脑卒中的给予常规治疗,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

1.3.1吞咽障碍训练 根据VFSS的评定采取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①发音训练;②患者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以及促进舌的运动; ③患者喉上提训练以及声带内收训练;④患者颈部的活动度训练和呼吸道的训练;⑤患者空吞咽以及咽收缩训练。

1.3.2直接进食训练 ①饮食器具的选用以及食团入口的位置;②患者进食环境以及进食的;③食团的性质以及一口量。

1.3.3电刺激治疗 使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等通过刺激完整的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吞咽相关肌群,强化无力的吞咽肌群,帮助恢复吞咽肌群的运动控制。

1.3.4心理及药物治疗 我们根据患者的认知、情感施行心理干预,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我们每天记录进食前后疲劳感及程度,观察患者每次进食所需要时间,面部肌肉力量,观察患者出现吸入肺炎发生的情况患者是否出F误咽、呛咳,患者进食后口腔内残留食物数量。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提高2级同时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患者饮水试验提高l级同时营养状况较好为有效;患者饮水试验无变化视为无效。

2结果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5)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30±4)d,(P

3讨论

人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可分为五个阶段[5]:分别为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随意性唇、舌及面颊等口腔期相关器官的运动差、吞咽启动时间延迟、喉部上抬减弱以及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主要出现在第吞咽过程分期的第2~4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结果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造成包括体重下降、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梗阻、误吸性肺炎等严重问题,使患者产生抑郁,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社交甚至增加病死率。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一方面可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皮质感觉区扩大,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枝芽生:一方面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6]。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导致患者食物或分泌物的误吸是引起吸人性肺炎的首要原因,脑卒中患者摄食时采取特定的进食、改进食物的形状以及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均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误吸的发生,吞咽功能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或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减少由吞咽困难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显著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00-01.

[2]Edmiaston J,Connor L T,Loehr L,et al.Validation of a dysphagia screening too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19(4):357.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8l-384.

[4]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49.

第5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死 训练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2-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眩晕、智能减退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患者若能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某院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给予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随意活动,成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院依照脑梗死诊断标准,选取50例经颅脑CT或或MRI确诊的初发患者,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其中康复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2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伴发病以及既往史等各项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开展了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心电监测、血压调控、降颅压和支持治疗等项目,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发病后一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宜卧床进行被动康复治疗,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定时翻身、坐起训练,保持坐位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上肢主要进行肩外展和外旋以及前臂后旋、指关节屈伸等动作,下肢开展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足趾屈伸等动作,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各运动10~15次,每天重复3遍,每一遍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进行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时,可每日一次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耐力训练、5~10次起立训练,10分钟站立平衡训练,20分钟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控制强度,为患者恢复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可借助肢体矫形器、四肢拐杖、“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用具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以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自立。患者肌力达到4级时,可要求家属从旁协助,进行地步行训练活动,包括上、下楼梯训练,室外步行锻炼,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同时每日进行针灸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生物肌电反馈等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强化患者的积极情感渗透,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1.3 资料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均进行评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指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进行评定,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则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康复组患者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的常见病,一旦发病,患者的部分脑细胞将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恢复坏死脑细胞的功能,而该病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将给家属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实现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的效果,促进各种功能恢复,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疗效,可将脑梗死的致残率降到最低。从本研究结果看,两组治疗脑梗塞早期康复疗效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较之入院时,他们出院时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幅度小。因此,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到早期康复训练中来,通过接触接触患者肢体,给予其技巧性指导,能帮助患者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终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梅.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

[2] 胡永善,玉连,佩军.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

第6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60-1

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约6O-8O%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我科自2008年以来,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CT确诊为脑梗塞伴偏瘫、失语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2-78岁;瘫痪肌力O-I级的39例,Ⅱ-Ⅲ级的36例,Ⅲ-Ⅳ级的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肌力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病人在接受常规中西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入院后14d即疾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入院2-5d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分别在2个月、4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如下:

①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肢体功能位摆放,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每日按摩2次。

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h后,给予患者床上被动运动训练和主动运动训练。如屈曲肘关节,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还包括更衣、漱口、梳头、接物等。

③半月后,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训练过程中如出现头昏、头痛应立即停止。

④语言训练:开始第l周锻炼患者舌头的伸缩,鼓励发音,进行单音节字的训练;第2周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而后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简单的问题,之后应选择有点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对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1.3疗效评定标准[2]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一89%,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归于无效。

2结果

2.1康复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见表1

2.2康复训练4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见表2

3小结

脑梗塞所致的偏瘫为中枢性瘫痪,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3]。急性脑梗塞患者康复潜力很大,主要表现为运动、认知、语言、心理及记忆障碍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脑梗塞的康复应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大脑梗塞灶产生良性刺激以唤醒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康复。另一方面,对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有效降低致残率。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制定切实可行,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的训练计划,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康复知识教育,注重心理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经过各种康复治疗及护理2个月、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四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2.5%,生命质量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早期采用康复训练及护理有利于急性脑梗塞病人全面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7,2O(6):

4-6.

第7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早期综合康复;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95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致残率较高。脑梗死后出现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笔者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早期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70例,结果令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脑梗死后偏瘫早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在39~78岁,平均(59.8±7.6)岁;病程在4~11 d,平均(8.6±1.5) d;偏瘫肢体:左侧41例,右侧29例。观察组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龄在41~79岁,平均(59.7±6.9)岁;病程在3~13 d,平均(8.5±1.4) d;偏瘫肢体:左侧39例,右侧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⑵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⑶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偏瘫后遗症;⑷无意识障碍,病情允许且患者愿意配合康复治疗。排除标准:⑴不符合纳入标准;⑵肢体畸形;⑶有心、肾、肝等脏器严重原发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降颅压、改善脑血氧循环、保护脑神经等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给予家属康复指导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即给予专业综合康复治疗,主要以良肢位摆放、床上被动训练、抗痉挛训练、桥式运动、被动活动关节、功能锻炼等为主,2次/d,60 min/次,其余时间要求家属配合自行给予定时康复。

1.4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分别于首次康复治疗时、康复治疗4周后根据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疗效标准:评分>60分为显效,60分≥评分≥40分为有效,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使用SPSS l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康复治疗时、康复治疗4周后ADL评分 观察组康复治疗4周后ADL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疗效对比 两组康复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最终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对患者家庭造成破坏性影响。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不仅要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要努力减少其致残率。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随着颅内水肿的减轻、脑组织自身恢复、代偿其偏瘫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多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本组对照组在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配合自行康复训练总有效率只有58.57%,疗效较差,且其治疗后4周综合ADL评分也较低。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偏瘫患者如果形成异常运动模式后就很难改变,需尽早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以建立正常运动模式,避免出现痉挛及联合运动模式[3]。专业综合康复训练,主要以神经学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刺激相应神经,提高受损部位相应皮质区兴奋性,最终促进受损功能得到恢复。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进行的越晚,患者肢体残疾度就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因此本组患者康复训练均在基本生命稳定后即发病后48 h立即进行,以尽早对损伤功能区进行干预,促进功能恢复[4-5]。本组数据显示,偏瘫早期给予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治疗四周后其总有率就达到84.29%,显著优于对照组,其ADL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偏瘫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疗效颇佳。

总之,对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病情适合后立即给予专业综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周志梅,章志梁.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45-46.

[3] 张建斌,李晓惠,王素芳,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8):551-553.

[4] 柴同明,刘玲玉,吕志华,等.早期康复对住院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3):367-368.

第8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护理;脑梗塞;早期

脑梗塞是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病死率越来越低,但致残率越来越高,其中后遗偏瘫最为常见。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治疗关注是近年的研究热点[1]。本研究通过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48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早期康复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69~84岁,平均年龄为(76.3±1.2)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67~86岁,平均年龄为(78.9±0.9)岁。两组患者均为第一次病发并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神智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的认知障碍,且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个体病情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溶拴、脑细胞活化剂等,但不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仅由家属自行为患者进行按摩或训练。

1.2.2 治疗组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环境护理: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②肢体训练:卧床时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从头部运动开始训练直至练习坐立、站立和行走,训练过程中动作应慢、轻,根据患者的集体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步加强训练难度。③适当按摩:从远端至近端额手法对患者进行按摩,由经络循行做头部、上下肢、背部进行按摩,若配合循经点穴可以放松肌张力高的肌群,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④电刺激治疗:病情稳定后及早采用电针治疗。⑤语言训练:训练患者鼓腮、呲牙、弹舌和伸舌等训练,每个动作重复5~10次,伸舌时尽量向外后再回缩,并用舌尖舔上下嘴唇和左右嘴角,同样重复5~10次,训练2~3次/d,并鼓励患者联系发音,以单音节字训练为主。⑥健康教育: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主,指导患者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为原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少食用肥肉、猪肉和动物内脏等高热量食物,以避免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建议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不宜做剧烈运动,有益于减少体内胆固醇的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防治脑梗塞、脑栓塞、脑梗塞具有积极作用。

1.3 评价方法 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制定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功能缺损评分在55%~89%,病残程度1级~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在46%~54%,病残程度1~3级;无效:临床观察无变化、恶化或死亡。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l指数评定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出院时Barth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治疗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出院时Barth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提高,且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2]。同时,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国内外相关研究同样证实[3],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和神经轴突联系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大脑皮层缺血损伤区域的兴奋性从而增强大脑的适应性和自身敏感性。另一方面,目前普遍认为脑梗死患者最佳恢复时间是发病后最初的3个月,因此开展早起康复极为重要,但针对早期康复治疗的选择时间尚无统一和明确的标准,本研究选择初次发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一般认为患者并发后1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的标准。

由此可见,针对早期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法欣,宋爱君,邱松.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1):52-53.

第9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基底节性失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200-02

Clinical analysi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DING Jie

Outpatient Department,Pingzhuang Mine Medical Group General Hospital of Chifeng City,Chifeng 02407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9 patients with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ll appeared phonological rhythm,intonation, picture naming, action description and writing disorders, some patients appeared listen understand and repeat disorders,spontaneous language can be expressed as smooth or non-fluency.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their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bi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3 patients'ability to writ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6 patients did not improve writing skills.2 cases were cured,7 cases were markedl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00%. Conclusion The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infarction patients all may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expression barriers,it's detrimental to their health restored as soon as possible,according to specific symptoms in patients to use targeted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language ability,protect the quality of patients'life.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Basal ganglia aphasia;Clinical analysis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临床特点,为提高患者诊断与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3~76岁,平均(57.3±2.3)岁,所有患者均为右利手,无脑部器质性疾病史及任何精神类疾病,且日常均使用普通话交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2例、中专或高中2例、大专及以上3例。经医学影像检查可知,所有患者均发生左侧基底节梗塞,无双侧基底节梗塞情况,其中3例患者左侧小灶基底节出血,出血量为6~19mL,平均出血量为(13.83±2.21)mL。

1.2 方法

1.2.1 语言功能 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制定的汉语失语检测法对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功能检查[1]。患者发病后1~2周进行首次检查,于发病3~8周进行复查。指定同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完成所有患者检查工作,检查时患者意识清醒,无定向力、记忆力及智能障碍,注意力集中。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基础上给予Schuell’s刺激疗法[2]:(1)听理解。采用黑白线条画失语症训练专用图片进行训练,初始阶段训练常用词、名词,之后根据患者获得效果可逐渐过渡至非常用词、动词,待上述训练完成可应用短句对患者下达口头指令;(2)语言表达。使用上述图片指导患者进行语言描述,若无反应或无法提供正确答案,可给予适当提示;(3)朗读训练。使用文字卡片指导患者进行朗读训练,无反应可给予适当提示;(4)书写训练。轻、中度书写障碍听写单词、短句,或进行书写描述,重度书写障碍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抄写、看图书写、听写常用名词等,根据患者改善情况适当增加难度。训练应一对一进行,每周5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语言表达情况判断其康复效果[3]:(1)临床治愈:语言恢复正常,能与人正常交流;(2)显效: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言语欠流畅,对复杂谈话有轻度理解障碍;(3)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语言检查结果

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经语言检查后,其检查结果具体分析情况见表1。

表1 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项目 n 所占比例(%)

自发性语言 偏流畅性 5 55.56

非流畅性 4 44.44

音韵节律 正常 0 0

异常 9 100

语调 正常 0 0

异常 9 100

复述 是 5 55.56

否 4 44.44

看图命名障碍 是 9 100

否 0 0

动作描述障碍 是 9 100

否 0 0

书写障碍 是 9 100

否 0 0

听理解 正常 6 66.67

异常 3 33.33

由表1可知,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均出现音韵节律、语调、看图命名、动作描述以及书写障碍,部分患者发生听理解及复述障碍,患者自发性语言可表现为流畅性或非流畅性。

2.2 治疗效果

9例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经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与Schuell’s刺激疗法联合治疗后,其听、说、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3例患者书写能力明显改善,6例患者书写能力未改善;临床治愈2例,显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基底节是一组神经核团,由大脑皮质控制[5],研究表明[6-7],患者发生脑梗死后继发基底节性失语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主要发生机理[8]:(1)大脑皮质语言输出结构受到损伤;(2)大血管发生闭塞或狭窄使大脑皮质下卒中及大脑皮质无充足血液供应;(3)皮质下发生损害,则导致皮质与远隔部位的神经控制切断;(4)切断进行语言表达所必须的皮质结构联系。

本文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均出现音韵节律、语调、看图命名、动作描述以及书写障碍,且部分患者自发性语言非流畅、听理解及复述障碍,与部分研究表明此类患者仅出现列名障碍不符,因此需今后工作中深入探讨[9]。对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加入提示措施,患者语言功能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由此可知,提示有利于患者加深记忆、回忆等功能,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提示方法包括描述提示、手势提示、词头音提示等 。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基底节性失语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障碍,不利于其保持积极心态尽快恢复健康,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采用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语言能力,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3] 于增志.脑卒中后语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13,7(16):2324-2325.

[4] 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5] 闫美英,王琼,胡勤玲.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A型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978-979.

[6] 於孝龙,唐维国.大面积脑梗塞病人近期预后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1,6(3):30-31.

[7] 毛善平,陈卓铭.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病灶部位关系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18(5):927-930.

[8] 汪凯,卞兴华,王长青,等.皮层下脑血管病后言语障碍的康复和预后[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3(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