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因材施教范文

因材施教精选(九篇)

第1篇:因材施教范文

我认为写作教学只有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那如何实施作文分层次教学?

一、建立学生作文档案,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教师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写作现状将其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学生能根据命题和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独立地写作。学生的构思敏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文速度稳定迅速。第二层的学生处于半独立写作阶段,依赖于范文,能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但缺乏新颖的构思。第三层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对作文有畏惧情绪。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老师不仅要心中有数,而且应记录在案,以便及时调整,。

二、构建科学授课模式,分层指导

指导过程中教师对第一层学生要求要高,应着重于多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拓宽写作思路,并鼓励大胆创新。对第二层学生重在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打牢基础,另一方面相机引导,促其由中转优。对第三层学生则要重点辅导,花大力气,教师要对他们倾注爱心,注入自信,主要是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三、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作文课层次教学也不例外。一是要切切实实树立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是学生体现个性差异,创新意识的独立操作,是老师和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过多的干涉只能产生误导,很容易变成“借学生手,写老师的话”,即便写出文章来,也是假大空,雷同化,反映不出学生的心声。二是要把教师的指导渗透到整个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分层次指导,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帮助互学体现层次性。例如:在作文课上可以利用口头作文的方式把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在说中理解题意,在说中明确选材内容,在说中掌握写作方法。使三个层次的学生共同体验情感、共同积累语言,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矫正,消除学生惧怕作文,厌恶作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有利于后进生快速提高。

四 、作文评价的分层。

作文评价要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学生写作实际,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教师还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以激发其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练一次都要及时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学生每练一次都有一种成功感,每练一次都有一点收获。学生的作文中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老师就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肯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作文批改的方式也体现层次性。第一层学生作文以修改符号为主;第二层学生的作文以问题形式批改;第三层学生的作文以面批形式和学生一起边指导边修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批改,发挥主体作用。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看到他们起点低,底子薄,要放低要求,提出最基本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他们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子。其次,要重鼓励,多表扬,对他们写作上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智力劳动后获得成功的愉悦。

对于中等的学生,教师既要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先指出作文中哪些地方值得肯定,然后再加以引导,点明哪此地方应改进和提高,并适时地向他们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激励他们努力一下,实现目标,从而一步一步地赶上优秀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2篇:因材施教范文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坚持“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当前必须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注意、防止和克服把力量全部用在“尖子”学生身上,而放弃或忽略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的倾向。根据目前教育领域的情况,时下个别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单纯追求升学率,搞什么“尖子班”,把好的教师全部集中到“尖子班”,而把所谓的“差学生”和水平较低的教师都集中在一块。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在班内搞名次,论分排辈、排名次,把“好学生”集中在好的位置,把“差生”放在孬位置,等等手段。

这些手段都是对“因材施教”的误解。培养“尖子生”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仅仅是“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它没有也不可能涵盖“因材施教”的全部内容。“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3篇:因材施教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程 因材教育 全面发展

一、因材施教在科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一个班级,如果按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平来授课,长期下来必然会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的学习没动力,学困生对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不了,根本无法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就需要探讨产生这种分化现象的现象和解决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本人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通过近几年来对“因材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在《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了有效应用的探索。

二、因材教学理念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摸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进行分层。实施分层教学时,对学生的分层绝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按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各次检测成绩、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科基础、学习效率等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将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优等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B层(中等生):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成绩波动性大,但发展潜力较大;C层(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欠佳,基础知识不扎实,完不成作业,散漫、任性,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

A层学生:引导并鼓励其进行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B层学生:采用诱导、启发的方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一步达到大纲的要求;

C层学生:采取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性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一步或几步逐步地达到大纲的要求。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授课因材施教。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到课堂实践都要坚持与A、B、C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1)分层设题,启发思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知识点设计,分低、中、高3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间应区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解答每组题时,要求A层次学生直接解答高档题;B层次学生解答中档题,争取去解答高档题;C层次学生解答低档题,争取解答中档题。

如,在讲授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时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100克稀硫酸溶液中有水80克,有硫酸多少克?

问题2:100毫升10%稀硫酸溶液溶液质量是多少?有硫酸多少克?再加水100克后,溶液质量是多少?有硫酸多少克?(演示实验)。

问题3:在实验室有98%浓硫酸的实验,从瓶中倒出200毫升用于配制稀硫酸。求:(1)若将这200毫升浓硫酸与800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欲配制1000克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多少毫升这种浓硫酸和多少克水?

这样题与题、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

(2)分层质疑,启迪心智。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做到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反馈,分层纳入知识系统等6个教学环节。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次学生理解本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紧接着进行分层练习,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进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使各层次学生学得灵活、主动。

三、有效应用因材教育理念的成效

1、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开发。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各自的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在设计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和组织课余自修等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C层次的学生可独立地完成例题型、基础训练题;B层次学生可完成思维型、综合练习题,在教师的提示下或跟同学讨论后也可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A层次的学生已有能力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养。一是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作业书写端正大方,卷面洁净;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习氛围活跃,学生都积极、踊跃地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观点,倾听老师或同学与众不同的见解,宽松的学习氛围,上进的学习群体,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二是强有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材教育理念因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各层次学生的成绩、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其教学思想符合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符合客观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原则,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育素质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

第4篇:因材施教范文

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承认了学生有差别的现实,并且是根据这一现实状况提出的解决途径,应该能够产生效果。从具体实施后的情况来看,教师也津津乐道,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关注,体现了让每个学生成材的愿望。

但是,从实施的真正效果来看,似乎与初衷并不相符。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后面的学生能够跟上来,在所有学生都在发展的同时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但实施后的真实情况是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就出在“分层”上。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的,当然能够产生效果,而今天的分层教学并不是一对一的教学,也不是课外的单独辅导,而是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同时接受教育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或教学不同的内容。从教师实施分层的主观愿望方面来看,其出发点是好的,学生似乎也能够理解这一做法,但到了具体学生身上,却不是这样。就象今天许多地方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进行公示一样,出发点是好的,但真要进行公示,许多学生却接受不了,宁愿不要资助。分层教学也是如此,分层时划到高层次的学生自然是信心倍增,学习干劲十足,而被划入低层次的学生则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被划入低层次后,就被暗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以此给自己定位,要么自暴自弃,自甘下游,要么在学习过程中偷工减料,缺乏挑战意识。

第5篇:因材施教范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创新精神 探究 主动性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过去那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始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师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具体方法如下:

一、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将目标导读法与学生不看书去思考问题逐步实现目标的方法相结合

(一)教材中有的内容由于学生知识有限,适合采用目标导读法,即先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具有针对性的有关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从而实现目标。如:高二课本第四章第一节“铝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思考:1.家里用的铝锅、铝盆脏了为什么不宜用清洁球打磨?2.铝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如果不看书让学生思考,那么他们的思维反而会受阻,无法实现主动发展。

(二)教材中有的内容适合采用不看书直接思考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如:学“硫酸铝钾”知识时,思考:1.十二水硫酸铝钾的俗称明矾,明矾为什么可以净水?2.为什么炸油条的面里放点明矾和小苏打?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能根据水解知识通过积极思维得到结论,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些都适合采用不看书思考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此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教育了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针对适当内容变讲授式、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式教学模式。如,高一课本第六章第三节“硫酸”,按教参思路:

按此模式易使学生丧失兴趣、思维僵化。

在今年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模式:为每位同学准备一份实验仪器和药品,讲清要求及注意事项后,做浓、稀硫酸的对比实验,边做边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浓硫酸具有自己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最后再让学生看书。采用这种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活泼的发展,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解读和谐社会

马亮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一是民主法制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二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话题。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针对当前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三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现代社会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四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社会前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都是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条件支撑。要使社会充分释放活力,必须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五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解决和处置突发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都是政法机关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六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是我们近期的奋斗目标。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第6篇:因材施教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因材施教;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37-01

因材施教在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以及学生自身素质。

一、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舞蹈教育领域大多数老师虽然注意到学生的年龄差异对舞蹈教学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过分要求系统化、专业化,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的舞蹈回归自然,我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精神集中差、耐力少,老师要做的是吸引幼儿兴趣,激发幼儿舞蹈兴趣。在音乐中放飞孩子的灵性,在了解了动作正确要领之后,开拓幼儿想象思维。根据幼儿的特点,他们最擅长模仿各种动作、神态等。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并模仿,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透过老师引导。让他们从中认识各种动物的外形、动作特征,启发孩子创造性地模仿动物进行韵律和体操活动,在发展他们综合运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孩子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2、因材施教在小学生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但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意识倾向不明显。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舞蹈教学的内容要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小学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在学会基本韵律后要反复练习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老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或形象的比喻。对小学生的舞蹈教学来说音乐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的曲调也要活泼、节奏鲜明。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也要选择一些情趣性的舞蹈小品,从而循序渐进的让他们了解和接触更深的舞蹈作品,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因材施教在初中生舞蹈教学的应用

初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整个发育过程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因此,舞蹈教学要根据初中生身体条件的变化、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性别的差异、发育期的差异,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正处在骨骼发育期,身体形态很容易发生变化。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初中学生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支配来自我调节言行。但他们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总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优点,自我评价过高,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老师更要严格一些。

二、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材施教

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身身体条件,有些学生先天软开度、协调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好,有些学生就不好,如果在起点不一致的情况下,想达到同样的效果那是很难的,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因材施教。

1、根据学生软开度的差异因材施教

舞蹈教学中如基训中软度和开度训练中,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少儿来说每一个孩子的身体条件的差异都不同,有些孩子身体条件不是很好,腿功腰功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但她们却有强烈得舞台表现欲望,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可以强调其软开度的训练,不要操之过急,要引导她们将内心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世界用自己的舞蹈尽情地展现。对于软开度好的同学,她们往往存在练功不下苦功夫,总觉得自己先天条件好,不用怎么练也比别人强的一种态度,往往这类同学也是舞蹈感觉方面欠缺,对于这样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督促她们基本功的训练强度大一点,在软开度好的基础上完成一些技巧,在舞蹈感觉方面多加培养。

2、根据学生协调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很重要,对先天协调能力好的同学,让他们更加努力完成的更好,看是否在其它方面如节奏感,舞蹈表现力等方面有什么不足,多练习不足的地方,提高全面的发展和舞蹈兴趣的培养。对于先天条件不好的学生,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形象特征和动作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训练时要从基本手位、脚位组合教起如:手腕花、手位组合,跟点步,进退步等每节舞蹈课时开始部分安排三分钟左右的小组合,配上好听的音乐来练习律动并形成常规,这样学生动作的协调能力将会普遍提高。另外,随着学习时积累逐渐教学生学习上肢组合,下肢组合及上下配合组合,由简到繁地培养学生协调能力,要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促进他们的自信心。

3、根据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因材施教

艺术感知力是人们随着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把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脑海中做出直接的反应从而学会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对于艺术感知能力好的同学,可以通过音乐来提高他对舞蹈作品和一些难度大一些的剧目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接触各个时期的艺术,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感受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感受使学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第7篇:因材施教范文

关键词:教材;教法;教学设计;教学产品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更清晰的思考、挖掘出独到的学习潜能;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出他们学习的需求和能力。我们先祖的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为被施教对象适合成为某种“材”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现代所谓“因材施教”已将“材”演变为“才”的内涵,即“因‘才’施教”,“才”具有“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纵向上有高低之分和认知模式存在横向差异”的含义。相比之下,先人“因材施教”是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而现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相同之“才”,即成为我们现在所指概念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受教育者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一、教材、教法作用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必备工具,除了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的依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参考资料。但是,每一套规定使用的教材是否适合每一位学生?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什么样的方法施教植根于教师的个人信念系统,决定了其对教学做出的决策和方法。

认为相同的教材和相同的教学方法会教出同等水平的学生是不现实的,因为作为个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教师也不可能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学。面对着学校里形形的学生和不断增加的有关学生如何学习或思维方式等问题以及可以应用于课堂中的多种工具和实践,教师可以通过适应个体差异的方略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比方说,英语教材的使用可以是惟一的,也可以是宽泛的,一课一本和一课多本教材的使用取决于施教对象。精读课本可以作为泛读材料使用,同样泛读教材也可作为精读课的素材来教授。英语水平相应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教材,甚至可以突破教材范畴选择与教学相关的其他资料。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自由阐述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见解,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模式。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好,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但必须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前提,才能保障教学高质高量。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任何课程的教学,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质量鉴定,都首先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以外语课程的设计为例,诸如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听说读写关系的处理等等都属此类问题。当你向学生讲解了倒装语序的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无法正确地完成习题,你可以认为他们的语法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偏差,但你决不能抱怨他们没有学习能力,因为,每位学生的智商能力是不一样的,此时,你可用同样的方法再教一遍,或者采用与先前不同的方法来教。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材料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就是说,需要常常更新教学计划,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你陪伴的一段旅程,是你要承担的责任。课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负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需要找到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来激励学生去学习。

面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以写作课为例,教师可以拟出情境,由学生借助于互联网,图书馆资料或者以手头的某本教材为依托,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独立完成写作课题,随后经过教师的批阅,逐一点评,继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而对于英语知识体系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就某个题目,详细讲解,列出该题目的写作框架和基本句型,令其默、背之后套写成文。如命题写作:Application Letter(求职信),教师要罗列出:1)常用起首语:Having read your ad, I wish to be considered as...for this position…2)受教育/工作经历:I have a degree in ....from the University of...或者My proficiency in English means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handle all the English correspondence on my own…3)求职原因:My reason for applying for the post is that I would like to have more responsibility… 4)常用结束语:I hope I may be granted an interview, when I can explain my qualification in more detail…这样对于那些认为写东西无从下手的学生来说就写有所依了。虽然两个过程一个为主动行为,一个为被动行为,但收效应该是相同的,都使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经历达到会写会用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作用

学习就是发展,教学就是促进发展并且要稍稍走在发展的前头;而发展则体现为事物矛盾的运动,就是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所以,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促成学习者内部心里结构或者外部行为的状态变化[1]。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为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创造最佳环境的准备过程。教学任务分析是分析和清晰地陈述预期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类型的过程。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分析和陈述教学目标以及对学习结果类型的分类,而是对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学生学习的起点能力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他们要达到这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内外条件,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合理设计教学,为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好的教学设计会使一堂普通的课程和一本普通的教材因为有了系统的设计而别样。许多课程方案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策略的存在,而且为了教授他们如何对这些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控和评价,教学设计是学习内容展示的一个合适的载体,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

由于专业不同以及个人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使用英语和英语技能也有所不同,比如涉外文秘专业的学生外语使用的渠道主要注重口语能力,用人单位需要具有口译专长的人才,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大部分的内容围绕着听、说技能来设计,而把阅读课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来进行。而印刷专业的学生相比之下阅读能力相对要强一些,因为他们将来用到大量的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及操作流程图纸之类的技术文献,使用阅读能力的机会要多一些,因而,在课程设计上偏重于阅读量的增加,而将口语课程作为辅助内容来传授。由此,针对不同的技术类型的学生,应运而生的是1)教学目标(instructinal goals),用来说明学生在教学结束后能够加以表现出的才能,2)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insturctional strategy and lenrning pfocesses),以此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策划方案,3)教学评估或结果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products),用来评价学生习得课堂内容的效果。

乔纳森等人指出:教学设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并不存在着轻车熟路、稳操胜券的解决办法。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依赖于我们的思考、决策及其埋头苦干。像解决其他复杂的问题一样,成功地达标取决于我们的深思熟虑地理解问题情境及系统地考虑各种相关变量和措施[1]。综合上述两种技术类型专业的学生,其教学设计应体现出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事先筹划和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的精心安排,即做好课前的现状分析―为即将实施的教学确立明确的目标;课中的过渡状态剖析―确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导向目标;以及课后的结果状态分析―课程结束后的评估目标。教师通过确定学习结果来运作课程设计过程,分门别类地针对相同水平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做出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设计,使类似于涉外文秘这样急需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专业的学生,在系统的教学指导下,最大限度施展听、说能力,使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结束的时候凸显出来。

无论你的教学目标线条设计的粗或细,必须体现出学生清晰地知道你期望他们通过教学后能做什么,完成的教学任务是什么以及他们应该处于哪一认知水平上。

三、输出教学产品作用

产品,顾名思义是投入和产出。教学产品是指学生最后完成的项目,表明了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师在编写单元或日常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完成之后的教学产出,即应使教师和学生都确切知道为达到教学目标各自需要去做或完成的事情,并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期达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并能确定如何最佳地评估他们的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完成之后的讨论和评估是教学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讨论使问题解决的步骤被提炼和学习,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情境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所作出的反应;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理解学习基础上的关注学习,它关系到教学过程实施的成败。提问是一种激发学生理解学习的最适合的评估方式,测验是最直接的评估手段,每个教学单元完成之后,教师通过测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以此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推进教学提供可靠依据。

下面是一次完成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National Dress in Britain,Qipa等教学单元之后的学习产品产出的一小部分。学生被要求根据运用服饰方面的具体知识,编排几组关于不同情境和不同年龄的服饰搭配的对话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对服装的需求,教师给予适量提示,例如:If you are short, wearing an oversized blazer could swallow you up. If you are tall, pants or sleeves that are too short can make you look and feel ungainly. If something is too tight, don’t wear it… 产品输出之前,从中国传统美学服饰角度认知概念,学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比如他们把任务设计为:Buying Clothes;Business Etiquette:Business Dress;Advice on wearing.等等。这是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成交的部分对话练习:

A: I will take part in a birthday party tomorrow. What should I wear on such an occasion?

B: You should dress formal.

C: Year, the formal dress is respect for the host.

A: Really? Does this coat suit me?

B: It is too loud, why don’t you dress the brown one?

A: Do you mean it fits me?

C: It looks custom-made for you.

A: Can you suggest me a pair of trousers to match this coat?

B: You can put on your blue jeans trousers.

A: Does the colour suit it ?

C: Of course.They are perfectly matched.

A: How about shoes? What colour should I wear?

C: You can put on your white shoes,it fits every occasion.

A: They are really matched .You have a good taste.Thank you.

通过产品输出,实现了教学目标设定的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Read a passag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intensively and search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n it. 2)Read a passage on national dress in Britain extensively and catch the main idea quickly. 3)Know the topic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and relat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4)Master the form of writing a message. 同时检验了教学的有效值和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为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就要充分考虑其教学对象,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能力,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广泛使用校本资源,使教、学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等《教学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7.5

[2] 杨心德 徐钟庚《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M] 浙江大学出版处 杭州 2008.10

[3] L.C. 霍尔特 M.凯斯尔卡著 祝智 庭、顾小清、译丛主编,沈书生、刘强等译《教学样式: 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2008

[4]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3.4

第8篇:因材施教范文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对于人类教育事业公平原则最早的原创性表述。公认的解说,是指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就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也就是说,无论对谁,都能够也都应该进行教育。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怀抱“吾从周”“克己复礼为仁”的治世理念,在王室腐化式微、诸侯逐强争霸的时代背景下,经艰辛备尝的政治实践历程之后,集中精力聚徒教学和整理典籍,终成伟大的文化教育宗师。他首创性地打破“学在官府”的体制,打破仅从贵族中吸纳教育对象的固有限制,切实实践教化民众以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稳定统治的教育原则,积极推广私学,使任何愿意受教治学之人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史书上所述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彰显了孔门教学情形之盛,展现了孔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辉煌业绩。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推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间不断撞击与融合,随着“天赋人权”等等科学先进理念的引进,“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原则也在不断突破其原有局限,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迄今仍然拥有不言而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若说“有教无类”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原则,那么“因材施教”则是落实“有教无类”原则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学习、借鉴和弘扬的精华内容之一。其有名的教学实例就见载于《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虽说“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但作为具体的每一个个人,其千差万别的差异性,则是自然、客观地存在着。即如那些未必科学客观的分类: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对此,我们的圣哲先贤们就有这样的通识,即:通过教育,就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具体地说,就是要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来落实“有教无类”的原则。

第9篇:因材施教范文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才有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但是,扩招也使大学教育教学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教育急剧转变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或“普及教育”,我们原本熟悉的“刻苦钻研”和“自觉努力”的教学氛围也渐渐缺失。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随着长期在独立学院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学习氛围的变化主要缘于学生结构和学生对象的改变。一味悲哀着学校学习气氛与以往的不同和很多学习传统的丧失,不仅与事无补,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正确理解,当然也不能营造培养当代社会精英的良好环境。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积极调整和改革。

认识“有教无类”,对于教师来说,就要真心地爱学生,真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由基本的对岗位和对学生的“爱”为出发点,去理解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亦即:要尊重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学生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来设计、调整、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建设新的、更加积极的良好学风。

《论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释读] 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孔子的教育观点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从“教书”来讲,就是要培养有能力有学问的贤才;从“育人”来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孔子不把“圣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君子人格上。在《论语》中,孔子所描绘的君子是仪表端庄、崇德向善、慎言敏行、学以致道、善于交际、爱才惠民、安贫乐道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的标准可高可低,高到德、才、智全面发展,低到能具备某些优点就行了。君子既要求完美,又不尽完美。孔子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就是在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