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精选(九篇)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

第1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区别于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评价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9个范畴,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9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组合在一起,即便同一种智能,表现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的标准。加德纳认为,个体在处理自身面临的困难或创造新产品时,很难仅仅依靠一种智能来解决问题或完成创新。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能将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巧妙地组合并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可能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学校教育必须承认并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如果我们能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所有智能,他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工作。

二、成人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所应具有的知识的教育。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引导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鼓励他们找出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德能兼备”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需要大量有创新创业基础的相关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官方统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每年招生近300万人,在校生规模近700万人,其中在职人员超过70%,在职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这将对提升在职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使得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学历补偿教育”,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减少,成人高校已经逐步完成了“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从规模扩张迈入内涵发展时期。当前形势下,成人高校只有走内涵发展道路才能重新赢得发展机遇,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何谓内涵式发展?成人高校当下应如何进行内涵建设?笔者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提文秘站:升质量,尤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成人高校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模式,尤其是创新专业建设、优化课程教材体系、形成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培养“德能兼备”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成人高校想要发展,就必须强练“内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办学目的也要从以往的学历补偿转向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主要侧重对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训练、开发和评价,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关注不够。尤其是目前情况下,成人高校的生源大多以“三校生”为主,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工作者抱怨学校生源素质低,认为成人高校学生是学习的“失败者、差生(生源素质差、水平低、学习能力弱等)”,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试想在如此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学校如何能够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人才?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框架,拓宽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为教育工作者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智能和兴趣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成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以往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长处,更胜任自己的职业或工作。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入学考试针对社会上所说的录取分数低、学生质量差的说法,要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沿用的成人高考科目还是参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人高校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要调整现有的全部理论知识考试的形式和科目,在入学考试中加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资格审查、工作业绩考核、学习风格测试等形式,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并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所报考的专业。成人高校应实行低门槛入学,入学考试并非为了选拔,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智能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更好地开发其自身的潜能。

(三)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因

第2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中职数学多元化创新教学举隅 浅谈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小学体育多元化模式教学 人工智能加速商业化 国际化视野下的企业多元化 高校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实践教学中多元化创新模式的若干探讨 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语言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多元化高职入学教育模式 建设模式多元化 人工智能时代下营销活动的智能化 高校油画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钢琴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天津大学: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熔炼模式 《商务谈判》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高中政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 Russell S, 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M]. 3rd ed.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4.

[8] 跽蛑甘: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R]. 嘉兴: 乌镇智库和网易科技, 2016.

[9] Nilsson N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10] Negnevitsky 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uide to intelligent systems[M]. 2nd ed. Boston: Addison-Wesley, 2004.

[11] Luger G 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lex problem solving[M]. 6th ed.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8.

[12] Jones M 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systems approach[M]. Sudbury: Infinity Science Press, 2009.

[13] Flasiski M.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Wiesbade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14] Winston P 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3rd ed.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2.

第3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现在我们进入初中学段分论坛的专项培训,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省特级教师、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滕玉英校长,为我们带来《情智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滕校长的到来。

滕玉英校长,不仅是江苏海门东洲中学校长,也是东洲教育管理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成员。

她倡导“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要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主张将“教育者运用积极地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与智慧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情智教育理念运用于学校的各项管理,下面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滕校长开讲。

......

滕校长刚刚两个小时的讲座,从

创新制度管理,让规章有柔度

创新教师管理,让工作有温度

创新学生管理,让成长有甜度

创新课程管理,让学材有黏度

创新环境管理,让教室有谐度

学校管理中,情与智是管理创新的车轮,既需要情感的投入,也需要智慧的碰撞;以情感升华智慧,以智慧激荡情感,这就是滕校长“情智德育、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四大板块构成的初中情智教育。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致敬滕校长、致敬情智教育。

其实滕校长还创造性地实施了“金木水火土”五大工程:

培养名师的“金穗行动工程”

因材施教的“育才行动工程”

心理教育的“蓝海行动工程”

创新人才的“火炬行动工程”

校园文化的“沃土行动工程”

这五大工程延伸并演绎着她情智管理的思想。说到此处,肯定碰撞出了在座许多校长的情感与智慧,借此机会可以向滕校长提问交流探讨。

......

第4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新”成为一个热点词汇,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纵观教育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交相辉映。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在学校中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缪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通称。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所以,从教育活动的起始和萌芽来看,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

艺术对科学的渗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具有启发、发展人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世界上许多科学创造,可以说常常得益于艺术的启发。从文艺史上来看,艺术想象常常是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开端,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常常是在艺术的鼓动、启发下产生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杰出的发明和创造,相当程度上是与其所具备的高度的艺术素养分不开的。达·芬奇不但是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雕刻家、建筑家、工程师,在解剖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建树颇多。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14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领域创造出诸多契机,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

科学可以说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艺术则是自然的人的探索。离开了人,既谈不上科学也谈不上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艺术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

一、概念

1.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一是狭义的“艺术教育”,也可称为“专业艺术教育”,它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各种艺术院系就是如此;二是广义的“艺术教育”,也可称为“公共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审美活动。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非功利性。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文化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

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即专门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中的艺术系科以及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校。而理工科大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艺术院系,即使有,也是以设计为主的艺术学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全体学生,在每所高校它都是不可缺少的。近几年来,大部分理工科大学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室或中心,但还是附属在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或者校团委,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部门。

2.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由于“创新”一词概念的复杂性,目前理论界对创新能力还没有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刘丹对创新能力下的定义是:“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更通俗地讲,创新能力就是实现新设想的能力。”

不少人常把人的创新能力大小简单地归结为人的创新思维方法,甚至认为,只要学会了创新技法就可以进入创新状态,并取得客观的创新成果。但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表明,许多人学会了创造技法之后,仍然不能完全进入创造状态,甚至不知道创造活动从何做起。其实,创新能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提出创新能力由8个要素构成,这8个要素是: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毅力。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其中智力因素包含有观察力、想象力、辩证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含由创造欲、挑战欲、进取性、意志力等。创新活动是否成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有关,单一的因素是不能使创新活动成功的。

综合许多学者对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创新能力是由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构成的。内部要素主要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技巧组成。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有利于创新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八个半的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脑子里的这些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尽管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全面发展的人。《零点项目》研究认为,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人的大脑的研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有非言语的、综合的、直观的、音乐的、几何图形识别的形象思维的功能。尽管它们分工不同,但由于脑胼胝体的结合功能,左右两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且,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而艺术教育对全脑功能的开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是适合空间加工的灵活、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是情感的接纳和表现,它主要由右半球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艺术活动,又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艺术加工的高级过程受右半球控制,但是新近的研究发现,在音乐方面,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在右半球,而对音乐性质以及乐曲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方面左半球起了重要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冲击着华夏大地,众多优秀的民营企业精英涌现出来,他们白手起家,在创业中奋斗不息;披荆斩棘,在逆境中拼搏前行;审时度势,在开拓中鼎新求变;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做大做强。合肥新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初见张智,人们觉得他朴实无华,并不起眼;但与他深入交流后,人们更会发现他为人谦和,十分低调。就是这样一位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锲而不舍,辛勤耕耘,以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执著于民办教育,二十年如一日,在民办教育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张智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从小受到的是“实实在在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传统教育,他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凭着不服输、不回头、一步一个脚印的顽强性格,抓住机遇,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目前,他所创建的合肥新明投资有限公司麾下已拥有合肥市机电技工学校、合肥新明中学、肥西实验高级中学、安徽合肥机电技师学院、安徽汽车专修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固定资产超过3亿元,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地区具有一定实力和较大影响的民营教育集团。他个人也因办学业绩显著,多次获得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省“德育教育先进个人”、市“创业带头人”、省“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等多项荣誉。

锲而不舍 自主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张智还是一名国有企业的职工,因企业原因下岗待业。他没有气馁,没有消极等待,更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告诉自己不能屈服于这样的命运。彼时,正值全民兴办教育、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如火如荼开展的年代,时势造就能人,环境感染激情。张智通过认真分析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动员社会力量办学”的号召,毅然决定走上民办教育的创业道路。

1993年,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张智邀集十多位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借款3000元,几间教室、几名教师、几十件简陋教具,几个办学人两个馒头一壶水就能辛辛苦苦干一天,在政府的支持下,白手起家办起了“合肥新安职业培训中心”,迈开了自主办学的第一步。1998年,原合肥市城东技校面临困境,年招学生仅数十人,张智凭借多年倾心教学、摸爬滚打的经验,主动与校方联系,接手承包办学。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张智深受鼓舞,再次与校方协商,通过改制,购并了城东技校,妥善安置公办人员,实现了学校向民办学校的转变。

改制为民营后,城东技校经过多年努力,先后更名为合肥市机电技工学校和合肥机电学校。张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完全靠自主办学的点滴积累,使学校起死回生。特别是在教学和管理上,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验收标准,聘请名师,广罗人才,大刀阔斧进行治理整顿,对学校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学校得到升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辛勤耕耘 创新办学

接管合肥市机电技工学校后,张智辛勤耕耘,坚持创新办学、特色兴校,在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上向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迈进,通过多方面努力,把学校铸成了职教领域的一个品牌。

一是明确面向社会的办学思路。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从严治校、注重质量、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治学理念,明确面向社会需要,讲究社会效益,为安徽省及合肥地区机电行业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思路对,准确把握了社会脉搏;方向明,办学道路就十分宽广。

二是制定适应市场的发展策略。为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多方位的人才需求,张智提出“专业面向市场,要有特色专业”的市场化发展策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学校的机电应用、数控加工、汽车修理等专业年招生上千人,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热门专业。

三是实行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民办学校的兴校之本。张智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多变的特点,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高薪聘请有用人才,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同时严格绩效考核,并与工资待遇、评聘晋升挂钩。这样既稳定了优秀教师队伍,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是创立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张智提出了“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勤于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全力推行教学改革,突出能力培养。学校自筹资金,建成140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大楼,添置200多台(套)实训设备,计算机网络中心配备370台全新液晶电脑,帮助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整治校园秩序,实行准军事化半封闭管理,学管人员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是安徽省首批“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单位”,多次被评为合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平安校园”,2004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合肥市文明单位”,2011年又被评为“安徽省第九届文明单位”。

六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技能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按照张智“升学者有其学,就业者有其能,创业者有其路”的要求,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上狠下功夫。多年来,学校学生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上频频获奖,成绩优秀,在省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12年,学校在省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取得1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七是开拓宽广通畅的就业渠道。学校先后与省内外百余家知名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合同,按照“双向选择”原则,首先由毕业生选择满意企业,合格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多年来,学校已向长三角、珠三角及安徽省内特别是合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几百家大型外资、合资及国有企业输送了数万名技术和管理人才。阳光就业推动了阳光招生,学校连续八年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规模位居省、市同类学校前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

近年来,张智率领全校教职员工严谨兴教,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和管理,向更高的办学目标迈进,实现了强势发展。2011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合肥市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重点技工学校”。2012年,学校又积极创造条件,全力申报“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取得新的跨越,在地区民办教育中独树一帜。

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

在合肥市机电技工学校强势发展的基础上,张智与时俱进,主动融入中部崛起的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投身民办教育事业,加快全面发展,努力将事业做大做强。

他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成立合肥新明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7月,为了融资和加大民办教育的投入,张智注册成立了合肥新明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拓展,公司现有固定资产数亿元,拥有多个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普教职教并举、初中高中全覆盖,并向高等职业教育迈进,现已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地区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民营教育集团。

2006年,按照张智提出的“调整公司教育布局,办好普教学校”的意见,经充分调研和精心筹建,具备了普教办学条件,公司向合肥市教育局申办高初中完全中学——合肥新明中学。2006年7月,合肥市教育局下文批复同意。办学5年来,经过师生员工的不断努力,合肥新明中学现有在校学生850多人,正逐步成长为一所深受学生欢迎、家长欢迎和社会欢迎的高初中完全中学。

为了配合肥西县委、县政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张智筹资1.5亿元兴建了一所高起点、高水平的特色名校——肥西实验高级中学。2011年、2012年,学校高复班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本科达线率达到73%以上,将肥西县文科状元和理科前五名收入囊中,多次受到肥西县教育局表彰,2012年被授予“高中教学质量特别奖”。目前,肥西实验高级中学三期工程9.6万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学生公寓、教师宿舍、后勤服务设施已经拔地而起,在校生达7130多人,办学一片兴旺景象。

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根据安徽省及合肥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合肥市机电技工学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教学优势,张智积极申办建立机电技师学院和汽车专修学院。2012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以合肥市机电技工学校为基础正式设立安徽合肥机电技师学院。张智带领团队,积极创造条件,完成了领导班子组建,配备了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扎扎实实做好招生和教学准备工作。2012年9月,技师学院顺利开学,目前教学和管理状况良好。涉足高等职业教育的经历,为合肥新明投资有限公司以后更好地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011年,在“新安职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利用技工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教师和设备优势申办的安徽汽车专修学院也获得批准。积极选聘人才,添置专用实训设备,学院的招生和教学正在顺利运转中。

诚信做人 回报社会

公司发展了,事业做大做强了,张智没有忘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如何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他对新时期民办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诚信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张智始终认为,民办学校在办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违反国家政策走“捷径”,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走规范办学之路。唯有这样,学校才能长久、稳定、持续地发展。多年来,张智要求公司旗下的各所学校坚持低收费,走平民化教育的路子,无论经费如何困难,始终按国家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学生费用,而且是一次性收费,学期中不再巧立名目另收费用,收费水平在地区同类学校中也是偏低的,真正做到让利于民。

扶贫助学,关怀困难家庭。张智祖籍肥西农村,从小耳闻目睹农民的艰难生活,心中总会泛起阵阵涟漪。事业有成的时候,他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肥西县农村有一户特困家庭,父亲李慕球曾在《新安晚报》上发出“想给养女讨张床”的请求,张智了解到这一消息后,驱车数十里,给李慕球的女儿李红霞送去一张新床、一套桌椅和一千元钱。2006年9月,他又把李红霞接来学校免费就读。2009年,李红霞以优异成绩毕业,张智亲自过问,将她优先安排到大企业工作。肥西县特困学生丁梅桂、庐江县流浪少年赵亮等也都得到了张智的帮助。多年来,旗下各所学校秉承张智的意愿,通过减免学费、资助看病、免费就餐、安排校内勤工俭学、安置待遇好的就业单位等方式,多渠道资助扶持贫困家庭学生3000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

服务社会,实施温暖工程助学计划。张智积极响应中华职教社倡导的温暖工程助学计划,2012年,他利用公司所属各校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完善的实训设备,为下岗职工、农民工、社会待业人员开展钳工、车工、电焊、电脑操作和电器修理等专业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谋生技术,提高创业能力。一年来,技能培训达1700人次,创业技能培训达500人次,既服务了社会,又创新了技能培训新模式,打开了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参政议政,关注民事、民情、民生。近年来,张智凭借自己在民办教育的成就,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他先后当选为合肥市政协委员、瑶海区政协常委、合肥市职教社领导成员,在做好民办教育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坚持参加群众性组织活动,以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热心关注民事,了解民情,促进民生,积极参政议政。通过调查研究,他在各级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民办教育现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振兴地区教育事业的提案和建议,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他在合肥市政协会议提出的《关于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建议》的提案,事实清楚,分析透彻,观点有新意。合肥市教育局专门下发合教案【2012】49号文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逐项安排落实。张智在各种会议上呼吁广开言路,汇集民意,呼吁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力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风气。

回顾二十多年的办学经历,有挫折也有艰辛,有拼搏更有奋进。张智感到最值得总结的有三点。一是自己抓住了几次难得的机遇。第一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如果没有全民办教育、遍地培训班的浪潮,就没有他下岗后立志转行投身民办教育的冲动和激情;第二次是上世纪末,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兴起,高歌猛进,就没有他下决心购并面临困境的公办学校,走上自主办学的道路;第三次是本世纪初,如果没有国民经济大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就没有合肥机电技工学校连年招生两三千人、实现大跨越的大好局面;近两年,他又敏锐地抓住普教和高职强势发展的新机遇,大胆投资,大胆布局,把合肥新明中学、肥西实验高级中学和安徽合肥机电技师学院办得红红火火。二是张智自小就磨练了不服输、不回头、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的顽强性格,二十年来,挫折艰辛压不垮,大风大雨只等闲。三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高自己,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敢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张智的事业走到今天,在别人眼里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但他认为一切只代表过去,一切还要从零开始。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今,张智越来越有一种大任在肩的感觉,这个大任就是坚定不移地振兴民办教育。他准备用毕生精力,投身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去,踏踏实实,勤耕不辍,努力实现自己办学报国的理想,为国民教育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第6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一)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通过后天培养塑造起来的,没有创造的动机,就不可能有创造行为。因此,培育创造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要培育创造动机,培育顽强的创造意志,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以及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培育创造动机,最根本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事业心,我们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产生创造的强大动力。意志是逐渐地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激发必胜的信念。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是掌握控制情绪的心理方法。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就是要培养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培育情感要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创新精神的内容决定人的生存品位,因此,我们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逐渐培养出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因素包括记忆能力、吸收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智力素质因素的培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学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加。现在,人类知识老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10年。这样的紧迫感使人们认识到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就是将来的文盲。自学能力是创新者的有利武器。再次,是记忆能力。记忆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因此人们要利用人脑的记忆潜力,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为创造服务。再次,是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主要方法。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是掌握观察方法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积累经验来获得。最后,是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而非智力素质因素与创造开发最为密切,非智力因素指有利于人们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由动力因素和控制调节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一起参与人们的思维活动、智力活动,对学习起定向、促进、调节、维持和强化等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包含自信、勇敢、质疑、勤奋、好奇心、热情、兴趣、动机、情感等。培养创造性人才,也必须提高他们的非智力素质因素。

(三)培养创新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我们要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创新能力学等原理与方法,通过课堂互动式教学和课外实践式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发展创新能力性思维、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精神、掌握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性思维,实施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在首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改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开发创新能力要主动学习,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二、影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影响创新的内在因素,首先要考虑创新的本体,即人的自身。首先,是个人的智力因素,如记忆、感觉、想象与思维等。这些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基石,主要可以从想象力与思维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想象力。创新需要发展,发展就要学会解脱,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想象力助推创新的发展。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想象,创新活动就没有活力。第二,是思维方式,创新离不开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实践。推进创新需要思维方式不断改进,形成创新中的思维链,顺利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第三,人的个性品质。积极的态度是创新的润滑剂,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会主动克服困难,进行创新。

(二)外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创新的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首先,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创新非常重要。社会鼓励创新,创新就会百花齐放。人们的理念与文化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直接约束人们的创新行为。其次,是学校氛围。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主要看学校是否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学校学术民主风气对创新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的学风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尊重个性的,给学生独立活动的机会,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要树立创新的风气。再次,是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习惯的形成。因此,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对于同一个知识,教师讲授的方法越灵活,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应该密切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人类智能的表达依赖于在环境中的经历。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学习,只有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体验。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加工,引入课堂,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寓于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情境,领悟内容,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目的。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专业课中创设情境是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时间的安排必须合理。另外,情境的创设要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合作学习法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长短处,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以自学自探为基础,进行互助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将不同智能的学生进行组合,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与多元智能的理念是相通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使学生间相互帮助,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

第7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系列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建设为基础、应用为支柱,以促进教育改革和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校园环境为目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转变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提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8年,全市全面建设6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到2020年,全市完成20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市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较高品质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三、重点工作

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逐步推进1000M光纤进校、100M光纤到班,无线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慧化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

2.搭建智慧教育管理平台,为广大中小学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管理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师生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评价、科研、资产等的智慧化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市、县、校之间网络高速互联互通。

3.整合和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使用或对接国、省、市、县提供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推送到班。采取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校本特色的系列优质教育资源。

4.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结合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和“三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在线课堂、录播、翻转课堂、移动APP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课堂试点示范应用。依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和推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四、建设要求

1.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选择前期已参加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建设的学校,率先开展“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将根据各地创建设工作进度,通过组织流动现场会、座谈会、考察学习等形式,提升试点校创建工作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形成样板,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2.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结合本方案,制订本地的智慧校园”创建实施方案。方案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根据不同地域和层次类型学校,制定年度创建计划和“时间表”,落实具体措施,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同时加强指导,充分调动辖区内各学校参与“智慧校园”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亮点和特色。

3.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性的开展“智慧校园”督促指导,根据创建工作安排对学校进行年度考评。市教育局也将各县(市、区)“智慧校园”创建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考评内容,对进度缓慢效果不佳的,将对县(市、区)教育局长进行约谈,查找原因,认真整改。

4.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要通过上争外引,自己挤和争取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智慧校园”创建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要结合上级资金项目搞好“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薄弱学校改造和信息化专项建设以及县(市、区)信息化经费统筹等项目,经费投入在注重补长硬件短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软件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更加注重“智慧校园”软实力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智慧校园”创建活动是落实上级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局,策应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全市教育品质,树立教育网络环境下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务必要高度重视,将“智慧校园”的创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来抓。

第8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关爱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促使青少年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人们价值观、生活观、婚姻观的演变,社会不良现象、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与家庭、学校、社会疏于教育和防范,在青少年中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误区,主要在于: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和完美德性的两个教育观念。从实效和终极目标看,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它只限定在教育整体的一个窄小的“点”上,而教育的唯一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二是受“树大自直”论的影响,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一点小问题用不着大惊小怪的”。事实上,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或是管理教育不当,树不会长大成林,一点小问题会酿成大患,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遗害无穷。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关爱与尊重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归根结底是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即教书育人。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巨匠,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国强民富的重任;恪尽维护人类生存、民族兴旺的天职。它不仅是一项涉及整体社会的系统工程,更是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模式、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局出发,以为社会造就一代层次不同的专门人才位己任,转变观念、锐意创新、主动探究、积极实践。

1.以人为本的关爱

关爱学生的身心成长,为发展他们的潜能创造基础,促使所有青少年成才,既是师长的期盼,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这种关爱首先体现在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成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以便在他们的学习和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以培养与发挥人的能动性为主的教学实践层面,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尊重的关爱

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及其创造性,体现了对青少年的最深切的爱。这种关爱不仅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尊重,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学生未来学业、事业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受到伤害,那么只能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因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折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感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进步的完美的人”。

二、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有心理因素的参与:一是认识(认知)性活动心理机能,即智力因素;二是意向(非认知)性心理机能,即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能力,如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方面,其中核心是思维力。它作为智慧活动的学习,与智力因素息息相关,十分密切。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兴趣、情感、意志等,其中个性是核心。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配合。离开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虽然可以在智慧活动中进行,但收效远不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为作用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结果。

从青少年发展过程看,凡是学生自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挥,在其智慧活动中无不收效明显,其个人潜能也得以释放。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协调二者的作用,特别是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挥。

三、全方位培育青少年良好的人格

就心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而言,作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成长成才重要环境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理所当然地承担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与维护心理的健康与发展,促进自我认识的深化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亟待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

1.某些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的氛围中,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主要施教者的学校、教师、家长都理应承担对有心理问题青少年进行疏导的责任。引导他们自我调节、学会心理调整和心理自助,在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形成合力。

2.经由多种途径,培育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格素质。积极人格素质的形成,除创造条件为青少年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外,学校、家庭和社会还应全力培育青少年发展自身积极因素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须知,只有人的内在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并得以增生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人性的消极因素,促进人的积极人格的形成。

3.抗挫折的教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刻意追求或事与愿违,往往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挫折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焦虑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心绪,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对他们本身和社会构成了负面影响。可以说,人的挫折心理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抗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主宰着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马其洛曾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也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四、把教育创新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

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的教育发展格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承载着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人才的重任。

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育出创新人才”。

社会的前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少年一代成长成才,呼唤着教育工作者去开拓、去创新。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必然以培育人才为己任,继往开来、殚精竭虑地传承着这一神圣的使命。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心灵关爱。

第9篇: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实践体系;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智能专业)是教育部于2004年新增的目录外试点专业。2006年我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与教学资源,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工学门类中电子信息类的智能专业,并于2007年正式招生。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实践能力[1]。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创新[2-3]。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能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必须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我校智能专业的建设是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中心来展开的,为保障培养的人才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我们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保障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进行了课内―课外相协调、基础―综合―创新分层次的实践体系构建。

1创新实践体系平台构建

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技术研究、理论教学与实

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是师生创新实践的摇篮。为服务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专业发展,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特别强调了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实验室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构建了具有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体制的实践平台,这为构建课内―课外相协调、基础―综合―创新分层次的实践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实验室的硬件条件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下设6个实验分室,如图1所示。智能网络实验室和智能检测技术实验室为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和复杂智能系统实验室为智能系统与工程专业方向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和智能体模拟实验室为智能信息处理专业方向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与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体系完全配套,并加强了开放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实验服务于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有利于让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5]。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201008434),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009JG13)。

作者简介:陈雯柏(1975-),男,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工神经网络、智能机器人;李擎(1964-),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李邓化(1956-),女,教授,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检测;苏中,男,教授,工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包括空间机器人)导航与控制。

图1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1.2实验室开放管理

开放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课堂教学、课内实验的延续、扩展和加深。开放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也是构建课内―课外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与制度保证。我校智能专业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具体包括资源开放、内容开放和时间开放。为此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开放、网上预约等管理办法。同学们课外利用开放实验室主要进行相关课程的课外开放实验,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自主开发的目前已成一定体系的创新实践项目。

1.3仪器设备共享系统

智能专业与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等信息类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科研对设备需求存在一定的交叉。随着新大学建设的稳步推进,特别是电子信息与控制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以及各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我校自动化学院各专业也分别形成了一定数量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在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可能使用到多种仪器设备。为此学生可在不同实验室开展实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动化学院建立的信息管理平台与数据库软件系统实现仪器设备在学院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部合理流动。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整合了优质仪器资源和教育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有效避免重复浪费,提高了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提高了使用效益。

2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锻炼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我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目前已探索建立了以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形式,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为核心,以校外实习为补充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以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培训为基本内容,以学科竞赛为动力支撑与效果检验,以参与教师科研与学生自主科技创新为补充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强调课外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但这种飞跃与升华是以课内实践环节为基础的。为此,我们对课内实践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类、专业实训类和综合创新类,大部分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安排了上机、实验等环节,实践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在整个教学计划进程中做到了不断线。此外,独立安排了40周的各类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4-5]。为加强新生进校后对专业的认识,能够及早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我们特别在第一学期安排了独立实践环节“专业认识与实践”。

3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

作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特别的重要作用。我校作为北京市的市属市管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为北京市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基于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特别强调课外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这个子系统,其具体构成如图3所示。

图3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目前高等学校专业相关课程课内学时普遍紧张,由于智能专业与其他信息类专业不同,前沿性课程较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这不可避免地使计算机软硬件、控制系统基础等课程的学时又有一定的压缩。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也必须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来强化同学的“软硬件能力”,以加强智能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1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设计方案

在我校自动化学院长期实验室课外开放的基础上,我院积累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一大批开放项目。在以往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学科竞赛中,同学们普遍对涉及到“机器人”的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机器人是一门跨专业的新兴学科,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通信、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它对培养学生的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我们基于机器人这个理想的创新实践平台,提出了一个基于机器人制作,自成体系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方案,如表1所示。

表1机器人制作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开展方案

层 次 项目开展时间 创新实践项目 能力培养 相关课程支撑群 相关学科竞赛支撑群

高级训练项目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具一定人工智能水平的高级机器人,如足球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等。 综合应用能力

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集成能力 模糊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

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

机器人学

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大赛

嵌入式系统专题赛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

电子设计大赛

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

设计比赛

中级训练项目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基于MCU、DSP的智能机器人,如舞蹈机器人、灭火机器人、仿生六甲机器人等。 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嵌入式系统设计

电子电路设计 模拟、数字电路

微控制器技术

EDA技术

DSP原理及其应用

控制理论

计算机控制系统

基础训练项目 第一学年 简易非处理器控制机器人,如宝贝车等。 简单机械设计与加工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

基本电子电路设计 电路分析

C程序设计

该方案在课程支撑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开发了不同层次的机器人制作实践项目。在学校实验室开放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其中部分项目的开展已在自动化专业几届学生的实践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普遍表现了强烈的兴趣,而不再沉溺于以前所钟爱的网络游戏。

3.2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营造和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更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此我们把学科竞赛纳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学科竞赛既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支撑,也是实践活动效果的一个检验手段。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了“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校级学科竞赛。校级竞赛覆盖面较大,一大批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

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实践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训工作不能是简单的强化培训,培训工作要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培训面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我们把学科竞赛的培训工作与实验室开放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成为由浅入深、成系统多层次的系列活动。表1不仅显示了创新实践项目与学科竞赛的关系,也表达了学科竞赛的层次系列性。

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是我院为了进一步完善这种学科竞赛的层次性,有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于2009年11月提出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智能系系级学科竞赛。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作为校级相关竞赛的引导与补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表明,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关注。同学们大胆想象,广泛查阅资料,既强化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又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实践的兴趣。

3.3参与教师科研

我校一直重视探索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动的有效机制,不等待解决理论问题之后才开始启动应用研究。同时,重视科研与教学间的积极互动作用,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完善科研教学设施、优化科研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科教互促开拓的局面。我校已有多项与智能专业有关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和著作权多项。在惯性器件、组合导航系统、压电复合换能器、飞行控制系统、大规模仿真场景关键技术与算法研究等国家优先支持发展的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用化。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并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从而实现在科研过程中育人,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同时将相关科研成果即

时转化为教学改进,体现在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中。

3.4学生自主科技创新

在学生自主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方面,学校制订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本科)课外科技活动基金管理办法》。本科生科技基金面向全体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重点资助在校本科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4导师制引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工作,是我校自动化学院的成功经验。班主任不仅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更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才教育、学生选课指导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此基础上,智能系践行科学发展观,于2009年实行了“专业导师制”,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专业导师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2007级首届智能专业学生人数不多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智能系教师每人担任3~5名学生的专业导师,并以此为契机形成高年级―低年级“梯队”。同学们组建“兴趣小组”,以实验室为平台,有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有的自主申请“学生课外科技基金项目”,当然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实验室开放项目”。为此,智能系教师从兴趣引导出发,在学校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开发了一系列“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表1给出的是其中一个“机器人制作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开展方案”。

5结语

在实验室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基础上,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有效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 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1-5.

[2] 苏中,李擎. 关于专业课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89.

[3] 万佑红,蒋国平. 机器人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 6-8.

[4]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4-37.

[5] 李擎,苏中,李邓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增刊1):21-25.

[6] 张云洲,吴成东. 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6-119.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System in the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CHEN Wen-bai, LI Qing, PENG Shu-hua, LI Deng-hua, SU Zhong

(Automation School,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